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

时间:2022-04-09 00:1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科健康教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儿科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健康教育通常会有比较固定的模式,但是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医护人员采用灵活和变通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用。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能够显著提高他们的健康教育水平,并强化教育效果[1]。做好儿科健康教育,应该把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为患儿提供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积极落实人性化服务观念,将高超的医疗医护技术与高科技的检测手段相结合,强化人文关怀、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安慰等。笔者针对儿科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现报告如下。

1 儿科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

1.1 医护人员方面

1.1.1 认识方面的不足:部分医护人员将健康教育看作卫生宣教,在疾病知识的传授上,常规性的知识宣传居多;在进行实际宣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患儿及其家长的知识水平、行为态度等,无法在根源上协助患儿及其家长培养健康行为;护理工作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角色没有完全转变,仅仅是作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以及患儿的照顾者。

1.1.2 专业素质略有欠缺:儿科护理属于综合性护理,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具有比较完整和全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从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看来,目前部分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实施落实的操作技能。

1.1.3 未能有效选择教育时机:①入院时的健康教育问题。患儿在入院时,护理人员便会对其或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新入院时的患儿及家长正在逐渐适应医院的环境以及自身角色的转化,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接受效果;②出院阶段的健康教育问题。出院指导比较常见的健康教育的形式,但是即将患儿出院时,患儿及家属只有较短的时间来接受医护人员的相关健康知识,因此患儿出院时,很难全部理解健康教育知识的真正意义。

1.1.4 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内容浮浅,方法单一,重视灌输式教育,缺少具体指导,未能因人施教,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未能有效发挥。

1.2 受教人员方面

1.2.1 教育对象具有特定性:儿科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不仅面对患儿,还要面对陪护者。学龄前儿童由于认知程度有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陪护者;而学龄期儿童教育的对象则为患儿及陪护者。儿科病房的患儿,缺少成年人的学习特点,而且由于患儿多为独生子女,陪护者较多且不断交换,使健康教育不能持续进行,容易中断。加之在患儿住院期间,陪护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患儿疾病的治疗及取得的疗效,对于有关这些疾病的预防、病因及护理措施等知识缺乏求知欲,从而使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满意效果。

1.2.2 具有较强的不信任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陪护人对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凡事相信医生的解释,影响了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加之医生与护士之间对患者解释不一致,也易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 相关对策

2.1 正确认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并不是要求医护人员强制性地教授某些知识或者是改变患者的某种行为,而是预防性保健。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有必要尊重患儿及其家长的意见,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工作的始终,同时,要求医护人员端正态度,不要使健康教育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2-3]。

2.2 通过有定期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多种途径提高护士的素质。组织院内外的相关学术讲座;组织到其他医院学校参观学习;请科主任和年资高的医生讲解有关的专科知识;探讨相关的专业知识;鼓励自学自考;②组织健康模拟训练,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定期在科内举行各种情景对话,“患者”提出各种问题,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和语言沟通技巧,然后集体评价、讨论,护士长总结。通过情景对话,不断规范健康教育用语,提高年轻护士的实践能力;③把存在的不足反馈到护理部,由护理部专门组织护士礼仪及沟通技巧培训。

2.3 落实阶段性的健康教育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健康教育应该保持着与之同步的发展态势,让患儿及家长不会因为病情的变化而担忧。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随着患儿的病情变化而进行合理地调整,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在进行入院介绍时,除了向患者介绍责任医生、护士、各项检查的注意事项、治疗计划等方面之外,协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目标,目标不能够过高或过低,如果过高,则很难实现,会削弱患者信心,如果过低,则拖延康复时间。因此,在制定康复目标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根据医护人员的建议,综合考虑机体组织、病理规律、生理规律,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康复目标。在出院时,医护人员应该依据相关知识,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对于患儿迫切需要的健康教育知识进行详细地讲解有关健康知识,建议患儿调整睡眠与饮食习惯、坚持锻炼等。

2.4 重视定期复诊与随访时的健康教育:某些患儿需要定期的复诊以及随访,此时的健康教育应该注意:患儿及其家长按时复查时要详细了解患儿的服药情况(例如,是否按时按量),向其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意义。对于患儿及其家长反映的问题或者服药期间存在的问题,应该详细进行解释,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3 参考文献

[1] 安丽萍,宋莅萍,俞梅芬.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77.

第2篇

[关键词] 门诊输液室;健康教育;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152-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门诊输液室是门诊治疗的一个窗口,主要承担着全院门诊的输液、注射、抽血等工作,由于门诊输液室患者个体差异大,年龄悬殊大,文化素质,社会地位差异大,无形之中为健康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总结我科2007年7月~2008年7月对门诊输液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具体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7月~2008年7月门诊输液患者每天280~375例,平均320例,年龄30 d~90岁,随机抽查2008年3月首次来我院门诊输液的患者7 356例,实施教育的对象男3 481例,女3 875例,高中以上文化1 471例,其他5 885例。

2实施方法

2.1遵循优先满足患者需要的原则

患者进入输液室最想知道的是护士怎样安排打针,要等多长时间,输液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事项,药物会不会有不良反应,明天还要来吗,来的时候要带什么过来。此时,首先要患者自觉地按顺序排好队,把药拿给护士核对,之后安排患者休息,等候,每人发一张本科制作的温馨提示卡,里面的内容有输液室的工作程序和输液注意事项,电话咨询热线,下次注射时的要求,不明的可随时向护士请教,使患者和家属来到输液室后就有一种亲切感,消除其紧张感。

2.2 实行健康教育排班制

门诊输液不单纯认为是一种技术操作,应视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统一体,在输液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想法,感受,心理需求等,从而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积极参与并配合治疗,因此科室根据具体情况,由资历较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参与健康教育轮班,由专人导诊,巡视,讲解。每天安排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好,责任心强,知识全面,性格温柔的护士担任此工作,向患者宣传门诊输液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药物的不良反应、渗透处理和观察等。

2.3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①观念的培训,讲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护理人员对沟通能力的认识与培养。②专业知识培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使沟通更贴近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做到有问必答,有问能答,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主动沟通意识,知识只有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进行健康教育。③沟通技巧的培训,组织理论学习,请专家授课,组织经验交流。科室专门制作一本沟通细则的小册子,内容参照《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学》。护士长督促护士每人都要系统地学习,并一再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对于不合作患者或家属大家互相交流,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

2.4制作健康宣教片

将医院特色专科,专家介绍,就诊指南,常见疾病的急救常识,安全用药知识等内容反复修改,经院领导和专家审核后,确定为宣教片内容,制作成VCD光盘,通过闭路电视每天循环播放,使患者在空闲的时候观看,既拓宽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又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在宣教片中尽量少用医学术语,使之通俗易懂。

2.5 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健康教育

首诊医生应详细告知患者或家属当前的诊断,治疗方法,简单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饮食营养指导等,对患者的焦虑状态给予安抚。医生以疾病的防治知识及心理疏导为主,护士则以患者的行为干预和一般生活保健知识为重点。医生、护士在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过医、护、患间不断的交流、反馈,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

3结果

门诊输液室实施健康教育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健康教育实施前(2006年6月~2007年6月)患者满意度为88.9%,实施健康教育后(2007年7月~2008年7月)为98.5%。

门诊输液室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医疗纠纷发生情况:2006年6月~2007年6月与2007年7月~2008年7月输液总数基本相当,2006年6月~2007年6月共发生医疗纠纷201次,2007年7月~2008年7月共发生医疗纠纷97次。

4 体会

4.1提高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健康教育是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的过程,护理人员不仅仅是负有抢救治疗患者的责任,而且也是担负着向患者宣传和开展健康教育的任务,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使患者掌握防病治病的有关知识,促进心身健康,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是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护士,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健康教育转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人人重视参与,在科内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气氛,使健康教育意识由弱转强,发生了质的改变。

4.2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促进了护士自身的学习,拓宽了知识面,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增强健康教育能力。从开始健康教育时照本宣读半脱稿讲解目前每个护士都能倒背如流,熟练地为患者讲解,这个过程的演变与措施的执行是分不开的。

4.3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满意度

实施健康教育措施后,令更多的患者有机会获得健康教育知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了解输液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了解医院专科特长等,满足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患者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医院的人文关怀及医院的人文环境,拉近了护患双方的距离,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4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现在很多医疗纠纷都是医生护士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不好造成的,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医疗纠纷,尤其是门诊输液室,每天工作量大,患者人流量大,护士掌握良好的时机和沟通技巧,显得更为重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和有利于健康恢复的环境,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对自己病情和治疗护理有一定的了解,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水平,减少医疗纠纷。

4.5 密切医护关系,增强健康教育效果

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护士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的不足及护士知识的局限性,医生的参与对健康教育时间、内容可以做到互补,无疑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明确了健康教育是医生的职责之一,调动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密切了医护关系。同时利用患者对医生的依赖和信任心理,使患者在自然交流的氛围中接受保健知识的宣传,既融洽了医患关系,还提高了患者学习健康知识的兴趣。医护共同参与健康教育模式,使医生由过去被动地接受患者的健康咨询转变为主动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和分忧解愁,加深了彼此间的信任感,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祖琼,赵东娥,朱贤春,等.神经外科健康教育的做法和体会[J].护理学报,2006,13(3):57.

[2]李玉肖,付沫.深化急诊科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成效[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53-55.

[3]谷咏梅.自制健康教育宣教片在儿科门诊应用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6,13(3):73.

[4]梅咏华,肖晓玲.医护人员共同参与临床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7,22(17):59-60.

[5]任国英,方云,周玲.护患沟通管理流程在门诊输液中心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15):51-52.

第3篇

关键词:PDCA;新生儿院感;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260-01

近年来不断增加的院内新生儿感染人数,已经让我们逐渐意识到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孕妇在分娩时或在患儿出生后,因各种原因在医院发生的感染现象即为新生儿院内感染,这已成为影响患儿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常见的有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新生儿因身体各方面都没有发育完全,6个月前自身没有抵抗力,一旦生病就不易恢复,因此医院要加强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以此减少新生儿的致死率。我院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8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病例,并在管理中使用PDCA循环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具体办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8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患,其中36例为女性,44例为男性。有40.0%共计32例为呼吸道感染;31.3%共计25例患儿出现消化道感染;17.5%共计14例患儿出现皮肤组织感染;5%共计4例患儿出现肚脐感染;6.3%为其他如布疹等感染,共计5例。

2 方法

2.1调查分析阶段

采取外院专家现场检查、基层走访、与相关医护人员交流学习的方式来调查出现院内感染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1)一些重点科室布局混乱,专用设备和工具不足,区分不清;(2)对院内感染工作认识不充分;(3)有关医护工作者不能熟练的掌握并运用院内感染管理知识,如不严格按照消毒标准消毒、洗手方式不对、自我保护性不足等。针对这些院内感染管理不足的现象,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给出具体方法。

2.2实施阶段

2.2.1完善组织机构

每个季度要求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举办一次会议,针对出现院内感染管理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协商、解决。其中由感染管理科统筹全局,负责相关感染管理的知识培训、监督、质量控制等;日常工作管理和监督则有感染管理质控小组负责,主要处理发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

2.2.2增加硬件设备的投人

针对基线调查出现的问题,在符合评审规则的前提下决定对某些重点科室进行整改,优化功能布局和流程,合理划分区域,并注明标识,此外还应增加硬件设备,共同保证院内感染的控制质量。

2.2.3强化培训

(1)直属感染管理工作者应定期参加厅级及以上医院管理知识的培训,了解每一时间段新的院内感染控制动态;(2)由感染管理科组织对医院内部的全部工作者进行定期的培训,主要针对容易忽视的手部卫生、耐药菌防治、医疗废弃物处理、院内感染报告等,提醒每个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的重要性,逐步增加院内防控质量;(3)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培训;(4)到各科室现场进行实地培训。

2.2.4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参考国家定制的相关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标准,定制我院自己的感染管理机制、流程、标准,并完善院内多重耐药菌管理和控制制度,让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逐渐走向流程化、标准化。

2.3检查阶段

2.3.1科室自查

感染管理科制定严格的审核标准,对每个科室都进行把控,每个月由科室感染管理质控小组进行定期的审查、评判,对影响院内感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改进方案,最终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

2.3.2上级部门检查

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的评断和审查标准来制定各科室的检测计划,主要针对现场管理、个案跟踪、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换药等相关操作进行知识问答,现场检查主要针对手卫生、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的落实情况,做到奖罚分明,惩处没有落实管理的医护人员。此外,还可邀请院外的专家到本院进行审查和指导。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把科室自查、感染管理科检查以及外院专家督查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然后给出科学、合理的改善办法,做到步步有改进,从而增加医院感染预防的质量。

2.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是管理的总结反馈阶段,也是PDCA循环管理中重要的一步,该阶段主要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到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科主任、护士长以及监控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周而复始,不断改进,在新的层面上进一步提高感染防控工作质量与水平。

3 结果

3.1治疗效果

本院在新生儿院内感染中使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有25例为消化道感染,14例为皮肤组织感染,4例为脐部感染,5例为由尿布疹等引起的其他感染,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的好转。

3.2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与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的效果比较

各种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合格率比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见表1。

4 讨论

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到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中,明显增加了医护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自身上增加管理意识,也从之前的被动意识转变为主动意识,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和信赖,让医患之间存在一个良好的关系。新生儿院内感染质量管理工作在使用了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后,有了扎实的科学根据,让每项工作都变得有目标、计划、方法、审查、评价、反馈、总结等,全面提升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让院内感染的几率大幅度降低。因此,在新生儿院内感染中使用PDCA循环模式能有效的增加院内感染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赵鸿. PDCA管理循环对儿科健康教育的体会[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