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12:4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观察记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标:1.记录该孩子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与材料的互动状况
2.记录该孩子在使用材料遇到困难时的行为表现。
情况记录:
背景介绍:
中一班正在进行区域活动,邬雨含小朋友参加了美工区的活动,她的主要操作材料是即时贴,将即时贴一条一条撕开,然后装饰在“一件衣服”上。
时间
事件
在场的人
评论
15:12
拿了一条即时贴,但是怎么都撕不开,于是换了一条,撕开了。
旁边有一个女孩子与其一起进行这项活动。
通过对邬雨含撕的动作的观察,发现她应该原先就已经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只是对这个撕的技能掌握还不够好,当遇到困难之后,她就换了一条,也是自我解决困难的其中一种方法吧。
15:15
继续撕即时贴,但又撕不开了,这时老师发现情况,主动过来指导和帮忙。
旁边的小女孩一同观看。
老师主动发现孩子的困难,并及时进行了指导,可见教师的指导是比较到位和有效的。
15:17
再次拿了一条,用了劳力士教的方法,但仍然撕不开,老师再次过来指导
旁边的小女孩也正在进行此项活动。
显然对老师教的方法还是运用不熟练。
15:18
继续撕即时贴,先用了老师教的方法(揉),但是发现不行,然后用了自己已经习惯的方法(挖),撕开了。
撕开以后,这个旁边的小姑娘对她说:“你真棒!”
先用老师的方法,不行后改用自己的方法,可见邬雨含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是比较灵活的。
15:20
又拿了一条,老师的方法与自己的方法结合着用,撕开了。
撕的过程中旁边的小女孩一直从旁观看。
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而且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显然撕即时贴的技能也在增长。
15:25
拿了一条即时贴,但一开始撕不开,但是没有放弃,一直都在尝试,用了大约30秒钟的时间,终于撕开了,高兴地对同伴说:“我撕开了。”
同伴微笑地看着她
尽管再次遇到困难,但没有放弃,始终专注地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完成之后非常欣慰地与同伴分享。
结论:
通过对这一时段的区域活动的观察,发现邬雨含小朋友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社会方面:
1.做事的专注性比较好,尽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出现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一项材料的探索和操作,活动进行的二十分钟里面,也没有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状况,直至活动结束,完成自己的作品。
2.遇到困难之后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求办法,或者自己探索琢磨,在尝试老师教的方法不行之后,继续使用自己的方法,再将两者结合,可见对困难的处理是比较积极和灵活的。
能力方面:
发现该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为撕即时贴对孩子的小肌肉发展有一定挑战性,但她经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完成了作品。可见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关键词]:幼儿观察记录 形式
一、什么是幼儿观察记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有三个特点: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而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记录是把听到的话、发生的事、看到的景写下来的过程。
幼儿观察记录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探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得,用不同的形式或独特的非语言的方式,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记录下来的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在幼儿阶段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1.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观中,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及新《纲要》理念下,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赋予特质的,需要教育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水分,促进每个个体充分的发展。
幼儿观察记录是幼儿展示自己的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并和同伴交流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与家长探测幼儿心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价值,为幼儿成长与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服务。
2.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观察记录这种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可以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3.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学不再是教师唯一一个主体,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一)观察记录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在感知、注意、思维、表现时的目的性、兴趣点、持续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基于此,小班幼儿的观察记录侧重点应定位在记录现象方面、或者是感受体验方面。如小班活动“糖果在嘴巴里变化”,引导幼儿感知糖在嘴里由大变小的融化过程,并用最简单的由大至小的……记录下来。
中班幼儿观察记录的侧重点定位在记录材料、记录过程与现象变化等几方面,在记录中更强调探究的步骤。如中班活动“小蜗牛吃什么”,幼儿通过给小蜗牛喂食的探索活动,发现小蜗牛爱吃的食物,并能够记录这个过程中自己所喂食物的顺序及小蜗牛的相应反应(包括吃不吃、怎么吃)。
大班的幼儿在观察记录中更强调了记录设想,同时兼顾材料、过程、结果的记录。如大班的活动“怎么把纸扔得更远”,洋洋小朋友首先记录下自己将纸片抛远的设想方案,然后记录下实验后的测量结果,紧接着再修正自己的方案,改用纸团投远,再记录测量结果,第三次又改用纸包住小块积木投远,反复几次后,他得出了体积小份量略重的东西能将纸扔得更远。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观察记录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是令人称奇的,他们的观察记录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的,一般可采用选择、粘贴、涂色、判断、连线、图形、数字、符号、绘画及实物呈现等方法进行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情景照片、语言录音、活动摄像等。
1.动作体现。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表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法。
例如:在小班“落下来了”的科学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充分的观察下,绝大数幼儿都能用动作来表现不同物体落下来的不同样子:在表现鸡毛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就张开小手慢慢转着圈,表现从高到低慢慢飘落下来;有的则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表现边摆边往下落。在表现小积木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飞跑的站起再蹲下,表示很快落下来。
2.语言表达。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人都听明白,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下雨前,教师有组织的带幼儿到室外观察蚂蚁搬家的情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指导幼儿认真仔细观察,回到教室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兴高彩烈的交流着观察到的情景,细节都讲得很棒。
3.符号记录。从动作表现到语言表达,再到用符号记录,幼儿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符号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既形象又便于操作。
如区域活动的健康检查站中,思思(扮演医生)拉着栀子让她站在墙边长颈鹿标尺那里说:“小朋友,你站好,我给你量身高。”接着点着标尺上面的105说:“一个一,一个零,一个五,你看,你在这里。”“我帮你写下来。”接着思思拿了纸和笔画了起来。只见她在纸上画好两根横线,中间一个小孩,旁边写好105。“好了,这下你不会忘记了,回家告诉你妈妈你已经这么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天生就具备符号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及时的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为这些闪光点的发展起到铺垫和推动作用。另外,在图形符号记录的表达形式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本,相信每个幼儿表现的独特和成功,承认每个幼儿的特点。这样幼儿的记录能力就会朝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4.艺术表现。除简单的符号记录外,绘画、粘贴、涂色等艺术形式也是幼儿喜欢的记录方式。它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原理趣味化。
如,在区域角的小医院里,幼儿玩得热火朝天,明明捂着脸哎呦哎呦的来到小医院,大夫有模有样的马上检查后,边说边在病历上画出了病情――一个小娃娃、一颗硕大的牙齿、一条虫子、一把钳子……接着大夫就带着小病人去拔牙了。
(三)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记录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记录的合理性。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记录。幼儿园的活动是多样的,记录主要用于结构性较强的探究式活动之中。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记录不能生搬硬套,死板教条,简单划一,要始终围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活动的目标来策划。另一方面,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幼儿的主体参与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记录方法或思路强行灌输给幼儿,应引导幼儿就讨论的问题,思考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幼儿逐渐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勤于记录。
2.明确的目的性。进行观察记录是为了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对各类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教师应明确这一目的,恰当地指导幼儿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记录,使幼儿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怎样做好记录。
3.教育的随机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动机,随时启发幼儿抓住记录的时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观察记录成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鼓励幼儿寻找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勇于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尝试记录。
4.记录分享性。观察记录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一是对记录内容做整理,以便呈现记录过程,探索发现新问题,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发现科学规律;二是发现幼儿学习和记录方式的一些特点,及时调整活动设计,为以后的记录和活动的完善开展做好铺垫。
5.由衷的鼓励性。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受到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观察记录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而日益完善与成熟的记录又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激发了乐学、会学的情绪,促进了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幼儿通过记录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激发了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幼儿在观察记录中逐步养成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通过观察记录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
总之,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不断思考,不仅记录下了知识建构的过程,更记录下幼儿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幼儿教育 蒙氏教育 区域活动 观察记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38-01
我们知道区域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情况的第一手材料的场所,而这第一手资料就是教师对幼儿活动有效的观察和记录。蒙氏教育的理念也对观察和记录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蒙氏教育认为“观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态度,是一条双行道。要在和孩子不断相处关系中,变成一种方式,而且要一直的学习,直到使这种态度变成我们自身的第二特征。而记录不但为孩子的成长做见证,更能帮助教师协助儿童适应性的发展。”所以蒙氏教育理念中要求教育者建立一个有效的观察和记录系统,去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出现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点。让教育者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记录来了解幼儿现在所处的水平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本对对如何能够做到在区域活动中实现有效的观察和记录进行了探讨。
1 要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观察和记录办法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了解幼儿的活动需要对其进行观察,但是观察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现阶段对幼儿的区域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性观察和记录。全面性的观察和记录在于对整个活动区进行大致和主要的观察。观察和记录的主要是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情况,有无出现问题以及在活动区的器材使用的情况,这种观察和记录方法比较全面,但是缺乏必要的细节。
定点观察。就是教师到活动区域的具体的某一个地点,或者对活动区域的某一个组的幼儿进行观察和记录。该观察和记录方式主要在于对幼儿在某一个具体的区域具体的行为和表现(包括幼儿的情绪、行为和对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这种观察和记录方式可以具体了解幼儿的在某一区域的具体行为表现,方便教师在其后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进行改进。
区域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可以使用的表格。教师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幼儿进行面面俱到的观察和记录。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区域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一些表格,最大限度做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和记录一目了然,材料详实。也可教中大班幼儿一些自我记录的方法:如科学区一些小试验的记录表,在“沉浮”实验操作中让孩子一边试验一边记录哪些是可以的沉的物体,哪些是可以浮的物体,教师就可以了解孩子对沉浮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指导。
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采取多种观察和记录方式。教师在完成对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之后,要及时进行记录。记录过程中要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因为对于幼儿的教育来说很多的教育版契机可能会一闪而过,造成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教师保证区域活动记录的细节和详实。做到这一点可以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最基本的记录方式就是文字形式。文字是区域活动记录中最初和最基本的记录方式。教师通过文字可以清晰的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情绪等多方面。其次,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有的幼儿园学生人数较多,无法完全使用文字来记录每一个教师,这个时候可以使用表格来帮助记录。例如教师可以制作表格来看幼儿在某一个区域活动的频率。最后,教师还可以使用照片和摄像的形式。这两种记录方式要比前两种方式更加具体和生动,可以全面地记录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教师在其后对幼儿的评价也可以有完整的材料。同时还可以为其后分析幼儿的区域活动提供材料,其他老师也可以直观的进行了解本班的材料,帮助老师进行评价。
2 教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内容
有的教师很注重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记录。但是有的老师往往对区域活动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不是很明确,更加不清楚为什么要观察和记录这些,目的是什么。为了记录而记录。所以教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内容。
第一步,教师需要明确我这次对这个区域活动观察和记录需要达到什么目的。对那一区域的活动要进行重点的观察和记录。这一区域投入了什么样材料,这些材料的投入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这些方面。
第二步,教师要注重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情况。幼儿有没有完成教师预期的教学期望,记录的时候教师要注重记录的侧重,不要什么都记录。
第三步,要对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谈话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每一个幼儿之间的谈话和指导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谈话的真实记录有利于反映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帮助教师去了解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对谈话内容进行分析,来为其后不同的幼儿的引导准备材料。
最后,要做好对记录材料的观察和分析工作,教师在记录的本子或者表格中设置一个分析和反思的栏目,这个是区域活动有效性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分析和反思找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探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兴趣变化的原因,帮助教师更好应对学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特殊情况,为其后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手段的调整创造条件,准备资料,让区域活动更加完善。例如:在区域中投放剪过的吸管时,笔者让幼儿学穿项链。很多幼儿在穿项链时,都是自由无序的穿,很快就穿得没有兴趣啦。由于先前投放的小吸管随意投放。所以幼儿们每次都是无序地穿来穿去。因此,这个基础上笔者在投放珠子的盘子里增添了难度及趣味性的图片。如(按1到10数量的摆放不同颜色的小吸管)。有序又符合近期本班的教学目的。
终上所述,保证区域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观察和记录。观察和记录帮助教师去获得关于幼儿的第一手资料,让教师能够准确的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为我们教师其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提供真实的依据,所以教师要保证在区域活动观察和记录的有效性,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辅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教师;儿童行为观察;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23-04
一、问题的提出
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早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提到幼儿教师具有“观察了解幼儿”的主要职责,而在201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多次提及“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有效运用观察等方式来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儿童”。随着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为幼儿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同时也对幼儿教师观察儿童行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本文拟针对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儿童行为观察的现状展开研究,探析其在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概念界定
本研究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张婕老师在一次有关儿童行为观察的讲座中提出的概念,将本文中涉及到的儿童行为观察的定义如下:
儿童行为观察包含了观察、记录、解读三个过程。观察即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活动,是一种自然情境下对儿童的观察;记录是指用纸笔或者用照相机、摄像机等方式把所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记下来,是观察的辅助环节;而解读是指对观察记录下来的材料赋予教育意义的过程。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依据研究目的,形成了15条关于“幼儿园教师进行儿童行为观察的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及其所在幼儿园基本情况;第二,教师所在幼儿园对观察记录儿童行为的态度、所开展的工作;第三,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第四,教师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采用的方法;第五,教师开展儿童行为观察时存在怎样的困惑和难题。
本研究针对4所民办幼儿园和4所公办幼儿园的120名一线幼儿园教师发放问卷,收回问卷115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共有10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教师1人,女教师107人。教师中以年青教师为主,83%的教师在20岁~40岁之间,大部分教师为幼师中专毕业,部分教师职后进修取得大专或本科学位。
(二)“观察记录材料”文本分析
从4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部分老师的观察记录材料,对这些观察记录的材料进行文本分析,寻求这些观察记录材料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对开展儿童行为观察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式单一
在所回收的108份有效问卷中,总共涉及到8所幼儿园。这8所幼儿园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工作,主要是采取要求教师每月上交观察记录材料的方式,上交材料的份数由每月2份至每月5份不等。在对开放式问题“您上交的观察记录材料幼儿园如何处理?有无什么用途”的回答上,76.8%的教师回答了“无用、存档、检查后返还”等内容,仅有23.2%的教师回答了“幼儿园有时/偶尔用来开展教研活动、用来进行优质观察记录评比”,而这些教师主要集中在两所幼儿园内。换言之,8所幼儿园中就有6所幼儿园仅以“完成工作量”的方式来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工作,所观察记录下来的材料在后期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在“幼儿园是否对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开展过培训”这一问题上,90%的教师选择了“没有”。由此可见,幼儿园针对“儿童行为观察”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方式较为单一。
(二)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的认识尚不全面
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您觉得观察儿童的行为重要吗”一题,98%的教师回答了重要或非常重要,而在多选题“您觉得观察儿童行为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上,教师们的回答如表1。
由表1可知,教师们基本上能够认同“观察儿童”的重要性,而且主要集中在认为观察儿童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了解、合理评价儿童,同时还可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及时给予儿童帮助。但是,本研究随后的一个问题“您觉得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重要吗”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结果:68%的教师认为不重要或不太重要,15%的教师认为一般,仅有17%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或重要。在开放式问题“您觉得记录下所观察的内容为什么重要或不重要时”,大部分教师们给出了如下这样一些答案:我们工作非常繁忙,根本不愿意花费时间做记录,用眼睛观察好了就行了;记录下来的都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工作任务;记录下来的材料没有作用,白白浪费时间;记录下来的材料后面也不会看了;只有几位教师写到“在期末给学生写档案时能找到依据;幼儿园用来做教研材料,效果还不错;在记录解读中能去思考很多问题”。
可见,教师们基本能认同观察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记录”这一环节尚不认同,不能体会“记录”所起到的作用。
(三)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着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等现象
本研究询问教师们“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您觉得有什么困惑和难题”,教师们给出了如下答案:孩子太多,不知道怎么记;儿童的行为很快就完成了,有时来不及记;不知道要记些什么,总感觉像流水账;记录下来的材料很难解读,有时觉得一点都解读不出来,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胡乱写一些。教师们的这些答案非常普遍,说明大部分教师均存在着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等困难。
笔者结合对4所幼儿园的“观察记录材料”的文本分析,也发现了如下问题,比如以下案例。
【观察记录】晨晨今天带了一本书,走进教室后,马上看她的书,一会儿,很多小朋友来了,晴晴走到她跟前,准备和她一起看书,谁知道晨晨一把抢过图书:“不行,书是我的,谁也不给看。”
【解读】晨晨具有很强的占有欲,自我中心,自己的物品,别人都不能动,我们应该多与家长配合教育,让她懂得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这样才能交到许多朋友。
本研究认为,案例即体现了教师们在观察记录方面的困难。看到此案例时,笔者有着很多的疑问:晨晨带了什么书?一开始自己看时是否非常专注,对书本表现出来的兴趣有多浓厚?晴晴走到她身边,有没有说什么、做什么?晨晨在平时的表现中是否也是如此?而这些内容都应该在观察记录中得以体现,换言之,儿童的行为动机是什么。教师仅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间断的观察,就做了“晨晨有很强占有欲、自我中心”的结论,是否显得草率了一些?假设一切如这位教师所言,需与家长配合教育,那么教育的具体手段又是什么?
经文本分析显示,教师关于儿童行为观察的基本方法、类型与步骤的知识是贫乏的,很少采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的方法来观察儿童。而在对观察记录材料进行解读时,也常常存在着根据儿童的某一次表现主观臆断,解读表面化、形式化,所提意见不明确具体、无建设性等现象。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师们的观察记录中,也让教师们对这项工作有了很多的畏惧。
五、讨论与分析
(一)职前幼师培养中应凸显儿童行为观察方面的训练
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在幼师的职前教育中就应该注重观察记录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当前G省的幼师培养机构中,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中专院校,都很少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开设,仅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涉及到少许“观察法”的讲解,且教师们多以讲授理论的方式来进行此内容的授课,使得学生们仅能从理论上粗浅地把握观察法的定义、原则。笔者认为,应注重观察法实际运用经验的获得,让幼师学生多次走进幼儿园,真实开展观察记录,并在记录之后以研讨形式解读观察记录的材料,分析整个观察记录流程,反思观察记录的方法。
此外,对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材料的解读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幼师的培养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等课程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等课程呈现出平行线的状态,互不相交,导致很多学生即使观察到有价值的现象,也不能从理论上给予提升。因而,在幼师的培养中,授课教师们应形成学术共同体,在教学内容上相通、衔接,以助学生在尚未出校门之前就具备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
(二)幼儿园应创设合理运用教师观察记录材料的平台,帮助教师认识到儿童行为观察的重要性
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们对观察记录工作的认识与幼儿园这项工作的开展方式、重视程度是紧密相关的。当幼儿园仅把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记录作为一项工作任务,简化到只是监督管理这一层面时,必然让幼儿园教师们感受到观察记录是虚设的、没有价值的、浪费时间的。因而,幼儿园应创设合理运用教师观察记录材料的平台。那这些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如何运用呢?卡洛琳・爱德华兹等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和朱家雄等的《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两本书可以给予我们较多的启示。
第一,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通过教研研讨的形式,帮助教师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幼儿教育实践风靡世界,而其在幼教领域最特别的贡献就是“记录的运用”,在瑞吉欧,教师一直注意观察、收集和记录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教师也经常聚集在一起,对关于儿童学习的记录进行深入的讨论。这时,观察记录的材料不是强制性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教师自发、自愿使用的教研方式,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让教师看到幼儿的行为,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研究儿童的过程。同时,教师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是对儿童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再学习,也是反思自身教育对策的关键时刻,正如瑞吉欧的一句名言所说“接过孩子抛来的球”,教师只有反复观察、多次思考,才能准确判断孩子抛球的方法和方向,抓住教育的契机,并找到正确的教育对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准也在不断发展中。
第二,与家长共享观察记录的材料是帮助家长认识孩子、认同幼儿园的方式之一。由于大部分家长未接受过专业的儿童教育方面的学习,在他们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有违儿童天性、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比如,打断正在专注游戏的儿童、包办代替儿童能完成的事情等。如果幼儿园能将观察记录下的材料与家长共享,家长必然能直观地感受到儿童的学习过程,加深对儿童学习方式的理解,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同时,这种共享能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家园工作的开展。用马拉古奇的话来说,“记录提供给家长一个知的途径,它可以实质地改变家长的期望,让他们重新审视其家长角色的假设以及对幼儿生活经验的看法,并以―个全新、更具好奇心的方式来看待整个幼儿园的经验,这对于促进家园交流工作的展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与儿童重温观察记录的材料是促进儿童学习的方式之一。当儿童从观察记录的材料中看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各种任务、应付各种事件、达到预定目标时,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而且重温观察记录材料的过程是再次温习、提升自身经验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能从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活动的认真对待,并可以切身感受到他们努力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活动中去。
可见,观察记录的材料完全可以开放式地用于教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用于促进孩子的成长,当幼儿园的教师们深刻感受到观察记录材料的作用后,儿童行为观察这一工作必然得到有价值的推动。
(三)幼儿园内形成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学习形式加强对教师观察记录技能层面上的指导
本研究发现,众多幼儿园教师在观察记录技能上存在缺失现象,这与谈心(2009)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基本方法、类型与步骤的知识是贫乏的,也不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等观察策略对幼儿进行有效观察。而在对观察记录材料进行解读时,也常常存在着根据儿童的某一次表现主观臆断,解读表面化、形式化,所提意见不明确具体、无建设性等现象。除了利用职前幼师培养的途径外,幼儿园也应该有相应措施加强对观察记录技能层面上的指导。笔者认为,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观察记录工作是较好的方式之一,由此,笔者构建了以下学习模型,如表2。
在步骤一,年龄不同、工龄不同、学历不同的教师形成一个团体,有助于教师之间多元化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步骤二及步骤三中,让教师分别记录并呈现出来进行对比,目的在于让教师们感受到教师的不同经验和背景会产生不同偏好和视角,对教师的观察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作用,每个教师的记录都有可能是独特的,记录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在此基础上,提取几份教师们均认同的相对较好的观察记录,提取这些优秀记录的共同点,好的观察记录材料应关注的是儿童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过程,而非行为的结果。
步骤四中,先分别解读,目的同样也在于让教师感受到因为主体的不同,对于同一儿童行为的解读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们或是从儿童的行为动机、或是从儿童的学习特点,或是从儿童的学习策略、教师的介入方式、师幼互动的时机、材料的适宜性、进一步的教育措施等完全不同的方面加以解读。各自解读之后的合作解读,也让教师们感受到在与他人共同对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去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多元的解释,彼此可以互受启发,从而更深入全面地解读儿童的行为。
而步骤五则是对观察记录的材料是否能用于教育途径的再思考和具体实践。
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循环往复使用,如果老师们形成这样的学术共同体,以团队的方式多次开展教研,老师们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必然会得到较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卡洛琳・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朱家雄,校.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一、记录内容——因需而选择
要真正发挥记录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就必须根据每次科学活动的特点及目标,选择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进行记录。
1.实验活动要对比记录猜想与结果
“做中学”的猜想和验证注重的是让事实来说话。记录猜想为后面的验证提供了具体形象的对比依据,在比较猜想与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幼儿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从而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也会逐渐养成。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中,首先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铅丝能吹泡泡吗?”让幼儿把猜想记录记在有“?”的一栏中。然后,让幼儿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记录纸“动手做”一栏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既亲身体验了吹泡泡的方式方法及乐趣,同时也在记录猜想与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进行系统地观察和比较,逐渐把原有零碎的经验系统化。
2.日常观察要持续记录现象与问题
日常的观察探究活动中,记录的运用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充分思考,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幼儿易懂的科学道理上,帮助幼儿构建新知识。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蚕宝宝的一生”中,孩子们对“蚕成熟后吐丝结茧”现象充满了好奇与疑惑。于是,孩子们就把蚕带到幼儿园,放在自然角里饲养并进行日常观察。他们每天都会去观察蚕宝宝,并把看到的景象画在自己的记录册里,并通过前后记录,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了形象、完整的直接经验,孩子们心中的疑虑也被一一打开。自从有了记录,孩子们的日常新观察变得动态持续、细致深入,更富有探究性与目标性。
二、记录纸——因年龄而设计
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设计难度不同的记录纸,选择适宜的记录方式,可以让每个幼儿顺利地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记录自己的猜想、探究和发现,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在记录纸的设计上我们也是根据三个年龄段幼儿的思维特点进行量身定制。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化,因此,在记录纸的设计上,要突出生动形象,以帮助幼儿理解,如:在小班科学活动“小兔喜欢吃什么”记录纸上,贴着各类实物的图片,提醒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把相关图片贴在相应的格子里。中班孩子已能用符号表达与记录,但是让他们独立创造符号来表达、记录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就在记录纸的设计上,既有照着老师的示范又有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的项目。在大班的记录纸设计上,我们主要运用表格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自己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还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记录和同伴的记录相对比,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比较力及判断力等。
三、记录方式——因年龄而改变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记录方式,来凸显记录的有效性。在小班,我们更多地运用情境照片、实物呈现和图片粘贴等方式,如:在科学活动《我家的大树》开展过程中,我们请幼儿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宝宝的照片根据年龄的大小进行粘贴,在猜想、粘贴的过程中,幼儿对家庭中各个成员的大小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中大班,我们则更多地运用符号、图画等记录方式,如:在科学活动《会动的身体》中,通过观察人体结构图,说说哪些地方会动,让幼儿对身体中会动的部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展示会动的身体图,请幼儿一边活动自己的身体,一边在相应的部位做记录,用圆圈圈出来,打勾勾出来。
一、拓展记录内容,萌发记录兴趣
教师应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环境区角等有效教育资源,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1.在科学活动中记录
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强调的是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发展的能力。科学活动应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兴趣点,在活动中探索,在记录中提升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这一活动中就是从幼儿日常游戏中选取操作材料,用长纸条做桥面,用积木做桥墩,承重用的是雪花片,让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多次互动中记录桥面、桥墩,改变纸后桥承重力的变化,获得有关纸桥承重力的感性经验。孩子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在两次操作活动中,每位孩子都认真操作、仔细清点雪花片的数量,如实地记录。这次的操作记录更需要幼儿的细心、耐心与韧性,因为稍有不慎就会使之前的操作功亏一篑。因此,孩子一个个都全神贯注,专注地进行着实验。
2.在区角活动中记录
自然角应选取幼儿身边熟悉的植物和动物,让他们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建立有益观察并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持续性的观察记录活动。在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并尝试挖掘出幼儿能观察感知到的表象性问题,在孩子身边,所有一切都吸引着他们的眼睛,爬行的动物、色彩缤纷的花草树木都在牵动着他们的注意力,引导着他们思考各种问题:他们看起来像什么?他们怎样长大?……这些无穷无尽的问题又促使着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因此,在观察活动中,要把观察的真实结果记录下来,从小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品质,这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集体交流分享,鼓励个性记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独立探究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逐步增强,但观察能力、动作技能和表达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应采用个别记录和集体记录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助于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又有助于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获得更多的观点和不同的发现。
如果说个体记录始于每个幼儿自我创造的机会,那么集体交流则是展示这种个性创作有效的舞台。因此,记录要与分享、交流紧密结合,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说明和描述自己记录的内容,并引导他们尽可能用准确、连贯的语言去讲述,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那种记录完毕就束之高阁的做法违背了记录本身的目的。
三、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记录能力
1.选择适宜的记录形式
科学设计记录表在幼儿的探究科学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应本着易懂、形象、简明的原则,设计出使用难度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记录表,内容、格式和符号等要适宜幼儿特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记录对象一次以1种为宜,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以2~3种为宜,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可以适当增多粘贴式记录;要让幼儿知道往哪儿记录、记录什么,不论是横向式记录表还是纵向式记录表的设计,都应明确指示操作内容和正确记录的方位,采取每一项操作图示与记录单相对应的方式,使其一目了然。
2.选择适宜的记录支持
教给幼儿记录流程,使其学会记录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讲解,操作前不仅要讲解,还应贯穿于操作的过程中,包括引领幼儿解读记录结果,初步进行科学活动的分析与归纳等。运用举例的方式是操作前讲解的一种较好形式,示范式的讲解语言和动作能把抽象的图表记录转化得更加形象、直观,相当于为幼儿的正确记录搭建了良好的“攀登架”,保证了幼儿记录的有效性。
对于部分对记录表的理解存在困难的幼儿,在操作记录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巡回观察和再次讲解来帮助幼儿。这样,教师在巡回观察时循序渐进式的启发和更加具体的语言描述、记录位置的适时指示,就能帮助不同个体幼儿学会正确记录。
3.培养良好的记录习惯
多数幼儿通常是操作几项之后才开始记录,很少做到操作一项、记录一项的习惯,造成记录不完整、不正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做到:动手探究前,教师提出要求;操作和记录过程中,教师巡回提示;记录分享时,表扬优秀的小伙伴,给予示范榜样作用。这样,幼儿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论文摘要:理解幼儿是教育的基础,观察幼儿是理解的基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很弱,对自身状态的把握力也很弱。因此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功。教师的观察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能获得的,可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幼儿教师的观察力: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观察(随机观察)能力;有目的地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理解幼儿是教育的基础,观察幼儿是理解的基础。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很弱,对自身状态的把握能力也很弱,因此观察力是幼儿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功。观察是最直接地了解幼儿、研究幼儿的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的个别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指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不会观察的教师是绝对不称职的。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有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的意识,观察幼儿需要什么,这样才能避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
创新型的幼儿教师尤其要具有敏锐和细致的观察力,要关注变化,发现变化,利用变化。因为教育的时机是发展创新能力的教育因素,是蕴藏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所以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它,用机智的头脑运用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幼儿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这样才能对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陈旧的教条、司空见惯的现象采取分析和批判,并能因材施教地促进每个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教师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就能细微深人地通过幼儿的外部表现来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并迅速准确地予以把握、解决问题。
幼儿教师的观察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能获得的,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幼儿教师来说,幼儿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变窘和其他的内心活动的最细微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那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观察力呢?
一、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观案《随机观案)能力
许多幼儿教师在带班中也进行观察,在带领幼儿生活活动时,既顾着教室中的,又看着厕所里的,还兼顾走廊里的,可谓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但这种观察仅限于安全的防卫,着眼于不出事故,侧重于“遵守纪律”,虽然这里瞧瞧,那里看看,但对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语言、动作、思维如何,兴趣、情感、交往如何,动手动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一概不管。这种观察是缺乏质量的观察,并不能及时了解幼儿,调整幼儿的活动。观察不等于随便看看,幼儿教师的工作不只是让幼儿不出事,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提高,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幼儿教师要提高随机观察的能力,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在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发出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各方面的信息,并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训练模式如下:
捕捉信息一作出正确的判断一正确的反应
具体操作案例如下:
有一次指导全班幼儿搭积木,某幼儿教师偶然间注意到一个幼儿手握一块积木迟疑地望了她一眼,她立刻给出了一个赞赏的眼神和微笑,因为这位幼儿教师通过观察作出一瞬间的判断是:这幼儿缺乏勇气,需要幼儿教师的鼓励。果然幼儿从幼儿教师的反应中似乎得到了对自己的肯定和信心,他笑了一下便开始将手中的积木小心翼翼地放到已搭成的“塔”的顶上。“啊,成功了!”幼儿高兴地叫起来。
幼儿教师要使自己具有较强的随机观察力,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鹰眼般敏锐,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才能探知到幼儿最细微的需要,才能了解某个行为的意义,并作出及时的反应。
二、有目的观察
许多幼儿教师在观察时缺乏经验,不知该看什么,不会观察。一些年轻的幼儿教师,你问她是否注重观察,她会说我当然注意了,说得头头是道,可当你将看到的问题向她提出时,她会无所适从,有时还会说:“啊,这也要观察啊?”其实她们不知在看什么,不知选择何种项目或对哪些幼儿进行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幼儿教师先要有一个计划,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茫然失措。
有目的观察可通过如下步骤来进行:
准备(拟定观察项目一列出观察要点一选出有代表性场景)一观察并记录一分析一因材施教的方案(教育的个性化)
幼儿教师可以以下面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1.日记法:把幼儿自然流露的行为,只要认为是能作为判断幼儿发展情况的全部记录(录音、照相、文字、摄像),如高兴的表现、专心听讲的表现、玩游戏的表现等,每天都记录下来并作概括分析。这种方法能全面了解幼儿,但工作量大,难以坚持。 2.时间取样观察法:在规定的时间里观察记录预选行为。可如下面的案例进行操作。
中三班幼儿个案记录表
姓名:林铮
性别:男
年龄:四岁半
观察日期:2003年11月11日
时间:中午进餐时间
观察地点:本班活动室
教师:林美香
观察情境:幼儿正在进餐时
观察内容:实地记录
今天中午幼儿吃的菜是大白菜肉末炖粉条,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欢吃,还拿着盘子到老师这里来加菜,有的孩子还说:“老师!我吃完了还要再来加。”可林铮没吃几口就捂着肚子说:“肚子不舒服,想呕。”我过去摸摸他的头、手,没感觉到有太明显的发烧现象,我说:“给你装碗热汤先喝,再吃饭好吗?”他说:“好!我喝汤,不吃菜,吃了菜我会呕的。”我说:“先把汤喝了,看看有没有事。”林铮一下子就把汤喝完了,还喝得津津有味。我在旁边观察后,怀疑这个“小滑头”是不想吃菜,耍了个小聪明。后来他还是把饭吃完了,我向他的家长反映了这个情况,询问周六周日他在家里身体状况怎么样?他外公说:“正常。”还反映他在家有时也爱耍耍小聪明。
评析:聪明好动的林铮小朋友,平时做事非常自信,很喜欢老师请他带着小朋友做活动,爱模仿孙悟空的动作,以前爱玩水,经常把袖子弄湿,这个毛病现在改了。但吃饭方面有时会挑食,有时也会编点理由来蒙老师。
建议:家长最好隔一段时间找个机会到幼儿园与班上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园里的突发性表现,使老师了解孩子在家是否身体有不舒服的表现。
3.事件取样观察法:事先确定观察目的,选择某类事件观察并记录。如我们观察幼儿的友好行为,就专门观察这一类行为。
4.轶事记录法:把随机发现的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记下来。如下面的案例。
级儿德育中的案例
那天我正和孩子们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突然发现陈浩不见了,当我四处焦急地张望的时候,他却飞一样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不得了,老师,有只小鸟死了。”我以为他又在搞什么恶作剧。他又焦急地看着我说:“真的!曹老师!”我也急了,三步并两步跑到现场,孩子们已围成一个夫圆圈,果真有一只鸟躺在地上,翅膀明显受过伤。
孩子们瞪大眼睛望着我:“老师你说怎么办呀?”“唉呀!它真可怜!”“你瞧!它的翅膀还在流血呢!”这时我观察到陈浩的表情由刚才的着急变得伤心,变得难过,群体的氛围也感染了他。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有了灵感,这不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和孩子们说起了小鸟的故事,小鸟的不幸深深地感染了孩子。我注意到陈浩的眼里闪动着泪花,我楼着陈浩的肩膀低声问:“现在我们怎么办呢?”他伤心地说:“老师,我们把它埋了吧,就像电视里一样,给它举行一个葬礼。”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幼儿教师不仅要有目的地观察,而且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积累经验和学识,培养对事物的广一泛兴趣。
三、做好观察记录
幼儿的行为表现是随着他们身体状况、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幼儿教师要使观察的情况更符合实际,就要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下来,再进行汇总分析,这样能提高观察水平。《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教师必须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的发展情况。”幼儿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观察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观察和评价每个幼儿。观察、了解和评价是紧密联系的,幼儿教师通过评价能反映出观察的结果,而这些活动都建立在观察记录的基础。
1.幼儿教师观察的重要性
幼儿教师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使幼儿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发展,还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观察能力,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行为表现的同时,了解不同幼儿的兴趣、个性、个体需求等,从而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然而,幼儿受年龄的限制,语言和概念发展不成熟,对于周遭发生的事情不能准确认识和理解。幼儿教师的观察正是观察幼儿的言语、举止、表情等,这些行为反映了幼儿的真实内心世界,是他们思想、情感的载体。通过观察,教师有效地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活动,及时满足和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更好发展。
2.游戏中,幼儿教师常见的观察方法
供幼儿教师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在游戏活动中,针对幼儿不同的行为表现,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是有效观察的关键。
(1)扫描法。
即时段定人法。教师需要对班级全体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时间长度内对每位幼儿轮流进行观察。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处于主动地位,使得教师更好地了解游戏活动开展了哪些主题、每位幼儿选择的主题、使用的材料等。这种方法适用于全体幼儿进行游戏,一般在游戏开始和游戏结束时选用较多。
选用这种方法,一般使用表格记录的形式。将所要观察的内容事先用表格的形式准备好,游戏开始时,教师直接将所观察的内容在表格内做记号即可。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可以重复使用,方便前后比较。
(2)定点法。
即定点不定人法。教师固定在游戏中某一区域进行观察,只要进入这一区域的幼儿都可被视为观察对象。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常常使用此方法,教师处于较被动的地位。这一方法适合于了解某一主题或者某一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一些动态信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人际交往的情况及游戏情节的发展等。
运用定点法,一般采用实况详录法记录,也可以使用抽样法记录,将所看到的内容情节或某一情节真实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主题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在游戏中的表现等。这使得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3)追踪法。
即定人不定点法。教师事先确定一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不管被观察者进入哪个区域进行游戏,教师的观察都应追随,固定观察对象而不固定地点。这一方法适合观察个别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了解其游戏发展水平,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运用这种方法,可用实况描述法进行记录,就是将被观察者置于游戏活动的全过程,在事后详细地记录下来,不仅仅包括实况记录,更可以有教师的评述、分析及对策。
3.幼儿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幼儿教师对游戏观察认识的局限性
在游戏活动中,由于班级人数多等原因,使得班级游戏情况复杂,部分教师认为:观察本身应该随着幼儿行为的发生而产生,每一位幼儿的任何行为都必须进入教师的视野。这样的观察缺乏目的性、观察对象模糊,使得游戏活动的观察没有实际意义。
另一部分教师停留在理论层面,认为游戏的观察应该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借助观察工具,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收集资料。这样的观察没有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排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之外。
(2)教师的观察技能缺乏
幼儿教师通常采用班级观察记录的形式,记录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生的特别事件。教师作为观察者,在观察幼儿游戏活动时难免掺杂主观因素,因此在保留稍纵即逝的观察结果时,笔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观察时,教师习惯性地将观察的结果迅速分析并做出判断,并不能将归纳总结的观察经验付诸实施,多半将其停留在纸上。
(3)教师对观察方法的掌握能力存在差异
大部分幼儿教师对游戏观察方法的了解来自有关“学前教育游戏”方面的书籍,在此类书籍中,观察方法被视为“系统的研究方法”,不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练习很难把握。事实上,作为评价幼儿和改进教学的手段的观察,教师掌握到的观察方法主要集中于轶事记录,这种非正式的叙述性记录方式简单、易行,适合教师日常工作需要,但耗时且需要观察者拥有相当程度的耐力。其次,在重视观察者敏锐度的同时,为维持观察的信度与效度,观察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心力。
(4)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存在差距
幼儿教师对幼儿信息的辨别、选择性获得、评价与利用,都来源于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新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往往关注的是观察技能,老教师更关注幼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就知识经验而言,老教师不仅从理论上了解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且通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某一表现,准确判断该幼儿在这一年龄段的发展水平,更有效地给予观察和指导。
4.对策及建议
(1)加强幼儿教师游戏观察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观察技能。
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面对班级全体幼儿和对幼儿安全问题的担心,往往失去观察的目标或缺乏辨别观察动机的能力。因此,要提高教师观察的效率,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观察训练。观察训练需要从观察目标的选取、观察方法的运用、观察记录的书写及观察活动的反思四方面进行,提高教师的游戏观察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观察方法
一、幼儿园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存在的弊端
1.教师观察缺少时间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家长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教师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前提下,还要照顾好孩子、促进学生地全面发展,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的比赛,同时还要积极地与其他部门配合做好学生的预防接种以及社会保险等。这些工作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观察缺少动力
对幼儿园学生进行观察是教师能够有效地采取教育手段的主要措施,因此教师需要强化对学生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事件的观察来观察学生,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行为和表现来反思自身的教育方法,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取得效果,因此无法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相应的成就感,随着时间的发展,教师就不想观察了。
3.教师观察缺少引领技巧
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数量远远高于教师的数量,因此无形中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加上观察记录孩子,对于教师而言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总结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往往只是简单地进行任务的布置,对于如何观察学生,怎样观察学生却是知之甚少,所以很多教师观察记录了很多年,却仍无法获得有价值的资料,也不知道该怎样观察记录。
二、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动力的方法
1.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造成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是教师除了需要负责教育学生之外还有很多的额外的工作需要完成。因此想要提高教师对学生观察的效果,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一方面针对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数量不足的现象,国家以及各个高校要培养出更多的幼师,来弥补目前我国幼师数量有限的现象;另一方面是要针对当前每个教师的工作量较多的现象进行必要的划分,将不必要的职责进行划分,增加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时间;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明确观察记录的质量要求,在考虑教师实际工作量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制度,提高记录的质量手段,避免出现形式主义,通过制度的约束来提高教师观察的效果,杜绝抄袭、杜撰等现象的发生。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是课堂的主体,因此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师尊重和理解幼儿的表现,也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因此幼儿园以及国家的相关部门需要把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增加培训学习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相关能力,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教师观察、记录的意识,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和记录,避免教师出现逆反心理,提高观察的效果;其次,要增加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尤其是要提高教师获取观察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信息的价值;最后,要提高教师设置教学情境的能力,传统的记录方式是总结概括式。这种记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幼儿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需要以某一具体教育事件为中心,创建相应的情境模式,这样可以明确、全面地记录。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反思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弥补自身的缺点,提高教学效果。
3.激发教师观察记录的热情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因此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尤其是要提高教师观察记录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观察记录的效果。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的观察和记录的效果作为评价幼儿教师教学的内容之一,彻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将培养幼儿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避免教师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提高观察教育的乐趣,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减少教师的逆反心理,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观察的效果。
幼儿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幼儿教育对人的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来培养学生,想要了解学生需要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强化自己的观察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都说童心是把加密的锁,“观察”是帮助教师解密童心的有效途径。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爱上它真的好难”。不是她们不愿意观察,而是不知道如何观察、记录、解读。为了帮助教师慢慢走进观察,我园开展了聚焦“观察”的链式沙龙活动。
教研过程
第一次研讨:找准观察的“眼”
1.找找问题
主持人:观察能帮助教师理解儿童的行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然而我们到底应该观察什么?如何观察?今天我们的链式沙龙就围绕这些问题研讨。下面请大家看一个片段,找找问题所在。
【观察记录例1】今天小刚选择在木匠行玩,只见他先拿锯子锯了锯里面的材料,然后去拆装桌椅的地方玩了一会。最后,他去了粉刷区,粉刷起来……
师:记录太简单,想表达什么不明确。小刚在每个地方玩了什么?怎么玩的?描述不具体。
师:这个观察记录中的信息对老师发现问题,解读孩子行为没有多大帮助。
2.谈谈建议
主持人:你们能给出一些观察建议吗?
师:要观察某个行为全过程,如小刚拿了什么锯子?锯的是木头、泡沫板还是纸管?怎么锯的?出现困难了吗?怎么解决的?
师:记录要有个重点吧,比如提供了什么材料?小刚玩了哪些材料?玩这个材料的时间是多少?
3.寻寻经验
主持人:大家的建议基本一致,就是观察必须有重点、有目的。那我们再看一个观察片段,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记录例2】
师:这个观察提供了一些线索提示,这样观察目的更明确了,一看就知道指向材料。
师:观察指引的特别好,这些信息有助于教师收集线索,揭示奥秘,对我们新教师特别有帮助,可这个线索怎么拟定呢?
主持人:关于线索观察,向大家推荐一本具有丰富实例和详细观察要点的“宝典”――《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五版),相信会让你收获颇多。
4.形成共识
主持人:好的观察需要:①预设内容。内容帮助我们找准观察的“眼”,让教师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观察。②拟定线索。教师在观察之前可以拟定一些观察线索,这些线索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也可以让收集的信息更全面、更有价值。③捕捉偶发。一些偶发的、有意义的事件更能让我们去发现儿童、了解儿童、走进儿童,因此我们要学会捕捉一些活动中的精彩瞬间、特别意外并及时记录下来,它会让我们有别样的收获。
第二次研讨:掌握记录的“式”
主持人:上次园本教研活动后,老师们对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但是由于观察主体与对象、目的与要求不同,记录的方式也不相同。今天我们的研讨活动就邀请了几位老师来介绍他们的一些记录方式,看这些记录方式对你有什么启示?
1.说说方法
唐老师:表格式记录(数据+文字)
孙老师:微视频记录(视频略)
邹老师:符号记录(符号+文字)
戈老师:照片记录(照片+文字)
2.议议启示
师:唐老师的记录方式简洁实用,能精确了解孩子对每一种材料的选择动态,对材料适宜分析及再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师:微视频记录的最大优点是客观真实、具体全面并能再现回放,能让老师完整地审视整个活动过程,为发现、辨识、调整提供更好的第一手资料。
师:邹老师的符号记录简单、直接,能真实再现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从中分析出孩子的学习特点,对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指导策略支持孩子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
师:戈老师的照片清晰再现当天两个孩子活动的整个过程,文字清晰且记录了师幼、幼幼之间的对话,老师的心理活动过程。这种记录全面、生动,也便于事后整理回顾。
3.形成共识
主持人:刚才很多老师介绍了自己的一些记录方式,大家也发现了其中的优点,在实际运用中,希望老师们注意:①因需运用。记录意图和情形不同,记录的方式也应不同,我们要选择最能反映观察重点的记录模式,以便分析后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机会与可能性。②客观真实。记录意在展示现实生活、学习中儿童完整而真实的画面,我们要做到相对客观、绝对真实,这样才能为分析解读提供有效的信息。③允许参与。教师不仅仅限于在一旁默默地看与记,有时也可以参与到幼儿中间去,比如询问、追问。这样互动的形式可以更好地记录幼儿行为背后的东西,了解幼儿行为的原因和想法,真正地走进儿童的世界。
第三次研讨:解读儿童的“行”
主持人:解读的过程,是对记录赋予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建构的过程。那么到底如何解读儿童的行,读懂孩子的心呢?这也是我们老师的难点所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请看王老师的一段视频记录。
【视频内容概括】
斑马裤男孩在装配一张椅子。他一会儿看看玩具箱上椅子的示意图,一会儿埋头忙碌。小椅子的靠背在他的努力工作下初具雏形。他开始装配椅子的坐面,遇到困难,邀请了在旁边开工程车玩的蓝背心加入他的装配工作。他们继续开始装配工作,时不时瞅瞅示意图。最终在合作后装配成功。
1.试试解读
主持人:谁愿意试着来针对录像中看到的做一下解读分析。
师:孩子是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师要避免不恰当的介入。
师: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非常大,如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可支持学习的环境。
师:孩子有自己的交往方式,遇到问题也有自己寻求帮助的方法。
主持人: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拍摄这段录像的王老师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接下来她又做了什么。
2.聊聊感悟
王老师的解读:要关注隐含学习目标、助推活动深入的支架性环境的创设,让环境的存在富有意义;要恰当适宜地介入指导,掌握时机、注意方法;要尝试差异特质的组合方式,为孩子传递信息、促进交流,有效互动提供支持……
主持人:从刚才这段观察解读中,老师们感悟到了什么?
师:老师分析很透彻,有关于环境创设、指导方式、组合方式的思考与分析。
师:老师有理念上的转变,解读孩子的同时也在审思自我。解读后有具体的跟进措施,提出了今后游戏中可以尝试的地方。
3.形成共识
主持人:要解读孩子的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做到:①理论支撑。教师要学习并掌握一定儿童发展理论,了解幼儿发展的特征、目标与方向,了解不同理论流派看待这些特征的不同视角和方式,从而透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②策略寻求。教师不仅要分析“为什么”,更要寻求策略,谈下一步“怎么办”。③行为落实。解读“行”是为了调整“为”,教师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通过环境设、材料提供、技术支持等回应策略来助推孩子的学习与游戏。
一、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
幼儿需要通过各种感官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认识材料的特性。
1、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越强,其探究的欲望越强,幼儿的主动性调动地越充分,其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对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大。在《分粮食》的活动中,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1)通过操作,让幼儿了解各种粮食的大小和塑料筐上的孔的大小关系,进而让其掌握上、下,里、外,大套小等的空间关系。(2)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幼儿乐于尝试、探索的意识。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粮食:蚕豆、花生豆、黄豆、绿豆、大米、小米等;工具:筷子、勺子、多个带孔的塑料筐(孔的大小不等),为幼儿的探索做好充分的准备。开始之初,教师为幼儿提供两种粮食的混合物及筷子、勺子、一个带孔的塑料筐,让幼儿通过探索选择出合适的工具——带孔的塑料筐,发现用手捡、用筷子夹、用勺子舀太慢了,用有孔儿的小筐晃一晃就分出来了。幼儿通过总结经验、掌握了筐子能很快的将粮食分离。这个活动引起了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幼儿经过这次的亲身探究,会对这种空间关系掌握地更牢、更准确、更真实,继而激起他继续探索的空间和兴趣。
2、让幼儿动手操作,学会探索。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让幼儿的脑动起来,更要让幼儿手动起来。在《钻空空》科学活动中,教学目标: “通过尝试操作,引导幼儿了解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摆放更多的物体和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事物的习惯,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教师提供的材料:乒乓球、玻璃球、小米、带盖的玻璃杯。要求幼儿把这些东西放进玻璃杯里并盖上盖,分组实验,结果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老师对不成功的幼儿进行启发性地引导“为什么呢?想一想,先装什么,再装什么,再来试一试”。通过重复的操作和实验,幼儿发现了物体之间存在空隙,知道了如何利用空隙把各种事物都装进瓶子里,从而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是天生的一种好奇心,只要给他提供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让他亲身试一试,操作一下,他那种探究的好奇心就能很容易被激起。
二、根据教学内容递进式地投放材料,为幼儿发展提供适宜的“支架”
我们在进行集体科学教学时,要让儿童动起来,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把知识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幼儿准备材料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地进行科学投放,还要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有目的投放,让幼儿在与材料充分接触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感官多通道地认识材料的特性,并在操作的过程中丰富其已有经验、建构新经验,激发其继续探索的兴趣。
例如《水流和水滴》的教学活动,老师在开展活动时为幼儿准备了最大程度的操作空间和丰富的工具材料。为了便于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对于材料的投放是非常讲究的,是随着幼儿探究活动的逐渐深入,逐步完善科学区的布置的。在活动开始之初,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装水的容器、试管、塑料导管、漏斗等,让幼儿观察试管里的水是以水流还是水滴的形式通过塑料导管从漏斗里出来;在活动进行当中,教师又添加了点滴器和一些小容器,让幼儿观察点滴器里的水以水流还是水滴的形式进入容器的;当探究活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又在材料中增加了一些两端可以盖上的质地更硬的试管,还添加另外一些小水泵,让幼儿探究小水泵和水流速度的关系,以及水流和水滴相互转变的过程。教师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和幼儿的理解能力,一步一步地设计投放材料去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入地探究。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幼儿真正体验到水流和水滴的关系,培养了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和适度的概括力。
三、丰富科学探索活动中的记录方式
在科学活动中,记录也可以促进幼儿观察力、注意力的发展,尽管他们的记录极为幼稚,只会用一些简单的符号,但是这些都是幼儿探索知识的过程,需要他们进行耐心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分析。记录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格式
表格式记录一般用于试验内容较多的活动,如:“溶解”的实验中,教师提供了以下材料:盐、白糖、沙子、石子,先让幼儿预测这些材料哪些能溶解于水的,哪些不能溶解于水,在表格对应的位置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预测记录,然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再进行结果记录,以利于比较。
2、日记式
日记式记录用于需要幼儿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活动,让幼儿采用日记的方式对观察结果进行的记录。如:植物角的“泡豆子”,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每天观察到的情况用自己的形式记录下每一天的发现,并在每张记录纸上注明观察日期,最后装订成本子。
3、随意式
随意式记录是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观察过程进行记录的方式。如:在“摩擦起电”的实验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一根塑料棒、一些碎纸片。有的幼儿在纸上画了一件衣服,表示在衣服上摩擦会起电。有的幼儿画了个头,还有许多竖起的头发,表示在头发上摩擦也会起电。
关键词: 幼儿科学活动 探究性指导 三部曲
一、教师“探究性指导”的涵义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在科学活动的观察、实验、交流、分析、记录、总结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科学学习能力,因此笔者总结了“探究性指导”主要是指针对幼儿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转换角色,对其行为作出相对应的指导要求的一些策略,主要包括三部分:教师作为“活动建构者”的探究性指导,教师作为“过程引导者”的探究性指导,教师作为“幼儿合作者”的探究性指导。
(一)教师作为“活动建构者”的探究性指导,发挥了幼儿的学习自主性。
新《纲要》指出,在幼儿的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而对于科学活动更加需要幼儿的自主性参与。在科学活动的“探究性”指导中,教师首先应为一个活动的建构者,为活动创造一个环境,制定一个主题内容,请幼儿根据这一方向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建构者”帮助幼儿明确了方向,有助于科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教师作为“过程引导者”的探究性指导,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分析力。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需要有多重变化与重叠。在“活动构建”后,科学活动顺利开展,在这一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于幼儿的观察与学习做出一定的回应。因为幼儿的学习能力有限,不同的幼儿能力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能力不同的幼儿,教师应对其适时地引导。这样的“过程引导”帮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获取活动的信心,有助于活动过程的一步一步推进。
(三)教师作为“幼儿合作者”的探究性指导,促进了幼儿的合作与分享。
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亲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科学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试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表述陈述。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应当作为“幼儿合作者”的角色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始终。因为幼儿每一个亲历的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合作。有了与幼儿的合作,进行适时引导,帮助其学到科学知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幼儿合作者”帮助幼儿不仅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在情感与社会领域中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和别人合作,得到了社会性的发展,并有助于活动的完美结束。
二、教师“探究性指导”策略三部曲
(一)适时投放,自由发现。
1.“自由发现”的含义
自由发现(Free Discovery)是幼儿完全以自己的方式所进行的观察与探索,有助于维持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好奇心。
2.指导策略
在这一指导过程中,因为自由发现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探索方式,只要幼儿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即可。因此在这个学习阶段,不应该去干涉幼儿,必须是满足幼儿自由探索、玩弄的需要。但是幼儿的年龄还是较小的,面对一堆的材料,也许不能够很好地总结一些经验,只是凭着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这时,教师的“探究性指导”就要实施了。
首先,应当适时投放材料;其次,在幼儿的活动中细心观察;最后,在活动过程中进行适时引导。以沙水区的科学活动为例,进行说明。
沙子这种流质的物质本身就比较吸引幼儿,教师首先应当准备充足、适宜的材料。天平、滴管、漏斗和筛子等工具可以帮助幼儿很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在幼儿的活动中,你会发现,许多幼儿只是简单地进行灌注、填塞、倾倒,反复行为。在细心地观察中,教师发现幼儿的简单、反复行为后,最后进行了适当的引导。接着,幼儿开始更有计划、更有组织地进行操作。他们逐渐了解到不同工具的作用,比如筛子可以分离沙子和石头等。
因此在适时投放材料、适时引导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效果,并没有产生矛盾的科学活动指导策略。
(二)操作观察,科学实验。
1.“科学实验”的含义
实验在科学活动中占用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只用通过科学的实验,才能够得出科学的结果,体现了科学活动的严谨性。因此科学实验就是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实验,对投放的材料进行操作、观察,得到相对应的科学结果与结论。
2.指导策略
操作观察在科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这一指导指导策略中便以“操作观察”为核心。根据科学探究的含义,结合幼儿科学活动的特点,对于这一“探究性指导”策略主要制定以下几个指导内容。
首先,提出问题;其次,幼儿根据问题操作实验;最后,分组进行观察、比较。下面以玩水的科学活动为例,进行说明。
这个活动是请幼儿把相似的两个一套的物体放进水里,并观察它在怎样的变化。以皱纹纸与硬币作为实验对象。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看一看两个物体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其次,幼儿一起进行实验,先将皱纹纸浸入水中,教师与其一起观察,再将硬币放入水中,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最后,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分摊两类不同的材料:一堆是在水中易于发生变化的材料,如海绵等。另一堆是在水中不易发生变化的材料,如贝壳等。可以看到幼儿在分组实验后,进行比较,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在幼儿的操作实验中,幼儿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结论,最后的分组再次实验,就帮助了幼儿巩固了实验结论,论证了幼儿的想法。
因此在幼儿自主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请幼儿先进行集中观察,再进行分组观察、对比。这样的科学实验,能够帮助幼儿得出更加实际、清晰的科学答案,是一个科学、真实、实践性强的科学活动指导策略。
(三)交流记录,合作分享。
1.“合作分享”的含义
一般来说,幼儿科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都是合作分享。因此合作分享便是幼儿将得到的实验观察结果与同伴进行分享、交流的一个过程。
2.指导策略
作为教师,你的任务就是鼓励幼儿在他们的科学发现日记中进行有意义的绘画,并创建曲线图表和绘制图表,以帮助他们描述其观察。因此统计、记录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对于科学活动的结果、结论有一个更加清晰、直接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总结知识、组织的能力,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使用。
首先,与幼儿一起交流实验的结果;其次,讨论实验记录表的制作;最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记录。以一个关于“岩石”的科学活动为例,这个科学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在自己的观察、实验中了解到岩石的简单特性“粗糙”和“光滑”。在这一个记录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幼儿感受到如何进行记录,共同分享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请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新的、属于幼儿自己想法,把问题再次抛给孩子,再次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因此在幼儿交流记录的基础上,教师请幼儿再次讨论,这样的合作分享,能够帮助幼儿得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科学记录方法。
幼儿有求知欲。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索事物的基本驱力,是人生的一部分,与呼吸、饮食一样重要。我相信教师的探究性指导:自由发现、科学实验、合作分享必定能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展示出无限的光芒。让我们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给予幼儿科学教育一片自由、快乐、美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冯凌等.“做中学”在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