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08 02:44:18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第1篇

东关小学 胡小卫

教学目标:

1. 认识“送、道”8个生字,并会写“太、阳”2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解“到处、清凉、邀请”等词语,能从文中找出明显的信息,感受金色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并会写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明显的信息。

教学难点:

理解“到处、邀请”等词语,感受金色的秋天就是丰收的秋天。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谜语导入:一位老公公,全身红彤彤。早上从东升,晚上从西落。一天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区分“大、太”,认识“阳”。

2.引入课题:世界万物离不开太阳,而我们只有一个太阳,有个小朋友的愿望是却是要画四个太阳。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课文,学习《四个太阳》,板书课题。

3.置疑课题: 预设1.为什么画四个太阳呢? 2.这四个太阳有什么作用呢?

二、初读课文,找出信息

1.师范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听老师范读,并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

3.从文中找出小作者画了四个怎样的太阳?分别送给了哪个季节?用横线画出来。(板书)

4.学习“送”字,多次出现的形式认识。

三、深入课文,学习一、二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提取信息:文中的“我”为什么画绿色的太阳送给夏天呢?

<2>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3>联系生活,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夏天看到的太阳是什么样的。

<4>创设情境:夏天,想象你就是小狗、小花、小树叶等,太阳晒在身上,是怎样的感受?

让学生想象,“绿太阳”给我们带来“清凉”。(板书:清凉)

<5>出示第二句话,齐读。并字理识字,认识“道”,出示:人行道、赛道图片。

<6>借助语段的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到处”。

绿绿的太阳照着高山,高山-------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田野,田野-------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街道,街道-------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校园,校园-------一片清凉

<7>除了高山、田野、街道、校园,还有哪些地方也会一片清凉?

预设:草原、公园、森林

小结:绿绿的太阳,把清凉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写出了这个意思,那就是----“到处”。

<8>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次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夏天走了,秋天悄悄地来了。小作者为什么画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呢?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

<2>联系生活,请学生说说秋天为什么是金黄的呢?

<3>创设情景:出示PPT,到了秋天,金黄的落叶洒满大地,田地里金黄的玉米丰收了,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大地处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板书:丰收)

<4>除了田野里,还有哪些丰收了呢?

预设:苹果、梨、香蕉.......

<5>在这瓜果飘香的秋天,金黄的落叶要做什么呢?出示第三句话,进行朗读。

<6>字理识字“忙”,图片识字“甜”,对比识字“尝和常”。

<6>借助语句练习说话: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 )品尝( )的香甜。然后练习用“邀请”自由说话。

<7>出示第二自然段,再次朗读。

3.集中检查识字。

<1>指名识字。

<2>开火车识字。

四、指导书写“太、阳”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

“阳”双耳旁的横撇弯钩要短小,在横中线上方收笔,一竖要稍长。

2.教师示范,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书写,点评。

第2篇

《四个太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样,这一单元的课 文均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主题来编排,《四个太阳》这篇教材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朗朗上口,适合背诵。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非常熟悉太阳及一年四季的特点,对太阳与四季的联系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由多媒体课件创设出情景去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在读中理解本文是非常容易的。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新课程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新增了许多善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课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读“挂、街”等13个生字,学写“园、因”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体会作者想象之美,并仿照课文进行创造想象,用口语表达自己喜欢的太阳。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就题质疑

1.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有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起个早,按时来上工。”猜出来了吗?(太阳)

2.(课件演示)游戏:帮太阳穿衣服。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这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帮太阳穿衣服。在这些五颜六色的衣服里,藏着生字宝宝和包含生字宝宝的句子,只要大家读准了生字,读通了句子,太阳就能穿上漂亮的衣服了!老师指哪一个,大家就读哪一个好吗?

(师小结略)

3.孩子们,你知道天上有几个太阳吗?

可是我们的课文中却出现了四个太阳,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四个太阳,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问)(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都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要画这四个太阳?它们有什么作用?)

过渡:想解开这一个一个的小问号,就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2.文中出现了几个太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四个)

3.谁来说说这是四个什么颜色的太阳?

4.你喜欢哪一种颜色的太阳呢?把他所在的段落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吧,注意在头脑里浮现画面。

三、品读课文,感受想象之美

1.汇报交流: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太阳?

2.分段品读,积累语言,感受想象之美。

(1)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了绿绿的太阳?(第1自然段)读一读。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太阳的颜色。

(2)我把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什么季节的天空?(夏天)用双横线标出来。

3.小结释疑:

(1)(课件)小画家为什么要画四个太阳呢?(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希望带给人们凉爽、丰收、温暖、美丽。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

(2)他真是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充满了爱心的小朋友!让我们也带上自己的爱心,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吧。

四、拓展升华

1.课件播放《种太阳》。

读完了课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音乐。静静地听听这首歌,说说看唱了什么?

2.谁知道歌名是什么?其实每位同学都有种太阳的愿望,就请你把心中的太阳播种到卡纸上,将你心中的话以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吧!

3.出示句式:我画了个()太阳,送给(),让他()。

4.展示汇报。

5.再读课题:四个太阳。

这四个太阳其实就是小男孩的金子般的爱心!我们也像小男孩一样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的心中也有一颗美丽灿烂的太阳,让我们心中的太阳去照亮、去温暖更多的人吧!

【板书设计】

生1:我想画个绿绿的太阳送给小河,河水就变得干净了。

生2:我想画个粉红色的太阳,送给老师,让老师更加年轻、漂亮。

生3:我想画个明亮的太阳,送给眼睛看不见东西的人,他就能看见明亮的世界。

生4:我想画个紫色的太阳,送给喇叭花,喇叭花就更鲜艳了。

第3篇

关键词 幼儿;视知觉;美术欣赏;图像解构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3)06-0016-06

一、研究绪论

人的眼睛在观看事物,物象投射在视网膜的意象被记忆储存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记忆的图式,这为以后同一类物象视知觉感受后的匹配提供了“库存”图式。这也是人丰富自己视知觉理解力所不断积累的图式。丰子恺先生在90多年前这样论述:“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越是文明进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人为了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

美术学习的视知觉经验,是美术活动里儿童探询问题方法整体的知觉积累。当儿童看到经典艺术家作品、传统文化图像(作品图片)或者其他图片时,教学活动所创设的某种情境,为他们提供了回归视知觉经验的最佳途径。

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于美术文化的理解,对于图形(图像)的知觉认识,来源于教师所呈现(给予)的某种类型的图像信息。例如,幼儿园常态中的美术活动里,相当普遍地使用简笔画、卡通形象的图形教学,这些图像信息对于幼儿的审美知觉影响,往往会使其对美术文化的理解从小就产生偏差与误解。

(二)研究的问题

幼儿期儿童美术活动中的欣赏引导,决定了幼儿对美术文化的基本理解水平。幼儿对何种图像信息的知觉,决定了其对美术文化的认识水平。欣赏传统美术文化和人类历史上经典美术文化(作品与图像),作为幼儿美术启蒙学习的内容,改善当下幼儿园美术教学中选择、使用图形(图像)的状况,让幼儿积累美术文化的“库存”图式,可提升幼儿知觉美术文化的水平。

三、研究方法

(一)图像分解法

根据教学主题,研究者采用图像解构方法对美术作品、摄影图片进行分解处理,并以此思路构成美术欣赏环节的教学设计及PPT课件制作。

(二)案例实验法

采用幼儿个体实验与班级群体实验结合,幼儿园实验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幼小衔接实验结合,验证实验用图像素材对儿童知觉感受、表现的影响水平。

(三)综合分析法

采用现场采访、课堂教学实录中师生对话分析、儿童作业分析等综合方法,对幼儿群体的视觉感知水平进行研究与分析。

(四)论证

案例实验与分析后的理论总结。

四、研究设计

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创造为特征。因此,课堂上幼儿如何看成为美术学习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选择经典美术作品、传统文化图像,提供给幼儿作为欣赏素材,在欣赏教学环节中,采用对图像(作品)分解的方法,启发其对美术文化的较深入知觉和理解,在视觉感受的逐步积累中,不仅可以改善幼儿整体视知觉水平,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美术文化的理解水平。具体的图像分解构成设计方法为:

(一)第一,解构所要欣赏的美术作品(图像)中蕴含的学科元素;第二,解构摄影图片中实际生活物象形态与美术作品关联的学科元素,由此构成美术教学PPT演示文本课件(本课题素材:汉代帛画;相关图像分解图、主题:太阳里面有金乌)。本课欣赏素材,将改变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概念图形单纯临摹的低水平模仿教学,引导幼儿对美术文化开始关注,逐渐积累美术文化的“库存”图式,提升幼儿视知觉感受水平,形成初步的艺术感觉。

(二)采用探究学习方法。结合图像解构后作品(图片)特殊的视觉呈现式样,使美术课堂上的美术欣赏由原先小学生单纯地看,美术教师认知式的讲述方式,转化、改变为启发学生探索性地“看见”(自主发现)作品(图片)中蕴涵的问题所在,并能够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每个孩子经过这样的视觉思维引导转换过程,形成个人(主体)对美术作品认识水平上的重构,达到改善幼儿美术欣赏知觉水平的目标。

五、实验对象及变量

(一)实验对象

被试选择4岁幼儿1名、5岁幼儿1名,幼儿园中班、大班、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各三个班儿童。

(二)实验变量

自变量:美术学习中,改善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图像知觉水平,需要“实施图像解构方法分解美术作品”“美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实验中这两点为刺激变量,是引起幼儿美术整体知觉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发生变化的原因。

因变量:“幼儿视觉观赏方式的改变”是本研究的反应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群体后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定的研究假设的结果变量。

六、实验过程

(一)实验教学(案例1)

被试为5岁幼儿园幼儿1名,4岁幼儿1名,教学环境:半家教性质(在美术学院教室实施教学),5岁幼儿学习美术的时间为三次(每次两小时),4岁幼儿为第一次来学习。

问题:在幼儿园美术活动里,“太阳”是个常见的学习主题。但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教授儿童画太阳时,基本上都是采用简笔画图形的临摹,不仅作业效果单一,抑制幼儿思维方法与认识水平,而且,缺乏对幼儿进行美术文化的引导,更缺乏在感受文化的基础上,幼儿主动知觉图像形态带给其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思维的发散和认识问题思路的开启。

幼儿美术表现的问题:实验开始前,在多所幼儿园摸底教学,5岁幼儿画太阳。教师提示幼儿:有没有画过太阳?(幼儿齐声回答:画过。)有没有画过小鸟?(幼儿齐声回答:画过。)教师引导:请大家画出与太阳主题相关的画。在作业中,能够看到目前大多数幼儿园临摹教学的影响痕迹,画面上多呈现出太阳放光芒的形态;鸟的形态,均是当下幼儿园教学中临摹成人简笔画的样子(被试幼儿参加了摸底教学,同样画出这类简笔画图形)。

(二)实验教学设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民对太阳的崇拜由来已久,几千年中不断有表现太阳主题的创造活动,今天能够看到很多精彩的作品,这是引导儿童审美知觉改善的我国自己的优秀文化素材。

教学内容:作品欣赏图像资源为,长沙马王堆出土汉代帛画《太阳里面有金乌》,四川金沙遗址出土金箔《四鸟追日》,宁夏贺兰山岩画《太阳神》,彩陶中太阳主题的纹样等。

图像解构设计处理1:整体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选择教学主题所要讲述的有关“太阳”的中国传统美术作品3幅~4幅,与学科要素相关的摄影图片2幅~4幅,分别进行图像分解处理,采用对画面形态解构的方法,将作品表现形式与方法分步骤呈现,并以此为基础制作PPT课件,旨在强化幼儿在知觉图像画面的欣赏过程,能够唤起生活经验与过去已有的相关审美经验,逐步对主题图像里所蕴含的美术学科要素自主地解构与重构。

图像解构设计处理2:对美术作品图像既解构画面、分解形态,又采用教师现场即兴演示、制作引导性道具的方法,例如,对作品《四鸟追日》在分解画面形态、感受图像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作品的物象形态即兴撕出表现理解的道具,供幼儿在课堂上深化感受。又如,将主体图形与背景画面制作成Flas,在课堂欣赏环节演示,引导幼儿更容易理解太阳这一主题的学科表现意图。

方法:视觉感受,知觉经验唤起。教师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太阳”主题的图像(图片),引导幼儿根据主题图像欣赏的过程,知觉其形态及蕴含的美术文化,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认识,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太阳”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对自己的美术文化发生兴趣。

(三)教学过程描述

欣赏环节1:教师呈现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饰(金箔)图片;教师引导:古代人的太阳光芒是这样表现,像火轮一样的形态,在太阳周围,有四只鸟围绕着,这样的图形被称为“四鸟追日”。问题:小朋友们,鸟能够追上太阳吗?为什么鸟围绕着太阳飞呢?幼儿兴奋回答问题(略)。

教师动手演示:即兴拈起一张纸,叠两折后,撕出“太阳纹”形态,呈现给幼儿看(此环节的目的,旨在引导幼儿们更深入认识旋转的太阳形态)。

孩子表现:5岁幼儿在知觉感受引导后再画太阳。画出她所理解的“四鸟追日”。这一表现是她对“四鸟追日”图形的理解。作业图形有参照性表现的痕迹,但基本造型是幼儿个人主观的表达,线条、形态呈现出稚拙的样式。

表现结果分析:由于图像形态的引领,儿童原来固化的“太阳放光芒”记忆被当下呈现的“四鸟追日”图形替代。

欣赏环节2:图像欣赏感受(教师呈现彩陶纹样中的太阳纹)。幼儿从来也不知道这样的图形是表现太阳主题,因此,对这个信息的刺激反应比较强烈,感觉好奇。教师借势强化引导幼儿根据图像中的形态与纹样进行自主表现。在动手过程中完成对线条构成纹样的知觉表达,这其中的指导要点为,教师需要分析线条的构成组织,启发幼儿观看图形纹样时分辨纹样的线条组织,表现时的心理状态需要安抚幼儿逐步有作画时的耐心,在非智力因素的积累方面给予特别关注。

表现与画面效果:5岁幼儿在表现时,开始画出的形态比较小,在教师的引导性提示下,形态逐渐扩大、线条趋于流畅,并基本完成画面的布局。由于教学时间限制,作业没有全部完成。(见过程与作业图)画面上幼儿独特的线条运动笔触、表现时的动作和作画构成中个人不断唠叨的话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欣赏环节3:图像(教师呈现贺兰山岩画中的太阳神形态),此刻幼儿嘴巴发出怪叫,说“太难看了。”教师引导孩子思考,远古人为了祈福与保佑自己的生活,以崇拜太阳神作为自己心中的表现的主题,在观看图像中启发幼儿,面对在岩石(山石)上凿刻出的岩画,这样的图像肌理,自己表现这个太阳神形态时,能否采用其他工具、材料、方法来表现呢?幼儿与教师讨论后选择工具与材料,在教师的帮助下,选用白色油画棒,在画纸上用线条勾画出太阳神形态,再用水粉颜料涂抹覆盖后,形成油水分离的画面效果。(见过程与作业图)

小结:本教学实验证明:人的眼睛这一主要“感官不纯粹是接收信息的工具,感官的活动是一般心理活动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持续不断地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是神经系统开动起来的基础。”儿童之所以对图像的敏感度能够在教学环境中不断调节,就在于美术活动中欣赏教学的引导,其重要性是,儿童(学生)视觉的感悟水平,决定其动手表现的图式,欣赏的眼光是儿童(学生)审美过程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教学必须关心儿童(学生)在诠释不同视知觉图像背后所反映出的人文、社会、社会议题,每个儿童(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是在对自己视知觉感受到的不同图像解读中,在自我诠释后作用于行为的指令和结果中,不断地形成某种文化的积淀。

(四)实验教学(案例2)

4岁幼儿画太阳。基于这个儿童眼睛及心理思维上的原有感知水平,教师在图像呈现时再次进行选择(作品:汉代帛画),以汉代帛画作品文化性渗透欣赏教学过程,此刻的教学无需教师多说什么美术学科问题,主要在于引导幼儿看(感悟)到画面中有什么?此画面里“太阳里面有金乌”,是引导孩子深化内心感悟的焦点,幼儿的画面呈现效果也是由对这一主题的个人理解而产生的表达。

表现过程分析:“太阳里面有金乌”这个主题对幼儿的心理上产生较大影响,表现时他的画面上线条呈现出颤抖的运行轨迹,这是其小手骨骼、肌肉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状态。从画面上看,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给其欣赏的作品图像,表现时根据个人的知觉,画出自己感受后的太阳形态。虽然画面中的形态似乎与鸟的形态有差异,但是,在幼儿心中,这一表达可能是他认为合适的,教师在教学里需要关注孩子在表现中的特殊心境。这个4岁幼儿的表现过程,整个身心状态很放松,线条的勾勒到涂色,教师都没有任何限制,就是给他提供欣赏感受的平台,让其能够自由地表达个人对古人表现太阳主题的独特感受。(见过程与作业图)

作业表现评价:在上述两次教学过程,教师一直采用不断鼓励幼儿自主表现的话语,启发幼儿坚持做画(能够多持续时间表现)。作业效果说明,幼儿可以接收视觉图像主题性传达后的引导表现教学。

小结:本个案教学是实验教学(案例1)的补充实验。同样都是中国文化元素“太阳”这个主题,对于不同年龄段幼儿,可以采用不同的欣赏作品图像,引起幼儿不同的知觉反应。在充分尊重儿童个性的基础上,可以整体实施本主题的教学。

(五)实验教学(案例3)

被试,江苏省无锡市善德幼儿园中大班,20个年龄4.5岁~5岁之间的幼儿。

教学过程描述:欣赏导人环节:图像呈现(作品:汉代帛画;根据“太阳里面有金乌”图形分解的结构图若干幅),幼儿反应:奇怪,为什么这样?原因来自教师呈现图像欣赏的过程,利用图像分解方法为幼儿们讲述、分析作品画面上的形态。例如,太阳里面有金乌,问题:为什么古代人喜欢用这样的形态及方式画太阳?又如,画面中的其他形态,蛇、月亮、连理树枝中间穿插的另外8个太阳形等等,以及整个画面分为几个层面,人间、天堂、地狱等,教师针对画面形态的描述,引起幼儿们对画面探究性欣赏的兴趣。课堂中,幼儿们的思绪被画面上的形态所吸引,证明“视觉的一个很大的优点,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会提供出关于外部世界中的各个物体和事件的无穷无尽的丰富信息。”幼儿对图像的知觉感受中,对画面信息所传达出的某些问题与意义产生好奇。

表现环节,引导幼儿根据画面的形态画出“太阳里面有金乌”的造型。有的幼儿反应非常敏感,立刻能够表现自己在欣赏过程中知觉到的图像形态;有的幼儿则神情上比较迷茫,原因:第一,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图像,第二,从来也没有经历这样的美术教学(教师不示范,而是由图片欣赏进入主题后的感觉表达)。

画面效果:第一,幼儿们可以画出太阳与金乌造型;问题:画面形态还是比较小(这是幼儿们美术表现时的普遍问题)。第二,由于教师引导的缘故,幼儿们作画的过程处于玩的状态,有的幼儿画出了自己感兴趣的蛇的形态。第三,这一教学设计目标是,幼儿在这短短的30分钟里,自己能够知觉到太阳与金乌两个图形之间的存在的“图-底”关系。从幼儿们的作业看出,教学设计意图课堂实施中已经达到。(见过程与作业图)

金乌分解图形:

相关教学实验:

1 此课题先后在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幼儿园等两所幼儿园进行教学实验,其中一节课是义乌市全体幼儿园教师200人现场观摩。

2 此课题在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一年级进行幼小衔接的教学实验,由于幼儿们进入小学,整体课堂氛围和作业效果更好。在小学的教学里,图像素材更加细化,视觉呈现更清晰,学生的理解更深入。

七、结果与讨论

(一)从教学过程操作层面上看,图解图构的分析方法将美术作品分解成多幅“过程图”,幼儿的视觉由原先盯着一幅作品看,转变为如何去看明白一幅作品,如何从作品的分解图像中找出作品所蕴涵的美术学科表现性问题。

(二)实验结果证明,实施图像引导的美术欣赏教学,幼儿知觉美术作品的水平显著改善,从而能够引发其动手表达形态的改变。进而论证:采取图解图构方式分解美术作品,构成教学设计文本,运用发现探究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有助于幼儿美术欣赏视知觉水平的提高。

(三)分解作品图像元素后的欣赏引导,有助于幼儿在“图-底”关系的知觉水平发生改变。幼儿绘画知觉水平发展向更高阶段跨越,表现时可以主动建构图形融合成较完整的视觉图式。改变幼儿知觉物象后线条勾勒图形后,与画面背景之间的脱离关系,例如“太阳里面有金乌”的形态作为“底”,又附着各种独立和自我形成的其他图形。

(四)课堂学习方法由单一的“讲授-听讲-接受”转变为“探索发现”,对话、讨论、美术批评的场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思考的平台。由技术层面讲,图解图构美术作品的方法,为当下及未来的基础美术教学提供了可以推广的教学设计模式。

(五)图解图构的分析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美术欣赏教学环节里,而且,在美术技法表现环节中也具有非常广阔的运用前景。例如,使用此方法可以分解作品画面,使之呈现出的不同美术工具、材料媒介、具体表现技法的过程,使幼儿更容易理解与掌握美术技能表现方法及形式。

(六)通过个体幼儿教学、班级教学,比较分析被试幼儿各自的美术欣赏、表现性学习过程,教学实验证实了刺激变量对反应变量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提炼出一套适合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教学的方法与模式。

八、理论总结

(一)在幼儿期的身心发展中,视知觉能力培育应该是贯穿全部的学习课程,没有基本的欣赏能力与水平,幼儿期其他的学习活动水平将无法提升,这是由视觉艺术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4篇

反观近年来关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众多研究,不难发现在理念层次呼吁较多,具有操作性的实践研究依然很少;对课程标准解读全面,但和具体的教材结合较少;对生活化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有所研究,具体实施路径研究相对缺乏。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通过阅读、活动、双语教学等环节将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但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教材中的正文内容,忽视对教材中的阅读、活动等环节的开发,这些绝佳的生活化教学资源“潜伏”在教材中,亟待教师去发现、挖掘。

一、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分析

就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而言,“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册必修教材共有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近三百处。其中有大量与生活相关的实景图片、示意图,还有近百篇文字材料、近二十个表格、近百个活动课题设计,教材正文部分亦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介绍。以上种种均可以成为高中地理教师可着手开发的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亟待教师对其加以归类,通过指向性较为明确的教学设计加以巧妙运用,使其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分析其中隐含的原理、总结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聚合和发散思维能力,以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

二、基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教学案例

(1)案例1。新课标湘教版“地理Ⅰ”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设置有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利弊的讨论活动。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合所学分析太阳能特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有利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可能不利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不利影响、太阳活动的可能有利影响。同时,配套判断题让学生思考:我们所使用的煤炭资源与太阳能无关;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占据太阳辐射的主要部分;太阳活动会使得全球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会增强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这些和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问题难度相对较低,可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预设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借助配套训练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2)案例2。在教学新课标湘教版“地理Ⅰ”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教师就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设计教学:首先,回顾常见天气系统、气压带风带相关知识,了解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其次,分析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前面所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和特点等知识理解我国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最后,结合阅读和活动内容思考我国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造成影响(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及视频)、解决的措施。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们会为自己能将新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欣喜万分,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3)案例3。在教学湘教版必修“地理Ⅱ”中心地理论前,教师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参照教材中的活动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对其居住地的店铺销售物品的种类加以统计,找出其中的规律;调查居住地附近商店的类型、数量;统计周围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量及与其居住地的距离;调查家乡所在地城市商业中心销售商品的类型。学生们可通过制作简报、展示相关照片及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调查报告等方式将学习小组研究所得分享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人教版教材对这一知识点对应的活动适当改编,让学生思考居民选择某服务所选择的城市级别。教师还要对小组研究成果加以表扬,并可以通过网络加以展示。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开发实践后的反思

首先,不应拘泥于教材,要有效结合实际,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授农业地域类型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家乡所在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原因,而无须使用教材中相对固化的资源。其次,在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中,教师可在课程标准大背景下结合多个版本的教材加以整合,选择最适合学情的教学资源。再次,教师可借助备课组、教研组力量,在参与集体备课交流活动中汲取他人之长,不断完善教师的教材开发能力。最后,教师要建立生活化教学资源?欤?关注生活中各种现象,遴选出其中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参与度、便于理解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库。

第5篇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并会运用坐标法、方向角加距离法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并会运用经纬定位法、区域定位法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建模。

二、建议思考的问题<--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1)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议课前由学生自己去查找经纬线、区域定位等资料,让他们参与课堂的全过程。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学习。

(2)整节课应以“开放、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去体验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文化。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是一节东北三省评优课,上课地点在沈阳。)

师:“九一八”事变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身在沈阳,我们的感受是最强烈的,但是那个国贫兵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富强,我们的军队威武、雄壮、先进,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段建国五十周年的国庆大阅兵。

(师生共同观看录像,学生发表感想)

师:我们的阅兵队伍横成线,竖成线,斜成线,他们走出了他国部队无法完成的横排人数最多的队列,因为训练时每个士兵都可以找到自己确定的位置。

(教师播放多媒体)

师:整齐的队伍不仅仅需要设计者精心安排,更需要所有参与者的团结协作。今天也让我们共同团结协作来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确定位置。

(教师板书课题)

【点评】情境引入贴切、自然,由“阅兵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每个士兵有自己确定的位置”点出确定位置的重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你们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生:确定家的位置,确定学校的位置,去电影院确定自己的座位,教室里确定自己的座位,利用地图找位置……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到了在电影院中确定自己的座位,下面我们就到电影院中去看看如何能够确定自己的座位。

(多媒体演示在电影院中确定座位,引出有序数对)

(1)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

(2)在电影票上,“5排3号”和“3排5号”中的“5”的含义都是什么?

(3)如何将“3排5号”简记作(3,5),那么“5排3号”如何表示?(4,5)表示什么含义?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出有序数对的含义,并且板书出来)

(教师请学生继续看屏幕并回答“议一议”内容)

议一议: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生1:一层的电影院确定座位需要两个数据,一个是确定排,一个是确定号。

师(继续追问):生1的回答对吗?

生(经过思考后):多层电影院还要确定一个数据——层。

(此时教师指出今天要重点研究平面内确定物置的方法)

师:如果把一层的电影院看作一个平面,那么教室也可以看作一个平面,刚才同学们已经用有序数对的形式表示了如何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那你们能用这种方法表示出你们的座位吗?

(立刻有学生举手,教师马上请他回答,并且板书他的答案)

生2:我的座位是(3,4)。

(教师追问生2的回答其他同学是否同意,在得到不确定回答后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倾听。讨论进行4分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生3(第1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生2的回答正确,我们小组以靠墙的列为第一列,靠窗子的列为第二列……;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一排、第二排……生2的位置就表示成了(3,4)。

生4(第2小组代表):我不同意生2的说法,他根本就没说清楚。我组觉得按他的说法位置就有四种表示方法,排可以从前数,也可以从后数,列可以从左数,也可以从右数。

生5(第3小组代表):我组基本同意第2小组的说法。但是我们还有补充,还应该说出有序数对中排在前还是列在前。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好!那么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一排、第二排……靠墙那列为第一列,从左往右依次为第二列、第三列……并且排在前,列在后。这样你们再来表示自己的座位,老师给你们30秒的时间思考,开始。

生6:我的座位是(4,4)。

师:那你们班班长的座位怎么表示?

(生6考虑了一会回答对了)

此处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如,提问学生用有序数对表示他好朋友的座位,教师站的位置,也可以临时找一个同学的座位,等等。

【点评】由电影院的座位过渡到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用“有序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师:前面我们用有序数对表示了如何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生活中,确定物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举例):还有地图中利用经纬线找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经线、纬线以及如何利用经线和纬线找北京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演示辽宁省的部分地图,请学生说出葫芦岛市的经纬度、沈阳市的经纬度)

生7:葫芦岛市是东经120度,北纬41度。

生8:沈阳市是东经122度,北纬42度。

师:同学们答的很对,可是老师想去一个比较大的城市旅旅游,去趟铁岭,你能告诉我它的大致位置吗?

(学生大笑,课堂气氛空前融洽)

生9:铁岭在沈阳的右上方。

生10:铁岭市是东经122.5度,北纬42.5度。

师:0.5是怎么得到的?

生10:估计出来的。

师:好!铁岭市的位置较特殊,在这张地图上我们只能用估算的方法,那我们就说铁岭市在东经122度和123度之间靠近122度,北纬42。5度左右。

【点评】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熟悉了确定位置的第二种方法——经纬法。

师:沈阳市对我来说是一座美丽而又大的城市,老师下了火车急于想和同学们见面,你们能告诉我第一三四中学的位置吗?

生11:第一三四中学在南九马路46号。

师:我要是找到南九马路不就找到你们了吗?

生12:我知道了,老师先找和平区再找南九马路46号。

师:明白了。就是先找区,再找街,再找街号。

生13:老师可以找出租车,也可以打114查询。

师:好主意。

生14:老师可以先找南宁幼儿园,前走100米就到了,南宁幼儿园在沈阳市特别有名。

师:明白了,就是先找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以它为中心再找第一三四中学的位置。谢谢同学们,老师学到了好几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我的家乡哈尔滨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其中太阳岛更是闻名于世界的旅游风景区,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点评】由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的位置过渡到哈尔滨市太阳岛风景区,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太阳岛的风光片,抽象出太阳岛地图。为了使学生查找景点方便,教师将太阳岛划分成区域,然后利用课件提出问题)

问题:找出水阁云天所在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还有哪些景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

【点评】这里教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确定位置的第三种方法——区域定位法。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水阁云天这一景点,想去太阳石这一标志性景点看看,但只知道太阳石在水阁云天的西南方向,你能确定它的位置吗?

生15:不能,因为水阁云天的西南方向是一条射线,在这条射线上都有可能。

师:你说的太对了,那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确定太阳石的位置呢?

生16:还需要知道距离。

师:那好,老师告诉你们太阳石与水阁云天的图上距离为3.5厘米,请你利用地图找到太阳石的位置。

(学生开始动手画和测量,教师巡视)

师: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了太阳石这一景点,那么水阁云天又在太阳石的什么位置?你是如何得到的?

生17(思考后):水阁云天在太阳石的东北方向,图上距离为3.5厘米。以太阳石为中心建立方向标确定水阁云天的位置。

师:说得很好,那么同学们在确定这些景点位置时用到了哪些数据呢?

生:方向角和距离。

(教师板演方向角和距离)

师:用这种方法确定物置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找好自己的位置。

师:就是注意找到观测点和建立方向标。

【点评】第四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找到了用“方向角和距离”来确定位置的方法。

3.实践应用,升华新知

师:既然太阳岛这么美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岛示意图的要求,引导学生确定各景点的位置)

师:请根据下列提示,完成太阳岛示意图

(1)从江南渡船,轮船渡口位于(2,1);

(2)缆车站位置为(3,2);

(3)铜钢琴在缆车站的正东面400米;

(4)俄罗斯小镇在缆车站的北偏东45°方向,同时位于铜钢琴的北偏西45°方向;

(5)美术馆的位置为(8,5);

(6)从美术馆向正西力向走5格,再向正北方向走1格到达太阳岛公园入口。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请一名学生展示)

师(在学生顺利完成展示后):轮船渡口(2,1)对你确定景点有什么帮助?你认为哪个景点较难确定?

生1:(2,1)可以告诉我们哪个数据在前,哪个在后。俄罗斯小镇比较难确定,它需要两个方向的射线交点才能确定。

【点评】这一习题的设置,使学生综合运用了“坐标法”和“极坐标法”这两种确定位置的重要方法,突出了重点,强化了难点的突破,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收获与感悟

师:随着太阳岛地图的完成,本节课已接近了尾声,请谈一谈你的收获吧。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师:这节课通过我们共同团结、协作,认识了在平面内确定物置的几种方法,它们一般需要两个数据,用两条线的交点来确定。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确定物置的方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查找。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为本节课做出了精彩的小结,概括出确定位置一般用“两个数据,找两条线的交点”这一重要方法。

5.作业与提升

师:请大家课后利用沈阳市的地图设计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最佳行走路线,然后以E-mail的形式发给老师。

师:课进行到这里,我对同学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不禁油然而起,老师祝所有的同学们用聪明与勤奋这两条经纬线确定人生的位置,用正确的努力方向和最短的距离共创美好的明天,祝所有的同学明天更美好!

【点评】本节课的结束,紧扣本节课的中心内容,语言简练、生动,使学生倍感亲切,有一定的震撼力。

【总评】教师应该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与参与者,在这些方面本节课显得尤为突出。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教师由“阅兵式”引入课题,从电影院——教室——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哈尔滨市——太阳岛,随着场景地点的变化自然地把确定位置的四种方法巧妙地串联在一起,环环相扣,融会贯通,可谓是独具匠心。

第6篇

美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教师要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方式勇于表现,勇于创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美术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班美术活动1#活动目标:

1、运用搓、团圆、压扁等技能组合表现平面的花。

2、乐意积极动手塑造,体验成功的快乐。

3、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橡皮泥、泥工板、花朵图片、教师示范示意卡片。

活动过程:

1、欣赏花朵图片,感受花朵的美丽

"你喜欢这些花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复习花的构造

"每一朵花都是一家人,有花蕊妈妈,花瓣宝宝,和叶子爸爸。我们共同阅读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初步出示花的各部分并拼接。

3、教师示范塑造花朵

引导幼儿说说"花蕊妈妈可以用什么样的形状?花瓣宝宝要怎样围住花蕊妈妈?叶子爸爸的手要牵在哪里?"

步骤:(1)揉一揉,把泥揉软,再搓一搓,变成长条形

(2)一小团,揉一揉,团一团变圆形,再压一压变成"花蕊妈妈"

(3)剩下的分成几部分,分别揉一揉,搓一搓、压一压,变成自己想要的"花瓣宝宝"的造型,然后一一围在"花蕊妈妈"旁边。

(4)绿色的橡皮泥,揉一揉,团一团,压一压,变成"叶子爸爸"。

4、幼儿创作,教师提醒幼儿要先把橡皮泥揉软了,再进行创作,要注意把橡皮泥团光滑了。

鼓励幼儿创作出不同造型的花。

5、欣赏评价

重点引导幼儿欣赏花朵的造型,教师重点评价幼儿技能与创作表现。

教学反思:

1、教学准备的较充分,教学来源与生活实际,虽然没有实物,但是课件的制作却弥补了这一不足,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3、环境的创设合理,把幼儿带到了舒适的教学环境中,为教学营造了个好的氛围。

#小班美术活动2#活动目标:

1、认识树叶的颜色、形状和特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

2、学习画树叶,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

3、游戏"帮树妈妈穿衣服",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关爱树木的意识。

活动重点:学会画树叶

活动难点:怎样帮树妈妈穿衣服才美丽

教师准备:树叶的实物,课件《美丽的树叶》,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

幼儿准备:彩色画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幼儿听儿歌《小松树快长大》进入课堂,教师问:"小树快长大离不开谁呀?"(树叶,树根,树干)"那大树的宝宝是谁呀?"(树叶)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学画树叶好不好呢?

二、观看树叶

1、教师出示树叶:几种形状不一的树叶:枫叶、竹叶、梧桐树叶、槐树叶、银杏树叶等。

2、让孩子观察树叶的颜色(红、黄、绿)

3、让孩子观察树叶的形状(扇形、心形、手掌型……)也可让孩子意会一下,不需要都说出形状的名字。

4、让孩子摸一摸树叶的构造(叶柄、叶脉、叶片)

5、导入画树叶

三、学画树叶

1、让孩子仔细观察教师示范画树叶的步骤

2、孩子学画,教师巡视指导

3、孩子练习画树叶

四、游戏"给树妈妈穿衣服"

1、教师播放课件《美丽的树叶》让孩子观看树叶的美丽。

2、大树因为有了树叶而美丽,可是寒冷的冬天到了,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大树不再那么好看,而小树叶多想念自己的妈妈呀!他们都想快快回到妈妈的身边,请小朋友帮帮他们好吗?

3、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让孩子在上面添画树叶,可以进行创意性的绘画,看谁画得最美丽。

4、作业展示:评选出好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把作业粘贴在好孩子园地上,以供大家观赏学习。

五、户外寻树叶

在音乐声中领孩子到外面去捡拾树叶。

#小班美术活动3#活动目标:

1、学习绘画小蜗牛。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春天的大背景图一张,水彩笔、油画棒、黑板、粉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背景图,老师讲述画面内容。

师:春天来了,红红的太阳照着大地,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着,小燕子自由自在地飞着,地上的小草变绿了,五颜六色的花都开了。

(二)老师在大背景图上范画(边讲故事边画)

师:睡了一冬的小蜗牛也想出来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它从自己的房子里先伸出圆圆的小脑袋,东瞧瞧西看看,然后将身体慢悠悠地爬出来,它坐在那,张着小嘴,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小蜗牛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它想:要是能跟我的好朋友在一起,那该多好啊!我的好朋友在哪呢?小朋友,你们愿意帮我找到我的好朋友吗?

(三)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师:小蜗牛的朋友长得什么样呢?它和小蜗牛长得差不多,咱们来看看小蜗牛长得什么样?师:它身上背着重重的房子,圆圆的头,一对短触角,一对长触角,一张小嘴,还有弯弯的身体。

提问:小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幼儿回答,老师可出示实物,如没有实物,老师在黑板上范画)

(四)幼儿在大背景图上绘画,老师巡回指导。

师:小蜗牛都等急了,咱们快来用画笔把它的朋友找出来,这样它们就能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了。

(五)结束:小蜗牛看见这么多的好朋友,心里特别的高兴,来,咱们和小蜗牛一起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听音乐,做游戏)。

#小班美术活动4#活动目标

1、能顺利地画圆和放射性线条

2、能自主选择颜色给太阳涂色

3、感受太阳给大家带来的温暖

活动准备

教师范画、勾线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谜语导入:一个勤劳小宝宝,天一亮就上工若有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让幼儿猜出谜底(太阳)

(2)出示太阳。师:“今天,老师就把太阳宝宝请来了,你们看太阳宝宝怎么啦?”

(3)教师讲述太阳宝宝的光芒和笑脸到哪里去的故事。

师:太阳宝宝身上本来有许多漂亮的光芒,就在来幼儿园的路上,他遇见了一位太阳公公,太阳公公年纪大了,身上没有了光芒,生病了。于是,

太阳宝宝就把自己的光

芒全给了他。太阳宝宝的光芒给了太阳公公,他也就失去了笑脸。我们小朋友怎样来帮助太阳宝宝呢?

2、范画展示,引导孩子欣赏画面,学习装饰太阳宝宝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太阳宝宝的脸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红色的)它的光芒是什么样子的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表现太阳的光芒,说说:你想画什么样的光芒,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点、线和各种颜色来表现,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

答,在操作纸上画一画,

帮助幼儿学习装饰的基本方法

3、交待绘画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用笔勾画出太阳宝宝的基本形象,然后用油画棒进行涂色

(2)鼓励幼儿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太阳光芒和太阳宝宝的笑脸

(3)教师交待绘画要求,提醒幼儿选择鲜艳的色彩装饰太阳宝宝

(4)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地在纸上进行装饰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展示太阳宝宝,让幼儿说说:你最喜欢的太阳宝宝,并说出原因

绘画《暖暖的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亲身感觉到的事物,对于小班幼儿非常熟悉,幼儿也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我以暖暖的太阳为主题,把

目标定位于通过绘画让幼儿在了解太阳的外形、颜色的基础上学习画圆及放射性的线条,学会自主选择颜色给太阳涂色,并让幼儿感受到太阳带给

大家的温暖。

教学亮点:

1、兴趣是的老师,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我用拟人化的手法,设计了太阳宝宝的光芒和笑脸到哪里去的故事,简短、生动的小故事,一

下就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幼儿进行了一次乐于助人的爱心教育,一举两得。

2、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问题,从具体的内容,有方向性地引导幼儿大

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认识,对太阳的外形、颜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3、注意了幼儿绘画技能的培养。

小班幼儿才接解绘画,如何勾画,如何上色还是一张白纸,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进行了认真的示范和详细的

讲解,让幼儿进行了书空练习,从一开始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启示:

1、长期以来,我们在上美术活动时都忽略语言方面的技巧,语言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精辟性。

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幼儿乐学、好学,能引

导幼儿多看多思、各抒己见,发表出自己观点的问题。提问的导向性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找出新路,挖出新意。所以,教师不但要

在语言活动和要在教学中时刻注意提出有效性的问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幼儿能真正的去体会,去感受,去评析。

2、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这就须要给幼儿表达的充足的时间。

3、在幼儿绘画时,要鼓励幼儿大胆的作画,教师应注重活动的过程,而不要太过于注重结果。

#小班美术活动5#一、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紫三种颜色,学习使用彩色笔在一定的空间内涂色。

2、观察教师的示范,探索学习顺着一个方向细心地使用不同颜色的蜡笔涂色。

3、乐意使用各种不同的颜色涂色。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每人一盒彩色油画棒。

三、活动过程

1、迁移使用蜡笔的经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说说:书上有什么?汽车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怎样做才能使这辆汽车变得比较漂亮呢?

教师:“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可以使汽车变漂亮。我也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不同颜色的油画棒给汽车穿上漂亮的衣服。”

2、引导幼儿观察画册第9页图形。

提问:画册中有几种图形?圆形是什么颜色?正方形是什么颜色?长方形是什么颜色?

除了有图形,你们还看到什么?小汽车,好看吗?现在,我们把它装饰漂亮,好吗?怎么装饰,要按要求来。你们看,汽车的什么地方是圆形?什么地方是长方形?什么地方是正方形?圆形的轮胎要涂红色,正方形的窗子要涂黄色,长方形的车身要涂紫色。

3、幼儿操作活动。

(1)教师提出涂色要求:

①要顺着一个方向涂色。

②涂色过程中要经常更换自己手中的蜡笔,让自己的颜色更加漂亮。

③注意尽量不要涂到外面。

(2)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教师观察幼儿是否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提醒大家细心地给汽车涂色。

4、音乐游戏:开汽车。

大家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队长汽车,听着音乐边歌唱边向教室外开去。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小班美术活动方案设计【5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设计方案【5篇】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方案5篇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实施方案【5篇】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方案实施方案5篇

小班美术活动方案设计

小班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方案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活动方案5篇

小班艺术领域活动方案【5篇】

2020小班艺术活动方案【5篇】

第7篇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将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测定莆田砺青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以及教学楼间距的合理性。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二、预备与理论知识

1.预备知识

砺青中学地理坐标为25°26′20″N,119°0′50″E,北京时间为东八区所在的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砺青中学正午时分是北京时间12点04分。

2.理论知识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差距(同半球减,异半球加)。楼间距的计算公式(三角函数公式):L=h/tanH=h/tan(90°-纬度差)。利用立竿见影测量法,于当地时间12时将木杆立直,测定影子的长度,假定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则tanH=木U长度/影子长度(如图1、图2)。

三、活动过程与实施

1.方案制定,小组分工

准备工具:35m长皮尺、5m长硬卷尺、90cm长直尺、大三角尺各一把,小皮筋若干,1.5m长塑料管一根。选定活动时间为冬至日前后连续测量8天,期间要求晴朗天气。小组成员分工如下:小组一由张润和吴进火组成,通过立竿测影法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组二由车家漩、陈家升、陈立三人组成,测定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到教学楼高度。最后,每个小组进行数据汇总至车家漩处进行分析。

活动安排:小组一通过立竿测影法将长直尺垂直于地板(如图3、图4)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三角尺的作用是使长尺保持垂直地面,12点04分时用卷尺测得影长并记录在表格中。

小组二测定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到教学楼高度。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在北楼的高度介于二楼到三楼之间,为此11点50分两个小组做好各项准备。一同学在二楼走廊用皮筋将皮尺绑紧在塑料管中将皮尺0刻度线对准太阳直射点位置,另一同学负责检查0刻度线是否对齐太阳直射点位置并记录。此刻在一楼的同学将皮尺拉直贴近墙面和地面,尽量减少误差,并在北京时间12点04分读取数据,记录数据(如图5、图6)。

通过测量测得砺青中学南楼和北楼的楼间距L=21.5 m,南楼和北楼的高度均为h=24.3m。最后,将数据汇总并进行分析。

2.数据汇总,归类整理

地理实践小组从2016年冬至日12月21日前后连续测量8天,其中只有四天是晴朗的,分别是19、20、23及26号,所以在这四天进行的测量活动数据如表1和表2。

四、数据分析与建议

1.楼间距过窄

通过测量得知莆田砺青中学在冬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角平均值为40°24′,南北教学楼间距宽度为21.5m,楼高均为24.3m(如图7)。

因此,通过三角函数值计算公式(tanH=楼高/楼间距)可知,楼间距至少要达到28.55m才算合理。

2.市区用地紧张

砺青中学的地理位置处于市区中心,前面有文物古迹三清殿,后有大型购物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导致用地紧张,无法拓展空间。

3.小小建议

学校可以考虑布局在市郊,市郊相对有较大空间进行学校教学楼布局,在新建教学楼时,建议从当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着手设计合理的楼间距,确保底楼全年都有光照。

五、活动反思与心得

1.反思

测出莆田砺青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0°24′(虽与理论值41°08′有误差)。对于教学楼高度(24.3m)的测算是通过第一层楼高(4.05m)去推算六层楼的楼高(4.05×6=24.3m)造成测量的楼高精度不够,产生误差,该数据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2.心得

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9―0052―01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实际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并对教育过程和数学教材更深入地进行分析,同时还要调动教学中的各种积极因素,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高效益。那么,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是教学过程中的必备条件。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动态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情放松的状态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授“太阳光和影子”一节课时,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影子的有关知识,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我采用室外上课的方式。带领学生到校园,在太阳光下,实地观察太阳光与影子。把学生分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旗杆的影子、同学的身高以及影子的长度,从而计算旗杆的高度;让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和影子的变化……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乐于接受知识,记忆也深刻。

二、巧妙设计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导入语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整节课的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巧妙地设计导入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乘方”的时候,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度增长。那么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对折两次高度是4mm,对折四次是16mm,那么大概要对折多少次就可以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呢?”学生会猜测一个很大的数,然后教师告诉他们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与学生的猜测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教师要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比方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安排收发作业等。上课要守时,不要迟到,更不允许拖堂。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的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表,反思时间的利用情况,让课堂40分钟产生最大的效益。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生活化;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83-01

反观近年来关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众多研究,不难发现在理念层次呼吁较多,具有操作性的实践研究依然很少;对课程标准解读全面,但和具体的教材结合较少;对生活化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有所研究,具体实施路径研究相对缺乏。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通过阅读、活动、双语教学等环节将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但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教材中的正文内容,忽视对教材中的阅读、活动等环节的开发,这些绝佳的生活化教学资源“潜伏”在教材中,亟待教师去发现、挖掘。

一、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分析

就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而言,“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册必修教材共有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近三百处。其中有大量与生活相关的实景图片、示意图,还有近百篇文字材料、近二十个表格、近百个活动课题设计,教材正文部分亦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介绍。以上种种均可以成为高中地理教师可着手开发的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亟待教师对其加以归类,通过指向性较为明确的教学设计加以巧妙运用,使其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分析其中隐含的原理、总结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聚合和发散思维能力,以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

二、基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教学案例

(1)案例1。新课标湘教版“地理Ⅰ”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设置有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利弊的讨论活动。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合所学分析太阳能特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有利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可能不利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不利影响、太阳活动的可能有利影响。同时,配套判断题让学生思考:我们所使用的煤炭资源与太阳能无关;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占据太阳辐射的主要部分;太阳活动会使得全球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会增强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这些和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问题难度相对较低,可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预设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借助配套训练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2)案例2。在教学新课标湘教版“地理Ⅰ”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教师就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设计教学:首先,回顾常见天气系统、气压带风带相关知识,了解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其次,分析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前面所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和特点等知识理解我国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最后,结合阅读和活动内容思考我国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造成影响(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及视频)、解决的措施。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们会为自己能将新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欣喜万分,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3)案例3。在教学湘教版必修“地理Ⅱ”中心地理论前,教师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参照教材中的活动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对其居住地的店铺销售物品的种类加以统计,找出其中的规律;调查居住地附近商店的类型、数量;统计周围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量及与其居住地的距离;调查家乡所在地城市商业中心销售商品的类型。学生们可通过制作简报、展示相关照片及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调查报告等方式将学习小组研究所得分享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人教版教材对这一知识点对应的活动适当改编,让学生思考居民选择某服务所选择的城市级别。教师还要对小组研究成果加以表扬,并可以通过网络加以展示。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开发实践后的反思

首先,不应拘泥于教材,要有效结合实际,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授农业地域类型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家乡所在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原因,而无须使用教材中相对固化的资源。其次,在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中,教师可在课程标准大背景下结合多个版本的教材加以整合,选择最适合学情的教学资源。再次,教师可借助备课组、教研组力量,在参与集体备课交流活动中汲取他人之长,不断完善教师的教材开发能力。最后,教师要建立生活化教学资源欤关注生活中各种现象,遴选出其中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参与度、便于理解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库。

四、结束语

总之,对教材中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处理需要教师的长期坚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谋求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新要求、测试要求和教材本身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只要教师具备对教材中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意识、敢于着手实践、强化自我反思,就一定可以收获学生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地理教育国际中对地理教学价值的展望就一定可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第10篇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一方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思维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并运用教学内容。下面,我就经历的一些教学实践的课例谈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一、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学是一个从不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时,先让学生阅读插图,然后依次设置了如下问题:植物为什么能生长,水为什么能流动?(是因为获得了太阳辐射的能量)。什么叫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指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四周释放能量) 。太阳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向四周释放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从哪里来?(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那么太阳又是如何进行核聚变反应的呢?核聚变反应和能量有何关系(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1个氦原子核,发生了质量亏损,亏损的那部分质量转化成能量释放了出来)。由于设问是由浅入深的,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教给了学生思维的方法。

二、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和生活相结合,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很多日常生活现象都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联系些生活常识,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类问题可以分为两类:

1、和实际生活相符合的。在讲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时,提问学生“观察一下你们的鞋底,是左侧磨损严重还是右侧磨损严重(学生情绪高涨,积极观察,踊跃回答,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讲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设置如下问题:请问同学们,夏季昼长比冬天要――长,夏天我们的影子比冬天要――短,这是为什么呢?对于夏季和冬季昼长和影子的变化这类问题,学生已司空见惯,是学生所熟悉的,但他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形成原因是非常感兴趣的,从而可以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有些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存在而未被他们注意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有助于他们关注生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2、与现实生活相矛盾的。这类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背离,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产生问题情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日期上来讲,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小吗?”在讲述地球的公转时提问学生:“夏季热,所以距离地球较近,冬天冷,故距离地球较远(指北半球),是不是真是这样呢?”在学生头脑中的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高涨情绪。

三、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适当引用奇闻趣事,也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故事、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如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引用了下面这个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是怎么形成的呢?难道真是什么“天意”吗?使学生急于知道天气的形成,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地理史实、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各种地理史实材料,作为教育契机,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如,在讲洋流对航海的影响时,设置如下问题: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到美洲西印度群岛,共花37天的时间;1493年,他第二次到美洲西印度群岛,却只花了20天时间,这是为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环境是规模巨大的,无法直接进入课堂为学生观察与研究。 借助信息技术设计仿真的环境,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寒带针叶林等景观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的地区景观不一样,是什么因素造成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入课题“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

六、利用新闻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所有的一切新闻事象都发生于地理环境之中,都和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热点新闻设计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效性和创造性,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建立起知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以致用,真正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述地壳运动前引用“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设置问题情境,日本是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国家?“日本为什么多地震?”引导学生阅读“板块构造示意图”,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七、巧用诗歌创设问题情境

第11篇

关键词:日照图;图形逻辑;思维秩序

引言:

日照图问题虽素为高考难点,但其核心要素却仅有两条:一是太阳光线(或直射光线);二是晨昏线(圈)。太阳光线直观反映了太阳高度及日影的分布和变化的一般特征;而晨昏线则从细节上描述了昼夜产生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重心应该是有效建立二者之间的图形逻辑,并为该目标的实现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而事实上,人们却更乐衷于一些“快解秘诀”或“独门技巧”的研究,而不愿为“思维之塔”的点滴积累洒下“真诚”的汗水,故常形成欲速不达的尴尬局面。在此,本文将聚焦“图形逻辑优化”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高三地理复习中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主要策略。

一、格物致知、明析数理,搭建空间“骨架”

就浙江而言,即使是高三“日照图”教学的最大困难仍在于教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去弥补因“初中淡化地理教育”而导致的想象力的极度缺乏。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教学环境差异,通过“实物”演示、地理模型或三维视图等手段帮助学生重温地球“经纬骨架”的空间影象,为日照图分析提供空间媒介和逻辑依托。

案例1地球的“骨架”――经纬网

环节1:实物演示,定义经纬。

操作简述:(1)呈现地球仪,要求学生指认地轴、纬线、经线并归纳其基本特点(如,位置、长短、方向等)。之后,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某点(如,图1中点Q)的运动,理解纬线的动态定义(即,地球上任一点自转的运动轨迹)。(2)展示地球仪剖面,指认地球半径(R)、纬度(β)、经度(α),引导学生理解经度、纬度的数学含义。

设计目的:认识经、纬线,打造日照图的空间“骨架”。且借助纬线的“轨迹说(动态定义)”赋予“骨架”运动的灵气,从而降低经度(或角速度)、线速度等概念理解的难度;并为经纬网中几何逻辑的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2:图示模型,明晰数理。

操作简述:(1)引导学生绘制地球经纬“骨架”示意图(如图1)落实基本概念,并呈现不同投影方式下的经纬网。(2)假设地球是一个正球体、给出地球平均半径,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计算或分析:两条纬线(纬差1°)之间的经线长度;两条经线(经差1°)之间的纬线长度;球面上两点(可以是特殊点)间的最近距离。

设计目的:通过绘图和计算强化经纬网构建的空间影象、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知识应用和逻辑计算能力,为线速度公式推导或昼(或夜)长的理解和计算作好铺垫。

该方案从概念认知入手,通过“实物”展示、指认、绘图、计算等,帮助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感性到理性对经纬网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空间和逻辑基础。

二、图文互换、以图释文,架设“语言”桥梁

地图历来以“地理的第二语言”而倍受关注,但,焦点却多集中于读图技巧的研究而忽略了第一、二“语言”之间的逻辑沟通。其实,高三日照图的教学中若能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或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地理图形,或把一些简约或深奥的地理图示“翻译”为文字,将为文字与图形的逻辑对接创造良好的机会。

案例2 太阳高度及其分布和计算

环节1:图解定义,转换思维。

操作简述:呈现教材(湘教・必修Ⅰ)定义: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作出如下补充并图示:(1)太阳可据需要看作是一个质点或平行光柱;(2)某点的地平面即过该点的地球半径的切线。

设计目的:克服文字定义抽象、空洞的“缺陷”,将其转化为图形,填补学生空间概念的空白、转换思维角度,为后续的理性计算提供支持。

环节2:自主作图,多维探究。

操作简述:(1)指导学生据图形定义,分别绘制“两分两至”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并总结其时空分布规律。(2)基于“光柱”影象,引导学生理解并绘制“过太阳直射点的日照纵、横剖面示意图”,助其从“球面距离”的角度认识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间的关系(即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等距等值)。

设计目的:通过图示直观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规律,导出太阳高度研究中的“距离”意识,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和“等太阳高度线(某时全球太阳高度分布)”的判读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过程”使知识结论更具建设性。

环节3:推导公式,拓展应用。

操作简述:(1)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几何知识图解正午太阳高度,得出计算公式:H=90°-|φ±δ|,并将公式地理化,即:H=90°-纬距(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球面距离,用纬度表示)。(2)基于公式,引导学生计算:赤道、极点、纬切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极昼区,日内最小(即0时)太阳高度(h)与直射点纬度(δ)的函数关系。其中0时太阳高度的计算,即是基于“距离”的原则对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拓展应用。首先绘制太阳直射任意点(Z,纬度δ)的日照图(如,图2),其中Q(纬度β)为所求点,套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得:h=90°-(S1+S2),又S1=90°-δ,S2=90°-β,故:h=δ+β-90°。

设计目的:变定性分析为定量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并通过应用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几组特殊结论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反应速度。

该方案通过两个“转换”将太阳高度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一是文字定义的“图形化”,揭示了“太阳高度”的几何内涵;二是数学公式的“地理化”,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外延提供理解支架。

三、图图相扣、有效集成,理清逻辑线索

迫于新高考日益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压力,传统的“结论(或技巧)式”的日照图教学早应淡出高中地理的课堂,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因“惜时如金”而将“过程之魂”拒于千里之外。其实,图形也许是解决“课时”与“效率”之间矛盾的更好的手段。美国科学家斯蒂恩认为,“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该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案例3 晨昏线与昼夜长短

环节1:动画模拟,连环绘图。

操作简述:分段回放“两分两至”时地球日照模拟视频,要求学生观察、说明、图示各节气晨昏线与阳光(尤其是直射光线)的关系,了解晨昏线的内涵(如,昼夜分界线;太阳出没地;太阳光与地球切点的集合等)及特点。

设计目的:多角度认识晨昏线,为日出/落的地方时和方位判断、昼长概念的理解以及建立晨昏线与太阳高度之间的联系等提供基础。

环节2:释图明理,纵向联系。

操作简述:引导学生将绘制的图形按直射点位移轨迹序列(南北或北南)排列,进一步探究晨昏线的“运动(南北摆动、线位西移)”基本规律,并具体描述(语言、文字)或图示(如图3)。主要内容包括:晨昏线位移的原因、特点(如,方向、速度、范围等)及其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关性。

设计目的:了解晨昏线运动的基本规律、意义,建立晨昏线或纬切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动态联系,把握规律本质,减少记忆难度,提升应用和探究能力。

环节3:定量计算,理性归纳。

操作简述:(1)给出昼长的概念(日出日落;晨线昏线),结合纬线“轨迹说”,引入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引导学生估算“日照图序列”中指定纬线(如极圈、极点、赤道等)的昼长(定量计算)。(2)结合计算启示,总结昼夜长短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设计目的: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和基本规律,为后续探究(如,感知昼长等问题)提供知识准备和理解参照。

该方案以两组概念(晨昏线、昼/夜弧)为支架,通过看、画、说、写、算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感悟过程,由易到难、由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步步为营有效建立太阳直射点与晨昏线和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四、有序归纳、精心提炼,成就“临门一脚”

日照图素以“仪态万千”为莘莘学子所惧。其实,日照图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等,看似“泾渭分明”实则“千丝万缕”。因此,高三“日照图”教学中只需牢牢抓住其构图要素中的“两面、三线、五点(表1)”,化繁为简、把握本质、适度提炼,就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

案例4 日照图判读的技能突破

环节1:“陈图”再现,要素指认。

操作简述:呈现日照立体和平面图重温日照效果,并回顾指认各构图要素。

试题解析:上述命题本质都是考查等太阳高度线的“等距等角”的原理。命题1信息呈现比较常规,命题2、3则属“无线考线”,它们通过简化图形构成、补充文字说明,将“等太阳高度线”的考查从静态上升到动态、从单一上升到多维的层次。基于有序推进或适时点拨,学生不难发现三道命题的本质都是基于:球面距离PO=QO=90°,且P、O均位于赤道,故P点经度均为110°E。

设计目的:通过典例解析和实战演练,以求达成“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问题指向判别能力”的目标。

该案例三大环节指向分明、立意渐深:环节1通过“陈图”指认整合先期获得的诸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模块知识,提炼日照图的核心构图要素、理清各要素间的逻辑和几何关系;环节2选择性列举高中日照图常考问题和信息参考点以为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提供思路指导;环节3用“习题(典例、精练)”变“被动识记”为“再生建构”,不断集成和提升学生的“日照图”学习及解析能力。

结束语: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差异,高三日照图判读能力的培育策略五花八门、仁者见仁,但切忌断章取义的“快餐式”教学。在此,本文仅籍以抛砖引玉。回顾多年高三“日照图”教学中的“挣扎”,笔者觉得有几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却仍值得关注:①施教过程中,应将“看图、绘图、析图”贯彻在整个“日照图”教学过程之始终,注重图形意识的潜移默化;②关注图形呈现或组合的方式和秩序创新,减少简单的“炒冷饭”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③强化知识模块之间及其内部的逻辑梳理,培育日照图判读的再生能力,避免“越教越不懂”的混乱局面。总之,寓教于学,教学相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第12篇

我所做的“太阳鸟”方案在设计中突出和强调了报告厅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在立意上以主席“在莫斯科会见我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的讲话”为出发点,结合建筑用地北高南低的特点,把1000座报告厅设计成鸟的形状,头部恰好指向早晨八、九点钟太阳升起的方向。每当太阳升起,报告厅看去仿佛一只迎着朝阳振翅欲飞的“太阳鸟”。钢结构的双翼,轻盈、飘逸、空灵,在地面抛洒出斑斑阴影。而教学实验楼作为“太阳鸟”的背景元素,舒展的双肩,如一道屏障,抵挡着冬季西北风的侵袭,坚实而庄重。

如果说“太阳鸟”隐喻着莘莘学子为祖国的未来而埋头苦读,那么教学实验楼则是老师对学生细致关怀与精心呵护的象征。

对于民族形式的现代化,也即“历史、文脉与创新”的问题,是本次方案创作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及多方案比较,最后采用土黄色无釉面砖墙面配以白色水平饰带以及深远的灰绿色挑檐来强调安静、祥和的校园氛围。在一层顶部周边悬挑白色构架,主立面采用小网架钢化玻璃雨篷,丰富光影变化。在面对学校主入口的西北方向,以局部凸出的灰绿色板坡屋顶,作为点睛之笔,表达着对现有建筑的拒绝与认同――一样的色彩、相似的屋面、切断的山花,在回应历史的同时从材质和形式上又以崭新的姿态面向未来。而立面上点缀的钢柱装饰,不仅是造型的需要,同时亦将屋面雨水管道藏匿其中,一物多用,使立面更加完整。

当一个环境经过修复,当学习气氛再度活跃,一个整体空间再次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我们体验到,作为校园的一个细胞,单体建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作用。它不但具有生活物质功能,同样具有极强的精神功用。在总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把原有教学楼与新建实验楼之间的学校主入口广场加以改造,铺砌抽象的“太阳鸟”图案防滑地砖,进一步强调作为学校标志的“报告厅”的核心地位。

在外部空间处理上,结合地势条件,在“太阳鸟”与实验楼之间的过渡空间,设计了一个高差达到2.1m的大台阶,需要时既可作为露天剧场,平时又是学生晨读与晚修的一隅。在“太阳鸟”尾部另外设计一道变坡矮墙,双墙之间是无障碍设计,以坡道形式解决高差问题,同时也起到激活空间的作用。细致的设计来自缜密的思考,这个冬暖夏凉的场所,在建成后必将成为学校师生喜爱的半私密空间。

最后让我们用美国著名诗人斯蒂文斯的一首词作为文章的结尾,这首响誉全球的意象派代表作《瓮的传说》正是本次创作的最佳写照:

我放一只瓮在田纳西

在一座小山上,那圆圆的瓮

它使杂乱无章的荒野

围绕小山,有了一个中心

四周的荒野都向那只瓮朝拜

匍匐在地,不再显得荒凉

那只瓮圆圆的,耸立在地上

显得那么巍峨、那么端庄

它君临原野的一切

这只光溜、灰黑的瓮

但它不象田纳西别的一切

孳生不出鸟雀与灌木林

项目主持人:姜寒春

建筑:侯永莉金静宇

结构:张秀华吴云飞

设备:李剑金守东王天岩

电气:刘德智

效果图制作:非常图象公司

作者单位: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

收稿日期:2001年11月

钢结构双翼

小网架钢化玻璃雨棚

彩板坡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