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0 21:3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政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Grasp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uild a Wonderful Less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Jinxian, LIU Yaxin, HONG Yingj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1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main channel.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spirit of the four into eighteen (feed materials into the classroom, into the network, into the mind), we need to build a fine less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create a wonderful lesson, teachers need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career morality from the realm of sublim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better to re-instill and promote introspection, the best education is to make educated did not feel in education. We believe that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he essay question of how to capitalize on the trend, sneaked into the night wind, moisten things silently. So that students feel to explor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thinking interaction, verbal interaction, interactive practice, as well as body language interaction, student teachers from the classroom rise rate, nodding rate, and the rate of feedback to the level of these classes of body language, adjust their teaching methods, thus creating wonderful less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action; wonderful lesson
当今大学教育独立学院异军突起,这是可喜的变化。但同时带来一些问题:如何提高课堂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特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十精神的四进(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是教师必须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我们在多年的思政教学实践中,建设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4年)和《基本原理》(2013年)两门省精品课。我们认为,要打造思政精彩一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要实现师德境界从职业到事业的升华
教师的劳动与一般的劳动不同,教师这一职业,劳动者是人――教师,劳动对象也是人――学生,劳动产品还是人――人才,特别是劳动手段主要也靠人――教师的人格力量。 因而,为了创造精彩一课,教师要致力于三方面的修养: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
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从低到高可分为三重境界:“谋生境界”、“责任境界”、“乐业境界”。也就说教师要打造精彩一课,不仅是把教学当职业,更需要把教学当事业,由谋生观念上升为一种责任感,进一步升华到乐业境界。这样,“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马克思语《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样,我们就会充分地发挥出能动性,创造出精彩一课。
2 教学方法上重灌输不如促内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的教师走上讲台,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我讲三个问题,一、……;二、……;三……”,讲得倒是认真、严肃、正规,讲授的东西也没有科学性错误。但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八股式的教学形式,往往台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学生在玩手机,反正讲的课本上都有。这样,课堂的低三率(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就在所难免。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改革了教学方法,采取师生互动、启发式或研究探讨等形式进行教学的课,课堂就活跃,多数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大多数同学在抬头听讲,教学效果好。
可见,重灌输不如促内省,最好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没感到在受教育。根据我们实践的经验,我们认为教师应设计如何以问题破题,因势利导,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感到是自己在探讨中得出的认识。这就要设计思维互动、语言互动、实践互动,还有肢体语言的互动。如教师从课堂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到课率的高低这些肢体语言的反馈,调整自己教学方法,做到设计思维互动和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1)设计思维互动。正确设计启发式教学,重在激疑引思。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思政课不像自然科学课可以进行实验,不像数学课可以进行公式推导,思政课主要靠联系社会实践,更多地还要靠抽象思辩,这就要致力于实现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第一步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促使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无意注意的唤起要靠教学艺术。以先讲述一些材料作铺垫,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指导探索答案。教师有一桶水,就应致力于指给学生一条河,指导学生去寻找一条河。材料引起兴趣是无意的,寻求答案是一种有意的能动活动。
(2)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就是当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忘记了,所剩下的东西才是他所受到的教育。
剩下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素质、方法和哲理。而这与考分的高低几乎没有关系。人们一般认为,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但研究发现,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智力水平。情商是情绪智力的水平,是非理性的情感体验能力,是一种社会智能,也叫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所以,教师,特别是思政教师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要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致力于情绪智力和实践智力的培养,这就要: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2)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3)指导学生悟道,意会所学知识中的方法和哲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4)培养学生的能力。情商帮助你处关系,智商帮助你拿文凭。关系是瓷饭碗,是会砸的,因为世事无常;文凭是铁饭碗,是会锈的,因为知识会陈旧;而能力是金饭碗,是会保值增值的,因为能力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能力中重要的是实践智力。实践智力是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适应性能力。实践智力面对的问题没有清晰界定,解决问题的信息不完备,有多种解决方法和正确答案。解决问题时应用的是内隐知识,内隐知识常表现为诀窍,讲不清原理,具有实用性、意会性。
情绪智力和实践智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意会、培养和锻炼,其中思政课起着重要的作用。
3 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从思维角度看,创造是突破原有知识框架的逻辑跳跃活动。科学发现更具有逻辑跳跃性。世界数学最高奖项沃尔夫奖获得者陈省身教授提出“科学最坏的是有计划,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是发现出来的”。(陈省身.中华英才.2001(4).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N].报刊文摘,2001-03-15.)
但科学发现又具有逻辑依赖性。它表现在:(1)人们原有知识和探索活动是制约灵感产生的逻辑基础;(2)灵感、直觉、顿悟到科学发现的完成要靠逻辑活动来实现。
可见创造性不能教,但能锻炼和培养,需要厚积薄发。知识,从人们接受理解的角度看,分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有的东西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创造性关键靠意会。因此教师要激疑引思,要避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要上好一堂课,要考虑如何进行教学课堂设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预测和应对各种问题,如何把握教学大纲和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等等。
4 教师应致力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
大学要实现从知识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教师就需要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问题。其中问题是关键,实质是发现问题,形式是提出课题。
什么是科学问题?问题在哲学上叫矛盾,物理学上叫佯谬,逻辑学上叫悖论,科研上叫课题。
有的矛盾要经过逻辑推导才能发现,如物体下落速度问题:亚里斯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几千年人们都认为是对的,因为有日常经验的支持:石头掉得快,鸡毛掉得慢。伽利略通过逻辑推导发现了其中的矛盾:把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捆在一起,一方面更重了,会掉得更快,另一方面轻的掉得慢,拉重的后腿,就会掉得慢一些。又快又慢,这是个矛盾。提出问题是科研的开始,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通过研究,得出加速度与引力等效原理,成功地解释了不同重量的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落速度相同的事实。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往往是技术性问题。
5 教师应优化认知结构:努力扩展知识面
认知结构指认知者的知识(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地位、心情、性格等等。教师的认识和教学实践活动是受认知结构的影响的。
努力扩展知识面一方面有利从实际出发授课。有的课,授课对象有可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进行科研,以促进教学。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出成果相对较容易。科研工作能使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还有利于做到辩证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产生直觉、顿悟,产生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的萌芽,表现为偶然的机遇或灵感。这种萌芽往往还是一种朦胧思想,逻辑思维使这种朦胧思想清晰化,而完成科学发现。氢光谱波长的规律不是由物理学家发现,而是由瑞士巴塞尔数学教师巴尔末发现,创建氢光谱的巴尔末公式。因为巴尔末没有受单纯的物理学知识机械的束缚。
世事洞明皆学问,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广泛的知识储备,从研究角度看,使灵感得以产生。凯库勒顿悟到苯分子的结构式为环状结构苯环的直觉、灵感,与他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当时的知识背景分不开。凯库勒学习过建筑,有着空间结构的观念,凯库勒年轻时担任过陪审团成员,手铐圆形形象的潜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自动进入显意识,当时的知识背景是有机化学理论已经兴起,凯库勒研究苯的结构已12年。
广泛的知识储备,从传授知识角度看,便于达到:“学术论述通俗化,严肃话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海龟理论土鳖化。”(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语)从而增强讲授的实效性。
6 课前备授课对象:了解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上你这堂课时具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心理基础,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最重要的是学生上你这堂课的心理基础(知、情、意)。 把握学生认知的规律性。由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有的讲授内容的“理想实验”难以物化,不能辅以实验,也不能进行公式推导。它主要靠抽象力。这里重要的是如何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由已知认识未知,遵循思维的规律,避免从概念到概念。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力争把难题变成乐趣。
7 备课程资源
备课的资源包括备资料的选用,媒体的采用,把教材语言转化为多媒体语言,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抽象概念具体化,逻辑命题情景化,论述形象化。着重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准确性与生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准备教学设备,提前到上课的教室试机。做好多媒体设备的检查准备工作。
8 课后:认真进行教学反思
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优势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方法相比,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部的优势明显:1.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强。主题教育活动每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类问题进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2.主题教育活动的时效性强。主题教育活动不局限在重要纪念日前后组织,也可以按需要随时举办,达到及时有效教育的效果。3.主题教育活动的互动性强。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让受教育者同时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摆脱以往的灌输式说教模式束缚,有利于提高主题教育的效果。4.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主题教育活动适用于各种规模、各种条件、各种时段,并可以打破年级、专业、班级的界限,谋求更广的覆盖面。由于主题教育的这些特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快节奏、期望展示自我的个性特征,因而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对较高,效果也相对较好。
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要求和对象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亟待改进。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切忌墨守成规。现实的问题已摆在眼前,例如,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学过程基本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手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面很难取得教学上真的成功,一个学科的成功是不能单拿成绩来定论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因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没有达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门知识,勉强地认可只能流于表面,不能对学习和教学有太多正面的影响;还有就是,现在使用的教材、资料和理论知识,很多都是从以前沿袭下来的,虽然有了继承,但是创新和更新的地方却寥寥无几,导致现实与理论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多的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就业、工作前景等压力下,更加无心关注这个他们眼中可有可无的学科,消极和排斥情绪必定日发高涨。基于现在的思政课教育的现状,开创新型有效的教学新途径,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的任务。基于这种种需求和现实,走以主题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定位
(一)理论内容导向
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符合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需要。主题教育活动可以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为契机,积极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平台,紧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集中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国教育等。这样做,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才可以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达到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目的。
(二)具体内容纲要
组织好主题教育活动,首先要精选主题。它决定了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向和预期效果。主题教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所以主题教育活动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涵盖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他们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笔者认为,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大约可以从以下几点挑选:
1.结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为了使新生了解学院的发展历史,可通过组织听专题报告、参观校史馆等活动,让新生尽快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也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适当开展以“创先争优”“、我为评估做贡献,我与学院共发展”、“宿舍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母校、关心集体的感情,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适时进行法律法规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因此要在大学生中搞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了解到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区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客观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自觉维护和谐社会和民族团结的局面,实现理国。
3.利用重要节日与活动。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3月开展学习雷锋、5月开展争做文明好青年、十月开展共话祖国大发展等活动。活动中结合革命先烈的事迹,用历史教育人。通过对祖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史的回顾,使大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图片展、各种新媒体的宣传,展示出党领导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报国远大理想和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21世纪现代化强国打好基础。此外,每个学校都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特色,由团委组织策划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校之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活动的意义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
4.切合时代,关注时政。主题教育活动需要用时代精神来引导,如大力宣传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时代所赋予的崇高历史责任,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适时针对社会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主题教育,学生不仅能就“事”论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能自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提升,更深刻地看待社会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的过程。
创新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实施要点
(一)队伍创新是基础
“高校主题教育活动需要加强策划人才、教师等队伍素质,在队伍建设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这是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队伍创新就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策划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策划人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调研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因此,负责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人无疑也需要定期的交流和培训。
(二)方法创新是手段
“思政教育具体方法,即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为达到思政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等,即进行思政教育的‘桥’和‘船’,应成为思政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较活跃,参与意识强,应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采取丰富多彩、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好的方法对高校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推进高校主题教育活动创新,呼唤应变方法。网络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要及时建立相关的主题教育网站,引导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大趋势,使学生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同时得到教育,寓教于乐。如:对主题教育活动的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建立主题教育网络互动平台,积极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以积极健康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真正发挥网络育人的强大功能。
(三)制度创新是保证
高职院校要建立制定主题教育方案和实施主题教育活动的制度,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保证主题教育的长期功效。首先,作为主题教育实施者,不能急功近利,而要遵循高职院校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主题教育时间,不是教育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的。只有这样,主题教育活动才能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其他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四)评价创新是助力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往对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大多是采取定性评价的模式。受到评价者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定性评价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会使主题教育的评价不够准确。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判断。它具有客观、标准、精确、量化、简便等特征。为了提高对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必须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模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把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已改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对于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评价模式的非常有意义的摸索。
结语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的改革方案
(一)学生改变观点,创业方向正确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时期,我们本身就要对于这个社会,及其周围的事情要有正确的观点,同时前进的目标也要正确。首先,我们在学校要认真学习思想教育,从本身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在以后的发展中,也可以更好的发展自身。而且,我们对于创业方面,也要有正确的态度,对于这些我们本身就要注意,最重要的对于我们创业要有正确的大方向。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自己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自信就是对于自己要充满自信,还有对我们创业来说,也是要有自信心的。尤其,我们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中,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做。我们要在高校中好好学习自己本身的思政教育,更要在自己本身的创业中,有所应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的更好。
(二)老师积极对待,引导
其实在高校中,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方面,老师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的。第一,老师是我们人生中的榜样。对于老师,我们敬重,爱戴。但是,有时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可能不是我们希望要的。所以,我们对于自己在创业之前,要好好听取老师的意见,提前为以后创业打下好的基础。第二,我们则要知道前人在创业失败的原因。首先要吸取教训,吸取经验,并且防止在走前辈走过的错路。也要从前辈失败中吸取可值得学习的经验,为以后创业做基础。所以,我们对于一些特别情况是要好好的提前做一些准备的。第三,老师要积极对待学生创业,认真引导学生创业。在现在发展的社会中,媒体传播的能力是十分强大的。老师可以让同学在高校中多看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增加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的能力。就像《创业家》、《财富人生》、《第一财经》等等,都是一些关于创业的好书籍。这些老师也可以看看,那么就能够更好的领导学生在创业中翱翔,从而可以帮助学生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
(三)社会企业要关注,支持
在社会企业方面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来说,尤其,在高校学生快毕业的前期,可以多可能的提供就业机会,可以让她们在实习中,知道自己以后需要干的工作是关于什么的,从而更好的在毕业的前夕好好的准备。其次,企业要多方面的支持高校学生创业。尤其,在高校学生毕业的前期,企业也要大力宣传一些新的项目,可以让一些年轻的人加入。他们可以一起探讨探讨,也许可以加入新的灵感进去,这样不光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让高校才毕业的学生有经验在以后自己的创业中更好的发展自己。这些都是企业在高校的学生需要关注的,如果真的都可以这样,那么我们现在也不会有好多的高校毕业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了。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社会企业要关注,要支持。
二、小结
本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各方面的人的调查,就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展开了讨论。分别从高校学生在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和对创业的方向存在误区,以及老师忽视对高校学生创业,态度不高,而且本身社会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关注少,鼓励少等等,对应提供了几个合理化的建议。分别是学生改变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观点,对于创业方向要正确,而且老师本身也要积极的对待积极对待,引导。那么社会企业也要关注和尽力的支持学生创业,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也要加以重视和支持。利用多方面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来更加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本人的个人经验、亲身经历以及是从各方面的调查综合,然而本人知识的局限性,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希望可以借助文本可以引起学者的注意。
作者:刘巍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问题分析
当前阶段,我国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在网络当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许多学生由于自身的鉴别能力有限或者自身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差,从而很容易受到网络当中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力度很有必要。但是从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传统的思政教育的影响,无法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前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必须要以为基本依据,分析当前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研究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的相关理论,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却是主观能动的,这充分说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仅仅是采用一种“填鸭式”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同时由于思政教育往往具有一定的说教性,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积极主动地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由于现阶段的思政教育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丧失了对思政教育学习的兴趣,从而并不愿意主动地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知识体系的建构,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政教育的具体知识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当前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还是过度强调了对学生进行具体知识的教学,而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但是从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对高职院校进行思政教育的最根本目标并不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思政教育具体知识,而是需要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将思政教育理论外化成一种思政教育的外在表现,而高职院校现阶段的教育由于缺乏实践教育,大部分的学生尽管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政教育理论,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却无法将这些理论知识外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而导致了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效率的最根本因素。
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缺乏一定的发展性
当前阶段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不管是社会当中的各种制度还是各种技术每天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本应该积极地应对这种变化,从而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积极地接受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思政教育。但是从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本身就不是非常重视,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思政教育缺乏一定的发展性,与时展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存在脱节现象。例如,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较为紧密,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导致许多学生沉迷网络当中无法自拔,不仅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改进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方法研究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上文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效率,特别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基于此种情况,现阶段高职院校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一,在思政教育当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传输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引导的过程当中教师同时还应该改变自己的传统形象,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通畅,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可以及时地询问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二,高职院校应该将各种现代化的思政教育方法积极地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2.增加实践性教学的相关内容
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由于缺乏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从而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得不到一定的锻炼,因此也就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增加一定的思政教育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补充内容。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当中的各种社团活动,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校园生活当中,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实际生活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此外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例如做敬老院志愿者、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当中将自己的思政教育知识外化成实际的行为。
3.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职教育发展在社会对职业型技术人才提出更多需求的今天,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在国家、社会及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之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各类高职专业也借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农林专业便是其中之一。思政教育作为高职农林专业培养现代人才的必要基础内容,在教育改革事业如火如荼进行的新时期,其发展自然也受到多元因素影响,以致高职院校农林专业思政教育始终处于持续变化过程。对此,本文将结合李奕松主编的《都市型农林高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分析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发展现状,并从客观视角深入探索如何辅助高职院校农林专业推动其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助力增强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水平。
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的《都市型农林高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主要针对农林类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发展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研究,意在为人们进一步提高都市型农林高校整体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指引正确发展方向,可作为农林高校教育者有效强化院校课程发展水平的参考工具书。本书考虑到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课程设置思维和课程实践方式,结合课程思政整体发展特点,分别从课程教学目的,思政课程育人目标,课程具体设计与实施等方面,深入研究都市型农林高校课程的优化改革和创新实践,并通过丰富的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深入阐述了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的融合发展,从而引导教育管理者创建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综合素质与能力培育为一体的全新课程教育形式,以便在通过课程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知识素质和专业能力时,将思政教育贯彻落实于具体人才培养中,为培养三观正直、综合实力强的高素质农林专业人才打下课程教育基础。由此可见,本书可读性极高。
近年来,伴随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更多人意识到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同等重要性,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开始扩大其办学与招生规模,尤其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效率不断提升的今天,高职学生赖以生存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极大变化情况下,高职思政教育发展迎来全新课题。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促使社会对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三观端正、专业能力强劲的农林人才的必经环节,高职院校理应根据新时展趋势,重新审视其在新时期的发展,进而从科学发展观探索农林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思路。就当前情形看,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虽在教育改革热潮所带来积极作用影响下,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但具体实践过程中,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发展还是因多方缘由而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高职农林专业教师尚未全面认清思政教育实质,致使所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欠缺系统性和全面性,思政教育课程育人作用也因此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部分教师执行具体思政教育工作时,严重缺乏针对性教学,以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延缓思政教育预期目标实现进程;最后,思政教育重点偏向理论教学,缺少成熟实践教学体系,且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难以激发当代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思政教育整体工作效果因此大打折扣。由这三个问题可整合分析得出,新时期下,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与其专业教育间的关联性不高,进而使该专业思政教育缺少时效性和实践性。从此可看出,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在新时期中的创新实践迫在眉睫。
综合上述内容可明确知晓,大力推动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是进一步提升高职农林专业整体思政教育水平和效率,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所以,新时期背景下,高职农林专业可参考下述策略,竭力促进其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第一,深入了解并掌握思政教育发展实质,提高思政教育活动整体性与统一性。对高职农林专业学生来说,教师是帮助其更好地培养自身综合思政素质的主要引领者。由此,高职农林专业教师可在明确认识开展思想塑造活动,以辅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是思政教育实质基础上,重视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并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建立健全系统化思政教育体系,促使思政教育育人作用在高度完整的实际教育体系中得以充分发挥;第二,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特征实行针对性教育,让学生全面认识并掌握思政教育精髓。针对性教学是有效解决学生个性差异问题的首要途径,因此,高职农林专业可以学生个性成长和学习方面的差异为依据,制定并实施具体针对性思政教育方案,以纠正学生学习偏向问题,让学生对思政教育有全方位、多层次认知,进而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思维束缚,为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奠定思想基础,使该专业思政教育能在新时期得到可持续发展;第三,改进、丰富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保证整体思政教育效果。高职农林专业教师应主动接纳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目标,将多元现代教学方式引进思政教育中,创建符合当代学生学习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高职农林专业还需实时更新其思政教育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能第一时间接受最新思政教育知识,为其能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节奏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高职农林专业思政教育在新时期新环境中面临全新发展局势,各院校应在始终坚守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顺应高职教育发展新形势,极力推进农林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为现代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农林技术人才。
作者:王海宁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院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途径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文明发展的特征。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了解前人的思想动态,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职业院校是承担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展所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民族就无法发展。所以当今时代倡导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包含哲学、教育学,还包含文学和艺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中庸”和“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并且能够应用到诸多领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研究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教材内容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相通的,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接受思政教育之后,能够了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1],因此,在爱国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间较长,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诸多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职业院校教师在讲解文化故事、学习文化知识时,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苦难,以及祖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的发展
学习和发展,将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理论中[2]。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大多是以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的相似之处进行融合,进而促进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荣辱观”,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政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发展,能够凸显中国化的主要特征。的理论性较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诸多历史故事,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而提高对的学习兴趣,促进的持续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意识薄弱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再加上现阶段网络比较发达,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较多,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上诸多信息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美德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和阅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3]。但是碎片化信息不利于帮助学生创建系统的思维。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理论充盈,如果放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则不利于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不利于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其次,部分学生的发展意识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稳定成长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不自信、学习懈怠等问题,所以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奋斗的因素,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也能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强不息为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院校的注意力上,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从课程安排上看,思政教育的课时远远少于其他课程的课时,与此同时,从考试层面看,思政教育的考试相对宽松,甚至部分职业院校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所以不涉及挂科或者不及格等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其次,思政教育是与时展紧密相连的,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工具也相对落后,因此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不足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分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教材中的教学技能,片面地追求理论教学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也很难提高。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剥离,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思政教学比较枯燥,会对思政教育失去学习兴趣。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职业院校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紧密结合。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思政教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找到思政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点。比如,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纷纷保护自己的国家,即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也依旧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在现阶段,国际形势相对复杂,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国家的责任,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国家的利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因素和爱国故事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最后,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政治理念,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与当今时代下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软实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还要为学生引入课外读物,比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既蕴含了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也包含了为人处世之道。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就能够接受著作中的思想理念,接受著作中的文化熏陶,从而塑造自身的思想价值,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初次接受职业院校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生活不太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此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其次,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灵活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为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占比较大,思政教育课时的占比较小,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职业院校内部会有相应的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将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上传到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课间阅读,通过这种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政教育。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的行为,因此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初期,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事件、人物、结果,以及所体现的思想,通过研究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5]。与此同时,案例研究与理论学习相比,更具有探索性,学生基本上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是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也会被案例主人公的行为感染,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相似的问题时,也会模仿案例主人公的行为,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热点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学校网站等渠道了解时政热点,所以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实际相结合,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教化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其中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节日的内涵认识并不丰富,比如提到清明节,学生首先会联想到放假,但是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而且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能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敬重祖先。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J].职业,2020(33):2.
[2]杨一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6):88.
[3]陈晴君.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
[4]刘维佳,张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2.
1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1.1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结合为了可以让思政网络传播进行的更为彻底,必须重视受众群体,由于受众群体的年龄以及职业都呈多样性,很多受众群体因工作家庭等原因在学习时间上各不相同,针对这种情况,思政教育网络传播就将传播方式分为两种,即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所谓同步传播即实时对受众群体进行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而异步传播则是根据受众群体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出学习时间,而思政网络传播针对受众群体自定的时间进行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为了加强思政教育网络传播效果,思政教育网络传播机构有必要对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进行整合,将这两种传播方式灵活运用。
1.2创新信息传播形式互联网为传播提供了很多可利用的工具,而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正是利用这些多样性的工具使信息传播形式更具多样性,如影音传播、图像传播、广播传播、文字传播等,通过对网络多样化的工具进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让受众群体有了更多选择,还能丰富思政网络传播趣味,让受众群体在接受信息之余对其产生好感,从而更有效的接受思政信息。
1.3信息全球性覆盖网络的存在使网络传播过程突破传统传播,实现传播过程无区域限制与时间限制,传播空间无限宽广,将一切对传播造成阻碍的因素最小化处理。互联网从字面意思分析就可得知它是通过网络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将不同的区域与国籍相连,真正意义上做到全球信息的疏通与资源的共享,通过对网络的利用使得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继承了信息全球性覆盖的特点,让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过程在不同国家与不同种族的受众群体间传播,进一步加快信息传播效率与广泛。
2强化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与管理的途径
2.1强化网络教育传播管理体系,重视机制建立首先应当对调控体系与机制的建立加以重视并进行强化,在强化过程中需要对目前欠缺的体系进行建立,对现有的体系进行完善,同时不忘贯彻党政工团理念,对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管理和协调实施优化。其次,在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中建立保障体系、自律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队伍保障体系以及相应机制。
2.2制定健全的网络传播管理制度,有序开展管理工作对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规程的建设工作进行加强,规程的建设要从始而终贯彻在管理规程建设当中,提升体系建设。要将管理部门的建立工作划分到整体工作规划之中,实现规划的统一性与责任的有效分配,按照职位等级高低对其进行管理,同时根据思政教育传播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完善机构保障体系。
2.3加强网络技术管理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网络传播其目的就是让思政教育的传播形式满足时展,做到与时俱进的整改,在利用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必须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对其支撑,从而可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传播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强化网络技术管理的起始点可以先从对网络技术的利用开始,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网络进行运用,为受众群体营造一种思政教育与科技并存的效果,并用该效果去吸引受众群体。对宣传途径及宣传方式进行创新,有效利用发达的网络科技,将思政教育传播与声音、影像、光影等技术相结合,让受众群体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
3结束语
网络技术是目前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科技产物,作为思政教育传播其过程就是为了宣传,所以一定要利用网络的普及性、便捷性、广泛性以及传播效果。通过对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进一步分析,认知网络传播过程受哪些因素影响,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和对应手段,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网络传播效果最大化发挥。
作者:冀雪超单位:邯郸学院
一、引言
大学每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现代化人才,从而使大学在社会发展当中占有的地位愈发重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校园的建设就没有停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培训班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当代人的眼球里,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与氛围。其中全日制高等院校(大学)作为培养青少年成才的基地,其更是在保障我国素质教育质量当中占有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文化也随之受到了冲击。青少年拥有更加活跃的思维,其更加易于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从而致使近年来社会中出现了大量青少年网络犯罪、青少年网瘾等不良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极大阻碍了当前我国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建设,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而大学思政教育课程的开设与理念的传承正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大学思政课程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能够促使大学思政教学脚踏实地的处理好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也能够不断的实现净化校园文化、营造大学校园良好氛围等重要的作用。为此,以我国大学校园所处的环境为基础,针对当前其所处的现状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变得愈发重要和关键了。
二、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现状与现实挑战
第一,互联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变得愈发困难。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极大优化了高校现有资源的利用。但是,却也由于当前我国对于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使用的经验不足,导致在高校环境下不能够很好的控制以互联网为媒介文化的传播,从而给当前我国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了困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互联网背景导致了思政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互联网文化日新月异,在不同时间不断发生着巨大变化,并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影响。网络当中经常会出现新的思想、新的骗术、新的违法方式等,而这些信息不易于被教材编写者所获取,加之高校教师自身对网络发展环境关注不足,从而致使大学思政教育与现实问题之间存在较大沟壑;2)大学思政教育更多局限于对思想的传递,而缺乏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思政教育的目的已经不能够再停留在思维传递、思想改变等方面,而且应当以健康思想、良好思维来影响大学生行为。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不易被监控、网络行为容易被匿名等问题,致使大学思政教育在实践反馈环节存在较大漏洞,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改进。第二,学生逐渐缺乏了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使教学效果难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对思政课产生厌倦。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教学内容的局限以及教学形式的单一。针对教学内容而言,整个大学思想教学课程体系的结构其实与高中、中学思政课教学基本无疑,这就导致了拥有猎奇心理大学生对于思政课重复教学的内容及模式产生厌倦。针对思政课教学形式而言,其在大学校园内主要是以课程教授为主,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缺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造成了学生将思政课的学习作为了一种负担。
三、对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学思政教育应当进行改革,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引导校园健康文化形成、学生正确思维与行为习惯形成。为此,作者针对其所处的现状及其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第一,紧跟互联网时代脚步,改革思政教育关注重点。高校思政教育处于互联网时代当中,就应当结合环境与各大高校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不断改变。为此,应当针对教育内容与落脚点进行双重改革。1)针对内容,应当以互联网时代下经常出现的问题为思政教育课程案例,以实践教学为出发点,以点带面开发现代化思政教育体系,将案例教学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范本。另外,我国各大高校还应当积极建立起属于思政教育的数据库,以便于把握90后、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为其设置符合个体发展与需要的课程;2)针对落脚点。我国高校应当避免纸上谈兵、只顾形式的教育模式,将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坚持唯物主义精神,不断加强对其行为的管控与引导,以行动带动良好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形成。第二,改变思政教育模式,以文化建设为主。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兴趣不足情况,应当扬长避短,避免走入传统应试教育怪圈。特别是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其应当在思政课程书本内容学习基础上,勇敢的走出去。增加学生接触新生事物的机会,有效搭建高校与社会的桥梁,让大学校园在拥有良好监控与引导机制前提下与社会大环境相互对接,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促使大学校园内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文化与健康的风气。
作者:周凯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大众文化在网络等媒体的支持下得到了迅猛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科学的教育观来探讨这种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体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
大众文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高校是一个易于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环境,高校学子处在特定的年龄和心智状态中,愿意接触新生事物,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受众之一,所以这一群体也深深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包括良性影响与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思政人员有必要考察和跟踪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努力发扬大众文化的优势,降低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探索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1.大众文化的内涵分析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业规律运作,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都市文化产业与公众日常消费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一是流行性,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流行风;二是消遣性,满足了人们对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娱乐需求;三是盈利性,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四是渗透性,会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思想。
2.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首先是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高校的课堂是教育的主流,有着绝对的权威性。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勃发,这种主流位置渐渐变得边缘化。大众文化使高校学生不再崇拜传统的英雄,反而在恶搞和嘲讽中获得了恶作剧的。大众文化的表现方式是十分世俗的,也能够符合大部分人对于娱乐和消费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内容内稀释了,大学生的关注点不再聚焦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上,而是对感官娱乐更加感兴趣。其次是减弱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大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为思政教育带来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冲淡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甚至干扰了学生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大众文化只关心世俗生活,其时尚特征和流行引领功能均能够极大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说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是具有挑战性的。正是因为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其渗透性显然超过了目前的思政教育。在各类传播方式并存的状态下,小人物也拥有了话语权,对传统思政教育带来了冲击。第三是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大众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感官化属性,文化的承载物就是大部分人群的日常生活和娱乐,人们不必进行深入的思考便能够沉浸其中。大学生在海量的信息面前,逐渐放弃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辨别。由于大众文化偏于感性,大学生沉浸在其中极易进行模仿,逐渐将一些不良观念内化在自身的认知。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流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失范和迷失。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研究
1.更新教育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在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实效性差的问题,所以不能用老一套“主体——客体”思维模式去应对新常态的到来。应该吸收和借鉴大众文化的“服务”思维,认清新常态,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应该恪守高等教育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知识的传授和做人的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德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必须要素。高等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只有在这样的观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高校的教育理念,能够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理念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每个个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为本,使学生能够辨别纷繁芜杂的信息,在学业有成的基础上拥有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德育”的力量使学生有能力辨别和抵制大众文化消极的一面,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应该秉承开放育人的方式。信息社会中的大部分事物都已经不是独有的,而是处于一种不断传播和改写的状态。思政教育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全新的视野来看待人才的成长,才能在多样化的环境之中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教书和育人。此外,思政教育也应跟随者社会现实不断发展和优化,而不应裹足不前。
2.继续重视思政理论课的作用
首先,应该积极改进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程。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思政课程由于理论性过强而显得枯燥,一些高校学生对其毫无兴趣,甚至产生了反感之情。学生普遍的观点是,这门课程和现实生活没有交集,难以对其产生兴趣。所以,思政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更加适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教师在授课材料的选择上,一方面应该强调课程重点,另一方面也应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以及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来调整教学方法,使课程能够保持新鲜感,体现时代的特征。应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和当前国家政策的改变等对授课内容进行更新和增删,使教材能够充分体现出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其次应该增强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思想觉悟是思政课程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充电学习,为学生作出表率,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价值观。思政课程的教师要意识到自身的意识形态教育责任,不能为了迎合学生而在课堂上发表不适当的言论,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底线。教师也应增强对于隐性教育的意识,通过不断替身自身的人格修养,使学生不知不觉间模仿很和内化自己的人格魅力。
3.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
首先应该提升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这也是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进行信息分析和辨别的基本技能。通过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提升对于一些消极信息的甄别与抵抗能力,进而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有益的信息完善自我。高校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等原因,其所具备的媒介素养往往是自发的,对媒介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娱乐,未能对获取的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所以,高校应该针对这一现状开设必要的媒介素养讲座或者选修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媒介素养实践机会,使学生有机会正确利用媒介,客观看待媒介。其次,当前的思政教育模式也应变得灵活多样,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的发展,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这就最大程度地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代人一天中获取的信息量相当于18世纪巴黎人15年拥有的信息量。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各种优势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让受教者在舒服的环境下、在愉快的心情中积极主动接受主流文化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借鉴包括“财经郎眼”“新闻1+1”“鲁豫有约”等各种电视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评论节目、新闻节目、访谈节目,大学生都喜欢在宽松、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才能真正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其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授课内容中的观点和方法,让大学生从内心逐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进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形成的有效互动。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结束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联系,以科学的教育观来客观地看待大众文化为我们带来的挑战,探讨这种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模式,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06):84-86+98.
[2]王宇.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间的关系分析[J].时代教育,2016(10):93.
[3]王久梅.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内容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03):64-66.
[4]张兴旺,任宗仪.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12-114.
一、法制思政教育现状
1、价值取向方面――有消极思想的学生比例不在不少
在问卷中我们设置了一个了解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展望,结果表明从来没有想过将来问题的学生占32%,认为凭父母亲友关系,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用自己担忧的学生占了8%,3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考上好的大学,前途渺茫,迷失了方向。学生对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悲观厌世的态度让我们感到相当担忧。
2、法制观方面――学生法制维权意识明显加强
调查问卷表中我们设置了几个案例,一是如果你捡到钱将如何处理?有36%的学生认为应该归自己,40%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属于自己,19%的学生认为应该寻找失主;第二个案例是如何看待一个盗窃了2000元的学生受到劳教,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学生应该受到相应惩罚,并从中吸取教训。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认为不该受如此重的惩罚,教育为主,给机会改过。
3、学习观方面――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是目前学生当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
在问卷中,有一个题目反映了一个学生对我们开设的课程的评价。结果对知识有兴趣的只占11%,还有18%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点兴趣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选择职业学校读书的有7%,有64%的学生认为自己选择职校是出于无奈。
二、有效开展和提高职教生法制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从中感受到职业院校的法制思政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同时我们也在深思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作为常年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们深刻感觉到我国许多优秀传统观念逐渐失去,而一些新的正确的观念在学生头脑中尚未完成形成。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使职业院校的法制思政教育工作很难落实到位。家庭教育的重心偏移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某种缺损,社会文化导向的失重冲击学校德育效应,微博、微信的监管乏力使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致使部分学生发生思想道德滑坡现象,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的调查,我们认为要提高法制德育创新,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除了常规的法制思政教育,当前要特别从以下几点做起:
1、树立新时代下的新型德育生活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也就是说在新时代下,我们要改过去那种一讲德育就唱高调、上纲上线的姿态,将德育工作生活化,在生活中进行德育,这种贴切的德育方式更能让人接受,也更能潜移默化。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不要只懂讲大理论、唱高调,脱离现实和生活,其实这正是学生们最反感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里文化多元化下产生价值观多元化,他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盲目跟从,那种亲切的、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他们更能接受。
2、加强校园职业文化建设,强添职业化色彩,增强职业认同感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学生的职业选择已是多样化,有的想当导游,有的想当教师,也有的想当医生或翻译等。作为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型劳动力。但是,面对当前就业环境的严峻形势,我们不可能一味强调学生只能从事本专业的职业,要让学生在充满职业色彩的氛围中感受职业的美好,增强职业认同感,避免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调查问题卷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感兴趣的只有41%,还有半数的学生不是为了就业就是对专业无兴趣。爱迪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职业兴趣、没有学习兴趣,必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必然无法掌握专业知识,职业认同感也就无从谈起。我校是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我们在校园里设置了许多世界著名旅游资源风光和我国著名旅游资源风光图片,也有一些介绍本专业的知识的图片。本年度学校宣传部积极打造学校微信平台建设,时刻增强和感染学生们对学校、对系部、对专业的热爱和认同。专业课教师定期进行企业顶岗培训,这样经过企业锻炼再回到课堂上,就不致于讲空洞的理论,使课程更生动,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和职业认同感是非常有帮助的。
3、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分析;对策
一、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受到三方个方面因素影响
1.高校思政教师的影响
高校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的主力军,他们直接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接触,自然所起的作用也最直接。教师中出现的一些负面情况直接影响了学生接受正面思想。有的教师简单地抛出一些负面社会现象和问题,不能及时深入准确的分析和主流性的结论,尤其是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带人课堂。甚至一些教师故意这样做,以此博得学生们的好评。在学生的人生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特别容易受到这样看似有水平的消极情绪的影响而认为这样的老师真的有水平有深度。这种影响最严重的是学生因此而随着老师消极走下去,一直都改不过来。有的老师不认真。一是不充分备课,理论提升不够,更有甚者,连教材的理论都不能吃透,就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地大说特说自己感兴趣的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且毫无章法,毫无正能量的引导,甚至是大错特错的观点和观念也毫无顾忌地乱讲,自己也不觉得是失责。有的老师随便地提出问题,结果不进行深入分析,就不了了之了。二是有的教师也充分备课,讲的也很好,但对待学生很冷漠,无视学生的存在,自己讲自己的,这样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三是主动给学生留电话、邮箱、QQ、微信,但只是形式,学生的短信、信件、留言一概不回,特别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只注重课堂的形式的热闹,让学生们到台前演讲,辩论过多,不利于重要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把握,自然不能引导学生们在思考和境界方面的提高。四是课堂不正式。生活化的语言满堂灌,学生反映极其不能接受;衣冠不整,让学生们感觉老师不重视课堂,不重视学生,从而听课率不高,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2.学生家长的影响
学生家长在学生们的生活中是第一位教师,有的家长自己的观念不正确,也不能给学生以正确观念的耳濡目染和自然习得。一些家长消极心理严重,对国家和社会怨声载道,不主动正确地从自己角度找原因,不把大学当回事儿,父母就是希望你能平安地度过这三四年的时间,毕业就直接进父母的公司或工厂、企业了;有的家长不负责任地结婚离婚,离婚后不闻不问,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影响到他们正确观念的形成。这样一些观念和行为都势必不能给孩子好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大学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3.学生本人的影响
在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时代,无疑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实现整个社会公正合理的竞争秩序和社会精神价值对全民的价值观影响非常重要。当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变化也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受家长溺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离婚率的提高使得单亲家庭增多及家庭流动加快导致的留守孩子增多,这些都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据心理学统计结果显示,父母离婚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们,只是程度轻重的不同而已。统计结果还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达到15%,35%的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嫉妒心明显,心理素质较差,无法承受正常的生活压力。因此,该状况不仅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效果的正常发挥和进一步提高,更主要的是影响学生们自身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他们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的对策
1.教师要“严传身教”
认真备课,虚心学习,大量看资料,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授课能力,达到更好的效果。认真对待课堂,要在自己的内心真正认识到课堂的神圣性。要根据课堂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既然提出问题就要给以解答,或与学生共同深入分析,或自己给出相关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得出的主流性结论,尤其是要向学生交代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思考的重要和魅力,从而提高自己。要认真地对待学生,真心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及时地对学生的信件、留言进行反馈。要衣冠整洁,尽量给学生以美感,这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一带动。其次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都知道严师出高徒的道理,所以不要有所顾虑,当然严格要求不等于不理解学生的不灵活变通和缺乏人性关怀的硬性要求。只有这两者结合,才能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能够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带动学生。要真正做到像学生需要的“智者”和“导师” 一样关怀学生,引导学生的成长。这样才能使高校的思政课实效性提高,才能使教师和学生达到两相依托,从而发挥更好的效果。
2.家长要正确引导
血缘关系对人们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家长要充分利用这种先天优势,教给孩子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教会孩子客观地看问题,要从大视角出发去看宏观和微观的问题,这个微观就包括自己,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包容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的人和事,要告诉孩子大学是人生的新阶段,很多孩子原来不理解的事情有待于在大学通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去解决自己的困惑,这是成长和自己人生境界的提高,要让孩子养成严谨、认真、勤奋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要培养孩子的强大的意志力以有勇气和能量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些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如果家长做好前期的基本工作,而不是把孩子直接推给学校和社会,我们的工作会不那么难做。
3.学生要积极主动承接
其实学生的很多负面影响实际是外在原因造成的,尤其在孩子在成长的早期阶段很难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学生们要在大学这个人生中的重要阶段,积极主动地接受良好的正确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期间的复杂性在于,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彼此都是对方的影响因素,都构成另一方的环境因素,所以任何一方都是在既接受教育和影响,又是在教育和影响他人,因此,彼此间的合力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何长辉.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5(08) :91-94.
[2]肖婷.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 :44― 45
一、思政教育“主阵地”各要素之间实现关联与互动
大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学、政治理论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行为修养等几方面内容,至于怎样促进这些因素之间得到和谐发展,并帮助学生树立起德育生态化的理念,目前已经成为大学思政教育中需要进行探讨的关键课题。而要想在大学思政教育中走上一种生态化的道路,首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以人文本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大学生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超越,不仅对精神世界进行丰富,同时还要保证学生个体得到人格与心理的全面发展[1~2]。
二、在德育视角下进行大学思政教育的途径
德育生态化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要保证一种和谐的状态,这就要求人们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进行自我激励,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有利于自我调节的氛围,这样就可以顺利的做到遵循客观规律,并对自然的优势条件进行充分利用,对自然进行良好的驾驭[3~4]。
1.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和谐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想帮助学生营造思维与生活上的和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始着手: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活德育上,一方面应该在教学课堂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例如,目前各大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饮食浪费的现象,很多学生甚至将饮食浪费看成一种潮流,认为节约的饮食观就是不符合当下潮流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适当将中华民族的德育传统和一些国家政策传授给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讲给学生们听,同时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组织学生在饮食上开展“光盘行动”,同学还可互相监督。其次,思政教师还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对话关系中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在思政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创造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为德育教育的进行提供便利条件。第三,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产生思维的碰撞,这是必然会发生的,教师应该正确看待这种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考空间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极大地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5]。
2.注重文化之间的多元融合。高校教学多重视对学生行业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高校是一个集合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不仅文化是多元的,同时也是百花齐放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名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例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会对一些中华民族英雄儿女事迹进行讲述,以此传递优秀民族精神与思想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其他文化中的营养进行充分的汲取,将这些营养充分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营养来源,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与传承。这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成果需要教师将其传递给学生,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到一起,这样学生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富有特色与灵魂,同时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加顺利。
3.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高校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这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高校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到学生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学生到工作单位实习工作以后,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将会存在更加准确的认识,同时更加理解自己所在专业的学习意义,进一步明确自己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同时还可以对基层民情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加了解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用更加成熟的态度看待后续的学习与工作,以上这些认知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当然,这些认知的获得都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学生还能在社会实践中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与水平进行良好的提升,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后续的生活与学习[6]。
4.关注学生,呵护学生心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与对学生的心理呵护是分不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初期,应该面对学生展开必要的心理普查,在心理普查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发现问题的学生,应该及时展开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通过相应的措施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同时干预方式应该做到点面结合。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对其展开正确的引导,而对于个别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展开一对一的对话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例如一些大学生比较自闭,在与人交流的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可能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或者家庭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加到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活动中,引导学生将心理障碍克服,重新拾起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并用更加积极的心理与态度面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5.有效地提升社团的社会适应力。高校社团组织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之一,高校社团的建设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了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条件与空间,社团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社团与社团、社团与社会之间就能产生更加有效的联动效应。例如,在举办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对其进行赞助,这就需要社团中的学生积极与企业进行交流,并与其建立起合作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进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应该积极与社会中的企业实现对接,并通过这种方式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还能在实践过程中促使自身各方面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精神成长[7]。
6.实现自我成长的长期有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促进自身的成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的提高。思政教师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留出空间,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接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该尽量创造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践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最终获得全面的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