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金收支论文

资金收支论文

时间:2022-11-02 02:04:57

资金收支论文

第1篇

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接二连三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综观影响较大的三次金融危机(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拉美债务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它们爆发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贸易收支的长期失衡和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动却是基本的共同点。深入探讨贸易收支和短期资本流动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危机的再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

在虚拟经济运行日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有金融市场运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失衡。从贸易收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只有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资源才能确保继续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进程中去;如果能长期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对本国经济资源的利用,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极不稳定,贸易平衡通常很难实现,全球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到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相反,贸易收支逆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持续的贸易收支逆差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失衡,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方面看,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相对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与绝对竞争优势相比,相对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所取得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等随时随地会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夺走,因而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相对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前提条件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比较利益的空间明显地受到压缩。在缺乏足够效益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现恶化的局面。

第三,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稳定性常使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跟不上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经济理论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大大缩短了比较优势和相对竞争优势变迁的时间。当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出现赤字就不可避免。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只能拥有相对竞争优势,而相对竞争优势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收支上必然处于长期逆差的状态,而是仅仅提供了这种可能。事实上,真正摧毁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并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是伴随着资本项目自由化而来的短期资本无序流动。

二、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

所谓资本项目自由化,尽管国际上对其还有争议,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指“国际资本交易本身及其支付和转移均不受限制,并且不仅支付和转移的作出,而且居民接受非居民的支付和转移也可自由进行”。[1](P.48)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表明,尽管已经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然而当今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却是建立在绝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资本自由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仅仅是适应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尾随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内实施金融自由化,在对外的资本项目领域也快速解除管制。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国际资本的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客观上极易对建立在相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国民经济形成一种有效的金融抑制,从而阻碍和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汇率机制本来是发展中国家调节贸易收支平衡的最主要手段,但在短期资本无序流动的影响下,失去了它应该发挥的传统作用。首先,由于贸易收支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上决定汇率的惟一因素,有的甚至已不是主要因素,只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减少对外经济交往中的风险和成本,通常只能实行固定汇率制,至少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次,由于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而短期资本的反应迅速得多,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往往未得其利,先受其害。第三,由于外汇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联度大大下降,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并不一定能够达到调整贸易收支平衡的预期效果。第四,由于货币市场的灵敏度远高于商品市场,汇率在政府干预下常常会出现超调现象。第五,由于预期在短期资本流动中的巨大作用,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取得成功往往不是在贸易收支恶化而是在贸易收支状况还比较好的时候。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已经大大压缩了汇率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作用的空间。

再从资本流动机制上看,短期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更为不利。第一,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资本项目收支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属于资本净流出地区。相对竞争优势也许会带来较高的收益,却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赤字只能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第二,短期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小。当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饱受资金短缺之苦;当相对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时,短期资本一拥而入,经济发展又会受到过热的困扰。第三,实践证明,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除了使汇率过高或过低、变幻不定外,还会不适当地抬高利率,使有限的资金不是流向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商品和劳务生产部门,而是流向不具有比较优势又发展滞后的虚拟经济部门,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泡沫,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短期资本自由流动最直接的危害是掩盖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失衡的事实和严重性。由于短期资本在表面上维持了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发展中国家对贸易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失衡普遍重视不够,导致国内经济矛盾日积月累。当短期资本的这种弥补功能达到一定极限而经济结构又尚未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进行调整时,仅仅是短期资本的停止流入就足以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了。从这种意义上说,贸易收支失衡是表面现象,只要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失去,金融危机就开始酝酿,短期资本流动发挥的作用不过是使金融危机的酝酿时间有长有短,金融危机爆发的严重程度有强有弱罢了。

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肆无忌惮地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长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得不到发展中国家应有的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对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的储蓄和外汇“两缺口模式”的误解。传统理论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资。事实证明,资本自由流动所吸引的大多为短期资本,真正对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力有帮助的长期资本流入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关联度极小,而短期资本的流入不仅不能弥补储蓄缺口,相反还会对国内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及生产力。实际情况是,智利、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等经济体均是在没有实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其实资本项目自由化带来的资本流动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早有定论。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教授提出的“切合比较优势原理”的实质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动必须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2](P.444)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瑞克的实证分析则干脆得出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的结论。他明确指出,“当一个国家缺乏正确控制、规制手段和宏观经济管理框架时就贸然向国际资本流动开放金融市场是特别危险的”,而“即使具备上述保障,短期资本流入也是极不稳定并具有较大风险的”,[3](P.23)由此可见,让资本流入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相反,脱离现实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特别是短期资本的自由出入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却是巨大的。作为“金融深化”理论主要倡导人之一的麦金农近年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的外汇自由兑换通常是经济市场化最优次序的最后阶段”,[4](P.14)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就在于此。从目前情况看,一国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有可能带来的好处大致有三点:①有助于建立地区或全球金融中心;②有助于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③有利于本国居民对冲来自国际贸易的风险。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于落后、全球化程度低、金融市场规模过小且发育不完善等原因,这些好处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享受。发展中国家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主要的后果只能是降低短期资本的流动成本,使短期资本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大进大出,随心所欲。这种短期资本不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反它通过削弱发展中国家本就很不稳定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金融抑制。而如果要避免这种抑制,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做到使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与本国竞争优势的大小强弱协调起来。

三、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和最终目标

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目标之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这一基本格局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将始终处于防御地位,贸然让落后的本国经济与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全面接轨,只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即使想通过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来引进短期资本,也应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短期资本的利用能力结合起来,因此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最终的目标。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时,应侧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牢牢把握相对竞争优势这个中心,以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的贸易收支平衡作为抵御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平衡虽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却是发展中国家惟一有可能有效加以控制并用于弥补非贸易逆差特别是资本逆差的国际收支项目,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最主要的保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确保贸易收支带来的盈余足以抵挡短期资本恐慌性流出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本国的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足以偿还一切形式的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

第二,根据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体经济部门最具有竞争力也最先得到发展,而虚拟经济部门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不仅发展滞后,而且要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高度国际化和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如果意识不到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基础上的重大差距,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抑制。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的步骤与力度应取决于它对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盈余常常担负着弥补资本项目收支逆差的重任,所以资本市场的开放不应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不能因为存在资本的净流入就对贸易收支的失衡丧失警惕。归根结底,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目的不仅仅是引进外资,而是通过引进外资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巩固贸易收支平衡,保证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金融监管。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国发生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往往会马上蔓延到其它国家。当代国际金融市场虽然从总体上适应了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发展的需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没有建立起一套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机制。发展中国家在稳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金融监管,以便从整体上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如,全球最后贷款人的空缺、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各国缺乏协调和合作机制、国际债权债务破产程序出现空白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制度安排等问题得到解决,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当然,要从根本上杜绝金融危机的发生,关键仍在于发展中国家自己能够处理好国内经济的平衡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焦海松.关于资本项目自由化涵义的讨论[J].中国外汇管理,1997,(6):46~48.

[2][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美]丹尼·罗德瑞克.让开放发挥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倪瑛.资本项目自由化:开放还是管制?[J].国际经济合作,2000,(4):43~44.

[6]李山,李稻葵,朱天.中国应否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J].国际经济评论,2001,(7/8):13~17.

[7]高海红.资本项目自由化:模式、条件和泰国经验[J].世界经济,1999,(11):3~11.

第2篇

国库现金是指已经缴入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暂未支付的财政资金余额。国库现金管理是指财政部门在“三性”统一,即保证安全性、提高流动性和增强收益性。国际通行的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方式有:商业银行存款、国债回购、逆回购等三种。我国国库现金管理,采取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购买国债两种。自2006年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国库现金管理工作已经了一定成效。

一、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功能特点【

内容回顾-国库现金是指已经缴入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暂未支付的财政资金余额。国库现金管理是指财政部门在国库正常支出和资金绝对安全的情况下,特定的制度安排,对国库现金定向操作,以最大收益的业务。其操作原则是要“三性”

《怎样写国库现金管理拓展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由会计整理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继续阅读:怎样写基于因子浅析论文范文法的物流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探讨论文范文

(二)国库现金管理追求更高的利息收益 国库现金存量是来自税收,是公共财政资源的一保值、增值,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考量。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方向宏观调控的政策方向保持一致性,绝对的宏观经济效益,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三)是当年因时间差、季节差形成的暂时应支付而未支付的预算支出是当年国库资金在收入和支出上的时间错位来做短差。不对的。浅析【

内容回顾-国库现金是指已经缴入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暂未支付的财政资金余额。国库现金管理是指财政部门在国库正常支出和资金绝对安全的情况下,特定的制度安排,对国库现金定向操作,以最大收益的业务。其操作原则是要“三性”

《怎样写国库现金管理拓展对策探讨论文范文(2)》由会计整理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继续阅读:怎样写基于因子浅析论文范文法的物流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探讨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混合支付;最佳比例;每股收益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030-01

一、企业并购的概述

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企业并购的付款方式可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主要包括了现金支付、换股支付、承债式并购、债权转股权方式等等。现金支付用现金购买资产,是指并购公司使用现款购买目标公司绝大部分资产或全部资产,以实现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换股支付用股票交换股票,此种并购方式又称“换股”,一般是并购公司直接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行股票以交换目标公司的大部分或全部股票,通常要达到控股的股数,通过这种形式并购,目标公司往往会成为并购公司的子公司。本项目主要研究的是现金支付和换股支付的混合支付方式,因为单一的支付方式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单一的现金支付可能会使企业的借款剧增,财务杠杆带来的财务风险可能会导致公司遭受巨大的损失,而单一的换股支付可能会使主并购公司的被严重稀释,出现“反并购”的现象。

二、企业并购的背景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企业并购呈现“两快两慢”的特点。“两快”:第一,中国并购市场快速发展。2006-2011年中国并购交易案例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6.6%,交易金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3.9%,高于同期中国GDP的增长。第二,跨境并购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企业共完成跨境并购110起,同比增长93%,披露的并购金额达到280.99亿美元,同比增长112.9%;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外资并购案例66起,同比增长50%,披露交易金额的41起案例交易金额为68.6亿美元,同比增长209.2%。2012年A股上市公司发生并购1191起,涉及金额3125亿元。“两慢”:第一,促进并购的金融产品创新慢,无论是贷款、股票、债券、信托产品,还是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均处于萌芽阶段。第二,支持并购的制度创新慢,无论是市场机制的健全和监管制度的弹性,还是区域、行业壁垒,均难以适应并购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但在并购交易过程中,支付方式的运用作为一个主要环节,其选择适当与否对并购双方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甚至能够决定并购交易的成败。而我国并购发展势催生了以现金和股票混合的主要支付方式。合理的支付方式不但决定企业并购能够成功,也关系到企业并购后的绩效、权益结构和财务安排等。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并购支付方式理论体系,而国外的并购支付方式理论也不能完全照搬过来,因此研究企业现金和股票混合支付方式对于推动其成功并购,从而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实现产业整合,获取投资收益和实现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现金与股票混合支付的研究

假设A公司并购B公司,A公司对外发行股票N1,股票的市价为P1,息税前利润为EBIT1,A公司收购B公司的融资金额全部来源于借款金额;B公司对外发行股票N2,股票的市价为P2。现金与股票混合支付方式计算公式如下:

一方面,本文通过衡量主并购企业的每股收益最大化,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现金与换股的最佳混合支付比例,较精确直观,避免了以经验之谈判断现金与换股比例的不严谨周密之处,具有较强科学性与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并购风险,大大提高了成功并购的可能性,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企业并购是复杂的经济行为,并购支付结算过程中存在各种隐藏的经济风险。要想防范其风险,就必须建立正确的分析评价体系,以优化我国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目前我国的并购支付方式理论体系还不完整,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继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03.

第4篇

关键词:现金股利 企业生命周期 Logit模型

自1961年米勒和莫迪格里安尼提出著名的“股利无关论”以来,股利政策成为财务和会计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迄今股利理论研究可以说是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高潮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股利政策形成了各种流派的观点。最主流的主要是信号理论和成本理论。同时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从该视角研究股利分配政策也日渐成为热点问题。

早期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公司特征的描述及战略选择的问题上。当然,也有一些外国学者很早就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到财务领域的研究问题中。这一理论在股利政策研究的应用中得到很多实证支持。与国外学者相比,我国学者对股利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本、股权结构、资本市场和财务状况等方面,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研究股利分配政策的成果比较少见。杨汉明(2008)以2001-2005年沪深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了股利支付倾向、企业价值、寿命周期三者间的关系,最后得出是否支付股利与企业价值负相关、股利政策与寿命周期指标正相关等结论。李常青、彭锋(2009)使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本支出率及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三个指标来划分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确会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采取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7]。宋福铁、屈文洲(2010)运用Logit模型、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留存收益资产比和一些控制变量对是否支付股利、股利支付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是否股利支付呈现生命周期特征。其他的,仅有徐腊平(2009)、方莉(2009)及符安平(2011)进行过相关研究。

一、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的数据收集主要来源于国泰安的CSMAR数据库。为了增强样本间的对比性,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2003-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并对样本作如下处理:剔除金融、保险类企业;剔除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净资产为负的上市公司。这样处理后共得到5229个样本。

(二)研究变量

我国股利分配的方式主要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以及公积金转增股本。本文主要对现金股利分配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的因变量为公司是否支付现金股利,用虚拟变量Dum表示。当公司支付现金股利时,Dum=1;若不支付现金股利,则Dum=0。根据DeAngelo H, DeAngelo L和Stulz(2006),企业生命周期阶段采用RE/TE或RE/TA来衡量。其中RE为留存收益,TE为所有者权益,TA为资产总和。RE/TE较小时,企业留存收益少,获得的利润较少,主要通过外源融资,企业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当RE/TE较大时,企业留存收益较多,盈利能力强,企业处于成熟期。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规模、成长机会、股权结构等都会对股利政策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盈利能力(ROA),用总资产报酬率来衡量;企业规模Size,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来衡量;成长性(Growth),采用Denis and Osobov(2008)提出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M/A)”来衡量;偿债能力(Lever),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第一大股东持股(Largest),即第一大股东持股占总股本的比例。

(三)研究假设与模型

1、研究假设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成长性、发展规模不同,相应采取的股利政策也会不同。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新成立的企业或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由于经营风险较高,急需资金用于投资经营或扩大规模,因此其不支付股利或支付很少的股利;当企业步入正轨,进入成熟期时,其盈利能力提高,其才会有意愿支付股利。本文主要研究生命周期特征与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倾向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性机会、规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周期的特征。借鉴DeAngelo H, DeAngelo L和Stulz(2006)的方法,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倾向与RE/TE正相关。当RE/TE值越大,代表上市公司处于生命周期较成熟阶段,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

假设2:公司的盈利性越强,其分配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

假设3:公司的成长性机会越多,其分配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小。当公司有较多的成长性机会时,由于内源融资成本小,公司会首先考虑将留存收益用于投资机会,这样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意愿较弱。

假设4:公司的规模越大,也即变量总资产的自然对数(Size)越大,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

2、研究模型

为了检验假设1-4,本文采用Fama、Macbech(1973)的统计方法,即构造Logit模型。根据上述变量的选择,该模型为:

Ln()=α+β1RE/TE+β2ROA+β3Growth+β4Size+β5Lever+β6Largest+ε

二、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Stata11统计软件并借鉴Fama、Macbech(1973)的统计方法来检验生命周期以及其他变量对上市公司决定是否支付股利的影响,得出的Logit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在模型设计中,本文引入了年度虚拟变量,以消除时间效应。同时主要是通过Z统计量来判断各变量的显著性。

从表1可以得出,模型1-4中,变量RE/TE的系数始终为正,而且在0.01水平上都非常显著,各模型Z值的平均值在19左右。这充分验证了假设1的成立,RE/TE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显著正相关,即留存收益占权益的比重越大,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如前所述,RE/TE作为企业生命周期的关键性度量指标,当RE/TE较大时,说明公司处于发展过程中的较成熟阶段,其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较多的留存收益,公司因为有能力从而有意愿去支付现金股利,以此作为回报股东的方式。

另外,通过表1还可以看出其他变量对支付现金股利概率的影响。其中影响对大的因素为ROA和Size。ROA作为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指标,其在5个模型中的系数都接近7,而且在0.01的水平显著。这有力地说明了公司是否支付股利和盈利水平成正相关关系,验证了假设2;同时也可得出,公司规模越大,其支付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这主要是通过变量Size的系数和Z值检验判断出来的,因此假设4也成立。一般,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的特征,比如企业在初创期存在的经营风险巨大,盈利水平差,规模很小;进入成长期慢慢地开始实现了盈利,投资机会多;步入成熟期,企业规模则日益壮大,进入黄金时期。但本文的回归结果与已有研究相悖的是:从表2看并得不出企业成长性和是否支付股利的负相关关系,Growth系数未通过检验。尽管在模型1和4中,资产负债率Lever的系数都通过了检验,证明其与是否支付股利负相关,但由于未通过模型5(接下来要讲到的稳健性检验)的检验,故不能得出什么结论。此外,从第一大股东持股来看,其系数均在0.05水平显著,进而证实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支付股利的意愿越强烈。谢军(2006)在其文中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具有发放现金股利的显著动机[11],本文的结果与其相符。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留存收益权益比(RE/TE)来衡量企业生命周期,运用Logit回归模型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是否显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特征。故而得出以下结论:公司的留存收益占股东权益的比重越大,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这说明公司是否支付现金股利的政策体现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特征。但当公司仅有负的留存收益时,公司基本上不分配现金股利,这是比较符合资本保全观点的;盈利能力强、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意愿更强烈;有关上市公司成长性和资本结构对其是否支付现金股利的影响不太明确,可能与已有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太一致;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多,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本文主要的局限性在于仅研究了生命周期特征对现金股利分配倾向的影响,有关现金股利支付率及现金股利分配的持续性问题待今后作更一步探讨。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是否支付现金股利的行为是符合企业生命周期的特征的。股利政策作为公司理财的核心内容之一,恰当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激发广大投资者的持续投资热情,而且也影响着公司获得投资机会以求长期稳定发展的预期。因此,上市公司应对股利政策给予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可建立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相挂钩的现金分红政策。证监会可针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行业制定不同的附加性规定,对于成熟产业比如交通运输、制造业等产业应要求其采取较高比例的现金股利分配;第二,上市公司应加强有关现金股利分配的信息披露,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以贯彻落实信息披露,从而实现中小股东及其他投资者保护。

参考文献:

[1]Dhrymes P, Kurz M. Investment,dividends and external finance behavior of firms, in determinates of investment behavior[M].New York: Nation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67

[2]DeAngelo H, DeAngelo L. Dividend policy and the earned/contributed capital mix:A test of the life-cycle theor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1):227-254

[3]Denis D.J,Osobov I. Why do firms pay dividends?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dividend polic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9)

[4]Jeffrey J.Coulton, Caitlin M.S.Ruddock. Corporate payout policy in Australia and a test of the life cycle thery.SSRN,2010

第5篇

收稿日期:2008-03-20

作者简介:周鹏博(1980-),男,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

摘 要: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6月底,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国推广运行,取代电子联行,实现资金汇划零在途。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验证了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对在途资金影响的存在,证明了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支付清算系统;在途资金;影响

2005年6月底,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国推广运行,取代电子联行,直接连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并提供银行间资金汇划服务。大额支付系统采用逐笔实时资金清算模式(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RTGS)。那么,大额支付系统这种清算模式是否有效降低在途资金?本文将对此进行实证检验。

一、理论分析

与世界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核心支付系统一样,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具备了理想支付系统的要求,即付款人账户借记与收款人账户贷记同步进行。在此之前的电子联行系统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在途资金,这可以通过考察一笔支付指令的执行过程看出来。

在电子联行环境下,一笔支付指令需经过四个处理过程:(1)电子联行系统的处理是发起方银行先借记付款人账户,提交中央银行;(2)中央银行借记发起方银行账户后将指令传输至接收方中央银行;(3)接收方中央银行收到后贷记接收方银行账户;(4)接收方银行收到中央银行转来的来账指令并贷记收款人账户。如果这四个处理过程可以在同一天处理完成,就不会产生在途资金。但由于在过程(4)中往往依靠同城票据交换人工传递实物来账凭证,受票据交换场次安排的制约(每日一般安排上下午两个场次),当日晚场票据交换后收到的来账指令则不能送达接收行处理,产生在途资金。另一种情况的在途资金产生于过程(3),接收方中央银行从系统签退后未接收来账指令,导致资金滞留在中央银行往来账户。收款人无论是作为企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其账户资金转入的来账资金作为活期存款都是构成M1的来源,因此,当支付转移机制产生在途资金时,会导致M1整体水平下降,反之则会上升。在途资金波动的后果之一是银行准备金也相应变动,这使得中央银行很难估计每天对准备金的需求,增加了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不确定性。若中央银行能准确预测与支付系统操作有关的流出和流入银行系统的资金量,就能更好地完成货币政策目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行为股利理论的相关文献,然后在此基础上,选取的A股市~20022007年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合股权分置改革,运用行为股利理论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为拓展行为公司财务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行为股利理论;现金股利;股权分置改革

一、行为股利理论的理论综述

行为股利学派从行为科学角度研究股利政策,改变了传统理论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展了财务学家的研究视野,使得对‘骰利之谜”的阐释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由于行为股利学派是行为财务学在公司股利决策领域的延伸,所以行为股利理论的很多分析方法都来源于行为财务学。

(一)国外行为股利理论文献回顾

Lintner(1956)提出股利行为模型,根据公司公平的观点,即把盈利中的多少返还给投资者是公平的,设定了一个股利支付的目标比率。由于公司管理者认为稳定支付现金红利的公司将受投资者欢迎,存在现金红利溢价,投资者对公司增加和减少现金红利的态度具有不对称性。因此,公司尽可能稳定现金红利支付水平不轻易提高或降低。Shefrin和Statman(1984)在投资者自我控制问题、期望理论和后悔厌恶(regretaversion)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投资者为何偏好现金股利的模型。现金红利可以使投资者克服自我控制问题。同时,公司支付现金红利有利于投资者从心理上容易区分公司盈利状况,避免遗憾心理,增加投资者的主观效用。这一理论可以说明公司支付现金红利实际上是迎合投资者偏好。Baker和Wurgler(2002)通过放松MM股利无关论的有效市场假定,构建了股利‘‘迎合理论”(cateirngtheoryofdividendso)该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红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红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红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进而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红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dividendpremium)。即当投资者对支付现金红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红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发放股票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发放股票红利。

(二)国内行为股利理论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运用行为股利理论,讨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形成机理。陈炜(2003)采用超额收益率的事件研究法,利用深市1995~2002年数据,提出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政策的制定与公司管理层迎合市场和投资者需求有关,某时期市场对某种股利政策感兴趣,则投资者倾向于该种股利政策。黄果和陈收(20o4)运用Baker和Wurgler的投合理论研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根据股票价格所反映出来的投资者的需求,投其所好制定出相应的股利政策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饶育蕾和马吉庆(2004)研究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对现金股利存在心理值域,一旦派现超越这一值域,不仅使企业流出大量现金,而且可能物极必反,引起投资者对恶意派现的猜忌。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也有学者提出上市公司发放股利并没有真正考虑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沈艺峰、黄娟娟(2007)认为,在一个中小股东法律保护较弱的市场中,对于股权相对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利用股利剥削中小股东的动机,作为股利供给方的上市公司所制订的股利政策往往只迎合了大股东的股利需要,而忽视了中小投资者的股利需要。

(三)本文思路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客观环境以及股权分置导致的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形成了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支付水平偏低、分配动机复杂和政策稳定性较差三大特征。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国内股票市场中大量国有股和法人股非流通,这使得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买方市场状态,造成股市过度投机,短线投资者远多于长线投资者。他们绝大多数对上市公司派现不感兴趣,而是更为关注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同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持股数量约占总股数的l/3,流通股股东很难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决策产生影响。而Baker和wurgler的股利迎合理论以及所进行的两个检验的样本都是基于股权相对分散、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好的美国证券市场,他们并没有考虑到类似于在中国等股权相对集中、而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又较差的国家里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在股权分置改革的特殊背景下,运用行为股利理论探讨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现金股利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和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中国所有上市公司2002~2007年的年度股利分配政策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了下列上市公司:①含有B股或H股上市公司的样本;②上市公司处于特殊处理(ST或PT)的样本;③在2007年l2月31日之前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④金融或公共事业行业上市公司的样本;⑤上市公司总资产或净利润小于0的样本;⑥所需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本文选取每股现金股利作为被解释变量,股权分置改革从根本上对股权结构产生了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股利政策的研究都表明股权结构是影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将股权结构作为解释变量。为了量化股权结构,本文取了股权结构的两个重要表现形式作为解释变量:流通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因此,建立以下模型:CDPS=a+bLTBL+cH1+dEPS+eRI+Ⅱ£PC+gDA+hSIZE+8其中:a为常数项;b—h为回归系数;£为残差项。

考虑到各公司经营状况差异较大以及不同年份各影响因素对现金股利政策的不同影响,因此,该模型适合本文分析的需要,即通过分别计量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股利政策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流通股比例、盈利能力、现金充裕度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关联性作纵向比较,来考察股改前后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是否有影响。为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的理论解释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控制变量包括每股收益(EPS)、业务收入增长率(RI)、每股现金净流量(EPC)、资产负债率(D/A)企业规模(Size)。

(二)现金股利实证结果分析

1.股改前2002~2005年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1)。

表1显示:(~)AdjustedR—squared达到了0.304,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F值较大,说明模型的整体显著性水平也很好。Durbin—Watson值接近2,反映自变量并没有自相关现象。②常数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HI)、每股收益(EPS)、企业规模(Size)的t统计值都大于2,且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③流通股比例(LTBL)、业务收入增长率(RI)、每股现金净流量(EPC)的t统计值小于2,说明参数非显著可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推出股权分置改革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和企业规模对每股现金股利都有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每股收益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流通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由此推断:股改前,流通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甚微,上市公司在发放现金股利时几乎并没有考虑流通股股东这一因素。

2.股改后2006~2007年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2)

2)。表2显示的是股改后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业务收入增长率、每股现金净流量、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表2显示:①AdjustedR—squared达到了0.343,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F值较大,说明模型的整体显著性水平也很好,Durbin—Watson值接近2,反映自变量并没有自相关现象。②除业务收入增长率、每股现金净流量的t检验值小于2外,其余五个自变量连同常数项的t统计值都大于2,说明参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参数显著可取。③回归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后,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对每股现金股利都有影响,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企业规模与每股现金股利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流通股比例、资产负债率和每股现金股利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三、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流通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股改前的正相关转为了股改后的负相关,同时参数估计值由股改前的非显著可取变为显著可取。换言之,股改前流通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几乎无影响;而股改后,流通股比例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且参数估计值的绝对值增大了2倍,说明股改后流通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更大。股改前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以及现金股利发放率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与先前一些学者提出的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和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是相吻合的。但从股改前后参数估计值的比较来看,股改后,参数估计值在减小,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程度在降低。根据股利迎合理论,以往的股利政策仅仅为了迎合大股东的需要,而不考虑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局面有所改观,这说明股改的效应开始体现。

此外,股改前后现金股利和每股收益都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这与先前一些学者得出的现金股利与当期盈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盈利波动现象突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股改前后每股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增长率与每股现金股利关系不显著。说明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并未考虑企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气氛很浓,大部分流通股股东只想赚取买卖差价,获取资本利得,并不关心现金股利的发放,所以企业制定现金股利政策时并未考虑外部投资者是否会看好企业的成长潜力。

第7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预算管理遂以全面预算的形式在我国得到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中尚存许多“盲区”。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就油田社区资金预算管理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资金预算 机构设置 执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预算管理遂以全面预算的形式在我国得到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中尚存许多“盲区”。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步将西方企业的预算管理兼收并消化使之为我国企业所用,形成适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企业管理特色的企业预算管理理论及模式,并以此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满足我国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油田社区资金预算管理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

一、实行资金预算坚持的原则和要求

1.资金的收支安排必须贯彻国家政策和制度。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应当符合国家颁布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的规定,各项资金收支必须符合国家制度的规定,保证资金预算的顺利实施。

2.企业一切资金收支必须统一纳入预算。一切资金收支必须统一纳入预算,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也是保障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企业的整个经济运行科学化、合法化的基本要求。坚持将一切资金收支统一纳入到资金预算中来,不得搞体外循环,坚持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这样才能有利于保证重点,兼顾其他,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保证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3.资金收支要坚持自收自支,总量平衡在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自收自支,总量平衡的原则。一要各项收入按照应收尽收的原则,全部纳入预算内:二要以收定支,在确定总收入的基础上安排各项支出。

4.完善预算管理的领导机构,加强预算管理。各单位要成立一把手负责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对本单位预算的编报、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负责。

5.认清形势,传递压力,加强预算控制。各单位要加强预算控制的力度,各二级预算管理委员会要认清当前管理局及本单位面临的经营压力,层层分解预算指标,并将其传递给每一位职工,使每个人都成为预算控制的主体。

6.制定管理措施,保证预算平稳运行。各单位要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建立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市场的开拓、费用的压缩必须要有实现的手段,必须建立节奖超罚的激励措施,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对策,保证预算控制在正常轨道运行。

二、机构设置

1.预算委员会人员的组成:委员会由主要领导任主任,由财务、生产、计划、劳资、企管、供应、销售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2.预算委员会的职责:

(1)管理局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全局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局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负总责。

(2)负责确定预算编制的原则,包括主要生产经营计划、关联交易价格、人力资源计划及企业重要政策变化的影响等。根据管理局确定的资金收支预算方案,研究确定各单位、各部门的预算指标,并负责将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

(3)对全局预算的分解进行审核,确定二级单位的承包政策,确定二级单位的各项预算指标:制订并组织实施部门业务预算的工作计划、工作措施、奖惩措施。

(4)对全局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影响预算执行的重大问题确定解决方案。审核对二级单位的预算考核政策,对二级单位的考核情况进行审查。

(5)按月对业务预算、二级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提出考核意见。每季度召开一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三、预算的编制

在编制资金预算时,应当以各级财务部门为主,会同生产、计划、销售、劳资等业务部门共同完成。资金预算的编制过程应经过一个上下同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过程。

第一步: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管理局应在每年下半年根据国家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市场、价格的变化情况对下年度发展和经营盈亏提出总体目标设想,提出下一年度预算草案。二级单位根据本单位本年度生产经营情况和对下年度生产、销售数量或对外提供劳务工作量、销售价格、物价水平、工资水平等进行预测,编制本单位预算草案,上报管理局财务资产部进行初步平衡。

第二步:管理局的预算草案编制后,经与集团公司结合,确定全局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编制相应的预算收支明细表。同时,对全局的预算收支指标进行分解,落实N-级单位。

第三步:二级单位应根据管理局对本单位下达的生产建设计划和经营承包指标,编制本单位的预算草案,并于每年第一季度末完成本年度资金预算的编制,上报管理局财务资产部,批复后执行。

四、预算的执行

资金预算一经批准,具有严格的约束力,各项收入必须如期实现,各项支出必须严格控制在预算之内,坚决维护资金预算的严肃性。执行资金预算时,应随时汇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如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预算,在批准预算收支总额内调整的,由资金预算委员会审定,超过预算收支总额的或有重大项目调整的,应报上级审批。

五、结论

总之,为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对油田社区资金预算管理运行模式的分析研究,加大预算资金的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马会智.油田矿区资金预算管理新模式浅析.经营管理者.2009(02).

[2]肖潇.完善企业资金预算管理的对策思考.现代商业. 2010(15).

第8篇

一、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重要环节,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理论随着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而不断被补充完善,其主要理论依据有成本收益论、财政资金支出增长论、新公共管理。

二、成本收益论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做经济决策时,要坚持经济效益原则,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的收益,运用到财政资金支出的决策中时,就是最有效地使用财政资源,获得最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效益。计算财政资金支出的成本与效益很复杂,他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成本与效益。主要有两大类,即实际的成本与效益、虚假的成本与效益。在实际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中,又分为直接的成本与效益、间接的成本与效益,中间的成本与效益、最终的成本与效益、无形的成本和效益等。

财政资金支出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资源的耗费过程。而社会资源同人们需要相比总是存在着稀缺性。财政资源也同样存在稀缺性。财政资源基本上是由税收收入组成。税收收入是人们为购买公共产品而付出的代价。人们在购买公共产品的同时,存在购买私人产品的机会成本。而人们愿意以纳税的方式购买公共产品,这表明了人们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效用不少于从私人产品中获得的效用。财政产品给人们提供的效用大于或等于私人产品给人们提供的效用,这就意味着社会资源达到有效配置状态,同时意味着财政资金支出的效率性。另一方面,某些公共产品由于具有非竞争和非排他的特性,往往不能由市场或私人提供或者即使可以提供但成本很高,由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可能表现为相对的高效,而非绝对的高效,因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时具有很强的垄断性,缺乏竞争的压力,因此,要想获得最大效益就需要有外部监督和评价的力量,对财政资金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部门业绩、个人利益相挂钩则能获得这种监督的力量。由此,要获得财政资金支出的最大效益有赖于对财政资金支出实施绩效评价。

三、财政资金支出增长论

德国柏林大学财政经济学者瓦格纳于1882年提出了“财政资金支出不断增长法则”。认为一国政府的财政资金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函数关系。即随着国家职能扩大和经济的发展,要求保证行使国家职能的财政资金支出应不断增加。为满足行使国家职能的需要,要么采取增税政策和增发国债政策,要么采取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的政策。在经济增长没有质的飞跃前提下,采取增税政策是不明之举。因为增税抑制了经济发展。虽然采取增发国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但不会抑制经济发展,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巴罗-李嘉图等价原理,国债是延迟的税收。国债的发行规模仍要受一国的经济实力所限制。从这种意义上说,采取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政策是切实可行的。

财政资金支出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越老越会制约一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及时提供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并且不断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这世界上是要求财政资金支出要有效益。如何考核财政资金支出的效益状况,依赖于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起,针对政府规模庞大、缺乏效率以及政府官员等问题,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以改造政府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运动以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政治学中的财政选择理论以及工商企业管理为理论基础,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使得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思想与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注重政府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组织可以分为政策组织、规制组织、服务提供组织和服从型组织。其中,政策组织完全属于政府意义上的组织,规制组织既可以是政府组织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而服务提供组织和服从型组织基本上可以是非政府的组织。②注重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应广泛采用企业经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主要包括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一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主张全面的货币化激励等。③政府部门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财政行政重遵守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价,加强对财政服务部门的绩效评价。财政服务部门的绩效评价内容包括效率和成本效益、顾客满意度、投入产出比率、服务质量等方面。在实践中,绩效评价主要以3E为标准,即Economy(经济)、Emciency(效率)、Effectiveness(效益)。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工作特点和组织性质设计的一系列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分析。在此理论基础上,政府财政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所提倡的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股利政策 制造业

现金股利

一 文献回顾

关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研究结论。国外比较流行的理论主要有“一鸟在手”理论、mm无关论和税差理论、顾客效应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以及成本理论等。国内关于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研究单个因素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一是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如陈洪涛、黄国良(2005)以2001—2003年沪深两市的a股作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次函数非线性回归两种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存在“u”型关系,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成反比,股本规模及股权相对集中度对现金股利没有影响。唐国正(2006)罚究得出股权二元结构下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产生再分配效应——流通股价值向非流通股转移,分配现金股利可能是大股东的掠夺行为。袁振兴、杨淑娥(2007)以沪市2001年至2004年进行过现金股利分配的58家公司的1241个现金股利分配事件为样本,研究发现股权高度集中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支付率正相关;股权相对集中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权益性现金股利正相关,与收益性股利负相关。二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等因素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如朱云(2004)以1994年至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事件为样本,认为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能够增加现金股利支付率。姜秀珍(2004)以1999年至2000年沪深两市的公用事业、能源电力和路段隧道三类a股为研究样本,认为现金流不确定性时,理性的经理人会支付较低水平的股利。第二类是研究多种因素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朱明秀(2005)认为现金股利政策受公司盈利能力、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企业规模的显著影响。唐国琼、邹虹(2005)以2003年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每股收益、货币资金、负债比例、企业流通股比例、企业规模、权益净利率对现金股利政策有显著影响。孙亚云(2006)的研究表明盈利能力、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股本规模成长性等对现金股利政策有影响。第一类研究仅考虑单一因素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不够全面,有失偏颇。第二类研究虽然同时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但较少关注特定行业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制造业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数量较多、上市时间相对较长、现金股利政策相对稳定、信息披露质量较高,以其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较多,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限制、大股东的分配偏好、税收因素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分析内部因素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

(1)资本结构。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受资本结构的制约。若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率过高,会使资本成本上升、资本结构失衡,发放现金股利会加剧财务状况恶化。因此一般情况下,负债比率高的公司更倾向于增加内部融资和权益资本,一般不派或少派现金红利。本文用资产负债率表示公司的资本结构。

假设1:现金股利分派率与资产负债率成负相关

(2)筹资能力。企业股利政策受其筹资能力的限制。公司为了生产经营的需要,可以将利润留存,少发甚至不发现金股利,也可以一方面发放现金股利,另一方面借款或发行新股筹资。对于那些规模小、快速成长的企业而言,由于其在二级市场上筹资比较困难,后一种方案并不可行。因此这些公司往往减少现金股利支付、尽量多留存利润。本文用股东权益的对数表示公司的筹资能力。

假设2:现金股利分派率与股东权益的对数成正相关

(3)盈利能力。企业股利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盈利能力。一般而言,企业的盈利越强,其股利支付率越高,因为盈利强的企业对保持较高的股利支付率更有信心。如果盈利低,一方面对未来资金的来源无法预测,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面临较高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外部资金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只能留存利润以应付未来的资金需求。本文用每股收益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

假设3:现金股利分派率与每股收益成正相关

(4)股权结构。股利政策会受到现有股东对股权控制要求的影响。一些大公司试图通过股利政策来稳定其在长期经营中已形成的控制模式。为了避免新股东加入打破目前的控制格局,尽量发放较低的股利,以便从内部留利中获得所需资金。就许多中小型公司来说,如果现有股东无力购入公司新发行的股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将被稀释,现有股东会更倾向于采用债务融资或内部留利的筹资方式。我国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股权的集中,使得国有股股东在股权的平等性和股权利益的一致性方面均与其他股东存在较大差异。国有股的委托机制存在的问题使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容易落在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手中,进而可能损害所有者的利益。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及其对股利政策的重要影响,股权结构也是形成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之一,控股股东存在通过现金股利转移上市公司资金的嫌疑。股利分配的决策取决于控股大股东的利益取向及配股的需要。本义采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公司的股权结构。

假设4:现金股利分派率与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

(5)资产的变现能力。企业股利的支付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其资产变现能力的限制。股利通常以现金形式支付,然而大量留存利润并不等同拥有支付股利的现金,公司资产的变现能力与其留存利润是相互独立的。如果企业资产变现能力较强,其现金来源充裕,则股利支付能力也会较强。有的企业虽然盈利能力很强,却因再投资或偿付到期债务而缺少可发放股利的现金,这就限制了企业现金股利的支付能力。本文用每殴经营现金流量表示公司的资产变现能力。

假设5:现金股利分派率与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成正相关

(6)投资需求。企业的股利政策应以其未来的投资需求为基础加以确认,如果公司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往往会采用低股利支付率,将较大比例的盈利留存以用于企业再投资。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高,其投资需求也较高,会扩大企业规模,那么将采取低股利政策。本文采用营业收人增长率表示公司的投资需求。

假设6:现金股利分派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负相关

(二)样本选择在2005年深沪上市的912家制造业公司中,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有354家,剔除2家信息披露不全的公司.最终获得352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eviews3.1。

(三)变量定义因变量:现金股利分派率(pay)。自变量:本文采用六个自变量,分别是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对数、每股收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营业收入增长率。具体的变量说明见(表1)。

(四)模型建立根据假设,本文构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pay=+dr+size+eps+large+cps+zz+,其中,为待估参数,为随机变量。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在深沪2005年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发放现金股利公司有354家,占比38.7%,派现公司的比率不高。从(表2)

可以看出,样本公司股利支付率的平均值0.154,股利支付率较低;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0.449,最大值为0.856,最小值仅为0.047,说明样本公司资本结构较为合理,不存在很大的偿债风险;每股收益均值相对比较低,说明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仍然占很高的比重,接近全部股份的半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这是造成大股东利用权利来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进而损害小股东利益的前提。完善治理结构,这样才能使得上市公司在机制上保证投资者尤其是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体现普通投资者的意愿;每股现金流最大值和最小值有很大差别,这与制造业的行业性质有关,不同规模企业的现金流差别很大,这也造成公司的各项投融资与股利政策的差别;营业收入增长率均值为0.230,在传统行业中此指标值偏高,最大和最小值差异很大。样本公司中每股收益为负数的有3家,每股现金流量为负数的公司有32家,分别占样本公司的0.85%和9.1%。这说明上市公司还是根据盈利能力来制定股利政策,基本上不会采取不理,说明上市公司没有存在大股东恶意套现的现象存在。

(二)相关性分析(表3)

反映自变量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最大为0.515,均小于0.8(共线性中相关系数的经验值为0.8),初步判断,各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

(三)回归分析用eviews3.1软件进行回归,计算出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和显著程度,具体见(表4)。

通过多元回归,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从模型整体回归效果看,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325,模型的回归效果较好,dw值接近2,反映自变量并没有自相关现象,f值为27.680,说明整体解释能力比较强。

(2)从资本结构来看,资产负债率与现金股利分派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负债率高的公司不易筹集资金,尤其是制造业,资产的规模与质量对公司的偿债能力有很大影响,所以公司倾向于内部融资,从而造成股利发放率低。这也证实了唐国琼与邹虹(2oo5)、孙亚云(2oo6)研究结论在我国制造业的适用性,假设1成立。(3)从筹资能力来看,股东权益的对数和现金股利分派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显著性不大。这与我国国情基本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筹资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规模大的公司易于筹集资金,所以可以有较高的股利发放率。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壳资源稀缺现象表明上市公司本身即是一个很大的融资工具,公司的筹资门槛和筹资成本都较发达国家低,所以在考虑现金股利分配时并未考虑公司规模即筹资能力对其的影响。所以假设2不成立。(4)从盈利能力来看,每股收益与现金股利分配率呈显著正相关,即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时,倾向于高股利政策。优秀的业绩意味着有更多的利润可供分配,因此会相应提高公司现金股利的可能胜。本文关注的制造业,风险相对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较小,盈利能力稳定但利润增长率相对较小,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我国制造业司的盈利能力普遍低下,很小的盈利波动即会引起公司现金股利的变动,这也证实了朱云等(2004)提出的仅仅政策引导对于构建健康的股利政策还不够,还需要盈利能力支撑,当前的关键是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假设3成立。(5)从股权结构来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分派率呈负相关,与预期相反,且不显著。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通过现金股利转移上市公司资金的动机不明显,从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2005年不存在高管恶意套现现象。相反,由于近年证券市场法制的不断完善,包括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要求等各种配股条件都相应提高,所以各公司必须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才能达到各种配股条件,大股东的掏空动机被遏制,现金股利分派率降低。这与唐国正等(2005)提出的股权二元结构下大股东的掠夺行为理论相违背,假设4不成立。(6)从变现能力来看,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与现金股利分配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从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部分公司在负现金流的情况下还分配现金股利。公司的现金股利通常是以现金形式支付,但大量留存利润并不意味着拥有支付股利的现金,因为公司资产的变现能力与其留存利润是相互独立的。如果企业资产变现能力较强,其现金来源充裕,则其股利支付能力也会较强。也有企业虽然盈利能力很强,却因再投资或偿付到期债务而缺少可发放股利的现金,这就限制了企业现金股利的支付能力。我国制造业的具体情况是,现金股利分配率低下,且分配公司少,现金流均值不大,从历史数据来看,现金流波动不明显,这些都是我国的特殊情况,与市场风险是不符的。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殷利政策时并未考虑企业的现金流。姜秀珍(2004)的理论在这里并不适用。假设5不成立。(7)从投资需求来看,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现金股利分配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指标本身,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其他业务收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可操控性,所以指标值是否能正确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有待考察;二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气氛很浓,大部分流通股股东只想赚取买卖差价,获取资本利得,并不现金股利的发放,所以企业制定现金股利政策时并未考虑外部投资者是否会看好企业的成长潜力。假设6不成立。

四、结论与建议

第10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pital expenditure planning table and makes relative recommendations,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al with the real estate company's financial work, especially the accurate calculati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capital expenditure planning table.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资金收支计划表;合理编制

Key words: real estate company;capital expenditure planning table;reasonable preparation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195-02

0 引言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占据着重要的经济地位,房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房地产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够获得土地资源投入项目开发的资格。但是房地产企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也很大,如何正确的使用资金,确保公司资金的良性循环,已成为房地产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那么学会编制资金收支计划表对公司资金的管理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资金收支计划表主要包括收入编制、成本费用等方面内容,下面做一一的介绍。

1 房地产企业收入的合理编制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横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产业,具有着特殊性。因此房产企业收入的多少对房产企业能否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做好收入编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弄清房地产收入的含义,只有了解其内容才能知道如何去做好收入编制工作。房地产收入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房产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做到精通房产行业各项收入的来源,熟悉财会业务,做到万无一失,为房产管理者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1]。

2 房地产企业成本费用的合理编制

房地产成本费用的类型较为复杂,按发生时间分为获取土地阶段、开发建设阶段、转让及销售阶段;按开发产品种类分土地开发成房屋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成本、待建工程开发成本……想要进行一系列的投资分析和决策,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企业成本费用的项目的构成,设计涉及到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众所周知,土地成本在房地产企业的总成本中占有的比例最大,因此土地成本对房地产企业的整体利润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的情况下,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土地的成本,做到在土地征用与拆迁费用、前期工程费用、建安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合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是用的恰到好处[2]。财务会计人员要注意房产市场的动态分析,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了解国家土地政策,洞察房产市场的走向,合理的做出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用编制。现举例说明房地产企业收支编制计划表的制作。

在编制房产企业资金收支计划时,要坚持以收定支原则和收实付制原则,设计到许多方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房产企业财务人员要熟练掌握房产企业的运行流程,具有专业的会计方面的知识,才能够胜任这项重要的工作。其表格如表1。

3 房地产企业资金收支计划表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房产企业的收支编制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而在我国房产收支编制的发展还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其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有:

3.1 提高对房产企业收支计算的重要认识

房产企业的收支编制直接关系着房地产企业能否正常发展。房产企业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财会工作的进行。加强各部门的沟通,确保收支编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早的做好各项资料的收集整理,明确收支编制工作的重点和要求,结合实际要求,在收支编制中力求做到统筹兼顾,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完成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并为下一年的工作作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3]。

3.2 提高收入编制质量,如实的填报各项收支项目

在做房产行业的收支编制表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当前的收支情况,积极稳妥的编制收支计划,做到不少报、漏报、虚报。在保证工资性支出和企业基本运行需要的前提下,统筹安排项目收支,为企业的财会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证。对于较大金额的收支要向上级申报,并作出合理的书面分析和评价,增强收支编制的准确性。通过认真的梳理,将收支编制做成报表形式,加以整理和分类,为公司在以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和做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3 加强监督力度,确保收支监制的准确性

在房产企业中要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否则在制作财会分析报表时,很容易出现错误,有时候甚至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强化管理,特别是财务监督,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财务收支检查和专项检查工作。在预算中实行监督是对收支编制、执行以及执行中的调整等活动的监督。其监督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要有监督部门要及时的发现收支编制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二是要加强对收支编制情况进行决算审计并通过审计发现和处理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多方面的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建议,提高房产收支编制的质量。

3.4 做好报表分析,为房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收支编制工作是针对企业内部一切有关资金活动进行整理审核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重企业内部的财务的准确性。在今天,房地产企业正处速发展的阶段,只有做好财务工作才能保证稳步的发展,所以一个公司的财务工作是重中之重,特别是收支编制工作。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负责账目的人员细心认真,无论是从审核原始凭证还是到对账到最后的账目整理和分析。这就要求财会人员一定要有职业责任意识,因为如果公司的财务出现了问题首先直接导致的是企业资金的周转问题,其次是工作人员的薪资问题,这些都会间接的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同时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做收支编制的同时,无比做好报表分析,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领导在公司的发展上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保证公司稳定、健康的发展。

4 结语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房地产作为一个热门行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房地产企业如何实现能在经济市场的复杂逆境中坚强的成长。而资金作为房地产运行的命脉,如何保证资金安全,保证资金的顺利流通,提高资金的使用率等问题是摆在房地产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要想成为房产行业的龙头企业,熟悉掌握如何编制资金收支计划表是十分有必要的。以上本文将从收入编制、成本费用编制及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来做简单的阐述,以能够为房地产资金管理同行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卢锦龙.试论述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预算编制与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09(14):48-49.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双顺差;原因

一、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间内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所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的定义,它包括货物服务和收益,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金融债权债务的收益,以及转移项目和平衡项目等。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现象,这对我国国内经济正常运转和与国外的经济交往产生了不利影响。

2008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可以很清晰的表现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特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总的来说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总体状况良好。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1)储蓄率过高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和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2)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

(3)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这些政策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外资的大量涌入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应改变政策,放弃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以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体的政策可以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提倡“走出去”战略。新晨:

参考文献:

1于淑静;;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第12篇

内容

公司

投资决策的

是资本预算,即

预算评判项目在经济上

论文格式范文可行,资本预算理论的

内容

有:

,资本预算的

:资本预算的

公司的财务

化为:为股东权益价值增值做最大贡献;公司承担风险的态度是风险厌恶,当项目预期的风险增加时,投资者要求

的酬劳也更高;风险是

估计的,项目的风险越大所

的投资酬劳率越高。

,资本预算判别准则。资本预算判别准则

强调以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为

标准。评价指标

静态和动态指标,

,动态评价指标

有:净现值、现值指数和内涵酬劳率。净现值指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总现值与流出量总现值的差额,

净现值大于零,

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即公司具有投资增长机会,公司投资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

增加公司的经济价值,也就

增加股东权益价值。

二、现金股利与投资增长机会的两难选择

股利政策的核心是上市公司将净利润留在公司用于再投资,还是以现金股利的形式发给股东;现金股利的表现形式

是每股普通股发放的现金额、股利支付率等,现金股利意味着现金流出企业,必定减少公司资产,但同时使股东投资收益得以

;不同的

,有不同的股利分配模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呈下降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一向

,2008年证监会颁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中规定: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应

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

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再融资资格规定修改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

现象:

成熟期的公司倾向于选择现金股利,而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公司倾向于不发放现金股利,即使少量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其资产负债率也较高。从资本预算角度看,

投资所需筹资额与现金股利及内部资金来源两因素有关,

,现金股利与内部资金来源

互为影响,现金股利的发放意味着内部资金来源减少。显然,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是:

成熟期的公司,因为其内部来源资金足以

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外,尚可

现金股利分配;而对于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公司

其资金匮乏,当拥有投资增长机会时,就会出现现金股利发放与投资机会的两难选择。

三、以投资增长机会为经济

公司的现金股利规划

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公司出现现金股利发放与投资机会的两难选择境地时,其解决的方案可能是:方案一,发放少量现金股利,

法律规定,

股权融资

投资所需资金;方案二,不发放现金股利,

负债解决投资所需资金;方案三,发放少量现金股利,

法律规定,

股权融资及负债解决投资所需资金。显然,但对于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公司而言,方案二是很不现实的。所以,现金股利发放与投资增长机会两难选择的思路是:以投资增长机会为经济

公司的现金股利规划。该思路强调

两点:

其一,现金股利是长期财务计划的

内容。现金股利

股利支付率形式来表示,股利支付率等于每股现金股利除以每股净利润,股利支付率越大,

公司将当年的净利润用于再投资的

越少。这似乎仅与当年的财务计划有关,其实

,现金股利

是公司长期财务计划的

内容,理由有:(1)资本预算的

公司的财务

化为为股东权益价值增值做最大贡献,现金股利

【会计论文】是股利政策的核心,

决策

都离不开公司的财务

; (2)现金股利与内部资金来源之间的互为影响。因此,以投资增长机会为经济

公司的现金股利规划,即现金股利

论文格式范文发放

发放多少是基于公司对未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的估测。

项目净现值大于零,意味着公司

投资增长机会,那么,在公司的长期的财务计划中

:投资项目所

增加的资金

量、筹资方式等,还应把现金股利政策纳入

其二,以资本预算为

于形成稳定的股利政策。股利政策

有:剩余股利政策、稳定的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稳定的股利政策指在一段时间公司在发放股利时,

固定的每股股利额发放股利,当企业确认并有把握确定未来收益有

幅度的增长时,才提高年度的股利发放额。稳定的股利政策

了公司的股利支付呈线性趋势,尤其是呈向上的趋势。信息传递理论

:股利是拥有内部信息的管理当局向外界传递其掌握信息的一种手段,增加发放股利意味着公司未来有更充裕的现金流。

信息传递理论,公司

稳定的股利政策,

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稳定公司股价,并

投资者

收入的愿望;

,稳定的股利政策也有其局限性,即股利的支付与公司的盈余相脱节,在公司盈利较低时仍要支付固定的股利,这可能导致资金短缺,甚 【论文格式范文】 至财务

论文格式范文

。显然,

资本预算,以预计资金

量为纽带,把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相联系,

现金股利规划,在公司盈余较低的年份做好筹资等

计划,增加公司的应变能力,以减少盈利较低年度时发生资金短缺,财务

论文格式范文

的概率,有助于使公司保持稳定的股利政策,有助于公司股价的稳定

股东财富的增加。

四、现金股利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其一,资本成本率。

净现值评价准则,净现值大于零,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现金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决定净现值大小的

会计论文范文因素是折现率,折现率越大,项目越

论文格式范文易

,反之,越

。折现率的选择通常以资本成本为

,因此,计算净现值的折现率

项目的资本成本。

投资项目的风险与公司现有资产的平均系统风险相同时,项目的资本成本则

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公司资本成本是一种以资本结构为权数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结构

选用账面价值,实际市场价值和

资本结构,因此,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贷款利率估计呈上升趋势,则资金成本很可能呈上升趋势,净现值大于零的可能性减少,削弱公司的投资增长机会。

其二,项目的确定性与稳定性。

投资项目的风险与公司现有资产的平均系统风险不相同时,则

衡量项目本身的风险,确定项目的资本成本。项目的资本成本是指项目本身所需投资资本的机会成本,即投资者

该项投资的最低酬劳率,酬劳率的大小取决于项目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

项目的收入具有

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则项目具有较高的风险,投资者要求的酬劳率越高。投资者要求的酬劳率

计量股票投资必要酬劳率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表达式为:

KC=Rf+?茁(Km-Rf)

:KC表示项目的必要酬劳率,即投资者

投资的最低酬劳率、Rf表示无风险酬劳率、Km为项目的系统风险、?茁表示项目市场的平均酬劳率,很显然,无风险酬劳率、市场的平均酬劳率取决于宏观环境,项目的系统风险取决于项目收入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

投资项目收入具有

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则项目具有较高的系统风险,越大,即投资要求投资者要求的酬劳率越高。因此,项目的不确定性与稳定性越高,资本成本率越高,项目净现值越小,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越小。

其三,通货膨胀率与汇率。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也即意味着项目的投资酬劳率超过资本成本率,在确定资本成本并对项目的稳定性与确定性

估测的

上,投资酬劳率的大小则取决于对项目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测算。现金流入的

构成是经营期的现金流入量,该

现金流入的大小取决于

三要素:销售量、价格

公司的信用政策,因此,对现金流入

测算

要对影响销售量、价格、公司信用政策的

因素

浅析【会计论文】,

:预算期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因素、汇率、竞争对手

公司的市场份额等

因素。现金流出量的

构成是筹建期的初始投资

经营期的现金流出,经营期的现金流出是项目现金流出量测算的

,经营期的现金流出

购买原料支出、职工薪酬支出、广告费用支出等,估算经营期现金流出量时涉及到原料价格、通货膨胀、汇率等

因素;从成本的可控性看,广告费和职工薪酬是企业内部

制约的,而通胀因素和汇率因素等宏观影响产生的额外支出则是企业

制约的,当然,企业

降低成本措施也有可能消化这

额外支出。综上浅析【会计论文】

,宏观因素

通货膨胀因素

汇率因素同时对成品销售价格和原料成本产生影响,

影响

不同,因此,对项目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测算

全面浅析【会计论文】各因素的影响

降低成本措施的预期;对通货膨胀、汇率的变化趋势

预测,

资本预算

会计论文范文的

硕士论文

影响项目酬劳率大小的原始数据。

其四,所得税率。所得税率在

影响到现金股利,一是资本预算,二是内部资金来源

。在资本预算

,项目的所得税支出属于现金流出量,

投资项目能享受较低的所得税率,则降低项目的现金流出量,增加项目的净现值,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提高,

对现金股利政策产生影响。而从资金来源

看,某年度的现金股利

受到当年的税后利润的影响,而所得税率与税后利润呈反向变动,在税前利润一定的

下,较低的所得税率意味着较高的税后利润,将增加现金股利分配的来源。

五、政府对现金股利规划产生的间接影响

无论是成熟期还是

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的公司,现金股利的唯一来源是公司的净现金流,因此,

稳定的股利政策,必须

投资增长机会,确保公司有稳定的净现金流。资本成本率、项目的确定与稳定性、通货膨胀率与汇率、所得税率等因素

影响到投资增长机会,两个途径

使公司

更多的投资增长机会,一是

企业全面管理

的提高;二是

政府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比如更加稳定的价格

,发达的交通条件,更多的信贷资金

优惠的税率等。政府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使公司

更多的投资增长,从而对公司的现金股利规划产生间接影响,

我国《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中对现金股利的规定,的确是

了投资者现金收入的

,但同时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公司也

资金匮乏,资产负债率较高的现象,

在执行该规定的同时,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即

现金股利规定的公司更

优惠政策,将

于解决资金困难

【会计论文】。

文献:

[1]周绍妮、张秋生:《兼并与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