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4 01:2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辅导员岗前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内容和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分为两点:管理和指导,其中指导又分为教育性指导和规划性指导。相应的,针对工作内容的不同,角色定位也有不同的划分。针对管理层面的工作,辅导员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管理员;面向指导层面的工作,可以把自己定位为人生指导员。
(一)管理层面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是除教学之外的日常事务管理,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安全、寝室生活等)。针对这一工作内容,辅导员应该具备学生管理员的职业技能。这项职业技能的重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始终把学生缩遇到的问题放在首位;其次,要明确学生分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再次,要善于运用班长、团支书等优秀同学帮助,这样就能够更加全面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后,要突出重点,把学生的学风情况和寝室的生活情况作为管理层面工作的着力点。通过这四点,能较为有效的处理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指导层面――教育性
这里的教育性指导主要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本质工作,如何做好教育性指导,成为辅导员其他工作的基础。面对当前新形势新局面,学生的思想状况尤为复杂。如何让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也成为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所以,首先辅导员自身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其次,运用较为活泼多样的方法来让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
(三)指导层面――规划性
辅导员的规划性指导是指对高校学生大学生生涯和其他的人生阶段进行较为科学的规划,具体包括大学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指导。对刚进高校的新生来说,如何高质量的度过大学生活是所有学生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反映,由于刚开始没有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导致大学生活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动。所以,在高校新生进校初始,辅导员就要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建议,包括如何处理学习、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等活动的关系。其次,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就业成为了高校毕业生的一大难题,有些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在为了今后的就业做准备,足以看出就业的重要性。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做到四点:(1)帮助高校学生做好职业定位,让学生了解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2)保持对学生的长期指导,因为随着时间的改变,就业形势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紧跟就业形势的前提下纠正学生规划的偏差;(3)突出重点,对那些明显就业信心不足或者职业规划找不到方向的同学进行一对一专项指导。找出他们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就业做好准备。(4)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心理辅导能力。当今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形势较为复杂,所以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如何疏导学生的压力,防范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对自身定位和工作内容的界定,有助于辅导员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现状和不足
根据上文所阐释的关于辅导员的自身定位和工作内容,辅导员的职业技能按照具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就业指导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这三种职业技能贯穿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始终,是学生工作顺利与否的关键所在。
(一)就业指导能力现状与不足
根据对笔者学校辅导员的问卷调查,再结合其他高校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论文,笔者发现,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就业经验。笔者问卷调查了本校30位辅导员,结果显示只有4位辅导员有进入高校外社会就业经历,剩下的26位辅导员都是应届毕业生考入高校。这就造成了辅导员无法给毕业生进行深入有效的就业指导,或者辅导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缺乏持续性和长期性。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于大学生涯始终,并不是仅仅针对大四毕业生,也并不是最后突击的辅导,而是通过学生在高校期间提高自身能力来实现就业的。
3.指导内容相对单一。特别是针对创业学生,将近一半的辅导员不了解学生创业的操作步骤和相关流程,这样给指导带来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根据专业不同,就业的形势也会不同,由于现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相对宽泛。
(二)心理辅导能力现状与不足
1.观察能力不强。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没有系统专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训练,30位辅导员中,只有3位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了解心理健康问题诊断的标准和症状。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出现心理疾病初期时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心理问题不断加深。
2.辅导过程中定位能力不强。心理辅导最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很好的在“导师”和“老师”两个身份之间转换。如果沟通变成了教育和说教,而不是引导。并不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而是以老师的身份出发,这会导致一些心理辅导不仅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3.处理问题有待加强。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辅导员及时发现了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但是高校辅导员也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与辅导员工作相对繁忙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做不到对个体的持续跟进。
(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与不足
1.信息不对称。由于长期在高校中工作,大多数辅导员并不了解当前的社会和就业形势,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导致了在辅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往往与现实情况脱节。
2.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虽然现在高校对高校学生的生涯规划越来越重视,但是依旧没有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来提高辅导员的指导能力。虽然许多辅导员通过自学的方式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辅导员对指导学生生涯规划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三、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厘清辅导员工作内容,找出自身缺陷,能够更好的找出原因以及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笔者通过自身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提升职业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一)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方法
1.专题培训法。通过学校或者政府组织相关的培训来达到提升职业技能的目的,通过培训,合格后发放相应的技能证书来实现择优上岗的目的。这种专题培训法在某些省份已经开展了较多年,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原因在于由于参加培训的高校辅导员人数过多,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
2.导师引领法。学校可以在辅导员所需的职业技能相关专业设立辅导员导师,每位辅导员在非自身专业的其他属于职业技能的领域选择导师,这样在辅导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请教,并且在一定期限内提交学习成果,保证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3.挂职锻炼法。辅导员可以在某些机构和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拓展高校资源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对社会的参与度,增加经验。由于部分辅导员并没有社会从业经验,这种挂职法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参与度,增加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同行交流法。鼓励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在学校内部组织相应的辅导员交流会,这样可以分享学生工作成果,定期开展校内与校际的交流活动。
5.竞技法。通过把辅导员的职业技能量化,采用辅导员相互竞争的方法来达到提高辅导员职业技能的目的。
6.荣誉激励法。每学期针对辅导员的工作成果设立若干荣誉奖项,通过奖励机制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增加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7.定向培养法。学校内部可以通过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训,以达到对学生的定向培养,实现成人成才。
(二)辅导员技能提升的路径
1.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虽然现在政府教育部分都开设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是由于教师人数过多,不可能很详细的来进行专门的培训。所以要求学校内部依旧开设专门的岗前培训,或者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岗前培训。
2.各项专题培训。(1)共青团系统的高校基层团干部培训;(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专题培训;(3)辅导员职业技能专题培训。
这三点可以弥补第一点培训缺乏针对性的缺点,由于岗前培训主要是面向所有辅导员,所以通过以上相关的专题培训,能够大大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在工作中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3.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1)心理咨询师;(2)人力资源管理师;(3)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
学校内部可以把有关职业技能的证书当成辅导员的考核标准,在入职一定时间内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才可以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
4.辅导员的挂职锻炼和借调。学校可以与社会企业相互交流,通过辅导员挂职和借调的方式来提升就业和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5.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从竞争和激励的角度来鼓励辅导员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一点尤其在新进辅导员中要各位重视,刚入职的辅导员必须参加,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探讨
【分类号】G711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在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团队精神形成于中华素质提高方面,中国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清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向正规化方向发展,但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重视程度仍不够,岗位设置比较混乱,缺少整体规划和具体计划,从而造成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定位不清。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能被弱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的重心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每人要管理几百名学生,大量的工作时间花在学生生活、学习的管理方面,极少有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任务缺乏统一性。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党团建设、文体活动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要服从学校不同部门的领导,如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辅导员奔波于各部门之间,投入精力多,难有时间继续学习和进行理论研究,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也难以可持续进行。
(二)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其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决定了辅导员职业具有过渡性、流动性等特点。制度层面的缺陷致使辅导员提高学历、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少,职称晋升难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造成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不能安心工作。一部分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从事专职教师工作或行政管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跳板”。这部分辅导员从走上岗位开始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另有打算,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缺乏热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具有层次较复杂、综合素质不高等特点,再加上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辅导员工作繁杂。所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压力较大,工作积极性不高,转岗、换岗要求较强烈,难以稳定发展。
(三)辅导员自身职业素质不高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部分辅导员缺乏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自身职业不能合理定位,对辅导员身份缺少认同感,不能及时转换角色、调整心态,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盲目、应付现象突出,甚至存在出工不出力,到岗不到位的现象。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缺乏,造成辅导员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在教育、引导学生过程中缺乏运用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技能。一些辅导员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必要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学生管理工作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不善于处理存在于学生中的各种问题。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管理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不能正确把握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不懂得总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时,表现出退缩、抱怨等消极情绪。
二、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工作职责,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通过细化工作领域,为辅导员提供专业化发展平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如,负责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可以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学习和考试,负责职业指导的辅导员可以专攻职业生涯规划,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
(二)落实培训工作,加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专业性
出台相关政策,制订培养规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技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建立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培训制度:初级培训包括辅导员岗前培训和达标考核培训,辅导员上岗之前必须参加并通过岗前培训,培训合格上岗后定期参加达标考核,顺利通过考核者才能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落实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探索辅导员培训的多种形式。首先,采取例会、政治学习、专题讲座、重大活动或会议等形式进行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如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加强辅导员政策、文件的学习,以提高辅导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第二,要求辅导员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如可以成立辅导员协会,定期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设立学生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为辅导员配备科研指导教师,将辅导员的科研情况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科研经费也要向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倾斜。
(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应统筹安排,分阶段逐步进行规划、指导。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辅导员处于试用阶段时,学校要帮助辅导员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要严格按照试用期标准考察辅导员是否适合这一岗位,对合格者进行引导,帮助其做好正式上岗的准备。第二阶段,正式上岗后,进入职业适应阶段。这一阶段,要通过试用和考察,发现辅导员的才能,帮助辅导员确立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第三阶段,辅导员适应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职业倦怠期。在这一时期,要帮助辅导员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克服由此引发的职业生涯危机,帮助辅导员解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其有效摆脱职业倦怠期的困境。
母体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分歧矛盾,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容易波及影响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从而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负担。
二、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结合校区所属环境,做好分校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一)选任班主任助理,加强与学生沟通
新校区办学初期,除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直接配备外,选聘班级优秀学生干部或文体活跃分子作为班主任助理。通过班主任助理,组织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比赛、社会志愿、社会实践活动,拉近师生关系。
(二)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指定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对各班学生心理情况建档建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助理、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关注关心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对有过心理问题的重点同学密切关注,及时帮助疏导。此外,鼓励心理问题重点同学对参加班级、学校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调整心态,消除不健康心理。
(三)根据校区安全隐患,形成习惯性安全主题班会教育
防城港校区周围还是荒山僻岭,校区外防东公路路况复杂,方圆数公里内有白浪滩、金滩等海边休闲胜地,借此地理环境,不少学生单个或团体野外烧烤、公路自行车骑行、海边宿营游泳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存在安全隐患。对此,不能管死,而要管好学生。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班级进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图文并茂引入实例反复强调,对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如何避免形成常识。
三、加强制度管理,促使学生管理和谐有序
(一)加强辅导员管理制度
首先,所有辅导员要完成辅导员岗前培训,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学生工作技能等方面有充分的学习。其次,能够建立辅导员工作例会的交流制度,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例会,就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流总结,传达并学习学校新的文件精神,落实各项工作。此外,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加强锻炼。辅导员以周记或者实例后记的方式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
(二)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学生安全稳定事件体系
首先,加强安全稳定工作管理队伍建设。比如防城港校区与武警防城港市边防支队签订联教协议,联合开展国防知识教育、党建交流活动、教育培训交流、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主题联谊活动等等,建立良好的外部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内部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学生班干部等队伍建设,确保各类学生信息第一时间掌握。
(三)建立宿舍不定期巡查、舆情常规监察机制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业认同感;干预对策
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80后成员占了较大比例。这部分年轻的力量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鲜活力,但同时,由于各种内因外因,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中出现了一些职业倦怠的现象。职业倦怠一词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诗等人也在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具有广泛时代特征的三个核心部分,即精神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为职业意识模糊,有高校二等公民之感,产生自我怀疑、贬抑、否定的倾向,进而导致职业心态失衡。
辅导员工作和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息息相关,“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围绕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团建、奖、贷、勤、补、新生入学教育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展。随着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成倍增长,辅导员所面对的事务性工作量大量增加,同时院系一级机关人事方面改革,行政人员编制不断压缩,一些面向学生的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安全保健等事务性工作也直接或间接地由辅导员承担,这些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辅导员多方协调、反复做工作,直接导致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困难更加多,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董琳,2008:90)
辅导员除了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之外,也要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做好大学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分析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成因,探讨消除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对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主要成因
民办高校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主体,有别于教学科研型大学,也有别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人事制度和组织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别于公办高校,因此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们在工作压力、工作模式、组织人事关系上可能也面临着和公办高校不一样的状况。尤其是80后辅导员,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他们对学生工作充满一定的期待和热情,但是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困难挑战的增多,职业倦怠也会出现。具体成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实社会的认可尚显不足。与教学科研工作相比,辅导员工作在社会大多数群体看来显得并不重要,因此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现实社会足够的重视。“尽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赋予了辅导员适当的地位和身份。然而,从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识来看,一部分人存在模糊的意识,认为辅导员不需要专业的知识,认为辅导员工作无须专门训练,其从业要求不高,甚至没有具体要求,似乎只要愿意,什么人未经任何训练都可以胜任这工作。”(邹国振,2011:8)这也就导致广大80后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认可度和成就感,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年轻辅导员们。“社会偏见导致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不高;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常常把辅导员作为一种岗位而不是一种职业;国家政策中对辅导员作为职业也没有得到具体的体现。”
2.内部环境的支持有待增强。“辅导员职业体系不健全;辅导员角色和职责模糊;辅导员在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缺乏公平;辅导员工作杂,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等。”(赵元,2009:128)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和引导,其次是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另外还需协助教务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教学辅助等工作,特别是在民办高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尽管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工作强度较大,但辅导员没有专业教师那样的学术声誉,在科研项目的争取方面也不如专业教师机会多,故专业教师和教育对象对辅导员工作可能有误解或者轻视。这种误解或轻视可能会给80后年轻辅导员带来一定的自我贬抑。
3.个体对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80后高校辅导员
“很多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比较优秀,对自己的专业有浓厚的兴趣,热爱所学的专业,他们之所以成为高校辅导员,有的是属于就业大环境下的无奈之举,是一种职业选择上的曲线就业,并非出于自身对学生工作的真正热爱,对原有专业的眷恋和新职业工作专业背景的缺乏,造成他们内心上的冲突。”(邹国振,2011:9)专业不对口导致部分80后辅导员缺乏思政教育专业背景,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也有待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咨询、辅导等相关工作的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部分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们在工作中感觉力不从心,难以形成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进而导致恶性循环,出现职业倦怠。“有调查显示,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任职时间为2~3年的有102人,占所调查人数的62.2%;任职时间在5年以上的有27人,占总数的 16.5%。显然,辅导员岗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周巧云,2010:113)
二、干预对策
1.辅导员个体。个人如何改变职业倦怠的状态?也许方法有二:一是更换工作,改变环境。二是调整自我,在原工作中寻找超越感。在认知调节方面,可以“校正自我认知,正确地认识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并形成客观的评价,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职业人士认识了自己职业的特点和工作对象的特征,就会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减少职业压力,避免产生职业倦怠。纠正归因偏见。就个体而言,低努力、低自信、对自己失败的归因倾向于外归因者,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应对具有这类特征的人进行归因训练及认知方式的调整,学会更加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或事,使个体成为更加内控的人。” (孙红,2009:100)对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而言,则应调整思想,树立崇高的职业认同感。“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指辅导员对于所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培育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无疑对辅导员自身发展和组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周巧云,2010:112)同时,应注重借助各种平台加强学习,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找到自我效能感。保持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履行好工作职责。另外,80后辅导员还应进行合理定位,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获取职业乐趣,激发职业成就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2.民办高校。(1)促进辅导员工作程序化建设。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细化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改变任务模糊的状态,使年轻辅导员们明确工作目标、范围、任务、职责以及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心。适宜明确的工作负荷有助于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任务数量或质量过重都有可能使年轻辅导员形成心理压力,工作要求过轻则有可能使80后辅导员感觉不到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法体会到自身的才能和价值,也会造成职业倦怠的形成。压力正如琴弦,缺少了它,无法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琴弦绷得太紧,压力太大,则会导致断掉。紧抓辅导员队伍的四化建设即:程序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辅导员工作程序化有利于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也有利于辅导员明确工作职责,认识和把握工作的客观规律,从而实现规范化和职业化。(2)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利用合理的考核机制,使80后辅导员得到科学的评价,扬长避短。一定的物质奖励能使辅导员专注于本职工作,而适当的精神激励则能给辅导员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增进心理健康,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归属感、成就感、职业认同感。“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形成期、应用期、累积期和生产期四个连续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关注面,如果未能得到妥善关注,则可能导致消极的后果。”(周巧云,2010:114)80后辅导员如果能在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得到公平公正的考核和激励,则能激发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拓展的动力。(3)创建辅导员学习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学习、研讨,注重形成、完善辅导员学习培训的体系,建立相关协会,使广大80后辅导员有固定的组织可以交流、探讨工作。通过举办辅导员工作相关研讨会,搭建各种形式的工作研究平台使80后辅导员有学习、成长的空间和舞台。“近年来,虽然也成立了全国或区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研究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会等专业团体,但是由于其成员多是由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参加,对广大一线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以辅导员为主要参加和服务对象的全国或区域性的专业团体还没有出现,专业化的学术期刊也很缺乏。”(祝敏丹,2010:55)目前民办高校中的80后辅导员多为硕士毕业生,他们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很期待借助这样的平台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拓展职业发展机会。
“大多数高校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是对任职后的培养却很缺乏。以具体实务工作指导、老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交流为主的专题化、系统化的培训普遍缺乏。培训也多以学校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而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没有形成,这不仅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也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形象。”(祝敏丹,2010:55)可见强化培训体系建设,不仅要侧重岗前培训,还要加强入职后培训,常规培训,专题培训等,从而为80后辅导员增长工作技能提供良好平台。
三、结论
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作为高校殊的群体,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进步与成才的重要使命。由于诸多复杂原因,他们中的部分成员的职业认同感有所欠缺,职业倦怠偶有出现。分析其成因,即主体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对策,对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推进80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和干预对策做了阐述,以期梳理总结促进辅导员职业认同、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
[1]董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初探[J].教育探究.2008,3(1):90~91
[2]赵元,张晓玲,罗大贵.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27~140
[3]邹国振.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培养的路径选择[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5):8~11
[4]周巧云.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分析和前景展望[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3):112~11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
共情(empathy)一词,最早是以美学概念提出的,随后由铁钦纳(Titchener)将之引人心理学。它是指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近年来,教师共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共情的研究也从原来的哲学思考开始转向实证研究。辅导员作为特殊的教师序列,对学生的教育与专业教师相比有所区别,更侧重于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领,在学生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发展、各项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辅导员自身的共情能力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共情不仅仅只是一种教育技巧, 更应内化为辅导员为人育人的一部分,内化为辅导员的一种人格素养,贯穿于管理、交流,乃至其全部日常教育生活中。因而,辅导员共情能力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一、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在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空白,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为高校开展辅导员专业能力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运用戎幸、孙炳海等人(2010年)修订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以下简称C-IRI),对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进行研究,为国内的辅导员共情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被试。对浙江省某本科院校47名辅导员施测,其中男性25名,女性22名。被试的平均年龄(M=29.47,SD=3.11)。
(2)工具。中文版人际反应指数量表(C-IRI),共28个题项,其中3、4、7、12、13、14、15、18、19题为反向计分题,分数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高。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该量表具有四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分别是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PT)、幻想(fantasy,FS)、共情关注(empathic concern,EC)、个体忧伤(personal distress,PD)。观点采择分量表测量个体自发的采纳他人观点的倾向。幻想分量表测量个体对虚构人物的感同身受的反应。共情关注分量表测量个体对处于不幸中的人的同情和关注的反应倾向,是对“他人取向”的情感反应的测量。个体忧伤分量表测量个体在看到他人遭到不幸时所产生的焦虑和不适,是对“自我取向”的情感反应的测量。
(3)施测过程。通过网络联系的方式,和被试进行交流,获得本人知情同意情况下,将指导语和量表发送给被试。要求被试选择相对空闲的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填写,同时,由于研究者和被试为同事关系,为了避免出现社会赞许效应,特意告知被试填写的问卷不涉及任何评价,请被试按照自己的客观情况进行填写。
(4)数据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描述统计。描述统计结果显示,47名辅导员被试的观点采择分量表得分为26.68±2.74分,幻想分量表得分为18.91±4.24分,共情关注分量表得分为26.70±2.87分,个体忧伤分量表得分为19.85±3.47分。被试的总分为92.14±6.25分。
(2) 相关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被试的性别和总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02,p=0.039),具体表现为女性辅导员的共情能力总分显著高于男性被试。
被试的性别和个体忧伤分量表得分在0.01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96,p=0.006)。具体表现为女性辅导员的个体忧伤显著高于男性被试。
被试的学科背景和共情关注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400,p=0.005)。硕士期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的辅导员的共情关注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辅导员。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被试的年龄和幻想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34,p=0.022)。被试的工作年限与幻想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21,p=0.028)。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对策思考
根据本次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共情能力相对比较高,但是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而且也存在了个体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各高校在进行辅导员工作分工时,可尽量考虑让女性辅导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研究,得出性别和共情能力总分相关,和个体忧伤分量表的得分相关,具体表现为女性辅导员的总分显著高于男性辅导员,女性辅导员的个体忧伤分量表得分也显著高于男性辅导员。由此可见,女性辅导员在看到他人遭到不幸时所产生的焦虑和不适等情感反应比男性更强,共情能力也表现得更强,因此,在实际工作分工时,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可以将需要频繁表达共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配给女性辅导员来负责。
第二,加强大龄或工作年限较长的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培训。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和年龄和幻想分量表得分有显著相关,年限越长或年龄越大,得分越低。可见,随着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加,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所描述的人物或者事件的感同身受的反应能力会降低,这很可能会影响到辅导员对学生的共情。因而,应不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辅导员共情能力培训,避免由于职业倦怠或者共情疲劳而造成的共情能力降低现象。
第三,高校进行辅导员选拔时,可优先考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应聘人员,对于其他专业背景的优秀的应聘人员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硕士期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的辅导员的共情关注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辅导员。由此可见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对加强辅导员共情关注水平可能有效。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在录用辅导员时可以优先考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应聘人员。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也应注重在辅导员岗前培训过程中加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这将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共情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四,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还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由描述统计中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辅导员在幻想分量表和个体忧伤分量表上得分还有提升的空间,因而,在组织辅导员培训过程中,可以强化辅导员对个体共情时“自我取向”的情感反应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唐兴,张松林.论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绩效管理
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引入团队建设的思路,通过绩效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根据辅导员个体的角色定位、工作特点和业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考量,探讨辅导员团队建设中的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的对策,以期形成结构立体、专业对口、工作联动化的团队效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向专业化和职业化。
1 团队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趋势
Alchian和Demsetz最早提出“团队生产”理论,认为团队工作方式可以比个体生产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甚至可以实现个体生产无法完成的任务。在知识生产领域,潘向东也提出团队生产能够产生高绩效。同时,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学者也将团队生产理念引入学生工作实践中。操菊华和高雪梅认为,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和优势互补,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资源和体现学生工作的“整体效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成员个体和团队整体的共赢发展(5-6)。当前,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职辅导员十余万人。这一庞大的队伍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尽管采取了基地培训、技能大赛、学位进修等一系列的措施来促成其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但均是以辅导员个体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这与队伍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相去较远。
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在辅导员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新“专家+团队”的模式,在质与量上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整合辅导员的整体资源,提升辅导员整体工作效能,见效快,易操作,为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打开了局面。
2 绩效管理在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运用分析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辅导沟通、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其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引入绩效管理的科学手段,根据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内容的繁杂性、工作效果的滞后性来发挥团队核心要素,在充分发挥每位辅导员的长处基础上,整合资源,在团队中构建共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相互协作,引导和激发辅导员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
2.1 团队绩效的相关考核原则的运用分析
首先遵从可操作性原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合集中评价结果与平时考核记录按一定的权重折合,形成最终绩效考核结果。其次,采取动态性考核原则。既要看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又要关心工作中的具体成因和瓶颈问题。最后,要实施结果与奖罚挂钩的原则。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与绩效考核挂钩的薪酬调整、奖金分配、晋升调配、教育培训等制度。
2.2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内容的界定
根据麦克利兰1973年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来确定高校辅导员团队的绩效考核内容指标。外部可测量指标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衍生为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带教水平、道德人格、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等。内在不可测指标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
2.3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方法的引入
引入360度绩效反馈法,从辅导员自己、领导、同事、学生各个角度全方位了解团队及个人的绩效,以便辅导员及其团队看到自身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设定绩效目标。
2.4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流程设定
通过准备、实施、总结反馈三个阶段对辅导员团队进行考核。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统筹协调绩效考核工作。确定评价主体,设立多维度评价表来反映工作实效。注重绩效考核的总结与反馈,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改进绩效。
3 辅导员团队建设绩效的推进策略
3.1 构建学习型团队,明晰绩效目标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设立一个辅导员团队的共同愿景,凝心聚力,建立内部交流学习机制,通过团队的学习,既总结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又不断更新知识;通过团队的知识收集、知识分析、知识整合和创新,实现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促进团队成员共同提高。
3.2 选拔配置程序合理,优化成员结构
团队的绩效取决于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绩效团队成员在结构上必须优势互补,辅导员团队应注重成员性格、性别、专业背景及工作经验等有效互补的成员素质结构。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性,要求其具备合作、理解的人格特点和文、理科兼有的专业背景。同时注重团队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使团队领导者既是辅导员团队工作的协调者,也是辅导员成长的导师,担负起指导团队生存和发展的重任。
3.3 完善绩效支持机制,拓展工作内涵
建立团队干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提升团队业绩的各类工作培训,在培训中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主动缩小团队间成员个人技能与团队发展需要间的差距,迅速提高团队的绩效。首先,建立合理的测评系统。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为培训需求服务,在辅导员团队建设中可充分使用测评方式,分析研究胜任力在辅导员团队中的情况,以明确个体工作情况,及时采取干预和帮扶措施。其次,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校内培训、校际调研、基地挂职等分层次、多元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岗前基础培训、岗中规范和专题培训、品牌培训(骨干培训)等集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3.4 建立网络信息平台,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基于学生网络活动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应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促进团队成员工作效率的有力提升和工作知识的有效整合。注重网络平台的开发,使各团队之间能够及时、迅速地进行信息交流、协调,努力实现与学生网络活动空间的全面对接。同时创建良好的办公环境,使成员可以最少的时间和最经济的资源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软硬件配套设施上应给予大力支持,注重工作空间的合理性、舒适性和私密性。
以团队的方式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绩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创新探索与实践。只有不断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通过引导、培训以及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自信,一定程度上减轻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才能全面、有效、可持续地提升辅导员团队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美]Lawrence Holpp.管理团队[M].林涛,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5.
[2]Alchian A, Demsetz 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62(5).
[3]刘翔.构建多源考评体系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4]黄警秋,刘君.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KPI与360度评价集成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
[5]工秀彦,沈自友,张现,等.高校辅导员学术团队的组建模式及运行影响因素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关键词:辅导员助理;选拔;培养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新时期里,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多重角色定位:政治教员、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但由于日常需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以及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很多辅导员尤其是新生辅导员不能及时掌握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高校采取的主要辅助措施有配备班主任、班导师、辅导员助理等。笔者工作在学生管理系统一线,实践表明在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助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作用更加明显,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设立辅导员助理岗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辅导员助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体,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让辅导员助理参与到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方针政策等方面,也便于学生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内涵,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建立较好的沟通平台。
设置辅导员助理岗位在辅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是给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和展示能力的舞台,辅导员助理一般由优秀学生党员、高年级学生干部或研究生来担任,他们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较高的能力来帮助新生更快地了解大学、适应大学,同时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引导新生,避免走弯路。由于年龄相仿,语言情感相通,思想道德相容,辅导员助理与新生之间更易沟通,更易引起共鸣,他们生活在一起,能及时了解新生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新生信息,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二、坚持选拔原则是开展好学生工作的重要基础
设立辅导员助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就要求辅导员助理要有肩负起学生教育、管理、引导、服务重任的责任意识,在选拔时要综合其个人素质、道德品质、学习效果、表达能力、组织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确保其在学生工作中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辅导员助理可以采取公开招聘、个人自荐与辅导员推荐相结合等方式,在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优秀学干中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选拔,选拔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最好是党员或预备党员,以更好地配合、协调党团组织工作;群众基础好,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和影响力;学习成绩优秀,能正确处理自身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起到对新生良好引导和模范带头作用;纪律意识强,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控能力;能力水平高,善于组织、协调各项工作,有一定管理经验,责任心强,乐于为师生服务。
三、完善培养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辅导员助理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但同时还有自身的学业,这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中协调好其担任的工作和自身学习的关系,既要做好助理工作,也要在自己班级中有所作为,在学生工作部门及辅导员的教育培养下,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实现自身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助理培养机制,深化岗前培训,在辅导员助理中推行“全员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理念,让辅导员助理树立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定位,培养全局观念和思想高度;做好岗中培训,对辅导员助理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在日常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定期交流工作思路和经验,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辅导员要定期对助理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定期交流工作思路和方法,在要求他们完善自身的同时,加强配合、协调,做好学生工作。辅导员助理要协助辅导员向学生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做好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要协助辅导员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指导,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让新生迅速了解并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坚持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成为辅导员的有效抓手,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路。
四、制定表彰考评体系是稳定学生工作的保证
辅导员助理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补充,他们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原则,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辅导员助理不同于普通学生干部,他们付出的努力更多,担负的工作更重,投入的时间更长,取得的效果更好。因此,对于辅导员助理应该给予单独的考核表彰。可以通过开展年终或学期述职考核的方式,建立监督奖励机制,对辅导员助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要及时谈心,了解情况,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对于表现突出,工作业绩出色的辅导员助理可以给予推荐工作等更大的表彰。
总之,辅导员助理机制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特色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助理队伍是弥补我国高校现今教师辅导员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定的一项有益措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建立、完善、深化学生辅导员助理选拔与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存宏.浅论辅导员助理工作的理念.科教文汇,2010(7).
[2]施孔芳.高校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探讨.现代经济,2008(8).
[3]夏利波.高职院校辅导员助理工作初探.企业技术开发,2009(5).
[4]赵姝.高校辅导员助理岗位发展的现状及意义.中国科技财富,2010(12).
[5]陈颂坚.论析新时期高校选拔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的现实意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尹敏.学生管理工作中助理班主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训;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25-02
辅导员是高校中师资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干部,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的中坚力量。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供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的基地和平台,通过分层递进来实现。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已经开始重视和实施建设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并且通过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来推进培训和研修基地的顺利建成。而且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以下文中简称“五年培训计划”),作为政策指导更是为我们的基地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培训体系已经初见规模,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结构模式,以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为龙头,培训基地的培训和系统培训为重点,学习考察、科学研究、研讨交流为辅助,做到全面覆盖。
2.启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继续攻读学位计划。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明确指出,各高校必须开始实施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这预示着我国的辅导员培养开始纳入正规高等教育系统的新局面。教育部已经在全国设立了多个试点高校,开始招收优秀辅导员继续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或者更高的博士学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继续攻读学位计划和更好地使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教育部和各高校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出国研修。
3.规范岗位培训体系,形成系统化的培训模式。高校辅导员培训的规范化从多方面已经得到实施。比如岗位培训内容,现在已经分为四种类别――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培训内容包含是的更加全面: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就业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都有涉及;培训形式也是多样化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培训还在学分上做了要求,比如日常培训不低于20学时、研修培训不低于80学时等。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辅导员培训取得了以上成就,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从培训的实施看,指令多于调研,培训流程缺乏理论依据。根据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五阶段培训与开发流程”,培训流程包括五个阶段:培训需求分析、制度设计、确认阶段、实施计划、评估阶段。但从我国辅导员培训的情况来看,辅导员培训的组织、实施、要求多以政策指令形式下达,不是像社会培训机构那样在市场调研或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培训内容的设定和组织实施的。而且,大多高校将培训作为辅导员的一种福利进行分配,而不是辅导员个人专长或兴趣出发来安排或充许其参加培训,从而,导致培训的内容与学员的需求有出入,不能引起辅导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培训的效果欠佳。
2.从培训的方式看,理论重于实践,实践类培训形式难于推行。近年来高校不断的扩招生源,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对辅导员需求量的大幅度提升,不断壮大的辅导员队伍,给日常培训带来了很多困扰。安排“小班教学”显然变的不太现实,各高校的现有资源都无法支持这种做法。在培训方式上,还是以“讲授式”为主,而诸如“开放式”“训练式”的培训方式则是很少用到。实践培训更是有倍荒废的危险,也使得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做到普及实践培训还有很多路要走。像教育部实行的类似社会时间、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培训机会次数少,且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的,使实施变得更加艰难。
3.从培训的内容看,务虚重于实务,专业类培训内容不成系统。辅导员的培训内容多而不精,缺乏系统的教材,导致被讲授的内容专业性和深度都不够。基本上主体内容是上级的文件、政策、精神传达和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政策,而对于核心内容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要求的培训针对性不强。而且,在以教育方面官员组成的主力军培训讲师的现状下,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和缺乏必要的实践研究等,让培训内容更加的空洞,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
4.从考核的办法看,形式重于内容,有效培训考核未能实行。高校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目的是提到师资力量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考核监督对于整个培训工作的实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注重实效性。以往的“考勤制”“提交小结”等方式都只是很表面化的考核,难以得到预期效果。我们可以尝试把辅导员培训与课题研究、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从书面调研总结和实践能力上多层面提升考核效果和实效性。
5.从培训的组织看,程序重于实效,专业化培训评估体系缺乏。因我国辅导员培训皆依托各高校来做,没有专业的培训组织,培训的组织显得缺乏专业性,安排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联系实践不够紧密。尤其是我们国家教育部要求建立的辅导员深造教育系统尚未建立起来,所设立的博士点大多依靠现有的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辅导员工作理念、工作技巧、实务开展的相关性较少,对工作指导意义尚有待考证。
三、构建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作用
虽然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但尚未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意义上的培训体系,只能说是开展了一些培训活动或工作,其“自在”的培训还没有凝练成一种理念、一种模式、一种制度,进而成为“自发”的行为。以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五阶段培训与开发流程”理论,搭建科学系统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1.构建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是实现辅导员价值的重中之重。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处在社会中的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自身发展的欲望。这种欲望如不能满足,员工就会觉得没劲、生活乏味,最终导致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的流失。对于辅导员来说,他们的工作性质比较稳定,差不多每个人都希望在学校中有晋升的机会,这就需要不断学习。辅导员作为学校的政工干部,担负了教育学生较大的责任,培训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他们知识面的扩大、视野的开阔、领导水平的提高和决策能力的增强,都需要有效的培训才可以获得。
2.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帮助辅导员构建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开发计划,最终实现辅导员个人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当前,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群体变化较大,工作难度相应加大,繁重的事务工作和没有成果体现的思想教育工作性质,使辅导员极容易浮躁。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才的稳健成长。通过对辅导员系统的培训,可以让他们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并且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专长,并且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和掌握哪些技能以及如何获得,从而形成自已长期的职业规划和开发计划。
Sun Yan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自身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困扰和问题,本文试图从辅导员自身出发,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就如何开展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作初步探讨。
Abstract: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re the backbone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re are some confusion and problems in their own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ir own situation, combining with counselor team buil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how to carry out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
关键词: 高职 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发展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instructor;career planning;career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81-02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负责培养职业道德好、专业技能强的人才。特别是国家近几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使得高职院校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春天,高等职业院校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辅导员不仅要从事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还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长期以来,辅导员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扰和问题,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开展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既保证了个人得到职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又可以增强高职院校稳定、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效。
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与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
1.1.1 缺乏职业认同感,稳定性差辅导员岗位被很多专业教师认为是最底层的,没有技术含量,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无论是职称晋升、职业发展和教育成就感都无法与专业教师相比,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的极度不平衡导致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队伍不稳定。
1.1.2 职业前景不明朗,成就动机低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每天承担大量的学生教育管理等琐碎事务性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考虑职业规划、工作创新和开展思想教育研究。个人的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职业发展方向及前景不明朗,没有成就感。
1.1.3 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大多辅导员没有参加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没有完全具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业务素质,从而导致专业化水平,工作实效性不高。同时,辅导员长期从事具体事务性工作,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研究的条件氛围都相对较弱,影响其日后的职称评定。
1.1.4 缺乏科学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能力差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部分辅导员通过读研走专业之路或转到行政部门担任职务,大量的转岗使得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学生工作不能保持持续性,这种职业发展理念与建设高素质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背道而驰的。
1.2 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准确的职业定位,导致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2]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承担了非常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且多处于被动状态,工作关系混乱的现象也广泛存在,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将工作重心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能上,从而使辅导员在组织上没有归属感,事业上缺乏成就感,产生工作倦怠。
1.2.2 对辅导员岗位重视不够,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管理由于缺少具体可行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导向与支持,不能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如辅导员的政治地位始终不高,工作出路不畅等。许多辅导员对前途感到担忧和迷惘,认为辅导员工作不如从事教学或做行政岗位。使辅导员职业发展受阻,难以实现个人价值。
1.2.3 缺乏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及系统化教育培训
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和理论研究能力目前还不能满足现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使辅导员工作起来无法得心应手,导致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降低。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与意义
2.1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职业生涯是贯穿于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与工作相关的经历的组合。既包含客观部分如工作职位、职责、工作活动,也包括对工作相关事件的主观知觉,如个人态度、需要、价值观和期望等。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个人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作出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二是从组织角度出发,从组织目标和个人能力、兴趣出发,针对组织自身和个人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个人的职业目标的最终实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辅导员群体性职业生涯实现的手段,是指高校辅导员个体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等组织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高校辅导员个体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和个人特质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与安排。
高职院校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加强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2.2.1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能详细了解辅导员的实际需求,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性保障和政策安排,最大限度的使辅导员个人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使其加强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帮助其实现职业发展目标,达到自我价值不断提升和超越,心理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通过这样深层次的激励,调动起了辅导员的积极性和潜能,并培养起其对学校的忠诚感、归属感。这样,他们就会选择长期安心从事辅导员工作,同时有利于吸引更多人员加入辅导员队伍。
2.2.2 对辅导员自身来说,职业规划为辅导员的职业成长路径提供了科学规划的方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意识,保证他们在工作中有计划的学习、钻研,成为日后该领域的专家。这对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声望、职业美誉度和从业魅力,从根本上改善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有着积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也明确了辅导员从事的不是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具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从业标准行业,是能够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生的职业来发展。这样辅导员才能长期,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实现辅导员的职业目标。
3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管理的有效对策
高校要全面做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积极搭建和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与辅导员共同设计职业生涯目标,帮助辅导员准确自我定位,将其职业发展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获得高校与辅导员的双赢发展。
3.1 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论研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全局长远规划,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学历等,这样可以拓宽未来的职业发展平台,从而进一步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辅导员团队,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进程,最大限度的调动辅导员参与学校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工作效能的提高。
3.2 进一步科学合理的构建和完善体制机构,特别是确保辅导员自身发展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搭建平台,开题其职业发展选择的道路,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有利政策保障。如在选聘机制上,严把入口关,坚持高标准;将辅导员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师资培养计划;为辅导员设置相应教学岗位,安排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量;建立辅导员职称评定标准和实施细则,设置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政策;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辅导员结合工作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为辅导员的职务晋升和工资福利、生活待遇提供必要保障做好相关的前期工作。
3.3 利用各种机会向辅导员加强宣传教育。及时宣传学校的发展建设目标、发展规划与思路和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引导辅导员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现状,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根据辅导员自身特征和目标岗位特征的要求,针对个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分类指导,了解辅导员的个性特点、职业意愿,为辅导员设置和疏通实现职业理想的通道,指明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路径,帮助他们制定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思想问题和出路问题。
3.4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辅导员工作条例,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科学评估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定期考评并将考核结果结合晋升职称职务、奖惩方面,建立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对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和管理。通过这种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个人与工作行为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及兴趣设计出更符合个人特征与学校需要想匹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便更充分挖掘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潜能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在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其职业成长。
3.5 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力度。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否与其自身的知识素养是分不开的,而知识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是参加培训学习。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应结合实际制定一个整体规划并加大培训费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考察访问、挂职锻炼等形式,选送优秀辅导员到国内外大学及各级党校业务深造,支持在职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等方式,不断开发其潜能,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及时进行知识储备和更新,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新成效,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探索了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并论述了强化高校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现状及存在问题;专业化方法和途径
自1998年扩招以来,一方面高校学生数量剧增,使许多莘莘学子可以踏上梦寐以求的大学路;另一方面,大众化高校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具备素质高、业务精的辅导员队伍来支持。目前,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与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强化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一) 专业素质低,专职培训少
我国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在许多公办民办院校都选用硕士研究生高学历的人才来充实辅导员队伍,但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虽然非常注重考察思想政治建设、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但却疏忽了辅导员本身的所学学科的专业背景,结果导致辅导员队伍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整体素质不高。
大多数高校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任职后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却很少,所以具体日常工作或辅导员间的工作经验交流的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相当缺乏。就算少数院校有针对辅导员的培训情况,往往其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单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尚未形成。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成效,导致辅导员在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时,理论知识也比较欠缺。
比如:
辅导员在检查寝室乱搭电线情况时会出现一些困难。现如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许多大学生都有电脑,尤其是艺术类学生。由于平常上课和作业都需要使用电脑,几乎每个寝室都有几台电脑,网线、接线板等物随处可见,乱搭乱接情况十分常见。有些学校会要求辅导员检查寝室安全情况,但由于辅导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检查电路是否有安全隐患这方面,很难进行。[2]
另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知识也不够充分。改革开放带给大学生无数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这对大学生们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大学里,他们会遇到学习、恋爱、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其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辅导员平常与学生们接触较多,是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指路人。而对于辅导员来说,怎样判断大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如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都需要辅导员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但大多数的辅导员在这一方面的知识都是有所欠缺的。
(二) 日常事务繁琐,学术水平低,业务不够精
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不但担负着学生思想教育,奖助贷,各类评优、心理辅导,党团建设,就业指导等多项工作,而且还分担了其他多个部门分配的工作。这种大量的工作分配,使辅导员陷入许多繁琐而复杂的工作中。因此许多辅导员对学生整体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缺乏研究,论文多数停留在工作经验总结,缺少定量研究分析。理论浅显且不够深刻,学术水平偏低,对学生们的各种问题无法做出迅速有效的处理。
此外,还有些人认为辅导员队伍年轻,流动快,缺乏职业理想。许多人在辅导员岗位上看不到前途,找不到工作的积极性和兴奋点。仅把辅导员岗位作为晋升和转行的跳板,对本职工作的学习和研究欠缺,多与原来所学专业密切相关,造成辅导员队伍业务不精,所学非所用的情况。有一些辅导员,在学校担任了一两年辅导员的职务之后,会开始向任课教师的方向转变。这就造成了这些辅导员稳定性差、工作积极性不高。他们往往对辅导员的本职工作不够重视、得过且过,更多的是重视自己本专业的业务知识。另外还有一部分辅导员,在工作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等类似的考试,考上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就业,放弃原来的辅导员工作。人员的快速更换,就导致了各高校十分缺乏有经验的辅导员人才。
(三)专业组织,学术期刊较贫乏
近年来,虽然国家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培养较之以前更加重视,成立了全国或区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业团体,但由于各校基本上是派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参加,对其他辅导员的覆盖面很小。不仅如此,有些杂志有就业专刊,而以辅导员具体工作为主的学术论文和期刊相对来说非常少。
二、强化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一) 加强专业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行者,在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一个重要的引导作用。第一,辅导员自身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言行举止上作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第二,高校应组织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让辅导员对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知识有全面了解和认知,才能让辅导员更好地引导学生。第三,由于本身职责的需要,辅导员必须具备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指导技能。现在有一些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是由辅导员来教。这就更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并支持鼓励辅导员获得这一方面相关的证书,以便更好地教育和指导学生就业。
(二) 加强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有助于提高专业的水平
当前,辅导员的各种技能和素质培训主要依赖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高校的措施保证。我认为,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的重点在于对其进行在职培训。《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中要求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分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在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经验,不断丰富和充实创新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和模式的同时,形成专题培训和日常培训体系。
(三) 鼓励教学有利于提升专业化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经常被许多繁琐的工作所累。许多学校不鼓励辅导员开设课程,比如与大学生发展教育相关的课程或者辅导员本身所学专业的课程。课程教学是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和调动其积极性的重要渠道。例如,一个学艺术设计专业的辅导员,他也带了本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众所周知,艺术生是比较难管理的,如果辅导员兼任任课教师,他就可以从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方面,作为任课老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学术权威性,可以在学术上得到学生的认同,更容易被学生尊重;另外一方面,作为辅导员,不仅能在学习上管理学生,更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问题,从生活上更好的管理学生。并且,辅导员兼任任课教师,能更好的获得学生的认同,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于学生的管理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果该辅导员未承担课程的教学,管理起来就会存在更多的困难,因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对学生的了解变少了,联系不够密切,学生出现了问题,辅导员很难及时的了解情况,并将问题解决。除此之外,通过教学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能增强辅导员的科研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提高业务水平,使辅导员能更专业更高效地为学生服务,我希望学院能够创办一个专门为辅导员提供具体工作指导的学术期刊,定期在学院内部及兄弟院校之间举行辅导员业务交流会,并且请一些在辅导员工作上有丰富经验的同行分享经验或进行团体授课。
参考文献:
[1]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8 (1);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1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被弱化
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导致辅导员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过于繁重。除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承担着学校多个行政部门牵头工作,只要涉及学生事务的工作都要由辅导员落实和解决,如学费催缴、奖助贷、学生征兵、宿舍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事务性工作俨然已成为辅导员的本职工作。辅导员带班的同时要把更多的工作时间放在学生请销假、考勤、安全、情绪、宿舍、学习、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无暇进行工作凝练,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困难。很多辅导员不能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大量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几乎全部时间和精力,在个人能力提升上存在困难[1]。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迫使其极少有充足的精力与时间进行细致的、深入的、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1.2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近年来,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层次逐渐上升为研究生,综合素质有了一定提升。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思潮激荡、社会环境剧变,客观环境的日新月异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严重挑战,对其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高校辅导员的选聘标准之一即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是高校辅导员应当符合的首要条件。但就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部分辅导员仍存在个人思想政治素质有所欠缺的现象,如工作态度不端正,懒散、应付现象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把辅导员工作当作“跳板”,忙于为过渡到其他工作做准备而忽视辅导员的本职工作;重安全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怎样都行;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等。一些辅导员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了解,不能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善于处理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2]。知识结构亟需完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应该不断的补足“一桶水”,并且要常补常新,成为“长流水”。鲜明的职业定位、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要求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坚持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素养及学历水平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知识结构仍不全面,如有些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有些缺乏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辅导员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素养,才能把握当下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心理素质有待加强。“白+黑”“5+2”每天24小时手机待机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强度给辅导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不比普通本科院校,他们学习积极性差,做事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特征迫使高职辅导员不仅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甚至要做“全职保姆”,掌握学生的考勤、卫生、安全、宿舍、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日常工作。尤其对辅导员心理素质有极大冲击的是心理问题学生和突发事件处理。对心理问题学生的重点关注、及时疏导和经常性关怀加之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是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过硬才能正视工作压力,转压力为动力,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亟需提升。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面对新时代、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缺乏积极上进、勇于进取的意识,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学生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思想上放低自己对科研创新的要求,不能积极主动高效的投入到科研中;“保姆式”的工作模式,也使其很难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工作凝练和提升而形成科研成果。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亟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创新意识,掌握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合理分配工作时间,积极投身科研,努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1.3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常见的困境
辅导员工作过渡性质较强。高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辅导员工作过渡性较强。职称晋升方面缺乏可靠支撑,参与职业培训的机会少,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琐碎繁杂,但责任重大、风险较高,工作压力较大,因此一些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不足,满意度不高,仅仅将辅导员工作看作“跳板”,积极要求转岗,不能专心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一套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能够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激励辅导员工作创新,帮助辅导员指明努力的方向,对辅导员的成长十分重要。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有一套量化考核制度,分别从个人综合表现、班级管理成绩、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但是就目前来看每学年一次的考核犹如形同虚设,优秀者荣获荣誉证书,合格者继续努力,不合格者寥寥无几,导致很多辅导员工作只求安稳,不求创新与上进,更不用说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考核机制的激励效果甚微[3]。
2.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的途径
2.1辅导员自身努力方面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因此提升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必须从辅导员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从思想上,坚定政治立场,重视辅导员职责,端正学习和工作态度,放平心态,面对诱惑不动摇,自觉抵制错误理论,用自身坚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影响身边的学生。在学习上,坚持终身学习意识,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积极主动学习最新的科学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素养,创新工作理念,让自己拥有“一泉活水”。在心理上,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积极探讨各种方法和途径排解工作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高校;兼职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124 -02
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意见》的出台,许多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做了积极工作,按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队伍,保证了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人数严重不足,为弥补这一缺口,许多学校采取了聘任青年教师、机关青年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做法,这既是对学生管理队伍的补充,也是对年轻干部培养的途径。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及兼职人员存在个人的本职工作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水平。
一、高校兼职辅导员的工作现状
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几年,我校开展了聘任年轻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根据几年的工作情况调查分析,兼职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优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兼职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兼职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优势
高校兼职辅导员队伍大多由比较优秀的青年教师及与机关管理人员组成。青年教师在一线教学岗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去。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道德情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机关青年干部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熟悉了解高校发展趋势及工作规律,熟知学校的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可以从宏观、微观层面更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动态,帮助学生办实事,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兼职辅导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可以更好地发挥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特色的优势,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将不同高校文化传统、教学风格等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工作理念的碰撞和创新。所以兼职辅导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助学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兼职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兼职班主任的选聘工作中,存在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是自愿报名,希望通过兼职工作提高自身的能力;有的是所在部门推荐,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指标任务;有的是为了晋升职称、职务的需要。部分兼职辅导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兼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临时性的工作应付。有的兼职辅导员所在部门领导重视不够,有时他们占用工作时间处理学生工作,得不到领导和同事们支持和理解,这都会对兼职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兼职辅导员安心工作。
2、精力投入不足,无法保证充足的时间做好学生工作
通过了解班级学生和部分兼职辅导员的情况得知,大部分兼职辅导员投入到学生工作中的时间较少,我校对兼职辅导员要求做到的“七个一”的工作内容基本上不能按时完成,(即:每周至少与一名学生交流谈心、每半月至少一次深入学生宿舍、每月召开一次班会、每半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班级集体活动、每学期至少听课一次、每学期开展一次学风(考风)主题教育活动、每学期完成一份学生工作调研报告)。出现这个问题的两个的原因分别为:从主观上说,个别兼职辅导员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被动应付;从客观上说,工作时间、精力难以满足要求。兼职辅导员白天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很难做到两者兼顾,白天若深入学生,很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现象,只能利用晚上或周末的时间深入学生,无法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3、岗前培训不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兼职辅导员因较少经过专职辅导员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特点的认识,缺乏学生工作的经验,尤其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时,无法有效地开展针对性地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比如心理咨询、困难补助、评先评优、就业指导等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相关经验,有些学校和用人单位对兼职辅导员没有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他们在处理具体任务中,会影响工作成效。
4、考核制度不健全,待遇不到位,影响兼职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各高校之间对兼职辅导员考核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多数学校对各个系列的专职岗位有具体的考核指标,但对兼职工作的考核标准还比较薄弱,对兼职辅导员也只是规定兼职任务和要求,没有明确的考核体系,更没有将考核结果和个人职务职称晋升挂钩,这客观上造成了干好干坏一个样。还有,部分高校对兼职辅导员兼职工作缺少相应的待遇补贴,许多兼职人员是靠热情、考责任、靠奉献在做,长此以往不利于兼职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工作持久性的保持。
二、加强高校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兼职辅导员存在时间、精力有限等客观的问题,他们不可能像专职辅导员一样开展工作。如何在兼职辅导员本职工作任务重、空余时间少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优势,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高校应该从学校层面、兼职辅导员所在单位、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给予正确指导,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一)充分认识选拔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式及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新形势下,高校必须选配一支政治信仰坚定、知识结构全面、综合素质高、对学生工作有热情、有责任的兼职辅导员队伍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有效补充,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协助专职辅导员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思想引导、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和生活处事等多方面的服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育人是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责任,因此,学校各部门要齐抓共管,不遗余力地推荐人才,共同把真正优秀的年轻人推荐到兼职辅导员的岗位上来。兼职辅导员工作也是锻炼年轻干部的良好平台,兼职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中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做好干部储备及机关干部、专业教师队伍合理分流工作。因此,在选聘兼职辅导员工作中,要选拔那些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
(二)明确工作责任,建立鼓励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兼职辅导员的作用
首先学校要明确组织(或人事)部门作为兼职辅导员归口管理部门,规定工作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对考核优秀的同志要进行表彰,考核结果作为今后提拔、晋升的依据。其次要建立科学的鼓励机制,科学评价兼职辅导员劳动付出与工作成效,根据工作内容和成效,制定相应的津贴补助标准,做到多劳多得。再次要组织兼职辅导员的相关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方法。最后要关注关心兼职辅导员,切实为他们工作生活提供保障。兼职辅导员把大量的精力无私地奉献到学生工作中 ,学校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该对他们予以关心、关怀和关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政策、工作和生活环境。要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经常与兼职辅导员进行工作交流,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并较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要根据兼职辅导员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分分配工作任务,提供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兼职辅导员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兼职辅导员要形成良好的角色认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
1、要形成良好认知,尽自己特长服务学生。兼职辅导员要站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兼职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好大学生的“政治引路人”,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要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所学知识服务于广大学生,将党政工作的思维创新、注重调研及教学工作中治学严谨等优良品质运用到学生工作中来,提供高理论水平和管理层次。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较好地适应辅导员的角色。
2、要合理安排时间,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承担起本职和兼职工作的双重责任。兼职辅导员大多是专业教师或机关管理人员,工作中,只要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做到将两项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青年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主要任务是从事教学科研,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教师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改善教学效果,促进自身的教学研究开展。青年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他们的本职工作是处理教学、党务和行政工作,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机关干部也只有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所需,了解基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学生工作有不少是常规和例行工作,兼职辅导员可以提前安排好计划,合理分配好本兼职工作的时间,将本兼职工作有机结合,做到统筹兼顾,相互促进。
3、要加强与专职辅导员的沟通交流,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要多与专职辅导员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总结他人的工作特点,从而启发自身工作思路。通过双方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明确专、兼职各自的工作任务,各负其责,避免出现学生管理中的“真空”现象,做到互相配合,提高工作实效。
4、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做到事半功倍。要善于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强、学习成绩优秀、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队伍和学生党员,使他们成为自身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也可以使兼职辅导员的工作得心应手。
新形势下,兼职辅导员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高校要高度重视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兼职辅导员的作用,提高工作实效,使他们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支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卢飞霞.加强高校机关兼职辅导员工作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9).
[2]胡佩.高校辅导员较色期待与较色矛盾化解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4).
[3]峁晓颖.浅谈从事高校兼职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