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04:0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事业单位入职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马守风
(开封市祥符区财政局河南·开封)
为了把2014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年报年报上报工作顺利完成,对祥符区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和资产管理员近200人进行业务与系统的培训。
按照“固定资产增减变动随时报送”和“相关报表定期报送”的工作要求,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准确、完整反应我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状况,认真学习了上级财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并对2014年度报表填报所注意事项逐一分析。并将年报报表的卡片录入一填报表一提取数据一保存一运算一审核一提交等一系列的业务流程,总结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计报表填册》。既简单又实用,为年报报送按时按质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切实做好2014年资产年报汇总工作,区财政部门召开全区资产年报布置工作会议,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制定并优化了资产年报数据审核流程,对填报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各单位填报部门决算时资产类数据必须与决算数据保持一致。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卡片录入决算报表的编报审核汇总上报工作已顺利完成。
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报已于2015年2月25日前完成资产数据上报工作,并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截止到2014年底全县资产总量106551万元,较上年(资产总量102899万元增加3652万元)同期增长34%,其中:固定资产总计80679万元(固定资产76030万元)较上年(固定资产76030万元增加4649万元)同期增长57%。从报表上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和增量都在稳增加,更好地保障我区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运转和高效履职为目标,改革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模式。着力构建预算管理、国库管理和资产管理既有机衔接又相互制衡的财政管理新架构,着力构建从“入口”到“出口”全生命周期的更加符合行政事业资产运行特点和管理规律的资产管理新体系,着力构建各管理主体分工明确、权责匹配、运转高效、监督制衡的资产管理新机制。
下一步我区将根据市局的报表反馈,进一步提高报表的质量,强化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强化各单位资产专管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更进一步做好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为我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责任编辑:刘海琳)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实务问题;建议
会计电算化可以使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统计中的各项工作实现自动化,大大节省了相关部门的人力成本。同时,会计电算化也是当前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要符合时展潮流,必须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事业单位必须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措施促其有序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对单位会计实务的影响
首先,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工作方式的一次变革,其发展使会计人员无需再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等繁琐的细节工作,使得各种凭证、账簿、报表等自动生成并存到计算机中,有效节省了会计工作人员在这类基础性工作中所耗费的时间,从而节省更多精力投身资金分析、测评和管理等方面工作,进而显著带动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其次,会计电算化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繁杂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工作,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中的人为疏漏和低级失误,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同时,信息技术因其特有的共享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会计数据传送到管理部门,管理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并掌握相关数据,进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解决措施,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和制度的完善。
二、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一)作用认识有待加强
相对于企业来说,事业单位应用会计电算化时间较短,部分单位还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单位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并未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信息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的提高;此外,还有部分单位认为会计电算化工作只需要财务部门人员负责即可,与其他部门无关,很少向各个部门宣传和贯彻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致使各部门之间无法积极配合,导致会计电算化工作进展缓慢。
(二)系统功能有待完善
虽然很多单位已经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但是相应的会计规章制度仍有所欠缺。例如,一些单位会计规章制度仍是围绕传统会计业务而设计,不仅没有在原始凭证的录入、审核、核算以及汇总结账等方面做出相应规定,而且还没有完全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一人兼多职或多人负责一职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另有部分会计人员不仅负责凭证录入工作,还兼任凭证审核,使得会计电算化的规范性减弱。
(三)安全性能有待加强
相对于其他信息来说,单位财务信息往往存在一定保密性,与单位未来发展紧密相连,但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电算化安全性管理方面未能尽善尽美,导致单位信息面临一系列风险隐患。比如,对财务人员在上机操作记录未作严格要求,既没有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上机操作时签名确认,也没有登记具体操作时间、操作业务等;又或是设计操作密码过于宽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率。
三、改善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构想
(一)端正对会计电算化的认知
首先,应以《会计法》和《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为标准,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工作,让员工充分了解财务相关规定,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学习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技能;其次,管理者应与时俱进,转变思维定式,站在价值链的角度看待会计信息,认识到部分信息是可以被开放、共享的,此举也是进一步促进价值链资源利用、实现合作共赢的直接途径;再者,加大对会计电算化软、硬件设施的资源投入,实现会计模式、工作过程、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的彻底转变。
(二)完善会计电算化基础建设
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完善自身会计规章制度,使制度更具有针对性,为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撑依据。具体地说,在完善基础建设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对会计电算化的原始凭证的录入、审核、核算以及汇总结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仅要对原先的制度进行修改和规范,还要针对其中制度盲区进行逐个完善,全面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尽可能避免一人兼多职或多人负责一职的现象,明确各个岗位责任,完善相关考评制度,以进一步达到提高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质量的目的。
(三)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
首先,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对财务人员在上机操作提出一定要求,明确要求相关人员在利用财务系统对保密内容进行操作时,必须在系统中或相关记录薄中填写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业务等内容,确保上机操作更加规范。其次,在操作密码设置上,要杜绝不加密或者是采取公用密码的情况,不仅要设置管理员权限,还要进行身份认证,将责任落实,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警惕性,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最后,要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对财务系统信息进行备份,以防硬件损坏、系统崩溃等情况致使财务信息丢失。此外,还要定期组织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会计电算化人员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效率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凤丽.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24).
[2]陈彦.试论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1(04).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 财务控制
一、引言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内部控制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即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伴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及各大新闻媒体相继出现的现象,大都是由于财务内控制度管理不严而产生的漏洞。怎样才能做好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结合工作实际,从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简单的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二、当前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现状
(一)对内部财务控制的认识不够
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财务工作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内部财务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与完整。内部财务控制不单是财务人员的控制,主要是单位负责人的控制,大多数事业单位负责人是业务方面的领导,不懂财务,在思想上对内部财务控制的意识淡泊,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对内部财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二)资产管理不严、不实
首先是固定资产管理不严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核算成本,引不起管理人员的重视;其次是购买固定资产开支渠道不同,资金的使用也有差异,比如,有的是利用科研课题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虽然达到固定资产标准,但没有登记入库,各使用部门也没有登记记录,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与实际不符,造成资产流失;再次是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事业单位对不够入固定资产的低值易耗品直接计入支出,账面没有实物反映,更缺乏领用和使用手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财务管理不到位,基础环节薄弱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虽然有规章制度,但许多管理环节与制度相脱节,现实财务办公中,往往是人员少、活多,存在一人身兼数职,不相容职务兼职现象;财务印章管理混乱,没有严格执行财务印章与法人手章分人管理,谁想拿都能拿到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分离职务不相融的制约,出现管理上漏洞。
(四)缺乏内部监督和审计
事业单位年终考核时,只有业务部门有责任目标,行政后勤没有内控指标,年终总结只是按量去衡量部门的好坏,财务部门也是按量来做考核目标,财务人员只限于报账、记账等日常业务,没有人员监督财务管理质量的好坏;且多数事业单位内部不设审计部门,没有审计部门或专职人员去核对资金支出的真实性,没有审计部门或专职人员去监督财务人员日常业务的各个环节,现实与业务控制相脱节,对业务部门缺乏必要的财务控制与监督,对事业单位而言,很容易导致资金支出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内部财务控制的意识
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与财务人员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在内部财务控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对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和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财务知识和内控知识培训,尤其是对不懂财务的单位负责人,在其上任后,首先要培训基本的财务知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树立内部控制意识,促使他们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责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与完整。
(二)加强资产的管理
对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不管购置资产的资金渠道如何,均应登记入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等职位分人管理、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对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低值易耗品,应建立入库、出库台账,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三)加强财务的基础工作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⑴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财务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实行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或采取替代控制措施,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
⑵严禁一人保管取款、汇款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⑶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⑷单位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和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如:会议费、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办公用品的采购办法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四)加强内部审计现监督
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虽有内部审计机构却形同虚设。事业单位领导应重视内部审计,建立与财务部门相互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财务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法、合理。单位财务部门也应当与各业务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定期开展必要的信息核对,实现重要经济信息共享,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财务的管理水平。
总之,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加强领导与财务人员的内控业务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将责任明确到人,才能实现内控工作的长足发展,从而实现事业单位财务责任和资金支出规范、高效与有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2〕22号)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财政部令第68号)
[3]高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同版社 2009.6
[4]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6财政部令第36号)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计划、协调、组织以及监督企业的物质以及资源的总称,简单的说就是对本单位的资金进行管理、筹集以及使用的活动。在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由会计人员进行,因此会计财务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事业单位既要加强财务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本单位会计财务的管理工作。
一、事业单位中会计财务管理的问题
在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是否有效能够直接的影响单位能否正常的运行,但是,在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工作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缺陷,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能有效的进行。
(一)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还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会计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会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同时在责任的方面划分也不明确,使得会计人员在单位出现财务的问题之后,往往都是相互之间将责任推卸。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包括事业单位的核算以及预算等,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能有效的进行,出现了财务的流失以及浪费等现象,使本单位不正常的运行,同时也使本单位中的国有资产受到损失。
(二)预算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的收入与支出应严格的遵照预算来执行,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会计人员往往对预算不够重视,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得不到准确的收入与支出的数据。同时,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会计人员没有合理与科学规划本单位的收入与支出,往往导致本单位的支出在实际上要远远的超过预算的支出。因为预算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一些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人员在预算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徇私的情况,造成本单位收入与支出混乱,很难进行管理。
(三)会计人员素质低
在《会计法》的规定中,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会计的从业资格,也就是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是不能进行会计工作的,但是在我国的一些事业单位中,许多会计人员没有取得会计从业的资格,同时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专业的技能也较低,达不到相关法律的规定,也就导致了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的进行。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与学习,许多会计人员对风险没有辨别以及处理的能力,加大了企业的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是较大的。
(四)监督的体系不严格
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会计人员的监督体系不够严格。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的检查时,大多数的检查都是事后的检查,对财务管理的过程没有有效的监督,对会计的日常工作也没有有效的监督。同时,在监督时,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小,对会计的监督范围只是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之内,监督的作用也就得不到发挥。
二、解决的措施
(一)完善制度
要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财务管理,就要将财务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使会计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制度进行。将会计人员的分工进行明确,同时将会计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使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会计人员身上,这样能够减少甚至是避免出现问题之后相互推脱责任的情况。同时,将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能够在会计人员之间形成有效的监督,会计人员之间能够相互的进行监督,可以一定程度的避免会计人员谋取私利的情况,避免单位的损失。
(二)完善预算的机制
预算能够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同时也能够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要将预算的机制进行完善,努力的使预算的编制能够合理以及科学,会计人员要及时准确的将本单位的收入以及支出进行报告,将收入以及支出进行明确的记录,避免收入以及支出的混乱。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的收入以及支出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为单位的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的数据,使单位的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对预算进行调整,保障单位的收入以及支出。
(三)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
财务的管理工作主要由会计人员承担,会计人员能力以及素质的高低直接的影响到财务的管理工作能否发挥其作用。因此,事业单位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能力。首先,提升会计人员的水平与能力,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会计人员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业务的操作能力,同时按照法律的规定聘用会计人员,聘用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对于本单位没有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要使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会计从业资格,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要及时的进行替换;其次,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工作态度,使单位的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在进行工作时能够按照原则工作。
(四)将监督进行完善
事业单位在加强会计财务管理时,要将监督的机制进行完善,对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在会计的日常工作中要加强监督与检查,同时将监督与检查的范围扩大,使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存在有效的监督与检查,这样能够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纠正,避免因为失误造成的损失。完善监督的机制还能够将会计人员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避免。
总结:
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在一定程度影响着财务的管理工作的进行,在完善管理的制度,完善预算的制度以及监督的体系时,也要充分的重视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能力,将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能力进行提高,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专业知识以及业务的能力等,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的能力与知识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使财务管理能够科学合理,将财务管理的作用充分有效的发挥。(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九三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李海棠,宫玉波,苏新春.论基层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与服务[J].中国总会计师,2004(11).
四川省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实施细则最新版第一条 为保障国家和社会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的优待,实现随军家属充分就业,促进军队战斗力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国务院、xx批转的《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随军家属,是指经军队师(旅)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批准,并办理了部队驻地随军手续的现役军人配偶。
第三条 随军家属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奉献,其就业安置享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
第四条 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应当贯彻国家就业安置政策,坚持市场就业为主、内部安置为辅,鼓励扶持自主就业创业,不断提高随军家属就业安置质量和水平。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重要责任,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订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具体办法,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 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都有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的义务。
第六条 省军区系统是驻地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牵头组织单位,应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当地人民政府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并协同抓好工作落实。 驻川部队应当积极配合省军区系统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主动提供随军家属相关情况,教育引导随军家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组织随军家属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做好内部安置工作。
第七条 随军家属在随军前是在编在岗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人员的,由拟安置地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专业对口、就地就近原则,将拟安置人员信息发至相关接收单位,接收单位在编制职数范围内结合本单位和随军家属实际情况,依据《公务员法》及配套规定明确人员后,按规定报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八条 随军家属在随军前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需安置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专业对口、就地就近原则,由拟安置地人民政府根据相关单位岗位空缺等情况,下达定向招聘计划。拟接收安置部门(单位)根据计划,结合单位实际,组织实施定向招聘,并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定向招聘方式由各部门或招聘单位确定。已落实接收单位的随军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各地可按照有关规定直接办理调动手续,不受流向限制。 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随军家属。 第九条 国有、国有控股和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企业在新招录职工时,应当根据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和岗位任职资格要求,结合随军家属专业特长、经历、学历等情况,按照当年新招录职工5%的比例择优聘用随军家属。 对原属国有企业、有正式工作、需要调动安置的随军家属,按照行业专业基本对口或相近原则,国有企业应当积极优先安排其就业。
第十条 随军前在垂直管理单位工作的随军家属,是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人员的,参照本办法第七条办理;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参照本办法第八条办理。垂直系统省级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和落实随军家属安置任务,积极配合省军区系统做好协调安置工作。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对接收录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中标注为就业困难人员的随军家属的企业,可按照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安置随军家属新开办企业的税收减免,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安置有随军家属就业的企业应依法与随军家属签订劳动合同,确因亏损、改制等情况需要减裁人员的,同等条件下随军家属应优先留用。
第十二条 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和战时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军人的随军家属需要安置就业的,驻地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安置。 驻川部队正团职(含相当职级的专业技术干部和文职干部)以上、受到大军区级以上单位表彰、平时荣立二等功(战时三等功)以上、军人残疾等级六级以上、执行维稳处突或抢险救灾等重大行动中受到省级以上表彰、从事飞行等艰苦工作或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军人的随军家属,是安置的重点对象,驻地人民政府应当优先考虑。 驻五、六类艰苦地区,以及西藏执行工资三、四类区部队,驻地缺少社会就业依托,随军前户籍所在地或生活基础地为四川省的现役军人家属,可向随军前户籍所在地或生活基础地县级人民武装部申请,纳入当地驻军随军家属就业安置进行统筹安排。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和扶持随军家属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应当将就业困难随军家属纳入政府就业扶持范围,通过提供就业服务、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援助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就业。对因年龄和专业原因就业确有困难或经多次职业介绍仍未实现就业、符合困难人员条件的,应优先协调安排到当地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并按政策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对符合条件的未就业随军家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失业登记,免费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在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按照省军区政治部、财政厅有关规定给予适当生活补助。 对在省内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随军家属,按照国家和四川省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随军家属从事个体经营的,持部队相应证明,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经税务部门批准享受税收优惠。 第十四条 驻地偏远、缺乏社会就业依托的部队,应当充分挖掘军营内部安置潜力,最大限度安置随军家属,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对符合规定条件、经审查考试合格的随军家属,部队在招聘非现役文职人员、非现役工勤人员岗位时应优先聘用。要积极创造部队内部就业条件,优先吸纳随军家属就业。
第十五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组织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随军家属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政策。 军队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做好随军家属的就业培训工作,教育和引导随军家属转变择业观念,自觉提高劳动技能。鼓励随军家属参加自学和函授学习,对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或者职业资格证书的,部队团级以上单位可视情况报销部分或全部学费。
第十六条 随军家属符合前述第七、八、九、十条安置条件的,每年8月30日前,由驻川部队各军(师)级单位政治部门将随军家属情况分类统计、审核汇总,将符合条件、拟在省级部门安置的名单送省军区政治部,由省军区政治部与有关部门协商一致并报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按规定办理有关事项;将符合相关条件、拟在各市(州)、县(市、区)安置的名单分送驻地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由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与相关部门协商一致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按规定办理有关事项。 其余未就业随军家属需申请就业安置和职业培训的,本人填报申请表,部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审核汇总,每年8月30日前,送驻地县级人民武装部审定后,报驻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办理。
第十七条 凡明确接收随军家属的单位,应当在6个月内办理接收手续。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岗的随军家属,视为自动放弃,不再重新安置。
第十八条 省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由省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协调小组领导。各市(州)应建立随军家属就业工作协调小组,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统筹协调。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考核军分区(警备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参与评选双拥模范城(县)硬性指标,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考核办法,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各市(州)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情况,由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商驻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汇总,于每年11月底前分别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军区政治部。
第二十条 驻川武装警察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按照本办法执行。 本办法自20xx年4月1日起施行,以往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四川省军人随军家属条件国务院、xx20xx年3月批转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调整军人家属随军政策的意见》。新的军人家属随军条件与以往相比明显放宽:
一是将驻全国一般地区部队干部的家属随军条件由副营职或服役满20xx年统一调整为正连职;
二是取消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干部的家属随军条件;
三是取消在特殊岗位工作干部的家属随军条件;
四是将驻京城区部队干部的家属随军条件由正营职或服役满20xx年的副营职统一调整为副营职;
五是将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士官的家属随军条件由三级军士长以上士官调整为四级军士长以上士官。
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军人家属的随军条件有何区别?
不同地区、不同岗位随军条件不同。
保持军地政策的一致性,按不同地区设置随军条件,向艰苦边远地区、岛屿部队和特殊岗位倾斜。西藏自治区与艰苦地区同等对待 。
四川省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第一条为保障国家和社会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的优待,实现随军家属充分就业,促进军队战斗力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随军家属,是指经军队师(旅)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批准,并办理了随军手续的现役军人配偶。
第三条随军家属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奉献,其就业安置享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都有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的义务。
第四条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应当贯彻国家就业安置政策,坚持社会就业为主、内部安置为辅,鼓励扶持自主择业创业,不断提高随军家属就业安置质量和水平。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重要责任,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具体办法,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
第六条军队各级应当积极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主动提供随军家属相关情况,教育引导随军家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组织随军家属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做好内部安置工作。
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下同)系统是驻地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牵头组织单位,应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安置办法,并协同抓好工作落实。
第七条随军前是在编在岗公务员的随军家属,按照属地管理、专业对口、就地就近原则,在编制职数范围内由接收单位结合本单位和本人实际情况,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安置。接收单位明确人员后,应当在6个月内办理接收手续。
第八条随军前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随军家属,按照属地管理、专业对口、就地就近原则,由驻地人民政府督导各事业单位在编制内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进行定向招聘。接收单位明确人员后,应当在6个月内办理接收手续。
随军家属符合事业单位招聘条件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
第九条随军前在中央和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单位工作的随军家属,是公务员的参照本办法第七条、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参照本办法第八条进行安置。各地垂直管理单位应当支持和落实当地政府安置随军家属的任务,具体办法由省军区系统会同驻地人民政府根据相关单位的编制情况、用人需求,商相关单位制定。
第十条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和战时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军人的随军家属需要安置就业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安置。
第十一条国家鼓励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国有、国有控股和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企业在新招录职工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和岗位任职资格要求,结合随军家属专业特长、经历学历等情况,按照适当比例择优聘用随军家属,具体比例由各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就业困难的随军家属纳入政府就业扶持范围,通过提供就业服务、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援助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就业。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和扶持随军家属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随军家属,按照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第十四条 驻地偏远、缺乏社会就业依托的部队,应当充分挖掘内部安置潜力,通过开办营区服务网点等形式,最大限度安置随军家属,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军队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第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随军家属根据其特长、就业意向和社会用工需求,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对参加职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随军家属经培训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十六条军地各级应当加强对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地方人民政府、省军区系统和驻军组成的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
第十七条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应在每年年初召开会议,部署年度安置工作;年中进行一次检查督导,查找整改问题;年底进行总结通报,促进工作落实。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解放军总政治部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及对策建议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意义重大,尤其是创业融资服务中心更应当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提高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先对创业融资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境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有效解决,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是针对事业单位人员情况进行调整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然而因事业单位的自身属性和特殊性,在调整中无法有效实现预设目标。以创业融资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国内事业单位,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弊端,比如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不同于其他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乏力。
一、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困境和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虽然其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管理整体规划有待明确,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雖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实践中依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如工作模式依然按主管机关或者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人事部门工作或者布置任务时,未能详细考虑本单位的现状,未能将战略目标与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欠缺。
值得一提的是,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和参与主体,管理者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技能等,直接影响着本单位的运行和发展。然而,从实践来看国内部分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以致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见成效,或者管理出现乏力现象。理论上来讲,优秀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当熟悉单位各员工的情况,这样才能对员工实现最优配置以及加强管理。然而实践中却并非如此,由于管理者缺乏经验和能力,因此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配置缺乏科学合理性,甚至出现了违法乱纪的问题。调查显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部分责任人并未结合当前的变化和时展要求,及时更新理念;相反,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思想观念,以致于人力资源管理陷入困境之中。
(二)采取的激励方法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行政职务非常的重要,以致于行政地位高低成为奖励的重要参考。就薪酬体系而言,现阶段员工的福利待遇以及工资水平等,是否能够起到薪酬激励的作用,对于很多事业单位而言并非肯定的。需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员工薪酬,主要是以员工职称,职务等级作为标准,而事业单位的职称名额比例又很少,往往上升空间有限影响员工积极性。对于创业融资服务单位来讲,尤其是对员工工资以及福利,主要是以员工职称及其级别等作为标准,该种工资机制无法有效激发广大员工们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也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因职务提升、年限之间的相互挂钩,内部论资排辈等现象非常的严重,以致于新入职的工作人员丧失激励动力,而且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不高涨。实践中,将工资福利、职务二者相挂钩,基于上述原因,导致激励方法难见成效。
(三)绩效考核缺乏科学可行性
构建绩效考核体系,主要是为了能够使员工的工资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发每一个员工的热情和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广大员工能够在工作中更加的高效,以此来推动本单位整套发展。从目前国内事业单位构建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来看,为数不少的还停留在片面或者静态的层次上,而且考核的内容相对比较片面、单一,以致于绩效考核工作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据调查显示,部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以评代考”,通常以上级评价或者同级评价为主要的考核形式。同时,还存在着考核标准方面的问题,一些单位绩效考核工作中多采用统一的标准,部分岗位、人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考核指标相对比较笼统,在考核时难以进行有效的、准确的衡量。绩效考核缺乏科学可行性,绩效考核体系可行性较差,事业单位分为全额、差额,自收自支,在工资结构中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差别对待,打击全额事业单位积极性。此外,考核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考核方式相对比较单一、方法较为简单,更多表现为走形式、走过场,缺乏多角度考核。
(四)人才流失,管理制度欠缺
从目前国内事业单位人才现状来看,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薪酬结构不合理、工作单调无挑战,晋升困难等原因所致,跳槽现象较为普遍,已经成为当前事业单位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健全和完善的人事管理规制。该种情况下,人才流失,管理制度欠缺,原因中薪酬结构不合理,晋升空间不大,工作较单一,人才选拔侧重学历,但人才与单位之间配合度差,专业不对口,不能真正引进人才。现阶段虽然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体制已经逐渐完善和健全,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彼此之间协调性比较差,事业单位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誉危机等问题。此外,员工个人的信誉,也会给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造成浪费和影响,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相关制度的欠缺,导致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缺乏保障,人才选拔机制缺乏科学行以及先进性,尤其是人才选聘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高学历,严重忽视了丰富经验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企业如此,对事业单位更是如此,然而遗憾的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将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对自身的文化建设缺乏重视度,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和意义未能发挥出来。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在加强文化建设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如何进行深入的研究、规划建设,显然缺乏经验。
二、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有效路径
基于以上对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理念,坚持人本原则
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首先应当确保人员工作积极主观能动性,坚持“人本”理念。既要认识到人才之于服务中心的重要性,又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及时更新人才理念;树立战略指导思想,积极投入更大力度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从而为单位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二)制定全面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事业单位应当立足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案,改变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目标相脱节的现象。在此过程中还应当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以及竞争机制,设立合适的选拔标准。事业单位在创新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还应当健全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的原则和模式,通过公平竞争,来实现单位招聘优秀员工之目的。在此过程中还应当积极构建员工交流沟通平台,以此来促使员工在职务上能够灵活,突破以往单一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离不开约束机制,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等作用,实施民主监督。同时,还应当健全和完善规范以及长效机制,制度创新、思维创新。
(三)建立高效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措施,积极借鉴以及吸收人员激励手段与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效引入适合的激励手段,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措施与方法。在此过程中,应当积极打通员工们的晋升通道,并且开展多元化的制度奖励措施,提高工资福利和待遇制度的灵活性。同时,还应当注重培训以及市场竞争激励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将物质与精神两种激励机制同步起来,正、负激励和措施同时应用,而且内、外激励同步到位,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一种相辅相成的员工激励模式,这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实效性。
2.建立切实可行的人员培训机制。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工作、人员以及绩效变化等多种原因的存在,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培训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单位在开展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时需要制定针对性员工培训方案。多元化的人才培训和教育方式应用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单位员工的技能、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和归属感,同时这也是员工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的关键一环。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结果并作出合理的评价,从而使培训效果能够得以实现。
3.强化绩效考核的实效性。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是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中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绩效考核方式与方法,本着公平、明确以及可量化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参数与指标、要求等,对员工进行灵活考核。实践中,还应当将员工考核指标密切结合发展战略,将员工的绩效与本单位的绩效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人价值与单位的社会价值承接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实现绩效考核之目的。在此过程中,笔者建议事业单位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将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相挂钩,进一步盘活绩效工资。比如,可以采用方法1.1倍或者1.2倍的工资方式,来激活职工们的工资积极主动性。
关键词:档案管理;重要意义;现行弊端;加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91-1
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档案业务也随之不断地改进和更新,使档案事业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后,档案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档案事业得到全面加强,档案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1.1 档案是过去工作和历史情况的真实记录
档案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而非后人编造的,这就客观地记录了历史情况,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首先档案是档案人一生的真实记述,是第一手的参考材料;其次,它是事业单位本身的“成长记录”,是单位信息最基础、最集中的记录,完整地反映单位发展变化的历程。
1.2 档案可以对事业单位的业绩及管理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档案记录着单位发展的整个历程,记录着每一阶段单位的业务发展情况和资金运转情况,记录着每阶段发展的优秀成果,单位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些档案资料更好地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最有利于单位发展的决策。
1.3 档案可以提供便利的查询服务
这是近年来事业单位档案的一项重要用途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一项新服务内容。主要是为法律部门提供档案查询服务,在事业单位涉及各类诉讼情况时会发生,但是档案查询业务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定程序,以确保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2 尽管事业单位档案工作意义重大,但现行的档案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弊端
2.1 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单位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监督力度不强,未能对档案工作所需的人、财、物和档案整理归档时间给予充分的保证,未能真正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有效工作机制来抓,导致了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2.2 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数都是身兼数职,基本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仅凭一已的日常经验和口口相传的工作方式就从容上岗,极易导致归档文件的整理、分类和保管期限划分等问题不够准确,不能够按时归档立卷和移交综合档案室等情况的发生。有时还会因工作需要频繁变换档案管理人员,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2.3 档案管理硬件设施配备不足
一些事业单位受经费紧张等因素影响,档案设施欠缺,保管条件比较差。没有单独的房屋作为档案专用库房,大多是与贮藏室并用,比较杂乱,且设备老化,与整洁、规范统一的治理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治理体制不到位,使部分档案受到损坏。
2.4 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一些单位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真正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到档案管理当中去,使档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档案利用率,以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3 那么,如何有效加强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加强领导,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首先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一名领导分管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其次要结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完善管理体系,推进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3.2 注重培训,提升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要强化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敬业奉献精神,加强档案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业务水平。定期参加专业部门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技巧,从而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来管理档案工作。
3.3 加大投入,提升档案工作保障力度
要尽量挤出资金配置专门的档案室、档案柜、照相机、专用微机、打印机等设备,购置专用档案整理物品,安装防盗门,加固窗户,要防潮,遮光,防鼠,配备防火器等。所有档案都要实行按序、专柜保管,防止档案丢失和损坏,维护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文章摘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使其规范一些,节约一些,就能少出,甚至不出纰漏,就能节约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资金。我们立足实际,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同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研究对策,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措施及建议
从历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乡镇几乎所有财力,县直大约三分之二财力,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论文工资发放及办公经费的开支。可以说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花”出去的。目前,尽管县财力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需要,部分单位经费开支还十分紧张,但从全县总体情况和资金的总额来看,涉及所有的乡镇和县直八十多个单位,资金数千万,面广量大,这就不容忽视地存在财务管理的问题。为此,我们展开调查,试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寻找一些突破,以规范管理、节约和有效使用资金,促进财政工作上水平。
一、基本情况近几年,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利津县相继出台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结合上级要求,推行和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政府采购、试编部门预算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另外,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是从基础工作抓起,自2003年开始,财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会计帮扶达标工作;二是注重日常监督管理,每年都由县财政监督局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检查,如:预算外资金管理大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三是每年财政部门都组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如:会计电算化培训、会计人员上岗培训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县所有独立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都配备了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基本上按规定完成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一)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1、部分单位领导认识存在偏差。一是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不搞经营,抓不抓财务管理无所谓。二是认为抓内部财务管理是“作茧自缚”,捆了自己手脚,开支卡严了,得罪干部职工。三是认为抓管理是单位领导的事情,会计人员只要把数字搞准就行了。领导认识存在偏差是导致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的关键所在。2、审批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仍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这项制度是对领导决策事项合理性的规范,但缺乏科学性。一是权力比较集中,开支不管是否合理,单位领导说了算。二是凡是领导签字就能开支,直接把财务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三是单位领导对财务规定不一定熟悉,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审核和把关,签批质量难以保证。3、缺少真正的第三者监督。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落实明显不够到位。有的单位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定财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监督,但由于单位内部千丝万屡的利益关系,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各类外部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多是事后监督,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有的单位屡查屡犯,甚至是明知故犯,效果不佳。没有真正的第三者参与,仅靠自我监督,零星的检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二)会计人员作用难以有效发挥。1、会计人员的撤换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是单位根据需要设定的,撤换是单位领导说了算。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法规和领导之间该遵循那一个?违反法规,处罚的一般是单位,违抗领导,影响的一定是个人,权衡利弊,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是倾向于领导。自身难保的境地,会计人员的作用确实难以发挥。2、会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调查中发现,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兼职,会计人员可能是打字员,也可能是档案管理员,或是其他岗位,身兼数职,更有甚者身兼要职,会计业务成了附带工作。个别单位违反规定设会计和出纳员为一人。3、外界的支持比较弱。财政、税务、审计等业务管理和监督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多是部署工作、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或批评、或通报、或处罚,真正深入单位帮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少,另外,定期的、系统的专业培训组织开展的少,而且培训多为业务基础工作培训,不注重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使会计人员在参与管理上产生惰性。(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调查中发现,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明显偏低。截止2007年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共计125人,第一学历为财会类院校毕业的13人,占总人数的10.4%;具有会计系列初级以上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1人,占总人数的8%;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知识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还发现一种现象,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核算内容及会计科目的应用,模模糊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延续了一种“师教徒”的做法,前任会计怎么记,后任会计就怎么学,照猫画虎,不问对错,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了,也不会运用,依旧是老一套。从此可以窥见一斑,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素质问题成为制约会计作用发挥的内在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调查分析中我们认识到,搞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仅仅依靠单位本身是无法实现的,有些问题单位解决不好,甚至(一)政府介入,财政部门负责,全力抓好单位内部财务管理1、合理是界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区分哪些是应该由政府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有能力做好的,哪些是无能力管好,甚至是管不好的。区分责任,区别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2、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对单位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以引起单位负责人的重视。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考核纳入县委、县府对单位的综合考核和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3、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广泛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论证,按照“统一尺度,统一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要求,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有章可循。(二)财政部门参与,支持会计人员作用的发挥1、做好会计人员的保护者。《会计法》尽管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但仅限于受到打击报复的,对会计人员的撤换和任用没有明确规定。受到打击报复才去保护,“亡羊补牢”,这项规定不全面。我们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用与撤换,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不能单位自己说了算。2、做好会计人员的管理者。主要是抓好会计队伍的建设,保障会计队伍质量。必须坚持持证上岗的做法,同时严把会计证的发放关,不合格人员一律不能从事会计工作。3、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现有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会计人员档案,对于优劣情况进行评议和奖惩,对于不胜任人员进行撤换。(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是通过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尽快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二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要形成制度化,要严格考核,避免流于形式。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我县五年以来的会计基础工作帮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应该继续坚持,》接259页
【参考文献】
1、葛劭芳.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J]现代商业,2006,(08).
2、胡锦.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3、陈玲云.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华商,2007,(24).
【文章摘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使其规范一些,节约一些,就能少出,甚至不出纰漏,就能节约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资金。我们立足实际,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同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研究对策,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措施及建议
从历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乡镇几乎所有财力,县直大约三分之二财力,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论文工资发放及办公经费的开支。可以说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花”出去的。目前,尽管县财力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需要,部分单位经费开支还十分紧张,但从全县总体情况和资金的总额来看,涉及所有的乡镇和县直八十多个单位,资金数千万,面广量大,这就不容忽视地存在财务管理的问题。为此,我们展开调查,试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寻找一些突破,以规范管理、节约和有效使用资金,促进财政工作上水平。
一、基本情况近几年,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利津县相继出台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结合上级要求,推行和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政府采购、试编部门预算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另外,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是从基础工作抓起,自2003年开始,财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会计帮扶达标工作;二是注重日常监督管理,每年都由县财政监督局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检查,如:预算外资金管理大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三是每年财政部门都组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如:会计电算化培训、会计人员上岗培训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县所有独立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都配备了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基本上按规定完成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一)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1、部分单位领导认识存在偏差。一是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不搞经营,抓不抓财务管理无所谓。二是认为抓内部财务管理是“作茧自缚”,捆了自己手脚,开支卡严了,得罪干部职工。三是认为抓管理是单位领导的事情,会计人员只要把数字搞准就行了。领导认识存在偏差是导致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的关键所在。2、审批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仍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这项制度是对领导决策事项合理性的规范,但缺乏科学性。一是权力比较集中,开支不管是否合理,单位领导说了算。二是凡是领导签字就能开支,直接把财务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三是单位领导对财务规定不一定熟悉,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审核和把关,签批质量难以保证。3、缺少真正的第三者监督。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落实明显不够到位。有的单位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定财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监督,但由于单位内部千丝万屡的利益关系,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各类外部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多是事后监督,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有的单位屡查屡犯,甚至是明知故犯,效果不佳。没有真正的第三者参与,仅靠自我监督,零星的检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二)会计人员作用难以有效发挥。1、会计人员的撤换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是单位根据需要设定的,撤换是单位领导说了算。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法规和领导之间该遵循那一个?违反法规,处罚的一般是单位,违抗领导,影响的一定是个人,权衡利弊,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是倾向于领导。自身难保的境地,会计人员的作用确实难以发挥。2、会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调查中发现,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兼职,会计人员可能是打字员,也可能是档案管理员,或是其他岗位,身兼数职,更有甚者身兼要职,会计业务成了附带工作。个别单位违反规定设会计和出纳员为一人。3、外界的支持比较弱。财政、税务、审计等业务管理和监督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多是部署工作、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或批评、或通报、或处罚,真正深入单位帮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少,另外,定期的、系统的专业培训组织开展的少,而且培训多为业务基础工作培训,不注重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使会计人员在参与管理上产生惰性。(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调查中发现,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明显偏低。截止2007年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共计125人,第一学历为财会类院校毕业的13人,占总人数的10.4%;具有会计系列初级以上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1人,占总人数的8%;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知识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还发现一种现象,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核算内容及会计科目的应用,模模糊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延续了一种“师教徒”的做法,前任会计怎么记,后任会计就怎么学,照猫画虎,不问对错,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了,也不会运用,依旧是老一套。从此可以窥见一斑,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素质问题成为制约会计作用发挥的内在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调查分析中我们认识到,搞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仅仅依靠单位本身是无法实现的,有些问题单位解决不好,甚至(一)政府介入,财政部门负责,全力抓好单位内部财务管理1、合理是界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区分哪些是应该由政府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有能力做好的,哪些是无能力管好,甚至是管不好的。区分责任,区别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2、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对单位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以引起单位负责人的重视。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考核纳入县委、县府对单位的综合考核和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3、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广泛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论证,按照“统一尺度,统一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要求,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有章可循。(二)财政部门参与,支持会计人员作用的发挥1、做好会计人员的保护者。《会计法》尽管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但仅限于受到打击报复的,对会计人员的撤换和任用没有明确规定。受到打击报复才去保护,“亡羊补牢”,这项规定不全面。我们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用与撤换,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不能单位自己说了算。2、做好会计人员的管理者。主要是抓好会计队伍的建设,保障会计队伍质量。必须坚持持证上岗的做法,同时严把会计证的发放关,不合格人员一律不能从事会计工作。3、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现有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会计人员档案,对于优劣情况进行评议和奖惩,对于不胜任人员进行撤换。(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是通过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尽快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二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要形成制度化,要严格考核,避免流于形式。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我县五年以来的会计基础工作帮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应该继续坚持,》接259页
【参考文献】
1、葛劭芳.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J]现代商业,2006,(08).
2、胡锦.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3、陈玲云.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华商,2007,(24).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职生;就业力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人才市场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聘用人才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并从过去重视学历文凭延展为突出考量学生的工作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等社会化因子。而毕业生在应聘中却往往表现出实践能力弱、职业了解少、岗位技能差等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岗位需求的窘状,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高职生社会实践经验匮乏而导致的就业力缺失。因此,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时,给力社会实践,对于全面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缩短就业“适应期”,不断增强高职生就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实践与培养高职生就业力的关系
1.社会实践加深高职生职业认知,为提升就业力储备职业能力
当前,不少用人单位为了追求以最少的成本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弱化对新员工的职前培训,希望招聘的新员工上岗即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这对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和时展合拍,加强社会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在校学习过程中接触不到的实际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组织情况、管理方法、企业文化;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职业适应面;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职业所需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价值取向、职业兴趣、专业能力、才干技能、事业目标等进行职业定位,实现社会角色与个体职业愿景的对接,较好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2.社会实践强化高职生专业素质,为提升就业力储备专业能力
社会实践对高职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一方面社会实践帮助高职生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知识重点、实际应用,找准理论知识和工作现实的结合点,弥补高职生理论学习中知识过于抽象、难以吸收的不足,激发高职生专业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给课堂教学带来真实的反馈信息,补充了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或滞后的情况,促进学校和专业老师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工作岗位和社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为提升就业力储备硬实力。
3.社会实践缩短高职生社会化的进程,为提升就业力储备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通过理论学习能培养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增加与社会的互动逐步锻炼和提高。高职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各种不同角色的人交往,不仅可以取得社会经验,学会接人待物,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逐步驾驭复杂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架起与现实社会沟通和融合的桥梁;而且可以检验自身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中与社会文化不相协调的部分,帮助他们较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从而纠正自身偏差,摈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增进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及时内化社会认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准则。这对于促进高职生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缩短高职生社会化的进程,提高自己的生存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4.社会实践拓展高职生综合素养,为提升就业力储备素质能力
当前人才市场竞争和职业发展对高职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高职生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发展个性、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设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1];社会实践为高职生服务社会并取得社会的承认,使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极大地提升高职生的自信心,对于他们的心理、智能等方面的开发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转化为勤于思考、锐意进取、勇于实践的无穷动力;社会实践为高职生树立市场意识,认识到和谐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培养竞争意识和精品意识,使择业观和就业力得到双重完善;社会实践还是高职生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中,高职生不仅可以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又可从实践中学到新知识,培养他们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升高职生就业力积累资本、增添砝码。
二、以就业力为导向,加强社会实践的对策和路径
1.转变观念,加强社会实践组织领导
高职院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就业力的内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指挥有力、分工明确、措施得力的社会实践组织体系。学院设置专门的社会实践教育领导机构或社会实践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社会实践工作协调会,有效的调动学院各部门资源,统筹规划社会实践工作;教务处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社会实践常设机构),具体负责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实、经费管理、评比考核、学分最终审核、社会实践教师的工作量核算以及社会实践监督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工作;各系也都要成立相应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探索符合本系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方案,并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员、部署、组织、总结和考核等工作,从组织上确保社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2.完善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
社会实践对于高职生巩固知识,完善智能结构,增长就业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形成递进式系统化的社会实践体系;根据社会实践制度和配套文件,规定社会实践课时数、学分,明确社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逐渐将社会实践纳入专业课程进行规划管理,进行社会实践的课程化设计,编写社会实践计划、教程、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实施细则,逐步实现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坚持社会实践与就业力整合,从单纯体验式向真正的锤炼式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加强量化考核,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及社会实践质量。
3.立足校园,服务社区,创新社会实践形式
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参考国际上职业教育所流行的职业仿真模拟教学模式,仿真职业环境,营造职业氛围,建立起适合岗位职业能力训练的主题化专业实训室,开展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岗位全程业务流程培训;其次,学生社团是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2]。应结合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些专业主题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跳蚤市场”、“品牌促销方案比赛”、“广告比赛”、“新产品设计竞赛”、“创业方案比赛”、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自愿者活动等,形成稳定长效的与提升就业力接轨的学生社团活动机制;第三,积极组织或参加各种竞赛。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各种大赛为平台,让学生在比赛中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市场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责任心,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沟通技巧;第四,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校创业;充分利用学院的后勤、三产等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从事校内的勤工助学;改变传统上所认为的在校期间兼职对学业有影响的观念,积极为学生提供兼职信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磨砺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4.拓展基地,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基地模式
高职院校及相关部门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3],变单一型基地向多样型基地发展,积极探索合作互利式、交易式(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取企业现场见习的权利)、订单式、业务式(由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业务关系)、社会式(由地方政府牵头,各高职院校联合与某些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的综合实践基地)等多种社会实践模式,不断拓展合作内涵,增强实践基地活力,加厚实践基地稳定性。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努力发掘校企双方合作的潜力,积极探索“校企无缝对接”,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有效推行“带薪实习”、“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体验职业氛围和实际工作技能,增加与社会的融入度和职业的亲近度,锤炼就业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
5.科学设计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社会实践考评制度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的考评办法,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常流于形式,尤其是分散实践的学生在假期随意找个单位、出个证明、写个评语、盖个章应付了事[4]。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提高就业力积极促进效果,出台有关社会实践的考核管理办法,对参加社会实践的范围、时间、考核办法、运行程序等做出全面规定,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设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手册,如实记录实践活动内容,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特点的凸显,突出对实践技能的考察;在评价标准设计上,注重学生对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创新能力所达到的层次目标的考核;在考评实施上,严格社会实践考核要求,遵循实习单位评价、学校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原则,最终形成学分,记入学生学分档案,并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以引导学生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形成以社会实践带动学生提升就业力的良好运行机制。
6.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要获得成功,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相关业务的实践经验。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力,就要强化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实践和顶岗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强化专业教学的“双师”能力;组织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研讨会、教学技能竞赛、实践教学培训班、企业挂职锻炼等,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社会成功人士为客座教授,不定期来校开设讲座、传经送宝,以吸纳前沿的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拓宽实践教学新思路;积极从企业聘任有专长的高级工或高级技师担当学院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研究并施行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丰富实践技能和经验的热情,促使教师主动探究并实施实践教学,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提供师资保障。
7.政府的宏观政策扶持
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杠杆的调控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协调,理顺、完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明确各方面在社会实践中的角色和职责,规定各企事业单位接受实习生的责任、义务,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制定企事业单位吸纳学生社会实践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灵活政策,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诚信档案、工资制度、考核办法,为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8.建立社会实践网站
网站可以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传播迅速的优势,解决过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实践队组多,活动地点分散等原因造成的缺少交流、信息不畅的问题,有利于学校和教师的及时指导,及时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困难和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社会实践网站或开发社会实践应用软件系统,方便老师指导安排社会实践内容,加强学生反馈信息和师生沟通互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实践岗位信息,有效地降低社会实践成本,提高社会实践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仪富强,师韵茗.浅谈社会实践对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93-195.
[2]肖放鸣.社会实践与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J].企业家天地,2010(4):95-96.
[3]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4):63-64.
[4]董鹏中.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三化”运行机制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53-54.
档案管理是维护单位人员以及单位资料真实面貌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事业单位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而档案管理作为单位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存在的问题一一显现出来。下面我将结合实际谈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和优化发展。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调配也日趋完善,人才的流动频率也逐渐的扩大化,许多离职人员干脆放弃档案不用,这就使单位的人员和档案分离。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一直以来,事业单位领导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高,工作人员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够。档案管理工作的确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取得明显的业绩。从工作内容至来看,领导以及员工认为档案管理无非就是把单位人员的资料放好,平时写写东西,再者就没有什么事情了,这种消极不进去的心态,很难完成高质量的任务。
二、档案管理的秩序混乱。当前,事业单位普遍缺乏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造成管理秩序混乱。一方面,档案收集工作不到位。在收集档案过程中,已有的管理制度没能发生作用,缺乏必要的档案收集考核手段,常常造成不交档案状况;另一方面,档案整理不规范。由于事业单位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再加上档案整理工作缺乏统一标准,常常出现目录与实际内容不相符、遗漏资料等问题,难以追究责任。
三、档案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档案部门有时候也会做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但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虽然做一些培训,但年年都是新手,在此岗位上没有较强的人手,另外,有些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的人员技能要求的不是太高,许多管理档案的人员并不专门负责档案管理,往往身兼数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完全投身于档案管理中,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档案的管理水平。
四、缺乏科学的档案管理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的传播也日益扩大,所设计的档案管理系统也得到了普遍采用,但有些档案管理人员由于不懂得如何运用,导致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程度不够高,一些先进的系统还不能加以实施,虽然已经推广,但并未在档案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工作的前提。档案管理作为单位工作质量的一种再现,其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单位的工作效率能否提高的先决条件,因为档案记录着单位的资料,它可以呈现出最真实的一面,比较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衡量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和单位的业绩。它为研究单位的业绩提供了重要资料。这样单位就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单位的现状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只有这样,一个单位才可以得以保全并且蒸蒸日上。
二、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应随之改善,应适当的调整档案管理的手段,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做好档案管理的工作,从工作中不断地加深对档案管理观念的理解,以便使其成果能与单位的管理做到有机的结合,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单位未来的发展状况,对于提高管理效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档案管理的工作是尤其重要的,档案管理的完善可以带动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并使单位在不断的磨练中得到成长。
档案管理的解决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也逐渐渗入到各个事业单位中,单位的管理体制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档案管理直接关系着一个单位能否健康向上的发展,是记录事业单位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档案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好档案管理的工作呢,从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一、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加强对管理人员的领导,让他们深刻的了解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档案管理者每天工作的内容也就是信息的采集,那么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信息采集能力,具有收集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也应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创造性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了解档案管理的具体内容,才能更好的去管理档案,把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另一方
转贴于
面,事业单位对管理档案的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把档案工作细分化,进行分类指导,从而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有效运行。随着系统设备的不断完善,管理方法也应该不断的改革,这就需要档案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信息管理能力,以便更好的把档案管理水平提高上去。
二、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档案管理工作的保密性和服务性极强,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事业单位也应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使其熟悉档案管理的业务知识。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到:
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尽量做到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和处理档案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
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具备组织能力和一定的协调能力,并且要与实际相结合,一般的档案工作大都是面对一个地区开展的,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规划。组织和协调好内部的关系,使其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包容的团队关系,另外,要对档案管理者进行多元化的培训,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单位。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规范性与条理性。由于事业单位的变动较大,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收集档案,补充档案库资源,通过完善的档案管理,推动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体现事业单位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发挥档案的真正作用。
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事业单位要想高效的运作和要规范的管理,是离不开制度建设的,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单位的管理正常运转。那么事业单位档案的管理工作更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了,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能够按科学的轨道有序的运转。
用健全的工作制度来规范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重大会议的材料、招聘、对新员工的考核、还有员工签订的合同等情况应在档案中如实的记录,所收集上来的材料也应该及时的补充完整。
应加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运用也逐渐普遍,我们应该针对目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拟定一个可实行方案,做出理性的思考和总结,同时事业单位应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让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把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的为单位服务。那么我们所说的档案信息化指的又是什么呢?档案信息化指的是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的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一)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1.按照要求积极稳妥做好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调整和完善了我市政府机构设置,科学规范部门职能,结合我市的实际,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新增市城市管理局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个政府工作部门;组建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贸易局、市文化体育旅游局3个政府工作部门;撤销市发展计划经济贸易局、市文化体育局、市招商旅游局、市粮食局、市乡镇企业局、昆钢教育管理办公室6个机构;调整市委、市人民政府局和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为正科级机构,调整市劳动就业服务局为副科级机构;将市计划生育局和市劳动社会保障局2个机构更名。经过调整,安宁市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6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直属管理部门1个。目前涉及政府机构改革16家单位的职能调整已完成和“三定”规定(除发展改革局和政府办外)初步审核完成。
2.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积极按程序办理编制使用审批手续。按照上级有有关规定和要求,对调入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进行了审核,严格按程序办理编制使用审批手续。至20__年6月30日,共办理编制使用审批47人,其中调入行政机关的11人,调入事业单位的36人。
(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1.圆满完成20__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检验工作。共确定法人事业单位264个,办理年度检验合格189个事业单位,办理变更登记21个事业单位,办理设立登记(备案)4个事业单位,办理注销登记2个事业单位。
2.开展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规范化整理工作。收集、分类、整理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264卷。
(三)公务员管理工作
1.为我市市级国家机关和参公管理事业单位325人办理了非领导职务确定(晋升)工作。
2.基本完成了20__年春季公务员招考工作,目前己进入政审和录用阶段。
3.完成了我市国家机关军队转业干部情况、国家机关305名科员职务人员情况、2420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有关情况及国家机关非公务员身份人员的调研和调查统计工作。
4.做好了我市26名企业军队转业干部的解困稳定工作。
(四)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积极支持配合我市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工作,配合教育局修改完善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方案;昆明市人事局推荐我市作为人事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联系点,我局在完成基础工作的前提下,积极组织相关材料上报;进一步完善我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截止6月30日止,共鉴证聘用
合同17批次170份。(五)工资福利工作
1.完成全市机关事业单位20__年部分工作人员正常晋升职务工资档次和正常晋升级别工资;三年优秀工作人员发给一次性奖金、6晋升奖励、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审批工作,办理了全市非领导职务晋升工资变动审批手续;
2.完成安宁化工学校剥离人员工资纳入财政统发等相关手续;
4.完成职务变动工资晋升、调动人员工资确定、工伤认定、退休手续、病故善后处理等日常工作。
(六)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
1.启动非公经济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评价和资格认定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紧扣昆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真正打破人才身份和所有制限制,在现行政策范围内,制定了优惠政策,在非公经济单位永昌钢铁、宏翔监理、三合钢构、大西洋等公司启动非公经济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评价和资格认定全方位服务工作。
3.做好“WTO与涉外知识”及“计算机运用能力”培训考试的后续工作,将考试成绩登记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手册》中,为20__年参加计算机运用能力培训考试的专业技术人员办理合格证846份。为我市各单位及昆钢、云化企业剥离人员补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793本。
(七)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通过“安宁市人才网”,积极收集、整理和各类用人单
位和求职人才的供求信息,开展好网上人才交流活动。为驻市企业提供人才引进服务,做好各类用人单位和求职人才的交流、人事及各类人才的培训、考试等工作。
(八)做好我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撰写完成了征求意见稿。
(九)工作
上半年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11件(市委办转办一件),来访的内容涉及工资分配,停薪留职,提前退休、聘用合同的解除、事业单位临时人员工伤认定等方面的内容。对11件件的处理情况是立案处理3件,现场答复8件,结案率100。
(十)信息宣传工作
认真做好《安宁人事与人才》的编印工作。今年上半年,编发信息7期,收编稿件37篇。向《云南人事人才》杂志、《昆明市人事工作简报》及市委办、机关党委等上报信息10余篇。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人事人才政策滞后于实际工作,给人事人才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由于教育、卫生等接收毕业生数量较大的系统都在进行综合改革,我市今年没有事业单位提出招考计划,各单位又对“凡进必考”的原则认识不足,补充人员观念没有改变,学生就业矛盾非常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俊,这是人事人才工作中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己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处理不当容易引发。
(三)企业军队转业干部问题目前己是全国性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我市虽然做了大量工作,由于受周边和外省情况的影响,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还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投入更多精力才能做好此项工作。
(四)由于政策及历史遗留原因,各单位目前仍有部份非公务员身份的人员,个人切身利益不能解决,反映较大。
(五)“安宁人才网”还未与“昆明人才网”联网,不利于信息交流和人才资源共享。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做好政府机构改革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乡镇区划改革工作。成立“教师人才交流中心”和“卫生人才交流中心”。
(二)加强安宁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
(三)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公务员法》,出台我市《党政群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办法》和《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办法》。
(四)充分利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这一契机,进一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继续做好非公经济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评价和资格认定工作。
(五)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工作
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分配管理,指导各事业单位建立起按岗定薪、按业绩定酬、待遇能升能降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各类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不断提升现有人才素质。进一步完善《安宁市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和《事业单位补充人员考试、考核实施办法》。围绕基础产业、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加大毕业生供求信息的及岗前培训,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和非公经济组织就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七)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做好人才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