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

时间:2022-09-11 22:2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扶贫技能培训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

第1篇

一、雨露计划工作主要做法

(一)发挥职能,严格管理。在雨露计划项目的管理上,严格按照省关于雨露计划实施细则、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雨露计划项目实施前后监管和资金拨付、发放监督,推进雨露计划政策的落实。同时建立雨露计划培训进度月报制度,实行每月一报,将培训进度、资金使用、资金拨付进行统计上报,确保培训积极开展,资金及时拨付。 

(二)公示公告,严格落实。严格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各县区、乡镇、村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公示栏等,对雨露计划相关内容进行公示公告,对群众举报不符合条件的补助对象,经县级扶贫办调查核准属实的取消其补助对象资格,确保了雨露计划项目和资金充分接受群众监督,提高了扶贫项目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三)规范程序,严格标准。要求各县区按照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补助程序逐项开展补助工作,认真审核学员身份,坚决杜绝非贫困对象、非补助对象纳入雨露计划补助,雨露计划的补助对象必须是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贴通过一卡通直补到户,确保国家雨露计划政策落到实处。

二、雨露计划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随着雨露计划培训政策的创新改革,部分县区对扶贫培训政策仍然理解不透彻,宣传不到位,扶贫培训政策宣传没有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落。

二是培训工作进展不平衡。半年来,全市各县区雨露计划工作都在按照年初计划持续开展,但个别县区进展较慢,资金发放进度缓慢;还有的县区在年初规划项目时没有全覆盖,只安排了其中个别项目,导致后期项目实施起来没有规划。

三是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虽接受过技能培训,但由于技术不过硬或专业选择不贴近市场需求,更有一些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直接进厂务工,这就形成了就业人员的自身技能水平和本人对自身职业发展较高预期之间存在矛盾。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着力抓好宣传引导。下一步,市里将加大雨露计划典型的宣传和推介力度,深入挖掘、及时总结雨露计划典型,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雨露计划相关政策,真正做到“应学尽学、应补尽补”。

(二)着力提高培训的精准度。要求各县区严格按照省、市相关文件,提高培训的精准度,侧重培训周期短、易学易会、脱贫增收见效职业技能。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开展订单式、田间课堂、授课入户等实用技术培训,使务家和技能培训两不误。就近就地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实现在家门口脱贫增收。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围绕提升劳务经济,培训打工人才,围绕工业强县,培训企业技能人才,围绕六大产业,培训产业适用人才,围绕全民创业,培训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创业、就业范围。

二、任务目标

培训农民工10000人,扶持创业1000人,带动就业5000人;实施“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按每名2万元的标准,为500名大学生创业提供贴息贷款。

三、实施内容

1、确定培训机构。以县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十堰民生职业技术学校(家电培训中心)、县农广校、农机富民拖拉机驾校、县新宇职业培训学校等6所机构为重点培训机构。

2、整合培训项目。捆绑“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星火计划等农民工培训项目,集中培训万名农民工。其中:劳动保障部门技能就业计划4500人(含创业培训400人),农业部门阳光工程2500人,扶贫部门雨露计划1000人,教育部门职业教育培训2000人,科技部门星火计划500人。

3、筹措培训和创业扶持资金。争取和筹措培训资金1000万元人,用于万名农民工培训。其中:县财政预算培训资金100万元,劳动保障部门就业再就业培训资金300万元、农业部门培训资金100万元、扶贫开发培训资金60万元、县职业技术学校325万元、科技部门培训资金30万元、产业培训资金85万元。筹措小额担保贷款基金350万元。整合中小企业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存入专户担保基金1000万元。

4、工作进度安排。第一季度培训1500人,扶持创业200人,带动就业1000人;第二季度培训3200人,扶持创业300人,带动就业1500人;第三季度培训3300人,扶持创业300人,带动就业1500人;第四季度培训2500人,扶持创业200人,带动就业1000人。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劳动力培训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计划、相关政策的制定及组织实施。各乡镇(场、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扎实推进就业和培训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明确1名领导主抓,确定工作人员具体抓。

2、强化部门协作,推进工作落实。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改、教育、科技、财政、建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团县委、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抓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就地就近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扶贫部门负责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团县委负责大学生创业扶持;工商、税务部门负责抓创业扶持政策落实。

3、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根据农民工的不同需求,进一步规范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面向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妇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县“十三五”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确保我县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以实现贫困户转移就业、创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引导、推广与培训,促进“一村一品”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因地制宜、按需培训”的原则,大力开展各类培训。2016年,全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20人。

三、培训原则

(一)以人为本,注重开发。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体,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可兼顾建档立卡已脱贫人口,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乡镇经济发展培训所需劳动力和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

(二)因地而宜,分类实施。结合各乡镇贫困人口规模,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确定培训班,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进行分类培训。

四、培训形式和项目管理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扶贫产业项目,本着贫困地区实际需求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由县扶贫办组织,根据培训内容,由各乡镇、村和委培单位具体实施。

(一)“农家课堂”培训。以种植,养殖为目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村迫切需要的种苗繁育,高产栽培管理、低产改造、病虫害防治等进行培训,将课堂安排在田间地头、饲养场院。

(二)示范点培训。组织农户到本地或外地实用技术培训点进行培训。原则上以就地培训为主,也可以结合产业开发进行异地培训。

(三)规范扶贫培训项目管理,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档案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培训项目计划方案。2.培训通知。3.培训教材。4.培训人员和授课人员花名册;授课人员花名册:包括授课人员的姓名、单位、职称、授课时间、领取补助的金额及本人签名等。培训人员花名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在乡(镇)和村(屯)名称、领取补助的金额及本人签名等。

五、培训资金补助标准

2016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共计15期。各承训单位依据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培训时间定于6-12月期间,每人补助200元,补助资金专用于讲课费、误餐费、资料费、交通费、后期跟踪服务费用等。合计利用专项资金30.4万元。

对当年参加就业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和职业资格证或专项能力证书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凭证一次性补助1400元。

六、培训教师聘请

实用技术培训,需聘请培训教师,由承训单位和委培单位聘请,讲课费在培训费中开支。聘请教师需提供如下资料:

(一)身份证复印件;

(二)技术级别聘任证书复印件;

(三)讲师登记表。

七、工作要求

(一)制定实施方案。各乡镇和委托培训机构要根据县下达的培训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尽快将任务分解落实,特别要抓好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和确定培训教师的落实,确保培训工作全面完成任务。

(二)实行实名制培训。培训单位要建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档案,做到一期一档。做好培训现场影像资料的存留。每期开班前一周,报县扶贫一份预培训人员明细表,备扶贫办开班当天现场监督。自行培训视为自动取消项目。

第4篇

根据市农业局文件下达给我县的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000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500人,其中农民信息员专业200人,畜禽养殖员专业200人,沼气工专业100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由县农广校承担完成,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由农机校承担完成。

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10月17日开始培训,至11月9日结束,共举办了三期9个班次的培训,实际培训502人,考核合格502人,任务完成率100.4%。农业机械化学校自10月16日开始培训,至11月30日结束,共举办培训13期,培训学员1006人,任务完成率100.6%。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早谋划、早准备,我局高度重视阳光工程工作。早在今年三月上旬便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2013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研。调研工作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大支柱”、“四大区域”和农民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从而展开,初步确定了我县培训培训重点,即畜禽养殖员、农民信息员、沼气工和一些实用的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并按省市阳光办的要求进行了相关材料的上传申报,为任务落实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省市农业部门的工作安排,对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基地重新认证,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了资料上报。我县农机化学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被列为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顺利争取到2013年阳光工程培训任务1500人。

2、广泛宣传,取得各方支持,依托镇村开展培训。上半年我县结合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需求调研活动等,深入农村宣传国家阳光工程政策,让广大农民对阳光工程政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后半年的实际培训招生做了铺垫。同时主动与相关镇村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例如今年阳光工程的畜禽养殖员专业培训第一期就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该期培训在距县城最偏远的镇顺利开班。我们之所以把培训地点选在镇,一是该镇是乌鸡的种源保护区域之一,并有大量的乌鸡、生猪养殖户;二是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热切期盼,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接官亭镇是我县沼气建设重点镇,沼气池建设率达到70%,是全县18个镇沼气建设利用较好的镇,镇政府也很支持阳光工程培训,群众热切期盼掌握更多的使用管理技术,所以我们将阳光工程培训的沼气工专业放在接官亭镇进行。农民信息员专业也得到了包括荣程中学在内的相关单位的支持。

承担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任务的县农机校,积极与扶贫部门联系,结合“镇村整体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和国家扶持发展产业项目结合,举办培训班,聘用本县农业系统的农技、畜牧、蚕桑、蔬菜、烤烟的专业教师,配合扶贫办、中药局专业教师及本校农机专业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阳光工程培训骨干。按照“镇村整体推进”发展项目,制定专业培训计划,进购专业培训书籍。学校专门翻印《农业科技入户手册》一书,学校和聘用教师密切配合,深入农村给农民传输了需要的科技知识。

3、严格执行八项监管制度,培训基地精心组织培训。局里成立阳光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局长兼任,农业科、办公室相关人员为成员。10月8日我局及时召开了全县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工作动员部署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任务和重点,并分别与两个培训基地签订责任书,要求两个培训基地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迅速开展工作。培训基地在完成选择教材、联系教师、确定培训地点、后勤保障等前期工作后,向我局提交开班申请,2013年10月17日农广校负责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民信息员专业第一期培训在荣程中学顺利开班,截止11月9日陆续完成了200名畜禽养殖员和102名沼气工的培训任务。农机校与我县扶贫部门联合,深入镇村,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关于农机具操作、农业种植、烤烟种植、畜牧养殖、魔芋、茱萸、食用菌、黄精等特色项目的13期培训,激发了农民专业培训兴趣,增强了产业发展信心,提高了种养殖户技术水平。组织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将农民是否需要、是否满意、是否欢迎作为培训的基本标准。在具体培训监管中我们严格执行“一二三堂课制度”等八项监管制度,保证了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培训基地按要求给学员兑现了补助。从参训学员反馈的信息来看,培训效果较好。

4、规范培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及时开展检查验收。我们在培训工作开展前期,强调培训资料规范整理的重要性,在培训工作开展时,动态抽查培训基地资料是否规范、齐全,对存在问题的,要求及时整改,在培训基地全面完成培训任务后,进行检查验收,检查其项目申报文件,任务下达文件,培训计划,培训工作总结,培训班教学计划,培训制度,培训时间安排表,学员信息登记表,培训台账,点名册,测评表,结班考核试卷,成绩单,补贴发放表等。自始至终要求培训基地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收集与整理,确保培训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5、调研职业农民培训现状,整合资源抓住培训新机遇。全县按照产业布局和种、养业发展,形成了一批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积极探索和调研,培育和发展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工作是近年抓技术促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按照市阳光办的按排,我县积极开展卓有成效,县阳光办与学校教职工分成两个组,深入镇村,了解全县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选择有共性特点的产业项目,提出发展思路。经过走访调查,镇与镇、村与村各自发展水平的规模、种类不同,地域、经营规模大小不一,按照调研数据,撰写了《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农民技术培训》的调研报告。不但为上级部门提供了工作依据。也为我县今后开展职业农民技术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意见建议

1、适当放宽培训对象的户口限制。根据文件要求,培训对象为省农村户口,年龄在16—65周岁之间,有培训意向的农民。然而我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通过婚嫁进入我县的外省人口较多,虽然他们部分户口在外省,但确实在县农村定居。按照文件规定,他们无法参加培训;其次我县农村的部分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部分户口已经转入学校(外地)且是非农户口,导致此类人群也无法参加培训。

2、扩展培训专业,投放更多培训指标。今年我县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仅限于农民信息员、畜禽养殖员、沼气工三个,但是在培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的建议意见中我们收集到关于开展蔬菜(含食用菌)、果树(含核桃)、马铃薯高产创建等方面的技术培训需求。另对畜禽养殖应该投放更多的培训人数,因为我县地处山区,大部分是坡地,农民主要以养殖业为主。

第5篇

一、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农村劳力丰富,但培训主体缺乏。据统计,目前我县各类农村劳动力总数79896人,应该说,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开展农民培训有着很大的市场。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培训参训对象缺乏的现象相当严重。据劳动部门统计,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有37678人,占我县农村总劳力的47%,加上在县城和乡镇创业的人员,农村所剩劳力就不多了,参训对象自然就少了。在32名接受问卷调查的村民中,参训过的只有18人,其中村干部12人,实际普通村民参训人员只有6人,占18.75%。而移民、扶贫等联手县职校、县进修学校举办的许多成班制如文秘等培训,学员的学费已经全部免了,而且还补助了大部分生活费,但参训率还是不到20%。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调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外出务工劳力基本长期在外,只于逢年过节时回家探亲休假,基本无暇参加县里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二是在家劳力年龄偏大,他们或在家照顾小孩,或做点简单家务,或在家休息养老,大部分缺乏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培训与就业差距很大,现阶段参加技能培训与否,有无资格证书与就业后工资待遇高低关系不大,缺乏培训、就业连续政策。四是知识水平较低,不少农民缺乏探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勇气。加上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小富即安,满足现状,懒于创业,懒于受训,造成实际参加培训的农民不多,成班制培训的难度更大。

2、培训规模不小,但培训实效不大。目前,我县牵涉到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和单位有农业、劳动、移民、水务、农开办、林业、老建扶贫、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10多家。近些年来,这些部门和单位都在农民培训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劳动就业部门积极实施的“阳光工程”、农口部门推行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扶贫办实施的“雨露计划”、移民办的移民培训、科技局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等等,为培训农村劳动力做了大量富有探索性的工作。但是,由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考核机制在实际过程中缺乏灵活的可操作性,为应付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培训考核验收,不少部门为了省事敷衍应付,存在形式主义,实效不大。抽查的数据显示,95%的农民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难以满足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技能短缺依旧是制约我县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瓶颈之一,工业园区企业招工难、企业员工技能提高慢等难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不少农民表示,培训跟没培训没有什么区别。有的农民甚至提出要有误工补助才来培训,原因是这样的培训浪费他们的时间。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培训模式单一陈旧缺乏灵活性,集中讲理论多,实践操作少,填鸭式培训多,现场指导和观摩少,有些培训动不动就要求集中到县城,既大大地增加了培训成本也浪费了时间。在我们调研组进行的抽查数据中显示,62%的人认为目前的培训方式老套,72%的愿意选择采用现场实习或者现场指导、观摩形式的培训,只有5.9%的人倾向集中上课;二是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按需培训,有盲目跟风现象,一讲培训就是形势政策培训和计算机培训,其中计算机应用培训和母猪繁育培训竟占了集中培训的81.26%,而实际针对我县特色产业发展以及用工市场、企业所需工种技能培训则非常缺乏。正是因为这样,省农科院赴百加镇慕塘村的脐橙培训才会出现村民蜂拥、半路拦截专家的现象。在我们调研组抽查的数据中显示,在影响培训的主要因素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两个题目中,认为没有合适内容的高居第一,认同感竟在50%以上;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总体情况是专职教师不专,兼职教师难兼,业务水平普遍偏低,教学质量不高。尽管我们曾经从省农科院、南昌大学等大中专院校聘请过专家教授,但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农业局、教体局等部门也有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但队伍在萎缩,特别是些农村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紧缺,而他们中有些人员的技术已经老化,难以跟上形势发展需要;还有乡镇农村一些致富能手和“土专家”,这些人员尽管在培训农民方面具有较多优势,但他们在传帮带方面缺乏动力源泉和联动机制。而像芙蓉镇建丰村的肖冬华特地从山东寿光聘请专家做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指导,每个月要付3000元的指导费用,这不是常人能拿出来的。

3、培训资源充足,但统筹监管滞后。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县每年政府用于培训的资金近百万,参与的部门和单位达10多个,在培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县内有:“两个基地”,即职校(全省38个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之一)、进修学校(市级劳动力培训基地)以及“两个中心”,即党校(县农民致富培训中心)、劳动就业局(县就业培训中心),并且还有科尔电脑、新时代职业培训学校等民办培训机构;县外有专门为移民子女免费培训的**金耀科技学校,专门为扶贫重点村贫困女子免费培训的南昌女子学校等等。应该说我县的培训的资源还是很丰富的,但缺乏有效整合。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县目前还未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缺乏统一规划和部署,统筹监管明显滞后。从纵向层面来看,虽然成立了“**县农民致富培训中心”,但对全县农民培训工作的统一协调力度还不够,乡镇一级基本还没有成立领导机构;从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教育、劳动、扶贫、科技、移民等多个部门,但部门职责不明、职能交叉、机制不活,在培训中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其结果,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到理想人才和急需的具有相关技能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浪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培训后的农民农业生产技能仍没有得到提高,培训后的农民工仍然找不到合适工作,培训成了农民心中难言的“痛”。

二、加强我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我们做如下建议:

1、加强领导,健全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众多,仅仅依靠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是难以完成这项使命。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民工培训纳入本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发展规划,纳入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县里要在整合农村致富人才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等农村劳动力培训领导机构的基础上,成立**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县农民培训的总协调机构,负责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科学制定培训规划,负责培训的奖惩与考核。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办公室: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办公室、县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办公室和县预备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办公室,办公地点分别设在县劳动就业局、县农业局、县教体局。各类培训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将培训任务细化分解到有培训任务的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同时,要将乡镇纳入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目标考核范围,乡镇要成立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制定实施方案,重点负责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农民培训需求和意愿的登记调查和动态管理,做到富余劳力数、择业意向、个人技能、家庭情况“四个清楚”,配合相关培训部门组织和输送相关农民参加培训。

2、突出实效,创新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模式,各类培训机构和相关培训部门就必须要深入细致地开展调研。要做好“四个对接”,即,一是农业技能培训要与产业发展对接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中,要把培训与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起来,要把培训与农时和农民需求结合起来,因时因地制宜选择好培训内容,最好要深入村组去培训。二是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与用工市场对接好。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农村有待转移输出的富余劳动力和一些脱离了土地或者失地准备转业的农民。他们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和季节性等特点,对他们的培训应以中短期为主。要注重与农民工求职的劳动力市场合作,把技能培训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结合起来,要与大量招用农民工的企业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将培训课堂搬到企业。企业参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应当逐步建立起“订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三是准农民工劳动力培训要与发展需要对接好。准农民是指,在初中、高中生中无法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将先后步入社会成为农民,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可以将他们统筹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中,对他们可以考虑先分流进行成班制的学历职业技能教育,学业的设置尽量与未来的就业结合起来,与他们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四是思想道德培训要与形势发展需求要对接好。主要培训内容有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法律法规条例培训、“三德三观”教育、人口与婚育新风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采用定期授课、现场讲解、放映录像、网络课堂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以培育讲文明、守法规、知荣辱、树新风的新型农民。

第6篇

一、主要目标

从2016―2020年,通过全区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的方式,动员组织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帮助他们实现技能型就业,促进家庭稳定增收,同时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一批青年技能人才。

二、实施对象

全区54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参加培训当年12月31日前15周岁以上、22周岁以下,未婚,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含退学、辍学等,以下简称“两后生”)。

三、实施内容

根据“两后生”的培训意愿、劳动能力和岗位需求,分类实施下列职业培训:

(一)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为期一学年(10个月),熟练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为期2个月以内,强化实际操作培训,提高初次就业能力。

(三)创业培训

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创业实训等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四)中等职业教育

“两后生”直接参加,或参加上述培训后继续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学历教育。

四、实施步骤

(一)明确责任

各技工院校与结对帮扶县人民政府签订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责任书,明确双方责任。在责任书的框架下,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由有关各方签订具体的培训协议。

(二)调查摸底

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每年定期组织对本县“两后生”培训就业创业意愿进行调查摸底,将需要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的“两后生”人员详细名册,提供给技工院校,同时报送自治区、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

(三)组织招生

根据“两后生”人员名册,技工院校与结对帮扶县联合进校、进村、进户,集中开展春季、秋季招生工作。

(四)实施培训

由技工院校或委托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根据年度招生计划,分类、分专业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五)推荐就业

对培训合格的学员,实施培训的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负责推荐就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予以积极配合。

(六)补贴申请

实施培训单位和学员按规定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扶贫等部门申请相应的经费和补贴。

(七)工作考核

对各贫困县及技工院校“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工作进行考核。

五、政策措施

(一)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1.开展结对帮扶的技工院校,当年招生计划开设的全部职业(工种),自动取得在全区范围内就业技能培训定点培训资格。

2.培训实行全日制、寄宿制,培训时间为一学年,按10个月计。原则上单独编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编班。培训开班分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原则上春季学期开班安排在2-4月,秋季学期开班安排在8-10月。

3.学员培训期间的基本生活费(以下简称“生活费”)、学费、住宿费和实习材料费等实行全免,由自治区财政按1.2万元/人/学年给予补贴。其中,学费、住宿费、实习材料费、卧具费、实训工装费、体检费、医疗保险等培训费用补贴标准为6500元/人/学年,从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资金中列支;生活费补贴标准为5500元/人/学年,由各县从自治区切块下达的扶贫专项资金等资金中统筹安排。

4.培训结束后,技工院校推荐学员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率和创业率达到规定比率的,给予相关技工院校就业创业服务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二)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按我区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六、补贴资金管理

参加中期就业技能培训的培训费和生活费补贴资金来源、申请、拨付和核算按下列办法执行:

(一)补贴资金来源

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和自治区切块下达各县的扶贫专项资金等资金。

(二)补贴资金申请

补贴资金由技工院校统一申请,其中,培训费补贴按属地原则,向技工院校所在地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生活费补贴根据生源情况,分别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扶贫和财政部门申请。

(三)补贴资金拨付和核算

培训费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拨付给技工院校。生活费补贴先拨付给技工院校,再由技工院校转拨付给学员。

各技工院校在培训学员入学后1个月内将学员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学员人数及指纹数据,由技工院校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提出申请。经各设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预拨培训费用补贴总额的60%。

1.培训费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按实际参加培训学员人数及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率,对承接培训任务的技工院校给予补贴。学员完成一学年培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100%给予补贴;学员完成1个学期培训,没有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60%给予补贴;学员未完成1个学期培训的,不给予补贴。培训结束后,据实核算补贴应拨费用,预拨费用大于应拨费用的部分,转为下年培训费用预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率低于60%的技工院校,不给予补贴,预拨费用全部退回财政部门或转为下年培训费用预拨。

2.生活补贴费由技工院校代为申请,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按学期分两次拨付到学员就读的技工院校。申请审批流程如下:

新学员开学后,技工院校按学员户籍所在地提供学员名单给县级扶贫部门审核补助资格开班1个月后,技工院校按学员户籍向县级扶贫部门提出补助申请,附上经县级扶贫部门审核符合补助条件的学员名单列表(含申请第二学期补助的学员)及技工院校出具的学员在校培训证明县级扶贫部门审核县级扶贫部门按学员户籍地在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公示,同时在县级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公示(公示期为7天)报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县级财政部门在审批后15个工作日内把补助资金划拨到学员就读的技工院校,由技工院校按月通过校园卡发给学员。

学员中途退学的,本学期未发完的生活费,由技工院校一次性退回县级财政部门。

参加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按我区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七、工作要求

(一)精准识别

利用扶贫大数据平台,比对相关部门业务数据,充分发挥各贫困村“第一书记”作用,对“两后生”开展到村、到户、到人的培训需求调查,确保人员名册准确。

(二)精准宣传

一要内容精准。每一个贫困村都要张贴宣传海报,详细告知贫困户有关政策精神、补助标准和办事流程。二要对象精准。要对照人员名册,对贫困户“两后生”及家长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宣传。三要责任精准。各县要积极配合有关技工院校开展定期招生宣传,各贫困县乡(镇)、街道要成立宣讲团,开展不定期宣讲,各贫困村“第一书记”要经常带领驻村工作队走家串户宣传政策,了解实情。

(三)精准协作

结对帮扶的技工院校要确定若干所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协作单位,在本单位难以满足学员的专业需求或其他条件时,及时推荐到协作单位开展培训工作。54个贫困县以外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参加专项职业培训的,参照本方案实施,相关技工院校应积极予以配合。

(四)精准担责

各县负责准确提供本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名册及相关信息,配合技工学校做好学员及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员安心接受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各技工院校负责按结对帮扶县提供的“两后生”名册开展招生工作,组织实施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并保证培训质量,做好学员在校期间安全工作,积极推荐学员就业创业,要指定一名校级领导负责帮扶工作,组建专门工作队伍,落实结对帮扶工作专项经费。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负责督促指导,组织实施各县职业培训专项计划考核工作。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负责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协调推进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工作。技工院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为技工院校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7篇

各县区人民政府,六安开发区、叶集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意见》(*政〔20*〕52号)文件精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率,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任务。年龄在16周岁以上,有转移意愿、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培训潜力的农民,均可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期间,全市力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7万人左右。其中:农业部门实施“阳光工程”培训13万人左右;扶贫部门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训10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培训27万人左右。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培训按有关规定办理,培训人数7万人左右。通过培训,农民转移就业率力争达到85%以上。

二、培训方向和重点。一是职业技能培训。以电焊工、车工、钳工、挡车工、缝纫工等为主的制造业技能;以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木工、建筑油漆工等为主的建筑业技能;以保安、家政服务、旅游、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技能;以餐饮、汽车(农机)修理、汽车驾驶等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技能;以计算机、电工电子等为主的新技术产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实用技术。按照高起点、差别化、规模化的要求,市级培训方向是纺织服装、机械加工、汽车(农机)修理、计算机、电工电子等。二是引导性培训。主要是维权、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三是用人单位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由用工单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再提高等方面的培训。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培训方式。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市级和县区级培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自办与委托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政府统筹与社会力量培训相结合等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培训。

四、创新转移培训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分段作业、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一是统一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市级指导、县区为主、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意见,分解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培训任务,加强政策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奖惩。二是分工协作。在培训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招生、转移输出的基础上,生源的组织由县区政府和农业、教育、扶贫、妇联、统计部门负责;学员的培训由学校和实训基地负责;技能鉴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培训学校、实训基地认证,经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共同审核后,由政府挂牌、公布;培训资金的预算、拨付、监管由财政部门负责;培训学校、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争取由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积极探索组建六安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协会,承办具体事务。三是分段作业。培训理论课在学校,实践课在工厂。符合条件的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民办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均可参与培训。市政府将商定一批省属、市、县区重点骨干企业和有关驻军单位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义务实训基地。四是各负其责。按照“项目名称不变、实施单位不变、经费渠道不变、工作责任不变”的原则,经费争取、任务落实、工作总结仍由各部门归口负责。

五、用足用好国家、省转移培训补助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农业部门阳光工程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250元;扶贫部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500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初次技能鉴定补贴和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培训补贴标准按有关规定办理。同时,要探索用活各类涉农培训资金使用的方法,在上级培训资金总数和培训学员总数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可按培训工种不同,补助资金不同,适当向高技能工种倾斜,延长学习时间,提升学习质量,切实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率,努力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低技能工种低补助,高技能工种高补助”的工种补助标准,由各县区物价部门会同农委、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核定,并在媒体上公布后执行。

六、千方百计筹措配套资金。为了用好国家、省专项培训资金,市、县区政府可从农业发展资金、扶贫培训经费、劳动力培训经费、库区后期扶持培训费用等经费中切块安排,专项用于培训项目配套。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区要积极争取国家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各类扶持项目资金。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

七、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各类培训资金的申报、拨付和使用,要严格执行《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安徽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扶贫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培训补助资金用于对受培训农民的学费补助或对培训机构因降低收费标准而给予的补助,不得用于培训机构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改善和技能资格鉴定开支等。培训项目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市、县区财政、农委、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培训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稽查工作。对骗取、套取、挪用、贪污培训补助资金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八、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领导。一是成立“六安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具体由市农科教办公室承办。从市直有关部门抽调或聘请精干人员从事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具体工作。各县区政府要相应成立机构开展工作。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各级政府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和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分解指标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市政府将与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每年组织一次考核评比活动,兑现奖惩。三是做好跟踪服务。各级农委、扶贫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要加大对培训后农民的输出力度,保证充分就业。

第8篇

一、整合多方资源,形成部门合力

市直相关单位都要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本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顾全大局,服务大局,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发改委、教育局要统筹规划,整合职教资源,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大对远城区培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搭建平台;市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在努力争取国家“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补助资金的前提下,按照年度培训目标任务,确保市级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到位;市农业、劳动保障和教育部门,要根据市政府确定的年度培训任务,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和扩大中专(技校)教育,推行“双证制”,各履其责,各记其功,团结协作,确保政府目标的实现。

二、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年度目标

年度转移培训工作的重点一是要确保完成2.5万人的转移培训任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二是积极推行“双证制”教育,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顺利转岗就业;三是加大资金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通过减免学费,努力扩大中专(技校)教育规模,采取“长、稳、高”的培训转移方式,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永久转移。围绕以上工作重点,市直相关部门都要做好计划安排,保证资金投入。按照培训资金渠道不变,年度目标任务打通,补助资金落实到人的办法,将20*年农业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教育部门实施的“双证制”教育、扶贫部门实施的“雨露计划”培训以及扩大中专(技校)教育全部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实行部门安排资金组织培训,全市统一归口管理。根据市政府协调会议研究决定,由劳动保障部门安排资金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0.7万人;教育部门安排资金,完成农村“两后生”试行“双证制”教育0.5万人;扶贫部门安排资金,完成“雨露计划”培训0.2万人;农业部门安排资金,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1万人。对年度受训人员,劳动保障部门要对符合减免条件的人员办理职业资格证,收费予以减免。各部门执行结果,每季末报*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农转办)备案。

三、严格补助标准,实施规范管理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

*市农业户籍人员参加技能培训,要严格按武财社[20*]310号文件精神,规范管理,确定培训对象、申报程度、享受条件,培训时间不低于180个学时。补助标准:中心城区600元/人,远城区500元/人。

2.“两后生”试行“双证制”教育(市教育局组织实施)

*市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培训时间半年,补助标准400元/人。

3.“雨露计划”培训(市扶贫办组织实施)

*市老区贫困地区农业户籍23岁以下人员,培训时间1~3个月,补助标准500元/人。

4.“阳光工程”培训(市农业局组织实施)

*市农业户籍人员,普通工种培训时间1~3个月,补助标准300元/人;制造业培训时间半年以上,补助标准500元~800元/人。

以上各类培训,由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文件规定,认真组织实施,实行规范管理。各类培训要重点面向农村新增劳动力,面向需求,合理引导,对“两后生”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的职业技能培训。所有符合条件的参训农村劳动力只能享受一次政府培训补助。

四、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中职规模

为了适应农村劳动力“长、稳、高”转移和培养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农民需要,扩大中职(技校)规模势在必行。结合*市实际情况,提出措施如下:

(一)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资助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行动计划,捆绑中央、省、市资金,按照武教职成[20*]4号文件规定,通过对贫困生和特困生实施资助,确保其顺利接受中职(技校)教育。

第9篇

根据市局关于抓好改革落实工作的要求,我局积极开展重点改革举措落实工作。现结合实际,将我局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X年重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及经验做法。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X项)。

一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工作。

联合农业局、教文体局,出台制定了《新华区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实施方案》,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X月份,各级各类人员开展技能培训X人次,其中,燕赵工匠X人,培训农村劳动力X人,培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X人,开展其它职业技能培训X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X人。上诉各项指标,除燕赵工匠外,其它按超进度推进。

二是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按照市局文件规定,X年我局已组织五批创客进行了创业培训,经过人社、工信、财政、工商、地税等多部门联合审核,目前已入驻X个项目,带动就业X余人。X年至X年X月份,区财政将各项房屋补贴、暖气补贴等共计X.X万元拨付到基地账户,保障资金支持。强化对创业孵化基地及“双创双服”活动的宣传,开展宣讲培训大会,推介创业项目,为创客们讲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提高创客们的法律意识,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落实就业扶贫各项政策。

我局对就业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由区就业局和乡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依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我局自身职能,同时与区民政部门进行对接核实信息,依托乡政府支持,安排专人入户采集农村贫困劳动力的个人基本信息、转移就业意向和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相关信息。经过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信息核实,我区目前已无需要就业创业帮扶对象。

二、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就业服务,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创业就业。

X年以来,为切实帮助各类求职者实现就业,我局召开“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新华区X年秋季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招聘会X场,到会企业X家,提供就业岗位X余个,X余人前来参会,达成就业意向X人。在“就业援助月”中,三级就业服务平台通力合作,组织就业援助活动X余次,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X户,登记认定的未就业困难人员X人,帮助X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开展,X市新华区中宇小学和新华区司法局被批准为新华区就业见习基地,对接大学生共计X名。利用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入户进行摸底调查,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对需要就业帮扶的大学生整理成册,提供就业信息援助,目前我区共有X名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登记,实现就业人数X人,其中享受就业信息帮扶的共X人。就业率达X%。

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工作,能够确保改革工作按时间节点落实到位。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中央调剂金制度、国家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等制度。

四、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

截止X月底,经局立项监督会议审核通过,共向X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共计X.X万元。按照省里统一要求,核实规范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使业务统计数据一律从业务经办信息系统中产生,同时对技能提升补贴审核有关问题进行了情况说明,相关系统做了调整。目前,已有X个人享受了技能提升补贴X.X万元。

五、按照国家和省安排,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率政策(X项)。

严格按照省、市政策要求落实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焦炭、火电六个行业降费率的政策。

六、我区目前不涉及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工作和开发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工作。

(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加大对重点人群就业服务的帮扶力度。继续举办招聘会,为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和有用人需求的各类单位搭建就业平台,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二、加强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通过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我区劳动者素质,为促进就业提供强力保障。

第10篇

一、强化帮扶责任担当,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会战

百色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百色市人社局”)党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会战,充分发挥公共就业在精准脱贫攻坚中的职能作用,精准实施就业扶贫。局党组充分认识到外出务工是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最直接、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把就业扶贫工作重点放在全市未就业的约10万人贫困劳动力群体,研究出台人社系统“百千万”结对帮扶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即:100个(市、县、乡)人社部门1000名干部结对帮扶10000名贫困人口脱贫。明确2016―2019年就业扶贫工作的目标、帮扶责任、政策措施,通过落实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强化培训转移就业、居家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实现脱贫目标。

二、结合贫困现状,改进精准就业扶贫方式

(一)建立健全“一套”精准帮扶台账

以深圳对口帮扶百色劳务协作为契机,落实两地劳务协作内容。建立贫困劳动力信息录入管理系统,实现与市扶贫部门基础数据系统的对接共享,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各级人社干部、各部门帮扶干部的入糇叻谩⒌缁盎胤茫摸清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学历、就业失业状况、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就业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等,做到就业扶贫“底数清、情况明”。截至2016年11月底,已摸清全市贫困劳动力“四个底数”:贫困劳动力人数38.39万人,已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7.23万人,未转移贫困劳动力10万人,贫困家庭应届中职(中技)毕业生和未继续升学初中、高中毕业生人数4.97万人。

(二)全面落实“两大”重点群体精准稳定就业

对已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居家就业的约20万名贫困劳动力跟踪服务,促进其稳定就业。对未就业但有意愿和能力就业的3.1万名贫困劳动力,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居家就业,实现脱贫。

(三)实施技能、创业、岗前“三类”精准培训就业

根据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原则和个人意愿需求,对市场需求量大、适合大众化培训就业意愿从事养老护理、育婴员、保育员、家政服务、农村特色实用技术等,进行技能培训。2016年完成未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5244人,实现就业4195人。

(四)拓展“四种”精准就业创业途径

根据年龄大小、就业能力强弱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就业培训、就业指导服务。一是劳务协作稳定就业。对已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行精准跟踪服务,促其稳定就业。对贫困家庭子女应届毕业生进行“校校(企)合作”,对在高校、中职学校应届毕业生毕业,根据其意愿有计划开展技能资格培训。邀请深圳企业到市举办高校、中职(技校)专场招聘,引导毕业生转移就业,全面实现“毕业―就业―脱贫”的目标。二是就地就近就业。对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需要照顾家庭贫困劳动力,积极发挥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作用,深化结对帮扶,引导到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工作,实现其就地就近就业。全面落实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政策,深化实施“123”就业工程,培养一批当地就业扶贫领头人,帮助带动贫困户就业。三是居家灵活就业。对工作时间安排间断性,自身能力和劳动技能不高,有意从事灵活就业人员,引导参加家政服务、月嫂等服务性行业的培训,优先推荐灵活性岗位就业,优先推荐到农民工创业园扶贫车间工作。做好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培训就业工作。2016年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501人。四是公益性岗位就业。适时提高全市公益性岗位待遇,适当调整公益性岗位指标设置,对符合公益性岗位条件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兜底措施,切实帮助大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偏低人员等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三、注重就业扶贫成效,让贫困劳动力有更多获得感

通过实施“百千万”结对帮扶工作,百色市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贫困劳动力得到了更多获得感。

(一)人社干部用心帮扶,提振了贫困户脱贫信心

全市人社系统共有1348名干部结对帮扶4044户16176名贫困人口,2016年共帮助710户3273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百色市人社局干部带头结对帮扶,全局117名干部结对帮扶田林县旧州镇示甫村、板坚村、那度村、板仰村165户贫困户。右江区人社局干部115名结对帮扶169户810名贫困人口,在原有转移就业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采取帮扶单位出一点,结对干部出一点的办法,给予每户赠送30只鸡苗养殖、落实八角林低改政策和支持肥料、农药等帮扶。田阳县人社局采取责任到人,精准到户的办法,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就业扶贫方式,全县人社系统干部112人结对帮扶玉凤镇华彰村、那坡镇合力村361户1560名贫困人口,精准对接贫困户需求,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落实脱贫政策,大幅度增加贫困家庭收入。2016年田阳县合力村、146户、华彰村60户共206个贫困人口,经过市、自治区脱贫核验工作组的验收,达到“八有一超”脱贫核验标准,现已申报国家扶贫第三方核验工作组的考评验收。田东县人社局干部85人结对帮扶江城镇果柳村180户903名贫困劳动力,该局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已通过市、自治区扶贫核验工作验收。

(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一是对已转移就业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对有转岗需求的帮助其转岗,实现稳定就业。二是就业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向村级覆盖。2016年全市共为12个县(市、区)就业服务机构以及试点的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41个乡镇就业保障中心和592个重点行政村(社区)村级就业服务人员发放681台终端设备,有效提升村级数据采集(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就业政策宣传等业务工作效率。全市辖区乡镇均有1个行政村共135个村(社区)实现了联网互通,其中右江区60%的村(社区)完成覆盖,全市切实打造就业服务前移,超额完成联网任务。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题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专场招聘活动58场次,招工企业6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37111个,成功介绍就业7344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7585人,推荐用工规范诚信企业308个,诚信服务机构76个。201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2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2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4000人次。

(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脱贫

对已转移就业的17.26万名贫困劳动力进行跟踪服务,对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市新增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就业1.1万人。一是狠抓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结合农村劳动者培训就业意向及企业用工需求,强化职业培训机构体系建设和职业培训工种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职业培训水平。目前,市本级定点培训机构达24家,可培训工种达50个以上。2015―2016年,共组织6所培训机构申报农民工培训实训基地,获660万元的农民工培训实训基地补贴。2016年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53期,共培训32184人。右江^汪甸乡两琶村贫困户梁献武,通过参加电工技能培训班培训,取得电工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现在在房地产物业公司从事电工工作,工作和收入都稳定。西林县马蚌乡马麻村贫困户赵荣成,通过参加果树工技能培训,取得果树工初级职业技能证书,目前在家种有30多亩的砂糖橘,带动4人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二是抓实“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与广西交通技师学院等9所技工院校开展结对帮扶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政策宣传、入学动员工作。全年在校培训“两后生”715人,占有培训意愿人数的89.5%。

(四)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地就近就业

一是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共帮助1.16万人实现就近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4502名。二是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资金发放,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贷款担保资金注入、供求贴息、创业补贴、创业奖励、创业培训等,充分发挥资金带动效应。2016年全市累计设立担保基金2994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42笔,发放贷款总额8983.8万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2261人,带动吸纳就业901人。三是执行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补贴政策,2016年共有216家企业提交企业稳岗补贴申报材料,全年为企业减负900万元。

(五)劳务协作进展顺利

第11篇

授学院领导的委托,由我来做学校职业培训工作报告。请在座各位领导及代表们审议。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校全体师生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广大同学的支持与配合下,在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声有色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一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着院团委的工作中心,结合我院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我学校特色的培训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省职业技术学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校“雨露计划”工作的关怀、指导和支持,现将我校五年来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我校于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在转移输出上,学校努力搭建平台,以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首先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培训学员。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延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学员非农就业。

学校对每位结业安置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至一半年以上,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维权中心、企业工会、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等组织多渠道维权,通过切实履行“七项承诺”,使学员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保障。而今,学校已在安置就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宁波、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输出学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了订单培训—就业—维权—回引的全程服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训开展“四到位”

领导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培训中心主任,副校长为培训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机构,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部、培训部、就业安置部,具体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到位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面、多序列的招生宣传模式。一是成立以区(县)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乡、村、社积极参与的宣传保障机构;二是政府每年将送培任务下达到乡镇,各乡镇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招生工作;三是以市区扶贫部门为主导,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扶贫栏目,及时宣传报道招生培训信息。学校深入乡镇、村组,采取放录音、发资料、送传单等形式,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四覆盖”。

学员组织到位采取贫困学员自愿申请、村社公示、乡村审核、县(区)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收学员入学参培,严格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招生。机制到位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以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各网络学校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使整个培训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

学校按照扶贫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一维、两证、两合同、两台帐、四制”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资金投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一条“补、让、集、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注重培训过程,打造技能型农民工

在强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五年来,学校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四个统一”、“八个结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增长一智。从而打造出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以高技能提升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身价。

探索经验

一、彰显与时俱进,扶危济困分国忧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决定为灾区免费培训驾驶员200名。2009年底青川灾区的10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汶川灾区的100名10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此举得到了省委李崇喜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2009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转移培训政策,让返乡农民工走进学校接受技能培训,为再就业积聚力量,截止2009年4月,已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学校技能培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二、创新就业模式,实现优质安置

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首先,在就业安置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对参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引导,将向市外安置与本地非农就业相结合,引导学员自办公司、工厂及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学成后在当地或周边市区自主创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已有成就的参培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企业,这样即可对口安置参培学员,又可树立就业榜样,推动雨露计划持续,深入发展。

三、以政策为导向,创新培训对象

巴中是贫困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学校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

为此,学校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准确把握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初三分流生实施两步走,对少数完成转移培训计划、考试考核合格、推迟就业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员,经本人申请纳入中职就读,享受国家中职生补助,进而实现从短期培训转移到长期培训的目标。

同时,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学校因地制宜,尝试将农村农机操作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严格准入关、对象选择关、就业转移本地关、政府督察关。

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并与订单企业联手,实施校企联合,由订单企业派遣老师,实行定向定专业培训。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逗硬考试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采取“学校+扶贫办+劳动安监”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检测培训学员。理论考试由学校出题,技能考试由扶贫办、劳动安监、学校联合进行,严格考试制度,检测合格后实名填券。保证了培训质量,确保参培学员学到过硬技术。

第12篇

一、2011年工作安排

明确扶贫目标,着力抓好8个重点村的整体推进工作。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把握“一个重点”即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重点,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推进实现实施“一大战略”,就是着眼新的形式和贫困村的实际,大力实施贫困户增收战略。做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扶助一批龙头企业,培训一批创业型农民。

(一)进一步加强重点村的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推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建设、规范有序的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等六大建设,重点抓好重点村项目实施,确保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二)抓好扶贫项目的实施工作

加强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专户运行。年底前全面完成项目,确保8个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三)认真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工作

充分发挥扶贫职能作用,为崇仁经济发展服务,为符合扶贫贴息贷款的企业争取扶贫贷款。

(四)创新方式, “雨露计划”走近乡村,走进农民。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创新方式,实施好“雨露计划”。会同就业局举办了“雨露计划”,走近乡村,走进农民。贫困群众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在**、**两个贫困乡(镇)利用寒、暑假中学闲置教室,聘请专业老师和技师授课,动员村民及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培训。把培训班办到群众家门口,实行“免费培训,确保就业”。积极拓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渠道,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

(五)扎实做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注意发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将再举办一期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促进增收。

(六)切实抓好产业化扶贫

继续在8个重点村搞好产业化扶贫,因地制宜实施好“一村一品”。在**镇推广树莓栽培;在**乡两个重点村培育更多麻鸡散养大户;在相山镇陈坊村搞好木竹加工产业。充分发挥优势农业产业,使其真正成为重点村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七)抓好扶贫办自身建设

认真组织扶贫办干部进一步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为贫困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清正廉明、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办事效率。在工作中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以自身的实际工作,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二、具体措施

(一)、瞄准目标,搞好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

认真做好了8个重点村2011年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从切实改善重点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角度,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确定了实施兴建学校、修水泥路、卫生设施建设、种植业11个扶贫开发项目。

(二)、创新方式, 实施好“雨露计划”

“雨露计划”,走近乡村,走进农民。贫困群众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在**、**两个贫困乡(镇)利用寒、暑假中学闲置教室,聘请专业老师和技师授课,把培训班办到群众家门口,实行“免费培训,确保就业”。积极拓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渠道,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

(三)、做好直属机关定点扶贫工作

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深具潜力的重要方面。一是争取扶贫类组织,使其在充分了解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发挥其大的扶贫平台,解决部分重点贫困村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问题。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定点扶贫的文件精神,大力开展扶贫结对力度,为需帮助的贫困农民牵线搭桥。三是落实党政部门和企业定点包扶重点村工作。在县直单位机关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确保全县“十一五”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每个村都有一个县直机关单位或企业定点帮扶,挂点单位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为重点村建设献计献策,把定点帮扶重点村工作落到实处。四是继续开展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1+1”结对帮扶贫困户的活动。动员广大村民自觉参与扶贫开发,8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建设。

(四)、做好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的工作

扶贫需要企业的参与,我们对扶贫企业进行贴息扶持,企业尽最大努力安排贫困村劳力就业,企业也严格兑现扶贫承诺。扶贫承诺实行公开、公示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2011年获扶贫贷款贴息的企业有三家,贴息额度11万元,其中的30%将分别用于孙坊月塘村,航埠镇航埠村的扶贫事业。

(五)、积极引导扶持村民发展生产,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我县八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开发村,他们各具特色,我们也在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如**村引进上海客商投资种植树莓、引导村民种植黄杞子;**村支部书记合股兴办粮食加工厂、机制砖厂,解决贫困劳力100人就业;**、**两村还发展板栗、茶树等种植业。此外,我们将大力扶持村民养殖麻鸡,运用各种条件和技术,使村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1]

查看更多>>

三、取得的新成效

2011年我办被市扶贫办评为全市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一)、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效果明显。兴建教学大楼一栋,修水泥路9.5公里。

(二)、通过扶贫贷款,繁荣了**经济,增加了**税收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使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发挥企业扶贫带动作用,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三)、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户的自身素质,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就业,增加了收入。

(四)、通过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从资金、信息、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等问题。

四、存在问题

(一)、扶贫攻坚难度大

目前,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狭窄。由于自然条件差,很难形成主导产业,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在当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大多重点乡村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群众观念落后,科技素质低等综合贫困因素交错制约,又因今年情况特殊灾返贫现象严重,农村低保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小,部分特殊困难群体缺乏必要的救济保障,解决温饱问题和巩固扶贫成果难度大。

(二)、基础条件差

虽然今年做了很多农村基础设施的工作,但是大部分贫困乡村灌溉设施遭自然破坏严重,配套服务跟不上,有效灌溉面积少;乡村道路差,附属设施不到位,晴通雨阻现象比较严重;贫困乡村饮水难、上学难、耕作难、就医难和居住条件差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部分农村人口因灾返贫

贫困乡村自然条件差,易涝易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每年都存在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四)、龙头企业弱小

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对优势产业和产品开发不足,加工转化率低,“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和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能力不强。

(五)、资金投入少

按照“十一五”五年规划,我县8个重点村年均扶贫资金仅10万元,要实现贫困村脱贫目标,靠现在投入的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影响了扶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加之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不足,全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进程缓慢。

(六)、各村项目实施不平衡

有的村项目完成得好,面貌变化大,有的村项目实施得较不理想,效益不是很好,有的项目进度快,有的项目现在还在进行当中。

【2】 志愿者协会办公室个人计划

职业教育研究工作思路

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工作计划

学生会办公室工作计划

2011年机关办公室工作计划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学校办公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