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2 16:46: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细化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班级,精细化,管理,思考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以制度建设和民主管理为主要的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
“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是学校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班级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论文提纲格式。要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职,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教育管理论文,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
1 树立班级管理精细化意识,统一思想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班主任作为管理者、策划者和组织者,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班级管理上来,让其体验和感受,这实际上就使每个学生都树立了班级精细化管理的意识,让他们觉得我们这样做定会收获很多。同时需要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去落实,也可先召开班委会、小组长会,广泛宣传,逐层强化。
2 以情感拉近师生的距离,感化学生的心灵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所以,在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时刻要做到责任心、爱心和细心教育管理论文,腿勤、眼勤和嘴勤,真诚、公正的对待评价每一个学生,无论品学兼优,还是品学均差,做到不偏信偏爱。
3 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托《学生手册》和学校精细化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全面可行的《班级法规》,从班级管理目标、活动、评价、反馈等方面实现了班级事务的组织、管理、教育和控制功能的动态体例,使班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避免了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持之以恒地落实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增强学生的自控力与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协调起来,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2)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营造精细化管理环境
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基础上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细化分工指责,强化监督力度,为班级精细化管理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论文提纲格式。更突出了班委会的服务理念,为班级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原则和基础。
(3)细化班级公约,严格考核
班级公约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基础,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法可依,同时也使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有章可循教育管理论文,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如制定学生行为考核表,其内容涉及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如迟到、出勤、课堂纪律等,每项都有一至两个负责人,负责人都是尽心尽责的学生干部。一系列具体而又操作性强的考核表,包括早操考核表、奖分原则、扣分细则等内容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台,由此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增加了责任人责任意识,凝聚了班级集体意识和团体荣誉感,确保了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力度及针对性。
4构建班级网络式管理模式,实现人人参与
班级管理的精细化在于管理网络化。它不同于规范化,它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为严格细致的管理方式。即“班主任——班委会——值日班长——小组长——每个同学”的管理网络。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因此,必须建立一种立体的网络式的管理模式,来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管理潜质,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最大作用,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精细化。
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变传统的“层级化”为“多方位网络化”管理制度,通过班级岗位的多样化设置及动态管理,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每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教育管理论文,都是班内主人,实现前面所说的要求,同时接受监督又是被管理者论文提纲格式。另外,班级管理的精细化还要建立适当的监督体系,做好详细记录,及时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最终落实到期末思品考核等级与个人先进评比上来。
5发挥团队精神,逐步完善制度
管理的精细化必须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建立适当的监督体系,定期反映精细化管理的进度和突况。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发挥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在精细化管理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民主性原则,对待学生中间所发生的问题须民主对待;②集中性原则,培养团结的意识、团队精神,必须坚持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③加强制度建设,团结是制度控制下的团结,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④竞争性原则,团结并不排斥竞争,竞争是促使班级进步的有效手段。当然教育管理论文,对于实施精细化管理所导致的竞争加剧,应正确引导,避免小集体之间的互相抵触。
总之,班级管理的精细化,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服务性、实践性和教育的创新性,就是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通过爱心、细心、宽容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步一个胶印,稳定的提高,成为一个德、才、能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翔江.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04,(07) .
[2]潘玉堂.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与做法[J]. 当代教育科学, 2007,(Z2) .
[3]周俊峰.班级的精细化管理[J]. 科技信息, 2009, (11) :458
[4]马中艳.浅议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7):156
[5]肖敬贤,肖东科.浅议中学班级管理的四项准则[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 (06) .
[6]尹才忠.精细化—-班级管理之灵魂[J].职业圈, 2007, (02).
摘要: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从大数据时代的视角,针对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革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大数据;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随着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慕课(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方兴未艾,并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不断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常教学工作[1]。然而,一方面一些公众将化工事故、环境污染归因于化学产业,从而影响化学化工类专业招生生源;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重科研而轻教学,使得教学的中心地位不突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在影响和渗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传统的化学教育又当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催生的机遇与挑战,这是高校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而棘手的课题。本文简要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对应用化学本科教学的促进和启示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下,笔者以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为例,总结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期这些实践做法能够推广开来,为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大数据时代对应用化学专业教学的促进和启示作用
大数据是指那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2]。但是大数据不是海量数据的简单叠加,而是量变引起质变,是数据量、数据形态和数据分析处理方式到理念和形态上的重大变革的总和[3]。大数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被波及;作为教育的龙头,高等教育也会受到大数据应用的深刻影响。应用化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专业偏重于“应用”则相对忽视了“化学”;专业偏重于“化学”则相对忽视了“应用”,这便陷入了两难境地。大数据时代促进了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工作,也使得教育工作者可以跳出两难境地。大数据时代送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如沈永淼等[4]将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控教学节奏和效果,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实效。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时代送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如朱红等[5]对理科本科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得知信息化、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这个拥有海量知识的信息时代,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化学教学不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地学习所有的知识,不再推荐教师讲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简单获取的知识,而更加强调讲解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实验,更加重视发展精准的个性化教学体系。正是在大数据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的促进和启发下,笔者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部分课程进行了改革,现以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为例,重点阐述大数据时代化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及学生在学习行为上的改变。
2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体系优化与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体系包含了课程的主体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模式、应用方向等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精细化学品化学原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一门选修课,1名教师主讲,2学分32学时。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和生产是化学工业的重要领域,也是培养和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精细化学品的化学知识后,不仅可胜任已有大中型企业的相关开发研究和营销工作,而且还可以根据市场和社会对精细化学品的需要,以较小的投资投入创办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这也符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该门课程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和创业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探索。
2.1优化课程体系
从2006年开始,课程团队逐步对该课程的课程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大胆创新,目前该课程为应用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国际合作)专业必修课程,3名教师合讲,3学分48学时,其中32学时为理论教学,16学时为实验教学。原先课程体系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知道精细化学品是什么,以及了解具体某个门类的内容。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对于这类概述型课程,学生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必要花长时间去学习和死记硬背。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侧重理论基础教学和问题导向研究,更加突出理论探索的意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了肥皂的制备、雪花膏的制备、洗面奶的制备和固体酒精的制备等综合性实验。其中,2013级学生团队将索氏提取器提取的草本精华液应用于肥皂的制备中,获得了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本课程教学团队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均主动增加应用事例的讲解和应用实例的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一门课程的基础,试问如果授课教师都不能接受大数据,学生又怎么能利用大数据学习呢,又何谈课程的大数据改革呢?所以进行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改革,建设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注定是以“学”为中心的,而不是以“教”为中心。当然,这并不是说教不重要,而是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教会学生怎么接受与课程有关的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课程团队教师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然会冲击化学教学,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和启示作用不容忽视,大数据时代应该倡导以学生为本的高互动教学范式(图1):
(1)无互动,不教学。在大数据时代开展教学,一定要和学生互动交流,没有互动的课堂,可以一票否决;
(2)以学生为本。在大数据时代不再需要学生什么都知道,个个都是学霸,教学做不到、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但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要反复向学生强调,提倡精准的个性化教育;
(3)智能手机辅助课程教学。智能手机和课堂教学并不完全矛盾对立,关键在于引导和矫正,在专业课教学中鼓励教师在课件中插入二维码,引导学生课后学习,利用智能手机作为学生客户端进行课件分享、网上答疑、微博评教、微信反馈实验教学等教学教辅活动。大数据时代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关键不仅在教师本身业务能力的高低,而更在于教师是否愿意学习且能够掌握大数据时代的教学范式。
3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实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积极,课后不复习,考前搞突击”。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诟病其为填鸭式教学。在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近十年的创新与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本身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出发点。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奇的教学模式,都需要学生认可;如果学生不认可,再好的形式都是空谈,所以关键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是教学形式的灵魂,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1创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一门课程的主体。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原先属于典型的概述型课程,内容庞杂、题材广泛、易懂难深,共分为精细化学品概念、表面活性剂、石油化学品、药物与中间体、农药、染料与颜料、涂料、香料、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十几个章节。之前,教师讲解得很辛苦,但是学生的收获并不大。在大数据时代,这类化学概述课即属于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简单获取的知识,所以必须改革课程原有的内容,基于此,课程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深度挖掘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这些方法可以为同类型化学概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3.1.1精讲教材重点和难点,提高理论课程的前瞻性和趣味性
将知识要点多、内容程度深的表面活性剂、药物与中间体、农药等三章分别选派3名有专业特长的教师进行讲授,分别安排在学期初期、中期和末期。在表面活性剂章节中,着重演示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强调肥皂制备的原理,这样便于后续实验教学的开展,引申讲解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多品牌战略;在药物与中间体章节中,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教学重点阐述药物开发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讲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从而以青蒿素的化学合成为切入口,分类介绍主要药物与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在农药章节中,以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为开篇,简单介绍“寂静的春天”和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再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现代农药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时,将近些年发展较快的有机电子材料的内容引入到精细化学品的教学中,丰富了原有的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启发了学生的思考,也使其了解一些前沿知识,学习热情高涨。正是由于课程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精讲重难点,不再追求面面俱到,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
3.1.2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增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新版精细化学品课程开设了16学时的实验环节,在实验的选择与设计过程中将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的重难点结合,增加了肥皂的制备、雪花膏的制备、洗面奶的制备和固体酒精的制备4个综合性实验,提供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合成等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必修,由教师提供实验讲义,学生自行设计制备工艺和表征过程,教师在实验中负责实验安全培训、学生答疑和实验操作评价,不负责实验讲解,刚开始学生不能适应,尤其是没有预习的学生,教师责令未预习学生离开实验室,下次再来开展实验,引起这些学生对于实验安全和实验准备的诸多反思。中后期实验受到学生充分重视,实验技能和自主实验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性实验为选修,不计入总学时,由学生课后进行线上慕课学习,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近3年学生选修比例均在60%以上。在实验进行中,教师会鼓励学生在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智能终端记录下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除了完成实验报告以外,还需要将自己所做的产品拍照进行分析和反馈,教师逐个进行网络点评。近几年,毕业生对于该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反响强烈,一些继续深造的学生表示,自主实验使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3.2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密不可分,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不能完全抛开教学内容空谈教学形式。在大数据时代,教师需要掌握更加多元的教学形式为教学服务,如前所述,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5]。教学形式本质上反映的是师生交流与合作的形式,白杨等[6]通过多途径交流开展物理化学教学给笔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除了提问法、作业法等传统交流形式,在大数据时代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微信答疑、合作完成、小组会议等方式进行充分交流。
3.2.1以慕课和翻转课程为手段,线上学习与线下答疑相结合
该课程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学生进入慕课共享平台学习染料、颜料、涂料、香料等内容,慕课具有易于使用、费用低廉、覆盖人群广、利于自主学习、学习资源丰富等优点。教师刚开始需要指导学生使用慕课平台,指定部分学习内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可以学习全部内容,也可以只学习本小组指定的内容。每个学习小组集体制作PPT在课程中进行汇报,在准备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可通过微信和QQ群等网络方式向教师提问,汇报人由课程现场抽签决定(避免组内学优生包办,学困生偷懒),汇报人汇报完毕,全组学生回答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现场纠正学生的讲解,也可以帮助该组学生回答问题。慕课的出现与快速发展,正在颠覆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的是将慕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如果部分小组表现不佳,教师可以围绕必要的重点进行微课式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节课讲解的总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大数据时代化学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以前教师侧重“授业”,而大数据时代教师的重点应逐步转向“解惑”。
3.2.2以问答式教学方法为导向,不断丰富师生间互动教学形式
问答法是与大数据时代最契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互动为基础,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开展好教学,笔者一直倡导“无互动、不教学”的理念。纵观优秀的微课或者成功的课程导入都有很好或很实际的问题提出,好问题是课程成功的一半。如本课程在讲解精细化学品概念的时候,教师就提出一个常见的问题:什么是精细化学品?从而引出精细化学品的定义,阐述该定义是有缺陷的,引出大宗化学品的概念。进一步发问:究竟怎么界定大宗化学品还是精细化学品?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该定义本身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用实际的数据证明,有些化工产品原先属于精细化学品,后来随着产业发展变为大宗化学品。这样便将这个概念讲深讲透,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不再需要死记硬背。除了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形式和学生问、教师答的答疑形式以外,学生和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相互提问,甚至是辩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师生间互动教学形式。大数据时代化学学科学生的角色也需要转变,以前学生侧重理解和记忆,而大数据时代学生关注的重点应是推理和提问。
3.2.3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
怎样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学生是一个难题,大数据时代倡导精准的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尽相同,就使得这个问题难上加难。考核学生的基本原则就是多元化,在贯彻学校教学考核与成绩评定规定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考核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出勤、平时作业、学习小组中的表现、实验和课程论文等诸多方面。以前教师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只能通过点名册,大数据时代这一点已经完全改观,学生的表现可以通过可视化录播系统和实验网络反馈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而且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都可以通过云盘分享记录下来,这是多元化考核的基础。2010年以来,学生的课程论到“一人一题”,即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均不相同,题目由现场抽签决定,在教师许可的情况下,学生之间可以自愿交换,但是不能写指定题目以外的课题。2012年以后,课程团队讨论决定,对总评成绩拟得到80分以上的学生需要选修创新性实验,拟得到90分以上的学生需进行结构化面试环节,也就是说,没有进行创新实验和面试的学生最终成绩至多为80分,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结构化面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随机抽取信封里与两个课程相关的问题回答;第二部分学生事先将自己的课程论文内容制作成PPT,当面向三位授课教师宣读汇报,由这三名教师进行提问并评定该生成绩。经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证明,该课程得分在90分以上的学生在以后的深造和就业中都表现卓越。究其根由,在学生成绩考核制度设计时,课程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认真学习规定的内容,还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才能符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也才能满足高校不断深化内涵发展的要求。
4小结
大数据时代给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送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充实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把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由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逐步改革发展到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挖掘方面,并以慕课和翻转课程为抓手,坚持线上学习与线下答疑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和自主实验相结合,适度增加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前瞻性和趣味性,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让教育教学回归其出发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积极性。当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不断借鉴教育同行的成功经验,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No.2,98.
[2]肖义平.高教学刊,2016,No.1,54.
[3]屈莉莉,陈燕.教育教学论坛,2014,No.16,57.
[4]蔡佳璐,黄荧倩,叶伟东,沈永淼.大学化学,2015,30(6),7.
[5]朱红,安栋.教育学术月刊,2016,No.1,81.
论文摘要:部分“基本合格”学校就是管理不精细所致。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的科学高效管理,与人性化是辨证统一的,是必要的。要理解运用“热炉定律”,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创设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文化环境。要建立精细化的目标体系,细化管理单元。
两年来参加县“学校规范管理” [注]检查,考察了二十多所学校,发现部分“基本合格”学校就是粗放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所致。本人对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已有时日,多年的小学校长工作较成功经验之一即“精打细算”。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引进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原则、方法可以解决许多由于管理不细致带来的问题。
一、明白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涵义
“精细”即精密细致之意。精益求精古已有之,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现代意义上“精细化管理”来源于大企业,它对企业最大的贡献在于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海尔集团引进这一思想提出“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不小,把每一件易事做好就不易”,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的一种科学高效的管理。它既是管理理念,又是管理方法和过程。
学校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发端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否适合学校?与人性化是否矛盾?我认为,精细化与人性化是辨证统一的。精细化在实施之初,更多的是一种规范与引导,因为“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没有底线的人性化”。而后久而久之约束之下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这时管理的成本降低,管理的效益提高,此时精细管理的人性化日益彰显。
精细化管理引入学校是近几年的事,关注细节、追求精致、重视过程是它的特点。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的学校“琐事”,细心、严谨、精致地做好。 “精”,要求学校在目标确定、计划制定、工作分解等突出重点,把握住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细”,要求学校的管理覆盖每一小环节,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树立“校园无小事,处处都育人”的教育敏锐性。
二、创设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文化环境
首先要让大家认识到大而化之的粗放型管理是学校的大忌,认识到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有人调查,发现平均每节课的显性与隐性浪费至少6分钟,即每天7节课而实际效益是6节。有责任心的,延时补课。从管理的角度看,这就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是以牺牲师生健康和长远利益为代价的管理,必然导致家长和学生不满意。“学校规范管理”检查中发现,有些学校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正是这种不注意细节的毛病使许多有潜质的教师不能成为一流名师,使许多有潜质的学生和理想失之交臂。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
其次要理解运用“热炉定律”。“热炉定律”形象地阐明了惩处的四个原则: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可预见炉子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每当你碰到热炉时肯定会被灼伤的确定性原则,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的惩处即时性原则,即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的公平性原则。学校要经常进行规章制度教育,建立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的机制,管理者要不偏不倚同时也被管理。
第三要学习各地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纵观“优良学校”,无不在细节上下功夫。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借鉴成功经验,减少管理盲区。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实践,青岛大名路小学的“胡同学校做出了大文章”,都值得我们思考玩味。上海一些学校“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灭火器的摆放、书柜的标签、档案的整理、每一块玻璃的擦拭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小事体现精细,值得借鉴。
我们只有把精细化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才能够树立起“精心、精细、精品”的工作观念和品牌意识,创设精细化管理的学校文化环境。
三、优化学校管理的每一环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精细化管理要求学校要根据总目标设定阶段目标明确小目标,建立精细化的目标体系。要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论证,确保总目标的指导性和子目标的可操作性,并将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细到每个教育教学环节。
规范是精细管理的基础,是目标达成的保证。教职工要明确工作职责和规范,学校要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制订简明、实用、可行的,基于认同接纳的、基于诚信的和基于培养习惯的工作规则。这种规矩要从师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工作体验中来,并要致力于规矩的人文性。 转贴于
对执行的跟踪管理是在执行过程中信息沟通的需要,是避免理解不一致导致执行结果偏差的需要。跟踪执行管理要根据制度规定的类别特征、重要程度、独立完成性质等因素,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划分跟踪信息的层级,对制度执行实施全过程监督控制。要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
还要建立精细的业绩考核体系。考核制度是所有制度执行的保障,不但要重视考核工作的结果,而且要重视考核工作的过程,还要建立目标达成的问责制。只有将考核激励与精细化接轨,才能使精细化落到实处。
四、细化管理单元
“会议,精细化管理的影子”,各个环节要安排到位。人员可分解为材料组、接待组、场地组、联络组、业务组,大门迎宾、录像播放、广播操展示、教学展示课要落实到每个人,要细致到临时用的塑料凳子何时何人摆放和收拾。只有这样,活动下来才会给人完美的感觉。这里就有个细化管理单元的问题,它涉及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
后勤服务精细要做到卫生无死角,维修无漏洞,工作无事故。利用一切可用的,卖掉一切“没用的”,用品少积存。精细化的后勤服务还要构建一个快速反应体系,对出现的较复杂的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妥善解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要遵循精细的原则,如插座、路牙等的安全性,桌椅比例、教室采光等的舒适性,标语选择的语句优美和教育性,建筑物与绿化的布局设计的愉悦性等,都要考虑周全。
教学管理精细化主要是教学常规的精细化,包括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教科研等的精细管理。精细化还可以进入对教师素质提升的管理。如精细化专注某一教师的课堂提问,对课堂提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从而使上课教师得到提高,听课教师得到启发。
在德育方面,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要强调“细”,细致地从坐立行走、课堂纪律、学习常规、礼仪常规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班级管理也要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的建立班级精细化管理体系。要细化班级管理制度,细化班委会职责,强化监督检查机制,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班级精细化管理环境。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境界,一种策略,是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新课改学生发展多维目标实现的要求,是学校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长期的行为形成习惯,良好的习惯成为品质。这种品质最终将决定个人、学校和事业的命运。当精细化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必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顾明远 孟繁华.教学过程最优化.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7第2版
程勉中.办公自动化及其校园网应用系统.学校办公室管理基础.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12第1版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第1版
关键词:工程化素质;培养;应用化学;教学改革
应用化学专业是以化学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理工科专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明确规定:应用化学专业属于理科专业,毕业生可根据所在学校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这说明应用化学是以理为主的理工结合专业,是研究化学理论在相关领域中应用的理科专业,是产品开发或技术应用型专业,而不是工科专业。但是,从应用化学学位授予现状来看,学士一般授予理科学位,硕士则可授予理科或工科学位。说明应用化学具有工科专业的特点。另外,目前全国有近400所高校开设应用化学专业,覆盖本、专科不同层次和理工、农林、师范等不同类型高校。其中大多数是新办或改办的。大量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除了小部分从事教育、研究和质检等行业工作外,其余的势必要进入企业从事产品开发和工程管理工作。而当前相当数量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感觉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进而影响到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势必限制其职业发展。因此,在本科阶段,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科或工程化素质,对其研究生深造或工作实践打下工程化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此类高校大多能够把握形势、明确定位,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办学方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此类高校更要防止一味追求大而全、赶研究型大学的时髦、进而陷入同质化的境地。因此,此类高校在特色发展中,工科专业的培育和发展更应从基础抓起,在使学生掌握基本工科课程知识的同时,应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工程化素养。
针对目前国内应用化学专业数量多、方向杂、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参照近期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许昌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多年来的建设体会,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没有特色,或没有按特色化发展去设置培养方案;其次,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师人员匮乏,双师型教师几乎没有;第三,教学方法仍流于说教;第四,实践环节不符合工程化素质人才培养。本文相应地从创新培养方案、灵活师资培养、案例法教学、实践教学改革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以工程化素质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期为规范和办好应用化学理科专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创新培养方案
从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中应用化学专业设置的范围来看,有趋同的倾向。对于像许昌学院这样的地方新升本院校,如果不走特色化道路,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出局,对应用化学专业来说更是如此。我校的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服务中原城市群建设、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目前通过校企合作、服务经济对改造专业建设、推进学科建设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对以往单纯旨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加以调整,注入了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元素。首先,将“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写进培养目标中。其次,在培养规格中增加“工程实践”能力一条,具体阐述为“具有将产品实现从实验室规模到工业规模的认识和初步能力”。最后,最根本的是课程设置目标更加明确、为专业特色服务的目的突出,凝练了专业方向,加强了专业课分量和深度。
2010年之前,应用化学专业完全按照理科专业模式设置,专业课除了四大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基础等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则是按照四个模块设置,具体为,纳米材料模块:纳米材料学、纳米材料的检测与表征、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光电材料模块:新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光功能材料。工业分析模块:色谱与分离、光谱分析、环境分析。化工模块:化工制图、反应工程基础、化工分离技术。其它的选修课则有催化、有机合成设计、应用电化学、无机合成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学工艺学、化工产品开发概论等以及一些必修课选论(主要为考研学生开设,主要是讲解典型例题,如物理化学选论等)。从上述课程设置来看,课程模块太多,每个模块课程单薄;必修课基本完全是专业基础课,而专业课则直接过渡选修课,专业课设置薄弱,显然不能满足专业特色方向设置对课程的要求。因此,2010年后,我们对应用化学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分别是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相应地设置了必修课(专业基础、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加深了专业课程基础,凝练了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为,精细化工模块: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精细化工过程及设备、精细化工实验。相应的选修课有化工产品开发概论、分离工程、表面活性剂、涂料、胶黏剂、香精香料、纺织助剂等,可任选。高分子材料模块: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实验、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应的选修课有化工产品开发概论、分离工程、材料学、塑料、橡胶、纤维等,可任选。
二、灵活师资培养
教师给学生上课,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传递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握的就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多的应该是见识,即真正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当前,地方高校处在高速发展和扩张之际,每年都会招聘一批新教师。但是,限于政策,这些新教师主要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基本没有教师的从业经历,更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因此,教师自身对实践教学、企业生产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我院同样面临此类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理科向工科转变;攻读学位和专业培训结合,以专业培训为主;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
第一,理科背景教师向工科转变。首先要明确专业建设的需要,让理科教师产生我要转变的原动力;其次,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理科教师的工科能力进修和培训。第二,在企业内进行专业培训。比如,新教师报到入校后,在第一学期被派往企业定岗实习,期间对车间工艺、设备和部分工段操作基本掌握。在学期开始后,还安排其在老教师带领和指导下赴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学生实习工作。另外,在第二年该新教师即将承担实习指导任务前的暑期,学院会安排其先期赴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学习,掌握实习的第一手资料,提高其指导和教学水平。经过这样两年的学习、培训和指导训练,到第三年该新教师独立指导学生实习时,已经具备能够圆满完成实习指导任务的能力。该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无疑为学生工程化素质培养提供了保障。第三,充分利用好企业师资。由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我们对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作为师资的利用包括几部分,除了在学生实习时给学生讲解之外,还在对我方新进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来我校进行课程辅导和讲授中承担重要角色。我们采取灵活的待遇方案,使企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我院的教师和学生均得到全面的培训和辅导,对提高实习水平和效果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三、案例法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再现案例实景,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深入角色,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促进学生更快、更深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有明显成效。
应用化学专业讲授的专业课不但有理论性强的课程还有实践性强的课程。前者如物理化学、反应工程;后者如精细化学品化学、工业催化、表面活性剂化学等。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诉给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会学会。但是,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不可能完全通过实验来实现。所以我们通过案例教学法有效实现了此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我们采取了从“告诉”“演示”“参与”的模拟步骤,循序渐进,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当然,其中的“参与”步骤更多地仍是通过课堂模拟讲述或结合实验实践课程来实现。首先,在一系列活生生的案例基础上提出学生感兴趣且切中基础理论核心的问题;然后回答问题,逐步深入,反向推理,最终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很轻松、很自然地理解、掌握、接受;最后要强调掌握部分重要的参数和指标。这样的结果就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且必要的产品作用原理和重要性能参数,符合教学要求和就业入门的目的。
该步骤示例如下:首先引出案例,例如提到农民锄地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是松土,而正确答案应是保墒。因为土壤中有很多气孔,类似于毛细管,由于附加压力的作用,导致水分和养料丧失,锄地可以破坏毛细管,起到保留水分和养料的目的。接下来分析该案例,提出涉及的原理和知识点,即毛细管的附加压力及其产生原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土地水分丧失联想到毛细管产生附加压力,再到拉普拉斯公式和开尔文公式,从生活化的案例到理论知识的轻松理解和掌握。
其次,用生活中的多个实例来显示表面活性剂的其它作用。例如,透明状、水溶性注射针剂生产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化妆品和农药乳状液产品中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墨水的制备中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作用;浆料中表面活性剂的消泡作用;在新型纺织品材料中的防水、防污作用等。从这些实例继续讲述胶束、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结构、性能参数(CMC值、HLB值)等重要理论知识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掌握了。
以“表面活性剂”部分为例。首先引入肥皂和洗衣粉的实用案例。肥皂和洗衣粉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化学品,可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虽然可能部分学生对这类洗涤剂有初步的认识,但真正了解其洗涤作用原理的并不多。因此,此案例满足“听说过但不熟悉”的要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在肥皂和洗衣粉的种类、造型、颜色以及使用对象和部位等方面充分展现其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该类日用品还有很多“高端产品”,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前景。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简要说明肥皂的来历等科技发展历史。
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分别从实验课、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三方面开展。
传统的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且内容陈旧,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的做法是改进传统实验项目、引入教师科研课题和企业课题。
首先是内容陈旧,部分实验项目已被证明不适合本科实验训练、锻炼动手能力,或难以体现知识重点,需要改进。比如,物理化学实验中测定电势-pH曲线项目主要的考查目标为理解一定条件下能斯特方程中浓度的负对数即pH值与电势φ成正比,并掌握pH值测定的原理。但事实上学生对此兴趣不大,感觉这是必然的,老师在讲的时候已经把结果给展示了,没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增加了电极的原理和组装、pH计的原理和组装实验,放在测定电势-pH曲线实验之前,使学生亲自组装了电极、pH计,到测定电势-pH曲线时自然理解清晰、操作得心应手。
引入教师科研课题和企业课题。首先使学生接触实际存在或生产中的问题,对培养其求知欲和提高探索的兴趣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其次锻炼了教师,增强其将理论与实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实习实训按一般常规情况就是带领学生去工厂实习几周,请工厂的技术人员讲课,然后参观生产车间,就算完成生产实习任务。结果是每年学校都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学生实习则走马观花,成了走过场,效果自然难以体现。
目前,在前述加强师资的前提下,使得我们拥有了一定的工程化素质的教师队伍,结合企业技术人员,为做好实习实训打下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另外,我们采用了新的管理模式和综合实习实训考核方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为:管理采用封闭管理、集体上下班、随时考勤等,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在岗率;考核不但要参考其实习报告,还要引入笔试和面试、单独岗位操作和答辩等,保证了学生真正掌握、理解生产过程,起到实习的目的。
毕业论文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由于要备考研究生,导致实验时间难以保证。我们的改进做法是:其一,严格毕业论文(设计)出口机制,让达不到要求水平的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延期毕业,重新答辩,使学生重视,教师认真对待。其二,一部分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即进入教师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实验。每年学期初由年级辅导员、班导师向有需求的教师推荐一些学有余力、感兴趣的学生去进行科研创新实验。对学生巩固实验课所学的技能和知识有显著作用,还可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另外还可以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其三,毕业论文或设计可以与毕业实习结合。通过延长企业实习时间,并提炼出课题或模拟出设计任务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选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了课题的背景,为做论文或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节省了时间。
五、效果与探讨
2010年以来,我院应用化学专业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青年教师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热情更加高涨,并从工程化素质提升和教学过程中得到成长。3年来,青年教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共获立项校级教研项目4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同时,有2位教师获聘副教授,2位教师获聘讲师,其中有2位教师获聘双师称号。
第二,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首先在后期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比如物理化学实验,90%的学生能够在3个学时的规定时间里保质保量完成实验任务,而在过去则一般需要延长1个学时才能完成;其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创新实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毕业论文质量也相应大幅度提高;最后,3年来,学生参与“挑战杯”创新大赛、企业奖学金项目、校级创新课题等立项、获奖共计35项。
第三,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考研录取率显著升高。从2002级到2009级,考研录取率从最早的10%上升到60%。这固然与学生的刻苦学习有关,但显然与上述教学改革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结出了硕果,比如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其考研面试竞争力这一结果,势必会提高学生被录取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张群正.应用化学专业与实践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
2004,(3):30-33.
[2] 唐冬雁,李文旭,强亮生.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39-
40,55.
[3] 杜焰,易奇志,杨先振.高校主导模式下应用化学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2,(1):123-
126.
[4] 许嘉,刘金彦,周建梅,等.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实践
与思考[J].当代化工,2011,40(4):400-402.
[5] 张华峰,陈天华.运用案例教学策略推进课程创新教育
[J].中国农业教育,2005(3):47-48.
[6] 钟婵娟,包红,孙德四.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1,(1):
8-13.
英文名称:Guizhou Chemical Industry
主管单位:贵州省化工行业管理办公室
主办单位: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贵阳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贵州化工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9411
国内刊号:52-1090/T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为做好中心建设及运行,根据中心换届工作要求,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契约管理的用人原则,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心主任,诚邀海内外有志之士加入。
一、招聘岗位
中心主任
二、岗位职责及招聘条件
(一)岗位职责
1.围绕科技创新总体目标,组织制定中心科技发展战略,全面负责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2.积极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省部委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及企业合作项目。
3.做好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工作,吸引和支持优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人才。
4.促进中心研究工作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中心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心科研实力和竞争力。
5.组织和协调中心的科研工作,全面负责中心各类管理及运行。
(二)招聘条件
1.获得本学科领域博士学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任职经历。原则上年龄不超过50岁。
2.为本学科领域的技术带头人,能把握相关领域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了解行业动态和相关企业需求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已取得行业公认的研发及工程化成果。
3.对中心建设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具有能领导本中心在行业及学科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能力。
4.恪守科学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严谨治学、尊重他人,具有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而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
5.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和团队凝聚能力。
三、招聘程序及要求
自招聘启事之日起,凡符合招聘岗位要求的人员均可报名,报名截至日期2016年3月5日。
(一)应聘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岗位应聘申请表(见附件)。
2.应聘者简历:
(1)应聘者个人基本信息。
(2)个人学习、研究、工作经历。
(3)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和主要学术成就。
(4)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业绩材料,列出近五年来有代表性的著作、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成果等清单,并注明级别及名次。
(5)学历、学位、获奖及专利的证书复印件,在国外任职或在国内担任重要职务的任职证明等其他证明自己能力的材料。
(6)对中心管理设想及预期目标。
申请人必须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二)应聘程序
1.符合条件应聘者提出申请,将应聘材料以电子邮件形式投递到相关的联系人。
2.按照中科院业务中层干部选拔聘用程序进行选拔聘用。
四、聘后管理
实行聘用合同管理。聘用人员薪酬待遇执行国家、中国科学院及研究所的相应政策或规定。
五、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人事处
联系 人:陈德
联系电话:0931—4968668
E-mail : [email protected]
点击下载>>>
关键词:就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杨治立,朱光俊,万新,夏文堂. 提高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2]刘艳飞,黄可龙,彭东明. 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 广东化工. 2009(07).
[3]李海标,罗延平. 新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 2009(07) .
[4]刘小花,白海鑫,党玉丽. 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5]我校《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已编写并试用[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3) .
就其中的催化科学与工程而言,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最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据统计,与催化有关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催化剂是目前更新换代最快、经济产出比最大的技术产品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材料物理、表面科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绿色化学、生物化学和纳米技术的进步给催化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解决资源、环境、生命和材料等领域中科技问题的支柱科学技术。
培养目标:使毕业生适应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成为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化工生产技术的专业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从事过程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主干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机械、精细有机合成原理等。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一门必选的专业方向课程。 另外辅修化工经济技术分析、电工电子等。
主要专业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工业催化和应用化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要求较高)等。
专业发展方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精细化工。
1.华东理工大学 2.天津大学 3.北京化工大学 4.南京工业大学 5.大连理工大学
6.浙江大学 7.中国石油大学 8.华南理工大学 9.太原理工大学 10.四川大学
11.郑州大学 12.湖南大学 13.哈尔滨工业大学 14.西安交通大学 15.上海交通大学
16.江南大学 17.中南大学 18.南京理工大学 19.中国矿业大学 20.湘潭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创办于1949年,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一批著名化学家汇集大工,形成了具有雄厚实力的化工学科。改革开放后,化工各学科发展很快,师资队伍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发展为化工学院,学院设有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化工、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机械等9个系,24个教研室。现有本科生2410人,硕士生494人,博士生241人,博士后科研人员7人。教职工37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37人,教授53人,副教授80人,高级工程师17人。
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其全部五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并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还有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化工过程机械博士点和3个理科化学硕士点。生物化工、应用化学、环境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院拥有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三个辽宁省重点学科,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中心及15个研究所,拥有400兆核磁共振,气/液质谱、飞行时间质谱、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分析仪器40余台,成为我国培养化工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化工学院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重要学院,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家各部委和省市领导,中科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厂矿企业的厂长、经理、总工及业务骨干,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了复合型、外向型高技术人才。
化工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已经与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
化工学院办学宗旨是以人才为本、创新为先,办学思路是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促发展。重视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每年都承担一批国家、省市级科学基金和“973”“863”及“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同时与企业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紧密型协作关系,解决技术难题及高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化工学院每年科学研究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近两年科技成果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
问题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怎样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问题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可到工业部门从事化工类产品的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以及贸易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科研、商贸、行政等部门从事与化学工程相关的工作。
也可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还可以到化学工厂、大学、政府社团、保健服务、中学、医院、工业实验室、图书馆、医药公司、私人企业、实验研究所等从事相关的工作。
问题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不同有差异么?
化学工艺包括能源化工、材料化工、有机化工、环境化工、高分子化工、无机化工等众多领域,覆盖面广。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基础领域,同时与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环境等学科渗透融合,不断地培植出新的生长点。它既是一个历史悠久、曾作出重大贡献的学科,又是一个新世纪不可缺少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学科。
化学工程是以化学工业及相关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物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所用设备的设计原理与操作方法以及最终实现过程优化所应遵循的共性规律。本专业方向学生主要学习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化工数学、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等课程。为拓宽专业面,增加适应性,还开设生化基础、石油炼制工程、环境化工、化工机械基础、ChemCAD等课程。
问题4: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近的专业是什么?
制药工程(主要是化学制药)。
问题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的催化科学与工程具体是什么样的学科?
它是催化化学、材料物理及化学工程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理工结合的特点。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催化科学技术基础和掌握化学反应工程理论,具备扎实的材料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现代化学物理研究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科技现状与发展前景,能胜任化工、能源、材料、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中相关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工业化的复合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本科教学;毕业论文;“团队”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06-02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通过毕业论文,创建一种新型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也已经成为推进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
一、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自21世纪以来,实践环节薄弱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3]。目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和整体水平下滑,其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学校方面。学校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在学生毕业论文经费、实验设备、实验用房等教学资源紧缺。二是来自于指导教师方面。例如部分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术与技术水平有限、缺乏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指导人数偏多等。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例如学生对毕业环节认识不足、忙于就业、重视不够、平时缺少锻炼、理论知识不扎实等。这些问题导致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学生答辩等环节不够严谨,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加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尤其是部分学生离校去企业实习,导致学校对学生监管不够,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因此,改革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
1.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含义与优势。团队指导模式是一种在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4]。我们的团队模式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团队,根据团队中教师特点进行分工,同时也有利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指导教师素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二是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以教师承担的实际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将科研团队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即形成一种“团队—科研”模式来指导毕业论文工作,这样有利于开展大型科研课题,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充分的实验数据;三是学生团队,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将一个大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分配给不同的学生来完成,同时又要求学生注意到课题间的联系与衔接,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在毕业环节通过参与实际科研课题,通过系统培训与锻炼,强化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
2.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①教师团队的组建与分工。笔者所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由1名老教师、2名中年教师和2名青年教师组成。老教师主要负责选题审核,保证团队的课题有较高起点,负责开题报告的审核,中年教师主要负责实验中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研究的开展等过程指导,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能力培养,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与毕业答辩准备;青年教师主要负责文献查阅、科技文献阅读及外文文献翻译,青年教师更易与学生沟通,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了解学生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掌握学生动态。在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毕业论文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开展不同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引领。②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论文有利于对学生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思考、团队精神的锻炼。毕业论文实施的全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前序课程中所学的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得到实际运用与提升。本团队在毕业论文工作中采取一学年分阶段渐进完成、各阶段目标明确、每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2~3项能力模式进行,采取的具体指导方式有教师讲解、跟踪指导、学生讨论、撰写总结报告等。要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指导,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毕业论文工作在第七学期开题,整个过程分为开题阶段、研究阶段、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开题阶段,指导老师集中讲解、学生实践与讨论、老师总结与检查要分多次进行,重点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整理、科技文献翻译、可行性方案论证的能力。研究阶段是后续撰写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团队真正发挥协同效应的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学生提出计划,老师检查并提出建议;学生实施操作,老师指导并督促;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注重加强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锻炼其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边做边整理边总结,养成良好习惯。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此阶段采取老师集中讲解—学生撰写—老师再讲解的步骤,经过几个轮回最终完成。坚持预答辩做法,在正式答辩之前,指导老师集中讲解答辩注意事项,团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预答辩,学生与老师均给予点评,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答辩经验,也提供一次锻炼机会。正式答辩时学生按照答辩规则、程序、要求进行。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科研思维与应变能力。
在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转变了观念,树立以学生培养为本的思想,增加了质量意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环境保护和服务意识,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效果,在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高校厅[2004]14号)[EB/OL].[2008-11-06].
http:///edoas/website18
[2]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5-10.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3-7.
[4]汪灵,林金辉,龙剑平.理工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法研究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会科学版),2008,16(4):88-91.
①可以分解、细化和落实的各类病理制片流程,让精细化管理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以此来提高病理技术实验室的制片质量与制片效率;②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实验室等级,参与ISO15189、CNAS-CL37JCI国家卫计委三甲医院评审与复评等的认证与考核,提高病理诊断与技术行业的等级、地位和公众信任度;③可以让病理技术实验室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研究与应用各类新技术,为它提供平台与支撑。
2国内外现状与趋势
欧美先进国家病理学技术实验室的功能与定位十分明确,有资质的实验室平台、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和完善的质控体系,而且需要通过相应协会的认证,颁发证书后才能开展实验。在美国,病理技术实验室需要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的认证,香港伊丽莎白医院病理学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通过了国际病理资格认证。我国病理科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落后于国内同级医院的实验诊断科室。随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ISO15189实验室认证体系在我国的推广,卫生部2009年《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颁布,以及国家卫计委三甲医院评审与复评工作的开展,对病理科的建设与管理有法规上的支持,对评审、认证与考核有了明确的要求,各技术实验室规模与框架已建立,人员、设施、操作标准也已逐步完善。但管理模式还不统一,管理细节尚有盲区,需要研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病理制片的质量和效率。
3我科病理技术实验室的具体实施细节
3.1设置各二级实验室圆形展板
在病理技术各二级实验室中,细化分析制片操作流程的各个步骤,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精细化管理措施,放在台面圆形分页展板上展示,可一目了然。内容有各实验室的简介、工作制度、收费标准、技术人员资质等级、操作流程、质控标准、培训考核、持续改进、仪器设备保养维护、试剂使用安全规范和应急预案措施,以及实验室的长、中、近期目标,室间、室外质控记录及人员继续教育和科研合作,共15项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的《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办医政发[2009]31号)、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2004.4)、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病理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37:2012,17025)、JCIJCI医院评审标准(第四版)以及2013年江苏省三甲医院评审标准基础上建立的,有标准和规范,内容详细,对病理技术室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有极大帮助,也为今后病理技术实验室参加各类检查、评审、认证、考核打下基础。
3.2明确各类技术人员的分工、操作权限以及岗位责任制
三甲医院病理学技术岗位职责一栏分为技士、技师、主管技师、副主任技师、主任技师5级,各级人员在各类病理制片中有不同的分工与职责。我科的病理技术操作权限、晋级,是在人员职称等级的基础上再按制片项目分类培训、考核(理论+实践操作)、授权上岗、质控评估后逐步升级,复评再授权升级进行的。等级分为:简易等级,常规等级,复杂等级。简易等级是指新职工(从事病理技术工作<3年)通过各类技术培训,考核取得相应操作资格,可以进行简单标本制片,职称为病理技师;常规等级是指从事病理技术>5年,复评授权升级,可进行常规标本制片(不含微小、疑难、纠纷类标本),职称为高年资技师或主管技师;复杂等级是指从事病理技术>10年,复评再授权,有高质量的制片,可以进行微小、疑难、纠纷类标本制片,职称为高年资主管技师或副主任、主任技师。我科现有病理技术人员4人,中级职称1人,高年资主管技师授予复杂等级操作权限;初级职称3人,1人从事病理技术10年以上,1人从事病理技术5年以上均授予常规等级操作权限;1人从事病理技术工作3年,授予简易等级操作权限,上述人员均有本科学历,通过(常规石蜡制片、细胞学制片、IHC、冷冻制片、FISH、已开展分子病理学制片项目)培训、考核(理论+实践操作)、质控质量等综合评估后,由科室授予操作权限,每年有复评再授权,现有操作权限持续的评审,比较公平、公开,有效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岗位责任制方面,从两个方面入手,①主观上加强人员责任性教育,培养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②客观上制定定期质控与安全管理检查制度,在科务会和质控安全管理会议上分析,针对隐患和不良现象及时纠正,加强措施、完善流程、有整改落实记录。如细化分析病理技术各实验室用电情况,区分哪些是持续不间断用电、哪些是工作时用电,一般冰箱、自动脱水机、冷冻切片机、全自动免疫组化仪、水域式烘箱为持续不间断用电;自动滴蜡机、烘片仪、电炉、离心机为工作时用电;对于工作时用电的线路使用定时供电,即设置定时控制器,在工作日和工作时间通电。日常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电源,避免电器引起火灾。科室所有冰箱的温度监控通过物联网的“冷链”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措施较为先进。
3.3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随着病理学技术的发展,病理技术实验室要逐步通过国际标准化认证(ISO15189,JCI等)的趋势。我科2012年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管理小组由科主任、诊断组和技术组的骨干以及专职秘书组成,负责对病理诊断与病理制片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安全运行进行全面管理。内容包括:实验室的规划设置、工作制度、实验流程、质控与安全管理、培训考核授权、持续整改、仪器设备维护、各类试剂安全管理与使用、废弃物的处置等方面。原则是岗前培训、定期检查和持续整改。培训内容分为:业务技术(各项制片的流程与规范),公共安全(消防常识与演练、危化、有毒试剂的安全使用与应急预案、废弃物品的分类处置与应急预案)。定期检查和持续整改是根据培训内容的不断更新、实际操作是否合理规范来进行不断督促与改进。秘书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日常性事物的前期协调。
3.4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一、科学管理,促进精细化管理上台阶
按照国家和省粮食局的部署,深入开展全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加强粮油仓储管理的新途径。组织各储备库按“示范库”标准,逐个环节、逐个岗位细化量化业务流程、工作标准,科学设计管理制度,落实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储备粮管理科技化、规范化、效益化发展;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促进仓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提高应用低温隔热等先进储粮技术的覆盖面,年内,力争除当年入库新粮外,50%以上库存粮不熏蒸,使储备库库存小麦轮换期内熏蒸不超过2次;积极发挥市科技储粮指导组的作用,深入研究和全面推广应用低温、低药等绿色储粮技术,每个储备库都要落实研究课题与项目,及时整理研究成果,发表2篇以上高水准的论文,提升我市仓储行业竞争力;根据市场行情和政府调控需要,合理确定辖区内地方储备粮油库存规模,切实抓好储备粮油轮换工作,把握轮换节奏,提高轮换效益。
二、落实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引导粮食仓储企业,正确运用国家各类扶持引导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资金补助,有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树立长远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对全市基层粮所进行全面维修改造;严格执行国家《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省粮油仓储单位备案管理办法》,落实粮油仓储单位备案管理制度,利用粮油仓储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全面掌握我市粮食仓储设施基本信息;加强市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实施电子结算、信息网络、检验检测等配套工程,着眼“大粮食、大市场”,构建区域化粮食仓储物流平台。
三、整合资源,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市粮食调控及储备业务智能管理系统”功能,提高基层单位粮食仓储管理效率;通过整合行政办公、执法、社会粮食统计、粮食经纪人管理等子系统,强化库存粮食监管,提高行政效能;积极争取与全省粮食仓储管理系统对接,努力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和资源共享;指导仓储企业探索粮库管理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集成应用,积极研究在仓储管理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大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逐步实现系统的更新和冗余配置,提高信息系统运行质量。
四、服务民生,扩大农户科学储粮覆盖面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落实配套资金,稳步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全年推广科学储粮“示范仓”4500户。认真贯彻国家《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办法》,修订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确保专项建设规范高效。严格专项资金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对“示范仓”中标价格、补贴金额等内容要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质量管理,从原材料采购到“示范仓”加工实施全程监督,为农户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提高全社会对农户科学储粮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农户参与科学储粮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普及储粮知识,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科学储粮水平。
五、以人为本,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客服麻痹思想,居安思危,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措施抓细、抓实、抓好;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环节、岗位;强化药剂管理,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按国家粮食局“熏蒸作业负责人应由高级及以上资格的粮油保管员担任,环流熏蒸设备应由中级及以上资格的粮油保管员操作”的规定,切实加强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确保熏蒸作业安全;加大安全生产设施设备投入,落实安全生产费用,杜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刘瑛,女,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实验学校初中部校长;1985年从教,任教小学英语5年,中学英语15年;1999年任塘沽实验学校教务处主任,2004年任副校长,2012年任初中部校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十佳青年教师、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塘沽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塘沽优秀教师、塘沽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塘沽“十女杰”等荣誉称号;在塘沽第二届青年成才竞赛活动中获说课、演讲两项第一名;撰写的论文在《天津电教》《国内外教育信息》《新课程探索与实践》《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曾应邀在天津师范大学、塘沽党校等多所学校开办教育教学讲座。
滨海新区塘沽实验学校是一所具有60余年历史的学校。在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成为本区域的龙头学校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岳鑫龄校长就提出“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突破口、以调整课程体系为关键、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保证”的“快乐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和相关实践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原国家教委曾向全国教育界进行推介。
作为新一代的学校管理者,如何继往开来、坚持特色、再铸教育的辉煌,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多年来在管理岗位上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使我对“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背景下的精细化管理”逐步有了清晰的认识: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即凝聚人心,激发动力;精细化管理中不仅蕴含着有形的、刚性的制度制约,更有无形的、柔性的精神激发。
马斯洛在“金字塔理论”中强调:每个人内心需要的金字塔的最高点,屹立着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追求。我认为,对教师思想的引领,最大化地实现其自我价值,并引导教师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相连,实现双赢,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和做法。
一、运用“共生效应”
生物学中的共生现象运用到管理中将产生一种“共生效应”,即在一个人才荟萃的群体中,个体间的互相交流、影响和信息传递往往会极大地促进个体与群体素养的提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价值,学校依据发展目标和教师自身专业特长,设计专题讲座,搭建交流平台,通过自荐和教研组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在校本培训中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展示自己的教学强项,目的在于思想的碰撞、视野的拓展、积极的反思。于是我们开办了“用心做智慧型教师”“集体备课经验”“新课标下如何说课”等教学专题讲座、“校园网培训”“课件制作指导”“新课标下网络资源的利用”等信息技术讲座、“起始班和年级管理”等班主任工作专题讲座和“永葆阳光心态”“真诚工作,快乐生活”“让我们同行”等师德专题讲座。主讲教师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能力和才华,更享受着与人分享的快乐。听讲的教师中,争鸣讨论者有之,取长补短者有之,跃跃欲试者有之……这样的校本培训,场场精彩,令教师折服,激发了每位教师奋发向上的精神诉求。由于报名人数多,有的教师要等上一个学期才被安排开讲座。
正是得益于平日的“小试身手”,我校多名教师从学校的小舞台走上了更广阔的大舞台。有近10位教师应邀去兄弟校演讲。2009年3月,天津市“初中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专题论坛在我校举办,我校2名教师代表全区进行论坛宣讲,7个学科的教师进行了研讨课展示。同年5月,杨金岭老师在全市课改总结会上发言,他对生物课堂的“有效投入分析”体现了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刻领悟、对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对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以及激情洋溢的教学风格,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内在驱动,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持久影响,把各种管理规定转变为内心的自愿承诺和自觉行动;有效激励,自我实现需求最终成为教师的高层次需求。正因如此,精细化管理达到了凝聚人心的最佳境界。
二、鼓励“特色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每位教师的个性特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提倡实现教师自我价值,因此,也就格外重视个性化的课堂研究和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凝炼与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校开展了市级重点课题“发挥教师个性优势,形成个性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提升。苏老师有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出口成章,她在作文教学中采用随堂仿写名家、片段训练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灵动思维和丰富想象;贺老师博闻强记,其鲜活的英语教学风格深深吸引着学生;李老师的物理教学,语言幽默,训练有方,归纳得当,他辅导的学生竞赛成绩突出,填补了我区多年的空白。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激情幽默型、理智技巧型,还是朴实自然型,各种教学风格都能在课堂上尽情发挥,相映成趣。教学特色和个性的张扬,带来的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与修正、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教育价值的发现与实现,这一切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张力与保障。
在初中部圆满送走第十届毕业生之际,学校举办了以“十载耕耘路,今朝续新篇”为主题的特色教学开放活动。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展现教师独有的教学风采。语文组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开放思维,使学生会学、乐学;数学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架构知识的网络,品尝发现的快乐;英语组提炼出的“教、扶、放、收”四步教学法,让学生在互动的语言环境中提高英语水平;理化组开发实验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悟物体的变化和科学的真谛。开放活动一个半小时的完美呈现,对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震撼。每一个细节,每一幅画面,甚至每一个映入眼帘的字眼,无不是教师们心血和智慧的凝结,是对教师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实现。活动后,全体教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自发组织合影留念,此项活动凝炼出的团队精神深深地铭记在每位教师的心里。
2010年,我校迁入新校区。新校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时,我们的教学方式如何适应本地区学生的发展,成为全体教师思考的新问题。经过两年的反复实践、论证,各教研组又摸索出了“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2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师来到我校,与我校教师共同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与全国知名学校教师的对接与对弈、碰撞与切磋,进一步展示了我校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我们就是这样在管理中精细、精心、精致地引领着教师的精神需求,使教师乐享自身价值,从而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内驱力,学校工作也因此蒸蒸日上,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