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

时间:2022-06-17 05:4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

第1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still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there are many areas to be improved. Because of thei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s have a unique advantage in the wave of their own businesse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ho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Therefore, study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quality education and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earch group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put forward a training mode of "4+5+9" new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the "4" aspects and "9" ability analysis, then put forward the higher school to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school practice base 5 starting point as the focus,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 the major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mode; construction

2016年甘?C省为大力推进全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首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180万元,主要用于省属11所高校2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引导高等学校有效地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高等学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创新创业思路,鼓励高等学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

1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根据对100名2010-2013 届甘肃政法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总体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市场适应能力欠佳,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市场要求;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缺乏捕捉创业机会的能力。总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求。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而如何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2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素分析

通过对100名2010-2013届甘肃政法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主要是政策导向、创业氛围、就业环境、社会关系、个人性格特点、学科专业知识、人文通识知识、创新创业动机、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技能、风险应对能力、机会把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经济状况、精神支持等15项指标。100个调查对象中,认为大学生的性格特点(60人)、创新创业意识(70人)、对机会的把握能力(63人)、对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能力(55人)、以及创业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50人)等这5项影响因子是非常重要的。

3 “4 + 5 +9”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课题组认为应该从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15个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构建一个全新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以4个层面的培养主体为研究对象,5个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抓手为重点,提升大学生9个方面个人能力为终极目标”的“4+5+9”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 :

3.1 宏观层面:国家政府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国家创新创业环境的完善和优化。一方面需要国家政府加大创业政策制定和完善力度,通过制定系列配套的创新创业政策,从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执行和监督力度,否则会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2 中观层面:社会环境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深受经济环境、文化氛围、传统观念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全社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大团队。而社会关系这一因素是创新创业必须依赖的社会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促进创新创业者对机会的识别与开发能力,社会资本是创新创业的经济基础。为缓解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自身来说,创新创业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和选择。[1]

3.3 中观层面:高等学校

本课题组经过调查分析,总结提出高等学校要以实践教学平台、学科专业竞赛、课外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等5个抓手为重点,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1)实践教学平台。为了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甘肃政法学院设有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财会综合实验室、商务电子模拟实验室等8个专业实验室。针对目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调整教学计划,着重从提高实践教学平台的教学质量。[2]

(2)学科专业竞赛。学院以组织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参加财会类专业竞赛作为一个重要突破点。以“学科专业竞赛、科技创新项目、创新创业训练”为一体的专业竞赛模式。[3]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甘肃省大学生“福斯特”手工会计竞赛、“新道杯”会计信息竞赛、“科云杯”财会技能竞赛、“网中网”财务决策竞赛等,训练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

(3)课外实践活动。在紧密衔接学科专业竞赛的基础上,将学院级的课外实践活动项目作为整个层次的基础,学校级课外实践活动项目承上启下,甘肃省级课外实践活动项目示范辐射,激励学生争取参加国家级课外实践活动项目,形成了“学院重视竞赛、教师参与竞赛、学生争取竞赛、家长关心竞赛”的浓烈氛围。[4]

(4)课程体系建设。学校为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开展了以财务管理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课程结构显重点,课程设置多维度,实践应用有方法,创新创业高效用”的“四层次”课程体系定位,从教学理论基础、实践应用能力、方式方法技能三方面形成独特的创新??业课程体系。[5]

(5)校外实践基地。2017年,学院加强与工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财政部门、公安局、法院等部门联合建立的1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调工作。并与之在教学、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实习、实践性教学、创新创业和引导就业等方面,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成果。

3.4 微观层面:学生家庭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主要有自筹资金和外部资助两种,启动资金要依赖政府政策资助、社会资源捐赠、高等学校项目支持等外部资金来源,但随着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外来资金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创业需求。因此,创业资金最重要的来源还是家庭的经济资助。另外,家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态度也十分重要,会很大程度地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志。[6]因此,应该最大限度争取大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有力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2篇

关键词 项目化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 就业能力 就业去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80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used b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 of education. This project from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mployment whereabouts of the impac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n the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mployment ability; employment whereabouts

1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去向

1.1 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

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可雇用性”。①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就业能力三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但对基于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研究不多,特别是苏州大学部分工程类专业已经开展相关教育多年,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沟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就业能力,使学生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确定就业去向。

1.2 大学生就业去向分析

就业去向是指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的发展方向,包括直接就业、国内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及自己创业等,就业意向的选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重大。②

近年来,“考研热”开始明显降温,大部分“考研党”的“考研观”越来越偏向理智。与此同时,出国留学受到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青睐,特别是苏州大学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以来,出国留学学生比例递增。公务员考试已经超过高考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自己给自己打工是当下毕业生向往的生活,然而在毕业后随即选择创业需要勇气和实力。

2 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模式

2.1 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项目化管理是由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项目特征,为其引入项目化管理提供可能,运用项目管理的核心理论,可以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面向问题的学习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项目管理,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是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③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发掘自身创造潜能,其落脚点是全面育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④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以“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为龙头的创新创业类竞赛影响力不断扩大,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最普遍的教育载体之一。苏州大学部分院系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参加此类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已达到60%以上的比例,基本形成本科生项目化教育的规模效应,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基础,也正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必要条件。

2.3 高校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高校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包括项目立项、项目计划、项目执行、中期答辩、项目结项、成果汇报等环节。项目执行中还需要参加相关经验分享会、实验知识培训、论文写作培训、报销规范培训等业务培训,符合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内涵和理论框架。

在项目立项环节主要分为项目确立与《立项申请书》撰写两个环节。项目确立采取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形式。《立项申请书》撰写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研究的意义、形式、内容、成效等方面进行描述,审核成功即可完成立项。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有较大锻炼。

项目计划环节主要体现是工作分解、任务分工、进度安排等,而项目执行环节即按照既定的计划而完成任务,这期间可以体现规划与组织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

中期答辩是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工作,采用结合PPT答辩汇报形式,是主办方了解项目进展的手段,对项目团队来说是一种鞭策与阶段性展示,有利于最终按时完成既定目标,也是团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借鉴机会,对演讲与沟通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等都有多提升。项目结项需提交《结项申请书》,对照《立项申请书》总结梳理一年来取得的成果,也是对整个项目管理成效的检验。

成果汇报包括论文式研究成果的汇编成册和结合PPT总结汇报两个部分。将自己一年来研究的成果写成专业的论文样式,对大部分大三年级的本科生来说是第一次,措辞、图表、格式等都是挑战。现场的总结汇报则可从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总结分析,对项目成员的演讲演绎能力、原创与进取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等方面提升明显。

3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3.1 从就业去向角度分析就业能力的提升

调查苏州大学2015届工程类390名本科生毕业去向发现,90%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学生参加过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其中60%的学生曾担任项目负责人,20%的学生进入到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类竞赛。在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更多选择自己申请国外高校,并且成功率高,申请到全球前100位的著名高校比例较高,这与其较好的英文基础和突出的科研成果有较大关联。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上,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创业意识远高于普通同学。在40名选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中,30位曾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说明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形成起着推动作用。

调研发现,在大三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学已有90%确定了清晰的就业意向,并开始着手准备,而且95%的同学与最终的就业去向一致。而没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学中,仅有75%确定清晰就业意向,且就业意向与其最终就业去向仅63%一致,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就业去向的确定起着重要作用。

3.2 不同角色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不同

项目化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一般由3~5名成员组成,其中1名担任项目负责人,其在项目管理中对应“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对整个创新创业项目起着决策作用,通常也是由其与导师先期联系,达成一致。项目负责人在团队中担任领导角色,需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经常与导师、实验师、学长学姐、项目组织方、项目成员等多方位沟通,以及后期研究结论的撰写,在整个创新创业项目的运作中付出更多,锻炼更多。调查发现,98.3%的项目负责人能坚持完成整个项目的立项到结项,不会中途退出,仅有80.6%的项目成员能坚持到底。项目负责人选择保研、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等就业去向的比例为78.7%,高于普通成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坚持到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学生的毅力、责任心、抗压能力等多种就业能力与品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与提升。

3.3 不同年级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不同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从迎新开始便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进入新生视野,从大一时“新兵连”到大二时的“作战部队”,再到大三大四时的“特种兵”,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对参与者心态的把握尤其重要。

大一参与到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专业领域知识的涉猎成为其着重想提升的就业能力。大二时,很多积极备战的学生早已蓄势待发,培养耐心细心、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沟通水平、提升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对专业不感兴趣或有其他发展愿景的学生顿时显现,参与到其中的部分同学会选择中途退出,另寻发展方向。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专业认同或职业兴趣的炼金石。大三大四时学生参加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原因是参加高级别大赛、成为学生导师、转变就业意向等。

4 结语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为“任务驱动”法,使得学生主观规划、能动参与到团队化的项目管理实践中。在自我修养和个人品行上,点滴积累;在创新意识和专业理论方面,精益求精;在思维逻辑和自主学习方面,突出方法;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及时准确;在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方面,注重实效;在职业生涯和就业策略方面,及早规划,多方着眼综合打造,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和未来工作的匹配性,在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去向的确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释

① 王晓红,杜文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8-29.

② 马书明.纺织类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及工作启示[J].纺织服装教育,2012(12):473-475.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专业特点及创新创业特征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一般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是零基础的学习,所以很多专业课程会从基础开始教学,而职业高中毕业生中一般都是职高时本身就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所以考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后会有一定基础。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普通专业的一些特点。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视角,这样才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艺术设计类专业也是一门较其他普通专业自由度更大的一门学科,专业所要传授的不止是理论知识上的东西,更多时候需要接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灵感,这便赋予了这个专业更多更自由的开放度。现在是信息数字化时代,网络和各种媒体科技非常发达,创意产业正迅速的发展起来,各种品牌的策划、网络媒体的设计、生产生活的创意化及广告宣传设计等等都成为了重要的发展领域,这正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多选择的机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在校接受的都是学习与实践并驾齐驱的教育模式,具有丰富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等特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这些特有的专业特色能够很好的运用起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包括了很多专业分类,包括美术、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广告与会展、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等,这就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服务和发展范围是很广泛的,大到工程建筑小到衣食住行,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学到的知识足够于服务社会多范畴。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的形式大多为工作室或小型的设计公司,这类企业本身的投入相对低,风险也较小,经济效益见效较快,不需要过多的投资,不需要大规模的场地和设备等都是优势所在。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国家不断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大学生创业成为了社会各方面都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具备很好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强,并且善于利用独特的创新思维创造新的事物新的创业点。全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或就业方面进行过调查问卷或调查分析,在这些调查问卷中院校内学生明确表示考虑进行创业或已经在创业的概率过半,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认为本专业创业会比就业更加容易,就业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眼里是一种小范围却竞争性大的事物,并且会收到很多的制约,这跟他们喜爱自由、讨厌被约束的观念背道而驰。但是调查同时也表明,在明确在创业或者考虑创业的大学生里,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的也只有百分之十左右,所以说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希望实施创业的出发点大多太过理想化,要做到一个真正生存型的创业是不那么容易的。这也造成了很多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周期短,可行性不高等结果。创业认知上的模糊。调查中不难发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想创业和正在创业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占比很大,但是真正开始了创业实践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这就是因为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这些方面的认知过于模糊。调查中很多正在创业的大学生会因为准备不足冲动创业、资金无法持续、收益效果不明显等原因出现问题,他们在创业前期就没有清晰的认识到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把自身的感知当成了最直接的决定权。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专业上会有很多与普通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存在教学上的差异,各种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学目的上的差异,是影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个重大板块。盲目的认同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选项有90%的大学生都是认同的态度,只有10%左右的学生表示这样风险太大,不是很认同。认同是一种默认的跟风模式,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出发点是乐观的,他们认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个自由的多方向的创业专业。所以在创业中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调查发现这些成功的大学生中大多明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也明白创新创业的具体方向,对社会的需求和大众的方向更加了解。他们很多在多方面进行了数据性的收集,然后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进行细化分析,得到明确的方向后才展开“布局”。其中有大学生讲到网络这个点,现在的社会网络从不离身,不论电脑还是手机或是更大型的网络布局,都已经成为了现代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利用生活中重要的事物方向进行专业性的创新,带来的创业效果是最佳的。很多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很完善的活动开展,譬如进行各类的艺术设计类竞赛或者跟一些已经毕业的成功的创业人才进行合作活动。调查中60%的大学生都参加过此类的活动。学校的专业竞赛无疑是很好的创新平台,使得学生在校就能够进行各类创新,无限制的开发自己的智慧和专业上的知识,给自身带来全方面的更正和提升,也更学校带来更好的创业冲击。通过这样的竞赛和合作活动,能够让学生得知创新创业中利弊,为真正的实行创业做好更完善的基础措施。创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艺术设计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方向,而创新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在很多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矛盾,创新要资金,而不创新创业可能就没有出路,所以现在很多创业的大学生因为资金不足而进行方向的更改或者直接放弃创业的也不在少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很多的创业方向与本专业无关。高职院校专科的教育学制为三年,跟本科院校相比较,其年限较短,所以学生在专业上水平的较之偏低也是无法高质量就业的一个原因,所以很多学生在认为自己找不到合适岗位的时候,便开始寻求创业的机会,而这些创业有一部分是为了先让自己有事干有收入,就难免偏离专业本身轨道,譬如摆小摊、开办一些小型培训班等,这类创业并不利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发展,同时也限制甚至扼杀了所学知识,也很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三、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制定和落实创业的扶持政策

良好的制度是一项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必须制定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上的积极性。据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将近2000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政策,包括了资金扶持、创业补贴、培训指导等各个方面,可是这些政策落实性极差,真正采取了措施的也极少,很多政策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指引和赞助,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创业受阻。

(二)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我国相较于很多欧美日韩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方面是较落后的,创业教育引进高职院校的时间较短,很多院校缺乏创业课程的设置,没有创业实习的场地,没有创业教师的指导,这造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意识模糊,能力较低。艺术设计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加指引的创业类型,必须提升创业教育,学生才能明确专业知识的方向,有效的指引和良好的实践环境能够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更为合理也更为易成功。

(三)加强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实践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成功必经的阶段,也是培养创业型学生的重要途径,有了良好的创业环境,艺术类学生才有了创业成功的保障。高院应该多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创业者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创业实践的机会。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大多感性认识重,对于创业的分析和创业的认知不够,造成创业定位不准,因此只有真正的参与到了创业实践中去,才能够在除去理论以外的方面去理性创业。

(四)校企合作,建议一个由高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链

跟一些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创办一些创业设计大赛,拓展艺术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多次的模拟和创新,提升自己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认知,感受企业的创新魅力。高校给予学生创业方向的锻炼,企业给学生展现创新创业的机会,学生在这个创业服务链中扮演付出和收获的双重角色,对真正实施创新创业有实质上的帮助。

四、总结

21世纪一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更是一个创新创业的世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意味着国家意识到了创新创业的重大意义,开始从国家的层面去鼓励和支持院校的创新创业,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力量,它能够推动创新创业的快速发展,并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为完善的创业条件和前所未有的创业机会。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实践强于理论的院校性质存在,它与社会高科技有着紧密的联系,理所应当的成为创新创业大潮中备受关注的群体,而艺术设计类专业更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专业方向,与人、与科技、与创新都是中关重要的科目。从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各类高职院校、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都要共同参与,加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作者:郑蕾 邵丽平 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EB/OL].(2015-05-14)[2016-12-02]..

[2]蓝少鸥.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与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2010.4.

[3]刘志,张宗登,杨勇波,田飞《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实践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8-4.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国家到2020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达到3900万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的要求。

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关键是要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而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这个体系,能够真正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技能和培育创业精神。

(一)政策支持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的指示精神,鼓励和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目前,教育部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对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

(二)理论价值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趋势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尤其是在当前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解决当前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促使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大学生经过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实现就业。

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纵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但就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对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步成型,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组成: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举办各种创业竞赛与活动、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这与发达国家或者是国内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软件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就是通过实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以提高创业知识素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以提升创业技能,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现阶段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途径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软件方面的研发和完善。

(三)夯实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也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一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订激励措施,鼓励专职或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二要聘请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三要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推行创新创业团队导师制。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衔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通过建立理论、实践以及实战演练三个平台,以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开设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相关课程由企业家和大学教师联合开设,包含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并且将网络学习活动融入到了课程理念和设计之中,使其成为整个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借鉴英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3次讲座:其中1次在课程的开始,1次是邀请企业家进行客座演讲,还有1次是在课程结束的总结讲座;每周1次小组研讨活动,把有用的文章带到小组研讨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网上博客交流,并每周在网上提交1次作业。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开设《模拟企业》、《创业软件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等课程,并依附于相应的实验实训室,研发或购买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软件,紧紧围绕创业导向和创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展开的基础上,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和增强实践性。使学生置身于比较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尽力使学生直接从事对新建企业至关重要项目的活动,以提高创业教育课的效果。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战演练体系

高职院校要构建、创新、丰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实践载体,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大赛、创业工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等实战演练体系。

1.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实践技能,鼓励各专业积极参与社会的的交流与沟通,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校外基地。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开展顶岗实习、科技帮扶、法律援助、专项调查活动等。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优秀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奖励,并对符合要求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计入相应学分。

2.技能大赛

职业技能大赛是加快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的最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既能发现、造就、选拔一批技术精湛、技艺超群的优秀技能人才,也能促进教师全面掌握人才培养需求及相关标准,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获奖选手可优先推荐到重要的技能岗位。

3.创业孵化

高职院校应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或者于当地政府合作,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做好前期创业孵化的扶持工作,制定配套政策,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质量。(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林.试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第5篇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得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特质,创业是目标。大学生群体富有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同时在我国人口问题的背景下,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在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素质,以此来联系和反思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经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对于“创新创业”是一无所知的,甚至包括部分高校的有关工作人员也不是很了解“创新创业”的具体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几无可能去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实现大学生创业,成为企业家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表现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任何个人或者团队要进行创业必须是具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创新为特质的创业风险性更高,创业者需要面临的质疑、挫折和打击将更多。大学生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需要能够应对危机和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是需要成熟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这样看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给大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往往能够接受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就能够从多角度地去理解和解释事物。

三、校园安全稳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大学生不同于成熟“社会人”的区别在于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而一个成熟的社会人会懂得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为自己所在的环境思考。校园安全稳定问题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在这些方面受到侵害的大学生大多是因为缺少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同时也有因为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地从事危险活动或者在虚拟网络世界浪费时光,以致生理出现问题。

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是成体系的一门通识教育,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对应程度的课程和实践设计,从幼儿教育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就试图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责任感。一般认为要做到创新创业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对社会的灵敏思考、对国家的责任感,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高效社会化,实现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度。反过来看,一个校园安全稳定可靠,学生的生活也必然是健康而自由的,这给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思想土壤和安全的基础保障。

四、学风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现在大学校园的学习气氛已经不如以前了,大学里考试挂科和作弊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学生群体中间吃喝玩乐之风远胜于求学好问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校园进行学风建设是必要的。创新创业的特质是创新,对于学生而言,创新的基础是专业的科学知识,要创新创业必须对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专研。在这其中,学生需要去主动的查阅文献、采集数据、做实验、分析总结,这样带着极强的兴趣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比起坐在教室里对着课本听不太熟悉的老师讲课更有用。我们必须要承认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学生通过课本学来的知识终觉浅,要融汇其中的道理还是要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不断验证。

第6篇

基金项目:天津农学院2014 年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例(2014-B-21)。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即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学术型社团具有专业支持和实践氛围的特点,探索利用学术型社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学术型社团 创新创业 自主学习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众多学者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致力于探索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笔者认为基于高校学生的学术型社团,充分发挥其自发性和自主性的功能,利用其较好的专业背景和实践氛围,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阶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如今高校对于人才培养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求走出高校的人才是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能够承担建设社会、振兴民族的责任。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追求自我价值,充分展现自己创新、创造的才华,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他们不断去超越、去突破、去创新,最终能够自信地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迫切需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到2015年将达到749万,离校毕业生待业的数量也是随之增长。加之事业、政府机关单位的人员饱和,各种大中型企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不能更多更有效地提供就业岗位。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们还没走出校园就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转变就业思路,变就业为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高校也在不断的进行教育体质改革,组织各类竞赛、讲座,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及相应的奖励机制来逐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意识普遍不强,认为自己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创新创业,把学习和创新创业分离开来。同时对自己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持有怀疑态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术型社团,转变自己的观念,充分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发挥创新创业潜能,树立信心,逐渐提升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二、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的特点

大学常见的社团基本是传统意义上的社团。这类社团不受专业限制,将具有共同兴趣的同学聚集到一起,开展一系列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其流行性和娱乐性较大。而大学生学术型社团,是在继承传统社团自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延生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业余学生组织。

以我院学术型社团为例,总结其主要特点如下:

1.社团方向明确,专业性强。我院以管理类专业见长,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是特色专业,这些专业都是以培养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相关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院学生依托学科优势,立足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明确定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办学术型社团。现有导游协会,旅游路线设计小组,星级酒店模拟服务社等专业方向明确的社团,这些社团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实战训练,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2.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学术型社团在学院和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拓展活动载体和平台。校内活动内容以理论知识学习交流,教学模式讨论为主,并将讨论的结果以面谈或书面的形式上报老师和教学工作管理人员,为学院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校外活动以实践锻炼为主,参加各级各类活动、竞赛,如导游大赛,经典假期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旅游产业博览会,达沃斯论坛星级酒店服务支援等。通过这些活动和竞赛,除了获得奖项,累积实战经验,还能开拓视野,发现差距,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三、学术型社团对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作用

1.学术型社团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信心。学术型社团从校内到校外,组织、参与不同层次的活动、竞赛,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接触社会,开拓眼界,感受压力。在参与的整个过程中,很容易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唤醒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成功中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主创新创业的信心,进而更有热情的投入到下一次的社团活动中,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2.学术型社团平台给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支持和实践机会。首先,学术型社团专业行强,其活动内容均以围绕专业特色,力求将专业知识尽快转化为实践操作的理论基础,并且对校内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延伸和补充,使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立足于坚实的理论背景。其次,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实践,而学术型社团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活动方式正契合了这一点。各种类型的竞赛、实战以及在指导教师带领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都在不断的积累经验。有的社团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成果能够进行实质性的业务,他们甚至在努力完善商业模式,争取风险投资。这无疑证明了学术型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渠道。

3.学术型社团的团队协作与管理也是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学术型社团成员相对稳定,知识结构相近或相关,在其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事实上就是一个创新或创业团队。那么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培养团员的协作能力、管理能力也成为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都热衷于自我才华的展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更要在社团活动中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在团队中往往更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因而宽容、善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取得成就的机会就更大。团队协作永远是使自己受益也让别人受益,而只顾自己的人不会让别人受益自己也不会受益。这是依托学术型社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E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72/201105/xxgk_120174.html

[2]曾伟,白凤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3]董毅骅,陈盈,郭文平.基于学生学术社团的专业能力培养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2,34(3)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团组织;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其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并达到历史新高;同时计划招聘岗位数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增加并创造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大学生创业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市场空间为新时代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选择适合于自己理想的创业之路。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财富与价值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如何引导在校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

高校团组织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指导学生会和社团活动的组织,肩负着服务青年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神圣责任。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具有必要性。这既是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发掘创业能力的需要。同时,高校团组织在服务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方面也由于存在着组织体系、思想宣传、社会资源等便利条件,对于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创业冲动与现实脱节、创业范式的错误选择、创业理念模糊、缺乏创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分析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并探究高校团组织如何利用自身存在的天然优势,更为有效地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只是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1997年,清华大学发起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迈出了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第一步。随后,高校每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类大赛,就是旨在调动大学生的创业兴趣,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力。

在校内,高校团组织通过利用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大赛、营销计划大赛等大赛平台,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校外,团组织通过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创业基地、实习基地、创业园区等,能为青年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培养创业能力。同时,高校团组织通过与各行各业团组织、协会组织的沟通交流,帮助毕业生搜集创业信息、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捷等。本次研究将结合高校团组织的特点,了解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所获得的效果。

高校团组织有着不同于其他团体的性质,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所具有的优势也与众不同。由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可追溯的历史较短,存在着创业教育学科体系不完备、课程设置尚未系统化、师资力量较弱、政策不配套与资金支持缺位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认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并由此出发探索出高校团组织有效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解决方案。

纵观以往的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基本分为四个方向:分析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总结团组织在创业服务中优势,探究高校创业教育的国内发展现状和高校团组织服务手段总结和展望。当前全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专业院系为主导;以就业指导部门为主导;以共青团组织为主导,本文围绕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展开,并且整合经济管理院系的师资力量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关于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上,王锋(2011)通过探索构建科学的指标评估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等方法,得出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两大弊病;卜庆、王辉(2012)通过构建PDCA循环控制模型并进行有效性分析,得出政令指导执行力不足、监管贯彻折扣是阻碍其发展的症结所在;曲明贵、杨庆祥(2010)和商应美、方琳、马成龙(2013)均采用文献检索的方式,根据相关文献的数量、内容两方面对我国创业教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创业教育形式化、边缘化、浅层次的结论。

在团组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影响上,杨坤(2009)提倡采用思政教育的方法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包括宣传激励法、典型教育法、咨询服务法和团体实践法;潘庆祥、危大结(2010)以中南大学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为例,论述了高校团组织对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王雪飞(2013)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得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可以从开展创业竞赛,以项目为载体给予经费支持两大方面入手。

在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上,孙建萍(2012)通过形象地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弊病归类为不知深浅型、眼高手低型、朝三暮四型和投机取巧型,提出资本型、技术型、服务型三种创业实践新模式;王坚(2012)结合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问卷调查结果,用回归分析和归纳分析的方法提出大学生自身应具备或培养成的一些个人素质和拥有的一些客观条件将左右大学生创业的成败,是高校创业教育应该专攻之处;梅强、张夏蓉等(2013)通过引述日本大学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创业教育,说明了创业实践除了需要相关知识技能和自身发现、判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之外,还要有丰富的健康、体力和人性,综合为生存能力。

从上述观点中可以看到,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应该采取的方式和扮演的角色,关于团组织作用的研究稍显不足,方向也集中在思政教育强化创业意识上,履行何种职责尚不明晰,多是将团组织的作用定位在连接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上。因此,有必要探讨高校团组织在有效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应选择何种具体途径。

三、意见和建议

(一)逐步建立并完善协调机制

高校团组织应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政策宣传工作和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意见,强调团组织的宣传工作。应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竞赛交流等机制,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本文基于高校毕业生创业困难原因基础上,提出团组织搭建三大平台进行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能力的观点:搭建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生涯教育平台,搭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训竞赛平台,搭建以职业感知为导向的社会实践平台。例如,可以依赖目前广泛的微信平台建立完善的创业宣传工作,每天向学生发送创业知识、创业讲座信息和创业成功故事等;开设学院甚至全校范围内的创业项目立项孵化活动,对创业意识的团队进行资金支持;设立专属的创业模拟软件实验室,趣味和实践相结合,还能避免实际操作的风险。以吉林大学为例,近年来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下的“创业训练”项目,每年为创业团队提供最高额度可达10万的孵化基金并真正运用到创业实战中;吉大科技园也提供免费场所等优惠促进大学生创业,团组织可以借鉴上述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做好中介桥梁等作用。

(二)注重 “岗位创业”的教育

岗位创业是西方近年被提出和广泛发展的概念,是创业团队或个人不是盲目急于寻求创业实战,而是在相关领域的公司进行就业或在岗培训,积累足够要素之后再进行创业。团组织可以扩展岗位创业的概念,鼓励学生以职工身份做起,积累经验和社会财富,以便将来拓展性地开辟领域、开发项目,保证日后创业的成功。通过引导资金、人脉匮乏,技术尚且薄弱的大学毕业生,让他们在就业基础上积累经验、积攒人脉,经过一定年限之后再进行创业以确保一次成功,避免创业失败的巨大代价。岗位创业不仅是经验和人脉的积累、技术的学习,还能通过与同事之间的合作锻炼交往能力,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创业路径的实现。高校团组织应该着力引导有创业激情但欠缺经验、资金的大学生从岗位创业做起。

(三)明确学生会、社团的责任分担

高校学生会普遍存在着效率高、人员机制组建完善和活动经验丰富的特点,但由于体制集中等限制,造成灵活性低下;社团虽然具有灵活性、思维更加多元化,但缺少明确的引导和支持,资金来源也更为困难。在此情况下,应当做好社团和学生会的合作、竞争,采用分管不同板块,如社团负责联系创业成功、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学生会负责活动的具体安排和流程实施等,用招标等手段给予活动资金,合作中有竞争,能促进高校团组织更加高效率地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萌芽期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团学干部、学生骨干等代表,将责任分担落实到个人,将压力做好分界和分解。

(四)团组织和经管学院的合作

高校团组织虽然具备人力物力上各项优势,但缺乏实际的理论作为有效指导,经济管理学院,尤其是其下辖的商科,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不少名牌大学还有该领域的一线专家任教。团组织可以和专家学者积极配合,与经管学院、商学院和学校设立的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采用开设创业大讲坛等方式不定期对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的学生进行培训,以弥补团组织欠缺理论人才的弊端。同时针对创业中涉及到的法律风险等问题,要请教资深法律专家进行解答,避免学生在将来创业过程中不慎违反法律。团组织通过践行“课堂教学――模拟演练――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原有第二课堂作为创业教育有益补充的前提下,全方位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沙盘模拟、创业训练大赛以及创业实践等活动。例如,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研究颇深,还承办过国际型学术会议等,充分联系到了全球该领域的大部分专家学者;管理学院的模拟实验室常年对外开放,涵盖“创业之星”等培训软件,还有一线的专家学者团队常年进行企业创新创业培训等,团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专业的知识和实战经验相结合达到教育目的。

四、结语

高校创业服务存在教育缺失、舆论导向偏颇、措施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和创业教育“急功近利”的现状。团组织活动内容主要有政策引导、理论指导、专题讲座、座谈会、报告会和零星创业辅导等,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服务工作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与在校大学生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这说明团组织在提高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奠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化基础方面优势日益明显,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重要性认识不够,我国团组织对创业的服务尚处在初级阶段,其服务模式、方法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还需同时兼顾服务、教育成果的质量。应对高速的信息化时代和创业风潮的兴起,基于创业解决就业和辐散就业的正外部性,高校团组织应该加大力度,做好创业教育的指导者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对外经贸,2012 (01).

[2] 卜庆,王辉.PDCA循环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中的有效性应用――基于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市场,2012(09).

[3] 商应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探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3).

[4] 曲明贵,杨庆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之述评[J].教学研究,2010(01).

第8篇

引言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教育重视能力培养;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开展素质教育;随后,我国进入创新创业教育时代。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将创新创业放在国家工作的首位。2010年5月4日,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自《意见》实施以来,虽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速度迟缓,缺乏形式创新等现象依旧存在。

一、文献综述

(一)创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赵绚丽(2011)[1]经过详细的研究后认为创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教育的充足与缺失,与采用的创业教育的形式关系不大。创业教育研究不足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瓶颈。要想取得创业教育与产业活动的成功,就必须结合创业教育的规律、要求与特点,实施合理的、科学的创业教学。鲍桂莲、冯爱秋[2]等人认为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做支撑,才有可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践类课程,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与平台。大多创新创业实践借助于“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开展,只有少数精英参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创业实践仅仅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上。

(二)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刘艳(2010)[3]从高校教学内容角度出发,认为内容目标模糊不清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遇到阻碍。对学生来说高校更像是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处,要解决当下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就应该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目标。郭云贵(2012)[4]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角度出发,认为当前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足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很多大学仅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一门课程。创业教育教材也存在缺少或编排不当的情况。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不能及时、广泛地掌握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狭小的范围之中。

(三)学生认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林雪岩,刘洋(2013)[5]从学生的角度经过详细调查后发现,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看法落后,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效果不明显,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一系列问题。李贵兰[6]认为创业意识影响着人们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与能动性。可以说,创业意识是创业的精神支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生走向创业的重要动力源。唐根丽,王艳波[7]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尽管各高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另外,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也存在一定的阻碍。

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2003年,美国共有1 600所高校开设了2 200多门创业课程,并成立了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日趋成熟:创业课程逐渐增多,教育模式反复更新,理论研究逐层深化。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举办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开展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其中,创新创业大赛颇受重视,全国以及各地区每年都会举办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大赛(参见表1)。另外一些高校也会举办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比赛。

2.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各地区、各高校的创业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种类逐渐增多,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创业指导”等;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总体趋势呈上升势头;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提高,文献的产出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3.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恰当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思想使得学生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一些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楚,认为在高校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意义不大[9]。其次,大学生的“求稳”使其缺乏冒险精神。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创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为22.9万人,有意从事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而最终选择创业的仅为1%[10]。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现阶段,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创业类相关课程,但是并没有建立起比较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全面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教育工程建设迫在眉睫。

三、创新创业教育瓶颈产生的原因分析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率以及创业成功率都较低。本文认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出现发展瓶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讲授课课时过长,实践课缺失

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以公选课或必修课类型出现,上课时间为32学时―36学时。大部分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讲授课的形式开展。讲授课的目的是集中时间将所学知识教授给学生。目前国内高校讲授课课时过长,一方面会使课堂内容冗长枯燥,造成“拖延时间”的感觉;另一方面会造成只学“理论”而欠缺“实际”的局面出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展开。

(二)学校与企业/公司之间欠缺诚信、可靠、长久的合作关系

选择创业的大学生需要通过建立企业/公司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如果学校与企业/公司之间有合作平台,那么学生可以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去企业观摩、学习或实习,在具体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目前虽然有些大学与企业建立了学习交流平台,但是这种合作关系很难维持长久。一般的合作企业都是不断发展的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给他们灌输就业的思想;或者一些本想创业的优秀大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很可能会“享受”工作的感觉,最后放弃创业走上就业的道路,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失去原本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大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更进一步。但是创新创业大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创新创业大赛的选题很大程度上受指导老师能力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大赛与企业联系不够,很难吸引到有实力的投资方,导致很多优秀方案都只停留在方案阶段,很难真正地实施开来。

四、总结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与具有一定水平的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创新创业比赛的举办水平。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加快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氛围。高校应合理运用各种平台,努力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帮助大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等,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第9篇

摘要:随着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创新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方式之一,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基础之一。本文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大学生创业心理完善、创业实践活动、交流创业经验等几方面,提出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动员和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大势所趋。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系统、高效的创业教育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也成了高校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构建并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觉得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点关注。

(1)要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入手,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过硬的创业师资团队,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明确的创业观。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是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近三年的大学毕业生组成,他们对社会、对自己的认识非常有限。因此要想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首先就要在理论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学校应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的专门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任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把继续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队伍提到重要日程上来,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推进创业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学校创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加强自身在创业课程设置和改善教学中薄弱的环节,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2)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基本保证就是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当代大学生创业时不能充分估计创业的风险,大多又难以承受创业失败的打击。所以,要想培养创业型人才,就必须在树立创业意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辅导,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健全大学生心理。教导学生面对挑战要有充分的自信,面对失败要有充足的勇气。要有敢于冒险以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意志,要有应对和处理创业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遭遇挫折时学会及时调整心态,时刻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正确面对创业,这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3)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模拟实训等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通过实践,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依托“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组织广大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参与。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辅导,他们的成长经历与企业经营的成功案例都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参与这类创业实践活动,更好地掌握创业的技巧,了解创业的过程,总结创业的经验,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成功创业的概率。

(4)要定期与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他们反馈的实际信息,了解大学生在实际创业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瓶颈,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削弱创业的信心,这也是当今大学生创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创业指导教师能够在这时给予他们一些关怀、指导与帮助,与他们共克难关,这也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同时,指导老师在与这些开始创业的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创业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调整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尽量避免新创业的大学生重走创业失败之路。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教育的成功实现不仅要靠教师耐心细致的教学,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塑造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柏景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 2015(02).

[2]林美萍.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2).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的是;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F49;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4-01

引言:大学生创业相对于社会人员的创业更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可以利用所学的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计算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然而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在创业过程中难免出现对于物质需求、金钱、名利、风险收益平衡等问题,所以各高校有必要探索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德育教育的结合,并且建立面向促进大学生“互联网+”双创教育的高校德育管理机制。

1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平时与学生交往最为密切,最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辅导员可以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的政策,在班级中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开展面向全体同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动员有潜力的同学为创新创业做好准备。第二,辅导员是大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可以充分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的竞赛活动,帮助大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孵化园、众创空间的建设等,推动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第三,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于接触到的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利用辅导员的资源优势给与他们帮助,如将之前所带毕业生、校友创业的资源介绍给他们,请这些创业的校友给在校生定期讲座、辅导,让学生在榜样的创业经历中有所感悟和收获,汲取创业失败的教训,吸取创业成功的经验,激发自身创业的信念。

然而,辅导员在开展创新创业中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是辅导员承担的任务重,从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到奖助学金评定、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了辅导员的大部分精力。这也导致辅导员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指导方面,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时间、精力,更别谈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研究。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互联网 +,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等这些新事物出现的时间比较短,许多辅导员自身缺乏对新事物的快速学习能力,且接受的培训有限,这也导致辅导员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科研上,不能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指导。三是,辅导员创业经验不足,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大部分是纸上谈兵。自身经验不足加之人脉资源以高校教师群体为主,无法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有效性的指导。

2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

2.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辅导员要在平时的各种日常管理、思想教育活动中,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及时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创业政策、法律法规。辅导员应开展全程化、立体性、分层次的创业教育。针对低年级学生,重点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和创新意识。针对中高年级学生,鼓励他们选修创业课程,参加各类创新计划大赛;对于毕业生,则要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落实到创业行动中,并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

2.2 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指导水平

为更好地指导学生,辅导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创新创业方面的素养,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在平日繁杂的事物中抽出时间,专心钻研创新创业的知识,提高科研水平。备好每一堂就业创业指导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主动参加各种创业培训,学习最新的创业课程体系,取得创业导师资格;争取去企业兼职锻炼,丰富工作实践经历;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在校生做报告,以切身的经历,激发学生创业的信念。

2.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辅导员要积极动员、鼓励学生以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参加学校的创业大赛、省级的“创青春”和国家级的“挑战杯”等各类大赛活动。对于参与、获奖的同学要给与一定的奖励。平时,辅导员要结合所在学院的特色,加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实验、项目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尽快找到研究的方向,将提升创新素质训练融入平时的专业学习中。

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模拟职场竞赛,选拔优秀的创业项目并予以相应的指导。对有潜力的项目,给与经费资助,邀请专业人员予以指导,符合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项目,积极予以孵化。定期邀请社会上的创业成功人士举办“创业大讲堂”活动。另外,辅导员还应结合当下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积极利用众创空间提供的服务平台,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2.4 以班级建设工作为契机,通过主题班会、素质拓展活动、

小组交流等活动,组建创业团队,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抗压能力等。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创业沙龙,模拟创业实践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品质和创新人格。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的典范,以榜样的带动示范作用,调动学生的创造活力;通过邀请企业家现身说法,利用已创业的校友资源,提高学生创业的信心。通过企业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等,对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同学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鼓励学生组建、参加创业社团,通过社团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利用社团的力量,增加学生创业实践经验。

总结:高校辅导员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在“互联网 +”的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是当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高校辅导员应该了解形势、不畏困难,勇于尝试和挑战,积极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局面,切实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艳娟,梁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问题浅析[J].商,2016,22:36.

[2] 娄卫诗.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服务工作研究[J].才智,2016,23:188+190.

[3] 张亚楠.“互联网+”时代工科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机制探究[J].市场研究,2017,01:58-59.

[4] 李冬霞.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辅导员思想引导作用浅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4:60-64.

第11篇

关键词:大数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学专业的影响

(一)改变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

会计学专业一直是广大学子追求的热门专业,传统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实践和应用能力比较欠缺。近些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社会企业往往更倾向录用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对接,与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相差较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职能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的传统功能发生了改变,会计学专业教师不仅是为会计学专业学生讲解如何制作会计分录,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等,而是需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大学生如何使用海量、有价值的数据,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行为的分析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会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

(一)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扩招,会计类大学生数量大量增加,我国经济结构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会计人才劳动力供大于求,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竞争压力尤为突出。因此,通过培养会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对于缓解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重要。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数据时代,我国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经济主体多元化和复杂化,促使会计行业处在理论、观念、方法等巨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进而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创业者,但很少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知识和技能上有所缺乏。另外,会计岗位在不断转型,传统的会计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会计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对会计人员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会计学专业创业者的竞争力和专业素养,提高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勇气,激发创新创业潜力,从而为会计岗位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人才。

(三)推动学科建设

大数据时代,会计行业已经由会计电算化时代进入到了会计信息化时代,对现如今会计行业的现行规则,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是一种挑战与创新。所以会计学科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改变,应该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涉猎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领域学科知识,以及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互联网经济领域的知识。因此,要在传统会计学教育中渗透融合其他领域知识,并且随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打破以往单一的知识壁垒,推动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教育科学决策

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大的区别在于采集来源和应用方向。传统数据信息采集是在大学生知晓的情况下,对大学生整体的学业情况和对学校以及教学满意度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的采集并进行分析;而大数据技术可以在大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的细微表现,然后将每个大学生的实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便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很多疑问。大数据技术能够采集庞大的数据信息,然后将数据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和评价分析,使用者将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优化力,最终实现精准决策。

(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与传统教学管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数据时代的教学管理能够将教学、课后辅导和一些行为学习进行反馈。会计类大学生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随时随地收集学习中的双向反馈数据,有针对性的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高校教师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用“经验值”来准确衡量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现的越好、越积极的大学生,经验值越高,教师可以准确的掌握课堂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了教学效率。大数据技术也将教学管理与业务流程完美的结合,让教学管理更加灵活智能。例如考勤签到流程,传统的方式是教师根据点名册逐个进行点名,占用了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教学管理模式,教师画个图然后点一个按钮就可以完成点名,缺课情况都一目了然,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三)整合创新教育模式

大数据时代,开展了很多线上教育平台,如慕课、蓝墨云、易班等,这些教育平台,能够记录大学生每次浏览频率,学习的时间,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从而对每位大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跟踪,揭示大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学习成效评价。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学习模式,将会创新目前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知识单向性教授给大学生。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高校教师转变成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授大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只是传授给大学生多少知识量。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使教师与学生沟通更顺畅,使教学变得轻松、有趣、简单和高效。大数据时代,能够让高校教师方便真实的获得每位大学生的学习信息,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

(四)助力创新教育转型

大数据技术不仅仅是教师教授和大学生听讲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效地激活了会计类大学生的本科教学研究,营造了师生互动的对话氛围;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与教师授课相结合,丰富了教师的授课手段,也增加了会计学专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随时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大学生们要借助于手机,可以认真抢答,或者分组讨论形成将结论上传,或者开展互相评价;整堂课下来,师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大学生们都拿着手机,但是没有走神的机会,因为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大学生们要不停地跟上教师的节奏,才能完成课堂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网页投屏及时将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反馈出来,当然也没有哪个学生愿意把自己课上开小差的情景被曝光,因此,课上都会认真听讲,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教学任务。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推动教育转型。

四、大数据时代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一)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大数据时代,谁善于驾驭,谁便智珠在握。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高等学校要及时调整思路,提出以高等教育与大数据教育融合为方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相融合,创新构建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体系。利用大数据信息深入调研分析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复合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专业实训、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来提升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根据社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校企协同和订单培养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大大提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创新创业型教师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创新是教师的生命与灵魂,但大学教师还要有责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己任。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只有把创新创业精神同教学创新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和推动,创新创业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的热情才会不断地迸发出来。只有重视创新创业型教师培养,才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撑。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管理,汲取实战经验;建立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人才库,由创新创业教师定期指导大学生进行学术科技竞赛,并结合创业大学生职业目标设计开展创业教育。

第12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时展的产物,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与传统的高校填鸭式教育相比较,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要与实践相统一,强调教师的知识讲授要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动手相融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43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通过基本课程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素质为目标,进而提升其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所必备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新人格及创业能力等的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突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性要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本人。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涉及的基本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创新创业观念教育是通过剖析创新创业的意义、创业目标来更新学生对创业观念的认识。创新创业素质提升是指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来全面提升创业者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等特质。创新创业精神激励,是指培养创业者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应当具备的开拓进取、拼搏进取、勇于承担和团队精神等品质。创新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来获得,包含认知能力、专业技能、社会能力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主要包括创业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管理经营技能、法律政策方面的知识等内容。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引导大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去适应社会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将会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推动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模式,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类人才,加速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敢为品质、团队精神、实践动手等能力,较好地对接社会企业,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

3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首先,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以创新教育为主导,整合第一和第二课堂来开展教学活动。开设创业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管理能力、创业精神、风险投资掌控能力等进行创业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并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和各类创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融入到日常的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创业所需的技术支持和资金需求,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第三,以北京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创业技能培训教育,通过学校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附以创业基金和科技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系统化的平台。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首先是各级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制定了良好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案例分析、模拟互动教学、实习实践等教学手段,全面提高了教学效果。创业项目申报、学分制改革等现象,证明高校教师和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创新创业中心和社会创新创业研究机构在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教育理念缺失,创业意识淡漠。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多数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没有将创业教育当成终身性教育来开展。(2)虽然政府制定了许多政策鼓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如大学生创业者很难从银行贷款,创业手续和程序仍相当复杂。(3)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狭隘,并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因此无需改革现有专业和课程体系,只需增加技能教育即可。(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完善,学科设置无明确定位。高校中创新创业课程内容零碎,缺乏严谨性,无独立系统的课程群,教师授课随意。专业定位不明确,常包含于经济或管理学科中。(5)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力度不够,资本市场支持不足。高校创新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社会对创业者的宽容、尊重和理解不够,大学生可用的创业投资较少。(6)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但当前的高校教师大多缺乏企业管理和创业实践知识,授课内容偏重理论分析,无法较好引导学生培养创业素质。(7)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缺乏,教育内容仅停留在浅层,无法真正全面提升创业者的综合素质。(8)创新创业教育受众范围较窄,仅能使小部分学生受益,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综合性教育的根本要求。

4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模式改革、社会氛围营造、社会文化建立、政府政策完善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建设和坚持才能显现效果。

4.1 树立战略性的长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积极推动高校教育改革,转变高校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

4.2 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保障与支持体系

(1)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自上而下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和足够的经费支持;利用自身的职能优势,制定并完善政策,营造规范的创业环境。扶持建立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联合各方面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加快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保证既提供项目论证、咨询培训等服务,又能提供创业失败后的生活保障。

(2)企业群体、金融机构和家庭等社会团体应该全面理解和支持创新创业活动。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创新创业,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能够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顺利开展,家庭的支持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不竭的动力。

(3)高校自身加大变革,应当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改革学生评价体制,重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另外设立专项基金,加强科创项目的培训扶持力度,引导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中。

4.3 营造积极向上、开放自由的创新创业氛围

转变社会观念和思想,摒弃唯创业成功论英雄,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创业故事,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校园通过建设创业信息服务网络,提供创业支持,邀请成功企业家、创业家现身说法,打通创业知识普及与科技转化的通道,为创业活动的开展增添动力。

4.4 完善创新创业管理机构、教育指导和研究体系

(1)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教育专家等直接负责,主动加强与政府设立的创业机构的交流沟通,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普及创业知识和技能,推广创业经验。

(2)搭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解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设置和讨论,实现创业课程与高校特色专业课程的融合,达到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在课程设计的跨度上,应当将创业教育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整个阶段,将其定位成一种连贯性的终身教育,不仅仅在高校开展。课程的授课方式应当向开放性讨论式的互动模式转变,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倡导以人为本,真正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纸上谈兵类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改革高校的课程管理模式,让教师和学生更加自主地选择课程,形成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

(3)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创新性的授课方式,还应有创业的实践体验。针对当前创业教育授课教师既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缺乏实际创业经历的现状,高校应当邀请校外专家及企业高管来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培训,利用各类组织或各类研讨会的机会加大与社会各界的交流,获得最新的创业知识。积极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创造条件,增强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在招聘过程中严把教师入口关,吸收部分既有学术背景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校兼职教学,改善师资结构。从根本上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理论水平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均衡化发展,全面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4)全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实践活动的强力支持。高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与企业对接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同样,高校可利用自身优势创建校办企业或建立科技孵化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场所。结合创新创业计划竞赛或勤工助学等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的创业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5)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水平,借当前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之势,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指导。

4.5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反馈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强、成本高,且成效滞后,所以其评价反馈机制必须遵循科学化和多元性的原则,真正实现合理准确的评价判断。国家应当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合理评价机制,应当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激励处罚措施,保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动力。同时,高校也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评价要全面深入,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引入竞争意识,针对性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5 总结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重视创新转化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事业心的培养,倡导人本主义理念,以学生作为实施的主体,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雷家骑.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152).

[2]李小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追因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