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时间:2022-11-28 22:1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红楼梦〉选读》中,节选的章节是主要人物的典型事件,并有专题介绍《红楼梦》的结构、主题、环境等的研究成果。但如果想全面了解原著的精神,那么阅读《红楼梦》的第一回和第五回是极其必要的,因为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理解全书的背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理解全书的提纲。

《红楼梦》的第一回一开头作者就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又说:“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故曰‘贾雨村’云云。”这种写作便是曹雪芹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春秋》的写作方法,不露本意,曲折地意寓褒贬。这种微言大义的表达方法广泛地被后世学者接受,小说创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使用春秋笔法则更有文字游戏的意味。

春秋笔法可通过拆字、猜谜、谐音等理解文字。如《红楼梦》中的人物,“袭人”被拆成“龙衣人”,有的学者认为“龙衣人”暗示的是李自成,甚至认为《红楼梦》隐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其实,曹雪芹用拆字法的地方很多,如第五回“金陵十二钗”中香菱(即甄英莲)的判词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之句,这里两地为“圭”,加上“木”,正是“桂”字,暗喻夏金桂嫁给薛蟠之后,香菱的性命就难保了。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人木”为“休”,暗示王熙凤最终被贾琏赶回娘家。

谶语也是春秋笔法之一。《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判词实际上是谶语。谶语是迷信的人指事后能应验的话。中国古代一直就有巫师、方士编造预示吉凶的暗语或谜语,手法有隐喻,有象征。曹雪芹继承了这种手法,再加上第一回的神话故事,为整部著作创造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氛。如贾宝玉翻看“又副册”第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判词这样写道: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一开头点出了人物是晴雯,中间两句概括了晴雯的性格,最后预示了她含冤早逝的下场。第五回中贾宝玉看到的图画是一种象征,隐喻某个人物,如:花袭人――一簇鲜花,一床破席;林黛玉――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薛宝钗――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史湘云――几缕飞云,一湾逝水。而画后面的判词就是谜面、谶语,结尾一句暗示着这个人物的结局。如:元春“虎兕相逢大梦归”;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妙玉“终陷泥淖中”;贾巧姐“得遇恩人”。这些谶语确实和每个人后来的结局是一致的。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使用了大量的谐音,这是清代读者脂砚斋的解读方式之一。如:甄英莲谐音“真应怜”;把英莲看丢了的小厮叫霍启(祸起);被薛蟠打死的冯渊确实是“逢冤”;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便是“原应叹息”;“丰年好大雪”的“雪”指薛家;“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指抚养儿子贾兰的孀妇李纨;贾政、贾赦、贾琏等人名可以理解为假正、假赦、假脸;贾芸的舅父叫卜世仁,谐音“不是人”;贾宝玉梦游时喝到的饮料一名“千红一窟(哭)”,一名“万艳同杯(悲)”,是红楼女儿悲剧命运的传神写照。

当然,以上谈到的春秋笔法,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时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不失是一种理解,也有一定的趣味。

第2篇

由《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可以得知以下内容:

1、贾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

2、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薛宝钗、史湘云、李纨、王熙凤、巧姐、妙玉、秦可卿和林黛玉十二人前世为金陵十二钗,来自于太虚幻境;

3、香菱前世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

4、晴雯和袭人前世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衔接;连贯;《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G63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1.引言

衔接与连贯一直是语篇分析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把诸多学者所举的衔接都归结于两类:显性与隐性衔接。衔接是篇章内句子里的某些词或语法特征,是语篇存在的重要条件。连贯是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述思路清晰,意思便会连贯,交际双方才会成功交流。

2.显性衔接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显性衔接主要指那些通过语法,词汇等实现的衔接手段。此文只讨论Halliday与Hasan提出的五种衔接手段五种衔接手段。Halliday与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中提出的5种类型的显性衔接:照应,省略,词汇衔接,替代和连接。前三种显性衔接手段在《红楼梦》中均有体现。

2.1《红楼梦》中的照应

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Halliday与Hasan将衔接中的指称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对比指称。人称照应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如第八回“宝玉听了,笑道:‘我忘了。你的手冷,我替你握着。’说着便伸手携了晴雯的手。” 这里的人称“我”,“你”分别照应前面的宝玉和后面所提的晴雯。而指示照应如下:第一回中,“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其中“十二丈”指代文章中的金陵十二钗,黛玉,宝钗等。“二十四丈”所指副十二钗,晴雯,袭人等。对比指称有如下例证:第七十六回,有句诗是“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此句中“振林”与“啼谷”,“千树鸟”与“一声猿”都形成了对比。由此看出妙玉与这个扰扰尘世不共处,不合流,那是凄清,悲凉,仇视,更是冷漠

2.2 《红楼梦》中的省略

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某个成分省区不提,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替代――零替代。在《红楼梦》中,省略的手法最能体现在诗词歌赋上。通过省略,文本将会简洁,信息得到强调,同时,也会更连贯。如在第一回中,此诗却是省略的最好例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显然,此诗中省略了众多主语,前一句省略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用毕生的心酸与泪水写下了这部惊世之作。后一句省略了主语,可以理解为省掉了大家,或众人。

2.3《红楼梦》中的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的是通过词的重复、同义等关系来使语义连贯。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词汇衔接都是重要的连接手段之一,在《红楼梦》中如:“姑娘们”就是个上义词,其下义词通常就包含了黛玉,宝钗,湘云,迎春等。词汇衔接也体现在人名之中,人名的同义与谐音进一步加强了语义的连贯性。如在第一回中有“英莲”,此名字与“应怜”谐音,暗示应当怜惜,为日后英莲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笔,与家人失散,被拐卖,被金桂欺压。这些名字的选用与后文遥相呼应,为后文故事情节的产生埋下伏笔。如果读者不能理解这些词语背后蕴含的寓意,在阅读时就只会停留在表层,很难达到深层次的语义连贯,从而影响阅读。

3.隐性衔接在红楼梦的体现

隐性衔接是间接的,较为隐蔽的,需要借助间接的搭桥才能去理解,如:语境推理,想象,运用世间知识。隐性衔接有很多种,本文只谈上面提到的三种常见手段。

3.1《红楼梦》中的语境运用

一般而言,语境就是指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就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语境具有两大功能:制约和释义功能。先谈制约功能。如《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有这样一出场景:探春和湘云听说黛玉病情加重,遂前去探望。“湘云到底年轻,性情又兼直爽,顺手把痰盒拿起来看。不看则已,看了唬的惊疑不止,说:‘这是姐姐吐的?这还了得!’探春见湘云冒失,连忙解劝说道:‘这不过是肺火上炎,带出一半点来,也是常事。偏是云丫头,不拘什么,就这样蝎蝎螯鳌的!”在此情景下,探春深知黛病情已越来越重,不便明说。而湘云性格直爽,一语道破,致使黛玉心凉了半截。探春马上出来打圆场,湘云也自惭形秽,才知道在黛玉病情加重自己却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是不能直接挑明的,以免加重病情。另一功能是释义功能。第三回中,有一处王熙凤初次火辣出场的场景:“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很明显,这里所谓的“辣子”并不是平日里所见的蔬菜辣椒,通过王熙凤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高调出场,结合语境可知这里的“辣子”专只王熙凤,与辣椒有相似之处,泼辣,火爆。

3.2《红楼梦》中的世界知识的运用

由于语篇的产生多建立在一定的认知世界上,共知世界有助于语意连贯。《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有一诗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若读者对“中山狼”一无所知的话就不知作者所云,更不能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位姑娘。如果读者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与作者一样的认知背景,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这首诗描写的是贾迎春。迎春误嫁孙绍组,此人又叫中山狼,荒诞,猖狂之至,致使迎春无奈最后被逼死。共同的认知知识对话语的理解极为重要,否则会出现语义空白或短路,模糊含糊的语义影响连贯,达不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3.3《红楼梦》中想象的运用

在《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在等凤姐时,生平第一次看见钟。“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罗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柜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想着:‘这是什么爱物?怎么下面还坠着个秤砣啊?’”刘姥姥一乡下老妇人,没见过世面,因而没见过洋钟,只知道乡下的秤砣。当她第一眼看见钟时,心里很纳闷儿,不知为何物。于是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搜索大脑中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来核对此物,不料,因只见过乡下的秤砣,就觉得那钟摆像秤砣。当出现信息短路时,人们往往通过想象努力去搜索大脑中已储存的已知信息来弥补交际空白,从而建立语意连贯,保证正常交流。

4.结论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着极高的艺术文化魅力及博大精深的学术底蕴,其中的诗词歌赋等,是语言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语料。而连贯与衔接是篇章理论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本文对其中的衔接手法从显性与隐性两大方面着手去分析连贯,主要以西方学者Halliday与Hasan提出的五种衔接手段为显性衔接的主线,及国内学者孙晓乐提出的三种表现形式为隐性衔接的主干,旨在帮助广大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这组概念,从而真正读懂,读通其中的蕴意,更深层次,更加明了的拜读中国的文化瑰宝――《红楼梦》,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发扬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德禄,语篇连贯的宏观原则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2] 王红孝,李民权,衔接手段与连贯[J],国外外语教学,2000(1)

[3] Halliday与Hasan,英语的衔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第4篇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总结版高考红楼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总结版高考红楼梦知识主要事件:

1、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2、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3、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4、刘姥姥初进大观园……

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

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

贾宝玉: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做官。她恪守封建妇德,善于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相关练习: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叫《金陵十二钗》、《情僧录》、《宝玉缘》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晴雯,涉及到她的情节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鸳鸯。

3、《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贾宝玉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男人并不都污浊不堪。这只是贾宝玉就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所说的比较偏激。用于批评一部分男人可以,倘加之全体则不正确了。

4、“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一曲红楼多少梦?

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5、《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6、《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

7、贾府的“四春”分别

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8、《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

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人就是林黛玉。

9、请写出“金陵十二钗”

都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巧姐、妙玉。

10、《红楼梦》中向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挑战的人物是贾宝玉。

11、《红楼梦》中“两弯似蹙笼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昭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写的是林黛玉,她的性格特点是:多愁善感、多才多艺。

12、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玉麒麟。

13、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饮的仙茶叫千红一窟,品的酒叫万艳同杯,听的歌曲名叫红楼梦。

14、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劳苦的农家老妇,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是刘姥姥。

15、下列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和薛宝钗)

②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16《红楼梦》中最长的一 首诗是贾宝玉写的《芙蓉诔》。

17、举出贾府中醉生梦死、声色犬马的两名男子贾赦、贾琏。

18、《红楼梦》第六十六

回,“情小妹痴情归地府,冷二郎冷入空门”中的情小妹是尤三姐,冷二郎是柳湘莲。

19、《红楼梦》中颇具叛逆性格的三人是贾宝玉、林黛玉、晴雯。

20、“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2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叫曹雪芹。

22、《红楼梦》中“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描写的是(林黛玉)。

2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有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暇”指的是(贾宝玉)。

24、“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之手。

25、“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开卷诗。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多么熟悉而又神秘的名字。自它问世以来,多少红学家前仆后继,倾其一生只为解得其中真味。对于这部自成学问的奇书,我早已慕其美名,值此寒假,有幸一探其奥秘。

当我拿到这本厚达九百多页的大“百科全书”时,我的心不得不为之惊叹,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读书本来就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不然怎能领会其中奥妙?于是便下定决心,这个寒假,就纠缠上这本“顽物”,一定要把它看完。

初读《红楼梦》,困难就接踵而至。一张薄薄的纸页上挤满了令我眼花缭乱的文字,包括生僻字、文言文,许多诗词更是让我摸不着头脑,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则是让我糊里糊涂,如置身云里雾里,难得其中真味。有时读着,竟睡意难忍,趴在书上睡了过去。

但这些并未阻挡我要将它看完的决心。我开始做笔记,自己手绘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切身体会到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复杂。我学会借助外物,无论是厚重的词典还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都在此过程中助我一臂之力。

最令我着迷的,自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纠葛了。一次我读到一个场景:贾宝玉和林黛玉互表心意,用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以及很多我不知道的典故,便在网上查询,终于得知这是贾宝玉在向林黛玉表露自己的真心。在此过程中,我既收获了知识,又对书中的内容有了理解,那样一种心领神会的感受,更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难以言喻的昙花佳境,让人回味无穷。这样读书的兴趣和快乐自然就如期而至了。

在长达二十多天的纠缠后,我终于将这本书“啃”完了。但我却不能就此满足,因为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是我还不理解的,还有更多的深意和奥秘没有被挖掘。这样,我的感受和收获可能就很有限。于是我选择了在网上翻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以及一些著名红学家如周汝昌的著作,与他们的思想和心灵交流后,便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红楼梦》中的奥秘也才逐渐隐现。

第5篇

黛玉葬花——自叹命薄。“红楼梦”中,有这个典故,补充为:黛玉葬花,自叹命薄。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处处小心谨慎,看到满地落花,便想起自幼丧母后来丧父可悲的身世,触景生情。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容貌清丽,但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双亡,被贾府收养,从小寄人篱下,造就了乖僻敏感的性格;生性聪慧,极工诗词,有才女之称。她与贾宝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但二人未成眷属,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NO.1:林黛玉---蔡晓君!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和才智出众的奇女子,这点也是晓君的特点!第一眼望见晓君,她那弱不禁风和眉宇之间的缕缕忧伤,让你顿生怜惜之心呢!当她说出气话时,又让你恨也不是,笑也不是,什么作文奖都与晓君有缘,难怪她被大家称是名副其实的林黛玉!

NO.2:薛宝钗---赫星雨!星雨是个和善的人,这点也就符合了宝钗的性格。不管你认不认识她,她总能和你聊上几句话。要是你遇上伤心事,她还安慰你一番,因此,星雨有着很多朋友哦!

NO.3:元春---古茗菲!元春的形象通常都是贤良淑德的,古茗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啊,总是严格地要求要求自己。平时都不怎么的交朋友或张扬自己,只是默默无闻地为班里奉贤!她还真是现代版的元春呀!

NO.4:迎春---叶雨!迎春不是很有才华,但心地纯洁善良,跟叶雨一样的个性。叶雨她很善良,在班上,如果有同学遇到困难了,她就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是第二个贾迎春。 NO.5:探春---李卓君!卓君跟探春一样是个志向高的女孩子。班里,卓君的理想最远大,是好事,谈话的话题也离不开未来、理想。所以,大家都说卓君着魔了!

NO.6:惜春---汪梦柔!惜春从小就厌恶世俗,梦柔也一样。虽然梦柔也有一些真挚的朋友,但她并不改变看法。因为梦柔觉得班里的某些人就像大观园里的人那么的腐败,心眼坏! NO.7:王熙凤---李薇儿!凤姐与薇儿的性格一样,都是精明能干的人。瞧,班里的大事小事不都要问问这个“风辣子”李薇儿吗?但是有了薇儿在管事,老师还真省心多了呢!

NO.8:史湘云---王雅雯!雅雯就跟湘云一样,喜欢热热闹闹,是活泼、调皮的人。谁的书本不见了?准是调皮的雅雯藏起来了!谁在外面笑嘻嘻的?是活泼的雅雯吧!唉,这个雅雯!

NO.9:秦可卿---赵婧婧!婧婧像可卿般,不是那种性格泼辣的女孩,她行事温柔和平。因此,婧婧被称为我们班的“和平使者”,纪律都由她来管!每当班里有人打架什么的,婧婧总说:“凡是要和平解决啊!”不愧是第二代的秦可卿!

NO.10:李纨---宋丹黎!丹黎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别人来抢她的书本,钢笔,她也无动于衷,这就挺像李纨的。丹黎觉得什么事都与自己无关,才变得似李纨那样与世无争吧!

NO.11:妙玉---蒋慧洁!妙玉是一个挺特别的人,只有慧洁才能担任。慧洁是个爱清净环境的人。总要在宁静的地方才会说话,挺恐怖的!也怪不得别人都说她像妙玉啊!

第7篇

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2、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

3、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1、林黛玉没有字。贾宝玉给她起的“颦颦”,书中很多处叫她“颦儿”。黛玉,就是说女子犹如玉一般晶莹、剔透,黛,指美女,说明林黛玉美得犹如玉一般晶莹透彻,侧面写出了黛玉的纯洁和善良,因为眉如黛,颜如玉,故得此名。

2、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3、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4、她生得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儿子上初二了,我给他选择了几本中国古典名著,尤其是让他仔细阅读《红楼梦》,品读一下书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书中出现的诗词歌赋,在提高文学修养上会受益匪浅。

儿子看了几天的《红楼梦》,就说里面的话语太过文言,一些人物关系,搞得他很是头疼,理解不了。看着他宁可去看动漫杂志,也不愿意细读《红楼梦》的态度,我放下了手里工作,准备和他一起重读红楼。

我对他讲,《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又遭遇家道败落的不幸,人生在大起大落中,尽尝个中滋味。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东西是最真实的。

读《红楼梦》有很多好处:第一,你可以了解很多过去古代富裕人家的生活、礼节、风俗等等。这些都是你在别的书里看不到的;第二,你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写作的技巧,尤其是写人和场景方面,还有安排故事情节等;第三,对于初学古文的人更有好处,可以提高你阅读古文的能力;最后,可以提高你的综合文化修养。

儿子问:“《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中哪个最有才气,值得学习和借鉴呢?”我说,我觉得是贾探春和薛宝钗最有代表性吧。探春是贾府里难得的改革派,她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园里的树木分给园中的妈妈们搞承包。她很有经济头脑,但她对于改革的思考是直线式的。

与之相反,薛宝钗考虑的是承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她认为能够直接承包,并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仍是不服。如果不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承包就可能遭遇种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因此她建议:承包者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在园中辛苦劳作的其他妈妈们,就会相安无事。这段故事对我们现代人也很有意义,告诉我们做事要考虑全面,避免负面影响。

《红楼梦》中还汇集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比如《题石头记》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青埂峰顽石偈》里的“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品味这些诗句,对提高文学修养大有益处。

儿子听了我的讲解后,当即对《红楼梦》发生了浓厚兴趣,重新捧起书翻看起来。一星期后,儿子跟我说,“妈妈,红楼梦我又读了一遍,真是细品之下才觉有味啊!从林黛玉身上我学到,做人要豁达,否则就郁郁而终了。从贾宝玉身上学到男人不该给不爱的女人幻想,否则会误了别人一生。从薛宝钗身上学到,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是不值得托付终身的,否则生活不会幸福。从王熙凤身上学到,人不能得意忘形,人的一生总有个起起伏伏,得给自己留有余地,否则死的时候连口棺材都没有。从袭人身上学到,做人随和,不尖刻,忠诚终究是有好报的。总之,做人的心态要好,活着要乐观,对人要随和,这样自己也就舒服了。”

我看着儿子明亮的眼睛,感到很欣慰,儿子对《红楼梦》不但有了阅读兴趣,还从中悟出了道理。我准备再为儿子选择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来读,以充实他的头脑和心灵。

第10篇

原因:晴雯平时太高傲了,得罪了小人,所以小人向王夫人进谗言,说晴雯勾引宝玉。然后在一次搜查中,王夫人找了个由头把晴雯赶出去了。

晴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贾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也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丫鬟,红学中普遍评价她有林黛玉之风。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曾为宝玉病补雀金裘。 深得贾母的喜爱。可正因为她模样长得稍好一些,经常和宝玉说说笑笑,就被王夫人误以为带坏宝玉。再加上王善保家的等小人进谗,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当夜,晴雯悲惨地死去。听小丫头说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宝玉便作了篇长长的《芙蓉女儿诔》寄托哀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女儿上高一了,暑假我帮她选择了几本中国古典名著,尤其是让她细读《红楼梦》,感受一下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性格,以及她们对诗词歌赋的造诣。我想,这对将来考取文科类大学大有裨益。

女儿看了几天《红楼梦》就说读不进去了,有一些人物关系搞得她头疼,里边说的话太过文言,让她很难理解。看着她宁可翻看青春杂志,也不愿意细品《红楼梦》的表情,我放下了手里工作,和她一起读“红楼”。

我对她讲:《红楼梦》是曹雪芹家道中落时期写的,当时的背景是他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他的祖父曹寅是皇帝的亲信,少年时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他的家庭从曾祖父曹玺开始,三代四人出任过江宁织造一职,前后长达六十年。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以“江宁织造”为行宫,由曹寅主持接驾。雍正五年,曹雪芹的父亲因经济问题,被撤职抄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在这样一个官宦家庭,人生又遭遇大起大落,作为文化人,在思想处于极度压抑的时候,写出的东西应该是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女儿说,那《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中哪个最有才气,值得学习和借鉴呢?我说,应该是贾探春和薛宝钗最有个性吧,贾探春虽然出身不大好,母亲只是贾政的一个偏房,但她却是贾府里最早的“改革派”。

在第五十六回中,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探春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里的花草树木让老妈子们个人承包,既调动了劳动积极性,又是一个利润增长点。用探春的话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穷尧舜之辞,背孔孟之道”。经济改革的目的在于“利”字,可见改革的商机处处都是。

而薛宝钗却觉得,以孔子的“义利观”来指导承包很必要。她首先考虑到承包过快,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会眼红和不服。如果让承包者在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没有承包的老妈妈们,用“小恩小惠”的方法,使承包者长期经营得到保证,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最好。她的想法很有远见,只要让眼红的人拿到微薄小利,每个人都说改革好,事情才能继续,否则看某些人先“富”起来,势必会有人作梗,“利益”当头,谁都要沾点光。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中学生的品读很重要,比如《题石头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语言精美,生动流畅,体现了古典诗韵文化的内涵。《青埂峰顽石偈》里的“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的优美词句的修辞方法,把事物、思想、心情生动唯美地刻画出来,让人读罢为之震撼,回味绵长,对于将来高考作文的发挥很有借鉴意义。如今的高考语文的命题,考的是知识的全面性,作文是实效和引申相结合,不注重平时阅读的积累,很难写出有观点的时文,又怎么会打动阅卷老师呢?

女儿听了我的话觉得很有道理,重新捧起我推荐给她的名著读起来。

知识就是不断地积累和刷新的过程,子女教育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才能事半功倍。

第12篇

摘要:以花来比喻《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有一定基础的,不管是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都以某种花来相比附,不同的花既是不同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化,也是不同人物最为生动的展示。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

刚刚结束的高考作文试题,又无一例外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其中北京地区的试卷微写作部分有一个可供选择的题目为:“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此题共占10分,要求以180字左右来完成。

应该说,此题的设计还是有一定的新意与难度的。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为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以如此大的分值进入高考语文试卷,说明命题者对这部名著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高度认可。但同r,大家也知道这部作品是包含谜团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至今仍有大批专家、学者在进行着皓首穷经般地研究,不少问题仍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考题要求考生以花来陈述此红楼四美及原因,相对那么多红楼悬案来说,难度不是很高;但是相对于一般的读者和高中考生来说,还是很富有挑战性的。

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四人,在《红楼梦》中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叙事作用,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林、薛、史三人是与贾家关系最为密切的亲戚,为小说男主角贾宝玉的姑表或姨表姐(妹)弟(兄),她们同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香菱本与贾家无任何关系,她是甄士隐的女儿,本名甄英莲;幼年被人贩子倒卖,后遭薛蟠强抢,才改称作香菱,并成为薛蟠的侍妾,一直没有地位,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人物。如果说林、薛、史为大家闺秀,香菱恐怕连小家碧玉都称不上。在作品中,她们四人的性格差异很大。林黛玉娇柔任性,清高孤傲;薛宝钗典雅娴熟,安分随时;史湘云爽利阔达,放任不拘;香菱则痴玩稚拙,天真无邪。相同的是,她们均为宝玉所说“清净洁白”的一类。

根据书中的叙述和描写,如以花来来比拟她们四位,薛宝钗是最显明而易讲的。第六十三回,怡红院 “群芳开夜宴”,宝钗抽到的一签上画牡丹,题:“艳冠群芳”,旁有诗说“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誉,盛开时雍容华贵,清香四溢,不摇而丽,无言而媚;正与宝钗雍容有度、淡远宁静,不以物喜、不以物忧的品格相应。对此说,几无争议。对史湘云当以何花相比,便有不同说法。同在怡红院 “群芳开夜宴”一回,湘云掣出的一签上画海棠,题 “香梦沉酣”,旁有诗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有人以海棠比附湘云。但第六十二回有最能体现湘云性格的一段故事――史湘云醉卧芍药茵,她酒醉而眠于石板之上、芍药树之下,粉脸潮红、青丝散披、肌肤微露,花瓣浅埋。以此著名场景,又有人以芍药花来称史湘云。据《本草》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此花朵大色艳,妩媚多姿,又名为“娇容”“余容”(《名医别录》),还有人将之推为“花相”(花中宰相)。史湘云舒朗大气的性格,正与此花的特征相吻合。

从香菱的名字来看,应该拿菱花来比附香菱。但是,也有人认为应以莲花来称香菱才对,因为她的原名叫甄英莲。第五回对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图册上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这里的“一株桂花”,是指夏金桂;“莲枯藕败”是暗示香菱将来的命运不济,“根并荷花一茎香”是说菱花作为一种水生植物是和莲花共生的,与莲花一样的美丽脱俗,其实质亦是暗指香菱的两个身份:英莲和香菱。但依曹雪芹的初始设想,香菱应不是莲花,而是和莲花共生的菱花。

莲花,也叫荷花、芙蓉、芙蕖,是我国水乡最常见的多年生草本花卉。莲花以其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在中国文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花中的君子”。就此意义而来,很多人以为应以芙蓉花来称林黛玉。第六十三回怡红院 “群芳开夜宴”,林黛玉伸手掣出一枝芙蓉,上题“风露清愁”四字,另有诗说“莫怨东风当自嗟”。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第七十八回,宝玉于晴雯夭逝后,痛撰《芙蓉女儿诔》一文来进行哀祭,文内以黄金美玉来比喻她品质的高贵,以冰晶雪莹来比喻她心地的纯洁,以星辰日月来比喻她智慧的光华,完完全全是将晴雯视为芙蓉花神,此似乎就与拿芙蓉花来称林黛玉产生矛盾。在红学理论中,有“晴为黛影”之说,即把晴雯看作是林黛玉的影子,故有人以为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表面是在赞晴雯,实际是在赞黛玉。还有人以为,晴雯是木芙蓉,即为合欢;林黛玉是水芙蓉,即荷花,两者和而不同,也可备一说。

林黛玉是倾注曹雪芹心血最多的一个奇绝形象,也是深得历代文人墨客喜欢的一个文学典型,在她身上寄寓着我国古典文化的内在神韵与文人精神。因此,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又不是仅荷花就可比附尽的。在第一回所写的神话世界里,林黛玉的前世不是花,而是草,是一棵修炼成精可以化为人形的仙草――绛珠草,有人说其就是灵芝草。林黛玉所居住的地方叫潇湘馆,这里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种满了翠竹。第二十三回,众姐妹搬进大观园的时候,林黛玉亲口说自己最爱些竹子;在第三十七回大观园起诗社时,她又被封了 “潇湘妃子”的雅号。竹,青翠直立,重节有信,被古代文人视为“岁寒三友”“四君子”之一。只不过,绛珠草、竹均不是花,而属草或其它了。

综上所述,以花来比附红楼四美的这道题目,是与我国的古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结合得较好的一道题目;但与考生的阅读实际相比较,是有些偏难而复杂的。

作者简介:许振东(1968―),男,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语文教学之友》主编,主研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