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7 15:0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对外汉语;角色定位;跨文化
一、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意识探讨
无论是哪个国家、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的文化与传统习惯。对于汉语教师来说,在教学当中,需要对这种文化差异有所警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积极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融入到不同文化交流当中,从而做到对文化偏见与歧视的有效抵抗。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教学的能力与意识,从而在课程教学当中,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做到对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教育影响进行消除。而这种能力的掌握的,对教师来说,有着较大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学生时,能够掌握不同地方的文化知识,并对这一文化有着积极、尊重的态度,为学生创造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对教材中存在的文化偏见因素,要有所认识,在对多元文化背景熟悉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策略,从而做到对中华语言与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
二、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分析
(一)语言教师的角色
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时,其本质还是一名教师,因此,对语言学结构、规律等理论知识,汉语语音、语法、语义等知识的系统掌握,则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技能与素质。此外,因为语言教学与语言学教学有着一定的差别,且对外汉语教学所教的学生,也不是本国、有着自然语感学生,从而如何使第二语言学生做到对汉语知识的有效掌握,并用汉语来进行社会交际,便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对外汉语教师若能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做到有效掌握,则有效帮助上述问题的解决。
(二)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要想对语言进行传播,则首先需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在外国人看来,深奥且神秘,这种神秘感的出现,也使更多的国外学生愿意对中国文化与汉语进行学习。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中国文化与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点有着全面的掌握与理解,从而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时,不仅能够对语言技能进行传播,也能够开展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从而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涉外人员的角色
相比较国内的汉语教学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明显的涉外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做到对对外性有效展现。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对外汉语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都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对外汉语教师身上是担负着中华文化传播、汉语推广、为祖国宣传等责任的,其不仅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更是担当着让世界认识中国及中国政治的使命。所以,对外汉语教师需要爱党爱国,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需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只有这样,方可将工作做好。
(四)学术研究工作者的角色
对外汉语教学起步较晚,因此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相关理论研究上,还存在着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课程教学当中,仍有较多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当中,既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也需要做到对教学理论的有效研究。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做到对汉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还需要其能从国外学生那里,做到对其学习汉语规律的有效把握与总结,从而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在汉语学习效率上做到不断提高,从而达到一种较好的课堂效果。当前,对外汉语教师大多都是原先的中文及外语教师所组成,这些老师原本有着很好的国内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及方式还不能做到透彻的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加强科学研究,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及发展。
三、外汉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当前,较多的学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对外教师在对外教学时,对文化多元性存在的认同度是积极的,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在教学当中,对跨文化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有着全面的认识,并期望得到相关方面的教育与培训。自上世纪八十年之后,由于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多元化知识与能力培训,开始进入多个国家教育与培训计划当中。当前,欧美等国教师培训所采取的模式主要分为三阶段、整合及单独学程模式三种,从而做到对多元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有效培养。结合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情况,在对这种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三阶段模式的实施,对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及效果。
改培养模式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师资培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三阶段培养模式总计分为学习、发展及参与三个阶段。首先学习主要是对对外汉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发展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多元文化的教学观点,能从不同族群的视角看待事物,由心理学等学科达成这一目标。最后参与,即实践阶段,通过教学实习等手段使学生形成符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要求的教学技巧、策略。这种模式与很多院校课程设计是一致的,运用起来较为容易。只需要对课程内容重新加以组织,除了汉语本体知识和第二语言教学相关方面的知识以外,将与多元文化相关的材料、经验进行整合,就可以做到。
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及对自身角色定位不足。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在对国外教学经验进行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自身角色的有效定位,从而帮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促使汉语与中国文化传播的更广泛更远。
参考文献:
[1]郝丽霞.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8)
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研发、出版,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三大发展主线之一。自2004年以来,北语社秉承“依托北京语言大学第二语言教研优势与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需要,为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水平服务”的宗旨,致力于民族教育的发展,致力于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的建设,在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树立起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材专业出版社的品牌形象。
一、教材建设是实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工作是关系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教材是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载体,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对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体现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特点,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水平的汉语教材。作为一个汉语教材专业出版社,北语社十分关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出版与教学研究、教学实际结合,针对不同的需求,编写具有独特教育理念、独立的学科品格和体现不同教学方法的汉语教材,为少数民族汉语教育提供一个整体的教学解决方案,提供一个全程的教学服务。
二、北语社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研发、出版的理念与架构
2004年4月,北语社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认真分析了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制定了“以来华留学汉语教材、海外汉语教材、少数民族汉语教材三足鼎立为龙头,以汉语教材研发为后军”的发展战略。针对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的状况,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汉语教学资源优势,将研发、出版少数民族汉语教材作为北语社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根本性的任务。
在对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情况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北语社针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需要,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融入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的研发和出版之中,不断推出符合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学习者需求的汉语教材,推动了新疆等地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在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赢得了广泛赞誉。
北语社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北语社对外汉语教材直接用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第二个阶段,北语社根据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实际和需求,将已有的品牌汉语教材进行改造,出版了一批民族版汉语教材和汉语考试用书;第三个阶段,在对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发既体现北京语言大学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又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实际的汉语教材。
为了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建设,2005年,北语社制定并实施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汉语促西部发展计划,”,对少数民族汉语教材进行了全面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全面推出17个教材出版项目,包含30条产品线,300多个教材品种。在这些教材出版项目中,北语社注重整合北京语言大学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作者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出更加符合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实际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汉语教材,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需要。
这17个教材出版项目总体来说分为五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新疆高校预科汉语教材、新疆高职高专汉语教材、少数民族汉语专业系列教材、少数民族专业汉语教材
第二大板块:教师汉语培训教材
第三大板块:汉语水平考试(HSK、MHK)教材
第四大板块: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学术著作和工具书
第五大板块:少数民族儿童汉语系列教材
三、北语社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研发和出版的特点
面对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对象的扩展、教学模式的变革、教材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教学服务方式的转变,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建设只有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才能适应汉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北语社在少数民族汉语教村研发和出版方面努力体现以下特点:
1 注重加强选题开发的系统性、系列性和完整性。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北语社在“十一五”少数民族汉语教材项目规划中,十分注重选题开发的系统性、系列性和完整性,做到教材与教学辅助读物配套,教材与教学参考用书、教学用品配套,纸质教材与多媒体开发配套,为教师提供完整教材信息和使用方案(在北语社网站上免费提供)。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师备课强度,全面解决教师使用教材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正确使用教材,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北语社最新出版的新疆高校预科教材《大学汉语》,可以说既是北语社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出版一个创新,也是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出版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它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层次化(根据学生入校时的汉语水平和教学分班设计了五个级别,教学单位可以选择任意级别作为起点)、系列化(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配套,精读课主干教材与听说、读写教材配套)、立体化(提供纸质教材、多媒体产品和网络教学资源),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提供一个全程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发展。
2 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体现第二语言教材特色
北语社在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研发中,按照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努力体现以下特色:
首先,以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类型、课程类型和教学对象及其学习目的为出发点,注重教材的针对性。
第二,遵循第二语言教学原则,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三,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突出第二语言教材的实践性。
第四,在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尽最大可能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第五,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人文素质,体现教材的思想性。
四、打造精品,强化品牌,实现立体化发展
面对汉语教材市场的激烈竞争,北语社不盲目追求汉语教材出版的数量和速度,而是不断打造精品,强化品牌。
――坚持以高质量、高品位为指导核心,优化出版资源和配置,着力推出一批理念先进,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印装质量俱佳的少数民族汉语教材。
――在加强新产品研发的同时,注重老品牌的维护与强化。一方面,对被广泛使用的品牌教材进行修订,巩固发展已有的品牌优势。另一方面,进行品牌资源的多语种、立体化深度开发,从产品品种到载体形式做细做全,实现出版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持续开发和利用。
――开展教师培训,推动汉语教学发展和汉语教材推广。
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汉语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因此,培训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是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北语社充分利用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学优势和教师优势,邀请北京语言大学的专家学者及优秀教师,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汉语教师培训。
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北语社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家“新疆中小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年共培训中小学汉语骨干教师600人。2007年,北语社在新疆和田举办了“和田地区中小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免费培训中小学汉语骨干教师100人。
当前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对象的学习实践环境困难。一是教学对象年龄偏大。阿勒泰地区干部“双语”教学的主要对象大多是少数民族干部,年龄都在30岁到60岁之间,这些干部因从小就在本民族语言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对汉语言的学习和交流甚少,加上年龄偏大,所以导致现在学习汉语的困难很大;二是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缺乏。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大多数是在偏远少数民族农牧区工作,由于农牧区地区聚居偏远,这些地方不具备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他们在工作单位、家庭、同事以及朋友等周围环境中很少用汉语言交流。这些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同志交往、相互学习机会也很少,就是在很短的“双语”培训中学到的汉语知识也很少有机会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得到很好地运用;三是接受汉语知识的能力弱。由于少数民族干部大多数都在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工作,他们参加“双语”强化教学培训班培训时间有限,就是参加培训每次最长的培训也是脱产三个月的学习。在强化汉语培训期间,每天两节或三节的汉语授课时数难以达到预期的汉语教学目的,在课堂上学到的一点汉语知识使用的范围小、运用机会少,遗忘性很大。少数民族干部接受汉语言能力弱,也成为制约阿勒泰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工作的瓶颈。
“双语”教学师资不足 教材缺乏。阿勒泰地区干部“双语”教学师资不足,是在阿勒泰地区各县(市)、乡(镇)都存在的非常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农牧地区“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是导致“双语”教学难以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双语”教学的教材的编写要通俗易懂、实用,便于掌握。此外,“双语”教材的编写还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而定。目前阿勒泰地区干部“双语”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多而杂,又不规范。这也是导致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成效偏低的一个原因。
“双语”学习的兴趣不浓。我区少数民族干部还存在着认为学习汉语的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畏难思想,加上周围又没有好的学习氛围,影响了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搞好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的几点看法
创造学习条件,优化学习环境。环境的好与坏对学习结果的好与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来说,营造好的学习“双语”语言环境是不容忽视的,各级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为学员学习汉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学习条件。如:加大投入,更新手段,提供多媒体技术支持,购置教学媒体资料,配备实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在改善环境条件的同时,培训重点应放在年龄在35岁以下的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上。因为中青年少数民族干部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也快。
少数民族干部“双语”培训时间最好不要少于半年,每年都应定期举办“双语”培训班加以巩固。各级部门还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在部门、单位中设立“双语”学习小组,启动“一帮一”甚至“一帮多”的你教我学等活动,把学习结果与年底考核相挂钩,努力营造学习“双语”的良好氛围。
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地编写“双语”教材。鉴于阿勒泰地区“双语”教师缺乏的实际,首先,可以广开门路地聘请专业的“双语”教师担任“双语”教学的任务;其次,经常派在职“双语”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努力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编写“双语”教材,应该注重联系实际。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远程办会同县党校、教育局、广播局等单位,于20__年9月至20__年1月专门抽调13名“双语”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编写组,联合编写了《万名农牧民党员双语培训实用教材》一书,并将此教材内容制作成了视频教材。这套教材通俗易懂,操作性、实用性强。少数民族干部使用这套教材以后,普遍反映不错,“双语”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积极多方面培养学员学习汉语的兴趣。无论干什么事情,首先对此有了兴趣就可以说距离成功近了一大步,那么,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双语”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双语”。如:每天请汉族同志或汉族朋友教你说一句常>,!
关键词:汉语推广; 策略
2005年7月,以“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世界汉语教学大会的举行,预示了“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战略的重大转变。汉语国际推广代替了原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术语是各学科的专门用语,是对有关事物的分类,概括和命名。术语的转变说明了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观念的转变和战略布局的调整,此项转变标志着汉语国家推广的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汉语国际推广”得到了很多学者专家的关注,他们分别从自己的领域和全新的理论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谭宏姣教授的这本著作《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从她多年来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发,以一个宏观的视角,站在吉林省这片她所深情热爱的土地上,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这一国际性的行为在吉林省推广中出现的各种制约性因素和弊端做出精确性的原因分析,并提出切实中肯的宝贵意见。这本著作虽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但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广阔性舞台上却具有广泛的指导性作用。吉林省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具有个性,同时也和其他地区的推广实施中具有共性。事物是普遍存在矛盾的,但是矛盾又有着共性和个性,在对待问题时我们要有归纳概括的能力,见微知著。这样在学习和研究中才能在方法论上不会有失偏颇。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这本著作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吉林省汉语推广的媒介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应策略。精读之后总结了本书的特色之处与大家分享。
一、视角独特,内容全面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了解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为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汉语国际推广正式被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汉语由原来的“引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的重要一步。与其他的一些传统学科相比,汉语的国际推广可以看成是一片有待开垦的草原,是一个有着重要价值的学术宝库。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这部著作首次对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谭教授以她多年的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对学术的敏感度出发,立足于吉林省这片沃土,结合吉林省的地缘,语言,文化等优势深入探讨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关策略。经过详实的调研考察,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内容全面、详细。其中包括吉林省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的建立,对外汉语教育教师的师资培养,教学组织实施,汉语水平考试组织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奖学金项目及吉林省对外汉语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地域特色明显,利弊分析精准。从理论上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的地域性方针,为汉语国际推广的研究提供帮助和参考。
二、调查数据详实,研究方法多样化
全书最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运用了大量详实的统计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在各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让人读来一目了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归纳法等,文章条理清楚,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些无不体现了谭教授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因为,没有经过分析调查就不会发现问题和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数据统计分析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同的作用,通过汇集、汇总数据,发现事物的规律,能够在可信度和效度上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掌握了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关现状。在详实的调查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吉林省来华留学生数量、规模、学历、来源国别及就读的吉林高校进行分析;对吉林省孔子学院的分布以及民间汉语国际推广机构调查;对吉林省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师、课本、教法进行调研;对吉林省招生渠道和方式进行调研考察,第一次系统地对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归纳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一些制约性因素。通过对比其他国家语言推广策略的研究,以及与全国其他地^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比较,针对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不足,结合吉林省在地缘、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吉林省汉语推广的媒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全面详实地探讨并提出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应策略。
三、教学本体研究对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参考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贯彻了汉语国际教育中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议题,针对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教师的学术能力亟待提升、国别化教材和通识性教材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适应性等诸多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自从汉语国际推广提出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一个争论,是以汉语言为教学的核心还是以汉文化为传播的核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陆俭明强调“汉语国际教学的核心任务与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国际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学习、掌握好汉语”。[1]汉语国际推广应以汉语言为教学核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会语言的基础上继而学习文化。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汉语教学应秉持一个“学以致用”,目的在于能在实践中提高语言交流技能。语言教学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共同决定的。因此,汉语教学中的“三教”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如果我们的汉语教学不能从汉语自身的特点出发,设计出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套高效率的理论原则和操作方法,要想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益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必然影响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2]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总结了吉林省ν夂河锝滩闹柿看嬖诘牟蛔悖谭教授的这种问题意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有利于促进吉林省对外汉语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加大对外汉语教材优化,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加教师的数量等方面的改革。
汉语本体研究和汉语教学研究对于汉语国际推广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方面《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总结了吉林省对外汉语本体教育上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吉林省对外汉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升文化传播软实力。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地缘优势明显。省内高校众多,汉语国际推广为国内高等院校与国外高等院校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于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从理论上研究吉林省汉语推广的战略方针与部署对策等,可以及时调整对外的语言政策,深化我们的教育改革,同时对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等提供一些意见。相信,在《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推出后,对吉林省的教育发展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特色文化推广的长远战略意义
世界是多元性的,语言也是多样性,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极力地向世界宣传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而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政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也体现了我们的国家意志。汉语国际推广,在推广我们的汉语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应当以那些最具有生命力的、对现实仍有意义或重大影响的观念、习俗等为主,因为“了解传统的目的是为了让现代人更方便、更准确地了解现代、解读现代,这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3]吉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饮食民俗文化。这些都吸引了留学生的关注,同时吉林省也制定了来华留学工作目标:打造“留学吉林”品牌。在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推广中,民族风俗文化是我们宣传自己的一个契机,留学生通过在吉林省学习汉语,潜移默化地会更好地了解掌握东北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因此来发展和繁荣吉林省文化,推动吉林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吉林省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将加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力度,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和高校教师的输出,推广汉语和汉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中之重。这些方面对我们的高校教育模式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在海外创设的孔子学院,每年举行的和汉语学习等相关活动,还有一些生活在吉林的海外人士,这些都会对吉林省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汉语的应用价值,促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发展,促进吉林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吉林的文化,是吉林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战略目标。
社会在迅速发展,时代在巨变。汉语国际推广的浪潮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的要求,聆听世界的脚步,才能与时俱进。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提出,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对促进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吉林省文化软实力,深化吉林省教育改革等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五、结语
汉语国际推广是让汉语快速走向世界的一个策略,是顺应时展对汉语的强烈需求。汉语国际推广下的汉语教学能够满足数量不断增长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强烈需求,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同时让有着悠久历史的汉文化逐步走向世界。而“走出去”的战略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系统,势必会在前进的路上遇到障碍。值此汉语推广的热潮,谭宏姣教授的这本著作如及时雨一般,指出了吉林省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的不足,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推广之路贡献了一臂之力。同时我们也期待谭教授以后会有更多的学术研究著作推出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关键词: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本调研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调查发现有汉语文教学及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挑战,提出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现状
1.汉语文教学现状。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大多数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农牧村小学,藏汉兼通的“双语”教师较少,在授课中时,汉语教师不懂藏语,很难和学生较好的沟通,藏语教师对汉语的授课又存在很多欠缺,在整个汉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两张皮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由于大部分农牧村教师较为紧缺,学校对培养藏汉兼通“双语”教师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学校不能很好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教师大多时间被课时所拖累,学习进修机会少,精力不够。从教学资源的层面来看,甘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各类教学资源也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教学资源也没有利益最大化的充分利用。就汉语文教学而言,学校现行的教材主要使用的《汉语》(1、2、3册)教材(专供藏区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青海民族教材编译中心和教材编译中心联合编写。在没有相关教辅材料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主要以这种教材为主。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教学资源只有网络、一本教材和学校的多媒体而已。学生学习仅凭老师课堂的授课获取知识,课后没有汉语课本有关的练习材料,阅读材料也极为有限。
2.汉语文学情现状。单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汉语学习有抵触情绪。在甘南少数民族地区“以藏为主”的大多数学校里,大多数生源来自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他们平时交流以藏语为主,很少讲汉语,缺乏汉语语言环境。相比之下,县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学生由于平时汉语交流的机会较多,在汉语学习上情况较好;而牧区的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很多时候迫于升学和老师压力,不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对汉语的学习普遍的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情绪还在不断蔓延,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另一方面,对汉语学习缺乏自信心。我平时和有些学生谈心,他们认识到汉语学习的重要性,也图努力学习汉语,可是没学好,所以就放弃了,或者小学初中时还可以,上高中时由于课程多,没时间学汉语,几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就放弃了。
(二)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现行统编教材的局限性,给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机会。校本教材灵活,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训练和巩固。但必须要注意几个存在的问题。
1.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在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很多学校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时不能认真研读《校本课程标准》,不能对学情、校情和社会人文环境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无法吃透现行教材和汉语文知识结构体系。有时为了尽快投入使用,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时间较短,有时甚至只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存在编者只为完成任务而编写,有很强的功利性倾向,编写过程往往东拼西凑,同时大幅度抄袭其它教材的内容或别人的研究成果,导致无法保证汉语文校本教材的质量。
2.汉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担当编写校本教材的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大多数在校汉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很重,在工作期间又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素养不扎实,不能对汉语文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教师们既缺乏理论储备,又缺少教材编写能力,编出来的教材各种问题较多。
3.学校对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没有很好的规划。学校有时组织教师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没有长远的规划,有搞“形象工程”的嫌疑。因此,编写的汉语文校本教材都质量不高,使用周期短。一般校本教材只供本校师生使用,印刷数量较少,这样,册均费用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长期以往,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的期望就被抹杀了。
4.校本教材和现行汉语文统编教材争学时现象严重。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校本教材与现行汉语文统编教材争课时的问题。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没有明确的要求,根据目标要求,汉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定位要合理,不能超越或代替汉语文教材。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学校不能很好的实施校本教材的科学管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校本教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迷惑,从而直接影响到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习。
(三)解决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困境的途径
影响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以双语教学模式环境下“以藏为主”类中小学校汉语文教学资源为出发点,探索汉语文校本教材匮乏的解决途径。
1.创新汉语文课程管理模式
在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教研专业人士、汉语文专职教师要承担不同的职责,共同努力完成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教研专业人士要在理论的高度统筹汉语文校本教材的模式构建,汉语文专职教师是实践者和行动者。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开发出高质量的汉语文校本教材。
2.尝试编订汉语文校本教材
编订汉语校本教材及教辅材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实施,也是一个实施-检验-评价不断循环系统。通过整合各种有利的汉语教学资源,达到汉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有效化。这就避免了一个地区各“以藏为主”类学校为了显示本校特色,都去开发汉语文校本教材的局面,使学校的人力、物力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关键词:汉语文学习困生;问题表现;形成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129-03
随着双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跟不上各学科的教学要求,感到学习困难而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为今后我区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双语班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双语班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特征
1.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汉语文学习中的师生语言互动、教学交往存在严重的困难。本课题组成员跟学生一起听课、与学生进行双语交流过程当中发现,小学低年级双语班大部分学生汉语听说能力差,当教师课堂提问时,部分学生听不懂,需要班里个别汉语较好的学生进行翻译;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是部分地听懂老师的提问,但回答问题时表现出发音不准或者是汉语表达断断续续、不连贯;有时回答不上来,就以母语回答老师的提问;部分学生甚至不会说一句汉语,也听不懂课堂基本用语和指令,课堂汉语文学习中的师生语言互动、教学交往存在严重的困难。
2.小学低年级学生汉语文学习中的音调困难较突出。小学低段学生汉语文口头语学习很困难,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受到的母语干扰较多地表现在语音方面:四声不准,f、c、r、zh、ch、 sh发音错误。汉语语音学习中读音困难,主要体现在声母 f与P不分, c与s不分,zh与j不分,ch与q不分,sh与x不分,韵母中ou与u不分,以及前鼻音与后鼻音不分等。如、从cóng读成sóng;错cuò读成suò;上shàng读成xiàng;楼lóu,读成lú。因为维吾尔语是一种无声调的语言,所以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过程当中经常出现掌握不准四个声调的现象。如,育yù,读成yǔ。
3.从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学生量词、介词、同义(近义)词、语法使用、字词区分、字、词、及课文理解等方面的困难较为突出。
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学习困难除了声母、韵母区分困难外,还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第一,汉语量词、介词使用困难。学生往往用错量词或介词。如:一位贼、一双帽子、一片电影、一根领带;我们对雷锋同志学习等等。第二,同义(近义)词使用困难。到了高年级,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出现的同义(近义)词也随之增加,这时学生会出现同义(近义)词使用混乱现象。例如:青年人的良心受到了责骂。(“责骂”应为“责备”)你自己弄丢了斧头,不看你自己,看别人干什么?(“看”应为“怪”)等等。第三,形体相似的字、词区分困难。如:洒酒、句旬、折拆、瞧雎、休体、未末、己已已、戊戌戊、赢赢赢、冶治等等。第四,学生很难理解有关汉语文化的字、词、句及课文。如学生对“长城、泰山、天云、中秋”的文化含义不知道,对“无欲而刚、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的词语不懂含义;少数民族学生不过春节、中秋节、泼水节等,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因而学生在学习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课文时,对内容不理解,也难以理解。中高年级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了较好的汉语听说和课文朗读能力,但对词语和课文内容不理解。如:对“亭台、观、中餐、肿瘤”不解其意,还有六年级学生不知“山峦”为何意。第五,缺乏汉字结构的理论认识,对词语含义理解不透。如:把“暖”的“日”字旁写成“目”字旁,显然没有明白“温暖”与太阳(日)有关这一含义。第六,学生课文朗读困难较突出,学生课文朗读过程中经常出现朗读课文不流利、语句不连贯、文中个别词语不认识,以及部分词语发音有误等现象。
4.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困难最为突出。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作文学习最为困难。特别是通过叙述要说明的一个道理的的作文,例如“最成功的一件事”,“最尊重的人”等,需要发挥想象的描述性文章对他们来说也不是十分容易。
二、小学双语班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学前教育缺失,学生学好汉语文的自信心不足。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前,接触和使用的都是民族语,因此,入学后直接学习汉语文产生了严重的学习障碍。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小学绝大部分双语班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双语教育,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培养,加上入学后缺乏帮扶,学生不能自然跨越“拼音关”、“识字关”、“说话关”、“阅读关”、“写作关”,逐渐导致汉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产生并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使用的《语文》教材难度较大,学生学习比较吃力。供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全国通用的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与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不适应,而且在文化背景上也与少数民族地区有较大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造成较大困扰。比如:学生教材中的古诗词、文言文及神话故事等的掌握与理解比较吃力,他们只是表面上理解或死记硬背。目前,相当一部分一年级学生是在既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的情况下,就开始学习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2011年9月份开始,虽然有些学校对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进行了整合和删减,但是还是存在着前后内容不衔接、教材内容与练习册的内容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教材问题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3.双语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较低。
(1)教师具有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小学汉语文的学历较高,80%以上的教师已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但是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民汉兼通”的教师较少,教师的汉语语文专业知识极为匮乏,基本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
(2)教师语文文化素养较低。虽然有的教师汉语发音标准,能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流,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等,但由于大部分教师自己接受的是母语文化教育,所以对《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相关文化知识和内容不了解。
(3)教师驾驭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能力欠缺。
(4)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情进行教学。部分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较低,教师却不能根据学情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教学,如:对学生进行汉语的简单听说训练等。
(5)部分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少数民族教师约占70%以上,绝大多数教师自己既没有汉语文学习的经历,也不熟悉《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但主动深入学习和钻研教材的教师为数却不多;大部分教师在备课中多为抄写教案,对教案也不进行符合学情的再加工等。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造成这些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
4.民族语言差异。维吾尔语和汉语的相异性比较大,虽然有某些相同之处,即都有字母组合的拼音,但是二者的性质迥然,维吾尔语属表音文字,而汉语属表意文字,维吾尔语的语序是主语在前,宾语在动词前,定语在中心词前,而汉语的语序是主语在前,定语在中心词前,状语位置较灵活,补语在谓语动词后面,宾语直接在谓语动词后面。因此,语言文字性质和组合规律的不同,也就造成了维、汉民族人们思维习惯,对社会客观事物的认识,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反应都是大不相同的。为此,维吾尔族小学生学习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尤其是第二种语言的文化知识,更是有一定难度。如果幼儿时期一直在汉语幼儿园,其较容易培养第二语言的输出能力,并容易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上过汉语幼儿园而是上的维吾尔语幼儿园,其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学习是很困难的。所以,汉语文学困生有的上过维吾尔语幼儿园,有的没有上过幼儿园,这是造成这些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5.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双语教学教材和设备。学校供双语教学使用的各种教材和设备一般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教学挂图、字词卡片、录音带、录像带、激光视盘、幻灯片、电视机、多媒体设备等。但是,有些小学双语班所使用的汉语文教学教材只有汉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用书、教学挂图和字词卡片,而其他可视性和有声教材却比较缺乏。在绝大部分教室里没有幻灯片,电视机、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甚至有的学校还处于“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的教学状态,影响着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6.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适当的学习辅助。通过调查了解,汉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家长大多学历比较低,基本上不懂汉语。这些家长根本就没有能力指导孩子的学习。部分汉语文学困生家长的“读书无用论”思想较严重,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部分汉语文学困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一般只靠社区发放的低保金来维持生活,这些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大多数父母由于工作忙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辅导孩子的学习,这也是导致孩子汉语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小学双语班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问题的建议
1.教育部门重视落实国家的学前教育政策,坚固的打好学生的汉语基础。为了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为了顺利推进新疆的双语教学改革,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抓好机遇重视落实国家新出台的这些学前教育政策,保证每一个幼儿享受学前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学前教育双语教学中,应当重视对维吾尔族学生的语音教学。双语教学自小抓起,自语音教学抓起,这是很重要的。
2.优化汉语文教材教法,积极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
(1)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改善部分小学的“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的教学现状,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开展视听教材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相关部门应该配备《汉语口语》教材的相应的图片、录音和录像材料。
(2)汉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加强其中蕴含的汉文化背景知识。
(3)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教材、实物、声像进行直观情景教学。
(4)教育部门应从学生的语言背景、社会环境、地区特点等多种因素出发积极开发能够满足双语教学班特殊需求的多种地方和校本课程。
3.要重视提高双语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1)各级各类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具备良好双语教学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来充实小学汉语文教师队伍。
(2)各级政府要重视汉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方面学校可采用民、汉语文教师相互听课、集体备课、汉语演讲、课堂教学竞赛、观摩、汉语强化、微格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多种校本培训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汉语文授课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汉语文教师参加区内外的学习、培训、交流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汉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开好汉语文课程打好基础。
(3)各级政府在重视加强对现有的“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更要重视从源头上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要从现在起就制定本区高、中等师范院校各学科“双语”教师的招生计划,逐年增加招生计划,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
(4)为了提高汉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交流经验、总结教训,应该多开办有关汉语文教学的理论研讨会。
(5)建立合理的汉语文教师激励制度。汉语文课是一门语言文字和文化教学相统一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必须要付出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更多的艰辛,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学习教材内容,克服困难点,学生必须做大量练习才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所以,要从职称评定,课时量的分派等方面优先考虑、照顾汉语文教师,尤其是那些工龄短,但是教学成绩比较突出的汉语文教师;建立汉语文教师超工作量补贴制度,或适当的减少工作量以保护教师勤奋工作的积极性。
4.优化语言要素教与学。
(1)针对小学维吾尔族汉语文困难的特点,应该对双语班学生进行语音训练,纠音、正调。为了防止和校正汉语文教师和学生发音不准的现象,双语学校可以采用汉语文教材配录音磁带的补救方法来提高师生的正确发音能力。
(2)在词汇教学中始终贯穿汉字结构分析,认真讲解词义,使学生把词语的音和义有效结合起来。文字是汉语的结构单位,而且汉语言文字是一种形义结合严密的文字。所以词汇教学必须以分析汉字为基础,尤其在教合体字时要进行部件分析,即偏旁部首的组合规律。
(3)语法教学中应该加强汉语文的语法对比分析。维吾尔语在语法方面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主语在前,宾语在动词前,定语在中心词前,这与现代汉语的语法逻辑不一致。所以有意识地加强汉语语法教学中的结构分析,运用母语辅助对比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汉语的语法特征。
关键词:赤峰;方言;综述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200-02
赤峰方言作为北京官话区朝峰片方言的一个站点,既与东北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等其他区域的语言特征有相近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这些凭着听觉就能感受到的差异,构成了赤峰汉语方言的鲜明特点,就像红山玉、巴林石一样成为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标志。本文将就有关赤峰汉语方言研究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试图将这些研究成果,甚至争议质疑呈现给读者,以便我们对有关赤峰方言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推进赤峰汉语方言研究。
一、国内权威机构及专家的研究成果
从地理位置上看,赤峰市(原昭乌达盟)地处燕山南麓、大兴安岭南段与内蒙古高原、辽河平原的交接部位。西北与锡林郭勒盟、东与哲里木盟为邻,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地区接壤,处于东北官话区与北京官话区的过渡地带。从历史上看,赤峰的汉语方言随着不同时代移民的增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清朝末年,山东、河北等地并以山东为主的内地汉族移民大量涌入,与本土性方言汇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存在形式,赤峰汉语方言实际上就是鲁、冀、晋、豫、京以及东北多种方言经过长期渗透、逐渐融合而成的。从语言构成的三要素具体分析,词汇、语法方面差异不大,而在语音方面,方言中韵母的发音明显带有山东汉语方言痕迹,声调、语调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东北方言影响,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的比较接近普通话的汉语方言。从地理位置上看,赤峰地处东北,加之行政区划分的变化(先归热河省、辽宁省,后归内蒙古),所以1987年以前,基本将赤峰汉语方言归入北方官话区中的东北次方言区或华北次方言区。
最早关注赤峰汉语方言的是已故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张清常教授,他利用上世纪50年代在内蒙古大学工作的机会,通过方言使用情况的调查,对全区25个典型调查点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撰写并发表了《汉语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规律》(《内蒙古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汉语方音概略》(《内蒙古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等论文,论文阐明赤峰汉语方音的特点,并明确提出“只有八里罕调值特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方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贺巍先生是当代颇有影响的方言学家,他先在《东北官话的分区(稿)》(1986年)中把赤峰的宁城、敖汉、林西、翁牛特等地一起归到东北官话哈阜片长锦小片,之后不久又将宁城、克旗等地列入北京官话区朝峰片,这种变化证明赤峰方言具有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的过渡性方言特点。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荣教授的主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纂出版了《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汉语方言分为10大方言区,其中将赤峰方言归为北方官话大区中的北京官话区里的朝峰片(朝阳市和赤峰市首位相加)。尽管受条件所限,对于朝峰片的区域范围划分不够全面,但这是国家权威部门首次明确将赤峰汉语方言单独划片,即北京官话区朝峰片。赤峰汉语方言的特殊表现曾经引起过有关专家的注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熊正辉、张振兴在论文《汉语方言的分区》中的《新版地图集对汉语方言区的主要调整》里的“东北官话图”和“北京官话图”说明中补充扩大了朝峰片区域。
北京科普研究所的张志敏在论文“北京官话”中不但从语音的构成中的声母、韵母、声调诸方面提及朝峰片的特征,还逐一列出将朝峰片中的少数民族地区、被漏掉的地区、被错误划入的地区,并明确指出《方言地图集》中的纰漏,认为朝峰片应该由23个县市构成,主要在内蒙古和辽宁,而赤峰市的的所有旗县均在其中。
二、地方高校、业余爱好者的研究成果
在赤峰地区,较早对赤峰汉语方言进行调查研究的是赤峰教育学院李敬尧教授。1979年李老师根据长期在语文教学研究和在中小学教师推广普通话中的探索和积累,编写了《昭盟语音辨正》(印刷本),首次对赤峰汉语方言语音从声、韵、调诸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尽管现在看来不够完整细致,但是在当时对于学校教师学习普通话、各旗县地方志中关于语言部分的撰写发挥了很大作用。
赤峰汉语方言研究的集大成者是赤峰学院文学院的张万有教授,张老师毕生从事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汉语修辞、规范汉字、辞书编纂、方言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影响广泛。仅就赤峰汉语方言研究而言,可称得上是一位开拓者和领路人。他长期坚持方言调查,注重方言事实的归纳和总结。多次参加全国或国际汉语方言学术会议,是汉语方言学会的会员。先后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22万字的20多篇论文,涉及到赤峰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诸方面。还有一些文章涉及到方言区划分、方言岛的发现等。归纳起来如下:
首次厘清了赤峰汉语方言的概况(见《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1年1期《赤峰汉语方言概述》、《赤峰汉语方言的特点》等文章)。首次归纳出赤峰汉语方言的完整系统。语音方面如《赤峰汉语方言音系说略》(《昭盟师专学报》1999年4期)等论文;语汇方面成果较多,《赤峰汉语方言词汇说略》被收入《内蒙古语言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赤峰汉语方言词汇》共76500字,按意义分成天文、地理等30多类,分10篇发表于国内有关高校学报。首次揭示了赤峰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见《昭盟师专学报》1999年3期《赤峰汉语方言语法特点初探》。其《赤峰汉语方言词缀简论》在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并收入文集。《方言动词“整”简说》一文,收到了学界的关注。
他通过深入调查和全面深入得比较,首次提出了“八里罕方言岛”,并撰写论文《八里罕方言岛音系略说》,纠正了以往有关专家结论的偏误,被收入《内蒙古语言学会语言学论文集》,获内蒙古教育系统2001年语文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八里罕方言岛的声调》还被提交全国汉语方言学术会议进行交流。
1998年随着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展开,全市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在教育系统率先进行。为了配合各级各类教师普通话培训测试,提高培训的效果和测试的等级,国家级测试员、赤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王素珍、顾会田教授根据多年的现代汉语教学经验和在推广普通话实践中掌握的大量语料,编写了辅助教材《赤峰汉语方言辨正》,对赤峰汉语方言语音声、韵、调的表现、成因等诸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成为普通话考级的辨正材料。
王素珍教授在《关于北京官话朝峰片的分区》(《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中,对1987年的《中国地图集》中朝峰片所划分的区域提出质疑,同时根据对赤峰市所辖各旗县及周边毗邻地区的语言调查分析,提出了补充和调整意见,对朝峰片的范围作了适当调整,内容大致包括:(1)将原地图集中划归少数民族语言地区的赤峰市管辖的三个旗县归入朝峰片。(2)将原地图集归东北官话区的五个赤峰市管辖的行政旗县归回朝峰片。(3)个别方言片点的增减调整。(4)再次提出确认八里罕方言岛的建议。建议调整的结果:将朝峰片由原《中国语言地图集》的9个旗县市扩大为18个,其中辽宁省5个(朝阳市、朝阳县、建平、凌源、喀喇沁左翼),12个(包括赤峰市全部旗县区和通辽市的开鲁县和奈曼旗),河北省一个(平泉县);同时将原朝峰片的辽宁省建昌划入东北官话哈阜片长锦小片。这些调整与后来张志敏先生和即将修订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关于朝峰片区域划分调整的意见基本一致。
赤峰学院顾惠田教授2010年出版的著作《赤峰汉语方言概说》,在多方面考察、长期积累、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详细地描述了赤峰地区汉语方言的面貌及在语音、语汇、语法诸要素中的表现,不仅对赤峰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推普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朝峰片方言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敖汉方言例释》(2012年)的作者张红民是地方方言民间业余研究者,他利用多年担任敖汉旗基层行政领导、长期工作在农村牧区的便利,抢救性地搜集敖汉地区民间口头语言中的方言土语,并整理出版。《敖汉方言例释》使地域性的文化遗产得以记载传承,为赤峰汉语方言的研究提供了语料素材,成为记载赤峰汉语方言区域性词汇的首部语料汇集。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速成汉语教材;编写特色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248-01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趋提高,世界各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增进与中国交往的需求日益加强,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据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近年来,短期速成汉语教学有了大幅的发展。教材的数量呈激增趋势,类型更为多样,更加符合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文拟对近二十年来出版的部分速成初级汉语教材作概览性评述,通过考察,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类教材编写的大致概况。
一、20世纪80年代教材编写概况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一些短期速成初级汉语教材相继问世,1984年由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三百句》,是专为短期汉语培训班的外国学生而编写的汉语教材,也是较早的一本短期汉语口语教材。该教材取材侧重于日常生活用语,全书共30课,每一课围绕一个话题,以对话形式展开。《汉语口语900句》于1984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既方便学生自学又适用于短期汉语教学。该教材容量较大,内容涉及到基本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尤其是设计了有关办理签证和入境手续等方面的常用汉语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1987年出版的《汉语速成》受到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以功能为纲,全书选编了初到中国的外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最急需的功能项目,教材中还增加了一些公用标志、常言或俗语等。书后附有语法现象一览表,使学生在掌握功能的同时,对汉语最基本的语言知识能有一个初步了解。20世纪80年代的短期速成汉语教材编写工作还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编写者们努力借鉴外语教材的编写经验和模式,教材设计也逐步由以结构为主而向以功能为主的方向转变。
二、20世纪90年代教材编写概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外汉语教育蓬勃发展,教材的编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一批富于创新和特色的教材。其中有《外国人学中国语》(王福祥、杨天戈编)、《速成汉语》(何慕编)、《最新实用汉语口语》(张军编)、《30天汉语通》(陈如等编),等等。《汉语会话301句》是一本普遍受到好评的短期速成教材。该教材将现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语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语境展现出来,使学习者能较快地掌握基本会话301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替换与扩展练习,达到与中国人进行简单交际的目的。1997年出版的《速成汉语》也是一本将话题与语法结合得比较成功的教材。编者力图达到既注意语言材料的实用性,也注意语言知识的系统性的编写原则。这本书在以话题为纲编排教材内容的同时,以HSK的甲级语法点为安排语言知识的依据,同时也注意了与乙级语法点的衔接和过渡。1993年出版的《外国人学中国语》根据同一底本分别编出了包括英文、俄文、日文等8种不同文本的教材,可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初学汉语使用。这套教材除了分别用不同语对课文进行翻译、注解外,还着重从语音系统、语法体系和国情文化背景四个方面对汉语和学习者的母语进行比较,以减少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负迁移。
三、21世纪初教材编写概况
2000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态势。各种类型的汉语培训班和速成班不断涌现,教材的需求量激增。教材编写者的视野和思路更加开拓,设计理念也更具有创新性。随着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对‘学’的研究是对‘教’的研究的基础”。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很多教材编写者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汉语入门》完全以拼音代替汉字,全书除了生词表里的词语在注拼音的同时也出现汉字以外,所有的句型、会话甚至阅读材料以及练习等都不使用汉字。全书分上下篇,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学完上篇,学员即可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下篇的语言和内容和语言则更为生动,还包括了少量成语。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语言教学和教材编写中逐渐得以广泛运用。2006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的《汉语900句》,融DVD、MP3、视频动画、网络等为一体,同时以“点读笔”代替传统的录音带,实现了汉语教材编写与科技手段的结合。
四、总结概述
综上所述,在近20多年来的速成初级汉语教材建设过程中,人们在努力运用语言教学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来指导教材的编写,并逐渐形成了与其它类型的教材所不同的独特编写理念,教材内容有所拓展,时代特色更强,适用面更广。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了,初级阶段教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对外汉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没有发展成熟,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法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作者简介:湛欣(1987.05― ),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09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关键词]语伴交流 成人学生 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37-03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成人语言学习
国际化和全球化在当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合作共事已是平常事。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地进行交流和交往是当代社会国际化背景下青年人必备的素质之一。[1]在国际化氛围下学习或工作都需要掌握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不仅仅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必备能力,也是各相关专业,尤其是语言类专业学生和青年才俊提升自己知识层次、提高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
国际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转变为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习者懂得如何进行合理的文化导入和构建交际型教学模式都不可忽视,[2]而为学习者创造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体验用所学语言成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学以致用,更是语言专业教学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学习已变得更为开放,学习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寻求语言文化交流和通过交流进行语言实践的需求和机会也越来越多,作为语言专业学生语言实践和教学实践环节的语伴交流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主要讨论在职学习的继续教育语言学习者与不同母语背景的外籍人士如何开展有效的语伴活动,如何培养成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从事与语言文化相关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二、成人学生语伴交流活动的缘起
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内,语伴交流是语言学习者中间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中外学习者一入校园,便利用各种机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伙伴,每周定期练习语言或者交流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的人甚至因此成为终身的朋友。本文讨论的是在这个背景下的成人学习者和外籍学习者的语伴交流,即基于北京语言大学开设的以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组织的来华“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学习者和本校继续教育学院的中方语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010年至今,作为该项目的配套内容之一的“语伴交流”活动,已经持续了近三年,对于在职学习的成人学生的语言社会实践,是一项很好的尝试。
(一)语伴双方背景
外方语伴:其中一些人是对汉语言有兴趣的汉语初学者,一些人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有兴趣的社会人士;另一些人是希望通过短期来华学习和实践,获得某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学分的认可。2010年以来,北京语言大学开设“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项目中的海外人士多数是初来中国,汉语语言水平和能力有限,同一批次中人员的汉语基础水平差异很大,要与他们成功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具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些学习者对于中国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人期望在短暂的来华期间,能够和普通中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建立联系,愿望很迫切。中方语伴:正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成人学习者们,因为在职学习,还要兼顾工作,很多人是为了进入下一个工作岗位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很少有机会再去进行专门的语言实践和交流。
以上这种双向的交际需要,构成了短时语伴交流的基础。虽然交流的时间和次数很有限,但中外学生们在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和达到的实际效果超出预想。
(二)语伴活动设计
语伴活动最初主要是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锻炼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对外方语伴需求的进一步了解后,我们发现多数外方语伴汉语水平为初级,有的甚至仅学习了几个月的汉语,交流沟通难度很大,经常出现尴尬场面。于是,将活动扩大到其他语言专业,如英语、韩语、日语、法语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习者参与活动的目的和对外汉语专业略有不同,他们十分珍惜这个利用目的语进行语言实践和体验的机会,期待运用所学习的第二语言和语伴交流,其间穿插少量的与对方汉语水平相当的中文交流。这样,中国学生练习了外语,外国学生也练习到中文,双方都有所获。活动在不影响成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前提下自愿、义务参加。一般在校园和教室内进行,如果有外出或者餐饮娱乐活动则实行AA制。活动时间以寒暑假为主。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外双方共800多人次参与活动,外方语伴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国家,其中有中学生、大学生,也有社会人士,包括教师和教育官员。2011年暑期曾经遇到一批“孔子学院暑期奖学金研修生项目”的语伴。该次活动的外方语伴有50余人,分别来自法国、加拿大、厄瓜多尔、乌克兰、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喀麦隆、德国、荷兰、葡萄牙,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场面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三、语伴交流活动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交流能力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交际中具有不同的说话规约,遵守不同的交际原则,怎样开始交谈,怎样继续交谈,如何使谈话轻松愉快地进行下去,这之间都体现了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3]作为教学实践活动,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各自用自己的交际方式去尝试交流和沟通,不断总结和提高。活动以两人一组结成“语伴对”的方式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场面非常感人。每次活动一开始,大家相互间比较陌生,交流起来也有些拘谨。但是,随着相互认识和进一步的熟悉之后,沟通顺畅起来,有的还借助肢体语言,交流的内容和表情变得越来越丰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者们对于能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教学理论知识去进行实践,感觉异常兴奋。有的同学为了交流顺利进行,事先准备了纸笔,遇到口头交流不顺畅时,将交流内容借助文字(中文或英文)进行。遇到中国语伴数量不够时,为了不让外方语伴感到受冷落,同学们还尝试采取一个中国语伴应对三位外方语伴的方式进行交流。有一次,个别同学要同时面对法、意、美三国语伴,同学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跨文化交际常识,很有序地将与对方的交流顺序排序为法国语伴、意大利语伴、美国语伴,他事后在总结交流时说到:“我觉得法国人比较在意一些细节,比如他们大都会一些英语,但并不十分愿意说,所以我把和法国语伴的交流排在前面,以免他不愉快;意大利人很热情、开放,但是,和意大利语伴的沟通,也要借助英语进行,交流内容很有限,但他们的民族习性使得他们很擅长肢体语言,交流难度排第二,为此,我将意大利语伴排在中间;美国人很开放,也比较大度,我感觉他不会太在意细节,所以,将美国语伴的交流放在最后,但我和美国语伴的交流时间最长。当然,这些都是在交流开始的时候和他们事先商量并征得他们同意后才开始的。”每次活动结束,大家都在快乐、兴奋的心情下惜别。
(二)培养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文化尊重意识
虽然“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语伴交流只是一种短期的交流活动,但也都要不同程度接触到双方国家的风俗礼仪、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包括一些著名景观、人物和事件。比如:中国的近期重大事件,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礼仪,中国的政治、经济甚至物价情况,等等。因此,语伴交流中不仅需要了解双方国家的一些重要的知识、文化信息,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问题。[4]对于来自宗教色彩较浓国家的语伴,更要关注其方面的情况,事先掌握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可以使交流顺畅愉快地进行。另外,青年人共同关心的“世界杯”等话题,事先如果有所准备,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使内容更为丰富。有过外事经验的同学事先都会准备更多必备的知识和信息,以便从容应对。同学们之间将这些信息共同分享。在准备语伴交流的文化背景材料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增强了对背景国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文化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重要性,特别是事先了解对方语言和民族的文化禁忌,以及对某些事物理解上的差异,以利于在交流中采取宽容心态,,为正式的交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再有,了解对方来华的行程安排和即将要接触到的人和事,以及将要参观的景点,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某些细节的准备。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多次参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得到了较好提升。对语伴进行汉语辅导和语言交流的技巧也随着交流的次数增加在提高。有的同学参加活动达十余次。学生C在活动心得中兴奋地说:“学校组织的‘语伴’活动,让自己有了与外籍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这样的氛围中练习口语,效果很好。”
(四)锻炼和提高活动组织者的组织协调能力
由于活动是以自助方式进行,因此,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被指定的负责人,都是班长或者热心公益活动的同学,在负责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当众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也在活动的参与中经受了考验。曾多次担任活动负责人的学生D说:“通过语伴交流活动的锻炼,使我重新认识了我学习的专业,提升了我做语言文化交流工作的信心,毕业后,我会改换我的工作,从事与我的专业背景相同的工作。”
四、有效开展语伴活动的措施
由于“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语伴项目是一个跨文化交流项目,外方语伴背景多样化,中方语伴由于学习期限的影响参与者不断地面临新老人员的更替。要使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够和谐、顺畅进行,使该项目能够持续地滚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建立规范严格的活动组织程序,才能保持活动的质量。[5]
(一)系列背景知识的准备和培训
1.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准备。在活动之前,需要中方语伴学习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其中包括:外方语伴所在国家的地理、文化风情、饮食、礼仪、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名胜景点的了解,热点事件和问题,体育事件、重大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活动和会议等。使中方语伴提前接触到跨文化问题,初步建立起跨文化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心态。[6]
2.自愿参加和有引导、有组织的培训相结合。为便于中国学生与这些外国学习者顺利交流,对中方语伴进行培训是必要的。为让每名学生从“语伴交流”中获益,我们的做法是,每次活动前一周,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在和语伴见面的前一天,再组织中方语伴进行网上在线培训,[7]培训内容包括学习了解活动相关规定、外事礼仪、背景国文化材料等等。
(二)语伴双方的信息提前预知,根据已知信息安排好活动细节
“语伴对”名单的准备是活动能否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方语伴提前了解外方语伴的年龄、性别、汉语水平、职业、甚至饮食习惯等等,可以掌握交流的主动权,并有效调节气氛。在和不同语言背景、初来中国的外籍人员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碰撞是难免的,学生们会遇到一些困惑。所以,在培训中不仅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我们还收集和整理了一些活动案例提供给中方语伴,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并在培训中设计了提问和互动环节,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各种铺垫。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活动效率
因为中方参与者为在职业余学习的成年人,所以,活动要适应他们的特点。从报名、培训、各种通知的都由QQ群在线完成。[8]每次活动以指定的负责人为核心,以自愿报名的志愿者为主体。制定电子版《培训手册》,在培训中及时,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文化背景材料,还包括背景国的相关文化材料、活动的宗旨和要求(活动总则、细则、活动须知)、负责人联系方式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等。
(四)有效监控、自主管理、适当鼓励
成人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既要尊重他们,又不能放任,否则活动不能持续进行。语伴活动毕竟属于外事活动的范围,细节不能忽略。为避免发生意外,有效监控是必须的,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在有组织进行的跨文化语伴交流过程中,发生一些碰撞和冲突是难免的。另外,语伴双方在活动进程中发生临时变化也是经常遇到的事情,或缺席或迟到或不守时、不守约,等等,这些都需要组织者设立及时跟进的组织程序,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设定应急的措施和办法,把问题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或零。
参加活动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将活动的心得和体会及时撰写成文字,及时总结和交流成功的经验,有的同学还能将收集的案例和自己的体会,经过精心整理后,作为作业和论文的素材,上升到理论层面,得到任课教师的肯定。有关老师反映:参加过语伴活动的同学提交的跨文化相关专题的作业和论文,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较大提升。对课堂教学和专业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虽然同学们是自愿参加活动,但是,适当的鼓励也非常重要,我们和“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主办方制作了“优秀语伴”证书,为多次参加活动、表现优秀的同学颁发证书,使同学们倍受鼓舞。总之,语伴交流活动在当今国际化大背景下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熊佳全.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6月,P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2:73-83.
[4]周建国.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理论导刊,2005年11月,P30.
[5]李加军.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学术探索,2011.4:113.
[6]魏木春等.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世界汉语教学,1992.1:54.
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通用语,各少数民族要不断发展取得进步,汉语运用的熟练程度已成为重要因素,少数民族掌握比较好的汉语这个语言工具,更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相互团结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因此在学校中间提高汉语教学质量还是很关键的。在汉语教学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汉语图书阅读条件差
学习一种语言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即大量阅读,勤学多练,这跟我们学习英语是一样的道理。让学生在阅览室读报纸杂志或课外书,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词汇量,而且促进了学生阅读汉文图书的阅读能力。在让学生多读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多写的训练,如让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摘抄好词佳句等。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练习到实用的汉语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也可以通过布置作文练习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现在南疆乡镇学校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民族中小学汉语图书阅读条件很差,学生只有一本国家免费发放的汉语课本,阅读知识面很窄。我所了解的几所学校,除个别学校配备有少量的汉文刊物和图书外,大部分仅有少量的民文刊物和图书,几乎没有可供教师和学生阅读的汉文刊物和图书。
在上课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纠正学生汉字的书写的笔顺、笔画和姿势问题。在一些学生看来,写汉字跟画画是一个道理;有个学生竟把“能”字拆开写在两行!写汉语作文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难于登天!而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而是不会说,不会写,词汇量太少,无法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常常感觉很无奈。“我要大学了”,“我和他朋友做了”等等这样的句子经常在作文中出现的,而标点符号和汉字书写的错误更是花样百出,数不胜数了!汉语作文范文学生接触的少,课外阅读量又少,语言环境差,文化环境差,所以说作文中出现种种错误也是难免的了!另外,有些作文题目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很难写出来,而现在的大部分的乡小学很难满足学生对这种新知识的了解与学习。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就要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做好图书资料的建设。
二、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率很低,优化汉语教学环境落实难
在自治区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大力开展双语教师培训,促进中小学双语教学。对于农村的孩子,电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有利于学生听说普通话能力的提高,如学生对于电视中的广告能发音准确地加以模仿。而在大部分乡小学长期以来依旧用一本汉语教材教汉语,现代教学媒体使用较少,小学汉语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教师“只靠一本教材教汉语”,学生也“只靠一本教材学汉语”,这种观念和做法必须得到改变。
三、学生对教育的思想认识不足
从实际情况看,小学汉语教学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是与汉语言环境、汉语教师整体素质甚至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思想认识不足。学生家里有承包的土地要耕种、牛羊要喂养,在这些家庭性经济活动中,农民的孩子往往承担着重要的劳动力角色。学生一天仅有一节学习汉语的课时,一出教室就完全是母语交际的环境。不仅学了几年汉语的学生不能流利地用汉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即使是教汉语多年的教师因为身处这样的母语言交际环境,汉语口语和书面表达上也存在不少困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了汉语课本上的知识却无处可用,特别是不能使用所学的汉语去学习别的学科知识或获得劳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不会高。不仅如此,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默不关心。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上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成效,但农村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的解放。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教育才得以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总而言之,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对于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和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三点是我个人在平时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点总结,忠心的希望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
关键词:新疆地区;小学汉语;问题;策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73-01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一直备受国家关注。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汉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合理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转变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见解:
一、现阶段新疆地区小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改实施以来,新疆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的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学观念依然落后,没有及时的革新。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很多的小学汉语教师依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都认为语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教学都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固定的方式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新的教育理念不能很好的适应,缺乏对学生的汉语能力培养,忽视了汉语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其次,师资队伍缺乏,水平偏低。新疆地区由于地处我国边界,经济条件落后,自然资源缺乏,因此,很多的专业教师都不愿意去哪里教学,这就使得新疆地区的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师资水平低下的现状表现得相当突出。很多在校的老师,大多数都是“民转公”教师,在教学的经验和理念方面都有欠缺,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最后,在学生方面,由于汉语不是他们的母语,缺乏汉语学习环境,理解和学习起来又相对困难,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都相对薄弱,汉语阅读、写作能力差,完全没有达到培养的要求,教学效率低下。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使得我们的教学困难重重,有待我们教师进一步的解决和提高。
二、提高新疆地区小学汉语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分析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俗话说的好:“你有什样的认知理念,就搞什么样的教学。”就新疆地区的小学汉语教学而言,难就难在观念层次上面。在传统观念中,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和一般学习语文教学被混为一谈。这使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基本上沿用的是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传统教学方式,并没有遵循学习第二语言的教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学习汉语时,我们应正确认识新疆地区学生学习汉语和汉族学生学习语文的区别,积极的去转变传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转变传统“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汉语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学机制和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低年级语文谁都能教”的偏见,让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汉语教育的权利。此外,在教学观念转变的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加大对汉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力度,提高汉语教师的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爱因斯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能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明天。”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离开了“兴趣”的驱动力,其“智力方面的工作”,包括读书学习,都只能会是收效甚微。学生只有有了学习汉语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的进行学习,新疆地区的学生学习汉语也是如此,也需要兴趣提供动力。因此,在新疆地区的小学汉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从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入手,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在教学中,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把枯燥无味的汉语知识,变成形象生动、具有美感的内容,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要在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过程中,使学生对汉语这门课程日益喜爱,以此来增强学习的欲望。此外,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适当的丰富语境,启发提问,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3、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说明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教学内容、过程生活化,是新疆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积极的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加强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
总结: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好汉语这门课的确需要我们汉语教师付出心血,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做好长期坚持的打算,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增强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不断的去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不断的去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语体验课;汉语国际推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5-0138-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语言的推广对提高国家“软实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走出国门势在必行。2005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以“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汉语大会,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向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变。国家汉办实施了一系列汉语推广手段: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全球已有40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遍布108个国家和地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应海外教学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加公派教师和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的输出;加强国别化教材建设,编写贴近外国人思维、贴近外国人生活、贴近外国人习惯的“三贴近”教材[1];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打造各式各样的语言文化课程。本文所讨论的汉语体验课就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类型,是汉语国际推广的新手段。
一、汉语体验课的特征和功能
汉语体验课是新生事物,虽然理论上没有形成确切定义,但早已投入到各地的教学实践中。近年来,关于汉语体验课的报道层见叠出:2007年12月,德国汉堡大学孔子学院在开放日当天组织了两场“体验汉语”的小讲座,以生动的事例分别向德国公众揭示汉语的特性,激发他们了解、学习汉语的兴趣;2011年3月,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启动了“中小学汉语体验课”计划,走进当地中小学开展汉语体验课,通过多媒体、汉字卡片等手段教给学生简单的汉字和问候语;2011年6月,波兰奥波莱孔子学院为当地小学生精心准备了一次汉语及中国文化体验课,用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小朋友们展示了中国概况、中国的文化遗存与山川胜迹,并根据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准备了合适的汉语学习材料,使孩子们在涂涂画画、手舞足蹈的互动体验中对汉语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2012年11月,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给“汉语桥”观摩团全体成员体验了一堂快乐精彩的汉语课,通过游戏互动、学唱歌曲《好朋友》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团员们感受到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可见,汉语体验课是为推广汉语而设置的课程。它的授课时间较短,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较低,所以教学语言使用学生母语或英语。教学内容简单、活动形式多样。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类型可以根据功能划分为综合课、专项技能课、专项目标课、语言知识课,翻译课和其他课程。综合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作为基础课或主干课程设置;专项技能课以训练某项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为主,一般作为重点课程或核心课程设置;专项目标课重在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方向的技能或能力,一般作为教学中的补充课程设置;语言知识课是系统讲授语言知识的一类课程,在专业教学或较长期限的进修教学中可以作为正式课程或选择性课程设置;翻译课重在培养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一般列为选择性课程;其他课程包括文化知识课、文学课、语言实践活动等,一般作为选择性课程设置[2]。汉语体验课不能简单地归类为以上任何一种课程,虽然它在整个对外汉语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甚微,但它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功能不容小觑。首先,它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平台。学生汉语基础几乎为零,汉语体验课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接触汉语的听说读写,从对汉语一无所知到初具认识,引起他们继续学习汉语的兴趣。其次,它是一个展示文化的窗口。汉语体验课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处处渗透着汉字文化、礼节文化、音乐艺术等,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再次,它是一个沟通友谊的桥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在教学中增进两国人民的友情。一堂成功的汉语体验课,能够影响学生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壮大汉语学习者的队伍,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二、汉语体验课教学模式的实验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指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提出的教学(学习)范式。进行汉语教学模式化的研究不仅是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法理论系统化、完整化的需要;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向海外广泛推广和普及汉语教学的需要[3]。然而国内对汉语教学模式探讨得不多,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理论总结,大多只停留在经验的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校领导缺乏危机意识和品牌意识,即使有好的教学模式也不宣传、不推广或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4]。一个好的教学模式需要经过规模性的、反复的教学实验后才能形成。由于处在尚未定型的探索阶段,汉语体验课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其教学模式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提高课程质量,而且有助于完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自2012年9月,笔者有幸担任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主办、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承办的多期汉语教材培训班汉语体验课教师,因此能够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探讨一个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学情分析和目标设定
目前,笔者任教的汉语教材培训班共12期,每期汉语体验课为4个课时。学员为来自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西班牙、美国等多个国家的教育官员和校长,平均年龄较大,学历较高。除了华人,绝大多数学员都是首次接触汉语和中国文化。由于学习者的特殊地位,他们对汉语的态度不仅关系到个人,而且影响一个地区甚至国家的汉语推广。由此,我们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对汉语有初步的感知,并产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和操作程序
本模式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汉字内容、口语内容和歌曲内容。
1汉字内容
众所周知,汉字学习有“三难”,即难读、难写、难认。短期培训通常重语轻文,是因为汉字教学不如口语教学效果明显,而且汉字系统的复杂性往往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整个学习进程。汉语系统是由语音、词汇、语法这三大要素以及作为汉语书写符号的汉字构成的,汉字的缺席容易误导学生将汉语等同于拼音文字,无法对汉语进行全面感知。所以,应选择展示一些有趣的象形字,使学生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操作程序为先看后学、边读边写,在游戏中记汉字。教师首先播放中国文化宣传短片《汉字》,再通过PPT图片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并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起写。在反复的读写之后,课堂便进入了游戏时间,游戏规则是根据老师展示的图片找出相应的识字卡片,比比谁找得最快。通过图片、卡片、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课堂气氛得到活跃。
2口语内容
一般来说,语音是口语教学的第一步,学生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普通话的准确发音能够为口语交际打下牢固的基础。但是,汉语体验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教给学生完整的语音系统,应该教给学生几个简单实用的句子,并在句子训练的同时进行声、韵、调的训练。为了探寻什么是最简单实用的口语,笔者首先对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五本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前五课的内容进行了统计(表1)。
表1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内容统计
书名11内容《汉语口语教程(初级A种本上)》陈光磊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111相识2身份3家庭4钟点5日期《口语速成:新编基础汉语·口语篇》
张朋朋著,华语教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111语音、你好2语音、谢谢3语音、数字4姓名5国家、国籍《初级汉语口语:1》
戴桂英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111你叫什么名字?2你在几班?3现在几点?4食堂在哪儿?5一共多少钱?《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
马箭飞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111你好2你好吗3你吃什么4多少钱5图书馆在哪儿《问和答:速成汉语口语》(第二版)
陈晓桦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111礼貌语2问感觉3问打算、喜好4请求5哪儿
由此得出,礼貌用语和自我介绍是对外汉语入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当我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首先要跟人打招呼、向别人介绍自己;数字不但简单易记,而且是学习时间、日期、价格等内容的基础。操作程序为先听后读、先问后练。以自我介绍环节为例,首先由教师解释句义,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引领学生就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如“早上好怎么说?”、“公务员用汉语怎么说?”,教师做出解答,学生记录所需信息;学生先分组练习对话,再到讲台上表演所学内容。通过听—读—问—练—演,层层渐进,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3歌曲内容
长期以来,研究者和教学者都认为歌曲辅助外语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对发音、词汇、语法及文化的学习都有促进作用。汉语与其他语言相比更是一种歌的语言、唱的艺术[5],学生在学唱中文歌曲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汉语言文化。在曲目的选择上,笔者选取了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这首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旋律优美,富有特色,歌词较短,难度较低,能使学生过耳成诵、难以忘却。操作程序分为四步:一,播放歌曲,学生听过一遍后对歌曲有了初步认识;二,配合图片,介绍歌曲背景和歌词大意;三,带领学生读一遍歌词、唱一遍歌曲;四,播放音乐,师生合唱。
(三)教学评价
各种教学模式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评价方法。汉语教学评价按收集信息的方式,可以分为测试法评价和非测试法评价。测试法评价指用各种测量工具来收集评价信息,也就是测试和考试,显然不适用于汉语体验课;非测试法评价采用观察、讨论、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评价信息,这些在汉语体验课教学模式的评价中比较容易实现。教师通过观察、提问、与学生讨论,得知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满意度,收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模式。所以汉语体验课教学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能够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发展。
几次教学实践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份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分三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8道选择题和2道问答题。选择题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每个问题的选项分为5个等级,分别给予1、2、3、4、5分。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底,调查对象为柬埔寨官员和校长共两期汉语教材培训班成员,在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71份,回收问卷71份,有效问卷69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019岁,783%的人是第一次学习汉语。教育程度多数为硕士学历,占总人数的565%;其次是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217%。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对课程容量的评价、对课程难度的评价见表2。
三、总结和建议
本汉语体验课的教学模式是在体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环境的真实性,充分利用汉语的特征,集听说于一体,兼顾读写和文化,旨在于短时间内建立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通过12期的教学实践和两期的教学评价来看,这一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很高,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具有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可供国内外的汉语体验课教学参考。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应该在评价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学生国别。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汉语体验课教学一般是国别化教学。国别不同导致文化不同,语言教学一旦和文化的理解发生分离和冲突,语言教学活动就势必难以展开[6]。以汉字教学为例,笔者在教“马”这个字时,蒙古学生记得非常快,原因首先在于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生活与“马”这种动物密不可分,其次在于汉语读音mǎ和mori十分相似。所以教师在课前必须先查阅资料,了解所要教授的是什么样的国家,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如果能学习该国的几句简单问候语如“你好”、“再见”,则能够在教学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体验性。汉语体验课是一种体验学习,体验学习理论出自杜威的教育哲学,并在多年的探讨中有了新的内涵。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鼓励学习者寻求自己体验和自我发展而不是强调在与别人竞争中获胜的目标;选择以真实生活而不是过时无用知识为学习资源的内容;倡导以综合活动为特征整体吸收知识经验而不是孤立地背诵答案的过程;营造超越课堂和学校,从社区、家庭和社会中学习的环境;强调质的感悟而非量的增加之结果[7]。所以教师对学生不应有过多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充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爱上汉语。
(三)注重教学的可持续性。汉语体验课作为学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不应该只做“一锤子买卖”;汉语体验课老师作为学生的第一位汉语老师,不应该只在课堂上发挥作用,而应注重教学的可持续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推广汉语。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反映汉语体验课的时间太短暂,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汉语。所以,教师可以在课间休息时播放中国功夫电影片段,让学生对中国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下课之后陪学生游览校园,在实际情境中教给他们更多文化和汉语知识;给学生自己的电子邮件,为学生的汉语学习答疑解难。曾有几位学生来信询问该如何练习写汉字,笔者推荐了网络孔子学院的“识字卡片”,该网络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总之,面对“汉语热”的多年高温,我们应该开始冷静思考如何促进国际汉语推广的持续发展。一个成熟的汉语体验课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未来将有更多人加入到汉语的大家庭中来。
[参考文献][1]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式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3]马箭飞.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
[4]汲传波.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J].汉语学习,2006,(4).
[5]赵守辉,罗青松.汉语课堂,引进唱歌[J].汉语学习,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