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整理图书馆活动总结

整理图书馆活动总结

时间:2022-12-03 04:48:04

整理图书馆活动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 读者活动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01-02

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是指图书馆在开展读者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纸质、光盘、声像、实物等多种载体、多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是读者活动过程如实完整的记录,也是图书馆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状况。因此,做好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需要。本文拟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的意义、档案管理现状、档案管理的做法等方面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深化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活动文件通常包括活动文件、计划书及活动过程原始记录材料等多方面,是图书馆举办每项读者活动最真实的记录,这些材料能真实的反映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状况。图书馆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反思,总结本馆工作中的成败得失,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为今后举办读者活动乃至推进图书馆整体工作发展提供参考。

(二)档案的有序归档,便于档案资料的再利用。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的再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归档文件通过分类、排列,便于存取利用。二是为今后图书馆制定读者活动方案提供借鉴。在制订方案时,通过对以往举办的活动档案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先前的成功做法,并汲取经验教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分析以往读者活动在时序方面的安排,从中寻找规律,有效把握活动安排的频率和密度,制订图书馆新学年或近期读者活动的整体计划;可以结合以往某一活动中读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或有关工作总结的档案记录情况,进而确定出今后此类活动的规模大小;在组织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方面,可以通过分析档案资料中有关于宣传发动工作的总结和方案,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把宣传方案制订得更为科学、合理、完善,等等。

二、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为了解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本人借助广西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管理QQ群面向15所高校馆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项的网络调查,问卷共设置15个问题选项,文中将选取5个关键性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高校图书馆读者档案管理工作确实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据了解,当前大多数图书馆没有设立独立的档案管理部门,一般由馆办公室兼管。对读者活动档案的归档范围、收集、管理、保存、利用等各个工作环节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可遵循,管理人员职责不够明确,普遍存在档案多头管理或者无人管理的现象,档案的归档收集呈现出明显的“三不”特点,即不及时、不完整、不系统,严重影响了活动档案管理质量。

第二,思想不够重视,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图书馆领导层面的认识问题。馆领导对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承办重大活动是大事,档案工作是小事,可抓可不抓,造成活动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滞后于图书馆活动或者其他业务工作业务。二是馆员本身的认识问题。部分馆员认为,举办读者活动过程中,各种事务繁杂,光是应付于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往往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根本无暇顾及档案资料的收集;另外,个别馆员对档案上交管理存在私心,认为重大活动是自己一手安排和组织的,纯属个人劳动成果,应作为私人工作档案资料留存,因此拒不上交,等等。这些使认识上的误区给活动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使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第三,不重视档案的开发利用,只藏不用。从调查中,大多数图书馆不重视对读者活动档案的开发利用,多数采用的还是单一的纸质文献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对档案文献管理和利用手段也没有能与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开发同步进行,使得档案的开发利用率不高。

三、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措施适用的档案管理制度,用制度建设来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是使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选择。图书馆在制定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办法时,应以学院档案管理的有关制度文件为指导,根据读者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和规律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执行的制度,档案规范管理制度的内容范围包括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应做到详尽全面。只有健全建立制度,才能使图书馆活动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二)明确读者活动档案内容构建。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基本内容构件大致应该由下列项目组成:一是关于开展读者活动的文件材料。二是关于开展读者活动的领导机构、工作职责、成员分工和活动计划、安排、总结、整改措施以及向学院或相关部门报送、报审的文件材料。三是有关领导或嘉宾出席活动指导工作的讲话(或发言稿)等材料。四是读者参与活动过程产生的原始记录材料,如读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汇总以及对读者进行的各种专项调查摸底形成的材料等。五是开展活动的各种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特殊载体材料。六是活动各阶段情况统计表和汇总材料、成果材料、经验交流材料和检查验收材料等。只有划定出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的基本构建,才能使工作人员在收集档案资料室目的更为明确。

(三)做好特殊载体的档案整理工作。由于各类先进电子设备的介入,图书馆在开展活动时,记录活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即举办读者活动中所出现的档案资料除了纸质的档案以外,还涉及声像档案、照片档案等。因此,图书馆对于这些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和保存也应做出相应的制度与标准:如为保证数码照片的清晰度,像素应在500万以上,单幅照片不小于3M,并标识有准确的摄影日期;归档的数码照片一般要求为 JPEG、TIFF 格式;而对于重大活动,同一场景的照片选取最佳的1-2张归档,涉及重要活动和重要人物的可视实际情况多保留几张。档案目录编制应包含档号、题名、拍摄时间、摄影者、张数、主要人员等几个基本要素。

(四)加强对重大读者活动的档案移交、管理工作。图书馆的读者活动除常规性读者活动外,还有一些大型或重大活动。这类活动具有涉及部门多、参与人员广、载体形式多、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活动资料的归档整理难度较大。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网络,要求联合举办活动的部门指定出档案管理负责人,明确职责,负责做好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同时,各部门的档案负责人还应成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全程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这样才有利于档案馆员做到事前了解,事中跟踪,事后检查,全面掌握活动的全过程,有效确保档案收集及时、归档完整。

四、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应注意的方面

(一)注意做好档案资料的编研,最大限度地挖掘档案资源的价值。一是各种档案资料汇编成册,汇编分类方法可以时间段进行分类,如按学期或者学年等,还有可以按照活动类型进行归类整理等方法进行,档案汇编成册不仅方便过往资料的查找利用,还可为馆领导决策发挥参谋作用。二是编研工作是开发档案信息的途径之一。为加大图书馆活动档案信息开发力度,根据实际需要,将分散的档案材料加工整理进行综合分析、有条件的图书馆最好撰写出专题调研报告,为今后改进工作,提高活动质量提供依据。三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如通过计算机录入、扫描等多种手段将档案资料转化成数字信息,使其变成多载体上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全程现代化。加工后的数字化档案资料,便于档案信息的检索、网络传递、咨询服务以及开发利用。

(二)应探索建立高校共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合作关系,实现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各种资源的共建共享势必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图书馆在搞好本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的同时,可借鉴档案管理中共建共享的经验,积极探索建立起馆际之间共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合作关系,如将各馆读者活动的档案资料通过科学整合后,进行馆际间档案资源的交流,由此实现档案管理由单一开发利用型向联合开发利用型的转变。而馆际之间通过展示双方编研的档案资料,互补互学,有利于取长补短,互相沟通,共同促进图书馆读者活动水平的提高,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近图书馆,关注图书馆,满足读者持续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总之,加强读者活动档案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除要重视读者活动档案的建立、管理和利用外,还应结合本馆读者活动档案资源的收集管理状况,积极探索档案资源管理的新思路,为促进高校图书馆读者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及图书馆文化的传承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成学燕.对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的思考[J].山东档案,2008(3)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图书馆 图书馆服务体系 集群化管理总分馆制

[分类号]G250

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口岸,1988年立为地级市,辖下32个镇、街,不设区、县。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经济上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但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与提升。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宏伟目标,并兴建了东莞图书馆新馆。东莞图书馆新馆作为城市的中心图书馆,在资金、设备、人员、技术、资源各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相比之下,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普遍存在藏书数量少、技术设备差、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东莞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与东莞城市化战略转型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不相符。如何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图书馆的作用,促进市域内镇、村(社区)图书馆协同发展,成了东莞图书馆的首要任务之一。

1 广泛调研,制定总体规划与实施战略

2002年,东莞图书馆展开镇、村(社区)图书馆情况调研,总结其存在问题,并对当前社会经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发展进行了分析,制定了《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东莞地区总分馆制实施方案》、《东莞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等方案,确立了“城市帮助农村、中心带动基层”的市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具体来说,就是以东莞图书馆为中心,推行总分馆制的集群化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全市图书馆资源,建设布局合理、协调有序、规范高效的图书馆群体,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采取了“技术+管理”的实施战略,以解决图书馆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基层图书馆少资源、缺人才、弱管理的现实问题。

2 技术突破,自主研发图书馆集群化网络管理系统

要整合市域内各图书馆资源,实现文献资源通借通还的大流通,须有一套适用的业务系统作支撑。然而,纵观当前流行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系统,大多是以单个图书馆为处理对象,难以适应当前我市各级图书馆行政隶属不同而引起的文献及财产设备的所有权和归属权无法统一问题。因此,我们与广州图创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系统”(以下简称Interlib)。该系统2005年通过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技术鉴定,推出至今短短3年时间,已经有500余家图书馆用户。

目前,以Interlib系统为支撑,东莞已建起由一个城市中心馆、36个分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组成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2006年我馆的研究项目“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协同发展模式”获文化部第二届创新奖。

技术上,东莞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有如下主要特点:①各分馆同一平台,所有馆藏均可以参与通借通还的文献大流通,各类读者的借书权限与各类文献的外借规则可根据各馆的需要通过系统参数灵活配置;②以东莞图书馆为中心馆的同时,设虎门分馆、长安分馆为分中心馆,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心馆或分中心馆,一般分馆只需配备PC机上网便可使用业务系统,无需昂贵的服务器和高级系统管理人才;③Interlib对硬件要求不高,web服务器可灵活配置,易于实施,因而我们在发展新的分馆时,数据转换、操作培训、系统设置等都比较容易。

3 标准先行,制定东莞市图书馆行业标准规范与统一标识

3.1 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

要保证由以往的单馆管理模式向多馆联合服务的集群化管理模式转换的顺畅有序,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行业规范与业务标准。2004年,随着第一个分馆即将加入,我们制定了《东莞图书馆业务规范――行业条码使用规则》、《东莞图书馆业务规范――图书馆单位代码使用规则》。在这两个业务规范中,规定了使用的条形码类型、编码方法、条形码制作的技术要求等。如今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条形码唯一性和质量都得到保证,2007年总分馆文献借还量共达360余万册次,各馆的文献和读者证的条形码都非常容易识别,极少出错。一些图书馆在加入总分馆前已使用了本规范,在加入总分馆时较好地避免了图书加工方面的重复劳动。

3.2制定总分馆的统一标识

统一标识是总分馆必不可少的视觉行为战略。我们制定了《东莞市图书馆总分馆标识使用规范》,在东莞图书馆VI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导人分馆VI系统,以规范标识树立图书馆总分馆统一的整体形象。现在,我们使用“e”为总分馆统一标志,分馆的中英文名称统一以“东莞图书馆**分馆/DONGGUAN IIBRARY**BRANCH"命名(如虎门图书馆加入分馆后,命名为“东莞图书馆虎门分馆”,英文名称为“DONGGUANLIBRARY HUMEN BRANCH”),此外,还规范了总分馆的标识所用字体、色阶、应用范围等。

4 政府主导,由市政府发文推动图书馆之城建设

由于基层图书馆在行政上和财政上均由所在地的政府负责,要推行总分馆制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推动和政策保障。在政策上,由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发文,明确在东莞地区推行总分馆制和实施图书馆之城建设,为建立集群管理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经费上,由市政府统筹安排镇区分馆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络通讯基本费用,保证了基层图书馆采用同一系统、利用总馆资源开展业务工作的基本条件;在机制上,图书馆建设纳入文化建设考评中,由市政府制定东莞地区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建设标兵、先进、达标标准,将“建设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参与东莞地区总分馆体系建设”等要求纳入对基层政府文化工作的考评标准中,考评结果直接影响到基层政府官员的政绩评分。政府的工作指导和政策导向有力地保证了图书馆总分馆管理体制的建设。

5 规范管理,中心馆牵头制定总分馆相关制度

具体做法是:①由东莞图书馆牵头制定总分馆的各种管理规范、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我们编写《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指南》,规定分馆建设的要求;将中心馆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种工作规范与流程推广到分馆中,有效地提高分馆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制定总分馆统一的规章制度,如工作人员守则、首问责任制等;建立总分馆馆长例会制度,一年召开两次总分馆馆长例会。②由中心馆统一组织总分馆员工的培训。员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和业务系统操作考核,按业务系统功能模块划分操作权限,未通过操作考核的工作人员不能获得相关模块的操作权限;不定期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业务讲座,对参加讲座和学习的员工发以培训学习证书;组织总分馆业务骨干到图书馆发展先进地区学习取经,组织新建馆的分馆人员到东莞图

书馆学习与实习;在东莞市民学习网平台上开设东莞图书馆之城建设培训系统,全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可通过该系统学习相关业务与技能,其学习过程可作为参与业务培训的依据,等等。

6 资源整合,盘活城市图书馆文献资源存量

6.1 虚实结合,构建城市图书馆服务的有形之网和无形之网

有形之网是指图书馆开放服务点遍布全市,无形之网是指数字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城。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制定了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并重,构建复合式图书馆的策略。纸质文献资源建设由总分馆共同承担,各馆还根据所在区域的产业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如虎门分馆的服装图书馆、厚街分馆的家具图书馆、大朗分馆的毛织图书馆、常平分馆的地图图书馆、石碣分馆的袁崇焕资料馆等;数字资源由中心馆统一构建供全市读者使用,各分馆无需再投入经费购置电子资源,如虎门分馆以前每年需花50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加入总分馆后就节省了这笔经费。现在,总分馆体系印刷型图书藏量达231余万册,数字资源方面,拥有电子图书25万种,电子期刊8 000余种,学术期刊论文1600余万篇,古籍1.7万余种。

6.2 多资源共享,推进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总分馆实施中,确立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多资源共享思想,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纳入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以有效提升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在信息资源上,总分馆实现通借通还的文献大流通,东莞数字图书馆向全市读者提供服务;在设备资源上,中心馆、分中心馆的服务器或存储设备等可供分馆使用,普通分馆不需要购置高档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大大节省总体设备购置与维护经费;在人力资源上,普通分馆客户端零维护,不需要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中心馆统筹员工培训与业务研究活动,使总体员工质素大大提升;在管理资源上,中心馆的办馆理念、管理策略、规章制度、业务规范等都可为分馆所用。

6.3 目录为纲,整合各类信息资源

我们以目录为纲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资料和电子文献。通过技术开发,我们实现了不同层级的文献服务:第一层,广域网上,提供馆藏的各类资源目录、全国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目录的检索以及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阅览;第二层,东莞地区内,在第一层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图书通借通还、电子书刊的网上借阅、馆藏数字资源的全文传递等服务;第三层,馆内读者,在第二层服务的基础上,提供VOD服务、随书光盘下载以及其它不易携带出馆资源服务;第四层,针对特殊读者需求,提供特别的文献信息服务,使大型图书情报机构的资源优势为读者所用。多层次服务使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达到平衡,更好地满足读者多样性需求。

6.4动静结合,图书流动车延伸服务空间

东莞图书馆在2004年3月正式启动图书馆流动车服务。图书流动车在开展送书上门、即时借阅等流动服务的同时,也负责集群内总分馆之间的物流传送任务,成为动静结合的城市图书馆服务网络中的重要一环。2007年,图书流动车年外借量为2.6万余册次,办理读者证近1900个,处理馆际物流图书约1.7万余册,服务遍及全市32个镇、街,服务读者12万余人次。图书流动车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各镇、村、社区、企业,在广场、工厂区等为广大读者提供零距离服务。

6.5 24小时开放服务,自助服务延伸服务时间

为适合城市的发展和读者需要,我们提出24小时开放服务理念。2005年9月,我馆成功建成我国第一个自助图书馆,向东莞图书馆和所有分馆的读者开放。该自助图书馆独立建于我馆大门之外,面积约i00余平方米,藏书约1万余册,在东莞图书馆闭馆时间开放为读者服务。2007年该自助图书馆接待读者6.3万人次,年借还图书达6.8万册次,相当东莞图书馆总借还书量的3.7%。2007年12月,我们又成功地将国内第一台图书馆自助服务站(简称图书馆ATM-AutomaticTransaction Machine)推出使用。图书馆ATM是一个带操作面板的智能书架,可设置在城市任何需要的地方,能将读者所借的书自动送出或将读者归还的书自动上架。这种新颖的图书馆借还设备一亮相就吸引了广大读者,平均每月的借还量约1000余册次。2007年12月,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主席L06ene Roy博士来到东莞图书馆考察时对此赞叹不已,她认为东莞图书馆的图书自助服务即便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领先的。

我们的24小时服务依托我市日趋完善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可利用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现有的文献资源,读者也无需另外办理借书证。由于自助图书馆或图书馆ATM便于推广,可成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新网点,弥补当前某些区域图书馆设施的不足。东莞市政府已立项,3年内将在东莞城乡建立50个图书馆ATM系统。互连互通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系统,将是东莞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效果分析

东莞这种以“技术+管理”的实施战略,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模式,收到良好效果。

在经费上,这种多资源共享的策略,更好地发挥了城市中心图书馆的优势,降低总体建设成本,同等效果下东莞这种图书馆集群模式与以往的单馆模式相比仅起动费(含一次性投入和首年运营经费投入)总体可节省3-5倍。

在服务效果上,体现在接待读者人次、持证读者量、图书外借量不断上长。2007年,总分馆图书外借量总计182万册,持证读者量由2004年的3万余人增加到现在的近14万人;2003年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共接待渎者80万人次,2007年仅总分馆接待读者就达300余万人次。基层分馆的效益则更为明显,比如常平分馆2004年加入总分馆后持证读者由原来的579个增加到2007年的6132个,增长了近9倍,2004年图书外借6628册次,2007年达67955册次,同比增长了9倍。另一个镇街的石碣分馆的持证读者由原来的347个增加到2001个,增长了近4.8倍,2004年图书外借2050册次,2007年达27961册次,同比增长了12.6倍。长安分馆在2007年6月加入总分馆后,图书外借量从5、6月的每月8000余册次增加到现在的每月1万余册次,月增量为25%以上。

第3篇

[关键词]业务流程重 组组织变革 模式

[分类号]G251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进与应用给图书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改变了图书馆资源构成及各项工作手工操作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网络带来了全社会数据的共享,打破了图书馆与外部环境、图书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隔绝与封闭关系,图书馆成了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的一个节点,使图书馆传统的以纸质文献加工、书刊借阅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图书馆机构变革势在必行。

1 199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关于组织机构研究简述

关于机构设置研究并不是一个新命题,国内1937年公布的《修正图书馆规程》及《图书馆工作大纲》就有对当时省市立图书馆管理机构的详细规定。1998年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运用,开始有论文研究新环境下组织机构设置问题,但重要的是,十多年来我国图书馆机构变革研究有了一个新的生长点,那就是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引进。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来自西方企业界。1993年,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提出了流程再造的思想。我国图书馆工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介绍业务流程重组的理论,1998年5月,缪其浩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业务流程重组(BPR)与图书馆改革”一文,认为业务流程重组给图书馆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功能的扩展”、“形成新的业务链”、“机构重组”。缪文开启了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理论研究,并把业务流程重组和图书馆机构改革联系起来。虽然缪文在论述这种联系时是浅尝辄止的,但给后来者以巨大的启示。2000年以后,图书馆掀起了研究业务流程重组的热潮并较多地涉及组织重组,论文研究主题集中在三个方面:①传统业务流程的弊病;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意义;③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后管理模式。

这些论文提出的观点加深了图书馆界对于业务流程重组的认识,对推动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变革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但是流程重组是对组织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改造,而组织结构是通过组织设计所形成的、组织各部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组织总体形式,从这样的涵义中发现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可以互为因果,但不属于同一概念,所以关系的厘清就尤为重要,只有在关系清楚的情况下,研究才有意义。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力图全面探讨新的业务流程下图书馆机构改革模式。

2 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理论与实践

2.1 图书馆业务流程从“文献流”到“服务流”转变

近代西方图书馆的开放思想改变了中国古代藏书楼封闭意识,图书馆开始变藏为用,对文献进行采购、加工、收藏、借阅,所以传统的业务流程是一种文献流:把文献作为重点,按文献资料类型进行采、编、典、阅、借等精细加工。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图书馆正从一个单一的信息存储机构变为一个大规模的知识管理与服务体系,单纯的文献加工流程和以此为基础组建起来的组织结构已变得不合时宜,业务流程改造不可避免。

组建新的业务流程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创新工作,撇开涉及流程再造目的、原则、方法、步骤、措施等具体的工作不论,只有了解新流程中的核心业务,才能围绕核心业务再造流程,前提是知已知彼。从微观方面,图书馆对内首先明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核心能力,对外要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的心理状态、信息消费习惯;从宏观方面,图书馆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变化:图书馆正经历着从传统图书馆到新型图书馆的转变。根据德国的Wilfred Suhl-Strohmenger研究,传统图书馆与新型图书馆的区别在于,新型图书馆是以用户为中心,为基本上是主动的、具有信息素养的用户提供最广泛的物理和数字资源与服务,这些用户对各类可以发现的信息感兴趣,期望立即、直接、尽可能得到所需的资源。

基于对图书馆目前与未来这种发展变化的把握,笔者认为图书馆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从文献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重视文献加工转变重视用户服务。图书馆流程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需求驱动的服务”这个核心来构筑新流程应该是一个趋势,具体地说,就是“服务流”,以研究用户的需求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用户来调节组织的各种资源组合和行为。

从“文献流”到“服务流”完整构筑应该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图书馆对以前的业务活动采取三种方式:①废除。图书馆对两种活动进行废除:一种是事务性工作,如后勤物业等;另一种是利用技术可以消除的重复业务,诸如书目数据库建设等,它是全社会共享数据的结果。图书馆把这些活动外包给专业公司,既减少了成本、节约了人力,又使自己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核心业务建设。②增加。在全新的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越来越个性化,并且越来越借助网络技术,图书馆在新的环境下形成了一些新的业务活动,比如,传统图书馆咨询服务为到馆读者服务,现在由于用户知识服务要求,图书馆必须增添新的咨询项目、扩展咨询内容、采用新的咨询手段等。③整合。业务活动的整合是把分散在不同环节、由许多专业人员完成的几种活动,压缩成一个任务,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完成,减少活动的传递与重复,提高流程运作效率。比如,图书馆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工具书、电子资源等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虽然载体不同、类型不同,但功能相同,都是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可以看成无差别业务活动,并当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处理,图书馆可以从大资源、大服务的角度进行集成化、一体化设计。

信息技术为图书馆业务活动的重新设计提供支持。例如,RFID技术的引进使读者可以自助借还图书,既可省去“流通”环节,还可在不需要人力的情况下能够对期刊、工具书进行有效管理。期刊完全不需要另行设置流程来管理。“服务流”对“文献流”活动的三种处理方式,凸现了图书馆服务的本质。

2.2 从图书馆机构改革模式看新业务流程的特点

流程再造对组织结构造成影响,因为组织结构和工作任务相关,因而也与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相关。

2.2.1 图书馆机构改革模式

・业务整合式组织结构模式。这是国内图书馆机构最先采用的模式。改革方法一般是业务整合,对职能相近、交叉、重复的部室进行合并。比如,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在2007年把原有的中外采编部、期刊部、流通部、阅览室、复印、信息咨询部、情报技术部、行政办公室等部门合并为“四部一室”。如图1所示:

・专业集成式组织结构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信息

资源建设、服务和技术一体化为原则,构建全新的一站式平台。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2007年改革组织机构时,按照一切站在用户角度,最有效服务读者的原则,将过去的13个部门整合为3大部门,分别为读者服务部、技术服务部和行政管理部。如图2所示:

3个部门的业务流程采取“前端推进,后台保障,全程宣展”的运行模式。实现了图书馆创建“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咨询无处不在,馆员走进学科;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的服务理念。

・资源共享合用式组织结构模式。这种模式是图书馆和馆外、校外相关机构兼并或协作形成的,属于中观、宏观组织机构重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①总分馆式:如高校图书馆与系院资料室、分校图书馆合并;市图书馆与地区内其它公共图书馆联合。②联盟式:如高校、公共、科研图书馆之间联盟。③信息资源部式:如高校图书馆与校内信息技术中心或多媒体中心兼并或协作。

总分馆式通过总馆对分馆进行管理和指导,联盟式通过协议规范、协调各馆行为,信息资源部式比较复杂,合并成单一部门的,按新服务流程进行机构设置,如美国的泽维尔大学图书馆在和信息技术部合并以后,设立发现服务、内容管理和技术服务等二级机构。没有合并的,由一位副校长统一管辖这两个部门。比如,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同时担任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

2.2.2 从不同组织结构模式看“服务流”流程的特点

・跨职能性。从业务整合式到专业集成式,再到资源共享合用式,图书馆机构跨职能设置,是因为新流程的跨职能性。新流程设计时把组织业务活动构建在跨越职能与分工界限的“用户需要导向”的基础上,体现了重视业务活动的过程性、整体性和共享性,这有三个优势:①新流程对图书馆核心业务活动的整合能力更强;②知识更快地向用户流动;③在技术环境下图书馆之间更容易开展服务合作。

・灵活性。新型组织结构中,部门之间已不再像传统部门那样,具体工作之间存在着一种先后顺序的关系,是刚性的,逻辑指向性是向着内部的。流程改造后,由于工作重心的转移,不再关注文献,而是关注用户,新流程向着外部用户,具有了开放的特点,表现在:①各个流程不是线性的先后关系,而是以核心业务为中心,各个流程的支持和合作关系,形成信息需求与信息资源建设互动模式,整个流程具有发散性的特质;②可按任务的不同灵活变动流程,从微观说,促进馆员服务创新活动和新业务的增长,从宏观说,便于单个图书馆流程与整个图书馆系统流程的无缝衔接;③支持与用户互动、交流,实现用户生成内容,既让图书馆服务参与到用户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又让用户间接参与到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中。

・虚拟性。纸质文献的服务工作在部门设计中的越来越淡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方式产生巨大变化: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要求快捷的、便于使用的服务。图书馆面向信息用户的实际需要的流程再造也具有网络化、虚拟化的特点。表现在:①信息资源建设流程虚拟化,重点搞好虚拟信息资源建设,搜集、汇总、筛选与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②信息资源服务流程虚拟化,加强网络信息的传递与服务,积极开展网上借阅、信息传递、电子论坛、信息导航、信息咨询等网络服务。

3 基于“服务流”的图书馆组织变革模式

以信息技术支撑、用户需求驱动为核心的“服务流”流程重组只是刚刚开始,它将持续推动组织的变革。图书馆应该以服务为导向,重新确立关键性职能,精简、增设或合并组织部门,或在更大范围内重组相同或相似职能的机构,构建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模式,实现面向用户的华丽的转身。

3.1 扁平化

3.1.1 由纵向金字塔型结构向横向扁平化结构转变根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传统的图书馆是以职能部门化为原则设计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这是一种等级制的金字塔型结构。这种结构适合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外界环境。时至今日,在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要求图书馆对用户需求快速反应的环境下,这种结构模式已正在逐渐失效。扁平化组织结构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扁平型组织机构是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技术支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结构形式,具有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缩小和消除了各部门之间的壁垒,使组织灵活、快速、高效的特点。

3.1.2 图书馆扁平化组织结构形式――服务团队服务团队是图书馆以学科为基础构建多载体、多类型文献资源库、以藏、借、阅、咨一体化为原则构建服务平台所形成的新组织结构形式。主要特点是:①以任务和过程而不是以专业职能来构造组织结构,形成服务团队,深入到服务第一线,直接面向用户设定目标i②高度分权,把决策权下放到团队成员手中,以此来扩大管理幅度,使组织中层减少,改变了传统组织纵向一体化的特征,组织形态趋于水平;③成员有各种技能、承担各种服务职能,如图3所示:

服务团队形式增强了图书馆的服务意识,提高了组织的灵活性,也拓展了馆员职业发展空间。服务团队在国外已发展比较成熟,在国内已现雏形,这就是学科馆员制度。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在国内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以来,现在已有100余所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发展至今,学科馆员制度有了比较成熟的规范,在加强图书馆与学院沟通、电子资源建设、咨询服务等方面拓展了图书馆服务广度和深度。但是随着用户对知识化服务要求,图书馆需要嵌入到用户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去,学科馆员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需求,并且国内的学科馆员制度在组织模式管理上大都采用由相关部门兼管方式,分散在图书馆各个业务部门的岗位上,建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的较少,没有实现真正的学科服务团队。只有进一步加强点对点的针对、高层次服务、嵌入服务,学科服务团队才有更广的发展空间。

3.2 柔性化

3.2.1 组织结构柔性化强调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所谓组织柔性化是和组织刚性化相对的。柔性组织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概念,既指组织结构,又指组织运行状态,这里主要是强调组织结构。柔性是指图书馆组织结构对用户需求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和进行自我调整能力。为了适应用户需求的动态性,柔性组织在机构的设置上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为保证完成图书馆常规任务而组建的机构,这部分比较稳定,是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基本部分;另一部分是图书馆柔性化的具体体现部分,是考虑到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组织部门,部门、人员职责和任务都可以根据图书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以此来适应用户动态与发展的要求。柔性化,是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3.2.2 图书馆柔性化组织结构形式――矩阵组织

矩阵结构是在图书馆内部,既设置具有纵向关系的若干职能部门,又建立具有横向关系的若干项目小组,纵向和横向管理系统相互交错,形成一个矩阵结构,如图4所示:

矩阵结构纵向是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流通、参考咨询等部门,横向是图书馆为了完成某一特定、临时性的任务而设置的项目小组。项目小组集合一些具有不同背景、经验、技能和知识的馆员,参与到用户创新的工作过程中,以解决特定的问题为目标。

项目小组的形成与组织在新环境下新工作不断增多又不能无限制地设立部门有关,另外也因为用户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部门协调处理。国外的情况是,截至2005年,在美国最大的500所高校图书馆中,78%的图书馆建立了这样的项目小组。在我国,武汉大学图书馆针对有关专项服务分别成立了电子文献订购工作组、集成系统参数控制工作组、网上资源整合工作组、门户建设工作组等,完成综合性工作。

3.3 网络化

3.3.1 组织网络化的一种常见形式――图书馆联盟网络化首先是指网络组织。网络组织描述许多组织相互之间网状联系,图书馆联盟是组织网络化的一种常见形式。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多个成功的联盟:北京市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联盟、CALIS各地区中心以及湖北省50多所高校图书馆馆长共同签署的通借通阅与文献传递协议等。图书馆联盟使组织无边界,如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希望把深圳建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资源共享网络。联盟有不同的分工模式,一般来讲联盟中心馆负责系统的组织、协调、指导与技术保障工作,提供总门户的网站服务,而各中心馆承担文献信息的传递、信息咨询服务功能。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还在深入,以后可能还会出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图书馆联盟,他们之间如何分工与合作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图书馆通过动态联盟获得了使用其他机构优势资源的机会,实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增强组织活力却是一目了然的。图书馆联盟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3.3.2 松散、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组织――虚拟图书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网络化描述了网络技术对组织结构的改造。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虚拟组织机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意味着图书馆内部部分组织功能缺失,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交给外面专业机构或专家来完成,核心是一个小规模的知识服务小组,馆员利用整合好的各种资源通过网络从事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特殊服务,同时协调和控制与外部协作机构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虚拟图书馆使得一种崭新的、全球性的、跨学科的、跨越时间、空间、物理障碍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和服务模式成为可能。虚拟图书馆已经引起专家的重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张晓林馆长对支持E-science条件下的图书馆的探讨表明虚拟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正在发展和创建中。

目前,国内外热衷探讨和建设的学习共享空间虚拟层其实就是在整合的数字环境别设计的、用于组织工作空间与服务传递的模式。在我国已有不少图书馆进行了实践,例如,2006年5月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信息共享区;2006年底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的学习共享空间;2007年11月开放的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等。这些虽然和所说的“虚拟图书馆”相去甚远,但以用户为中心、整合的虚拟资源、虚拟的人力资源和服务、互动和协作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初景利,吴冬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3―11

第4篇

用户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用户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图书馆的变化“,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知识管理是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用户知识管理是图书馆为了贯彻用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用户知识为基础,通过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有效地获取、整合、共享、应用用户知识,实现用户满意的动态管理过程。它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用户关系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它通过构建用户知识库,与用户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对用户知识进行分析、挖掘、整合,帮助图书馆了解用户需求的变化,促进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深层次的服务。它是对“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它以其崭新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手段、高效的管理成效,成为我国图书馆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锐利武器,将引发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并成为图书馆研究领域又一新的热点[1]。可以预见,未来不断推进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知识管理将是图书馆获得持久发展的关键。

2基于人本核心的文化管理创新

随着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相对下降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馆员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主导要素和最宝贵的财富,其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程度决定着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水平。把馆员看作是图书馆在激烈信息服务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开发、管理,已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因此,图书馆必须体现以馆员为本,实施文化管理创新,使馆员认同和融入图书馆文化之中,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增强馆员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使馆员始终铭记自己是“图书馆人”,积极投身本职工作,在图书馆愿景、目标的引导下与图书馆共同发展。在具体文化管理创新实践中,图书馆应把制度转换成为馆员的共同价值观,让馆员自愿自觉地遵守图书馆制度;要重视从图书馆实践中概括、总结和凝练馆员的共同价值观、职业观等,并不断地加以倡导、灌输以便逐步成为馆员的共识,从而把馆长意志转换成为馆员的共同意志和行动;要把集权管理转换成为分权管理,以对馆员的价值关怀为目的,确立馆员在图书馆的主体地位,重视馆员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要把硬管理转换成为硬管理和软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爱护馆员、关心馆员,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

3基于用户服务的战略管理创新

图书馆战略管理是指图书馆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制定战略规划,并依据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将规划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它是以预测和分析未来的竞争环境为基石,以寻求长期竞争优势为目标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3]。战略管理把图书馆的发展纳入变化的环境之中,不仅重视战略的分析和制定,更强调战略的实施和控制,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它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图书馆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并有效地实施和控制,是摆在每一个图书馆员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图书馆应明确管理重点,调整管理机制,开展对战略规划的全过程管理,实施以用户服务为核心的战略管理创新。其创新趋势表现在:关注图书馆核心能力发展,在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用户服务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根据战略规划,通过各种途径整合图书馆资源,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深入理解战略管理思想,建立战略管理保障机制,积极构建战略架构,强化部室主任的战略管理意识。

4基于业务流程的弹性管理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馆员队伍知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业务流程逐渐从书本位到人本位,按照知识流重新设计,对管理的弹性和适应性要求越来较高,管理从固定的组织系统向富有弹性的组织系统发展。它需要图书馆组织为流程而定,突破部室职能分工界限,按照图书馆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把全部业务流程当作整体,将有关部室管理职能进行集成和组合,强调全流程绩效,实现全过程、连续性的管理和服务。这种管理方式将弱化部室主任层次的领导作用,缩短管理路线,建立管理中心下移的体制;要求流程上下环节的服从,流程内的部室互相合作和配合,流程各环节从对上级负责转换为追求下一流程环节的满意;注重流程过程时间的短和快,对流程内的各项活动进行合理的优化和筛选,增强增值性活动设置,消除流程瓶颈;更多的流程将通过一站式完全实现。这样,图书馆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且灵活富有弹性,部室之间的横向联系多,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畅通,馆员拥有更大的自。这既有利于发挥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使图书馆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战略决策问题上。

5基于图书馆联盟的协同管理创新

目前我国图书馆出现了区域性、行业性、实体性、虚拟性联盟组织。罗军认为,21世纪将是我国图书馆联盟发展的黄金时期[4]。图书馆联盟的协同管理要求联盟内部各成员图书馆要运用协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按照协同方式进行合作和协调,实现一致性和互补,进而产生支配整个联盟协同发展的序参量,并使联盟产生整体作用大于各单独图书馆作用力之和的系统管理方法。它作为图书馆管理创新的趋势之一,其作用具体体现在:能够将各图书馆的知识源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聚集;可以改善用户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并通过协作解决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有利于形成一种善于学习与创新的氛围,促进图书馆间的知识互动、共享、利用和创新,提升馆员的创新能力,实现知识增值,推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图书馆应从图书馆联盟的协同内容、协同层次等角度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实施管理创新,使图书馆联盟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实现各图书馆的目标。

6基于项目的质量管理创新

随着图书馆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基于项目的管理也逐渐成为新一代的管理模式被引用到图书馆管理中。项目管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并通过特定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总体评价,充分利用既定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运作模式,不同于传统管理中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要求注重团队建设和协同作战。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实际,运用项目管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维,确立适宜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构建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各项质量管理原则,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实施基于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权赋予图书馆的每一个馆员,实现了项目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化和全员化,更容易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推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包括确定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和领导机构、项目规划、项目启动与协调、项目执行与控制、项目评估与总结。其中,确定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和控制点、构建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确立项目质量控制模式与手段是项目质量管理实施的关键。

7基于价值链的绩效管理创新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价值链就是为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连接供应商和客户的一条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是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和组织结构模式[5]。图书馆价值链是指由于一系列的分工而存在,图书、产品或服务在到达用户前,围绕用户先后经过一系列的价值增值环节,成链条状的价值增值过程[6]。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为达到组织目标对各级部门和员工进行绩效计划制定、辅导实施、考核评价、反馈面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其目的是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我国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价值链视角来分析,图书馆绩效可由价值链的整体绩效来评价,而价值链的整体绩效又可以由价值链总体的用户满意度加以评价,同时价值链节点的用户满意度则可以衡量价值链的核心能力、节点与节点的相互关系,也是价值链总体用户满意的保障。因此,价值链总体的用户满意度就是图书馆整体绩效。对于价值链节点的用户满意度,可以采用设定相关评价指标与标准,衡量实际指标值与标准的关系的方法加以判定,并依据所确定的评价指标与各指标的权重所计算的所有指标的加权评分和就是价值链节点的用户满意度评价值。

8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管理创新

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性,即社会性、创造性、审美性、二重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性;论述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改革原则

当今时代是一个改革发展的时代,素质教育和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科技兴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推动高校图书馆的改革,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进而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几年,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工作的改革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对改革的方向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

图书馆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封闭观念,积极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馆际协作,加强宏观调控,有组织、有分工、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图书馆整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建立健全业务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提高馆员的素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以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节约需求。

笔者认为图书馆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政治性原则。

图书馆要把开发文献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把握这一政治性原则是衡量图书馆改革成果的基本标准。

2、整体性原则。

在改革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必须从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出发,要有利于整体系统的协调运转,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个子系统功能之和。应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事关全局的重要谋划(如规划、政策制定、法的起草、教育等)应有图书馆司主管。

3、简约性原则。

一切工作方法的意义价值在于启发和引导人们尽可能简捷的途径解决复杂问题。我国图书馆系统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的多元结构。改革中要实现多层次、多阶梯、自上而下的控制,由浅入深的调整,降低改革的复杂性。

4、协调性原则。

在图书馆改革中,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必然具备多方面的主观条件,都必须经历一个较长期的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过程。图书馆改革一定要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文化体制改革同步,配套而行。应综合考察我国的图书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和发展过程,改革方案不脱离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改革要能得到社会的协助。

5、渐进性原则。

改革必须保证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体制改革进行的同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社会环境所提供的条件,根据图书馆界的承受能力,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6、反馈性原则。

改革过程中,图书馆事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必须随时总结和评估,注意反馈调节,控制图书馆改革进程。图书馆事业的领导机关要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图书馆要及时利用反馈信息改进工作。

7、功能性原则。

图书馆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收集整理文献,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社会教育,传递知识信息,交流科技情报,开发智力资源,丰富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图书馆的这些功能在图书馆和社会的联系过程中体现出来。图书馆应努力扩大开放程度,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为推动图书馆改革,当前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图书馆理论研究要与图书馆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理论要能指导实践。

要加强对图书馆改革的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扬成绩,纠正失误,不断调整改革措施。对读者及读者需求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个薄弱的环节。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满足读者多方面的文献需求和提高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建议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图书馆司经常提出研究课题,有计划的开展征文活动,组织专业的理论队伍,把研究侧重点转移到应用研究上。要扶持实际工作者的业余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也应得到加强。

2、建议文化部图书馆司尽快组织力量起草图书馆法,然后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

应通过立法,确立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地位、职能和作用,确定图书馆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要通过法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加强对图书馆事业的管理,使图书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将图书馆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保证其免收或少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总之,世纪之交的高校图书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改革,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振兴计划已经开始实施,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及时的从传统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建立与素质教育和即将到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把适应现代化需要的运行机制引入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中来,走出困境,锐意改革,增强活力,以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为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廷川.我国图书馆立法刍议[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

[2]梁平,陈水湘,章春风.中国图书馆发的发展和有关立法问题[J].图书馆情报工作,1999(5).

[3]王爱妮,张志祯.试论图书馆法的几个基本问题[J].图书馆情报工作,1995(5).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实践状况;创新内容;分析思索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科研文化阵地,其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能提供的文化服务水平则直接影响着高校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信息时代中的图书馆读者早已不满足于传统服务项目,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方能满足读者的深层需求,鉴于此,文化服务的开展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通过实践分析不断更新文化服务形式、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乃至整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入都至关重要。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努力推动文化服务创新,加强文化建设力度,做了许多新的尝试,这些实践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也积累了一些服务经验,但鉴于文化服务的隐性性质,这些举措远未成熟完善,结合这些实践经验加以分析思考,才能真正达到加强服务的目的,为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出正确的方向。

一、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文化服务现状

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08年的《图书馆服务宣言》中指出图书馆应“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作为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另一方面要履行高校的教育使命,这就显示了文化服务的重要性。鉴于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双重使命,其服务内容应“包括知识文化和精神文化服务。如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开展的各种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类型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指导大学生构建知识和提高其阅读素质,增加他们渴望掌握知识、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时代感和紧迫感”。为了将这一文化服务概念落到实处,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具体工作中将之分为了宣传导读和校园活动两个方面。

(一)宣传导读

作为一个文化职能部门,图书馆的外部文化形象直接影响着其文化功能的发挥,而其内部阅读文化氛围的营造则主要依托导读服务的深入开展,因此,图书馆将这两部分工作作为文化服务的基础,不断深化强调。

1、开展高品质的图书馆文化宣传

为宣传图书馆整体形象,全面介绍图书馆各项服务内容,图书馆近年来借助多种宣传渠道,进行了多样化的文化宣传。健全了图书馆新闻报道审核机制,制定网站新闻审查办法,在学校新闻网、学报、校报、《桂林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宣传文章和新闻报道,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为书香社会的营造尽到应有的义务。

2、搭建多元化的导读服务平台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导读服务,利用馆内技术搭建多元化的导读服务平台。重视传统导读渠道,有效利用宣传橱窗、海报对学生提供阅读指导,结合时事推荐相关优秀书籍以供学生阅读。结合信息时代的性质,搭建网络导读平台,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读者园地,及时更新上架新书信息,推荐馆藏优秀书籍;引进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新型阅读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提供阅读指导,和读者开展更直接的交流。

(二)校园文化活动

随着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校园活动的举办已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创新服务的重要环节,每年都开展不同主题的阅读文化活动,上半年围绕“世界读书日”开展读书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下半年着重开展打造自身的校园文化品牌,开展了“书香十月”系列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

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围绕这一主题,图书馆于3月至4月间,举办了“博览群书,感知人文读书知识竞赛。活动旨在用竞赛的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好读书、识人文,领略阅读的魅力,畅游知识的海洋。比赛贯穿3至4月,自报名起就在校园内引起了极高的关注,报名参赛者达800余人;选手们在比赛中展现出的知识层次和整体水平,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博学多识的风采,展现了阅读的魅力和知识的力量,对校园阅读风尚的推广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2、“书香十月”校园文化活动

“书香十月”校园文化活动是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传统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创办自2003年以来,至2012年已开展了九届。第九届“书香十月”校园文化活动由图书馆与校学工部共同主办,以“追忆校史峥嵘,畅享阅读青春”为主题,于2012年10月15日正式启动,到12月26日全部结束,历时两个多月,共完成了“相约校庆”、“智慧青春”、“快乐阅读”、“爱心同行”等四大板块13项形式不同的活动内容,在校园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参与人数多达6000余人,在师生中拥有广泛的参与度。

该届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人数较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幕式200多人参加;“师大,我与您的际遇”主题征文大赛共收到398篇征文,并有1489人参与网上投票,出了最具人气奖;200多人参加了“聆听校友真言,规划未来人生”――校友与毕业生面对面访谈会;37个参赛小组,80多人参加了“校园歌曲填词大赛”,共有656人参与网络投票评选最喜爱的填词歌曲;500多人报名参加了“电影配音”大赛;在乡镇中学捐书活动中,图书馆更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收到全校500余名师生捐赠的2000余册图书。这些数字充分显示出了书香十月活动在师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和深刻的影响力。

二、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点及得失分析

文化服务是一项隐性的长期的服务,随着服务程度的深入,必须要根据服务效果不断调整创新,才能具有发展的生命力。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文化服务才刚刚起步,其内容与形式均在探索阶段,一方面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一方面需及时总结分析,调整其发展思路。

(一)文化理念的确立奠定服务基础

文化服务的开展是长期隐性的工程,其形式可以变化更新,但其中体现的文化理念则需一以贯之,作为一个中心思想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图书馆于2012年特成立了文化与平台服务部,安排专职人员开展相关文化服务内容,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图书馆文化服务理念,即图书馆文化服务不仅要服务学生,更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阅读普及的广度,更要提升阅读活动的高度。图书馆在工作开展中贯彻了这一理念,使文化服务呈现出明确的目标性,奠定了服务的初步基础。

(二)充分优质的宣传起到重要作用

在文化宣传和校园活动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高品质的宣传对图书馆形象的塑造和活动内容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图书馆不断拓展宣传思路,提升宣传品质。成套宣传册的制作是图书馆向优质文化宣传迈出的第一步,在图书馆管理协会指导工作中及书香十月闭幕式上,工作人员更尝试用视频的方式进行了更为直观的宣传,大大提升了宣传效果。下一步工作中,图书馆将拓展到有声电子文件、视频等多种宣传形式,使图书馆整体形象更为立体生动,为图书馆文化理念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三)定位明确的策划保障活动品质

文化活动的前期策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优质的策划是高品质活动举办的保障。近年来书香十月的活动策划定位较为明确,针对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活动方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而吸引学生参与到图书馆活动中来;活动还将对象拓展到教师层面,通过评选教工借阅明星,发现善于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教职员工,请他与师生分享阅读心得,这一尝试对调动师生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热爱阅读有着一定的作用。同时,活动在设置上也致力于整体品质的提升,从场地的选择到内容的安排都力求更高水准,书香十月闭幕式及颁奖典礼更以新颖的形式、活泼的内容对整个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总结,将活动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多部门合作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文化建设

第8篇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现状浅析 对策和措施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043-01

引言:县级图书馆是县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也是县级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县级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对整个县的现代化进程,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状浅析

在美丽的神木县城、麟州街北段,坐落着一座清雅而秀美的“文化园”―神木县图书馆。本馆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8000万元,于2010年12月建成投运,并免费对外开放,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图书馆。

图书馆设施设备完善,功能布局合理。现有藏书近30万册,中外文报刊800多种,光盘等电子读物近5000张,阅览座位1000多个。馆内设有:图书借阅区,报刊阅览区,电子阅览区,视听文献区,珍贵文献阅览区,少儿借阅区,视障阅览区,幼儿活动区,办证处等16个服务场所.图书馆采用SIRSI UNICORN管理系统。采编、流通、办证和书目搜索等业务实现了自动化。

图书馆运行管理规范,工作成绩优异。馆内现有工作人员60人,设有办公室、采访编目部、读者服务部、流通阅览部、信息技术部5个部门。图书馆全年360天对外开放,能够充分满足读者的借阅要求。2014年读者流通总量达44.2万人次,办理读者证3000多张,外借图书16万册次,举办各类读者活动188次。几年来,图书馆的工作得到有关机构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神木县图书馆是各种设施比较齐全的图书馆,为了扩大读者数量,提升全县人民的文化素质,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本文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丰富馆藏,提高馆员素质,阅读推广三方面献计献策。并且,提出了神木县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对策和措施

1.丰富馆藏、以人为本、吸引各阶层读者

一个县级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开展阅读推广的基础,没有数量丰富且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文献资源,阅读推广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所以,图书馆要做好各种书籍的购置。使购置的书一定要种类丰富,精挑细选,质量过硬,杜绝盗版,适应于各行各业的人群阅读。同时,一个县级图书馆要丰富特色资源的建设,例如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利用,这样,不仅能使读者了解地方性特色文化,吸引更多的读者,而且,能使图书馆更好的实现其自身价值。

2.组织学习,提升馆员综合素质

一名合格的图书管理员除了应该熟悉和掌握图书馆的各种知识,如书籍的分类,排架和索引外,还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随着目前数字化,网络化的冲击,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重点已从过去单纯的记录书名、借书和还书时间、等旧式手工服务,已转变为自动化服务。这就要求图书管理员要掌握现代化的图书管理技术,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网络技术,熟练应用网络检索工具,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能用现代化的手段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总之,一个优秀的图书管理员素质不仅停留在服务态度这一表面层次上,只有做到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创新创意,才能更好的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3.提升服务效率,大力开展阅读推广

3.1加大县级图书馆的宣传力度

在传统的方法上,县级图书馆可以展开各种宣传推荐工作。如张贴宣传标语、挂横幅、制作宣传单等,还可以根据自己资源的种类,建立基层流通点,定期流通各类文献资源,或馆内主动送书等。2012年,神木县图书馆各流通科室通过增加新书推荐展架,进行每周书刊宣传,通过推荐海报图书进行每月书刊宣传。并且,最近几年。神木县图书馆创新性的打造了传统媒体,新型媒体相结合的阅读推广平台。不仅通过传统的电视台,电台、海报、短信等方式开展宣传,同时还通过图书馆网站,新浪官方微博、腾讯官方微博、微信、QQ群、手机、电子大屏幕、海报等互动渠道,为读者提供实时在线的阅读推广服务。这样,不但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而且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开办各种讲座和培训班

围绕一定的主题、专题或作家作品,邀请有关专家作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结合进行书刊文献的介绍评价,这种方式,既可以是学术报告,也可以是科普、音乐、美术或时事讲座。

3.3系列活动品牌化

在认真完成基础服务工作的同时,神木县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舍与馆藏,开展“阅读游园会”、“阅读沙龙”、“阅读夏令营”、“小皮球故事汇”、“小蜜蜂志愿管理员体验营”,等定期系列阅读推广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定期推荐活动,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品味以及文化修养。同时,通过征集确定活动logo,组织文化建设等环节,实行活动品牌化运作。通过打造系列品牌,提升了活动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增强了活动的可持续性。

3.4节日活动主题化

2011年至今,神木县图书馆依据节日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推广活动,每个节日确定一个主题,引导读者就该主题或知识点展开讨论、交流和分享。例如“元宵灯谜会”“书香话中秋”“重阳三重奏”等。节日主题活动不仅从内容上细分了阅读点,以吸引具有不同兴趣与爱好的读者参与,同时也形成了便于操作的工作模式。例如“元宵灯谜会”、关注的主题为传统灯谜格式及猜谜知识。“书香话中秋”,关注了各地中秋节的饮食文化。重阳节的“重阳三重奏”则针对老年读者开展送书上门借阅服务等,都是节日活动主题化的体现和升华。

三、发展方向

1.利用手机阅读,拓展图书馆阅读服务功能

手机阅读的兴起正在拓展和变革阅读领域。手机阅读服务的目标,应该是作为纸质阅读的补充,网络阅读的延伸,是数字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阅读为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新的元素,可使图书馆在保留传统阅读服务的同时,向读者提供增值的服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手机这个新媒体来拓展和创新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功能,实现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报纸、光盘、电子文献等信息的在线,实时阅读,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智能化服务,开辟一种全新阅读方式,使先进通讯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相结合,创立图书馆信息传递的新模式。

2.建设数字图书馆,实现数字资源共享

传统图书馆主要以纸质印刷图书馆文献为主,而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文化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电子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数字图书馆也就顺势而生。现代文化领域百花齐放,图书馆只有具备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功能,才能适应发展需要。而且,一个图书馆的藏书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一个读者的需求,它无法将人类整个文化发展所留下的经典,全部收藏起来。所以,就需要加强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合理的配置图书资源,实现化散为整,实现图书馆资源信息的共享!

结束语

神木县图书馆秉承“民主、和谐、创新、发展、”的管理理念,“平等、免费、惠及全民”的办馆思路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全馆员工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勤恳的工作作风,为全县人民提供一流的文献借阅服务,为建设文化强县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9篇

在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上,经协商,*地区代表*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被推荐为新一届(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人民大学图书馆沈德来为委员,*同志为顾问。

从*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初期即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后又担任理事长的*同志,由于在学会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年度中国图书馆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2.研究会组织工作

(1)研究会换届

20*年2月23-24日,召开了“*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会议对上届研究会工作进行总结,对“*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章程”进行了修订。产生了新一届(第四届)*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理事会,理事会由19人组成,*同志(北大)任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三位同志为副理事长,史复洋同志(北大)任秘书长。理事会聘请上届正副理事长*、*、*、*等四位同志为顾问。

会议作了有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年版和《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年版的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充分肯定了期刊研究会在核心期刊研究工作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经讨论,就下一版中外文核心期刊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取得一致意见。

(2)组织发展工作

根据《*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章程》,“凡有志于期刊研究,承认本会章程并积极参加本会活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均可申请加入本会,成为会员。理事馆是当然的团体会员馆。非理事馆经申请也可以成为团体会员馆。”在2月份的换届会议上重新确认的理事馆成为当然团体会员,应邀参加会议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科技文献情报中心(核心期刊研究工作的协作单位)也申请成为会员。会后,又有十几个个人和图书馆提出申请成为个人和团体会员。

凡仍希望为研究会团体成员馆的,只需提出申请,并确定一位能够负责的同志为联系人,填写表格即可入会。个人只要提出申请,填写表格即可入会。

3.开展学术研究

(1)2月23-24日召开了“*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讨会”,与会者共40余人,除*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的成员馆代表外,还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科技文献情报中心的代表参加。会上由《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年版和《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年版的主编对上一版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版中外文核心期刊的研究工作提出初步设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各大编的主编及《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副主编分别对各自负责的研究工作作了总结发言。与会领导也在会上发言,充分肯定期刊研究会在核心期刊研究工作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经讨论,就下一版中外文核心期刊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取得一致意见。

(2)20*年12月14/15日,按计划召开了“核心期刊工作研讨会”,会议由人大图书馆的沈德来副理事长筹备和主持,*大学图书馆协办。《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总编及各大编主编(期刊研究会正副理事长均在其中任主编)、外文核心刊部分主编参加了会议。会议根据暑假前布置的议题,对核心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数学模式、学科分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基本确定了《总览》第4版的研究方案、计划及具体步骤。

会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正式启动,现已经开始进行数据统计。

4.举办学术讲座

20*年6月14日,在北大图书馆图馆举办了“电子期刊知识讲座”。会议由清华大学马雪梅副理事长筹备和主持,*大学图书馆协办,*市37所高校图书馆的160余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参加了讲座,其中一些图书馆领导带队参加。

第10篇

[关键词]图书馆伦理 职业道德 伦理价值 伦理规范

[分类号]G250

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中将“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伦理”列为分主题,这是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次在年会征文中明确提出“职业伦理”。与此同时,湖南《图书馆》杂志在2008年“新理念、新思潮、新视野论坛”征文中也将“图书馆伦理问题”列为主要内容。可见,近年来关于图书馆职业理念、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等问题的研讨内容正逐步纳入图书馆伦理这一更为国际图书馆界认可的范畴之下,以期构建符合中国语境的图书馆伦理体系。

我国图书馆伦理研究在深度上和力度上都还显薄弱,图书馆伦理的概念、内涵和目标等基本问题没有得到确定,在图书馆伦理关系、内容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研究空白,远远不能满足指导图书馆职业实践、促进图书馆伦理建设等现实要求。从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厘清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目标,进而提升图书馆职业的专业服务能力,是图书馆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保障。因此,加强图书馆伦理研究、促进图书馆职业伦理建设,是今后我国图书馆界的重点工作之一。

研究图书馆伦理问题,不能局限于图书馆学与伦理学的简单嫁接,更非伦理学向图书馆学的“推广”或“应用”,而应是符合图书馆职业规律与要求的图书馆学创新与发展。本文试就图书馆伦理的概念及内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等基本问题加以探讨。

1 图书馆伦理的概念

1.1 国内的研究现状

付立宏认为“图书馆伦理是指图书馆人(即图书馆全体员工)在图书馆活动的全过程中完善自身素质和协调图书馆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此外,杨开荆提出了“图书馆专业伦理”概念,认为“图书馆专业伦理,是指图书馆专业组织制定有关图书馆员伦理规范,使图书馆员在从事图书馆例行工作时,有一定的专业规范可以遵循。换言之,是指图书馆员这个行业向社会公开展示集体形象的职业伦理――一方面作为图书馆员自我约束的专业素养与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令市民大众明了图书馆员的存在价值,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所共识。”不过,总的来看,国内学界对“图书馆伦理”概念的认识还较为模糊,绝大多数研究者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层面上,甚至是等同于“图书馆职业道德”。沙勇忠对“图书馆伦理”的表述就是以“职业道德”代替的。付立宏也认为“伦理与道德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对伦理与道德不作严格区分。”国内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伦理”和“图书馆职业道德”“相同”或“相通”理解,源于我国伦理学界对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的认识与使用上存在的等同、交叉及一体使用等多种现象,致使人们在理解时难以适从。要想对“图书馆伦理”概念予以准确的界定,必须对“伦理”和“道德”间的联系与差异予以辨析。

1.2 伦理与道德

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它是“伦”与“理”之义的组合,“伦”就是在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时对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界定,界定的依据或规范就是“理”,“理”就是社会成员对自己社会角色和身份理解后确立自己行为所遵循的准则,可见“理”是为“伦”服务的。伦理是一种被规定的秩序,它是一种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中国传统伦理就是以儒家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系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理。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伦理在人伦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人与社会、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技术的关系等,相应地增加了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诚信、尊敬、和谐等现代价值观念和文明礼规。

“道德”指“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是由“道”与“德”这两个不同概念演变而来的。“道”的本义是指道路,引申为真理、原则、规律等;“德”在我国古语中通“得”,意为“得事宜也”。人们相互交往的规律即为“道”,个体对“道”的正确理解后产生的行为自觉即视为“得”,当这种“道”“得”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后即形成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并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规则。

随着伦理学研究的深入,中西方理论界逐渐趋同将“伦理”与“道德”区别对待。黑格尔认为,“伦理”更多的是指社会道德,涉及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结构;“道德”更多的是指个人道德,主要与“应当”相联系,并展开于良心等形式中。罗国杰指出:“道德较多的是指人们之间的实际道德关系,伦理则较多的是指有关这种关系的道理。”何怀宏认为: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人,更含主观、主体、个人、个体意味”。王小锡认为,伦理一般是指人立身、处世的体现“应该”的理念,伦理是对道德及其应该的理论分析。邹渝认为,伦理和道德间隐含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即是由“伦”生“理”,由“理”成“道”,由“道”化“德”。此外,彭永捷、韩升等众多学者从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多种角度对伦理和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辨析。

从研究思辨出发,笔者赞同对伦理和道德加以区别对待。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伦理”和“道德”可从以下几点加以区分:①伦理是社会保持协调稳定过程中所必须认同和要求的基本的、共同的价值和规范;道德是个人对伦理秩序的认同,并内化为个人修养和价值追求;②伦理作为社会性的价值和规范,当它内化为主体意识时,就成为道德;道德是个体的内心法则,当个体认同社会伦理后,道德就外化为伦理;③伦理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能够为道德所取法,指导人们普遍的社会实践,道德主要基于个体对自身完满性的追求而发生作用,只诉诸个人的心性;④伦理的评价尺度是公正与否、合理与否,且这种尺度可以诉诸于个人之间的交流、协商和讨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整体性;道德的评价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主要存在于私人领域,具有明显的私密性和个体性。

1.3 图书馆伦理的概念内涵

通过对“伦理”和“道德”的分析比较,结合“图书馆伦理”已有研究表述。笔者认为,所谓图书馆伦理,是在图书馆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以公共知识信息服务为价值导向、用以规范图书馆职业行为和调节图书馆职业关系的原则与规范。这一概念表述具体包含了三方面内涵:①图书馆伦理是图书馆现实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是图书馆这一职业集团总体性的职业价值要求。②图书馆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共知识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伦理首先调节的是

决定于图书馆存在价值的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其次才是维护图书馆正常运作的馆员与馆员、馆员与图书馆的关系。③图书馆伦理反映着图书馆行为个体的道德品质状况并作用到每一个职业行为个体,它要求图书馆行为个体准确定位职业角色,努力认同职业价值观念,从而实现个人意识上的自我控制以达到与社会或图书馆关系相协调。

2 图书馆伦理的研究对象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知识存储与传播的重要机构,其职业活动具有显著的伦理意蕴。由于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在图书馆活动中存在各种问题与冲突。既有重大的价值选择问题,如应体现怎样的图书馆的终极价值、在制度设计中如何理解不同价值在价值体系中所处的层次、图书馆与社会(包括政府主管机构和普通民众)的伦理关系、图书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的协调等;也有存在于图书馆人员、具体职业行为之中的具体道德问题,如涉及图书馆员个人权益与义务的关系、公众合法权益保护、图书馆管理权的合法性、图书馆服务的公开性、图书馆公共资源利用的公共性等。虽然社会法律与政治制度可以为解决图书馆活动中的问题与矛盾提供机制保障,但涉及图书馆价值,或者多重图书馆目标间的选择以及图书馆行为个体具体而细致的问题或矛盾只能依靠伦理来阐释和解决。为保证图书馆活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对图书馆活动进行伦理省察,特别是那些具有显著伦理意义的图书馆活动,如公共知识的收集与组织、公共知识服务决策、服务对象的研究与发展、图书馆资源的综合配置与利用等。

图书馆伦理研究就是科学运用伦理理论,结合图书馆活动本身进行道德推理,对图书馆活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哲学思辨,澄清图书馆伦理的价值取向,为现实的图书馆活动注入道德省察的因素,保证图书馆活动不致偏离初衷而产生重大过失,推导出具有说服力且具体可行的职业行为规范,用以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深化图书馆活动的正当性,为图书馆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道德思维参照。

3 图书馆伦理的研究内容

图书馆伦理以图书馆活动中的伦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来,包括图书馆伦理关系、图书馆伦理价值、图书馆伦理规范和图书馆伦理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3.1 图书馆伦理关系

社会整体视野下的图书馆伦理关系主要有两个:图书馆与国家(政府)、图书馆与社会(公众)。图书馆的建立是国家(政府)为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图书馆承担了政府让渡的部分职责并受国家政治制度影响和政府的管理。同时,图书馆制度安排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公民知识权利的保障程度成为评价图书馆履行职责效果的评价标准。虽然图书馆整体是图书馆伦理关系的主体,但不应否定图书馆员在图书馆伦理关系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对图书馆活动的价值考量不可能人为地分出道德的视角和伦理的视角,也就是不能将图书馆职业活动的过程与活动主体生硬地分开;其次,在中国社会主义政体下,图书馆员在图书馆活动中即是行为执行者,同时也是权利拥有者和决策参与者,图书馆员角色的多重性对图书馆活动的影响是全面而积极的。最后,德治和法治的高度统一,也要求图书馆管理者,即政策执行者充分考虑图书馆员的职业需要和意志品质,而不是简单的规范与要求。正因如此,图书馆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图书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图书馆领导者或管理者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伦理关系,也是图书馆伦理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3.2 图书馆伦理价值

图书馆的伦理价值是图书馆在公共文献信息服务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较大共识性的价值观和伦理意识、伦理目标和伦理理想,它是图书馆职业活动的原则立场和目标取向。图书馆伦理的基本价值就是自由和公正,具体说就是通过向社会公众提供公正、平等、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维护知识、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自由。

伦理价值对于图书馆组织来说,就是一种职业责任,就图书馆个体来说,就是一种职业精神。伦理责任是以道德情感和主体行为为基础,依靠精神上的自制力,主动对主体行为过错承担不利后果。图书馆责任简单地说就是致力于社会文献信息服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图书馆职业精神,就是图书馆人员在对图书馆整体利益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图书馆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是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3.3 图书馆伦理规范

伦理规范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从某种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形成和概括的,人们在某种社会关系中应当普遍遵循的行为善恶准则。图书馆伦理规范是对图书馆长期职业活动中行为准则的提炼和总结,是图书馆主体调节图书馆伦理关系的客观要求,是图书馆职业活动中对图书馆主体伦理的合理要求。

作为一种职业伦理,图书馆伦理规范必然反映图书馆的特质,其内容体系虽然也要涉及一般公共伦理规范,但更应体现自己的职业特色,并注重伦理规范的可操作性和对图书馆成员道德的促进价值。图书馆伦理规范内容源于客观实际,但却应适当高于大多数图书馆人员的普通道德行为水平,高于图书馆相关法规所要求的行为水准,使它对于绝大多数图书馆成员来说,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以这样的标准来确定图书馆伦理规范的内容,才能使图书馆主体的道德品质不断完善、伦理水平不断得以提高,从而使图书馆伦理规范在图书馆职业活动中发挥积极的感召作用、鼓舞作用和调节作用。

3.4 图书馆伦理实践

图书馆伦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指导图书馆实践。图书馆伦理实践包括伦理行为选择、伦理评价、伦理教育和伦理修养等活动。人类的伦理活动,表现在从业人员对职业行为价值的判断取舍上就是伦理行为的选择;表现在对某种职业思想行为的鉴定上就是伦理评价;表现在对从业人员的伦理品质培养上就是伦理教育和伦理修养。正是依赖于图书馆伦理主体对伦理规范的忠实践履及由此而形成的良好的伦理秩序,伦理关系和伦理实体才能够得以维系、巩固和发展,其价值追求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当图书馆伦理主体依照相应的伦理规范去行为实践时,就会形成和谐的伦理秩序。

4 图书馆伦理的研究任务

4.1 维持社会正常的文献信息利用秩序

中国图书馆学会将图书馆职业道德定位为“行业自律规范”,这一定位忽视了图书馆伦理客观性存在的道德压力以及伦理教育和宣传的主动性与强制性,只是图书馆伦理作用的一部分。图书馆伦理的约束强制性虽然没有法律那样明显,但它所作出的引导、形成的规范比法律有更高的境界,它能够和可能解决的问题恰恰是法律无法延伸、难以触及的那些地方的问题。图书馆作为国家政府对文献信息这一公共资源进行社会分配传播而进行的制度安排,为每一个具有文献信息需求的公民提供平等的服务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责所在。为维持正常的文献信息利用秩序,图书馆既要依靠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为自己的行为提供依据,并约束公民的文献信息利用行为,自身也要规范职业行为,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保证文献信息服务的平等、公正与精确。图书馆通过伦理建设强化其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文献信息服务氛围,让每一个到馆公众真切感觉到文化的熏陶,从内心上得以净化与提升。

4.2 为解决图书馆活动中的道德问题提供伦理支持

图书馆伦理价值和伦理原则一经确定,就成为图书馆活动中的伦理共识。图书馆活动中的伦理问题都可以以此为参照,权衡具体情况和伦理要素后,对具体的伦理问题进行省察,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结论,最终做出行为决定。在伦理省察中,要运用功利论、义务论、德性论、契约论、责任论等多种伦理范式,对不同立场下的道德冲突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还要针对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考察各方在道德冲突中所持观点的利弊得失,在实现最大限度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论证,选择可取立场,坚持广泛、自主、中立、公正从而为伦理冲突的解决提供一个协商对话的平台,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对话,促成有价值、有实践导向的建设性结论和措施的产生。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战略规划 协同发展 空间再造服务推广 信息素养

“2016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于6月16―17日在宁夏银川举行,主题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实践”。为期两天的论坛包括两场主论坛、六场分论坛,共46位业界专家作了报告。分论坛主题包括图书馆的长远规划与协同发展、图书馆深层服务与拓展服务、空间再造及服务推广、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及用户信息素质培养、大学图书馆经典案例分享、智库建设及网络信息安全与技术等。

1.图书馆长远规划与协同发展

图书馆战略规划可以帮助和引导图书馆把握未来、应对变化、增强图书馆活力,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与会者一致认为: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以图书馆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从平台化到工具化、从知识查找到支持知识发现。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常务副馆长Susan E.Parker介绍了UCLA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指导原则、六大目标及相应的行动方案。该馆战略规划的制订和实施皆以图书馆用户为中心,指导原则主要包括:用户第一、推进全球和多元化视角、支持资源的开放获取、结合所在大学的规划、创造和促进合作、建立和支持创新、增强馆员间的合作以及注重评价和反馈等方面。六大目标为:做有独特价值和影响力的角色、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高校研究中心、教学媒介和平台、合作和交流以及提供有成效的空间服务。行动方案包括:在指导原则指引下,图书馆根据六大目标成立相应团队,通过发放小册子、播放视频和网站公告等形式落实实施。UCLA东亚图书馆陈肃馆长介绍了UCLA东亚图书馆在图书资源随处可得的数字时代,在战略上把主要精力转向对教师和学生的深度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如与教师合作对本科语言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服务,以及对国际学生的服务。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李广建教授和清华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馆张秋副馆长分别对国外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分享了从中得到的启示。李广建教授主要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美国和英国10所著名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为例,总结了每所高校图书馆的使命、愿景、目标和战略规划特点,提取出十大关键词,包括:用户体验,嵌入式服务,参与科研,原生资源,开放访问,生命周期(包括科研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和用户生命周期),图书馆与教育者、行政机构和用户群体的合作,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分析、预测和响应等,并从技术、人才、服务、环境、运维五个层面对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上讲,图书馆要加强校内合作、防止边缘化,加强跨界的对外合作、数据驱动决策是未来大势所趋。技术层面上要重视信息化、重视移动通信技术和重视信息系统应用;人才层面上要对员工进行终身培训、加强对员工的组织领导力培养;服务层面上要开展嵌入式服务,包括嵌入教学、嵌入全校公共课程、嵌入学院专业课程、嵌入虚拟教学环境以及辅助科学研究;环境层面上重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空间和环境带来的变革,例如建立支持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高度智能化的“智慧教室”,满足各种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同时利用社交软件、协同学习平台、远程通信系统的智慧型学习空间;运维层面上将对图书馆的评价与评估和图书馆营销相结合。

张秋认为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必须为图书馆的新信息环境与学术交流模式找到新的位置,通过功能再造与服务创新重新定义图书馆在支持和参与整个研究生命周期方面的高效作用。如何满足科学研究新范式下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发展战略上的主要挑战和全新机遇。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共计39所知名高校和公立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调研和总结发现,国外图书馆制订战略规划的时间主要集中在5-6年的规划期限,既有利于图书馆战略发展思路的稳定执行,也有利于图书馆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进行及时反应与调整;资源建设、服务提供、资源获取、空间利用、科研支持和教育教学成为图书馆的六大战略核心;技术创新和合作共赢作为战略理念;在组织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和财政资金管理并重。对国外知名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的体例和内容分析,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如强化战略规划意识,注重创建具有本馆特色的战略文本,加强战略规划的实施、评估与修订,在变化的知识环境中从环境、资源、空间、内容和角色等多个维度寻求新的平衡。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张奇伟馆长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分享了“十三五”规划制订的经验。他指出制订规划要适当处理好发展推进和延续继承、重点突出和兼顾平衡、精准实务和模糊虚化、创新跨越和落实可行这几组关系,尽可能开展广泛的调研和借鉴成功案例是必修功课,落实是规划的生命。将规划分为总结、机遇和挑战、目标、任务,将任务细分为资源、服务、技术和管理。按照以上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规划中将重点建设馆舍空间,推动馆藏建设体系逐步成型,加强特色资源的建设,深化文献信息服务,提升技术的保障水平以及推动队伍建设和管理精细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孙坦所长就基于智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架构作了报告,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的现状和挑战、创新的动力、方向与途径以及未来行动设想与规划等。如今数字图书馆面临信息资源局限于文献,交付门槛过高,可发现性不足,信息描述、组织与检索能力不足,只给出线索、而不能直接回答用户问题等“泛在性”的不足,如何从海量数据源中有效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如何找到那些代表着问题答案或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必要和潜在可用的却又未知的信息片段、如何集成那些潜在的记录等,是开放信息环境中数字图书馆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开放获取与开放出版、语义互操作技术成为推动数字图书馆创新的动力。语义出版是在结构化出版基础上,为结构化知识单元附加语义的一种出版模式。如自然出版集团明确提出了语义出版的模式,信息的发现是通过结构化、交互化、可查询的图表与文本实现。在语义技术推动下,信息将越来越多地以结构化、数据化、语义化的数字知识表现形式存在,使知识互联、集成分析、计算挖掘和可视化成为可能。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创新方向主要集中在语义驱动的泛在学术搜索与知识发现、个性化的集成知识管理工具和计算化的学习研究环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联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图书馆等共同推动数字图书馆创新,筹划启动“十三五”专项课题“数据密集型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语义元数据体系构建,语义学术搜索引擎,基于P联分析、计算挖掘的专门知识服务系统和标准规范体系与长期保存体系等。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凌作了“建设CALIS云服务体系,构建高校图书馆发展新模态”报告。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对图书馆的全面影响,以及学术生态环境的变迁,需要重新确定高校图书馆在学术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图书馆只有通过“合纵连横”,成为学术生态链和学术服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才能在新的学术生态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高校图书馆目前主要面临转型与前沿发展、提升基础业务水平与效率以及建立高校图书馆良好的整体运行环境等三大需求。持续推动高校图书馆整体快速发展、建立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信息协同服务体系以及促进建立高校图书馆与信息产业界的开放协同发展体系,将成为CALIS在新时期的三大任务。CALIS“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主要是:面向传统基础业务、面向数字图书馆、面向学科服务与情报咨询,构建包括文献共享、数据知识、情报咨询、学术出版、培训认证、应用软件和协同创新在内的七大云服务体系。目前CALIS已推出了查收、查引系统,正在试用学科评估服务平台,正在建设采编一体化协同平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体系3.0、多源融合资源发现系统、图书馆基础业务云服务平台1.0、北大核心期刊评价与中文期刊总目等系统平台和服务。

兰州大学图书馆沙勇忠馆长作了“高校图书馆风险管理”的报告。他对国内外关于高校图书馆风险管理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估、风险预防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有概念界定、国外研究述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模型构建、图书馆联盟风险管理以及案例研究等。图书馆的风险按来源主要分为外源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和内源风险(知识产权、业务外包、信息资源、组织联盟、信息安全、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等)。报告以澳大利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图书馆风险的治理、评估和分担等,指出需将风险管理置于图书馆战略层面来考量,识别与评估图书馆面临的风险,建立风险监控与报告机制,定期对内部风险系统进行评估。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读者服务部主任左珊作了“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培育路径研究”的报告。对国内外知名组织或个人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点进行了梳理,并对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图书馆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影响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因素着手,提出了促进现代图书馆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培育路径,即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强化人文理念建设、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和建设良好工作环境。

2.图书馆深层次服务与拓展服务

不断提升基于用户需求的服务能力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传统的资源型服务向创新型服务转变。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崔宇红副馆长作了“基于文献计量辅助大学学科评估与管理决策”的报告。报告首先从大学评估的视角分析了文献计量学的应用趋势:基于世界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基于论文数量和引用的文献计量数据是必备指标;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并重;卓越性指标和合作指标成为新兴趋势。文献计量工具在科技评价中主要可应用在宏观层(国家、机构和学科),中观层(学院、研究团队和期刊)以及微观层(单篇论文和研究者)。报告以中国发展态势与对比分析、“卓越大学联盟”高校学科卓越性分析、北理工基本科学指标学科分析与预测、学院贡献度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团队和个人学术成长分析、中国计算机学科合作分析等六个学科分析案例说明学科分析要以需求为导向,从数据分析到决策分析是情报服务的新趋势。

北京大学图书馆聂华副馆长提出了构建嵌入科研、服务学者的学术成果生态系统。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术成果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北京大学学术成果――研究论文、专著、研究数据、学术期刊、学者个人主页、研究团队和课程等内容,以开放、可扩展、集成CRIS的体系架构,各部室合作建立学术成果资源的机构知识共同体,从而促进学术交流模式的良性演变和开放获取,培育和深化了机构内外的融合与合作,嵌入科研流程并以增值服务提供给学者。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李玉海馆长的“高校图书馆OA众筹平台研究与实践”报告,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放获取(OA)众筹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实践。由于目前OA资源建设中存在着资源分散、检索效率低和用户体验差等问题,为了实现OA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个众筹平台,提供资源推送、统一检索平台,将OA资源网站汇聚起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该馆开发完成了华中师范大学学者机构库和OA学术期刊资源众筹平台,目前已完成服务器配置和后台数据的试运行。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潘卫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实践的相关问题。支持学科发展和管理决策的战略情报服务是转型重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调研分析和尝试的基础上建立了组织协调团队、规范流程标准、利用工具平台和培养能力四大操作机制,通过辅助学校对引进人才进行评估评价、分析领域专利和分析领域发展态势这三个具体实践,馆员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支撑了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图书馆的服务与学校主流发展融合更为紧密,向知识服务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武汉大学图书馆张洪元副馆长作了“服务视角下的文献资源建设及其发展”的报告。报告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可分为基于文献资源、基于空间和基于技术与设备运用的读者服务,这三种服务类型互联互通,服务的核心是文献资源。服务转型发展下文献资源建设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结构,须俯瞰把握,不能随波逐流;资源的优先保障顺序根据学校不同亦有所分别。馆员将是资源规划、建设与服务的统一体,全面的专家型馆员与团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山东大学图书馆程蓓副馆长提出面对高校的发展需求与信息化服务现状,高校图书馆必须深化数据服务,重新定位机构知识库,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此外,要融入数字校园,构建高校学术生态综合管理服仗逑怠

3.空间再造及服务推广

空间再造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张甲馆长在“空间再造:大学图书馆标志性改革”的报告中阐述了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原因,和空间再造要达成的四个目标,即鼓励开放和互动为特征的智慧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和研究的使用环境,读者主导的多样化和多重性空间使用以及营造学生的归属感。结合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分析了处于动荡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如何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深化改革,以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重庆大学图书馆彭晓东书记就“大学图书馆的馆舍改造与空间服务”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提出了馆舍改造的设计目标和设计三要素――空间、人文和技术。空间上的基本定位是学校的客厅、学生的书房。人文上的考虑是人气与文化的融合,既吸引读者,又可以展示学校的文化元素,体现大学的文化传承。读者需求多样化,对图书馆的功能与布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报告结合重庆大学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馆舍改造的效果。

东南大学图书馆顾建新馆长结合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实例,探讨了图书馆转型与馆舍空间再造问题,介绍了技术发展和环境变化大背景下学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及随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变化而带来的图书馆空间变化;以田纳西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六所美国高校为例,详细说明了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问题。给出了关于馆舍空间发展的一些思考:空间作为图书馆的一种重要独立资源,同样可以用来服务,要合理规划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和分区。图书馆既要注重舒适性,也要重视人文性。空间设计要注重新技术,也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家具的设计要符合人体工学。最重要的是要注重特色,差异发展,走符合本馆特色的空间再造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多媒体部主任李伶作了“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探讨”的报告。新媒介颠覆了图书馆服务的传统理念,拓展了图书馆与用户的交流渠道,改变了读者与图书馆的维系方式,革新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网络环境下新媒介的发展必将引起图书馆功能空间变化与重组,图书馆在原有空间基础上进行空间再造和空间拓展,利用新媒介在原有空间基础上打造智慧空间、创客空间和数据空间。她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微服务为例,介绍了人大图书馆多媒体空间服务实践,包括空间布局、服务特点、使用情况、成果及出现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郭晶副馆长在列举了国内六所高校阅读推广案例和品牌营销案例以及10项国际图联高校图书馆营销获奖案例基础上,总结出图书馆优秀营销案例的特征,个性化服务和主题新颖、体验式的营销活动易受到用户的青睐。报告通过分析国际图联(IFLA)在2016-2020年的战略规划中,将图书馆营销能力建设作为四大战略方向之一,提出图书馆也应进入“营销+”时代,以缩短服务和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在操作层面,关键是要针对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融入营销理念与手段,重点把握“服务营销”和“价值营销”两大层面。

4.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及用户信息素质培养

湖南大学图书馆郑章飞馆长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变革。图书馆管理存在三个方面的困惑:定位一战略困惑,人员一人才困惑和投入一产出困惑。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的演变,从建国初期的直线制,到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重大改革后的职能制,再到如今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有四个特点,即用户为导向,服务为中心,组织扁平化和结构更灵活。有三种适应性较好的组织结构模式:矩阵制、流程型和网络型。矩阵制可以解决协调问题、灵活问题、学习问题和执行力问题等四大问题。流程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网络型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强,扁平快速,充分体现核心能力和成本低的特点。

清华大学图书馆邓景康馆长作了题为“融入服务支撑体系,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报告。以哈佛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研究美国学术图书馆的战略目标,认为“服务性定位”才是大学图书馆的根本性身份定位,要切实在满足师生需求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结合国内外情况,图书馆的服务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夯实基础服务和挖掘新型服铡M际楣莸氖姑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服务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收集、保存、揭示、整合高品质资源;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创建一流的学习、研究和交流环境;协助学校的知识资产管理;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并结合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具体情况,从基础服务、电子资源建设、清华学者库的建设、支持研究生学位申报和提供电子教参服务等几个方面做了具体实例说明。

南京大学图书馆邵波副馆长就基于“互联网+”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大数据和“互联网+”大环境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影响与改变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相关情况。结合南京大学图书馆“Book+”和“Paper+”两个平台案例分析,讲解了图书馆的服务性定位、服务层次和创新模式。智慧图书馆“二期建设”的主要工作包括:外文电子书管理平台"E-book+”,图书馆智能定位系统“iLib+”,机构知识库和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图书机器人。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心主任洪跃对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现状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调研对象是全国28个省份540余所高等院校(含高职高专)图书馆,主要针对教学硬件与师资等基本信息、本科生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研究生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专题培训讲座、新生入馆教育、嵌入式教学、开展各项活动以及在线素养教育平台等八个方面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70%的高校图书馆都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多为通识选修课,多数课程设置弹性考核。课程处于平稳发展阶段,也正在融入更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有24.5%的图书馆开设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以选修课居多,一年级新生为主要授课群体。考查方式以期末开卷为主,也有其它综合评测方式。专题讲座内容能够从学生需求出发,超过半数的图书馆提供资源的开放或校内下载以及专题培训的预约服务。但是教学内容与教材开放共享意识、个性化服务方面还有待加强。95%以上的高校均有新生入馆教育计划,主要形式仍然是入馆参观,发放新生手册和志愿者讲解。嵌入式教学体现在嵌入到类似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居多,也有一些图书馆以专业课为突破口。62.6%的被调查图书馆曾举办读书会等活动,竞赛式信息素养教育被越来越多高校采用。近半数图书馆举办过讲座报告类活动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2000-2014年间国内高校在线素质教育平台的发展处于缓慢上升态势,还需不断提高对在线素质教育平台的重视。

5.大学图书馆经典案例分享

来自8所高校图书馆的报告者带来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创客空间建设、内部营销、组织氛围优化以及提高馆藏利用率等方面的实践案例。

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梁伟波副馆长对高校图书馆文化推广平台的建设与探索进行了探讨。图书馆作为建设校园文化服务平台的基础,有着校内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上海海事大学“海大人文”品牌为例,分析了该校校园文化推广服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海大人文”的设计理念、组织方式、运行机制以及活动内容。“海大人文”的“立体化”的平台服务、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服务效果显著,受到校内相关部门和校内读者一致好评。

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蔡晨以思扬话剧大赛为例,和与会人员交流了该馆阅读推广的经验。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以多种形式倡导阅读风尚,已形成“天财读书节”和“资源与服务宣传月”两个品牌。新近推出的思扬话剧大赛,将书与话剧结合,以经典名著为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剧形式,让静止的画面和无声的文字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先后有11个学生话剧团参与其中。活动举办后,相关名著的阅览量和借阅量都有明显增加。活动的启示主要有:一要放开思路,不断拓展阅读推广的新形式;二要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三要创新形式,吸引更多读者。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图书馆赵婷作了“以‘光影阅动’在线平台进行阅读推广”的案例展示。“光影阅动”阅读推荐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多样式、多媒介的推荐活动,内容包括以电子书库为主体的原著阅读,以简短字句为代表的浅阅读,对事件进行分析评论的深阅读,基于原声影、音、图的鉴赏阅读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关联阅读。该活动具体实现过程分为遴选、采集、整合和呈现四个步骤。

三峡大学图书馆唐文惠馆长以该馆“大学生创客空间”为例,介绍了图书馆文化育人平台构建的实践探索。“大学生创客空间”以“借势借智借力,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理念和“构建文化育人平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目的,运营模式“以咖啡为媒介,以活动为载体,以空间为舞台”。“大学生创客空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也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彰显了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达到了双赢的良好效果。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贾德智副馆长结合该馆创客工场的建设实例,对创客空间建设在高校图书馆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创客运动的兴起及其与传统社会碰撞的过程,讨论了创客空间与图书馆的关系以及不同高校图书馆参与创客服务的差异比较,又从主导思路、功能设计、空间元素、配套设施、管理方法、图书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入住项目、开展的活动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南京工业大学创客空间的建设实例。最后,提出了图书馆在创客空间运行中有待探索的三个问题:协调力度不足,专业技术管理能力有限和持续的经费投入不确定。

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参考部主任韩丽风介绍了该馆“爱上图书馆”内部营销活动案例。人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该馆借鉴了管理领域内部营销的概念,将营销理念用于组织管理,主张“满意的员工产生满意的顾客”。该活动共分三个主题:营销图书馆服务精神、营销图书馆专业精神和营销图书馆创新精神。清华图书馆通过组织馆员职业分享会、一线馆员工作掠影以及主题沟通会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最终达到了促进馆员成长、推动图书馆发展、更好服务读者和加强图书馆品牌影响力的目的。

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唐慧燕副馆长以“图书馆组织氛围优化探索”为主题,介绍了组织氛围优化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案例。ClimateQUAL是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推出的从馆员角度针对图书馆组织氛围进行评价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鉴于Climate-QUAL的美国文化基础和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自身的特点,该馆首先对美国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本地化改造,又通过分层抽样方法获取了可靠的测评数据,对引发较低评分指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本案例带来的启示:图书馆组织氛围测评工作是管理优化的重要基础,领导层推动是组织氛围测评结果有效应用的重要保证,馆员队伍素质提升与图书馆组织氛围优化互为因果。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系统部馆员汪志莉以“用数据说话――数据分析驱动下馆藏利用率提升实践”为题作了案例展示。案例将两种大数据环境下个性化图书精准推荐和特色馆藏揭示与三种传统方法(即阅读推广、馆藏布局调整和修改借阅规则)对比后发现,三种传统方法提升馆藏利用率见效较快。个性化图书精准推荐的成功率较三种传统方法相对较低,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和读者个人的喜好有很大关系。但相对传统方法,有其自身所自带的新时代新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6.智库建设及网络信息安全与技术

四川大学图书馆马继刚馆长结合该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探讨了“助学促研,提升技术在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的价值”。促进学习和助力科研是大学图书馆长久以来的根本职责,在新的外部宏观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缺乏科学规划、角色定位模糊、新技术眼花缭乱和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与挑战。马继刚提出,在坚持促学助研这个大学图书馆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上,要通过转型来提升图书馆的自身价值。报告以四川大学图书馆2011-2015年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为例,从布局、策略、用户、竞争、人才、经费几个方面作了详细说明。基于符合读者的学习习惯、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和增强教师的教学体验等原则,四川大学图书馆将打造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空间作为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之一;信息技术馆员在学习空间中应具备作为助学者的新价值,具体起到传授、设计、开拓和t望的作用,技术馆员在新环境下任重而道远。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李欣副馆长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与技术应用思考”的报告中介绍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和对自动化系统的期望,重点讨论了对下一代图书馆系统技术与服务的思考。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思考和行动为实例,从发展方向把握、实体服务深化、服务范围拓展、特色资源建设与数字化揭示以及关注移动服务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

清华大学图书馆窦天芳副馆长探讨了图书馆技术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分析了信息技术从业者所面临的挑战,解析了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概念,提出分五步走的技术与服务融合之路,即:理解关键技术、理解核心需求、体验优先及用户参与文化、服务效果及评价和数据建设与展示逻辑分离。以“读在清华”服务为实例,分享了清华大学图书馆技术与服务融合的具体实践案例。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初景利就“图书馆在智库中的定位与能力”作了专题报告。在介绍了智库的概念、功能、需求以及智炀哂械亩懒⑿浴⒂跋炝和质量这三个特质之后,他分析了图书馆参与智库建设的三个原因以及图书馆在智库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图书馆需要实现三个延伸和三个转变才能够成为智库性机构,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制订规划,积极沟通,培养队伍,从基础做起并且加强宣传。

在论坛闭幕式上,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主任朱强作了“网络环境下的用户隐私保护”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图书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不仅伴随着图书馆服务理念和运行模式的改变,而且总体的市场环境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种形势下,读者的相关隐私数据如何得到有效保护,运用何种技术来整合、分析和挖掘收集到的数据,如何跟踪和挖掘用户的阅读行为和个性化需求,并对此进行分析和预测,这些都是图书馆人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图书馆在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还要重视读者隐私权的保护,以加强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信任。

第12篇

1图书馆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在图书馆中广泛应用,是图书馆各项工作进展的真实反映和记录,在图书馆的各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的信息时代,以科学化的方式和手段来管理图书馆的理念日渐成为主流,图书馆各项统计工作的作用也日趋显著。

1.1图书馆统计工作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图书馆统计工作在管理图书馆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计服务[1],图书馆统计要为图书馆管理决策服务,一切统计数据和分析都要从管理的需要出发,有计划、有步骤的统计和分析各种资源数据,准确地反映图书馆运转的情况,让管理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从资源、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着手,统筹规划、优化配置,从而对图书馆进行科学管理;二是统计监督[1],统计数据是图书馆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远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任务的数据依据,同时它也反过来监督、检查图书馆各项计划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一段时期的数据反馈信息以及统计人员对数据信息的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加以改善,从而保持各项业务间的相对平衡,以达到既定目标并获取最大的效益。

1.2图书馆统计工作是开展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础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能客观地反映馆内各项业务工作的基本状况,并通过各种量化分析为领导决策及馆内各项业务工作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图书馆业务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书刊搜集、加工整理、管理保护和书刊利用四个方面。这就涉及到采编、典藏、流通等业务部门的统计工作,包括文献采购数、分编数、入藏数、读者数、借阅量、信息服务、文献开发等等基础数据。这些统计数据为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计量及分析提供了依据。相反地,图书馆业务工作本身,也是图书馆统计存在的基础,离开了图书馆业务工作,也就没有图书馆统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3图书馆统计工作是量化和考核业务工作的依据图书馆只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合理的奖励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助于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各项统计数据正是考核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厦门市图书馆从2007年起就对职工业务工作实行量化管理,首先根据各项统计数据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目标,计量出每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应有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每月月初对上个月的工作情况进行业务检查,量化考核,通过对比分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从而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实践证明,以科学、准确的数据为依据,完善业务考核制度,不仅能激励员工端正工作态度、强化服务意识,同时更能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1.4图书馆统计工作是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关键以服务读者为先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的指挥棒,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的首要工作,它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窗口,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图书馆统计工作制度,充分了解读者和馆藏文献信息的动态指标,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开展读者的差异,从而加强和深化读者服务工作。其中动态指标具体包括:图书借阅、读者咨询、信息服务以及读者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第一手资料,它们反映了图书馆整个工作的基本环节,为图书馆制定发展规划、工作任务,调整服务内容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依据。

2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实施步骤

图书馆统计工作主要包括:(1)统计调查。这是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有组织地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原始统计数据。(2)统计整理。原始数据往往杂乱无序,这就需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整理工作是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之间必不可少的环节。(3)统计分析。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收集、整理、汇总数据,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进而对整个图书馆工作的内在规律加以揭示,并用以提高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2]。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如何具体实施,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规范图书馆各项统计制度图书馆统计工作贯穿于图书馆管理的全过程,图书馆的每一个部门,每一项工作环节,都需要用相应的统计数据来反映其工作状态,环环相扣、有序衔接,因此必须完善规范系统的统计制度,使统计工作有章可循,做到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保证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连续性。统计制度具体包括统计范围、周期、明确报表要求、参与人员等方面内容。从原始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统计报表的填报、统计资料的积累以及对结果的分析研究再到最后的立卷归档,日常各项工作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同时图书馆各部门要设专人管理原始记录,定期填报馆内统计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例,各部门副主任具体负责本部门的统计与档案工作,每月3日前填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年中和年末对本部门主要工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向馆领导提交统计报告,次年第二季度前移交本部门包括所有统计资料在内的全年业务档案。另外,日常统计还要与重点调研相结合,定期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统计调研。常规统计工作按照制定的统计制度有序进行,指标体系完整统一,数据连续性强,易于开展动态分析研究。但它有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灵活性、针对性差。因为统计制度在较长时期内是固定的,当现实中出现或需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时,常规统计资料难以满足。其二,指标性质较单一。常规统计中多数指标是定量指标,当我们要研究诸如读者偏好、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定性变量时,常规统计无法体现。此时,需要我们适时进行重点专项调研,开展问卷调查,以丰富统计资料,满足专项课题研究[3]。这两年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建设以及共享工程工作广泛开展,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馆及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了厦门市岛内外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研究以及厦门市共享工程建设与发展调研,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图书馆发展的情况、规律和趋势,向上级领导提交了统计分析与报告,及时甚至超前为上级领导决策及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2.2完善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是指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馆藏类型、服务方式、馆员结构和读者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数量描述[4]。为了说明图书馆工作中发生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及过程,图书馆统计工作常常需要拟订以计划指标体系为基础的相互关联的数量化统计指标体系,以便通过指标体系的数量方面来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一个完整的量化统计指标一般包括名称、目的、时间、范围、计算方法、解释、出处等。不同的统计指标按照其对象又可组成不同的指标体系[5]。图书馆业务统计内容涉及流通阅览、采访编目、日常办公、数字资源管理等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统计人员需要先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统计指标,通过各项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多层次、多方位地表现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图书馆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的统计指标已经不适应现代图书馆管理的需要,必须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增加新的统计内容,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制定新的统计标准[6]。科学的统计指标是图书馆进行评估工作的基本依据,评估工作也反过来指导统计指标的调整和完善。因此厦门市馆近几年根据图书馆的新情况、新发展,不断对本馆统计指标体系作出调整,目前主要依据评估细则中的细项要求设立统计指标体系,制定业务工作月报表,跟踪填报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数据。具体设立的指标体系包括有:基础业务建设指标体系,普通服务指标体系,检索、咨询服务指标体系,信息服务指标体系,读者活动指标体系,社会教育与用户培训指标体系,业务研究、活动、协作协调指标体系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指标体系等等,通过不断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期达成对当代图书馆科学管理真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3重视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与积累在统计制度明确、统计指标确定的情况下,还须重视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与积累。数据采集是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图书馆业务工作最初的、最基本的数据记录。根据统计数据来源可以分为客观数据和主观数据两部分。客观数据是反映“有多少”的信息,用于定量指标统计,例如馆藏量、流通人数、借阅册次等,这类数据的收集除部分读者活动数据等通过各部门人工计数外,多是利用图书馆内部自动化网络管理系统自动完成记载的,如笔者所在馆使用的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它一方面可以采集图书馆局域网内各项业务信息,并长时间记录、保存各项数据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另一方面可以为网络用户提供使用情况数据的获取。主观数据则应用于定性指标统计,具有随机性、可变性与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例如读者满意度、服务效果反馈等,这类数据收集多采用问卷调查表、信息反馈填报、座谈会等形式。为了保证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和连续性,还应扎扎实实做好基础业务数据的积累。对于有价值的统计原始数据、统计记录、统计报表、统计资料的积累及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应按图书馆业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妥善保存,这不仅是对以往工作状态的最真实和完整的记录,也是历史数据的宝贵存档资料。因此每位工作者都要养成随时保存文件与档案数据的习惯,各部门设立兼职统计员岗位,负责收集本部门统计数据、资料,自下而上定期向馆部统计负责人报告基本统计资料。唯有当“随时保存”从制度要求,变为自觉行为直至习惯动作,形成一套完整的统计工作系统,才有可能实现图书馆统计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