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话式教学论文

对话式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22 22:5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话式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话式教学论文

第1篇

英语教学论文2600字(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创新论文

【摘要】导学式教学是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导学式教学有着较高的教学应用效果,本文中我就针对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创新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导学式教学;素质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51

英语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得分科目之一,也是历来初中阶段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攻克的学科典型。虽然初中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学生需要学习更多的科目,而每一门学科在知识设置方面参照学生已经积累的知识基础,和随着年级提升的学习能力,更加倾向于专业性、系统性更强的内容方面深挖。但是众多学科的实际教学效果的比较中,英语呈现出独树一帜性。从学科特性来看,英语虽然和语文同属于语言文学类学科,但是和语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英语是一门彻彻底底的外语学科,不论是单词构造还是语法方面都和我们传统的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从我国当前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来看,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基本还是围绕着语言的部分展开,涉及的文学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虽然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逐步认识到我国英语教学的这种局限性,但是不论是从大环境下来看还是教学改革来看,英语教学语言和文学的融合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语言体系的差异也就造就了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基本等同于“回炉重造”,包括语感构建、思维构建等等。那么初中生在具备了根深蒂固的汉语的思维和语法表达方式之后,学习英语的困难性也就不言而喻。

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之后,我们也在积极地实践着各个学科内容的改革和整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从初中英语的教学来说,作为一门偏向于语言性质的学科,我们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换句话来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基本是培养学生一定程度上利用英语语言进行对外沟通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空间,引导学生实现主动的学习和语言的应用。而从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来说,英语是绝大多数学生头疼的科目,光靠日常的课堂教学都难以保证较高的教学效果,学生往往习惯于摁着单词和语法被动地、刻板地学习和记忆,难以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乐趣,进而也就培养不出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本文中我所谈到的导学式教学模式,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能够看出,其重点针对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习惯和能力。

一、课前导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

导学式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导”,即引导和教导。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既然学习的科目众多,那么各学科分配的课堂时间也就相对压缩,所以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实现课前导学,从而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明确自身能力,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在课前导学方面,我们要通过导学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提前预习,并且明确新课程学科目标的习惯。作为教师我们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将下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呈现到导学案上,在课前预习部分,结合以往所学英语语法引出新的语法点,继而将学生要预习的重难点表明,并且进一步提出预习要求。然后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逐步养成定准目标的能力,同时又在不断的新课预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课前主动预习新课程的习惯。

其次,在课前导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前熟悉重难点,并且通过事先预备的课前检测题目,引导学生检测自身预习水平,从而更加认清自身的学习水平,为课堂听课重点的把握奠定基础。对于英语来说,课前预习不论是以文章还是问题的形式出现,都是考查学生单词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所以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先一步熟悉语法和单词,从而实现课堂上进一步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还能在课前预习方面,针对文章以及列出的单词和语法进行自主拓展,从而扩大知识面。

二、课堂导学,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结构

导学案是导学式教学模式实践一以贯之的“线索”,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变“教”为“导”,从而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构建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首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实现课堂上师生角色的互换。通过导学案中所列出的例题、主题等,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以文章为探究内容,导学案中列出对应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得出答案,并且选择代表上台分享,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更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理解过程中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更为活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其次,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初中英语课堂可以打造学生的“交际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学生听懂、能说的基础之上,变教为导的教学模式,导学案中列出的问题和内容,学生在预习阶段已经有了了解,那么在课堂上也就更有底气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从而激励学生多说,实现单词和语法的不断练习,构建全英语式的英语课堂环境,进而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课后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的是日积月累,从而实现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质变。所以我们也要利用导学案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

首先,导学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导学案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下练习作业。如预习学案提前下发,课堂学案及时回收,然后综合之下我们制定对应的课下复习学案,进而针对学生的课堂总体表现和学习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布置单词、语法、阅读等相关内容作业,实现重难点知识的巩固。

其次,通过导学案可以一以贯之地给学生呈现其当天的英语学习成果,也有利于学生整理思维,整理错题,从而在课下巩固过程中做到更客观地统计自身问题,進而明确自身的学习弱点,激发学生课下巩固的积极性,也提高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导学式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注重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仅仅是我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针对导学式教学模式所总结出的几点经验,分享在此,希望对其他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启发。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中职英语教学课堂,教师不断加强情感教学研究能力,利于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基于此,在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要重视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实践教学研究,以此不断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希望本文能够为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英语情感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38

有效地开展中职英语教学,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用情感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希望通过下面的实践分析,能够不断提高英语情感教学效率。

一、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随着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深,中职学生也将英语学习纳入到学习计划当中。在实施英语教学时,用情感意识引导学生,会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学生可充分发挥主动的探究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愉悦的情感和心态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更大的积极意识,让学生迅速对未知的新知识产生探究欲望,从而发挥自身更多的潜能完成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如果心情状态不佳,无法保持平和的情绪,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习的效率,削弱学习效果。中职学生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会自然導致学习环节无法连贯,对知识点的记忆模糊,从而长期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终丧失该学科学习的信心。因此,中职教师应着重使用情感教学的方式,发挥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教师应充分重视并以适当的措施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并有意识地排除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够在积极意识的作用下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二、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具体规划教学活动时,需使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教师可借助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此种环境下更乐于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在具体培养兴趣时,可使用探究方式实施。即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以自主的思维发现并分析问题,从而通过思想交流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心态。如在进行“It's…”这一句式的练习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并使用该句式,同时完成部分水果单词的表达和使用。对此,教师可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完成游戏内容。具体可将不同类型的水果放在盒中,教师提问:“What'sthisinthebox?”学生便可猜测里面到底放着哪种水果,并用It's…句式进行表达。这样学生便主动完成既定内容的学习,在充满愉悦气氛的环境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设计

1.以情育情。教师需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在感受到情感的前提下,自发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让学生先行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内容。如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以和蔼的态度悉心指导,辅助学生克服障碍,这样学生便会对教师产生情感认同。此外,教师要在表现出的情绪中体现积极的意识,并使用多种沟通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尽量全面地了解学生,如在课堂设计多种类型的游戏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发现自身的学习优势,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2.以景育情。此类方式具体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能够随之产生一定的情绪,并在情绪的作用下较好地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同时提高情商。当前由于受到母语的限制,在另一种语言的教学中往往无法形成较为优越的培养途径。因此,教师可适当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相关或者在迎合情感倾向的情境中,主动接受并运用英语交际知识。此外,教师还可利用音频、视频等辅助素材为教学活动增添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增强英语教学的情感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尽量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教师可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带有情感因素的部分,并将其适当放大,为英语教学增添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词、句的运用来产生情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师在开展英语首次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英语接受兴趣,教师可先从学生自我介绍开始,让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包括名字、年龄、以往的学习经历、兴趣特长等等,这样学生在初次接触英语时,便不会感到过于陌生。而在让学生认识句子的主—系—表结构,并熟练使用Therebe句型时,可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对话,从情感和真实经历出发,将句型熟练运用。这种锻炼方式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将情感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体验,从而为学生开辟出一条新的知识获取的途径。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表现出的状态是决定最终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此方面提高重视,主动关注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并注意且有效利用情绪的影响作用,使之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最佳助推力。

第2篇

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正改变着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组织方式、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在我们的周围,不少学校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停滞在以教师为中心上,即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此外,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条件的限制,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形成结论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他们的信息能力更是难以培养。由此可见,传统单调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在此背景下,我积极组织、建立并启动了“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的有效运行机制,并按照教育教学中最本源的基础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这一目标之上,以期达到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主动为教学改革实践所服务的目的。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一)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小学英语教学:现行教材版本较多,我们的研究是使用三至六年级湘少版教材教学。

3.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通过英语课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结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考虑的是整体效果,是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点。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包括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二)理论支撑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教育学思想

罗杰斯认为教师最大的任务是教会学习。他主张教师要提供促进学习的良好气氛,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教师要提供包括自己经验、技能在内的学习资料给学生,并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以上观点既是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又是本课题的指导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对话式教学方式最终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在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知识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个体就是在“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建立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所以让学生把当前的知识与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相联系,从中发现问题,打破当前的知识平衡,迫使学生不得不认真地思考,以解决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从而在思考中前进。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能够不断地制造一些认知矛盾,促使学生去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形成判断,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这比通过灌注等方式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更好,灵活度更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学方式。

②进一步丰富我校的英语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率,大力提高英语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英语教学的能力。

③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提高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拓宽获取信息的途径,培养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一、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主动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

第二、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利用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网络。

第三、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及时、高质量地传递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来,极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搜集、获取、筛选、加工处理和储存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运用信息技术,我们能够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现实英语语言环境,将现实生活带入英语课堂,提供了英语交际的机会,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更新教学手段,强调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使教学信息网络化、多样化、趣味化。发挥教师群体优势,逐步实行集体电子备课,定期定人定内容轮流负责备课,其他教师提供素材,提出参考意见,并逐步建立“备课参考资料”资源库。

(三)优化教学过程,强调教与学双方的交互作用,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其课堂教学不是为教师提供展示手中电子信息、资源的机会,而是为老师、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不仅促进学生进行课前的信息搜集与整理,而且有效改变了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

(四)利用课堂多媒体组合的便利性,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契机,提高学生收集、筛选、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英语学习资源,建立自己的英语学习文件夹。

(五)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提高学生与外界交流、合作并从中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整理学生英文作品,建立“优秀作品资源库”,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优势,改善学习资源。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理论研究法

广泛采集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课堂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实验报告、交流论文、学术论著等材料,并筛选出可供借鉴的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为构建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实施策略。

(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课题实施的每一阶段针对研究情况设计了学生、家长、课堂教学问卷调查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素养、课堂教学效果、家长对孩子的意见反馈、整合效果的评价等,确保课题的有效开展。

(三)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整合课堂上对学生前十分钟注意力、学习兴趣、创作电子作品等方面进行现场观察记录,掌握一手资料以便改进课堂教学。

(四)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探讨整合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对每节课进行现场调查,尤其是专题网站的制作、网页的设计、自主探究环境的创设、学与教评价功能的实现、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课后进行研究、讨论,针对不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反复进行课堂实践研究,遵循“认识——实践——认识”的原则,并在不断实验中寻找最佳的途径和方法。

(五)总结论证法

编制实验报告,分阶段按课题分工总结,撰写教学论文,根据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实施条件、操作要领及实践体会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709—201712)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

2017年11月,课题负责人对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一热点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制约小学英语课堂利用信息技术的因素进行小结;随后,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进行梳理和确立。2017年12,对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任务等进行确定,并制定相关的研究细则。

第二阶段(201710—201906)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2017年9月到2018年6月,课题组多次举行公开课;课后,课题组一起对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措施进行了交流,对其中一些比较积极、有利的课堂教育教学手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讨。

课题负责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区、市教育局举办的课题交流会。

2019年3月,课题组谭雪萍、陈开始进行新课堂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公开课和示范课。在课上,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采取各种能有效调整自身教学方法与手段且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措施;然后,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感悟对课题的研究,写出反思、心得、论文,为本课题研究情况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3篇

参与式教师培训是采用参与式方法对在职教师进行的培训,其本质的特征是通过活动实现教师在培训中的有效参与,使教师在参与中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甘肃省最早引入参与式教师培训是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该项目最初在临夏州4个民族县的小学、初中教师和全省的中等师范学校教师中普遍实施参与式教师培训,之后逐步扩展到甘肃全省。目前参与式教师培训已在西部许多省(区)推广。此间,笔者以培训者和课程开发者的身份参加了“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教师培训工作,并在项目专家指导下参与了多本参与式教师培训教材的编写。近几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参与式培训效果追踪研究”的主持人,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对接受过参与式培训的农村教师进行了追踪调查。通过对调查所收集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对接受过参与式培训的教师在他们自己教育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情况及效果的了解,我们认

为参与式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对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来讲,由于学校大多处在交通不便的偏僻落后地区,学校经费又十分短缺,因此,他们很难接受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实施初期,本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甘肃临夏州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数十年也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即使能够参加一些上级教育部门安排的培训活动,培训也大多以专家讲座方式进行,偏重于理论描述,培训形式单一,教师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调查中就有教师反映,以往参加的培训对其专业发展帮助不大。有教师说:“培训时讲的东西不符合我们的实际,回来用不上。”“培训配发的教材太深,看不明白,专家的报告理论性太强,听不懂”。可以看出,脱离农村教师实际的培训不但无益于教师专业提升,反而增加了农村教师的疑虑和负担,不能有效地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更难以帮助农村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本课题组了解到,农村教师希望通过培训不仅仅能获得新理论,得到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掌握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例如在回答“你所期待的教师培训内容”这一问题时,有93%的教师选择“指向农村中小学的实际问题”,有94%的教师选择“与其他受训者交流教学经验”,有81.4%的教师选择“对学科教学提供具体策略”。有68%的小学教师和52.38%的初中教师希望改变“讲座式培训方式”,认为最有帮助的培训方式是专家与教师互动交流。他们特别希望能通过培训与专家沟通,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学到有用的东西,了解别人在怎样上课,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这不仅反映出长期以来农村教师的培训现状,也反映出农村教师对培训的强烈需求。因此,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单调等问题,成为农村教师培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城市教师一样,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他们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参加进修学习和专业培训,才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育方法。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学校环境、交流机会等,都比不上城镇教师。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他们个人的工作经历、生活环境及个人发展意识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进修培训的学习观念、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发展。因此,寻找和提供一种基于农村、基于学校、基于课堂、基于教师,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符合基础教育新理念的有效培训方式,应该是关注农村教师发展、参与农村教师培训的教育培训组织及培训专家的目标和责任。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提供了最适宜于农村教师培训需要的这样一种新型培训方式,即参与式教师培训。从2002年至今,“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一期和二期,一直在教师、校长培训中积极倡导和实施参与式培训。目前,不仅在县级培训、省级培训、校本培训中持续推行参与式培训,而且这种培训已经开始推向全国。

二、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特点

1.参与式教师培训注重培训过程中培训者与教师的共同参与,让教师明确参与式培训必须依靠参与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用的发挥。而且参与式培训注重形成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培训情景,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参与热情和创造力的发挥,使接受培训成为教师自主、自动、自觉的行为。

2.参与式教师培训可以将农村教师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交流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培训过程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并且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有许多教师长期任教于农村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其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就是一大笔财富,而参与式培训也为教师充分展示他们的经验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3.参与式培训本身对教师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参与式教师培训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培训模式。这种教师培训模式提倡培训者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拓展教师主动学习的空间和领域,激发教师学习的动机,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亲自参与活动过程,在参与中体验和感受,便于他们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迁移操作。这对于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授受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下忽略学生主体的现象,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4.参与式培训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形成积极讨论的交流气氛,能充分体现教师参与的主体性,给培训者与教师之间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宽松安全的环境。每一位教师在培训中都有机会发言,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之间互动的方式也灵活多样,这使得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比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参与式教师培训有效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题组通过对接受过参与式培训的临夏州的东乡县、康乐县、和政县的部分农村学校教师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到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1.参与式培训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笔者开展的有关参与式教师培训效果的调查发现,参与式教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共同参与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并运用到了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69.8%的教师对参与式培训给予了比较好的评价,认为“与讲座式培训相比较,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形式效果更好”。有一位老师说:“参与式培训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行为。”“参与式教学让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新的认识。”老师们普遍认为,经过参与式教师培训后,他们对教育、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的认识都有了变化。谈到参与式培训的效果时,老师们常常提到的话题就是参与式教师培训在改变自己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例如,在被问到“教学中你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最主要的原因”时,有59.5%的教师选择回答“教学理念科学”。在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回答上,有46.4%的教师认为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78.9%的教师认为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形式非常好;有88.3%的教师回答自己在参与式课堂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师生互动式的合作交流。在回答“参与式教师培训对你改进教学、转变观念所提供的帮助”问题的选择中,有46.5%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有53.5%的教师认为有帮助。对学生的问卷结果说明,在老师采用的参与式教学中,有92.9%的学生认为自己都能积极参与。学生普遍认为,参与式教学使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了一定提高。可见,参与式教师培训在帮助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念、转化教育行为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参与式培训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意识的提升。接受过参与式培训的教师普遍认为,参与式教学没有单一固定的形式,要求教师根据需要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条件即兴创造,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访谈、辩论等都可以成为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参与式方法。此外,为促进学生参与和增强学生体验而设计的各种活动也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全面准备,而且要能够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灵活地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娴熟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恰如其分地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参与式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施展才华、发挥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他们的专业素质在组织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中得到提升。有一位被调查的教师说:“自从接受了参与式培训之后,自己不仅对教师职业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自我也有了重新的认识。”“参与式教学也让自己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由于在参与式教师培训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不断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反应和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在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中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因而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学会了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对未来的自我进行筹划,从而为在专业水平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提供可能性。由此可见,参与式教师培训对于激发和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3.参与式培训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参与式教师培训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师培训听讲座、记笔记的单向培训方式,同时让教师作为培训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到培训活动之中以增强培训活动中的教师合作意识,提高培训效果,更重要的是接受参与式培训以后,教师通过体验能够掌握参与式方法,提高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回到学校后,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参与式方法,尽可能将有关理念和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在本项目的调查中了解到,接受过参与式培训的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实践参与式方法,并且教学能力从中得到一定的提高。问卷结果显示,有97.7%的教师认为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方法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方法有比较大的帮助。有67.5%的教师认为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比较大。在对被调查学校的课堂观察中我们看到,尽管有的课堂活动设计并不是很好,但老师们都在积极尝试运用参与式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共同参与、主动学习的机会,说明了老师们的教学行为在发生变化。在我们观察的25节课堂中,有18节采用了课桌分组摆放的形式。有的学校由中英项目配置的课桌就是六边形的,这种形式本身就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采用比较多的参与式方法有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师生问答、角色扮演等。他们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中也经常在一起探讨和交流经验。调查中了解到,有55.7%的教师经常与其他教师讨论参与式教学方法。他们认为,参与式教学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能力、教学的组织与驾驭能力都提出了比过去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应具备一定的水平和应变能力。同时他们也积极尝试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更多收获。可以说,教师恰当、高效地使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完善的过程。

4.参与式培训促进了教师教研意识的增强。调查显示,有71.7%的教师认为,与接受培训前相比,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一位校长说:“过去学校开展的一些教研活动基本上流于形式,学校与外界交流很少,得不到其他学校的教改信息。”老师们也反映过去几乎不知道怎么进行教学研究,因此教研意识比较弱。自从接受参与式培训之后,很多教师开始琢磨教学问题,反思教学行为,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的办法,也尝试着写一些教学论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教研成果变成文字发表在专业刊物上时,感到非常自豪。可以看出,参与式培训让教师的教研意识有所增强,给参与者提供了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新思路,改变了教师不进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只教不研”“教研脱节”的现象。通过这种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要在尊重每一位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对自身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学会结合学生的实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学会对自己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同时,教师也要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在组织与实施教学的实践中得到提升,教育和教学研究能力得到增强。可以说,农村教师对教研问题认识上的变化和教研意识的提高是参与式培训给他们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

以上分析说明,参与式培训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其意义在于它能够关注教师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促进了农村教师在培训中的有效参与。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参与式培训效果追踪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编号为DFA030117。

第4篇

一、多元课堂教学模式内涵解读

新课改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以师生发展为本、学生自主学习和三维发展等教学理念,使之变成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校长必须引领学校教研力量基于学校文化、师生特征和现代课堂走向,建立起全体教师遵循的基本教学路径,这就是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建构的“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充分尊重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及相关要素多元存在的前提下,教师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差异,主动构建促进师生多元发展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素质为中心,基本流程是自主先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讲解—训练内化—总结反思—拓展提升。该模式的价值追求是:强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多元性;强调提供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方法多样性,以促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强调学生多方面潜能开发,让每次教学活动都能获得多种教育收益。

根据老师们的教学实践,我们提炼了多元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它具有动态生成性、开放性、互动性、多维性,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着力创生充满生命活力、灵性流淌、潜能激扬、愉悦和美、共创共享的课堂。其特征表现为:一是教与学的主体回归,强调学习的生本性;二是强调教与学的动力生成,摆脱被动单向式学习,促进教学“三维生成”的互动激发式学习;三是强调教与学的潜能开发,开发每个生命的发展潜能;四是激扬课堂生命活力,具有本质的课堂活力生成;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和学习品质,能够让学生亲历问题发现、探究和解决过程。

二、把握构建运行多元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

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催生、放大教学生产力,既要论证模式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要诊断影响模式运行的相关因素。在推动模式运行过程中,作为校长需要进行如下影响因素的整体思考,并推动学校管理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

(一)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模式影响因素考察

一是基于“多元和谐”办学思想的实践需要。近年来我校提出的“多元育人,和谐发展”办学思想,主要包括三层意涵:学校教育生动、丰润的蓬勃状态;强调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的多元性与和谐性;强调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策略是“共同发展、差异开发。这一思想无疑是催生“多元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引擎和原动力。

二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内在需求。进行生命素质的多元培养、多元潜能开发,达成个体素质多元和谐相生,教育应顺应、激发、引导生命素质多元发展、和谐生成,充分激发师生个体充分发展并促进个体与群体、环境、社会和谐共生。

三是变革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如下弊端:过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整齐划一,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质疑,师生互动交流少,课堂缺乏有效的新知生成、潜能开发及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构建学生自主、教学潜能充分开发、充满生命活力的多元课堂。

四是基于学校文化传承的行为可能。我校有200多年的办学历史,先后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射箭重点学校等,积淀了以“大雅、祥和”为核心的凤仪文化,拥有实现“多元和谐”发展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

(二)运行多元课堂教学模式影响因素的调整

影响课堂教学模式运行的因素很多,作为校长必须抓住关键环节,我主要从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二是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运行多元课堂教学模式,一要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评价,加强群体性、阶段性、个别性的课堂诊断,寻找普遍性问题和因应措施,发掘放大教学亮点,培育催生教学特色;二要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使其更具导向性、可行性、效益性,使评价变得更客观、科学、多元、有效,注重两者融合,激发教与学的动力和潜能。

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催生教师教学特色、彰显教学个性,而其运行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元教学模式是改变传统单一被动的灌输式教学,从“一维”“二维”教学向“三维”教学的转型与变革,离不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学风格的形成。提升适应多元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的教师专业素养,我们展开了五条路径。

一是师资培训。我校在成功创建“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校”基础上,创建了“凤仪学堂”,以此为载体建立了以团队发展战略为牵引,以能力模型为基础,涵盖教学领导力、专业力和基础素养等方面的培训课程体系。围绕推行多元课堂模式从激发热情、内涵解读、实践操作等层面系统培训,达成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认知认同和有效践行。

二是举办研讨课。每期组织大量的教学研讨活动,校长亲自上研究课、做讲座,组织召开以《创建自主多元的高效课堂》和《学习方式多元、课堂教学高效》为主题的课改研讨会。大力培植典型课,推进个性化教学,努力消除同步教学整齐划一的弊端,探索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先后探索出语文课“自主探究”、思品课“心灵对话”等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模式,提炼出教师教学指导策略和方法,为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具有操作意义的实践路径。

三是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每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按照“说课—上课—观课—议课”程序展开:先由教研组选择一种课型进行“同课异构”,落实人人先说课、再上课、后观课的评议流程,再由学校组织“同课异构”大教研活动,对各组推荐的优秀课展开课堂大赛,按多元课堂评价标准评价。我校推荐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级学科教学赛课,连续四届区级说课竞赛,我校参赛教师100%获奖,一等奖人数占全区小学一半以上。

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和常态教研活动。一是强化日常教研。开展各层级“课例、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和教学论文;实行“集体备课、二次修改、教学反思”备课方式,强化单元起始课、典型课、新增课的课例研讨力度,提炼形成了集体备课有效流程:明确任务自主备课中心发言集体研讨完善个案;在把握重难点基础上,重点关注“学案”设计,着重研讨学习方式选择、关键问题处理、练习设计,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班情、学情、师情进行个性化的二次修改,做到“共性”和“个性”统一。二是围绕“戴尔互联创未来”“十二五”课题等项目深入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多元课堂模式的有效运行。

五是建立梯级培训平台。我们拓展思路,聚集资源,搭建了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六级培训交流平台,积极参加省共同体、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北师大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会员活动,提供各级各类外出学习机会,促进教师梯次发展和专业素养提升。

在实践过程中,多元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师生欢迎,它改变了传统课堂师生低质量的生存状态,点燃了生命激情,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释放学习潜能。多元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新课堂文化,也辐射影响了学校文化,促进了学校文化品位的快速提升。

第5篇

十几年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提出给学生减负提质,从课堂中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益;新课程改革还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这无一不说明学习需要自主意识,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发表见解,方能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此,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能从课堂获得知识和能力,就成了教师探究的问题。通过探究认为预习是可行的方法。

2 课题研究依据

(一)理论基础:随着我国教学理论从“以教为本”到“以生为本”,再到“以学为本”的转变,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001年教育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其课改的核心是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新理念;要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成效,就不能仅仅让学生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导,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和自,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自己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跟所学内容、教师和同伴,以及自己进行对话。因此,要想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预习。

(二)现实状况: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我曾经撰写过《略论素质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浅谈如何做好中学历史课的课前预习》等文章。但在教学方式上, “填鸭式教学”或“满堂灌”的办法仍然存在,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主,从教师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出发,而不是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因此教学方式急需改变。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或者只是被动地参与,学生在学校里处于被动应付和机械训练之中。这与新课程理念相去甚远,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严重地影响着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发展。

3 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价值:本课题研究试图以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为目标,以日常教学中较为薄弱的预习设计为主要内容,探索出适合学生的预习设计模板,给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帮助指导。

(二)研究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让自己充分认识到预习环节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积极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历史学科预习策略的研究

目的是要想使预习取得实效,必须给予学生预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知道预习的重要性,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预习有效,让学生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以及自己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预习方法并学会正确使用预习学案。当然,不同课型应有不同的预习策略,不能一概而论。有新授课、有复习课,在预习设计上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努力提升自身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从知识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5 课题研究方法

以行动教学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并辅之以调查研究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6 课题研究对象

2014届、贵阳四十一中高一(1、2)班。83名学生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月):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2013年3月――2014年7月):深入实践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2014年8月―2015年8月):总结、反思阶段

8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深入实践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

调查发现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很不理想。没有听说过预习学案约占总人数的78%,对预习的重要性有正确认识的学生仅有30%,学生对预习有兴趣的约占43%,能做到课前预习的约有30%,从来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约60%,不清楚预了看课文还有其他要求的学生约占94%,家庭教育对学生缺乏正确引导的约60% 。

课题实施阶段:

(1)、自己研究和集体研究预习学案,大胆实践。不断改进,不断解决遇到的问题。

为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本组刘荣海、朱江、丁松三位历史老师在进行大量有关学生预习方面理论学习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设计出各自的预习学案,最后形成历史学科的预习学案模板。但实践过程中,学生反馈了一些信息,学生认为内容太多,内容偏难。针对这一问题,我仔细的研究并与老师们共同商讨,把按课文编排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精简,只留与重点难点相关联的内容。这样内容减少了。经过不断的探讨摸索,预习学案由最长的约一个半小时缩减为三十分钟,有的只要20分钟。

(2)、同样的预习学案,有的学生能够完成,有些却不能全部完成。

对此,我设计了分层预习,基础预习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比如填空题,做完了的,我就算合格。对基础好一点的,材料问答题要做。对优秀的学生要全做。还要提出自己的疑问。

(3)、部分学生并未采用预习学案去预习。

这部分学生对学习课程有偏科现象,对学习历史认识不足,我就只能给他们做耐心的思想工作,认为历史也可以抓分,历史可以提高人的智慧。或说这是我的一项研究课题,请给予多多支持。或连哄带骗,只要能只要动起来就行。慢慢的学生就会养成习惯,能力会有所提高,学习态度会有所改变。

(4)积极参与文综研究小组的研讨活动,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历史学科预习学案模板

1、初期,以教材为立足点、以新课标新理念为理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执行方向标反复研读教材,设计适合本班级学生的预习学案,

2、经过第一阶段的充分准备,把已具雏形的历史预习学案投入使用中去。这个阶段,通过互相听课、评课,找优点,找不足,探讨研究丰富完善预习学案。为了能完善预习学案我积极参与每月一次课题组研讨会议,上好为课题而设计的公开课,不断上网查找资料、向同行求教,询问学生预习学案使用的感受,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更新预习学案。

3、经过多次文综课题研究小组反复讨论、多次实践、再次研究,形成了历史学科预习学案模板(包含新授课、复习课、两类课型)

4、依据历史学科的预习学案模板编写预习学案,深入课堂实践。让学生真正使用预习学案,形成主动预习学案,按照教材的要求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预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

此阶段,收集整理实施预习学案过程中的资料,分析相关数据,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准备结题。

(三)学生通过预习反思摘录:

1、我认为预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课前预习(课前自学)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前提,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

2、每节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自己首先独立地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听课就轻松多了。

3、通过预习,我们对新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无疑是大大增强了听课效果。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讲解,印象会更深,没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拦路虎”会轻而易举的搬掉。听课质量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教师专业成长

1.教学观念和态度:

教师不只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而是应该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尤其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课堂的“权威”了。面对这些知识面开阔、思维活跃的学生,教师若还是在原有的知识上停滞不前显然是不行的。自己必须做出改变。改变了以前仅仅关注教的效果,现在还有关注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关注点来关注。在课堂上设计好相应的合适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师生关系不再是知识学习之后的附加关系,而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的指引者,对学生的学习应做到收放自如。能放手的地方就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需指引的地方就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

学案设计应分层,不让差生知难而退,也不让优生志得意满。所以难易题目比例要适当,可以出一些附加题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获奖情况:

通过近三年的课题学习研究,围绕课题核心内容,积极学习课改理念,参与各种理论学习和培训,撰写预习学案、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案例分析,精心制作课件,积极参加各种比赛,获奖情况如下:

(一)不足和解决的办法:

1、在度的把握上不好把握,针对课型的不同,应有不同的方法策略。有的课时,教材叙述详细,形象直观,与学生的旧知、经验紧密相关,利于学生全部自学;有的课时教材叙述简略,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自学;即便是同一课时也会存在有的内容宜于自学,有的内容适于讲解。因此,不宜将一些抽象的、属于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

2、指导到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只简单提出预习课文内容的要求。因此,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必须明确、有可操作性。

3、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预习目标应该是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完成情况,实现目标分层化,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提升历史学习能力。

4、以后新带的班级必须做到人人了解预习学案用途,人人真正使用预习学案,并积极带领起分析使用前后的差异,从而确立预习学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5、有些学生使用预习学案后,觉得自己课后的闲余时间部分被预习学案占据了,且收效甚微。这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只能个别做思想工作,毕竟绝大多数的学生进步是明显的,仅个别学生例外,应特殊对待,不能因为特殊情况动摇了预习学案设计实施的宗旨。

6、不能及时的反思,毕竟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反思和总结必须在学案实施后适时进行。这样才会有进步。

(二)今后的打算:

在教学实践中断进一步完善预习学案,坚持预习学案使用,并且要继续参加学校新的课题研究,坚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特别是与课题相关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同时还要深入钻研教材课本,《课程标准》,更好的把握教材,运用教材,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预习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