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力资源公司学习材料

人力资源公司学习材料

时间:2022-07-24 19:10: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力资源公司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力资源公司学习材料

第1篇

关键词:培训迁移;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

一、研究意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研究现代企业培训迁移现状及对策的意义在于,现今各大企业之所以重视员工培训是为了使员工的知识技能有所提高,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最终提高企业工作效益,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员工培训中,使受训者将学习到的东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并且能使培训后的效果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大限度地保证培训效果的持久力,提高企业绩效,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现代培训迁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结合调查结果和学者们多年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现代企业培训迁移中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各企业对培训迁移后继跟踪工作的重视程度只能说是一般,有的甚至处于较不重视的程度。

(2)企业内部员工普遍认为培训只是培训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也与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无关,这样就导致了培训与培训迁移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培训迁移与实际生产割裂。因此不利于企业员工迁移动机的引导,企业迁移气氛也会不融洽。

2.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1998年鲍得温特(Baldwin)和伏特(Ford)把影响培训迁移的因素分为三类:培训输入、培训输出和培训成果转化情况。其中培训输入包括受训者特征、培训项目设计、工作环境;培训输出包括学习和保持;培训成果转化情况包括培训的一般化和保持性。

3.组织的影响因素

(1)对工作任务与培训所学知识、技能的关系不明确。多数企业在开展培训之前并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而且没有将相关学习材料提前发给员工,导致员工对此次培训内容、培训的目标及本次培训对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一无所知,并且还没有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开展新学习的准备。

(2)没有是和运用新技能的资源和环境。大部分的企业都会存在为了培训而培训的现象,盲目开展培训,不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一味跟风,顺大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完全不具备独立培训的基础。不从企业根本情况出发开展的培训,无法解决企业现有的实际问题,也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终只是一种人力、物力资源浪费的现象,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更达不到预期的培训目的。

三、改善现代企业培训迁移现状的对策

1.明确企业角色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以员工个人不同的自身条件为基础,采用合理科学的方式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因地制宜,借此以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改变学习行为。

2.建立激励机制

管理心理学学者们认为,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员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准确把握员工的心理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加以科学的管理体系为辅助,从根至本,彻底解决员工消极怠工的问题,顺利实现培训迁移。

3.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并不是框架性的摆设,不是简单罗列如何学习的方式,而是要切实引导员工共同实践,以行动的力量去改变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领导与员工身体力行共建健康积极的学习型氛围,不断探索、创新、改进组织的行为能力和思维模式,最终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

我们需要消除这些障碍,以使知识迁移到工作中成为可能。通过现代企业培训迁移现状及对策研究,使受训者将培训所学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能够保证员工在经过培训之后长时间内保证培训的效果,可以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顺利迁移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企业绩效,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最具活力、最具发展前景、最具收益的企业管理手段,成为企业参与竞争谋求发展的主导因素,知识与管理手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研究现代企业培训迁移现状和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当今世界,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而培训又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发动机”。企业培训工作如何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让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其中重要的一个举措是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投入,争取在人才管理上做很大的改善;正确运用企业培训体系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迫切进行管理创新,加快盘活人才“存量资源”,提高人才资源效益便成为了企业培训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就大多企业现状看,在培训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主要满足现实需要,长期培训投入不足,观念短视。二是没有建立培训体系,培训缺乏战略性。虽然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但对预测企业战略而进行的员工培训内容的转变功夫不够。三是没有建立培训效果跟踪。虽然现代企业都建立了培训考评和激励,但忽略了对培训成果转化的考核。四是培训体系缺乏层次。不同层次的培训重视程度不一。企业管理层特别是高层所得到的培训机会远远超过普通员工,员工培训多集中做技能培训,多为救火队式培训,没有系统地对于全员的培训进行管理,没有制度化。五是培训多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来安排,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六是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自身的发展不一致。主要因为所在岗位与自己的兴趣及爱好是有偏差的,完全能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的员工比例很低,所以在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的时候,也就对培训也失去了积极性。

二、企业培训体系构建

企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应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培训体系的目标和内容要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培训体系的建立不是简单地适应现状,更要为未来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形成一套系统稳定的培训方案,不仅仅把急需解决的问题列入培训日程,更要加强对员工未来所需知识与技能及素质的培养,使企业员工能够在未来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从长远看,一个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该实现以下目的:第一,改善人才队伍学历结构。持续改善、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的学历结构和比例。第二,优化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拉开各梯队间的年龄距离,保证比较合理的年龄结构。根据三高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以充分发挥老中青各层次人才作用为着眼点,加强中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适应企业发展“五、四、三”(50岁左右、40岁左右、30岁左右)的年龄梯次配备合理的三高人才队伍。第三,改善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推进经营管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化,重视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企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财务、法律、经贸、营销等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企业经营、生产任务的需要,提高经营、专业技术、高级技能人才占员工总数的比例。

一般来说,培训体系构建应该从制度建设、课程开发、培训师队伍培养以及培训组织管理四个方面着手:

1.完善管理制度,为培训管理保驾护航

要想提高培训的效率,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制度能够促进管理的规范,同时对执行者起到激励的作用,所以,一个好的管理制度是做好培训工作的重要保障。企业培训是一项多层次、多因素、牵涉到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构建与运作,必须靠培训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建立员工的培训目标责任制度,建立科学的培训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员工培训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等。

(1)建立员工培训目标责任制度。落实企业高层直至各分管公司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和各基层班组培训职责和任务,采取“指标考核,量化评估”的方法,考核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培训效果、培训支持保障状况等,建立部门的培训考评体系,将各级机构和用人部门的培训工作情况作为其部门绩效考评的内容之一,员工培训结果的考评情况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对员工培训结果的考评,可根据各级各类员工的培训任务要求,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例如通过培训积分制的方式着重考评员工培训任务完成情况。

(2)建立科学的培训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培训工作要具有活力,健康、持久地发展,必须通过考核、评价、检验培训对象接受培训后的成效,反馈培训内容是否切合实际,培训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从而判断是否实现了企业培训的目标,以及计划、组织、管理工作的状况,便于总结经验,有利于以后培训工作的改进,因此建立培训的质量考核制度至关重要。质量考核、评价的重点应放在:通过培训员工工作态度是否改善,团队意识是否增强,知识、技能是否提高,企业文化、沟通能力是否改进,工作绩效是否提高,与培训前是否有明显进步。

(3)建立员工培训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在对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中,可以将完成员工培训任务列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在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能操作人员的考核中,也有必要将员工完成规定的培训学时,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培训的性质、内容、时间和方式建立员工培训积分制度,完整有效的培训积分管理系统是对各部门和员工学习培训工作“质”和“量”的管理,与员工评选先进、晋升职称、竞争上岗和工资奖励等挂钩,可以有效激励员工提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培训经费的投入和管理。要提高职工素质,必须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全方位筹集资金开展职工培训工作,企业每年都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培训经费有计划地使用,把有限的培训经费用在骨干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上,提高培训经费的利用率。要严格按年度职工培训计划和预算安排资金,按实际承担的培训任务划拨教育经费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培训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第3篇

一、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进度制约

电力工程项目的进度制约要求管理者对项目各建设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计划,当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时及时进行纠正,并制约整个计划的实施。在电站的工程项目建设中,进度制约与质量制约、成本制约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经济角度衡量,并非工程项目的工期越短越好。如果盲目地缩短工期,将会造成工程项目投资上的极大浪费。在确定电力工程项目的工期之后,就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制约措施,以保证工程项目在预定工期内完成建设任务,避开工程的延误或延期。

要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如期完成,只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还必须对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制约。可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和项目管理软件制约项目的进度,与基准进度相比较,或按照设定的关键点、里程碑检查和评审项目的进展情况,优化项目的进度,以确保与时间和可用资源有关的要素如范围、目标、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确保项目计划的进展。

二、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

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第一要素,相关人员的素质对电力工程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素质包括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作业能力、制约能力、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等。相关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整个电力工程质量提高的基础,应该在各类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都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国内,更要放眼世界,抓住一切机会培养人才,更应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自学是提升技术人员素质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开展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积极教育技术人员加强日常学习。各电力企业工会应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为技术人员购买学习材料,创造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鼓励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工会应发动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重点加强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拓宽和丰富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技术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加强培训教育是提升电力技术人员队伍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培训教育是为职工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内在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增强竞争意识,转变思想观念的主要途径,开展培训教育即是行业发展需求,又是个人发展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全面提高电力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要摸清电力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结合实际,着眼当前,兼顾长远,科学研究制定电力技术人员培训教育规划,增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岗位练兵是提升职工素质的重要方法。引导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学习技能。技术人员的生产技能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才能成为电力生产方面的行家能手。因此,要教育技术人员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勤学苦练,增进才干,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比武活动。要跟据电力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制定技术比武的项目、标准和程序。例如线路技术比武、电缆技术比武等等。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带动和促进员工巩固设备操作能力,提升业务水平。

实战锻炼是提升技术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当自然灾害和突况降临时,我们的技术人员才能够做到从容不迫,冷静面对,迅速而安全地恢复供电。在应对2008年南方的那场特大冰雪灾害中,我们的技术人员发挥出一贯得“万种一心、众志成城、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抗灾抢险精神,高效地完成了抢险救灾和应急保障任务,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供电,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称赞。通过这次冰灾的实战,国家电网公司打造出了一支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拉得出,打得赢的技术人员队伍。技术人员素质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淀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人的思想素质提高了,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

三、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与制约

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是保证质量管理计划得以系统地实施的全部活动,包括定期评价总体项目执行情况,以便提供项目满足质量标准的信心。质最保证通过质量管理系统实现。建立和维护质量管理系统以保证有效的沟通和输出实施质量管理计划的结果。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制约是指为了满足工程项目的质量需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具体监控项目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以便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分析产生质量理由的理由,并制相应措施来消除导致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因素,确保项目质量得以持续不断地改善。

四、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制约

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搞好责任成本管理,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也就是说,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就要进行项目成本制约,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做好项目成本制约。项目成本制约,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和监督,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制约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制约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五、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

第4篇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第5篇

“恭喜您通关成功!”手机屏幕上出现一个倒立的卡通小人,正肆无忌惮地做着鬼脸。在他身后,朵朵礼花正在绚烂绽放。这个情景,发生在中国电信员工小王的下班途中。

别误会,小王并非用手机游戏消磨时间,而是使用一款在线教育培训软件。这款软件,由一位美女海归孙红带领强大的技术团队开发。她创立的叁文娱品牌,已在在线教育领域赫赫有名。

带上 “三文鱼”精神闯江湖

“孙姐,我们就要跟着你干。离开你,我们舍不得。”在孙红的办公室,几位年轻人言辞恳切。孙红也舍不得这些小伙伴,他们是这样优秀,但是公司刚成立,根本负担不起太多的人员开销。为此,她只好忍痛割爱。

2009年初,孙红留学归国,来到上海这片奋斗热土。她在行业最大的网络化在线学习Elearning供应商找了一份项目经理的工作。然而创业梦想,一直在心头萦绕。她对国内网络化在线学习行业不了解,需要花时间了解市场和业务。此外,人脉和资金,也不足以支撑她创业。她在这个行业踏踏实实做了两年,每天都在为创业做准备。

直到第三次换工作,孙红被一家咨询公司聘为课件研发总监。那时,整个部门只有她一个人。凭借着前两年的圈内人脉,她迅速组建团队,人数最多时接近20人。后来分公司上层接二连三的战略性失误,导致这个20人的团队,成为总公司财务上的负担。她“咽不下这口气”,团队成员都是专程来投奔她的,就这么不了了之,她觉得对不起大家。她要不惜一切代价带领大家冲出重围,发挥团队优势,做最专业、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2012年初,孙红带着团队出来“闯江湖”。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形成7个人的团队。 “Seven In”,暗含七个人联合创业的意思,中文音译为“叁文娱”,同时又与“三文鱼”谐音。孙红很喜欢三文鱼这种坚强勇敢的鱼类。三文鱼每年要逆着洋流,不远万里来到特定水域、产籽。这种不畏艰辛的精神,不正是新公司需要不懈去追求的吗?为了一个梦想,大家就是要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在线培训,不该是“填鸭式教育”

孙红对在线教育培训市场进行梳理,发现“痛点”所在。过去,在线课程大多以网络直播形式,或视频点播形式呈现。每门课程至少1个小时,视频大多是老师讲课的录像。就算是学习意愿、自控力再强的成年人,随着时间推移,学习兴趣也会明显下降。因此,孙红希望通过趣味化的教学设计,将枯燥的视频改造成动画片或教学小游戏,让成人在娱乐中获取知识。

教学动画片中,常常会有一个拟人化场景。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身为可爱搞笑的动画造型,用极其通俗幽默的语言,将教学内容娓娓道来。考虑到职场人士的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特点,叁文娱把课件做成三五分钟的短视频。即使在拥挤的地铁车厢,或者是在站台等候的时间,也能见缝插针地学习。还有那些轻松活泼的小游戏,让每次学习过程,演变成打boss通关的模式。人都有种好胜心理,不会中途放弃,结束时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个想法很丰满、很美妙,现实却很骨感、很残酷。创业初期,孙红最头疼的就是团队成员是研发出身,不懂市场营销。在高端猎头的帮助下,两名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很快到位。结果3个月过去,还是没有一家新客户签订合作意向。这两位营销人才,是孙红亲自面试的,能力不容置疑,怎么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呢?

眼看公司研发的产品销售不出去,很快就会发不出工资,孙红的心理压力很大,出现大量脱发、白发的现象。深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她时常想要不要放弃创业――凭她的学历和经验,找到好工作不难,何必吃这个苦?可是第二天一早,看到墙上醒目的叁文娱logo,她立刻打消这个念头。她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永远是叁文娱剩下的最后一个人。

孙红思考:此前供职的那家公司,不就是知名的营销公司吗?为何到最后还是解体?问题就出在教育培训行业,不能简单地依赖传统的销售模式,要靠专家式营销。孙红决定:在创业初期,对于销售推广亲自上阵,亲力亲为。当时,她几乎买遍了当当网上的销售书籍,从零开始学习营销知识。恶补两个多月,决定厚着脸皮拜访客户。

2012年盛夏,孙红约了一位客户在咖啡店见面。本来约好的时间是下午1点,结果对方一直在办公室开会,她只好在外面耐心等候。烈日炎炎,她在阴凉处一次次练习准备好的产品介绍。足足等了3个小时才见到客户,腿上、胳膊上被蚊子叮了20几个大大小小的包。孙红的“惨相”让客户觉得不好意思,答应先试用叁文娱的在线平台。经过几番跟进,最终在当年11月签下合同。

2012年底,孙红联系到一家大客户。她拼命约负责人出来吃饭,都被各种理由婉拒。就在她准备放弃时,平安夜那天,客户在QQ上说晚上有时间出来。叁文娱在上海徐汇区,而客户提议要去杨浦,她只能开车跨过大半个上海去找他。觥筹交错间,合作的大致细节敲定下来。那天回到家里,孙红吐得一塌糊涂。这是一家餐饮业的龙头外企,品牌家喻户晓。后来,孙红和这位负责人成为了好友,对方每年都会定制很多课程项目。

用工匠精神打造教育

2013年―2015年,叁文娱的业绩实现跨越式增长,营业收入超过千万元。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或金融机构,如星巴克、中国电信、国家电网、宝钢集团、上海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等等,都成为叁文娱直接或间接的合作伙伴。

王先生是星巴克人力资源总监,此前公司引进过不少在线培训课程,员工们大多反应冷淡。孙红多次上门拜访,诚恳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让他决定先试用一下。这一用不要紧,员工们不再将培训当作负担,而是喜欢上这些寓教于乐的课程。王先生半开玩笑地说:“叁文娱是用心在做教育培训,简直比我这个HR还了解公司员工的想法。以后的员工培训,再也离不开叁文娱了。”

孙红觉得企业处在成长阶段,太过于铁面无私的管理方式,只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她的员工大多住在郊区,每天很早就要出门,乘地铁到公司上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难免会出现睡过头的状况。孙红不会过分较真。晚几分钟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大家能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最好的状态投入工作中。她希望给员工最佳的工作体验,进办公室的那一刻,心情要舒畅、愉悦。这种人性化、充满弹性的管理模式,让近几年来孙红公司员工的离职率很低。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 质量监测 国际比较:

20世纪末,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有物质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科技开始取代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对工业经济中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知识和其载体——人力资源在杜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其背后支撑的教育由于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而科技、知识的传播方式由于网络的应用普及使教育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新兴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同样存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的监测。

一、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及其内涵

进入新世纪,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教育质量的关注。2002年第57届联大宣布“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行动计划,该计划认为,有质量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欧盟2001年的“学校教育质量”报告称,有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在欧盟各国的关注上处于最高的政治级别,高水平的知识、能力、技巧是积极的公民权利、雇佣和社会凝聚的最基本条件。adl:先进s-布式母aj成趁机构从属于美国政府的adl负责创建scorm(sharable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这是一个可互操作的基于学习对象的电子学习系统蓝本。scorm规范最早主要为保证政府培训材料的互操作能力这个初始规范定义了一种特殊的学习对象类型,称之为共享内容对象(sco)能够聚集为稳定的内容包,并在学习管理系统的控制下通过web浏览器。其他在此联盟中讨论的规范包括企业描述、内容打包、学习者档案、学习设计、存储、竞争力定义对象,以及问题和测试机制等速过与具刁也[作组织合作,ims已经成为了一个元数据标准草案的主要贡献者cl eo实验室是一个只有一年历史的协作性研究实验室由对e-learning感兴趣的企业、研究人员和adl共同组成。这个实验室由思科公司、click2leam,ibm,微软和nets公司等共同发起,致力于进行与scorm相关的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aicc是一个国际性的由培训专家组成的组织,其成立目的是为了标准化航空制造业和购买者的教学材料。aicc的规范从学习对象到学习管理系统,覆盖了九个主要领域。sif定义了一系列学校中应用之间的通信数据规范,并设计了通f模式,使各种不同开发商提供的应用软件能够在一个应用环境中进行互操作。xrml(可扩充版权标记语言)是一种首选的数字版权语言。xrml提供了安全规定和管理有关任何数字内容和服务版权条件的一个通用性方法。openebook是由微软,adobe和来自出版行业的众多厂商共同形成的一个行业性标准组织,目的是要定义在电子出版时代通用可交换的电子书格式0eb_0eb采用xml的方式定义图书的内容和描述性数据,让任何电子书籍都能在兼容的电子书发行、流通和阅读系统中识别和表现。

各国政府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上任后通过立法将远程教育高教网站的硬件和课程建设纳入了美国教育质量评估系统。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有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并于2004年10月12日向教育部提交了《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最终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墨西哥联邦政府在没有强势公办教育资源的情况下,于2002年8月8日和各州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民间团体、企业界代表共同签署了《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契约》,强调教育质量对国家未来的重大和决定性意义。

在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教育质量重要性的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标准或评估体系。教育管理iso认证是通过权威认证机构按照is09000系列标准的相关质量要素,对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和评价,确认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是否有充分依据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信赖。韩国开放大学则提出了以教学和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教学标准和学习标准”;英国的虚拟环境下教育评估体系中的“会话模式”,则着重强调远程教育中学习互动性或交互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媒体环境的交互作用)的重要作用。

综合这些标准和评估体系,可以看到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多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在内容上,既包括学业,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过程上,既包括课程标准,也包括教学及其结果;在评估层次上,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从评估学生、教师到学校管理、地方教育行政,进而在国家层面上讨论教育政策、投入和教育改革等。

二、教育评价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有效方法

对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建设,国外的专家学者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在最近几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才逐步发展起来。但事实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点决定了二者质量管理的差别,如网络教育有其特殊的机构设置、授课方式、学生评价方法,特别是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它所提供的服务方式和输出产品也和不同教育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从网络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出发来衡量网络教育的质量。本文将从课程管理,教学环境和交互性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一些有影响的教育评价,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方式

(一)教育质量管理

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这些机构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向国会或总理报告;二是有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督导部门直接负责。采用哪种模式是各国根据自己的政治传统、国力和可能的投入、教育评估行业的发展程度等各种因素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1.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

这种组织形式多出现在三权分立制的发达国家,教育评估行业成熟,有一批操作规范的教育评估机构,投入也相当客观,如美

国、英国。

美国作为网络的发源地,非常重视网络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美国是世界上网络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早在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1993年9月,美国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nationallnfonnation infrastn,cture)战略。1996年10月,克林顿又宣布了“下一代网络计划”(ngi,ne xtg edefa-lion internet)。这一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能源部、航天与空间管理署和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五个部门参加实施。通过实行ngi,可以把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网络速度提高100倍至1000倍。在高校,网络教育所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己超过5万门,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美国的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是有以lynette gillis博士为主创者的著名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建立的认证标准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测量专家使用angoof方法(一种被评价专家认为是确定合格最可靠的标准参照法之一)协助评分标准开发,2001年7月底通过测试并定稿。

英国的教育质量评估有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由英国皇家首席督学领导,主要任务是制定评估评估标准、根据教育大臣提出的要求进行督导评估,制定督导报告规章,公布督导报告,对督学的工作进行监督等,对议会负责。

2.受政府委托的大学或研究机构

依靠国内权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教育质量的监测是不少中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形式灵活,费用也不高,如韩国、巴西等国。

韩国是由政府资助的韩国课程和评估协会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巴西是推广网络教育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巴西总统卡多佐2001年2月在一所中学举行仪式,签署了中学普及电脑及网络教育计划,决定在2002年年底之前为全国所有公立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配置上网电脑。为实施这项计划,巴西政府两年内将投资5亿美元。

3.教育行政机构的相关职能部门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教育行政体系内进行教育质量的监测,能够对监测结果作出快速反应,但也增加了行政成本,如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有赶超欧美之势。日本先后推出了“百校计划”、”connect计划”和“mediakis,计划”。“1996年5月,由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等企业推出了“connect计划”,该计划为学校联网及多媒体的使

用提供支持,参加的学校多达1000多所。”mediakiss计划”也是一项由民间支持的计划,该计划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电子公告牌,方便了家长同教师之问的联系。

(二)虚拟教学环境

英国wales-bangor大学的sandy britain和oleg liber共同完成《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这一报告。该报告从评价策略的角度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模型。

一种是laurillard提出的会话模型,主要把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及学生与环境通过媒体进行交互的活动情况作为评价对象,从所提供的各种学习工具交互性上考察一个虚拟环境的优劣。又从会话原则的角度分析了topclass(一种根据学习材料的单元而构建的再线学习环境。可以方便地导入、导出课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和cose(英国斯塔福德大学基于练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而开发的学习环境)在通讯性能、灵活性能、交互性能和反馈性能四个方面的对比。

另一种是控制论模型,主要依据stafford bee’s的管理控制论中的应用的模型。从资源流通、协作、监控、个性化、自主组织、结构的可变动性六个方面对comentor(huddersfield大学以促进讨论和协作学习而开发的基于web的网络软件)、librarian(以层次化的树状模型提供了对学员、学习活动模块化的管理功能的一利,网上工具)、learning landscapes(英国wales-bangor大学开发的java应用程序,支持师生问的在线交互和商讨、创建、管理学习程序)进行了性能的分析。

(三)在线学习质量

由美国高考教育政策研究所和blackboard公司联合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体系结构、课程开发、教学,学习、课程结构、学生支持系统、教师支持系统、评价与评估系统7个方面,又将这7个方面细化为24个必要的核心子指标项和21个非必要的可选子指标。此外,一些文献提供了某一门具体的网络教育评价的案例研究,如:基于web课程的评价,根据khan在基于web的教学中提出的网络课程框架,对蒙大纳州立大学与burns通讯中心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地球科学》教程进行了评价。基于web课程的学生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获取他们对《the i nternet:communiealing,accessing&providing information》这门网络课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问卷法,结构以统计图标的方式出现。

四、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历程

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在我国发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而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关于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起到了非常好的铺垫作用。从我国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政策制定和质量保证模式运用的视角,可以将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历程划分如下:

萌芽阶段:1992年到1996年,这段时间由于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在我国也刚刚起步,建设者们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结合我国实际来推动网络教育各项事业创建的同时,也隐约感觉到质量保证在网络教育长期发展中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这一阶段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领域的研究只是产生一点思想深处的火花,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虽如此,但这一阶段的一些研究实践的确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初步发展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教育网站的快速壮大,网络教育成为网络事业发展的一支新军,因此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研究也逐步加深,主要表现是管理服务理念开始运用于网络教育质量保证领域。

快速发展阶段:从2001年开始,国家开始在政策和制度领域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和管理方面进行了各种相关立法。如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大网络学院明确网络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相对完善的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网络教育学院年报年检制度,加强质量监控等。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层次水平提高,管理范围和力度比较大,同时进行了相关的试点。

五、启 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网络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基本达到了技术比较成熟,完成初步的体系。从国际竞争

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国际分工的鸿沟,科技、知识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提高教育质量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既重要又迫切,而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则是这个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进行网络教育评价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网络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以多种媒体课程材料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保证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估。网络教育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体系(包括课程发送和接受,辅导、答疑和咨询,师生和同学间的双向通信交互,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检测和考试等)的构建及其运行,对学生学习支助服务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根据国际经验,结合了学业/能力测试和背景信息的网络教育评价能够对回答这些问题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作为一种迅速提醒决策者的机制,可以及时纠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任何不利的趋势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二)监测的领域

纵观目前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除了要符合一般传统教育的基本要求,如:课程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的作业和练习、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外,还有一些与网络相关的特点:

1、突出监测交互的重要性

无论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之间,交互是整个网络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能使学习者通过和别人(教师、同学)的交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在交流中实现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把整个学习的流程都看作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从网上学习环境提供的各种交互工具的性能上监测评价。

2、重视监测学习环境的创设

随着对各种学习观念的深入研究,人们更加认识到,网络教育不是将教材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的发生是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的结果。在网络中,如果忽视了对虚拟环境的设计,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乏味无趣,根本无法保证网络教育的学习效果。前面提到的一些评价标准,并没有局限于课程的范围,而从环境的角度进行监测评价,涉及课程的资源、活动、练习、作业等等,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有环境监测的含义了。

3、教学管理与支持的监测

教学管理贯穿于学习者开始参与网络教育到最后考试测评的完整过程中,它涉及到学籍管理,成绩与学分管理、财务管理、课程计划管理、答疑管理等,是保证各方面协调工作的调控者。将学习者看作工人,教师是这一过程的监控者,虚拟环境提供的各种功能使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的管理顺利完成。

网络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而及时的在线帮助对他们是必要的。当然,学习与教学的支持系统不只是在线帮助这么简单,它会从学习、事务、技术等方面都提供必要的支持。所以,上述的一些评价标准,都特别列出学生和教师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支持系统的监测评价有:系统结构(技术支持)、学生支持系统和教师支持系统。

第7篇

知识经济的到来,让IT企业文化有了新的创新之路。许多研究显示了在知识管理中文化的作用,如Nonaka的SECI模型,其中知识的转化过程(隐性转为显性)必需企业文化的支持;同时对于专门培育知识共享的文化研究,也成为最新的研究方向(Cliff Figallo & Nancy Rhine,2004)。

但与国外IT企业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在这方面显得十分薄弱,这表现在:

第一,中国的IT企业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初级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描述IT企业文化现状,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缺少理论根据,少有定性研究,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更少;

第二,国内IT企业的文化内涵贫乏,层次单一。目前国内企业却没能跳出过去文化塑造的框框,仍然用旧有的理念进行文化建设。同时,企业文化的层次过于单一,认为一两句口号,一两个活动就能达到文化建设的目的;在文化层次的构建上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持,也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的应用。

第三,中国IT企业文化研究难以贯彻到IT企业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企业内部自己探讨,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同时也难以对IT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

二、IT企业文化构建的要求

(一)要在知识管理的前提下进行

在IT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不是资本管理、信息管理,而是对知识的管理,对人才的管理。对于企业文化改革来说,则必须在知识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吸取与创新。企业组织从员工身上吸取、整合知识,形成组织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单纯的从员工身上吸取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扩大吸取知识的范围,并注重知识的创新。如何从互联网这一大市场挖掘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成功的关键。

2.知识的维护与保护。在追求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的安全,加强对企业信息资源的保护。

3.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目前比较常用的两种方式是推技术和拉技术,前者采用类似邮件的方式给员工提供学习材料和参考资料,后者一般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查找知识仓库来实现。

4.知识的更新与补充。由于企业的飞速发展,知识贬值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所以企业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继续教育和培训不仅是挖掘员工潜质,激发员工热情,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还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措施。

(二)育才型领导的重要性

如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创新的鼓励已成为社会提倡的普遍风气。育才型的领导方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同舟共济,以部属为中心,由下级和上级共同决策,领导者充当教练的角色。

2.组织的目标有2个:完成工作任务;使部属不断进步,提高素质。

3.“育才型领导”应具备3个要素:建立起共同负责的团队;持续培养每个人的才干(技术才干、合作精神、管理能力等);确立共同的目标。

4.以育才为导向,使培养人成为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21世纪,IT企业的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知识智能和适应任务变化的能力。只有员工具有更多的知识智能和更强的能力,企业才能把这些知识、经验和技能引入到产品设计、开发、营销等方面;企业才能从技术系统和支撑保证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与继续教育,使员工具备特殊技能,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载体。只有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对于企业来说,效率就是企业的生命,效率体现企业的素质,作为行业的开拓者,灵敏、及时的信息是快捷效率的前提,是掌握最新技术动态的关键,必须始终把信息的及时搜集、及时处理当作是应用最新技术的必要手段,这样才能真正为企业赢得竞争的优势。

(三)“才与财”的关系尤为关键

“才与财”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在这一高新科技产业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其间对于IT企业“才”的重要性尤为突出。IT企业是人才密集型企业,企业的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管理和应用。人才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没有人才就没有高新科技,更不可能产生企业。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合理解决好才与财的关系。

“才与财”是相辅相成的,它既是企业经营管理内部的一个循环,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流程。企业从人才市场中引进宏观意义上的人才,但它还不是直接能为企业创收的人才。企业要想赢利,就必须得费精力、花时间把这些宏观意义上的人才变为能为企业创收的人才。这就有赖于育才型的领导方式,该领导方式会刺激员工的意识,促使他们去学习,使他们成为能为企业创收的真正的人才。此时企业中会有两种情况:一部分人安心于自己的工作,不断地为企业创收;一部分人则会不安于现状,选择离开。安心工作的人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利润,在育才型领导方式下,企业员工会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刺激,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建立起了对知识的责任感。他们会更加努力工作,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创造的这些财富,企业便可以去人才市场上获取更多更好的宏观意义上的人才来弥补企业人员的空缺。

这一理念解决了几个核心问题:企业获取了财富,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资金;企业留住了人才,解决了IT行业人才高流动性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进入良性循环,IT企业不怕人才流动。

三、IT企业文化构建之路

(一)提倡创新的价值观和企业理念

IT企业文化中有两点也许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活力和时代精神。技术型的企业也是以盈利为基础的,它必须具备整体的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并不断新陈代谢,保持有张有弛的活力。活力是自发的,它是企业文化的高级体现,使得企业能够不断地接受环境的冲击和考验,而且具备免疫能力。

如在美国硅谷Yahoo公司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些获得了专利的古怪发明的草图,比如说便携式的鸟笼。其用意就是告诉Yahoo的员工:只要花些心思,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些更大的发明来。这些贴在墙上的海报正在促成一项叫做“创意工厂”的计划,其目的是希望能够在Yahoo公司中催生出更多的创新思想。这项计划鼓励员工对公司从产品到培训的各方面提出更多的改进意见。

而Google公司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工程师们可以每周花上一天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它带来了新服务,比如说Google News,根据Nielsen NetRatings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已经吸引了每月710万名用户的

访问。其交友网站Orkut也与搜索网站整合在一起。

(二)重视员工、吸引人才的企业文化

知识是IT企业的重要资源,而作为这一资源的载体“知识性员工”,无疑是IT企业必须牢牢把握的对象。对于在企业中起关键性的知识性员工,IT企业应从人力资源制度开始,制定复合这类人群需要的薪酬体系、培训机制以及福利制度,在制度中体现组织对知识性员工的重视;同时,更需要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催生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全体员工共同学习和进步的企业文化氛围。

关于北大青鸟集团的企业文化,执行总裁徐祗祥回答得十分直观。即:“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贡献。各层领导要冲锋在前,骨干与员工要英雄有用武之地。谁英雄,谁好汉,结果面前比比看。根据功劳来评价一个人对于公司的贡献和价值。”

这种企业文化,是对人才的激励。目的是鞭策人们改变传统习惯,有压力,有动力,以实际行动爱企业,有建树,拼搏成才。

(三)执行理念制造推动力

无论是IT行业还是传统行业,无论是建立还是破除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离开了执行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这种执行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表现为对一种理念的强迫执行。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演化为一种内在理念与自觉的行动意识。企业文化的优劣对于一个企业的成败至关重要。

例如微软公司的价值观既是公司二十多年来在实际工作实践中,从发展过程里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也是公司根据竞争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结果。微软公司今天的价值观主要包括:诚实和守信;公开交流,尊重他人,与他人共同进步;勇于面对重大挑战;对客户、合作伙伴和技术充满激情;信守对客户、投资人、合作伙伴和雇员的承诺,对结果负责;善于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永不自满等。

以上这些价值观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字,微软公司在日常工作中也时刻注意提醒员工遵守这些基本的工作准则,并要求员工把这些价值观转换成可以付诸实践的具体目标。同时微软公司还将SMART方法运用于制定部门及员工的目标,这样微软公司的员工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微软企业文化的认同,可以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潜力,企业文化也得到了有效的渗透和影响。

四、小结

当前,世界经济正跨入信息社会的新时期,物质资产的地位逐渐降低,文化资产日渐成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特别是IT业,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使我国IT业的发展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第8篇

1 中国招标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招标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推行和发展历程。20余年来,招标工作已经深入固定资产投资的各个领域,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招标业曾经是一块肥沃的黑土地,招标机构像雨后春笋般出现。截至2006年底,山东省各类招标机构粗略统计不下400余家。其中具有国际招标甲级资质的单位有5家。如今,对招标机构而言,这块黑土地已开始向贫瘠转化。其原因有二:一是作物太密,空间不足;二是良莠不齐,无序竞争。招标机构必须建立应对的思想准备和有效的措施。

1.1 招标市场规则将趋于规范和完善

招标市场的进入需遵循一定的法规和具备相应的条件,对不具备条件或采取挂靠、出借资质证书等欺诈行为的,建立清出制度,逐步完善资质和资格管理。为保证各种市场主体在平等的条件下开展竞争,政府将制定更加完善的保护公平竞争的规则。

1.2 加强招标机构的管理与监督

对招标机构和招标投标活动必须实施监督,应设立独立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机构,逐步将目前其具体的实物性监督管理转变为程序性监督,变事前、事中监督转变为事后监督,主要负责有关招标法规的制定和检查,负责招标纠纷的协调和仲裁,负责招标机构的认定等。

1.3 专职招标机构发挥作用的空间进一步拓宽

在我国,组建和发展专职招标机构是经历了10多年改革实践探索的结果,它是我国进口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一个标志。伴随着我国改革指导思想的转变,注重于搞活国有经济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强调企业制度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致力于各方面改革的配套推进,强调法制建设,力求改革方案制定与实施的规范化。

2 山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提高竞争力的条件分析

2.1 有利条件

(1)国际招标业务优势。

目前,山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每年的国际招标额仍占山东省国际招标市场份额的40%以上,连续多年国际招标业绩名列全国前三位。目前中心还是世行贷款、亚行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招标在山东省内的唯一授权招标机构。

从项目建设的程序上来看,进口设备的采购往往技术复杂,交货周期比较长,因此国际招标一般也是项目建设中最先启动的招标环节。中心在国际招标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借助前期的国际招标为依托,进一步承揽后续的国内设备招标和工程招标。

(2)人力资源优势。

招标投标是一项具有高度组织性、规范性、制度性及专业性活动。山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1988年成立,当时从经贸委、省内其他机关和各大国有企业抽调业务精英组建而成,这些人员均有着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是中心的骨干和基础。20年来,中心又陆续补充了拥有高学历、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目前的员工中80%具有中高级职称,大都成为招标行业的专家,为更好的开展招标工作提供了保障。相比其他许多招标机构的从业人员连短期的培训都没有经过,采取“师父带徒弟”的老式办法,边干边学,中心在人力资源方面优势明显。

(3)广泛的客户群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山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作为山东省内最早的专职招标机构,为山东省内的许多重大建设项目组织了招标采购,20年来积累了广泛的客户群。并且凭借着优良的工作水平和优质的服务,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这对于招标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大的优势。许多新建项目的业主都是主动前来洽谈委托合作事宜,中心从而“被动”承揽了许多项目,而且在其他项目的招标工作竞争中,中心的品牌优势也是其他招标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2.2 不利因素

(1)体制问题。

山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是省政府下属的正厅级事业单位,业务归山东省经贸委管理。长期以来享受机关事业的政策,行使部分管理职能;同时又参与市场竞争,作为一个企业进行运转。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完全市场化的运作行为完全不搭配,也不符合中心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延续了机关事业单位的传统,机构设置冗繁,办公程序复杂,管理效率偏低,综合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对业务部门的配合程度不高。业务处室的分工不能动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格局,薪酬、奖励分配制度及比例也存在一定问题。 

(2)招标项目结构问题。

在项目结构中,目前山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的国际招标业务额约占招标总额的50%,而从山东招标行业整体分析,国内招标所占额度要大大高于国际招标。虽然国际招标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利润率也比较高,但是中心在国际招标方面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已经很高,取得更高的突破将会非常难。而国内招标作为整个招标行业的重心所在,中心长时间没有实质性突破,影响了的中心的发展和增长速度。

(3)信息化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的国际招标已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招标平台,政府采购也建立了省级的招标平台,相信下一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招标项目实行电子招标。而山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目前的信息化建设仅限于硬件的配置,而相关的软件以及信息管理系统还没有配套,并且作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招标机构,至今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这对于扩大中心的宣传和更好的开展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3 山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内部管理与改革方案研究

3.1 实行内部体制、结构改革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探讨体制改革的思路,加紧改制前的准备工作。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机制上激发企业的活力,同时在中心内部按照企业运作的模式进行结构重组,将各业务部门按照地域划分重新组合,所有人员实行竞争上岗,确定部门和部门负责人的考核指标,实行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双向选择。没有竞争上岗的人员由中心统一安排,设立一年的考察期限。

3.2 调整业务结构

确定以国际招标业务为主向,大力发展国内招标业务,在内部分配政策上予以扶持,在国际招标业务保持稳定的增长的同时,国内招标业务量在中心内部所占比例实现较大幅度的提高,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等同步增长,使业务结构合理优化,为中心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3 加强中心的品牌建设和宣传

在部门结构中,确定以综合部门为指导,业务部门为主要力量的项目回访制度,做到“事前提供咨询帮助,事中完善招标服务,事后加强回访联络”,切实从项目单位利益出发,做好全方位服务工作。做好开展招标工作国际质量认证工作,统一招标标识和着装,持牌上岗。确定各业务部门每年做一个典型项目,由综合部门统一整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中心的社会认知度、信誉度,使山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不仅在山东行业闻名,而且争做全国行业内的先锋。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生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84―03

一 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1 信息技术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缔造的文明成果。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现代化目标,“信息化”的增加既体现了中国与时俱进的英明决定,也说明了当前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性。教育的信息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的内在需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方式应当主动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相协调,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就成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与学习的媒体与环境,而研究生教育也必然要适应信息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研究生教育中的教师、研究生都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学习、管理与科研活动,最终目的是使教师和研究生都能获得自我更新和实现信息化生存。

2 信息技术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快速膨胀,据统计,目前我国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总数超过150万,在学研究生数量达110万,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无疑是党和国家决心发展和治理高等教育的最强音。研究生教育将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特别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完成研究生教育大国到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的关键,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从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集体教学转变为分散型的、小组合作的、小组或个人探究的教学方式,更注重个性、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更应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变革教育思想,转变教学模式,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实现研究、教学、学习的有机统一,导师和研究生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共同求索纯粹的学问。而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加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交流的平台,合作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深入交流,分享不同的观点,碰撞创新的火花,成为支持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手段。

3 信息技术的特点必将带来研究生教育的变革

信息技术具有促进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潜在功能,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协作性、交互性不仅可以使教育在空间上、时间上和资源上实现开放共享,而且可以更好的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可以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更深入的互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了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其深入研究生教育、深入学科、深入课堂、深入教学,必将成为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带来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深刻变革。

二 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虽然专家们给予了很高的预期,但是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技术所能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远远不及人们的预期。例如: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大学校园计算机应用现状调查”(Casey Green)对美国大学校园中计算机应用的现状提供了详尽的数据,19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调查发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被列为高等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从2004年到2008年的调查显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财政投入开始减少,而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增加,网络安全和危机管理成为目前影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最大挑战。国内高校的信息化调查也表明:高校信息化硬件建设基本到位,41.7%的高校开始使用网络教学系统,58.3%的被调查高校已使用校园管理信息系统,46 8%的学校制订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正式计划,44.6%的高校建立了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库。此外,在网络教学方面,目前仅有16.7%的被调查高校为全日制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计算学分的在线课程;只有8%的高校制订了关于承认本校学生通过INTERNET在国内外高校所获得的学分政策。

那么,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如何改进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对我校的研究生和教师开展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目的是要了解研究生和教师使用教学平台的情况,使用的效果以及需求和建议。通过调查结果表明,从态度上,师生都是非常支持使用信息技术的,但是从使用效果上还有待加强。

1 研究生对教学平台的支持率高、但使用频率较低

对于“您对学校使用教学平台所持的态度”问题的回答,统计结果显示有49%的学生选择“非常支持”,44%的学生选择“支持”(见图1)。学生的支持率高达93%,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辅助平台的使用是持支持态度。但是对于登陆平台的次数,统计结果显示有72%的学生每周登陆系统1.2次,使用频率并不高(见图2)。

2 研究生的学习活动单一,对网络学习模式的期望不高

研究生使用教学平台主要用来干什么呢?统计结果(见表1)显示有92%的学生是“浏览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有66%的学生选择是“进行测试和查看成绩”,60%的学生选择了“查看通知及最新消息”。在对自己所选活动根据使用频率进行排序时,绝大多数学生把“浏览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选项排在第一位。可见,大部分用户使用平台是查看教学大纲和下载学习资料,基于平台的自主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等模式没有很好的应用。而在学生希望使用BB系统进行怎样的学习活动中(见表2),排在前三项的是下载学习材料、辅助课堂教学和与老师交流。由此看出,研究生利用教学平台进行协作学习或者小组讨论的认识水平和认可程度都较低,如果没有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还不能自发利用教学平台开展革新性的学习方式的探索。

3 课程资源不足,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平台的教学信息的及时性还有待提高,认为教学信

息及时的仅占35%,对于学习资料的丰富性(见图3),认为学习资料比较丰富的仅占8%。同时,研究生对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对自主学习所起的作用的认可度基本呈正态分布,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见图4)。可见,教学平台作用的发挥首先取决于系统所提供的内容,如果内容不及时、不丰富,那么作用的发挥就很难实现。

4 学习资料少、师生、生生互动少是影响研究生使用教学平台的关键因素

调查中,研究生认为影响教学平台使用的因素(见表3)主要是:学习资料太少,学生互动太少和教师指导太少。对于今后的需求,学生主要提出:1、提高老师使用BB系统的频率,增加上传课件资料;2、提高同学间及师生间的互动,通过BB平台开展讨论;3、提高BB系统的稳定性,增加其功能。

三 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用的建议

根据对研究生和教师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信息技术影响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中使用的最重要因素主要是:教育理念的改革、教师的指导和参与、课程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技术本身。因此,本文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促进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1 坚持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理念,重建评价标准

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正确的信息化理念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关键性,二是能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和完善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既指出教育信息化的主体,也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往往会成倍地增加工作量,而现有学校的人事管理和奖评政策却无法对这种劳动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涉及到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但是能够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和研究生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就必须有新的评价标准。

2 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培训体系,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教师是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用的主体和主导者,而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认识和态度;外部因素则是良好的支持和有效的激励。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于学校教学平台中的许多功能并不很了解,也没有强烈的使用需求,除非技术能够简单实现需要的操作,教师是不愿意付出更多辛苦在这上面的。而且教师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技能,或者说没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识与技术能力,尽管这一点老师们不是很承认。所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尤为重要。而培训和技术支持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为教师提供的培训要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关注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能力,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分离的情况,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技术水平的教师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选择适当的培训时机,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条件运用培训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教师就会很快的将培训中学到的东西忘记。

创新培训方式,借鉴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合作探究型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锯齿培训模式等,尤其应该重视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因为“让学习者观察一个他所信赖和尊敬的榜样人物表现出的特定的态度,以后,榜样人物的行为又受到一定的奖励,这比直接的说服更有效果”。

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而教师的主要工作又不是学习新技术,所以技术支持非常重要。学校应该明确技术支持人员的工作职责,规范技术支持人员的资格标准,解决技术支持人员的待遇问题。

3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规范的资源研发机制

要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融入研究生教学课堂,就需要便利、好用的教学资源的支持。目前公司开发的教学资源多是面向中小学,面向研究生教育中的教学资源非常少,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成为资源设计开发的主体,然而目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技术更好的发挥作用。所以,鼓励和支持教师自主设计教学资源,吸引市场关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立有效的资源建设机制等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4 建立精神和物质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持续应用

第10篇

[关键词] 精品开放课程; MOOC; 在线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杨九民(1969—),男,湖北枣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与教学设计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2003年,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通过第一期(2003—2007年)和第二期(2007—2010年)精品课程建设,我国已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提升了高校教学质量。但是,我国精品课程建设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每一门精品课程都是“技术平台+内容资源”,教师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放在网站、程序与软件的设计与研发上,工作量大,客观上制约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深度开发。[2]并且不同高校采用的网站技术标准不一致,使得我国精品课程站点众多、分散,风格不统一,性能差异大。此外,我国精品课程建设者对评审前的课程建设较为重视,而对后续的资源更新、网站维护关注度较低。

二是精品课程中的学习资源大多为文本类,颗粒度大,难以重用,交互性较差。它们往往没有突破教材的形式和局限性,没有对教学重难点加以转化和拓展,对学习者的支持意义有限。[3]并且利用精品课程学习实质为运用静态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缺乏学校教育中有步调、有反馈动态化及生活化的支持。此外,课程普遍缺乏交流模块,不能有效支持信息的双向流动及人与人之间跨时空的交流。

由于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存在着上述问题,导致尽管建成了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囿于技术和机制的限制,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能够实现充分的共享,进而达到让更多人受益的目的。鉴于此,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了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决定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4]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切实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5]

自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式课件项目(OCW)后,国外一直在致力于开放资源建设。近几年来,MOOC以名校教师资源、互动的授课机制及完善的课下作业评估体系吸引了全世界数百万学习者,也引起了教育领域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选取了MOOC的三个代表性在线学习平台(Udacity、Coursera及edX),通过亲自学习平台上的若干门课程,深入探究学习资源、人际交往环境及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等课程建设的诸多方面,尝试总结其成功之道,以期为我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提供建议。

二、 MOOC概述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该词汇是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与国家博雅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的布莱尔·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创造出来的。[6]MOOC是一种以开放访问和大规模参与为目的的在线课程,[7]“开放”与“大规模”是其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大规模”指参与学习的学习者数量众多,其主要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开放”指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免费注册任意课程进行学习,与开放教育运动的理念一脉相承。除此之外,“在线”和“课程”也是其关键词。“在线”指课程是放置在网络上的,学习者只需一网的计算机即可进行学习;“课程”指包括一系列学习资源、提供完整学习环境的结构化系统。目前,一些优秀的MOOC平台纷纷上线,而Udacity、Coursera及edX当属平台中的“三大巨头”,下面着重分析这三个平台。

(一) 平台简介

Udacity、Coursera及edX被誉为MOOC领域的“三座大山”,这三个在线平台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Udacity、Coursera及edX在线学习平台基本信息

注:统计信息截至2013年8月5日

1. Udacity

Udacity是由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大卫·史蒂文斯(David Stavens)及迈克·索科尔斯基(Mike Sokolsky)共同创立的,免费向学习者开放课程。

学习者注册Udacity课程并通过考核后可以免费获得网站提供的结课证书。同时,Udacity启动了免费就业匹配计划,即Udacity会根据公司的招聘情况和学习者的考试成绩把学习者的简历发给其合作公司,包括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以及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等。

Udacity正致力于获得高校的认可并接受其平台上的课程转学分。2012年9月,在线公立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全球分校(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Global Campus)第一个接受了其“计算机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课程,算3个学分。2013年4月,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认可了其平台上的五门课程,同意为通过上述课程考核的Udacity学习者授予本校学分。

2. Coursera

Coursera是由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与安德鲁·吴(Andrew Ng)共同创办的,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免费向学习者提供在线课程。目前,加入Coursera的大学已达80多所,注册Coursera的学习者亦达400多万。

学习者选修Coursera课程并通过考核后可以免费获得教授签署的结课证书。同时,学习者可以自愿选择付费申请相应的结课证书,即Coursera上部分课程启动了“Signature Track”项目,该项目以实名制的方式验证学习者的身份信息,为学完课程并通过考核的学习者提供官方认可的结课证书。

Coursera也在致力于“课程转学分”计划。Coursera平台上五门课程的学分已经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学分推荐服务处(ACE CREDIT)的认可,即学习者在 Coursera 上学完上述课程后,将有可能转换为其在大学里的相应学分。Coursera还与盈利性网上教育提供商——安蒂奥克大学(Antioch University)签订了合同,允许该校学生选修Coursera上的某些课程并授予学生学分。

3. edX

edX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各注资3000万美元成立的。目前edX已吸引了28所著名大学加入并且将继续欢迎其他高校加入,以期构建一个全球性的虚拟大学,免费向学习者提供课程。

学习者学习edX课程并通过考核后可以免费获得结课证书,结课证书上会印有edX和提供该课程的学校的名称,如MITx、HarvardX、BerkeleyX等。未来,edX也可能会收取适度费用提供相应的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者学习edX课程并不能获得学分,即使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本校的学生也不能。

(二) 课程建设方式

与我国精品课程建设方式不同,这三个平台的课程建设采取的都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即由基金会和大学支持,以教师为主制作完成,并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维护。

Udacity课程是由外聘教师自行设计或者Udacity与谷歌、微软等公司共同设计的。Udacity员工辅助课程教师开发学习资源,并负责课程的、管理及平台的运行。Udacity平台上设置了反馈模块来收集学习者的意见,从而保障课程的优化更新和平台的良好运行。

Coursera与高校合作建设课程。Coursera搭建满足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使用的稳定平台,制定通用的操作指南,合作高校负责设计开发课程。Coursera课程有固定的授课时间,课程教师会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反思优化课程,在下一轮开设课程时作出改进。

edX拥有独立的课程平台并由合作高校提供课程。edX平台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运维,edX课程亦有固定的授课时间,课程教师会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及反馈意见更新优化课程。

Udacity、Coursera及edX均有独立的课程平台课程,并且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运维平台,这有效保证了课程模块的统一、站点性能的稳定。这三个平台分别以自主经营、与高校合作及校际合作来建设课程,注重收集学习者的反馈意见,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课程资源的更新维护。

(三) 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学信息资源的一种,它可以被分为指导性资源、内容性资源、过程性资源和环境性资源。[8]本文从上述四个维度来分析Udacity、Coursera及edX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见表2。

Udacity、Coursera及edX课程以高质量内容、简短型视频及新型化测评吸引了众多学习者。这三个平台上的课程既提供视频讲座、习题集以及阅读材料等内容性学习资源,又鼓励学习者利用论坛、Wiki创造课程笔记等过程性资源,实现了师生共建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动态发展的目标,有效保证了学习资源的丰富多样。

表2 Udacity、Coursera及edX课程资源展示

这三个平台课程中的视频讲座简短、模块化,内嵌测试题。每节课被分解成若干个相关主题的视频,既方便学习者按主题学习,又方便学习者进行碎片化学习。视频讲座中嵌入测试题可以保持学习者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9]这些视频讲座可以在线(或下载)学习、提供多语言字幕,部分视频还可以调节授课语速。

Udacity、Coursera及edX课程的学习资源注重交互性设计。视频讲座中内嵌的测试题、课后习题集均提供即时反馈与详解,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材料的互动,便于学习者检测学习效果。某些课程利用虚拟学习软件提供更为复杂有效的互动情景,引发学习者进行分析性思考,有助于其进行深层次的学习。[10]

综上所述,这三个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具有系统性、模块化、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支持学习者学习。

(四) 人际交往环境创设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不是个体头脑中封闭的事件”,而是要通过学习者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动才有可能进行”,[11]所以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是实现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基础。

Udacity、Coursera及edX平台上的课程充分利用了各种社会性媒体,大多提供论坛与Wiki等交流工具,并且还善于运用Facebook、YouTube、Meetup等社交网站。这三个平台具体的人际交往环境创设如图1所示。

图1 Udacity/Coursera/edX人际交往环境创设

Udacity、Coursera及edX课程通过论坛与Wiki等协同创作工具建立起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之间的连接。学习者运用论坛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课程问题以及平台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运用Wiki相互协同工作,创造课程笔记、概念图等学习资源。

Udacity、Coursera及edX通过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社交性网站建立起学习者与课程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协同交流环境。这三个平台均利用上述社交网站课程信息、分享相关链接,关注平台的学习者可以及时浏览课程信息、发表评论以及分享给其他好友。

此外,Udacity、Coursera及edX鼓励学习者在Meetup网站上创立学习群组。群组内成员不仅可以进行线上交流,而且可以举办线下聚会。Udacity与edX还将自己平台上的课程视频上传到了YouTube上,使得学习融入学习者的生活,更为轻松、便捷。

这三个平台都通过交流工具及社交性网站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建立起了学习者与课程、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之间的连接。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实现解决疑惑、沟通情感、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五) 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构建

Udacity、Coursera及edX的特色在于,不只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学习资源,更是营造了一种类似于正规学校教育的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学习者自愿在Udacity/Coursera/edX平台上注册自己的账号,并用此账号进行登录。登录到在线学习平台后,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并参照课程目录进行选课。

图2 Udacity/Coursera/edX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

Udacity平台上的课程上线之后会一直保持开放,学习者可以完全自定步调地进行学习;Coursera及edX平台上的课程有固定的授课时间,学习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定步调地完成课程任务。

在课程学习阶段,学习者可以观看视频讲座学习课程内容,查阅阅读材料加深、拓展课程知识,完成课后作业检测学习效果。此外,学习者还可以利用论坛、Wiki等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协作,解决疑惑、分享经验。

学习者学完课程后可以参与考核。Udacity与edX课程测试均为客观题,由计算机进行评定。Coursera课程考核涉及客观和主观多种题型,客观题由计算机评定,主观题采用“同学互评”(Peer Assessments)的方式评定。此外,这三个平台已经与分布在全球的考试中心——培生合作,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考试服务。

学习者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结课证书,并且Udacity平台上的部分课程还提供学分。学习者若没有通过考核,则可以在Coursera与edX再次开设该课程时进行选修。

综上可知,Udacity、Coursera及edX课程为学习者创设了一种类似于学校教育的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创设人际交往环境、建立评价机制以及授予结课证书等环节有效激励了学习者的学习。

三、 MOOC对我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启示

(一) 建设统一的课程平台,保证课程管理规范化

MOOC的三大平台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引领了新一轮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潮流。对于我国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说,其首要的启发在于其拥有一个统一的课程平台,从而保证了课程管理的规范化。目前,我国也提出要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课程共享平台,用于集中展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12] 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MOOC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这样做,一方面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运维课程平台,可以保证精品开放课程网站的良好运行;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从程序与软件的设计研发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另外,学习者可以更方便地学习课程,提升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从MOOC的实践来看,我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平台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课程平台性能要良好

课程平台应有强大的数据库支撑,能够允许大规模学习者注册、容纳大规模课程上线。建议采用B/S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及采用集群和负载均衡技术来支持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学习,保证平台的快速响应和较好的稳定性。

2. 课程平台兼容性要强大

课程平台应支持IE、Firefox等多种浏览器访问,并支持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多终端直接访问。针对不同的设备,平台自适应推送相应的界面,提供最优质的学习体验服务来促进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 课程平台记录功能要完善

课程平台应能够记录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包括视频讲座的播放次数、阅读材料的浏览量、习题集的练习次数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析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的倾向性,从而为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4. 课程平台反馈模块要具备

课程平台上应设置反馈模块。教师可以密切关注学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资源制作。技术人员可以收集学习者对于平台使用的反馈意见,确保平台的良好运行及学习者的良好体验。

(二)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过程完善化

武法提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其中 “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物质条件主要指学习资源,非物质条件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以及人际关系等。MOOC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其依托优秀的师资,立足于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建设了大量的优质资源,而且还在于其充分利用各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社会性媒体,为学习者打造了一个空前开放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吸收和借鉴MOOC的做法,我国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优质学习资源的设计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创设。

1. 设计优质的学习资源

(1)学习资源组织模块化

借鉴学习元的设计思想,学习资源在媒体呈现上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使数字化资源能够通过多元化的移动终端进行传播,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13]视频讲座按主题进行录制,制作成微视频的形式;习题集以知识点进行组织,方便学习者实时进行检测。

(2)学习资源使用交互化

课程建设者要尽可能挖掘各种资源的交互潜能,创设情境,调动情感,让学习者及时获得反馈。[14]如习题集提供即时正误反馈与详解可以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虚拟学习软件创设丰富的学习体验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发其深层次思考。

此外,课程建设者应遵循教育教学原理,并结合在线学习的特点多角度地以多种表征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善于运用协作工具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发创建学习资源,实现“教师—学习者”共建资源的愿景,保证学习资源的丰富多样性。

2. 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1)运用协同创作工具

每门课程应设置相应的论坛与Wiki。课程建设者可以以一定的结构(标签、主题、分论坛等)组织论坛,确保其清晰、有序;运用Wiki创建一定的协作提纲,亦可以鼓励学习者自发进行协作。同时,应建立良好的激励策略来吸引学习者参与交流、深入思考,促进学习过程的协作化。

(2)善用优质社交网站

在社交网站(人人网、微博等)上为课程平台注册账号,用于推送相关课程信息。学习者只需加该账号为好友或对其进行关注即可接收到课程信息,同时,学习者还可以对课程信息进行评论、转发。通过社交网站建立起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课程的联系,学习得以真正融入学习者的生活中,不再是孤立地进行。

此外,鼓励学习者在一些网站(果壳网等)建立课程学习群组。群组内部可以举行聚会等线下活动,亦可以设置QQ群等进行在线交流,从而实现相互分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心得的目标。

(三) 构建灵活的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实现学习方式个性化

MOOC建设中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合理分工使得课程建设更为高效、课程运营更为规范。借鉴其经验,鉴于统一平台的支持,我国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亦可以由教师和技术人员协作来完成,有效实现课程开发、管理与更新的完善化。并且,学习者通过精品开放课程进行学习也不应该只是利用静态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我们可以像MOOC那样,尝试构建类似于学校教育的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由于精品开放课程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广大社会学习者开放,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设置不同的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若学习对象为在校学生,则采用Coursera与edX模式,学习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任务;若学习对象为社会学习者,则采用Udacity模式,学习者可以自定步调进行课程学习。借鉴图2所呈现的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我国精品开放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开放课程平台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平台要面向所有学习者开放,人人可注册账号,并选择相应的身份(学生、社会人士)进行登录,查看课程列表选课。

2. 完善课程学习

选定课程后,学习者即可进入系统的学习环节。学习者可以参阅内容性资源(视频讲座、习题集、阅读材料及其他的拓展性资料等)学习课程内容,运用课程论坛交流课程问题,利用课程Wiki相互协作。此外,学习者还可以享受更多的服务,包括课程邮件提醒、课程进度展示等。

3. 规范课程考核

学习者完成课程内容后可以参与课程考核。对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测试题可涉及不同类型。客观题利用计算机进行评定,主观题采用“同学互评”的方式进行评定。此外,课程考核可以与考试中心合作,以便提供“远程监考”或“实地监考”等更加完善的考试服务。

4. 提供结课证明

建议课程组对顺利通过考核的学习者授予相应的结课证书,同时建议校际之间协作建设课程,共享学习资源,并且内部互认学分。此外,我国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可以整合我国“学分银行”政策,与学历教育结合,以期产生更好的学习效应。

四、 结 束 语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证,所以我国要切实推进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我们要善于借鉴国外优质资源的建设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开展研究,从而建设出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尤其是推动优质资源的共享。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需要有关教育部门与高校共同协作,需要学科专家、教学工作者以及广大学习者共同参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提升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而成功构建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59~62.

[3] 王盛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1,5(4):57~62.

[4]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厅[2012]2号.

[5] [12]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教高[2011]8号.

[6] [7]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EB/OL].http:///wiki/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

[8] 杨九民,蒋玲,荣先海,孙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52~56.

[9] 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10] 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0~27.

第11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信息化时代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1-03

一、选题依据

信息化时代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它的产生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信息化时代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使全球人结成新的亲密关系,进行无穷的信息索取和信息交换。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技术改变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在课堂英语教学方面的拓展、提升和创新性学习,因为仅有的书本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正在追逐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新的发展趋势,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竞争性的教育模式,是针对当前英语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高质量的,寻找可替代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对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坦诚评估,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中外合作办学各国高职院校之间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云计算、翻转课堂、创客空间、移动学习和慕课等等教学手段,通过对信息技术采集与对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相关的数据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互动表现、情感体现以及知识加工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课堂理解学习材料的过程,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利用这些数据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好课程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寻找和发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新路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造真实的学习机会,形成新型的混合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教育,提高课堂英语教学质量;如何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在线活动中获取的经验与英语课堂教学传递的课程主题和中西方文化相结合,促进教学创新,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和研究发展的趋势。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与英、美、澳等教育先进的英语国家合作。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获得外方学校颁发的学业证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技能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对英语教师依赖性强,基础差又缺乏耐心和毅力,很容易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于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败。随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外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论是在规模上、层次上还是质量上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发展。但对于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检索中国期刊网,以“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16年有相关论文270余篇,2015年有10100余篇,2014年有11100余篇,而真正涉及到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论文近3年仅20余篇,且内容散见在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模式影响、中外课堂教学对比其他成果之中。

在国外,西方许多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1.美国2006年启动了“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从外语能力、外语人口、外语语种、外语教育、外语资源利用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外语规划,在高校设立了15个语言资源中心,开展智库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储备战略急需的外语人才。

2.英国教育信息化发展《JISC战略》指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以数字化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环境的发展为先导,支持随时随地的网络资源和内容的获取,支持海外学生、终身学习者等不同学习群体实现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移动终端的使用;开发在线多学科学习工具,增强学习者学习体验、提升教学质量。

3.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分别在1996年、2000年、2003年、2010年颁布了一系列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和建议,使用新兴的技术为课堂创造出新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教学工具,帮助学生获得适合的技能。

4.新加坡教育部部长指出,新加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室和学校文化,促进和支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新加坡分别于1997年、2003年和2008年教育信息化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发展规划,促成了多元化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技能、拥有创造性思维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5.加拿大政府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模式的创新非常重视,温哥华《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

在国内,关于信息化时代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尚无专著,只有少量的课程设计的研究专著和一些相关的论文,内容主要是从人才培养创新和推进课程改革两个角度进行尝试性研究,对于如何推进信息化时代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高度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进行研究。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2年教育部《十年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要在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面提升,包括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和管理的能力;要促进高校、企业、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共享,支持跨地域的协同创新,要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

2.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道义在启智性英语教学模式中指出:英语是一门开启学生心智的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是交流工具也是思维工具。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英语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形成跨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增进国际理解。

3.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指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课堂上的核心和控制者,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建构协助者、合作者、导引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4.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后,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使得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产生改变。

5.庄智象等专家们指出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在思想上、组织上、管理上面临挑战;软、硬件建设发展的不协调造成了外语教师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发展缓慢,教师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之间还存在不匹配、不协调、不成体系等问题,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低下而成为制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瓶颈问题。

以上内容从国内外的政府政策支持、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学习技能提高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课堂教学进行了阐述,为本课题研究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国际化教育路径、人才培养方向、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深入地探究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产生影响的关键趋势,观察、分析和排序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学术层面:现有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托于国内传统英语课堂传授和国外开放式教学的小班授课形式,体现了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定位、文化传承与融合、社会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和就业宗旨为导向等。信息化时代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结合使师生产生认同感,并没有有效的理论说明,更缺乏实证研究。本选题将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化等特有的属性出发,剖析模式的纵向层面如师生的认知、情感和倾向等和横向层面如中外方共建英语教学课堂等成效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对师生英语课堂教学认同所产生的特有的影响。这一研究有利于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信息化策略的制定,有利于合作办学机构以合适的手段和方式促成信息化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为国际化教育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职业型人才资源。

实践层面:国内外资源共享和师生深度学习是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努力方向。英语课堂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现在基础英语教学、商务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方面。教师日益关注深度学习,充分利用中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等手段以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过程。新型教学模式以项目式、课证结合式等方式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与课外核心知识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二、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一是调查分析新型教学模式所面临的严重挑战,研究如何将学生从信息技术或网络学习活动中获取的知识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主题结合起来,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进行混合式英语教学,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机会;二是探寻国际化教育开放性教育资源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路径,将学生自创的学习内容和想法与教学行为活动相整合,将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开发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趋势,开辟新的教学路径;三是分析采集学生课堂互动、情感和知识加工方面的数据,以达到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和课程设计;四是探讨建立新型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教育测量评价体系。

总体框架:设定“现象分析―理论诠释―实践验证―理论总结”的基本思路,通过问卷了解师生对信息化时代的了解和受其影响的情况,深入分析现有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总结、归纳其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将运用网络、移动学习、云计算、慕课、国外教学资源共享等多元化、复合式的学习方式,将具有挑战性的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运用并结合于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重新思考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测量评价体系。

重点难点:针对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方式、价值观和兴奋点等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挖掘新型教学方法和创新程序,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将混合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当作文化渗透的催化剂,师生共同以创新方式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教育领域普及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数字信息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数字工具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困扰的问题。这一现象迫切要求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学生培养数字技能,否则会严重影响师生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共同发展。

主要目标:以实证为基础,结合跨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如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利用资源创造性地学习之间的潜在关系整合起来,提升教育素养、重塑教师角色、将技术与师生教育相融合,完善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三、思路方法

基本思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遵循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先导,深入探讨新型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问题、具体过程等,探求测评体系;阐述混淆式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开放性教育资源,研究深度学习法即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和师生面对面学习法,充分挖掘新型模式混合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操作性、显而易见性,进行创新投入: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创新服务意识、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轨迹,形成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长效机制。

具体研究方法:(1)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及深度访谈法:课题研究的主题包含着跨国、跨学科、跨学科理论相互融合的描述。在研究过程中,以适用于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作为研究工具,开展比较研究,设定开放性结构式问题,通过深入交谈形式,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2)案例研究方法。对个案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用相对严密的逻辑框架全面考察研究对象;(3)问卷调查法:采取阶段性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发放匿名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并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四、创新之处

课题组将以中外合作办学合作院校和美国阿什兰大学为研究基地,以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移动、慕课等学习手段,以师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为主旨,以英语课堂教学深度学习为研究目标,学生通过信息传递、吸收内化、自主思考到面对面地与教师进行课堂沟通的方式;教师通过频繁的职业发展、信息技术体验、教学技术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方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达成共识,让学生意识到现实世界学习体验对学生更为重要。遵循数据开放的理念,推动数据驱动学习和测评,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成果分享于中外合作办学之中。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以新的科研成果为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将针对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及构建为同类院校提供决策意见及咨询服务。这一研究有利于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信息化策略的制定,有利于合作办学机构以合适的手段和方式通过混合式教学使师生形成适合信息化时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取向。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同类院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人才培养和英语教学提供服务理念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Wrights. S. 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Planning: From Nationalism to Globization [M]. Y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

[2]Emesto Macaro: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Guide to Resent Reserach and its Applications [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 Patrick Griffin, Barry M, Esther Care: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 [M]. New York: Springer, 2011

[4]束定芳、陈素燕,《大学英语成功之路》[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新媒体联盟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http:///20Crlz ,2016.

论文类

[1]文秋芳等:评述高等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8).

[2]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

[3]朱彦、杨红燕、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话语有效性的多维度评析―试析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教学案例[J].2016(1).

[4]孙浩,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

[5]刘重霄,信息环境下英语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及策略培养研究[J].2014(7).

[6]彭龙,外语教育需要战略思考,外语学术科研网,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