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6 16:4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软件技术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型 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课程设计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开发
赴德国考察学习,通过课程观摩、企业参观、职教人士访谈,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近2年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思考与研究,本文试图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探讨我国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和课程开发的方法。
一、软件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德国没有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的专业有信息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以及通信专业等,但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是按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顺序组织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根据学生将来面向的岗位群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学习的内容和应掌握的技能,在职业教育中这种课程教学方法比较贴近于实际,缩短了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方面的距离;并且有企业参与的教学,在职业教育当中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专业劳动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工作过程知识涉及企业整个的工作过程,它不仅包含工作经验,而且也包括有关生产目的与生产进程方面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起来的,不只是关于具体操作的知识,而且是有关不同的劳动怎样与企业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因此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学科知识中引导出来的第二手知识,它具有自己的品质,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的。
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包括5个基本的环节:企业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设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路也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
2.基于全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型
根据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对软件行业企业的调研,本文构造这样一个模型:基于全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以系统化的工作过程为人才培养的主线,以实习实训为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以知识理论教学为个性化能力提高的补充,建立现代化、职业化、模块化的支持平台,严格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管理,1见图1所示。
图1 全程职业化系统化培养模型
3.基于6步法的设计导向课程开发
德国职业教育倡导的行动导向是按照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实施“行动”教学,所谓完整的工作过程是指: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的过程。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用行动过程、用实践的方法进行学习。设计导向则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应该学习自我设计,应该不断提高设计工作过程的能力。实际上,行动导向与设计导向的契合是我们的目标。行动导向的教学也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行动导向的学习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行动导向的教学在理论上是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的:动手和动脑活动之间不是以直线上升的形式发展,而是在两种成分之间动态的交互影响而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的。
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技巧,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教学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更多地是作为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技能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的主持者。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教”转向了学生“学”。
设计导向教学可以在行动导向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目标引导,而方法选择和工作过程规划以及方案实施等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时,我们也应该考虑那部分有更高需求的学生。他们有潜力通过学习做到:根据目标要求,进行自我规划,完成方案设计,做出决策,进行实施,并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估及改进工作。
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1.基于全程职业化培养模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围绕核心课程设置的一整套课程。对于传统培养模式,其核心课程是专业理论课。而对于全程职业化系统化培养模型,核心课程设置则完全不同。如图2所示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
图2 基于全程职业化培养模型的课程体系
2.课程说明
按照上述人才培养模型的基本思路,四个培养阶段以实习实训为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那么每个阶段的核心课程设置要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思路,进行全程创新。下面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对各阶段核心课程(即学习领域)设置进行说明。
(1)第一阶段,职业初步认识阶段,核心课程有:感知企业氛围、职业素质与企业发展案例、软件行业现状调研、职业分类与职业特点4门。这4门课程是新设置课程。感知企业氛围课程通过非专业性企业实习进行教学,在职业导师的帮助下逐步认识软件技术相关职业和认识课程学习的必要性。职业素质与企业发展案例课程通过企业参观和软件企业创业史、发展史讲解,使学生对职业素质提高和企业发展的关系有个明确认识。软件行业现状调研课程通过网络搜索、图书资料查询、软件企业调查了解软件行业现状、学习掌握调研方法。职业分类与职业特点课程通过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设备给学生介绍职业分类并展示职业特点,让学生对各种职业有个基本了解,以便对自己选择的软件技术职业有更清楚的认识。
(2)第二阶段,岗位能力提升阶段,核心课程有:软件编程项目实训、软件测试项目实训、系统部署与维护、软件文档管理实训。这些岗位专业技能实训课程通过专门技能实训室和职业技能项目教学与专业岗位实习来进行实施。其中软件文档管理实训、系统部署与维护实训是新设置课程,也是较难实施的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半日专业实习环境与知识模块库提供的辅助教学环境进行协调配合,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充分研究以便实现这一阶段的多项岗位技能提升的目标。
(3)第三阶段,综合职业能力提升阶段,核心课程有:软件外包项目实训、中小软件企业研发项目实训、大中型企业软件项目开发实训。这些生产型综合实训课程也是全新设置。这些课程是按照软件行业企业类型进行设置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专业知识课程进行设置的。
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含于“知识模块库”中,根据实践课程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室讲授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点播网络课件进行自学及远程教学。
学习领域相当于一门课程,但它与传统的一门课程不同,它不是学科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也不是工作过程的一个知识体系,它是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相近的完整的工作过程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以相关知识理论为补充的职业学习的一个完整内容。
三、软件技术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课程可以包含若干个学习情境,在新的教育模型中学习情境设计几乎等同于课程设计。基于上述模型的课程设计首先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设计原则
(1)以真实的软件项目实施教学或以真实的案例模拟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采用真实的技术文档为教学参考素材。
(2)以软件行业当前流行的开发环境为主要教学工具。
(3)按照软件企业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课程设计。
(4)根据课程难度,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注意教学方案的可行性,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状况,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
(6)按统一标准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要精选软件项目或案例,不能随意安排,要在一定时期内把教学内容标准化。
(7)按照6步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在课程实施时,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应按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施的,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
2.课程设计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课程设计需要统一标准,而统一标准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包括教学文档格式方面。统一性与标准化是一种美,有利于课程的推广与发展;而多样性与灵活性是另一种美,是事物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多样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媒体、教学活动、方法等细节设计上。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要呈现多样性,如知识传授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规范:①获取与工作任务有关的信息、明确任务要求;②制定工作计划、安排进度;③选择方案、做出决策;④工作任务实施、完成工作;⑤对照任务要求、检查调整工作;⑥总结评估、提出改进方案;设计6步活动相关的知识、能力、方法、工具及教学的评价标准。
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程设计得到最佳效果。
3.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案
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案是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的,尤其是软件项目教学。除选择适当的软件项目外,如何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进入项目中的角色,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如何进行学生分组,如何使学生加强合作,如何让学生按照行动导向的6步法进行项目规划、实施等,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是教学组织方案应设计的内容。
课程教学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明显的行动成果;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
4.考核方案的可行性
对学生进行教学考核的考核方案可以包括多种考核方法、考核形式、考核内容以及各项考核内容所占比例,考核内容可以包括课堂学习效果、考试卷、课业、报告、作品、项目文档等。设计一个考核方案首先要考虑其可行性,如果要在每次课堂都考核每个学生,采取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沟通或逐个考核每一个学生的方法,恐怕时间方面就是不可行的。将学生分组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软件项目采用分组教学是实践证明了的非常恰当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可以给教师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小组组长记录组员情况,把考核标准制定好细则,让学生自评、互评变得可操作,教师进行小组整体考核和个别抽查。这样可以节省课堂考核时间,使考核方案可行性得到提高。
5.利用现有教学环境,逐步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很大,但无论学校的教育资源是丰富,还是匮乏,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因地制宜,逐步开发新的教育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开展了多年,已开发的内容包括:软件技术专业标准、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部分课程课件、部分网络教学软件、项目案例集、教材、项目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和教学方案。这与我们的目标比仍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能够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软件行业最适用的人才,根据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的结果及我们最后的目标定位――培养程序员、技术支持和软件管理人员,将建设一整套有效的、适用的、优质的软件技术课程教学文档和辅助资料。
教育资源丰富包括:有一批优秀教师,有丰富的教学资料,有多种教具、设备,还要有高效的教育管理团队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往往教育资源是不断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丰富与否是相对的。只有与时俱进,跟随时展,跟随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变动,不断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才能保持教育资源丰富的状态。其中,高效的教育管理团队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关键。
四、结束语
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根据我国软件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创新,课程设计以行动导向、设计导向的理念为指引,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为己任。
紧密结合软件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改革创新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与IT公司深入合作,发展与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升级课程及教学规范,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课程设计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重构企业发展”的发展战略逐渐成熟,同时也带动了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软件技术服务行业的企业——以无锡市古德软件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抢占市场,迎来自己发展的春天?笔者认为,应从企业实际出发,进行市场再定位、打造“技术人+广告人”的服务营销组合,建立服务质量评估模式及方法,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字:服务营销;微信;服务质量评估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学习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手机和移动通信网络、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与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营销模式等都发生了改变。因此,软件技术服务行业就开始兴起和迅速发展,成为了拉动绿色GDP的主力军。
1.“互联网重构企业发展”的新技术和营销新模式
1.1 “互联网重构企业发展”的主要新技术。
(1)移动互联技术。指用户使用无线智能终端(手机、PDA、平板电脑等)可以在移动状态下使用互联网的网络资源。
(2)物联网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3)社交网络技术。帮助人们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或建立社会性网络的各项互联网应用技术和信息载体。具有综合性、人际关系真实化和工具性特点。如微博、FACEBOOK、在线社区、视频网站、开心网、人人网等。
1.2“互联网重构企业发展”的主要营销新模式。
(1)博客营销。是通过博客网站或博客论坛接触博客作者和浏览者,利用博客作者个人的知识、兴趣和生活体验等传播商品信息的营销活动。它是靠原创的、专业化的内容吸引到读者,培养一批忠实的读者,在读者群中建设信任度、权威度、形成个人品牌,进而影响读者的思维和购买决定。
(2)微博营销。是指商家或个人通过微博平台发现并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的商业行为方式。该营销方式注重价值的传递、内容的互动、系统的布局、准确的定位,微博的火热发展也使得其营销效果显著。
(3)微信营销。主要体现在以安卓系统、苹果系统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中的移动客户端进行的区域定位营销,商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二次开发进行展示商家微官网、微支付、微活动等,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
2、无锡市古德软件服务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2.1 行业定义。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运输、检索和利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活动。其业务形态主要但不限于:信息技术咨询、信息技术系统集成、软硬件开发、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而无锡市古德软件服务有限公司属于该行业下的软件技术服务子行业。
2.2 公司经营概况。无锡市古德软件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古德公司)属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无锡市场上发展近10年,主营业务为网站建设和维护、SEO网站推广优化、网络平台建设。古德公司处于发展中的软件技术服务行业小微公司,以口碑营销为主,拥有顾客200多家。在未来五年里,希望通过市场再定位、打造“技术人+广告人”的服务营销组合,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知名度,发展新业务。
2.3 公司SWOT分析
(1)优势:2003年古德公司成立以来,用“以诚为本、用信得众、质量第一、利益共享”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指导企业的发展,致力于为顾客提供网站建设和维护、SEO网站推广优化、网络平台建设服务。在该行业发展的10年,古德公司以口碑营销为主,其他营销模式为辅,以品质和服务赢得了顾客的信赖,使得顾客愿意向同行推荐,从而逐步扩大其公司影响力,拥有较稳定的顾客群。古德公司在无锡软件技术服务行业中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功的为无锡餐饮业、机械行业等企业进行品牌网站的建设,并搭建了无锡婚庆网、无锡厂房网等行业网络平台。该企业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该证需要公司三人以上参加考试合格后才可申请,每年年检,五年一大检,只有正规的公司才能申请到。所以,一些兼职小团队是不合法的,不具备经营资质。
(2)劣势:古德公司虽然发展了10年,但是公司规模小、业务量较少,提供的服务技术含量低,产品单一,营销模式比较传统,不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机会: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十二五”时期,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的整体质量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潜力大,国外企业在网络推广上的投入可抵达企业总投资的35%以上,而中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在网络上的投入不到企业投资的10%,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4)威胁:同类企业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在无锡市场上该类企业有150家左右,同行竞争激烈,除了在工商局登记的企业外,还有一些2-4人的兼职小团队,运作成本低,报价极具吸引力。
3、无锡市古德软件服务有限公司的MODERN营销理念和方案设计
3.1 从关注企业生存向重塑“创新、专业、进取、真诚、感恩”企业形象的转变。
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著名品牌专家Keller对企业形象的定义是:消费者在记忆中通过联想反映出对组织的感知。
企业形象有好与不好之分,当企业在社会公众中具有良好企业形象时,消费者就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或接受其提供的服务;反之,则不会。因此,古德公司要从企业内涵建设下功夫,内在形象是企业目标、精神和风气的综合体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能感受到的,是企业给顾客的第一印象。塑造“创新、专业、进取、真诚、感恩”的企业形象,既具有时代感又表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认同感,是向顾客传递企业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3.2 深耕细分市场,主攻“专精特新”。
科技型小微企业要在细分市场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小而美,即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的优质小企业。“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经营、特色化经营和新颖化经营。
古德公司要进行细分市场,必将在市场裂变、产品升级换代和商业模式变革中寻找机会。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目前,该软件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以及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服务插件的强大功能广泛被社会大众接受,微信用户已经达到6亿。因此,古德公司要顺应时展,抓住机遇,挖掘新技术催生的新市场,进行市场的再定位,即为顾客提供微官网的技术服务。
3.3 从单纯的技术营销向内容营销和技术营销的转变。
古德公司在以往的营销中,注重的是技术服务和服务态度,目前的顾客都是通过老顾客介绍,即口碑营销而获得的。如能将有形展示和过程与产品进行有机结合,进行“技术人+广告人”的服务营销组合,必将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
很多同行企业只是为顾客提供技术服务,如搭建品牌网站,网站产品信息由顾客提供,其实软件服务公司的服务并不到位,品牌网站的浏览量很大程度上和网站内容的编写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基于上述情况,古德公司应重新认识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转变公司角色,既要为顾客提供技术服务,又要为顾客优化产品宣传广告词,利用热门
关键词 编写文章,提高点击浏览率。
3.4 从公司利益最大化向顾客利益最大化的转变。
要真正做到顾客至上、以顾客为中心,如果仅仅停留于满足顾客的现有需求显然是不够的。古德公司要想成功,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去“引导”市场需求,“创造”市场需求,也就是说,企业通过自身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引导市场、吸引顾客,在充分尊重顾客利益基础上满足顾客个性化、知识化、综合化的服务需求。
古德公司只有力争使顾客利益最大化,才能稳定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发展微官网业务,为顾客推荐微信的魅力和巨大的用户市场。(2)做到服务升级,为顾客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为顾客提供内容(广告)服务。(3)引导顾客重新制定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标准,在同行里,古德公司起到能达到顾客满意度要求的示范作用。
4、服务质量评估模式及方法的建立——软件技术服务行业
4.1 服务质量的定义。服务质量是产品生产的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服务质量的基本属性为可感知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
4.2 服务质量评估模式建立。顾客感受到的整体服务质量不仅与顾客所接触到服务经历有关,而且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有关。(如图一)
4.3 服务质量评估的方法。(1)根据软件技术服务行业特点,确定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可考虑的服务质量要素为技术功能、安全性、价格、交付期、服务增值性等。(2)按照其重要程度确定每条标准的权数。(3)针对每条标准设计相关的问题。(4)设计问卷,请顾客评分。(5)进行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根据消费者期望模型所获得的服务质量,反映的是感知的服务质量距离预期的服务质量的差距,即服务质量=预期服务质量-感知服务质量,如果差距值越大,表明服务质量越差,反之,则服务质量越好。
古德公司将更重视服务质量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强大竞争力,做到贴心服务,让顾客产生信任感、安心感和共鸣感。
参考文献:
[1]《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行业分析报告2011》,doc88.com
[2]《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分析》,docin.com,2010-12-01
[3]《服务营销》,邱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sina.com.cn 2012年04月06日
[5]《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谋求新发展》,王象山,《上海中小企业》,2014年2月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能力;行动领域
一、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背景及现状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创业基础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到现有的教育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大多数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或以创新创业讲座的形式开展,内容主要以营销、管理、法律、工商、税务等内容为主,而没有融入专业知识。[1]
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围绕软件工程相关岗位,面向IT企业、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程序员和软件维护员等岗位,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管理、网站开发与管理、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软件营销与维护、软件测试、项目管理和系统分析等工作。从培养目标看,专业的应用及实用性突出,专业特点明确,紧扣软件产业相关岗位,课程体系围绕核心岗位,针对能力和素质目标加以培养,适合就业目标为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重点素质和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育融合的目标是实现面向软件开发新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以创新谋求创业。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特点,通过近一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总结归纳出软件技术专业双创培养要区分为通识和专业融合两类进行。双创通识培养,主要面向一般性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与专业知识产生交集,主要针对能力、精神和性格。通识培养主要能力目标和典型行动领域包括:(1)领导责任力:确定团队组织结构;确定自我驱动的计划;建立人力资源的策略;制定团队建设的计划;建立复杂问题决策的思考方式;综合协调资源;及时快速灵活调整方案。(2)洞察力:发现市场问题和需求,如7W5H;描述问题,如PA矩阵;明确需求类型[2]。(3)创意及分析能力:创意思考方法,如奥斯本检核表法、列举法[2];自我评估;机会评估;业务系统及过程分析;风险评估;资源整合评估;方案评估,如DOFV[2];可行性分析。(4)解决问题能力:业务流程再造;运用专业领域知识;确定商业模式;设计营销策略;设计方案;设计商业计划书;申报企业流程。(5)人际交往能力:协调利益关系人的关系;交际公关;遵照相关礼仪礼节开展交往。(6)学习力:快速掌握应用专业领域知识;建立团队学习发展计划。专业融合培养,主要将通识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本身是在通识范围下的专业化和细化,期望达到在专业领域下实现创新创业,或利用专业知识直接或间接推动创新创业。另外,需考虑大学生初创企业的现阶段特点,进而对能力和行动领域进行裁剪。软件技术专业双创教育主要能力目标和典型行动领域包括:(1)领导责任力:建立学习型组织[2]。(2)洞察力:通过威客等平台发现整理市场需求;利用互联网手段调研;认识互联网+生态系统[3]。(3)分析及决策能力: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分析资源利用情况;掌握数据分析工具使用和理论;利用大数据信息进行市场分析。(4)解决问题能力:掌握软件开发相关国家标准及法规;熟悉周边高科技园区及双创空间;熟悉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规定和法规;熟悉投融资渠道和路演相关标准;熟悉软件领域及相关开发平台和专业知识;利用互联网推广产品;熟悉快速开发平台和原型设计软件;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5)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从用户角度探讨问题的方式方法;掌握团队沟通的积极方式。(6)学习力:快速掌握软件专业知识;熟悉新技术的平台;熟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规程。
四、结论
开展双创教育,首先要明确双创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明确培养目标的核心能力和行动领域,即解决“教什么”问题,然后再探讨“怎么教”的问题。对于高职层次的双创教育更要偏重实践操作层次,弱化生涩理论。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为参考,分析了该专业双创教育培育能力目标,以供未来进一步深入探究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融合相关问题。
作者:张波 单位: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刚.基于软件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探索[J].内江科技,2017,01(1):130-131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插件技术
一、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概念和功能
1.1插件技术。插件是指把编写的程序规范为统一的接口,使程序在运行中可以使用对应的接口,使应用程序的功能得到扩展。计算机软件的插件的应用程序在运行的时候相关的扩展功能较好。即软件开发商通过预定义接口的规范,允许第三方软开发商通过开发相应的软件使软件的功能得以扩展,而不用对整个代码程序重新进行编译,只需要更新源代码,最后整理和重译相应的程序即可。
1.2插件技术的功能。计算机插件技术扩展和更新软件功能的时候是不修改相应的软件程序的,只需开发商公开相应的软件接口,在此基础上,任何公司和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制作出完善软件功能的便于操作的相关插件。软件开发由软件开发平台和插件结构组成,它把待开发的程序分成主体框架(平台)和功能扩展或补充模块(插件)两大部分。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原理
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运行的时候必须具备相关的条件,它在运行过程中既需要动态链接库和相关软件接口的支持。动态链接库模块是一种具备特定功能的软件,它不能独自实现运行,要想使动态链接库运行正常,需要输入相应的函数,或采用其他独立的程序调动其内部的功能。动态链接库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调用方式,静态调用方式是指加载DLL的时候运用相应的编译系统,或在应用程序结束之后,卸载编码。如果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其他程序在重复使用DLL,应该利用Windows使DLL的使用记录减少,直到其他程序不再使用在释放。这种简单的使用方式可以使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灵活性较差。静态调用方式是指编程者加载或卸载DLL的时候运用相应的API函数,该方式应用比较复杂,但是其内存却得到了合理的运用,运用该方式编辑大型的程序相对方便。
三、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应用
3.1插件技术的应用类型
(1)脚本式插件。脚本式插件的程序编写比较难,一般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编写,工作人员利用Office软件进行辅助,是为了利用Office内置的VBScript插件,这种插件直接利用软件本身就能独立完成任务,在办公自动化软件中使用比较广泛。当前XML是使用最多的脚本式插件语言,它简单易懂,但是同时也容易因为不甚埋下祸患。(2)批处理式插件。批处理式插件是计算机软件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它类似于计算机批处理式命令,这种插件大部分以文本文件的形式存在。这种类型通常只在WinAmp、WinHacker等常用的系统中能用到。一般按照批处理式插件结束后,计算机软件用户只需要输入正确的命令代码,就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操作,使软件系统根据设定的程序运行。(3)聚合式插件。聚合式插件主要是通过编写EXE程序来发挥插件的功能。所以只要调用聚合式插件就能利用插件功能。该方式有利于插件与宿主程序、插件与插件之间进行数据交流。通常在构建程序主体的过程中,利用现有的程序开发网络环境工作,方便自己对自定义接口进行设置,并且软件系统在运行的时候可以直接访问插件。
3.2插件技术的实现方式
(1)组件对象模型。该模型中组件是运用统一的方式实现不同软件信息的交互和通讯。根据组件对象模型开发软件的插件,在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的开发过程中运用插件技术,不能对数据库模块进行单独的划分,阻断了不同的数据库模块之间的信息通讯,所以给设计和开发数据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极大的提高了数据库开发设计的效率。(2)动态链接库方案。该方案有特定的功能,动态链接方案不能独立运行,它利用函数调用宿主程序应用的功能,计算机windows系统应用该方案使不同的软件系统组件实现重用,运用动态链接库方案时,程序开发设计人员在集中调用插件的时候应该熟悉插件调用和编程的相关规则。
结语
计算机软件中插件技术的应用优势比较明显,最大的优势是软件的更新,只需要在编译的时候以源代码为基础,节约时间的同时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成本,更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标准;岗位技能标准;职业教育
一、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高技能软件应用型人才,是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各国有各国的特点,但发达国家普遍的特点是都是建立在市场济经济基础上的,且都结合本国国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分散,比较独立,尤其在学生所内容与职业需求的结合方面,仍然不够系统,规范。随着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且与世界接轨,对于软件测试专业人员需求量激增,但行业招聘一般要求有工作经验,这样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利就业的,职业教育既然培养的是职业,就应该面向职业,不要与企业需求脱节,所以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所需技能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
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主要研究目标、内容、主要特色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标:1.研究一套适合高职高专软件技术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方案。2.针对对接方案的应用研究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课程标准。内容: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终级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业乐。”针对在校学生面临的是顺利从业问题,职业教育应该从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入手,使毕业生能够找到自己对口的职业,因此,此次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将名师工作室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融入课程标准的研究。软件技术专业拥有长白山名师、市级名师与院级名师多个工作室,日常可承接不同种类,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各种项目,本课题组全部成员均为名师工作室教师,在名师的带领下,选择一部分肯吃苦、勤动手、善创新的学生共同开发研究,每个名师工作室都有自己的一整套职业岗位技能规范,我们可以将其中典型的职业岗位技能规范融入课程标准当中。2.将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嵌入课程标准的研究。软件技术专业近来一直不断派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这些具备企业技能的教师会把握机会将学生带入企业当中,学生每天除了在校学习外,还会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接受正规管理与训练,我们可以将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嵌入到课程标准当中,使进企业的学生更快适合企业的岗位需求。3.将大赛中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创新能力要求纳入课程标准的研究。软件技术专业每年都会有部分尖子生参加各级别大赛,参赛选择不仅要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更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我们要把这种心理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训纳入到课程标准当中,为职业岗位技能提高奠定基础。主要特色:1.通过名师工作室承接的实际项目开发,提高学生项目实战能力;2.通过技能教师带学生走入企业,从实践中提高职业岗位技能;3.通过学生大赛,以点带面,树立榜样,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的关键问题:1.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方案设计;2.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系列化新课程标准的开发。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及预期收益和具体成果名称。
三、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及预期收益
理论意义:1.探索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方法;2.探索将职业岗位技能融入课堂教学的新课标。实践意义:通过新课标的开发,并将其应用的实际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实现与企业顺利对接的目的。预期收益:1.开发一套软件技术专业的独具特色的新课程标准,并进行应用与推广。2.在软件技术专业15.16级进行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四、研究的工作基础及条件
1.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4月软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认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经过三年大力建设,专业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师资队伍得到大幅优化,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2.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软件技术专业于2010年4月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执教能力、科研能力、开发能力得到社会认可。3.企业人员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均按企业的岗位技能设置,各课程的课程标准,岗位技能标准,都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学院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大力支持。不断加强校企业合作,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逐步完善岗位技能标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所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分级制 课相教学 实践教学 探讨
我们在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探讨中,以突出职业教育的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为主要要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围绕该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这种类型的教育是从实际存在的职业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资源开展的人才培养活动,提倡为用而教、学以致用。在本文我们想要介绍“从职业出发的教育”如何解决教学问题,想指出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如何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比如我们关心的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提出了探索职业教育特征的路径;明确了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职业教育分级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人才结构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等其他教育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适应社会分工对于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标准是对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的具体描述。在实施职业教育标准的过程中我们要突出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过程即评价过程;教育不是课程,是活动;教育是活动,对于职业教育是行动这样的一种理念。
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关键之一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升,因为教学质量决定了职业能力培养的结果。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一个活动作载体,也只能是一个名词,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从特定职业的社会功能、职业能力出发,研究、设计、开发一系列任务教学、训练、评价模块,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由单一任务到组合任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学项目和教学载体,是职业教育的精华。在这里,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课相,它指按照特定生产项目(职业任务)设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训、做、评全过程的进程。它解决了职业教育标准化问题,实现同企业需求及标准零距离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单元,也是实际教学的组织方案;它是质量、是标准,是分级制的基础。
教学工作是一项针对学生而开展的促进人的身、心能健康发展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也应遵循这样的规律。课相教学对于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来讲是比较新颖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是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产品设计,凸显“实用”导向,它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完成什么实际任务,而不是传统教学的懂什么概念、了解什么知识,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改变,所以课相教学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是能够形成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在课相教学的质量定义中我们会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要求,安排课相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相教学质量保障是能以实用技能中的基础为核心,遵循基础实用原则,以动手能力为合格目标,以项目经验为学习目标。所以,探讨并研究高职教育分级制下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相教学模式与方法是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应探讨的一个领域。
实践教学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育分级制中课相教学的主体,是实现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其运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研究实践教学在课相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是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专业教学的核心。近一段时间以来,软件技术分级制以开发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软件工程师培养知识体系(培养方案和课相体系)为中心工作,并特别强调在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有软件企业的参与。在软件技术分级制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须探讨在新的课相标准下,如何进行及提高分级制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是本课题的目标。
目前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方式偏重于课堂教学活动,强调课堂教学方法,对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不够重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过于模糊和主观化。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是软件技术专业职业教师在进行课相教学模式探讨方面首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育进入分级制教学后,保证其教学质量成为高职院校日益关注的工作重点之一,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建立完备的课相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与体系,而它的前提则是课相教学模式的实施。
完善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相, 以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 合理设置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相,构建3个技能递进训练课相, 即职业基本能力训练方面课相、专项技能强化训练方面课相和工作能力综合训练方面课相, 把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按层次有机地联结,有序地在3个课相间进行结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专业高职教育为适应高职院校中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学模式的要求,建立相对完整的教学环节,形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在新的趋势下,我们要探讨如何在原有教学模式下构建新的多元化、多主体教学方法来促进课相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够注重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课相教学模式内容的设计应以教学大纲与计划的安排为主,在课程讲授环节上可采用软件工程中的“模块”法做为模式参考,一个好的课相教学模式设计必须以“一个任务”的完成为前提,在一次课的时间内以“一个任务”的某个“模块”为课堂讲解内容,内容的增加与扩展则需要任课教师根据经验来添加所需要的知识点,所以对课相教学模式中知识点的添加是一个较难掌握的度,对这个度能熟练、准确、应用自如的使用是衡量课相教学模式的标准。课相教学模式应建立要实践教学基础上,但却又不完全等同于实践教学,因实践教学是以实训为过程的教学,课相模式教学是在实训的过程中将知识点的学习做为耦合达到对软件知识理解并掌握从而达到程序开发所具备的能力。所以课相教学模式应是软件专业教学方法探讨的重点。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分级制下软件技术专业课相教学的探讨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我国软件业发展人才的重要前提。高等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育应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模型,满足学生对软件业职业岗位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升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进行创造性地教学活动,以满足软件专业职业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方案的研发模型》2011年1月13日、北京市教委孙善学委员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7).
[关键词] 开发过程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一、开发设计思路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教高[2006]16号文件,借鉴国内外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思想,遵循软件制品开发流程、企业经营管理规律和职业能力认知规律相结合,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软件“蓝领”的原则,大胆探索实践、创新,系统研究总结提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即:
1.“与软件园区融为一体,校企合作双赢发展,根据IT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设置思路,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就业机制。
2.按照面向领域的课程体系构造反向推导流程的倒推方法,即:根据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和定向培养目标,确定了软件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3.以营造真实开发环境,完成模拟或真实项目开发,获得职业经验为目标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研究与运用:直观性教学、案例教学、角色任务驱动教学、顶岗实习工作学习。
二、开发设计程序
软件技术课程系统开发程序由如图1所示的四个工作步骤组成:以专业调研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校企专家共同研讨,以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为主线,确定工作任务;校企专家共同参与,以软件项目实践为载体,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校企专家共同制定和评估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做法加以说明:
1.以专业调研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
成立了7个调查组,走访国内、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成都地区)IT企业20余家,回收调查问卷200多份,查阅行业协会年鉴,网络搜索,历时近2个月,对IT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形成调研报告7份,在此基础上,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行业岗位群要求,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Java Web 软件开发、 Web开发、Web UI设计、软件测试、软件产品营销、数据库设计开发、用户界面设计、项目管理等。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Java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Java软件开发人员在企业中主要集中于Java Web项目开发,因此,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瞄准Java Web 软件开发岗位。
2.校企专家共同研讨,以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为主线,确定工作任务
行业专家和资深专家共同研讨,归纳、整合出具有典型性、学习性和职业代表性的10个典型工作任务:文档编写与管理、用户需求调研、用户界面设计、软件工程图纸阅读与建模、编码与调试、数据库管理与设计、软件测试、软件产品维护与服务、功能模块设计、团队项目组织与实施。对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划分多个子行动领域功能,进一步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与构成及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3.校企专家共同参与,以软件项目为载体,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本着知识适用够用为原则,从需完成的开发任务和职业核心能力总结归纳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共同设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前面阶段的工作分析和成果,结合学院实施的“1321”教育体系(即1学年分为3个学期,2个学期为理论与实践学期,1个学期项目开发)和2+1教学模式,共同讨论和初步确定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方案。召开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召开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由学校、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组成)进行讨论,共同最终审定所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IT行业企业合作,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积极探索、拓展、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共育新途径,逐步形成了专业“产学互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保障了学生半年工程实训、半年顶岗实习效果,实现了校企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该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在IT行业就业竞争力日趋激烈情况下,毕业生能够在近四年平均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待遇与同类院校相比名列前茅,优质人才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
[2]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35.
关键词:工学结合;软件技术;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085-04
1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切合市场需要的专业定位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软件技术人才,学校在软件专业的定位上,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切合。通过市场调查及论证,我们发现,深圳作为软件大市,对软件编程人员的需求量巨大。因此,软件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大专层次的技艺型、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就是通常所说的“软件程序员”,其就业岗位是在软件企业、银行证券以及非IT中小型企业、党政机关担任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软件详细设计、代码编写、程序测试以及维护等。
在培养目标上,培养技艺型高素质软件技术人才,以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并实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导相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在办学任务上,明确了软件技术专业承担的4项培养任务:
1) 成为技艺型高素质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2) 成为软件程序员的培训和考核基地;
3) 积极开展深圳市中职师资培训工作,积极扶持贫困山区师资培训工作;
4) 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成为深圳市中小软件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2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市场技术需求和学生特点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对软件应用人才的技能要求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我们的招生范围局限在深圳市,生源质量也与其他一些高职院校有较大的差别。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些差异,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针对不同学制 (目前软件专业有2年制、3年制、5年制) ,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
2.2紧跟行业发展,培养符合发展需求的软件人才
针对深圳市场对软件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需求趋势,软件技术专业先后设立了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电子商务技术等专业方向,并通过“强强联合”,与深圳市远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商业信息系统”专业方向。
深圳作为软件大市,在软件出口和软件外包等方面有极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从2002级开始,在软件技术专业的电子商务技术方向中开设了大学日语选修课;从2004级开始,大学日语列入专业必修课,并要求学生获得“国际日语水平测试四级证书”作为外语证书毕业资格要求。从深圳市职业市场需求来看,对日软件开发人才开始走俏,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敏锐性和市场前瞻性。
2.3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确保学生“零距离”就业
由于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而深圳市作为软件大市,各企业在技术上更是紧跟时代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掌握最新的技术,才能切合市场的需求。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紧跟企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例如,从2004年开始,J2EE由于其高安全性、跨平台性,逐渐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我们把握时机,从2004级教学计划开始,将专业平台课程从C++调整为J2EE,通过开设一系列课程,强化学生J2EE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为企业培养“对口”的专业软件人才。这在高职软件专业中属于新尝试,从目前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应该是非常切合市场需要的。
2.4探索不同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层次的高技能应用型软件人才
从2003年起,我们开展2年制高职教育的调研与论证工作;从2004年开始,软件技术专业招收“五年一贯制”学生;2005年开始招生2年制学生,进行2年制高职教育试点工作,并计划于2006年开始招收4年制学生。
至此,软件技术专业已形成了多种学制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市场发展和职业岗位多样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5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合作机制,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行业和企业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办专业方向,以及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让企业参与到专业建设,并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实现“三赢”的局面。
在“校企联合培养”中,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具体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去,既学习了先进实用的软件开发技术,掌握了软件开发的具体流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从企业的反馈来看,学生的出色表现得到了企业的认同。
3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3.1优化课程模块学时分配,落实“理论够用,强调动手能力”高职教育理念
基础理论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紧跟软件行业的最新发展与企业的当前需求,注重课程的适用性、针对性。依据高职教育特点,配备骨干教师组成教学梯队,逐步形成了以专业重点 (主干) 课程为主框架的课程体系,其中先后有3门课程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
3.2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理论课体系,突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岗位(群)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采用反推法,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构建了一套以应用为主线的理论课程体系。
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际应用的原则进行了改革和整合。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整合为“计算机数学基础”,开设“计算机导论”课程,使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根据软件技术人才能力要求,从2004级取消了“计算机结构”课程。增加了专业技术管理方面的课程,通过开设“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软件编写规范和软件测试的知识和技能。
3.3适时进行专业课程调整,确保专业课程内容与软件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
软件行业与其他专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软件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因此,软件技术专业从建立伊始就确立了灵活的课程体系以更好的适应国内外软件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苦练教学基本功,抓好重点课程建设;另一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充分汲取国内外软件认证培训的成功经验,将国际知名厂商的IT认证与课程体系相融合。
3.4采用符合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规律、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以应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上需要从应用入手,通过应用去学习和掌握有关概念,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以应用需要来取舍内容,理论实用、够用、管用。
因此,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已探索出适合编程语言类的“实例引入、改造拓宽、项目综合”教学法、“引探式” 教学法、“问题牵引”教学法、“多维多层次”教学法,适合操作性强课程的“教、学、做”三明治教学法、“项目递进驱动”教学法、“双层循环”教学法;“应用项目开发驱动”教学法等。
4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动手能力培养
专业内部的实践教学与下企业的实践磨练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良性关系。企业中的实践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是,作为企业来说,它的目标是根据它自身的发展来制定,相对于整个软件行业来说,是微观性的,有时未能与软件行业整体趋势相随,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于整体目标的把握、学生全局观的建立等方面,实现囊括宏观微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专业内部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积极探索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本,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3大模块组成的,具有模块化、进阶式、组合型特征的科学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具体实施上,引进行业标准,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应用全面接轨,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堂教学训练、整周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准确定位学生的职业培养目标,并确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与措施。具体的措施有:
1) 加大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大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改传统的课程考核为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积极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2) 加强整周实训,每个专业方向的整周实训课程达到31周以上。在整周实训课中以实用项目开发为依托,重点训练学生综合项目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
3) 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开发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4) 根据软件开发特点,构建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不断线。
由于教学体系以课程来体现,而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则是多门课程知识的整体运用。因此,如何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保证。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课程内的教学改革,更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如在“Java网络编程”中,我们通过采用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让学生将“大型数据库”课程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开发,同时在算法设计过程中,将“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娴熟运用。在“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中,要求学生用“软件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实用项目开发,并通过“软件测试”,来保证项目按既定目标正确运行。
5专业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5.1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多元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模式实现的是“封闭式”人才培养方式,专业与企业、用人单位、社会“绝缘”,导致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社会需要具有什么知识、素质、技能的人才,相对“封闭”的学校无从得知;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未能迅速获悉企业、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导致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培养体系相对落后,传授的知识、技能很可能在毕业生尚未走向社会已经过时,而对学生以后工作发展大有裨益的知识、技能却被忽略或未被挖掘出来。
打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需要打破旧理念、旧思维的束缚,坚持“走出去”的原则,把专业推向企业、社会,构建适应外部需求的办学方式。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模式的突破点在于打破横在专业与企业用人单位之间固有的隔阂,注入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因子,将专业、课程、学生有机的融入社会,更好的为企业、用人单位、社会服务。
5.2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作用,通过合作办学,实现“三赢”
对于复合型高职学生来说,仅仅培养学生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因此通过与深圳软件行业知名大企业合作办学,积极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实践环境,实现学生、企业、专业三赢:学生通过下企业,直接参与实践性项目,实现“考验-发现不足-提高-考验”的良性循环;企业一方面能从学生中补充新鲜血液,增加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及时将需求通过学生的反馈有效的传达给专业,从而保障自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能及时的得到人才、技术的全方位支持;学院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既磨练了学生,又服务了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在这种良性运转、有效反馈中不断的发现自身不足,进行调整、改革,自我提高。
传统的学生自己出去找实践环境存在经验不足、信息不完全、无整体性长远目标、组织性不强等问题。本专业构建的以专业为中介的企业合作模式,在克服传统模式缺点的同时,在组织性、系统性、目的性、有效性、服务性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为培养更多复合型高职人才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
5.3积极探索高职教学方法,形成特色明显的教学改革成果
课程体系是建筑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大厦的地基,其坚实性、科学性、合理性是直接决定能否培养成功的高职人才的关键。同时,教学改革必须确保课程体系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软件行业的需求。软件技术专业在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的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微观上细致入微、宏观上开拓思路的工作,准确把握了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微观上做好做精教材建设,编撰贯彻高职特色的精品教材;抓好师资梯队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继续教育、下企业实习等,强化符合时代特色的“双师型”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素质。宏观上统筹整个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改革范畴;制定合理的教材建设计划;从全局上制定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技能培养;适时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合作,引入高含金量的国际国内IT认证,建设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在不断的学习、模仿、创新、综合、提高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实现持续性的提高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
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
1.1什么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完成用户所下达的指令。根据计算机软件技术可靠性的定义可以推出,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便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完成用户所下达的指令。其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很多计算机软件的说明书中往往会将自己产品的实际功能介绍的特别好,然而在实际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实现它说明的功能。这就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
1.2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的表现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正确性和意外性。其一般的表现有以下方面:
1.2.1系统危险计算机软件技术不会老化磨损,只会陈旧落后。计算机软件技术是由人类利用智慧开创出来的,然而它却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这也就使得很多软件程序很容易被篡改,可能是人为因素,也可能是受到其他程序的侵入,这些都是变成人员无法预料的,并且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些现象都是系统危险。
1.2.2我国软件技术相对落后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大部分软件行业的从事人员都是一般的基础性技术人员。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却需要很多的高技术科研人才,我国由于缺乏高技术的人才,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可靠性问题。
1.2.3没有维护软件技术的有效措施现阶段,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的维护人员一般采用预防和维护技术对一些故障进行诊断和维护,以确保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行。然而,我国的维护软件技术的措施却没能做到这一点,缺乏维护软件技术的有效措施也使得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存在着很大的不可靠性。
2解决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的措施
2.1提高软件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
就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来看,多数软件的不可靠性都是由软件出现差错而引起的软件运行错误。而软件错误却是由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编程错误造成的。由此看来,要想解决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其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避免在软件编程过程中的失误,进而减少软件运行中的错误,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
2.2对软件开发进行严格审评,提高软件开发质量
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方面缺乏高技术的人才,因此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另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评审和维护。而在我国却存在工作人员不对软件技术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评审和维护的问题。不对软件进行评审和维护使得计算机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防止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就需要对软件的开发技术进行及时的评审和维护。同时,软件评审人员也要积极配合各个软件开发领域的专业人员,以提高评审的质量。评审人员进一步根据评审结果分析软件开发是否符合标准,确保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质量。
2.3建立有效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质量监测
在90年代末,我国对军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制定了一些规范,但是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还是缺乏对其的质量检测、评价修改和对其技术的改良。另外,在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中在开发配置管理方面也缺乏严格的软件配置体制,这造成了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中技术管理的严重不足。在开发过程中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较高的专业素质,存在设计不规范、随意更改设计、文实不符等现象,这也增加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错误。这些问题都对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质量检测体系,以提高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
3小结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0 引言
随着国际之间交流的增多以及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浙江省急需培养既有对外交流技能又有专业基础能力的人才。许多高等院校为了满足教育全球化的需要,在涉外特色专业推行双语教学。软件技术专业是我院规定的两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而双语教学就是在一些非语言类专业课程中采用两种语言种类进行教学的方法,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最终能用英、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专业的学习和提升。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进行的时间不长,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管理和教学相关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亟待规范。本文从软件技术的专业特点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双语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1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双语教学于2007年开始实行,其在选取教材、师资教学水平、学生技术能力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1.1 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应该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践过程中我院双语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文教材或者翻译后再编著的教材,更有学科教师自己编写双语教材,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但是缺乏专业的系统规划作为支撑。
1.2 双语师资教学水平欠缺
我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是一个以编程为基础、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的高要求同时也对我院的双语教师素质要求提出新的考验。虽然专业的骨干教师都有在国外进修的经历,有较好的读写水平,但是相对薄弱的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的听说能力。对软件技术083中美班的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教师是把握好双语教学效果的主体,30%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引导学生能用英语正确理解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10%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他们以后去美国就读本科的引导者。所以,加强专业的双语师资应从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等多方面考虑。
1.3 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软件技术专业属于我院与美方合作办学的专业,学生在报考我校时英语成绩较好,而且在进入我校后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在实施过程中,双语教学效果却达不到预期目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匮乏,在阅读美方的原版教材中的专业术语时遇到很大的障碍。另外,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因为编程技术的难度更难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新知识的缺乏也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
1.4 评价制度不够健全
提高教师和学生积极性是改善评价系统的一项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悉专业知识,同时还力争吃透原版教材。根据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收集很多课程辅助资料。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和难度大大增加,单纯靠学生评价老师是比较片面的方式。此外,采用双语教学可能会因为班级学生的接受水平不一样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甚至可能会产生抵触厌烦情绪,从而给教师带来更多的问题。同样,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再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所述,双语教学问题的改善是一个体系的过程,不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或某一个骨干教师所能够解决的,必须从教学系统角度来解决问题。
2 双语教学系统需求分析
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双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整套的解决方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通过评价体系反馈教学效果。整个系统设计涉及教师、学生两类对象,对象之间贯穿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等四个基本内容。我们经常说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些基本内容相互之间作用、相互制约同时又构成了教学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运行过程。
双语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重要因素。首先,双语教师必须是对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框架非常熟悉,对人才培养方案及对学生后续到美方本科院校就读的需求等都应该有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在这个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双语课程特别是职业技能课程中进行软件技术开发更无从谈起。强有力的师资会帮助双语课程的学生既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能提高使用英语水平的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学习时不再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
双语教学系统中还有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条件就是教学内容的选取。教材通常有狭义教材和广义教材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通常所用的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是指包括授课计划、教学标准、实训指导书、网站、参考文献等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教学辅助系统。教材的选择标准最好为美方实践多年又极具成效的教材,既能为有志于进一步就读美方本科的学生提供一个必备的专业知识基础,也可以从事程序开发的学生提供原版的技术能力。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视学生层次、技术开发难度而决定选用何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师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好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协调学生项目组的关系,通过不同角色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为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进行和逐渐完善,双语教学的系统设计还应考虑双语教学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
3 软件技术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为了实现专业的双语教学目标,其教学系统设计是对整个软件技术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3.1 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要能让学生克服外语带来的畏惧心理;其次要选用实践性强的内容,因为用英语讲解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会很晦涩,可通过实践弥补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不足;再次,选用的章节内容应该相对独立,这样对前部分内容的理解不会影响到后续章节的学习;最后,可选用美方院校已经比较成熟的教科书,同时也可参考国内高水平院校使用的英文教材,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加及集成。
3.2 课堂教学方法设计
目前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网上美方远程教学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可充分利用美方的教学资源、专业学习网站来充实教学内容及加大知识的信息量。教师也可在校园网上建立课程的教学网站,公布教学中的单元设计、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外文版教学大纲及相关站点链接等;另一方面尝试做中学、学中做等诸多双语教学活动,发挥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3.3 教学组织管理
软件技术的知识结构有衔接紧密、层层递进的特点,也具有专业性强、实践要求高的特点。其课程的设置应采用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第一、二学期完成职业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开始,宜开设职业能力课程进行过渡,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语言程序设计。第四学期可开展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职业能力课程,最后一个学期安排自助网站建设、操作系统的职业拓展课程,这样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上,学生可以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3.4 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对教师的激励、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如果采取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督导听课点评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则效果将更好,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同时也加快教学信息反馈;二是可以对学生的双语学习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内容可包括学生在课堂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鼓励学生撰写英文论文、项目及方案,在期末总结评价时,可将中期检查与期末书面考试有机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管理中,对教学进度表、教材的选用、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制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来进行规范和管理。双语教学评价不仅使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同时也能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系部能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系统。
4 结束语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正处于试验阶段,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通过设计双语教学系统,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安排及教学多重评价等多方面以系统的方式进行规划,最终使学生达到实现双语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姜宏德.关于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发展研究,2003(1).
[2] 蔡中华.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8(2).
[3] 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4] 张远,贾忠田.模块化+交互式双语教学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工程教育;CDIO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20-02
Study on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s of Software Talents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Zhang Laomo,Ma Ying
(Henan Engineering College,Software College Zhengzhou,China451191)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is applied to two-ye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through practice in school of software in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 paper proposes a “3 +1”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built innovative project-based training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direc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rules of talents training of innovation projec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mooth connection with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needs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
Key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Practice Teaching System;Engineering Education;CDIO
当前,软件产业的应用已经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软件产业及行业信息化对软件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型软件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培养目标单一、培养过程脱节,高校计算机与软件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无法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调整传统的基于科学教育的教学体系,将工程教育应用于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知识学习与社会需求能力培养有机集成,培养方案要兼顾软件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和行业特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发展,成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我院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和改革,确立以培养“工程型、创新型的软件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
在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上,采纳了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综合培养(CDIO)的理念。CDIO理念是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国际著名工科院校创立的国际组织所提出,描述了工程教育所应遵循的培养准则,代表了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强调个人工程能力不仅应包含个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包含终生学习、团队交流、大系统掌控等一系列能力。然而,CDIO理念描述的是各类工程专业开展高等教育所应遵循的普遍原则,而在软件工程这个特定领域中的教育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以现有工作为基础,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设计了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的综合培养。
河南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在设计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始终以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综合培养的思想为指导,将培养目标的四个层次分解到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构建了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兼顾深度与广度、素质与技能的课程修读原则,保证学生所获得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具体实践课程中,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践方法和手段,保证CDIO理念的贯彻;以基于导师制的学生工程创新激励机制作为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组织工程研发小组,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工程创新,以加强对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创业。
在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中,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所谓“3+1”,即前三学期,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第四学期,不再设置课程,为学生提供半年的实战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下述方式之一完成后继学习任务:(1)进入一家企业参加实际项目研发工作,并在该企业和学校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2)在学校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者进行教学案例的研发工作,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3)参加专业软件实训公司的培训,在该实训公司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二、构建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创新实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以验证性课程设计为基础,实现第一层次的技术能力培养;以实践课程为贯穿专业课程模块的线索,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以实训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实现第四层次的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从而形成了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专业技术基础能力培养:基础实践课程
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今后成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保证,也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石。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验证性课程设计是基础理论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教学大纲,除个别理论性特别强的专业课外,其他专业课必须设置课程设计环节,且占考核评价指标的比例不得低于30%。课程设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围绕专业课程中的知识体展开,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以及自主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培养:方向实践课程
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工程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将软件技术专业细分为Java软件开发、.Net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模块化、方向化培养。每个方向均设方向基础课一门,方向技能课三门和方向实践课一门,方向基础课程以讲授该方向的基础专业知识为主,方向技能课则讲授该专业方向所需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工具和实现及操作和维护系统所需的程序设计语言和工具。其中方向实践课程独立于其他课程,由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并拥有独立的学时和学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及其在培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参见图1。
图1基于工程教育的创新实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计时,采取的思路是:先确定合格的软件工程师所应拥有的知识体系,即需要达到的培养规格,接着确定实践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和专业技能,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内容,并进一步设计每门课程在讲授理论时所应关注的重点,从而使实践课程真正成为课程模块的核心。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工程教育项目设计
软件技术专业以CDIO的理念指导实践课程的建设,鉴于每门方向实践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各方向实践课程中均引入了创新工程教育项目体系,在典型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上,由教师引导,由学生收集并提出目前在社会各个领域或企业存在的应用软件技术难题和有推广价值的基础性课题,列入项目清单;经过项目管理指导组遴选的项目列表公布给学生,由3~5名学生组成项目团队来竞争申报项目,每个项目团队推举出一名成员担任项目负责人。每个项目都配有专职指导教师,进行项目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并对每个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能够使学生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证了从构思(C)、设计(D)、实施(I)到运行(O)环节的全过程模拟。
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工程项目的立项和开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工程能力强的学生因材施教。学院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学生工程项目和竞赛管理制度,从师资、场地、设备、经费等各方面予以支持。
在师资配置上,对于能够具有创意的学生项目,或在应用上有特殊价值的学生项目,允许学生自行联系学院教师作为项目导师,或由学院安排项目导师,其工作均计入教师工作量。
在场地和设备支持上,学院预留了学生创新实验室,配置了相应的实验设备,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团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发环境,有利于团队氛围的形成。
在经费支持上,必要情况下学院可对有价值的学生项目拨予启动经费,以支持其开展工作。
(四)CDIO综合能力培养:实训和毕业设计
积极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的最后环节。鼓励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并以所在实习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开展毕业设计。对于未能进入企业实习的毕业生,则依托教学实习基地展开工程实训,采用模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工程项目的手段,为毕业生创造出实际的企业氛围。以企业实习和工程实训作为主要手段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培养毕业生的实际工程能力的同时,还使毕业生能尽快融入实际的企业氛围,缩短就业适应周期。
(五)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
河南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每年均举办学生软件设计竞赛,从中选择具有潜力的项目作进一步的发展,在竞赛项目中取得一等奖的学生,在专升本时计入成绩。同时学院重视和加强学科竞赛指导队伍建设,选拔一批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学科竞赛指导小组,为学生的学科竞赛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形成学科竞赛活动的质量保障。
三、应用情况
通过教学实践,我院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工程教育项目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结合点。
(二)进一步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课程设计、实训项目、实习项目,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特别是通过一年的工程实践,使学生达到了上手快、能力强、适应期短的企业需求。
(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项目的组队、项目竞标、项目的分工合作等环节中,使同学们体验到了必须加强交流、相互帮助、团结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行业客观必然要求。
(四)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项目选题、竞标、开发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同学们必须要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要有创新意识;必须要自学很多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吸收新知识;必须要熟悉新的开发工具,掌握软件开发技能;必须要熟悉软件开发规范,适应软件企业的工作要求。
四、结论
在软件技术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将CDIO工程教育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结合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工程化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应该看到专业方向建设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软件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把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干红华,何钦铭,陈德人,等.工程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3):30-34
[2]甘诚智,应用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6(12):297-298
[3]高峰.论软件工程化教育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计算机教育,2009(3):29-3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发展
1.引言
移动互联网在2013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包括移动网络技术、移动业务、移动产品以及移动终端等,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终端也已发展成为互联网技术的重中之重。随着移动互联网在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上的不断革新和推进,以及云计算等全新互联网理念的应用,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将成为未来互联网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支柱。本文对有关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类型
移动互联网终端,实际上是可以和互联网进行连接的,并且搭载了一些应用服务的终端设备,按照不同的市场需求,移动互联网终端分为功能型终端和智能型终端。其中,功能型终端主要是以一项功能为主,包括无线pos机、普通手机等;智能型终端是一种开放性的应用编程接口,包括笔记本、平板以及智能手机等。
2.1 功能型终端
功能型终端的功能比较固定,对运行的要求也不高,其软硬件系统也比较简单,使用的是嵌入式操作系统,所以成本、功耗以及体积都能有所控制,也可以在许多场景下广泛使用,现阶段广泛应用于远程信息录入、交通管理以及工业控制等。
2.2 智能型终端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等这些移动设备,其硬件和软件都可以满足日常娱乐、工作、社交等不同需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主要是利用精简指令集,既确保性能又减少功耗,电池的使用时间也比较长,笔记本使用的是复杂指令集X86架构,性能好然而能耗高,使用时间较短。
(1)智能手机
近些年,智能手机从仅仅有通信功能发展成支持第三方应用,从其CPU仅仅100HZ演变成目前的2.6GHz四核甚至八核,摄像头从几十万像素演变成几千万像素,以上数据都表明智能手机在近些年的蜕变,和掌机融合增加的游戏体验、语音及视频服务、大屏幕、高配置、触摸屏以及诸多第三方应用程序等。
(2)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以往仅仅是书籍的替代品,慢慢转变成具有高主频CPU、流畅性能、方便携带,能够进行阅读、娱乐、工作以及展示的作用,比如苹果ipad、三星Galaxy系列等。
(3)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是一种具有高性能、方便携带、大屏幕以及可以满足工作娱乐需求的一种电脑,在移动互联网终端中具有重要地位,未来笔记本性能和UI交互界面方面还会有巨大的进步,同时续航行和可携带性方面也将有所提升。
(4)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就是直接穿在身上,整合到用户衣服或者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一方面是一种硬件设备;另一方面利用软件实现数据交互和云端交互的功能。作为移动设备的一种,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目前来看还无法独立使用,但是未来会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发挥出重要作用。
3.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分析
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中可以简单的分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二者相互依托,共同组成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
3.1 硬件
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中涉及到的硬件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移动互联网终端硬件技术
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核心是芯片,芯片的处理器将向高速率发展,可以支持多种通信协议,满足4G多制式需要。处理器方面依然是以ARM架构为主,处理频率越高、集成图形处理芯片和诸多接口的方向发展。因此,移动芯片技术一方面是向多芯片组发展,一方面在制作工艺、功耗以及集成度方面将有更加优秀的表现。
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屏幕技术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显示屏技术,一是触摸屏技术。其评价标准包括颜色、材质以及尺寸,显示屏的技术从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向LED灯管转变,具有低能耗、高寿命以及反应灵敏的优点;驱动也从无源驱动到TFT方式转变,可以完成独立精准控制;显示材质上从IPS向S-IPS转变,视角大的同时,亮度和厚度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要求。
触摸屏技术逐渐兴起,尤其是投射式电容屏占据主流地位。触控屏的成本较高,为了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技术方面有ON-Cell方案和In-Cell方案,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案。同时为了促进用户体验的提升,移动互联网终端显示屏方面还会有软性屏幕技术、触感压力技术、电磁笔技术等的应用,总的来说还是向着尺寸大、屏幕清晰、功耗低以及人性化输入等方面发展。
传感器方面是实现移动互联网终端丰富功能的重要基础,比如加速度感应器使得设备精度更高,陀螺仪传感器支持旋转,以及光影感应器、气压感应器以及重力感应器等,让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全面感知。除此之外,还有摄像头技术、红外摄像技术、电池技术等。
3.2 软件
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软件方面以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支撑,结合其他中间件,实现本地应用和Web应用。其中本地应用以IOS+APP为主,Web应用以HTML5+APP为主,操作系统也基本上是三种模式,包括系统闭源+封闭文件管理系统、系统闭源+开放文件管理系统、系统开源+开放文件管理系统,三者各有优缺点,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但是也要注意兼容性的问题。
图2 移动互联网终端软件架构
应用软件技术方面,一是越来越具有本地特色以及深度集成的特点,包括电话薄、短彩信等;另一方面一些运营商业务出现替代产品,比如腾讯的微信、移动的飞信等。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终端软件技术还要解决软件和硬件的适配性问题,这是以后完美解决终端技术方案的有效因素。
3.3 其他
除了移动互联网终端硬件和软件技术之外,还有一些较为新颖的技术,比如人机交互技术(HCIT)、语音处理技术、体感动作识别技术、社交网络服务技术、移动支付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4.移动技术的发展及预期
为了满足移动互联网发展要求,移动互联网不断向围绕客户需求、终端多样化以及4G竞合时代融合等趋势发展。移动终端终无论是搜索方面,用户体验,还是应用软件,都将全面超越传统终端设备。而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已可以预见如谷歌眼镜、iwatch等一类穿戴型移动设备将引领移动终端的发展,成为谷歌、苹果等巨头下一部竞争的主战场。在无线充电技术、新型电池技术、动作捕捉识别技术及新型显示器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新型穿戴型移动设备将彻底打破目前以智能手机为主流的移动终端发展格局,改变人们改变日常生活和生产办公习惯,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引领我们进入新时期的智能生活。
参考文献
[1]颜健.移动互联网和GPS功能助推智能手机再次腾飞[J].通信世界,2008(34)
[2]丁海,杨彦格,吴静.手机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对电信运营商的影响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04).
[3]卢曦,汪茂.网页应用在移动终端中性能优化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