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07:4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品牌、价格和服务是饲料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四大法宝。饲料企业间低价位的竞争和赊销,是将饲料企业推向死亡边缘的陷阱;饲料与饲养技术的普及与提高,使饲料质量反映在实际饲养效果方面的差异变得不再那么明显。那么,饲料企业如何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支持与服务,带动产品销售的方式,即技术营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什么是技术营销呢?技术营销的对象是一种知识、一种技术,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它通过技术服务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客户在短期内对新技术产品得以认识、了解和接受。技术营销的首要目的在于帮助客户掌握与此项技术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术,以引导客户接受此技术,是一种事先营销。技术营销概念向人们揭示了营销的过程,不仅存在于新产品生产之后,而且伴随着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的全过程。营销在此是一个比传统的消费者市场大得多的市场,即顾客市场、供应商市场、内部市场及"影响者"市场等。
饲料企业的服务从广义上讲,包括饲料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有人和物的一切活动。它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技术营销是饲料企业各项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是企业实力与生存发展的关键,技术营销的概念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地被人们所认识。如何把技术营销落实到具体的组织与方案中得以实施呢?我想主要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产品设计前的市场调研与市场分析。市场是无情的裁判,你的产品只有被市场接受,受市场欢迎,你的企业才能发展,才能壮大。要做好产品,就要做好国内外与饲料相关的畜禽产品、原材料等市场趋势分析,特定销售区域养殖结构与饲养习惯分析,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相关资料的分析及客户心理与要求、产品市场容量等的深入细致的调查,这些大量的工作由谁来完成,需要有相当技术素养的技术营销人员,在传播技术的同时,收集市场信息,通过技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来达成。
2、产品生产中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市场需要质优价廉的高效益产品,奠定产品性价比高低的还是市场。只有我们的技术营销人员通过科学的试喂与试养,对各种市场综合信息的收集,产品使用效果的总结,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技术的应用实际情况了解,输出技术,反馈问题,才能为技术开发人员对产品进行不断地改良提供依据,使企业不断升级,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用效果更好、特色更明显、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联合更多的客户群体。
3、产品销售前的技术指导与产品实际使用效果的现身说法是最经济、效果最好的营销方式。这种营销方式最好的动作者是技术营销人员。通过对其预期生产指标的协助实现、疾病防制、饲养管理、技术培训、营销策划、企业诊断等方式体现你所代表的企业的技术实力与品牌形象。以技术带动销售。还可以通过技术研讨会、新技术推广会、培训班、观摩交流会、具有产品特色的实用技术资料及专家咨询服务等方式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产品销售中的技术切入。把企业的每一个现有的营销员都培养成为技术服务员,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们要销售的不是我们的产品,而是我们的技术与服务,突出企业技术优势,实实在在地帮助客户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使对方在享受产品的同时,得到先进的技术与优良的服务,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与个人的整体素质。
5、产品售后的技术协作。保住客户的成本是开发一个客户成本的十分之一,做到货款两清是企业应该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如何帮助客户克服经营或生产中的难关,降低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从品种、营养、环境、管理、市场预测等方面着手,协助其科学养殖,精细管理,正确把握市场趋势,确定适宜饲养规模及畜禽饲养进出栏时机,以使市场周期与饲养周期相吻合。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当好客户的参谋,做好客户的技术后盾,化解客户的风险是技术营销的精髓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客户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我们的企业才能蓬勃向上。
6、客户控诉的处理与产品质量的控制。努力消除客户在使用产品中认识误区,纠正社会舆论的偏差。它包括,饲料的颜色黄不黄、鱼腥味浓不浓、猪吃了睡不睡、皮红不红、毛光不光、粪黑不黑等。针对区域养殖习惯,帮助制订适宜的饲养计划与管理策略;找出真正问题之所在,并用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来妥善解决由于产品使用不当或其它饲养管理、环境变化、疾病等造成客户对产品的误解;对于确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充分利用专业技术知识及时想法查出问题所在,并加以有效的控制,公正估算用户的损失,划分责任,适时补偿,确保企业的形象与信誉。
总之,技术营销是企业品牌的扩展,创造名牌的关键,是质量与价格的延伸、是行业管理与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是信息收集、加工与传递的有效方式、针对竞争对手的"反制"策略中最重要的手段。它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努力实践与探索、不断总结与提高,是中国加入WTO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一)研发活动及产出状况科技活动是R&D活动向技术创新的桥梁,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科技活动息息相关。这里我们进一步对湖北省科技活动及产出情况进行分析。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统计显示,湖北省的研究开发机构R&D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比,同时与东部发达的广东省相差有6.2%。至于按资金来源R&D内部支出,可以看到政府资金的投入甚至要低于西部省份陕西省,但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湖北省的企业资金及国外资金来源状况也大致呈现出相似特点。在科技产出方面,但是专利转让收入较低,与江苏省差距很大,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名也是靠后的,这些就从反映出湖北省的投入产出效率并不是很高,还存在改善和提升的空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的情况来看,湖北省的数量很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省、广东省相比更是差距很大,需要加大企业办研发机构的力度,增强企业的智力支持。应该来讲,政府财税政策的最优结果就是通过政策的引导,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持续的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从湖北省的现状来看,湖北省的企业离自身激励机制还有很大的距离。
(二)新技术开发与引进状况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改造,设备以及先进工艺的技术引进来完成。所以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情况进行分析也可以反应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此外,我们对比分析了各代表性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与引进状况。结果显示,湖北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江苏省和广东省,但是高于同期的陕西省和江西省;湖北省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相比江苏和广东两省,却不及二者的三分之一,差距很大;技术改造情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样低于江苏、广东两省,甚至不及江苏省的七分之一。在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方面,湖北省也呈现出与东部发达省份差距巨大的状况。综合来看,湖北省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都处于第二梯队水平,与国内发达省区相差很大,尤其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湖北省还要很大的进步,需要提高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摆脱依靠引进的现状。技术创新本质还是企业的自主创新,引进外来技术和科技都是技术创新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从无技术到引进技术,最后到摆脱对外依赖形成自身的独特的技术创新,这样的企业才会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科技发展的经济社会显示出生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湖北省企业现在自身的技术创新仍旧需要依靠外在的技术,自身的技术创新还需要得到支持和发展。
二、湖北省现行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面对比分析湖北省企业科技创新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对湖北省现行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这对于后续的改进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研发资金短缺资金是开展技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资金上有了保障,企业才有可能去不断研究新技术和新工艺,假若资金无法保障,企业技术创新只会陷入经费瓶颈。根据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传统的大中小型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都把缺乏资金看成是影响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诸因素中的首要障碍因素,这说明资金短缺问题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从技术创新前提———R&D的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即R&D投入强度)也可以得到证实。据2013年的数据统计,湖北省R&D活动经费支出额占GDP的比例为1.81%,比我国的南部广东、西部陕西、东部江苏省分别低了0.51、0.33和0.7个百分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筹集渠道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自筹和引进外资。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资金风险)和不确定性,再加上现代化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技术更新周期短,回报率不稳定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产权制度不的不完善,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四个过程(设想的提出、研究与发展、工程化和商业化)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所需资金额度相对较小但是风险性大,工程化是技术创新的关键阶段,所需资金较多,筹集最困难,是技术创新商业化的一个大门槛,跃过这门槛,技术创新的商业化比较容易成功,反之则失败。因此,目前企业R&D经费支出需要靠政府大力推进来进行引导,在这方面湖北省的研发投入与其经济规模不相匹配,存在进一步加大投入的空间和财政能力。
(二)企业内人才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智力支持经济的发展核心是科技,关键在人才;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然离不开人才和智力支持。企业要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必须要有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作为基础。湖北省的劳动力资源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的数据显示,湖北省的高校数为122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77所,比江西、陕西省的分别多出34所和31所,为湖北省提供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湖北省从事R&D活动的人员占全省企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只相差0.4%,在相邻的几个省份R&D比重是比较高的,但是与发达地区的省份相比还是存在着差距。同时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各地区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来看,湖北省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最多的省份相差很大,这也说明湖北省企业内部人才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智力支持。
(三)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不灵通现代经济社会同样也是信息化社会,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和优先权,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就有优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拥有技术和市场信息就能较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可以以市场为导向,快速使技术研究成果实现商业化。根据《第二次湖北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2009年全省高等院校共发表科技论文66517篇,出版著作2356种,全省高等院校共申请专利2401件,其中发明专利1511件,发明专利申请占全部专利申请的62.9%,全省高等院校获得专利授权1326件,其中发明专利731件,占55.1,全省高等院校开展R&D项目研究26932项。但是,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839.47亿元,比广东省8483.48亿元相差很大;全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811.69亿元,是广东省的21.8%,由此看来,湖北省企业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的信息掌握的很少,研究的科技成果信息并没有及时地传送给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产学研有点脱节,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信息的闭塞;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部分企业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湖北省企业相对于东部和沿海省份市场信息是相对落后的,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阻碍。
(四)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完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需改进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有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性支持,同时离不开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推进。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仍旧处于中游水平,在现代科技和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加上经济基础的欠强劲支持,在基础设施和软环境上同样是欠缺的。以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市为例,空气污染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是排名前列,而且武汉市的交通状况也不很乐观。尽管近年来武汉市地铁的开通和运营,但是交通拥挤依旧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同时相关的研究机构的设备也不是很完善,典型的武汉市光谷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尚未形成高新技术集群效应。各个创新性企业之间联系较少,阻碍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说明在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方面是需要改进的。总的说来,由于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在资金方面缺乏,相对应的财税政策也不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也存有缺陷,同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设施与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从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的软环境以及硬件设施角度来说,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还是需要政策的引导。
三、破解湖北企业创新难题的财税政策分析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实情,本文对促进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保证资金充足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法国为鼓励风险投资资金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成立了专门的风险创投基金,其启动资金完全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形成,且享有适当的税收优惠。新加坡主要采取财政直接投入、财政补贴等方式。新加坡对外国直接投资于当地的技术转移给予财政补贴,当然符合相应条件的本国企业也可享受财政补贴,这就吸进了外来的技术和广泛汲取本地企业的技术资源,形成更有力的后期技术创新。湖北省要加大对企业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财政直接投入,提高R&D的投入强度,增加R&D活动经费,为企业的研究开发、科技活动以及成果的商业化提供资金的保障,不让企业的R&D苦于经费不足而半途而废。根据企业R&D经费的筹集来源可以看到政府需要在促进企业增加R&D经费中起引导性作用,利用财政的支持提高企业自筹和引进外资,从而从宏观整体提高企业的研究发展支出水平,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在财政融投资方面,应该由传统的由政府部门从财政拨款或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投融资转变为政府政策性资金、引进外资和商业银行的贷款等多种方式并行,比如利用地方性的商业银行,针对于本省内的集资,为企业提供低息或者免息的贷款服务,增加财政的融投资,多样化、宽口径企业的技术创新的集资。建立研发基金、研发准备金制度,为企业初期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保障企业技术研发的持续性。根据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政府除提供企业利息优惠的贷款,还建立了相应的技术研发基金,给予企业技术创新必要的资金扶持。对于湖北省而言,可建立省级和市级的研发基金,每年从预算中拨一部分经费维持基金的运营。此外,研发基金还能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帮助其拓展融资渠道。还可允许研发设备加速折旧,进一步拓展加速折旧的设备范围,对风险大、创新型及国际国家前沿的研究与开发用固定资产给予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
(二)培养专业人才,重视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激活人才管理机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不仅要有理念的平台,更需要拥有以劳动力素质决定的科技优势。针对湖北省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众多但是企业从事R&D人员很少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湖北省面临着高精尖人才的流失的困境。面对我省大量人才流失的现状,政府必须积极采取优化人才结构,在省内发展不同技术人才的高校,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领导型和技术性人才。同时,建立和畅通政府与省内高校建立密切联系,面对市场培养人才,健全人才市场体系等措施。此外,改善科技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使地区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人才培养投入、逐步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比重;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各类型的技术人才进行创造,提高群体收入水平,避免技术人才的大量外流,激活技术型人才的创新活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确保科技创新主体的收益不受侵害,对企业创新主体、创新流程、成果转化、产权归属、风险保障等相关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为企业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信息的流通从新加坡的经验来看,政府会资助国内大学和国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研发关系,并资助科学家及工程师从研发机构进入企业任职,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输送人才。这实际上为湖北省的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解决湖北省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交流与反馈渠道不畅的问题,就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全省“产学研”的联系。尝试以市场配置的手段,将部分相应的科研院所推向市场,通过市场运作,使科研院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研或技术开发研究,尽量避免出现盲目研究的情况。政府应该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支持某些科研院所或者与高等院校进行长期合作,使其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地,这样有利于企业迅速获得技术创新成果,也有利于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先配置。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要加速各类信息网络的建设,使企业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便捷地获取技术及市场信息。
(四)利用政府采购制度增加需求政府采购作为一项政府干预经济和拉动产品需求的政策工具,也应该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其特有作用。合理利用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量,从而引导企业更多研发创新性产品。采用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购买、直接市场购买和程序鼓励消费三个手段向技术创新企业进行公共采购,创造和增加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创新产品在市场开拓期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保证,同时也使企业的创新活动过程与市场有观点的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对于湖北省而言,通过建立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和专属执行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采购监督体系,能够确保政府的采购费用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上的高效使用。与此同时,通过完善政府的采购制度,直接采购省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助力实现企业技术产业化生产的完成。此外,政府应当密切关注创新性企业的最新成果,大力支持创新产品,增加企业的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借助政府的信誉为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将创新产品最新推向市场;并通过政府推广,促进创新产品的市场消化,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转换的速度。除了直接采购以外,政府还能对部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新产品实行公共技术采购,即通过财政投入,与企业签订一个未来交付的新技术订单,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五)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在税收激励政策方面,法国及新加坡等国家为湖北省提供了一种非常成功的示范。具体而言,法国在企业所得税上,采取了诸如减免税、加速折旧、亏损弥补、税收抵免等一系列措施。新加坡则强调主要采取包括免税、低税、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及研发支出的加计扣除等方式,主要通过中长期的低税和免税政策、缩短折旧年限等途径促进企业进行技术研究、设备更新、成果产业化。政府可以实施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从企业创新的前期开发、科技活动到成果商业转化等不同的阶段激励企业。为了降低风险,湖北省政府的财税政策应对企业的创新研发予以支持。比如,可以考虑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失败补偿机制,对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失败的企业,直接进行财政补贴。同时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对用自己研发的技术生产产品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允许投入的成本加计扣除和缓缴税款等。同时对出让技术供其他合作方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形,可以进一步提高减免税额度。此外,对于此阶段购进的与成果转化相关的产品、仪器等都应给予关税、流转税优惠。对于企业在成果转化阶段发生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等,建议给予全额扣除;而对于其他与技术成果转化相关的费用也可以采取当期全额扣除或者加计扣除的方式。在技术创新产品的销售环节,政府也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所得税减免,甚至可以分时段减免,让这些研发性企业在产品推出市场前期可以实施较大的减免,而等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之后逐渐撤销所得税的优惠。最后,政府也要鼓励企业创新产品的出口,并在出口政策方面对技术创新产品出口执行出口退税。总而言之,从企业的创新想法的提出到最后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湖北省政府能够在不同的阶段针对高新技术研发类企业,给予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税收优惠。
[关键词]风险资本高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由这一事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以上问题的答案在于以下缺口理论的假说中。
一、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标准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成本达到成本抑减目的。我们现场调查发现,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等用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控制,有的是根据企业历史成本并结合市场状况制定的,有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外方本身就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有一套现成的标准和做法,只有少数高新技术小企业以理想标准成本为标准。大多数企业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正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主要是“标准”难以准确设定。若执行中因不得已而频繁地修订“标准”,将会影响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国际竞争环境,所遇到或发生的差异因素较多,静止地采用标准成本进行业绩评估或奖惩可能不一定公平。
被调查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标准成本制度的一般都能进行差异分析,大都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议,分析成本差异原因,控制不利差异,进行成本控制业绩的考核。实施、维持标准成本系统的代价是较高的。不仅投入的每项劳动、材料都必须制定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而且随时间推移标准必须要修订。快速的技术进步持续推动作用会导致标准很快过时。而工人们则宁可沿用旧的标准,不愿意进一步寻求成本的降低。管理人员调查成本差异所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管理人员应只关注那些表明生产过程失控,需要管理人员采取措施的差异。调查那些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可能只是浪费时间,管理人员通常只关注较大的差异。
高新技术企业调查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也是有一定价值的。这种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企业所处环境的了解,增长了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如果管理者能够抓住飘忽不定的盈利机会,这种专业知识在行使决策权中发挥作用,便会增加公司价值。
NEC公司是日本一个大型多样化电子企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实行了标准成本制度。那时主要生产电话和交换机。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该公司提供大量不同品种的电子产品。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修订标准成本的代价是昂贵的,每一项标准成本的寿命都大大缩短。公司仍然将标准成本系统作为其成本控制工具,但已不再实行以产品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系统。
标准成本系统应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心设计。粗制滥造的标准成本系统用于业绩评估可能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盲目追求人工效率的有利差异,却导致产品存货的大量增加,产出的产品并未实现利润最大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最新发展对制造与标准成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保持最低库存或采用实时系统的企业来讲,没有,必要在计算直接材料差异时区分采购单位与使用单位。在这些单位里,一个时期的采购数量几乎与当期使用数量相等。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动化、柔性制造制度以及批量或单元制造等,也降低了直接人工差异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很少或不使用直接人工,也不太重视工资率差异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二、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成本企画”思想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企画”又叫“目标成本计算”、“成本设计”,首先在日本企业中成功应用。其关键思想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事先限定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从生产产品的上游,确定成本允许开支多少,把传统成本控制的立足点从生产制造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阶段。
在新产品设计阶段,企业设计人员首先获得各种设计思想,经过筛选设计思想方案、技术评价、市场预测、作出设计投产决策。但这一决策必须建立在目标成本预测的基础上,产品设计一定要与成本设计相结合,产品设计师要与成本设计师相结合成为真正的成本工程师。
“成本企画”的实质是持续的成本降低模式。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先设计新产品,再计算新产品设计成本,然后估计新产品是否有市场,预测市场价格。如果成本过高,再反馈到设计,进行重新修改,以达到目标利润,定期降低产品成本。
“成本企画”控制的流程,是围绕目标成本为中心的。从设计新产品的目标成本开始,到设计图纸上实现降低成本目标为止,是控制流程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流程中,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构想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工序设计。而每一个设计阶段都经过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而每一阶段的每一次循环都是对降低成本的一次挤压,多次循环挤压,使最后工序设计成本降低额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为止。
“成本企画”这一成本控制模式说明:成本不是单纯的会计产物,既然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发生,就应从管理工程学角度去把握控制成本。可以说,“成本企画”是成本工程在新产品开发领域中的应用。
“成本企画”从一开始就实施透彻的成本分析,避免后续制造过程大量无效作业的耗费,做到防患于未然。这种控制属性是源流的控制性质。“成本企画”又具有成本筑入的特征。所谓“成本筑入”,就是把材料、零部件、人工、制造费用汇集在一起装配成完工产品,是图纸上的有限筑入成本尽可能与实际成本相等,甚至低于实际成本。这种控制方法也就是“成本筑入”的管理方法。
“成本企画”具有以下创新特点:
第一,市场导向性。“成本企画”是以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入手设计最受顾客欢迎的产品,制定企业应实现的目标成本。
第二,源流性。鉴于产品成本的70%-80%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已决定,产品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已不大。“成本企画”提出了源流管理思想,将成本管理重心从生产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开发、策划阶段,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第三,前馈性。“成本企画”倡导的是一种前馈式成本管理,成本控制重点的前移使管理者更注重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做事前的周密全盘分析,其特征是通过对计划的控制作预防性管理,即事先在图纸上就制定过程进行了一次预演,由此得出信息及时调整策略来控制产品成本,实现成本的前馈式管理。可见,“成本企画”已将可控制的成本从传统真实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设计图纸等虚拟场所,重点从业务过程的下游转移到了上游。
第四,超团体性。“成本企画”为了能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实行成本控制,要求成立一种包括总经理、工程师、产品项目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营销人员、财务经理及技术人员在内的跨部门超团体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并注重团体的合作协调。
第五,传递性。“成本企画”降低成本的秘诀在于成本压力的传递性,立足于市场制定的
目标成本,通过横向分割进行细化,将成本压力传递给各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又将所分得的成本目标进一步纵向细化,将压力传递给下级责任部门,直接将成本压力部分传递给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从而实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和压力的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使成本目标更易为员工接受和实现。
三、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和成本控制
高新技术产业既应当重视无形资产的形成和投资,也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特别要加强无形资产的成本控制。
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热潮中,似乎有三个因素会拖企业发展的后腿。
第一,国内的知识产权观念非常贫乏。虽说海外留学生是国外科技的主要力量,但是,几乎所有的留学生从海外带回来的项目都不是一两个人在家里做得出的,这些留学生本人没有这些技术的所有权,所有权在他们的工作单位。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国内与企业洽谈项目,除非他们得到他们单位的许可,否则这些项目的引进如果不成功也就罢了,如果项目引进成功,到时很可能会有许多麻烦。
第二,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需求常常会导致盲目投资,以至良莠不分。比如,某个名牌大学投巨资为某个研究疯牛病的归国人员专门设立了研究所,而此君做事不久便传出解决了疯牛病成因,后来证实此兄的研究结果不是子虚乌有便是靠不住的狂想,贻笑国际。另一个例子则是国内对从国外带回来的基因芯片技术的狂热。基因芯片在国外已经产业化好多年了,其原理并不高深。基因芯片大部分基础技术早已被专利保护起来了。剩下的可能只是具体的和特定的某些未知基因的芯片,而这些技术与基因芯片的基础技术无关,只是某些中国人特有的具体基因性能的发掘和研究。国家花几亿元人民币建立基因芯片研究基地,很可能会种瓜得豆,事与愿违。
第三,崇尚安于清贫或清高是中国文人植根了几千年的传统,从陶渊明到朱自清,不为五斗而折腰早已是衡量知识分子气节的标准之一。而恰恰是这些知识分子,很可能是精英中的精英。试想一下,多为者良莠不分,能者又多不为,加上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与盲目,其结果会是什么呢?小则资源被大量浪费,大则劣币驱逐良币,招了一大堆不新不高的技术,到时真的高新技术和顶尖人才找上门,却没有资源又没有位置了——求仁而得非仁,事与愿违。
高新技术企业对生物科技和其他高新技术的投资,以求利作为投资目的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笔者认为企业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如果有心投资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首先要避免的投资行为就是刚把钱投下去,就急于要回报,要从一项投资中尽早挣回钱来,再求高利润。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不可取,搞不好还会害了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笔者认为,如果要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必须先了解该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特征,在仔细评估短期、中期和长期回报的情况下,选择投入某一行业。如果有能力并决定要投资生物科技,就要有长期投资的打算,千万不要跟着别人一窝蜂盲目上马。
据统计,在美国,一个药物从研发起到投向市场,大约需要15年时间,总花销大约有5亿美元之巨。虽说现在组合化学兴旺,能一次合成许多化合物,但真正有药性的分子不多。而且,每5千个有效药物分子中,大约只有5个可以做到人体试验这一步;而这5个药物分子中,最终也只有1个能推向市场。这么大一笔花销和这么低的成功率,如果没有一个大的药物公司或财团在后面支持,很难想象谁能撑下去。所以,现代药物研发的大趋势是进行行业分工:由小公司作药物早期研发工作,如果有成功的苗头,小公司再和大公司联合作进一步研发工作,如人体试验等等。而常规的商业模式是由大公司出一笔钱,买断小公司所研发的技术。美国当今许多中小药物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都是以这种商业模式运作的。
当然,如果一个药物研究成功,其市场销售利润也非常可观。一个成功的药物,年销售额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是常事。不管是生物科技还是传统的药物科技,一旦完成了产业化过程,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销售价的很小一部分。所以说,药物研发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物的生产成本的大小。药物研发的经费虽说高得让人吃惊,但实际上只是日后生产成本的预支而已。如果投资者能从这个角度看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的研发成本,那么投资人对药物开发的前期投入和病人对各类药物的高价位想必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会少许多抱怨和不平。
如果投资者决定了要投资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确认该投资哪一领域的生物科技和药物技术。一般都会选择投资新药。新药上市成功后也许利润很高,却也有他们的内在缺陷:即药物副作用在大规模行销后很长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如果发生这种事情,不但前期投资可能血本无归,还要面对日后客户的无休止的诉讼,让许多药物公司吃不消。生产胸部硅胶填充物的道康宁公司曾因此产品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后也因谣言满天。大量隆胸美人到处告状,公司花了几百亿美元与所有隆胸人和解而破产。药物公司先发后亏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都是与法律责任息息相关的。
对于企业来说,电子通信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企业管理者可以透过电子通信技术快速掌握市场信息,并及时根据相关信息做出企业发展决策,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电子通信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方式,实现了远程沟通和交流。对资源利用来说,电子通信技术有效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同时利用通信技术对生产进行调度,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电子通信技术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特别是对国家军队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新闻的传播也有重要影响。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这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就我国现阶段的电子通信技术发展来看,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辅助,这样才可以加快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实现电子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
2.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电子通信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存在缺漏,地区发展没能达到统一,出现了不均衡的问题,同时技术创新人才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
2.1核心技术的创新不足。
我国电子通信产业起步比较晚,基础并不牢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核心技术的创新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在电子通信设备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始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芯片、系统等方面都缺乏必须的技术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竞争力,导致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始终停滞不前。
2.2电子通信技术的地区发展不均衡。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电子通信技术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也相对较快,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科研能力,因此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由于经济水平的不同,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能力也就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2.3在电子通信技术的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对电子通信产业的愈加重视,在电子通信技术的科技研发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投入上仍然比较少。科技研发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力了企业电子通信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通信产业的发展。相关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子通信技术的科技研发,增加在电子通信技术科技研发上的投入,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
2.4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人才,可以说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电子通信产业情况来看,我国从事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人才仍然比较匮乏,特别是在软件和集成电路方面,技术创新人才过少,导致我国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方面始终处于被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
3.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措施
3.1加强核心技术创新。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需要从产业核心技术的方向发展,只有加强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才可以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核心技术是电子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势必要对电子通信的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核心技术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对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并督促企业对电子通信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研发。实际上,电子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设备的创新以及电子通信的软件系统创新,这两方面的创新都包含了电子通信产业中的产品和标准创新,因此在进行电子通信核心技术的创新时,需要加大电子通信产业中的产品和标准的投入,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通信技术的水平,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3.2加强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在于加强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是电子通信产品推广的前提,但同时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提供了经济支持,因此这两者也存在一定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能力需要电子通信产品的辅助,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促进电子通信产品的产业链的形成,这样才可以促使电子通信产品的进一步推广,从而促进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的电子通信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阶段,因此只有通过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辅助,才可以促使电子通信技术开发商与电子通讯业务商合作,良好的发展模式会为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提供经济辅助,从而有效提高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能力,加速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
3.3完善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
人才是一切技术创新的关键,同样的,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也需要依靠人才,因此为了提高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能力,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需要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通过竞争机制,引导创新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创新人员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科技成果,这样才可以促使电子通信技术始终适应时代需要。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需要为研究人员提供合适的机会,通过竞争机制,不断开发电子通信技术的开发潜能,促使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
4.结语
上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其重点就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指标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种新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等必然也要加快,进行战略性的调整。1999年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这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发展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
世界著名企业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资源教授W.费尔德莱发表评论指出,任何企业离开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承认它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实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的技术,其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可能积压越多,亏损越严重。因此,当前我过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国内大型企业的水平。
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人才短缺
技术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中缺乏技术人才是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的现象。
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迄今为止,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仍然明显处于劣势。
根据2003年7月~9月对浙江省200对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企业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排序技术发展的主要困难样本数比例(%)
1缺乏技术人才9357.9
2缺乏资金3019.0
3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不足159.1
4设备落后127.4
5政府政策限制53.3
6其他53.3
(摘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二)、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常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
1.资金获取来源过于单一,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由于直接融资方式对资金使用者要求较高,限制较多,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障碍大,从而转向间接融资方面。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有65.7%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各种金融机构。但目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向大型化、城市化发展,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2.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于大企业
随着国有银行的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为降低不良的资产比例、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竞争,各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信贷政策。当前银行信贷主要向个人贷款和建设项目集中,对工业贷款减少。且在对工业贷款的份额中,90%的新增贷款投向数量不足5%的AA级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普遍认为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没有向中小企业倾向。
(三)、信息资源短缺
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集思广义和各种建议,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
三、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一)、开拓中小企业创新的模式
1.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
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借助领先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果,以较低的开发成分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中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实行这种创新战略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努力在产品的差异上做文章,加以改进和完善,并加大售后服务和广告投入,从而分得较好的市场份额。实施跟踪型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是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创造性活动。
2.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技术窗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完全以自身的力量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术水平,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合作战略可以是纵向合作——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利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政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
目前已经提出的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第二、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第三、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等。
2.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当前我国银行面临的障碍之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信息不透明,财务不明晰,运作不规范。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次的由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将由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转变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接受政府机构监管的股份担保公司。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此类机构占全部担保机构的90%。
(三)、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服务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对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汇集并不断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智力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总体上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
2.优化人才汇集环境
在企业内部,应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包括张扬个性、不求全责备、尽力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充分放权、授权,委以重任,予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的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最近几年来,政府推出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以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
21世纪的今天,在新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03年1月1日,《中小企业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它将使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宽松。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必须要创新运行机制,在变化中找机会,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约束”,实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走上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2.刘国华沈君《转型经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3.刘车《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俞仁龙《中小企业技术创新》[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周立群谢思成《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一)建立组织体系,统筹协调推进
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分类原则,建立11个专业门类、涉及9个部门的标准化工作组织机构(见图1),明确标准化工作分管领导和各专业工作人员。市级供电公司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分管生产副总任副组长,总经理助理、副总师、归口管理部门主任为组员,负责组织标准体系的宣贯、运行与评价的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标准化归口管理部门,具体成员由各类技术标准相关归口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组成。标准化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工作计划,组织体系运行情况的抽查、分析、评估、考核,收集、整理、上报体系运行存在的重大问题;归口管理部门组织专业标准的学习、交流、差异分析、督查,定期通报相关部门、单位在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坚持学用结合,开展立体宣贯
1.通用普及培训。邀请管理咨询公司、政府标准化工作管理部门、省级电力公司等标准化工作专家,给企业标准化分管领导、中层干部、管理专责和班组长,讲授标准全过程管理知识、国家电网公司标准体系建设要求;举办市郊、县乡镇供电所长脱产培训班,讲解供电所管理新模式、岗位业务、生产技能、专业管理知识;给新入职大学生介绍生产、营销系统流程;对一线人员演示《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操作;编印《标准体系员工应知应会手册》,发放到每位员工学习。2.内部专家上课。联系企业内部运维检修部输、变、配电运检室等部门的主任、技安员、班长走上讲台,向生产人员讲解专业标准,确保员工准确理解、方便记忆,掌握标准。3.班组干前学习。市级供电公司组织基层班组,根据现场工作计划,编制、学习作业指导书,让“写我所做、干我所写”成为基层员工的职业习惯。指导各业务支撑机构编制、学习并到安全监察质量部备案“三措一案”;指导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编制、学习《电网倒闸操作风险分析单》、《电网设备计划检修风险预警通知单》、《重大检修方式风险交底通知单》等,保证地区电网在负荷压力下不发生人身、电网和设备事故。4.员工网上自学。归口管理部门下达学习通知;各专业室制定学习计划;技术员(班组长)负责每周对班员的自学情况进行考问;运营监测中心监控、考核员工在线学习流量。5.组织开展员工标准竞赛。竞赛是鼓励员工参与、检验员工知识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开展全员标准化知识技能普考、部门抽考、公司竞赛,来提升员工学习标准并应用标准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对标准的认识和掌握应用效果。6.开展应急演练。市级供电公司通过组织变电站和输电线路防汛抢险实战演练,联合市政府及市区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演练等应急演练活动,采用全程“无脚本”实演的方式,实际模拟事故下电网调度指挥、变电操作、输变配电设备抢修、营销服务响应以及新闻舆情应对等全过程,有效提升员工按标准熟练执行操作、提升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响应和处置能力。
(三)把握关键过程,突出质量管控
1.建立标准体系运行工作机制。建立年(季、月)度工作计划、专项信息报告、工作例会、督导检查、考核奖惩、宣传交流联动等标准化运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推进会,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交流先进经验,布置标准体系运行的工作重点,推动各个层级学习标准体系、各项工作遵循标准体系、各类人员执行标准体系。2.将标准培训纳入公司培训计划。在年度培训方案中明确员工岗位适应性培训以“三集五大”业务为主,学习新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并纳入年度教育培训项目计划管控、月度配合工作考核。组织企业内训师、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对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库中5625项技术标准进行分类梳理,明确有效、适用的标准目录,连同国网、省公司新颁布的技术标准,通过公司网页集中展示;指导各班组建立《工作内容与执行标准对照表》。3.开展标准的差异化分析。颁发《标准体系差异化分析方案》,要求各专业对照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标准,查找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存在的差异。组织归口管理部门和县供电公司开展标准学习交流,落实牵头学习人员,安排与实际工作相关性较密切的标准优先学习。各专业开展差异分析,立足自身减少差异。若差异较大,部门填报《差异化分析模板》,汇总向省电力公司提出完善建议,作为标准修订的依据。
二、注意事项
1.细化差异分析,实现业务和标准的有机统一。以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管理流程为框架,将技术标准的指标和要求落实到业务和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将差异分析结果按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检查、考核、报告、记录等归类汇总上报,注明与现行工作的差异点或冲突问题、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防控措施,通过自身努力缩小差异,保证标准与业务高度融合。2.根据管理要求,建立标准与制度的协同关系。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机构职责调整、业务流程变化,组织规章制度再清理,与标准重复交叉的废止,不衔接的及时修订完善。将现行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全面转化融入管理制度。
3.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标准体系内审。按照标准体系内审要求,调动公司内部持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培训合格证书或质量/环境/安全内审员资格证书、QC诊断师证书的人员,参与标准体系内审,从适用性、有效性、充分性以及标准体系与“五大”体系的融合性等方面,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确保标准体系运行规范。4.市县步调一致,实现标准体系全覆盖。坚持标准体系宣贯市县统一部署、同步开展、同样要求、同时考核。定期工作例会上县供电公司综合汇报并反映相关问题,市供电公司归口管理部门汇报、布置并解答有关问题,保证县公司员工正确掌握标准体系的新要求、新规定和新活动。
三、最佳实践案例
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先进,计算机技术迅速地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在企业管理中摆脱了过去仅仅依靠管理理论、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的现状,企业在管理进程中将更加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实际管理中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中多项技术被运用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企业仓储物流的管理,企业销售运作的管理,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电子信息处理,主要运用在机械工厂数据操作上,对企业机械机器的集中操作上。第二个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运用在企业管理部门,例如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筛查与员工日常工作的考勤等,都需要计算机系统中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第三个阶段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运用在企业高层的管理部门,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高层对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应对竞争对手的决策上的运用,就需要运用到计算机技术,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成信息相关的表格、图谱、模型等,这种在企业战略决策上的管理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就能够使企业的战略决策更加的精准有效,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企业管理层在战略决策上个人主观判断产生的错误,尽管现如今企业管理中战略决策仍然更加倾向于依靠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判断,但是仍然不能否认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战略决策判断的价值。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渗透到企业管理中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排斥反应”更加明显,其中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对于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需要更加深入,但是现实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员工并没有办法去适应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改变,对计算机技术相关软件的操作并不熟练,这其中包括一些在专业技能上十分熟练的员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的深入,反倒没有帮助他们更加有效率地为企业服务,相反由于自身对计算机软件的重视不足,对计算机软件的认识不够制约了这些本在专业领域十分优秀的员工的发展。这是需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值得反思的地方,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更加主动地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加有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同时也应当开展教育,引导企业员工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从意识上提高对计算机技术对于自身在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许多企业在计算机上的技术并不成熟,这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存在着致命的威胁的。现如今,许多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料都储存在计算机中,企业员工缺少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视,在企业信息安全意识上十分薄弱,这些在技术上的漏洞与认知上的疏忽,都让企业信息安全留有隐患。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当同样制约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效率,盲目认为高配置等于高效率,大量购进一些价格昂贵的计算机软硬件对计算机进行配置,虽然投资很大,但是很多功能对企业实际情况来说是使用不到的,造成了闲置和浪费。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省经费,购买盗版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使用,殊不知盗版软硬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盗版的软硬是得不到售后的技术服务的,这样还要重新购买软硬件设备,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切不可贪小失大,应当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使用,而且要请教专业的技术人员购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使得所购买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不至于浪费。而完善计算机管理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完善的计算机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处理在使用计算机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一旦遇到问题可以根据一定的规范化流程进行处理,可大幅度减少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计算机管理制度应当不断顺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进行更新扩展与完善,让每个员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使得办公自动化得以顺利的开展。企业应该保证企业内部计算机的安全性,有意识的提高每一个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每一台企业内部计算机应该通过身份识别才能进入,员工只能用个人专属的账号和密码进入到计算机内,且企业的所有计算机全部加入域,收回administrator权限和密码,只给予user权限,严格限制上网,上网需要严格的审批手续,同时,在服务器上安装监控软件来监督员工的行为,监控所有网络流量的动向,上级领导不仅可以监督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防止员工在上班期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还可以防止各种恶意行为,加强企业计算机的安全性。
三、对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1.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并不能影响企业的信息安全。这就需要企业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时,充分考虑到信息安全相关技术。具体利用到以下手段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安全。首先就是加密技术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数据传输加密和数据存储加密。数据传输加密技术主要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进行加密,常用的有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三种方式。通过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一个数据加密系统包括加密算法、明文、密文以及密钥,密钥控制加密和解密过程,一个加密系统的全部安全性是基于密钥的,而不是基于算法,所以加密系统的密钥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在数据通信中使用最普遍的算法有DES算法、RSA算法和PGP算法。其次,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安全的有效方法是利用好防火墙。防火墙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们房屋之间修建的那道墙,这道墙可以防止火灾发生的时候蔓延到别的房屋。防火墙技术是指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的总称。在互联网上防火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模型,通过它可以隔离风险区域与安全区域的连接,同时不会妨碍人们对风险区域的访问。防火墙可以监控进出网络的通信量,仅让安全、核准了的信息进入,同时又抵制对企业构成威胁的数据。防火墙主要有包过滤防火墙、防火墙和双穴主机防火墙3种类型,并在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后一个方法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方法是入侵检测。随着网络安全风险系数不断提高,作为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IDS(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攻击的发生,它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的专用系统,该系统处于防火墙之后,可以和防火墙及路由器配合工作,用来检查一个LAN网段上的所有通信,记录和禁止网络活动,可以通过重新配置来禁止从防火墙外部进入的恶意流量。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快速分析或在主机上对用户进行审计分析,通过集中控制台来管理、检测。
2.企业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时必须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企业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这就需要企业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时积极主动地对员工进行相关技术上的培训。企业员工计算机技能的匮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盲目跟随办公自动化的潮流,尽管积极引进计算机软件,但是却不注重员工的计算机技能的提升,员工不会操作,反而使得员工的办公效率低下。或者是一些企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员工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却多流于形式,对员工掌握计算机技能没有一点用处,没有产生高效的回报,这对企业来说,这是很大的浪费。同时,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意识方面的培训,使得员工安全意识薄弱,这对企业的数据文件甚至是机密文件产生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应当注重对员工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而且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并不是一次性的,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该培训应当要定期进行组织。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教授符合企业自身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术,并让员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保证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马上上手,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去探索操作技能。对于企业管理人员,也需要培训他们对各种数据的总结与分析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设备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于一般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确保其熟练操作各种软件,还要保证他们具备一定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的功能,强烈的计算机安全意识和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办公自动化的流畅性,真正发挥计算机的功能,达到企业办公的高效率。
作者:王文静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一、发现和抓住市场机遇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尔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属于市场拉动式技术创新。海尔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食品店或冷饮店对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为此设计的产品,海尔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专为食品店和冷饮店设计的,这两款冷柜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市场引起了轰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二、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工作计划分为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计划,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市场回报率。企业在选择创新目标时,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认证工作。
三、技术创新战略要突出重点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四、注意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五、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
一项成功的创新项目,往往是多方合作的结果,这就涉及到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要有利于形成互补性的伙伴关系,包括横向和纵向互补,横向互补是指合作伙伴具有不同的产品市场目标或技术互补性。纵向互补涉及到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开发等过程。合作伙伴一般包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用户等。建立稳定而有效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补性为基础,项目参与各方必须各有所长、各有所需、各有所获,具有共同的责任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形成较强的合作创新能力,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最大。
其次,合作协议应确定比较现实的条款和条件。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可由协议予以保障,良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除有法律约束外,还必须有强烈的合作意愿。
最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合作项目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参与创新的人员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能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项目合作的前提,是创新成功的保证。
六、具备创新所需的必要资源
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测试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项目核心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商业意识、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等。一个合格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应该能瞄准创新目标,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勤奋求实、坚决果断、善于制订计划、勇于面对困难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以上三种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必备资源,缺一不可。
七、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含义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就是企业在进行科技技术研发阶段的费用,不能当作企业的费用一次性的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应该当作企业研发费用资产的长期的支出,计入该企业的资产成本,并在以后的企业会计年度通过逐步折旧或者摊销的形式分批计入企业成本费用,通过销售产品收取的款项进行补偿。实质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了研发所支出的费用,研发费用支出时计入开发支出项目,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到本年末直接转入企业当期损益,符合条件的仍留在开发支出中;另一点,就是研发成功的话转入企业无形资产,反之则转入当期损益。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账务处理的国际比较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是指企业为了开发独立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所产生的费用,通过研发活动促使企业的不断发展。研发费用实质是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企业研发费用的构成一般分为三类:资本化、费用化以及有条件资本化。其中有条件资本化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允许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国际对于研发费用的使用状况来看,欧盟对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比国际会计准则相对较为宽松,这与欧洲国家产品设计开发在企业制造中的比例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欧盟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制造工业的上游,宽松的资本化有利于企业的研发热情和企业产业的优势。美国就更注重研发费用化,除了本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以外,都用的是研发费用化结构。这三种研发费用的构成适应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要根据国家政治情况以及企业的经济环境选择适当的研发费用处理方法。
(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的意义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费用。研究阶段费用是指为了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所产生的费用,开发阶段费用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应用在某项设计,以生产出来新产品所产生的费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发展必须符合我国发展现状。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国际形势来看,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比企业全部费用化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的对于国有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评价都是以企业经营业绩的高低、企业实现利税多少、企业管理者个人收入等为标准,都与企业的当期实现利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采用企业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则会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那么,企业的高层就很有可能削减企业的研发费用,来保证企业的短期利润,这对于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新准则的实施更多的考虑了我国高科技行业,也就是研发费用较高的企业,允许了企业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的做法,不仅表明了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科技研发的支持与鼓励,更有利于企业加大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了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在研发费用投入的差距。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财务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究费用与开发费用划分不明确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虽然明确规定了研究阶段费用与开发阶段费用,以及开发阶段予以资本化的费用的条件。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研发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这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要明确的判断两者的界限以及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新会计准则中应该更加具体详细的阐明具体操作过程。
(二)研发阶段的划分以及资本化的条件弹性大
根据新会计准则界定企业的哪些活动属于研发阶段,哪些活动属于开发阶段时,常常无法很好的把握。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的界定常常受到人为主观的影响,这就可能造成企业会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划定。就目前状况来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标准的确定存在了很大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会计人员的主观进行划分,这就导致在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条件判定具有很大的弹性,为企业操作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可能性。
(三)确定的资本化金额与资产的真实价值存在了较大的差异
由于无形资产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后,并且在开发后期才能确定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在确定可行性之前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以及较高的费用,所以用在以后的开发费上相对较少。因此,只对技术上达到可行性之后的开发费用资本化,不能够准确客观的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无形资产在开发完成以后,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如果按照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预期经济利润算的话将大大超过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金额。
三、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财务处理对策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实行会计责权制度
职业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会计工作是否能够圆满的完成。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使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逐步掌握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工作能力。会计人员只有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拓展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会计行为的处理工作。
(二)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要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审查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查制度。内部审查是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各单位、部门实施的内部监督行为,依照我国相关法律对会计账目以及企业财产进行管理,确保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下,着眼于创新管理,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和权利,推行全面的管理模式,建立彼此牵制、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重点是围绕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环节来设置。但注意的是在设计时要确定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对关键点进行监控,以实现预期效果。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在道德规范之上,强调沟通与交流,以及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人文环境,企业内部控制才能更加有效。
(三)尽快出台会计准则执行的指引规范
关键词:创新技术竞争保护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已由资金、资源和劳动力的竞争逐步转向知识与技术含量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创新技术的竞争。创新技术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或专有手段,保护企业创新技术不被竞争对手所掌握,使其处干市场优势地位的竞争。
1.企业创新技术竞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创新技术竞争主要面临创新技术的速度竟争和技术创新方法中的不正当竞争。
1.1从创新技术的速度竞争来看
一方面是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一项创新技术从发明到商业利用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目前创新技术的时滞期仅为5一8年;另一方面是技术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企业吸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加强,也使得技术扩散速度加快;再一方面是垄断期缩短,过去许多企业在技术发明成功后,往往不尽快利用,而是加以垄断,尽可能地发挥原有技术和设备的作用来获得高额利润。但是在目前,由于企业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就使得企业甚至一个国家能够独占或垄断某种重要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在美国,10类产业中的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一年之间就有70%被竞争对手所掌握。
1.2从企业技术创新的方法来看
一般有率先创新和跟踪创新两种。率先创新,即在无其它企业技术引导的情况下,企业完全独立地研究开发,攻破技术难关,获得有价值的技术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完善技术成果商品化过程。在当今世界上,率先创新已成为许多著名企业推崇的创新技术战略,而且这些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是保持竞争优势的最有利的武器。从中国现有的技术水平来看,推行率先创新的企业还只能是极少数,而推行跟踪创新更为现实。跟踪创新就是通过引进,购买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并进行二次创新。跟踪创新的实质就是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企业在消化吸收率先创新技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再创新上,使外国产品中国化,外地产品本地化。这样既能避免创新的重复性,又能使企业把创新资源的重点投人到技术创新的中下游环节,以速度优势战胜技术薄弱劣势。
由于有的企业平均文化层次低,平均技术力量落后,技术人才缺乏,即使推行跟踪创新,也仍然难以投人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是误解跟踪创新的含义,扭曲二次技术创新,在激烈的创新技术竞争中,出现了不正当竞争。其表现是:不择手段地窃取其他企业的新技术,侵犯创新者的知识产权,仿造他人的产品且质量劣等,来进行所谓速度竞争,以至于创新者开发的新技术产品一旦上市,那些“后来者”居然分而食之,甚至技术创新者反被“跟踪”者驱逐出市场。这样的不正当竞争,不论对率先创新者还是正当的跟踪创新者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技术创新者的权益不受到侵犯,就必须理顺技术创新竞争秩序,选择好创新技术的保护方式。
2、企业创新技术竞争保护方式的选择
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对创新技术保护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得专门法律保护形式.即对专利技术采取的保护方式;另一类是采取专门法律保护专有技术形式,又称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长期以来,由于以专利创新技术方式的竟争普遍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因此大多数发明者和企业都采用这种方式保护发明成果和创新技术的竞争但专利技术保护形式具有选择性与局限性:选择专利技术方式保护创新技术,应达到以下目的.产。则就应选择其它方式
2.1使企业创新技术获得合法的竞争权
在企业的创新发明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时.为了防止该技术被非法扩散,以专利巾请避免其他企业竟争。这种方式毛要包括:①主功及时回国家专和局申请专利,对于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币大发明,应向国际申请专利。、②以法律手段排除其他同类专利申请、如果通过专利文献了解到其他企业的巾请不具备专利条件,可以提出撤消该申请的方式阻止其他人申请如果本企业被指控侵犯他”、专利权,在没有取得有利证据的情况下,!吓以提出宣告该专利无效的请求;如果本企业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时,可以公开自己的文献,不让对方获得专利权C③申请与专利技术相配套的技术一企业在中请某项创新发明专利时,应考虑与其相配套的技术,进行层层专利申请,这样即使基本技术到期,技术仍然有效,企业的创新技术就有一道不可攻破的保护防线。④认真研究专利的保护范围,绕过其他企业专利权的竞争。如果其他企业的专刊权已经确立,本企业无法排除,反而受到侵权指控,构成对本企业的威胁时,先要分析本企业的技术对方专利技术有无关系,是否属于其权利的保护范围,如果有理由和事实证明两者无关.可以指出下属于其权利保护范围,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优先使用权。中国专利法规定,在其他发明人的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的产品、使用相同的方法,或者已经做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不构成侵权。⑤自己实施专利。利用专利形式保护创新技术的目的,就是要使创新技术潜在的生产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尽量实施经济效益大、能为本企业创造巨额利润的专有技术,确实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利用专利转让与许可,进免其他企业的侵权
这种保护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企业间侵犯专利行为,向其他企业转让专利或允许其他企业合法使用本企业的专利。如果本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研究优势研制出多项创新技术,申请到专利,但由于专利实施的条件不足,就可以向其他企业转让。这样一方获得创新技术,另一方可获得价值补偿,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侵权竞争的恶战。资料统计,美国专利技术的转让与许可使用的收人每年在60一80之美元之间。
2.3引进其他企业和外国的专利,缩短竞争时间
通过购买专利产品的生产权,可弥补企业开发能力的不足,减少投资风险。在购买专利技术时,应洋细检索专利文献,了解有关专利技术的有效性C如果专利已经失效,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不存在支付费用和侵权问题。
企业选择专利技术形式保护创新技术,具有法津意义,而且.稳定可靠。但是由于专利技术从申请到审查批准的程序较为复杂,就使得利用专利保护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专利技术主要限于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创新技术,而一些具有更大经济价值的创新技术,在新颖方面还达不到专利条件的,就难以采用这种方式加以保护。又如,专利保护时间有限,当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比专利实效期长时(专利期最长为20年),就难以长期得到保护;而当某项技术生产期短于专利有效期时,也没有必要申请专利来获得十几年的保护。再如,专利从申请到批准的时间较长,不能适应技术更新速度,一般情况下,从最初申请到最终获得批准,在美国技术较发达的国家至少要3一5年。在现代技术更新十分迅速的条件下,许多发明几乎还没有取得专利就可能老化了。另外,采取专利技术方式,还会出现被别人反竞争的情况。竞争对手可以利用已公开的专利技术信息进行衍生发明,对原有的某些技术进行偷梁换柱,或对原有技术的某些技术进行改头换面,生产一个有效的产品,从而瓦解原有专利技术的竞争优势。尽管企业在申请专利时已在基本技术之外层层把关,避免衍生发明,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衍生发明的反竟争作用。由于专利技术保护方式存在着局限性,企业对创新技术的保护方式还可以选择专有技术方式来弥补其不足。
3.企业选择保护方式的条件分析
企业在选择保护创新技术竞争方式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以免企业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并使企业仍拥有该技术的所有权。
3.1难以获得专利的技术
对于一些难以获得专利的创新技术和无法通过专利审查程序的技术,可以考虑选择专有技术保护方式。有些创新技术,尽管已达到获得专利的条件,即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但如果批准其为专利技术,就会影响其他的技术发明创造,甚至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各国专利法都有规定,不能授予专利权的创新技术有科学发现,如: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等。另外,还有一些技术由于新颖性或创造性不充分,难以通过专利审查程序,如企业管理技术和商务技术中的一些技术,仅仅存在于技术人员的头脑中,难以用文字、图形等方式表达。这些,都可以考虑以专有技术方式保护。
3.2没必要获取专利的技术
对不愿意全部或部分申请专利的技术,也可选择专有技术保护方式。如,创新技术的核心部分,尽管按照多数国家的专利法规定,一项发明在申请专利时必须“充分公开”,并将此作为获得专利的先决条件,但“公开”到什么程度才算“充分”,法律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在实践中,各国专利审查机关通常以“同专业一般技术人员能掌握据以实现”为准,而“一般技术人员”的实际判定完全取决于专利审查人员的水平。所以,专利申请人在提出专利申请时,一般以“充分公开”得以获得批准为原则,对不影响获得专利权的核心内容尽可能地保留下来。这种做法就是企业创新技术非专利方式保护的最佳选择。又如,对于其他竟争对手难以研制、开发或发明的技术,同样可采用专有技术方式,这些技术是指其他竟争对手利用本企业的专利产品,包括通过“反向工程”也无法掌握其发明技术奥秘的,用专有技术也是一种交换的方式。在实践中,这种专有技术大量存在。大到波音747飞机的制造,小到可口可乐的配方,尽管利用这些技术生产的产品已遍及全球,但其技术内容仍难以为他人所知晓。再如,相对于专利保护期,技术生命周期较短,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许多产品的周期已缩短到以月来计算。如构思、设计、制造并销售计算机芯片的生命周期不到18个月。
3.3专有技术加入保险
1企业信息化中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应用
(1)优化信息结构。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劳动力和技术,而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对劳动力的管理和技术的更新。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企业的信息化结构,对企业的纵深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引进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计算机技术可以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实现全面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追求目标。(2)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部门实现信息化管理,能够使账目管理更加精准,账本统计更加快捷。企业财务部门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弥补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各种不足。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3)完善经营信息化。企业的经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工作,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实现和完善企业经营的信息化,可以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电子商务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利用电子商务拓宽经营渠道和经营范围,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2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
(1)信息统计技术的应用。随着社会信息量和信息流的不断增加,企业要及时地对和企业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因此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信息统计技术,其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而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大流量的信息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汇总,截取对企业有用的信息,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信息参考资料。因此,计算机技术在推动企业实现信息化统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包括信息安全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提升,信息安全性得到高度重视。企业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信息的安全技术对企业意义重大。企业信息安保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涉及到企业内部的访问与控制程序,另一方面涉及企业外部的访问与控制程序。企业可以通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为程序进行加密,设置防护墙和杀毒程序,还可以对企业信息数据库进行漏洞补充,做好企业网络防护工作。作为对企业网站进行访问控制的工作,是信息安全的基础,是安保的第一道程序。企业网站的访问信息控制能够对登录用户的登录资格进行分辨,其是否合法用户,可以访问本企业网站中的哪些页面。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为网络信息进行加密,来抵御互联网中的信息盗窃行为,其技术要领是利用加密技术,提高信息安全性的手段。应付计算机病毒和黑客侵袭的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安全性能的防御系统,要定期地进行更新和升级,才能应对网络危险程序的蓄意破坏,才能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性。
3企业在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化要注意的几点
(1)重视企业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企业实现信息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企业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企业要把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实现制度化,不能只重视技术方面,而忽视管理方面。目前国内的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企业的网络制度是规范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有效方式,企业要高度重视,必要时要定期地进行网络维护工作,及时更新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知识内容和知识水平,做到与时俱进,为企业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2)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威胁。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但是企业建立起信息化体系后,不能止步不前,要不断地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抵御来自内部和网络的各种威胁。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严密的风险防控机制,完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地进行补救,完善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准确率。企业内部要建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监督机制,规避网络风险,降低企业由于计算机技术因素造成的损失。
作者:苟金华 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