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7 05:5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肥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化学肥料学 综合性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158-4 文献标识码:A
综合性实验室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目前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要。在本科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课程,就应该多为综合性和设计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应用化学专业是一门以肥料学,农药学为方向,通过农业应用化学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的学习,培养在农用化学品科研生产、应用及经营管理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并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由于传统的实验模式是根据每门课程单独设计并完成的,忽略了综合本专业全面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故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实验能较好地把三门课程联系起来,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1 原有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1 实验环节不完整,不利于学生实验思维的创新
完整的实验环节,才会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传统的实验课程从准备样品,试剂配制,标液标定到仪器的准备等工作均由实验老师完成,上课时学生只从步骤开始,只完成整个实验。对于先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学生等同于“吃现成的”对实验一知半解,不能深刻认识实验的原理。
1.2 教师为“主人”的教学手段
每次实验,老师好比是“主人”,学生就好像是来做客的“客人”。学生实验前,他们聆听着“主人”关于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计算,仪器使用及注意事项等的讲解,而自己只要机械完成即可。在整个实验过程,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意识。
1.3 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积极性不高
验证性实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考核成绩以实验报告为主,忽略过程操作,因此,学生普遍对实验课不重视
2 综合性实验模式的设计
根据化学肥料学课程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实验,以往的传统实验模式均为基本操作性质,验证性实验,而学生并未了解到农作物的生长是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化学肥料综合实验并非是单个实验的堆积,是在校内要建立一块农场教学基地。
此教学基地专门用于学生种植农作物,从开始的整地基础、平翻、深松、耙茬;种子处理、日数、药名、剂量;方法施肥:种类、数量、施法,到作物的出苗、保苗、成熟、收获以及在作物生长期间不同阶段,应用所学的测土施肥,测植株施肥等一系列实验技能,这期间要掌握农作物播种,苗期田间管理和栽培技术、耕作制度、施肥制度、植保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等主要技术措施,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独立实验来解决的。联系已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消化总结,结合发现的农业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写出综合性实验报告。
3 综合实验教学的效果
3.1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实验对象是同一样品,因此,实验内容的连贯性较强,目的性也很强,调动了学习兴趣,激发了积极性。学生还可根据实验过程加测一些项目,以帮助更全面地解决问题, 此综合实验印证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对肥料知识的理解,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3.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实验教学手段
要真正达到综合性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在课程设置上把验证性实验改成综合性实验即可,而是要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进行配套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指导作用。
3.3 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
有计划地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时间准备实验,同时也体现了实验的连贯性。由于先期的实验准备工作,设计过程和操作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更加全面和透彻。
4 结语
现有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在既遏制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加之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老师忽视了操作过程,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是综合性实验,是可行的,必要的,它能够使学生确定实验目标,对实验的兴趣与设计的热情都有所帮助,同时使实验教学成为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通过实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印证和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土壤肥料知识的理解,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秀芬,崔德杰.土壤肥料学综合性实验模式探索.科技信息,2009(2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
鉴别几种常见化肥。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对有关信息进行归纳;
(2)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几种常见化肥鉴别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化学与农业的密切关系,理解学习化学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对几种常见化肥的签别。
教学难点: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对几种常见化肥的鉴别
三、教法、学法
教法
1、演示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
2、实验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反馈
完成下列化学式的书写:
硫酸铵
小苏打
稀硝酸
稀盐酸
硫酸钾
硝酸银
氯化铵
氢氧化钡
氯化钡
氯化钾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不断反复强化,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看到依旧有个别同学书写出现错误。
2、新知学习
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下正常农作物生长的样子,之后呈现生长出现问题的农作物,通过对比,提出问题,对于长势有问题的农作物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化学肥料的种
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常见化肥的鉴别方法和步骤。
学生自主学习书中80页关于化肥的知识,完成学练卷中的相应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理解主要的化学肥料有氮肥磷肥和钾肥,氮肥就是含有氮元素的物质,磷肥就是含有磷元素的物质,钾肥就是含有钾元素的物质,复合肥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物质,在课堂中进行小试牛刀的检测,给这些物质分类,组内可以相互讨论。
3、实验探究
接下来进行本课内容的学习,向学生出示这样的一张图片,给出这种农作物的症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结果,对应肥料的作用,能够说出这种农作物是缺少氮肥,进而向学生介绍氮肥的知识。然后,介绍几种常见的氮肥,请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提出,含有铵根离子的物质叫铵态氮肥,那么铵态氮肥在使用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事项。
1、铵盐化肥不可以暴晒
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氢铵,让学生问一问它的味道,学生能够闻到有一股刺激性气味,通过给碳酸氢铵固体加热,观察到试管口滴有酚酞的棉花球变红,证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有氨气生成,写出相应的方程式,说明,铵盐暴晒后会有失效。
2、施用铵盐时不要和碱性物质一起施用
向研钵中加入硝酸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进行研磨,学生问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那么这种气体是什么,学生能够猜测出来是氨气,但又不确定,因此,学生开始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气体,由于之前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有所启发,学生最后验证出这种气体就是氨气,完成方程式后,总结出铵态氮肥不能和碱性物质共用,否则会失效。
实验之后,继续出示图片,找出解决农作物生长不好的原因,介绍磷肥和钾肥。最后,根据学生最三种肥料的学习,对这三种肥料进行鉴别。
4、课堂反馈
最后进行课堂反馈,完成学练卷中的相应练习。
[关键词] 白魔芋 高产播种 探索
[中图分类号] S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92-02
魔芋其主要成分是葡萄甘露聚糖,它有很好的吸附性、粘结性、膨胀性等,因而它在医药、食品、化工、石油开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被称为“保健食品”和“工业味精”。魔芋喜温而不适宜酷暑、干燥的地方,播种方式应尽力满足其魔芋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保持良好的生理状况和植株生长旺盛,才能获得高产、优质的商品芋。开展白魔芋不同高产播种方式的探索试验,旨在为提高芋农科学种植技术水平和魔芋单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全县魔芋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白魔芋种子为二龄种芋,储藏方法为竹楼烟熏储藏。
2.试验地点
永善县务基镇八角村白云2社的胡友平家承包地,海拔1208m。
3.试验时间
2012年4月11日播种,2012年11月17日收挖。
4.试验设计
4.1试验方案设计
试验采用3个处理1个对照的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厢面宽2m,厢面长2.5m,重复间走道0.5m,小区走道0.4m,每个小区面积5。小区用种量2.25,折亩用种量:428.25kg。株距0.25m,行距0.3m,每小区播种8行,每行播种8株,种芋均重:35.2g/个。
4.1.1 A处理:上位沟播厢式种植
首先挖沟(俗称草肥沟),在沟内放草料、农家肥及化学肥料,掏少量的泥土将草、肥料覆盖,再按照一定的株距将种芋摆放在上面(种芋芽眼斜向上),然后将挖下一行(草肥沟)的泥土覆盖魔芋种子,完成一行魔芋种植。以此类推,周而复始,完成整厢魔芋种植。
4.1.2 B处理:侧位沟播厢式种植
首先挖草肥沟,在草肥沟内放草料、农家肥及化学肥料,再挖一行浅沟(俗称播种沟),其深度为草肥沟的1/3,在播种沟内按照一定的株距摆放种芋(芽眼斜向上),之后挖下一行草肥沟的泥土盖上一行的种芋,完成一行魔芋种植,依此进行。
4.1.3 C处理:正位沟播厢式种植
挖沟,在沟内放草料、农家肥及化学肥料,掏少量的泥土将草、肥料盖住,在上面摆放种芋,种芋上面再放草料、农家肥及化学肥料,然后按照一定的行距挖下一行种植沟的泥土盖上草、肥料,如此轮流进行。
4.1.4 CK为对照:下位沟播厢式种植
挖沟,沟底摆放种芋,种芋上面放草料、农家肥及化学肥料,按照行距挖下一行沟的泥土盖上草、肥料,如此轮流进行。
4.2 草料及肥料使用情况及其它
每小区施用草料8,草料为离地10处砍的玉米秸秆;农家肥10,农家肥为腐熟的圈肥;化学肥料0.5,化学肥料为西洋复合肥。其中双层草播种方式用的草料及农家肥是其他处理的2倍,化学肥料的用量全部相同。
二、结果与分析
1.出苗情况
6月14日:A处理出苗30%,B处理54%,C处理14%,CK出苗30%.
6月23日:A处理出苗68%,B处理68%,C处理37%,CK出苗43%.
7月 5日: A处理出苗75%,B处理70%,C处理43%,CK出苗49%.
2.农药使用记录
播种时种芋及土壤均未作任何药物消毒处理,散叶70%后交替喷施井冈霉素和72%农用链霉素各两次,每次间隔时间7-10天。
3.病害记录
生长期观察记录病害的发生共9次,每次记录的发病植株均为新增植株:
6月23日:A处理1株、B处理4株、C处理2株、CK对照4株。
7月5日:A处理4株、B处理2株、C处理6株、CK对照5株。
7月13日:A处理2株、B处理1株、C处理1株、CK对照1株。
7月20日:A处理4株、B处理1株、C处理2株、CK对照1株。
8月2日:A处理4株、B处理4株、C处理7株、CK对照2株。
8月15日:A处理3株、B处理2株、C处理4株、CK对照3株。
8月29日:A处理1株。
9月8日:A处理1株、B处理1株、CK对照1株。
9月29日:A处理1株、CK对照1株。
4.倒苗记录
10月28日,对照倒苗结束。11月 8日,所有处理倒苗结束。
5.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测产量
表2 播种方式试验验收统计表 单位: 、kg 、%(见下页)
5.2播种方式与白魔芋产量相关分析
实测亩产球茎和芋鞭合计三次重复加权平均数量从高到低为:B处理、A处理、CK对照、C处理,分别为551.1、457.8、284.4、208.9;处理B、处理A比对照增产球茎和芋鞭173.3-266.7,增产60.94%-93.75%,其中球茎增产幅度为56.63%-74.7%,芋鞭增产幅度68.9%-128.9%;C处理比对照减产75.6,减产率26.56%;
5.3 结果分析
试验表明:“侧位播种厢式栽培法”球茎亩产量与“下位播种厢式栽培法”比较为极显著,芋鞭及综合亩产量为显著,其综合亩产量比常规的“下位播种厢式栽培法”增产93.75%;“上位播种厢式栽培法”球茎亩产量、芋鞭亩产量、综合亩产量与“下位播种厢式栽培法”比较为显著,其综合亩产量比常规的“下位播种厢式栽培法”增产60.94%;“双层草沟播厢式栽培法”球茎亩产量、芋鞭亩产量、综合亩产量与“下位播种厢式栽培法”比较为不显著。说明永善干旱区域白魔芋采用“侧位播种厢式栽培法”是最好的播种模式,“双层草沟播厢式栽培法”是不能采用的播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佩英.魔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张盛林.魔芋栽培与加工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花生施肥最好是有机肥和化学肥料一起施用,有机肥料主要用作基肥,或播种时集中施于播种沟或穴内,化学肥料主要作种肥或追肥施用。
2、花生对氮、磷、钾肥所需的比例为1.0:0.18:0.48。苗期需肥较少;开花期需肥量占总需肥量的25%左右:结荚期需肥量占总需肥量的50%至60%。对此,在肥料的施用上。普施基肥。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1500公斤左右,配施磷肥15至20公斤,肥力差的土壤再配施尿素5公斤;待花生长苗后并分支生长时先除草,再施些钾肥即可。
(来源:文章屋网 )
1、花生施肥的原则
(1)以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有机肥养分全,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有益于根瘤菌活动,增加氮素来源。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使用可减少无机肥料的流失和固定。
(2)施足基肥,适当追肥。有机肥作基肥,在施足基肥情况下,应根据生长情况,用速效肥料适时适量追施。
(3)氮、磷、钾、微肥合理搭配。
2、施肥种类和方法、数量
(1)基肥和种肥:肥料投入不足且偏面,历来是限制花生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中低产田,今年要适当增加投肥量,满足花生整个生育期的需要。花生基肥占总肥量80%—90%,以有机肥料为主,配合氮、磷等化学肥料。具体施法随施肥数量和种类而异。一般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大部分在播前整地作基肥撒施,留少部分结合播种集中沟施或穴施。花生播种前,用0.2%—0.3%钼酸铵或0.01%—0.1%硼酸水溶液拌种浸种并晾干,以补充花生的微量元素。播种时带施种肥2-3公斤磷酸二氢钾或磷酸二铵3-4公斤。
(2)每亩施有机肥2500—5000公斤,尿素10公斤或二铵15,磷酸二氢钾4-6公斤,提倡使用长效复合肥,每亩30-50公斤。以全面提高施肥水平,达到足量平衡施肥目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土壤培育;科学施肥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90-1
1 我国土壤养分概况
我国土壤耕层中全氮含量大概在0.05~0.25%,其中尤以东北地区黑土层是我国土壤平均含氮量最高的土壤,大概在0.15~0.35%。而一般情况下,水田的含氮量要高于旱田土壤。1.磷是仅次于氮的一个重要土壤养分。我国土壤全磷含量大概在0.02~0.11%,其中又以北方的土壤含磷含量高于南方土壤全磷含量为基本认识。土壤中大部分磷都是以无机状态存在。2.钾在土壤中含量大概1.7%左右。钾全部以无机形式存在,总体含量总体上呈现出南低北高状态。3.微量元素。在土壤中,微量元素大部分是以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等无机盐形式存在,而对农作物形成有效供给的是水溶液或呈交换状态的微量元素。
2 施加有机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有机肥养分含量全,既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钙、镁、硫等元素,又含有钼、铁、铬、锌等微量元素以及糖类阳脂肪等物质。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提高作物抗旱、抗寒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同时由于土壤中有机肥分解形成的腐殖质能对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如铜、镉、汞、镍等有很好的吸附净化作用,从而减轻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保障。获得有机肥的途径有: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积极推广秸秆速腐熟技术和秸秆养牛技术,有规模灌制农户农肥以及其他因地制宜种植绿肥。
3 施加化学肥料,保障农产品优质高产
在化学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化学肥料的获得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也正是化学肥料的大量应用,除了一部分养分被农作物吸收以外,其余的大部分养分随着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携至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只有通过科学施肥,提高化学肥料的有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农业有着重要意义。
3.1 氮肥的施用
在一般施肥情况下,植物吸收的氮中有30%~60%来自于土壤。氮肥对农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构成蛋白质的重要元素,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植物吸收氮不足时会出现叶片褪绿,颜色变淡,甚至变黄,植株生长弱小,抗病虫害能力下降。而氮肥的过量,不但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且增加生产成本。由于作物吸收过多的氮元素,造成植株叶体过于肥大,从而减少了农作物群体的沟通利用率,导致植株呼吸作用旺盛,增加消耗减少了干物质积累形成减产。因此在施加氮肥时,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测土配方施肥,做到科学、合理、适时、适量,同时兼顾其他养分的配合,施加用量。
3.2 磷肥的应用
植物吸收的磷中,有50%~70%是通过土壤获得的。磷是植物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是组成细胞核、原生质的重要元素,是核酸及核苷酸的组成部分。缺磷时植物生长缓慢、矮小、瘦弱、直立。分枝少,叶小易脱落;色泽一般,呈暗绿或灰绿色,叶缘及叶柄常出现紫红色;根系发育不良、成熟延迟,产量和品质下降。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促进幼穗分化、灌浆和籽粒饱满,促进早熟。在具体施加磷肥时,应注意调整氮、磷比例,避免浪费及施用不当造成减产。
3.3 钾肥的应用
植物吸收的钾中有40%~60%来自于土壤,钾是农作物体内多种酶的活化剂,对于作物的生长、代谢、产量和品质都有着广泛的影响。钾肥的取得主要是施用有机肥,通过合理施用化学钾肥,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3.4 微量元素
土壤中微量元素供应不足的一个原因是土壤本身含量过低,另一种原因是本身含量并不低,甚至很高,然而由于土壤自身条件限制,比如说土壤酸碱度及氧化还原条件等而造成的供应不足。针对第一种情况,通过施加微量元素肥料补充。而第二种情况,只需改良土壤条件本身,提高微量元素的有效供应水平来解决问题。合理的施肥方法,对于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对各种养分的吸收和合理利用,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关乎着国家的食品安全建设。
关键词机插水稻;有机栽培;基地建设;品种选择;培育壮秧;科学施肥
水稻有机栽培有着特定的技术要求,即严禁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化学农药、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2005~2009年,笔者按照水稻有机栽培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成功开发出以机插秧、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一稻两鸭、生物有机肥、频振式杀虫灯等核心技术体系,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使有机稻米产业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将机插水稻有机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基地建设
按照有机食品生产对产地环境的要求(远离城镇、无污染的地域,土、气、水质量指标均要符合有机生产要求)进行遴选[1],2005年初由日本专家岛田俊雄等一行曾多次对金坛市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测定,几经遴选,确定了指前镇庄阳村的24hm2农田作为有机稻栽培生产示范基地。2005~2006年由原来水稻收获后进行休耕的一年一茬方式,2007~2009年逐步形成一年两茬(稻—肥)轮作方式。在不施任何化学肥料的情况下,通过以生物有机肥代替化学肥料的施用,以种植绿肥(紫云英)全量还田进行培肥地力,使农田土壤的条件既符合有机生产的要求,又确保地力的常种不衰。
2品种选择
2005年来,引试了国内外水稻优质品种15个,其中日本品种6个(梦筑、越光、阳光、日光、乳玉、柔小町);地方品种9个(武育粳3号、常优1号、2239、武粳15、9998-3、武育粳18、8130-6、软玉、w106)。从品种试种情况来看,确立了目前生产上米质好、上市早、产量稳、商品性好,适合于有机栽培的优质品种日光为当家品种。同时,分别对稻米品质较好的优新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确保各类优质种延续利用的纯良化。
3培育壮秧
以机插方式为宜的种植方式,改手栽秧为机插秧,机插秧由于宽行距(30cm)栽插,田间通风透光小气候条件优越,抗逆能力强,更利于水稻有机生产。改化学肥料进行床土培肥为生物有机肥培肥,初步明确了塑盘育秧有机栽培床土培肥途径;改密播为定量精播,确立了培育壮秧适宜播种量(落谷2.5粒/cm2种子为宜)的量化指标;倡导无纺布全程覆盖技术,改农膜加稻草覆盖为无纺布全程覆盖[2],秧田期防虫控病作用显著。进行有机栽培的播栽基础,基本苗适当比常规生产略多些,在适期播栽期内力争适当早插,插足24~27万穴/hm2,基本苗掌握在90~120万根/hm2,高峰苗300~345万根/hm2,成穗率达85%以上。
4科学施肥
肥料品种以生物有机肥较理想,既符合有机食品生产要求,又能使水稻获得高产稳产,2007~2009年水稻有机栽培全面应用生物有机肥。开展了饼肥、农家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等不同肥种和不同用量的试验,确立了利用生物有机肥进行床土培肥用量以100g/盘为宜的量化指标。针对日光品种有机栽培而言,开展了不同肥种(饼肥、微生物菌肥、米糠、生物有机肥等)和生物有机肥不同用量的试验,在稻后种植绿肥(紫云英),还田鲜草45~60t/hm2的情况下,确立了大田期施用生物有机肥以1 800kg/hm2为宜的量化指标。肥料运筹即基施生物有机肥600kg/hm2,追肥分2次施用(搁田和拔节孕穗期),每次追肥600kg/hm2的施肥模式。采用湿润施肥法(基肥面施,即大田整地耱平后机插前施[3,4];追肥时田间无水层时施肥),以提高肥效。
5病虫草害防治
水稻种传病防治上,2005年应用日本提供的植物源浸种液1号稀释10 000倍浸种60~72h,2006年采用1%石灰水浸种,2007~2009年采用5%动物血清种衣剂进行包衣后再浸种,上述3种浸种方法对恶苗病及干尖线虫病的防控均有一定效果,但以5%动物血清种衣剂使用较为理想。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上,机插水稻育秧期间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有效阻隔灰飞虱入侵,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达100%。水稻纹枯病及稻瘟病选用生物农药(井冈霉素和春雷霉素)加以防治即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农药防治等措施,实施稻鸭共作[5,6](尤其是采用了“一稻两鸭”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捕(每2~3hm2架1盏灯)、植物源生物农药综合防治水稻虫害。2006年实行了“一稻两鸭”生态种养方式,本田期放鸭180~225羽/hm2,既能达到除草效果,又省工节本,大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6参考文献
[1] 许立,金连登,朱智伟,等.有机稻米基地建设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简述[j].中国稻米,2003(6):41-42.
[2] 蒋祖明,沈培清,陈良俊.水稻有机栽培机插育秧技术[j].农家致富,2006(6):34.
[3] 姜琴.有机水稻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6(4):37-38.
[4] 蒋祖明,沈培清,陆国平,等.有机稻米生产的技术应用[j].中国稻米,2007(1):55-56.
利用科学的方法把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分离出来,经过人工选育和繁育,制成各种生物菌剂,作为肥料施入土壤当中,这类肥料称为微生物肥料,也叫菌肥。
目前,我国在生产上应用的微生物肥料主要有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解磷菌肥料、解钾菌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所谓复合微生物是指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或一定的营养物质复合配制而成,能提供多种微量元素,复合型微生物肥料科技含量高、养分齐全、效力强劲、持续稳定作用效果明显,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同化肥相比,生产微生物肥料不仅没有环境污染,还可以节约能源。微生物是可再生资源,而化学肥料使用的原料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
1.有效功能活菌数是微生物菌肥的关键
微生物菌肥是一类含有生命活力的微生物活菌制剂,具有固氮、解磷或解钾,促进作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功能。微生物肥料,能有效恢复地力,降低土壤板结、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逆性,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微生物能够分泌激素类物质,从而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这是生物肥料促进作物增产及改善作物产品品质的基础。微生物菌肥发挥功效的关键在于其所含微生物有效活菌的数量。农业部标准规定,菌肥粉剂类有效活菌数不低于2亿/g,生物肥(大肥类)有效活菌数不低于2000亿/g。而增产作用是多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微生物肥料能够刺激作物生长及防病和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是普通化学肥料所不具备的特有功效。施用微生物肥料是对作物根际微生态系统进行调控的一种农业技术措施。其内含的多种功能性微生物进入土壤后,除固氮、解磷、解钾功能外,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产物能够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变得疏松、绵软、保水保肥性能增强,水、气、热更加协调,减少土壤板结,为农作物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而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增强了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促使有机物分解转化,有的还产生多种营养物质和刺激性物质,这些物质反过来又刺激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分泌更多的有益物质,促进作物生长,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微生物菌肥的技术来源和技术背景
微生物菌肥的技术研发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因为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不同于化肥,其试验推广的周期很长,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难以过关,比如有的产品三、四年后仍有很高的菌数,而有的产品,包括个别进口产品,一年半或更短时间内有效活菌数就只有几千万了。咎其原因是微生物肥料的“核心”――功能菌种需要不断地提纯复壮,一旦功能退化,效果就不行。所以,只有一些较规范的厂商才有条件长期进行筛选和提纯复壮工作,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规定微生物菌肥从申办临时登记证到转为正式登记证,期间要隔3年的重要原因。
1 林地施肥常用肥料
1.1 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是以有机物为主的肥料,如堆肥、厩肥、绿肥、泥炭(草炭)、腐殖酸类肥料、人粪尿、家禽粪、油饼等。有机肥料含多种元素,但有机质要经土壤微生物分解,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效果好,肥效长,可保持2~3年。有机肥料施于壤土中,能改良土壤通气性;施于沙土中,既可增加沙土有机质,又能提高保水性能。有机肥给土壤增加有机质,利于土壤微生物生活,使土壤微生物繁殖旺盛。有机肥分解时产生有机酸,能分解无机磷。这些作用是矿物质肥料所没有的,所以它是提升土壤肥力,提高林木生长量不可或缺的肥料。
1.2 矿物质肥料
矿物质肥料又称无机肥料,包括化学加工的化学肥料和天然开采的矿物质肥料。其特点是不含有机质、元素含量高、主要成分能溶于水、肥效快。
1.2.1 氮肥 含氮素或以氮类为主的化学肥料,易溶于水。其种类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等。
1.2.2 磷肥 含磷素或以磷为主的磷质肥料,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1.2.3 钾肥 含钾素或以钾为主的化学原料,如氯化钾、氮化钾、硫酸钾、草木灰等。
1.2.4 复混肥料 复合肥和混合肥的总称,是含有氮、磷、钾元素中一种以上养分的多养分肥料。它是通过化学反应过程以工业规模生产的化学肥料,其每一个颗粒或每一个标本小样的养分成分和比例都完全一样。使用复合化肥需注意:必须与堆肥、绿肥等有机肥料间时使用;对于生理酸性和中性反应的复合化肥,因含氨态氮和水溶性磷酸,不能与碱性肥料如石灰和草木灰等配合使用,要间隔数日再施用。
1.2.5 微量元素肥料 铁、硼、锰、铜、锌、钼等肥料,由于一般土壤中的含量能满足林木生长需要,故不作为必需肥料。但有些土壤也会出现缺少某些微量元素的情况,所以有时需用微量元素进行施肥。如硫酸亚铁、硼酸、硫酸锌等。
1.2.6 硫磺、石膏和石灰 在碱土上施用硫磺或石膏,可调节土壤酸碱度,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能调节土壤酸度和结构,再配合如大量施用有机肥料、选用碱性肥料和接种土壤微生物等改良土壤措施,可给土壤微生物和林木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1.3 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大量活的微生物的一类生物性肥料,它本身并不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是以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进行来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发挥土壤潜在肥力,刺激植物生长,抵抗病菌危害,从而提高植物生长量。按微生物种类可分为细菌肥料、真菌肥料、放线菌肥料、固氮蓝藻肥料等。
2 施肥时间与方法
2.1 施肥时间
有效的施肥季节为林木生长旺盛期,即春季和初夏,此时施肥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如杉木幼林施肥以春季为宜。另外,根据林木生长发育阶段,可区分为幼林施肥、中龄林施肥和近熟林施肥等,这样更适合林木整个轮伐期的营养管理。
2.2 施肥量
施肥量可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土壤贫瘠程度、林龄和施用肥料种类确定。为获得施肥的最佳效果,必须先清楚树种在不同土壤上对肥料的需求量,以及对氮、磷、钾比例要求。由于造林地的肥力差异很大,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吸收养分总量和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比例也不尽相同,同一树种龄期不同对养分的要求也有差别,加之林分把吸收的一部分养分以枯落物形式归还土壤,因而施肥量的确定相当复杂。当施肥量超过一定范围后,林木生长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产生药害。适宜的氮、磷、钾比例可提高施肥效果,其比例要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气候、土壤)和不同树种而定,如对松树林分的氮、磷、钾比例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67∶7∶260。
2.3 施肥方法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区域布局杂乱全县蔬菜产品多达6大类、30多个品种,而每个乡镇或村社种植的品种也是五花八门,农户“各自为政”,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生产的品种繁杂,布局零乱,组织化程度低,栽培技术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直接影响到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长期连作,田间管理粗放越西蔬菜主栽品种有白菜、萝卜、辣椒、大蒜等,主要分布在越西河谷地带、普雄河谷地带、漫滩河谷地带、二半山地区。这些地区长期保持传统种植方式和习惯,每年都按老套路、老习惯,按部就班,常年连作,加之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严重。从2009年以来对蔬菜主产区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十字花科蔬菜根种病发生泛滥,茄果类蔬菜根腐病、疫病发生严重,块根块茎类、葱蒜类品种退化,叶斑病普遍发生,直接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
3.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治意识淡薄,病虫害识别知识欠缺,盲目施用农药较为普遍越西有半数以上的菜农长期养成重产量,轻质量,对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治意识较为淡薄,重治病,忽预防,重化学防治,轻物理、生物防治的习惯,特别是化学农药施用所不当造成的农药污染更不能忽视。(1)盲目用药,加大用药使剂量一味追求用药效果(特别是杀虫剂方面),使用一些不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用药标准的化学农药和加大用药剂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将直接造成蔬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的后果。(2)对于病虫害发生原因、症状及最佳防治时期模糊,病情诊断不清,盲目施用农药的情况较为普遍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病虫害时,不根据发病原因,没有认清发生什么病害就盲目施药,这样农药不能治又换另一种农药,往往是病没有防治好,反而造成蔬菜植株的药害,从而又加大了蔬菜产品的污染。(3)施用农药时没有严格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施用期和安全间隔采收期用药施药随心所欲,三天两头就施药,造成农药在植物体内堆积。另外,在采收前施药后还没有达到安全间隔采收时间要求时,就将蔬菜产品采收进入市场,此时农药在植物体内还未完全转化分解,造成对蔬菜产品的直接污染。
4.缺乏科学施肥技术,重施化学肥料,轻视农家肥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土壤板结,酸化严重(1)农家肥施用方面①施用量较少,甚至不施的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调查,在大春后茬种植白菜和萝卜的地区,亩施入量不超过500kg,大部分只施用化学肥料。②使用未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农家肥或生活垃圾肥等不良习惯时有发生。由于这类肥料里面含有大量的虫卵、大肠杆菌,施用后造成蔬菜产品中虫卵、大肠杆菌超标,特别是叶菜类、葱蒜类蔬菜受污染较严重。③使用不合格添加饲料喂养的牲畜的粪肥,造成铜含量的超标。(2)化学肥料施用方面偏施氮、磷肥较为严重,钾肥偏少,微肥严重不足,是越西蔬菜施肥中的通病。另外,硝态肥施用过多,造成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超标的污染不能忽视,特别是使用有些不合格磷肥,造成重金属超标的污染,更应加以重视。此外,没有严格按照施肥安全间隔采收期进行施肥,从而某些化学成分残留的污染也时有发生。
二、对策和措施
1.宏观管理对策
农业生产部门要加快越西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的整体规划,制定建立出一套适宜本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规程和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申报项目,整合资源加快区域优势蔬菜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无公害化生产奠定基础;另外农业、畜牧质监部门应加大对农药、肥料、饲料的检测、管理和打击力度,特别是蔬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抽查监督力度,建立蔬菜销售准入制度和蔬菜田间生产记录档案和市场追溯制度,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越西蔬菜产品优质化,确保质量安全。
2.田间管理措施
(1)耕作改制,实行严格轮作制度耕作改制,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实现这个前提,关键是加大生产主体的培育,彻底打破传统耕作习惯,建立科学的生产耕作理念,积极开展合理轮作制度。重点做到:①常年蔬菜种植田块,种植同种类蔬菜1~2年后须进行不同科蔬菜之间的轮作,同时加大土壤消毒工作。②季节性蔬菜种植田块,种植同类蔬菜2~3年后须进行不同科蔬菜之间的轮作,大力推广水旱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直接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为无公害化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进行化学防治蔬菜生产中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体系关键所在。重点抓好:①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建立预防是关键、治病是补救的观念。②切实强化农业防治,优化田间生态栽培结构,使之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用量。③大力发展物理防治,推广实用、简便、有效保护设施和杀虫器械的使用,如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银灰色地膜,以及黄腊板、杀虫灯的使用。④积极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害虫天敌,实现以虫治虫,推广使用生物农药。⑤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加大农户对病虫害识别和防治药剂知识培训,在防治中做到适时对症用药,优选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剂量和配比浓度以及安全使用间隔期用药,并严格按照安全间隔采收期采收产品。通过以上防治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污染,从而确保所生产的蔬菜农产品达到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
关键词:玉米马铃薯间作;施肥;肥料偏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S344.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4-0776-05
Analysis on the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PFP) in Maize and Potato Intercropping
HU Dan1,FAN Mao-pan1,TANG Li1,ZHENG Yi1,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2.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PFP) is an important index reflecting the status of soil basic fertility and the effect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pplication. 120 typical farmers conducting maize and potato intercropping practice distributed in 8 villages,4 prefectures in Yunna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hen the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PFP)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in maize and potato intercropping in Yunnan provinc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otal nutrients input in maize and potato intercropping system was 838.96 kg/hm2 averagely and the chemical nutrients input was 564.91 kg/hm2. The total fertilizer PFP in maize and potato intercropping was 20.01 kg/kg, the PFP of N, P2O5 and K2O fertilizers were 27.41, 137.17 and 164.39 kg/kg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at in monocropping, the PFP of N, P and K2O of maize increased by 7.34, 47.61 and 47.93 kg/kg respectively, the PFP of N, P2O5 and K2O of potato increased by 9.1,103.29 and 124.9 kg/kg. Maize and potato intercropping were better than monocropping in increasing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Key words: maize and potato intercropping pattern; fertilization;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间套作是指同一块田地上生长季节相近或相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按一定的比例分行或分带种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栽培方法[1]。合理的间套作模式,可以提高光、温、水、气、肥等各项因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复种指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玉米间作马铃薯是云南省种植较广、效益可观的种植模式,广泛分布于滇东北地区,此模式既不影响前作玉米收成,每公顷可收获15 000 kg以上的鲜薯,又不影响冬季小春作物种植,是提高复种指数,实现山区半山区农村增收、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2]。根据云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显示,云南省通过高产创建与间套作技术推广项目,选择技术相对成熟的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间套作生产技术体系,建立“核心区、示范片、辐射带”技术示范体系,设立250个示范片,示范片总面积17.47万hm2,辐射带动面积126.13万hm2,在粮食增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增产粮食30.1万t。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科学的指标评价肥料的施用效果,对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土壤和环境养分供应量大、化肥增产效率下降的现实,肥料偏生产力是反映土壤基础养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综合效应,评价肥料利用效率的合适指标之一[3]。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在肥料的使用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形成粮食增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瓶颈。在玉米马铃薯间作生产中,关于化肥施用效益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通过对代表性农户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获得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施肥和作物产量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从肥料偏生产力分析角度,对当前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施肥效益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云南玉米马铃薯间作生产实现作物高产、养分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云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采用农户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施肥现状调查。按照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的相关要求,参考云南省统计年鉴和高产创建与间作套种技术推广项目相关信息,将各县(市、区)的间套作播种面积从大到小排列,选取播种面积较大的州(市),再将隶属于这些州(市)的县(市、区)按照人均收入从大到小排列,再按等距离抽样的方式对每个州(市)选取一个县(市、区),作为调查样点县(市、区)。结合调查样点县(市、区)实际种植情况,选择2~3个种植面积大或属于片区间套作种植的典型乡镇开展调查。农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每个乡镇随机选取5~10个有代表性的种植农户进行实地入户走访调查。
1.2 调查对象分布。
综合考虑种植面积与农业生产典型性等相关指标,选取云南省宣威市、鲁甸县、昭通市昭阳区、曲靖市麒麟区4个县(市、区)共120个农户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被调查农户在投入、管理水平、产量上均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具体调查样点分布见表1。
1.3 调查内容
农户生产状况调查:农户家庭基本情况、承包土地数量、土地面积。
主要作物施肥情况:农户种植面积、间作的行距、产量、有机肥和化肥的施肥品种、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法、施肥技术以及中耕、灌水、农药施用等。
1.4 肥料偏生产力(PFP)和相关参数计算
肥料偏生产力(PFP)=施肥后所获得的作物产量/肥料纯养分的投入量;氮(N)、磷(P)、钾(K)肥料养分含量的计算采用包装袋上标识的量,有机肥养分含量采用文献[4,5]提供的数值计算;采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马铃薯产量的折算按照《国家统计局党组关于薯类折算粮食问题的报告》,马铃薯类作为粮食计算产量为2.5 kg折合0.5 kg粮食。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马铃薯间作的产量和养分投入分析
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普遍采用“二间二”种植模式,高矮作物搭配、立体种植,条带1.9 m左右,马铃薯行距平均4 cm,玉米行距平均46 cm。按照资料分析,结果(表2)表明,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主要种植区氮(N)、磷(P2O5)、钾(K2O)和总养分施用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0.3%、67.17%、87.8%和35.7%。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平均粮食产量为11 306.88 kg/hm2,肥料投入的N、P、K比例(N∶P2O5∶K2O)为1.00∶0.20∶0.16。与单作玉米相比,平均减少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43.24、18.46、9.75 kg/hm2,与单作马铃薯相比,平均增加氮(N)养分投入量181.94 kg/hm2,平均减少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40.89、38.32 kg/hm2。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玉米马铃薯间作主要种植区养分投入以化肥为主,有机肥施用量为278.05 kg/hm2,占总施肥量的32.6%。在使用的化学肥料中,除宣威市普遍施用玉米、马铃薯配方肥料外,其他地区基本以复合肥料为主,配以少量尿素和过磷酸钙。
根据当前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专家推荐合理施肥范围,具体是将氮施用量>250、150~250、90、45~90、120、90~120和
2.2 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的氮、磷、钾基、追肥分配
表4结果为调查农户玉米马铃薯间作模式中氮、磷、钾基、追肥施用比例。由表4可知,玉米马铃薯间作中氮基、追肥施用量分别为116.57、257.75 kg/hm2,基肥占39%;磷与钾以基肥为主,比例均占95%以上,施用量分别为82.43、66.9 kg/hm2。氮(N)、磷(P2O5)、钾(K2O)的基追比分别为1.00∶1.54、1.00∶0.03、1.00∶0.04。因此,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的肥料投入重在前期,除氮的基、追肥分别占39%和61%外,磷、钾的施用主要以基肥为主,很少用作追肥施入。与单作相比,在基、追肥分配上无论玉米还是马铃薯都有类似的表现。
2.3 玉米马铃薯间作肥料偏生产力分析
按照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肥料总养分的平均偏生产力为20.01 kg/kg,其中氮(N)、磷(P2O5)、钾(K2O)养分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27.41、137.17、164.39 kg/kg(表5)。与单作玉米相比,氮(N)、磷(P2O5)和钾(K2O)的肥料偏生产力分别增加7.34、47.61、47.93 kg/kg;与单作马铃薯相比,氮(N)、磷(P2O5)和钾(K2O)的肥料偏生产力分别增加9.10、103.29、124.9 kg/kg。说明玉米与马铃薯在单作条件下养分利用效率低下,特别是在氮肥的使用上。玉米马铃薯间作在保持粮食产量增加的前提下,肥料养分利用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这充分显示出其在提高作物产量与养分高效利用,降低由化肥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的风险方面的优越性。
对调查农户的施肥量和肥料偏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作图分析,结果(图1)表明,施氮量与氮肥PFP之间、施磷量与磷肥PFP之间、施钾量与钾肥PFP之间和总施肥量与总肥料PFP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幂函数的关系,都是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肥料PFP呈负指数幂的趋势降低。对于氮肥来说,施氮量小于250 kg/hm2时,氮肥PFP较高,随着施氮的增加氮肥PFP下降很快,而农户施氮量主要集中在300~600 kg/hm2,在这个范围内,氮肥PFP都低于50 kg/kg;磷肥PFP较氮肥PFP有较大的提升,磷的施用量主要集中在45~120 kg/hm2,当磷肥PFP小于200 kg/kg时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磷肥PFP下降很快,在施磷量大于100 kg/hm2时,磷肥PFP都低于100 kg/kg;钾的施用量主要集中在50~100 kg/hm2,当钾肥PFP小于250 kg/kg时,随着施钾量的增加钾肥PFP下降很快;对总施肥量来说,农户的总养分投入主要集中在400~800 kg/hm2,在这个范围之内总肥料的PFP都低于30 kg/kg。
3 小结与讨论
玉米马铃薯间作与单作相比在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方面优势明显。在肥料投入量上,玉米马铃薯间作与单作玉米相比,平均减少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43.24、18.46、9.75 kg/hm2, 与单作马铃薯相比,平均增加氮(N)养分投入量181.94 kg/hm2,平均减少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40.89、38.32 kg/hm2。从肥料偏生产力(PFP)角度来看,玉米马铃薯间作与单作相比,氮、磷、钾肥PFP均提高。从作物产量方面来看,玉米马铃薯间作与单作玉米相比增产23.6%。
根据调查结果和对玉米马铃薯间作施肥及其肥料偏生产力分析,当前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在施肥上需要改进的方面:一是合理施肥农户比例低,过量施肥与施肥不足现象明显。云南省玉米马铃薯间作氮、磷、钾合理施用农户分别占12.0%、32.5%、27.5%,而过量施氮和施钾不足的农户却分别占80.0%、56.6%,这说明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农户施肥主要是凭个人经验,相互模仿,过量施肥、盲目施肥现象严重。针对上述问题,农技部门应该加大云南省的示范种植面积和范围,加强施肥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协调和推进农户施肥沟通与指导,从而促进农户施肥合理化与科学化。二是有机肥投入比例对玉米马铃薯间作化学肥料PFP的影响明显。对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在有机肥投入比例高于50%时,农户的平均化学肥料PFP为33.35 kg/kg;有机肥投入比例为30%~50%,农户的平均化学肥料PFP为23.09 kg/kg;有机肥投入比例低于30%,农户的平均化学肥料PFP为19.87 kg/kg。说明随着有机肥投入比例的不断增加,化学肥料PFP会增加。三是肥料施用量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产量的影响明显。农户对氮、磷、钾肥的施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施肥阶段上的粮食平均产量相差也很大。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施氮量在合理范围内的农户平均产量为12 100.00 kg/hm2,比施氮量过量和不足的农户平均产量分别高699.79、2 799.44 kg/hm2;施磷量在合理范围内的农户平均产量为12 518.78 kg/hm2,比施磷量过量和不足的农户平均产量分别高862.81、3 380.82 kg/hm2;施钾量在合理范围内的农户平均产量为12 964.00 kg/hm2,比施钾量过量和不足的农户平均产量分别高3 512.75、1 942.82 kg/hm2,说明单纯的依靠肥料的增加并不能有效促进粮食产量的增长,综合考虑作物的养分需求及肥料养分的配合施用才是提高玉米马铃薯间作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四是一般认为粮食作物氮肥效率目标值以氮的偏生产力为40~70 kg/kg比较适宜,而此次研究的玉米马铃薯间作氮的偏生产力为27.41 kg/kg,明显低于粮食作物氮肥效率目标值的适宜范围。说明玉米马铃薯间作氮肥利用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农户盲目不合理地施肥是导致玉米马铃薯间作肥料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应根据当地间套作施肥实际情况,针对性调整施肥量与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存浩.中国农业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2] 孙茂林,李云海,李先平.云南马铃薯栽培历史、耕作制度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品种资源[J].中国农史,2004(4):13-17.
[3] 刘润梅,范茂攀,汤 利,等. 云南省水稻生产中的肥料偏生产力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1):117-123.
[4]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有机肥料养分志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53-145.
[5] 张福锁,陈新平,陈 清,等.中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61-162.
香港沃源普国际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商标专利和非商标专利技术的推广、许可使用于一体的国际高科技公司,它与国内知名的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合作,共同研制开发出了新一代微生物肥料产品――点土成金系列。
钾肥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钾资源非常缺乏。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农业生产中钾的施用量比国外少3倍,比作物合理需要量少6倍。尤其随着是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施肥制度变化,土壤中的有效钾含量,正以每年3ppm的速度下降。现有耕地面积中,约有60%有效钾含量不足100ppm。钾肥缺乏和土壤中有效钾含量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随着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复种指数的提高,高产作物的推广及其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逐年增多,土壤中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的平衡被打破。尤其是在施肥结构中,重氮、轻磷、缺钾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磷素,特别是钾素的严重缺乏。加之长期、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农业生产投入高,产出低,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团粒结构破坏,板结程度加重;耕地水土流失,保肥、保水、保温、供肥能力下降,微生物菌群失调,土传病害严重发生;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污染环境及地下水源。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改变这一现状,香港沃源普公司的科技人员,应用钾细菌这一独特功能,在多年从事生物钾肥、生物磷肥研究、生产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沃源普,植物神液”“沃源普,点土成金系列”产品。
目前已推向市场的主导产品“沃源普・植物神液”、“沃源普,点土成金系列”,是根据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施肥习惯、钾资源缺乏而定的,它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作物增产增收。
香港沃源普国际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监制生产的沃源普“植物神液”、“点土成金”,是国家农业部向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重点推广产品,它选用了双菌株,其分解活化土壤中的无效磷、钾、锌、铜、铁、钼、硼、钙等多种中微量元素的能力,比单一菌株成倍提高,产品中的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活性因子含量高,能促进作物根系发展,使作物长势稳健,不旺长、成熟早、抗早衰、抗旱、抗冻、抗重茬、抗倒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经过实验,用点土成金种出的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大豆等农产品,都比用传统的肥料种植出来的产品有较大的区别。例如:使用“点土成金”种出的玉米棒大、粒匀,不秃尖,有些地块一棵玉米上长的两个玉米棒都长成熟,花生也是如此,不仅果粒饱满,而且果也结得多,还有抗虫效果。使用了“点土成金”,投资比传统施肥降低了一半,产量却高出了许多。这一产品被当地农民兄弟称为:“液体黄金”和“农民致富的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