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言文阅读论文

文言文阅读论文

时间:2023-01-11 06:52: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言文阅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言文阅读论文

第1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虽然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却源于课内,因此,我们还应以课本的文章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读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读成诵,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言文语言运用的规则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2.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注意把《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言实词、常见的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弄懂弄透,在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推断词义、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应试解题的思路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已知信息,讲究方法和技巧,准确地推断并正确地选择答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所以总有相当一部分能看懂的词句。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尽可能的把题答得好一些,就必须具有善于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总而言之,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应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贯穿于始终的指导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复习中把这一指导思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呢?主要的应抓住下面几点。

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在应试时,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对命题的个别的具体问题作浅层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效果不佳。我们认为,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这个基础,试题中的个别、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试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个简要的例析。试题选文内容说的是郑善果的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应剖断合理,千万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的故事。郑母虽“年二十而寡”,但“性贤明,有节操”,且“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对儿子要求严格,教子讲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教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要剖断合理,是用郑善果父亲“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并且“以身徇国”的卓著业绩作为依据的。当郑善果觉得自己“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亲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纺绩”至“夜分而寐”时,郑母又及时针对儿子的这一看似合情,其实是不知礼教的想法进行教育,“若堕业者,是为骄逸”,这样下去,也同样难以负荷忠臣之业。通过这系列思维过程,郑母两次教子的具体内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这样,试题中考查的局部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具体语境里应如何解释,该怎样翻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了。如第13题要求比较两个“勤”字的意思。依据已先整体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郑母第一次教子时,用郑善果的父亲的人品和业绩教育儿子时说的话,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郑善果看见母亲“恒自纺绩,夜分而寐”时,对母亲辛勤劳作表示关心的问话,这个“勤”在句中“勤劳”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然后两个“勤”字再作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尽力地做或不断地做”这一相同意义就不难推断出来了。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各年级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都提到要熟练地掌握和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则把它作为文言考试的第一个考点,因而高考每年必考,且近年实行的"3+2"考试则更有逐渐加重之趋势。

中学生阅读文言文最主要的障碍是大量的实词,或者陌生,或者只能读其音而不能识其义。据统计,现行中学课本中文言实词达三千多个,其中常用词也有一千多。这些常用词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如“逃未及远”“诗言志”中的“逃”、“诗”,便可用现代汉语去解释它们的古义;第二类词义简明,变化不大,一般容易掌握,比如“首”的几个义项“头”、“头领”、“首先”、“首端”、“自首”等都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第三类属于使用频率高、词义引申复杂、用法多,古今意义反差度大的实词,约有五百多个。比如“间”的义项便有十多种,有的还较为生疏。而这一类便是考生须着重掌握的。针对这个问题,在文言实词的复习与应考过程中,可采取如下对策。

1.把常见多义实词的若干义项,按本义——引申义关系排列成序,并收录课本例句,使之成为有内在联系的词义系统,这样可以简驭繁,减轻记忆负担。比如对“负”字归类:

①本义:背、驮。例:“悉使羸兵~草填之。”(《赤壁之战》)

以下为引申义:

②担负、承担。“宁许以~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蒙受。“~屈衔冤。”(《窦娥冤》)

④背靠着,依仗。“秦贪,~其强”。(同上②)

⑤违背,背弃。“誓天不相~。”(《孔雀东南飞》)

⑥对不起,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同上②)

⑦失败。“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矣。”(《六国论》)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出路

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普遍方式是由老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再在“翻译”的基础上讲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针对现阶段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结合笔者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作了一个思考总结。

1.变“死读”为“乐读”“善读”

过去把“上学”叫做“读书”。可见,书是要读的,上学就是为了读书。“读”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读”更为重要。但为何学生早读晚读课堂上读,读得口干舌燥,扯破喉咙,还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为朗读而朗读,或者说对朗读的指导流于表面,缺乏有效的诵读指导。朗读指导不仅要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技巧的帮助下读出作者内在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情味。

要让学生做到有效的朗读,能读出句子情味,就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乐读”“善读”。所谓“乐读”,就是培养学生自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依据情况适时采取教师范读,或者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之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风格,使学生真正做到“乐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高效地进行。所以读书不单要“乐读”更要“善读”。所谓“善读”就是“会读”,就是培养学生在朗读中能读出内容、读出感情。要完成这一步,显然比激趣要难得多,老师的幕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在的情思,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来,使学生真正做到“善读”。

2.变“就文论文”为“知人论世”

反观我们的文言课堂,教师教学依据的往往是《考试大纲》而不是《教学大纲》,把课程理解为单一静止的课本,眼光只盯在课本上,在课文中寻找着那些可能会出现的考点,把课文肢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从考查的角度只就文论文,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文学作品常常是作者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处境,然后再理解文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得多了。而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前制作学案时就要设计相关问题,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课堂上只要交流展示学生预习的成果即可。

3.变“从本到本” 为“立足课内,向外延伸”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可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传授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考题,虽然考点的相关知识与课内密切相关,但选文都出自课外,这就要求老师把教材当作例子,由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从本到本”,缺少迁移,这就要求老师教学要立足课内、以点带面、向外延伸、讲练结合,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3篇

摘 要: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更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文言词句的学习指导上。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指导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一些教师热衷于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抛弃。甚至把教师必要的讲解,都改为学生自学。

文言文相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高中生来说,既遥远而又陌生,是一种“死”的语言,因为它只存在于课本上。仅仅靠学生自学是难以学会的,必须由教师引导,特别是对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的要点要进行点拨。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是这样。

2012年4月16日,去省城观摩学习了“东北三省四市第十八界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活动”四位教师的公开课。四位教师的授课内容都是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探讨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教学重点都是对文章内容的探讨。有的教师先让学生提了10多个问题,再让学生谈论,有的教师甚至在讨论中很生硬地搬来一段王充的与课文注解完全不同的理解。四位教师在平时怎么上文言文课,我们不清楚,在公开课之前,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又有怎样的交代,我们不知道。单就公开课教学内容所确定的教学重点来说,我认为是不妥的,因为它起不到示范的作用,而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不应在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疏通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也就是说教师教给学生的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而不是文章内容。既然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就大可不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讨论文章的微言大义和写作技巧上,而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文言文词句的学习指导上。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首先明确教学要求,其次摆正教学重心,这样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目的明确,要点突出,教和学才会有明显的收获,文言文也就不会是学生的“第二外语”了。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泡子沿学校)

第4篇

一、 精选比较例文,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比较是近两年兴起的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新方法,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认识文言文的本质属性,建立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初中苏教版教材包含有29篇文言文,不包括古诗词。文言文课文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具有某方面相似的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如:《陋室铭》与《爱莲说》文体相近;《小石潭记》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手法相近;《桃花源记》与《孙权劝学》的思想内容相近……教师均可以充分利用以上课文,将两者或两者以上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体、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合理开发读本资源。文言文的学习应不仅仅限于教材,还需要开发一些读本资源。可要求学生在对教材上课文学习后,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通过文字将比较阅读中获得的感触及体会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及扩展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阅读量。

二、 筛选比较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比较阅读是常规阅读的拓展阶段,当阅读升为比较阅读后,其阅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然,进行比较阅读需要建立在理解全篇思想内容、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之上。若没有读懂该篇文言文,比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好比较方法。对于文言文而言,比较方法有很多,可对两者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也可对层次结构及题材风格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应注意选择的切入点尽量小,切忌泛泛而谈。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可拿《岳阳楼记》进行比较。截取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已经全部学习完《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那有哪位同学能够总结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呢?(自由发言)

生1:从内容上来看,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

生2:两位作者都是在被贬的条件下写的。

生3:《醉翁亭记》抒发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但《岳阳楼记》抒发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总结得都不错,那还有谁能够从两者的表达方式、句式上进行比较呢?(自由发言)

……

通过这种比较方法,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并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对课文进行钻研比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进行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三、 加强比较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近年来,比较阅读已成为当前中考命题的主要趋势,在中考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通过比较阅读,能够考察学生多方面能力,如: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比较训练,通过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当然,在进行比较训练时,应在文言字字词落实的基础之上,合理选择比较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使学生在面临相似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如。如:学习《黔之驴》内容时,可将其与《狼》进行对比。截取教学片断如下:

师:大家都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写的,而《狼》是由蒲松林作,两位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细细品味两篇文言文,从中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主题、情节及语言上大家能发现什么呢?(自由发言)

生1:从主题上来看,两篇文言文大致相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只要勇于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生2:从情节上来看,《黔之驴》主要讲的是一只老虎吃掉驴子的故事,而《狼》讲的是一位屠夫怎么杀死狼的故事,两者都是弱小群体杀死强大群体的情节,旨在告诉我们只要足够勇敢,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生3:从语言上看,《黔之驴》与《狼》的语言都较为精简。《黔之驴》中有“稍出近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中有“少时,一狼径去・・・・目似瞑,意暇甚”等句子,这些句子都非常简练,但是都能够表达出作者意思,可谓耐人寻味。

师:嗯,都不错,那大家能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呢?比如:从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或者是为什么两人都选择寓言这种形式来表达呢?

……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文言文;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文言了相关的要求,可在后边的“附录1”中却没有推荐小学阶段应该背诵的文言文,这一空白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人教版和语文S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篇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语文S版是《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积累文言文,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选择要增加阅读(也可以称为拓展阅读)的文言文时,一般是选择和课文内容的主题相关联的文言文。如《杨氏之子》,课文内容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与课文主题“言语之妙”相同,还有这本书中的《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一些适合增加阅读的文言文,又囿于笔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语文S版的小学教材,因此,有如下几篇,仅供参考: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主题:言语之妙)

增加阅读其二,《世说新语・言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主题:友谊)

增加阅读《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弈》(主题:学习)

增加阅读清朝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自相矛盾》(主题:寓言)

增加阅读《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画蛇添足》

增加阅读《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6.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夸父逐日》(主题:悲剧神话,锲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阅读《精卫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下面列举一个在教学中增加阅读的案例,希望能给教师的具体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案例,师延峰发表于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夸父逐日》教学实录:

师: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

根据以上的看法,笔者还想提两点建议:一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课文,以满足学生学国传统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增加一些小学阶段推荐背诵的文言文,或明确提出要学习的文言文。这样,小学生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能抑扬顿挫地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这岂不是很好。

最后,在课内增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肯定不止这些,但囿于笔者的学识浅薄,只能谈到这个程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新课程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如此看来,文言文教学要有“文”有“言”。没有“言”,哪来的“文”?没有“言”的积累,弄不通文意,何来对“文”的理解与鉴赏?反之,没有对“文”的赏鉴,言也只不过是“故纸”一堆 。文言文教学有“文”有“言”,方能过得应试关口,上得素质台阶。

那么该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呢?应该把握好哪些环节呢?

课程改革后,语文每周只有四节课,那么长的文言文该如何处理?我的做法是:首先以“预习学案”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教师精心准备“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充分诵读文章,疏通文意;同时给出重点文言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有疑问,可圈画留存,课堂上环节之一就是交流疑难问题,学生老师共同解决;对文本的赏读也有引路的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曾经观摩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视频,发现回答问题的学生拿着统一的纸张回答,评点专家质疑是提前备答,我倒觉得那若是老师的学案,学生提前自主作答,有何不可?

“言”的教学,因了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上老师只需检查补充,巩固提高,这样就节约了时间,有利于鉴赏环节的展开。对于“文”的教学,课堂上最忌面面俱到。像课本上所选《史记》篇目,篇篇经典。人物刻画、细节描写,精到的语言、多彩的手法,一一讲来,几时能尽? 方智范先生认为备课要有取舍,抓住节要,不计其余,这是极好的意见。比如有些文言作品情感充沛,像《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挚,情感丰富,自然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有些作品文学性较强,教学时自然要把重心放在品味作者优美的文采,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上。如《滕王阁序》,辞藻华丽,情感充沛,文采斐然,体现出唐代文人开阔的胸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命意识,追求功业、积极入世的时代精神,读此文而不引领学生体会篇中此等情味而只汲汲于文字的疏通显然是“取鱼而舍熊掌”。有些文言作品文化意义深远,如《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如果在教学中弃孔孟博大精深的思想不讲,置老庄超世旷达的情怀于不顾,那么这类文章就变得索然无味。在教学中可以先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的欲望。有些文言作品思辨性较强,如《六国论》、《过秦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突出思维训练。结合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学生如何选取论据,如何进行论证。

另外,文言文教学还要关注古文今读,这对于学生思维拓展、写作积淀都极有好处。赵志伟先生谈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教学时说到:“我觉得要联系现实,弱国无外交,与其讲‘和’,不如讲要发展,国家要强大。”思维引深至此,是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充分体现。

文言文教学,文与言如何偕行?既要有“言”的厚实积累,又要有“文”的积淀蕴蓄。在“言”的基础上行“文”,在“文”的基础上通“言”,这便是我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浅见。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 五字概要法 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语文新课标提出对七到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需要学会诵读古诗文,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积淀、领悟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改善自己的审美倾向和对美的事物的寻求。简单明了的文言文,可以或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籍把握初步的内容。必须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种课标形式严格的规范陈述,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实践的性质,把学习中自由、没有目的、不讲求实际操作性的方法的使用更改为实际、拥有较高实际效率、非常精准突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形式。

语文新课标相关的要求和建议促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际实践中考虑实现知识的积累、方法的运用、情感的体察和感悟三个维度的渗透和兼容。

以往文言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其方式方法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下来,教师不是讲深讲透的满堂灌,就是按部就班的满堂问。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本该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了无生机。这样影响文言文的教学效果:表面上,学生理解了基础知识的含义,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但实质上并没有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更严重的是,长期知识讲解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鉴赏阅读的能力。翻开书本,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无非就是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并不需要探究什么,更不必说探讨文言的文化内涵。

悠悠历史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文言,怎么能够忽视教学方法呢?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如何做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用初中文言文五字概要法指导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转变教师的角色,以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讨中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更可以提升学生在文言阅读中的个性、独到的、思辨的阅读能力。实现在课堂实践当中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目标,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法上的学习探索,文言教学质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切实地提高。

在初中阶段文言学法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概括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并总结学法的并不多见,通过资料查对目前初中文言教学方法的探究绝大多数还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的:诵读方面、铺陈设计内容方面、图示俗解法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大的范畴上,并没有具体的实效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法,其方式并未突破。

在今后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死记一些知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没那么困难,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及学生可利用的“工具”。因此“初中文言文五字概要学法探究”这一课题将有很深远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研究的方法

首先,明确概念。五字概要法:是用“背、词、活、译、神”五个字,精确、简练地概括出文言文要点,提炼出关键核心知识点,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及学习效率的方法。

这个方法的提出具备的理论基础是,五字概要法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背、词、活――知识积累目标;译――体现过程与方法;神――反映的是情感思想价值方面的理解。基于这个基础条件的具备,采取“教――扶――放”的研究实践思路开展研究实践操作,并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教会学生认知文言文五字概要法,并试用操作(月考,期考,统考,搜集数据如:文言文得分率检验效果);(2)帮扶引导学生独立使用文言文五字概要法完成文言文阅读知识点的感知和提取(进行数据比对检验效果);(3)放手让学生自己使用文言文五字概要法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文言文题型的独立解决)。(测试检验,平行班级进行得分率数据比对检测研究效果)。

三、研究目标

使用五字概要法快速掌握文言文的知识要点,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容应对文言文学习,提升文言文阅读领悟能力。

具体内容:背:指文言文中的背景(作者、作品)和背诵积累的知识;

词:指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的掌握;活: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认知;译:指文言文的留、调、替、补、删直译的翻译方法;神:指文言文的文章中所含的精神及对精神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主要成果

1.通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课堂能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学生养成语文课上使用“五字概要法”的习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五字概要法”把知识提取出来,并归纳,总结形成系统。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和文雅素养。

6.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得到促进与提高,收集丰富的数据资源以备后用。

参考文献:

[1]宁鸿彬.掌握多种讲解课文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6).

[2]廖飞.谈谈“建构式”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

[3]教育方针政策.语文新课程标准,2014.

第8篇

作文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77―01

文言文教学历来都有两个作用:一是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言文教学不应停留在字、词等知识的讲授与归纳上,而应上升至重点语句的赏析、文章意蕴的挖掘上。如果能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注重文本赏析,又适当地延伸、拓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乃一箭双雕之举。为此,笔者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对之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作者,充实作文思想

文言文是文化的传统根基,其内容不仅展示了历代大家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而且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选入中学课本的篇章,更是凝聚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华。学习文言文,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才能准确把握经典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提升自己的作文思想及人文素养。

比如,学习《论语》,就要让学生了解孔子坎坷的人生经历,理解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懂得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厚仁爱之心,把“和为贵”的思想种到学生心里,为今后“和谐”类话题的开展打下基础。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让学生了解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当今之世,欲平信天下,舍我其谁”的斗士姿态,为写“责任”类话题准备一个无可辩驳的思想基础。

教师不要使作者介绍简单化、形式化,而要力争找到突破点,使学生与文章作者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历练思想、提升品位,为作文准备一个思想仓库。

二、浓缩文中事例,积累作文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最头疼的莫过于写作素材的缺乏,要让学生写出具体实在的记叙文、论据充足的议论文,最重要的是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库,而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便是重要的来源。对于功课多、时间紧、阅读量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重视课本素材的积累,是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而向课本要素材也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写作办法。比如,《勾践灭吴》中的勾践兵败于吴,率五千甲盾退守于会稽山,在山河破碎、国力衰微的困境中不言放弃,卧薪尝胆,终于报仇雪耻,使国家走向强盛。在写“砺志类”文章时,举勾践的例子会很典型。有不少学生对课文内容并非不熟悉,但要把它变成作文素材却是一大难题。那么,怎样让学生娴熟地从课文内容中攫取作文素材呢?这就要求教师讲授文言文时要有针对作文教学的意识。我们可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定话题把原文压缩成一段写作素材,给学生动笔的任务、时间,并做好检查工作。或者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整理出写作素材。

三、积累文言名句,丰富作文语言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之一。这些年来的高考作文实践表明,行文中闪现着古典光芒的文句总是文采斐然,显示出作者浓浓的书卷气,让阅卷人眼前一亮,拍手叫好,从而获得高分。

第9篇

关键词: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67-01

目前,初中学生觉得文言文难学,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产生了为难情绪。在人类生活日趋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在科学文化知识急剧增长、学习内容日益广泛化的现实中,中学课本还保持适当的文言文的比重,其意义就是使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汉语,感受汉语的历史演变;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法,借以提高现代与的写作能力;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但是,有些学生感到文言文很难懂,枯燥无味,因趣。而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几点意见。

一、改变由教师主讲的陈旧教学方法

教学文言文,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现在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注入式的教学,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最不彻底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思自讲,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经教师指出,即可得到纠正。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一致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

为此,就有必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这对文言文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容和语言两方面。一般的应侧重在内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气氛、环境、背景和作者等各个方面,提出思考课题,让学生思索,发表看法。

文言文学习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而且可能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提倡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发表见解。这里,教师不要固执先入为主的传统看法,而要留意当代语言和文学理论的新学说,随时吸收科学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学的解说。这样,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就感兴趣了。

二、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文言文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三、诵读指导,培养文言语感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应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对其加强朗读指导,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扫除疑难,字词读音的障碍。然后,试着用铅笔划出文句的停顿,并试着反复朗读,直至读通、都顺为止。对于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文言文,有些像看天书,感到茫然无措。教师宜多采用范读的方式加以引导,必要时还可选用带读的方式,使其学会起步,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加强、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结合师生评议,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树立其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进而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即兴创作表演,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我在教学《石壕吏》一文中,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后,课后布置学生准备,六人一组,根据文章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适当增加一些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内容,写成表演剧。在小组内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下节课上台进行竞技表演。任务布置后,学生积极准备。果然,通过表演、评议,学生的学习兴致空前高涨,对该课的思想内涵也逐渐明朗起来。

五、结合学生习作实际,讲解古代作品的构思及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往往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例稍加说明。

中学生议论文论证乏力,孟子的文章颇有借鉴价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中的上乘之作,孟子文章论证严密、气势磅礴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本文先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逐层递进,先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为例,从进攻方的失败,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再守方条件有利却弃城而逃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从正反两方面揭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根本原因,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而点明中心论点。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句,气势磅礴,语气强烈,突出形势于守城极为有利,但弃城而逃,这种强烈的反差,雄辩的证明“地利不如人和”。

以文言文的构思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觉得文言文有宝可掘、作文有法可依,必然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六、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文言文资料丰富,各家观点不一,普通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呈现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文字、图形、声音、动画有机结合,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就可以将文言文的文本与战国形势图链接在一起,学生通过地形图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安陵危急的形势。唐雎受命于危难之中,力挽狂澜,挽救安陵的意义就容易理解了。而对于秦国来说,安陵对秦统一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秦对安陵势在必得。在这种情况下唐雎却创造出保全安陵的奇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唐雎的外交才华,学生进入模拟的战国局势之中,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细节想象,激活古文的光彩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说:“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由此可见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应进行文学教学了。鉴于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神交文中之雅。”。文言文浓缩精练,可以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融入头脑中积累的信息,让简短的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展开文言文句子,运用细节想象,可以激活文言文的无限光彩。只要语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就一定能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

第10篇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它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的“四位一体”。近来,很多学者提倡基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教学要回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上,从语言基础层面上升到文学鉴赏层面,做到“言文统一”,但怎么有效地做到“言文统一”一直困扰着一些教师。本文所评议的两篇论文,倡导“因言解文”,着眼于“炼字炼句”处来充分打开文本,对实现“言文统一”的路径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实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评析论文】刘宏业《文言文教学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上)》,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7期。

【原文提要】在中学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需要进行一次转化性创造:用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通过工具理性体现价值理性,把文化渗透、精神重建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文言文教学应从文章、文学的层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汉语、文化有所了解、有所传承,努力追求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四文”的统一。因此,价值理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现路径有:探寻文字本源,感受文言魅力;关注不同体式,领悟文章思维;学会言中窥文,获得文学熏陶。

如刘宏业《文言文教学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上)》一文(以下简称作“刘文”)所言,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过分注重文言文教学的工具理性,重“言”轻“文”,具体表现有:一是重讲轻读;二是结构松散;三是形式单一。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未能体现文言文教学价值的综合性、整体性,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基于此,刘老师转变文言文教学的方向,主张用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通过工具理性体现价值理性。刘文中的“工具理性”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是指“把字词句翻译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厌其烦地讲解文言基础知识。”而“价值理性”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文”,指的是“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或借鉴文章写作方法,或提高文学素养,或获得文化熏陶。”不难看出,刘老师主张“言文统一”,是一种“文化本位”的文言文教学。朱自清在《经典长谈》序中说到:“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项目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①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

“言文统一”可以说是针对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弊病所开出的一剂“解药”,它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无论是王荣生老师所提出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的主张,还是黄厚江老师所提到的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文统一”的观点,又或是褚树荣老师提及的“文化渗透”的文言文教学,都强调文言文教学要实现“ 言文统一”。可是现今,很多教师不清楚文言文本的基本内涵,不了解文言文教学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特征,在谈论所谓的“言文统一”时,往往是将“言”与“文”机械地割裂开来进行“拼合”,又或是将“文”狭隘地理解为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以及古代历法职官之类的具体内容。

那么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统一”呢?对于这个问题,刘老师提出“从文字本源来感受文言魅力”。文言文以其不同于白话文的独特“语言形式”,千百年来承载着汉民族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汉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其本身就是不同时代历史风貌、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刘文中以《六国论》中三个带有“灭”的词语――“破灭”“迁灭”“革灭”为例,这三个词,都有灭亡的意思,但语素不同,语义殊异。刘老师通过探寻“灭”前面的“破”“迁”“革”这三个语素的本源,辨析三个词语的不同,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六国灭亡的原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体味作者用词精当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言的意味。此外,刘老师还举了《〈指南录〉后序》之用例,从“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一句中的“穷”字出发,和“贫”字进行区别,明确在文言文中表示没有钱时,用“贫”;而“穷”的繁体字是“F”,表示人曲身在洞穴之中,比喻失意、困顿。因此,“穷饿无聊”写出了作为北宋重臣的文天祥,在遭受内外逼迫、多方通缉下的失意、困顿和落魄。如果我们忽略这个“穷”字背后深层的含意,只是简单的把它翻译成“贫穷”,则失去汉字所体现的文学意味,变成了单调的字词解释了。一言蔽之,文言文教学中适时渗透一些汉字的本源探寻,可以有效地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文化厚度,进而实现“言文统一”。

其实,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是汉文化的全息码,每个字的字义,词汇的意义,语法的意义,修辞的意义,表面的意义,深层的含义,都是从一个字里面的文化而来。朱光潜先生也曾提到汉字有两层意义:一是直指的意义,二是联想的意义。他认为“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幻莫测。”②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该关注到文字的联想意义,通过文言文中的“言”来读“文”,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很多学者都提倡从语言文字文化赏析的角度来实现“言文统一”。例如,王荣生、童志斌提出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③又如褚树荣老师提及的“从文字层面来渗透文化”的观点;李卫东老师在《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中也指出,要通过“咬文嚼字”来实现“言文结合”。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所提出的“从文字本源来感受文言魅力”和这些学者的观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他为我们实现文言文教学“言文统一”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可以通过“炼字炼句”来实现“言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表面上斟酌文字的分量,而要因“言”解文,扣住关键词句,重锤敲打,通过文字来斟酌文本的思想和情感,领会文章的精华。

@:形声。从R,敬声。本义:R受惊。

E:形声。从R,聚声。本义:R疾步也

看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波涛夜惊,风雨骤至”,我们会联想到一群野马受惊狂奔的场面,我们会感受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能够体会到秋声的“形色”与“异态”。而《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译文“像波涛汹涌,暴风雨骤然来临一样”,这样苍白的翻译,只会导致原文中“美学要素”的流失。

(2)辨析意义相近的字词,体会其“言志载道”。 以《鸿门宴》中的一段话为例: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这两句中有两组意义相近的字,一组是“操”与“持”,一组是“献”与“与”。“操”字的常用义,表示手的动作娴熟,含有稳定不变的意思,与表示“惯常”意义相通。古代诸侯之间往来,捎带礼物是惯常的做法。“持”的常用义,表示手往上托,有“奉”的意思,显示态度之恭谨。从“持”字可见,当时刘邦虽心存灭项羽之心,但表面上还是要显出臣服恭敬的样子,所以用“持”字相当贴切。“献”与“与”两字意义相同,但为什么不说是“我持白璧一双,欲与项王;玉斗一双,欲献亚父”呢?可见刘邦的说话艺术之高。这些字词我们教学时不应该轻易放过,而要深入体会。

(3)体察独特的句式结构,感悟其“言志载道”。例如,《满井游记》第二段中的句子: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这段话短句居多,诵读时,语气稍快,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但细看之下会发现其中有两句长句,乍一看显得颇为突兀:

廿二日天稍和,

偕数友出东直,

至满井。

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我们将文本的书面形式转换一下,其中句式的长短变化便清晰可见。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这些句式,短有其短的味道,长亦有其长的独特韵味。上述文本中的这两个长句中有很多虚词,假设把这些虚词去掉,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甲)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如镜新开冷光乍出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u面髻鬟始掠。

(乙)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甲)(乙)两句的差别,就在于原文句式总共寥寥十几个(前句16字、后句13字)文字,却分别密集使用了5个、4个虚词。细加体会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相比较而言,这两句话中如果略去虚词,其节奏感显得局促逼仄,与文本作者面对眼前光景时的优游自在完全不相称。用上这些虚词,朗读起来节奏变得迂徐从容,与情境两相契合,真切地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心旷神怡、怡然自得,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如果王力先生所言:“这一类的助字,省去也可以;不省则更觉其顿挫有韵致。”――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时有意为之之处,当然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特别留意,要作细心玩味的地方。

总之,从“炼字炼句”处着手,细品语句,是实现文言文教学“言文统一”的一条有效之路。“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而“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或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这需要我们因“言”解“文”,在字词句的解读和赏析中,把握作者的“言志载道”,从而真正实现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的“四位一体”,达成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朱自清:《经典常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朱光潜:《谈文学》,漓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③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8页。

④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⑤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29期。

⑥〔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第11篇

一、导趣

一般说来,导言应包含三方面内容:①解题。有些文章的题目,不是点明了所写的中心,就是概括了主要 内容,准确地解题,可使学生尽快地“入文”“上路”。对有些文章的题目,还要从文字上作些必要的解释,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列传”,《琵琶行》的“行”,《阿房宫赋》的“赋”,《师说》的“说”等,都 应作些明确的解释。②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一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重点讲。③背景。对那些写战争或重 大事件的记叙文、议论文,

设计导言要注意三点:①导言必须简明、扼要。②必须紧扣所讲课文。③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读,即阅读、朗读、诵读。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读,可以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的范读或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 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

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

三、练的主体

练,即训练。练,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练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必须做到两点:①要有准备。学生在阅读 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语句翻译起来有困难,教师都要有个清醒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②要有计划,成系统,突出重点。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用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 的知识结构,而不能用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知识去充塞学生的头脑。

四、品析

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问题是在讨论中愈来愈分明的,认识是在讨论中得到提高的,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我也把这些记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把有关的字词归类。这样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收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第12篇

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

,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

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效果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

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

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

,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确立目标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

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

。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

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

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

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

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

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

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

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

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

达到教学目的。

1、美文美读。

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

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要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给学生讲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

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

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

3、从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几个重要的词。

借助工具书从造字法的角度研究它的本义,然后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并把它讲给学生,会很好地激起学生

对文言文的兴趣来。

总之,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如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第三,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

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

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

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

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

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

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

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

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

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

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

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

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

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

"文以载道"。只有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感情才能燃烧起来。首先,要引

导学生打破时空隔阂,扫除障碍,借助工具书、资料、网络等手段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其次

,要遵循审美认知规律,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揣摩、再造,感同身受地融

入作者、作品所创设的情感世界。再次,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更要使学生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

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

受。

第五,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

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

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

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

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

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

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

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

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第六,引导自主参与,鉴赏创造培养能力。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

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而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式教学模式,建立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

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在"

读读议议"中,学生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其基本形式如下: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

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

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

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点、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

导分析,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

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

赏的能力。

第七,引导归纳积累,重视课外阅读。

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

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小学阶级的文言文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倡导学生自

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

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学

生学习了《观潮》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直观的感受和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教程中,放手让学生

通过注释、字典、资料释疑,同时联系《观潮》所学到的知识,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

为双音词等方法,解决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然而,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

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

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

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

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

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此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