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5 06:3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紫藤萝瀑布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集体备课;活页教案;导读式;语文教学案
一、创新目的
优化备课结构,完善备课模式;发挥团队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背景
宁县和盛初中自2012年8月建成开学以来,以其硬件设施在全县一流,上级领导也多次亲临我校,作出了要把我校建成教学质量强校的指示,为此,我校领导,深感责任重大,发奋图强,深入教学第一线,把教研教改作为抓手和突破口,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了听课评教活动。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人人讲课,人人评课,听课率和承担公开教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此外,还派出老师,到外校,如齐家楼、西峰五中、早胜初中等地,利用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教学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教学能手也脱颖而出。我校教学能手赴市上和省上参加赛课活动,均有老师获奖。全县西区初中赛课活动在我校多媒体教室进行,我校同科目的老师也全员参加听课,教研教改可谓如火如荼,波澜壮阔,取得了相当的实效:教学的形式潜移默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课业负担减轻了,各科发展平衡,素质教育得到体现,如我校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书画展如期举行、运动会胜利闭幕。教研教改必然地要体现在教案上,从数学、英语活页教案,到“‘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创新与实践,是我校教研教改的成果之一,从它可以看出我校的教研教改轨迹,供上级调研和指导。
三、创新过程:
1、表格式活页教案的出现。
活页教案,是在公开教学中出现的。优秀的公开课、示范课、表演课老师,总是在电脑上精心备写一分表格式活页教案,然后诊求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等老师的意见,在电脑上可以随时修改完善,然后打印,在公开课上分发给各听课老师,因此,活页教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作到尽善尽美,高效率地复制许多份,也为其他老师的授课提供帮助。而电子版教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又大兴其道,得到了理想地展示,省时高效。由于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先后确立了表格式活页教案,运行良好,便于操作。语文活页教案也在实践中,成为《“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雏形。
2、《“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创新
语文教研组在第二学期开始就尝试表格式活页教案,但和教导处设计的导学案是双轨制,就是每人在备写导学案的同时,另外承担一课表格式活页教案的备写,上课时以导学案为主授课,活页教案基本是为课改而课改,当时看来只是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们写了四本导学案,还写了许多活页教案。但俗话说,功不枉费,就在这样的劳动中,老师们对活页教案的备写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在新课改形势的推动下,《“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终于脱颖而出了。它是一种完善了的表格式活页教案,可以说是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而产生的,所不同的是由原来的16楷纸变成了8楷纸(A4)打印,再由备课组成员备写而成。
(1)《“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命名。本教案的命名,源自教育家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而用这种教学案备写教案,从理念上也有“语文导读法”的性质。“导”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诵读活动中进行,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学生读读议议,就会领悟文本的内涵。熟读成诵就会使语文知识和文化精神营养在学生生命中沉淀,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奠定学生人生基础。
(2)《“导读式”语文导学案》样式。
如下所示,这是备写好的一份《“导读式”语文教学案》:
授课时间:2013-11-5 教法 导读
学法 诵读,讨论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概括层意,勾画关键句。
3体会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正确对待生活的坎坷,把握生活。
教学重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主备人:张世勤
教学内容及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我们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母亲为什么用身体挡住窗口不让“我”看落叶,却多次央求“我”去北海看?大家一定会说这不但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更能体现出母亲教育儿子正确对待生活的坎坷,积极乐观地生活,今天我们将再一次的感悟生活的真谛。请同学们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
2检查预习,校音释义。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1-6)看花 二(7-9)忆花 三(10-11)悟花
5精读课文,研讨、训练
A说说作者从紫藤萝花瀑中感悟到了什么,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和联想,与同学分享。
B紫藤萝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改变着“我”的心情。从课文中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说说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速读课文,想想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一(1-6)看花――繁花似锦(1花瀑;2花穗;3花苞。)
二(7-9)忆花――思绪万千(1赏花的感受;2忆花的动作;3颂花的生机。)
三(10-11)悟花――乐观向上
主题(关键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了生长茂盛的紫藤萝花瀑,回忆了它不幸的遭遇,感悟到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保持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训练提升:
1、 解释(口头解释)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盘虬卧龙:盘曲的枝条,犹如躺卧的龙。
2、 赏析课文:
文章围绕紫藤萝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深入,看花部分是花瀑,花穗,花朵来写,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以花历经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完成练习册。
辅备人:梁兆恒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 运压倒,要保持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事物的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延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课后反思:讨论环节一直是费时费力的,每班要培养几名善于发言的带头人。
备课组成员审阅:杨洁、刘瑞娟、李涛 包组领导审阅:李虎峰 时间2013、11、1
(3)《“导读式”语文教学案》设计特点
“‘导读式’语文教学案”采用表格式活页教案,用A4纸打印,其项目有“课题”,“授课人”,“授课时间”,“教法”,“学法”“课时”“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和过程”分为“主备人”和“辅备人”栏目。还有“板书设计”,“知识延展”,“课堂小结”,“训练提升”,“作业布置”,“课后反思”。最后还有备课成员审阅,包组领导审阅。尤其是设有主备人和辅备人栏目,使备课过程更能体现集体备课的理念和优点。
(4)“‘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备课流程。
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同学科的老师们围成一个备课小组,先是组员说课,交流意见,如确定教法和学法,确定重难点等,再由主备人主备该课,然后由组员们审阅,提出意见,由一人作为辅备人执笔完善。有时主备人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生成答案,但辅备人可以预设答案,使教学过程更加便于控制。知识延展更能发挥众长。辅备人可以用名言印证,也可讲一个故事,这样不但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启发,更能使课堂充满智慧和乐趣,提升教学层次。如,我们在七年级上册《蝉》的教学延展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方丈在弥留之际,众弟子跪在床前,希望聆听师傅最后的教诲,得到人生真谛。这时,房上正有老鼠在打架,方丈说:你们听,它们多么快乐!说完,就闭上了眼。
(5)“‘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教学过程。
一般有(一)展示目标。(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轮读课文,掌握新词语。(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语句。(五)默读、赏析课文,研习课文内容。这一个环节一般情况下,可以围绕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具体作法是让六人小组展开讨论,老师组织引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答案,如果太难,是第一次接触,则不需要太多的讨论,可以以介绍为主。(六)知识延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产生联想,使知识得到融会贯通。(七)课堂小结。可以使重点得到明确和强调,难点得到突破。( 八)训练提升。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检验和巩固。通常可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掌握和领会情况。(九)作业布置。通常可以让学生抄写词语,作一至三个练习题,背诵,默写古诗或课文名篇。(十)课后反思。通过反思,可以不断矫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导读式’语文教学案”亦包含着“‘导读式’语文教学法”。
(6)《“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实践效果。
总之,从“‘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形式和内容不难发现其以下优点:①、是真正的集体备课,使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②、有主备人和辅备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共有四次完善过程,就是备课前的交流,主备人备课,辅备人完善,其他组员审阅签字。③、目标明确。④、重难点突出。⑤、教学过程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⑥、省时高效,把教师从机械的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使教师可以有时间研究学生,一对一地帮助后进生。⑦、可以使老师有时间读书看报,自我完善,进行国培和网上学习,使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以一个学习首席发言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才会达到学习的民主,上升到科学化。
教学成绩:我们备课小组语文成绩在全县联考及毕业会考中名列前茅,均受到县局奖励。
参考文献:
一、日出江花红胜火:多媒体资源优势独特,作用突出
1.优化了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书本、黑板、图片、录音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少,不灵活,也费时费力不方便。多媒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和非文字信息,使学生摆脱传统模式中听讲、记笔记、写作业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听说读写训练机会。
2.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中常涉及到一些自然景象、异域风情、逝去的事物等,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让对之陌生的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历史的变迁、事物的变化,也无法让学生深切感受。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该是怎样的气势非凡,灿烂辉煌?作者又细腻地写了每一朵花,那如帆又如笑容的细致美好,该是怎样的亮丽可爱,玲珑剔透?凭空想象,无可依托,然而此情此景呈现于屏幕,那种生机,那种飘逸,在眼前清晰可见,于是,略加点拨,作者那观花赏花间的曲折心情则随之而明,细微可感。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常常与兴趣和情感相联系。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运用多媒体,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使大脑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热情,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苏州园林》一课的讲授,因为我们师生都是北方人,学生从来没有去过江南,他们很难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园林美景,加之又是说明文,很快会失去探究欲望。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他们和作者一同漫步在苏州园林之中,随着画面的呈现,地点的转换,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半江瑟瑟半江红:资源利用如果不当,存在弊端
1.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借重多媒体技术,以课件代教案,不备学生,不练教学基本功,课堂上只点击鼠标,变换屏幕内容,没有和学生目光上的交流,情感上的碰撞,弱化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缺乏灵活性,课堂应变能力差。如此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2.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下降
大量、频繁地使用课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多媒体的眼花缭乱所吸引,反而干扰了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分散了精力,不再深入地阅读课文。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的机会,失去了思维创造性的重新建构,不再独立地思考问题,不再主动地向老师请教,教学不再相长。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有效教学
1.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课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因课程和内容而宜,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在课件中将各种表现与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媒体形式加以介入,形成优化的媒体资源。课件设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某一方面的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成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要避免被课件所左右。
2.适时和学生进行沟通
教学过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注重师生间的情感碰撞和交流,充分在师生之间构建信息的互动,资源的共享,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
4.留给学生思考和反馈的时间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更多的信息会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严重下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科学地控制资源信息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学生参与开发资源,前景广阔
一、狠抓备课
教师要明白什么是备课,根除备课就是写教案的错误认识。编写教案是备课的一部分工作,但备课并不简单等同与写教案。过去许多学校和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写教案,这是不合适的,教师应把大量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翻查收集资料,了解学生,优化教学设计。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
学校提出决定备课成败的五个关键因素是:“研读”——备课的必要前提;“博学”——备课的重要基础;“细致”——备课的基本要求;“创新”——备课的成功亮点: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上有创新、教学能力应变上有创新;“反思”——备课的发展延伸。
正因如此,我校提出了大备课的备课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教师要将课标融入自己的教育思想,融入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达到看似无课标实则有课标的备课境界。
二、教给教师处理教材的艺术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是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向课外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既立足于教材,有不局限教材,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我们学校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浓缩教材,挖掘教材深刻内涵,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
要求教师做到“五讲五不讲”,“五讲”是:必须讲教师自己的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讲透,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讲得学生佩服教师;必须讲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必须讲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必须讲主题性的知识。“五不讲”是: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一句话,讲学生感兴趣而“跳起来又能够得着的那个苹果”。
2.拓展教材,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拓展教材。根据所学内容,可以扩充背景材料,还可以补充社会的、自然的、科学的、生活的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政治教师可以及时将最新的国内外大事融入教材;语文教师可以进行文章的主题阅读及写作;数学和理化生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原理向学生介绍补充。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教材,同时,能激励学生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
3.探究教材,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当前,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呈现在课堂上的教材,就应具有探究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具备探究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思考、探究其过程,少一些结论的背诵。
4.整合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所谓整合,并不是把不同学科知识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去激活某一学科知识。本义是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与连接,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将贝多芬的《命运》引入课堂,激励学生在人生的长河中奋勇搏击;一位物理教师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向学生讲明白了“运动和静止”“参照物”等知识;一位生物教师更是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作为教学“遗传和变异”的导入语。
可以说通过整合,做到了“引入别家的水,很好地浇了自己的田”。
三、引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推动“五三”课堂教学模式中,号召教师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断创建适合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如任教历史的教师,针对历史知识多而杂的特点,可以采用系统教学法,将杂乱的知识点形成系统;数学教师可以用反刍式教学法,针对数学逻辑性强的特点,学习后面的内容时,不断反刍前面的内容,加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个具体的英语生活活动,推动课堂教学。
学校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模式,进而让自己的课堂形成自己的个性,有的教师课堂严谨,起承转合井然有序;有的教师课堂大气,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有的教师课堂富有激情,潇洒自如、迭起;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有深度,直达学生心灵的最深处,使学生不时得到顿悟和升华……
四、不断丰富课程资源
什么是课程资源?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如图书资源、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
自我县实施教学案教学以来,语文教师备课出现浅层化,对文本的解读趋向于表面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审读教材、深读教材、解读教材的能力。无论什么样的课改,与文本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都是教师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取舍教材应具备的能力。
我县组织骨干教师编制了初中语文教学案,好多教师面对成型的教学案无所适从,干脆就直接拿着现成的教学案上课,语文课从此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变成了对答案,变成了机械式的问答,教师也失去了自我。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拥有了教学案,而失去了对教材的审读、深读、解读,失去了自我的教学风格,失去了对学情的应有的把握。
首先,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来钻研教材。其实,我们在从事任何教学活动之前,都要对教材进行“裸读”。即抛开所有的资料,阅读教材,走进教材,对教材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能够根据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的切入点,在平淡无奇的文字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把我们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和教学案相结合,让教学案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案进行有机整合,就如同我们在熟读《唐诗三百首》后去写首诗,是匠心独运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如沐春风,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听海,似波涛汹涌迎面而来;看山,方悟深山听蛙鸣的道理。只有“入乎其中”的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作者在特定时代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才能体悟作者融入到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而后方能走出文本,在广阔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重新审视作品,愚钝的心才会开悟,模糊的视野才会更加清晰。
其次,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把薄教材读厚,能做到旁征博引。俗语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变成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抑或是潺潺泛着波光的河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再如王崧舟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华古诗文经典教学观摩会讲《长相思》,引起了轰动,被专家誉为当代小语界的经典之作。王老师说,其实谁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上课之前,连教案也没有。而后,王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披露,自己曾经为这节课苦苦琢磨了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他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上有所突破,做了大量的阅读,仅读书笔记做了数万字,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我们想想王老师仅仅为了一节课就做了如此大量的准备工作,算不算厚积薄发,是不是旁征博引,这样的教学肯定由原来的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
我们阅读任何文本,都会想象与之相同的文本,这样既可唤醒自己的教学,也会唤醒学生的回忆,能做到这一地步,好多文本学生无需我们的指导也能明白。例如我们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自然会联想“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阅读《斑羚飞渡》,自然就会想起《狼》、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篇。
第三,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发现教材中诱发学生想象的地方。我们教师只有对教材有自我的见解、独到的理解,并对教学设计烂熟于胸,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如庖丁解牛般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使自我的课堂散发出特有的魅力。例如刘亮程的句子:“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诗人眼里的开花,似清风徐来,似美妙童话,似言犹在耳。又如鲍尔吉·原野的句子:“没有什么生物比蝴蝶更了解空气。透明的空气在蝴蝶看来,像海浪一样,是浩浩荡荡的。”用通感,把人对空气的感受转嫁给蝴蝶,用蝴蝶来感受空气,把空气想象成浩浩荡荡的“海浪”,实在是平中出奇。还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整合教材,整合教材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整合教材的目的是把教材的教育功能释放,甚至放大,更显语文教学的特殊之处。例如第二册第一单元,在单篇课文的教学完成之后,还可进一步延长其价值里程,进行单元整合阅读,开展“个性与环境”的课题研究,思考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环境对个性的影响?思考作者几次见到方仲永的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鲁迅在三味书屋多年好奇心依然强烈,外界的条件会不会影响个性的发展?
②苦难与挫折对于人成长与发展有何意义?把《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我”和《丑小鸭》中“丑小鸭”的经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我们从这些学生的学习材料上来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案,不是随手可以拈来的东西,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不是解放了教师,相反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钻教材、合理取舍教材依然是我们教师重中之重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