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时间:2022-03-12 23:0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第1篇

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很多考生对设施农业科学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的问题很关心。下面是由本站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学什么 毕业后能干什么”。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温室建筑力学基础、工程测量、园艺植物栽培原理、园艺设施学、设施环境工程学、温室设计与建造、设施园艺作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病理学。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设施农业的生产技术、工程设计、管理、教学和科研方面工作。可选择的单位主要有:农业教育机构、教学单位(高职、中专学校)、科研单位、农业管理部门、信息咨询公司、蔬菜花卉及果品企业、大型温室及种子种苗公司、农产品外贸公司、现代农场及现代化高科技示范园等。

另外,如果想继续深造还可选择攻读园艺学、蔬菜学、农业建筑环境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也可在植物科学类、工程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如作物生理生态、设施设计与改良、设施环境工程与调控、设施生产技术、无土栽培、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深造。可在涉及农业、设施、生物或综合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推广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推广和经营工作。

也可通过选干或公务员考试进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还可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农业、设施、环境工程等部门从事科研、开发、推广及生产经营工作。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兴的专业,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就业率高,我国目前设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只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几家,个别学校只开设专业方向或选修内容,其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全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许多企业与产业部门急需具有该特长的专业人才,将会吸纳本专业的毕业生。山东省是设施农业大省,因此,培养的人才将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2013年4月20~22日,第三届(2013)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在山东省寿光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设施园艺行业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180余人,以及来自日本、韩国、美国、荷兰、以色列、西班牙、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几位业界知名专家应邀参加了本届论坛并做大会交流。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吴胜军、山东省寿光市副市长王惠玲、寿光市人大常委副主席房师平、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会长张志斌、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陈青云等领导和嘉宾应邀出席开幕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杨其长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山东省寿光市副市长王惠玲、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吴胜军、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Nicolás Castilla教授致开幕式致辞。

“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寿光市人民政府倾力打造的国际性高端学术盛会。并于2009年和2011年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简称“菜博会”)期间连续举办了两届。每届论坛都有150余名中外学者与会,3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设施园艺的最新科技进展进行了报告,取得了圆满成功。应国内外同行的迫切要求,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寿光市人民政府决定于2013年4月,在第十四届菜博会期间举办本届学术论坛。本届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组委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山东省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承办。

本届论坛以“低碳、节能、高效、安全”为主题,本届论坛安排了日本千叶大学Kozai Toyoki教授、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Nicolás Castilla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EP Heuvelink教授、台湾大学方炜教授、沈阳农业大学须晖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陈青云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张志斌研究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周长吉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教授等4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并围绕设施环境调控、设施高效栽培、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新型材料与装备、绿色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植物工厂等当前设施园艺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了当前设施园艺领域的新进展、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成果,探讨实现设施园艺低碳节能、高效安全的生产模式,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的技术途径,提升设施园艺技术与装备工程研发水平,为促进设施园艺产业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第3篇

(本刊讯)正值第十二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开幕之际,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届“2011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于4月20~22日在我国蔬菜之乡一一山东省寿光市温泉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荷兰、日本、英国、意大利、希腊和丹麦等国家,以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的150余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届论坛。农业部、科技部、山东省政府等相关部门代表出席了论坛。

本届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温室网、《温室园艺》杂志、维普资讯网协办,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梅旭荣所长主持开幕式。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政府桑文军副市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科技部贾敬敦主任、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女士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桑文军副市长代表寿光市委、寿光市人民政府,对与会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寿光是中国的蔬菜之乡,也是中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之一。多年来,寿光以设施园艺为平台与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国内外专家、学者再次共聚一堂,就设施园艺的热点问题、新技术的应用、最新的科技进展进行研讨,必将对国内外设施园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举办地,寿光市愿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设施园艺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世界设施园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旭副院长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出席论坛的国内外嘉宾表示欢迎!刘旭副院长指出,近年来,我国设施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设施园艺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向国际同行学习。本届论坛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各位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共同推进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此外,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寿光市人民政府共同商定,每两年与“莱博会”同期举办一届“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努力把论坛办成国内外设施园艺同行交流的平台、创新成果共享的盛会。

贾故敦主任代表科技部(农村中心)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设施园艺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离不开现代科技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全国设施园艺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面积已发展到350多万公顷,产值达到了7500多亿元。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成功解决了我国冬季蔬菜的供给难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95%以上的设施仍为简易型结构,环境调控能力较差,配套技术仍不完善,单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仍较低。希望国内外同行借助论坛这一平台进行广泛交流,并针对中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促进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玉香总经济师代表农业部对出席论坛的国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她指出,设施园艺是一个高效农业产业,是农业部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发展到350多万公顷,产值达到了7500多亿元。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部仍将不断加大对设施园艺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设施园艺产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本届论坛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各位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尤其是针对中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共同推进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届论坛以“节能高效、绿色安全”为主题,3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以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的形式报告了国际设施园艺动态,以及节能与新能源利用、环境优化控制、高效栽培与清洁生产、植物工厂日光温室结构与材料、组培快繁与工厂化育苗、温室远程监控等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与会专家还就当前设施园艺的热点科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并对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解决设施园艺生产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对当前能源紧缺和温室气体减排形势下如何解决设施园艺产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交流了各自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与会国外专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目光温室倍加推崇,认为是设施园艺清洁生产的重要方式,值得各国借鉴。利用植物工厂开展植物大规模生产也成为了本届论坛讨论的热点之一。

论坛还出版了由国内外专家汇集的论文专集《设施园艺:创新与进展》,收集了近50篇中外学者的研究论文。

本届论坛是在我国大力发展设施园艺产业的背景下召开的,论坛的举办对推动我国设施园艺的科技进步、产业发展以及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都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4篇

2009年11月26日,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持,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全国设施农业发展专家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座谈会主要针对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编写设施农业阳光工程培训教材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专家有来自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部分企业代表50余人。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齐飞所长介绍,目前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突破334.3万公顷(含小拱棚),全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25m2,总面积居世界前列,已成为设施园艺大国。其他与会专家也根据自身研究领域,结合研究、推广、经营经验,就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诚布公地、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专家指出,制定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分必要。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区域重点和主推技术、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制定好规划是推动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规划要与相关的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特点、区域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顺应现代农业新的发展形态,科学谋划设施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专家提出,人才培养是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突破口。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一般农民来说,从大田生产到设施生产是一个大的跨越,必须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适应新的种植方式和生产手段。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周长吉副所长,提出了编写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材料的大纲。专家们指出,要明确培训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农民,培训教材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结合实际技术问题,解决农民日常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专家建议注重培养设施安装、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的设施农业培训网站和设施农业培训机构,组织并鼓励企业进行设施农业的理念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设施农业科研和设施高新技术推广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是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专家认为,设施农业购置补贴应该发挥好引领和导向作用,应优先补贴能提高生产力、劳动效率和整体产出率的机械设备,如CO2施肥器、无土栽培和系统调控等设备。应体现不同地区的补贴差异。此外,也有专家建议,西部地区在进行设施农业建设时也应补贴。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研究听取专家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完善“十二五”规划大纲,多方征求意见,争取把首部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好。要进一步调整完善阳光工程设施农业培训教材提纲,力求有效实用,要在推广目录和购机补贴政策中体现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第5篇

[关键词]农业设施设计基础 改革 整合优化 网络共享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23-02

一、研究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于2003年申请增设并率先招生的新型专业,专业特点是多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专业涉及生物、环境、工程、控制、信息等多个领域。因此,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艰巨,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课程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安排在第四学期教学。由于是新专业课程,几乎没有可借鉴的有效经验,教学难度很大。本课程共有80学时,教学内容包含了力学、材料学、流体、传热学、电学5个章节,也是5大学科门类的基础知识,各章节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却又都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知识,这对教与学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本课程自2006年开设以来的8年间,课程组教师不断对课程内容、讲授方式等进行总结、分析及完善,目前仍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对应教材是根据新专业增设而编写的,2008年出版,每章节均由专业人士编写,因此各章节深度的适宜度及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关联性的说明均有不足,而且有些教学内容对设施农业专业又过于深入,导致学生对学习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不清楚。另一个是在教学方式上,课程利用图文声光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讲授,虽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用电脑替代了粉笔板书,加大了信息量的传播,缓解了日益增加的知识容量和有限学时之间的矛盾,而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束缚依然存在,未能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与发现的认知工具,教学互动不足。尤其是对于力学、电学等知识,有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有部分学生甚至看不懂习题中简图的工作过程,理论与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必须对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切合专业发展、体现时代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此外,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也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课程内容整合优化

(一)教材体系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对农业设施设计的基本认识,掌握流体、传热学、力学、材料学和电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并为学生提供设计方面必备的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利用基本知识原理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课程组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结构的重组与整合。围绕农业设施设计建造、采暖、供电等配套系统设计,设施内部环境调控以及种植管理这一教学目标设置专业主干课程。注意内容的相互渗透与衔接,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系统化程度,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突破相关内容的相互融合、适应,根据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围绕设施农业工程发展的思维体系,构建并优化了以社会需求、就业为导向的农业设施设计基础教材的体系结构,注重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增强课程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

要用一门课程完成5个学科门类的基础讲授,这就需要将原属5门不同课程的内容进行剖析、重组和优化,减轻师生在教和学中的负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学中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重点,减少教材中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增加一些必要的、相关的新知识。

在介绍材料力学中受力与变形形式内容时,通常是先介绍每一种基本变形,然后进一步介绍组合变形。基本变形是组合变形的基础,因每一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公式都不一样,所以表面上看各节间似乎没联系,再加上公式、概念较多,学生普遍感到这部分内容零乱,公式难于记忆,不易掌握。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明白无论哪种基本变形,其研究思路和方法都是一致的,即外力分析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强度条件及应用变形分析刚度条件及应用。这样,学生就能对材料力学中基本变形的知识框架有清楚的认识,感到内容的条理性,从而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掌握,思考也变得积极活跃。此外,将matlab语言应用在力学教学中,可以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和作图问题,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毕业后参加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热学方面除了关于导热的傅立叶定律、关于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方程、关于热辐射的普朗克辐射定律、维恩偏移定律、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兰贝特定律等基础内容外,还补充与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增加温室传热的分析计算以及ANSYS软件的应用教学。在教学中,对于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力求使学生理解与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在传热学方面强大的计算与模拟功能,得到在传统教学方法中不能体现的一些重要物理变量的变化过程和仿真模拟结果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信息,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

在电学这一章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把不是特别重要的细节部分删减掉,如把电路分析中具体的计算过程舍去,而对其他的更为重要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只要能够让学生理解应用定律就达到了教育目的。将电子科技方面的知识融入电学的教学内容中,使课程内容更符合时展的需要。课程教学也更多地向着实用性的方向发展。

三、共建共享课程建设

资源集成课程各章节领域(流体、传热学、力学、材料学、电学)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实例、习题辅导等功能,服务于学生学习课程的全过程。

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网络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习题试题库、留言板等内容和功能,使学生在时间、地点和场所方面能够灵活安排学习。

利用课程网络平台的功能,让学生可以上传和下载教学资源、在线讨论答疑,积极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学生和教师可以自由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效果分析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及辅助软件的应用后,真正减轻了教与学中的一些负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结合生活和工程实际的教学案例,增加了新的知识,使学生及时掌握应用并了解本领域的相关动态前沿。通过教学反馈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后,形成了适合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课程的结构体系。同时,共建共享的学习方式,对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均产生了有益的影响。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课程的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研究改革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侯怀银,王俊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大学教学方法研究:历程、进展和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63-71.

[2] 许英姿,沈玉凤,李丽君.成人高等教育工程力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4):91-92.

[3] 龙连春,刘海宏,杨庆生.材料力学概念数值模拟分析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87-89.

[4] 田修营,文瑾.材料类《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20):191-192.

[5] 陆宁.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136-137.

第6篇

在具体政府采购行为实践中,由于公开招标方式没有限制条件,竞争程度最高,因而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要依据政府采购的管理规定选择恰当的政府采购方式,对于单项金额较大的工程项目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而对于规格及标准相对统一的通用类设备的采购,一般实行协议供货采购方式,即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公开招标,确定中标的供应商及产品,采购单位在此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亚所”)属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类、基建工程类和农业生产资料类等3类,分别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

1.1基建工程类项目

目前,主要来源为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主要为科学事业单位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类项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央预算单位年度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规定:“除集中采购机构采购项目和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外,各部门自行采购单项或批量金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货物和服务的项目、6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有关规定,南亚所的该类项目主要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1.2仪器设备类项目

主要经费来源为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和科研项目中的小额仪器购置经费。对于此类项目的采购,南亚所全部采用公开招标,将上级部门批复的仪器设备和该年度使用项目经费需要购置的小型仪器设备统一通过招标公司公开招标采购。对于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则按照中央政府采购网上的协议供货选择合适的供货方。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类货物的采购,由于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数量不大,主要由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

2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面临的问题

2.1对政府采购规定理解有误,造成规避政府采购行为的发生政府采购范围简单划分为货物、工程和服务,集中采购目录内、目录外产品等,对于同一采购项目如果包含家具、设备、物资等,由于均属于货物,是按照类别分开确定采购方式,还是在一个采购项目下合并内容确定采购方式,在这方面没有具体政策依据。对于同一采购项目包含的货物,是按照同一项目的采购来确定还是按照同一单位内所有货物的采购来确定采购方式,也没有具体操作规定。另外,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有特有的核算机制,单位内部的课题组独立发展,拥有自己的课题经费。对于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的采购是按照一个单位所有货物合并采购还是按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值得商榷。

2.2进口仪器设备采购手续繁琐,不利于预算执行工作目前,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各个单位采购单价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主要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对数据精确度要求很高,稳定性强、抗干扰性强的测试仪器在试验研究中起重要作用,而测试数据的精度高低直接关系到科学试验研究的成败[1]。进口设备在性能上优于国产设备,但是政府采购工作要求尽量采购国产设备,对购置进口设备有严格限制。采购进口产品时,首先方案申报前要做调研和专家论证,并经财政部专家审核后,由财政部门批复。在开展具体采购行为前,仍需再次组织专家论证并向财政部门履行申报审批程序。单位论证基础性工作主要依靠单位的科研人员做,工作量很大,耗时费力,基层单位对此重复工作很不理解,实际上也给上级主管部门增加了重复工作量[2]。项目申报时为进口产品,预算批复后采购前,进行进口产品申报时,如果不批准,就无法采购进口产品,只能采购国产产品,而国产产品在性能上不及进口产品,价格上更低于进口产品,这样造成了预算资金结余,既不利于预算执行,也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2.3专业专职人员缺乏,造成预算和计划编报不够科学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缺乏专业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人员,目前从事该项工作的主要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并抱有政府采购程序复杂、效率低下,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错误思想,因此在执行政府采购行为时,积极性不高。在这种错误思想下,政府采购计划与预算结合不够密切,科研人员对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编制预算具有随意性[3]。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采购时预算不足的问题,同时,因项目批复后调整难度大,影响预算执行。

3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对策和建议

针对在具体政府采购行为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以免影响政府采购工作。

3.1制定符合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特点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对政府采购工作,建议按照不同类型单位分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如对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应该制定符合该类单位自身特点的具体实施细则,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2优化进口设备采购程序针对进口产品采购过程复杂的问题,建议简化审批手续,使采购测算在前,经费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审核同步[4],并建议进口产品申报审批同项目实施方案审批同步进行[2]。

第7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设施农业;分类方法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长期战略任务,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发展设施农业。数十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从简单的工程技术,一直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性强、科学、合理的综合体系,并在其中融合了多学科、多门类科学知识,作为我国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战略指导。尽管我国大部分学者归纳和综合研究设施农业技术,但是对于其充分把握的程度还是比较低,无法更加完整和深入地研究整个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能够充分掌握其中存在的规律,为建立完善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学科体系打好基础。

1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含义

所谓设施农业工程是指综合工程手段和某种保护设施,合理控制和调节农业环境因素,为农作物改善和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和产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选用的都是先进的农业技术、新型的生产材料,以及优良的工程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作为主要生产能源,调节和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湿度、营养等各种条件,实现设施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2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概念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可分为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工程技术,但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技术的类型进行划分,只能体现出宏观层面的特征,不能够充分体现设施农业技术中更深、更细的层次结构、时代特点等各方面的特征。所以需要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广义概念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设施农业工程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其包含的要素也具有一定的广义性,不仅需要根据农业工程的生产工具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根据生产者、生产对象以及生产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和分析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广义要素,有利于构建一个联系性强、相互作用的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作为主体的有机整体,其主要内容涉及到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等多种社会学科内容,形成合力的技术系统,并有效体现系统的人文科技精神。所以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提高农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生产者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促进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随之解决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主要特征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实际上是一个繁杂的技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项技术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性,既能够相互作用,也能够相互影响,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特定功能就体现在这些技术相互作用下,所以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放大各项技术的功能,所以在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时,应注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主要特征:3.1层次性复杂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由多个小系统组合而成,所以在进行分类时,需要通过解释不同层次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之间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完善研究内容,同时提高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层层递进,从低到高逐渐增加分类的层次。3.2稳定性分类时,全面根据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技术创新的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系统结构的独立性、长期性和基础性,放大细分技术的功能,提高系统的功能水平,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3.3开放性开放性是推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分类工作的本质要求,能够有效长期保持技术系统的动态性和成长性。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是一个融合了多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型交叉社会学科,确保技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有效保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运用的动态平衡。其次,还可以帮助技术系统不断吸收新的技术环境积极因素,提高系统自身的组织水平,增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步的效率,但要注意的是,在吸收新型设施农业工程技术时,不宜分层太多,要注意为每一层次预留更多的延伸空间,避免降低技术系统的稳定性。

4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方法

设施农业工程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社会学科,所以其技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帮助我国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适应技术环境的多变,尤其是合理的分析和总结某些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新兴技术,然后根据结果进行分类。4.1横向分类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功能运行,主要是在农业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同时也是我国设施农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体现,所以实现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目标,实现和发挥农业工程技术功能作用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设施农产品商业化,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内容覆盖设施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并根据这一特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横向延伸,丰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的层次内容。4.2纵向分类进行纵向分类层次,能清晰、简介地解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常用的纵向层次划分方式是线分类法,根据所选定的属性或者特征分次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成相对应的类目,然后排成层次性强、逐渐开展的分类体系。一般可以分成4层,分别是大类、中类、小类以及子类,能够有效反映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以及具体技术和措施等属性。4.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定位方法采取这一分类方法,需要根据分类工作的稳定性特征和原则,鲜明地体现不同层次上的技术内容的特点和功能,在横向发展的同时形成并列关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的依据是农业工程技术的主要属性和功能作用,便于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为农作物改善甚至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5结语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更,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动态性、成长性以及开放性必定会越来越鲜明,同时作为农业学科研究和建立完善学科体系前提,技术分类方法会随着社会农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累积不断提高,逐渐体现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化、手段人文化等多种现代特征。在进行分类工作时,要充分尊重农业工程技术的特点,在动态组织中把握其功能和特点。提高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水平,能够有效揭示存在技术系统中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同时还可以为我国的农作物改善其生长环境,提高我国的农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要不断地发展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就要不断地推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实施大项目,有效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有效促进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协同创新,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不断提供先进可靠的设施装备和科技支撑。科学合理的技术分类,可以在专业设置、研究方向把握、复合型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特别是通过分类过程中揭示技术内在的矛盾关系,对解决不同的学科间融合与支撑的难题、形成设施农业大学科格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杜艳艳.国内外设施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0(4)

2韩文峰,于瑞军.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今后发展预测[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2(1)

3齐飞,朱明.周新群等.农业工程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1)

第8篇

摘 要:近年来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迅速,取得显著成效,但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特征、基本做法和示范带动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特征;做法;模式;天津

中图分类号:f306.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11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s and driving patterns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ei xiu-fen1,wang sheng-xiong2,sun guo-xing3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3.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rogramming,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developed rapidly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 recent years. but they could not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ing rural prosperity, the paper summarized main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 and driving patterns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based on large field research.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 ;driving pattern; tianjin

 

农业科技园区是在特定区域内,立足于本地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运用资金集中投入,以设施工程为主体,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为核心,集精品农产品生产、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及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农业科技园区具备农业新技术开发、引进、转化、示范和推广辐射等功能。按照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起步于2001年,并从2008年开始在滨海新区全面启动建设,同时拓展到其他有农业区县,目前已启动建设农业科技园区11个。

 

1 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特征

1.1 建设主体有企业、政府和科研单位,单一建设主体多

以企业为建设主体的园区达到8个,分别是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天津滨海北塘休闲渔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天津滨海傲绿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杨家泊水产科技园区和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以政府为建设主体的园区为2个,分别是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以科研单位为建设主体的园区仅1个,即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绝大部分园区为单一建设主体。

 

1.2 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大多与建设主体一致

10个园区以企业为经营主体,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1个园区即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经营主体为科研单位,但其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中试或产业化项目实行现代企业制度。9个园区经营主体与建设主体一致,只有以政府为建设主体的2个园区,经营主体与建设主体不一致,其中,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下设天津市津谷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中心,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注册成立了国有独资企业“天津港林耐盐碱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

 

1.3 实行管委会制、公司制和混合制管理模式

实行管委会制度园区2个,即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和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这些以政府和科研单位为建设主体的园区由管委会对园区建设发展进行管理。实行公司制园区8个,均是以企业为建设主体的市级园区,园区成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公司开发和管理园区。实行混合制园区1个,为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由政府承担园区公共设施建设,管委会负责园区总体规划、招商引资和金融等服务,园区生产经营设施承包或租赁给企业,由企业负责项目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截止2010年底,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吸引入园企业95家。

 

1.4 主要分布于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覆盖了天津农业优势产业

5个园区位于滨海新区,5个园区位于环城四区,1个园区位于武清区。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1年批准建设,其余10个园区均在2008年以后启动建设。综合型园区3个,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涉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无公害蔬菜、花卉和水产品等多个产业,已形成南美白对虾、冬枣、绿色和无公害蔬菜三个主导产业[2];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以生态农业为主线,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生态休闲服务业,形成了蔬菜和花卉育苗及休闲农业三个主导产业[3];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育种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其余8个园区为专业型,主攻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突出了花卉、蔬菜、海珍品、耐盐植物、葡萄、观赏鱼、奶牛等天津特色优势产品。

1.5 规模化、标准化和科技化水平高

园区占地规模较大,有8个园区的核心区面积在133 hm2以上;园区设施先进,种植业设施主要是智能温室、连栋大棚和新型

节能日光温室,水产养殖设施主要为工厂化养殖车间和叠加式温室;园区产品科技含量高,重点进行技术研发、引进、吸收、转化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的展示。

 

1.6 绝大多数园区建设资金以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

建设资金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农业科技园区1个,即突出社会生态效益的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财政资金占总投资的比例达75%;建设资金主要为自筹的农业科技园区1个,即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余9个园区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占建设资金的比例均在80%以上。

 

2 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基本做法

2.1 统一规划,强化领导

2008年天津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农委、市滨海委、市科委《关于推进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天津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原则,制定了建设标准,明确了各个滨海农业科技园区的具体任务[4]。2010年天津市农委采取5项措施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并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区域拓展到环城四区。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分别为科技部批准的第一批和第三批园区,8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除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外)是市政府分三批启动建设的,大都以园区所在区县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把握园区建设方向,指导园区主导产业发展。

 

2.2 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资金支持

2008年天津市财政设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对每个园区提供资金1 000万元,连续扶持3年,重点支持研发转化平台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新区和园区所在行政区(现为塘沽、汉沽、大港管委会)财政每年对每个园区提供配套资金 1 000万元,连续扶持3年,位于滨海新区的每个农业科技园区可获得9 000万元的扶持资金,位于其他区县的每个农业科技园区一般获得6 000万元扶持资金[5]。同时,市科委、市发改委和天津市农委还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主要支持科技攻关、重大技术示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2.3 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为建设主体

绝大部分农业科技园区由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为投资主体,如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天津滨海傲绿农业科技园区的投资主体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和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的投资主体均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主体具有产业化经营基础。

 

2.4 注重种源农业建设和农业功能拓展

园区把发展种源农业放在重要地位,着力打造蔬菜、林木和花卉种苗、海珍品苗种及奶牛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建设集研发转化、精品生产、教育培训、休闲观光和孵化培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园区。园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施的组装配套、集成应用和功能拓展,提升了园区核心竞争力,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2.5 重视国内外科技合作,强化技术引进

园区均与国家级、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成立了研发机构,为园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园区非常重视国际科研合作和技术引进,如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进行花卉新品种研发,生产技术创新和专业人才交流,并与荷兰、丹麦、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大型花卉生产商和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6]。天津滨海傲绿科技园区、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分别与以色列的有关单位签订了“中以示范农场合作协议”、“中以智能化示范牧场和培训基地合作协议”和“中以农业综合节水示范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引进以色列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品种,进行成果转化。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已将全球十大蔬菜种业公司中的瑞士先正达集团、荷兰安莎集团等四家集团吸引到园区建立试验站。

 

3 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模式

3.1 “龙头企业+国家级科研单位+基地”模式

“龙头企业+国家级科研单位+基地”模式是指作为园区建设和运营主体的龙头企业与国家级科研单位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如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天津滨海傲绿科技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天津滨海杨家泊水产科技园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通过技术引进、项目合作、共建平台等方式进行了紧密科技合作,实现科技示范和产业带动。

 

3.2 “专家大院”模式

“专家大院”模式是指企业聘请专家,通过园区基地与农户进行技术对接,构建“专家—基地—农户”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专家大院”模式包括“专家+信息化平台+农户”、“专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家+政府+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等具体形式[7]。

 

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采用“专家大院”示范带动模式的典型。该园区于2003年9月成立了“津南国家科技园区农业专家大院”,聘请专家58人,其中常驻专家7人。并在除津南区以外的其他各涉农区县建立专家大院区县分院,根据基层需求开展以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为主的科技服务活动,推动了全市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该模式已将冬枣技术示范服务辐射到静海县,将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辐射到武清,将小站稻种植技术辐射到宁河。

 

3.3 “龙头企业+园区+基地”模式

“龙头企业+园区+基地”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建设运营主体,园区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的引进、展示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基地从事相关农业经营活动,最终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天津滨海杨家泊水产科技园区和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采用了这种带动模式。

3.4 “科研单位+园区+基地”模式

“科研单位+园区+农户”模式是指由科研单位组织或参与园区建设经营,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试验、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借助园区载体将科研成果尽快传播、辐射到周边地区,提升区域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加农民收入。采用这种模式的园区主要有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前者建设和经营主体为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实现科研、转化、示范、实训、展示功能,努力发挥全市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大平台作用。后者建设主体为大港管委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还投资3 000万元参与了该园区建设经营。

 

3.5 “园区+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

“园区+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是指园区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规定双方责权利关系,园区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产前提供种苗,产中进行种养殖技术指导,产后提供销售等服务,农户则按合同要求生产符合园区标准的产品,从而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采用这种模式的园区主要有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

园区、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和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4 结 论

经过几年建设,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围绕特色农业产业,以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基础,实施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发,带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全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但也应看到,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摸索不断完善,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学群,李瑾,吕福旭,等.滨海农业科技园区扶持政策体系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19(4):23-27.

[2] 陈鹏.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典型运行模式发展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19(4):28-31.

[2]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和类型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1(1):38-44.

[3] 蒋和平,崔凯.农业科技园区:成效、模式与示范重点[j].农业经济问题,2009(1):9-13.

[4] 朱明芬,陈随军.试论都市农业园区功能及其强化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2006(18):8-11.

[5] 张兆梅,赵阳,任子君.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初探——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2(8):5-9.

 

[6] 吴沛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1(10):26-29.

[7] 刘旭,赵方田.中国农业园区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 戴静,籍俊强.对山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7(9):3-5.

[9] 陈阜,王强.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7.

[10] 胡刚.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8-19.

[11] 催奇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管理浅析——以内蒙古左太仆寺旗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5(s1):181-185.

[12] 李杰,魏秀芬.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的绩效分析[j].天津农林科技,2012(3):30-31.

[13] 魏秀芬,郑世艳,邸娜.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绩效潜力的支撑机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3):87-98.

第9篇

1、经济学: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2、法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学:教育技术学。

4、文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学。

5、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生态学。

6、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包装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建筑学、风景园林、生物工程。

7、农学: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茶学、烟草、应用生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林学、园林、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

8、医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9、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10、艺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二战后(将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二战前这段时期的世界农业发展称为近代农业,此前的统称为传统农业或者古代农业),是在近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但是,若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农业生产力构成四大要素的角度看,更有学者将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今的世界农业发展统称为现代农业,以英国工业革命建立起市场经济体系作为现代农业起始的里程碑性标志[1]。

研究发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构成四大要素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迥然的,传统农业以劳动为主导(因此称其为劳动密集型)、劳动生产率低下,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现代农业以资本和科学技术要素为主导(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生产率高,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则进入工业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基本上由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决定,表现在工业为农业提供资金、装备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城市消费农产品和转移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2]。因此,把世界农业按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三阶段划分,既体现了生产力中要素配置作用的一般经济学规律与本质,也反映了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同时还考虑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这样认识和划分农业的发展阶段,有利于今天人们对现代农业产生与发展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科技等历史背景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市场、资本、工业、科技、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催生、引领与主导作用,把握现代农业的内在本质,也有利于人们对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任务面临的多重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深刻理解。

其实,人们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的历史过程,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两个多世纪以来农业自身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轨迹。仅仅从支撑产业的核心技术角度看,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表象化理解就是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绿色革命后,由于良种和化肥、化学农药(兽药)等化学投入品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增添了两个重要标志--良种化、化学化;随着20世纪后半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管理理论和全球市场经营理念等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及其与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科学化、技术化、集约化、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等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内涵;第一次绿色革命以后,世界农业发展普遍面临新的需求挑战和资源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人们开始探索现代农业新的发展道路,近二十年来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现代农业追求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现代农业内涵的新诠释[3]。若从科学引导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正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等现代基础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农业发展快速吸收、大量融合和广泛应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从而极大地促进和形成崭新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历史时期。因此,没有数、理、化、天、地、生等现代基础科学体系的发展,就没有现代意义上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以说,现代农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科学发展引导技术发展,进而支撑产业发展的崭新产业,是农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这也是现代农业有别于其他农业最具本质的地方之一。

2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与衡量指标

基于上述认识,从产业构成与产业发展的内涵看,现代农业至少应该包括下述几层含义:一是现代工业及其技术全面装备农业,由机械、工程、设施、通讯、网络、海洋农牧化等补充、延长、改善、扩大和取代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时间、生产空间和生产范围,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二是用现代市场科学、管理科学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组织农业,由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企业化的方式管理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三是现代产业发展理论武装农业产业及其相关的综合支撑体系,用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服务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单位农产品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用科学知识与现代农业技术武装农民,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素质;五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全面应用农业,实现产业技术的革命,农业生产方式的历史变革,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空前提高[4~6]。从而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使产业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间的结构不断优化,产中与产前、产后及三产等传统非农产业的结构比例发生深刻变革,主导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体系发生转换,实现产业体系升级换代,产业形态、生产与组织方式的更新。

围绕现代农业内涵,从经济学角度衡量其发展水平与效率的指标一般有: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资本收益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等等。其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否是一个较为关键和值得重视的指标。中国的实践证明,要长期解决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等“撂三农”撂的难点问题,必然要率先突破其制约的直接瓶颈--农业劳动生产率,否则在市场条件和比较效益作用的机制下,就难以避免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撂荒弃农等现象周而复始的循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的高低,在农业领域最终都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农业单产和总产都分别提高了至少4~5倍,而平均每个农村劳力却一直只能养活1.5个人左右。其次,不能片面强调某个单项指标而不顾其他指标是否均衡发展,比如简单地以粮食单产或者总产等土地产出率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就会出现片面追求“撂吨粮田”撂,而粮食生产的效益和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仍然难以提高的现象,因为现代农业是个复杂的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巨系统。再次,不宜简单地以各种“撂化”撂代表或者作为大众化指标衡量/描述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现代农业与各种“撂现代化”撂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比如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时提出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良种化、电气化等现代化的指标。

应该说,在不同的时期,中国都曾经先后实现了这些指标,可是我们和前苏联都仍然没有步入世界现代农业的行列,关键在于我们在设计和实现这些“撂化”撂的时候,没有在整体上与全社会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等统筹、联动,没有适时有序地转移农业人口(反而人为地反向转移了几次),没有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反而因为“撂化”撂而增加了负担),更没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收益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从本质上衡量和区别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指标还有:(1)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2)用于农业的年总投资上升到农业年净产值的40%以上;(3)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上升,一个农民能养活10人/年以上。当然,除此而外还应该包括农民收入指标、产业结构指标、农民素质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生活居住条件和公共基础设施指标等等[2],能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现代农业本质的衡量指标体系。

3现代农业的若干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是工业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农业,是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市场机制的建立、现代要素的投入、工业部门的介入、科学技术的应用、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二元经济的逐步消失,使现代农业成为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农业。因此,其基本特征表现如下。

3.1产品生产与经营商品化

市场经济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前提。现代农业生产除了保障基本的国家粮食安全之外,主要目的在于为市场提供商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农业从生产成果到手段普遍商品化,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以及其它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各种农业机械、肥料、农药、兽药、良种等,农民的生活消费也普遍成为商品性消费,都进入大市场的交换领域,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循环,从传统的自给性质农业转变为市场交换性质的现代农业。

3.2生产装备与管理工业化

农业全程工业化装备和石油化、电气化动力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制造技术、工程技术、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3S技术、航天技术等工业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和工厂化管理理念的应用,使农业生产、保鲜、加工、物流、销售、消费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工程化、设施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工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极大地改善了劳动工具、劳动条件与环境、延伸了劳动空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正在向着精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互动和依赖程度越来越密切、界限越来越模糊、效益越来越接近。

3.3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化

要素的集约投入与高效产出是现代农业的生产特征与追求目标。现代农业通过增加能源与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工业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达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集约化的投入生产要素,改变了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使农业由粗放到集约,由劳动集约到能量、资金、技术、经营和管理的集约,有效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3.4生产动力科学技术化

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与核心要素。没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空间科学等现代科学领域的不断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海洋技术、制造技术等前沿技术在农业上的全面渗透、快速应用与相互融合,对农业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使农业在概念、内涵、结构、体系、功能与外延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历史变革,推动传统产业向知识化、技术化、信息化、工业化、工程化、个性化、全球化的崭新产业方向发展[6]。

农业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酶)工程及分子育种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常规育种技术难以解决的跨种间新品种培育成为可能,育种目标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周期大大缩短,产量、品质、抗害性、抗逆性、水分与营养利用效率以及综合农艺性状等空前提高,胚胎定向生产、生物反应器药物生产、能源作物生产、可降解地膜与纳米药物/肥料生产等新的产业领域不断涌现,农业生物经济已显端倪。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产生了以3S技术为代表的精确耕作,以专家智能辅助决策管理系统为依托的精准饲养、精准设施种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上农业商情、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交易、远程实时农技推广、农技培训、生产现场诊断与指导等全新的信息化农业生产技术,正在改变农业分散、闭塞、精确度低、可控程度差、生产效率低等行业的固有弱势。

现代工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使传统农业由单一的植物性和动物性初级产品的露天生产,向室内工厂化产品、微生物产品和精深加工的系列农产品等大食品的现代产业生产拓展,由陆地农业向海洋农业拓展,由初级生物性农产品向大食品、生物制品、医药、卫生、保健、环保、能源等产业领域拓展。设施化栽培、无土栽培、植物产品的工厂化生产、畜禽水产品的设施化养殖等设施农业、工程农业的发展,前所未有地扩大和延长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和时间,大大地提高了光、热、气、土、肥、水、药等资源的利用率和集约化程度,使单位土地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呈倍数增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正在成为引领、驱动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3.5生产组织与服务社会化

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与现代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相适应,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的产加销脱节、部门相互割裂、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通过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带农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组织形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半径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上市的崭新格局。

3.6生产发展可持续化

追求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统一与协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现代农业发展的中期阶段,由石油工业革命带来的化学投入品普遍大量使用、能源消耗不计成本、生态急剧破坏与环境日趋恶化,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资源过度消耗、成本居高不下、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生存环境、威胁消费者健康等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在农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调整城乡产业布局,重视土、肥、水、药和动力等资源投入的节约和使用的高效化“,撂有机农业”撂“、撂生态农业”撂、“撂绿色农业”撂“、撂都市农业”撂“、撂观光农业”撂等新的现代农业形态不断涌现,可持续农业受到广泛重视,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7投入与补贴福利化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府全程补贴、提供保护与服务是现代农业的政策特征。与其他产业领域的情况相反,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全球化进程,在绿箱、兰箱和黄箱政策允许框架下,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政策、立法等一系列手段和非市场行为,在涉及交通、通讯、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建设、产中补贴与贸易补贴、防灾减灾与保险、产品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科学技术研究、技术示范推广、义务教育与职业培训、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政府公益支撑系统等等环节,进行福利化补贴、政策性保护和财政投入支持,引导各种资源流向农业和农村,形成全社会/各行业支持农业、工业与农业互动、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的局面,建立了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相应的庞大支持体系。比如,仅仅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门的公务员人数就高达15万人之多,是仅次于五角大楼的政府机构,这也是美国农业生产直接从业者只有总人口的2%左右,而产业体系及其相关支持系统的从业者人数却累计高达18%以上的原因之一。

4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种基本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问题;建议;天津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19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development scale, equipment system,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installation agriculture in Tianjin,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installation agriculture of Tianjin were pointed, 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on planning management, changing conce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ing,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upgrade and brand cultivation were given.

Key words:installation agricultur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suggestion; Tianjin

1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 天津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天津设施农业生产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末期,随着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天津全力实施设施农业“4412”工程、设施农业提升工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设施农业已成为天津农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1.1.1 设施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市10个有农业的区县设施农业面积已达到4.5 万hm2,比2007年增加了2.32 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1.4%。可生产面积近2.7 万hm2,塑料大棚、节能日光温室分别占全部设施的60.8%和39%。设施农业面积以武清区最多,其次是西青区、蓟县、静海县和宝坻区。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以西青区最高,为45.5%;武清区次之,为13.5%;第三是蓟县,为11.8%。设施农业种植品种主要涉及蔬菜、食用菌和花卉等,其中蔬菜面积占50.6%。

1.1.2 设施农业装备体系初步构建 天津市设施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品种繁育设备、设施栽培管理设备、营养和植保设备、保鲜加工设施装备、温室设施设备以及设施农机具相结合的设施园艺装备体系。保温被、卷帘机、微耕机、水肥一体化设备和节水灌溉装置等配套设施较为齐全[1],为设施农业的安全稳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1.1.3 设施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2012年底,设施农业可生产面积近2.7 万hm2,其中“三品”认证面积0.78万hm2,年产值81.1亿元。设施蔬菜年产量261.5 万t,平均产量116.4 t・hm-2,是全市蔬菜平均产量的2.35倍。设施蔬菜年产值达66.5亿元,平均产值达26.7 万元・hm-2,是种植业的6倍左右。设施花卉、设施食用菌和设施果品平均产值分别为90 万元,79.5 万元,51 万元・hm-2,土地产出率更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1.1.4 设施农业服务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通过对10个有农业的区县进行统计,2012年天津设施农业共引进新技术近100项,新品种近400个,培训农民近13万人次,设施农业带动从业人员28万人,约占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的38.4%,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2 天津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

1.2.1 生产布局规模化 天津积极扶持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已建立了市级设施种植业园区20多个,初步形成了一批规模化设施农业产业带。如武清区形成了“一区、两片、三园、四带”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北辰区形成中部精品农业、东部生态农业、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格局;宝坻区以“三区三带”为重点发展各具特点的设施园区;宁河县新建76个设施农业园区;蓟县形成了“四带、两园、四市场”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

1.2.2 产品结构高端化 天津把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特色农业,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形成了 “华明”牌蔬菜、“君健”牌蔬菜、“鲜果园”金针菇、“思源”牌葛沽萝卜、“出头岭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1.2.3 经营方式产业化 天津围绕设施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 和“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延伸设施农业产业链的重要载体。到2013年,市级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 136家,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90%。 “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发展到127个,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带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2.4 功能拓展多元化 天津以设施农业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等现代农业业态,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已经建成一批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了“旅游景点―配套设施―产品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方式,设施农业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和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支撑点。

2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农业品牌建设落后,市场占有率较低

天津设施农业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力度还不够。“三品”认证面积还较低,以无品牌的初级产品为主,在获得认证的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中,能够进入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农产品“走出去”的能力不足,自身质量和销售渠道的不畅均妨碍了农产品品牌向高端市场的推广。

2.2 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天津设施农业以塑料大棚为主,全市塑料大棚可生产面积占设施农业可生产面积的60.8%,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机械化的作业水平整体较低,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播种、微量灌溉、施肥等绝大部分作业均为人工进行,生产效率较低[2]。

2.3 设施农业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

天津设施农业全面推进时,农民标准化观念还不强,建筑材料、结构参数、结构形式和施工安装要求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多数温室大棚生产率不高,单产水平低,而且部分存在安全隐患[3]。目前尚未制定农产品加工配送、分级包装等标准,难以满足大批量、快速准确和全过程监测的需要。

2.4 劳动者专业素质较低,设施农业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天津设施农业收入对于青壮年吸引力不足,从业者多为中老年男性或妇女,影响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劳动者文化和专业素质偏低,造成了设施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大部分农业园区和基地的带动辐射能力普遍在几百人左右,带动上千人就业的较少,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3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设施农业建设步伐

市场容量的相对刚性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长期性决定了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规模的边界,应重点研究设施农业发展的人力、物力和市场需求等影响因素,制定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调整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使设施农业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3.2 强化示范宣传,提高农民素质

一是随着设施农业建设的推进,会出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通过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供解决办法,对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二是重点扶持科技示范户,通过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使农民能真实体会到农业设施生产的高效益,引导农民掌握依靠设施农业致富的本领;三是积极组织中青年务农人员赴设施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增强发展信心,调动发展热情。

3.3 加强科技研发,支撑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技术的有效供给是天津设施农业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天津在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和转化等方面与国内设施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根据天津地区气候特点研发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制定新标准,将对天津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4],显著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水平。

3.4 加快组织建设,提升设施农业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5]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金融通、资产整合等现代管理能力的产前、产后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市场的衔接和对基地与农户的带动,引导农民自主投资设施农业。二是提高合作社发展水平[6],目前合作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要加强管理和扶持,规范组织建设,实现统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服务水平。

3.5 强化配套设施,提升设施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大设施改造提升。目前农户自行投资的设施,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设施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补助、农民自筹、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等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对现有设施进行提升改造[7]。二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投入。通过科技下乡、技术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等形式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满足农民经营设施农业的技术需求[8]。

3.6 发掘特色资源,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

大力发展设施特色农产品,深层发掘天津的各类特色农业资源,选择一些发展潜力明显、生产数量较大的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打造成名牌产品,进而通过品牌产品的市场带动战略,实现设施农业的提质增效,推进设施农业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9]。

参考文献:

[1]津文. 快速发展的天津设施农业[J].当代农机,2010(5):11.

[2] 李恩举,丁奇,辛恩兰,等. 浅议天津市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J].天津农林科技,2013(4):32-33.

[3] 孙福君,高峰. 规模化设施农业的盘活及落地运行途径分析[J].北方园艺,2013(19):193-197

[4] 仇继东.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 天津农业科学, 2010(1):5-9.

[5] 雷瑛,于海飞. 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J]. 河南农业科学,2009(5): 5-7.

[6] 张淑荣,付俊红. 以色列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战略―对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7):86-88.

[7] 李艳萍,田翠杰,程爱华,等.天津设施农业建设融资现状与问题剖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59-62.

第12篇

关键词:基质栽培;嫁接番茄;生长;品质;影响

番茄是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已成为其设施栽培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基质栽培是设施内近年来新兴的无土栽培技术[1],与传统的土壤栽培相比具有定植和移栽简单、气相比例大、保水保肥性能好等优点[2],可通过改善植物的营养和生长条件而提高产品品质[3,4]。因此,基质栽培在设施蔬菜种植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的地区,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嫁接栽培是克服设施番茄连作障碍的有效技术措施,前人围绕嫁接番茄的抗逆性、抗病性及产量表现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关于嫁接与栽培形式相互作用对其生长、品质影响的研究尚少,因此,旨在通过研究不同基质栽培形式对嫁接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从而筛选出土壤连作地区合理的栽培形式,为设施番茄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接穗为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番茄新品种烟粉207,砧木为板砧2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6年5~8月在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所番茄连栋大棚内进行。试验设3个处理:CK为对照,采用常规土壤栽培形式,畦宽50 cm,畦间距80 cm,畦长6 m;T1处理采用基质槽式栽培形式,栽培槽上口宽40 cm,底宽20 cm,高

20 cm,L6 m,槽间距80 cm,装填蔬菜专用商品栽培基质(山东商道公司出品)与上口齐平;T2处理采用基质袋式栽培形式,基质不拆袋直接铺入宽50 cm、间距80 cm、长6 m的畦内。幼苗于2016年5月1日定植,每畦双行定植36株,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供试品种4穗果后打顶,浇水施肥采用滴灌方式,田间管理按照常规管理进行,所有处理间保持一致。

1.3 测定方法

测量供试材料株高、茎粗、叶片数等指标,每处理测9株,取其平均值,株高(从地面到生长点)用卷尺测量,茎粗(第4节)用游标卡尺测量。

进入盛果期进行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测定。果实硬度采用 GY-1 型果实硬度计(牡丹江市机械研究所生产)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 WYT-4 型手持式糖量计(泉州中友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测定;VC含量采用2,6-二氯酚靛酚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采用氢氧化钠滴定法测定。光合速率测定使用LI-6400XT 便携式光合仪(英国LI-COR公司),采用Li-6400-2B光源,设定气体流速为500 μmol/s,控制叶温25℃,设置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为

1 000 μmol・m-2・s-1。测定前用1 500 μmol・m-2・s-1的PAR对叶片进行光诱导,使叶片活化。

果实品质测定参照王鹏勃等[5]方法,在第3穗番茄成熟期,分别在每个小区的前、中、后3个等距离点取样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嫁接番茄烟粉207生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CK处理番茄株高、茎粗、叶片数均显著高于基质栽培处理T1和T2;2个基质栽培处理中,T1处理番茄株高和叶片数显著高于T2处理,但二者茎粗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处理对嫁接番茄烟粉207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T1处理番茄单果质量最大,CK处理最小,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T2处理番茄前期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CK处理;T1处理番茄产量最高,比CK处理增产25.8%,T2处理番茄产量较CK处理减产4.6%。

2.3 不同处理对嫁接番茄烟粉207品质的影响

由表3可知,T1处理番茄的果实硬度是3个处理中最大的,T2处理番茄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

2.4 不同处理对嫁接番茄烟粉207光合作用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T2处理番茄光合速率最高,极显著高于CK处理,T1处理番茄光合速率略低于T1,但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番茄烟粉207嫁接后,在土壤处理中的各项生长指标最高,这可能与土壤中养分含量高,番茄对养分的吸收量大于基质栽培有关,但与马栋等[6]的研究结果有所出入,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采用基质袋培的番茄植株生长量最低,这与袋培限制了番茄根系的生长,降低了养分的吸收量有关,与Bar-Tal等[7]和 Kharkina 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产量方面,基质袋培形式的嫁接番茄前期产量明显高于其余处理,这是由于基质袋培限制了根系的生长,更多地将养分向地上部供应,从而利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加快了番茄果实的生长,提前了成熟期[9],但基质袋培形式的番茄总产量偏低,这可能与番茄盛果期所需肥水较大,基质袋培后期肥水供应不足有关。槽式基质栽培番茄总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单果质量最大,果实硬度最大,品质也较好,这与槽式基质栽培番茄根系根部病害少、生长旺盛、吸收能力强有关。

我国设施蔬菜经过多年的发展,土壤状况变差,对番茄等蔬菜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采用基质栽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蔬菜根部病害的发生,延长温室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在盐碱地、沙漠等土壤状况不适合发展蔬菜生长的地方进行蔬菜生产,从而促进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10~12],推广意义较大。

参考文献

[1] 张广楠.基质栽培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 甘肃农业科技,2004(2):6-8.

[2] 杨华,何伟,崔元圩,等.设施嫁接茄子基质与土壤栽培比较试验[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10):1 860-1 863.

[3] 段崇香,于贤昌.日光温室黄瓜有机基质型无土栽培基质配方的研究[J].农业工程,2002(增刊):193-196.

[4] 蒋卫杰,汪浩,郑光华,等.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及其营养生理基础[J].园艺学报,1996,23(2):139-144.

[5] 王鹏勃,李建明,丁娟娟,等.水肥耦合对温室袋培番茄品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2015,48(2):314-323.

[6] 马栋,李清明,于贤昌.槽式有机基质栽培方式对番茄生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9):23-25.

[7] Bar-Tal A, Feigin A, Sheinfold S, et al. Root re-striction and N-NO3 solution concentration effects on nutrition uptake, ranspiration and dry matter production of tomato[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995, 63(3/4): 195-208.

[8] Kharkina T G, Ottosen C O, Rosenqvist E. Effects of root restriction on the growth and physiology of cucumber plants[J]. Physiologia Plantarum, 1999, 105(3): 434-441.

[9] 王敏,李建O,高艳明.限根栽培对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5):1 199-1 203.

[10] 祖艳侠,顾根宝,郭军,等.不同基质对袋培黄瓜的影响[J].长江蔬菜,2002(增刊):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