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1-22 03:40: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一物理 学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26

物理课程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理科学生来说更是重要的科目之一,其在理综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故此,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好物理是学好理科课程的基础和前提。而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打好高一物理基础课程更是极为关键,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面对高一物理在学生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物理教师更应该重视高一物理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切实做好高一物理的基础教学工作,为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新课改的要求,物理老师如何开展高一物理教学工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物理课程对学生物理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一阶段的学习既继承了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又开启了学生高中后期阶段的学习,因此,高一在连接学生初高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引领学生开启高中物理学习良好的开端那么就需要全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能够进行认真地学习甚至是主动的学习。高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课程兴趣的激发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近几年我国在科技上的进步是瞩目共睹的,因此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永远不缺最前沿的案例,故将科研实例与物理原理结合起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将我国科研成果与课堂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在新技术的讲解下密切联系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掌握物理原理,学习物理技能并充分感受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同时,借助生活科技,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将课本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于知识中观察生活,体会物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学生对生活物理兴趣的浓厚必然有助于其物理学科的学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物理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可以将理论与科技结合起来,借科技激发学生兴趣。

二、注重基础教学

高一物理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阶段,此阶段与高三总复习阶段是有明显差别的。高三总复习要求学生对高中整个阶段所学习的物理原理和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运用,但是高一阶段并不对学生进行知识综合应用的训练,高一阶段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记住每一个公式,并学会将公式运用到习题的解答中即可,因此,对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要求即是要求掌握基本的知识。众所周知,高中学生的学业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业负担重,而某些老师比学生的压力更大,其在日常的教学中忽视学生基本能力的掌握而过多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学生采取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能力从而无法得到提高。因此,物理教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基础知识的讲解,将公式推导过程与运用详细讲解给学生并结合具体的习题演练公式的运用,真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原理的内容。

三、重视实验操作

物理是一门与实验紧密同步的学科。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原理下都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或通过实验来总结规律。可是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实验的作用,而在高一打基础的阶段是不能忽视实验的作用的。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验证,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实是某些学校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有些学校即使有实验室,可是只是一个摆设,设备落后,仪器短缺,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需求。高一物理课程中不论是力学还是电学的知识原理都可以在实验室通过设备来验证书本里的理论或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规律。学生通过实验亦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降低其物理学习的难度。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全面的了解书本知识,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求证,自我发现的良好习惯,而这种动手求证和动手操作的习惯为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一物理的教学中,物理老师应充分重视实验的作用。此外,针对学校实验室设备不完善或是物品短缺等方面,教师应该负起责任,主动与教学主任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科学进行习题练习与测试,及时反馈与总结

第2篇

在上高一物理课的时候,课堂笔记内容应该记什么,要怎样做好笔记才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物理笔记记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一物理笔记记什么

1.记好物理知识的提纲

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那么多,全部记下来没有必要,上课时又疲劳又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老师讲的问题,其实提纲是一堂课的骨架和脉络,它反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系统和要点,老师一般都要板书出来,记提纲可以条理知识,巩固记忆、笔记时要边记边体会,力争不重不漏。

2.记录物理实验现象及其本质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些实验能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因此,观察并认真记录实验中的正常现象,有助于迅速正确地理解物理规律。当然,实验中的意外现象也不可忽视,它或许是你迸发灵感的基点。同时,力求认识现象的发生本质,沟通和理顺各现象间的联系,明确记录其实验结论。

3.记录物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每节物理课都有学习的侧重点、难点和疑点。因此,应注意老师的启发诱导、分散讲解和设疑讨论,根据教师的阐释和板书,有条理、有针对性地整理在课堂笔记中,同时,要把课堂上一时没听清或没听懂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和老师商榷,这将有利于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

4.记录物理中注意、说明和要思考的内容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常会说“注意”,提醒学生易上当、易错、易误解和易产生错觉的问题,通常用“说明”二字交待特殊形式和现象、特定条件和结果、特别问题及原因,以及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讨论、思考、观察的问题,这些都是透彻理解和全面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点。

5.记录思路、方法、小结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会不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技巧。笔记时要侧重记下分析的关键依据和思路、解答的步骤,并归类掌握,使解题有“规” 可循,有“法”可依,便于总结各知识点、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思维网络化,这对综合复习、提高解题能力大有益处。

除了以上几点外,同学们还应提高自己的笔记速度,学会用最简单的缩略句表达一个复杂的内容。一堂课后,抽一点时间整理一下笔记,该补充的就及时补充,该提炼的就写上批语,这对强化当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

高一物理必修一笔记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第3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高一学生第一学期对物理普遍感到困难,觉得和初中学习反差很大,甚至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直接影响了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高中物理逐渐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越来越弱,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例如加速度概念的建立,相对于路程速度等概念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要少的多,再如静摩擦力的接触已经不再显性、直观,使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支撑,而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更需要推理得到,与生活中的感受似乎相反,往往难以理解。二数学知识的大量运用,使学生感到运算困难,例如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矢量的运算缺少相应的铺垫,应用不熟练,造成困难。三是习题缺少相应的分层和归类,题型难度、跨度较大,有时把高三复习的一些习题不加选择的放在高一,无形加重了学习的难度。同时涉及同一知识点的方法可能千变万化,感到无所适从。四是学习方法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仍依赖于老师的讲解,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总想死记一些现成的东西,不善于分析推理,一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同时对学过的东西缺少回顾,导致一听就懂,一放就忘,一做就错,一见就怕。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化解上述困难,也需要打一套组合拳,综合治理,具体做法如下:

一、尽力丰富对物理学习的直接体验,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理解力

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同时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二、高一学习要放慢节奏,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总结

高一教学,在运动学一章,学生对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掌握,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对每一个公式,要搞清来龙去脉,先分类训练,再综合应用,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尤其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区分高一和高三对能力的不同要求,逐步深化,要善于取舍。切不可一步到位,让学生无所适从,在一开始就失去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同时加强规范性要求,如写好已知,注意矢量的正负,单位换算等。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做适度的补充和练习。例如图象的斜率、截距、面积代表的意义,矢量运算等可和数学老师商量通过专题加以强化。对习题加以归类,既要有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归类(此类适合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要有以方法为基础的归类。例如整体法和隔离法,临界问题,极值问题,图像问题等,使学生做题时一用就灵,增加其自信心和探究的欲望。

三、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

有的同学不拘“小节”,轻视解题规范,不肯画受力分析图,不肯写分析物理过程文字,对数学解不加讨论,符号乱用等等;有的同学轻概念重计算,把物理题做成数学题;还有的同学不重视实验,不重视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有的同学平时不爱动脑筋,动不动就问人家,甚至抄别人的作业,长期下来,脑筋就像生了锈的机器似的无法开动;有的同学片面理解“减轻负担”,浅尝辄止,容易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怕攀高峰,胸无大志;这些都是学好物理的拦路虎,不克服不良习惯就无法具备良好的物理素养,缺乏坚强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是无法攀登科学高峰的。教师要给学生做好示范,指导学生认真审好每一道题,把题目中的文字表述准确,迅速地转化为物理图景,认真画好每一个受力分析,能把较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认真对待每一次错误改错,在做完一道题后,想一想在思路上、解法上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和其他习题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有哪些不同之处;能否一题多解,这样才能防止低效率的重复。注意复习回顾,温故知新,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初始学习知识遗忘很快,短时间经过重复,可以达到长时间记忆的效果。因此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有机会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贪多求难,而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注意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和培养,树立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排除自卑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不够,把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反馈,使他们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教师也可以讲述一些勤能补拙的物理学家的故事,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总之,尽管高一物理学习难度较大,但切不可指责学生,题海战术,而应认真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坚持引导,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第4篇

1 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特点,进行新旧知识的顺利的同化

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教材编排了很多观察与实验的内容,并配用具体而有趣的插图,对物理现象和规律一般只做定性说明.而高中物理教材所用的语言较抽象和复杂,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实验,并配以阅读,思考,练习,形式相对简单枯燥.且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描述方式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个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对它们的理解需要学生高度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学生就会因为难于理解而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其在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中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2 加强直观性教学、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

针对学生在学习的内容、容量、思维和学习方法上感到不适应,建议要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实验必将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课本中有不少的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实验要充分重视,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将物理知识的学习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是鲜活的,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形成间接经验,达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促进的效果.如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高一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分析在骑自行车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时,我让学生体验,将自行车前轮支撑离地后只剩下后轮,用力蹬脚踏板,后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学生轻松地得出答案并深刻掌握住了.再比如讲绳子上力的分解时,教师能让所有的同学都按照课本P66页图2-6-12(教科版)这样的图示亲手做一做,估计这个难点再也不会困住学生了,同时还加深了对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的理解.如果我们平时都能多将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化为简单、直观的,那么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觉物理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有趣有味的了.这也是发挥高一学生形象思维优势,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 数学能力要求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补充

初中物理只需要简单的四则运算,而高中物理运算方式多样,例如s-t图象和v-t图象中斜率的概念、矢量的合成分解问题中经常用到三角函数,力的平衡问题中经常用矢量三角形,直角坐标系和方程.高中的物理规律除了用数学公式表述外,还很偏重于用图象来描述.如运动学中就常用到s-t图象和v-t图象,虽然很直观但学生对此一时很难适应,并且对于这两种图象的图线的理解容易混淆.尤其让高一新生难以理解的是极限思想,例如瞬时速度的定义和矢量正负号不代表大小而是代表方向,这些知识高一学生尚未学习,所以对他们来说很难真正理解.针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内容没有跟上高中物理新课程学习的需要,存在脱节的现象,建议进行知识上的复习与补充,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 加强学法指导,减少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做错物理题可能原因是:粗心,概念混乱,考虑问题不周全或者是拿到一道题根本无从下手.而学生最怕的就是拿到一道题不知从哪入手,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同学们在紧张而又浮躁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注重公式的记忆和简单的套用,而忽略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同学们虽然会做题,但是对知识似懂非懂,一旦遇到复杂的问题,或者对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题目,则显得力不从心,无以为继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减少他们各自的学习的差异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对于女同学要经常提醒多动脑,多抬头听,而男同学则是多要动手记.

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指导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和方式.平时作业当中会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对知识加深巩固.作业上每一题都要认真做,而且要尽全力将每一道题做会,这样能培养学习的自信心,自信的积累是源于将一道道题攻破之后的瞬间的成就感.做题时不要担心做错,物理习题最怕的不是做错,最可怕的是错了以后,还不去解决,只要学生认真解决习题中出现的问题,那就是进步.所以对待每一份作业都要态度认真,无论是简单的,还是难的,通过作业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作出改进这是才最关键的.

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我们教师平时应多一些关心,多一些鼓励,作业评讲多一份细心,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查遗补漏,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进步的成就感.

5 调动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5篇

在现实中,许多学生不重视习题课的学习,而有的教师也不注重习题课的教学,把习题课当成了对答案,这样就失去了习题教学的功能,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习题教学又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中,没有把握好习题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会得到提高,达不到查漏补缺的反馈目的、巩固旧有知识、深入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的效果。

一、物理习题的选择

为了发挥出物理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怎样选择恰当的习题是首要的工作。在具体选择习题时应依据:教学的需要,教学原则和练习的目的。而且,所选择的习题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典型性。从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出发,典型性的问题应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具有代表性,应能反映重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及其特征。在保证基础知识覆盖率和重点知识重复率的前提下,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要对各种类型的题目进行严格筛选;适当控制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即让学生逐步建立物理模型,将一个题解会了就可以完成一类题;形成模型化的解题能力。如高一物理的平衡问题中在竖直墙壁上挂一个球,分析它所受的力并计算。这道题我们就需要运用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列平衡方程求解。而对斜面上的竖直挡板挡住小球、三角支架等三力平衡问题都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触类旁通。

2. 启发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定势思维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为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让学生在知识点和思维方法上,都有所启迪。只有这样,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才会有整体性提高。

3.实效性。习题的选取和讲解都需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找出易错点。针对教学和学生实际,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通过习题加以训练。

在运动与力的关系中,学生不自觉的就会被一些错误观念所牵引;如一物体以初速度V0滑上反向以V运动的传输带,物体沿原来的方向飞出离开传输带,现在增大传输带的速度V,则物体离开的速度会怎么变化?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物体速度是因为什么原因变化的,其决定因素是什么;在实际事例中,摈弃错误认识,达成正确的概念和认识。

4.实用性。习题的选择应该从实际问题出发,要注意把理想化模型同实际问题密切联系,理想化过程与实际物理过程有机结合。只有这样,物理问题才更有实际意义,学生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二、如何上好物理习题课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在处理例题和习题时,切不可把其简单化。不能就题而题,养成学生只求答案,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也不去问为什么的错误做法。而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课本例题为主,并在其基础上,使之延伸、拓宽或加上辅的问题。只有深入挖掘出教材例题和习题的潜在功能。因此在讲解具体例题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基础,讲求方法。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能够完成基本的练习;应该在现实掌握基本概念、规律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训练,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概念,一条规律在运用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要确定问题的研究对象和抓住物理过程的基本特点。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很简单:就是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

2. 培养思维,形成思路。运用思维变式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探索多种方案或寻求多种途径。其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和多样性。

(1)多角度地处理问题能促进思维变式的发展。运用多种规律处理同一问题是培养思维变式的有效手段。例如,一个滑雪人从静止开始沿山坡滑下,山坡倾角是30°,滑雪板与雪地的滑动摩擦系数是0.04。求5.0秒内滑下的路程。该题可以采用多层次处理。而且,不同层次处理应遵循着相应的思维程序。

第一个层次,讲新课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第二个层次,学完动能定理后,再用动能定理解答。第三个层次,学了动量定理,再应用动量定理重解此题。第四个层次是复习时的综合性应用。

通过三种规律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运用,沟通了前后知识,发现了其间的内在关联,也就培养了学生选择和总结一般的解题策略和思路。这样,既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信息大量增殖,又可开拓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习惯。学生善于运用思维变式去分析和研究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与思路

(2)逆向思考问题有利于思维变式的深化。需要运用不同手段进行操作,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共性与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从而使思维变式进一步深化。

(3)类比方法的运用加速思维变式的升华。借助物体在重力场中的运动,类比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发现两者可归结为同一物理模型。因而,就使学生对这两种场中的运动本质特征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通过类比,比出运动特征;通过类比,比出运动规律;通过类比,比出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有目的地进行规范化训练。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往往只急于寻找答案,缺少必要的物理理论依据的思考,忽视了解题思路与要求的规范。从而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习惯于分析问题的物理图象或缺少有序地规范化训练。

第6篇

关键词 物理 教学 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

一、对高一新生学习物理概念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 “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

四、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

物理是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解题(特别是计算题)需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对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对于物理,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加深对所学感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深化知识,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抛弃“填鸭式”,创设一种问题情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或实验中的问题切入,吸引学生去思考,以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发现”新的知识,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教师代表不了学生,学生的能力必须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典型例题讲解 课堂教学艺术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物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觉得物理这门学科太抽象,做习题、课外练习时,经常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有的越学越困难,甚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习成绩不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当中呢?

一、背景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物理教材的编排是由浅入深的,初中物理教材难度较小,比较重视感性认识,物理教材趣味性较强,注重生产和实际,一般都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实验及有关自然现象等具体生动事例引入课题,经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学生以较多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便于接受,而高中教材作为基本的物理知识体系没有很多改变,但分析、综合、推理能力方面,尤其是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有明显提高。使不少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相当抽象、难懂。另外,初中物理教材则重于对物理规律的定性讲解;而高中教材则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一些公式单位复杂多变,从而使新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上认知的差异,从客观上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而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2.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高一物理学习。

二、消化

目前高一学生学习科目繁多,课业负担比较重,作业量很大,很多学生并不能及时完成所有科目的作业。因此,教师应该优化作业设计,尽量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课后较短时间里将知识点“消化”。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选择题目时,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步骤。

1.做题。现在每一位老师的手中都有好几本资料,我们是不是随便选取几个看似很好的题目就拿给学生做呢?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做题机器。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少做题、学生学。要求学生做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及具有概括作用的例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对自己手里的资料进行梳理并做题。

2.选题。我们选择题目的时候,是不是选择越难的题目让学生做,效果就越好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本身的基础不一样,对于上课知识点掌握情况也会有差异,学习物理的能力也就有了差异。所以我们要选择简、中、难三类题目成一定比例地给学生做。对于简单的题目,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对于中等难度的题目,学生可以在讲解两到三遍后能够掌握;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我们要求一部分学生掌握,因为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可能所有学生都选择物理学科。

3.讲题。对于典型例题的讲解,是不是我们把每一个步骤、每一道题目的做法都告诉学生比较好?答案是否定的。

(1)点拨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维的困惑点,当学生对做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解释他们提出的疑问,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一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我们就不会重复唆,学生对于新知识总是有一种求知欲望。

(2)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是有一个下降曲线的。时间越长,学生遗忘的越多。所以,教师对学生做完的习题要及时讲解,而不应该等待很长时间,这样学生再熟悉题目又会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做错,时间长了,也就遗忘了,这样他们下次还是会做错。这样就达不到训练效果了,所以要及时讲解与巩固。

(3)问题拓展。是不是我们讲解练习的时候就是针对学生做过的题目了?现在考试的题型千变万化,想让学生做完所有题目,即使放在以前高中学习,用题海战术,想做完所有题目,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我们讲解某一个题目时,可以对所讲问题进行拓展,和本题相关联的知识点、会出现哪些问题考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虽然我们只讲了一个题目,其实我们是讲了一类题目,那得有多少题呀?

(4)学生讲解,教师补充。对于一些题目,班级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会做,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出。此时,我们可以让已经做好的学生上黑板为大家演示、板书,可以发挥学生的模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第8篇

一、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物理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任何一个概念,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任何一个规律,都经历着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些认识过程返璞归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参与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揭示过程,学生获得的就不仅是物理概念、定理、法则,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抽象概括的思维和归纳的思维,还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都是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极好机会和途径。

1.展开概念--不要简单地给定义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浓缩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而飞跃的实现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加工,依据物理思想方法的指导。因此概念教学应当完整地体现这一生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揭示隐藏于知识之中的思维内核。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第一次接触是最敏感的,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激发探寻新知识的欲望,并通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的教学,掌握活的教学概念。

例如,动能的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但较完整的定义却在高中出现。如何在动能概念的教学中渗透动能思想呢?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动能概念教学时应该抓住动能是一种能量,可以通过丰富的实例,例如能吹毁一切的龙卷风和汽车与火车相撞的惊险视频,让学生体会这种能量的威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延迟判断--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判断可以看作是压缩了的知识链。物理定理、定律、性质、法则、关系、规律等结论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使学生看到某个判断时,能像回忆自己参加有趣活动那样津津乐道。

3.激活推理--不要呆板地找关联

激活推理就是要使判断上下贯通,前后迁移、左右逢源,尽可能从已有的判断生出众多的思维触角,促成思维链条的高效运转,不断在物理思想方法指导下推出一个个新的判断、新的思维结果。

二、在解题探索过程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解题的正确指导,引导学生从解题的思想方法上作必要的概括。”物理中的物理过程、图形结合等思想方法,既是解题思路分析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又是具有思维导向型的思想方法。如学生一旦形成了物理过程,就能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一般为特殊,优化解题方法;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思路探索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具合理性、条理性和敏捷性。

三、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是在新情景下通过思考去实现学习目标的活动,“思考活动”和“探索过程”是问题解决的内核。物理问题的步步转化,无不遵循物理思想方法指示的方向。因此,通过问题解决,可以培养物理意识,构造物理模型,提供物理想象;伴以实验操作,可以诱发创造动机,可以把物理嵌入活的思维活动之中,并不断在学物理、用物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思想,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和优化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且还可以达到会一题而明一路,通一类的效果。

四、在复习与小结中提炼、概括物理思想方法

小结与复习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归纳、提炼知识中蕴含的物理思想方法是小结与复习的功能之一。小结与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精炼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和提高能力的极好机会,也是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极好机会与途径。

由于同一内容可以体现不同的物理思想方法,而同一物理思想方法又常常蕴含在许多不同的知识点里,因此,在小结与复习时,还应该从纵横两方面整理出物理思想方法及其系统。

第9篇

一、 教学计划中要重视衔接教学的安排和实施。

首先,老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初、高中衔接,对衔接教学工作有具体的计划安排,并且以后一步一步得以实施,使计划具体落实到实处。具体做法:(1)高一入校后,及时研究教学过程中衔接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措施,并在相关教学内容中逐步完成。并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中寻找工作的得与失,及时进行调整和补救。(2)要选出几位对物理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好基础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选编学生在学习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及时解决,并且开展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3)针对某些具体问题,适当开设专题讲座,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这些内容。(4)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和手段,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容易混淆的问题制成动画,展示给学生,机械波的形成、传播等。(5)利用课外开设专题讲座,给学生介绍与学习、生活、科技有关的物理知识,做一些有趣的探索性实验,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适当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1、 及时弥补数学知识的不足缺漏。

初、高中教学内容中知识的障碍,要清除这些障碍,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弥补所缺漏的知识。如:在讲到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大部分学生对三角函数知识不熟练,解三角形能力也比较差;还有特别是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力差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学中要对这些知识作必要的复习和讲解。在具体教学中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注意物理过程的分析,而且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要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板书,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正确处理初、高中知识的过渡。

高一物理中的“重力”、“浮力”、“摩擦力”、“力的图示”;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功、功率、机械能等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它们又恰是各相应章节的知识的“衔接点”,从这些“点”延伸出去,使新内容成为这些已有知识的延续和拓宽,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 注意知识的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处理好教学要求的衔接

虽然学生上完初中,有一定的物理知识,但仍存在医学心理障碍,如经验性结论,思维定势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除了依据大纲、教材、考纲、考点外,还必须考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学要求过急、过高,都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感到紧张和困难,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兴趣入手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切忌一步到位。如物体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对受力分析一开始不能要求太高,应先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一有问题,就及时发现,及时排解。

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根据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处理新出现的问题,并相应调节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如:讲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发现矢量运算是学生难点;学牛顿第二定律时,对定律的应用是难点。根据多角度,全方位剖析知识的具体情况,应该放慢进度,上相应内容的习题课,使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难关。

四、 处理好思维能力的

刚步入高中学生习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还处在萌芽阶段,所以学生进入高一学习过程中,应该多结合学生习惯的形象思维,给出一些具体直观的例子,或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逐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1、 培养学生自己学会概括总结,并得出结论。

人们的思维往往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的,学生也常由此做出判断,但有时是错误的,例如在分析抛出的铅球受力时,初学者往往会说:铅球受重力、推力、阻力。受重力、空气阻力没问题,但这个推力的有无,必定有这个力的施力物体,那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学生会回答说:人手。接着反问:人手随铅球一起飞出去了吗?学生会说没有。此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出经验分析的推力没有施力物体,那它必然就不存在了,因而从根本上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间接地提高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利用实验功能,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许多的知识可以通过实验由前人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直接经验,逐步完成知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为此在第一章中为了说明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发生变化,设置挤压玻璃瓶观察微小形变的实验,在学习反冲运动时,设置水火箭实验,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设置拍手实验,让学生感受体会。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生产、生活的实例进行分析、推理做出结论,一方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另一方面也达到使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的目的。

3、 逐步传授物理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和题目,逐步使学生获得假设、分析、推理、论证等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这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思维能力过渡的关键。为此,在教学中点明方法、指导思路,使学生按照预定的方向去思考,做出结论。出错误后,指出错误产生的根源,在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时抓本质、抓关键,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五、 注意学习方法衔接和过渡

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内容,不但知识内容浅,而且能力要求也不高。但是,高中物理教学却逐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这些能力刚上高一的学生基本上不具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需要学生改变以前的学习方法,改变那种靠死记硬背,靠套公式解题,不注意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顺利衔接和过渡。

1、 先教学生怎样学高中物理,学习高中物理尤其要注意什么。

在序言的教学中要突出把学习方法告诉学生。(1)在学物理知识,概念,规律时要注重理解。理解规律、概念的确切含义,适用条件,表达形式和与此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能辨别有关说法的正误。如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A.谁起阻碍作用——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B.阻碍什么——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C.怎样阻碍——增反减同;D.阻碍不等于阻止,仅仅只起到延缓磁通量变化的作用;E.阻碍也不意味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其实,有时相同,有时相反;(2)注意学习领会学习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3)注意学习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4)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5)要求学生学习中一定要多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善于归纳总结分析,切忌死记硬背。

2、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意贯穿学习方法的教学:(1)刚开始学生理解领略规律不深刻,注重表面。因此,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理解一些概念,规律。(2)教学中注意把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如理想化模型化法,理想化实验法,从简单到复杂,假说法,类比法,观察实验法等。(3)注意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教学中有时老师归纳解题思路、方法,并做出良好示范;有时让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思路、方法,老师再作指导,对学生进行思路和方法训练。(4)教学中经常举例说明要动脑思考分析问题,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轻易下结论判断。知识点要准,概念要请。

3、 注意学生自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对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内容,我们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并配学生自学思考题,学生学完后,老师再作辅导,让学生顺利完成自学任务。在学生自学中,要让学生学会通读、细读、精度,理解概念、规律,做到眼、脑、手并用。

六、 重视情感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的倾向性、选择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物理爱好者对解答物理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常常能集中注意力去分析、理解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使步入高中的学生能保持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老师应主动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的情况,了解现在学习物理的情况。利用空闲时间给学生讲物理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关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讲现代物理发展的前景,讲与物理有关的世界之谜……让学生提高兴趣。在学生回答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对一个问题有了新的见解时,应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把好每次测验命题关,让更多的学生在物理测验中能得到满意的分数,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这一点,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往往把握不好,他们认为什么都简单,一出题,就难。年老教师则担心考简单了会与以后的高考接不上轨,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才上高一,你要让他得到他想到的分数,鼓励他不要失去信心。如果他失去信心,兴趣全无,那还谈什么高考,那就是纸上谈兵,扼杀人才。

第10篇

论文摘要: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关问题。

 

尽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必修模块,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坡度。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效果显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 发展 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这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过程,也就是使客观事物适应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渐复杂。在个体接受新刺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常常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认识就要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顺应就是使人的认识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通过修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我在讲授“力的合成”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强化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第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以gf为力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选择一个50g的砝码,然后用两个弹簧秤拉起这一重物。两个弹簧秤挂在物理支架上。调整两个弹簧秤的相对位置(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使其夹角为90°,并且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这就是说,互成90°的一个为30gf,一个为40gf的两个力拉起来一个弹簧,指针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个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为50gf。从上述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这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代数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客观事实使学生开始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去顺应客观事实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开始在顺应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学习。他们在这顺应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在初中所学的力与有向线段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结构来表示几个有一定关系的力,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两个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这样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恰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就会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接着再根据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会使他们 自然 而然地想起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力对应在平行四边形上时,就会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这两个分力为邻边组成的,合力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对角线,这样学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在得到这一法则所经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首先是实验给出了与以前代数和不同的结果,实验事实与学生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冲突,它促使学生不得不寻求新的理论来顺应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服从实验事实,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结果。在顺应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顺应客观事实的同时,同化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同化的结果。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由原来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一个独立的力,变为由几个有向线段表示几个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力,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在力的合成这一问题上是十分重要的),为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这个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只是了解地球的引力——重力。在本课开始,教师应该将宇宙中卫星的运动方式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为什么这些卫星会围绕地球做 规律 的运动”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样,在马德堡半球实验、钱毛管实验中教师都可采用相同的办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重视模型教学,搭建学习“阶梯”。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为例,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无从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3.注重实验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物 理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科学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共同必修模块1,2中已将不少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 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巩固认知体系。在上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然后,教师可适当地启发,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学生的粗糙、肤浅、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 总结 ,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达到认知的“同化”。 

总之,我们用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的事实,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 发展 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 文献 :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 教育 出版社,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3]陈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恰当衔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2). 

第11篇

关键词 科技意识 物理教学 渗透

中国分类号:G633.7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意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科技意识的培养,虽然很多同仁已经做过不同的探究和实践,但笔者将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也谈一谈个人的体会。

1.改进课堂教学,加强实验教学,从第一堂绪论课开始

一张废弃的光碟,一个5分钱就能买到的汽球,加在一起立刻变成流畅滑行的气垫光碟;一个眼药水瓶,一点点酒精燃料,绚烂的火光中再现火箭发射的神奇。高一学生的第一节物理课都是打开课本首页的“绪论”,有本学期要学习知识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以本人做学生时的经验和做教师后的观察,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高一物理的绪论是非常不重视的,因为这一节没有具体知识点,多数教师都是省事读读文本就应付过去了,结果就是使得绪论课变成非常枯燥的课堂,在物理的第一堂课,就给了学生一个物理是无聊的第一印象。

我在课堂中,并没有按照教材内容给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设计了这么几个小实验。(1)利用气体流动的原理,把充气球与光碟系在一起,利用气球在光碟片和桌面形成一层气垫,藉以减少大部分的摩擦,从而构成光碟在桌面转动的现象。(2)洗衣机的塑料水管也可以作上一首动听的歌曲,因为声音是通过振动而发生的。(3)用眼药水瓶和一点点酒精,利用力学里“反冲”的原理,演绎火箭发射的神奇。通过这几个趣味小实验,一是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二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初中学物理两年了,但未必真的理解何谓物理。经过对趣味实验的讲解后,学生终于有一点明白,物理简单说来就是“以物说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验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有些知识其实我们的学生在课本上都学习过,但有趣的实验可以把难懂的书本知识都直观地表现出来。

2.加强对科技信息的课堂转化

目前阶段,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加强科技意识的课堂渗透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和学生甚至能在同一时间获取同一科技信息,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中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上了一堂有趣的物理课,课堂上,航天员王亚平演示了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通过在太空中测定物体的质量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些内容,在高中阶段都有涉及,在太空演示的实验,我们如何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最基础的科技信息进行课堂转化,让学生能在体会科技神奇的同时,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太空中如何测定物理的质量,我们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来理解质量测量仪;在单摆运动中,太空中物体振动的频率与质量关系同地面一样,由于在失重状态下,太空单摆运动的初速度很小也会造成小球的圆周运动

尤其是在认识陀螺定轴原理时,在这个分析之前,我单独剪取了一段与陀螺有关的视频,包括国外火箭发射成功与失败的片段,然后结合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演示,学生能更清晰的认识并理解,静止陀螺受干扰力翻滚向前运动,轴不固定,旋转的陀螺定轴性旋转向前运动,轴向不变。

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电视和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已经让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了解想要知道的一切知识,因此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在课外活动中,对于一个想法和选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个选题的目标方向设计合理的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或者探究某个物理原理,这个过程正是科技意识的应用过程。比如在趣味科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会跳远的乒乓球”、“遥控投弹”、“简易门铃”、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技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有创新才有进步,有进步才有实力,这正如一个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展开创新的翅膀,去搏击科学的长空!

参考文献

[1] 范斌. 浅谈物理教学中灵感思维的培养[J]. 物理教学探讨. 2006(08)

第12篇

关键词: 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 实验方案 改进措施

一、引言

在高中物理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力学一方面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力学的内容又贯穿后续的学习过程,是考试的重点,因此采用实验的方法对于掌握好力学知识至关重要。高中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物理实验对于深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意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下面以“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为例,从不同方面对该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改进措施。

二、“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实验前的改进

(一)“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实验前的改进

在学生的观念里,物理课程的重点在于课堂上教师的知识讲解及课后的习题练习,对待物理实验通常不大上心,但实际上,物理实验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因此要想在物理实验课程上能够颇有收获,首先要做到的是必须端正自己对物理实验课程的认识,在端正认识的前提下才能让自己更投入。其次,对于实验中所使用的实验器材需要有所了解,在“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打点计时器、细绳、砝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纸带等,其中打点计时器作为其中重要的实验仪器,实验之前对其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进行了解,对于实验结果的理解非常有帮助。然后,对于课本中给出的实验方案也需要提前进行预习,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步骤等内容提前了解,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最后,实验前进行一些思考,为自己设置一些问题能够帮助自身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发散思维,比如重物质量的变化是否对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有影响,实验数据的处理能不能有更简单的方法等。

(二)“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实验过程的改进

图1所示的是该实验的装置,具体步骤是,先将带滑轮的长木板放置在桌上,保证滑轮一端超出桌子边缘,打点计时器则固定在长木板的另一端,再把电路部分完成;接着,将细绳的一头绑住小车,另一头则挂上砝码,并且细绳要跨在轮滑上,纸带一头要穿过打点计时器,另一头与小车相连;然后,将小车放置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释放小车,小车在砝码质量作用力下拉着纸带一起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留下小点;最后,将以上步骤重复实验两次,再增减使用砝码的重量,按以上步骤重复两次实验。

图1 “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实验装置

在自身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操作,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小车运动过程中卡壳、摇晃、不流畅,无法得到有效的实验数据;纸带上的点过密或者个数太少;纸带上的点间距变化不规律,等等,通过反复的实验、分析、故障排查,在“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过程中,还需要做以下方面的改进以提高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第一,在将打点计时器纸带限位器固定在长木板上之前,必须保证二者在纵轴位置平齐,使得滑轮、细绳、小车、纸带处于同一条直线位置上,避免在小车运动过程中由于实验器材的位置不对齐产生多余的摩擦外力导致小车卡壳、摇晃、运动流畅。此外,为避免同样的问题,打点计时器、纸带、与长木板也必须保证平齐[1]。第二,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点过密或太疏的直接原因是砝码的重量不合理,砝码数量直接影响小车受到的牵引力的大小,牵引力大,纸带上的点太少,牵引力小,纸带上的点过密,这些对实验分析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实验中必须选择合适的砝码个数,质量控制在100克以内为宜,或者由于单个砝码的质量是固定的,不宜控制小车拉力,可以采用将砝码用塑料小桶和细沙代替,小桶与细沙的质量可以通过电子秤测量得到,这样更方便小车拉力大小的控制。第三,滑轮的高度也必须加以控制,当细绳跨过时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时最佳,还可以将打点计时器一端稍微抬高,使轻推小车时,小车可以平稳运行,这样做的是为了消除小车在运行中受到的摩擦阻力,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实验数据处理的改进

在实验数据处理时,往往是将获得的纸带舍去开头的密集点的部分,然后确定一个起点,以五个点的时间间隔为单位时间,测量每五个点之间的距离S■,S■,S■……再计算出v的值,从而做出v-t图,最终得到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这种数据处理方式明显存在误差:其一,在测量过程中会产生测量误差;其二,在计算v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此外,还有计算结果舍去的误差;其三,在作v-t图像时,作图的能力的差异将产生误差。这些误差逐层累积,最终导致v-t图像并非预期的那样是一条严格的直线,为此,采用粘纸带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代替。

选取合适的一段纸带,将纸带每隔0.1s剪断,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点都保留在纸条的同一侧,便得到若干条相同时间间隔的短纸带,然后将这些纸带并排贴在纸上,在贴的过程中,纸条不带点的一端对齐,作为v-t图像的时间轴,标明时间刻度,纸条的另一端的中间位置上有打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所求的v-t图像,如图2所示。

图2 粘纸带方法得到的图像

该处理方法的依据是很短时间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t图体现的是每段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了结果更精确,可以在所打的纸带上每隔6个点取一个计数点,也就是说每隔0.12s剪断纸带,这样更方便标注出每一段纸带上的中间点,再按上面的步骤处理,最后连接的是中间点,最终得到每隔0.06s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2]。

三、结语

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认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案,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科学研究能力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