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舆情工作汇报

舆情工作汇报

时间:2022-08-24 05:10:57

舆情工作汇报

第1篇

在新时期,切实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有利于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有利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人心安宁。近年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XX县的舆论宣传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来,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营造出团结奋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全县人民的自信心,提高了XX在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荣获XX市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奖,先后迎来近90个县外党政代表团参观考察。

一、2001年以来全县舆论宣传工作概况

2001年以来,XX县舆论宣传工作以“三贴近”为基本原则,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使宣传工作不断凸现亮点。对外宣传,以展示成就、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为目标,集中优势力量,组织重头稿件,攻大报(台)、上头条,累计在《XX大众报》、《XX日报》、《人民日报》、XX电视台、XX电视台等市以上主流媒体刊播稿件2000多篇,还散发《XX特产》、《XX招商引资指南》等各类外宣品1万多本(册),拍摄电视专题片20多部,制作《黄海明珠——江苏XX》等多媒体光碟2000多盘。对内宣传,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原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大力宣传全县各行业、各条战线所取得的新成绩、新经验,不断增强广大干群“提速升位、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在舆论宣传上,我们宣传部门重点在四个方面做足文章:

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炼“纯度”。首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到“四个牢牢把握”,即牢牢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牢牢把握时代的发展脉膊。其次,加强宣传监督与交流工作,确保舆论安全。坚持防患于未然,对县内新闻媒体严格进行审读、审视及审听,及时编发“三审”简报,有效地减少了各种差错的发生,版面、节目质量显著提高。县电视台开设的舆论监督专栏《公众视线》,始终坚持适度有利大局的原则。出于舆论安全的需要,我们还经常与上级新闻单位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赢得他们对XX各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化解或淡化各类媒体监督报道60多起。

二是不断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拓展“深度”。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抓住“高、深、新、实、活”五个字,在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功夫,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荣誉成为不竭的动力——写在XX首获XX市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奖之后》、《农村新风拂面来——XX县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项制度纪实》、《县机关里数“星星”——XX开展星级创评改进机关作风的探索》、《梦圆四海——XX转移农村富余劳力的做法与成效》等一大批报道,既有一定的深度,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相继被《XX日报》、《XX大众报》等报纸显要位置采用。

三是努力提升新闻报道水平,讲究“精度”。突出精品意识,充分调动广大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所办的栏目、节目进行认真筛选,精心设计,努力推出一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有影响、有特色、有时代感的好专栏、好节目、好文章。《300客商何以竞相投资XX?》、《XX:创新思维经营城市》、《“五个看齐”给XX带来的效应》、《XX寻求治安防范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等一批重点报道,在采写前都组织人员召开策划会,从选题的确定、主题的提炼等方面进行认真策划,集思广益。这些稿件都被《XX大众报》、《XX日报》等报纸采用,还获得报社月度和年度好稿奖。

四是切实改进传播手段,提高“速度”。对外宣传上,充分利用传真、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及时向上级新闻单位传送稿件,确保了新闻的时效性;成立政府网络中心,建立了“滨海视窗”网站,利用英特网这个现代传媒,及时本县重要新闻,在更大范围内宣传XX;对内宣传上,将XX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增加为每周三档,重要新闻当晚播出,大型会议和重大活动则力求现场直播。

二、关于我县结合实际,主动积极地开展对外宣传和体现“三贴近”原则,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的情况

1、瞄准“三个结合”,浓墨重彩地搞好对外宣传。

XX既是一个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革命老区,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沿海城市。近几年来,经过县委、县政府和全县百万干群的共同努力,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发展中的XX迫切需要加强对外宣传,将本地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向外推介,以吸引更多的外商、外资来这里投资兴业,为尽快在苏北地区崛起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宣传部门主动将对外宣传工作作为舆论宣传的重中之重,全力做新、做实,做出成效。

一是将经常性宣传与战役性宣传相结合。对于常规性的工作,做好经常性的宣传报道,确保长流水、不断线,全景式、多角度宣传XX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等。经常性宣传主要靠“全面撒网”,在此基础上,更突出“重点捉鱼”,打一些声势浩大的宣传报道战役。去年9月,我县举办城建招商大型洽谈会,宣传部门制订了详细的对内对外宣传报道计划,并派出两名新闻业务骨干全程跟踪采访。他们采写的消息《11亿外来投资加盟XX城建》分别被《扬子晚报》、《新华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近10家媒体采用,拍摄的电视新闻在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栏目中播出,形成了舆论宣传强势。

二是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对县委、县政府在外地组织的一些项目推介、招商引资、劳务洽谈等活动,主动走出去跟踪采访,并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在活动举办地媒体上推出,进一步扩大该项活动在当地的影响力以及XX的知名度。去年8月底,县委、县政府在上海松江举办投资说明会,宣传部门积极介入,并在上海与《人民日报》华东分社、《解放日报》记者主动联络,配合他们完成对活动的采访,采写的《XX迎接上海产业转移》、《XX频频来沪招商》分别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解放日报》及时刊出。在“走出去”的基础上,还精心设计选题,主动邀请上级新闻单位来XX采访,借助他们的力量宣传XX。在邀请的对象上,主要加强与中央、省级主流媒体联系,重点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以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向外推介XX。今年上半年,我们先后邀请新华社江苏分社、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记者前来采访,采写的《XX有了新变化》、《XX全民创业浪潮奔涌》、《XX劳务推介会开到大上海》等稿件都及时刊出。近几年来,中央、省级新闻媒体编发宣传XX的稿件达到1000多篇(条)。

三是将传统手法与现代方式相结合。在宣传报道工作中,除瞄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外,还开拓了网络宣传渠道。几年来,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著名的门户网站发表宣传XX的稿件100多篇。《XX民主弹劾干部》、《XX出现民情巡视员》等稿件还上了这些网站的首页头条。另外,充分利用本县的政府网站,开辟“XX新闻”、“XX视频”、“走遍XX”、“投资环境”、“优惠政策”、“招商项目”等专栏,全方位的向外界推介XX。

2、围绕“三贴近”,以人为本采写新闻报道。

坚持“三贴近”,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舆论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舆论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只有以人为本,坚持和实现“三贴近”,舆论宣传工作才能更好地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XX经济建设大局,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XX县舆论宣传工作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把党委和政府要说的与群众要看的、要听的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可看性统一起来,从而大大增强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为将“三贴近”原则有效的落实到舆论宣传工作中去,我县宣传部门认真地进行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报道。

一是在党和政府工作与群众利益之间寻找结合点。

舆论宣传部门是,必须要准确及时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同时又能真实表达人民的意志。因此,我县宣传部门自觉地把对人民负责和对党负责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紧密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统一起来,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多写可亲可信、入情入理的报道,更好地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标。XX县每年考取普通高校本科以上的都有400多人,由于前几年就业困难,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愿回乡工作。而近几年XX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人才参与经济建设。县里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但许多大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此并不清楚。政府方面是求贤若渴,而大学生则在外苦苦求职。针对这种情况,宣传部门及时组织采写了《XX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飞凤还巢”》,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人才导报》、《XX大众报》等报纸和网站刊出,一下子吸引了200多名本地和外省市大学本科毕业生到XX工作,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第2篇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校BBS,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网、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六、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较经常出现涉及本学校和学生相关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网络上涉及学校和学校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相关敏感话题和信息。

4.监测形式。一是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网站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每周至少1次的舆情通报。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人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七、重点监察内容

学生在网上不得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第3篇

1.1舆情信息获取

舆情信息获取是舆情监测的第一环节,也是做好舆情监控工作的基础,直接决定了舆情监测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搜索方法至关重要。舆情信息获取可以通过人工搜索和专用软件搜索两种方式实现。

1)人工搜索。应以政府机构网站、权威媒体网络版、公众认知度较高的门户网站和论坛、影响力较大的博客和微博等为主要信息来源,密切关注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热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负面问题,制定热门站点汇总登记,通过浏览网站新闻排行、论坛热帖排行、博客和微博热点话题排行等,确保主流网络舆论热点监测到位。

2)利用专用软件搜索。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工作效率的智能手段,应确立正确的关键词,对相关舆情信息进行自动采集。

1.2舆情分析研判与分级

获取网络舆情信息后,首先要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舆情分析研判方法一般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要想做到全面准确,既要对舆情信息进行性质认定和价值判断,又要对其影响范围、传播情况及不同受众的观点倾向性等进行数量上的研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和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从而为舆情应对工作提出科学准确的建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

1.3舆情报告

为兼顾时效性和利用率,舆情信息应实行分类报送,建立快报、日报、月报和专题报告制度。通过分析研判,达到分级要求的舆情信息应报送上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常规舆情原则上应以日报形式汇总后上报,如遇到时效性强的重大舆情,可通过快报形式单独上报。同时,为整体把握舆情变化趋势和舆情监测工作进展,每月底应将该月舆情监测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汇总,编写月报并上报。对引发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除在上报中做好跟踪监测以外,还应开展专题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案例,编制专题研究报告上报。

1.4响应程序

舆情信息报送到有关管理部门后应尽快进入舆情响应程序,建立“政府与网民对话沟通”机制。首先,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判明与事实相违背的信息,应及时组织相关机构或专家科学解读,权威信息,化解网民疑虑;需调查核实的,应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开展调查,查清事实真相,及时公布调查进展,尊重社会公众知情权,安抚群众情绪。其次,要落实后续事项处理机制,对处置结果要安排专人跟踪回访,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公布调查进展情况和结果,避免事态扩大化。

2农产品质量安全舆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工作认识不足

个别部门对网络舆情工作不够重视或认识上不够科学。一提到网络舆情,有的部门认为它所带来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对自己不利的;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如能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它所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网络舆情除了可以正确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满足百姓的诉求外,还可以间接提高机构的工作规范,帮助机构发现自身不足,促进机构改善自身情况。

2.2舆情监控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舆情工作人员既要具有监督检测方面专业的知识背景,又必须熟知网络舆情传播特点与规律;不仅要具备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搜集信息、迅速捕捉舆情热点、甄别挖掘舆情价值、准确预测舆情走势的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提炼分析、文字表达能力及丰富的舆情监测经验。

2.3多数部门资金投入不够

目前,多数单位采用人工搜索、引擎检索的方式监测网络舆情。然而网络的信息量庞大,信息来源渠道极为广泛,仅依靠人工方法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其效率和准确度均难以保证。专业的舆情监控软件和人员培训投入巨大,且舆情监测是一项日常性工作,需要持续性的投入。

3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监测工作的一些建议

3.1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思想认识

舆情工作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各部门需有专员来负责,定期整理并上报舆情报告,处理好突发的网络事件,正确地引导舆论,倡导正能量,避免不实舆情转化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2加强舆情监控队伍建设

应加强对舆情监管人员有关理论、舆论引导、舆情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其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研判能力、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掌控能力及对网络舆情的预见和防范能力。同时,积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技巧的网络评论员。

3.3加强财政支持

舆情监控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专业的软件和专业的人员互相配合才可以实现,而专业人员的培养和专业软件的开发运行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作,各部门应加大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研究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网已经成为众多学子产生强大影响力的舆情策源地,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发展应运而生。校园网络舆情的出现,改变了校园舆情单向式传统的媒介格局,使高校校园的舆情发展转向多维式信息化的现代格局,而且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校园网络舆情与社会转型期和高校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敏感问题相交融与碰撞,带来了一些负面内容并造成消极影响。这给新形势下如何动态掌握高校校园舆情发展,有效引导校园舆情、凝聚师生共识和构建和谐高校带来严峻挑战。高校应充分认识校园网络舆情发展潜在影响力,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关注校园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具有时效性的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研究工作。

1 网络舆情概念界定与特点

网络舆情是由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关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人们对传播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以及行为倾向的集合。当然,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大多数人认同,仅仅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组合体现。因为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现今多元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的集中性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博客、贴吧、论坛、微博等新型舆论媒介。网络舆情具有表达迅捷、多元交互,互动积极等特点,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备如下特点:

1)直接性与广泛性并存:通过微博、博客、新闻点评、贴吧、BBS等虚拟媒介,广大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产生广泛性影响,使民意表达更加畅通,民意征集更加广泛,从而极易产生网络“蝴蝶效应”。

2)突发性与盲目性共存: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通常是一个不经意的事件就能引起突发的全面性事件风潮,同时针对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在未能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激发,往往会产生一种盲目的不理性结果,这样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情的导火索。

3)偏差性与过激性共通:由于虚拟身份等故有的网络问题,导致言论者的网络身份不具有真实与客观性,同时网络言论缺少有效的规则限制和合理监督,自然而然地网络成为些许网民发泄不良情绪的好去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社会的仇视,片面看待社会问题等等,都或多或少地通过便利的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极易出现偏激、灰色、反动的言论。由此导致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认识产生偏差的错觉,进一步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形成网络风暴潮,产生不良的网络影响。

4)群发性与常发性兼具:由于在BBS、贴吧,很多的行为与事件,是具有常发性质的,只要经过不良引导或过激鼓动,往往会在一个群体或一个相同的群组与论坛或贴吧中产生集群效应,从而对事件的发展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相对固定。校园网络舆情主体是以校内外事件为话题,参与形成、传播或实践校园网络舆情的人。校园生活最大的利益群体是学生和教师,高校师生是校园网络舆情发源的主人翁。主体的特定性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在广大师生中产生,舆情的影响力和扩散面也相对集中。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也可以在大学生群体内部造成群体压力,同时高校网络舆情还可以充当化解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减压阀,推动学校的民主决策。但其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注意预警并进行有效引导。

2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指高等教育网络舆情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根据不同时期的动态发展合理科学有规划地对各种类型的网络舆情进行动态科学汇集,分门别类整理分析研究,并形成相关舆情报告上报决策者,高校决策者们根据不同时期各类型报告开展相关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校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合理格局,最终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所以,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在一定的规划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时效性与动态发展特征。

2.1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收集与整理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收集要进行“引发”舆情的过程,通过动态地引发大学生所关注的一些问题产生舆情“激发”。高校教育工作者可通过有效、集中地与转载相关帖子的方式在论坛、个人博客、微博、班级QQ 群上进行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了解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而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汇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整理,不仅要动态发展地展开,还要及时把握汇集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相关性、保证事件激发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少数派意见。

2.2 动态地分析和发展地看问题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

动态地分析问题、发展地看待问题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两个关键环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要在对各类舆情信息动态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动态、抽象、比较、分析与综合、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来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并预测其可能发展的外延。在此环节过程中,需要将收集汇总分析形成的结论以语言或文字报告的形式上报决策者,形成预研判的发展工作局面。在进行预研判后,需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在网络上进行舆情软控制或硬控制,与此同时,尚需在网络之外积极开展确实有效的工作以促进问题迅速解决,维护高校的安定与稳定,形成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

3 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策略思考

1)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认识到位。就是要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不仅仅只关注网络预警、网络引导和网络监督等工作、不仅仅只看到重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谐方面的作用, 更要发挥 “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 在促进高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2)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服务到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问题的重点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更多时候网络舆情工作者被公众误解成“网络特务”或“网络间谍” ,面对各种无形的压力,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务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做的都是为了帮助广大学生了解相关事情的真相、帮助学生们做出理性的判断,从根源上说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所以要树立服务到位的意识。

3)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保障到位。当然要做到保障到位,不仅要做到保证人力资源的到位还要做到技术支持的到位。 在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要使相关工作人员具有积极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同时兼具较高的政策水平与内在修养,不仅要学会了解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的各种模式与规律同时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网络语言、网络心理学知识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等。同时做到技术支持到位,积极开发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加大网络舆情模型库、案例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网络海量信息自动抓取与分类自动生成技术,做好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和舆情预警研判等工作。

4)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管理到位。对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筛选过滤并马上报告,立即删除。围绕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激发学生点击、跟贴,有效对网上舆论进行引导,积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主流话题中,更加关注社会、关心学校、支持学校,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5)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引导到位。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实施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文明上网创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法纪,树立公德心,学会感恩,积极传播健康的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传播。

6)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建设到位。建设一支多层次多级别的网络宣传和评论工作队伍,及时在网络中世界性、国家级、地区性和校本的发展建设热点,主动占领网络信息阵地,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务求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进行引导、疏通,第一时间引领学生和社会的注意焦点,尽最大努力、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高校来讲,要预防网络舆情的暴发、降低网络舆情的暴发的发生机率、减少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提高网络舆情的应对效率必须建立网络舆情动态发展的系统化管理机制。由于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突出在对高校内部的重大或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动态反映,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动态地跟踪事件发生的过程,公布相关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蜚语的散播、谣言四起或妄言的传播,要及时作出权威性、合理的解释,积极舒缓师生间的情绪,平息事态,快速反应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蜚语、谣传或妄言等不良舆论占领网络主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的演变。

参考文献:

[1] 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 王来华.舆情变动规律初论[J].学术交流,2005,(12):156.

[3] 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网络舆论及引导[J].理论界,2006(3).

[4]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第5篇

关键词:“瘦肉精”事件 负面新闻 舆论监督

自新闻媒体诞生以来,负面新闻报道便伴随着媒体的发展而发展。普利策在论述现代报刊的社会使命时说:“报纸的生命就在于‘暴露’,这种暴露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一是社会问题。报纸应当监督政府官员的表现,对任何一种腐化堕落和错误都进行曝光。一个自由而有责任的报纸应当试图使‘政府官员、公务员、社会各机关和司法系统尽心尽职,履行责任’。”①无论是报纸还是其他形式媒体,舆论监督功能是其最根本的社会职能,它们有监督社会引导舆论的使命。

自从“3·15”之后,新闻媒体对“瘦肉精”事件的报道在人们的生活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作为一种负面新闻报道,充分发挥了其舆论监督的职能,完全地体现了负面新闻的特征以及它的现状与不足。负面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负面新闻作为媒体新闻传播的一项内容,日益占据了重要地位。关于负面新闻的界定,新闻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如杨保军教授认为:“负面新闻(报道),是指对负面新闻事实的报道。”张威教授认为:“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对于具有社会内容的负面报道来说,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者倡导精神,而在于反映和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②

总体而言,负面新闻的内涵是指“消极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闻信息”。负面新闻具有突发性、敏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负面新闻最显著的特征。

突发性,是指负面新闻事件的报道是突然的,没有预报与提醒。在“3·15”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央视报道“瘦肉精”事件对双汇以及全国广大消费者来说也同样是突如其来,给消费者一个毫无准备的意外,也让这次事件的主角双汇措手不及。

敏感性,是指负面新闻一旦发生,能迅速刺激受众心理,引起受众的强烈震撼和密切关注。“瘦肉精”事件发生之后,双汇股票当天跌停,全国上下对“瘦肉精”事件异常关注,一时间成为全国上下议论的焦点。

复杂性,负面新闻的复杂性,主要是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其产生的影响深远,受众对负面新闻的认识、心理与行为反应复杂。负面新闻产生的原因分为主客观原因。其中主观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由于受众不同的性格、文化程度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复杂因素,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负面新闻事实的心理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复杂的。“瘦肉精”事件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是简单的,它产生的影响同样也是复杂的。

负面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媒体与国际传媒理念接轨,负面新闻报道在数量上和深度广度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在负面新闻报道中,坚持新闻的根本原则,适度地把握负面新闻的负面性,能够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

负面新闻的正确适度传播有利于国家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负面新闻事实自身的好坏、受众对它的认识以及其传播的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传播的社会效果。负面新闻报道的信息大多是存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被媒体发现,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报道,然而这些负面新闻信息一旦被媒体报道出来就会产生轰动效应,备受人们关注,上自国家领导下至普通受众。通过“瘦肉精”事件,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关注检疫部门的监督检测职能,近日全国各地加强食品添加剂市场监管,以防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发生。

负面新闻的正确适度传播能够成为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激励手段。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能够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刺激受众思考如何解决新闻反映的问题,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生活发展。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负面新闻报道将这些问题揭露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这次“瘦肉精”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提上议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刺激人们去积极寻找如何消除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因素的途径。由此可见,媒体准确地把握负面新闻报道潜在的社会价值,其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负面新闻的适度传播更能彰显媒体舆论监督职能。我国媒体有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然而负面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的功能更明显,主要是因为它通过对社会中不良现象进行揭露报道,引导社会舆论,给社会一定的警示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良社会现象的滋生与蔓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是秘密进行不为大多数受众所知,新闻媒体将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报道出来,从而引起强烈的社会舆论,发挥其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

“瘦肉精”事件是由央视报道出来的,多家媒体进行追踪报道,这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强烈的舆论台风。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受众议论的焦点,然而这次事件的主角双汇集团也是受众谈论的焦点,虽然生猪检测检疫的职责不全在双汇,然而双汇作为广大消费者信赖的品牌,出现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多家媒体追踪报道之下,双汇推出多项安全措施确保食品安全,尤其是“瘦肉精”生猪在线全检,每年多增加2亿至3亿元的生产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负面新闻报道适度传播更能体现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负面新闻报道的现状冷思考

负面新闻报道日渐式微。尽管负面新闻报道随着报纸的诞生而存在,然而在我国成立初期却是一个禁区,学术界很少触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报道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弘扬正气依然是媒体的主旋律,然而媒体负面新闻报道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但是负面新闻报道的敏感性与复杂性让其发展态势不容乐观。近几年来,受众感觉到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舆论监督内容所占的比例明显下滑。《南方周末》也在市场发展中被磨平了棱角,负面新闻报道在整个报道比例中占的比例逐年下滑。

负面新闻报道感情色彩较浓。负面新闻报道一旦出现,就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往往一家媒体报道出突发事件,其他的媒体会争相追踪报道。客观公正才是新闻的根本命脉,然而,有的媒体在追踪负面新闻报道的时候往往带着感情色彩,主观意识比较强。

自从央视报道了“瘦肉精”事件之后,国内其他媒体也争相追踪报道,在媒体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也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这次事件关系着食品安全,关系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这让广大消费者对双汇失望,同时也对政府的监督检疫部门失望,新闻记者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难免有失公允,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政府部门的监管显得格外重要,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还有其他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标准。从中央到地方逐级都有相关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管部门来负责食品检查。在我国对“瘦肉精”的检测是由多部门共管的,然而由于某些监管检测部门的失职以及双汇检测部门员工的失职,让喂有“瘦肉精”的猪流入双汇。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然而大多媒体却把原因指向双汇并进行跟踪报道,把舆论的焦点转移到双汇身上,鲜有媒体深度挖掘造成“瘦肉精”事件的其他重要因素,国家检疫部门的失职在此事件中可谓是重中之重,然而却被媒体大大地忽视了。

3月31日双汇召开万人职工大会,有位经销商在大会上激动地喊了“万岁”,这让媒体记者大肆炒作了一番,众说纷纭,不了解内情的人说是双汇公关作秀。然而,据双汇内部知情人士透露,这个高喊“万岁”的经销商已经经营双汇产品十几年了,他今日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双汇,所以他在激动之余高喊了几声“万岁”,这就让有些不知内情的记者带着感情色彩来报道。也少有媒体去挖掘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

通过这次事件,不难发现多数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情上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舆论导向有少许偏离客观公正,透过此次事件却反映出我国媒体在报道类似负面新闻的现状及问题。

注释:

第6篇

【关键词】党报;舆论监督;职责

一、紧跟党委政府步伐,做好监督检查情况汇报会议报道

众所周知,监督检查情况汇报会等会议,是党报记者获得舆论监督权威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作为党委政府“喉舌”的党报,应紧跟党委政府步伐,不折不扣地履行好舆论监督职责,准确、有效地及时进行形式多样的舆论监督会议报道。

2009年以来,文山州连续3年遭受特大干旱,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各县(市)防汛抗旱办把抗旱作为当时工作的第一要务,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旱情较重地区群众的饮水问题。其中,抗旱救灾资金物资拨付发放情况如何,是否存在被截留、滞留、挤占、挪用、贪污私分等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备受关注。

2010年6月25日,文山州召开抗旱救灾工作监督检查情况汇报会,向全州群众通报抗旱救灾工作监督检查情况。笔者于当日采写《我州抗旱救灾资金物资拨付发放情况良好 未发现违纪违规使用行为》一文,及时进行了报道,在2010年6月28日《文山日报・七都晚刊》1版头条发表,并曝光了有关违纪违规情况,取得了较好的舆论监督效果。

二、抓政策落地,反映地方落实整治成效

除了准确、及时地进行会议报道外,笔者认为,抓政策落地,反映地方落实整治成效,也是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

2013年来,倡俭治奢之风席卷全国,文山市怎样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作风八项规定,从严整治公款吃喝不良之风?“八项规定”落地后,该市餐饮业经营情况如何、有何变化?带着上述问题,笔者到文山城多家高档餐厅进行了实地走访。笔者采写的《文山市餐饮业收入下滑 高档餐馆“放下身段”转型发展》一文,在2013年5月23日《文山日报・七都晚刊》1版头条见报,并介绍了2013年来,文山市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各种做法和成效。当日,该消息被云南网转载,进行了较好的舆论监督报道。

三、对新闻热线及时跟踪,促进相关部门更好服务民生

新闻热线,一直是各大媒体民生爆料的主渠道,更是党报进行舆论监督的主阵地。很多情况下,是爆料人几经反映得不到解决,才无奈选择热线方式。

2017年2月20日上午,西畴县的张大爹在侄子陪伴下,来到文山日报・七都晚刊编辑部求助。前几年,他大儿子病死,儿媳改嫁。小儿子和老伴在西洒街上租门面蒸包子卖,液化气泄漏煤气中毒去世。小孙子4岁半时,儿媳改嫁,家里只剩他们爷孙俩相依为命。因疾病缠身干不了农活无经济来源,爷孙俩靠领低保艰难度日。2016年,学校问过家庭困难情况,填过两份表,但一直没领到补助。等2017年开学交完100元学杂费后,他们的生活费都成问题。

笔者向西畴县教育局和西洒镇民政办进行及时反映,最终张大爹爷孙俩被列为农村特困人员,孩子被纳入特困生备案、优先资助范围。2月24日,笔者采写《有低保还能申请特困儿童补助吗?》一文,在《文山日报・七都晚刊》3版(社会・民生)栏目上发表,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架起了政府与困难群众沟通的桥梁。

四、及时撰写评论,旗帜鲜明扶正祛邪

新闻评论是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武器,许多好的新闻评论以其新颖的论点、精辟的分析、犀利的语言,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倾向、某一问题进行评述,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旗帜鲜明地帮助群众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社会起到了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作用。[2]

如今,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短信诈骗等各种电信诈骗案件频发,很多受害人在发现上当受骗报警时,汇款往往已被犯罪嫌疑人转走。2016年2月,公安部刑侦局根据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部署,依托“电信诈骗案件侦办平台”,对全国电信诈骗涉案账户实行快速接警止付,为群众挽回损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016年4月21日,笔者在《文山日报・七都晚刊》2版视界专版“开化时评”专栏,撰写《反电信诈骗还需多管齐下》一文,对“警方快速接警止付,为群众挽回损失提供平台”的创新做法进行了点赞;但也明确指出了另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担忧,并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国家各部门合力打击“电信诈骗产业链”这一“害群之马”的紧迫性、必要性,提出了全面、有效的“治理之道”,从时评的角度对金融、电信等部门的管理漏洞、协作机制等进行了建议性舆论监督,当月27日被云南网、人民网转载。

五、利用内参,巧妙取得更好监督效果

有些批评稿件暂时不好见报,可先发内参,引起有关领导重视,促使问题解决。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我们要时刻牢记党报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党委、政府做好工作、改进工作,而不是单纯为了曝光,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挥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时,既要做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从讲政治的高度维护稳定、维护大局,把握好选题分寸、帮忙不添乱,又要鞭挞社会丑恶现象。[3]

2016年12月,文山州某村40多户村民心急火燎、n心忡忡。天气日渐寒冷,多数村民全家老小挤在几十平米临时工棚里数月生活不便,有的积蓄花光,靠借钱维持最基本生活,面临“过冬难”。但政府开展旅游扶贫、景区民房建设,答应办理的相关证件却迟迟办不下来,无法到银行贷款,施工方按合同约定,禁止村民进屋装修、生活。与此同时,因老板被迫欠薪300多万元,100多个民工拿不到工资回家过年,生活也十分窘迫。了解到上述情况后,因为涉及到敏感问题,笔者以内参的形式上报了上级相关部门,以便其及时了解民生疾苦,以及群众对政府一些部门“庸懒散拖”现象的不满,和可能引发的突发性等舆情,提醒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治理。

六、办好官方微信,开启“大范围、互动式”舆论监督新模式

当下,微信已成为大家传递信息、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各媒体也纷纷“抢滩”微信阵地,开启“大范围、互动式”舆论监督新模式,吸引更多人气。

2017年3月24日,正值文山州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杨朝文建议:加强对聚众哄抢三七等不法行为和不良风气事件的及时采访报道力度,还原事件真相,增强曝光度、关注度;在全州政法系统、特别是公安部门建立七农求助热线,七农在州外种植三七遭哄抢,或是被当地人勒索敲诈时,由州公安局协调当地公安部门帮助尽快处理破案,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带头起哄、煽动哄抢三七和滋事的不法群众,消除七农后顾之忧;通过各种渠道提升七农素质,引导七农在采挖三七前,主动到当地公安部门报备,寻求警力帮助维持秩序;从省级层面统筹解决,加大对全省三七种植户的保护力度,杜绝聚众哄抢三七等不法现象发生。

当日,笔者采写《加强宣传加大保护 别让文山七农总被欺都不敢喊》一文进行了报道,并在“七都晚刊官方微信”上同步发表,立即吸引了5433人的阅读量和45人的点赞量。微友纷纷互动留言:“聚众哄抢三七,麻栗坡大坪最突出!外地人一挖七,七园旁能聚几千人”、“地方黑恶势力,要严打”、“我们举双手赞成,但是问题是公安政法机关实际在当地的执法人员,能否负起责任心就是个问题了”、“希望政府不要纸上谈谈兵,要有实际行动”……让相关部门看到了群众的呼声和期盼,以及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促进其进一步改进提高。

七、用新闻照片震撼人心,一目了然昭示是非曲直

新闻照片是最真实、最形象、最具体的事实证据,有很强的纪实性。一张照片告诉读者一个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是非曲直,一图胜千言。近年来,不少新闻单位将新闻照片作为报纸舆论监督的突破口和主力军。记者用照片表现了很多热点难点问题,照片发表后,震撼人心,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效果。[4]

2017年5月5日,文山市“我爱文山・一水两山之碧水蓝天”河长制河道整治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场面震撼、激动人心,如此大规模的河道集中清理,吸引了很多群众驻足围观,大家对此纷纷点赞,笔者以多幅照片和大量文字进行了全程记录。新闻照片震撼人心,一目了然昭示是非曲直,呼吁大家不要随意向河道乱扔垃圾。

开展舆论监督,党报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党报要保持权威地位、争取读者扩大影响力,就必须实施好有效的舆论监督,而以上笔者归纳的7种监督方式,或是进行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值得参考。

注释:

[1]陆学忠.谈市报的舆论监督[J].新闻世界,2004(12):48.

[2]王西建.党报记者如何开展论监督[J].新闻知识,2011(11):98-108.

[3][4]冯伟明.新时期开展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市报人,2003(10):22-23.

第7篇

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我校重大突发舆情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学校网站,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 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科室采写的信息,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支部进行文字审核。

3. 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 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 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应对机制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审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遵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具体应对机制如下:

1. 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机制。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处应确定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网络的师生担任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对涉及上海电力学院的网络舆情实行监控和引导,特殊时期安排专人24小时监控,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学生、家长关心、群众关注的重点论坛的实时监控,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监测舆情发展动向。

2.建立快速报告机制。舆情监控信息员发现有关学校的不良舆情信息后要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经批准后,根据事件进展情况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3. 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要通过跟踪分析,把握舆论发展走向,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会议和向上级领导汇报。

4. 建立快速查核机制。对网络反映的情况,需要调查的,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与网络抢时间,并注重周密谋划,妥善处置、严控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经查证属实,并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与事实不符或者出入较大的,及时予以澄清。对恶意造谣、干扰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开展的,依法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5. 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加大在学校微信群有关热点事件的进展情况,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形成权威、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如发生舆情突发事件,校级领导同党办、校办迅速拟定新闻发布内容和方案,经领导小组审定后,按照统一的口径,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布,并组织媒体进行报道,让正面信息先声夺人,为网民提供权威声音,营造有利舆论。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不论是网络舆情初步形成,还是网络舆论已成热点,都主动澄清事实真相,争取网民理解支持。

6. 学校档案馆要做好舆情突发事件的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材料、声音、影像的记录和保存保管工作。

第8篇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网站、论坛、贴吧、QQ、微博、飞信、微信等新型媒体不断推陈出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快捷、频繁。社会公众已学会并习惯用新媒体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许多重大事件与问题,因曝光而真相大白;一批重大贪腐案件,因网上举报被查处;也有一些小事,因处理不当,引起轩然大波。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作为,充分利用新媒体为检察工作服务。

一、利用新媒体构建现代管理新模式

新媒体的应用,改变了面对面交流、纸质流转等传统方式,我们应充分利于其信息传播快、沟通便捷、统计分析强等优势提高管理实效。一是实现办公现代化。不断完善内部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网络流转,让全体干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动态和工作任务,及时反馈各项工作结果,节省纸质文件传阅时间和纸张费用,提高执行效率。二是实现远程管理。通过网络、电话等现代媒体,及时掌握在外干警学习情况、工作进度和遵守纪律情况,及时处理各类事务,加强不同地点人员之间的分工配合。如针对党员流动性、分散性、自主性逐步增强的实际,探索建立“网络党支部”、“党员e家”、“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等虚拟组织和平台,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党建管理网络,逐步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的目标。三是实现同步监督。利用系统软件,实现内部案件动态流程监督,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政法联网,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政法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增强检察监督的全面性、及时性。

二、利用新媒体开辟队伍发展新途径

新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检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是畅通渠道,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覆盖广、传播迅速等特点,通过公开招录,让更多热爱检察事业的优秀人才进入检察院。二是建立平台,加强学习互动。充分利用内网腾讯QQ、讨论微博、外网QQ群等载体,加强干警之间互动,与外单位人员的学习交流。利用新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快捷、及时获取知识,不断提升干警素质。三是强化沟通交流,营造积极进取氛围。针对新媒体时代下,年轻一代个性张扬,思想激进等特征,通过开通检察长信箱、讨论平台等形式,积极听取意见建议,加强引导和管理。四是发展专业的宣传、网评队伍。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对检察工作的挑战,培养专业宣传队伍,学习掌握新媒体应用相关知识,学会利用新媒体快速、便捷、海量的特性搜索信息,了解舆情;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解读舆论中深层次意义;利用新媒体参与舆论表达,进行舆论引导。

三、利用新媒体构建职务犯罪查办新格局

网络监督所曝光的腐败问题虽然是一种“负能量”,但及时查处之后往往会转变为“正能量”,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检察机关查处腐败的决心。目前的网络举报还不规范,制度还未健全。应不断完善网络举报机制,规范线索收集、初查、反馈等程序,加强对故意诬告陷害的处理力度。通过整合电话举报、网络举报、网络舆情等信息源,不断拓宽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及时发现线索,做到发现一件查处一件。及时公布职务犯罪查办动态,发挥新媒体在弘扬正义、鞭挞腐败、威慑犯罪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开辟反腐倡廉新领域,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四、利用新媒体畅通民意沟通新渠道

新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信息传播方式更直接、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泛,有利于检察机关进行社情民意的汇集和判断分析,了解民情、汇集民智、解决民怨。一是建立官方网站,进行检察信息、检务公开、网上举报等。方便公众了解检察工作,将检察工作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检察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度。二是开通在线交流、QQ群、微博等即时互动平台,方便公众交流检察工作。及时将大量潜在、分散、合理的群众诉求提升为明确、集中、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三是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技术手段,以平等的身份与群众开展网络对话,说真话、说恰当的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疏导情绪。四是以“实事求是”的姿态面对突发性的负面舆情。本着“主动而不被动、坦言而不假言、交流而不交恶、回应而不回击”等原则,第一时间研究突发事件的性质、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态度诚恳、事实清楚、心平气和、有理有节地与媒体进行对话与交流,做到“快、准、诚”,努力变危机为机遇。五是正确对待和办理舆情关注案件。既关注舆情又不被舆情牵着鼻子走,虚心接受监督又不迎合,依法妥善办好案件,扬“正”去“负”,有效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六是完善各项机制。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干预机制、跟踪反馈机制等,加强对舆情信息的追踪、回访、救助、落实及全程监控,确实做到网内有诺网外践行,网内民意网外落实。对网络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针对性地引导舆论,切实提升检察机关在透明、公开、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公信力。

五、利用新媒体宣传检察机关新形象

强化平等传播意识,加强检察网站、检察微博等自有媒体建设,积极抢占新媒体阵地,回应公众关切,妥善应对时代挑战。用群众易接受的方式,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掌握话语权,把握主导权。一是精细化要求。树立创优求精的意识,深入挖掘精品,全力打造精品栏目、精品文章,力争更多有分量、有影响、有内容的优秀作品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各大网络平台,更充分地展示检察形象。二是良性化互动。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宣传部门的沟通交流。既要主动接受监督,为媒体发挥职能营造宽松环境创造良好条件,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主动重要、权威信息,占据信息制高点,构建自己的媒体舆论场,在与新闻媒体良性互动、合作共赢中增强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三是全面化报道。以“既做又说”的姿态对待检察工作宣传,要把对检察工作的正面宣传舆论工作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与有影响的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检察工作新成效。即使碰到某些负面突发事件,也能够凸显好的一面,引导公众朝着有利于检察工作的方向发展。四是平等化交流。面对比较激烈的网络舆论,要摆正位置,坦诚面对,科学分析网络舆情的性质,及时正确权威的信息,与关注事件者沟通对话,疏导群众情绪,负责任地处理和补正,以取得群众的谅解,避免事件矛盾升级。五是专业化培养。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强新闻宣传人才培养,除了会写文字报道,会新闻摄影,还要有采集和制作视频新闻的本领,成为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的开路先锋。同时,培养和使用一批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文字表达力、人气汇聚力的版主、优秀等“意见领袖”,对广大网民进行积极的正面舆论引导。

第9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网络舆情 监测技术 探析

[中图分类号]G206;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55-02

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屡屡发生,网络舆情风起云涌,如果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国人消费信心,冲击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有损国家和政府形象,所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2013年3月初,发生上海黄浦江上游大量死猪漂流事件,一度引发临河居民的高度紧张和上海市民对自来水安全的严重担忧,甚至暴露出死猪回收加工销售产业黑幕,引发舆情震荡,浙江嘉兴当地生猪收购价目前远低于全国水平。嘉兴市政府公开信息,通报生猪死亡数据,同时也试图为嘉兴生猪养殖业正名,死猪投江行为并非嘉兴一地,应扩大调查范围,政府严查打击死猪回收加工销售黑色产业是有效的,增强猪肉制品的消费信心。按照嘉兴当地畜牧部门的说法,生猪的死亡率在3%之内都是正常的,不是中毒死亡,只是现有死猪处理池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对死猪的处理需求,新的处理池已在建造,近期就能建好。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安抚居民表示水质已经没有问题,目前居民供水已恢复正常。目前来看,有关部门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和应对方法有了不小进步,下一步应该让舆情监测引导进入更加系统科学的轨道。

信息时代,我们的社会将会成为数据世界,只有广泛占有数据和精准分析数据才能洞察人心、掌握行为规律,得到更多价值。网民每天产生无数上网行为,如浏览、评论、转发、聊天、网上购物、看视频听音乐、收藏、推荐等,借助收集分析网上行为的软件,网民的信息数据会分类显示在数据库里,如果有负面舆情出现,利用关键词抓取和监测技术就会根据级别做出预警,提示管理员及时有效回应处理,尽量不让负面舆情发酵。

“谷歌有一个名为‘谷歌流感趋势’的工具,它通过跟踪搜索词相关数据来判断全美地区的流感情况。如果有大量人搜索一些关键词,比如温度计、流感症状、胸闷等,系统就会进行跟踪分析,创建地区流感地图。其结果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大体一致。”[1]可见网络数据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社会真实情况,舆情监测成功的关键在于首先要保障数据的覆盖面和数量积累,然后是对数据精准的解析和利用。

一、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保障

我们先探讨一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食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指专业人员结合人工和自动化两种方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热点、趋势等进行有效搜集、跟踪、整理,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并提供应对建议等。

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其理论框架主要是识别食品安全关键词热度和敏感度,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度、反馈度、互动评论度等,识别新近热点;根据关键词密度和文本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对观点、态度和倾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趋势走向,分级预警,获取事件全貌并预测发展走势。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要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保障,还要及时升级信息传播技术。要有充足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支持,组建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日常监测,掌握舆情动态和热点。同时邀请来自食品行业、食品监管、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协助监测,并对监测引导过程进行评估,协助完善监测体系,及时协调政府工作。监测团队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研究,在事件和危机中揭示真相,充当意见领袖角色,与偏激舆情进行论战,与网民互动。技术层面要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加强与IT行业合作,采用或共同开发舆情监测软件。监管部门应该设置完备的监测站点,按不同层级可以分为:中央、省级、地市等三级,或按区域和省份划分,结合每个监管部门内部的监测站点,对热门话题和舆情密集的网站加强监测,增强对舆情的分析,重点掌握不良信息的来源和走向,澄清事实,必要时进行人工过滤,中止传播。

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规模、等级和监测范围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常规和重点两个类别。对于热度一般、影响力不大的舆情,监测机构采用常规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和趋向,可联合网站管理方和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和疏解,防微杜渐,遇有重大舆情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及时应对。

当产生危机事件和敏感话题时,需采用重点监测。盘点2012年涌现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突发舆情,如甜点细菌超标、牛奶毒素、塑化剂超标、速生鸡等,这些舆情爆发性强,变化扩散快,急需充分掌握舆情信息,进行高强度分析,找准主攻方向和症结来应对。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具有迅捷性、交互性和非理性,其监测范围应包含: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发展情况、有关部门的反应及处理、媒体报道评论、网民热议等,有关食品安全的国家制度、政策形成的舆情,食品安全突发舆情和危机舆情,还需重点监测。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来源和媒体类型主要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类、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信息、网络论坛等互动社区信息、网络社交类媒体信息、网络视频类媒体信息、网络访谈和网络调查类信息、维权网站类信息等。

三、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技术探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流程主要是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等几个阶段,方法上结合自动化和人工监测。舆情分析自动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是搜索引擎技术,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自动进行内容归类、汇总、倾向性判别、话题自动跟踪、生成摘要信息等文本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2]

在舆情收集和筛选阶段,主要是采用搜索引擎、舆情监测软件自动抓取食品安全特定关键词获取相关网页信息,加上人工甄别,滤除不切题信息,将文章标题、摘要、来源IP、时间、点击数、评论互动数、图片数等信息提取出来,高效准确完成收集和筛选任务。搜索引擎主要采用百度、谷歌、搜搜、搜狗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如安全、残留、超标、污染、有毒、致癌、致死等常用敏感词,也包括一些突发热词,如三聚氰胺、塑化剂、速生鸡、细菌超标、毒奶粉、死猪等。监测软件主要是针对指定IP的网站、论坛、博客等的信息,计算话题热度。

在舆情跟踪和研判阶段,搜索引擎和监测软件可以初步判断舆情状态和走势,最后汇总形成舆情报表,便于审阅和自动化处理。对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由系统自动计算出当下热词,提高效率。舆情跟踪追溯,采用文本相似性监测,跟踪信息传播源头和传播路径,从正面、反面和中立几种立场来统计舆情分布及变化。网监员可以作为搜索引擎和监测软件的执行人和校对者,也可以作为意见领袖和活跃用户在网络中浏览信息和亲身互动,这种直面舆情的方式监测范围虽较小,却丰富真切。另外,要组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数据库,汇总以往食品安全舆情案例或模型,根据内容分门别类,将新近收集的信息采用分词技术进行计算,对照数据库数据标准进行比对,初步确定预警等级。

四、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技术

所谓舆情预警包含危机报警和应急预案两部分,当出现网络舆情危机时,通过舆情监测系统计算分析,结合食品安全网络数据库案例和模型,判定舆情预警级别,适时通报并提供预案,早应对早化解,避免仓促慌乱和失当。我们以方正智思舆情系统为例,以主题检测和追踪技术为核心,提供舆情收集、分析和服务等手段,实现智能网页获取、智能检索、自动摘要、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自动分类和统计报表等功能。[3]我们建议舆情监测系统要总结以往舆情应对案例,通过自动发现和追踪热点,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评估,及时预警,根据级别设定监控范围和监控周期。

根据舆情危机的严重程度,设置阶梯预案,分级应对。可按颜色分为四级:蓝色警报(一般)、黄色警报(较大)、橙色警报(重大)、红色警报(特大),从蓝色警报起开始密切关注,实时跟踪监测,通过网监员和意见领袖主动引导;遇到黄色预警时,及时上报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准确信息占据舆论主动;遇到橙色预警时,须上报更高级别管理部门,以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和采取必要法律手段进行化解;遇到红色预警时,动员各级政府、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广泛参与引导,化解危机。

五、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隐患,如网络信息海量复杂、食品安全焦点繁多,对监测队伍来说确定重点并不容易;一些网民缺乏网络伦理的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储备,信息很容易失真、扭曲和变异;在实际食品安全舆情事件中,有的企业和政府故意掩盖真相,权威失语,谣言丛生,影响恶劣。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和食品企业要与IT行业密切接触和交流,组建专业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多方位收集舆情、分类、建立舆情信息库,总结舆情各类模式和演变规律,并不断更新。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监管部门能及时从海量信息中识别目标信息,对舆情多发的重点网站实时监测,随时掌握舆情状况和可能趋向,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引导,增强舆情预警意识。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需要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从海量网络信息中甄别出可能的敏感话题,在大范围爆发之前赢得主动和时间。传统舆情监测依靠人工浏览网页和经验判断,监测范围小,效率低下,标准不统一,缺乏常态机制,容易遗漏重要舆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尽早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和制度,把舆情监测日常化,制度化。

在舆情警报发出后,系统要密切监测事态发展和舆情走向,在应对过程中,主动公开信息,及时实情,让危机事件透明化,破解谣言,安抚社会情绪。及时传递信息和交流互动,不仅是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和协调,而且管理机构与网民的互动至关重要,让信息沟通替代信息封堵从而引导舆情。对不良信息进行源头控制,对误解和谣传及时回应,提高信息交流能力,以政府为主导保持传播力度,提高舆情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新焱,金渡江.数据就是生产力[EB/OL].南方周末网,http:///content/89584,2013-4-12.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社会管理创新;社工介入

[中图分类号]C916.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25

计算机网络作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不仅在技术领域引起了一系列的革新,而且直接导致了人类互动过程、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乃至社会结构的重新建构。美国著名的网络社会学家卡斯特尔(ManuelCastells)认为,互联网的崛起作为一件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事件,正在逐步转化为当今人类生活的社会图景,一个网络社会已经崛起。[1]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使用率在迅速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0年7月所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1.8%,其中30岁以上网民占41.0%。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快速提升,成为信息传播中一种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媒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为网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拓展了民意快速传达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情随之诞生,并逐渐引起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2月1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目前学界对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等领域,涵盖了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网络舆情的汇集分析机制以及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机制等相关内容。综合来看,对网络舆情某一层面的关注相对较多,而对网络舆情的整体关注相对不足。本文拟立足于社会管理创新,从整体上对网络舆情及其控制加以探究。

一、网络舆情及其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3]在这里,中介性社会事项既包括国家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等,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变化的事件、人物等。作为以网络为传播载体而产生的社会舆情,其特征与网络的特点密切相关。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征。

1.疾速性

受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的影响,网络舆情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疾速性特征。当现实中发生某一社会事件时,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将现实中的问题移植到网络上,事件会立即受到广泛关注。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即时互动成为可能。这时网络就像一个信息的发酵场,经过网民的连锁互动,网民个体的意见可以在网络上迅速汇集起来形成公共意见,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

2.无序性

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媒体“舆论一律”的格局,受网络传播匿名性、开放性的影响,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无序性特征。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所指出的,中国的传统媒体是世界独特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一元体制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制,二元运作是指传媒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这种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4]传统的社会信息传播都有其固定的渠道并受到相应的监督,中国传统媒体的声音始终与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呈现出“舆论一律”的格局。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网络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开放的、自由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舆论平台,只要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种信息传播格局下,信息掌控权不再由国家独占,网民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信息监督日趋弱化,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过滤;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导致信息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于是,一些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及一些虚假信息得以借机传播,由此造成网络舆情传播的无序性。

3.放大性

网络传播方式的独特性以及网络信息汇集手段的多样性,使得网络舆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对社会事件的放大性特征。一方面,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网络信息呈现出数字化特征,克服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实体介质限制,网络可以瞬时汇集海量的信息,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评论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网民不断地选择、强化而得以再呈现,这就构建了一个事件的全景图。另一方面,网络媒体通过专题论坛、BBS、博客、新闻组、电子公告牌等各种信息汇集手段,就某一社会热点事件设置相关主题,组织网民展开广泛讨论,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汇集。正是这种全景式的事件解读和各种观点的碰撞,无形中对社会事件起到了发酵作用,使网络舆情在传播中呈现出放大性特征。

4.隐匿性

网络使用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终端缺乏控制,造成网络舆情传播的匿名化和去责任化。这一方面使部分网民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态度和见解,有利于政府了解真实的民意;另一方面也使网民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能力日趋弱化,部分网民情绪的发泄失去了理性,从而导致社会传染效应,造成舆情风波,影响社会稳定。

第11篇

关键词:居委会建设;舆情;社会资本;AGIL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06-03

居委会,作为目前城市社区中最为成熟的居民“自治”组织,尽管随着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日益深入而对其日趋行政化等方面有所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社区居委会仍将作为社区工作的中流砥柱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然,居委会亟待调整转变这一事实同样也是不可否认的。居委会如何在新的条件下转变自身定位,划清职能边界,最终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将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舆情机制,作为了解民众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对于国家管理者抱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的工作机制,近年已基本建立了一套以各地宣传部门为组织依托的舆情信息汇集、分析、上报制度[1]。例如,2010年湖北省宣传部门向报送舆情信息8 100余条,被采用600多条;同时编制《互联网涉鄂舆情专报》70余期、《舆情信息参阅》50余期、《湖北舆情信息》10余期,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2]。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机制在舆情信息的来源渠道上还有待拓展,特别是对于基层舆情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因此,是否能够依托居委会建立起直接面向居民的基层舆情机制,同时居委会也能通过对基层舆情的把握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并获得居民的认可?本文将试着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居委会的“独唱”与基层舆情的“沉默”

单位制瓦解后,大量的社会管理工作转接到社区。作为社区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居委会负担着治安、卫生、妇女、计生、优抚、低保、救济、青少年教育等等方面的工作。这样的制度安排虽然早已由《宪法》以及《居委会组织法》中的相关条文①确定下来,即居委会应当协助政府部门完成上述范围内的工作。然而现实却是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将居委会视作自己的下属部门,过度下派一些本应由自己完成的工作,导致居委会工作负担过重。据统计,一些地区的社区居委会日常性工作多达139项,涉及23个门类,84个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3]。因而,作为“政府的腿”,用手中“一根针”去接引“上面千条线”已经成为当下居委会工作的真实写照。客观上,居委会承担的这些政府下派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与祥和。然而,这些下派任务能够多大程度贴近群众的利益诉求?居委会完成的这些任务是否能够获得居民的认同与支持?

显然,当前社区中较低的居民参与状况已经给出了答案。陈万灵2003年在广州市的南华西街社区的问卷调研表明:对社区建设很关心的居民占30.43%,一般关心居民占64.23%,不关心的居民占5.34%[4]。王小章、冯婷2004年对于H市社区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对于社区公共事务仅有16.8%的居民表示“非常愿意”,28.9%的居民表示“比较愿意”;而45.4%的居民对其表示“不太愿意”,8.8%的居民则明确表示“不愿意”。可见,居民的参与意愿总体上看不是很强[5]。张宝锋2005年对于郑州市几个高校社区的访谈也表明,多数居民都不参与居委会组织的活动,甚至很多居民连居委会的位置也不清楚;居民对于居委会的选举与换届也表现冷漠[6]。不难发现,居委会渐渐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为完成政府下派的工作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另一方面居民对其工作却几乎不闻不问,形同路人。居委会在社区中的工作已变为了一种自说自话的“独唱”。

之所以成为“独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行制度对于基层舆情的把握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工作重心与居民的利益诉求紧密结合。从居委会自身看,居委会的大量精力用于完成上级下派任务,而对于居民的真正需要往往无暇顾及,使得其组织的活动无人问津。从舆情机制看,其工作的开展主要还是通过政府宣传部门完成的,工作重点则主要放在重大事件、活动以及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上,而对于社区这样一个紧贴居民日常生活的舆情空间开展的工作还十分有限。此外,舆情作为民众围绕中介性事项产生的对于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通常并不会直接地展现出来。结合社区这个居民日常生活的共同体来看,基层舆情往往分散在每一个具体而又繁杂的中介性事项的处理过程中,因此这种舆情通常不会像网络舆情那样在微博、论坛等舆情空间中上较为明显、集中地表露出来。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基层舆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变得“沉默”,如果不建立相关机制对其进行把握与及时调处,基层舆情在“沉默中爆发”或许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二、从“沉默”到“发声”:构建基层舆情机制的必要性

(一)拓展舆情信息获取渠道

政府部门目前对于舆情信息的获取方式主要有走访调查以及通过互联网对舆情进行监测分析。

走访调查虽然能够通过同群众的交流以及调查的方式对舆情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各地的走访调查往往主要关注于重大事件前后的社情民意,例如北京奥运会前夕,全国各地开展的走访调查活动,为政府维护奥运会期间的社会稳定提供了决策参考。此外,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以及事后评价机制,这些走访调查还较容易演变成“走过场”、“一阵风”的“作秀”,使得原本以了解社情民意为初衷的行动反而刺激民众产生了对于政府的负向舆情,最终适得其反。再有,由于是政府单方面试图去了解民众的政治态度,考虑到舆情主要是民众的政治态度与观点的特殊性,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获取方式究竟能够多大程度上得到民众内心真正的舆情展现也有待商榷。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相当程度的匿名性与快速传播性的特点,所以网络舆情近年来呈现出一种风生水起的态势,不少地区都建立了对于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的机制。例如南京市2009年实行了网络舆情监控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度,每天上报3次舆情[7]。三亚市宣传部门通过重点监控国内外200个重要站点,每天分别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领导报送舆情信息,内容涵盖新闻媒体、各类论坛、综合网站等[8]。但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舆情信息的获取同样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也正是网络本身的特点,使得虚假信息同样能够混迹于真实信息中快速传播,如何从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分辨出真实有效的舆情信息是一个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难题。此外,网络信息极具复杂性,各种思潮、观点此起彼伏,不同个体与组织在网络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也是天差地别,舆情信息是否也能人为地受到干扰、推动乃至控制也是获取网络舆情信息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建立基层舆情机制,就是将现有舆情机制延伸到社区,直接面对基层民众,了解民众的政治观点与态度。具体说来,可依托居委会在社区的楼、门、栋中设立舆情信息汇集机构,并选派那些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在这些机构担任工作人员,负责将居民的舆情信息汇集起来。之后居委会将这些信息整理并报送到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举措。相较政府的走访调查,由于主要依靠社区居民实现舆情信息的获得,因而基层舆情机制更加长效;同时由于是一种基层民众自下而上的舆情表达,舆情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往往较强。而不同于网络舆情的纷繁复杂,基层舆情由于围绕的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中介性事项,往往具有具体直接的特点,便于政府分析与反馈。总之,基层舆情机制的建立将拓展现有舆情信息的获取渠道,是现有舆情机制的重要补充。

(二)强化舆情机制的预警功能

舆情机制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对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从而对潜在的社会矛盾、危机、冲突进行预警,而基层舆情机制的构建,无疑将会强化这种功能。处于社会基层的社区天然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舆情空间,每天都交汇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观点、意见与态度。总体上看,基层民众主要的舆情主要还是围绕社区生活诸如社区环境卫生、治安等日常生活方面的中介性事项展开的。虽然这些中介性事项看似庞杂琐碎,然而一旦处置不当,居民就容易产生对于政府的负向的舆情。如果此时相关部门对于这种舆情仍然不闻不问或者是仅仅敷衍了事,那么其结果很可能会导致民众采取一些较为过激的非理性手段来争取自己的相关权益,严重者很可能会导致的发生。笔者身边某社区的居民担心由于相邻的某传染病医院扩建会导致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胁,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但最终无果。无奈之下,该社区居民只能在居民楼的显眼处挂出诸如“人民健康权益不得侵犯”“传染病医院无视法律强行扩建”等内容的条幅以期获得外界关注从而促使该事件的解决。不难想象在这个社区中的居民对于政府部门会产生一种怎样的舆情。而基层舆情机制的构建,正是要通过对于基层舆情的收集与掌握,及时发现基层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危机并加以调处。特别是对于那些急需解决却又未能得到合理有效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足够重视并及时处置,从而实现基层的和谐稳定。

三、居委会与基层舆情机制的相互建设

对于居委会而言,基层舆情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培育居委会同居民间的社会资本,从而提高居民对于居委会事务的参与热情与认同度。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信任,规范以及关系网络。当前大部分居委会的主要工作精力都集中于完成上级部门下派任务上,对于居民真正的所思所想往往无暇顾及。这种与居民脱节的工作导向使得居民对于居委会的信任渐渐消失殆尽。一方面居委会感叹社区活动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则是居民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有效调处。基层舆情机制的建立,要求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同居民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使得居委会能够有机会真正了解居民的观点与诉求,从而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以契合居民的需求。而当居民能够感受到居委会的工作确实能够改变自身的生活境况时,就能逐渐产生对于居委会的信任。此外,在获取舆情信息的过程中居委会必然会同居民进行交流与互动,这就为建立起居委会与居民间的互动行为规范奠定了基础。这种规范的建立能够潜移默化地制定出居委会同居民互动行为的标准,并在双方的多次博弈中指引他们朝着互助互惠的方向行动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体利益的得失,进而降低因为猜忌、不信任而采取额外行动的成本,扩大双方的获利。再有,目前居委会同部分居民虽然建立起了关系网络,但这种网络主要局限在诸如享受低保的居民等与居委会有利益庇护关系的群体以及有较强参与热情与空闲时间的老年人群体,而与剩下的占居民比例较大的“年富力强”群体几乎尚未建立起稳定的关系网络。这种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居委会同这部分群体间的关系网络并不能为其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本及相关利益,难以吸引其保持与居委会的关系。基层舆情机制使得居委会能够根据居民舆情采取行动创造更多的社区公共利益并且丰富他们的社会资本,吸引他们同居委会建立并保持关系网络。关系网络的建立反过来又强化了居委会事务对于居民的吸引,使得居民对于居委会事务的参与热情与认同感逐渐增强。

作为一种尚在完善过程中的社区工作制度,基层舆情机制从建立到运行都离不开居委会的支持。如果借用帕森斯结构功能论中的AGIL模型理论来分析这种支持,那么不难发现基层舆情机制在自身适应、整合与维持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居委会的帮助。首先,居委会能为基层舆情机制提供相关资源保证后者适应功能的实现。这种资源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例如办公场所,也包括非物质方面的资源例如长期同居民以及政府部门互动所建立的关系网络。这些物质方面资源能够为基层舆情机制提供基本的硬件保障,保证基层舆情的汇集、分析工作顺利进行;非物质方面的资源则使得基层舆情机制能够更快地融入社区以及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与合作,为顺利获取并上报基层舆情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次,基层舆情机制还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或者制度使得本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能够整合起来,而居委会建立以来的组织规定,行为规范与工作制度都能为基层舆情机制提供相当的借鉴,确保其有序运行。不仅如此,长期扎根社区的居委会对本社区与居民的特点都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并且已经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极具本土化色彩的工作方式去与基层居民进行交流沟通。而这种同居民的互动规范也必将在向居民获取基层舆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AGIL模型理论认为,一种文化、精神层面上的指引能够贮备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持续运行。对于基层舆情机制而言,居委会最初所代表的社区居民自治精神无疑是最为理想的系统维持力。基层舆情机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于居民舆情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居民,这一点与自治精神实质上是相一致的。而自治精神则能促使民众主动参与、配合到舆情信息的汇集工作中去,从而使得基层舆情机制得以长久的运行。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勿使基层舆情工作成为居委会的新负担

基层舆情机制的建立应当成为居委会的工作指向由政府转变为居民的一个契机,而不是政府部门对居委会增加新的考评项目或者指派新任务的机会。居委会的本质属性是群众自治组织,虽然我国的社区“自治”与西方的概念内涵不尽相同——结合我国国情,这种“自治”应当以接受党组织的领导与政府部门的指导为前提。但这并不能成为政府部门将一切基层工作都推给居委会完成的理由。作为政府,应当主动为居委会减负,明确各职能部门工作界限,禁止将本应由本部门完成的工作推给居委会。必须要居委会配合的,也应当坚决落实“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对居委会进行适当的赋权,使得居委会对于基层舆情机制所反映出的相关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能够调动资源及时解决;并鼓励居委会在了解居民意见观点、解决居民诉求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

(二)建立社区工作的反馈机制

不论是居委会的日常工作还是基层舆情机制的运行,反馈机制都是亟待建立的重要环节。反馈机制的重要意义在于维系了社区工作中最基础的信任。如果社区事务在获得居民的热情参与后最后却没有任何回应或者即便回应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那么社区信任将会一点点在这种“空头支票”中被蚕食殆尽。同时,居民也很容易将这种不信任感转嫁到终极对象——政府,长此以往政府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塔西佗陷阱”。具体说来,反馈机制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反馈,二是行动的反馈。信息的反馈是指基层舆情信息以及居民诉求上报到了哪个部门,该部门是否受理,若不受理原因是什么?若受理将采取怎样的行动等相关信息应当及时反馈给居民。而行动的反馈则是指相关部门针对基层社区所反馈的问题所采取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这种行动应当是能够切实或者说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

[2]傅德辉.湖北年鉴[M].武汉:湖北年鉴社,2011:363.

[3]赵洪文.居委会的负担到底有多重——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街道社区居委会负担状况调查[N].中国社会报,2005

-04-27.

[4]陈万灵.“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04,(4):77-81.

[5]王小章,冯婷.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对H市的一项问卷调查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4,(4):99-104.

[6]张宝锋.城市社区参与动力缺失原因探源[J].河南社会科学,2005,(4):22-25.

[7]李兰.南京年鉴[M].南京:南京年鉴编辑部,2010:336.

[8]蔡衍宗.三亚年鉴[M].三亚:三亚南方出版社,2011:270.

[9]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第12篇

马克思在阐述新闻理论时说过:“报刊活动的目的是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新闻媒体的本质和核心功能是新闻舆论引导。在当前建设高校和谐校园进程中,校园媒体如何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总体要求,遵从传播规律,优质高效地采集处理校园舆情信息,整合传播校园舆论,牢牢把握校园舆论导向,不断提高校园舆论的引导能力,值得广大校园媒体工作者深入探讨。

汇集舆情 反映舆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迭。广大高校媒体积极遵从传播规律,主动发挥宣传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校报、广播、宣传栏等不同载体优势,通过记者采访调查、设置校园新闻热线、利用校园新闻网站与师生互动、开辟专栏专题专版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客观、及时师生关注的校园热点焦点新闻,反映师生思想动态、心理情绪和愿望心声,畅通舆情渠道,及时汇集舆情,唱响主旋律,增强凝聚力。特别是随着校园网络性能的进一步优化,校园媒体充分运用网络快捷、便利、互动的优势,开展网上调查,开放式收集校园舆情,与师生互动,使新闻舆论与校园舆论契合,确保校园媒体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一些校园媒体还安排专人定期研究分析校园网上舆情及其产生原因、发展趋势、对师生思想的影响,密切关注舆情动态,科学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掌握了校园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新闻性与宣传性并重

校园媒体是高校党委的重要宣传舆论工具,在实施舆论引导时要注意把握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社会效果与校园环境的关系,把握体现学校党委意志与反映师生心声的关系。在当前高校改革日益深化,原有体制被打破而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很容易在师生受众心理上产生舆论冲突。校园媒体在捕捉这些话题时,应巧妙地选择报道角度,正面引导,注重策划,积极地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当舆论尚处在萌芽阶段时,校园媒体就应及时地把握动向,把这些意见集中、提高,扩大宣传,形成主导性舆论。校园媒体在表达意见时,要注重自身舆论的科学性,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报道和言论稿件,引导其他舆论。

2009年年底,因市政补水工程管道须穿越某高校校园开挖道路,影响到校内的人工湖,该校师生反应非常强烈,校园里、网络上群言四起、发帖无数,个别师生甚至将此事报料给社会媒体希望藉此给有关方面和校方施加压力。学校宣传部门敏锐地意识到此时校园舆论引导的必要,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等校园媒体一方面及时采写了一系列专题报道,澄清事实,解释政府和学校此举的必要性,并说明学校为争取利益解决师生出行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上开辟平台,组织、引导师生展开深入讨论,使负面舆情得以平息,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应对突发事件 优化引导艺术

校园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敏感性、冲突性、严重危害性、高度不确定性等特征,影响校园和社会公共安全和稳定。校园突发事件因其发生在高校校园之中,自然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可能具有的破坏性更高。从传播学角度看,在突发事件中,校园媒体尽早介入,及时权威信息,有助于在化解危机中减轻学校处置危机的成本。如果校园媒体在校园突发事件中失语或者反映迟缓,则不能满足师生知情的需要,一些传闻和流言也会就此泛滥,造成不必要的舆论恐慌和混乱。

2008年,某高校先后发生两起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刚开始校方没有采取应对措施,一时间各种传言在校内外纷起。之后,学校认识到要化解这起校园突发事件,校园媒体是应对危机最活跃的资源,是沟通校方和师生不可替代的纽带,即时由分管校园媒体宣传的负责人组织召开了校园新闻会,让校园媒体成为学校危机信息代言人,第一时间事实信息,澄清不实传言,并把学校的应对措施、相关政策以最便捷的方式及时传递给师生,让师生知道更多事实真相,减轻心理负荷。同时,校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还出动学生记者深入师生中,及时了解师生心态反馈给学校,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校园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处理中还需讲究宣传艺术,注重舆论控制,要通过发表大量的新闻事实和主流言论改变舆论的目标和规模,使舆论朝着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发展,构建稳定、良性互动的校园环境,体现校园媒体正确引领舆情化解危机的价值所在。平时视条件组建网上评论员队伍,邀请学者、教授针对校园热点问题撰写帖文,以他们的号召力吸引师生点击和跟帖,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注意吸纳学生骨干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以同龄人的视角发表观点,参与到网络讨论中,以正面引导弱化因网络无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整合资源 强化队伍

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等校园四大媒体各具优势,要注意整合资源,突出效果。网络新闻媒体要发挥快捷及时的优势,在第一时间给出报道,把握主动权,抢占舆论先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校报、广播、电视等则在贴近和挖深上下功夫,把主题宣传做新、做深,把重大报道做实、做活。有效整合校园媒体资源,针对同一件事情,根据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密集的、多元化、立体式宣传,营造正面舆论强势。针对社会对农林高校招生就业上存在的一些偏面认识,南方某重点农业高校,近几年来每在招生就业等关键时期都整合校园媒体开展联动宣传,从招生政策咨询、招生现场报道、到给新生寄发入学通知、新生报到、入学绿色通道等每一个环节,校报、网络、广播、外宣等校园媒体都一一跟踪,各展优势,立体宣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