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时间:2022-09-30 06:3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1篇

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表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此,教育部修订完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科学课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要求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且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

一、两个新增

(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

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

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

(一)划分了三个学段

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

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1.纸笔测验,2.表现性评价,3.真实性评价,4.档案袋。

三、给出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建议

(一)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绘制曲线图。

(二)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写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并设法使之带有科学色彩。例如,让学生撰写观察日记,阅读科普书籍,按科学探究的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三)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探究的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使学生获益。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因科学与社会问题的交织而相得益彰,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较为容易实现两者的互动与整合。

(四)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即 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关于新课标,教育部有哪些要求?

一、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

二、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三、确保落实规定课时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四、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大力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加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小学科学教师,逐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人员队伍。要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验室建设、仪器设施设备和耗材等需要。要优化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社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作用,为保障课程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监测和督导,建立小学科学课程管理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保证课程的全面落实。

(来源:搜狐教育)

教育部重新修订的小学科学新课标的内容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地方:1)新课标将小学科学课程定位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2)科学课程将从一年级上起;3)新增模块“技术与工程”。

中国教育一直缺少科学与工程文化,这个科学与工程文化绝不仅H是我们在课堂中去教授一些科学的知识,而应该通过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实践来逐步建立。新课标在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时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响应了STEM、STEAM、创客教育推崇的跨学科融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并将其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个领域概念下,科学知识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但看不出不同领域下,概念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以及每个学段的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这其实间接反映出新课标还不曾跳脱传统学科本位的羁绊。

新课标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W三大领域下的分学段目标基本上都是认知目标,对这些概念相对应的,对于学生的表现性预期(也就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以及具体成果的预期)的提及非常笼统,这种评价表述方式不是以项目式导向的学习设计的风格来组织对学习者的评价,仅仅关注学习者对于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于学习者的知识与概念的运用过程与结果不够关注,可能会导致课程实施落地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教育者在思考如何设计STEM项目式学习课程以及如何将创客教育与科学课程目标融合等问题时可能仍会产生巨大困惑。

教材教具方面新标准提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做适切性加工。虽然处于同一学段,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与文化群体,拥有不同的已有经验、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因此在设计项目式学习时,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设置差异化知识呈现方式和项目,比如,可以通过一些艺术作品或影视片素材等,向有艺术设计爱好的学生介绍某一科学领域概念,有编程经验的学生可以选择使用Scratch和开源硬件等工具呈现自己对于某一科学概念的理解。新课标提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对教材教具进行适切性加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基本理念。

另外,我认为科学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对于科学教师的要求高,目前公立学校中,科学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科学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能力以及科学教师可使用的过程性评价工具资源可能会成为新课标所强调的、高质量的、过程性评价落地的阻碍原因。

建议学校能够积极引入校外优质的专家团队资源和技术资源来辅助本校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并能够根据过程性评价的分析结果建设能够满足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和校园中的科学与工程文化。

(来源:中国教育装备网)

有了课程标准之后,科学课应该怎么上?

把知识点学习转为“科学理解”

“如何画出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的消化过程?”这项6岁儿童、15岁少年和大学生共同参加的测试结果出乎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裴新宁的意料:尽管大学生的正确率较高,但是大学生的错误水平与6岁孩子几乎一样―――这意味着他们的错误认识从儿童时期到大学阶段都没有过变化。

“我们现在的科学教育习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但很少告诉学生‘为什么不是那样’。”在裴新宁看来,善于“像科学家一样具备质疑精神”,才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关键。

裴新宁认为,其实人们对于一些与日常经验接近的科学知识,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和“生活化解释”,但这些并不是“科学理解”,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不加以质疑和反思,可能会滋生错误观念,甚至把错误观念延续一生。

裴新宁还提到,接受的知识碎片化是很多孩子在科学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学会组织和整合知识是形成科学素养必备的能力之一。根据儿童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孩子在10岁以前不太擅长整合知识,10岁以后,其认知学习的能力将会因为更能够接纳、包容各种知识而提升。因此,科学教育除了应交给孩子“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有选择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定制的教学内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将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融会贯通的科学理解。

培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王祖浩提到,一般来说,科学课程教给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识别科学问题、运用科学证据、解释科学现象,而科学教育包含更多内涵,比如,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等,因此,科学课不是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一种在情境中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到底如何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制订科学课标准仍需前瞻性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称,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此次《标准》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小学科学教育是以科学课为核心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强调了科学课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6年,国办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提到,到2020年,我国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全球中等水平。

在不少学者看来,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目前在科学素养规划方面仍较落后。裴新宁称:“可以说,他们现在的科学标准是10年前就开始制订的。我们科学课程的标准仍然需要有更高的前瞻性,需要面向更远的未来来制订我们的科学标准。”

(来源:《文汇报》)

宏观方面

在对科学课的宏观把控上,此次课标展现出四个不同点。

其一:此次课标突出了国家对科学教育的本土立场

在此前的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部分都以“依据国际教育”一言作为支撑,但此次的课程设计思路的对应段已变为“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最新情况,兼顾我国科学教育现状。”这表明,科学教育真正被重视起来,在宏观价值观程度上产生了改变。

其二:对中国版的STEM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在此次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第五点明确提及学科关联建议,其中言明对STEM的解释: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 ,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见,我国此后的STEM概念强调在于跨学科、项目制学习,以及解决问题这三个特点,将区别于国外强调理工科,以及单科教学也被称为STEM的若干种解释,我国将更强调创新能力培养。

其三:强调了与其他学科的链接

在此前的课标中,科学课就是一门学科,科学课谈的是科学知识,但在此次的课程标手校不止谈及科学课框架,也言明科学课与其他课程的链接:科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科学学科可以为其他学科做贡献,其他学科也可以为科学学科做贡献。

在下文中更是言明,科学课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课需要数学课的数据处理、模型量化等能力,需要语文课中的记录、表述、论文、戏剧演出等能力,需要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等科学方法指导。

其四:删去了“基本要求”的提法

在往年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方面,都有基本要求的提法,所谓基本要求实际也是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要求。这种提法主要适用于普及教育,所以,如果学校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教育水平,或者进行校企合作等特色教育都有足够空间,只要高于基本要求就行,但这次没有这种提法了,校企合作的空间也有一定压缩。

此次课程标准的要求已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方面做出了相当细化的要求和步骤,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颁发了国家课程,这给公立校外提供各式课程内容服务的企业出了难题。这意味着:教育企业一套课程通吃每个公立学校的规模化,复制的市场运作现状将被打破,因为学校完全可以基于这套课程标准开标准化的科学课了。

当然,企业还是有机会的,但能把握住机会的企业肯定相对过去会减少,此后的市场机会将是为学校提供更高端、定制化的课程服务,服务于学校建设校本课的需求,或者各类定制化需求。但这些需求更不可能规模化,各家有各家的需求,这就考验企业的服务能力了。但是很显然,能抓住这块市场的STEM、创客企业将获得更大比例的营收空间,毕竟做定制化服务的增值空间更高。

课程目标与实操

在科学课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实际操作部分,此次课标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四个变化。

其一:大量增加对实验室的建设,强调科学教育与实验室的关系

在课程资源与开发段落中的第一部分,课标阐述了科学实验室的利用与开发,其中直接点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投入更多经费建设学校的实验室,并配备好与课程接轨的器材,做到每所学校拥有实验室和仪器室。

此外,该段落还强调科学教师应当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上来。科学教师应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管理员工作的,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其二:增加科技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互动和思考

在课标的课程评价方案中,本次课标明确细化了学习评价的几个具体维度,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在最后这一维度中要求培养小学生具有思考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模式。并删去了此前版本中探讨科技造成社会问题的段落,彭禹认为,这或许是由于时代变化造成的意识改变,科技越发具体地展现在现代人眼前,所以大家更多地开始思考如何运用、驾驭科技。

此外,在STEM教学思维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在这一段落中,我们能明确看出国家对小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止是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要有创业者思维,思考如何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如何运用科技创造更好的生活。

其三:增加了分年级段的目标与评价方案

在此前的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只是相对笼统地提出整体的目标与方案,并未提及阶段性目标方针,教师实施起来不够具体。而在此次的课程标准中,目标阶段将小学六个年级分为了三个阶段,对不同知识点,不同年龄段都做出了更细节化的要求,可谓是在课程标准细节上的改善。

其四:强调探究式学习不是科学课唯一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不要把探究式学习当作唯一的科学课学习方式。课标表示:科学素养包括多个维度,不同的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科学课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2篇

1.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进

(1)科学知识目标的演进。

上一时期小学的科学课程知识目标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大多只是重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但此阶段注重的只是一部分知识,“属于关于‘科学概念和原理’方面的知识。十分缺乏关于‘科学技术的实际工作方式’、‘科学技术过程’、‘从何处和从什么人那里能够获得科学技术信息和指导’等知识。”当时的科学课程,只是按照自然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但大纲规定的只是对于一定群体最基本限度的知识方面的要求,只学习书本上固定的有限的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条件较好的学生拓展新知识的可能。200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阐释科学知识的目标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科学知识更加全面。在基础知识之上,加入了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之外,更多地渗透了对与广泛的科学知识相联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

(2)科学探究目标的演进。

《试行草案》对于科学探究目标的要求涉及甚少,仅仅提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事物的初步能力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初步技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颁布的一系列自然教学大纲,对于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所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做了如下诠释:“在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着力培养、训练、发展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栽培、饲养、制作能力等。”直到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进一步规定了观察、实验、动手、逻辑思维和想象5项能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环节,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标准》对这8个活动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并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宜过高,应顺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且循序渐进地培养。2006年3月,国家颁布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明确指出其方针和目标,“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不难看出,直到21世纪以后,一个较早期技术化的精英主义的科学教育思想指导的更完善的科学教育目标,才逐步真正形成,这就是将科学教育与一种新人文主义相融合的、旨在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的全新的“科学素养”概念。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培养,带动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演进。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并且教育仍然受到固有传统思想的束缚,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完全实现从国家和社会向个人过渡。因此,当时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教育。80年代以后,以刘默耕先生为代表的我国一批自然课程专家,通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思考,提出把“激发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并不具体和完善,当时的小学科学课程中,仍然缺少怀疑精神、奉献精神和民主精神,阻断了学生对科学创新的发展之路,难以发挥其个性和创造能力。随后,国家教委于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在强调小学生受到科学自然观、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熏陶的同时,增加了“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标。之后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初审稿)》,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了调整,在上述基础上,重点强调发展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待科学、科学与技术及社会的关系、科学学习、自然”。特别是较以往增加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等要求。新世纪以来的科学课程,已经把“科学探究”作为第一位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第二位目标,把“科学知识”作为第三位目标。这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所以,科学课程目标中的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能,以及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非智力情感因素,则成为重中之重。因此,目前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实验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培养小学生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等,提高其科学素养。

2.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演进

(1)科学知识内容的演进。

改革开放初期的《试行草案》,规定科学知识内容包括:水、空气方面的常识;动物、植物方面的常识等。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罗列出各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从中归纳出小学自然课程的知识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空气和水,植物和动物,能源和环境保护,宇宙,力和机械,电、磁、声、光、热现象,金属,信息,生理卫生以及自然日记等内容。第一次对小学自然设置了“能源”、“环境保护”、“信息”等方面的课程内容。1988年的《初审稿》,分别呈现出小学阶段低、中、高年级各单元的基础知识要点。由此归纳出小学自然课程的知识内容包括:空气和水,人体,植物和动物,生物与环境,认识土壤和岩石,地球和地壳变动,力和机械,电磁现象,声、光、热现象,金属共十大方面。特别强调在272总课时数中,留出10%~15%的时间,供各地补充乡土教材。在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中,按低、中、高年级,将自然课程的知识内容分为八个部分:包括生物,人体,水和空气,力和机械,声光热,电和磁,地球和宇宙。随后,1994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的调整意见》,要求删去部分原有教学内容,共删去知识点21个(约占原有知识点数的40%),观察、实验、操作项目10个(约占原有项目的30%)。删去一些比较难的内容和学习其他知识点时可以兼顾的某些内容。200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设定的科学课程内容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最终又将其内容具体分为物质世界、生命世界、科学探究、地球与宇宙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全面协调地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2)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演进。

1988年的《初审稿》,将小学阶段分为低、中、高年级,分别记述了其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对于小学自然课程提出了“知识要点”和“观察、实验、操作”的要求。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小学自然课程内容为:“知识”与“观察、实验、操作”。进而将“知识”部分的内容划分为“了解”、“知道”和“理解”三个层次的要求;而将“观察、实验、操作”部分的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的要求:“初步学会”和“学会”。200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探究内容是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需要较长时间,并且两者不涉及具体的知识点,其内容不局限于书面形式。因此,应伴随着科学知识,将能力与态度内容穿插在“生命世界”等具体的知识内容中,使其有机结合。对于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内容,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感受、体验与内化,培养其科学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五大领域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才能达到融会贯通。

二、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演进的特点

1.小学科学课程目标逐渐明晰

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第一次将科学课程的性质阐述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培养目标为“四有”社会主义公民,重点在于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中,提出的培养目标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型人才,更加具体到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2001年《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重新定义小学科学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

(1)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属于学问中心课程,其优点在于,能够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即“双基”落实。但从上个世纪70年代始,小学科学课程“双基”教育在国际上受到普遍的批评,认为它以学科体系作为课程体系,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造成其课业负担过重。后来,我国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从“双基落实”逐渐转变为“学会学习”,即在继承“双基”落实的优秀传统之外,注重学生的一般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课程逐渐形成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系统的知识架构。

(2)对于科学探究目标的理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及科学方法。“科学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科学方法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桥梁,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也包括科学处事方法,即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思维与行为方法。当今的小学科学课程,尤其重视实现科学探究的目标,掌握科学技能和方法,这不仅为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积累经验,也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要奠定基础,为提升全体国民科学素质提供可能。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

2001年颁布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强调了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又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使学生树立起用科学来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意识。新课改实施以后的小学科学课程首次提出“STS”(即“科学—技术—社会”)的课程模式,同时,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逐渐形成正确的科技意识,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技术观;逐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价值观。

2.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结构趋于合理

改革开放初期的《试行草案》中,把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定位于“儿童感兴趣、易理解的身边自然现象和事物,教学方法上开始强调鼓励儿童探究和发现知识,力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直到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规定小学自然课程内容包括“知识”和“观察、实验、操作”两部分。并且进一步对科学知识内容和科学探究内容的要求做出了层次划分。随后,本世纪之初颁布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生命世界、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科学课程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来,通过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探索,把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此目标引领下,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局面,更多的探究式活动被引入科学课程中。90年代以后,“我国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在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结构方面,做出了较为明确的层次要求划分,提出了一个基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又能反映科学知识间关系的课程内容整体结构模型”。科学课程的知识内容由4个系统下的8个单元组成。其科学探究内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分为三个层次,对于低、中、高年级,初步做到了知识和能力内容的结构化和系统化。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小学科学课程不断被要求增加新的内容,如注重科学史知识的渗透,增加技术教育的内容等。同时,课程内容的不断增加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这就需要适当地删减陈旧的教学内容。当今世界各国,在设计任何新产品和使用任何新技术时,都会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理念注入产品结构之中。如此就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结构中,适当合理地增加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包括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与人合作、敢于创新等良好品格。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 责任 探究式科学教育 有效性

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其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参加国培的感受

1.1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形势所逼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整个教育业的竞争。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后期,在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就把科学探究列为课程目标、内容体系的最基本而关键的要素。亚洲的新加坡、韩国等在基础教育阶段也早已如火如荼开展起了探究式科学教育。

教育是强国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少年强则中国强。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基础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形势所逼,势在必行,是关系到国家能否持久强盛之大事。

1.2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

1.2.1教师爱岗敬业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参与培训的学员,应将培训所获,自觉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拿出国培授课专家、教师的敬业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己任,克服教学中的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必将全面提高科学课教学的育人质量。

1.2.2教师业务精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国家的兴盛,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靠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国培能高质量完成,得益于一批高素质授课专家扎实的业务功底。他们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深讲透,既有理论与个案的结合,也有中、外科学课堂教学的结合。让学员们在轻松愉悦中明白了探究式科学教育,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有章可循的。

小学科学内容广、杂、多,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既非专业又非专职。更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及教学能力,勇于创新,才能为全面提高科学学科育人质量提供根本保证。

1.3过去的教学也曾与教育培训观点不谋而合

科学教师也曾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趣味性、实验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努力抓住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创造条件(教师曾无偿购买紫甘蓝、白醋和纯碱等为学生科学探究所用),尝试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与教育培训观点不谋而合。

1.4国培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不足

在小学科学课中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逐渐被一线教师所接受。但正如专家们所说的那样,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亟待提高。通过国培教育,学员们认识到探究式科学教育不是搞花架子,而应充分研究儿童的好玩心理,遵循科学探究的过程规律,精心组织、引导学生的探究全程,才能提高科学探究质量。

2国培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引领与指导

2.1加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既可以让学校购买也可以是教师本人自制,还可以发动学生、家长准备。

2.2努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教师要领会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精髓,坚持做到:

2.2.1认真研究、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城市、山区、平原、丘陵地区的孩子有不同的生活空间,教师应结合学生当地生活实际,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不要受教材的束缚。

2.2.2吃透教材、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探究目标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技能,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实际,吃透教材、课程标准,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标准,准确把握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让科学探究目标具有层次性。

2.2.3遵循科学探究过程规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技能

虽然小学生只是研究身边感兴趣的现象,但却必须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真实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去探索学习,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科学探究的心理感受。

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规律: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展示与交流这条主线去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3"国培计划"推行的难题该如何处理

切实贯彻国培精神,在农村小学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还应作如下努力:

①落实小学科学课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地位,加大投入,尽可能为小学科学课程配足相关设施、设备;

②给任课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抛弃通过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进而评价教师的评价机制;

③加大对科学教师的系统培训,尽可能设立科学专职教师,为科学教师减负。

4结束语

要在农村小学坚持切实开展有效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国家推行"国培计划",花了不少财力、物力,科学课教师应努力学习,转变观念,坚持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当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给一线教师以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门户网站,

2.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实施策略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要全面开展科学教程。目前小学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小学科学教程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能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智力,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智力及心智发展不成熟,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所以开展科学课程,能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小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他们在认识事物和了解事物的基础上自主探究,解决疑惑,同时观察身边的细微之处,逐渐增长智慧,自主探究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拓宽视野,从而增长见识。假如错失了良好的智力发展时期,小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将受到极大的遏制,对今后的创造性才能和想象力发展极为不利。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导致就业市场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对个人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只有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从小学阶段开始开设科学课程,能将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全面结合起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课程内容的前后连贯性

以前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科学学习难以很好地衔接。在小学阶段全面开设科学课程,大力进行改革,能实现小学阶段以及中学阶段课程内容的有机统一,逐渐建立起以“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生命世界”以及“物质世界”三大板块为基础的科学课程体系。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设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深思。小学自然科学与中学科学课程无法很好地衔接;小学阶段低年级、中年级以及高年级之间也存在课程衔接问题。建国初期小学阶段的自然科学一直处于悬置状态,1986年以后才逐步建立起完整连贯的自然课程体系。经研究发现实现儿童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要从小树立儿童的“另有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标准,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的科学观念。同时小学生的智力处于发展时期,呈现出极强的阶段性,在过程技能、概念理解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如过程技能方面,低年级学生只能简单机械地进行探索和分类,中年级学生能较为细致地进行观察和思考,高年级学生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规律探索和公平测试。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加强科学课程的完整连贯,推进学生的渐进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性。

三、课程实施的系统性

目前各国小学科学课程逐渐重视科学教育的宽泛性,努力建构起系统的科学课程背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然知识,能为学生系统学习语文、数学以及美术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本次课程改革未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各学科都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语文、数学以及思想品德课程都尽量安排与科学相关的内容。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小学阶段的课程安排与选择还处于零散和无序状态,缺乏整体意识,知识间的整合及叠合效能较差。由此可见,加强科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安排的系统性,能充分利用现有课程安排的优势,而且能实现各科的均衡发展,为学生学习语文、数学以及各门学科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

四、做好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的考核要有别于其他课程,要实事求是,从课程本身出发,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清事物的本质,逐渐了解事物的内涵,从发展和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公开、科学、系统的考核,同时要将猜疑、讨论、动手制作、语言叙述以及设想等方面贯彻进考核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的思想较为单纯,但是他们的学习目的、方法以及动机是科学合理的,所以,要解放思想,全面加强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开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小学生在观察动植物时,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教师在学生叙述、对比以及观察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打分和评比,这样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系统学习科学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小学科学教育要全面培养学生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此可见小学教师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在科学的天地自由驰骋。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对小学科学教育实施全方面、多层次的变革,从内容、评价、目标以及教法等方面着手,推进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努力建构起独立完整的现代小学科学课程体系,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其勇.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研究[J].西南大学,2008.

[2]黄海旺.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第5篇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田祖荫表示,当前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要做好这两项工作,资助对象精准认定是前提,要推动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和认定办法,加强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协作,实现相关信息共享,推进学籍信息共享和部省数据交换工作,大力推进精准资助。

除了提升资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也将推进发放时间、资助力度等方面精准水平,列为今年的工作要点,将研究完善助学金发放机制,确保及时足额发放,根据不同学生的资助需求,推进分档发放。

广州:面向全国招聘名校长、名教师

中新网消息 近日记者从广州市教育局了解到,2017年广州市教育局将促进基础教育高端人才引进,不限期限、不限名额,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名校长、名教师。

“加大基础教育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名校长、名教师群落,推动基础教育全面上水平,增强广州教育的影响力”,广州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沈子鸣表示,将采用“刚柔并济”方式引进教育人才。“刚性”即引进人才年龄一般在50周岁以下;“柔性”即已退休的名校长、名教师等或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条件。

记者在招聘启事上看到,符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者,或者是特级教师,或者是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培养、认定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只要符合上述任一条件,便可随时报名。广州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安家费、购房补贴或人才公寓等。配偶就业、未成年子女入学、户籍办理等,按相关政策落实。

沈子鸣表示,基础教育人才除了靠引进外,还要培养一批、储备一批。“今年我们要继续开展广州市特级教师认定等工作,培养一批羊城教育家、名校长、名教师、广州市特级教师,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增加市特级教师160名以上、省特级教师40名以上。”

小学科学课程调整为一年级起始

《光明日报》消息 教育部近日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各地要确保落实科学课程规定课时,规定从2017年秋季起,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调整为一年级;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小学一、二年级要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教育部指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

第6篇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让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将创新精神的培养纳入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体系,是完善科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体现科学学科的特色,让小学生找到思维扩展的平台。实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开创全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条件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小学科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开始反思,通过科学学习,小学生们到底能不能爱上科学、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促进科学课堂培养创新精神作用的发挥,仍然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去思考。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

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师所利用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个人学习心态,都影响着其创新精神的形成。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死板

科学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着小学生习得科学知识的心态与情绪。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和谐课堂氛围的支持。但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科学学科的特色,一直利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师过于重视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本班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让科学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师过多的讲解,剥夺了小学生互动的权利,导致了课堂氛围的死板,不利于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二)课堂探究学习的条件不足

探究学习,是科学知识习得的正确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组织小学生对未知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是体现小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但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并不认可探究教学手段,认为小学生什么也不懂,将课堂交给小学生,只会让课堂变得混乱无序。教师没有给小学生提供探究科学知识的时间与空间,没有给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无法达成。

(三)科学课堂实践性有限

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是静态的。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是无限的、动态的。只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大多数科学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讲解,忽视了实践活动在科学课堂中的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同,不利于小学生内化科学知识,也限制了小学生思维的进步。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解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的科学学习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重视个人民主意识的建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民主视为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给小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小学生表达与发言。教师不要将自己视为课堂的权威,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论学生的科学成绩好与坏,教师都要认可学生的个性化想法,鼓励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对教学活动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师生互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像在讲解有关于观察植物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牵牛花。教师可以就牵牛花的外形与学生沟通,说一说牵牛花像什么。一些学生说像喇叭,一些学生说像帽子,还有学生说像垃圾筒的盖子。用合理互动营造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二)提供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探究学习条件的创设,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好基础,需要教师认可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好奇心,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前提。小学生对每一种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才能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小学生的好奇心。像在讲解指南针知识时,教师可以玩转圈指南方的游戏。教师让学生每人说一个自己想要挑战的圈数,转圈之后提问“哪面是南?”的问题,回答正确则挑战成功,反之,失败。当许多小学生失败之后,教师可以用指南针挑战小学生认为不可能的圈数,成功答出哪面是南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小学生投入到指南针知识的探究中去。

(三)引入更多实践学习内容,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小学科学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需要重视实践学习内容的引入,让小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奇妙的现象。实践内容是最有力的科学证据,能够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意识的坚定与开发新科学知识兴趣的提高。像在讲解各种各样的蘑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采蘑菇实践活动。将科学课堂设于真实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发散思维,建立创新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教学内容与活动,对小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体现科学学科特色的关键。只有小学生建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科学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发明一些新奇之物,才能让小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放。给小学生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是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作者:张晓卓 单位:四平市第一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

[1]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12:52-53.

[2]武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

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8篇

所以,曾经单一学科模式下的教师逐渐开始难以适应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不足成了推进小学科学课发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我市的小学科学课现状依旧不容乐观。学校教育部门乃至政府对小学科学课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学科学课的师资不足;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职的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素养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综合性不足;甚至多数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较弱。所以,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我市小学科学课师资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所选取的对象是大庆市内16所小学中固定的小学科学课教师40位。本次共发出问卷40份,并且回收有效问卷40份。

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师采访统计得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市不同校区、各个小学的科学课教师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教学的效果相差颇多。很多校区的小学对科学课教育的研究与重视程度不够,小学科学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教学技能不足,科学课的质量也不高。甚至很多小学连科学课的实验条件都不具备,小学科学课的师资缺乏,有的小学连一位专职的科学教师都没有,而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所以,提高科学课教师的整体教学技能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小学科学课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与实际脱离

虽然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对课程结构做了重大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的同时,强化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用技能,科学课、实践课比重逐步上升,但是仍然明显不足。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尤其是实践性、创新性课程过少,教学的实习时间过短,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及时发现教学技能的缺陷进而进行修正。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小学教育脱离,特别是在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上。

2.小学科学课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观念落后,创新不足

目前我市的教师教学技能培养观念依旧落后,强制性要求、一刀切的做法与当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及个性化培养的要求相互冲突,很难真正调动起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也导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时效性。现在的教学技能培养依旧以单一技能的培养为主体,综合性、实践性不足正是导致师范生教学技能不足的重要原因。

3.小学科学课教师教学技能培养设定目标水准低,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都没有一个基本设定,而且对于教学技能培养不够重视。我国现在缺少对于职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的专业水准的规定,并且实施过程中没有确切的、可依据的文本参照标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教学技能培训的不足也逐渐开始显露出来。培养目标的设定水准偏低,对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单一,专业化的教学技能培训不足,这一切都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学生和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

4.师范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并且素质不高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生源基本上是由一些中学学习成绩中等的高中生组成的,并且很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虽然随着社会发展,老师的地位有所改善,而相比之下,老师的实际收入还不高,特别是小学老师的工作繁重,老师们的付出与实际待遇很不相称。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对专业技能培养并不感兴趣,并且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教学技能的训练热情不够,甚至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时间投入不足,重视度非常不够。

三、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策略

1.不断完善培训的过程,逐步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

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其实是一个一点一滴积累、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所以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遵循多元、开放的原则,实现实践和反思相结合、训练和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方法、多途径,来建构完善全员、全程的优秀培养体系。在计划中就应该明确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包括培训内容和达标要求,这样才能使得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落到实处。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与管理,成立一些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组建的领导小组,来保证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

2.帮助师范生理解小学科学课的课程标准,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是具有很强指导作用的。对这一标准的认真学习与领悟,可以帮助师范生们尽快理解并且接受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小学科学课的内容、组织形式和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师范生对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精准定位。因为只有提升了“理念”,准确把握了新课改的标准,才能够成功地实施课程改革,才能够成为小学科学课的设计者、执行者与创造者。这种理论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师范学生自学并且相互讨论为主,教师辅助指导解读,解答解惑。教育理念的真正树立,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案例实施中或者在不断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地被具体化和内化。教师们应该学会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帮助这些师范生真正树立起先进的科学教育观念,以便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指导行动。

3.明确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的培养内容

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采用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相协调统一的办法,来确定目前的培养目标与计划。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优秀教学能力且可以适应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合格小学教师。

我们还要不断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的体系。根据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目标,遵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顺序来发展与构建教师的教学技能内容体系。而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通常包括一般技能、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这三个层次。其中一般技能则包括表达技能、板书技能和计算技能等;专业技能则主要指那些为了适应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必备专业技能,其中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和上课技能等;而综合技能则主要指在掌握了一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行综合教学活动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就更加强调训练的情境性与实践性,需要对师范生进行更深入的培训与锻炼。

4.需要完善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帮助目前的师范生培养探究教学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探究指导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198-01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部标准要求学校的科学课程把“学科学作为一种过程”,并强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1]。

1 科学课走进科技馆的背景

中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和主体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强调学习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作为学习主体所达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已成为科学课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习主体性、主体参与性、参与科学性和实践性都较为欠缺;社会上虽然有许多科技场馆,但远没有和学校科学课程结合起来,大都停留在放羊式的参观阶段。这使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青少年科学素养、科学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为此,提出探索中小学科学课走进科技场馆的一种新的探究学习模式,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提高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素养、科学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并落实于行动。

2 科学科走进科技馆新模式

老师们通过参观教学,对科技馆有了总体认识,也便于他们安排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把教室搬进科技馆,引领学生在参观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学习,科技馆讲解员配合教室的课程进行现场辅助教学。学生们借助场馆内的文字介绍,边听讲解、边提问题、边做笔记,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解答预设的问题,同时对于比较复杂的物理知识,同学们还可以边动手边思考的方法,将难化简,便于理解。

科技馆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来实施科学课程,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初中科学《温室效应》这节课,非常抽象,但是如果放到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里来上,结合温室效应这个大的展品,切身体验温室效应造成感官上的刺激,其教学效果一定胜过学校的课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研究弄懂展品科学原理,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智慧的窗户,更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在学生自己寻找展品原理的科学探索过程中,还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和升华。

通过开放和应用“让科学动起来,让科学更好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资源包”,促进校外科技资源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摸索“走出去,引进来,长发展”、“两点一线、双向互动”的运作模式和活动模式。根据方案实施计划,科技馆可以进行有关活动资源包的建设,结合中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以“互动性好、探究性强”为筛选原则,精心设计组合展品,内容涉及力学、声学、光学、电磁学、数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并专门组织科学课特级教师或名师遵循“趣”、“疑”、“动”、“思”四字原则编写相应的科学课走进科技馆展品科学探究指导。

“趣”是起点。学习的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

“疑”是焦点。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是对学生激活思维的一种手段。

“动”是特点。使学生在真实和未知的情景中动手动脚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认识科学知识的价值,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

“思”是热点。学生经过多次探究加深对周围更多问题的思考,这就是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

“探究指导”让每一个展品操作有明确目的,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推荐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的参与活动时重点操作、体验、想明白几个展品的科学内涵,渗透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注重科学知识点的拓展和外延。展品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游艺性于一体,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科学奥秘的理想情境,“让科学动起来”,就是要指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生新、旧知识的碰撞,产生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的煎熬,最后终于茅塞顿开,这种顿悟时的美妙感受,也是激励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强大动力。

但指导学生“玩”展品又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我们为每一件展品编写的不是“教案”,而是“探究指导”,指导人员重在启发、点拨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最后让学生“豁然开朗”,享受探究科学的乐趣。

3 科学课走进科技馆的意义

科技馆作为社会教育场所,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示出来,能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解决学校课堂教育不易解决的问题[2]。而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校外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二者应该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我国各地都有各式各样的科技场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场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3]。

4 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训和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异曲同工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探究展品的科学内涵就是这样一个“躬行”的过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对科学方法的探索与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结合起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学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牛灵江.科技辅导员工作指南[M].科技辅导员工作案例,2011,5:80~81.

第10篇

关键词:提高;科学教师;专业能力;方法

任何接触过小学科学学科的人都会对小学科学有同一个评价,那就是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小学科学学科包含了生物、物理、化学等等多种学科知识,“科学味”极浓。学生对于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也非常的高,几乎每一节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都会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学生的生活疑问,都会带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惊喜”。作为小学科学的教学者教师,是小学科学顺利开展的保障,只有科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了,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一、目前出现的问题

1.师资良莠不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也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只有师资力量提升了,教学效果才会提升。但是,目前学校科学教师的专业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且存在明显的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各级教育部门、小学甚至教师对小学科学教育不够重视。对科学教育的科学教师没有较明确的要求和期望,学校也没有对科学教师进行严格挑选,老师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上课,不注重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其次,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具有地区不平衡性。无论从行政概念还是地理位置来看,经济、教育和文化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职业期望不同,给予的培训与激励的机会不同。最后,职前教师与职后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差异显著。职前教师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比职后教师低。职前教师对新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的掌握较好,但在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精神与态度方面有所欠缺。表明职后科学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科学素养水平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也反映出了教育的弊端:偏重知识的传授,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态度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

2.教师知识不全面

小学科学知识的内容似乎很简单,但是其内容却“包罗万象”,要想驾驭好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储备。随着高中文理分科的高考方式和大学教育的专业化、独立化,小学科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全面是目前师资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教师培养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等都只考虑到理科分科的独立严谨,但是对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考虑不够,使得科学教师不能够联系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相关现象进行学习,不利于科学地理解和应用。其次,多数教师职前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但受到实践经验缺乏的限制而无法理想落到实处,而职后教师理应是知识结构完善和优化的最好时机,但由于教育部门和学校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和管理不够,使得对小学科学教师的专家培训、教育科研、教学观摩等无法实现。因此,职前教师的职业理想随着工龄的增加发生磨蚀,职后教师的知识面不能得到有效拓展,造成了教师知识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二、提升策略

1.端正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融入小学教学中更加重要,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所以,要在小学阶段端正科学教师素质教育理念,进而间接的来影响学生。首先,加强素质教育理念,重视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虽然科学课程的边缘地位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教师不应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主动提高科学素养,为知识经济将要带来的科学课程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准备。其次,国家应正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在小学科学课程的体现。加大对边疆和农村地区的资金和人才投入,通过科学振兴区域教育,科学振兴区域文化,科学振兴区域人才。最后,增加职前教师的实践机会,加大职后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教学统一的原则,增加职前教师的实践、实习机会,使学生的职业理想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通过学术培训、科研交流和思想教育等方式更加巩固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并不断缩短职前和职后教师的素质差异。

2.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

知识总是在不断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也总是不断革新的,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才会不断将这些革新及时掌握,及时拓展。完善和优化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根本途径在于完善职前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机制,涉及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实现等诸多方面。应有意识地统整各专业课程的知识,既有各分科知识独立严谨的结构,又有其融合性。应当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并增加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对于在职科学教师知识的完善与优化,需要专家培训、教育科研、教学观摩、网络教研等有效途径。具体的完善与优化策略,就是认清学校目的,从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分析,基于学习者先前的观念和经验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调和。

3.养成探究能力

第11篇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面对新课程中提出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和实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一、“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由此我们知道,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探究式学习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的一种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等过程获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生的素质为着眼点,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探究性自学和探究性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的更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热空气》一课的导入新课环节中,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会转动的纸蛇”,学生看到原来不会动的纸蛇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旋转起来了,都很奇怪。这时我要求学生研究实验装置,找出其中道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观察实验,发现是向上流动的空气使纸蛇旋转起来,”。因此,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研究和讨论、才能发现提出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科学教材为评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评价的方式机会是非常灵活的: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与教材不同的设想,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活动,意见精美的手工制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义的调查……,都是给予学生评价的大好机会。其实,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表扬,都是一种激励。学生自评、互评的效果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进步了,今后要比现在更有进步才对。

三、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科学家的探索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探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往往一个课题要经历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电灯就进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实验。大科学家尚且如此,小学生探究活动,我们绝不要担心失败,经历失败后获得的成功,对学生的影响更强烈。他们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情商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12篇

一、课前准备做好“两读”“两备”,把所做实验了然于胸。

1、“两读”即读教材教参和读学生。

读教材。我们老师要时刻牢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活动进行再思考。对教材进行统整,对教材中的各个单元或单元中的各个课时进行统整,按照预设的课程目标进行对教学探究活动的取舍。

读学生。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两备”指的是认真备课和做好课前准备。

备课中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日常的教学行为。要熟悉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掌握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所要用的各种仪器,对所做的实验提前熟练,牢记于心。

课前准备工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基础。在每一次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要了解本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具、知道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你要得出的结论等。有些容易出差错的实验,教师要动手亲自做一做,这样可以掌握一手资料。例如:在教学《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的实验课时,老师把所需的实验器材〔盐水、蒸发皿、酒精灯、搅拌棒、石棉网〕预先摆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这样可以缩短学生做实验的时间,而且整堂课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二、课堂教学“四巧”

1、巧妙谈话,引生入境。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如我在上《听听声音》这一课时,我先板书词语“声音”。接着我问:“你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感知到声音?”学生说“用耳朵听”。我又问:“声音有高有低,要想真切听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同学们都说要保持教室的安静。就这样通过对声音的谈话,巧妙地把对学生的要求融入其中,让生易于接受,从而保持了课堂的安静。

2、巧用课件利用声音和图像,控制学生注意力。多媒体教学是科技进步给教育带来的福音,使课堂超越了时空限制,增加了课堂密度,丰富了课堂内容 。在上《听听声音》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知到更多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使他们在聆听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静心聆听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交流。当然要注意科学课堂应注重探究体验,不能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减弱甚至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开好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真知。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实验时要做到:(1)明确实验目的。(2)精心准备实验。此环节是重中之重,因为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操作过程不规范,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作好准。(3)提出实验观察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其一便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我在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一课时,学生兴致很高,为了让他们一会能准确描述高锰酸钾溶解过程中的现象,我对他们提出了实验要求“高锰酸钾刚入水时是什么状态?沉入杯底时是怎样溶解的?搅拌以后的高锰酸钾又是什么状态?”学生听了老师要求后才开始认真做起来。当然这次实验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4)填写实验日志,明确实验结果。通过现象分析比较、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5)总结实验结论,运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在学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后,我结合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夏天为什么会有啤酒瓶爆炸伤人的事发生?为什么说孩子不能常喝可口可乐、雪碧等饮料?”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4、巧用多种激励方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科学课是学生特喜爱上的一门课程,但也是课堂纪律特别不好组织的一门课程。同学们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来上这一门课,稍不注意整间教室就会弄得沸沸洋洋,老师在那儿唱独脚戏。为此,在课堂上,我总是设法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说得好,老师对他竖竖大拇指;说得不恰当老师对他笑一笑。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我请他做老师的小助手,和老师一道做实验。采用了这些激励方式之后,课堂纪律好了,老师上起课来也轻松了许多。

三、开展课后探究活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