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风险评估论文

护理风险评估论文

时间:2022-09-05 10:01:15

护理风险评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消化内科;老年;护理风险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7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23-01

现今老年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逐渐增多,伴随并发症也较多,不仅仅是常见跌倒,烫伤之类的安全护理隐患,还出现了专科治疗引起的特殊风险[1]。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对其住院护理风险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现今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35例,患者的年龄在65至90岁,平均年龄为75岁。

1.2评估方法

1.2.1评估表通过将医师的临床治疗经验和病区的老年住院患者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及其导致因素关系的结合,再采用使用老年患者的风险评估Norton压疮风险评估表及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将容易误服/服药错误/走失及导致窒息评估条目加入其中,总计四维度及29条目[2],以此筛选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在入院之后存在的护理风险。

1.2.2评估方法管床护士对入院二十四小时之内的消化内科老年患者作初评,记录分值,再由护士长或护理组长作进一步审核,根据患者的得分情况做出总结,之后再针对高危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相应的标识。例如跌到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方形”标识,窒息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三角形”标识,压疮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圆形”标识,再通过颜色作进一步区分,将危险级别由高到低分别用红色,橙色及蓝色表示[3]。这样的标识可以让医生及家属一目了然。

2结果

通过综合护理风险评估表对接受诊治的全部老年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的评估,评估结果为17例高危压疮风险,28例高危跌倒风险,11例高危用药/走失/误服风险以及4例高危窒息风险,见表1。

3结论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对其住院护理风险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在总结内科系列专科发生老年患者风险事件归因中可以看出,各个专科都需要制定详细的护理风险的评估指标,仔细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制定防范措施,增强对护理风险识别及防范的能力[4]。护理人员要重视细节的管理,做好前瞻控制,在发患者的口服药物时要将每次的口服药分配好,特殊药物如:心血管系统类、镇静类药物看患服下再离开;病房内张贴各种警示标识供患者及家属阅览,加备床栏、轮椅带等物资;病房内的各种物品摆放有序,位置相对固定;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合作的关系,合理安排陪护与探视;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疾病及用药知识的宣教;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施护;确保急救物品的完好,加强意外事件的护理力量。

综上所述,对老年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是提高其护理质量的重中之重,而且老年护理是伴随终生的事,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确指导,这能够减少风险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清萍.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3(9):83-84.

[2]唐大年,韦军民,朱明炜,等.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的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11):974-976.

第2篇

[关键词] 重症生存组;重症死亡组;疾病危重度;护理评估

本院从2007年10月份起,开始应用了危重患者护理评估技术,对全院危重患者开展常规的危重度护理评估,以护理角度评价危重患者的程度和相关因素。笔者综合了APACHEⅡ中的急性生理功能、年龄因素、护理干预措施、压疮风险、气道风险、营养风险的评估,构成了患者危重度护理评估因素,收集了长达八个月的资料,对523例医嘱下达病重的一级护理患者的常规评估活动形成的数据,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2008年1月至8月住院的成年患者,含ICU、CCU、普通病区共19个科室,不包括儿科。进入病例的标准为医嘱下达病重、长达至少48 h的一级护理以上的患者,入选病例的评估无空项。其中ICU136例、CCU81例、普通病区302例,共523例。

1.2 研究工具 参考APACHEⅡ评分系统提取年龄、意识、十二(四项生命体征、八项生化指标)生理参数共14项目作为急性生理功能评分,本院制定的压疮风险、气道风险、营养风险作为急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基础护理作为措施积分评估,形成自制的急性生理功能慢性健康状况护理评估量表,总分168分。其中年龄和意识各4分,四项生命体征16分,八项生化指标32分,压疮风险28分,气道风险20分,营养风险28分,基础护理36分。评分越高,病情危重度越高。

1.3 研究方法 当医师为患者下达危重医嘱后,管床护士在48 h内收集资料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各种参数取评估时段最差值。危重医嘱撒消后,记录患者疾病转归、危重时数等资料。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均值、标准差、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方差分析、二元相关等方法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生存组和死亡组危重度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生存组评分高于死亡组。见表1。

2.2 生存组按ICU、CCU、内科普通病区、外科普通病区分四类,其危重度评分经多组方差分析,四类病区病例评分差异

显著;经方差两两比较分析,内科普通病区与外科普通病区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360),ICU、CCU、普通病区三类评分差异显著:ICU>普通病区>CCU。见表2。

2.3 死亡组按ICU、CCU、内科普通病区、外科普通病区分四类,其危重度评分经多组方差分析,CCU、内科普通病区、外科普通病区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55、P=0.269、P=0.449),ICU与CCU、普通病区评分差异显著:ICU>普通病区>CCU。见表3。

2.4 按全部病例、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成三类,对其危重度得分与组成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并列出各因子相关系数排序,结果:三类病例排序一致的因子有基础护理、压疮风险、营养风险、气道风险、年龄;排序不一致的因子与标准分值排序相比:生化指标退位24个,意识提前24个。见表4。

3 讨论

3.1 评估护理人力资源的分配 通过对危重患者生存组和死亡组危重度护理评估得分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的护理危重度有显著差异,各类病区的护理危重度也有显著差异,可以用来表达护理角度的病情评定。本次研究为ICU患者的危重度居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之首位提供了确实的证据。而CCU患者危重度居尾的结果,与卫生管理机构在对护理人力资源投入的床护比设计中ICU标准1:2.53、CCU1:1.6相吻合[1]。普通病区的危重患者危重度介于ICU与CCU之间,床护比标准为1:0.4,明显存在人力资源不足所致的安全风险。

3.2 判断患者预后 通过分析患者危重度得分与组成因子得分相关系数的排序,基础护理、压疮风险、气道风险三个因子在生存组和死亡组病例皆列为前三位。基础护理评估内容有饮食、排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呼吸道管理、生命体征监测、管道观察、标本采集、静脉输液方式;压疮风险评估内容有精神状态、大便情况、小便情况、活动能力、皮肤情况、摄食能力、皮肤感觉;气道风险评估内容有通气状态、呼吸频率、排痰、呼吸音、经皮血氧饱和度。说明基础护理工作量、呼吸功能状态与疾病的严重度直接相关,这些因素从护士角度直接易评,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面临的死亡或器官功能衰竭的可能性做出适时的估计,对疾病可能的后果有充分的抢救准备。

3.3 建立护理风险应对 本次研究中,将危重度得分、各因子得分与护嘱条目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生存组护嘱条目数与危重度、基础护理、压疮风险、气道风险得分成正相关,死亡组不相关。护嘱是由护士根据病情开出的监护项目和处置措施,如压疮防治、管道维护、病情观察、评估告知等,具有针对性和实施性,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程序化系统组合。如能将病情评估以评分形式预警护理风险,并将程序化护嘱作为分步实施的护理方案,可使护理问题量化并能规范加以解决。郑艳薇在讨论评估系统的应用现状中报道[2]:护士根据床头牌显示的记分值按照“系统”进行各项观察和抢救准备工作,根据记分值变化及医护沟通调整对策。

3.4 评价护理质量 不同科室所收的危重患者的危重程度是不一样的,如ICU患者的死亡概率要高于普通病区危重患者,危重度得分高于普通病区危重患者,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仅用“合格率”来评价是不合理的,只有对疾病的危重程度有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控制了病情在护理质量评价中的混杂因素,才能使医疗护理产出的评价具有可比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公平。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卫生厅.护理工作管理规范,2006,7:2728.

第3篇

关键词:坠床;风险管理

随着住院患者老龄化比例逐渐增长,患者坠床风险也在增加,若发生坠床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可能发生医疗纠纷,增加医院赔付。从2012年8月起我院实行了坠床风险管理,自行设制了《坠床危险患者判断标准》及《坠床风险因素评估单》并应用于护理工作中,从2013年2月将坠床评估率纳入病区护理质量考核指标之一,有效降低了坠床的发生率,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现对其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2月我科共收治89例患者,填写坠床风险评估表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57~95岁。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分值为17~31分的有19例;为8~16分的有15例,为6~12分的有13例。无1例坠床发生。

1.2方法

1.2.1评估

1.2.1.1坠床高危患者评估 责任护士对住院患者在24 h依据护理部制定的《坠床高危患者判断标准》进行评估:年龄>70岁,

1.2.1.2坠床风险因素评估分析 根据《坠床风险因素评估单》进行评估:年龄、既往坠床史、身体机能障碍、精神机能障碍、自理情况、意识状态、用药情况、环境因素实施动态评估,危险因素有变化时随时再评估,无变化时1 w后再评估。评分0~7分标示有坠床发生的可能,8~16分表示容易发生坠床,>17分表示经常会发生坠床。针对存在危险因素在评估单中选择相应护理措施:悬挂标示、重点看护,加强陪护,支起床档,日常用物放到患者可及处,必要时使用约束。责任护士签名,护士长检查评估准确性及护理措施是否得当并签名。将评估单悬挂于患者床尾。

1.2.2宣教与标示 经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存在坠床危险因素护士按照《坠床风险因素评估单》的内容逐条认真细致地告知家属患者病情,并在床尾悬挂坠床警示牌,在护士站患者一览表护理级别右下角粘贴坠床高危警示星,以引起全科护理人员重视。

1.2.3上报 对评估存在坠床高风险患者,责任护士在24 h内通过内网上报护理部,形成责任护士、护士长、护理部的3级人员层层监控的管理体系。

1.2.4护理措施 对有坠床危险的患者制订科学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措施严格实施,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①支起床档;②专人陪护;③必要时约束:对躁动不安患者适当约束;④增加与患者交流时间,关注患者需求,稳定患者情绪:对于需要大小便患者及时递送便器,生活给予协助;⑤定时翻身,协助取舒适卧位。

1.2.5考核 坠床管理纳入病区护士长及责任护士日常考核中。多项一级质控表格内容涉及坠床风险管理质量:重点环节及安全护理质量、患者护理质量、专项护理质量、责任护士工作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危重患者24 h病情总结要求对坠床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坠床评估率作为考核病区护理质量之一。

2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压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34-02

压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它的发生率标志着护理质量的优劣,随着医疗制度不断完善,住院患者老龄化比例逐渐增长,压疮风险也在增加,若护理不当发生压疮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病情,延长康复时间,甚至危及生命;影响护理质量及医患关系。从2012年8月起我院实行了压疮风险管理,自行设制了《压疮高危患者判断标准》及《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单》并应用于护理工作中,从2013年2月将压疮评估率纳入病区护理质量考核指标之一。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并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现对其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382例患者,填写压疮风险评估表116例,男76例,女40例;年龄45~101岁。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分值为19―23分的有29例;为13―18分的有36例,为6―12分的有51例。无一例压疮发生。

1.2方法

1.2.1评估

1.2.1.1压疮高危患者评估 责任护士对住院患者在24小时依据护理部制定的《压疮高危患者判断标准》进行评估:高龄、年龄>70岁,自理能力评估为完全不能自理;昏迷;强迫严格限制翻身;偏瘫,活动力及运动力丧失;大小便失禁;疼痛及其他原因所致固定如骨折、上支架及石膏固定;同时存在营养缺乏、极度消瘦、高度水肿;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凡符合标准之一者即为压疮高危患者,需上报护理部并依据《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单》内容进一步评估。

1.2.1.2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分析 根据《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单》进行评估:意识状态、活动能力、肢体活动度、排泄失禁/皮肤受潮、进食情况、皮肤情况。实施动态评估,危险因素有变化时随时再评估,无变化时一周后再评估。 评分19―23分表示轻度危险,13―18分表示中度危险,6―12分表示高度危险。针对存在危险因素在评估单中选择相应护理措施:挂标示牌、建立翻身卡、使用气垫床、加强皮肤护理或其他。责任护士签名,护士长检查评估准确性及护理措施是否得当并签名。将评估单悬挂于患者床尾。

1.2.2宣教与标示 经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存在压疮危险因素护士按照《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单》的内容逐条认真细致地告知家属患者病情,并在床尾悬挂压疮警示牌,在护士站患者一览表护理级别右下角粘贴压创疮高危标示星,以引起全科护理人员重视。

1.2.3上报 对评估存在压疮高风险患者,责任护士在24h内通过内网上报护理部,形成责任护士、护士长、护理部的3级人员层层监控的管理体系。

1.2.4护理措施 对有压疮危险的患者制订科学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措施严格实施,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1)翻身和:每1~2 h翻身1次,搬动患者时注意身体各部分的位置,避免拖拉扯拽动作,与传统的90°翻身法相比,将患者置于30°位并用枕头支持的,使患者始终避开自身骨突起部位,较好地分散了压力,减少了压疮的发生。患者平卧时床头抬高低于30°。(2)预防压疮的用具:如交替性压力气垫床的全身使用;一次性橡胶手套吹气后垫于患者枕后、肩胛部或骶尾部等皮肤受压处,减轻局部压力,减少组织耗氧量。(3)增进全身营养:包括良好的膳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等。(4)床单元:保持整洁平整无皱褶。(5)局部处理: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发现局部皮肤问题则预防性使用减压贴保护皮肤,有创面者根据创面情况进行处理,选择性使用溃疡贴。

1.2.5考核 压疮管理纳入病区护士长及责任护士日常考核中。多项一级质控记录单内容涉及压疮风险管理质量:重点环节及安全护理质量、患者护理质量、专项护理质量、责任护士工作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危重患者24h病情总结要求对压疮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压疮评估率作为考核病区护理质量之一。

2 结论

2.1 提高了护理质量 压疮上报机制使护理部能及时、动态掌握在院压疮高风险患者分布情况,能适时有效督导各科护理质量,形成责任护士、护士长、护理部的三级人员层层监控的管理体系;压疮风险评估过程,加深了责任护士对病情的掌握,提高了责任心,有利于护士积极主动采取护理措施,避免了护理工作被动性和盲目性;床尾警示标示牌,引起家属的重视,监督护理工作,使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床尾与护士站警示标示,使轮班或替班责任护士、管理人员掌握压疮高危患者,对患者实施动态连续的护理服务及督促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压疮管理纳入日常考核,使护士长与责任护士重视压疮防范与治疗,更积极主动落实护理措施,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第5篇

关键词:入院;风险评估;精神科;护理管理

0引言

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往往难以预料。因此对精神科入院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掌握其精神状态、性格特征,社会支持等实施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对本院精神科新入院110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病人发病的相关因素,从而提出改善对策。观察应用入院风险评估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精神科住院患者不分性别、年龄、病种,随机抽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55人,对照组55人。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48~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1.3±4.2)岁,疾病类型包括: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躁狂症患者,12例抑郁症患者,6例神经症患者,其他2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50~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4±1.7)岁,疾病类型包括: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1例躁狂症患者,10例抑郁症患者,8例神经症患者,其他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5,存在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遵医嘱,予以生活、饮食、用药以及心理等常规护理评估。即安排专人负责患者的生活和饮食,叮嘱患者要定时、定量的用药,通过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予以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治疗;实验组利用自行设计的精神科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首先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压疮、跌倒/坠床,日常生活功能进行首次评估,通过这三类比较常见的评估表,评出低中高分值,分类进行干预。低度风险:存在或潜在风险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加强看护,做好心理护理,开展健康教育。中度风险:加强安全护理管理,给于保护性隔离,专人看护。高度风险:每天进行风险评估,给予24h看护,制定详细周密计划,安排重症观察室。再结合患者当前状况,家属的代诉以及医生提供的病史分别给予暴力。出走、藏药、自杀、自伤、噎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建立评分等级。低度危险性患者要对其精神状态和行为实施全面观察,如发现新风险应提高危险等级,做好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中度危险性患者应加强心理疏导,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防范。高度危险性患者应该作为重点管理的对象,可以将其安置在观察室,实施全面监控并给于患者相应的心理辅导,制定针对性心里辅导方案,在监视过程中如发现有异常行为,及时予以制止。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暴力、自杀自伤、外走、藏药、噎食等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应用入院风险评估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0.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组间比较,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实验组在住院期间风险发生率为7.3%,对照组在住院期间风险发生率为21.8%,实验组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医院的重要组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管理效果。良好的医院管理是促进医院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保证医院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尤其是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护理对象多为行为异常、精神混乱的患者,可能随时存在自杀、他杀等意外,因此,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精神病患者大脑活动异常,思维行为异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受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往往出现危害自身和伤及他人的行为,护理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然性,护理安全存在极大挑战。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对于精神科患者予以入院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与该报道结果一致。在此次调查中,在精神科实施入院风险评估,对患者实施风险评估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5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风险事故,其风险发生率为7.3%,显著低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的21.8%。因此可以得出,利用精神科护理评估表、评估风险程度,在危险未发生前采用积极措施有效防范,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和护理风险识别能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陆沈艳.护理安全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询讯,2010,02(30):49-50

[2]李静,樊海雷,等,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18):236-237

[3]徐志欣.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安全管理对策[J].精神医学教育,2013,(11):102-103

[4]张瑞.加强精神病患者入院风险评估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2):296-297.

第6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造成安全事故的源头。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了安全事故的等级: 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经济损失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如果安全事故发生必须查询原因、处理责任人、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安全事故,绝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定发生安全事故决定不能够逃避责任或者是试图掩盖事实,应该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将发生的实际情况上报相关部门,把安全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防患,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预测和识别

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预测中我首先要理解风险量。风险量是指不确定的损失程度和损失因素发生的概率,既然存在着事情发生的概率那就是可以控制和预测的。怎么样预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要根据建设施工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依靠科学方法进行判断,注重运用科学理论依据转变凭靠施工经验来判断施工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专家学者通过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怎么样预测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这些论文方法实际运用效果都是相对成熟的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运行用,建筑施工企业结合项目运行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预测风险。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就是对风险情况进行认知,研究那些因素可能形成风险因素或者已经存在风险的因素,在综合考虑消除或者降低风险,最终达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运行的目的。

二、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预测和识别是紧密结合环环相扣的。通过对施工安全评估与分析达到可以估算出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进而发现施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施工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要以科学知识为理论基础,运用安全风险预测和识别出来的数据和事实来评估。运用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建立模型,对建筑施工安全进行全方面、立体式、多角度的评估、现在比较成熟的评估方法是 AHP 法,该方法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三个级别是Ⅰ级严重风险 0. 1≤权重≤1、Ⅱ级一般风险 0. 01≤权重≤0. 1、Ⅲ级轻微风险 0≤权重≤0. 01。通过对建筑项目的建模评估,判断出项目所处的风险级别,充分重视科学方法判断结果,提高项目安全防患意识,降低或者有效控制施工安全风险,保证项目平稳健康运行。现在能够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很多,有的方法理论高深操作困难,有的方法要求逻辑思维强,有的方法要求具备很高的数学知识,总而言之现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善适应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施工项目的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等各方条件都容易造成风险评估和分析结果的偏差,因此评估和分析的结果是一个有波动范围缺乏确定性,但是它确实具有指导降低安全风险的作用。

三、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风险源

众多专家学者给出风险的含义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仔细分析风险的含义可以归纳总结出来人是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客观条件是构成风险形成的不确定因素,风险的不确定性不是人们片面理解的不好因素,风险含义中强调负偏离,但是现实情况正偏离也是存在的,理解风险的含义后,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的负偏离获取最高的经济利益。在建筑施工中的风险源是在多个方面存在的,它是建筑施工中的顽疾。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下建筑施工中的风险源。

1.施工作业环境是风险源

人类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冲击高空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在我国建筑行业中高空作业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施工项目中对高空作业的要求也是细致入微从实际操作人员到具体施工作业都有详细的规定。高空作业通常都会是贯穿建筑施工项目始末的。高空作业仅仅是造成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一种,施工作业环境的外部风险源主要是建筑施工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我国的疆土辽阔,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严峻的地理环境无形提高了建设施工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

2.施工作业机械设备是风险源

现在建筑施工项目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建筑施工作业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如起重机、物料提升机、塔吊、钢筋弯曲机等等许多大型机械设备,它们就构成了风险源。使用机械设备的时候必是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不能因为非专业人员工资低就随意录用因小失大造成安全安全事故的发生。

3.特种操作人员是风险源

在建设施工项目中涉及到特种作业种类很多,特种作业是有技术含量的施工作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进行的,这些人员必须经过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系统的技能培训才能够进入到建设施工项目的生产一线上来。因为特种操作人员的专业性都是非常强的不能够让非专业的人员硬性加入到特种操作人员队伍中。给特种操作人员配备专业的防护措施,也是降低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

四、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措施

1.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控制

管理完成项目风险评价,确定了风险等级,确定控制风险的措施。执行措施的原则是: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人防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第一;禁止在不可抗拒风险下作业,对于存在的重大及中度风险要立刻停工整改,对轻度风险要加强监测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风险,稍加注意,不必采取措施。

2. 实现对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创新

加强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的创新。坚决从事后事故调查变为主动出击做到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理论方法判断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风险,加强对施工项目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落实岗位责任制增强从领导到施工人员对施工安全的防患意识。

3.对施工企业员工进行施工安全文明培训

现在施工作业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素质偏低,教会施工作业人员正确的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懂得怎么样保护好自己,降低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因为人为因素发生的概率,施工人员应该学习劳动法内容,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体利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施工项目的不断运行,通过有效的施工管理手段有些风险会被消灭除,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新风险。坚决杜绝野蛮施工严格遵守施工规范达到降低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继电保护 可靠性 风险研究

电力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需要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防止事故的发生,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的运行,是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需要对继电保护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1 关于继电保护

1.1 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

继电保护存在的风险性,需要对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和装置要求做出分析。从继电保护的工作理论判断,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区分被保护元件的运行状况,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对故障做出区内和区外的辨别,对比整个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前后的监测数据,根据电气量的变化,做出判断和处理,实现对继电的保护功能。

1.2 继电保护的工作装置

对继电保护进行风险评估,要根据继电保护的工作装置和相应的配备设置,在技术上提高对继电保护的速动性、选择性、可靠性和灵敏性,降低继电保护的风险评估难度,完成对继电保护的风险评估辅助措施。

(1)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当电力系统发生设备或者线路短路的情况时,继电保护会对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保护和故障切除,发挥继电保护的选择,实行对继电保护的风险评估。如果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出现故障,会增加电力系统全面瘫痪的风险。(2)继电保护的速动性:继电保护的速动性是继电保护工作装置的另一个要素,是通过继电保护装置及时有效的切除故障,减少电流过大和电压较低状态下设备的运行时间,避免设备的损坏,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功能。良好的继电保护装置的速动性,可以减少继电保护的风险性。(3)继电保护的灵敏性:继电保护的灵敏性体现在,在保护的范围内,当电气设备或者线路发生故障,电力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继电保护的灵敏性反应能力。继电保护灵敏性的灵敏系数,提供了有效的继电保护风险评估参数,保证电力系统在规定范围内,无论发生任何故障,都能够准确及时的做出反应。(4)继电保护的可靠性: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包括继电保护的安全性和信赖性。安全性是继电保护不误动,就是在继电保护过程中,在不需要动作时不发生动作,而信赖性是继电保护不拒动,是指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对发生了故障的动作进行可靠性动作。根据理论研究结果,发现继电保护的误动和拒动都会对电力系统造成危害,对继电保护的工作装置进行合理、安全和高效的保护,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速动性、灵敏性和选择性的性能。

1.3 对继电器的选择

继电器是继电保护装置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继电保护对风险评估的一个项目参考。继电器决定了继电保护的潜在风险,选择正确、合适和高品质的继电器,排除环境使用的不同、输入信号的不同和参量输入的不同、负载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发挥继电器的安全作用,实现电力系统的良性发展。

2 提高继电保护可靠性的方法

(1)严格控制质量:在制造和选购过程中要严格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质量管理,提高继电保护装置设备的质量。(2)保证继电保护装置定值区的正确性:重视继电保护装置的检验。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的检验,保证继电保护装置定值区的正确性,严格的对检验工作进行管理。(3)完善继电保护设备:对校验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修,完善电力系统。结合配电自动化,对故障实施快速隔离,逐渐完善电力系统的的继电保护设备和继电保护技术设施。(4)提高处理故障的能力:制定事故解决措施,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经常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检查,检查的时候,确定设置的正确性和精确性,杜绝继电保护的保护拒动和误动隐患。

3 关于继电保护的风险性

3.1 风险评估的定义

风险评估是在发生风险事件前或者发生风险事件后,都会对生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简单来说,风险评估就是对事件造成的影响或者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测评。

3.2 在继电保护中影响风险评估的因素

电力系统发生故障风险和电力系统的负载率,线路平均负载率和波动系数有关。例如,系统负载率是0.375或者0.467的时候,发生故障的风险值很小;如果系统负载率变大,线路的平均负载率和波动系数就会增加故障风险值的可能性。线路平均负载率和波动系数过大,故障风险值也会变大(如图1)。

根据分析数据显示,保证系统负荷的均匀分布,才能降低风险故障值。所以,系统操作人员在运行电网系统的时候,使系统总负荷保持分布均匀的状态,可以有效的降低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风险性。

3.3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电力系统容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加大了多重故障和灾害天气引发的风险,目前电力系统面临的严重挑战就是大范围断电现象的产生。所以,对电力系统进行风险评估,需要掌握突发事故和天气灾害发生的规律和机理,做好预防和监管工作。

4 结语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的重要条件,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对继电保护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因素、原理进行充分了解,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8篇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 标准 防雷

1 引言

从标准角度看,目前国内外有多个关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本文主要就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各种标准进行对比,并分析其优缺点。

2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介绍

我国各个省市所应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规范并不相同,例如江苏省评估工作基于IEC62305和GB21714,重庆、西安则基于QX/T85-2007,但总体来说,有关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1)《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QX3-2000),适用范围是由雷击电磁脉冲(LEMP)对气象信息系统造成损失的风险的评估,所用的方法基于早期国外防雷标准中的因子分析法,评估的重点是确定年平均直击雷次数和年平均允许雷击次数;(2)《通信局站雷电损坏危险的评估》(ITU-T K.39),适用于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过电流)造成的设备危害和人员安全危害的风险的评估;(3)《建筑物电子信息体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4)《雷击损害风险评估》(IEC6166),主要阐述了建筑物与服务设施的分类、雷灾风险、防护措施的选择过程以及建筑物与服务设施防护的基本标准等问题;(5)《雷电防护》(IEC 62305),共分5个部分,IEC 62305-1清楚地说明了在防雷电保护结构中遵循的一般原则;IEC 62305-2表述了保护的需要、安装保护措施的经济利益和适当的保护措施的选择程序,以及风险管理的方法;IEC 62305-3涉及减少对建筑物的物理损害和威胁生命安全的方法;IEC 62305-4阐述了减少建筑物内电器和电子系统故障的方法;IEC 62305-5涉及减少与建筑物有关的服务(主要是电力和电信)的物理损害和出现故障的方法;(6)《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QX/T85―2007),此规范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分为预评估、方案评估与现状评估,主要包括大气雷电环境评价、雷击损害风险评估、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雷电灾害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

3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目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定性评估,一种是定量评估。GB50057-2010中规定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这属于定性评估。而IEC62305-2以及由此衍生出的GB/T21714、 QX/T85-2007则通过对损失量的影响因子的选择,然后进行计算,得出雷击风险的各种损失的数值,这属于定量评估。

综合来看,我国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的方法,有的地方用定性,有的地方用定量,还没有统一。在该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在个别参数的选取上细化或有少许变动。

4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标准的分析

4.1 评估标准的局限性

任何方法都是有其适用的范围的,同样,评估中经常用到的标准也是有其适用范围的,下面对常用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标准的范围进行简单的分析:

IEC62305-1适用于建筑物包括其中的装备和设备,也包括人身以及进入建筑物的公共设施。不适用于铁路设施,车辆、船只、飞行器、海岸设施以及地下高压管道。

IEC62305-2适用于由雷击导致的建筑物内或公共设施内的风险评估。

GB/T21714.2适用于建筑物和服务设施的雷击风险评估。

QX/T85-2007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以上三个规范,均不适用于铁路设施,车辆、船只、飞行器、海岸设施以及地下高压管道。因此,当评估对象出现特殊化时,雷击风险评估需要加入新的技术标准。

4.2 评估标准的比较

4.2.1 评估标准的相似性

(1)各评估标准都把重点放在雷电灾害损害次数这个参数上,而决定损害次数的子参数的选取大多以经验为主。

(2)各评估标准都需要计算出实际损害次数(实际风险)和允许损害次数(允许风险),然后给出风险级别并提供适当的防护措施。

(3)各评估标准在处理雷电灾害损失和雷电灾害风险时,都使用相对值,且大部分参数都以表格等形式给出一定的典型值,取值不连续而且很难达到比较高的精度。

(4)各评估标准都要求精确得到评估对象(建筑物或服务设施)的雷击有效面积,乘上当地的雷击密度而计算其可能雷击次数,然后需要求得允许雷灾水平(可承受雷灾水平)。

4.2.2 评估标准的区别

虽然个标准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区别:(1)从评估结果考虑,通过对各个标准之间做比较,可以发现ITU-T k.39和IEC61662都是以公式R=N×P×δ基本计算公式,两个标准都考虑了人身损失和财产损失等,都是通过计算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E来最终确定评估对象的雷电防护必要性和防护等级(防护级别)。而IEC62305、GB/T21714.2和QX/T85-2007都是以公式Rx=Nx×Px×Lx基本公式,三个标准都考率了人身伤亡损失风险、公众服务损失风险、文化遗产损失风险及经济损失风险,都是通过确定风险分量并计算风险分量值,将其分量值与其分量最大允许值相比较最终确定该建筑物是否在风险允许范围内

(2)IEC61662、IEC62305标准包括尤其衍生出来的GB/T21714.2和QX/T85-2007是最复杂、准确度及可信度最高的,也是我国目前气象行业开展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技术规范,综合了建筑物所在区域预计年遭受雷击次数N、在建筑物区域内遭受到雷击后可能发生雷电灾害损失的概率P及建筑物在遭受雷击后可能发生的后果及损失程度L三个因素,而每个因素的计算都是通过一系列的相关限制因子来确定的。但是GB/T21714.2里面的分量、因子、概率、损失率等数据是德国人根据欧洲的雷电特性、雷电环境、年平均雷暴日、土壤电阻率等统计、计算出的,适合欧洲情况。而中国在雷电特性、雷电环境、年平均雷暴日、土壤电阻率等各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还需要将GB/T21714.2的分量、因子、概率、损失率等统计、计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数据(3)QX3-2000与GB50343―2004标准的评估重点是确定年平均允许雷击次数Nc,但其所采用的公式不同,QX3-2000计算Nc的公式为Nc=5.8*10-3/C或Nc=5.8*10-4/C,其中C=C1+C2+C3+C4+C5,因此其评估精度主要取决于建筑材料因子、信息系统重要程度因子、设备耐冲击类型因子、设备的LPZ因子和雷击后果因子。而GB50343―2004计算Nc的公式为Nc=5.8*10-1.5/C,其中C=C1+C2+C3+C4+C5+C6,C1~C5同QX3-2000中规定的,C6为区域雷暴等级因子。两种标准虽然计算公式类似,但所用的指数不同,同时GB50343―2004也比QX3-2000多了一个因子(4)QX3-2000和GB50343―2004与IEC61662标准在计算雷击大地的平局密度Ng的计算公式上也是不同的,QX3-2000和GB50343―2004计算Ng的公式为Ng=0.024Td1.3,而IEC61662中为Ng=0.04Td1.25(5)ITU-Tk.39标准的评估重点是确定雷电损害次数F,F=Fd +Fn +Fs+Fa,其中Fd=Ng*Ad*Pd,Fn=Ng*An*Pn,Fs =Ng*As*Ps,Fa=Ng*Aa*Pa,一般情况下以Fs为主;而面积Ad,An,As和Aa,在评估时要注意各类面积可能重叠,概率因子P的确定方法基本上来自于经验,其大小与设备自身性质和特定的保护措施有关。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常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标准中包含了三个评估评估重点,即确定雷击风险R,确定年平均雷击次数Nc以及确定雷电损害次数F,并且各标准所采用的公式及所需因子等也不尽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但各有其优缺点,应当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进行选取。

5 结语

通过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常用标准的分析,各标准都对雷击损害风险评估的方法、流程及各因子的选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对大气雷电环境的评价都是简单介绍,而进行大气雷电环境评价的基础是拥有数量足够、信息可靠的闪电资料,对目标地点周边一定距离内雷电环境分析,区别于以往一贯的基于雷暴日进行大气雷电环境分析的粗略计算;即使是同一地区相距较近的两地,也有可能得到不同的雷电环境分析结论。

参考文献:

[1]QX3-2000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

[2]ITU-T K.39《通信局站雷电损坏危险的评估》.

[3]GB 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体统防雷技术规范》.

[4]IEC6166《雷击损害风险评估》.

[5]IEC 62305《雷电防护》.

[6]QX/T85―2007《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7]GB/T21714.2-2008《雷电防护 第2部分 风险管理》.

[8]钟万强,肖稳安.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体系和方法,http://qxbzjk.cma,/servlet/News?Node=15611.

第9篇

关键词:故障库;ERP 系统;完整性;闭环化

引言

输气站场的设备是输气站安全平稳地完成正常输气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它也是构成分公司企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因此,加强输气站场的设备管理,对于输气站场完成正常的输气任务,保证整个输气工作的安全,乃至最终提高分公司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规范化设备管理制度和体系的重要性

输气站场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和体系,是完成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检修及考核标准制定的指导性文件。管理人员制定和规范所辖输气站场设备的管理标准和规定,提高设备的管理力度。依照制度建立规范的管理规定、依照管理规定建立规范的管理记录,依照管理记录建立规范的考核标准,规范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保养、资料记录、故障处理、备件管理等,才能不断促进设备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设备管理分析

涵盖所有分类设备的管理制度,包含设备的选型、购买、使用、维护维修、调拨、报废等整个流程进行日常的管理。是设备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具有工作量大、重复性强、所涉及规定和规程多的特点。

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设备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并确保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更新。输气站场设备管理由过去以人员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在设备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对站场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了,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专业技术素质,设备的管理说是对设备的管理,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管理,调动起人在设备管理中的积极因素,达到人与设备的和谐统一。

3.完整性设备管理方案

站场资产完整性管理如下图所示,主要工作流程包括:数据收集与整理、RBM分析、执行检测、维护或测试、对资产进行状态评估确定修复与减缓措施,进行效能评估。站场资产完整性管理是一个持续循环和不断改进的过程。

图1 站场资产完整性管理流程

制定方案以RBI、RCM、SIL分析方法为基础,依据相关法规、标准,建立基于风险的、优化的资产完整性管理方案。针对站场设备类型及工作状态,将站场设备分为承压设备、转动设备、安全仪表系统三类。每种类型的设备根据其适应的不同类型的分型方法(RBI、RCM、SIL)分别制定完整性管理方案,其中承压设备又分为站内工艺管道和压力容器两部分,其完整性管理主要以检验为主要手段,通过检测,对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维修;转动设备以故障库和状态监测为基础,以RCM风险评估技术为手段,为日常的维护和维修计划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由于安全仪表非设备专业,本文对仪表设备的完整性管理不进行论述。

3.1.承压设备完整性管理

承压设备的完整性管理应该通过对其基本数据以及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并通过风险评估以及评定结果进行方案制定

评估结果应能给出每个设备项的损伤机理、风险驱动因子数值、失效可能性等级、失效后果等级、总经济风险等级和安全风险等级,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汇总,得出风险评估的综合结论。对失效可能性等级较高的设备项,应该出下次评估日期的检验前后可能性等级对比,以显示风险的发展趋势和检验的有效性。

3.2.压力管道完整性管理

基本数据及信息来自站场设备档案、现场实测和专家设定,数据收集应遵循数据的真实、有效、可控和可追溯的原则,保证数据及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可靠,满足分析与评估的要求。数据包括设计建造资料、工艺操作参数、运行状况、完好情况、检维修记录和其他相关信息,如失效分析报告、安全评估报告等。

评估结果应能给出每条管道/段的损伤机理、风险驱动因子数值、失效可能性等级、失效后果等级、总经济风险等级和安全风险等级,并已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汇总,得出风险评估的综合结论。对失效可能性等会较高的设备项,应该给出下次评估日期的检验前后的可能性等级对比,以显示风险的发展趋势和检验的效应。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制定基于风险的检验计划提供基础,故应明确定义管道/段可能涉及的损伤机理所需进行的具体检验的有效性等级划分,并相应确定针对风险评估结果实际采取的检验有效性等级。

3.3.转动设备完整性管理

转动设备的基本数据及信息来自站场设备档案、现场实测和专家设定,数据收集应遵循真实、有效、可控和可追溯的原则,保证数据及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可靠,满足分析与评估的要求。数据包括设备的设计建造资料、工艺操作参数、设备运行状况、设备完好情况和设备检维修记录和其他相关信息,如设备的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和风险结果等。

风险评估基于DNV的RCM分析方法,RCM分析是一个持续改进的维护策略程序,结合站场设备的具体情况、工艺条件的变化以及失效记录的更新等,应该考虑定期对设备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对维护保养任务等进行适当的调整。

由于目前分公司没有开展基于可靠性的风险评估(RCM),动设备的维护保养各站场仍严格执行厂家推荐或相关设备维护保养规程所要求的维护保养周期及任务。对发现隐患或故障设备的相关维护保养任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维护保养周期及任务进行相应调整。维护保养结束后,应如是填写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4.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各类设备检验、维护、维修过程的有效性评价,不断改进完善企业的体系、制度和设备维检修工作,使设备管理更上一层楼。总而言之,作为输气管理者,应该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出发,切实做好城镇输气的相关工作,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寻找造成安全隐患的薄弱环节,运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做好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健全制度,完善法规,规范操作,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风险评估

随着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被引入国内,燃气公司对于在役燃气管道的完整性管理越来越重视。城镇燃气管道在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等阶段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风险评估是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开展城镇燃气管道全寿命期的风险评估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对燃气管道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找出各个阶段的高风险管段,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控制,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为城镇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风险评估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燃气管道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在管道运行的过程中受到第三方的破坏、腐蚀穿孔等都会引发燃气事故,随着燃气管道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老化的问题,老化管道的安全性如何,还能再使用多少年,这些都是管理中所关心的问题。通过对管道的寿命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对燃气管道安全寿命进行风险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风险评估

1、风险及风险评价。“风险”这一个词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它源自于西班牙的航海术语,其意思是航海时遇上危机或触礁。风险是通过事故现象和损失事件所显现出来的,风险的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以及风险损失,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先是由风险因素引发风险事件,再由风险事件造成风险损失,其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是风险。风险评价是综合考虑不同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根据国家相关的安全标准来衡量风险的程度,判断该系统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通过定量或定性的风险评价,对管道的各管段进行风险识别,根据风险的程度对其进行排序、定位,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降低管道故障的发生率。

2、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期风险评价的概念。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期包括了管道的设计阶段和施工验收阶段及运行维护阶段,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期风险评价就是指在城镇燃气管道寿命期中,最大限度的考虑到各个阶段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和正在发生变化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价。

(二)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镇燃气管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燃气管道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根据一套可以反映出燃气管道系统运行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作出的风险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出城镇燃气管道风险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可以为燃气公司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提供合理、有效的信息。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管道的风险评价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有效推进城镇燃气管道系统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期各个阶段的风险

(一)设计阶段的风险

计算模型设计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设计理论不完善、计算分析偏离实际的工程等,从事故控制的角度来讲,设计风险是可以避免的。设计风险的出现主要是人为的原因而造成的,理论发展的不完善常常是设计阶段最需要重视的,设计风险通常表现为阀门选择错误、工艺设计不合理以及控制系统部匹配等。

(二)施工阶段和验收阶段所存在的风险

施工和验收阶段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施工工艺的不完善和施工水平的低下以及质量监督控制不严格等方面,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论哪个一个环节的设计或施工若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都有可能会形成质量安全隐患,造成施工阶段的风险。除此之外,城镇燃气监督人员的素质低和管理能力低等,都会造成施工和验收阶段的风险。

(三)运行和维护阶段的风险

燃气管道在设计、施工和验收阶段所隐藏的风险都会在运行维护阶段显现出来,运行维护阶段的风险损失大多都由燃气公司承担,对燃气管道进行风险评价可以有效的降低管道运行维护阶段的风险和整体的运营成本。城镇燃气管道运行维护阶段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人的误操作和业务素质水平低以及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

三、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风险评价的原理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风险评价的原理

1、评价目的。城镇燃气管道寿命期风险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判定城镇燃气管道风险的等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高风险管段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风险等级可以分为高风险和中风险以及低风险,对于低风险的管道可以按照城镇燃气管道的运行程序进行管理;中风险的管道则需要强化其监督管理;高风险往往的城镇燃气管道运行过程中所不能够容忍的,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高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

2、评价内容。通过对城镇燃气管道寿命期各个阶段风险的分析,可以得出其评价的内容,以城镇燃气管道寿命期风险评估为中心,通过对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阶段的风险源进行辨识,再对各个阶段进行风险评价,从而确定出各个阶段的高风险管段,同时,制定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通过对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分析可以看出,一些评价方法适合用于危险因素的便是,例如:安全检查表法;一些方法适合用于风险因素之间的权重分析,例如:灰色层次缝隙评价法;此外,还有一些方法只能够对事故的后果进行评价。在对城镇燃气管道进行风险评价时,需在熟悉评价系统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风险评价方法,所选择的风险评价方法应遵循充分性和适应性以及系统性等的相关原则。

四、结束语

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期风险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且又系统的工程,目前,城镇燃气管道的敷设里程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新建和原有的燃气管道都需要实用性较强的风险评价技术来保证管道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行。因此,结合国内城镇燃气管道的实际情况,开展城镇燃气管道安全寿命风险评估,对于提高我们国家城镇燃气管道的安全管理技术和水平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昕、姚安林、蒲宏兴.城镇燃气管道全寿命期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浙江浙能天然气运行有限公司、西南石油大学.2013-01-15

[2]严荣松、高文学、李建勋.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评价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2010-03-15

第11篇

关键词:评估与管理;规划设计阶段;安全风险;桥梁工程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桥梁项目工程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在桥梁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目前,桥梁项目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仍存在某些缺陷和失误,不仅为桥梁工程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对人员和经济等方面带来较大隐患和风险,因此,对潜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成为桥梁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一环。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实施施工安全的风险评估,其本质就是体现桥梁施工全过程安全管理的一种理念。而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施工风险评估,主要是指自桥梁工程从开始构想到发包前,对工程建设预先进行的施工风险评估,扩大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范围,使工程的相关单位有效地落实安全权责,从而使工程项目能够形成完整的安全一体化管理,最终提高桥梁工程的安全水平并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在崇启大桥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纳入规划设计,实质上就是将工程中的安全生产事故防控实施源头管理。

1工程概况

崇启大桥是江苏省内特大跨江大桥。该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了185大节段连续钢箱梁整体吊装,属于国内首次应用,所以在运输、吊装等各个环节中都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并且施工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1]。崇启大桥的主桥是一种多跨连续钢箱梁结构,最大节段梁长为185m、宽33.2m、厚9m,起吊高度最大约46m,最大重量约2455t。钢箱梁为变高等宽断面,分左右两幅,一共有6跨。

2桥梁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在崇启大桥的施工过程中,对其实施风险评估时需要给予风险源足够的重视,而对于风险的正确识别方法就是要做好源头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寻找发生风险的主要原因以及主客观因素,同时还需要汇集分散的风险,以此来为后续的结果评估奠定基础。

2.1对于桥梁工程的结构进行风险评估

由于桥梁的结构非常复杂,所以对其设计规划的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关注结构的损坏、裂缝以及耐久性等[2]。崇启大桥桥梁存在腐蚀失效风险,由于该桥主要采用钢结构,桥梁长期处于各种环境下,如果长时间被雨水浸浊,必然会导致桥梁中的钢箱梁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从而影响到桥梁的安全性以及使用年限等;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环境因为地区方面的差异,所以导致桥梁工程具有南锈北冻的情况,因此,对其实施风险评估也需要具有差异性[3]。

2.2评估桥梁施工环节的风险

对桥梁工程各环节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以让技术员定期与施工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各项指标,将其作为风险控制的基础,并对桥梁实施加固处理,充分掌握缝隙的密实度、护筒的选择以及施工承台指标等工作。除此之外,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常使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因此需要做好后续的养护工作,在搭设支架时必须处理好地基。在桥面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混凝土的浇筑、伸缩缝以及养护等工作的控制,以确保桥梁建设的最终质量[4]。

3桥梁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3.1完善基础理论体系

规划设计阶段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3.1.1安全信息嵌入机理崇启大桥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中,安全信息嵌入机理需要纳入施工安全考虑的具体技术内容,通过对规划设计成果进行安全审查以及评估,以不断对规划设计成果进行完善。需嵌入的安全信息主要包括:规划方案的安全信息嵌入以及审查、设计成果的安全信息嵌入以及评估、功能需求以及工程选址安全分析等。

3.1.2实务手册与操作指南在崇启大桥工程施工安全信息嵌入机理的基础上,编写操作实务手册以及操作指南,明确桥梁工程的实施程序、方法以及要求,使桥梁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参考。

3.2提高桥梁工程质量

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在对崇启大桥工程施工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防止发生安全风险。因此为实现这一目的就需应对各种风险因素,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使用最有效的方式规避风险[5]。

3.3做好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工作

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存在高空作业,因此,需要对施工人员做好充分的防护工作,同时要准备警示标牌。培养施工人员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只有正确佩戴安全防护措施才可以施工。进行高空作业时会应用到一些特殊的材料,必须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平衡堆放,禁止出现高空抛投的情况以及在高空处打闹。如果发现上述现象需要立即采取解决措施,禁止施工人员进行作业并作出相应的惩罚。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在高空进行作业时,难免会传递一些机械设备,所以必须对设备安装相应的保护装置,以此来达到防护的目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维修保养工作。如果施工人员无相关证件,严禁进入施工现场[6]。另外,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必须要配备相应的漏电保护装置、灭火器等,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有两人一起完成,以起到互相监护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桥梁工程中的用电设备十分重要,所以需要对施工现场所有的用电设备以及线路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3.4完善技术规范性

桥梁工程在施工中,为规避安全风险就需要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并保证其规范性,并且桥梁施工现场必须要设置明显的安全防护装置,要有专业人员日夜看守,避免不法分子进入施工现场对工程造成破坏或影响。

第12篇

关键词:闪电;风险评估;监测数据;应用

中图分类号 P4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132-03

The Application of Lightning Monitoring Data i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Lightning in Heze

Cheng Meng1 et al.

(1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Juye,Juye 274900,China)

Abstract:The lightning monitoring data from June 2014 to July 2006 in Heze area,which is acquired by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of Shandong Province,is used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lightning density with the time in the range of 5km,and the parameters of lightning amplitu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ghtning density acquired by the lightning monitoring and artificial observation differs greatly,the former is more accurate;lightning activity have obvious change over time,we should make arrangement fo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process reasonably and avoid risk according to chang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tensity of lightning current and cumulativ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lightning current intensity changes,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impact of current value for each protected mode of surge protection device,the measured values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the recommended value.

Key words:Lightning;Risk assessment;Monitoring data;Application

雷击风险评估是根据雷击大地导致人员、财产损害程度确定雷电防护等级、类别的一种综合计算、分析方法。有利于建设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确定防雷类别与防雷措施、提出雷灾事故应急方案、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雷击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1-8]。例如,赵军等基于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总结了雷电灾害的作用机制和雷击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1]。问楠臻等利用广州市雷电监测网数据,按1km2的网格进行区域划分,通过加权得到地闪密度[2]。钱强寒等根据在以IEC62305―2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评估实践中时的一些经验,介绍了各雷击风险分量的鉴别方法[3]。樊荣等从落雷密度的概念出发,利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计算任一经纬度上的多年平均雷暴日数,并使用C#语言编制出计算落雷密度的软件。还有些学者通过对各地的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和多年平均雷暴日的分析,总结出了符合当地特点的两者的关系式[5-6]。以上研究,部分涉及雷击大地密度,但均没有综合研究闪电监测数据得出闪电时空分布规律并运用到雷击风险评估中。目前尚未见到针对菏泽市雷电监测数据的处理,并将其应用于雷击风险评估业务。因此,对该地区评估对象附近的地闪密度、雷电活动时间变化、雷电强度分布的研究,有利于评估参数的准确取值,得出科学的评估结论。

1 利用闪电监测数据确定地闪密度(Ng)及其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1.1 利用人工观测资料计算Ng的局限性 雷击风险评估的传统方法中,通常采用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所在城市的年平均雷暴日(Td)来计算评估点的Ng值,即Ng=0.1Td。该年平均雷暴日来源于观测人员的观测数据,1d内只要观测到1次或1次以上的雷声就算是1个雷暴日。但由于人工观测的局限性(人的监听范围通常半径为8~12km),以行政区域为代表的雷电参数并不能代表该辖区的雷电特征。因此,在进行年雷击次数的估算时,应以在评估对象所在区域测得的地闪密度为准。

1.2 利用闪电监测数据确定Ng

1.2.1 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简介 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是LD-II型闪电定位系统,主要由13个分布在全省各地的闪电定位仪、一个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和图形显示终端构成,采用磁定向时差遥测法进行闪电定位,各个定位仪将接收到的闪电信息和GPS时间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送至中心站计算机,通过中心数据处理系统的计算,得到闪击的时间、位置、极性、强度等参数。该系统时钟同步精度可达到0.1μs,山东省内大部分地区闪电探测效率理论值为95%,定位精度可达到300m。

1.2.2 以具体评估对象为实例确定Ng 根据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的含义即一年里某一确定地区的地闪次数,通过闪电定位系统提供的一年中某地区的地闪次数再除以该地区的面积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计算公式为

(1)

其中:D―一年中的地闪次数(次/a),S―面积(km2)。

菏泽市辖区内某化工企业中心点经纬度为:E115.530778,N35.09000,在山东省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中提取8年来(2006年7月―2014年6月)距离该点一定距离之内(以方圆5km为例)的闪电数据,期间共发生地闪1 406次,平均每年176次,根据公式(1)计算出雷击大地密度为1.76次/km2・a,而根据观测的雷暴日计算出的雷击大地密度为3.06次/km2・a,两者有较大差异。根据地闪的分布,利用surfer8.0绘制出地闪密度分布渐变图(图1),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方圆5km内各位置雷击密度的大小,为雷击风险评估结论提供参考。

2 利用闪电监测数据分析闪电月变化规律及其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该区域发生的1 406次地闪中,负地闪1 377次,占总地闪的98%,正地闪29次,占总地闪的2%(表1)。

由图2可以看出,该地域地闪月分布呈单峰状,始于2月,结束于11月。峰值出现在8月,地闪总数为723次,约为其余11个月的总和。雷电主要活动期为6、7、8月,共1 260次,占总闪数的89.6%,1、2、9、10、11、12月基本没有地闪发生。该地区闪电月变化规律,为雷击风险评估的指导意见提供了参考依据。该化工企业每年6月份前需对化工户外装置、罐区、楼房、机房、配电室等进行防雷装置安全检测。企业的集体户外活动要尽量避开6、7、8月,可以安排在防雷设施完善的建筑物内。每次雷雨天气后,安全人员要检查防雷接地装置是否损坏,电源和信号系统的浪涌保护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有异常,要及时整改。办公人员使用电脑等电器时也要避开闪电多发期,降低闪电电涌侵入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

3 利用闪电监测数据分析闪电时变化规律及其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该地区的地闪时分布呈多峰状,2个最大的峰值出现在00:05和11:00左右,地闪数占总闪数的44%,16:00和19:00左右雷电活动也较频繁。雷电活动随时段的不同有明显变化,企业施工运行时应根据日变化合理安排工作进程,可将潜在雷击危险显著降低,建议6、7、8月份的00:05和11:00不安排施工。

4 利用闪电监测数据分析雷电流强度变化及其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由图4可知,该地区雷电流强度在5~10kA的地闪数为412次,占地闪总数的比例最大,为29.3%,其次为10~15kA的地闪402次,所占比例为28.6%,0~35kA的地闪所占比例为98.9%,大于35kA的地闪只占1.1%,没发生过大于55kA的地闪。负地闪的雷电流强度分布和总地闪的吻合度很好。

在进行雷击风险评估时,电源线路上电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和选型将直接影响评估因子的取值。而雷电流幅值是确定电涌保护器雷电流参数的一个重要的依据。电源总配电箱处所装设的电涌保护器,其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电源线路无屏蔽层时宜按式(2)计算,当有屏蔽层是宜按式(3)计算[10]:

式中:I―雷电流,取200kA、150kA、100kA;n―地下和架空引入的外来金属管道和线路的总数;m―每一线路内导体芯线的总根数;Rs―屏蔽层每km的电阻(Ω/km);Rc―芯线每km的电阻(Ω/km)。

给定的首次正闪击雷电流的幅值参考值,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对应分别为200kA、150kA、100kA。如果评估中采用上述推荐值,得出的计算结果并不能真正反映评估对象所需要的电涌保护器的雷电流参数。由图5可以看出,雷电流大于5kA的累积概率为81.9%,大于10kA的累积概率为52.6%,大于50kA的累积概率为1%,大于55kA的累积概率为0,也就是说此区域内8年来未出现过大于55kA的地闪,若采用推荐值150kA(该企业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计算,需要安装的SPD通流容量偏大,鉴于雷击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寻求最低雷电灾害事故率、最少的雷电灾害损失和最优的防雷安全投资效益,I取55kA较为合适。

5 结论与讨论

利用由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获取的菏泽地区2006年7月―2014年6月闪电监测数据,计算得到评估对象周围5km范围的雷击密度,地闪月分布规律、地闪时分布规律以及雷电幅值参数,分析发现:(1)利用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计算得到的雷击大地密度为1.76次/km2・a,而根据观测的雷暴日计算出的雷击大地密度为3.06次/km2・a,两者有较大差异,前者更符合实际。(2)雷电活动随月份和时段的不同有明显变化,评估对象应根据月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合理安排生产运行进程,并在闪电高发期前进行防雷装置安全检测,规避雷电灾害风险。(3)通过闪电监测数据分析雷电流强度变化得出雷电流强度分布和累积概率,此区域内8年来未出现过大于55 kA的地闪,计算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时,I取55kA较规范推荐值合理。

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在全省范围内有13个闪电定位仪,随着该系统的进一步完善,闪电定位仪的增加,该系统同步精度和定位精度将进一步减小,闪电探测效率也将进一步提升,为雷击风险评估的各参数的选取提供更准确的监测数据,评估结论也更科学。

参考文献

[1]赵军,郭在华.雷击风险评估方法综合应用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8):48-50.

[2]问楠臻,高文俊.基于IEC62305雷击风险评估计算方法[J].建筑电气,2008,27(7):34-37.

[3]钱强寒,陈勇斌,杨磊.强雷击风险评估实践中各风险分量的鉴别[J].浙江气象,2006,28(3):41-46.

[4]樊荣,肖稳安,李霞,等.基于GB/T 21714.2的雷击风险评估软件设计及参数探讨[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4):343-349.

[5]马金福,冯志伟.雷击地闪密度与雷暴日数的关系分析[J].气象科学,2009,29(5):674-678.

[6]钟颖颖,冯民学,周曾奎,等.闪电定位资料与目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J].气象科学.2010,30(8):851-855.

[7]陈家宏,童雪芳,谷山强,等.雷电定位系统测量的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J].高压电技术,2008,34(9):1893-1897.

[8]易高流. 雷电监测资料在雷击损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江西气象科技,2004,27(4):45-47.

[9]张日高,张良春,余建华.利用监测与人工观测数据计算的雷击大地密度比较[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