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

时间:2022-06-16 03:0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团体心理辅导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初中生:心理课

青少年期既是个人性格形成、人格完善、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转折期。自我认同的危机、依赖与独立的矛盾、接受与拒绝的冲突都是青少年时期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立足于发展性层面还是治疗性层面,都意义非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心理教育形式,刚好符合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不仅能使参与者在团体互动的条件下,通过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交流,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而且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我在学校从事初中生心理课教学实践,通过对全班学生的书面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一致期望在心理育课上能多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多一些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目前,上海市初中生心理课一般在预备年级或初一开设,目前的心理课教学,虽然也融人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但常常流于形式或者一阵热闹过后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课教学现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初中生心理课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四大板块。

一是自我完善篇。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相关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我自己”、“自我保护”、“控制自己的行为”、“责任心培养”、“应对挫折”等主题。

二是人际关系篇。主要包括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了解他人”、“宽容待人”、“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男女生交往”等主题。

三是情绪情感篇。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了解情绪情感,更好地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美好情感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和掌控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自信心训练”、“学会分享”、“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主题。

四是学习认知篇。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应对于学习相关的一些普遍问题,具体可以选择“了解和提高注意力”、“学会记忆”、“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应对学习(考试)焦虑”等主题。

对于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心理课教师(辅导者)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始终是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初中生F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环节

严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全过程大致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规范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而每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一般可以 分成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部分。针对初中生常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一环节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开始前的热身活动,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达到活跃气氛、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或揭示主题的目的。常见的一些热身游戏包括“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解手链”、“传话筒”等,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保证接下来主题活动的充分进行。

2.主题活动体验。根据每次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内容,可以设计1~2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或活动。如“自我意识”这一主题内容常见的活动有“价值拍卖”、“背后留言”等。也可以借鉴一些班会活动形式自行创设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主题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尽量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

3.交流与分享。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活动的基础上,辅导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开放和分享的环节,辅导者可以事先从活动中提炼几个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先围绕活动自由展开讨论,最后辅导者进行总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说、教师听。例如在“生命线”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完成活动后,辅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对你现在或未来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事情是不是和未来的理想 有联系?对比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没有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地方?

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团体的核心活动,两者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4.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一些相关量表和测验,评估学生是否在相关方面得到发展。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辅导者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总结该次团体活动,激励学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分类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适用于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笔练习。纸笔练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特别设计的练习用纸,学生用书写的方式完成全部练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生命线”这一活动就是利用了纸笔练习,要求学生在一根“生命线”上划分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回忆过去最痛苦、难忘和快乐的事情并写在纸上,然后思考最近三个月要做的事情,按“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两个维度分别写出三件事情,最后设想一下未来,按照“我20岁、30岁、40岁”等不同年龄阶段写出自己计划要实现的事情。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学生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真实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 思考、提高移情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认识和掌控情绪”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情境剧表演,让学生真实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而能宣泄和应对消极情绪。

3.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就是通过特定的练习。学习并强化适应行为或者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例如在“自信心训练”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说出你的优点”这一练习形式,给每个学生一个再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学会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可以重塑或增强自信心。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坦诚的、深入的团体讨论达到交流思想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几乎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到这一方法。例如在交流与分享这一环节中,其实主要就是使用了小组讨论这一方法。

5. 娱乐游戏。娱乐游戏常在预热环节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达到活跃团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除了预热环节常用的热身游戏,在主题活动中也常常使用游戏的方式。例如在“学会合作”这一主题活动中,采取“拼图游戏”、“踩报纸”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合作的意义和策略。

6.媒介应用。媒介应用就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物,如道具、磁带、录像、幻灯片等,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有效补充,运用时注意适可而止。例如在“应对挫折”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经典幻灯片“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三种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一般要求参加人数在10~20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5 人,但一个自然班有时候人数多达40人以上,这时可以利用分组来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分组也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进行小组评价。一般可以随机分成每小组 4~6人,也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或者按性别、特质等进行分组。学生最好按小组围坐成圈并面向辅导者,便于营造课堂轻松氛围以及_展活动和 交流。辅导者还可以给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取一个有意思的名称,如“用好我的耳朵”、“我的地盘我做主”、“果汁分你一半”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心理课或团体心理辅导小组,但很多活动的开展都缺乏计划性与连续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培养的需求与应该达到的任务目标,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课没能充分发挥其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急需专业与实操的指导,同时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性团体心理辅导书籍、活动道具、活动光盘等的支持。在此笔者推荐京师博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包,它的设计以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总结归纳各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主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心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备了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手册、活动光盘,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操作性强、可变性大的特点,配套光盘能够更直观地授予心理老师以渔,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即无传统的纸笔作业,也不需要期末考试,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秩序维护者,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自由,收获了成长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一定局限,由于在团体情境中难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自我封闭、人际交往焦虑过高的个体,通过团体辅导形式难以收到期望的效果。所以,辅之以个别辅导和咨询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樊富珉.清华出版社,2003.12

2、《积极心理学》 彼德森.群言出版社,2016.6

第2篇

(一)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二)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所倡导,力求用一种开放、欣赏得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人格特质,赛利格曼通过研究,提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二十四种美德。二是积极的情绪,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即温馨的环境、积极向上的团体氛围、幸福民主的家庭环境等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清华大学的樊富眠教授引入中国,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理论,利用团体动力,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活动促使成员获得关注此时此刻的恋爱感受,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促使成员改进行为,调节情绪。

三、积极心理学与团体辅导结合的可行性

(一)两者思想的相似。首先两者的研究思想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观,将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团体心理辅导将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其次两者都重视预防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是塑造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在于预防,其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而提供服务,促进成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社会心理预防。

(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塞利格曼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改善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对非临床被试的研究发现,积极干预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幸福水平并降低抑郁症[1]。由此可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满意度[2]。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在团体情境下,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的理念和技术,通过大学生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成员在温暖、安全、尊重的团体氛围下,建立对其恋爱观的积极认知、感受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恋爱行为,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

(二)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总目标:①了解正常的恋爱心理,协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异性。②协助成员认知爱情成分,并澄清自己的择偶条件,建立切实的择偶标准。③协助成员建立恋爱关系间相互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形成积极的恋爱观。④协助成员理解爱的发展,了解阶段矛盾,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⑤协助成员感悟爱是成长,正确掌握失恋时的自我调适之道。⑥协助成员分享愉悦的恋爱关系。

阶段性目标:团体形成(成员彼此熟悉、了解团体性质、形成团体契约);进行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辅导);团体结束(巩固效果处理情绪)

团体性质:同质的、结构的、发展性团体小组

参加对象:通过招募和面谈,共14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7人,10人曾经谈过恋爱,4人尚未恋爱(大三6人,大二4人,大一4人)。

团体辅导设计:本次辅导进行6个单元(每周1单元),每次辅导的时间为2h.按照“热身―活动―分享―总结进行。每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爱的相聚、爱的认知、爱情地图、爱的轨迹、爱的成长、爱的分享。

团体活动地点: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地点。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开展的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拟探讨出一套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团体辅导方案,不仅扩展了大学生恋爱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内容,而且有助于扩大积极心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当代大学生塑造积极心态,提升恋爱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积极心理学恋爱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模拟真实恋爱的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增强了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了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并在同质团体里,其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的反思和展望。由于现在国内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大部分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等的团体辅导,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团体辅导的训练。而在中国知网上用“积极心理”和“团体心理辅导”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只有五篇,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杀意念、心理健康、积极的主观体验等方面,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所以在未来,高校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86-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贫困生问题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目前政府及各高校不断深入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资助政策体系建设,同时还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但是如何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帮扶,更应该是目前各高校所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受助与辅导的咨询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营造信任的团体氛围,促使团体成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促使成员在充分的人际互动中观察、学习与体验,从而达到澄清观念、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形成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1]。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积极地参与性和独特的情景性,并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为此,笔者旨在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为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高校贫困生36名,其中男16名,女20名,且分成2组进行。在通过学校贫困生认定核实的困难生中,以广告招募的形式,自愿报名参加,并经面谈和测试筛选出被试。

(二)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别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10个因子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每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评分越高,症状的强度和频度就越严重。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该问卷共有20个条目,分别从积极和消极应对维度,反映个体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积极应对维度由前12个条目组成,重点反映个体积极应对的特点;后8个条目为消极应对因子,重点反映消极应对的特点。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调查问卷。根据台湾黄月霞的团体辅导研究调查表[2],单独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调查问卷”,以反馈团体参与者的主观体验及活动的效果评价。

(三)实施程序

该团体心理辅导以“携手超越贫困”为主题,通过建构封闭式、结构式、发展性团体,帮助成员增进亲密感和信任感,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团体领导者为经验丰富的团体心理咨询师,4名心理健康促进协会的学生干部担任指导助理,团体成员分为2组,每组18名,分别安排上下午进行辅导活动;活动连续进行6周,每周1次,每次2h。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包括6个单元内容,依次为:“有缘来相会”、“心灵不设防”“解开人际千千结”“贫困大学”“成长的脚印”“明天更美好”。每个单元包括5―6项活动,主要由团体游戏、情景剧、角色扮演、绘画测验,头脑风暴,团体讨论等形式构成,且活动之后布置作业,成员间分享主观体验和感受。

(四)数据处理

对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进行心理测评,采用SPSS16.0 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检验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1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SCL-90量表各项目分数差异比较(x±s,n=36)

注:*表示p值<0.05,**表示p值<0.01

由表1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团体成员的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有极其显著改变(p<0.01),除恐怖、敌对、躯体化因子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个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贫困生的应对方式

表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SCSQ各因子分数差异比较(x±s,n=36)

注:*表示p值<0.05

由表2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团体成员在消极应对维度有显著性差异。

(三)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根据数据结果分析显示,团体参与成员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持有较高的评价(见表3)。

表3 贫困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n(%)

三、结论

(一)团体心理辅导能有助于贫困生自我探索,正确接纳自我,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目前,高校贫困生除了要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外,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和困境也是他们无法摆脱的,如紧张、焦虑、自卑、抑郁,更有甚者达到了心理扭曲的程度,形成病态心理[3]。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依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使其改变关于贫困的不合理认知信念,及时宣泄和疏导不良情绪体验,主要开展自我探索、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训练,为团体成员积极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如研究结果所示,团体参与人员在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在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的改变明显,其中人际敏感的改变最为明显。高校贫困生内心的自卑、抑郁、焦虑、偏执等负面心理情绪和问题,在来自团体的情感支持力量下,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团体心理辅导中,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训练,使团体参与者心理放松,充分表达其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思索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降低人际交往敏感度,最终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改善其应对水平

应对方式,又称之为应对策略,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情境时,解决和处理应激事件,保持心理平衡而采取的复杂而多样的手段。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需要面对不可避免的各种压力情境,这也必将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同等程度的压力水平对不同的个体,其影响差异是不同的,此影响差异在于个体应对方式的差异。运用良好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个体缓解情绪压力,促成个体积极解决问题,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成长。高校贫困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在安全而受保护的团体氛围下,通过系列的自我探索与接纳、自信心提升训练等主题活动,使其充分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善于运用积极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调适,从而减少了其采取“退避”“自责”“幻想”等消极的应对策略,最终提高和改善其应对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在积极应对维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团体成员积极应对方式的改变不明显,而这可能与本研究使用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有关,此方面还可作进一步的探究。

(三)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应注意的事项

1.注重成员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在高校贫困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建立“成长性”功能的心理团体为主,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在团体情境下开展体验式的学习,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团体领导者,引导成员观察、体验、分享和讨论,并使成员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然后将总结的经验能够顺利迁移到实际的生活当中,重视成员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充实。由此,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时,必须重视成员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环节形成的力量。自我反思是团心理辅导成功奥秘所在,也是自我完善和心理健康成长的秘方。因此,每次主题单元活动结束后,团体领导者还要引导成员积极反馈,及时表达和分享体验及感受。

2.团体领导者应有效地使用积极关注。高校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大都情绪较为敏感且行事拘谨,作为团体领导者应该持积极的态度看待成员,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优势与潜能,有选择地突出成员及其行为的积极方面,并给予高度关注,从而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发其改变自我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团体领导者在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无条件地关注和接纳团体成员,从而使其抛开多余的心理设防和顾虑,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探索更加自由和深入。

3.积极发挥监控团体的动力作用。团体动力是团体心理辅导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借助团体成员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内在动力,促成团体中个体成员发生改变,以实现培训或治疗的目标。然而团体动力运用不当也可能成为阻力,主要源自于团体内各成员间的人际障碍以及团体内个体和团体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当安全、尊重及信任的团体氛围还未营造成功时,激烈的对抗性游戏活动或非意愿的自我暴露则会对团体及成员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因此,积极关注和恰当发挥团体动力的作用,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

研究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领导者和各团体成员达成隐性的心理契约关系,在充满安全、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中,团体成员间相互充分交流和表达,通过观察、模仿和体验等方式方法,调整自身的认知,改变不当的行为,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对于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贫困生而言,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合理宣泄和疏导其不良情绪,健全和完善自我的人格发展。本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能有效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改善其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

第5篇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SCL-9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152-03

1问题提出

大学新生刚从中学跨入大学,从外在形式上看,他们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角色发生了转换。但是由于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升学率为衡量教育成果最重要的指标,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提高心理素质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遍被学业的压力所掩盖。这就为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由此引发的行为问题埋下了负面的伏笔 。所以在内在心理上,一、有些学生过去遗留的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恐惧等并没有因为跨入大学校门而消失;二、大学新生对学习生活环境、方式及人际关系等诸方而的变化,在心理上旧的平衡被打破了,新的平衡又未建立起来。因此,在大学新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心理问题,而这种不适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调节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大学新生适应期发现问题帮助其进行及时调整是十分必要的。这将为学校有效杜绝各种恶性事件的发生,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本研究试图探讨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生入学适应的教育方式,它能在哪些方面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2方法

2.1对象

选取某高校一年级1764名学生。实验组510人 ,对照组1254人。实验组男生213人,女生297人,年龄在17-20岁之间。

2.2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设计。测查包括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的测验。团体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测查。

2.3研究程序

2.3.1确定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根据艾森克提出的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大一新生处于由青少年期(12-19岁)到成年早期(19-25岁)的过度阶段,同时存在自我统一与角色混乱及亲密与孤立的问题 ,所以要帮助这一时期的学生探索和解决依赖-独立的心理冲突;重演过去,认识自我承担生活的责任;体验和检验现实,解决个人独立感和需要建立亲密关系之间的矛盾;挣脱人际亲密的苦恼,预想自己未来和重新评价自己的生活模式 。同时我们综合对新生进行的访谈和SCL-90问卷测查的结果发现新生主要存在对环境的不适应,学业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2.3.2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根据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共6次,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3小时。每次活动的框架:一、热身活动;二、主要活动;三、结束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1)建立团体阶段,首先给大家讲解团体的意义和流程然后通过“刮大风”、“微笑握手”、“超级访问”“滚雪球”创造团体、和谐的气氛;然后建立小组,确立组名、组歌、小组规范。通过纸笔练习收集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憧憬和入大学以来令你最不满意(或苦恼)的事情。最后全体高唱歌曲“明天会更好”。(2)以“我的自我我最知”为主题,让新生进一步了解自我。(3)以“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为主题,让新生学会认识自己最关注的东西,自己的价值观。(4)“经历风雨,方见彩虹”,通过新老生对话的形式,让新生了解如何正确面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5)“我真的很不错”,让大家学会接纳自己。(6)“我的未来不是梦”,让大家总结团体辅导中的收获,对未来充满希望。

2.3.3 宣传准备

随机从每个学院选取一个新生行政班组成实验组。对选取的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知识的宣传。从新生入学后第6周开始对所选取的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共六次。

2.4统计分析

使用EXCEL整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结果分析

团体辅导结束以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调查,有430人参与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7份,男生148人,女生209人。调查结果显示有292人 (82%)表示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比较满意,52人(14.6%)表示非常满意,14人(3.4%)表示不满意。对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在了解自我、了解他人、关心他人、自信心、开放自己、责任感这6个方面的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具体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如下:

表1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6个维度上得分的结果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每个维度上都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自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有95.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了解他人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自信心方面获得改变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

3.2SCL90测查结果分析

3.2.1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表2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

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2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因子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3.2.2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为避免成长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辅导结束后对团体辅导组与对照组进行了SCL-90的测查。

表3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

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3的分析结果表明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4讨论

4.1团体心理辅导给了新生一个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的机会

由于中学时以学习为主要目标,学生没有认识到与人相处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了解别人,往往把自己的自我意识强加在别人身上,造成很多矛盾的产生。团体心理心理辅导中其他组员的反馈给新生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一面镜子,提供了一个了解他人、自我的机会。无形中就降低了焦虑、敌对、恐怖心理的存在。

4.2团体辅导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归属感,扩大了交往认识朋友的机会

因为大学新生作为一个同质性团体有很多的相似性,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家门,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第一次处理自己的事务,难免出现诸多的不适应,而在团体辅导这个模拟的社会情境中,同学们可以发现大家有类似的经历、遭遇,因而有很多共同语言、共同体验,相互之间容易沟通,加上团体心理辅导开放、接纳的原则,使他们能互相关心,不会感到孤立。调查发现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一些小组成员成为很好的朋友并且经常会聚在一起组织一些活动。

4.3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为新生提供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机会

新生在适应阶段会面临许多实际的问题,如如何通过英语四级等等,很多问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可以得到解决。特别是第四个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通过新老生对话的形式,让新生了解如何正确面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减少对大学生活的不良认知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投身学习和展现自己的才华,更好地发展自己。新生学会如何合理地参加各学生组织及课外活动,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样增强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可控制感。

4.4在团体辅导过程可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便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

团体辅导之前我们培训了45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在新生团体辅导的时候以体验者的身份进入小组。因为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有一定的评断能力。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他们除了要认真参与其中外,还要关注组内每一个成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关注,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如果问题比较严重,我们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咨询,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所以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会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生在了解他人等的能力上获得提高。而其他因子如强迫症状影响因素比较多可能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去解决。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学生是我们随机抽取的,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前期的宣传工作,但是仍有部分新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还存在很大的认知误区,在团体辅导刚开始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2)由于人员、场地、经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能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新生人数还是受到一定限制,覆盖面不是太大;(3)学生心理辅导员可能会成为组内的焦点,影响组内氛围及问题解决。

注释:

鄢呈,蒋宇.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236-239.

第6篇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而人数众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属于弱势群体,成为就业的难点。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西唯一一所“幼师”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学校,女生比较多。从所在学校招生就业处了解到,这几年我校学生就业越发严峻,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从“学历”以及“能力”上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就业思想不成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就业感到茫然,片面地认为就业是毕业后的事情,学习阶段不用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求学校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加强技能、技巧的培养力度,也要深入研究幼教发展现状,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往研究表明,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较男生晚熟。因此,要特别关注高职高专女生们的职业生涯心理辅导与教育。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为高职高专院校,属于师范类学校,女生比较多。学生入学成绩比较低,对学习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比较注重技能的掌握。因此,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让学生寓教于乐,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对高职高专女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了解自我、认知职业环境、实现任职匹配。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学习年限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学校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等特点,学校根据高职高专生自身特点,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生涯规划:辅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初步规划职业生涯;大二事情加强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的教育,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三年级是做出决策、实施行动的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入职前培训,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总之,高职生需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学习贯穿整个大学三年,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好基础。

在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需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尤其是女生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设计相对应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设计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责任感培养等社会能力培养为重点。从2011年开始,我校就根据参与团体辅导的女生们的心理需要,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活动方案,比如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挖掘学生潜能等,帮助学生找到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同时,我们在也不断更新,精心设计活动大纲,目前已形成4个单元的特色团体心理辅导。单元方案如表1:

设计4个单元的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针对不同的主题开展情景游戏,获得身心愉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讨论,其情感和思想得到沟通,提高其学习兴趣。活动后的分享、讨论、评估、总结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通过教师辅导、观察,及时发现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互相沟通,让更多的学生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认知职业,进而规划职业、做出职业决策等。

四、开展高职高专女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专业发展需要,要求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多的是采取小组互动式学习,强调合作性学习。如果单纯以授课形式―接受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将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增加体验的深度和强度。而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强调“认知”和“体验”并用,可以帮助高职生更好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定位,并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转变为外在的行为力量。

如今,很多学者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有研究者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女生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后,参与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有研究者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有效提升高职生职业效能感。高职生有其自身的职业发展特点,因此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是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主体发展功能的一项新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形式。在团体辅导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尽快培养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是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在团体心理活动过程中辅导者要着重引导协助学生自我主动参与、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间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7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干预性研究; 高校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35-03

收稿日期:2013-03-16

作者简介:管秀雪(1982-),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大学生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并日益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一些贫困生无法摆脱家庭贫困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压力,受着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重压。[1]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低自尊[2]、焦虑抑郁[2]、人际交往状况较差[4],应对和防御方式比较消极[5]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立足于团体,帮助团体成员自我探索、自我指导、自我成长,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近年来,有部分研究者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贫困生实施心理干预[6],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而这种方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如何提高辅导技术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对象,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实施干预,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技术和积极意义,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东北某高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提出申请且出示民政部门贫困证明,由师生共同参与选定)中,通过海报、问卷调查的方式招募团体成员(排除有严重心理问题者),从中筛选24名作为被试。为检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和实施效果,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对象详细资料见表1。

2.研究方法

(1)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名心理健康协会同学担任助理,每次辅导按照“暖身—活动—反思—分享—总结”的程序进行,时间为2小时左右。辅导方案具体内容如下:第1单元为团体建立阶段(开启幸福之旅);第2单元为人际提升阶段(缘来一家人);第3单元为价值澄清阶段(贫穷贵公子);第4单元为探索领悟阶段(遇见最美的自己);第5单元为目标重建阶段(我的大学我做主);第6单元为成长分享阶段(向着未来奔跑)。

(2)评价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编个人信息表、团体效果评估问卷作为辅导效果评价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共90个项目,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编制,各20个项目,主要评价个体的抑郁和焦虑程度,用总分作为评价指标,标准分越高,症状越严重,广泛用于情绪状态的评定。

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10个项目,得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

(3)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两次施测设计。实验组接受共6次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不安排任何形式的活动。

(4)统计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施测,问卷当场收回,采用PASW Statistics18(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SCL-90、SAS、SDS、SES方面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说明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

由表2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在SCL-90量表中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显著下降(p

由表3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SAS得分显著下降(p

三、讨论

1.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的辅导方案以高校贫困生自我成长为主题,围绕导致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设计,如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消极的情绪体验和缺位的社会支持等。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成员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SAS焦虑得分、SDS抑郁得分显著降低;SES自尊得分显著提高。同时,实验组成员在团体分享和书面作业环节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也给予了肯定评价。总之,为期6期共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显效果,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①

2.创设安全、尊重、融洽的多维人际互动辅导团体的重要价值

高校贫困生多数来自偏远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较拘谨内向、胆小敏感。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是站在“四不”(不说服、不批评、不论断、不忠告)的立场,用“欣赏”和“关注”了解团体成员。同时,团体成员之间互为情感支持力量,相互帮助和鼓励,大大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敏感和顾虑,减轻了焦虑体验。正是这种安全、尊重、融洽的团体氛围,使团体成员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不设防地开放自己、探索自己,有利于团体成员重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自尊、自信、自强,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注重互动性倾听与表达,改变高校贫困生不合理的“贫困”认知

已有研究表明,同样是贫困生有人抑郁,有人乐观,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对“贫困”的不同认知模式。[7]因此,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理性认识贫困,是提高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之一,倾听自己的独白,可以把问题作为外部存在加以体验;倾听他人的故事,可以感悟生活,获得积极的力量支持。在倾听和表达过程中,成员被压抑的情绪、情感借助语言得以宣泄,不但将过往的经验重组,获得积极的、合理的贫困认知,而且促进了团体成员正视贫困、悦纳自我。

4.贯穿积极的心理练习,改善高校贫困生消极的“贫困”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直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8]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贯穿“快乐放大镜”、“红色轰炸”、“真情告白”、“戴高帽”等积极的心理练习环节。这些环节一方面可以使团体活动变得有趣、活泼,促进团体成员身心投入,提高觉察能力和体悟能力,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另一方面,这些环节可以助人自助,提高团体成员自我成长的能力,指导成员在辅导后坚持自我发掘,从而使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5.辅以写作叙事辅导,唤起高校贫困生正视“贫困”的生命力量

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后,要求每位团体成员编撰自己的人生故事,将过去、当下、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故事可以是隐喻的,也可以是直白的。写作的过程是被试自己与自己对话,是理智和情感的博弈,也是心路历程的展示。在团体成员的故事中发现,团体成员不约而同地将艰难、困惑、无助等作为逆境的磨炼,成长的动力,成功的源泉。这种写作表达有助于团体成员理性审视自己,减少消极逃避情绪,突破心理障碍,唤起内在的生命力量。

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值得在高校贫困生中推广。

注 释

① 陈秀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9):1328-1360;张鸿如.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认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论,2004(7):54-57;李洪波,胡子秀.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37-140.

参考文献

[1] 汪明春.积极心理学与故事叙事取向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应用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98-99.

[2][5] 康育文.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第8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公共课 SCL-90

1.问题的提出

Blos阐述了青少年在青春期末和成年早期,个体通过构建自体影像迅速发展,包括职业生涯的概念、其他能力、价值观,最终迎来自体和客体恒定性的确立,实现超我的整合。[1]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2]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国内一些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从不同角度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证实了它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研究者多是对自愿参与的群体进行研究,而能否把团体教育辅导活动推广到所有青少年身上,特别是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课程体系中,解决大学生常见和共有的一些发展性问题,当前的研究还不深入。[3]

本研究试图探讨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公选课的教育环节,它能在哪些方面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以便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2.研究方法

2.1对象

选取某高校1764名学生。实验组510人,其中男生213人,女生297人;对照组1254人。平均年龄18±2岁。

2.2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设计。测查包括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的测验。团体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测查。

2.3研究程序

2.3.1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团体辅导方案

研究者所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统计数据表明,一年级学生人群中多出现新生适应问题;二年级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较多产生期;三年级较多表现在个人发展、人际等的冲突;四年级则以择业考研的困惑为主。研究者根据本科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2.3.2活动流程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共6次,每周一次,每次2.5―3小时。每次活动的框架:(一)热身活动;(二)主要活动;(三)结束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1)建立团体阶段,首先给大家讲解团体的意义和流程,然后通过“刮大风”、“微笑握手”、“超级访问”,“滚雪球”营造团体、和谐的气氛;再建立小组,确立组名、组歌、小组规范。通过纸笔练习收集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憧憬和入大学以来令你最不满意(或苦恼)的事情;最后全体高唱歌曲《明天会更好》。(2)以“我的自我我最知”为主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3)以“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为主题,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最关注的东西,自己的价值观。(4)“经历风雨,方见彩虹”,通过与优秀学生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面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5)“我真的很不错”,让大家学会接纳自己。(6)“我的未来不是梦”,让大家总结团体辅导中的收获,对未来充满希望。

2.4统计分析

使用Excel整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结果分析

团体辅导结束以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调查,有430人参与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7份,男生148人,女生209人。调查结果显示有292人(82%)表示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比较满意,52人(14.6%)表示非常满意,14人(3.4%)表示不满意。对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在了解自我、了解他人、关心他人、自信心、开放自己、责任感这6个方面的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具体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如下:

表1 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6个维度上得分的结果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每个维度上都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自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有95.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了解他人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自信心方面获得改变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

3.2SCL-90测查结果分析

3.2.1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表2 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2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因子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3.2.2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为避免成长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辅导结束后对团体辅导组与对照组进行了SCL-90的测查。

表3 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3的分析结果表明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4.讨论

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会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生在了解他人等的能力上获得提高。而其他因子如强迫症状影响因素比较多,可能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团体心理咨询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在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公共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心理学理论知识宣讲,轻心理素质训练实践活动,渠道简单、手段单一,学生虽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但在提高自身心理素养方面效果还不够理想,在如何将心理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方面缺乏一定的手段和技巧。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建设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缺乏前瞻性。将团体心理辅导巧妙融入心理健康公选课程中,优化心理健康公共课程教学体系工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Blos,P.The concretization in adolescence.The adolescent passage.New York:InternationalUniversi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79.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是动态的,这种方式需要辅导员掌握一些工作的技巧和心理沟通的技巧,作者在教育工作中,通过多年的实践以及对文献的研究,现对心理辅导的技巧进行总结,并结合自身的实例,针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涯的几个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展开讨论。

一、高校心理辅导技巧

1.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策略

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运用自身专业技能,给学生以合乎情理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并向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方向发展。辅导员心理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性。新型的班级管理策略认为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将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是加强心理辅导意识一个有效工具。

2.参照心理辅导关系构建新的师生关系

辅导员和学生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良好的辅导关系可以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关注、肯定、平等公平地对待、及时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等手段来实现,从而使辅导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3.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

团体辅导是将班级作为一个辅导整体,让学生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的方式获得心理体验,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辅导。团体辅导的内容可以是开学动员、考前减压、职业规划等,通过和谐的团体环境,使学生适应环境,养成良好的品质。

二、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团体辅导可以提辅导员工作的效率,省时省力

个别谈心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常用方式,与学生一对一的谈话,给予帮助和指导,每次面谈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团体辅导是将有共同需求的人或共同特征的人聚合在一起,以团体的方式实施辅导,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2.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互相模仿学习

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团体咨询技巧,如多媒体效果、身体接触、角色扮演、人际沟通、娱乐活动等,烘托出易于接受的交友氛围,构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真实情景,为成员提供了模仿、学习训练自己行为的机会。

因此成员更容易将在团体辅导中学习到的良好行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辅导效果更容易得到巩固。

3.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更好的接纳自己

在团体中,尤其是同质性团体中,当成员发现别人与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面临同样的问题时,会减少孤单、不满等不良情绪,改变过于消极的自我评价,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提高抗挫折能力,从而更勇敢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关键时期举例

1.入学心理辅导

新生入学必然会产生新的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和学习适应。一些新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产生了焦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了团体辅导的方式,通过开新生座谈会的方式,调节新生入学的紧张气氛。座谈会的地点在教室,我让学生们坐成一圈,大家互相畅谈大学以前的情况以及对于大学的憧憬,对于老师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整个气氛也轻松了不少,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增加了。还有一个同学因为家庭经济不好,妈妈又生病了,一直很孤僻,我对他进行了个体辅导,在我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下,这个同学逐渐变得开朗,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好,同时我还帮这个同学申请到助学金,解决了这个同学的经济问题。

2.学生考试的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都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平时准备不够充分的同学,在考试之前更容易出现焦虑。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因为考试的压力过大而患上了抑郁症,我找了一个有空的下午,约他出来,和他谈心。

在我的开导下,这个学生终于说出,他之所以这样担心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很优秀,他觉得自己英语四级没有过给父母丢脸了,家里对他的要求也不高。了解这种情况后,我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一起讨论孩子要如何进行学习,鼓励小孩认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而是应以赞扬为主。最后这个学生心理负担减轻了,也成功地通过了四级考试。

3.求职心理辅导

第10篇

摘要:作为一门课程,《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难点实质是团体心理辅导过程的难点,关键仍在于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要遵循一定原则,在环境适应、集体建设、人际沟通、自我意识等内容上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情境

《团体心理辅导》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针对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主要困惑,在温暖、安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讨论与实践,在团体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社会活动实践场所,促使学生在互动交往中观察、模仿、参与、体验、反馈,逐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并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模式,从而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拓展综合素质。目前,有部分高校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在予以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在参与人数、场地、时间上有所限制,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在进一步推广上遇到了阻力。但是,《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关键是创设师生互动、安全温暖的教学情境,把握好了教学情境,也就能把握好这门课程,从而能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课程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一)体验原则

体验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主体性和情感性基础上,通过活动来实施的教育方式。它关注受教育者情感体验和生命意义建构,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诠释。如要以个性为切入点,以情感为主载体,以活动为主渠道等。

(二)可操作性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从理论上的得到优化,而且考虑到了教师的自身的教学特点、能力水平;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可整合性;学生的可参与性、可接受程度等等。

(三)发展性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要从受教育者主体特点出发,既关注受教育者的需要、情感、态度等内在人格特质,也关注受教育者的学识水平、职业发展、教育环境与社会角色等客观因素,一切围绕学生的发展性和拓展性而进行。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方法

根据《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内容与目标,具体的策略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师务必理念先行,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要切实把握好环境适应、集体建设、自我意识、人际沟通这几个主题。

(一)环境适应教学策略

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课堂场域就是学生环境适应的体验场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识就是适应性w验的一种。因此,熟悉教学班级同学可以作为主要的课程任务。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可以组织多种形式进行,让学生在简单的任务中获得对环境适应的更深入的理解与实践。在认识形式上,可以采取握手问好、小组内相互认识、识记名字比拼、同桌认识等方式,在强化体验与认知,可以组织多次,并进行前后比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整个过程中的动态,如有的学生不敢参与、不愿参与,要利用教师权威进行个别鼓励与建议。有时候会出现冷场情况,可采取个人示范或利用小部分群体示范的形式,尽可能带动气氛,使教学情境达到“热”的程度。

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在“热”的教学情境中,温暖安全的体验场才能初步建成。看似简单的教学任务其实在意图建构一个训练场,学生能在具体的练习中体验了如何主动与陌生人打交道,意识到了识记他人的名字是环境适应的第一要义,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进步的,是可以发展与培养的,从而破除以往对环境适应的模糊性理解,在意识与行为上获得了对环境适应的起步。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也能在具体的任务中理解到对象的差异性,深化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认识。

(二)集体意识教学策略

集体意识可通过建设团队文化而完成。相比而言,这是最易于操作的内容,但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也有很多细节需要提前预设。在小组讨论时,要细究观察或适时干预,必要的时候要给予个别指导。在小组展示文化时,要引导与组织好其小组的反馈。集体意识课程关键的部分在于教师的总结:一是要求学生反思个人在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个人在任务完成过程提出了几项建议、如何应对小组成员的反对意见、总结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定位等。二是要求学生思考可能性。包括个人将在哪些方面可以换种方式或态度进行,比较现在与过去在集体中的定位与角色表现,自己理想的中的角色表现等。三是对他人的评价与分析。这里可采取组长点评成员,组长自评,成员公开评,个人秘密自评(在后续作业中体现)等多种形式。

教师务必要认识到总结陈词与讨论中中所涉及的内容,一是为巩固或肯定学生参与后的体验;二是启发学生思考自身在集体中的表现,更深入理解集体意识的意义所在,意识到每个个体对集体建设的重要性与发展性;三是削除个人简单与他人比较的意识,而是将个体的现在、将来、过去相比较,认识到真正的成长意义。

(三)人际沟通教学策略

人际沟通需要更多的体验才能完成,应安排两次课程完成。第一次课程以认识与评价人际现象为主,第二次课程以讨论与实践人际活动为主。

在第一次课中,对人际现象分析与评价可以用图片、影像等素材。考虑到可操作性与无关性,不建议采用学生情景模拟形式呈现。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人际现象场景,具体方法如:让学生讲述图片、影像里发生的事件、分析此类现象发生的原因、如何避免或促成此类现象的发生等。通过提这些提问与讨论,让学生获得对人际关系的判断与理解,从而体验人际沟通现象存在的复杂性、互动性、理解性。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看法;多运用纸笔,让学生手到、心到、口到。总之,要通过参与与互动使学生在心理层面勾勒出更清晰的人际沟通立体图。

第二次课程中,互动与参与的内容要转化到学生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来。不提倡教师主动提供案例,以防止案例的不完整性和虚构性。案例的选取可采取1+1的形式,即要求每个学生匿名写出自己的人际困惑+理想中的人际沟通模式,并要求学生写得尽可能具体。写完后,教师再将写好的1+1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写出对这个案例的解决办法。经过这几个程序,学生达到了充分的参与程度,再挑选3-5个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再予以点拨。

教师务必要J识到,人际沟通是具有场域性的,一堂课如果只是列举人际沟通的要点,将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事实上,在具体的学生生活中,学生有很多困惑,但缺乏场域予以表达与疏导。在人际沟通主题教学中,在强化学生对人际沟通的认识之外,更多地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个体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表达,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讨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在结合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引导与提高。另外,要让学生理解到人际沟通永无定法,不存在完美的解决方式,但存在可以放缓或改变矛盾或性质的解决方向,有些人际沟通症结可能需要解决,而有些只是需要跨越。

(四)自我意识教学策略

自我意识主题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到自我意识的起源、形成与变化,理解到自我意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自身的定位与发展存在重要的影响。自我意识主题也应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对个人和他人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一方面是提供成熟的评价自我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意识对自己产生的重大影响,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估方式。可采取纸笔作业的形式,写下对自己、重要他人的评价,可采取用动物代表自己特征的形式,讲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对个人的优势评价(或劣势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基本意识进行与点拨。可采取提取生命中最满意的事、绘图生命线,讲述生命中的低谷等形式让学生回顾自我意识对自身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教师务要充分意识到,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我,从而从积极的视角来理解和实践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如移除消极的学习定位、否定的人际关系、负性的亲子评价、暗淡的发展前景等等。在自我意识教学情境中,教师的组织、点拨与引导特别重要。比如,部分学生可能采取“蚂蚁”“猫”等动物来代表自己,教师要强化动物的优势特点,或者提供积极的隐喻,或者建议在思维中纳入一种更好的动物。在学生愿意表达的时刻,其内心是特别柔软和开放的,教师积极的解释能发挥较好的干预效果。

三、创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其他方面

(一)关于课前预热

《团体心理辅导》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最大的限制点就是场地限制,特别是对课前的热身活动影响最大。针对这个问题,可采用对场地要求较小的活动来完成,如“同舟共济”、“微笑握手”、“大风吹”、“左右不分”、“萝卜蹲”等在相对情况下仍可完成。塑造良好的氛围,课前预热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重要的还是教师的人格感染力与教学魅力,不能过分的依靠热身游戏的作用。

(二)关于班级教学的管理

管理要借助新媒体载体完成。教学班级要建立QQ群,便于布置批改、反馈作业以及即时开展班级教学互动。如团队文化建设成果,要求在QQ群中呈现与保存,分析团队文化建设中成员表现时,可照片,发表意见。人际沟通图片和影像可预前上传到群文件,每堂课的作业反馈,要求学生直接发送给老师,这些具体的措施与方法都是创设课程教学情境的必要环节。

(三)关于课程反馈

为保持教学情境的延续,教师要求学生每次发表课后感言,这既能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又能让学生对所体验的东西予以表达和认可,在一定意义上工巩固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推广,虽然在场地、人数上有了变化,但课堂教学上遇到的问题,都是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常见的问题,只是在资源和人数有了新的变化,但核心问题没有产生偏移。教师应该摒弃顾虑,努力钻研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只要肯实践,多探讨,将更多理论视野与技术技巧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相应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的创设出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夏智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11篇

关键词:昆明主城区;高中生;和谐人际关系;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0

[基金项目]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重点课题(MZ11003)

一、 研究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时期是一个身心发展迅速,个体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人际关系是影响到高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影响着高中生的自我评价、学业成绩乃至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学业负担非常重,加上高考的压力,所以很多普通高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校因为升学等压力,甚至有些忽视和谐人际关系在教育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其实,建立积极和谐人际关系在高中生中至关重要,当然要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和谐人际关系,是需要探索的,可能有多种未知的途径和方法有待探索,但经过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目前普通高中学校普遍推行的是简单的说教式的知识传授,以及身教式的模仿方式。这些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和陈旧,学生往往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因为孩子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很难起到教育的效果,所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尝试开发一套能提高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团体式辅导方案,这套方案不仅能满足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也能成为高中学生心理辅导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目的:增进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度和社会的适应性,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和谐成长和发展。

2.意义:

(1)通过对高中生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待人待物、异往、陌生交流五个维度的调查研究,不断的完善高中生人际交往理论及操作经验。

(2)通过全面系统的实验性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促进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发展和完善,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昆明市某校高一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人际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往、陌生交流五个维度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探索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辅导的内容、技巧、途径、策略和方法,根据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探讨在校高中生开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取向,总结提出针对高中生开展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教学的思,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辅导方略,进而开发适合高中学生需要的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操作方案,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的提高。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突破性的实践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和实效性。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是昆明市主城区一所重点高中学校随机抽取的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共计两个教学班,以班为单位随机分成实验组66人、对照组62人,共计254人次。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表1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

(三)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结果分析:(见表2)

表2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结果

注:*P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进行前测后,结果发现:两组各因子及总分的均值和标准差相差不大,且t值不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说明组间差异不大,实验组和对照组从总体及各因子处于同一水平、属于同质样本。

2.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教学后人际关系和谐程度各因子的(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教学后测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结果

注:*P

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和对照组经过常规教学后的问卷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人际交谈、交际交友、陌生交流以及总分都呈现出巨显著的差异,而且均值都大幅度提高,说明团体辅导式教学比常规传统教学效果更好,说明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高中生的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和陌生交流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

(2)在待人接物和异往上也都呈现出较显著的差异。而且均值都有所提高,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式教学对待人接物和异往也有一定的提高。

(3)该学校的高中生在人际关系的5个方面都还是比较和谐的,得分多在0-2期间。但按照均值的大小来看,最弱的是交际交友方面,说明高中生正处在一个交际交友高峰时期,他们不喜欢孤独,需要和朋友在一起,但又不善于创造条件并积极主动地寻找知心朋友,而且担心,自己在主动后得到“冷”体验。其次是陌生交流方面,说明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交谈能力和与陌生人的沟通技巧,但还需更详细的指导。情况最好的是异往方面的能力,说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生能更开放、更坦然的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

(4)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值都较之前的测试有所下降,说明经过一年的时间,一年级的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均有所提高。但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后,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具有显著的作用。

3.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测和团体心理辅导后测在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见表4):

表4.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前测与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后测结果

注:*P

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前后测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陌生交流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

4.对照组经过常规教学后两组样本在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见表5):

表5.对照组常规教学前测与对照组常规教学后测结果

注:*P

表5的结果显示:对照组进过常规教学后,由于还是沿用传统方法,没有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方法对人际关系进行教育教学,所以对照组前后测的数据的多项因子上都不具有显著的差异,只有交际交友上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均值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对照组后测在陌生交流、待人接物以及总分上的均值都有所下降,说明经过一年的时间,一年级的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只是效果远远不如团体心理辅导式的教育教学好。

参考文献:

[1]凌文辁方俐洛.心理与行为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8

第12篇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开始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很多学校还设置了各种竞赛、团队活动等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特别是心理知识竞赛,因其易操作,参与人数可控,经常在学校里被使用。但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模式,一张试卷,几种题型,一考定“终身”。竞赛的结果往往成了变相逼迫学生背书、背题的手段,很少侧重于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和意志锻炼了。纯粹的心理知识竞赛,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业与心理负担,这不仅背离了心理教育的宗旨,也使得学生对心理课程和心理知识竞赛产生不良情绪与情感。

2 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发挥健康教育导向作用

2.1 提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认知功能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最关键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和认知社会。正确地利用心理知识竞赛,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心理,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时,不会感到迷茫失措。因为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可以大面积普及心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不良心理状态、心理迷茫、以及心理压力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降低心理负担,减少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重在“成长”。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你有不高兴的时候吗?当时为什么不高兴?”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和反思,使其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为什么”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2.2 充分挖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情感激励功能

有研究表明,人有了认识,不一定导致某种行为,很多时候还需要情感因素起作用。因为情感因素是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与动力因素,情感因素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方式,智慧和才能。要使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借助于情感的力量。当情感在学生内心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时候,它便会成为学生行为的内省指令。

学校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可据对象的不同,利用心理知识内容本身蕴藏的思想情感因素,或者通过开发一些情感题目来激发和促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使他们产生某种行为;也可以利用参赛人员人际间的情感因素如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改善某些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关系和谐;或者采用情趣激励法,启迪学生的心(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24页)灵,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与发挥,形成推动自己前进的巨大力量。

2.3 有效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意志磨练功能  高校中的班级是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教育和自我认知管理的主要群众性的组织,是学校在落实教学、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载体,是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性的组织形式。良好的班风,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结果,并且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长足发展。

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高等教育扩招,辅导员人员紧张,能与学生沟通的时间较少且方式单一;另一方面,学分制实行,学生学习的场所分散,再加上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导致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降低,班级管理很大程度上存在于面上的制度管理,很难深入。究竟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高校班级切实有效地发挥育人作用,这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概述

樊富珉的《团体心理咨询》中认为,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形式,是在团体情境中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是由领导者经过训练、商讨和引导,并且根据参加者自发组成的课题小组或者所提问题的相似性。以解决每位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者心理问题的相似性。一些个人交往中的学习、观察和体验都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以改善和调整人际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认识、接纳和探索自我。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和新的行为方式与态度。

团队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团体心理辅导之所以被誉为飞速发展、应用广泛和经济有效的咨询方式,是因为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之处和积极主动效果。

2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班级是一个自然存在的团体,学生的年龄、文化层次、社会角色、社会经历等基本一致,处在相似的心理发展阶段,班级成员的认知水平基本一致,所面临的成长问题、困惑和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可以视为一个发展性团体。因此,笔者希望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引入班级建设中。

(1)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灵活多样,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充分运用录音、影视、录像等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身体表达、角色扮演、绘画运用、纸笔练习、人际沟通、行为练习等多种形式,以团体游戏的形式展开辅导,让学生在新奇、放松、快乐的气氛中有所收获,很容易吸引学生兴趣。当然,团体游戏只是一个载体,辅导过程中的体验与分享才是团体辅导的精髓所在。

(2)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使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 认为,在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才会有归属的需要。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增进学生之间的理解、相互认同。在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班级中的学生成员通过分享经验和竞争机制,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并容易接受班级共同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动机。

(3)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大学生所面临的较为普遍的一个心理问题。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交往的模拟环境,能使学生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去学习或改变行为,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使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受到震撼而产生团体动力,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班风。

(4)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大学时期是人格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自我完善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有助于积极乐观向上班风的形成。

3 在班级建设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1)团体辅导要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切入点。团体辅导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其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既要考虑到班级建设的需要,更应考虑到学生的成长需要。团体辅导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围绕大学生的成长所涉及和关心的问题展开,在充分向学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设计辅导主题内容,尽可能地制订出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团体辅导方案。

(2)团体辅导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计划、有系列的开展。为了使班级团体辅导取得更好的效果,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有计划、有序列地开展。比如新生刚入学时主要开展“团体形成”、“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等主题活动,大二时进行“价值观形成”、“时间管理”等主题活动,大三时进行“恋爱观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等主题,大四毕业时进行“压力应对”、“团体告别”等主题辅导,将团体辅导贯穿在整个大学四年过程中。

(3)团体辅导应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团体心理辅导还应与个体咨询相结合。虽然高校绝大部分学生心理比较健康,但还有不少学生存在一般或严重心理问题,因此,要求辅导员除了在班级中做好团体心理辅导之外,还应仔细观察在团体中表现异常的学生,避免一些活动的设计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并对其进行单独辅导或转介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请专业老师为其进行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刘桂芬.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3] 徐光兴.学校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刘红艳,会军.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则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意志总是和行动紧密相连,通常称之为意志行动。在活动开展前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杰出人物传记、优秀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意志, 什么是意志品质、什么是优秀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完善意志品质的决心,产生意志行动。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合作与比拼一体的活动,增加趣味性与挑战性,有意地磨练学生的意志,既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又可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再则,要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难度,引导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难关,如害羞、胆怯和畏惧心理、个人时间冲突等,学生克服的困难越多,就越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因为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2.4 适当开发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行为调控功能

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不合规矩的行为,即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违反该群体共同接受或约定的一般规定、准则、价值观念的行为。偏差行为的出现与大学生的成熟程度和社会责任感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偏差行为的调节和纠正, 一方面可以利用心理理论和知识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和自我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认知和情感功能,提高学生的成熟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内化规范意识,从而预防、纠正和控制他们的偏差行为。比如,利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个体分享等形式提高心理知识竞赛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人际关系交往,发展健康的人际心理。对心理知识竞赛的恰当利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我行为及其原因,而且还能促发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减少偏差行为的出现。

3 总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成才、就业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普遍比较受欢迎的心理知识竞赛载体,高校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健康教育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朝.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J].企业导报,2011(11).

[2] 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误区及其匡正[J].教育导刊,2002(7).

[3] 王素萍.高校心理知识竞赛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