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时间:2022-04-20 10:13: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提升效率;初中地理;五大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0-0051-01

对于初中教师而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兴趣和无压力感,是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需要认真做好的功课。在开始进行一个课题讲解之前,要首先掌握好本节课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还要了解学生特征与教材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开展课前预习准备,夯实基础知识

课前预习活动能够让学生事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再结合教师事先掌握重点的活动,在真正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学习互动。如果学生事先没有进行预习,在学习中就会降低课堂效率,提前预习让学生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相应的掌握和了解,有利于节省课堂的有效时间,教师能够利用这些时间对课本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性讲解,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开展课前预习活动需要教师的谆谆引导,让学生形成习惯性预习的行为,并要求学生将课本中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标记出来,方便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难懂的知识,也有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内容,在学生与教师的积极配合中有效地提升地理教学的效率。

二、搜集反馈信息,让教学增强针对程度

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活动之后,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搜集学生的预习效果和预习信息,只有事先了解,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对课本讲解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的教案讲解设计也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例如,在教材中有一章内容讲解的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于地球的公转与气候影响这一块普遍存在着疑惑,教师在事先了解到这一点后,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可以事先下载好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相关视频,通过视频更加形象地向学生们演示这一影响因素,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搜集到学生预习过程中的有效信息,那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就不会了解学生在哪一块具有明显的缺陷,也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某块知识点的准备和重点解析。课前预习与搜集信息应该是紧密结合的。

三、揭示探究题纲,让小组成为学习载体

学习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忽视学生的重要性。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表明,小组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反映学习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地理课堂学习中也可以搭建学习小组,将每组学生平均分为6~8人。由于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建立小组学习后学生们通过沟通和探讨能够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进行有效结合,并且有效地增强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探讨过程中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师巡视点拨,让探究学习深入开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小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学生毕竟会存在一些不通的地方,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应该体现出来。当学生们在探讨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在旁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们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应该不停地徘徊在课堂之间,及时为学生解决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善于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学生在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必然会陷入一个死胡同,当他们由于观点不一致而引起激烈争辩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继续开展探讨活动。

五、进行课内练习,让学习效果得到检验

为了了解学生最后的学习情况,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训练,通过训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完成以上各步骤之后,教师对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课堂检测,让学生在纸上作答,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否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通过这些步骤的反复演练,教师不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还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的教学开展及时进行调整,在不断的优化过程中提升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目标。

六、对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所谓的思维能力就是除了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知识的了解、分析以及深层记忆的能力外,还有其他综合知识方面的运用,让初中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都将课本作为教学重点,教授学生地理知识,让他们重点学习、理解基本知识,但是这一教学重点存在一定偏差,通常都忽略了初中生本身可以培养的思维能力。

这样肯定会导致其学习地理知识的不足和缺失,也将会大大降低初中生学习效率,更没有办法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最终将会影响课堂的实际教学效率。针对以上问题,地理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更新发展,将初中生的地理教学作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提升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活动者。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学生在其中的作用,不能单独地采取教师讲解法、学生吸收法的固定模式进行学习。根据本文提到的五个步骤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开展积极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全程参与,共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曲忠厚,田孝东.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大赛”综述[J].地理教育,2003,(1).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导学案;教学导入;教学导读;教学导练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

在应用导学案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从导入、导读、导议、导练四方面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地理素养。

1.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入

良好的课程导入环节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导入环节的设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走进知识的世界中,探索知识世界的奥秘,促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教师可以借助导学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关于“火山与地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典型的地震实例,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引出教学主题。之后,教师可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强化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的感知,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读

导读作为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与分析图表的一种方式,也是导学案中的一个教学任务,能够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加以总结,然而有些学生对阅读缺少学习兴趣,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即使阅读某些内容,也会存在思路不清晰的情况,所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是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进行的工作。教师可以要求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深入阅读,进而指引学生更好地将现有的知识迁移到实践中,保证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关于“比例尺”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教学问题: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中北京市的区域大小不同,但实际面积却相同,这是为什么?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活动,找到其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比例尺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本学校中每一栋楼房的图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出比较美观的图形,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学习技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保证地理教学效率。

3.设计思考活动,完成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运用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围绕学案中的设计思考活动题目展开讨论。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此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对导学案中的思考题进行探究,同时展开讨论。而教师要运用自身智慧,根据教材内容、学案中提出的思考题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可以一直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例如,在教学“西双版纳”时,教师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年西双版纳旅游业不断下跌的原因”,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学生缺乏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因此并不感兴趣,也就没有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视频,让学生先看一段西双版纳的纪录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对比提问、假设提问等,结合视频的内容来提示社会现象,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再分别派出几个学生作为代表,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说得好或者有新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播放一些专家或行业人士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看法和建议,让学生来借鉴,并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如果我是市长……”为题,自己编写经济建设的简要方案。这样精心的设计以及科学合理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练

课堂训练作为每一节课程开展中的最后环节,目标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促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巩固与复习。好的课堂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找到学习的主线,保证学习质量。对于导学案中的导练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抢答式训练和口答式训练等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地理“中国行政区域”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导练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拼图活动,也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一同进行拼图活动,比一比哪组拼得快、拼得准。在完成拼图活动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并阐述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提高自身地理知识素养。

二、导学案的运用反思

利用导学案开展教学,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观发生本质变化。过去,教师在备课时总思考教学内容该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理解,而使用导学案后教师在备课时会思考问题的设置是不是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多数学生是否可通过自学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教师过去总是让学生安静听讲,而使用导学案后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或和同伴一起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会考虑导学案中的哪些问题设计得不好,未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也会思考哪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在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可见,使用导学案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案,采取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准确掌握教材中的每个内容,设计出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将重点知识融于其中的好题目,充分发挥导学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磁场;教学

磁场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从近年的中考来看,磁场是必考知识点之一。磁场知识如此重要,但是在教学中由于磁场的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简化学习的难度,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磁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熟练、灵活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中。

一、引入实例

初中阶段的磁场知识偏理论性,抽象性的概念不易于学生理解。加之初中阶段学生受物理知识水平所限,往往只能能够死记硬背公式与概念,而无法做到真正的掌握及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实例,帮助学生梳理磁场知识,弄清概念的含义以及公式的由来与推导过程,抓住学习的重点,避免陷入理解上的死胡同与误区。

例1.将铁棒A的一端,靠向铁棒B的中间部分,这时发现A、B铁棒互相吸引,而将铁棒B的一端,靠向铁棒B的中间部分,二者互不吸引,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棒AB均无磁性

B.铁棒A有磁性而铁棒B无磁性

C.铁棒AB均有磁性

D.铁棒B有磁性而铁棒A无磁性

在磁性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以上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在例题中单看题目信息,学生不易联系到磁场知识,但根据选项这道题很明显考察的是磁性的相关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干,铁棒AB在不同情况下,呈现的吸引结果不同,根据磁性概念,那么必然是有且只有一方是带有磁性的,因而可排除A、C选项。继续分析,铁棒A靠向铁棒B中间部分时,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吸引。根据磁体的相关知识“磁体两端具有异性相斥、同性相吸的特性,但是中间部分则不具有相斥或吸引关系”。结合题干给出的信息,很容易判断出铁棒A是带磁性的,而铁棒B不带磁性,因而正确答案为选项B。

引入例题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磁场抽象的概念,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磁场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实际

初中物理知识大部分都可在实际生活找到相关案例,近年来的各类物理考试,也越来越多的将知识点考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初中阶段磁场知识在现实生活也有许多相关的现象,教师应学会并善于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磁场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磁场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下列哪些物品是利用“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这一原理进行工作的?哪些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1.发电机;2.动圈式话筒;3.电风扇;4.电熨斗;5.动圈式扬声器;6.电磁起重机。

上述物品几乎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经常见到,并可以接触的。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与“电磁感应”相关知识,同时还通过直观的比较,让学生掌握二者之间的区别,达到融合贯通,熟练应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讲解磁场知识,然提出问题,将学生分为讨论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由学生给出答案并说出理由,教师最后进行总结。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能够进一步地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形式通常表现为力的变化”以及“电磁感应通常表现为电流的变化”这两个知识点。

三、注重验

物理是一门探究性学科,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磁场相关实验教学的设计应强调实践与课本理论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可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并总结知识,加深理解。

例如,针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教学,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实验:先将小灯泡或是电流表与电风扇的两级相连,然后让学生用手转动风扇,这时小灯泡或电流表因风扇转动所产生的电流过小均无法被检测到。然后教师引入新的实验仪表――灵敏电流计。将灵敏电流计接入电风扇两级后,学生就可以观察转动风扇时电流发生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当顺时针转动风扇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与逆时针转动风扇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通过实验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感应电流的来源于处于磁场中线圈的变化”这一知识点。

磁场知识的实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及公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教学的枯燥性。

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磁场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入实例、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学质量,降低学习理解的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初中物理磁场部分教学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变化要求,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及任务。

参考文献:

[1]陈秀丽.探索电动机的奥秘 体验伟大发明历程――初中物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课例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6,02:54-55.

[2]刘丽军,田战永,尤佳佳等.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磁场教学的对接[J].物理通报,2015,S2:52-53+58.

第4篇

一、认真研读课标和考试要求,把握复习方向

八年级地理会考范围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涉及知识点较多。由于地理学科课时少、任务重,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突出复习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复习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多加复习,对不考知识大胆舍弃。

二、立足教材,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每年的地理会考试题都是紧扣课本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这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普遍感觉无章可循,无从下手,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以课本为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八年级学生因知识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复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主干知识,充分利用宝贵的复习时间,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培养用图能力,突破复习瓶颈

在“无图不成题”的考试理念下,如果学生没有读图意识,脱离地理图像进行学习,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由于学生不注重培养阅读地理图像的习惯,因而缺乏从地理图像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无法利用地理图像解决地理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使用地理图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读图指导与读图训练。

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相关地图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复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描出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并注明界线的组成、界线的划分依据、区域的主要差异和特征等信息。

四、讲、练、补相结合,提高复习质量

讲是指教师要根据课标、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到重点突出,并将所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练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只有通过学生的练习,才能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选典型性和启发性较强的试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力争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补是在练的基础上进行的评析与补充,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与练,弥补学生的不足,消除学生的知识盲点,突破知识难点。

五、增进沟通与交流,提高复习动力

八年级学生既没有七年级学生刚入学的那种新鲜感和认真劲,也没有九年级学生升学的那种紧迫性和压力感,他们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转折期,其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都亟须进一步培养。

首先,教师要开展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开年级会、班会、家长会,使家长、学生重视会考。

其次,教师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多跟学生进行谈心,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5篇

当前,很多地理教师都在研究地理教学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上都较为稳定,属于中学地理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情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完善地理教学策略。

一、中学地理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1.教学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不断地发展,地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对地理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地理实验是实现地理科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实验给地理科学的研究会带来不同的成果。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就要在地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更清楚、直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从地理实验中抽象出本质的地理规律。地理实验的发展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新一代教学模式发展的结果。

2.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果。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做主导,对课本进行机械地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表达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中学地理实验中去,并熟悉和了解实验中所能运用到的一切工具、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1.教学结构分析。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开始的。首先,教师要设计实验的类型、材料和流程。对流程的把握很重要,很多教师在制作流程方面没有足够的设计,忽视了环节的转换,往往会出现此项实验活动过后不知道下一项活动是什么的情况。在准备上要对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进行充分准备,来引导、演示、模拟验证、集体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所实验的主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地理实验的四个部分表现为学生要设计实验类型、材料和流程,准备自己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料和学习工具。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观察、制作模拟、演示观测和调查考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可以使用分小组的探讨模式,然后完成对此次实验的报告和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教师和学生在地理实验中的任务分配,这些过程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主要概括。

2.演示类教学模式。中学的地理实验教学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它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两大种。演示类教学实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教师和学生;四个步骤: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演示展现和总结评价。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师要设计实验工具和实验流程,并准备实验的工具、仪器,等等。教师要对实验进行预先演示,准备实验资料并发放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对实验所用到的工具和仪器的名称、实验的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对实验的步骤、难点和实验的全过程进行演示,还要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此实验。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要参与到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当中,以了解实验。对实验所能够使用到的方法,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点、内容和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了解。在实验的演示、展现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并且要做详细的记录,去学习和理解实验的原理,把实验的内容和地理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对应分析。在实验的评价、总结阶段,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实验中的成功与不足。

中学地理实验的必做项目有演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演示地球的公转;暖锋和冷锋的天气;大气层的循环运动;褶皱的演示;断层和演示的类别演示;气旋的产生;反气旋的运动;流水的侵蚀作用,等等。对于人文地理,学生也同样要加以重视,例如,家乡的水文情况;生活污染调查;城市地理环境的关系和气象灾害的产生和预防,等等。如图1是中学地理中初中地理部分的比例分析图,图2是高中部分的比例分析图。

从上图能够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知识重点分布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有侧重点地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有效实验,并教授学生知识。

三、中学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1.气旋的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实验的设计阶段。

实验项目名称:气旋演示实验。

实验类型:师生共同实验。

实验目的:①对气旋中心和气旋的周围高低气压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了解;②对气旋中气压梯度力的指向进行分析;③对气旋中气流的运动状况进行分析;④对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行了解。

第二步:实验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气旋演示仪,对气旋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进行充分备课。

学生:对气旋仪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对此次实验的目的和气旋在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

第三步:演示展现阶段。

教师:对气旋仪的使用和作用进行全面介绍。通过气旋仪指示灯的作用来讲解气旋的运动规律和气旋在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知识观察气旋仪。

学生:通过观察融合自己的预习知识,理解课本的知识点。

第四步:总结阶段。

教师:教师要对此次实验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和成功的地方,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对此次实验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和总结,可以分小组进行,最后各抒己见,总结小组发言,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2.气旋实验演示的成果。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了气旋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此次气旋实验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优势,这充分表明了实验教学是新教学模式的使用和创新。

四、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地理性。地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地理教学效果,把教学的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都运用到地理实验当中,按照地理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地理实验集合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角的教学现象。在地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获得直接经验,从地理实验的设计到地理实验的结果展示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

第6篇

多年以来,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一直是被广大学校和教育机构所重视的,随着课程的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千差万别。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现在更多的转换为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如今初中地理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怎样更好地形成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随着课程的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简直是天壤之变,但其中还掺杂着一小部分的为改变完全的教学方法。教师保持自己原有的教学风格固然是好事,但是为了顺应现在的教育教学,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初中地理学习课堂,给学生自主式学习、互相合作式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教师要打破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探索并有效地形成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尤为重要而有利的做法。以下就是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分析: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为主的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探究,对学习的知识点或者实际问题要有想要探索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进入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探究式学习的关键,就是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地、不靠别人的帮助,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新的问题进行探究。当然,教师要给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否则,学生盲目地探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相反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以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独立思考的方式,让他们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最后教师在给予总结性的评价和全面性的探究结果。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地理的学习,其实也和生活有很大的联系,比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地理位置,教师讲这一课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国家、城市分布的特点,拿出地球仪,学生会对这个球体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学之前说:“这就是地球,我们就在这里面住着。”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个地球仪,他们会探索到别样的奥秘,每个人都看到和别人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探究式学习和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差别。

二、初中地理中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目前为止,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灌输式教学,尽管新课改普遍实施,但是有些教师还是不能依着新课改完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很多还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重视的是学生是否掌握或者将学习的内容是否背诵下来,学生的地理考试成绩是否合格,而忘了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另外,教师在地理教学课堂中,只顾着自己讲解重点知识,遇到和考试沾边的题目就会讲解一些解题技巧,他们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授课重点放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讲课内容也围绕考试题型,涉及考试的知识点多,教师就会多讲解、详细讲解,而对于那些考试不会涉及到的知识,教师就会一笔带过甚至直接不予讲解。在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下,学生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潜意识也将跟考试无关的知识直接抹掉,自觉的跟着老师的步子走,这样下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减弱,更没有一点探究意识和能力。探究式学习是顺应新课改趋势的一个效果佳的教学方式,是国家教育对素质要求提升的必然方式。这一教学方式的重点要求是“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表示学生的学习是灵活多变的、有效果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将这一教学方式运用到恰到好处,不仅能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活跃地理课堂的气氛,还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非常有效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力,自主地学习怎样学习,而不只只是学到了什么地理知识。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完美形成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课程,其中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等构成的。对于这门学科,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不感兴趣,有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初中文化课的学习中,地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课”,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更别说去重视这门课程;另一方面,初中地理课本中本身就枯燥无味、复杂难懂的信息数据和逻辑推导,使得学生无从下手,不像数学那样一环套一环,顺着逻辑完全可以推导出来,地理是没有逻辑的,很多人对他的学习方法就是记,记得住就会了,记不住就完全不会。但是很多学生遇到地理是选择知难而退的,例如,关于气候的信息数据,主要是有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但是案例习题中给出很多令学生感到陌生和困惑的图表: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条形图、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图、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表格、气温和降水量以及气候类型的关系图等等。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形成探究式学习模式呢?就要先了解并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消除学生觉得地理很难的想法,要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播放影像资料等,然后根据资料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创设出一个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看一些关于宇宙里面星体的视频资料或者动态图,然后提一些有关问题,如“宇宙中有多少星体”、“它们的转动有什么特点”、“形态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在产生兴趣以后,开始对问题有了探究意识,并自行开始独立思考或者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是对自己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不再是以往教师灌输式教学中使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学习掌握到新地理知识。

作者:陈会玲 单位:襄阳市第三十一中学

第7篇

【关键词】物理复习 有效性 方法

一、物理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物理复习不仅仅是为应对考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习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对于已学知识的掌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学校的物理复习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老师在复习中对于教材过于依赖,很多仅仅是将教材所学的内容给学生重新的讲述一遍,这种复习模式很难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会造成学生的薄弱环节仍旧薄弱。另外一种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对考试过于重视,采取题海战术进行复习。从短期来看,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取考试成绩的提升,但不能够保证学生真的对物理知识达到熟练掌握。同时,使用这种题海战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二、提升初中物理课程复习有效性的方法探讨

期末的复习对于学生来讲十分重要,能够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更加系统化地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方法上不断地进行探索,改变复习的观念。从知识复习――重点复习――薄弱环节复习进行重点攻破,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必须准备一定的习题,这样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1.树立正确的复习观念。老师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复习观念,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复习课程不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系统复习和整理,开展复习课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

2.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不管是参加考试还是进行物理新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石。老师在进行复习的时候,要十分重视基础知识,达到学生对于物理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的目标。只有学生的基础得到了加强,学生才能对更高更难层次的知识进行学习。如果学生对于物理的基础知识比较陌生,则无法对更高层次的难题进行解答。因此,老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在开始复习的过程中就要对物理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了如指掌的程度。

3.对重点知识进行复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老师要对学习中所遇到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在这一阶段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复习,对那些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内容和习题,使得学生可以从难题的攻克中收获知识和自信。但对于那些基础稍差的学生,老师则应该对他们展开循序渐进的复习,让学生从基础知识逐渐向比较难的知识展开过渡复习。

4.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复习。一个学期下来,很多学生都有学习的薄弱环节,也就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知识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如果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老师没有将这些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那么不管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对考试而言,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多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摸底,将比较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集中的复习和整理,通过课堂讲解和做习题相互配合的方式来进行复习,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学习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很快地得到解答,这样,不管是对学生知识的复习还是考试都有着十分有益的影响。

5.适量进行习题的选择。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习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习题太多也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负担,这一点老师要有充分的认识。在进行各个阶段复习的过程中要将习题很好地穿插到复习过程中,而且要依据复习阶段的不同进行习题的精挑细选,要使得学生在做完习题之后就能够达到对知识很好地掌握的目的。也只有达到这种目的,学生的复习才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使用习题时,老师一定要对所使用习题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挑选。

三、复习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地认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所以,在进行复习的时候同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学生则要自己去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毕竟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些方面,这样才能够收到更好的复习效果。老师在进行复习的时候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及时地做出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对学生在复习中所出现的厌倦、烦躁和抵抗等情绪进行调节。这样,复习才能在良好的心态下进行,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小结

复习是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保障,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保证学生物理学习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首先,要深入研究地理教材。相关专家指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的依据。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正确理解这种观点。不能因此放松教材,而应对照大纲更深入地研究教材。除了学生手上的教材外,地理教师应多备几套教材,吸取各版本的优点,进而重组知识体系,这对优化教学效益至关重要。例如,在“气候类型”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鲁教版中通俗易懂的判断方法。另外,书本活动题,对不同地区的学生并非全部适用。因此,教师应进行合理取舍、替换,充分用好身边的资源,如,在“温室效应”部分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观察校园内玻璃花房”的活动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某些问题的不可实践性而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样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教师可以对书本知识点的顺序进行重组,对难点知识想办法解决。例如,在准备“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找一张硬纸板,根据地球仪的大小把硬纸板中间掏空成圆形,使之可以套在地球仪上。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借助该硬纸板在地球仪上演示“黄赤交角”,通过操作,既加深了学生对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必不可少。

其次,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一般来说,学校都设有学科备课组,地理教师应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成员应把查阅的资料拿出来,把备课过程中的问题或预设的问题拿出来,把各自所备的教案拿出来,通过交流、讨论整合,形成最终的案,这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再次,要精选课堂练习。初中地理课程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准备课堂训练时要有的放矢,要合理把握好达成度。所选题目不能太难,当然也不能太浮于表面,因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堂练习的准备过程中,我们精选题目,然后备课组内共同讨论,最终确定由填空题、选择题、看图与综合题组成的一张高质量的讲义,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目标的达成度。

二、灵活的上课技巧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新课导入的用语,知识点之间过渡的用语,都离不开教师细心地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以一种“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再比如说,课堂活动题的探究、思考,教师不能完全放开地让学生去实践,而应给以一定的指导,通过艺术化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因好奇而积极思维,从而获取新知。

其次,要能给学生多一份自信。在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练习的评析等方面,教师要动足脑筋,从而把复杂问题以最简单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即使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能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就会因为感觉“自己行”而变得自信,因自信而更加喜欢地理课,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刻的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升华

可能有些教师会这样认为,下课铃声的响起就意味着本节课的圆满结束,后面的任务应该是准备下一节课。其实不然。每一堂课教师并不是准备得十全十美的,在上课过程中必然会发现一些新问题。因此,在课后及时去发现问题,记下教学随感,是教师应该去做的一步。

首先,反思课前准备内容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如果精心的课前准备内容没能高效地运用到课堂中来,那么教师的预期目标就没有充分实现。

第9篇

初三年级下学期是初中阶段最紧张、最关键的时期。由于面临中考,学生为提高成绩,在所有功课结束之后,必须对初中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总复习,对遗忘的知识点进行补缺、补漏。“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就说明了复习的重要性。初中毕业班在制订总复习计划时,要紧扣大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既要全面学习,又要重点复习和进行适应性考试复习,做到整体把握、点面结合,把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可以把中考复习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通过单元知识要点指导和语言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更扎实地掌握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扩展解题思路,提高综合能力。主要针对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这一轮复习重点以知识梳理为主,注重夯实基础。主要是回归课本,将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和课标对基础知识的要求,通过对单元基础知识的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从而对所学知识逐渐形成体系。复习从双基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来组织单元过关练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实行勤查、多问、多反复的方式来巩固基础知识。

在知识化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力求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全盘消化吸收。在回归课本上,要体现“全、透、深”三字要义,全:要通过对初中阶段每册每个单元的重点内容,从单词、词组、句型、语法、话题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记住课标中要求掌握的内容;透: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激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让他们更进一步地理解和运用;深:在复习中补充有一定难度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评,从而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二阶段可以进行“专项辅导与训练”,突出重点,巩固提高。在总揽教材,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要求,进行系统整理,抓住重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分别通过语法专项和题型专项技能辅导,引导学生将分散零乱的知识集中起来形成系统体系,并从中接受解题能力训练,进一步加强对规律方法的掌握与运用。要注意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注意区别不同的知识学习,以防混淆和互相干扰,解题时判断失误。

在笔者看来,英语语法复习一是要培养学生有整体语感,要学会归纳和演绎,由此及彼;二是要培养学生借助中文进行对比,进而学好英语语法。注重基本语法,适当结合考点扩充,这是初中英语语法的复习技巧。基本的知识往往被认为简单不实用,但是基本的却决定了将来的更高进步。如教学中反复强调的一般现在表示将来及深层的应用:在条件和时间从句中的应用。但考试时,还是有人会弄错。殊不知,在条件和时间从句中的应用是英语的常规,反而却不允许使用将来时。如When you see her,please tell her I will come back soon.(对)When you will see her,please tell her I will come back soon. (错)注重日常积累,切忌死记硬背。题型专项复习,要有的放矢。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针对第一轮复习暴露出来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专题训练,收集、积累学生平时常出现的错误,逐个突破。复习的核心是对各块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力求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在英语的应用方面,注意英语知识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穿插专题复习(如听力训练、单项选择、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写作等),向学生渗透题型生活化、时代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题的理解能力。

第三阶段是考前指导和适应性训练,主要目的是适应中考要求,提高应试技巧。本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同时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练习和模拟测试,知识考察和能力考察并重,查漏补缺,从而使复习达到良性循环。在第一、二轮复习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模拟训练,以学生为主,对所复习的知识重新整理,查漏补缺。通过精心设计的综合练习,彻底消除学生的模糊意识,强化考点。模拟训练是考前大练兵,是中考前的热身训练阶段。运用一些模拟题,模拟考试时间、考场要求、答题方式及答题卡等,对学生进行应考、应试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92-01

阅读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分析是分不开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

历史学科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各知识点从表面上看似乎缺乏连贯性。但实际上,这些历史知识点间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阅读历史教材。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知识其实是被“三要素”或“三部曲”串联起来的。“三要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具体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引发的。“三部曲”是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所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三要素”或“三部曲”去阅读历史教材。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觉历史知识点不再凌乱,而是可以串联起来的。学生在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去阅读历史教材,自然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层次阅读。所谓层次阅读,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区分历史事件发展的层次,并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支线。例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变革虽然复杂,但都是按“王朝兴起―鼎盛繁荣―走向衰落―王朝覆灭―频繁战争―新王朝产生”这条主线发展的,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背后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条历史主线去阅读教材,把握封建王朝变迁的过程,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这样,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时就有了线索可寻。

二、指导学生细读历史教材

目录、标题、大事年表都是初中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标题”,从标题中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这里强调的“阅读标题”,不是简单看一遍标题,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标题的内在涵义,从标题中了解每一章或者每一节所讲述的大概内容。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教材章与节之间的关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其中,第一课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二课是《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三课是《华夏之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第一单元的标题中理解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的来源问题。该单元先从介绍我国最早的居民开始,从原始人的生活一直讲述到黄帝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应进行总结:“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都是围绕中华民族的起源来展开的。”通过阅读标题,学生从整体逻辑结构上,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联系,学会了抓住重点知识,掌握了“从总到分、从分到总”的阅读分析方法。

现行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许多插图,有图文并茂的优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先观察插图,然后再看文字的内容。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地图,引导其弄清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文字部分。这样,学生会发觉诸侯国的战争与地理位置是有密切关系的,且地理位置对诸侯国争霸有重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课后阅读历史书籍的良好习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法;教学质量

所谓生物概念,就是指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及规律的总括,能够反映出生物的结构、生物的原理、生命活动以及生命规律。生物概念教学就是以生物概念为基础,让学生明确生物概念,从而掌握生物知识,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那么,教师如何能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灵活运用概念教学法呢?笔者在本文中将依据自身在生物教学方面的经验谈谈生物概念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导出概念教学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第一教学课堂,那么,生活便是学生的第二教学课堂,所以生活经验无疑会是生物概念教学的最好切入点。那么如何能够找到相应的生活经验作为切入口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如问题情境,针对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教师设问并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抓住生物的核心概念进行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理解。

这里列举一个案例:笔者在教学动物的先天这一内容的时候,结合了生活常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小猫咪是不是一出生就知道了怎么进食,怎么睡觉呢?小猫咪会不会跟你一样会做数学题呢?这样两个问题看似类似,都是围绕猫咪而展开的。可是二者又有区别:前者与动物的先天相关,而后者跟动物的后天相关。这样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先天”和“后天”的概念。

二、以概念的关键词为切入点,精准把握生物概念

鉴于生物概念一般具有较强的总结性,所以其中的关键词对学生理解掌握整个概念会有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概念中关键词的推敲,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从而掌握生物概念的精髓。

例如,在讲到“遗传与变异”这一节内容中的“相对性状”这个概念时,笔者就概念中的两个“同一”与一个“不同”这几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即对“同一生物”“同一性状”以及“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相对性状”这个生物概念中的几个要点,从而避免出现混淆概念要点的现象。此外,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也可以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三、借助模型与实验推导生物概念

概念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这点毋庸置疑,因此,概念也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而影响学生对其的理解。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感性的教学工具,如模型或者实验,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生物概念形象记忆,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与记忆效果。同时,学生的感性认知也会得到一定的满足,进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知识点时,可以将人体器官制作成模型,比如说利用塑料管与塑料瓶以及气球等材料制作相应的气管、外界以及肺,从而模仿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这一过程,赋予硬邦邦的生物概念生命力,让其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除了生物模型的制作以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既强化了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针对“植物呼吸”这一知识点,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动手做相关的小实验。首先,教师可以讲植物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点概念,让学生对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原料、条件以及产物有了相应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在课后为学校里的小树苗(具备绿叶)套上一个塑料袋或者塑料瓶,并且密封,然后第二天早上解开塑料袋或塑料瓶观察其现象。这样一个小实验操作简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概念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四、合理运用概念图梳理生物概念

面对多且杂的生物知识,如果光凭语言文字来记忆的话,学生必然会感到厌烦,因此,教师便可以借用概念图来辅助学生梳理生物概念,并强化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概念图形象具体的特点在理清庞杂的知识点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例如,讲解“遗传与变异”的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利用概念图理清染色体、基因以及DNA之间的联系:DNA在染色体上,而基因在DNA上。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理清这些重点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找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化理解

初中生物知识点看似庞杂、零散,但却相互联系。通过概念教学法,学生可以很好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可以深化自身对其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组织、器官与系统这三个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再让学生找到其中的联系与区别,比如说多个组织可以构成一个器官,多个器官又可以构成一个系统,最终形成一个人体。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找到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明白生物概念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进而更加高效率地学习生物。

总而言之,概念教学法的引进对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极大,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生物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的相关知识点,还能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当合理有效地运用生物概念教学法,全面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广海.试论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2013(01).

第12篇

新课程理念更多地强调教会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同时强化团结合作的精神即进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以增强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达到最终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达到上述目的,我在高中地理复习教学中关于高中地理复习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思考并努力用之于教学实践。

一、始终围绕几个“两头”

1、领悟“两纲”

“两纲”即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教学要求,考纲是考试要求,只有真正领悟“两纲”的思想精髓,才能体会到高考试题的特点,才能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才能在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

2、研究“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高考题反映一定时期高考命题的方向,尤其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原则中稳中求变,所以,研究高考题对以后的备考复习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平时的训练题在选题时要把精力放在题目质量上,注意题目的科学性、创新性、迎合性、基础性和典型性,精选、精练、精讲,同时,尽可能避免重要地做同一层次的练习。

3、优化“两法”

“两法”即教法、学法,对每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应反复斟酌,深入研究,针对情况不断优化,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同时,要优化听课方式、思路、方法,要善于总结、勤于归纳,不但要学会,更要学会,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4、听好“两课”

即复习课、讲评课。上好两课的重点是备课,复习课不能上成新授课,也不能走马观花式地读课本、念教材,要注意主干知识的把握。讲评课不能单一的对答案,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思路,注意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同时,要注意协调好两种课之间的关系。

5、狠抓“两中”

即中档题、中等生,把握其程度水平,把基点放在“两中”上。高考题以中档题占比重最大,尤其是近年来高考难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在备考训练时应把训练的重点多放在中档题上;作为学生来说,以中等生为最多。因此,抓好“两中”即可大幅度提高成绩,又可大面积提高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可谓一举两得。

二、必须贯彻几项“策略”

1、抓住主干,进行系统梳理

任何能力的考查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地理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地理事实堆积,各种地理事物、现象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第一轮复习阶段最为重要的是掌握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为主干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如对于气候的复习,要系统归纳与整理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判读步骤、气候类型的特点、重点区域或国家的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影响、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点。总之,对主干知识的复习主要强调“全面”、“系统”两点。

2、突出难点,进行重点突破

凡是初中区域地理与高中地理紧密相关的内容,都应予以高度重视。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复习,应注重分析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气象灾害、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等。人文地理的复习要把重点放在与必修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方面,如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特征、分布特征等。要把近三年高考的常考点、必考点、学生普遍失分多的内容列为难点,如图像、图表的判读,区域地理差异的基本原理等,要能及时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生活中、身边的事情,加以思考和辨析。

3、针对考点,采取不同策略

复习是要研究考纲,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切忌不求甚解,一味死记硬背。复习可采用归纳方法,如复习有关循环的知识时,要把水循环、地壳循环、生物循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洋流环流,以及资源开采—产品制造—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循环经济等有关循环的知识全部归纳起来。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可以在归纲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方法,系统掌握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异同点。归纳共同性,分析差异性。如把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等并列起来进行位置、自然条件、人口、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情况的逐项比较,这样既能反映各地的地区差异,又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使人一目了然。此外,还可采用图文结合记忆、教具辅助记忆、理解记忆、联系记忆等方法。

4、紧扣图表,培养分析能力

在高考试题中,可谓“无图不成题”,试题把图表作为知识的信息载体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灵活应用的能力。因此要能熟练使用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在进行图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进行迁移突破,化解为易;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教材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弄清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等。

5、关注热点,拓展知识视野

“文简直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以考查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旋律。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问题”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地理复习应时刻关注周围的生活,注意将生活现象引入到复习中来。如对北方秋雨、南方梅雨、贵阳冬雨、华北春旱、南方伏旱、西南秋旱等现实的解释,对“海棠”等台风的关注,对我国工业布局的实际分析,对新闻联播的点评等。关注生产与生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考试题的导向很明确,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以及静态的课本内容,都应当与动态的社会形势密切结合。有意识创设情境,培养自己思维的敏锐性和批判性。

6、炼为主线,提高解题能力

训练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最主要途径。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和渗透点。在“练”这一环节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习题要精选、对口,难度适中;要注意练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析题、解题习惯,并提高相应的能力。

7、认识特点,更新复习理念

正确理解认识第一轮复习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在复习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会思考,会应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复习课要上出新意,不可“温故”有余,“知新”不足。更新复习观念,改变传统的复习方法,立足于会学习,会思考,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8、迁移转化,训练思维能力

高考有多种能力要求,其中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建议训练方法:①针对社会现实,确定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注意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针对性;②往年的高考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多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意图、设问角度、思维价值等;③也可选取一些平时做过的、好的练习题,多进行一些思维方面的研究。即不仅研究其知识价值,也研究其思维价值、能力价值,放大这些题的功能。

三、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养成良好习惯,加强学法总结

①要学会自己“看书”。全面看,细致看,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看。②学会自己看“图”。会看,常看,时时处处、无意识的看。③学会“做题”。善于思考为什么不会;善于积累典型题、错题。④学会“做有心人”。⑤学会“做记录”。⑥学会“提问”。不明白就问,否则问题越积越多。

2、记牢重点知识,挖掘课本内涵

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要求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及时记忆,记准记牢。考试是待定的问题情景之中实现对知识能力的评估。知识是试题与答题之间的思维媒介,答题内容从表面上看是知识的堆积,其实质却是某种思维品质的反映,因此,从考试的角度,知识应该被理解为思维的素材,应试者是这些素材的管理者和运用者。这其实也反映了知识的本质,知识只是被作为思想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才具有知识的价值,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就源于此。

课本是考试的依据和范围,考题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要想考出好的成绩,抓住课本是关键。第一轮复习必须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挖掘,把课本知识看作“高考天平上最重的法码”。

3、考试检测效果,复习巩固成果

正确认识复习过程和考试过程。①通常考试内容往往被认为是教学内容,其实它们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考试是以考试科目和考试目的为依据构建知识体系的,在对知识的取舍、组合方面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目的有很大不同。现在考试和教学之所以在内容上纠缠不清,说明考试的内容与考试的科目尚未取得同质性,在知识系统的构建上没有获得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倡导“以考定教,以考施教,教考合一”。 ②教学、训练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与练,而考试则是学生的独立思维解题过程。

4、增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

除了按照教师统一组织的第一轮复习外,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第一轮复习所用的时间要根据内容而异,切不可盲目赶进度,抢时间,只为完成复习任务。

四、必须牢记的几个“不必”

1、不必全面撒网

考题尽管有一定的知识覆盖度,但却是“有选择性”地重点考查,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覆盖的都是学生通过三年的地理学习后,必须掌握、理解的基本内容、主干内容。如果说在第一轮复习,我们适当地做到“求全求细”,但在第二轮和第三轮时,我们一定要做到“抓大放小”,只有有所取舍,才会有所大得。

2、不必过深过难

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来看,日益注重“双基”的考查,日益切合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日益注重的是学生的“应知应会”,其总体难度应该稳定在“大众化”的水平,不应该出现大的起伏抬升。因此,我们在单个知识点上,按照课标的要求“点到及止”,不必过于“拐弯抹角”,挖掘太深,引申太广,超出课标范畴,甚至上升到大学生的认知层面,这样会得不偿失。

3、不必死记硬背

地理顾名思义共重心应该在“理”,可是多年来我们一直“重地轻理”;过于强调学生记忆大量的地理事物、地理名称、地理数据等,尤其是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以说像“过筛子”一样,把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区域,不断的切割出来,识记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脉、河流、资源、城市等相关信息,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条河流、一座山脉、一个平原、一个盆地、一个湖泊、一个海峡、一座城市等,同时还要沿经度、纬度、铁路线等,在不同方向上将地球反复切割,所以学习地理一度被戏称是在不断的“割地”。值得欣喜的是,这种“割地”的试题越来越少见了,即使是提供的区域地图,其本身已经包涵了相当丰富的解题信息,而并不需要我们花较多的时间来分析比照这是什么地方。对“地”的信息,我们只要“知地”就行,而“知地”对于资讯如此发达的社会而言,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很方便、快捷地获得,而没有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如今的地理考试,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知地重理”,其文科的色彩在淡化、其理科的色彩的增加,靠“背功”已经并不一定能获得高分,以致有的平时看起来并不十分刻苦认真的同学,比那些不断抱着书本记啊、背呀的同学分数要高。对各种图像的认知敏感程度,对其有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水平,对地理原理与规律灵活运用的能力,已成为地理高考制胜的关键,这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应该起到极好的导向,并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4、不必拘泥书本

整个高考试题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体现了“标准为本”,而不是“教材为本”的新理念。认真地通览和细致地研修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应该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当然教材也不容忽视,教材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成功体现实施的最好载体,在使用时我们应该一方面充分领会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与方法;另一方面应该不断地补充现实生活中的新素材,用身边富于时代感、充满鲜活气息的真实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科互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