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范生毕业总结

师范生毕业总结

时间:2022-11-26 11:4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范生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师范生毕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师范生 就业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院校扩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告别包分配时代后,师范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社会对师范生的需求及师范生初次就业率呈逐年递减趋势。对此,各级师范院校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应对措施。笔者曾担任韩山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师资系毕业班辅导员,下文以我系学生近两年的就业情况为例,剖析当前师范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1 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系是师范专业专科办学层次,设有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师范专业,学生人数多,就业压力很大,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见,2012年毕业生的人数虽有大幅度增加,但近两年就业情况相对稳定。从就业工作性质来看,2012年在普教系统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而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却大幅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教师岗位日趋饱和的今天,师范生的传统择业观正逐步发生转变,就业选择呈现多样化,而不再局限于专业对口的工作。从就业区域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工作,这表明我系毕业生在择业时能避开竞争激烈的珠三角发达地区,理性地选择到二、三线城市谋求发展。其中,两届毕业生仅有4人参加三支一扶,这反映了毕业生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偏远农村学校或民办学校工作的动力相对不足。

1.2 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劳动力市场之间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连接,师范生结构性矛盾日渐显现,出现了供需失衡的局面。近几年,社会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的需求趋于饱和状态,但由于师范院校盲目扩招,师范生早已是人满为患,上岗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近几年,各企事业单位陆续提高招聘门槛,师范生为了增加就业竞争资本,纷纷投身插本、考研热潮,就业呈现“高学历化、低门槛就业”的趋势,研究生与本专科生同台竞争一个中小学教师岗位已不是罕闻。这些致使本专科师范生就业难上加难。

第二,目前,各省市乃至全国均未建立一个正规的大学生网络求职平台,毕业生只能疲劳奔走于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求职成本高、效率低。其次,每年企业招聘和毕业生择业的高峰期集中在6-8月,而多数地区的师范生上岗考时间大多安排在8月,时间安排靠后,毕业生在上岗考失败后已经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间,寻找工作的机会减少、难度加大。

第三,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定位不准,期望值偏高。他们在择业时往往忽略自身实际情况,一味看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追求轻松稳定、待遇丰厚的工作。在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发现很多毕业生存在怕苦怕累、急功近利的思想,社会责任感淡薄,不愿从艰苦的基层做起,从而出现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怪状。

第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还有待提高。我系是师范专科,有的毕业生在面对竞争时易产生自卑心理、缺乏主动性,从而与工作机会擦肩而过;有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过分依赖家人、朋友,想通过“找关系、走后门”就业;有的毕业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较差,在找工作时容易出现焦虑彷徨的情绪,消极应对,自主就业意识不足。

2 改善师范生就业现状的几点建议

(1)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本的理念,认真做好就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其次,学校应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扎扎实实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2)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转变就业思维。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职业目标,不能盲目追求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学生到偏远的地方就业,从基层做起;激励学生挖掘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就业,在非专业行业中展现风采。

(3)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和师资建设,学校应聘用就业工作的专家学者来上课,而不能让经验不足的辅导员来承担这门课程,影响授课的质量;另外应将这门课设置为必修课,合理安排课时和课程,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内容,给毕业生上就业指导相关的内容,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求职技巧。第二,通过举办师范生就业系列活动,如简历制作大赛、说课比赛、模拟面试、举办就业经验交流会和讲座等,切实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应聘的技巧。第三,主动邀请各个岗位的专业人士,如中小学的校长、老师、企业的负责人、自主创业成功者等来校开办讲座或座谈会,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并传授就业经验,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思路。

(4)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及时解决毕业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毕业生在就业中,由于性格内向、能力不足、面试屡战屡败、工作不确定、对工作及人际关系不适应的影响,容易出现自卑、情绪消极、就业焦虑、就业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我们应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保持求职热情、客观认知自我,在实战中提升自己。

(5)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学生中积极宣传创业相关的政策,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举办专场讲座,通过其创业历程和创业经验的现身说法,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从而提高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6)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毕业生的实践实习和就业机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为毕业生实习实训提供平台;积极推介毕业生,为毕业生搭建更多的就业渠道。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好好运用网络媒介,广泛收集招聘信息,多渠道多方面向学生传递就业信息,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第2篇

#火车票丢了该补票款吗?#

本刊2015年第5期对浙江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称“浙江消保委”)状告上海铁路局一案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网友关注。据悉,浙江消保委接到消费者陈伟(化名)投诉,因为丢失火车票,尽管出示购票所用的身份证和12306网站的购票确认邮件,陈伟仍需再次交纳票款后才得以出站。很多网友质疑,明明可以证实自己已经购买车票,为什么还需要重复交纳票款?而也有网友表达了对铁路管理部门的理解。

上海铁路局:根据《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四十三条规定,旅客丢失车票应另行购票。在列车上应自丢失站起补收票价,核收手续费。车站工作人员的做法符合《规程》的规定,旅客丢失车票应及时补票。

@匿名受访者:通过身份证件及电子购票信息核查旅客是否购票,目前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这样做势必增加铁路部门的管理成本。春运期间,铁路运输动辄2亿多人次的客流量,就算在平时,每天也有几百万次人流量,如果大家都不好好保管车票,丢失补办的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相当大。

@安徽网友:火车站有专门挂失补办服务的窗口,只收取2元的手续费,但是只为上车之前丢失车票的旅客服务,上车之后丢失铁路就爱莫能助了。铁路现在已经很人性化了,保管好车票本来就是旅客自己的责任。

@灰空间:铁路运输部门要求丢失车票的旅客全额补票也是按照《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来操作的,凭什么告人家?如果《规程》不合适,那就按照法定程序重启对《规程》的修改,这是对法律法规的尊重,对契约精神的尊重。

浙江消保委:火车票实名制之后,消费者的购票信息在铁路售票系统中完全可以核查,铁路运输部门要求消费者必须另行购票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铁路运输部门应该退还消费者重复交纳的票款。

@舒东博士:火车票实名制之后,本来连车票都不需要了,进出站直接刷身份证就可以。现在进火车站需要身份证和车票两张证件,丢了车票不能凭身份证免费补办车票,都是制度上的不便之处,应该尽早予以改观,便利消费者出行。

@富有福音:火车票本质上是一种契约,通俗来说就是合同,两个人签了合同,其中一个人丢了合同难道合同内容就不作数了吗?补办火车票应该是免费的,如果考虑到给火车站带来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增加,可以适当收取手续费和材料费,但是不应该要求旅客全额补办。

@田草帆:作为公共职能部门,对于公众和社会的疑问有义务给予回应和解释,而上海铁路局对于采取“拒绝回应”的态度,显得过于傲慢。随之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应当加快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步伐,用制度将“傲慢”的权力彻底关进笼子里。

微 吧

免费师范生:你们还好吗?

日前,《人民日报》连续两期刊发免费师范毕业生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报告对2011年到2013年毕业的免费师范生工作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免费师范生政策是2007年国务院为了解决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推行的一项政策,截至2014年,已有4.5万名免费师范毕业生走上中小学任教岗位,其中90.8%到中西部任教。那么,这些师范生目前工作状况如何?是否能改善义务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离乡愿”难成

调研发现,在免费师范生中,乡镇和农村生源占六成左右。如果这些农村免费师范生能够扎根当地的教育事业,对平衡地区教育资源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现实却是,多数农村免费师范生“通过读大学离开农村”的愿望根深蒂固,而他们毕业之后必须面对“我是免费师范毕业生,必须回生源地就业”的现实抉择。

就业门槛高

调研发现,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师范生的就业之路也变得愈加崎岖:省会学校招聘提高学历门槛,非研究生不招,而免费师范生以本科生为主。另外,免费师范生不仅要与大批优秀的非师范生同台竞争;甚至要与有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竞争。

编制难落实

调研发现,免费师范生政策制定之初,规定免费师范生就业有编制,但在具体执行上,各个省份实施力度不一,落实到具体用人的中小学更是情况复杂。2011届、2012届、2013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中,分别有11%、19%和15%的比例无编制。调研同时发现,近20%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因没有编制而没有去成期待的地区从教。

工资待遇低

调研显示,三届毕业生中工资收入在2000~3000元的比例分别为52%、45%、45%;工资收入在3000~4000元的比例分别为20%、29.8%、24.5%。只有15%在4000元以上。免费师范毕业生反映的生活困扰主要为经济收入困扰,三年来均超过七成;其次为住房问题,超过五成。

点 评

@细雨霏霏:免费师范生“毕业即就业”的政策保障使得很多师范生读书期间思想相对放松,学习不刻苦,学业不精通。毕业之后,又把教师工作当保底选择,只有求职失败后才回到教师岗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安置难度,或安置后迅速流失,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第3篇

关键词:师范生;实践能力;三导师制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为师范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鉴于此,我校在借鉴世界各国推行导师制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师范教育的发展实际,在本科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创设“三导师制”。该制度除了具有传统导师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等优势之外,还能缓解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建构“德智合一”的育人机制,畅通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沟通的渠道等,对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育人水平成效显著。

一、“三导师制”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现行教育体系中,由于课程开设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缺乏沟通与整合,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大学扩招后学生日常教学班额扩大,师生比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足等弊端,使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训练严重不足,效率低下,导致师范生入职后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职业技能缺失,严重制约其职后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上述弊端,我校创设了“三导师制”。所谓“三导师制”,即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学校安排三位有教育经验的校内外专业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品德养成等方面尤其是教育实践能力训练进行个别指导的制度。其基本思路及培养目标如下:

基本思路:在大学四年中,学校安排由校内专任教师、省(市、区)中小学教研员和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担负师范生指导职责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三位导师在大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针对学生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问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其中,校内专任教师担任师范生的专业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术专业能力。主要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督促完成学业,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中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其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术能力。其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四年。教研员担任师范生教学综合技能导师,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培养其综合的、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中小学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进行各项基本的教师岗位实践技能训练,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指导其形成并提高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三导师制”力图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个别指导优势,以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形态,多元的导师组织,以增强师范生“乐教、适教、善教”的能力,实现师生共进的发展目标。通过不断增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在师范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中推行“三导师制”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存在的诸如师生比例失调,缺乏有效的导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我校在“三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构建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1. 制定严格的导师遴选机制

选聘合适的、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决定“三导师制”实施成效第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机制。

首先,明确导师的任职资格。应聘请有责任心、有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在思想作风上,要求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能为人师表,志愿担任导师。在业务上,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治学严谨,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其次,规范导师的选聘程序。(1)各院(系)推荐、学校确定名单后,在专门网页上连同导师基本情况的介绍统一向学生公布,并接受学生咨询。(2)各院(系)召开学生动员会,介绍实施“三导师制”的指导思想、操作程序等,并组织学生积极选报导师。(3)师生举行见面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研究兴趣选报导师选择志愿,每人限报三个志愿。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领域要求选择学生。学校作最终调整后,确定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名单。(4)由学校统一聘任并颁发导师聘书。导师的任期一般为四年。从导师进入的时间来看,专业导师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全程,教研员导师和基地学校实践导师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在学生已基本修完基础课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开始启动。

2. 明确导师职责及工作要求

为了使每位导师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拟定“导师职责(试行)”,发至每位导师,并专门召开了全体导师会议,集体确定目标责任书,并在会上对“责任书”上有关“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培养任务”逐条做出解释。要求导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对学生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三导师在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中各负其责,共同担负起引领学生专业成长的职责。

(1)学校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师范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引领,协助制定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担任实习高校指导教师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其主要的工作方式有:第一,专业引领。通过个别辅导,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兴趣及各学科专业的学习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指导学生参与教师在研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第二,实践指导。为师范生在校内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自主修炼和模拟训练提供咨询辅导;在学生实习、见习阶段,担任高校一方的实习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第三,心灵辅导。在大学四年里,专业导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心态调适等工作,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研员综合实践技能导师。我校充分利用湖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设在学校的优势,积极推动省、市、区教研员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为此,聘任中小学教研员担任师范生教师专业综合技能实践导师。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学科教改前沿动态的通识讲座,教师实践技能训练与指导,专题考试培训,教师专业成长指导等,为学生从准教师向合格教师的转化起到很好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其工作方式有:第一,通识讲座。师范生入学之初,教研员对全体师范专业的新生进行教师职业理想、职业信念教育,增强师范生的专业自豪感,坚定教育职业信念。每学期之初,教研员为师范生开设基础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论、教改前沿动态的通识讲座。学期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技能授课。师范生实习之前,教研员进行实习前的动员,为师范生普及中小学实践教学基础知识。大学四年级,定期为师范生举办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编制考试考前专题辅导和培训等。第二,听课评课。在学生实习之前和实习过程中,教研员深入模拟课堂和实习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指导,包括对师范生的说课、所上模拟课(试讲课)和实习课进行现场指导、点评、示范以及微格教学分析,同组其他师范生全程参与,以让师范生能够准确掌握上课的基本常规和要领,了解自身薄弱环节,明确努力的方向。第三,教研观摩。教研员在组织省、市、区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学科教研活动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和亲身参与,以让师范生尽早接触中小学教师学科教研活动。第四,教师专业引领。教研员一般被称为“教师的教师”。教研员的引领是中小学教师走向成熟和成为骨干教师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在指导过程中,要求教研员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师范生制定初步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并组织同组学生一起针对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进行评估,以明确学生努力修炼的方向,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为其入职后快速走向成熟奠定基础。

(3)基地学校中小学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向学生介绍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帮助学生获得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体验,指导学生授课及开展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以让习得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在方式上,主要采取“请进来” 和“走出去”两种。“请进来”,即不定期邀请基地学校实践导师到师范院校为师范生举办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以及担任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和评委,进行现场点评和辅导。“走出去”,即我校师范生到实习基地学校进行见习、实习,接受实习基地学校指导教师手把手的亲身示范和现场指导,以让实习生掌握基本的教育实践操作,培养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

在导师指导期间,师范生和导师之间保持经常性联系,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之外,导师还可通过电话、网络视屏会议、QQ等媒介和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全程助推学生专业成长。此外,要求导师在开展工作前要认真制定指导工作计划;日常指导导师应填写“师范导师工作记录簿”;学期结束要做好书面工作总结,并提出导师工作改进建议。

3. 建立导师工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当前,由于各高校对导师的工作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为保证导师制的实施质量,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导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实行严格考核。为此,学校设计了两份考核表,一份发给各位导师,一份发至每位同学。一方面,依据“导师职责”,对导师在每一学期的工作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另一方面,对其所指导的学生成长状况,特别是学生实习水平和论文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以侧面测评导师的工作质量。其次,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学校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及工作量给予导师相应的指导经费,并进行适当奖罚。对本校的专业导师和省教研员导师,按照其所指导学生数量和质量测算成教学工作量,按学校有关规定计酬。并把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对于校外的教研员和中小学实践导师,则在规定一个基本报酬的基础上实行浮动薪酬制,导师津贴直接与工作数量与质量挂钩。再次,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师范生导师工作大会。会前就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向全体师生征询建议,并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在会上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

第4篇

 

一、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陶行知找了个很有趣的形象来比喻“这学变先生的学生”。你猜是谁?就是那保唐僧上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经过先生的指引,仔细推敲,还真是见到了孙猴子的影子。为什么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这几件德行:第一,他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虽为美猴王,但总是忧虑将来要去阎王那里报到,于是他存心要“学一个不老长生,躲过阎君之难”;第二,他抱着目的去访师。为了要“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他飘洋求师,飘到南瞻部洲,又渡西洋大海,才到西牛贺洲,总算遇到菩提祖师;第三,他抱着目的求学。孙悟空就是冲着“长生不老”去拜师的,所以他不是糊涂地学艺,且终于学有所成。

 

(一)师范生应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范生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呢?那就是为国尽责,勇挑重担,培养儿童、青年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陶行知特别看重师范生,认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的,就是这个道理。陶行知对有人为省几文钱进师范,有人不得已进师范很不以为然,因为这些人后来虽然勉强做了老师,但心不在学生身上,随时待机“跳槽”。近年来,相当多的学生在报考师范院校之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教师职业在现代生活中的性质、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又由于自身受师长的熏陶,使自己甘愿继师长之后挑起教书育人的重担。加之教育事业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日渐浓厚,教师的地位不断改善,于是报考师范者逐年增多。师范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应该表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和职业理想上,如此方能像孙悟空一样,不辞千辛万苦,坚忍不拔,一往无前。否则,一旦在现实中碰了壁,就免不了打退堂鼓,裹足不前。

 

(二)师范生要学到能实现理想的本领

 

与孙悟空相比照,师范生也要求能觅得实现他理想的老师,学到能实现他理想的本领。陶行知要求师范生不要求那“空口说白话,能教不能做”的老师,不要求那叫人做奴隶的老师;师范生学本领,不要学“上堂下课,高谈阔论,好比一部留声机”,而要学叫人做主人的真本领。假如孙悟空当初未找到菩提祖师,自然也就学不到真本领,他也就无法胜任保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工作。师范生亦然,因为小朋友就是他的“唐僧”。陶行知举例说:“小孩子学着做人,一旦遇着恶魔、恶父母、坏朋友、假教员,个个都是吃人的妖怪,差不多也好比是唐僧的八十一难,若没有孙悟空的心术和本领的师范生保驾,不死于病,必死于亲;不死于亲,必死于友;不死于友,必死于老师之手。还能望他成人,为民族人类谋幸福吗?”除了死于病,其他如死于亲、死于友、死于师,主要指精神上的堕落,即与“真人”背道而驰。只有孙悟空似的火眼金睛的新型师范生,才能引导学生摆脱这些消极影响,帮助他们在做“真人”的大道上不断向前。

 

(三)学校需要解决师范生在校期间“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

 

师范生要变孙悟空,是需要很多条件支撑的。其中,传授本领的老师是很重要的。没有菩提祖师,孙悟空成不了孙悟空;没有陶行知,晓庄师范生也变不了“孙悟空”。如今,师范生受教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均颇高的高师教师,使他们能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初步奠定现代教师的素质基础。但现代师范院校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革,如专业、学科设置过窄,造成相当数量的师范毕业生知识面窄、动手和实践能力差,只好以职后培训来解决。师范教育是否应把中小学的全部教育生活纳入自己的课程计划呢?是否可以确立大批中小学为师范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呢?能否选聘一些师德高。尚、学科造诣深厚、育人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充实到师范院校现有师资队伍呢?这类中小学教师的参教,可以将丰富的实践经验直接传授给师范生,转变成他们的实际本领,包括教学的、育人的、课外活动的,等等。

 

二、师范生的第二变一一变个小孩子

 

陶行知要求师范生的第二变,则是变个小孩子,就是要使自己具有小孩子的思想感情,情趣上、生活上都能与小孩子打成一片,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是一个必要的、较高的要求,要做孩子的“先生”,必先做孩子的伙伴、朋友,心心相印,相互沟通,教人做“真人”的“力”和“光”才会运动和发射到孩子的心田中去。任何受孩子爱戴的老师,即使满头白发,但童心仍在,在孩子当中,他们能轻声细语,舒眉展颜,娓娓道来,如一颗磁铁,牢牢吸引住孩子们的心。

 

(一)重视儿童的情感

 

陶行知发现,儿童的情感尽管有自己的形式,但实质是与成年人相通的。他写道:“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象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您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一样的失意。他想让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慷慨、踌躇、悲哀、烦恼、恐怖、失意、伤心,完全是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你若小看了,或觉得无所谓,那么你的教育一一诸如批评、表扬、引导、疏通等,也就失去了依傍。

 

(二)研究儿童心理,掌握儿童教育规律,走进儿童心灵

 

师范生要研究儿童心理,理解它的实际内容,进一步化为自己的心理,从而更深地理解儿童的心理,赢得儿童的爱戴。陶行知认为:“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话说得多么富有哲理。师生间性情、趣味以至心灵相通,就筑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你就很容易由此走向教育者的彼岸。陶行知肯定地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他做《教师歌》反复呼唤:“来丨来丨来丨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让教师们在与小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解”小孩的脾性、心理,感到他们的可敬可爱,“解放”他,使小孩脱离旧的约束和压制的“轨道”,“信仰”他,尊重他的人格,相信他有自我教育的意愿和能力,然后施以恰当的、正确的教育,此中也加速了教师自身“变”的进程。教师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变”小孩,陶行知希望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完成这个“蜕变”的任务,把它看做毕业的“合格线”。

 

三、师范生的第三变一一变个准老师

 

陶行知称师范生为“候补教师”,那么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便是“候补期”了。师范生是候补教师,其教师必具的素质及教育学生的本领必须在候补期内锻就。陶行知要求师范生“开始就教儿童”就在有指导的真切环境下做先生,“他们不但要自己学习,并且要同时学习教人”,他们是“以教人者教己”。师范生究竟要学习哪些课程?陶行知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将学校融入社会,因此社会即学校;将教育融入生活,因此生活即教育。师范生要变成准老师,需要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心小学活动教学做”这门课程要占师范生全部课时的一半,这是师范生真正实践的战场。陶行知曾说:“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的母亲”,这一认识很值得我们今天的“顶岗实习”思考和借鉴。

 

(一)师范生要坚持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放在首位

 

陶行知在晓庄就善于以生动多样的形式,比如寅会的唱歌与演讲等,对师范生进行常规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师范生始终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命运,积极投身实际的斗争生活。

 

因此,他们才能深刻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自身肩负的重担,从而兢兢业业地从事艰苦的学习工作。通过做农事、交农民朋友及做乡村社会工作,师范生与农民打成一片,不仅外表与农人一样,打赤脚、穿草鞋、干农活,而且思想感情上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从而可以进一步利用教育去改造社会、改造乡村。陶行知说:“我们倘想感化农人,必须自己先受农人感化。教师,只有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因此,师范生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注重社会实践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将书本知识转化成教书育人的实际本领

 

师范生读书有明确的目的,是为“用”,是为长本领,而绝不是“为读而读”,将书上的文字藏在头脑里,博取功名或吓唬学生。陶行知说:“我们不排斥书本,但绝不允许书本做狄克推多,更不允许他与‘做’脱离关系,而成为所谓教学之神秘物书只是工具,和锄头一样,都是为做事用的。师范生“用”书“学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使自己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本领,并能正确传授给儿童,使儿童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而且乐读书、读书乐。这样的教师,小朋友将是怎样的鼓掌欢迎啊。

 

(三)永不毕业,终身学习,自强不息

第5篇

关键词:教育实习;英国;“三明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19-02

一、普通高师实习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在校生毕业之前能够得到最全面、最真实、最权威、最准确的中小学教改情况的信息源。可以说教育实习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目前我国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涉及到教育实习所占课程学分低,实习地点落实难,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还在于教育实习时间短且集中。

我国教育实习的特征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短而集中。在时间上,我国的教育实习在各校教学计划中本科一般为6~8周,只占其总时间的5%,专科为4~6周,其中要除去实习前一周的准备时间以及实习后一周的总结时间,实际实习时间仅仅才一个月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即集中在大学四年级秋季。而外国的实习则相反,英国非常重视实践体验特别是教育实习对教师发展的作用。首先是绝对时间长,即教育实习的时间几乎占了全学年的1/3,二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教育见习分散于1~3年中,而教育实习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英国的教学实践不仅有教育实习,还包括各年级段中的教育见习,时间一般在20周以上。学生在至少四年的实习过程中,要在多所不同的合作学校见习、实习。低年级每周半天到中小学见习,以了解中小学实际,熟悉和积累教师职业技能。高年级的实习则强化“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实习生需承担教师工作量的1/3,以获得足够的教学经验。不仅实践体验的时间长,而且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经过各方面文献收集与整理总结,现把英国对师范生“学校体验”时间作的明确要求列于下表1[1]。

短时间的实习只能让实习生完成几节课的教学或者配合中学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则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样,在师范生和正式教师之间缺乏一段重要的体验、尝试、适应、熟悉、提高的自我培训阶段。这就把教育实习从整个高师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使教育实习成为高师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将教育实习贯穿于高师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与高师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二、英国的“三明治”教学

美国学者研究总结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2]培养反思型教师,必须从教育实习开始。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模式。所谓“三明治”教学,即是指在校学生到企业实践,并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教师合作讲授有关课程;“三明治”教学又可分为“厚三明治”教学和“薄三明治”教学。前者指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先在企业工作一年,在后三年课程的安排上着重于实践性课程;后者指学生采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先在学校读一年,第二、三年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实习,第四年全在学校。基于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可参考“薄三明治”教学模式。

从表1可以看出,在培养模式上,英国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要求,幼儿教师有两类培养模式,一类是3年或4年制的本科,另一类是一年制(3+1)本科后教育证书,我国目前只有前一类,后一类主要是针对非师范生的,英国不仅注重师范生的实习,对非师范生的实习也很重视;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都有两类培养模式,一类是一年制(3+1)本科后教育证书,同样是针对非师范生的,另一类是2年制的培养模式,其中包括2年学科专业,2年教育专业,后两年更加重视教师技能方面,这是英国教育注重教育理论和教育体验结合的体现;在实践体验上,师范类幼儿教师实习时间需要达到32周,非师范生类幼儿教师也需达到18周;小学教师非师范生需达到18周,师范生必须达到32周,而中学教师非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也需达到24周。更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出更加合格优秀的教师。

三、 英国的“三明治”教学对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而且对师范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培养符合新课改的新教师,针对目前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时间上的短和集中,笔者参照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提出了相应建议,主要体现为延长实习时间,将教育实习与教育理论课结合起来。

我国目前教育实习的时间短而集中,应参照英国的教学模式,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习。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需要,我们可以将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排在第二学期,时间为2周,以观摩、听课为主,并结合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参与中学教学改革的调研;通过见习班主任工作,观察了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写出相关的教学论文或总结。第二次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4周,结合所学的学科教学论和其它课程,以听课、讲课、评课为主,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讲三节课左右,协助班主任工作,参加学校日常工作的管理。第三次安排在第六学期,实行集中实习,时间为10周,主要实践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学科课外活动的指导、班集体管理和个别教育以及教育调研等,实践的主要方式有讲授、指导、调查和撰写报告。这期间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综合地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和提高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通过对中学教育现状的考察、体验,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认识,坚定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通过对中学教育现状的考查与研究,形成对教育现实的初步了解,培养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方法。以往的教育实习都安排在第七学期,笔者认为,第七学期可以安排一些教育类的课程,不能仅满足于传统的“老三门”教育课程,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可以在师范生实习阶段结束之后,带着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再来结合具体的教育类课程进行反思性的学习,比如,中小学心理学、中小学教育学、中小学教师技能、班主任管理等学科。

我国师范生的培养还应该考虑到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换句话说,本科阶段和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不同。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师范生应该注重第二、第四、第六学期的见习与实习任务;硕士阶段在本科充分切身体验的基础上,再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学习;博士阶段则需更加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旨在以更加殷实的理论指导实践。

在对初任教师的要求上,我国要求不同年级的老师需要有相应学科的教师资格证,据调查,师范类毕业生毕业之后一般都会直接拿到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生类的学生相对难一点。相对美国、英国来说,我国教师资格证的获得要容易得多,在教育理论和职业体验上的要求都比外国的要求要低。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实习,不再是师范院校单方的任务,而应是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共同的责任;不应仅着眼于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还要促进实习学校教师的发展;不仅要改善高师院校的教学质量,还要促进实习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2]一方面加大对合作的中小学的资金投入,多方联系,力求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要一年一个实习点。另一方面高师学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个基地是大学教师、实习生和中小学教师共同的活动场所,实习生成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联系的枢纽。大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基地进行实证调研,中小学教师可以在此进行交流、讨论、学习,提高行动研究的能力,比如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就和银山中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还需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师范生的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可以提高实习生的就业率。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师范生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减轻师范生心中的焦虑,由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和考研的时间冲突,如果能以“准教师”的身份任教,在实习过程中责任心则可以大大加强,有效的提高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国金,高艳梅.普通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2):19-21.

第6篇

【关键词】师范生 专业技能 培养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20-04

传统的师范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其弊端较多。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应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一 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的内涵及其价值

专业技能是指通过特定的专业学习所形成的为特定专业活动服务的技能。师范生专业技能是指师范生在专业学习中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练习而获得的为从事教育职业、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准备的一整套复杂的操作系统。师范生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育目标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行为方式。师范生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技能在内涵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程度和阶段上有区别。教师职业技能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资格所具备的各种技能;而师范生专业技能指师范生通过专业学习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各种技能。因此,教师职业技能是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师范生专业技能是师范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成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流,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于196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关于教师地位各国政府间的特别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一项题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的文件,这对近几十年各国教师的培训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份由会议主席约翰・托马和联合国教科文事务局长鲁奈・莫共同签署的建议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相继加大了教师专业化教育制度的改革力度。近年来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如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和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使得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2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很显然,教师专业化日益受到国家的关注,已成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很多国家都明确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师的专业标准。早在1858年美国师范学校协会(ANSA)制定了师范学校的教学标准;1899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规定了教师教育课程的最低限度要求;1923年,美国师范学院联合会(AATC)第一次正式实施师范院校办学最低标准;1954年,负责全美教师教育机构资格鉴定工作的全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NCATE)正式成立。在我国,国家教委教师司也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如〔1992〕39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2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要求对高师学生切实加强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并且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根据上述文件的基本精神,国内关于师范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相继发表出版了一些关于师范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一些师范院校制定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由此可见,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对师范生开展系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

就全国而言,虽然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不尽如人意,甚至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下面以中文师范专业为例做概括的说明。中文师范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少师范院校仍过分强调专业专才教育,学科及专业划分过细,致使学生知识面不宽,视野狭窄,思路不够开阔。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与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应用性课程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重视学术性而忽视师范性。由于以上原因,不少师范院校不重视至少不太重视师范生的教

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对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逐渐实现大众化,中国的师范教育也实现了由原来的中师、专科、本科“老三级”向专科、本科、研究生“新三级”的过渡。纵观历史,中等师范学校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中等师范学校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江苏省保留下来的中等师范学校全部演变为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从而跨入高等学校系列的今天,有不少高等师范学校丢弃了过去重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优良传统,盲目地向普通高校看齐,以至于培养出来的高师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强,在师范生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不能较快地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全国各地对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过去和现在基本上局限在本科师范生的层面,很少有以培养小学师资为主要方向和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以至于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中文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几乎就是个空白。因此,研究五年制高等师范中文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目前尤其有必要。

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不仅是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更是其获得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向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专业技能训练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要途径。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根据中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实际,探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一体化、系统化,对促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人才市场进一步放开,师范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重视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具有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训练对象是“五年制高等师范中文专业学生”。这些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考取高等师范学校中文专业,培养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学习和实践,获得大学专科文凭,然后到小学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本课题侧重在实践研究,重点研究在职前专业教育中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哪些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如何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问题。

二 中文专业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内容

根据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宿迁分院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

1.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第一,阅读指定名著30部。一年级阅读6部,二年级阅读8部,三年级阅读8部,四年级阅读8部。在校期间至少阅读这30部。五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再选择其他名著阅读。

第二,阅读每部名著都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第三,阅读文学名著,要多摘抄,勤积累;先感知,重体验;细品读,抓感悟。开展读书月活动,举办征文比赛,读书笔记展览和评比。系部安排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读书笔记每学期不少于1万字。

2.背诵古诗文

第一,一年级背诵50首(篇),二年级背诵30首(篇),三年级背诵20首(篇)。在校期间至少背诵指定的100首(篇)。四年级、五年级学生除巩固这100首(篇)之外,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选择其他古诗文若干首(篇)背诵。

第二,所有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同时要求会默写。

第三,背诵与默写相结合,每学期检查背诵两次,默写两次。建立“个人背诵默写古诗文档案”,档案存在系部。语文课任课老师在上课之初用三五分钟检查学生背诵情况。期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安排一道古诗文默写题目。

3.学说普通话

第一,分年级要求。

一年级:(1)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按词连写的基本规则,能直呼音节,能阅读纯拼音的读物,具有一定汉语音节的拼写能力;(2)能发准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3)能基本上发准普通话的400个基本音节;(4)能给2500个常用汉字注音;(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定课文,课堂上能使用普通话发言。

二年级:(1)掌握普通话轻声、变调、儿化韵的发音,能辨别一些常用的轻声词、儿化词;(2)掌握本地人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难点,具有方音辨正、纠正误读的基本技能;(3)有准备地讲话时语音正确,语句通顺、流畅,语音的错误率在15%以内,在校内的公共场合能用普通话进行交谈;(4)能给2500个常用、1000个次常用汉字注音。

三、四年级:掌握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法,能指导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拼音,能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自由交谈,语音错误率不超过20%;在见习实践中能坚持说普通话,将其作为教育和教学语言来使用;能给3500个常用、次常用汉字注音;普通话水平经过测试达到二级甲等。

五年级:在达到四年级水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

第二,结合普通话、教师口语、现代汉语、语文等课程教学普通话。加大推普课的训练力度,从高年级选派普通话水平优秀的学生到低年级担任推普小先生。各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课外普通话活动,并上报系部。重视普通话考核工作,对学生逐个考核,考核成绩计入档案。学生到四年级按《江苏省普通话测试管理细则(试行)》的要求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应不低于二级甲等,合格者发给全国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不合格者缓发毕业证书,不得参加优秀毕业生评选。

4.学写“三字”

第一,“三字”指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第二,提倡写规范字,练习写正楷字,消灭畸形字。写规范字从规范笔画开始,每个学生都要掌握8类43种笔画。练习从背诵“15字诀”开始:“看字形、析结构、记位置、写端正、比美丑。”

第三,每个学生都要备好“三字”练习工具:一支毛笔一瓶墨,一支钢笔一本帖,一块木板两面黑。

第四,每人每周用毛笔描红1张(28字),用钢笔练仿影5张(500字),每天用粉笔练写小黑板1块(28字),由班主任收缴检查。粉笔字每天每班展览10块小黑板,毛笔字和钢笔字系部定期举办展览、评比。报名参加由市教育局组织的书法等级考试。

第五,经过一至三年级的三年练习,到四年级写字要达到以下标准:姿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字形规范,笔画位置恰当,笔顺正确;笔画宽窄相称,疏密相同,间隔均匀;笔画配置上下左右均衡,重心稳;大小均匀,行款整齐;纸面干净;有一定速度。

5.学写应用文

第一,以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课为有效载体,通过语文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规范,并通过写作课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有针对性地以板报、应用文写作比赛等形式强化应用文知识,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第二,分年级要求如下。一年级:掌握便条(包括请假条、留言条、托事条、意见条)、收据(包括借据、收条、领条、欠条)的写作规范,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二年级:掌握启事(包括寻物启事、招领启事)、专用书信(包括倡议书、申请书、表扬信、检讨书)的写作规范,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三年级:掌握通知、通报、请示、演讲稿的写作规范,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四年级、五年级:进一步巩固上述应用文的写作,达到熟练的程度。

6.开展文学社团等活动

开展文学社团等活动,要有时间、地点、内容、载体,按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我们成立了以下社团类组织开展活动:

第一,组建黑白文学社,为文学爱好者打开一扇窗户,为有一定文学创作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内容以学习、交流、审核来稿为主;定期邀请专家来讲座;编辑出版《黑白》社刊,每两个月1期,每学期2期。

第二,成立蓝靛紫戏剧社,招收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入社;每周二课外活动时间为学习创作和表演排练时间;每学期汇报表演一次。

第三,成立朗诵协会,在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上培养有较高水准朗诵和演讲的人才;各班说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可加入协会成为会员;每天晚自习设有推普课,各班推普组长带领全班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诵协会每周集体活动一次,主要研究“每日一拼”的授课内容;每月举行一次小范围的朗诵会,每学期举行一次演讲比赛或朗诵会。

第四,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引导书法爱好者入门,提高学生书法修养,传承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在笔画笔顺正确、正楷字形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如通过笔画走势的变化、笔力的轻重运作、结构的美观、章法的巧妙、通篇的气势来传达作者赋予作品的韵味和意境;每周活动两次,每学期举办两次“中文系书法作品展”,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金秋书画展”;检查和辅导中文系学生“三字”规范书写。

三 中文专业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采用了两条线并行推进的途径:一条线是在课题组老师的领导、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条线是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与学生的实践训练同步进行,用本课题的理念指导学生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训练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保证课题按预定的方案实施,并且从理论上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撰写课题论文和实验报告等。

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训练方法:

1.课堂集中训练与小组合作演练相结合

教育理论要转化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练,课堂集中训练则是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起点。在课堂训练中,指导教师精讲有关专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操作程序、基本要求、训练目标、训练方式方法等,使学生掌握每项技能的特点和基本规律,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演练的方式互学互练,逐步掌握相关技能,实现课堂集中训练与小组合作演练的有机结合。

2.课后活动拓展与学生自学自练相结合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组建各种社团,开展社团活动,如文学社、戏剧社、朗诵协会、书法兴趣小组等;课后定期开展各种训练活动和比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达到促使学生常练技艺、努力提高职业能力的目的,为学生搭建提高与展现技艺的平台。

3.教学观摩、教育见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充分利用周边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学生现场观摩有关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学习优秀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教育见习活动,接受小学教师的指导,协助小学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安排学生到小学顶岗实习,让学生开始以教师的身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

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首先,情境模拟法。训练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个仿真的教学情境,让受训学生扮演教师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演练,经过反复演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其次,案例分析法。教师精选教学案例,组织学生研讨,师生共同评析案例中的教学行为,归纳和总结教学原则与方法。最后,示范模仿演练法。对于三笔字、普通话等教师基本功训练,可以教师先示范,后让学生模仿练习,或者由教师提供训练材料,学生边练习教师边纠正。

在各项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中,表现好、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表现差、专业技能测试不过关的,给予批评,限期整改过关。

课题组成员负责领导、指导学生从事专业技能训练,总结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每学年举办一次“中文系学生专业技能汇报演出”活动,向全校领导师生展示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果,接受大家的评判,以便进一步做好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工作。

在中文专业师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引领下,各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异彩纷呈。在最近两年的江苏省本专科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活动中,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宿迁分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毕业生到小学任教,受到了所在学校的广泛好评。

四 结束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流。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应重视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及其研究工作。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构建以技能为主要培养要素的体系。

参与这项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中文系骨干教师,研究范围涉及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进程等诸多方面,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等特点,使五年制高师中文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训

第7篇

【关键词】地方性院校 师范生教育专业 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22-02

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方向特别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中文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合格的师范技能,使他们将来能得心应手地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这是一项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为此,地方性院校应基于二本学生自身特点和条件,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培养人才,在促使学生学好专业、教师教好专业课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和教学互动之外的培养工作的特色设计。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

一、开设培养师范生技能课程

地方性院校在升本和本科生扩招以后,过去长期重操作技能轻专业理论的师范教育培养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培养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科中文师范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专业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既能够从事中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校内外相关教育工作,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以及各类组织机构从事文员、助理、宣传等有关文字方面的工作。表面上看,中文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择业的范围较广,但是作为师范生,主要是面向初高中的语文教学。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的技能?作为地方性院校中文师范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师范生,应让师范生能够在就业的时候既具备满足初高中教学任务带来的专业技能要求,又能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水平,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竞争力。

根据上述的要求,在中文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仅仅是开设一些传统中文专业的中外文学史和语言学方面课程,很难和学生将来的中学语文教学产生密切联系。地方二本院校的师范生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师资来源,这些学生未来的工作具有技能和学术的二重特性,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一个技术活,而且必须以适当的学术研究做支撑。特别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如果接受过专门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又具有相当的专业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能力,就容易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较好地完成中学语文教学任务。师范生技能课程的开设,既有利于学生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可以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

这些有针对性的师范生技能课程可以是诸如中学语文与现当代文学、中学语文与外国文学、中学语文与古代文学、中学语文与现代汉语等课程。因为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这样除了传统课程外,这些课程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进行教学培养。另外,如能把中学的课本里面涉及的各类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再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类文体所占的分量都不少,以前的主讲老师都是做一个总结性的介绍。现在教师和学生都给予它们足够的重视,不再像传统的中学教育侧重于古文的学习,侧重于每门学科的分析和理解,这样学生的专业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新课程标准就是更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再是仅仅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同外国文学一样,在高中语文必修课里就出现了这样的选修课本,如《外国小说》、《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等。以前,语文课本对外国文学是不太重视的,现如今把它提到了和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结合本专业的课文,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为将来学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扎实师范生的文学基础

21世纪,学校和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学校必须具有开放性的思维,使中学生的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就成了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今天的师范生就是明天讲台上的教师,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除了让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也要让他们懂得知识的运用。

扎实的文学基础是关键,有了扎实的文学基础,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才会得心应手。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制定一些规定,如指定阅读书目和背诵书目,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这些指定的书目和以前指定的大学生必读书目不一样,而是针对师范生专门量身定做的书目,这些书目必须是涉及广泛的,毕竟文史哲不分家,博闻强记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是必需的。除了必读书目外,还有针对性的书目,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有助于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

背诵书目列举出来后,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列举,而应进行定时的测试,并且把它们当做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学生才会有动力去学习。老师要抽取时间进行测试,对学生作出肯定,鼓励学生去积极背诵。同时在考试的时候也要针对背诵的篇目出题,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此外,也可以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或者背诵比赛,激励学生背诵,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总之,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有着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的特征,工作以后他们面对的人大部分是中学生,要有过硬的本领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岗位上立得住脚,在竞争性岗位上突出自己的本性。而地方性院校的中文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就业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在将来的就业工作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才是关键。扎实学生的文学基础可以让学生在就业时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为将来的语文教学工作积累深厚的文学底蕴。

三、增加师范生的实习机会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大学文学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比中学难,而且教学要求和中学语文教学要求是不同的。很多中文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工作后,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知识转换到中学教学中,面对学生会不知所措,而且在面试的时候面对临时说课、讲课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甚至在工作后也很难从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不知道如何才能上好课。地方性院校的学生要想在将来的就业工作中立足,就不能仅仅是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求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对此,可以安排学生到中学去实习,到第一线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知道哪里是侧重点,怎样去教学,怎样安排时间,怎样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到中学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来就业的时候有更强的竞争力。

中文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不应到大三暑假或者大四的高年级阶段才集中实习一次,每年都应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实习,亲自接近中学教学的第一线,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才会更好地适应以后的教学生活。现在有很多学校的实习只是形式,忽视了实习的重要性。地方性院校的师范生多数要在地方中学第一线工作,这些岗位很少有培训,学校的办学宗旨多数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周边、面向全国、奉献社会的办学宗旨。对此,如果注重学生的实习,安排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学生的教育技能水平就能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在就业时就有更大的竞争力。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地方性院校中文师范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不仅仅是要具有扎实的文学基础、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和应变能力。地方性院校在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努力为地方中小学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杰旺.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2]王淑莲.地方院校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

[3]陈重来.试论基于“教师专业化”的师范院校中文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09

[4]肖康舒.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师范教育改革初探[J].肇庆学院学报,2012(3)

[5]杜成煜.中文师范生就业力和竞争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南方论刊,2012 (9)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219)

第8篇

【关键词】微格教学 幼儿师范生 技能培训

1、课题提出背景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如何顺应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对幼儿师范生的教育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在师范生及在职教师的培养实践中,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轻教学技能培训,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课程设置欠科学:专业课设置面面俱到且占有大量课时,而能体现师范性的学科教学技能学习由于课时安排太少,且结合实际不够,常常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作用。所以,导致不少幼儿师范生在下园实习或走向社会后难以较快适应实际教学环境,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薄弱环节。在21世纪的教育事业急需适应期短、起点高的幼儿师范毕业生,因此在学校就要对他们加强教学技能训练。1958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角色扮演”进行改造和研究中,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因此,他们认为师范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如何使教师(或师范生)掌握教学技能上,并明确提出了对教学行为要有分析和反馈,以便提高培训效果;对教学技能要有系统和科学的分类,以便明确培训目的和进行评价;对每一种技能都要进行严格训练,以便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受培训者掌握综合教学技能。在如何进行反馈方面,使用了音像摄录设备,使教学技能的反馈能做到及时、准确、具体,并形成各种风格的生动教学。由此诞生了新的教学手段――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师范教育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它的实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能快速有效提高师范生实际教学技能的好方法。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了微格教学,经过了早期的学习、试验与总结并对可行性进行确认、应用推广与教材开发等阶段的发展,现在已取得显著的成效,微格教学在师范院校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培训教师的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方法,被视为师范生走上讲台的必修课。但是目前在应用微格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微格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教学服务的效能也相应降低。主要表现在:

(1)对微格教学的重视不够,训练仅流于形式。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存在“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现象,本身就放松了对微格教学理论课的重视,到结束前随意一考察,学生也只是随意地准备一下在讲台上走一下形式,师生稍加评议后给个成绩就算完成任务。

(2)课时少,人数多,条件有限,学生的训练仅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这体验式的训练中,学生的教学技能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而且训练时,往往是教师让学微格生自选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试讲,学生一般选自己熟悉的内容、选自己的强项来展示,这实际上违背了微格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3)教学训练中,过于偏重对被培训学生的关注,而忽视对教师的要求,这样教师对微格教学的重视度、责任意识不够,更不用说更好地指导学生。且现有教师人数少,专业化不够。

(4)反馈评价常常不及时,评价的力度也不够。由于时间或其他因素,使得学生得到反馈信息不及时,又或是重放教学过程录像时为按划分的教学技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对被培训学生的评价也仅在表面泛泛而谈,这样学生就不能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并纠正。

(5)微格教学中缺乏对教学技能进行综合的训练。这样容易导致师范生在面对真实复杂的教学情境时,技能的迁移水平受限,或者是将教学技能简单相加、拼凑,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研究目的

(1)通过课题的研究,努力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幼儿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学体系,探索出微格教学的规范化,让微格教学走上更科学更专业的轨道,切实提高幼儿师范院校微格教学的实效。

(2)通过课题的研究,深入挖掘微格教学对培养幼师生教育技能技巧的作用,对培养锻炼幼儿师范生的教育技能技巧做出应有的贡献。

(3)通过课题的研究,督促师范院校学科教学专业教师对微格教学的重视,切实使微格教室成为师范院校培养幼儿师范生的重要场所,充分的发挥微格教室在师范院校的作用。

(4)通过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科教学专业教师纠正以往在微格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使他们走上微格教学的规范化道路,进而提升专业教学的实效性。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微格教学的现状,探索微格教学的规范化。其中包括规范好微格教学的定义、内容、程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并总结出微格教学的特点,提出微格教学实施的若干正确策略。微格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到三十年,理论与实践均有待更深入地研究探索,作为微格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就要求能紧随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步伐,紧密联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实践,将教育理论与微格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规范好微格教学这一实用的模式,用以指导微格教学实践,以期培养出更多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技能高超的幼儿师范生。

(2)研究探讨微格教学在幼儿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作用。利用微格教学法对师范生在课堂中所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进行培养,促使幼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得以提高,从而分析在师范生的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9篇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2年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师范生专业技能与新课改教师技能对接培训课程的开发”和重点研究项目“教师教育新课程标准下师范生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摘要】依据问卷调查结果,确定了师范生急需提高的11项技能,包括教师通用职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师自我管理能力,并根据职业适应的特点,建立了相应技能的达标标准。根据技能训练的特点,提出了师范生职业适应核心能力教学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师范生 技能 标准 训练

我国基础教育在快速发展,而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由于培养周期和与中小学实际脱节诸多原因,致使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和中小学校需求不契合,直接表现为:师范生教师技能薄弱和产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要采取“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等办法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

1师范生职业适应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1.1课程开发的原则

从理论上来讲,个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之间如果能保持协调、平稳的状态,可称为“适应”。职业适应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人和工作组织之间相互满意的过程。师范生职业适应课程是指师范类大学生为适应教师工作所必须补充的关键知识技能的总和。它是高等师范教育专业与教师岗位技能之间“脱节现象”所引起的产物。资料显示我国师范类毕业生一般需要2年的职业适应期。为此,通过建立对接补充课程的方式,在师范生毕业之前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掌握职业适应期必备的核心技能,使高等师范教育大学生专业技能与新课改教师职业技能实现“无缝对接”,以解决师范生专业技能与新课改教师技能脱节的问题。

1.2课程开发的方法

借鉴职业课程开发的经验,整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优势,以新课程教师技能需求为导向,强化师范类课程体系与中小学教师岗位技能之间的联系,开发出系列对接课程,建立相应的培训方案和考评方案,面向在校师范生开展专业课程体系与新课改教师岗位技能之间的对接培训。通过对接教育,促进大学生尽快实现学科专业体系向岗位技能的拓展,达到岗位技能要求,实现专业与岗位技能对接,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成熟度、职业规划与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满足新课程对教师知识和技能上的需求,实现职业适应。

2师范生职业适应课程内容的确定

课题组借鉴《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标准》[1]制定了师范生职业适应性调查问卷,问卷3部分共20项。第一部分:教师通用职业能力。第二部分:教师专业能力。第三部分:教师自我管理能力(品质)。对2011-2012年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类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89份,收回问卷355份,有效问卷346份。对问卷进行统计发现,认为“急需提高的职业能力”中,第一部分:沟通能力占73.7%,团队合作能力占58.7%,其余在45%以下。在第二部分:把握课程标准能力(65.0%)、教学设计能力(60.1%)、课堂管理能力(56.4%)、学法指导能力(54.3%)、教学评价能力(46.9%),其余在45%以下。在第三部分:责任心(61.9%)、积极心态(54.3%)、时间管理(50.6%)、职业操守(48.8%),其余在45%以下。笔者以45%需求率为界限,划分出课程开发的内容。

3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训练方法

郭黎岩等认为[2]从师范生毕业后一年内的任职情况来看,新教师职业生涯初

期有明显的不适应感,已经逐渐成为新教师群体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不适应主要是源于新教师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中职业心理准备的不足。这种问题无疑是来自于师范教育本身,因此,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和师范生职业适应能力应从师范教育入手,必须及早地对师范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尽早做好职业心理准备,提高师范生职业成熟度。

职业能力通常可分为:通用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可迁移技能(品质),提高师范生职业适应能力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以提高师范生职业适应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师范生通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内容的建构与训练方法

3.1.1沟通能力课程标准与训练方法

有效沟通技能是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当前新教师最突出的技能缺陷是有效的沟通。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进行广泛地沟通,通常要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同事沟通、与上级沟通、与社会沟通等。师范生的教师适应课程必须突出沟通经验的重要地位。师范生沟通能力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能够倾听对方的表达。第二,能够保持长时间有效沟通。第三,能够及时反馈。师范生必须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即:沟通从友善开始;能够主动沟通;能够做到重视人、尊重人、赞美人;能够善于倾听;沟通过程中能够注视别人的眼睛;让你脸上充满微笑;沟通需要恰当的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等。

师范生沟通的训练一般方法是:选择教法设计训练程序交流教师点评、形成共识达标测评强化。能力训练常用情景模拟、操练、角色扮演、视听等教学方法。实施达标测评既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能力现状,更加明确自我训练目标。通过激励和反复训练,达到师范生的沟通技能要求。达标测评可以用《沟通能力测评量表》来测评。

3.1.2团队合作能力课程内容的建构与训练方法

教师职业既需要教师团队的共同合作,也需要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型团队。因而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对于教师的职业活动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师范生团队合作能力课程标准主要如下:第一,能够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相互合作。第二,能够为了实现教师团队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第三,能够在必要时为了团队利益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师范生在团队合作应坚持的原则是: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有效沟通;完成团体任务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要有集体的理念,甘于奉献,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成员间有相互配合意识和能力;团体成果属于团体成员;个人间有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与上述沟通能力训练方法相同。通过训练使师范生掌握团队合作的要点:真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换位思考);对他人表现出诚挚的兴趣和关切;使别人觉得他很重要;多欣赏别人的优点;真诚的赞美别人;谈论对方感兴趣或关心的问题;作一个认真的听众;给别人以真诚的微笑;不要随意批评、埋怨、指责他人;避免争吵。

3.2师范生教师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建构与训练方法

师范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是职业适应能力的核心。对于尚未进入职业适应期师范生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体验,在教师职业技能上往往在熟练性、灵活性的有巨大差异,其薄弱环节主要如下:把握课程标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学法指导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为此在职业适应课程体系中,应该突出上述5方面的内容和课程标准

3.2.1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建构

3.2.1.1把握课程标准能力

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师范生在从教之前必须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涵义,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准。第一,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运用新课程三维目标来判断和把握课程的整体标准和章节标准,自觉运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第二,能够理解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本功能,努力实现新课改中倡导的价值与行为。

3.2.1.2教学设计能力标准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诸多环节的预设。为达到教师职业适应,师范生应达到一下标准:第一,能够基于学情特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安全、友爱和归属感、相互尊重的班级氛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只有当较为低层级的需求被满足以后,学生才会才产生高一更次的需求,即学习的需求。第二,能够基于课程以及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能够初步学会分析教材,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出教学进程。第三,能够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由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转变。

3.2.1.3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标准

教学组织是完成课堂教学的保障,师范生应该能够初步的掌控课堂,达到以下标准:第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秩序。第二,能够较为合理的分解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运用教学策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能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逐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3.2.1.4学法指导能力标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师范生学法指导应达到以下标准:第一,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提出学习要求,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进行初步的引导。能够对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考试等环节进行合理指导。第二,能够指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习惯。按照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3.2.1.5教学评价能力标准

教学评价是反馈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过程。为此师范生应达到以下标准:第一,能够运用教学质量评价技术,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运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指导教学改革,发挥优势,克服不足。第二,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努力做到科学、客观、公平,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全面提高”的评价目的。

3.2.2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方法

3.2.2.1微格教学训练

运用微格教学训练技术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个性化训练与指导,能够快速提升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技术的特点是注重技能的强化与整合,可以提高训练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3.2.2.2模拟课堂训练

技能训练适宜运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可以以师范生所在的班级为单位,采用上汇报课、公开课等形式让师范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体验教师职业活动,体验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反馈,提升其教学能力和学习指导能力。

3.2.2.3实习实践训练

实习实践是师范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在真实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活动的过程。具有实战性、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师范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敢于展现,课后认真反思,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达到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

3.3师范生自我管理核心能力课程的建构与训练方法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无论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职业品质。这种品质可以从一个职业迁移到另一个职业当中,具有共性的特征。对师范生职业适应能力课程来说,责任心、积极心态、职业操守、时间管理是师范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点。

3.3.1自我管理能力课程

3.3.1.1教师责任心的课程标准

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责任心是教师职业活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必须用于担当,承担起人民教师的职责。对于师范生来说,责任心应达到的基本标准是:第一,能够认识到教育工作责任感的重要性。第二,能够体会到高度责任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3.3.1.2积极心态训练的课程标准

教师心理状态不仅会直接自身职业活动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职业活动所出现的不良现象,与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不健康有直接关系。对师范生来说,积极心态应具备以下标准:第一,能够自我调适,保持健康的心态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第二,能够确定积极的目标并始终如一坚持下去。第三,能够控制自己的焦虑和情绪。

3.3.1.3时间管理能力的课程标准

时间管理是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生涯规划理论,人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工作(学习)、生活和休闲三个部分。师范生必须掌握一种以上时间管理方法,如:ABC工作法等。第二,能够指导学生科学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分配学习、生活和休闲时间,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力投入学习中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3.1.4职业操守

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缺乏一定的实践工作体验,因而对师范生的职业道德课程标准应定位于:第一,能够从事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第二,能够爱护学生,维护学生的权益。第三,能够依法执教,为人师表。

3.3.2自我管理能力训练方法

自我管理能力训练方法与通用职业技能训练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自我管理能力需要从思想上进行引导,使师范生首先要改变已有的思维定势和习惯,然后建立新的自我管理能力。头脑风暴法、人物访谈法、社会调查法对于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 国外高师教育课程设置分析

1.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广泛、形式灵活

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大,学时比重高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师教育课程中是普遍的。国外教育专业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所教授的科目涉猎广泛,便于学生全面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例如美国的教育专业课程种类繁多,既包括教育基础理论,又包括教育方法和技能课程(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和测量、教材教法、普通教法、教育技术学等)。其他国家教育专业课程种类也是涉猎广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国外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呈现出灵活和多样性的特点。主要形式有讲座、专题讨论,也有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共同进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2.教育实践时间长,形式多样

国外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注重学生教学实践。学生教学实践时间长、形式多样、实习时间普遍较长,认为教育见习、实习是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英国的 BED课程(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和PGCE课程(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在基地学校的教育教学时间分别达到24周和32周,以保证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学校教学第一线接受培训和经受锻炼。德国要求师范生在大学阶段要安排实践,还规定大学阶段毕业后还需要进行2年见习时间以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得心应手地投入工作。而法国在教育实践方面更呈现系统化和制度化。在两年的学习中,学生将进行三类教育实习,即熟悉性实习(stage de sensibilisation);(指导教师)陪同实践实习(stage de pratique accompagne);责任实习 (stage en responsabilite)。三个学习阶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逐步掌握教学技巧,掌握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实习内容上看,国外非常重视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英国、美国等国对师范生的实习尤其重视,一般都由校长、教育专家和非常有经验的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对师范生进行指导,防止学生实习受到错误行为和方式的影响。

3.注重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国外高师教育课程很注重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例如,英国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就包括:口语表达、与学生交往、组织管理、设计教学、演示教具等多个方面,基本反映了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法国未来的教师都要接受关于新技术的职业技能培训。以视听技术和计算机技能方面为例,要求教师应当具备最低的能力,其中包括:自主地使用图像和声音传播设备;能够制作合成性资料(图像、图表、曲线图等);能够使用获取信息的新工具,如地方或在线的资料库,计算机资料查询,多媒体等等。

4.教师教育课程培养规格高

尽管本科水平的师资培养目前仍然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已经出现了师资培训在规格上上升的趋势。例如,现在美国的很多学校要求新任教师应拥有硕士学位,有的甚至提出博士学位的要求。研究生水平的高师教育方案数量正在夸大,招生人数也在上升。英国规定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而初中以上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5.课程要加强和中小学的联系

如英国主张中小学应参与对师范生的培训工作,并促进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从事理论教学的大学教师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也使中小学指导教师有机会提高理论素养。美国的古德莱德创造了“中小学――大学互结伙伴”这一概念,并论述了二者之间互补互益关系。

二、 我国高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无论从课程设置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极大提高,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1)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偏低,内容陈旧单一

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量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4,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所占比例不足10%,与西方发达国际相比有较大差距。教育课程设置内容陈旧、僵化,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专业课内容空洞,只讲理论,较少结合教学实际。脱离高师教育培养目标。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科目也只有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三门,且内容陈旧,政策说教成分大,对如何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缺乏指导性;教材教法课程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避重就轻,过多介绍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各种流派及其发展,将其作为一种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忽视对特定学科特殊性的探讨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了却不会用。从教学方法来看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学生根本参与不进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角色转换很慢。

(2)选修课比例较低

在传统的高师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必修课一统天下,选修课开设较少,学生没有自,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即使开设一些选修课比重也不大,可供学生选择的科目也很少,内容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3)学科专业课比重过大

我国高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较大,大约为7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专业课最多也仅为40%,师范院校除了多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课程外,和其他综合性大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缺乏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也体现不出师范大学培养教育人才的目的。

2.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欠缺

我国高师教育存在的另一大不足之处就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欠缺。与国外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相比,我国在这方面对师范生的教育和投入少得可怜。导致师范毕业生职业意识薄弱,职业技能缺失。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师范毕业生大多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善于表达;文字写作能力差,板书不规范;不会制作教具,不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化教学等先进教学工具。组织管理能力欠缺,很难胜任班主任工作,不能有效地组织和学生的课外活动。这些都是由于师范生在校期间没有受过正规、系统、先进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所致。

3.教育实践时间短,质量差

我国高师教育在教育实践环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教育实概为6周左右时间。除去实习开始一周的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周,占四年总学时的4%。实习时间集中,教育见习时间不定,流于形式。因此造成学生在实习学校还没有进入教师状态实习期就结束了。学生根本无法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更谈不上教育临床经验和教育学理念的形成。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诸多基本技能都要从头学起,大大延长了从新手教师向专业教师的过渡时间,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甚至影响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4.教师培养规格偏低

至2001年底,全国小学专任教师学历96.81%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其中专科以上27.40%;初中教师88.81%为师范专科或其他大专毕业,其中本科以上16.95%;普通高中教师70.71%为师范本科或其他本科为起点。其中研究生0.63%。虽然教师学历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和国外师资力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5.师范院校缺少和中小学的联系

如果按照社会的发展变化家长、学生新需求中小学课程的调整师范院校的课程调整的模式来设置课程,师范课程往往会滞后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例如,自1993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学计划已把带有较大综合程度的“社会”课列入小学必修课,许多学校借鉴外国经验,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培养学生综合组织的STS 课程,但师范院校至今不仅没有与之对应的学科课程,甚至连学科教法课程也没有。这主要是由于师范院校缺少和中小学联系所致。他们盲目地认为师范院校是大学,和中小学是两个层次上的教育,但是他们忘记了师范院校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了给中小学培养教师。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师范院校的教育课程设置在把握时代脉搏、有预见地超前发展并及时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三、 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高师教育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师范毕业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差和创造能力不强的现状,特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改革课程结构――强化教育类课程,浓缩学科专业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

针对我国高师教师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比重小,学科专业课程比重大的情况,应当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在已开设的心理学、教育学和教材教法课程的基础上新增新兴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技术;学生就业指导、心理测验和咨询技术、教育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教育课程,提高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使之占到总学时的30%左右。

适当削减学科专业课程的总课时,强调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广博性和系统性,重在思维训练,削减课程难度,使之降低到总学时的30%左右。

同时应适当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增加课程门类,特别是增加一些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关的课程。选修课可按照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分为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授课时数可长可短,授课形式多种多样。

2.增加教学实践时间,重视教学实践质量

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最少应该达到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10 - 12 周左右;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见习机会和时间,并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另一方面改变单打一的集中实习方式,我们认为结合我国的实际可以采用分段实习的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使学生学完一段理论知识后就亲身去实践体验一下,这使新毕业的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能站在教学的最前沿。

3.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各师范院校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如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口语、书法课等,使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能力、技巧和方法,为将要从事的教师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如采用微格教学实践,由师生组成微型课堂,用录音、录像等方法对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进行实况记录,为了使师范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要重放录音、录像,并与事先设计相对照找出不足,及时修改之后,再次实践,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另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与一些中学长期建立联系,很多学生在四年中有机会到中学去兼做课外辅导员,可以锻炼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除此之外,在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等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去中学搞教育见习活动,以听课为主,学习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

在教学技能训练上,教师应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师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熟悉多媒体教学,会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注意与常规教学媒体结合起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学现代化,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水平。

4.提升教师培训规格

虽然我们的目的不只是提高教师的学历,因为毕竟学历不代表能力,但是我们必须相信在一定程度上,高学历水平的师资队伍对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中提出:到2005年,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的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均力争达到50%左右;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的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均力争达到80%以上;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要达到一定比例。

5.加强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联系

第11篇

关键词:写作能力;写作课程;课外活动;毕业论文

笔者作为师范类院校艺术系教师,每年都要指导艺术生的毕业论文,一提到写论文,学生就会下意识地到百度搜索,找素材、抄定义、写概念,大多不会总结自己几年大学学习生活中所写的知识和观点,学生所写论文大多话不扣题、内容空洞、格式错乱、东拼西凑、逻辑混乱,甚至选题都不对,教师在指导工作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而学生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许多指导论文的教师纷纷感慨艺术生写作水平非常差。由此可见,师范类艺术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研究出一条可行的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笔者由此现象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在基础上着手培养,注重点滴积累,循序渐进,以下总结了几点培养的对策,旨在抛砖引玉,更好地和广大教师朋友们探讨。

一、提高对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

师范类艺术生在入学时文化课成绩差、分数线比较低,而且艺术生普遍比较重视艺术专业课,认为写论文没必要,艺术类学生的实力体现在绘画作品的表现上,这导致他们对文化课学习的观念比较淡薄,更别提写作能力的提高了。作为教师要经常向学生强调良好的写作能力可以提升个人的表达能力,更好地和他人进行交流,写作能力强的人往往更懂得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个人观点也不会因为缺乏表达途径而被困于脑中,师范生在往后课堂教学中,教学水平体现在表达能力中,如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在教案的写作中也能体现出来。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得到重视。同时,师范类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会面临教学水平的培养、辅导学生写作、职称论文的发表等相关的工作,写作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写作能力的培养将伴随其一生,可见其重要性。

态度决定一切,师范类艺术生要重视写作能力的锻炼,认真学习,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研究。

二、开设写作课程

笔者了解到,一些学生面临写作困境,出现东拼西凑、逻辑混乱等写作问题,确实是由于写作水平有限。这类学生平时不经常看书,也认为没有必要写论文和文章,所以面临写作时无从下手,写作领悟能力有限,自学难以完成写作要求。在大学阶段,只有大学语文课程稍与写作相关。所以,笔者认为,开设写作课程,是提高师范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在系统的写作课程学习中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写作理论知识。同时将写作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学生必然会更加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会比一般的课程会更加提高。写作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涉及写作的相关知识,规范学生写作的格式,以更好地为以后的毕业论准备,

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能更多地接触文章实际,阅读更多优秀文章和论文,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能分辨文章好坏,提高阅读水平,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对于培养良好写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读得越多,对语言的潜力就会有更好的理解,更能体会到语言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积累一定的写作知识,真正面临写作的时候不会觉得肚里没货,在课程中不仅学习到专业的写作知识,又为课后自学打下基础。

三、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

师范生的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而又紧密联系专业发展的,在师范生的课外活动中,相关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对此有帮助的活动,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如举办主题征文比赛,新课程教案写作比赛、创新论坛比赛,开展读书活动月、学生会新闻简报等相关活动,有一些活动可以每年举行,有一些可以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争取每年每学期都有相关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形成一个学习的风气,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同时也提升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所以,开展相关的写作活动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此类活动应贯穿大一到大四的学习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开辟多种途径创造机会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经常练习,才能更好地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

高校应规定学年论文的写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准备。否则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许多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如何写,如笔者经常碰到一些大四的毕业生,在写毕业论文时不会写摘要、关键词、用第三人称等基本问题,错误百出。因此,在学年论文的培养上,不能等同于平时的文化课论文,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每学期学习的课程,按照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要求其完成学年论文的写作。笔者认为,加强学年论文的写作才能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学生写论文的格式,学年论文是一个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途径,也是提高写作能力最好的途径。

四、加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毕业论文综合地反映了学生是否具有大学本科毕业的水平,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四年来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也是写作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要从高校管理层、教师、学生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有更好的写作水平作为基础。

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从选题、草稿、格式等许多问题非常琐碎,一般都需要反复修改才能符合要求,这就需要花费教师非常多的心思,由于毕业生大多分布比较散,难以集中点评,导致教师在指导论文的时候难以和学生交流和指导,帮助其修改论文,如果再碰上一些敷衍的学生,工作起来会更加被动。

基于两者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分配给教师合适的指导工作量,不能过多,如安排10个毕业生左右比较合适。同时,论文的指导工作也不能仅仅是简单分配到教师手上了事,笔者建议在相关部门成立在学院里成立论文督察小组,高标准、严要求,检查论文的进展,在格式上进行规范、内容上再给予抄袭的排查,确保论文的原创性。

笔者认为提高师范生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建设。同时为学生提供多个平台、途径,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以学生为本,在培养方式上也要讲究循序渐进,软硬兼施,在鼓励多读多写,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有相关的硬性任务,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该严格的时候不能降低要求,必须要有措施应对,给予一定的压力以迫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学习写作的相关知识。

总之,提高师范生的写作水平势在必行,只要能引起足够重视,采取一定的培养措施,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在面临当前师范类艺术生写作水平较低、而社会对未来的师范生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式下,提出培养的几点探索,以其提醒广大教师同仁一起探索、一起努力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第12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师范生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已经从企业领域走进了教育领域,并且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要想保持自己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就必须实现知识和技术上的创新。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却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正是这一情形的真实写照。目前,为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教育部门已经开始引入知识管理。以知识为核心的高等师范院校也必须运用知识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并探索高校知识管理的新规律。

1调查对象

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后,笔者根据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解,参考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中的问卷维度的设计,从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角度出发,制定了问卷的四个维度: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和整理、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利用和创新。由于在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中难以做到知识测评,因此本文中没有对知识测评这一环节进行调查。

知识获取维度主要考察师范生是否具有明确的知识需求,是否注重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知识的存储和整理维度考察师范生的知识存储是否及时,是否经常进行知识整理和注意知识存储的方式;知识的共享维度主要考察师范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是否能够自如地将自己的知识表达出来以及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方式;知识的利用和创新维度主要考察师范生是否具备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知识利用的途径,是否具有知识创新的意识。

本研究主要以湖南和福建省五所不同地方、不同层次高校的师范生为调查对象,五所学校分别是:湖南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中,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143份,其中有效问卷143份,问卷回收率为55.0%,问卷有效率为100%。

2 调查结果和问题分析

2.1知识的获取问题分析

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6.78%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需要哪方面的知识。而其他学生基本上都处在一个模糊或者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他们只是被动地学习。这说明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盲目,缺乏明确的知识需求,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容易造成知识的混乱,不利于知识管理。

2.2知识的存储问题分析

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高校师范生都有知识存储的意识,但还是有部分学生知识存储的意识不够强。问卷结果显示,14.69%的学生有立即记录信息的习惯,46.15%的学生会经常记录信息,32.87%的学生很少记录信息,从不记录信息的比例占6.29%,说明高校师范生在及时进行知识存储做得远远不够。

2.3知识的共享问题分析

笔者对当前高校师范生知识交流和共享情况进行了调查,关于分享意愿的调查,其中非常愿意分享的比例为18.88%,愿意分享的比例为46.15%,视情况而定的比例为28.67%,而不愿意分享知识的比例为6.29%,说明高校师范生之间的交流共享氛围不够浓厚。主动分享知识所占比例28.67%,主动与项目组成员或关系亲近的人群分享的学生占比例35.66%,不主动分享,但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学生占比例31.47%,不和别人进行交流分享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2%。

2.4 知识的利用和创新问题分析

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7.48%的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忙于考证以增加就业的筹码,忙于学生会或社团活动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基本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知识创新,对于他们来说,只要顺利毕业,然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很好了。从调查中,我们看到的是知识有效运用的缺乏和对知识创新的忽视,很多学生根本意识不到知识运用和创新的重要性。

总之,虽然有一部分的师范生能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利用,但缺乏有效的知识运用,而且知识创新意识薄弱,这表明,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3原因分析

3.1主体性的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知识需求,获取知识的时候比较盲目,基本上老师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然而,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师范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知识不断地进行学习、存储、整理、反思、交流、共享、运用和创新的过程,是一项复杂而辛苦的活动。需要师范生具备明确的学习目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它离不开师范生的自主能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师范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会阻碍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

3.2意识与实践的缺乏

问卷结果显示,17.48%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地存储,这表示他们在无意识中进行了知识管理。然而,这些无意识的行为无法对学习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虽然网络已经进入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由于师范生缺乏有效地个人知识管理,因此,面对当前海量的信息资源,许多师范生仍然有力不从心之感,很少能主动利用网络与其他同学就专业问题、学习方法等进行探讨,也很少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师范生知识管理中存在的这一问题,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的获取,不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个人知识建构能力,从而限制了师范生的专业发展。目前,自学是师范生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是当前高校师范生摆脱知识不足以及完善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

3.3指导的缺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型社会中,师资培育应更重视如何协助师资生将所学过的教育理论与相关的学习经验进行系统性管理,强化其专业反省机制,提升专业学习与发展之成效。”师范院校教师是典型的知识群体,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信息素养,他们在知识与专业上的优势是为高校师范生提供个人知识管理指导的重要条件。

4总结

师范生是未来的知识工作者,未来的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知识管理是师范生管理好个人知识的科学方法,能够使师范生提高学习效率和竞争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师范生应该掌握并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技术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