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01:1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程序员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也是应用写作的一个重头戏。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计划”这种公文。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比较繁杂、全面的为“方案”,比较简明、概括的为“要点”,比较深入、细致的为“计划”,比较粗略、雏形的为“设想”,无论如何都是计划文种的范畴。
踏入大学,我们无比兴奋。摆脱了高中没日没夜的学习苦战,很多人都觉得可以放松一下了,只是大学同样也是学习的地方,学习照样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才能不荒废学习,在大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对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大学是与以往学习经历完全不同的全新环境。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学习方式。过去的学习完全在老师和家长指导与监督下,而大学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见到外,你不去找老师,老师是不会主动找你的。有些老师甚至一学期下来,也不一定认识你。这种“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开放式教学与学习方式,对刚从高考中闯过来的学生来说,许多人不能很好的适应。我的大一我要脚踏实地学好基础课程,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在大规划下要做小计划,坚持每天记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并从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学下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修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并尽早做好资料准备。大一我有相对多的空余时间,我需要参加些活动还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大一,英语四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必须通过努力,将它完成。
进入大二,我们就已经开始熟悉大学的方方面面了。朝夕相处一年的同学与老师,熟悉亲切的校园,大学已经成为生活的全部。这个时候的大二,最关键的不再是不适应,而是如何过得更好,更充实。大二,我开始了解我的专业,然后我就将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明确,我还会为我将来的求职作准备。我要尽可能多了解自己的专业,空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争取做的更好。
大三,我要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也要做好决定,考研还是就业,二者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两种选择,本身没有更好,只有更合适。从专业和职业发展考虑,应用型专业通常在就业上有更好的前途,而研究型专业更适合往高层次方面发展。另外还要考虑个人的职业需要和事业需求。所以无论考研还是就业,要根据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而做出合理的选择。所以我要考虑清楚。如果就业多打听就业信息、了解去大企业面试的技巧。吧自己抛向社会,面向社会。如果要考研,那么我将关注考试信息。尽可能的备战下一轮学习。
大四了,或许是宽松的一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参加招聘活动,也要积极得求职。还要好好的完成毕业论文。我还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不变的主题。这种能力不仅包括专业能力,还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要让用人单位选择自己,首先得表现出相关的能力,并为这种能力提供相关的证明。如应聘程序设计职位,应该提供相关的程序员证书等it业内认可的证书,并说明所做的程序设计,表明自己具备相关的经验。
如果我能够考上研究生,那么,我就更加努力,把握时间,为将来做打算,争取以后有不错的工作。其实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自己四年乃至更久的努力。总之,我在大学会不辜负自己的青春,认真学习不断进取,争取做个有用的人。
我是一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研一学生。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农村的孩子想要跳出农门就得学习好,将来考上大学。于是上学后,我学习很努力,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不过还是没能如父母的愿考上重点大学,只进了一所当地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但我仍然努力学习,成绩在系里排在前列,先后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程序员考试,并多次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原以为有了这些成绩,毕业去找工作手上就多了一个筹码,然而毕业时参加了几场招聘会,当问到我的特长以及就业前景规划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其实都是很盲目地学习,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在哪里,今后有什么打算,想干什么,适合做什么。一直以来我都是跟周围的人比,不让自己在学习上输给他们。后来我进了一所普通的高校继续读研,想在这里好好地培养一下自己的爱好,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可是,来这里已经半年多了,我仍然不知道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究竟该怎样学习。为了对得起父母和关心我的人,我不想在这里虚度光阴,于是我又过起了以前的那种生活,每天四点一线:宿舍――图书馆――教室――食堂(其实在这里除了这样似乎没其他的生活方式了)。
我也意识到除了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自己还有好多知识要学,可是由于那些东西太抽象,我也很难看懂,于是学习效率低。我也深知研究生生活不能再这样过了,不然毕业时还一样找不到工作,我必须找准自己的事业目标。听说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在哪,劣势在哪。可是,我很不自信,似乎我是一个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人。跟周围的人比起来,我外表不好看,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交际,自卑,还不如别人聪明……似乎所有的缺点都集中在我身上。意识到自己有这么多的不足,原本自卑的我更自卑了,不敢在很多人的面前说话。难道我是这个世界的渣滓?那样的话嘛还要读下去?岂不是浪费父母的血汗,浪费国家的钱?
现在离毕业时间已经不长了(2009年3月),可我至今还不知道自己该朝哪方面努力。肩负着父母的深切期望,周围的很多人都在看着我毕业后会找一个怎样的工作,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现在我急切地希望能有个人能给我出个主意。老师,您能帮帮我吗?我到底怎样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生活到底该怎样过才能过得比较充实和有意义呢?
望赐教!万分感谢!
晓 华
晓华同学: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
信中反映出你认知上的偏差和过分的自卑,是导致你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对我们每个人来讲,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定位,都应是客观的、理智的。并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学着用健康的心态去欣赏自己和自己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
首先,学会用平和健康的心态看自己,不能偏执。人最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就是自信心,从你多次获得奖学金,英语过了四、六级和程序员考试、考取研究生等事实,就说明你绝不是一个“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人”。不能全盘否定自己,也不必过分自责自己,而要把信心给自己,不让过去的努力变成痛苦,更不会妥协,要让自己坚强起来。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学会接受自己,对自己有个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并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力量,看到自己的优势,看到希望所在,增强自信。反之,过度自卑,只会使人丧失信心,放弃努力,停滞不前。目前重要的是调整认知,卸下心灵的重负,重塑自己。给自己一个彻底改变。
心态决定命运。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每天试着用积极愉快的心态去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完善人格,就会获得不同的收获。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以提高自己学习兴趣和动力。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出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导师、同学多联系、多求教、多探讨、多交流、多沟通、从中获得知识和力量,来充实自己。多参加一些如数模大赛、编程比赛、网络开发、演讲、辩论等活动,无论成功与否,重在学习与锻炼。并在其中体验“做人、做事”的真谛。
其次,用理智豁达的心态看外界,不要狭隘。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就会心中充满阳光,用跃跃欲试的心态,用自己的实力去闯、去搏。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你就会心中空虚恐惧,用心灰意冷的心态,用自己的软弱去靠、去等。从你对学习的态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我相信你不是个等、靠的年轻人。那么真需要静下心来想想,独立地认真仔细思考,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的特长是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具备哪些条件,还有哪些不足。对自己努力的方向就该清楚些、明白些吧。面对社会发展之快,知识更新之快。珍惜在校学习的时间、把握锻炼成长的机会,掌握了知识、感悟了人生,何愁天地之大无自己用武之地呀。
对求职的挫折,要勇敢地面对,也要理智地思考。不能被面前的困惑吓倒,感到无助、自受煎熬。而要鼓起勇气,从烦躁、不安中走出来。对外审时度势,对己扬长避短。用心、用智、用拼搏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就会有许多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
昨天已经过去,把握今日,勤奋播撒希望的种子。
振奋起精神来,不再茫然,解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小米公司开业初期,黎万强曾经发过一个微博:上午YY了见过的会议室的命名:小米的办公室都以粮食命名,紫米、红米、糯米、大米,用不同颜色区分。雷总的办公室,叫只手遮天。
少年追风正当时
雷军于1969年在湖北仙桃市排湖北岸r河镇的赵湾村出生。18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武大以学风浓郁享誉海内外。还出了一批闻名遐迩的学者――核专家欧阳予、计算机专家张效祥、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等,而武汉大学梅汝H、闻一多和叶圣陶等德才兼备的大教授扬名海内外。
雷军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一路读书,一路得奖,尖子生、三好学生这样的称呼,始终追随在他左右。“我从小就是好孩子、好学生,根正苗红。”雷军所在高中6个班有17个人考上了清华、北大,雷军高二的同桌考上了北大,高三的同桌上了清华。
1987年高考时,雷军也曾犹豫过,自己是否要考清华北大?可是雷军一位好友,想要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雷军毅然选了同样的专业。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竟一下子便被计算机编程迷住了。聪明又勤奋的雷军,很快便精通了BASIC编程语言,他把自己编写的一套简单的程序写入电脑,发现计算机正在自己编写的程序下一丝不苟地工作,他忽然有了一种非常幸福和成功的感觉。
根据国外科学家的权威统计,一个人每天至少有7万个想法。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大脑的思维太复杂。编程的世界实在太美妙,在外行看来,那些“蝌蚪文”一样的编程语言,比天书还让人费解,可却让他沉湎其间、流连忘返。在编程的世界里,雷军体会到了一种在独立的PC王国中当“老大”的感觉。
这天,雷军在书架上选书的时候,突然在一个角落发现一本两名美国作家合著的励志书――《硅谷之火》。
作者保罗・弗赖伯格是1993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得主,迈克尔・斯韦因是著名专栏作家。详细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等美国PC业的大腕,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在互联网垦荒和开拓的故事。
雷军拿起这本书后,就再也放不下了,他急忙回到了宿舍,将这本书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三遍。那股隐藏在他心底的创业火苗,立刻旺盛地燃烧起来。在宿舍的床上翻来覆去,再也无法入眠,他索性离开了宿舍,直奔行政楼下的广场走了一圈又一圈。
雷军最后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只用两年时间,读完武大全部课程。
他浑身上下一下子都上紧了发条。他改变了午睡的习惯,每天晚上下课,草草地吃上几口饭,便跑到自习室去占座。清冷的自习室中,墙上挂钟的指针渐渐地指向了深夜……
他还仔细拟订了一份学习计划,有一些无关紧要的计算机课程,他只浅尝辄止地学了五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对于一些重要的课程,他自然要完全掌握。
当时武大计算机系的电脑不超过15台,狼多肉少,老师为了保证学生们都有上机的机会,便给学生们轮流发放上机票。
到了冬天的时候,计算机房里气温不高,学生们上机还得穿无尘的拖鞋,不少同学,虽然手里握有上机票,但经常因怕挨冻而“翘课”。雷军每天都早早地排到机房的门口,期盼多出现几个这样翘课的同学。他还有另外一招撒手锏,因为有许多新生“菜鸟”不懂电脑,作为电脑资深人士的雷军,便会对那些菜鸟们进行全方面、长时间的指导,借机多操作一阵电脑。
雷军曾经这样写道:“武汉的冬天是没有暖气的,非常冷,但机房里又必须穿拖鞋,我们机房旁边就是一个风口,在机房门前穿拖鞋等上一个多小时就已经冻得直哆嗦,但我还是乐此不疲。”
雷军只用两年,便将武大计算机系四年的全部课程修完,并取得了全部的学分,顺利地拿到了武汉大学烫金的毕业证书。
他编写的“PASCAL程序设计”课程的作业,老师选为下一版教材的示范程序,毕业编写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是武大计算系建系20年来,仅有的两个满分成绩之一。
雷军上大一的时候,他读大学的学费是家里帮他交的,从第二年开始,他不仅“席卷了武汉大学所有能得的奖学金”,还获得了“挑战者”大学生科研成果三等奖、武汉大学三好生标兵、光华一等奖学金等。别人走着上大学,而雷军是一路跑着读完大学,一个跟时间赛跑的人,一旦创业,想不赢都很难!
三色公司的山寨“汉卡”
广埠屯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西部、武昌城区中东部,广埠屯电子一条街,几乎将武汉大学包围了起来,上千家的IT公司和电脑配件商,汇聚成了一片PC的海洋。
雷军在大二开始,便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剩下哪儿都响,除了轱辘不爱转,剩下哪儿都转”的破自行车,开始以技术为“斩妖剑”,到武汉电子一条街“除魔兽”仗剑行侠,哪家IT公司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老板就会把雷军当成第一个想找的“大救星”,成了电子一条街的香饽饽。
雷军不仅写过加密软件、财务软件、CAD软件,还做过电路板设计、焊过电路板,修护各种有故障的计算机。那些电脑公司的老板隔着十多米远就冲着雷军打招呼:雷军,中午到我店里吃饭啊!
毕业于中国人民国防科技大学,有“中国第一程序员”之称的求伯君在1988年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写成了十几万行的WPS。
当雷军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仗剑江湖”的时候,他有幸发现了这款求伯君的金山WPS。当时雷军震惊了,他真的不敢相信,这是中国内地程序员开发的软件。这款处理文字软件,不仅体积小、速度快、不复杂,而且功能强大,非常适合中文用户使用。
WPS当年被推出后,成了市场上一款很火的软件,一年能卖3万多套,每套批发价2200多元。1989年,WPS软件与价值不菲的汉卡配套卖,雷军面对着2000多元的天文价格,“急得一个劲地搓手”。
雷军兜里没有“咔咔”作响的票子,但他有聪明的头脑,经过一段时间潜心的研究,竟把求伯君的金山WPS给破解了。
雷军又对WPS做了更合理的提高和完善,使这款破解版的WPS在功能上有了进一步提升和增强,解密后的WPS版本,放在网上后,竟摇身一变成了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WPS版本。
当时电脑用户们欢欣雀跃,因为他们终于可以下载到破解版的WPS,不用再为高价的使用费而忧心了。作为中国的第一程序员求伯君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解密后的WPS版本,竟比自己原来设计的WPS要好,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破解了自己WPS的高人,还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
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还有一个名叫王全国的小伙子,不管是编程还是维修的技术,都是顶呱呱的。
王全国后来成为金山公司的副总裁。他当时毕业后留校,在校办的一家电脑销售公司工作。王全国一开始的时候,耳朵里也是灌满了雷军的名字,两个人因在市场上互相交换软件而相识,接着因讨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相知,再到后来因彼此电脑技术的高超而相惜。
当时的王全国,在为一家公司开发一款加密软件的界面程序,因为雷军干过类似的“活计”,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开发这款BITLOK软件。
雷军的设计思路是大刀剜心,直奔加密软件的内核程序,而王全国想另辟蹊径,要在这款加密软件想点办法的。
经过了将近半个月的“眼睛一睁,干到点灯”的日子,这款加密软件终于被设计了出来,因为当时的影院里正在上映电影《神秘的黄玫瑰》,故此,这款软件被命名为“黄玫瑰”。
当时因为版权法还不健全,国内盗版非常严重,加密技术是产品销售的保证,不加密的软件一经上市,便会被盗得稀里哗啦,根本就没有软件商愿意上架经销。
王全国出色地完成了软件编程后,公司给了他50元加班费,王全国将这笔钱给了雷军。志同道合的他们还在一起孔虐蜃痈晒编写反病毒软件的工作。
当时客户有个要求,就是这款新的反病毒软件,不仅要有查杀病毒的作用,而且要有预防病毒的功能,用雷军的话讲:如果染上病毒,该程序可以像抖落身上灰尘一样把病毒清除。
雷军拿着这个单子回来,他和王全国经过一阵子的艰苦攻关,终于做了出来。“免疫90”功能强大,不仅能杀灭当时所有的病毒,而且在中文环境中,可以做到用中文显示查杀的情况,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手动升级病毒库,使计算机时刻处在“免疫90”的保护之中。
“免疫90”上市后,一套定价260元,光在武汉就卖了几十套,雷军等人一下子都分得了几千块钱。雷军的“免疫90”,还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一等奖,因此被人称为反病毒专家。
创业的火苗一直在他心中燃烧,雷军的心里始终涌动着一个春潮般的声音:什么时候自己能创办一家公司呢?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这是盛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句创业口号。
这时候,王全国的好朋友正准备创业,雷军办一家公司的愿望终于变得触手可及。王全国找到雷军,雷军兴奋地说:“办,这个公司一定要办,不仅要快办,而且要办好!”
好朋友李儒雄也是个电脑高手,他随后的加盟,让三色公司胸口的六块肌,一下子变得更为健硕。
共同的志向,让三个年轻人六只有力的手,终于紧紧地握到了一块儿。公司总得有一个响亮的名号,三个好朋友经过研究,最后选择了三色公司这个名字。
即使手里只有两元,也要心怀五百万的梦想,不试试哪里知道成不成功。
三色公司的大旗,虽然被“呼啦啦”地扯了起来,但公司总得有个办公室撑门面,雷军等人为了取得一个像样的办公室,开了一个小会,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买不如租,他们就花了一笔钱,租用了珞瑜饭店103房间,作为公司的办公室。
第一个项目做什么?几个人大伤脑筋。雷军和王全国白天去市场做调研,晚上开碰头会研究做什么项目。随着几次争论,最终仿制市场上最畅销的“汉卡”的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但仿制汉卡的研究经费呢?正愁没钱启动的雷军竟在武汉的电子一条街接到了一笔很意外的单子,雷军将这个单子做下来后,他们每个人都赚了几千块钱。有了钱,仿制“汉卡”的想法,终于被推上了快车道。
房间只有十几平方米大小,放上办公设备,再摆上两张床,在办公室里就要碰头撞屁股了。
雷军回忆当年创业的情形:我们晚上基本不回宿舍,睡觉的时候五六个人就直接躺在办公室里。实在找不到地方躺的人,就只能坐在电脑前干活了。
以前的计算机的内存和硬盘都很小,运行汉字系统会非常慢,“汉卡”就是为汉字输入方法加装在电脑中的扩展卡。汉卡就是酵母,它可以使电脑的功能更强速度更快。
经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攻坚,三色公司的“仿汉卡”终于被“山寨”了出来,随着这批功能不比汉卡差的“仿汉卡”上市,一件让雷军等人预料不及的事发生了。
另外一家更有实力的公司,他们竟山寨了雷军等人的“仿汉卡”。因为他们有钱,因此,他们向市场推出的仿汉卡数量竟是雷军他们的几倍,因为数量大,所以价钱低,雷军等人的“仿汉卡”,竟被“山寨”的“山寨”产品杀得片甲不留。
一个多月的努力,竟然打了水漂?
三色公司最兴旺的时候,一共有十四名员工,这样一个已经初具规模的公司,怎么能让它垮掉?接下来雷军等人又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可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几个大股东用光了衣兜里的钞票,吃饭都成了问题。
一位同学麻将打得具超一流,他赢回了一大把饭票,暂时让雷军和他的小伙伴们度过了眼前的困难。虽然雷军等人以后很努力地开源节流,甚至实在混不下去的时候廉价打字的活儿,他们都接过来应急,但三色公司支撑了半年,最后还是倒闭了。
当时,雷军只是一个大四的学生,雷军和王全国等人退出公司时,正是一个星期天,雷军和王全国分到了一台286电脑和打印机,李儒雄分到了一台386电脑。虽然他们的技术可以称雄,但是没有资金、销售和市场支持的技术,内部管理更是一团糟。
雷军后来总结说:创业就像跳悬崖,只有5%的人会活下来。我不支持大学生创业,除非你优秀如盖茨。当你不具备社会资源、没有资金,不知道运营一个企业需要做哪些工作,只有满腔热血和冲动,只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1991年,雷军大学毕业离开了武汉,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深圳和广州去赚大钱,当然,这个想法是很多同学的共同选择;第二个选择是服从分配去北京。北京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那里有吸引他的中关村,他来到北京近郊一家研究机构。
熟悉了工作环境后,领导就开始给他肩膀上压担子了,在领导的眼里,如果雷军能用意念做完这项工作,那他就算敬业爱岗,是个值得培养、将来可堪大任的好同志。
这个烦琐复杂的程序,在别人看来是个难于攻克的堡垒,但在雷军的手里,只用一个星期便轻描淡写地搞定了。
让雷军苦恼的是,即使搞定了这项编程工作,他也不能再去找领导要新的任务――领导交给大家编写的程序,都是一年的工作量,雷军一个星期就干完了――你还让不让其他人活了?
月底发工资,竟比他父亲的工资还要多。从工资的多寡之上,雷军完全可以向他父亲骄傲地宣布――我成功了。
安定的工作、丰厚的工资、定时的假期,还有单位放年假、分房子等一大堆福利,摆在了雷军的面前,雷军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小康之光正在灼灼地闪耀。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大约要经历这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在第二阶段,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或者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在第三阶段,人们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传媒为基础的课程;在第四阶段,人们要求以 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四个阶段的具体情况。
一、计算机素养的培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亦被译成计算机文化)的培养。在计算机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时,这是十分自然的。由于计算机在社会中起着广泛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学校里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素养课。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独特的东西来看待的,游离在学校各科日常教学课程之外。计算机素养课包括这样四种常见的模式:编写程序、计算机素养课、问题解决以及应用软件或工具。无疑,它们都给学校课程添加了新的东西。
1.编程模式
微机首先进入学校时,实际上无软件可用,唯一可用的是机器固有的BASIC语言。一般来说,数学和自然科学教师是最先尝试使用新设备的人,由于他们学习程序语言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因此,在许多学校,首先由他们改行教学生程序语言。
阿瑟·列尔曼(Arthur Luehrmann),被人们称为计算机素养之父,提倡将编程作为计算机素养的核心。列尔曼(1982)写道:“要想告诉计算机你想干什么,你必须能和它交流,因此,你就需要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用它写下你的想法,检查、交流、并改进你的想法”。他强调指出,计算机素养意味着用计算机做建设性的事,而不是零星半点的知识。一个具有计算机素养的人必须能写和解释计算机程序,能选择和解释别人写的程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来说,计算机素养和编程成了同一语。
2.计算机素养课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计算机素养课应当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生存技能。如果学生要想在计算机上有效地工作,就必须获得这样一些技能:开机、操作软盘、打开软件包、使用键盘和鼠标。这些低级技能对所有使用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②计算机知识。涉及那些能有助于我们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计算机的用途、计算机的滥用、计算机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趋势等。③应用技能。包括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这一模式强调使用已有的程序,让学生完成某些任务,这对日后生活需求是很有价值的。④编程。在计算机素养中,编程并不是为将来作程序员作准备,相反,只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素养课既可通过已有的课程如常识课来完成;也可在各个年级中专门开设独立的课,将计算机素养的所有内容分配。
3.问题解决
有人(Norton,1988)将问题解决作为计算机素养的另一个模式。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目标。在这一模式中,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软件来实现,一是通过LOGO语言的学习来实现。但是,问题解决的软件都是一般性的,很难与课程联在一起;而LOGO语言到底与什么具体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关,也很难说清。因此,教师一般不会花许多时间来寻找合适的软件,也不会花心思去思考LOGO语言与具体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
4.应用软件或工具
到了80年代中,计算机素养课实施起来比人们想象的要难得多。LOGO语言的作用悬而未决,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问题解决软件。但教育工作者们仍然要设法让计算机发挥作用,于是,他们转向了应用软件。1988年,有人(Collis)提出,作为计算机素养的最普通的定义,应用已经取代了编程。其理由是很充分的:计算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校要为儿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既然人们的现实生活将与计算机密不可分,那么,学生需要在学校中学会使用这些工具。
在许多情况下,这一模式修改了已有的计算机素养课,编程和计算机历史等内容纷纷让位,生存技能成了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等应用软件的前奏。学生和教师都很兴奋,因为,计算机变得与他们有关了。
但是,也有人(Norton,1988)批评了软件工具模式。这一批评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第一,工具模式一般只倾向于强调技巧,所设计的作业任务只是为了满足软件课本身的需要,而实际上,只有当学生准备用工具应用软件来解决手头的问题时,工具应用才有价值。第二,工具常常被看作是中性的,对人对社会无所谓好坏,但实际上,工具从来就不是中性的,它对人对社会总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学生必须了解,计算机对他们自己和社会到底有何影响,而不是只学习如何使用它们。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计算机素养的定义及其使用存在着广泛的争论。也许,它可能代表了从编程、素养课、问题解决到应用的一个发展阶梯。每一种阶梯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受到过一些批评。这些批评者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些阶梯都把计算机当作一个特殊的课题,并停留在计算机本身之中。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比培养计算机素养前进了一步。它将计算机看作是各级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整合取代了素养,但整合并不等于混合。混合意味着只是在学校出现了计算机设备,但硬件的增多并不表示“计算机革命”。关键是如何使它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因此,要用计算机来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
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或教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
整合应当是全面而深入的,我们应当在整合之中来考虑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整合中,计算机素养课中的内容只要能反映某种需求,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并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而是为了处理数据或证明某一思想而编程。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象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编一段程序来加以证明。又如,在社会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社会调查数据,可以让学生使用数据库。再如,可以在课程中进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模式从一开始就缺乏课程作基础。这不仅仅是一个整合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如何从整体上看待问题解决。有关研究告诉我们,以往把学习问题解决看得太简单了。有人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虽然在某个特定领域可以教问题解决技能,但要想将这种技能迁移到其他领域,是很难达到的,因此,似乎没有哪种单一的问题解决程序,LOGO或CAI,能发展学生在日后生活中所需的广泛的问题解决技能”。这些看法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反,告诉我们,要以课程为出发点,然后来仔细检查任何一个问题解决方式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的潜力。
有人特别强调工具软件的模式。认为课程整合只是意味着在任何合适的课程中使用软件工具,而不是只把他们与特定的课联系在一起。如在英语、数学、写作课学习使用字处理,在艺术和科学课中使用绘图软件,在音乐课中也使用软件,等等。
课程整合的方式为什么就比培养计算机素养的方式要好些呢?有人认为,首先,整合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其次,没有必要给学校增设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目标,相反,通过计算机应用,可加强已有的目标。第三,计算机成了一个伙伴,而不是一个对手。任何有关计算机会取代教师的担忧都将消失。第四,整合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计算机的,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们不妨想一想,什么时候开设过有关铅笔的课?也许只是对那些想做铅笔的人开过。那为什么要开设有关计算机的课呢?除了有些工具软件要教以外,实在大可不必。此外,整合会使人感到,计算机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教育工作者不把计算机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计算机了无痕迹地结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计算机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计算机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三、课程改革
在有些教育工作者来看,课程整合只是朝正确方向迈进了一步,但还远远不够。有人看到了整合方式中的重要成果,但也发现了它的不足。认为课程整合方式还没有认识到计算机独特的潜力。把学习和教育局限在原有的特定内容上,预先假定,已有的课程是最好的,不会受到挑战。整合还远远没有想到,有了计算机的独特性,有些课程需要改变,因此对某些需要作出改变的课程还支持得不够。这就是说,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上,整合还不够彻底。
有调查报告指出,大多数学生的学校经验主要是记忆教师和课本所给予的知识,做作业来练习所学的技能,他们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摆脱传统的角色。在寻找新方法时,计算机的应用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例如,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工具,结合已有的知识,解决有关温度、湿度、气压和热量的关系的真实性问题。
约翰逊(Johnson,1991)对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有争议性的观点。
请注意,在一模式图并不特指某一具体的科目而言的,模式图中各区的相对大小也并不代表相应的内容量。这一模式图只是简单地表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模式图告诉我们,所正在教的内容中有一部分是不应当教的,尽管它们曾一度有价值;计算机有助于教我们现在未教的内容;不仅如此,计算机还增强了超越所应当教的内容的可能性。
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推想到,课程整合只是所正在教和计算机有助于教两者之间的交叉,它远不是终点,只是朝向更大目标所迈出的一步。同时,约翰逊的这一观点也提示我们,计算机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课程改革会牵涉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会抵制变化。教育工作者们应当考虑一下计算机在它们工作中的作用,看看计算机能否有助于教、学和作适合于它们工作的事。社会希望学生发展高级思维技能、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认识到计算机的独特性,在设计课程时要扩展已有的课程观念,不仅要强调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还要强调获得经验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四、全方位教改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传递工具的改变,整个信息传递模式的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拟:人类最初是用马车来传递信件的,不管人们对马和马车作出多大的改进,例如投资巨万改进马车或包装马使之更具有流线型,减少它在空气中的阻力,或装备马蹄,提高它的奔跑速度等等,但信息传递的速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将传统马车的效率定义为一个马力的话,那么,改良后的新马车至多达到1.2个马力,已趋于极限。但是,人们如果投资开发一个新型的与马车截然不同的传递系统,如汽车、电报等等,将会使传递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据说,在电报发明后的第5天,所有马车传递业务全都关张。这充分说明,传递工具的改革,将会使传递模式彻底变革。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理,在信息社会里,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必将为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教育必将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第四次教育革命”。前三次教育革命的内容分别为教育青年的责任从家族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采用书写文字作为与口语同等重要的教育工具;以及课堂教学与教科书的应用。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当然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旧教育思想,即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学校观。
1.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品德。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在信息时代,一切取决于效率,而教学的效率在于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把发展智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不仅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把握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新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所隐含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要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这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现代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是正规的学校。
只有建立起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二十一世界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批判性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目前人们主要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人们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authentic)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
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其他方面的工具软件能允许学生模拟复杂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事件及现象,从而探讨构成这些现象的变量与关系。例如,在澳大利亚,人们试验了综合课程的学习。〖8〗所谓综合课程,就是综合各科内容的交叉性课程。它是为揭示各门学科的相互依赖性、消除各门学科的界限而设计的。课程的内容划分成一个一个主题,学生以每一个主题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探询。教师将利用①能表现某一主题的基础性软件,如历险游戏、问题求解、模拟及交互式科幻小说等;②能反映这一主题的某一方面的辅软件;和③一般性的应用软件,如数据库、制图软件等,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2-3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他们应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收集数据、提问、分析、想象、探索、讨论、决策、解决问题、发明、实验、评价等活动。这种综合课程的教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教育学家已提出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真实性问题解决等多种教学方法〖9〗。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4.改革教育组织,学校面临着“重建或改革”
信息社会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多形式、多学制),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
教育的组织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在90年代,美国的学校正在卷入一场被称为“重建或改革”的运动。尽管不同的人对这些术语有不同的理解,但这些运动都强调为了使学校适应信息时代生活的要求,需要改革学校。重建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学校需要在结构和功能上作出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今天的学生的需求。
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的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多媒体制作工具十分便利,有可能使学生创造出有吸引力的够得上专业水平的产品。又如,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讯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此外,在课堂中计算机工作的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合作、讨论和反思等等。在美国,远在阿拉斯加与华盛顿的两地学生,通过远程通讯,可以协作研究气象学问题,两地的学生同时收集各地方的气象数据,然后相互交流和探讨。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
这种以真实性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要求学校在作息时间、空间布局以及结构上作出改变。这种技术成分丰富的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段落较长一些。传统的50分钟一节课不适于学生建构一个复杂的多媒体项目或做一个科学模拟方面的研究。以项目为单位的学习方法同样也要求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空间和工作区,学生和教师能在校外相互联系。
目前,美国有许多试点计划和学校正在尝试新的结构、日程表和空间,以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例如,有一个被称为发现罗彻斯特(discover Rochester)的计划,这一计划是为发展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而设计的,它是一项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工作。在这项计划里,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的学生,将从科学、数学、历史、文化和文学方面收集有关罗彻斯特环境的信息。学生在Macintosh机上通过文本、音频、图象、音乐和地图来交流他们的工作。学生每周有一整天花在这一项目上。罗彻斯特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展出了学生的多媒体项目。这个计划的初步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学生和教师对这个计划热情很高,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们工作的质量,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感。这类技术成分丰富的、以活动为方向的学习计划,将在学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6万大学生退学,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大学教育质量令学生不满意;二是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学生对志愿填报政策不了解,以及选择空间有限,一些学生被录取进入不理想的学校,或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三是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适应所选的学校及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失
对于前两方面原因,这需要通过大学教育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改善大学服务,以及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加以改变。如一名学生可以在高考升学中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学校录取的专业、提供的奖助学金进行选择,无疑会大大减少抱憾进入某所学校某一专业的可能。而在相关制度未改革时,对于考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这就是在上大学之前,就做好较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大学、专业,以减少报考大学的盲目性。
国内某所著名高校曾在大一新生中抽出了1400人作为调查样本,数据显示,考生对所报学校和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仅2.1%表示“非常了解”,35.5%则“不太了解”,甚至有10%左右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48.6%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会考虑换专业;此外66.1%的学生将“学校的知名度”作为填报志愿时的第一考虑因素。同时,某调查机构披露的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29.5%的人表示满意自己当年的高考专业志愿,41.0%的人表示一般,还有29.5%的人表示不满意。如果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怎么办?在调查中,73.2%的人选择接受现实,9.9%的人选择跨专业考研,另有8.4%的人则试图换专业。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很多大学生是在自己并不了解、不满意的学校和专业里学习,这样的学习状态堪忧。而出现这种局面,与他们中学学习期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有关。
“被规划”“被管理”的包办式选择
我国中学普遍强调学生的知识教育,同学们的第一要务是提高与高考相关科目的成绩,为此,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很多事,包括学习时间的安排、选择课外辅导班等,大多由老师和家庭包办代替。学生们完全“被规划”“被管理”,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自主规划、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在对未来发展影响巨大的高考填报志愿中,不少考生也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任务是考出好的分数。而父母就应该完全为自己做出选择,加上很多父母对此也乐于包办,一方面,这可让孩子完全“贯彻”父辈的意图上某所大学,实现家族的某种愿望,另一方面,也可让孩子全心投入学习,不为了解大学、专业,掌握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分心”。但父母的判断与选择,体现的是他们的价值观,极有可能不符合学生的心意,更重要的是,上大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不可能由父母代替自己上大学。当自己天天要和自己并不了解、不满意的学校和专业打交道时,很多同学才后悔不事先了解学校、专业,但已经为时已晚,除非选择退学,重头来过。
高考目标明确,大学之后却模糊
不为选择未来“分心”,其结果是未来天天“闹心”。这两者的利弊,根本不必分析就十分明了。在美国,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校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引导,学生们可以选择未来自己准备从事的职业,进行初中、高中以及上大学的简单规划;在加拿大,十年级有一门专门的课程Planning,要求所有学生必修,这门课程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并根据自己的职业选择,确定上大学的目标,选择中学的课程。这种伴随在求学生涯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为自主,同时也更具责任感。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个学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规划意识和能力的缺失,会造成每个学生重大的人生缺失。
反观我国,很多高中生可以说出自己的高考目标,是上一本还是上二本,或者进某所名校,但是,为什么要上这所大学,大学毕业之后有怎样的打算,却很模糊。这往往会造成一种普遍现象,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目标缺失,失去了进一步奋斗的动力,大学在混日子中度过。对此,国务院总理在2011年与网友的交流中也感到忧虑:“为什么高中毕业上大学就以为学习到头了?就会出现真正埋头学习的人少了?”这一问题需要多方求解,而每个高中生及家长,也要从自身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前面退学的原因中我们发现,很多高中生由于没有对自己的生涯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导致填报志愿几乎没有自己的想法,要么随心随意选择,老师、家长怎么说就怎么填;要么关系好的同学选了这所大学,自己也选,导致进入大学后出现对专业、大学满意度不高的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什么是职业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以及什么时候开始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个叫做比塞尔的村庄,它地处一块绿洲旁边,被誉为沙漠中的一颗明珠,如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观光游览。可当初若不是肯・莱文从这里走了出去,并把它介绍给世人,恐怕这里至今还不为人们所知。
因为在此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所以,人们就认为,这儿根本就走不出去,也就没有人再去尝试了。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肯・莱文来到这里的时候,听到别人这么说,当然不相信,因为自己既然走得进来,就一定可以走出去。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询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肯定还是转回原来出发的那个地方。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肯・莱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3天就走了出去。但是,比塞尔人为什么祖祖辈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足够半个月吃喝的水和干粮,牵了两匹骆驼就上路了。肯・莱文这回没有带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是拄了一根木棍跟在那个比塞尔人的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在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才终于明白: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由于比塞尔位于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如果不认识北极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走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他雇用的那个比塞尔人。他告诉这个青年,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3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什么是您人生的北极星?
寻找人生北极星的过程,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过对自己的全面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职业选择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你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对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你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在学校期间有计划地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对中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并不是帮你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你真正了解自我,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发展步骤。
为什么要寻找人生的北极星?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高中生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更是一道学校、学生、家长的三方命题。每次有机构和媒体请我们去做填报志愿的讲座,结束时家长们久久不肯离去,问得最多的不外乎是“这个学校排名怎么样”“这个学校最好的专业是什么”“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等等。概括以后我们发现,家长们大致可以分成五种类型:
专家型: 这些家长查阅资料、打听情况、分析对比、预测就业等,搜集了方方面面的信息,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专家了。但是这些家长往往也是属于控制型,觉得自己的小孩什么都不懂,从而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决定,这就埋下了隐患。
代偿型: 因为种种原因,家长们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想把接力棒传下去,让小孩替他圆梦。殊不知这并不是小孩自己想要的成功。
迷茫型: 有些家长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或者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所以事到临头就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到最后干脆就来个听天由命,随便填一个就算了。
无所谓型: 这些家长认为反正专业不一定就是职业,那就随波逐流,哪个热门填哪个。人家填什么,他也填什么。殊不知现在的热门,四年以后往往已是昨日黄花。
民主型: 这些家长比较开明,不仅注意搜集各种信息,也关注小孩自己的意愿。这样做出的选择还相对比较靠谱。
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家长和学生会关心:这个专业是不是真的适合我?我的兴趣真的在这里吗?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中心曾对杭州某所高校1813名大学生做过高考填报志愿调查。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18%的大学生是因为大家都说热门才填了现在所学的专业;9%的大学生是由父母安排填报;7%的大学生是因为考虑到找工作容易而填报;3%的大学生是乱填;只有35%的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在这35%根据兴趣而填的学生里面,其实大多数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纯粹是根据主观感觉做的决定。
选择专业时,最该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最该考虑的却被忽视了,就为将来的大学学习埋下了隐患。那些仅仅根据“外部信息”,如专业的热门情况、专业的前途好坏等做出专业选择的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大多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那儿,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丧失、学习成绩下降。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学得“很苦”,成绩垫底,能够毕业已属侥幸。有的同学会问,万一专业选错了,到了大学不是可以换专业吗?是的,多数大学都允许学生进校后调整专业,但能够调整成功的学生毕竟少数,因为大学期间换专业往往既有比例的限制又有学习成绩的要求。
奇迹和成功并不只靠努力就能创造,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越努力错得越多!富兰克林曾说过:“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这句话耐人寻味。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的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对于高中生来说,未来的北极星之一就是适合你的“大学和专业”,你必须尽快学会选择。只有正确的选择再加上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什么时候开始寻找人生的北极星?
高中是基础学习阶段,也是为大学学习做准备的阶段。大学,则要进入某一特定专业学习,是为今后职业做准备的阶段。目前,很多大学实行大类招生,低年级时实行大类培养,但毕业的时候,每个人还是有专业的。
虽然我们说一个人最初选的专业并不一定代表他未来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能在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有针对地做出专业选择,会为你一生的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你未来的职业和所学专业一致的话,你的职业入门就会比别的毕业生快很多,你将赢在起跑线上;如果你所学专业是有计划地为未来的职业打基础、做铺垫,那么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将会走得更高、更远。
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们现在才读高中,离工作还早着,没有必要这么早做职业规划。真的如此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美国孩子从6岁就开始职业意识的开发,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为自己长大后要从事的职业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上的准备,并为提高综合素质而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和兼职工作。在日本、欧洲国家,学生们也从高中、甚至初中、小学就已开始做职业规划了。你从高中开始,已经不早了!
画一张通往未来的职业规划图谱
怎么找到您人生的北极星?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从认识自我、了解职场、确定目标、行动计划、调整反馈等几步来实施。
1.认识自我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自我认知客不客观、准不准确,直接影响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认识自我主要是了解跟职业相关的方面,如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等。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测评工具来了解自我,也可以用经验法来自我评价,如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具有的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一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作为参考。其次,是比较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以发现自身长处,确定奋斗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一般可以用360度评估法来认识自己,即通过自己、家长、老师、同学甚至朋友等从全方位、各个角度来评估自己的方法。被评估者可从这些不同的反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
(1)了解兴趣
杨振宁曾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考虑个人对各种事物或活动的喜好、偏爱情况。比如,有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扎在人堆中,人越多越开心,这样的人就非常适合从事销售、公关、管理、教学等需要大量人际交往的工作;有的人喜欢与物打交道,习惯独处,不太愿意到人多的地方去,呆在人多的地方会感到不自在,这样的人更适合从事会计、图书管理、园艺、电脑程序员等工作。
(2)了解能力
看看自己目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过去或目前的功课哪些比较强,哪些比较弱。我们要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除了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又称为普通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也是人所共有的基本的能力)外,有时还要具备这项工作所要求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又称专业能力,是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数学研究需要具有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社会上多数专门职业的能力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训练。
高中期间的科目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某方面的能力,对今后选择专业和职业具有指导意义。如对文科生而言,如果数学成绩好,今后可以考虑选择经济、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如果数学成绩不好,则建议选择与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相关的专业。理科学生如果数学成绩好,可选择与数学、力学、软件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如果物理好,可以选择机械、电力、通信、信息、计算机等与之相关的专业;如果是化学好,可以选择化学、化工、生物、材料、环境等相关的专业。
(3)了解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对他人进行评价,说某某人热情、开朗;某某人胆小、内向。这种评价,描述的其实就是人的某些性格特征。心理学家认为,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份。了解自己的性格特性,有助于做出清晰、明智的职业选择。例如,善于人际沟通的人适合从事政治、贸易与管理类的职业;文思细腻、感情丰富的人适合选择文学、翻译的职业。
2.了解职场
了解职场就是了解现实生活中职业环境,包括社会需求、行业与职业现状等等,并能用发展的眼光,把握世界的未来趋势。了解职场的方法有很多,对高三考生来说,可以平时多与各种职业人士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对学历的要求、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等,有条件的同学可利用寒暑假参加实习、志愿者服务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3.确定目标
对于高三考生来说,目标是应该比现状高一些,向上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太低的目标不能激发人的潜能和斗志,意义不大;太高的目标会难以达成,以至于丧失自信。有的人今后想成为科学家、医生、律师,也有同学想成为大学教授、政府官员或创业者。人各有志很正常,但没有志向、没有人生目标的人是不可能找到幸福、获得成功的。
4.制定行动计划
在确定了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环节。没有行动计划,目标难以实现,便是空想和梦想。这里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如学习计划、社会实践计划、培训计划等等。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分阶段实施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
行动计划必须包含以下要素:(1)计划的期限。即是短期(13年)、中期(3~5年)、还是长期计划(5年以上)。(2)重要性排序。根据目标的重要程度,对计划优先排序。(3)完成的地点、时间、方法、步骤、达成的效果等。(4)计划的监督、检查、总结等。(5)奖惩。实现目标时对自己的奖励和无法按计划实施时的惩罚措施。
5.反馈与计划调整
“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认知的成熟,有的时候需要对规划做评估和调整,才能使之行之有效。
调整和反馈的内容包括修正自我认知、调整职业目标、改变生涯路线、调整行动计划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整和反馈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
总之,高三学生不要等到填报志愿前再考虑职业意向,应该从现在起就多学习一些职业规划知识,加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有选择地看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书籍,听一听学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学会正确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职业潜能,找到与自己个性特征相匹配的职业发展方向。
“职业规划”之现状调查迷茫徘徊型――
我不是很了解职业规划,有想过以后做什么,但具体不是很清楚。一直在考虑怎么读好书,成绩肯定会影响职业选择。我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点概念,但肯定还需要进行职业规划。我会根据自己的一模成绩来选专业,兴趣其次,只要不是太冷门的专业就行。――山东省菏泽市一中 王 曦
多多少少听过一些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内容,但具体应该怎么去规划,怎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还是不太清楚。
――广西藤县第一中学 路嘉嘉
现在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未免太早了吧,再说我也不知道从哪方面对自己进行规划,有这时间还不如拿来复习备考呢。
――山东省莱芜市第四中学vicky
因为大三才开始上专业课,所以大一大二对自己的专业根本不了解,也没想过要进行职业规划,那时课程都比较紧,主要想着还是先打好基础吧。大三时空闲了一点,就开始关注相关的就业信息,但也是有限的。我觉得从大三开始也还来得及,但如果能早一点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我的将来就会更明朗,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迷茫了。
――浙江大学大三学生刘 萧
高三填志愿的时候因为复习很紧张,都没时间去做什么规划,而且也不清楚职业规划这回事。就是爸妈选一些专业出来,然后再进一步挑专业,老师也没告诉我们大学读的专业会怎样之类的学什么。现在上了大学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如果说现在要做职业规划,根本不知道怎么做。
――北京师范大学大一学生王之雪
我的小孩没有什么爱好,平时只顾埋头苦读,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没什么规划。在2011年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她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听说学金融的好就业,我就替她报了,现在大学已经学习三个月了,她却说不喜欢这个专业,天天愁眉苦脸的。我很闹心,问她到底喜欢什么专业,可她却说不出来。这大学上的真让人窝火。现在要进行职业规划也不太清楚具体流程。
――江苏家长吴凤仪
未雨绸缪型――
对于职业规划我了解一些,高二时自己参加了升学与就业指导测试,测试结果建议我学法学或管理学。我从高一开始就倾向于管理学方面,一方面是兴趣,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社会上对这个职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看报纸,与父母、同学的交流。我们了解的不多,所以会听取老师、家长的意见,还可以参考网上信息。
――上海市育才中学 lucky
有职业规划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特别是选课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比如我以后想从事纳米技术研究,想到国外去继续学习,那我选课的时候就会围绕这个目标去选择,因为很多国外的大学都很看重你之前所研究的领域是否与之相关。而且,职业规划是灵活的,应该是选好一个职业方向,而不是限死在某个具体职业。或许有人说自己以后的工作可能并不是专业所学,但我觉得,就算以后从事的工作不是最初设想的,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职业规划都是有很大帮助的,绝对不会没用。
――华中科技大学大二学生马 丁 为了给孩子设计一个令人满意的职业规划,我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对于他们来说,思想还不成熟,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容易停留在主观感觉上,因此,关于职业规划,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理性分析他们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还要帮助他们了解想要从事的职业的具体内容、发展前景以及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等,但不要过多地干涉,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北京家长 夏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