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语文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时间:2023-02-22 11:0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育实习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教学阅读网络写作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middle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from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to tools knowledge of skills teaching, the emergence of a weakening of the aesthetic

Keywords: teaching reading network writing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这接近两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已经从人文性教育渐渐走向了“工具化”的知识技能教学。语文的实用性越来越明显,而审美等人文教育方面却逐步弱化。在相当多的学生心目中,语文已不再是传播祖国优美文字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的学科,而是变成了升学就业的必备工具。对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在学生中进行调查,想要借此揭示出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的问题所在。其中,本次调查人数共184人,收回有效问卷178份。

一“教”中的人文空白

在此次调查中,我首先从“教”入手,意在通过“教”掌握学生接受语文教学的心理,从而达到探寻一些改善语文的人文性教育的途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下这些问题:

1.是否喜欢语文课?A喜欢B不喜欢C一般

喜欢理由:

A语文课上的有趣B是升学就业关键C可以增加知识面\陶冶情操等

不喜欢理由:

A语文课无趣B其他

2.你对现在的语文课满意吗?你希望语文课应当怎样上?

在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中,学习知识的自觉性还没有完全的培养起来,因此,课程是否有趣是他们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在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中,因为语文课上的有趣的只占36%,而因为升学就业关键不得不念语文的状况则占到了32%,至于一些审美性的陶冶情操等语文最基本的功能则更低,只有11.3%。

为什么会在以人文特征为主的语文教育中会出现如此反常的状况呢?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习过程中发现,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在就业升学的压力下,语文教育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应试印记。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以第八册为例,全册共6个单元,其中,科技性说明文居然占了2个单元,而真正无工具性倾向有文学色彩的小说及散文只有一个单元共5篇课文的课程。在第四单元(即科技说明文单元之一)的序言是这么说的:“人们常说,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①从这篇序言不难看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价值观使当前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重视科学知识的价值成为这一课程观的核心。并且,这一课程观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几篇被选入的教材包括《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大自然的语言》等,语言生涩拗口,课文单调枯燥,不是说不应该有科技型的文章,而是这样的文章作为语文课文竟然占了两个单元,实在太多。因为“缺乏生命意义的课程迫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戴着面具做痛苦的表演”,②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体验,丧失对可能生活的憧憬。这样的课程,极端地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把学生局限在科学世界里,学生活蹦乱跳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而当我们回到那些真正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课文中时,却又不无遗憾地发现,人文类叙事性作品中的教学重心依然是放在中心思想人物塑造等基础技能方面,而很少有对文章精辟细致的审美分析,导致学生对课文选材的不了解甚至抵触的情绪。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系统分析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过铁道而让作者泪流满面的事情,只是一味的强调父亲的辛劳,而对儿子本身与父亲的隔膜却草草而过,阻隔了父子之间深处的情感交流的变化。而初中生涉世未深,很难了解父母谋生的艰辛,而课文中对父亲辛劳又如老生常谈不再新鲜,因此学生课后对这篇名篇反映比较一般,有的甚至扬言“我写的比他要好!”因此,如何从语文教育方法入手,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透彻的人文体验和感悟,从而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良好地调动起来,是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关键。

我们认为,课堂是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体现人文素养。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性在于人的个性发展及完善。尤其是语文的课堂教学,要以对人的生命发展的尊重和开发为重要支点,树立充分的人文环境,体现人文情怀,这样才不会从“教”这条最根本的路上失落了语文的人文精神。

二“学”中的人文缺失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本性。如果以全面塑造学生人格为教育己任,语文课则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保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营造特殊的人文语境,促进人们人格的高扬与文化品质的发展。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语文的教育则必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语文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品质的使命。

这次调查我们针对中学生对语文功用性的理解设置了以下问题:

3你觉得语文学习有用吗?

A.有用B.没用

有用的理由:A.升学就业 B.基本素质 C.其他

从调查取得的这些数据当中可以看出,93.25%的学生认为语文这门课程的设置是有用的,在这93.25%的学生中,又有86.34%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就业。那么,是什么促使学生们的目光大量地集中在升学就业如此沉甸甸的话题上呢?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看看语文这个词的含义:从字面上来说,“语”,有语言与说话的含义,可以把这个看做是语文的基本功用,学习母语并顺畅的使用它;“文”,文章文化与个人的素养(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学习文章提高文化程度与个人素养。

然而,从现实的语文教育来看,我们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些。我们考查的是一个学生的语文,主要是考查他(她)的语言水平,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如此。社会上流传极为广泛的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成为学生为之自豪或者自卑的现象在现实生活当中屡见不鲜。就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不少学生家长对他们提出的目标是要“进重点中学、考大学、找好工作”,摆在他们面前的首先是考试。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都要补课,科目不一,但都是考试中体现出来的薄弱科目。初二的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话或许会有些偏颇,但大方向还是要尊崇的。故此,社会环境所需成为他们学习的目的。体现在语文上也一样,摆脱了语文学科审美性、人文性等原始特性,学生们追求的是语文的实用性,具体体现在升学就业上。

近年,伴随着“素质教育”这一口号的诞生,针对语文的功用问题,教育工作者们不断修订语文教育大纲,努力把语文这一概念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大纲的制定告一段落,接踵而来的是实施的问题,在讲究科技与人才的现代社会,语文教育如何做到原始功能的回归成为了重中之重。

三、阅读与写作的困境挣扎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们不仅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课外阅读更是中学生读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培养还是思想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写作更是贯穿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我们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和写作的状况如何呢?

据调查,89%的学生阅读书目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只有10%-11%的学生涉足严肃读物或经典著作。在学生们看来与其选择那些富有哲理的、难懂的名著,他们宁愿选择网络小说,青春校园小说这样通俗易懂的读物。而在看名著的10%学生中,只有五成的学生看过10部以下的中外名著。由于上述提到的教学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又由于社会的原因,如人们对科技的重视,网络的迅速发展等,使学生将阅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了军事、科幻领域,而忽视了对古典文学、现代小说的摄取,导致学生阅读视野狭窄,阅读格调普遍下降。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批改学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利用家里的电脑资源,从网上摘抄有关篇目的评论。他们阅读视为硬性规定要做的事,而没有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亦无法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养分。作为教育者,我并不反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但毫不经过自己阅读咀嚼,就照抄照办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当然也不乏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汲取书中优美的语句,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阅读习惯与阅读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两次单元考中,我们发觉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对文中含义的模糊理解,凭感觉答题,不能客观、全面、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作答,从而导致阅读质量不高,阅读部分的成绩自然也偏低。比如第一单元考试卷,阅读部分的第一题“给短文写一个标题”,该题要求学生在正确、完整把握短文大意的情况下给文章加一个标题,但很多学生概括抽象文章大意的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在写标题时往往丢三落四,不能做到完整全面,这从一方面反映了现在学生的语言把握能力。

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语文 课程改革

1 高职语文学科课程改革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语文在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是,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语文的教学课时被大量削减,有些工科专业甚至取消了语文课。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语文课所面临的共同境遇。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重视,削减课时,甚至视之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并加以取缔。二是,学生不重视,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对语文学习无新鲜感而产生厌倦情绪。三是,教学内容停留在以字、词、句、章为主的中学教学阶段,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高职院校大都采用的是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在校外实习或顶岗实习一年。为了保证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教学必然前移。因此,也只有从基础课开刀,尤其是语文课首当其冲,教学课时被大量削减,甚至被取缔,这也就不难理解了。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在这场大改革中是不是只能面临着被改掉的厄运?如果高职院校语文课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么,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高职语文是不是应该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出局?我们认为高职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从高职学生目前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看,语文学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对语文这门工具没有很好地掌握,许多学生连申请书、求职信这类常用的应用文都不会写,要么是格式不当,要么是错别字连篇。说起话来要么是词不达意,要么是胆怯害羞不敢表达。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看,语文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语文教学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全面素质得以提升。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制造机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也确实不是令人满意的。教材缺乏高职的针对性,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从严格意义上进,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要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应当是高职院校所有课程为之努力并实现的目标,高职语文也不例外。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通过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要达到贴近学生,学而能用的效果,要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良好效果。

高职语文课并不像现代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那样可以淘汰出局,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的链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高职院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应当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搭建起一个平台。同时,需要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机制,我们的设想和作法是:

2 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机制

2.1 确立高职语文课程指导思想

高职语文课程,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教理念为指导,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引领,渗透职业教育的思想,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对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实现语文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扎实推进语文素养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2.2 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目标和任务

1)围绕国家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提出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并组织实施;通过语文教学实验,形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2)探索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程管理,特别是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经验,探索语文课程发展的机制,研究和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符合学校、学生实际与发展需要的应用语文课程。增强语文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作用;形成并完善的符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充分体现:明确的基本内容、革新的学科发展方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合理的学时学分分配;形成并完善一套先进科学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及网上课件等手段进行教学;形成并完善一套适用的高水平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辅导材料、习题集等;形成并完善一套科学的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其内容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理解、认知、综合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多层次的考察。3)积极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特别要鼓励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形成与语文课程改革实施相适应的语文教学体制;根据新语文课程重视实践与实践教学的要求,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等语文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并提高其使用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4)探索职业学院语文教学评估制度的改革,尝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语文评价内容和标准,试行语文评价的新方法,逐步形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教师语文教学的评价改革。尝试建立以语文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共同参与互动评估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语文教师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语文教师评价制度和促进学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

2.3 高职语文课程实验内容

根据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国家职业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编写“新语文课程标准”,并探索出运用“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导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操作要领,在实验中改进、完善和发展符合“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应用语文新教材。进行新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实验。进行语文新课程体系中的校本语文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实践。深入探索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技术与策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研究校本语文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发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本语文课程。

进行符合新语文课程理念的语文学习方式和语文教学方式的研究。研究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语文和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适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育教学新途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学习和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进行新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并建立符合语文素质教育思想、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即:建立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促进语文教师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不断促进语文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2.4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宣传动员。提高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积极支持和参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决策和相关工作。收集先行实验地区和学校的语文课改资料、光盘、总结材料、实验方案、评价材料等,较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展适合校情、学情的课改实验,做好语文课改实践经验的积累。根据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国家职业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在深入研究地基础上编写“新语文课程标准”。运用“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新语文教学大纲》,根据《新语文教学大纲》编写“语文新教材”。

(2)实施阶段:结合高职的特点,以实际应用“语文”相关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现在的语文课程体系。

课程开设方式灵活,“必修课、选修课两结合”。在课程的开设方式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对高职人才规格的要求,将“实用语文”课程开设为:必修课和任选课,以对应不同专业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课程内容强调“必需、够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并以专业知识与能力为中心。针对各专业培养行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安排“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的掌握,重点突出“必需、够用”的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就业的应岗、转岗、换岗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教材改革,“求优、求新、求适用”。选用教材方面,坚持“求优求新求适用” 的原则。

尽量采用优秀获奖教材、较近时期的新教材。尽量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并结合当前素质教育专业教材的发展形势,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经验水平,编写新教材及选修课讲义,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应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采用“理论知识+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大力实践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采用了“理论知识+实践训练”的课程模式,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入案例式、示范式、训练式、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学习。落实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行“课堂+准课堂”职业综合能力训练体系,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准课堂”“准课程化”的早训、晚训能力训练模式,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课程考试形式,凸显能力本位。在考试方式上,为凸显能力本位,分别采用了卷面理论考核、实践运用考核、情景考核、写作学习论文、参加证书考级等多种形式,以强化学生的能力运用的重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每位教师特长,优化组合任课教师。每位授课教师在遵守基本教学规则的前提下,对讲课次序或讲授方式,可自主把握,以尽量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展现个人魅力。

(3)总结阶段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素质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①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间题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轮番讲授,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为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质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另一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一般常识。学生可从教师深人讲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匠心独运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细节编排、场面描绘、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情感、艺术、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础上,完成字、词、句、修辞、逻辑、篇章的学习,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类课可以借助于文学讲座、评论、阅读指导、读书报告、播放录像等形式,努力实现文学的立体传授与立体接受,并进行辅导、答疑、讨论,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写作训练模块

高职学生尤其要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以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和探索

目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是令教师和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提高作文水平需要长期的努力,不能一蹴而就,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教师轻视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教育体制的障碍使得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带有明显的模式化、功利化倾向。“假、大、空”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的作文中,这使得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由此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导致写作教学进入一个比较困惑的境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尝试对此进行深度的探究。然而,针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改革能否在实践中取得成功,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笔者认为,要搞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深度把握写作规矩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认为,要先立定写作规矩,后才能照规矩写文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初学写作应该先学习章法,作文教学的症结在于学生作文不能做到‘有物’、‘有序’、‘有法”。由此可见,写作是要“规矩”、要“法”的,在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尤其要重视对写作的章法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语文教师要尽量运用章法技巧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引导中学生掌握行文的基本格式,让学生形成合理的行文思路。当然,无限夸大写作规矩的作用是不可取的。如果以把握规矩之名而大搞“八股文”、模板训练,是违背写作教学的规律的。要知道规矩只是写好作文的一个方面,千万不能忽视作文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二、弄清中学生写作与应用写作、文学创作的区别

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写作和应用写作的区别。应用写作是指根据日常生活或工作需要而做的个人简历、调查报告、实习报告、思想汇报、工作总结等实用性文体,具有实用价值。学生练习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不是要求这些文章具有社会使用价值,而是要练习写各种体裁文章的规范和能力。例如练习写请假条,并不是要请假,而是要掌握写请假条的规范,训练写请假条的能力;练习写信,并不一定都要发出去。因此,写作教学的序列不能按照生活的进程来安排,而只能按照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来安排。

其次,学生写作区别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有人把中学生写作等同于文学创作。有的语文教师按照这样的理念指导学生的作文,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的作文和文学创作严格区分开来。简要地说,学校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既然作文都是要求成‘文’的,因此也必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关文章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实用的文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知识。但‘文章’不等于‘文学作品’,在作文训练中不能不加区别。总之,中学生的作文是写作练习,是练习掌握书面语言的规范和能力。这是中学生作文和文学创作的根本区别。如果习作能够具有文学价值,当然应当鼓励,但不能作为普遍要求。

三、正确使用模仿

古人说:“依葫芦画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中,讲的就是模仿在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模仿是主体的一种再创造,它在客观上能促使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面,有效地激励学生在不断地对比、借鉴中汲取写作养分,催促灵感的生成,完成“积累--消化--模仿--提高”的知识技能转化过程,有助于知识积累、思想认识、语言表达以及审美取向的全面提高,是短时间内提高一个人语言和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习作模仿,借助范文,仿效先进的榜样,自觉地汲取别人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是中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必经的阶段。

然而,模仿必须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模仿不同于抄袭、套用。模仿绝不能是照搬照抄。它是学习者处于主动地位的模仿,活用人家的方法而不为人家的方法所拘。其次,模仿是为了创造。迈出第一步之后,紧接着就要创造,创造才是写作的真正目标。

四、合理地处理学生习作

笔者认为,对学生习作的处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初稿的批改,二是对成稿的处置。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作文的批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要求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对改动之处却漠然视之,收效甚微。因此,要改变作文批改高耗低效的现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他们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即可。(2)尊重原作,尽量少改。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话、原意,保留原作的面目。可改可不改的,尽量少改或不改。(3)多用鼓励性语言,少说不足之处,多加赞赏。对作文中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使其得到巩固和发扬。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4)采取批改方式的多元化,将学生自我批改、学生互相批改、教师分类批改、教师当面批改等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批改方式。

总之,鉴于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低效局面的成因的复杂性,针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改革必须从写作教学最基本的问题人手,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进行再次定位,争取实现思路的更新与转型,争取早日走出困境,从而切实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汤志强.以人为本放飞心灵――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5).

[2]邓荣银.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探讨[J]. 南昌高专学报, 2010, (25).

第5篇

关键词:教育实习;沟通;角色转换;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81-02

大四的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贯彻教育理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而言,是对四年大学所学的总的检查和验收,其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信息爆炸所导致的各种舆论的强势导向等,教育实习在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其在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有了明显的距离。我们可以把其中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态度上,重视不足,不少同学秉持“能过就行”的原则,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准备上,缺少热情,没有主体意识,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授课上,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步骤紊乱,语言表达吃力零散。事实上,这三个方面是一环扣一环的,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自然不会去认真准备,也自然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何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从而保证教育实习的效果,是笔者在最近两年指导本科教育实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并尝试去解决的问题,现把思考和尝试的结果总结如下,以抛砖引玉并求教于前辈和大方之家。

第一,加强两个方面的沟通。首先,要加强与实习生的沟通。态度决定一切。实习生毕业在即,下一步的去向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在他们眼中,教育实习只是毕业之前需要完成的学校指定的任务之一,而且,无论实习最后的成绩怎样,对他们求职,都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看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对教育实习表现得漫不经心,得过且过。与此同时,指导老师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一员,自身要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再加上指导毕业实习,工作时间不断被挤压,焦虑和疲惫与日俱增。所以,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少老师也只能依照学校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落实教育实习的各项工作,忽视了与实习生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立场和想法,于是就出现了实习生态度上的懈怠。所以,加强指导老师与实习生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转变他们的态度。比如,有的同学以找工作为借口,不认真备课或对试讲环节游戏视之,指导老师就应该及时地“指点迷津”――实习本身,便是对他们的接人待物、语言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考察,实习的锤炼,对接下来的求职面试,是一个很好的准备,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有的同学则以考研为借口,把本应用来准备试讲的时间和热情都用到了去图书馆看书上,无论是前期准备还是后期见习,都不甚了了,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指导老师也应该及时纠正这种片面的观点,告诉他们,从研究教材到教学设计再到最后的教学实践,实习这个过程,远比坐在图书馆机械地看书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对大学所学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不仅能够为考研提供更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素养,为研究生面试提供更强大更坦然的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研究生阶段的自主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加强实习生之间的沟通。分配给指导老师的实习小组多来自不同的班级或寝室,成员之间并不十分熟悉,无论是备课、讨论还是见习,他们往往以寝室为单位,三五成群,彼此之间缺乏交流,这样也就错过了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机会,没有能够在小组内营造出良性竞争的氛围,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他们实习的热情。指导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实习小组成员的交流,比如组织他们集体备课或讨论说课,使他们互相观摩,互相激励,从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二,帮助实习生完成角色的转变和心态的调整。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习意味着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从学生的身份转换到老师的角色。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环节。转变的顺利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实习的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习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所以,指导老师应对此保持密切关注,随时发现问题并对实习生进行心理疏导。实习生保持学生身份多年,突然之间,从坐在讲台下听课变成站在讲台上授课,从被动到主动,并不是每一个实习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心理的调试,这期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怯场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如越来越严重的不自信、在讲台上的拘泥紧张、不敢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或互动、表达语无伦次等,这些状况一旦出现,如果指导老师不及时进行干预,任其发展,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严重打击实习生的自信和参与的热情,甚至留下心理的阴影,使其在择业的时候刻意回避教师这一本行。所以,一旦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指导老师应该主动介入,首先,要巩固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使其相信自己大学四年的积累足以支撑身份转变所需的各种知识,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无须慌张,也不用自乱阵脚;其次,鼓励他们学着对困难做充分的准备,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一受打击就放弃逃避,比如,授课过程中,假如学生反应比较冷淡,互动难以展开,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抱怨,而是冷静下来,从授课的内容安排与形式技巧两个方面去分析原因,或者改变教学内容的设计,或者尝试不同的授课方式,以解决问题,而随着问题的解决,实习生的热情、能力和自信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实习便进入了良性的循环,容易达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

第三,重视教学设计。在备课的阶段,大多数实习生拿到教材之后,首先做的往往不是去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而是粗略看过,便到网络上去搜索相关的教案、讲稿或ppt,然后毫不犹豫地将这些材料据为己有,或稍加组合,或干脆照本宣科,把别人的设计当作自己的教学内容,以逸待劳,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1]而组织和引导的实质,最终是通过教学设计体现出来的,所以,指导老师应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调动实习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网络上的参考材料,拿出一个覆盖全面、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风格,这才是最重要的。新课标对各个学段都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所以,对实习生来说,这是他们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他们要充分认识到以统一的教材为凭借、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为目标来阅读、钻研课本是语文教师最主要的备课工作。这需要他们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本,了解全套课本的编订思想、编排体系和编写体例,了解课本中的范文及语言训练点的组合规律。二是要把握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深入分析理解、评价、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形式方面的特色。2]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同时,又能体现自身的特点,或寓教于乐,幽默风趣;或旁征博引,知识丰富。举例来说,假如实习生要讲授的篇目是古典诗文,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他们首先必须要确保内容上涵盖以下几个层面:要完成“知人论世”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出现所依赖的时代的大环境和作者个人的小情况,然后,带领学生疏通文本,掌握诗文中重要的字词的含义以及句法、语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感受、捕捉作者的情思,把握诗文的主题内蕴和艺术特色。其次,在讲授的技巧风格上,也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和精巧的安排,如穿插一些逸事趣闻、典故传说以调动课堂气氛,引用一些古人著名的评论以画龙点睛,罗列一些主题类似的经典作品供大家讨论,以扩大阅读并加深理解等等。

综上所述,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无论是主观态度,还是实际操作,常常存在一些问题,指导老师应发挥作用,加强与实习生的沟通以及实习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实习生完成角色的转变和心态的调整,在具体实践环节,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把关,从而保证教育实习的效果,尽可能缩小其与预期目标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

第6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实用性 专业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一直是所有学科的重中之重,课时占总课时量的20%~22%,因为语文是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的基石。正因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落实了这一课程在九年制义务阶段的重要地位,但到了中职阶段,因为培养的目标与角度不一样,语文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语文成了文化课,而非专业课。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重视的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动手操作能力,而语文作为一般文化课自然被学生所忽视。学校的课程安排上,只有其他专业课程的20%左右。

因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石性特点,它不应也不能被忽视。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一国家语言,加强语文实践,重视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上至教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下至课程结构、教材内容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进行适当变革,才能适应中职学校及学生的需要。“人皆可为尧舜”,这不仅是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认识,而且是对个人的可塑性的深刻信念,更是对人的自觉努力的鼓励。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中职语文教学想让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注重以下三方面的课程特点:实用性、专业性、思想性。

一、实用性——迅速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工作

中职语文学习的“实用性”,指的是学习语文课程的首要目的是“能用”。书籍未必能帮你解决实际的问题,但可以作为一块块基石,让你从更高的角度、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问题。对于两年后就要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来说,只有能解决眼前实际问题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只有能快速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教学他们才有兴趣,因此要讲究“短、平、快”,针对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三大学习板块尝试教学。

1.普通话训练

普通话是全国性的语言,因此,掌握一口流利的不带本地腔调的普通话是非常关键的。福建处于闽南语系,有自己的语音特点,即使是一个小县城,也可能有多种复杂的互不相通的发音方式与习惯,所以需要在语文课上加强对这一板块的学习。

学生的基础弱,只能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结合课文中出现的易错字,从纠正读音教起,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其次,结合生活实际,纠正方言中ao、ou分不清的现象,把方言中ao、ou易混的字列出来,如“头”、“桃”、“手”、“扫”、“候”、“耗”等,让学生牢记正确读音,鼓励学生在日常对话中有意识地纠正,在一个阶段的强化、巩固之后,再实现下一个目标。这样,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普通话训练,使学生读音慢慢变得标准。学生初步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对语文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容易感兴趣,对下一个阶段的口才训练也就充满了期待。

如果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掌握良好的语言习惯,则对于就业后快速地融入当地社会,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口才训练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人才,未必有好的口才,但有很好口才的人,一定是个优秀的人才。”的确,学生走向社会之后,能说并且会说,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流利地阐述事情,实现与人无障碍地沟通,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列举众多名人的例子,让学生懂得口才的重要性及训练的必要性,如“二桃杀三士,阻孔子事齐”的晏子、“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毛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苏秦、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再向学生介绍口才训练的各个步骤,让学生明白中职语文学习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

口才训练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分阶段地进行。可以从课前五分钟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两个方面入手。

课前五分钟训练,从期初的先站到讲台前进行自我介绍,培养学生的勇气开始,让他们明白演讲不可怕;第二个步骤是大声朗读美文,每课一人次,要求在讲台前读得大声、读得清晰,一轮结束后台上的同学锻炼了勇气及口齿,台下的同学欣赏了许多美文,陶冶了情操;第二轮加大难度,提高标准,要求念得有感情;第三轮要求脱稿背诵;第四轮增加学生点评。这样多轮训练,难度递增,根据学生表现适当强化,经过一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胆子慢慢大起来,口才也越来越好了。

口语交际训练要立足于课内知识点,结合现实生活范例,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是中职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训练中。

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育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口才训练课上,要区分出不同类别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训练指点:有些是胆小不敢说,有些是胆大却不会说,有些是语无伦次……胆小不敢说的,提出容易答的问题培养信心;胆大却不会说的,给他机会发挥,并适时点拨指导;有些说话语无伦次的就从简单性问题的回答培养他的条理性。针对不同学生,每次上课安排不同的训练项目,但总体思路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与课堂评价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学会说话,学会交流。

3.应用文写作训练

与口才学习相比,应用文写作更接近传统语文教学,既需要教师讲解、分析、示范,又需要学生模仿写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如:安排学生担任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人员,完成平常应该完成的各项诸如:假条、批条、指示、便条、报告、方案等,让学生了解到应用文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学生明确了应用文学习的意义与目的后,就不会对此产生抵触与厌倦心理。

教师在应用文训练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单一性,采用站板、小组竞赛、情景模仿,激发学生兴趣,对表现突出的,及时表扬,并增加素质学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多从生活、学习中找例子,如写班级工作计划、校技能节方案、实习时的推荐信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多种方法结合,创造充满趣味的环境,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二、专业性——让语文与各专业紧密相连

中职语文的专业性是指语文教学内容必须与各自的专业知识本身紧密相连,做到有的放矢,不是纯文学,而是与各专业相关的语文。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上,各专业应有所变化、有所侧重,让学生了解到语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1.课文教学与各专业紧密相连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除了课文内容要求所要掌握的文学鉴赏外,不同专业要从文中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点,把文化课知识与专业知识传授结合起来: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针对文中贾宝玉的几次出场的服装不同来次素描竞赛,并参考课外知识进行介绍;学前教育的学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重点分析王熙凤的语言特色;《好雪片片》可以让营销专业的学生明白充满温情的关心更能让消费者动心……这样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的语文课具有鲜活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口语训练与各专业紧密相连

在进行语言交际训练时,要根据教材的理论寻找与各专业课程紧密相连的实例,做到理论性与专业性相统一。如在进行洽谈训练时,旅游专业的班级可以设计成导游与游客的交流;电子专业的班级可以设计成维修人员与顾客的对话;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可以设计成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这样因专业而异的口语训练,既立足教材的理论知识,整合不同专业特点,使得教学训练针对性强,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应用文教学与各专业紧密相连

应用文教学涉及激发写作,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觉得无从下手,只有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巩固专业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作用。如在进行广告词的写作训练时,电子专业学生可以选择洗衣机、电视机作为介绍对象,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推介家乡的名山秀水,汽车维修专业的同学熟悉各种车型,也能娓娓道来。这样的应用文写作训练会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三、思想性——点亮学生的心灯

虽然中职语文要侧重于实用性和专业性,但是传统的传道、解惑的功能却不能丢。要注意思想教育功能,保有语文课的思想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新的内容,让学生爱听并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的教化功能。在学完《项链》谈读后感时,很多学生注意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思想。在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后,我们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你们身上有虚荣思想吗?是什么样的表现?玛蒂尔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吗?她的悲剧是必然还是偶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剖析,达到内省修身的效果。

中职语文的教材涵盖面广,可以给予学生各个方面的教育,如《离太阳最近的树》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中人类的急功近利,人类的无知,感受到珍爱生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一碗清汤荞麦面》写出了日本民族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让我们认识到了对手的优点,在对比中树立了奋起直追的信念;《卖白菜》让我们认识到艰难时代人性的坚守,对贫苦农妇的诚实肃然起敬……教师应努力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联系时事,融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说出读后心得,在师生交流中修正思想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态,为他们的人生之航点亮一盏心灯,这也是中职语文教育极重要的一项任务。

作为一门传统学科,语文应展示出其新魅力,体现其新意义。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要将职业元素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要有“多规格人才观”,避免单纯的“精英教育”,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主动将自己的学科任务与社会、学校、学生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这一学科与时俱进、永俱活力。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教学 教学现状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30-02

近年来一体化课程的改革,要求应用文写作更具实用性,以便切合社会的需要。应用文教改到底怎样进行,这里就笔者所观察的现状和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1 科学整合教材,突出专业特色

1.1 存在的现状

许多学校没有科学地选用教材,使应用文教学的目的性、专业性不强。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大部分应用文教材实现了优化,从整体来看内容的现实性已经有很大的提高,摆脱了以往选文落后、单一等诸多缺点,选文种类也较之以前贴近生活,更具实用性。随着一体化教改的提倡与实行,对于语文基础课的渗透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应用文的教学,目的性和专业特色的需求更突出。

但是许多学校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在选应用文教材方面,缺乏认真的研究与分析,没把自己学校设置的专业与课程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宏观的考量,有些还存在着选用的篇目、文种可能是学生根本用不上的的,脱离教学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1.2 建议

学校应该转变观念,加大校本应用文课程开发力度,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工作组,逐步建设与课程改革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同时,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合作,形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有关的学科带头人,语文老师,应该全面对本校学生的基础、心理、分析理解能力进行研究,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剖解、选择、整合,打破教材按文种顺序独立教学的常规,设计出一整套实用的、有效的应用文模块体系,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就已经体会到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常识。真正实现一体化教改的培养目标。

2 教学理念要改变

2.1 课时设置要科学,课程的运作要沟通

许多学校对课程的设置方面,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调研,轻视文化基础课,一体化教改后就任意砍掉或压缩语文课的课时,特别是实用性强,与社会关系较密切的应用文写作。相对种类繁多、覆盖面广、需进行多种实践活动的应用文,有限的课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也没有组织专业实操课老师与应用文教师进行交流,关于所设课程内容、模式、教法等方面没有沟通和了解,这可能会造成应用文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没能体现一体化教改的需要。所以学校要加强重视,科学分配课时,加强教学教改过程中各专业教师的的沟通,走出一条基础课程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改之路。

2.2 建立一支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文化基础课教师队伍

第一,学校要重视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培训,要不断创造学习进修的机会。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兴盛繁荣,经济起飞,都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就离不开教师;所谓“良师兴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应该给教师提供学习新知识、新资讯的平台,以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了解语文教育改革动态,了解学科发展信息,拓宽和完善学科知识结构;特别是学习和了解专业实践课程的学科知识和教学信息,打造一批新时代的一体化语文老师。

第二,教师自身应努力提高素养。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应用文写作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新教师知识结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有利于教学的深度进行。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个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善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人,平时应注意钻研教材、教法,开展写作教学,交流相关课题的研讨活动。多进行实践调查,争取多的机会到市场、行业了解情况,定期到基层企业挂职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获取最新市场讯息,了解社会、企业需要学生具备哪些能力。积极报考国家职业等级资格证,开阔视眼,努力把自己变成“双师型”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人员。

第三,应用文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都要体现专业特色。由于学生所学专业各不相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将要经常接触和用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此,在考虑教学计划时,就要针对专业特点来划分教学内容范围,并确定教学重难点。在讲授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不同的专业,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有所侧重,教法灵活多变。教师必须根据一定的科学程序,在教学规律与原则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优选标准,自觉地、持有科学论据地选择相应条件下的最佳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像酒店专业的“计划、总结”教学过程可以这样:首先,在实训工作开始前分配好具体岗位,如前台接待岗、礼仪岗、客房岗等;然后,学习新课中的文体格式和写作要求;最后,老师根据岗位引导学生仔细思考并讨论一些细节,共同构建出学生自己岗位工作计划,实训结束后的工作总结,帮助学生完成一份内容详实、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有岗位针对性的工作计划。通过课堂上的任务参与和演练,学生参与实训工作时,都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岗位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多实现开放性教学,如讲授“竞标书”,可以带领学生去某个公司,观察、学习并参与他们的实际操作过程,真正体会标书从写作到完成的具体过程。用活例子的目的在于教给学生一根探路的“拐杖”,让他们在学习中得窥门径,“入山寻宝”。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实例与课文例子的区别,采用由“扶”到“放”的方针,真正实现知识的转移。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应用文写作任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任务,它提倡实践、体验、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应用中学、在学中用、最后能“活学活用”。整个过程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就业对自己的要求,明确应用文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写作热情,在活动中自觉运用和锻炼,提高写作知识与能力。

第四,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英国教育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应用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创造更多练习和活动的时机,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基础薄弱,但热情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虽然也希望成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但本质上希望学得轻松。因此,无论是对于专业学习还是心理方面,准备都很不足。写作更是大多数同学的弱项,因为他们对于写作的认知还停留在初中水平的议论文上,只要提起作文就头疼,作为老师应该抓住热情好动的特点,设计独特有趣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让每一个学生最大潜能得到发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

学生固有的写作心理模式、思维习惯和认知的转变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化、引导。他们认为中职的应用文也应该像初中老师教的应试作文那样,按照一定的规范走,根据案例教学操作,掌握好格式即可,存在“格式化”心里;另外,也有些学生花大力气学习应用文,但效果欠佳,认为太难学,产生畏惧心里。这等等原因使他们对老师的改革不配合。所以教师平时要树立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信心,利用实际操作中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现实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育。如组织学生到相关行业岗位参观实训,观看实际录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心得,让学生认识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后面的学科教学创造有利条件。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分析,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强调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明确其在就业、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写作的重要。

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唯有全面了解学生,才有可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模式要改变

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方向就是设置教学模块。所以应用文教改也应该走“模块设置,弹性选课”的道路。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既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既要为学生现阶段的从业服务,更要为学生一生充分就业服务。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在设置课程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努力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个性发展,体现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应用文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专业性”。

比如基础模块适用于各专业;楼宇专业,结合岗位工作要求选取物业维修报告、监视器更换请示、招标书、投标书、协议书等内容的模块,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

又如模具类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一般从事模具设计和制造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要对工艺流程、工件制作、技术改造等进行正确的说明,这就需要说明文的知识。因此,可多设置一些模块,关于机械设备使用说明、工件制作过程介绍、技术分析报告、成果报告等,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教师在应用文模块教学中,要遵循弹性选择的原则。除了一些文体适合各专业外,还要对各个专业的独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比照。单独挑出各专业相匹配的应用文文体。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最终真正体现中职教育的目标。

一个较成熟的课程设置模式的形成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找准专业和学科改革的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人才的能力结构。所以应用文教师要全面了解专业实操课的内容、要求、特点,设计一套实用的、培养目标明确的应用文模块体系。

4 教学模式改变催生评价模式的多元、全面

为使新开发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体现职业能力导向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技能教学体系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比较多的提倡使用“项目教学法”,它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势必催生新的评价模式,但目前语文能力的评估和检测方面,仍然比较单一、片面。大多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辅助以作业的量的考察,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按阶段、分层次,知识、能力、素质、团队意识等进行评量。

所以学校应该进一步重视评价模式的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教学评价要客观、人性、多元。在进行评价标准把握上,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要突出学生的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从日常学生作业质量、应用文写作水平、研究课题的思路及完成目标的能力等方面设定若干指标,进行考查,避免考核结果的片面性,力图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此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文中体现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严谨的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的标准执行力等,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外,还可以采用多元评量方式,兼顾认知、情意与技能等方面,自行设计。亦可采用档案评量,将学生之学习态度、学习活动、指定作业及相关作品加以记录,整理为个人档案,作为评量参考,列入评量标准。

总之,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及教材结构的根本变革,并切合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断转变观念、研究教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为提高现代化职业人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才能真正发挥应用文写作教学所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毕兴芹.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2-43.

[2] 郑东辉,施莉.国外教育实习发展概况及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69-74.

第8篇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作为高校公开课的大学语文,日趋走向“边缘化”的学科队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高职高专技术型人才的基础,面对低压的社会环境和强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以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以应对时代变迁,展现自身优势,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各高职高专学校必须正视的问题。现实不容乐观,学校以培养“速成人才”为教学准则,将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突出在专业技术课和证书的考取,往往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提高学校的文化教育水平,紧抓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1.文学的活动要求

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有机部位组合而成,文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相互渗入和理解的过程。考察一个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着对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做理解,以发现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普遍风气、情况,读者在细腻的分析文学作品,感知作者的情感的同时吸收了作品的精华,丰富了文学知识,对当代社会风貌有了全新的感知。如此一来,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流动着的,相辅相成的文学活动互动体。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丰富文学理论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在对文章文体、结构准确定位的同时,便于学生对文章和文章的作者以思想上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鉴定能力和积极地坚定态度,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看待世界,了解文学的本质。

2.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

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需要从实践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学理论,将经典与文学精髓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持目的性、实用性的教学准备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增加文学理论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卉,黄铖.浅谈高职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J].职业圈,2010,(07).

第9篇

【关键词】母语母语水平 调查

引言

母语指民族共同语,相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母语就是我们的汉语。母语水平,就是指我们的汉语水平。我们国家为规范语言,推广普通话,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决定》, 制定了测试大纲和测试等级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口语测试,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测量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对于母语是汉语者的汉语水平究竟怎样,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测定标准。不过通过我们解读国家中小学语文教育大纲,关于学生对语言掌握使用的规定和借鉴国外对母语水平的测评标准,本文中涉及母语水平时主要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考察,因为我们的学生母语为汉语,听、读的方面一般不存在什么问题,所以我们主要从说和写的方面考察学生的母语水平,主要是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词汇积累、语法掌握)和写的能力(汉字书写和应用写作能力)。

早在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倡议,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 母语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纽带和精神支柱,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尊严。母语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义。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源远流长,它是植根于民族灵魂和血液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汉语言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民族的文化踪迹,凝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智慧,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

然而当下,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字却处于弱势地位。求学、求职、晋升职称、考公务员,都要考试外语,而对母语水平却不闻不问。作为社会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他们的母语水平如何,这将是关系到我国整体母语水平、母语纯洁度、母语教育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社会、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和家庭各方面的重视。

一、调查过程

(一)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题目共涉及学生学习母语的时间、目的,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汉语写作水平、汉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不同专业相关母语课程的设置和基本常识题。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学生构成主要是—湖北省内学生占60%、湖北省外学生占40%,其中农村学生 46%,城镇学生 54 %。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处理

2010年10月,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问卷364份,回收率为91%,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为90%。有效问卷中男生问卷164份,女生问卷19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语言文字法规的认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对《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了解,理工科人数比例显然偏低,了解和有些了解的人数只占20%,而不知道的却占69%。文科类学生知道《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人数比例比例是33%,听说过的占27%,还有近40%的学生不知道。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布至今已有27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作为国家标准也有16年了,但作为文科类的学生,只有近30%的人知道,理工科的学生会有多少知道就可想而知了。

(二)普通话使用情况

(1) 普通话水平在提高,实际应用稍少

82%的学生认为自己普通话水平在不断提高,有29%的学生保持经常讲普通话的好习惯,17%的学生有时使用普通话,而很少或仅限于课堂上讲普通话的学生竟达到41%。调查显示城市生源的学生整体要比农村生源的学生普通话水平高。

(2) 学生对自己普通话水平评价不高

4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讲标准流利的普通话。23 %的学生认为自己普通话水平很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渴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3) 学校推广普通话措施未彻底落实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为推广普通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76%的学生认为高校推广普通话仅限于宣传,其他有效措施未真正出台。54%的学生认为应定期举办普通话培训班,89%的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他们普通话问题未予以关心和重视。70%的学生认为本校应定期举办有关推广普通话的演讲比赛。

(4) 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加强

从使用普通话的频率来看,一直使用普通话的教师占50% ,经常讲普通话的教师占31 % ,很少讲普通话的占18%,基本不讲的占1%。而从年龄层次来看,94 %的中青年教师能够使用普通话授课,但54 %的老教师(50岁以上)很少或未曾用普通话授课。总之,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不是十分理想,有待加强。

(三) 规范字使用情况

1.学生作业、生活使用规范字的情况不太理想

文科类学生认为完全规范的占75%,一般学生只占47%。主要存在笔画、笔顺、部件不规范等问题。

2. 校园报纸、刊物及海报用字规范化情况有待提高

我们选取《武商院报》《商院人文》《物流天地》作为调查对象,经过调查发现,这3种校园刊物都存在或多或少打印错误和作者用字错误的现象。错别字的使用包括同音代替和形近代替,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没掌握形近字意义、马虎大意和乱用成语。

宣传海报中出现了滥用字体的现象。在调查中,55%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海报用广告字体或繁体字来写,从中也可以看出有很多大学生对写规范字是不太重视的。

4.学生对不规范字辨认的情况统计

对于不规范字的辨认,总体上是文科学生正确率高,理工科学生辨认的正确率较低。从调查中所反映出的规范字使用情况来看,高校学生用字规范化情况不容乐观。

5. 汉语拼音掌握情况

本次调查,笔者感到最不理想的是汉语拼音的拼写问题。笔者在问卷中都给出一句话,涉及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易错的平翘舌、前后鼻音问题,涉及人名、地名的拼写问题。结果显示,拼音的正确率不算高,主要原因是前后鼻音分不清、平翘舌音相混。文科学生正确率为64%,理工科学生的正确率只有35%。

三、学生母语水平问题的成因

(一)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高度重视推普工作,然而有些大学推普工作只流于形式,而不重视实际效果。在选聘教师的时候只注重专业水平,忽视普通话能力。

(二)语言规范推而不广

《审音表》于公布已近30年了,但语音规范的普及率却很低,知道掌握的人寥寥无几,语言规范推而不广是普通话推而不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思维方式的局限

学生经常遇到很多说了普通话却表达不出内心感受及确切意义的现象,认为说方言土语比较生动形象,普通话比较生硬。于是,他们往往会非常自然地直接选择方言。

(四)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思想意识和文化方面对社会用字用语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一些人误以为与港台人交流必须用港台音,学习传统文化必须使用繁体字等。其次外来词不断涌现,代替母语的常用词语。最后在媒体方面,某些传媒为了商业的利益, 造成许多语言文字差错,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对母语的认知。

四、提高学生母语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强化母语意识,培植民族情感

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情感,要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构建对祖国的亲和力,从而使汉语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培养学生超功利的语言学习观,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语音抑扬顿挫的美、词汇形神毕肖的美、字形智慧灵活的美,发掘和宣传汉语汉字的美及艺术特征,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热爱自己的民族、国家,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多作贡献。

(二) 宣传规范,提供参照标准

高校要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宣传普及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自觉遵守规范。要利用课堂、讲座等机会,向学生宣传、介绍语言文字方面的法律、法规,给学生提供规范用语用字的参照。

(三)严格要求,把握语文应用的各个环节

在校期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社会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均要求以书面形式写出报告、计划、总结等,善于运用语言记录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观察结果。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相关课程的重要作用,通过开设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训练等相关课程等,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的语法结构,使语言表达规范、严密、得体。

(五)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

适当减缩课内学时,给学生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加口试、抢答、辩论、演讲的形式,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提高母语水平。

(六)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用开讲座、举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与校内各社团配合,组织学生多开展演讲、朗诵、辩论、三笔字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五、结束语

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认清母语的价值和地位,培养热爱母语的感情,正确无误地运用母语表情达意,身体力行地为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做贡献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中国是国际友人汇聚的场所,纯洁母语的表达,提高运用母语的气质、品味和水平是彰显民族文化之举、民族文明之举、民族自豪之举。尊重自己国家、自己民族、自己语言的人才真正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高校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规范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运用母语的任务,应竭尽全力传承母语的人文情怀、祖国的灿烂文化,弘扬她蕴含的民族睿智和民族精神,让母语在大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优美、精湛、隽永的汉语发扬光大、屹立东方、走向世界。将我们的生命融入母语,母语的生命会如江水奔腾不息。

【参考文献】

[1]陶晓辉,苗邯军. 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

[2]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EB/OL].

[3]冯学锋,李晟宇.母语与母语教育[J].长江学术,2006: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