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石油安全总结

石油安全总结

时间:2022-02-21 14:29:00

石油安全总结

第1篇

过去的2015年,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合肥石油公司2015年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受控,安全环保生产事故为零,被安徽公司评为“卓越安全团队”。

2015年,主抓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宣传,保障公司安全平稳运营。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安全环保、人人有责”的原则,公司与所有加油站经理、各部门负责人、片区经理签订了2015年《安全环保责任书》,确保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全面有效落实,形成了安全工作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都来管安全的良好局面。

2015年在全公司范围内继续深入开展“反违章”活动,把狠反违章贯穿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员工作业时正确执行规章规程,只有规定动作,杜绝自选动作,真正把“反违章”工作抓出成效,进一步贯彻落实好集团公司《反违章禁令》,筑牢安全防线,为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平安运营保驾护航。

二、进一步推进HSE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

根据安徽公司HSE推进工作的总体部署, 2015年初组织所属加油站开展危害因素识别评价工作,针对不同岗位的作业特点和作业风险,指导加油站针对班组每一岗位逐一进行了危害因素识别,制定了防范措施。对员工进行了作业指导书的培训。

为更好落实HSE体系建设,8月份公司从基层抽调骨干力量,按照“销售企业HSE管理体系量化审核工作手册”对审核人员及公司部门HSE体系联络员进行了充分的培训,对所属84座加油站进行了全覆盖的HSE体系自审,在自审过程中对当班员工164人次进行了现场随机测试,对8座加油站现场启动了预案,通过一系列举措对公司HSE体系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本次自审发现问题451项,现场整改425项,整改率达到0.94%,对于硬件上无法整改的项目,做好预案,形成整改方案,以提高合肥分公司HSE体系整体水平。

三、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紧抓安全技能培训和考核。

2015年初,组织加油站结合实际修订了加油站突发事件现场处置预案,制定了现场处置预案演练年度计划,并检查督促各站按计划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同时通过监督指导加油站加强内部安全保卫和安全巡检,落实责任,有力地确保了公司安全稳定的经营局面。

6月,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合肥分公司在新能源加油站举办了一场预案演练比赛。15只参赛队伍通过现场比赛让我们看到中石油员工演出了真实、练成出了本事、赛出了水平,切实提高全体员工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赛后,各片区、各站积极学习,充分借鉴兄弟站在预案演练比赛时的成功处置经验,让预案不只是停留在模板上、档案里,而是真正的走进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让预案的精髓真正发挥作用,使油站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处置得当,让人员生命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全面提升油站应急处置能力。

继续推行加油站安全培训月考核制度,不仅加油站每月开展安全培训,而且对每位员工出题考核,从而保证安全培训的良好效果。严格监督落实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使新员工上岗时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四、强化工程和设备维修现场安全监管。

对于实施的工程及设备维修现场,时刻强化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施工管理制度,有效地确保了各项工程施工和维修工作的安全。2015年合肥公司共进行动火作业79次,登高作业236次, 临时用电93次,受限空间作业54次,挖掘作业12次,办理危险作业票474张。公司办理危险作业票时一律查勘现场,在具备作业条件的前提下实施办票作业,对进入每一座加油站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进行安全教育、并双方签字确认,在施工过程中组织管理人员全程现场监护、并填写施工安全监护记录,通过过程的安全来保证结果的安全。

五、油气回收系统施工与检测工作

按照《合肥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快推进合肥市加油站、储油库及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2015年4月底,安全完成公司全部70座油气回收站点治理改造,并对新建、改扩建的加油站同步实施油气回收治理和检测工作。针对检测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积极与检测方沟通,通过微信每天跟踪检测进度,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全力加快检测进度。为不影响市区高销量站点的销售情况,公司严格制定检测时间,分别安排在早上6点到8点,中午11点到14点加油车辆少的时间段进行检测作业。检测共计137站次,148罐次,512把油枪,在公司的协调下,检测机构、施工队、加油机厂家等各方通力协作,确保了整个检测过程安全受控。10月12日,合肥公司70座站油气回收检测申报材料通过环保局验收,财政补贴款256万元全数到账,成为安徽省首个获得油气回收财政补贴的单位。

尽管2015年合肥公司在安全环保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的整体而言,特别是HSE体系自审中暴露出的问题,反映出合肥公司安全环保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安全环保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章守纪正逐步成为基层员工的工作习惯,但是部分偏远加油站员工安全意识仍相对淡薄,安全责任心不强,“三违”现象仍时有发生;

2、基层管理人员综合安全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有待加强,各类操作规程需统一规范。人员快速更替,应急体系的修订和培训还要持续开展。

第2篇

论文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石油短缺问题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和国家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能不通过国际石油市场来解决,然而,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却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一系列严峻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广泛参与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实施维护石油安全的对外战略,以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 论文关键词:中国 能源安全 石油短缺 国际环境 国际战略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尤其是海外石油资源的需求呈迅猛增长之势。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影响因素。如果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能源供给总量基本大于需求总量,当时还是能源净出口国。从90年代开始中国能源呈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态势,且随经济增长缺口逐渐扩大,1992年中国的能源供求缺口为19.14 Mt标准煤,2000年扩大到190 Mt[1],从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在新世纪之初,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起来。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能源总量问题,而是能源结构的矛盾。基于资源禀赋特点和建国初期所制订的经济建设路线,中国能源供应几十年来一直采取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方针,从而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占到75%左右。尽管石油勘探开发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由于长期实行油品限供与高价政策并大量出口原油以获取外汇,2000年,2000年,中国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仅为23.6%,而煤炭的比重高达67%,天然气仅为2.5%,一次电力为6.9%。然而全世界1998年平均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9.9%、煤占27%、天然气占23.1%,一次电力高达23.8%[2]。这表明,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相比,中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多年来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一直居主要地位,而石油、天然气等其他烃类能源相对较少,水电等非烃类能源所占比重也比煤少。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据有关机构统计,200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2.6%,远高于10年来的年平均增长趋势1.4%。可是,同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却增长了l9.7%,而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则低于1%,连续第二年低于经济增长趋势。煤是2002年全球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而中国的煤消费增长高达28%,而世界的煤消费只增长了7%,如果把中国除外,世界煤的消费仅增长了0.6%[3]。在中国,目前消费量最多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常规能源。尽管水电、风力、核电和太阳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资本、技术差别等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在中国能源的总构成中还不可能担当主要的角色。从能源清洁度、使用价值和开发成本来看,煤、石油、天然气各有优缺点。同煤相比,石油是较清洁的能源;同石油相比,天然气则是更为清洁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在许多方面可以代替煤,但煤却不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煤同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相比,是笨重而肮脏的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对交通、生态和地理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并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大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除交通运输之外几乎均以煤为主要燃料。然而,要想用煤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必须通过深度加工的代价来开发洁净煤、洁净燃料新技术,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这样做短期内未必能够奏效。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中国国内能源供求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不应求,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总产量和品种规格的增长赶不上迅速扩大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煤一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能

第3篇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非凡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平安新题目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平安和国家平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重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熟悉影响中国石油平安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给平安,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平安新题目中的核心新题目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尤其是海外石油资源的需求呈迅猛增长之势。中国能源平安新题目越来越成为国家平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影响因素。假如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能源供给总量基本大于需求总量,当时还是能源净出口国。从90年代开始中国能源呈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态势,且随经济增长缺口逐渐扩大,1992年中国的能源供求缺口为19.14 Mt标准煤,2000年扩大到190 Mt[1],从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在新世纪之初,中国能源平安形势日益严重起来。

    中国能源平安新题目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能源平安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能源总量新题目,而是能源结构的矛盾。基于资源禀赋特征和建国初期所制订的经济建设路线,中国能源供给几十年来一直采取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方针,从而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占到75%左右。尽管石油勘探开发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由于长期实行油品限供和高价政策并大量出口原油以获取外汇,2000年,2000年,中国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仅为23.6%,而煤炭的比重高达67%,自然气仅为2.5%,一次电力为6.9%。然而全世界1998年均匀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9.9%、煤占27%、自然气占23.1%,一次电力高达23.8%[2]。这表明,和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相比,中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多年来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一直居主要地位,而石油、自然气等其他烃类能源相对较少,水电等非烃类能源所占比重也比煤少。

    进进新世纪,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占有关机构统计,200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2.6%,远高于10年来的年均匀增长趋向1.4%。可是,同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却增长了l9.7%,而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则低于1%,连续第二年低于经济增长趋向。煤是2002年全球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而中国的煤消费增长高达28%,而世界的煤消费只增长了7%,假如把中国除外,世界煤的消费仅增长了0.6%[3]。在中国,目前消费量最多的是煤、石油、自然气和水电的常规能源。尽管水电、风力、核电和太阳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资本、技术差别等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在中国能源的总构成中还不可能担当主要的角色。从能源清洁度、使用价值和开发本钱来看,煤、石油、自然气各有优缺点。同煤相比,石油是较清洁的能源;同石油相比,自然气则是更为清洁的能源。石油和自然气在很多方面可以代替煤,但煤却不能完全代替石油和自然气。煤同石油、自然气、水能、核能相比,是粗笨而肮脏的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对交通、生态和地理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并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中国事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大国,国民经济各部分除交通运输之外几乎均以煤为主要燃料。然而,要想用煤能完全代替石油和自然气,必须通过深度加工的代价来开发洁净煤、洁净燃料新技术,从本钱和收益的角度看,这样做短期内未必能够奏效。

第4篇

一、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关键是石油短缺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较大的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石油天然气能源供不应求,可以预见的是,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作为中国石油,必须要勇于承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

二、国际市场是我国石油的重要来源

我国石油经过50年的开发,目前大庆、长庆等虽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依然不能保证中国目前的需求。其他油田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油气剩余可采储量多年没有较大的提高,占世界比重很低,而且储采比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因开采难度增加、成本攀高,大都已进入开采中晚期,因此,中国的石油产量在未来几年左右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目前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情况,中国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使得石油供应安全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三、国际环境对中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以后,全球化意味着石油生产和贸易将向世界各地的市场开放,石油安全供应是有关石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1.中国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核心,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国石油企业为实现石油安全目标而采取的“走出去”和“多元化”国际能源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美、日等国的油气战略竞争仍然突出。

2.世界资源的博弈和争夺形势严峻,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话语权极为有限,多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和出口地的中东、非洲、拉美、里海-中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主战场。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其石油运输的安全,并且通过能源通道的保护,使我国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3.石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影响较大。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能持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价格是否能保持一定的合理范围,仍然具有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这是我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各经济体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由于石油的特殊性、资源性、稀缺性,它已经不仅仅只有商品属,而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其全球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波动频繁,影响巨大。

四、如何确保实现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需从多方面研究并采取相应综合性对策。如在国内,加以加快石油储备建设,特别是在我国的各个战略地区进行合理分布,并且通过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和有关海域油气资源勘探的力度、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这里主要从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实施中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国际战略。

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虽然不可能完全步欧美大量进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后尘,但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快海军建设,以期通过一定的制海权维护在石油的安全供应。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丰富,成功率不高,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协同能力。加大在中亚等地区的多方面协调力度,加大石油资源的进口,不断提高资源的分布多元化水平。

五、实现多元化石油战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最快的实现

首先,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主要供应者。石油进口国特别是石油进口大国都不能不同它打交道。中国也不例外,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但是,作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却是当今世界最为动荡的地区,伊朗形势的不确定性,更给我们的石油安全带来了隐患。我们要实施石油生产及种类多元化。如实施国内和国外生产相结合战略以加强我国石油产业;确定可调整的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比率以稳定国内油市;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提高上游企业石油开采生产率和扩大石化及相关产业部门生产规模,以增强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第三,实施石油战略结构多元化。该战略由生产、贸易、金融及国际合作、经营管理等各种要素单元组成。多元化石油战略是实现进口国石油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国石油的安全问题,是放在国际环境上一个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能否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国际冲突,同时要加快要与各国在石油领域共同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这样才是保障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务实之举。

参考文献

[1]安维华.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西亚非洲,2001,(1):13.

第5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对于能源企业特别是石油企业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石油化工行业是国家能源的重点产业之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石油企业事故频发,对相关工作人员,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巨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安全投入不足,对石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石油企业管理者应对企业的安全工作足够重视,建立“安全经济观”意识。

一、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尽管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认真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探求石油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此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的经验,但是在石油企业生产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理论。西方的安全管理理论目前在我国石油企业广泛应用,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寥寥无几,这从大学安全工程教材中就可以看出。理论的缺乏导致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系统理论支持。西方由于发展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在管理理论上也已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系列系统的事故控制理论,如风险分析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等,在这些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其现实情况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石油企业日常安全的执法检查力度不够。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事故频发的企业,并非缺乏好的政策支持,而只是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很难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已在安全生产、经营方面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也较多。《安全生产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安全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关部门开始注重安全生产的法制方面建设,也是石油行业职业从业人员盼望已久的结果,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法制体系。

3.石油企业的职工权利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较差。经研究发现,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企业的不安全状态所引起的。尤其是在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许多职工的生产环境非常险恶。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国际劳工组织所组织的研讨会上,根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铁民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安全生产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五个原因,是对现代化国家劳工行政一体化的任意践踏,而其中许多重大安全事故的最大受害人则是第三方即劳动者。

二、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现实意义

安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企业的整体形象,是企业振兴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从生产方式上讲,石油生产具有连续化、自动化的特点。

2.从工艺条件看,石油工业具有高温、高压或负压、深冷的特点,高压增加了可燃物料的活性,引起设备蠕变,低温会使物料冻结,造成管路堵塞或破裂。

3.从动力能源上看,石油生产具有火源、电源、热源交织使用的特点。

4.从设备装置看,石油生产设备大型化、立体化、集团化。

5.从原材料和产品的性质看,其大多数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

三、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1.建立安全教育体系。企业实施安全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与安全操作技能,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事故能力的最有效武器。应建立企业人事组织部门实施厂级,基层实施车间、班组级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部门监督实施效果的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教育应从提高员工安全素质角度出发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安全态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安全活动形式、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多样。车间、班组安全活动可以组织安全学习、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讨论分析事故案例,进行班组安全生产总结等,紧贴班组安全生产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2.建立安全检查体系。企业坚持开展定期安全监督检查是促使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有力工具,企业应建立厂级月度(季度)综合检查,安全监督部门专项检查和车间周检(月检),班组、岗位每日自查的四级检查体系,编制体系、编制详细、可行的《安全检查表》指导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检查,清除企业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做到检查要细致、全面、有实效。

3.建立安全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考核体系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权、利最有效的手段。企业应结合生产安全管理实际,制定详细、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考核细则》,明确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期限和奖惩规定等细节,建立组织严密的考核体系并规范操作。即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厂处(公司)考核车间、车间考核班组考核、班组考核个人的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将员工人个经济利益与班组安全考核切实挂起钩来,同时把安全业绩作为提升或任免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保证执行业绩考核的规范性、客观性、真实性,实现保进企业安全管理建设的目的。

四、结语

众所周知,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所以单一的安全管理模式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在企业发展的需要的,综上所述,这就需要石油企业的领导和职工的高度重视与参预,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企业存亡和发展,关系着每一位员工的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就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要走向市场争取理想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就必须以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建立和保持适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安全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李俊庆,张成福.现代培训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

[2]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3]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

第6篇

 

关键词:能源 石油安全 潜在问题 决策 

一、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基本制约条件,是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在经济安全和环境这三大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逐年增加。据2001年资料统计,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石油占38.5%,天然气占24.7%。因此,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和集中表现。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应始终处于一种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和数量连续不断地获得外部石油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态,一国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的程度越高,其安全问题就越突出。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不断增长,加剧了我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突显出我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 

 

二、我国石油进口存在的潜在问题 

 

(一)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太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进口的原油中56%来自中东地区,2002年中国原油进口前十中有四个是中东国家分别为(沙特、伊朗、阿曼、也门),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原油来源进口国。2003年仍有50.8%来自中东地区,而中东地区在世界政治军事局势中,很不稳定,在战争状态下石油的补给,特别是通过海路的补给会受严重影响,这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形成隐患。 

(二)石油战略储备偏低 

能源储备主要是指一次性能源的储备,以及能源资源的储备。石油储备分为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石油战略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用,国家只有在石油供应中断等紧急时刻才会动用这一储备。日本、美国等石油消费大国经历了几次石油危机打击之后,经过20年代努力,都建立了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我国石油储备才刚刚开始,尚未真正完善。我国现有石油储备现状难以应对政治、军事等的对抗以及其他重大危机的出现,一旦这些不确定因素发生,我国的石油供给将受到大面积冲击,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三、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 

 

(一)积极发展节能技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中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价钱平均高40%左右。我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产值能耗即单位能耗创产值低,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36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5.5倍,法国是中国的9倍,世界的平均产值是中国的4.3倍,从单位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来看,中国有着巨大的节能潜能。在能源节约中,石油节约应列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2020年这个可持续能源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相比非强化节能情景可减少10%-25%。因此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降低相关领域的石油消耗,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将对保障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发挥巨大作用。

(二)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提高油气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为提高能源自给能力以保障石油安全,我国需着力加强油气资源的战略勘查,以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如果不能通过有效地加强勘探开发来维持必要的国内供应,势必进一步加大石油进口幅度,这将大大增加油气资源供应风险。我国石油资源量大于102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我国陆上石油平均探明程度为28%,天然气平均探明程度只有6%左右,远低于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率。 

(三)加强国际合作开发国外石油资源以及实现进口多元化 

为解决我国日益加剧的国内石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手段多元化进口石油,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到国外投资勘探开发,建立海外石油基地,以增加国内石油供应。中国周边国家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俄罗斯,西有中亚和中东,南有东南亚和澳洲,东有南美。资源的分

[1] [2] 

布有利于中国石油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战略应包含多元化买油和多元化采油两个层次。 

(四)调整能源结构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比例最大,约为%,天然气与煤炭消费的比例相差不大,其他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比例都较高,而我国以煤炭消费为主,天然气消费以及核电的消费明显偏低。因此,为了巩固国家的能源安全,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发展洁净煤技术,实现煤电一体化和能源领域多联产系统。 

中国是以煤炭能源为主的国家,电力和煤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电力和煤炭提供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中国的资源特征决定了我国能源发展以煤为主和电力工业以燃煤火电为主的格局。煤炭是电力发展的基础,电力是煤炭的最大用户,将煤炭转换成电力,是煤炭的各种利用取向中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最好的。 

.大力发展核电。 

核电是当今世界上与煤炭、石油并驾齐驱的支柱能源之一,具有清洁、安全、高效的特性。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是降低燃煤发电带来的污染以及石油消耗以优化电力结构的重要举措。 

 

四、小结 

 

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节能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提高油气供应安全性;加强国际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洁净煤技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核电,发展各种替代能源技术,并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和发展多联产系统。 

第7篇

关键词:中国能源安全石油短缺国际环境国际战略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尤其是海外石油资源的需求呈迅猛增长之势。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影响因素。如果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能源供给总量基本大于需求总量,当时还是能源净出口国。从90年代开始中国能源呈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态势,且随经济增长缺口逐渐扩大,1992年中国的能源供求缺口为19.14Mt标准煤,2000年扩大到190Mt[1],从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在新世纪之初,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起来。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能源总量问题,而是能源结构的矛盾。基于资源禀赋特点和建国初期所制订的经济建设路线,中国能源供应几十年来一直采取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方针,从而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占到75%左右。尽管石油勘探开发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由于长期实行油品限供与高价政策并大量出口原油以获取外汇,2000年,2000年,中国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仅为23.6%,而煤炭的比重高达67%,天然气仅为2.5%,一次电力为6.9%。然而全世界1998年平均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9.9%、煤占27%、天然气占23.1%,一次电力高达23.8%[2]。这表明,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相比,中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多年来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一直居主要地位,而石油、天然气等其他烃类能源相对较少,水电等非烃类能源所占比重也比煤少。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据有关机构统计,200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2.6%,远高于10年来的年平均增长趋势1.4%。可是,同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却增长了l9.7%,而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则低于1%,连续第二年低于经济增长趋势。煤是2002年全球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而中国的煤消费增长高达28%,而世界的煤消费只增长了7%,如果把中国除外,世界煤的消费仅增长了0.6%[3]。在中国,目前消费量最多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常规能源。尽管水电、风力、核电和太阳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资本、技术差别等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在中国能源的总构成中还不可能担当主要的角色。从能源清洁度、使用价值和开发成本来看,煤、石油、天然气各有优缺点。同煤相比,石油是较清洁的能源;同石油相比,天然气则是更为清洁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在许多方面可以代替煤,但煤却不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煤同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相比,是笨重而肮脏的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对交通、生态和地理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并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大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除交通运输之外几乎均以煤为主要燃料。然而,要想用煤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必须通过深度加工的代价来开发洁净煤、洁净燃料新技术,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这样做短期内未必能够奏效。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中国国内能源供求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不应求,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总产量和品种规格的增长赶不上迅速扩大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煤一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能源结构中,煤、天然气和水电的供求基本平衡,但煤在能源供求总量中的份额却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因此,洁净煤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在以油代煤、以气代煤的过程中,出现和加剧煤的供应过剩,而油气供应不足的矛盾,形成煤在积压、或用于出口的同时又不得不进口大量石油的局面。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

2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欧佩克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可是从90年代开始,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急剧上升。1993年石油进口量超过了石油出口量,在数量上成为净进口国;1995年石油进口的金额超过了石油出口的金额,在石油贸易金额上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为156Mt,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30Mt,石油与石油产品的进口量为13.93Mt,相当于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8%;1997年原油进口量达到35.47Mt;1998年进口原油27.32Mt,成品油21.74Mt;1999年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额为46.80Mt[4]。2002年,中国进口原油和油品总量为89.75Mt,其中原油进口64.91Mt,比2001年增长了15.2%,进口额达到了127.57亿美元;油品进口20.34Mt,进口额为37.99亿美元[5]。2003年总的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LPG)净进口量已经超过100Mt,10年来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呈直线上升之势。

中国目前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只有10t,居世界第41位;油气剩余可采储量多年没有较大的提高,占世界比重很低,而且储采比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加之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因开采难度增加、成本攀高,大都已进入开采中晚期,因此,中国的石油产量在未来10年左右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特别是耗能较多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发展(如家庭轿车的增加)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中国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使得石油供应安全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表1中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

年份1981199120012002

储量份额,%储采比(中国/世界)

石油/109桶19.924.024.018.31.714.8/40.6

天然气/109m30.691.001.371.511.046.3/60.7

资料来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2;June,2003)。

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分别高达50%和60%;而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的数字更高,分别为65%和76%[6]。根据国内有关分析和预测,21世纪前半叶,中国油气特别是天然气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见表2、表3)。日本综合能源调查会下属的国际能源小组委员会则预测,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达到330Mt,超过日本而居亚洲第一位。曾以《石油风云》力作闻名于世、现为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美国战略能源研究与开发特别研究组主席的丹尼尔·耶金也十分关注亚洲新的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态势。他说:“世界总体石油生产能力的增长必须满足来自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主导的需求增长。”[7]尽管国内外有关的预测数据有一定的出入(见表4),但对中国石油安全变化趋势的估计却是一致的:即国内原油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表2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与对外依存状况Mt

年份国内需求量国内产量供需缺口对外依存度,%

201030017013043

202040018022055

205050010040080

资料来源:周凤起、周大地主编.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339。

表3中国天然气中长期供需平衡与对外依存状况108m3

年份国内需求量国内产量供需缺口对外依存度,%

2010100070030030

202020001000100050

205030002000100033

资料来源:周凤起、周大地主编.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339。

表4国内外机构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预测结果比较

预测机构2010年2020年

中国能源研究所

46~5255~62

国际能源机构(IEA)6076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49.765.5

欧佩克(OPEC)4552

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越高,表明石油供应安全越可能具有脆弱性。有人说,中国未来石油安全问题的出路在“海外”,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观点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它却道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和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石油对外战略或石油国际战略。

3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制约

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石油经济的全球化浪潮逐渐形成。全球化意味着石油生产和贸易将向世界各地的市场开放,而石油安全供应是有关石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石油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将会使原本对世界经济与政治局势影响深远的石油资源主导权的争夺更趋复杂难料。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先导资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将会成为21世纪国际争夺与控制的焦点。由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日益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相关联。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制约因素。这里主要分析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制约。

(1)全球油气资源的政治性博弈和控制权争夺愈演愈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空间可能被挤压

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专家汉斯·摩根索曾经有一段较为深刻的描述:"谁能把它们(指石油--作者注)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来源,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美国,在一段时间里还有法国,在近东从事那种被适当地称为"石油外交”的活动,即建立势力范围,从而在某些地区得以独占石油储藏。“[8]近30年来的世界石油资源较量和斗争史,以及未来世界石油资源格局的演变趋势表明,世界能源生产或消费大国,特别是美、欧、俄等西方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将会继续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甚至不惜通过战争来争夺和控制世界上具有稀缺性、战略性的油气资源。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尽管有着种种理由,但是与1990年的海湾战争一样,它无论如何都是一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美国萨达姆政权并试图建立亲美的伊拉克新政权,是为了达到多重石油战略目标[9],其实质是为实现美国全球石油战略和全球霸权战略奠定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多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和出口地的中东、非洲、拉美、里海-中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主战场。目前,世界排名前二十家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八成以上,这表明,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中国在海外的石油资源产地大多分布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区。所有这些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所作的贡献不相称。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其石油运输的安全。除了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我国南海等石油资源富饶地区参与竞争外,还要参与西非、拉美、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的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寻求广泛的海外油气资源来源,以拓宽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空间。

(2)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近十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北美洲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其石油消费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在1989-1999年下降了0.2%,而此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却由19.9%增加到26.9%,猛增了7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10]。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经济强国、大国或增长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的自给能力很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参见表5)。目前,北美消费的石油约为每天2400万桶,亚太2000万桶。美国、日本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和80%。其中中东原油占进口比重为:美国22%、日本98%、中国44%,其他亚太国家73%[11]。这些国家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日益成为亚太地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其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以及独特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将不可避免地使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美、日等传统消费大国之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表5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石油进口依存度预测%

年份OECD北美洲欧洲亚太中国印度南亚其余国家东亚

199754.344.652.588.822.357.487.253.7

201063.052.467.291.561.085.295.161.0

202070.058.079.092.476.991.696.180.7

注:OECD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WorldEnergyOutlook,2000(10)。

中国为实现石油安全目标而采取的“走出去”和“多元化”国际能源战略,在亚太地区遇到的最强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等,特别是与美、日的油气战略竞争尤为激烈。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1996出版的并引起全球极大关注和持续争论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个假设,即在2010年中国和越南在南中国海为石油发生战争,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与中国交战。在这个假设中,亨廷顿从文明冲突的视角演绎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卷入一场全球范围的战争。尽管他的分析忽视了文明之间合作、交流、共处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因而受到世界范围的激烈批评,但他以石油为导火线对大国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作的假设,绝非捕风捉影和无稽之谈。他在这场假设的冲突中所分析的中国、美国、俄罗斯和中东产油国之间的石油利益争夺的具体过程尽管不一定真正发生,但其中涉及的大国特别是亚太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斗争是不能回避的。亨廷顿在这个假设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美国来说,为了维护国际法、抵抗侵略、保卫海洋自由、保证获取南中国海的石油,以及阻止东亚为一个国家所控制,这样的干预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的干预是完全不能忍受的。”[12]这段话背后所反映的美国部分人对中国合理利用世界石油资源的偏见和戒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深思。2001年2月,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了经过三年研究得出的报告《21世纪能源地理政治学》。其中写道:“今后20年,亚洲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可能产生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亚洲地区对现有能源储备的争夺可能会激化,演变成各国之间的武装冲突;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日益增强,从而可能促进北京与该地区的一些国家形成军事联系,这将使美国及其盟国感到忧虑。”[13]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布什政府成立之初即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美国形成最大威胁,在新世纪中国是美国战略竞争对手而不是战略伙伴,因此防范和遏制中国曾一度是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基点。虽然这一政策基点在“9·11”事件后转向了与中国合作反恐层面,但美国政府内心深处遏制中国的长期战略并未消失,为此,美国试图将能源特别是石油作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手段。尽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赏中国一如既往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国际公共问题所作的巨大贡献,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对能源需求进口的正常商业行为常常被过分“政治化”。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中,石油可能成为另一个重大的、影响到双边或多边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14]。因此,不管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在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别无选择,已经并将继续卷入世界油气资源领域的激烈竞争。

(3)全球石油供应链中断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难以避免

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连续而完整、油价的波动能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未来各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石油消费大国所严重关切和担忧的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国际石油供求态势大体平衡,除非受到国际政治、地缘战略等非商业性的剧烈争夺而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全球石油供应链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然而,全球石油供求总量能够平衡是一回事,能否以在合理的价格波幅内实现连续充分的供给则又是一回事。虽然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争因素--“战争不过是政治关系的一种混合其他手段的延续”[15],会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增大人们预测油价走势的难度,动摇石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阻碍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上涨,不仅将对诸如航空和运输等对石油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将使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由于石油不是一种普通商品,而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其全球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所谓的“政治价格”。从1973年世界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到2003年美英等国再次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30年间,世界石油价格经历了多次暴涨和暴跌,其中几次石油价格的暴涨都是由政治事件引起的。2004年5月初,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到每桶40美元,创下自1990年10月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其重要原因之一仍然是政治因素所致--以伊拉克为中心中东产油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在增大。

(4)“中国石油”有所抬头,中国公平合理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受到少数大国的误解

近年来,中国能源进口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一致的,也是大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某些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行为表示"高度关注"和"忧虑",甚至明里暗里挤压中国的海外油气拓展空间,应该说不是什么正常的现象。美国美中防务委员会在2002年早些时候呈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正面临来自中国日益有力的竞争[16];同年6月美国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FrankJ.Gaffney在众议院国际委员会的证词中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美国与中国争夺能源供应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17]。日本也有人认为中国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将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混乱,为了维护石油安全,中国可能采取军事手段,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

近年来,美、俄、日等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意无意地干扰、排挤中国石油企业的对海外石油开发权公平竞争的几个实例[18],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002年12月中国石油集团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部分股权“搁浅”:中国石油应俄方有关部门邀请,原定于2002年12月18日参加俄斯拉夫石油公司部分股权的公开招标。然而,就在招标的前一天,俄国家杜马投票对1993年私有化条例做出补充,把在私有化过程中不允许国有股份超过25%的公司参与私有化这一规定的适用对象扩大到外国的法人和自然人,中国石油只得宣布退出竞标。原计划2003年底开工的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从俄安加尔斯克-中国大庆)因日本的多次介入(力促建一条通向太平洋沿岸纳霍德卡的“安纳线”)而至今“去向不明”:由于日本对俄许以“重金”和美日关于“安大线”不利于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蛊惑,俄方在时而“安大线”、时而“安纳线”、时而又二线合一为“折中线”的几个方案中摇摆不定,致使原定2003年3月做出最终决定的事,一推再推至9月,至今未能定夺。此外,2003年5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欲购买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油田的股份,由于现有股东“行使”优先收购权而先后“惜败”。

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尽管是多种因素使然,但“中国石油”及其夸大其词的数据推测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论调和不负责任的推测,将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开放的环境,对开拓海外石油资源和建立资源保障体系极为不利。对此,必须给予高度警觉和重视,并通过一切必要手段,消除世人的误解和疑虑,为中国石油安全的"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4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战略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需从多方面研究并采取相应综合性对策。如在国内,可采取诸如进行石油储备立法和加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和有关海域油气资源勘探的力度、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这里主要从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实施中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国际战略。

(1)提高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认识要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一方面,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在新世纪,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003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说,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总量的2~5倍。报告指出,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00Mt原油和1000×108m3天然气,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19]。如前所述,尽管我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有赖于能源品种的多元化,在煤、油气消费增长的同时,要逐步增加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洁净高效能源的比重,但是在近20年左右,石油作为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品种,它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瓶颈和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虽然不可能完全步欧美大量进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后尘,但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

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快海军建设,以期通过一定的制海权维护在石油的安全供应。马汉曾经说过:“商业影响需要通过在各地部署的海军来得以存在。”[19]这对我们认识石油这种国际政治色彩浓厚的战略商品具有重要启示。事实上,欧美通过大量进口海外石油来确保国内能源安全的前提是它们拥有强大的制海权。对于中国这样的对外石油依存度较高的大国来说,能源缺乏有利有力保障,尤其是缺乏海军对海上运输线安全的保障,其石油安全问题承受着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在世界产油区,“中国目前缺乏军事能力”,特别是“没有必要的海军能力和长距离空军能力”[20]。“目前中国海军力量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线使得中国的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21]相对于海外能源进口的增长步伐来说,中国为维护这一能源利益的军事自卫手段仍然严重滞后。15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史表明:军事、尤其是海上军事斗争是大国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终极手段;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中国必须为此有所计划,并早作准备,壮大中国海军力量,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以确保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正常的经济贸易手段而获得的正在不断增长的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经济利益。

(2)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石油经营战略,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跨国经营,不是基于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石油、国内石油供应紧缺情况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21世纪中国石油能源战略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即使未来国产石油大幅增加,中国也应该拥有足够的作为战略物资和优质能源的石油,以使石油供应在较长时期内的安全性得到保证。近10年来,尽管中国在26个国家开展了油气田合作项目,在7个国家获得了份额油,2002年整个中国石油企业拿到的海外份额油估计为20Mt,占中国原油产量的12%左右[22]。但是,中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尚不足4%。目前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化三大石油公司都在继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争得更多的海外石油份额。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应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在海外寻找石油项目中“撞车”,为此,三方可以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合力,合作对外;或者与外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增强在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力。同时,还必须制订适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的“走出去”具体策略,比如采取“远近并举、难易并进,由小到大、以小博大,跨国收购,多元多向”等策略。

鉴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势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今后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度、影响度都将大大提高。中国不仅现在和未来是石油消费大国,而且必将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并将在国际石油贸易、石油金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3]。中国绝不只是世界能源市场上一个纯粹而被动的消费大国或进口大国,中国的石油企业也要像国际石油公司一样成为实力雄厚的大跨国公司。现在是中国对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地位及作用作出准确判断的时候了。随着石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将在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石油供应、石油投资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在建立国际石油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修改者和执行者,从而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受益者和维护者。

(3)政府和企业都要努力为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丰富,因此,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积极创造条件。一方面,中国政府应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外交、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由于石油的特殊的战略价值,在当代社会,一国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安全,不能没有充足、稳定、价格合理的石油供应。对于高度依赖国外石油资源的国家来说,必然别无选择地要卷入与石油有关的国际事务中去;对外依赖程度越高,对威胁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其对外战略中的''''油味''''就会越重。”“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石油既是各国政治外交的争夺对象,又是达到政治外交目的的手段。”[24]因此,中国在开展国际政治活动和制定对外政策时,一定要考虑石油安全因素,要通过多边外交、首脑外交、周边外交、经济外交、区域外交和大国间外交等多种外交手段,为中国石油安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调整国家现行税收、信贷和外汇政策,设立海外油气风险勘探专项基金,鼓励石油企业进行国际融资,"走出去"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和油气市场竞争。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与油气生产国、消费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沟通协调,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创造宽松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对海外有关油气田所在国的投资环境的研究,包括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世界排位以及政治外交倾向甚至寡头政治和黑恶社会势力(如俄罗斯寡头政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达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多方应对。

(4)实现多元化石油战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最快的实现

首先,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主要供应者。石油进口国特别是石油进口大国都不能不同它打交道。中国也不例外,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但是,作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却是当今世界最为动荡的地区,其石油供应往往受到宗教、民族、边界和其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东和平进程并未加快,而恐怖主义威胁有增无减,以暴制成恶性循环。因此,石油进口来源过度集中在中东有很大的风险。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就是要从以进口中东石油为主转向逐步扩大进口非洲、拉美、中亚、俄罗斯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油,以分散进口风险。其次,实施石油生产及种类多元化。如实施国内和国外生产相结合战略以加强我国石油产业;确定可调整的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比率以稳定国内油市;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提高上游企业石油开采生产率和扩大石化及相关产业部门生产规模,以增强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第三,实施石油战略结构多元化。该战略由生产、贸易、金融(建石油开发基金、增强中国石油公司国际融资和市场竞争力)及国际合作、经营管理等各种要素单元组成。国际石油政治和经济发展史表明,多元化石油战略是实现进口国石油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来说,多元化石油战略势在必行。

(5)确立合作型石油安全新观念,建立多边油气合作安全机制

石油安全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所有石油净进口国,不论是强国大国,如美国、日本、中国,还是中小国家,如以色列、韩国等国,都面临着能否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石油的问题。因此,石油安全是集体安全,而不是单个国家的安全。只不过,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更为紧迫。当今世界,石油安全问题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外而单独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它只能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在彼此相容、交融和整体平衡的利益中实现。

石油安全问题实质上并不是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是世界石油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的问题。上个世纪世界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大国能源政策的演进的历史表明,“竞争下的合作”将是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国际冲突,要与各国在石油领域共同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乃是各方实现能源安全过程中“多赢”良策。目前,中国特别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各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石油安全战略联盟;还应在上海五国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油气合作开发和能源经贸关系;也可以在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朝鲜等国之间“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等,以期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使中东、中亚产油区避免成为东亚冲突的根源,而成为走向合作的桥梁。

致谢:本文的修改得到上海石油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瞿国华先生的真诚指导和无私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李文彦.2l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经济地理,2000,(1):8

3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3)

4安维华.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西亚非洲,2001,(1):13

5吴磊.伊拉克战争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国际论坛,2003,(4):30

6IEA,2001AnnualEnergyOutlookProjectionsTo2002,WashingtonD.C.,2002.153

7[美]丹尼尔·耶金.全球能源安全.国际经济评论,2003,(5、6):47

8[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58

9戴德铮、舒先林.石油开弓一石五鸟--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目标剖析.中国石油企业,2003,(6)

10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5):12

11宿景祥等.国际石油的战略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3,(2):47

12[美]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6

13吕建中、冯连勇.“9·11”事件后的世界石油形势透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

14DavidPlott,“Thequestforenergytogrow”,FarEasternEconomicReview,June20,2002

15[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柳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1

16常泽鲲、李新华.美国"倒萨"的战略意图.西亚非洲,2003,(3):13

17车长波等.世界石油资源格局及应对策略.天然气经济,2003,(3):11

18舒先林.中俄关系中的能源因素.国际论坛,2003,(4);朱兴珊.莫畏"里海"遮望眼.中国石油企业,2003,(6)

19[美]马汉.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1.259

20JonathanRynhold,“ChinacautiousnewpragmatismintheMiddleEast”,Survial,38(3),1996.111

21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2,(12):27

22瞿国华.我国石油能源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天然气经济,2003,(3):13

第8篇

[关键词]中国石油 战略研究 供需

中图分类号:TP3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20-01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1.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我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这十年间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2.存在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等因素。

二、石油形势与供需预测

1.当前石油形式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球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471亿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1427亿吨,储采比40:1;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36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11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156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1:1。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但是,地区性不平衡加剧,北美、亚太和欧洲三个地区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达29.8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4.6%。亚太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预计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国中有两个在亚太,其中中国已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排第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石油领域的整合开始出现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油田业和服务业的分割向业务综合性、全过程服务,追求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英荷壳牌等一批超大型石油及石油服务公司垄断世界石油的格局。据称,这些公司拥有世界80%以上的优质石油储量,控制着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50%以上的石油技术服务市场份额、65%以上的国际石油贸易额和直接投资额以及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进技术。近两年国际石油领域的兼并重组趋于理性成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各大公司开始进入内部消化阶段。今后,中国石油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都是这些跨国石油公司。

2.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0.6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4.2%,预计2020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2.5亿吨;在化工轻油方面,2002年中国乙烯消费量为1400万吨,进口占61.3%。预计2020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2020年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3370万吨。

国内专家利用年增储量法和翁旋回法,预测2020年以前,石油探明储量处在稳定增长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5亿吨;老油田通过调整措施,每年可增加可采储量2000~3000多万吨。预计2005~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5~1.9亿吨。原油缺口将增加到2020年的2.2亿吨,进口依存度提高到55%。

2002年全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量为280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和油田周边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市场销售量最大。天然气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西北地区涩宁兰管道沿线的青海、甘肃市场,其次是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化工原料和工业燃料为主,占消费量的比例约70%,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用气。

三、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1.总体思路

根据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0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2.重点战略

石油发展战略的目标就是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

天然气发展战略的目标就是陆上要立足中部、发展西部,着力形成几个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 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东海、渤海,着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基地;按照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市场利用一体化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动的天然气工业体系; 同时要坚持“气代油、气发电”的结构优化战略,促进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2.7%上升到2020年的12%左右。

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就是积极开展国外石油直接投资、扩大国际石油贸易、建立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与大力发展海权。

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石油储备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初选一期建设地址在大连和青岛黄岛,预计到2005年底,将建成1600万立方米储备规模。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

目前,我国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中国为0.26吨,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这说明中国提高油气利用效率、降低石油消耗的潜力十分可观,应致力于走低耗、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新路子。从长远来看,在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问题上,应积极采取石油替代战略,主要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国产优质煤炭替代石油;加快发展核电替代石油;努力培育天然气利用市场、提高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积极发展煤层气产业替代石油。

参考文献

[1] 宗坚.国际油价超常波动逼迫大陆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J].中国国情国力. 2009(02).

第9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 安全管理 问题 原因

近些年,石油企业在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安全责任事故时有发生,石油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事故的频繁发生,对该职业从事人员危害严重,从而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石油企业的安全投入不足,对石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石油企业管理者应对企业的安全卫生工作足够重视,建立“安全经济观”意识,因为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安全就是效益。

一、目前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尽管当前众多石油企业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石油生产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认真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探求石油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此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的经验,但是在石油企业生产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理论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几乎都来自西方,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寥寥无几,这从大学安全工程教材中就可以看出。理论的缺乏导致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系统理论支持。西方由于发展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在管理理论上也已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系列系统的事故控制理论,如风险分析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等,在这些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其现实情况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石油企业就事论事多,但追根溯源少

采用一系列有效的分析方法来对涉及石油企业管理中的人和物进行危险预测分析,变安全管理中的事故后处理为事故前预防,这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对于事故的超前预防控制,需要对事故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以达到对企业的宏观指导的目的。

(三)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说教多,理论推广很少

作为高风险的石油企业,逐渐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该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从1997年起国内石油行业陆续发布了sy/t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等多个行业标准文件,标准性文件的颁布有利于提高国内石油企业的健康和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国内石油企业尽快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节约企业成本,改善企业形象。与此同时,国内率先建立hse管理体系的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二、石油企业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目前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其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安全事故隐患的处罚力度不够

事故隐患的存在是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绝大多数事故发生源于安全隐患的存在,所以企业必须防患于未然,讲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但同时依据法律规定,只要没有出现重大的事故,对于个人只能追究行政责任,通常就是限期整改或者罚款为主,我们知道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对于地方保护主义来说实在是缺少震撼感。为此相关专家提出应将安全事故隐患纳入刑法的范围,事故发生后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加大事故的处罚力度,给予相关企业和责任人强有力的威慑,从而使安全事故发生机率降到最低,保证石油企业企业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二)石油企业日常安全的执法检查力度不够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事故频发的企业,并非缺乏好的政策支持,而只是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很难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已在安全生产、经营方面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也较多。《安全生产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安全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关部门开始注重安全生产的法制方面建设,也是石油行业职业从业人员盼望已久的结果,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法制体系。作为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大法,《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安全中介服务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从业人员权利义务制度等七个方面,其中对于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责任进行了完整、清晰的界定,对于现实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指导性等。《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对于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切实落实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着重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化、规范化及制度化的进程,以防范石油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于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三)石油企业的职工权利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较差

经研究发现,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企业的不安全状态所引起的。尤其是在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许多职工的生产环境非常险恶。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国际劳工组织所组织的研讨会上,根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铁民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安全生产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五个原因,是对现代化国家劳工行政一体化的任意践踏,而其中许多重大安全事故的最大受害人则是第三方即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处于被雇佣的位置,无法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意志,也没有组织成一支强大的力量,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生产者及相关政府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保障石油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石油企业安全投入成本不足,淡化安全经济观

石油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通过加大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把事故和职业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不可否认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举措之一。要实现石油企业安全生产,加大安全资金投入,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可以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海洋 石油 现状 建议

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相应的能源需求量也会逐渐增大。特别是石油化工和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战略性石油能源的需求。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逐渐超越了日本成本世界范围内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为了保证石油安全,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国石油发展现状,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出了充分合理利用国际市场之外,还需要加大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进一步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海上石油的开发,有利于缓解我国石油生产不足的现状,有效缓解供求关系。下面着重分析了海洋石油工程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海洋石油工程行业的现状

世界海洋油气储量很丰富,而且海洋油气产量将会稳步上升,成为世界油气产量增长的源泉。世界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全球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000多亿吨,其中已探明的储量约为380亿吨。目前全球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对海上石油勘探,其中对深海进行勘探的有50多个国家。

在国际上,海洋石油工程都被欧美日等企业垄断,他们在项目管理、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国际上的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立足于“整装”服务,并按照专业进行归并,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集团性公司。

在国内,海油工程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中海油总公司具备“整装”服务能力。中海油是国有控股企业,所以它对海洋工程领域形成了特殊的垄断地位,国内的绝大部分海洋工程都是有中海油承包建造的。虽然中海油在我国具备了绝对的垄断地位,但是与国际著名的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相比而言,在规模、技术、管理等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只掌握了基本的建造常规水深钻采装备的能力,缺乏关键设计建造技术。我国现有的钻井平台和海上生产装置基本上属于浅水作业,作业水深仅在500米以内,缺乏深水、超深水作业的能力。目前主要的油气资源开发停留在200以内的海域,深海平台钻井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方面同国外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在本国海域上的开发,也不得不依赖于国外技术的支持。

2.海洋钻采设备及相关的配套设备还十分落后,关键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关键设备、部件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是说我国海洋石油工程建设受制于国外,如果不进行自主创新,很难得到长久的发展。

3.深海钻采平台设计、制造、装备等技术远远不及国际发达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也大大抑制了我国深海及国际海底区域石油开发的能力,导致大量的利益流向国外。

二、海洋工程技术的研究

虽然我国目前海上石油工程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随着多年的发展,在环境、结构、检验和海洋工程设备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海洋石油开采技术逐步提升,也逐渐走向了深海。我国海洋石油技术的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海石油平台技术的研究

深海石油平台的设计、建造及相关设备的制造等都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我国必须深入了解国际深海技术,大力借鉴和吸收国外发展的先进经验,大力促进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深水开采若使用钢质导管架平台,就会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造价会随着水深增加而急剧增长,因此必须采取新的结构形式,像混凝土结构和浮式结构,典型的浮式结构是FPSO、TLP和SPAR 平台。目前对FPSO研究比较多,相对而言技术较为成熟,因此重点就放在T LP 和SPAR 平台上。

2.推动风险分析与综合安全评估技术在生产及检验中的应用

海上石油开发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往往会受制于恶劣的海洋环境。环境腐蚀、地基土冲刷、基础动力软化等因素会严重影响海洋平台的安全性。除了环境因素影响,人为因素比如说管理、操作不当也会直接影响海洋石油平台的安全性。为此必须充分了解海洋钻井平台的复杂性,对海洋结构进行安全评估,以免导致海洋平台事故,造成重大的损失。风险分析包括三个方面,风险分析、安全措施、风险评估。平台风险分析与综合安全评估必须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构化的系统分析,除了要考虑平台结构的检测、维护之外,还必须考虑设备管理、组织管理、设备管理、制度管理和人为因素。综合评估之后才能提出合理的控制措施,进而确定风险控制方案。

三、海洋石油工程发展的建议

我国目前海上石油工程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才能促进我国海洋石油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大力开发深海技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研究,,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实现再创新和自主研制。

2.在生产建造上逐步由船体、船壳制造向总承包转变,产品由自升式等浅海装备向半潜式、FPSO 等深海装备扩展。

3.大力提升海洋工程配套产品建设,重点解决动力定位系统,大力发展中央集成控制系统等高端技术。

4.加强人才培养,改革用人机制,唯才是用,抛弃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以前的机制束缚,培养新一代的海洋工程人才。

四、总结

海上石油的开发,有利于缓解我国石油生产不足的现状,有效缓解供求关系。我国目前海上石油工程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大力进行技术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海洋工程事业的持续、安全、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马俊华;张世联. 非稳态导热温度场及热应力的有限元计算[ A] . 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C] 2005

第11篇

关键词:石油安全;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416文献标识码:A

石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战略地位,在经济、国防和政治外交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石油也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产品,是一种蕴藏于地下的不可再生的能源矿产。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不断高涨,随之而来的石油供需矛盾和石油安全问题也不断凸现。2010年1月27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高规格国家能源委员会正式盛装亮相:国务院总理出任能源委主任、副总理任副主任,包括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工信部、科技部等多个部委一把手及军队高层出任委员,这说明国家对能源安全高度重视。

一、我国石油安全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消耗与日俱增,进口连年扩大,对外石油依存度逐步提高。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6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跨上一个新台阶,由1997年的10%、1999年的20%、2002年的30%、2004年的40%,扩大到2008年的50%,2009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2%。2011年1月中石化公布上年经营主要数据,2010年原油产量3.3亿桶,略增0.05%,加上中石油以及其他石油巨头的产量,我国生产原油2.03亿吨,较上年增长了6.9%。此外,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出口原油303万吨,全年净进口原油2.36亿吨。对比我国原油产量和净进口数据后,可以算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3.7%,创下新高。中石化公布的经营数据还披露了原油加工量等数据,原油加工量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国对油品的需求。中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炼油企业,2010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3.16%,达2.11亿吨。其中,汽油、柴油和煤油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8%、10.50%和19.54%,意味着国内对油品需求日增。中石油年度报告预测,中国2011年原油净进口将增加11.2%,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石油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另据凤凰中文台报道,英国石油公司报告显示,美国能源安全前景好于中国。英国石油公司预测美国能源用量:油气进口依存度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未来20年将开始逐步下降。2030年将有50%左右的石油依赖进口,比目前的60%有所下降,天然气则将实现全面的自给自足。生物燃料的日产量有望到2030年提高到现在的四倍多,达到670万桶。2020年的天然气进口量可能会跌至接近零的水平。2030年很可能将本土产液化天然气作为出口货物发往世界各地。英国石油公司预测中国能源用量:中国油气进口依存度将大幅上升。2010年中国54%的石油和13%的天然气都依赖进口。到2030年,中国8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都将来自进口。10年前,中国只有25%的石油依靠进口,天然气进口为零,因此这将是一个巨大转变。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强化我国石油安全对策分析

1、立足国内,加大勘探力度,寻找规模优质储量。通过加快建成松辽、鄂尔多斯和新疆三个5,000万吨以及四川和渤海湾两个2,000万吨规模油气区,使大庆油田持续稳产4,000万吨,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来打造“可持续中国石油”。

2、积极寻求替代能源、清洁能源。作为最现实的大规模接替能源,天然气将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和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国能源战线发出的新的进军号令。“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新能源将异军突起,成为竞争制胜的战略制高点。纵观多种能源发展的战略前景,天然气以其优质、清洁、高效的明显优势,成为全球最为现实的大规模绿色接替能源。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预计“十二五”期间,天然气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翻一番,由目前的4%提高到8%以上。随着国家天然气价格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一个产销两旺、量价齐升的天然气大发展局面将加速形成。我国石油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天然气发展,加快形成从勘探开发、管道储运和市场销售到高效利用的一体化完整产业链,推动我国绿色能源大发展。另外,应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我国首条百万吨生物基化工醇生产线将于2011年建成投产。该项目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由长春大成集团投资建设,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部的兴隆山镇。该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生物基化工醇的制备、合成工艺、产品分离等关键环节均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单位体积生产能力增加5%,生产成本降低10%,能够保证连续生产时数达到330天/年。2011年生产线建成后,将实现产值65亿元,利税15亿元。专家介绍,生物基化工醇是以玉米等为原料开发石油化学品替代物,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替代石油资源,走出一条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生物基化工醇,将有助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石油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

3、大力开发海上油气资源。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起步整体都比较迟,海上更比陆上迟,但经过艰苦努力,中国海油国内年产石油天然气总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这标志着蓝色海洋中诞生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也标志着我国跨入海洋油气生产大国行列。据中国广播网报道,中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上透露,中国地质学家在南海底部发现38座油气田,并计划于2011年实施开采。据悉,这38座油气田均为“超厚油层和含气地层”。汪民还表示,国土部将在“关键海域实施全面的地质和环境检查”,包括南海北部海域、黄海南部和靠近海南岛的近海地区。

4、继续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石油战略储备是一项减少对石油市场依赖的战略性措施,是强化石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按国际能源署的要求,国家石油储备要达到110天,目前美国为158天,德国为127天,韩国为74.5天,日本为170天。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自2007年12月正式成立后,决策层决定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由政府投资的中国首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即镇海(浙江省宁波市)、岱山(浙江省舟山市)、黄岛(山东省青岛市)、大连(辽宁省大连市)已于2008年全面投用,储备总量1,640万立方米,相当于我国10余天原油进口量,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达到30天原油进口量。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第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总库容2,680万立方米。2010年9月末,新山子国家石油储备项目开工,标志着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全面展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三期工程正在规划中。据了解,2020年整个项目一旦完成,中国的储备总规模将达到100天左右的石油净进口量,将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提升到约8,500万吨,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5、实行石油进口的多源化和多元化。进口来源的过度集中可能造成进口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所以需要实行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源化和多元化,分散石油进口风险。目前,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中东地区是我国原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占总进口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10年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约占原油进口总量的53%,从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约占原油进口总量的28%,两地原油进口量合计占原油进口总量的81%。众所周知,中东和非洲向来是国际政治军事冲突不断、战乱频繁的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一直是各种国际力量明争暗斗、较量争夺的竞技场,我国在这一地区没有军事保障,因此在这一地区的石油权益很容易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与破坏。为了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地和产地过于集中的风险,我国也从俄罗斯、中南美地区(包括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和亚太地区(包括印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进口原油,但所占比例仍然相对较小。

6、继续实施石油海外发展战略。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的大规模油气资产收购兼并,扩张发展,中国石油已经完成面向全球的海外业务布点,形成五大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对外合作区,具备相当的储量、产量、炼量、运量基础和发展规模。进入“十二五”,面对跨国石油巨头群雄割据,复杂多变,优质资源已被瓜分殆尽的国际石油市场,海外发展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更具挑战性。中国石油应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突出海外发展,积极开展与资源国、国际油公司、技术服务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种方式合资合作,持续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同时,将着眼点更多地集中到讲求投资回报、低成本发展、综合经济效益、提高海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全方位提升国际化水平,使海外油气成为我国石油向国家奉献油气的“半壁江山”。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苏杰.加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几点思考[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2.

第12篇

关键词:石油贸易;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 000,合计为9 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 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 蔡睿彦.中国对外贸易流向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