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21 03:0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大学生 婚恋观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86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s a reserve for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subsequent strength, its development all the time not affe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College Students' love and marriage is an important performance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the value of marriage and love for college students. Study th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ove and marriage view,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then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appropriate concept of love and marriage.

Key words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view of marriage and love; characteristics

1 现代大学生婚恋观概述

婚恋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婚姻与恋爱,其实质就是指男女关系之中的婚姻与爱情关系。在爱情和婚姻的辩论关系中,爱情和婚姻是相辅相成的。爱情在男女之间的存在是极其微妙的。爱情是自由男女之间的牵扯,而婚姻则是爱情转换为亲情的转换器。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婚恋观既不是“唯精神论”,也不是“唯论”,而是人类情感发展的辩证统一。从伦理学层面看,婚恋作为异性之间特殊的亲密交往方式,存在着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之间的差别。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限制着全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程。”

2 现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分析

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有关婚恋的各种信息的渠道是丰富的,也是多元化的。据有关新闻媒体的报告,自从国家不再奖励晚婚晚育之后,便有大学生请假回家结婚现象的发生。正是这样的政策和政策下大学生的反映,使得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婚恋状况的表现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下文中我们分析一下现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2.1 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

与80、90年代的人们相比,当代大学生处于心理素质比较低,承受能力比较差的阶段。超过80%的学生都是在心理状况还没有达到一个较好的情况之下,在自己还没有能够充分准备的情况之下,仅仅只是由于周围的朋友都谈了恋爱,或者是由于自己内心的孤独孤单状况才去谈恋爱,而不是在心理上充分准备了之后才进入爱情的状态。同时,有少数的同学与多个异性同学保持多角度模糊暧昧的关系,她们的心理表现更加的模糊,难以掌握。有些则表现为展现自己十分具有魅力。在爱情双方的互不了解的情况之下,仅仅只是凭借着男女之间的孤独感从而促成男女关系。这样的状况会导致爱情双方极易出现问题。在上述的调查研究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现在的大学生的婚恋观受到经济方面的影响较少,对于感情的真挚性重视较高。②

2.2 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

在一项男女双方的择偶因素影响的调查报告之中显示,长相外貌(64.7%),是否具有共同语言(33%),经济能力(41.7%)成为男同学和女同学在选择人生伴侣方面共同的考虑因素。对于容貌的要求,则男生比女生的要求要高。这表明今天的大学生选取爱情目标趋于理性,在重视感情生活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当然,当代大学生并不以物质基础作为决定婚恋的因素,他们更加倾向于情感。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志同道合,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和感情基础。

2.3 性观念在日趋开放中有坚守

大学生的婚前研究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据有关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性解放”和“性自由”的认同感在逐步的增强。这阐明今天的大学生对婚前完全认同并且采取松弛、默契的态势,古代的性观念在产生扭转,但也不能把大学生的自由观念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观。男女之间对性观念也有不一样的观点。众多女生希望男方对要负责任,不能仅仅为了贪图一时的享乐和。她们对爱情和婚姻的严苛程度比男方要高很多。③

2.4 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

婚姻对于众多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未知的事物,有些同学对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但是众多同学仍是呈现出迷茫的状态。据有关的数据分析中,78%的学生认为婚姻和爱情是必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爱情是以走向婚姻的殿堂为胜利的。只有20.8%的男孩和25%的女孩选择爱上一个未来的婚姻。大学生的婚恋态度是复杂的,多变的。一方面他们认识到了婚姻和爱情的不同,对于婚姻和爱情采取不一样的态度和方式面对;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够正确的处理婚姻与爱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认识婚姻和爱情中出现的问题和差别。普遍认为婚姻是责任的象征,受到亲情,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2.5 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

有很多盲目的爱是不稳定的,是畸形的。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认为可以冷静并且理智的解决爱情纠纷问题,可以正确的处理恋爱关系中的问题。可是少数同学会在恋爱关系中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会在恋爱关系中出现过激的行为和方式,会对爱情的对方依靠过度,以至于丧失了自我,从而成为对方的附属品。一旦对方拒绝自己的感情便会引发自己情绪失控。据有关调查表明,情侣双方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之时,有超过5%的同学称他们会去报复另一方,超过10%的同学会陷入恋爱关系而没有办法解脱。着些少数人群在大学校园中是不稳定的因素,这些群体的出现会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和频率的增加,会导致校园自杀案件的增多,不利于校园健康安全的发展。④

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婚恋观受到众多要素的影响,而且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的婚恋观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和为人处世特点。大学生的婚恋观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其形成和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大学生的婚恋观的形成不仅仅是需要学校的关注的,也是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重视。当然,作为未来希望的引导者,也就是教育者而言,要在遵循大学生的婚恋观的基础上积极有利的引导大学生婚恋观朝着向上正确的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未来关系到了中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的婚恋观的纠正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以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视角给现代大学生的婚恋观起到一定的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本文仅仅只是简单的论述了一下现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尚未从深度上去剖析,但是未来,笔者会在本文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以来补充本文的不足。

注释

① 罗晴.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

② 陈小琼,崔小璐.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3).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婚恋观 心理 健康

1提出的背景

婚恋观是个体对恋爱、婚姻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影响着个体对待恋爱、婚姻问题的态度和责任的承担。传统社会中由于男女性别社会分工所导致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角色一直主宰着人们的婚恋观。随着现代科学社会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分工的性别差异渐趋弱化、民主、自由,平等意识深入人心,男女固化的社会角色定位逐渐被打破,女性不再满足自身的家庭角色,渴望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

近年来,大学生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发生率较高,严重威胁着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开放的性观念和婚恋观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大学生婚恋观是大学生价值观在恋爱和婚姻过程中的体现,是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对恋爱、婚姻和性取向的基本看法。

1.1方法

本次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共计38个问题,包括基本情况、恋爱观念、择偶观念、性观念等。为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课题组对川南幼专2012级2-8班、14班,2015级18-25班1143名大专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结果报道如下。

1.2结果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在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中进行的,同质性较强。

(1)恋爱观:调查结果显示,64.6%的学生赞成谈恋爱,只有5.9%明确表示反对;到目前为止,73.4%的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只有26.6的学生还未有恋爱的经历;76%的学生希望在大学里能谈恋爱,没想过的只有24%。看来,大学生谈恋爱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在关于谈恋爱的动机方面:被对方的某些优点吸引的占60.2%,因为对方追求不好拒绝的占9.9%,因为空虚寻求寄托的7.8%,看到别人谈恋爱而跟风的有6.4%。

(2)消费上:40.6%的人主张应由男方买单,21.4%的认为应AA制。

(3)恋爱是否影响学习:40.8%的人认为不会有影响,42.6%的人认为积极影响多于消极影响。

(4)失恋方面:失恋后仍可做朋友的占45.4%,行同陌路和敌对关系的分别占35%和10.3%;在关于失恋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上,抱无所谓再找一个的有24.4%.积累恋爱经验的50.2%。

2婚姻观

(1)在选择人生伴侣最看重对方什么这个问题上:占第一的是对方的人品,其次是兴趣爱好、发展潜力和外貌,看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分别有13.9%和 13.4% ;认为门当户对的有73.6%.

(2)当爱情与亲情、友情发生冲突时:选择爱情的只有16.6%;当爱情与事业发生冲突时,以事业为重的占37.4%,不知咋办的占30.5%;对于毕业后是先成家还是先立业这个问题上,49.6%的人认为先立业;在事业与家庭上,会把家庭放第一位的占38.7%。

(3)在结婚年龄上:47.9%认为25-29岁最好。

(4)关于婚后是否愿意与父母同住,只有21.2%的人愿意。

(5)对待离婚:23.2%的人认为离婚很正常,坚决不离婚的有15.3%;关于婚外情,不能接受的有41.8%,能理解但不接受的占46%。

3教育引导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增强学生的鉴别是非的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全局工作。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学校与家庭三位一体的婚恋教育联动机制。

(1)从政府和社会层面来看,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婚恋教育。并从观念、制度和资金方面予以指导、鼓励和支持,依托大众媒体创设弘扬科学婚恋观、普及相关知识的网站和电视频道或节目,节目的收益对象主要包括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①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氛围。 要规范网络企业进入与退出门槛,加强日常网络监管,推行网络实名制,倡导网络文明。加大对、黄色网站的综合治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壮大执法队伍,健全执法体系,做到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文明上网。

②规范电视文化。相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同伴影响,电视媒介以其特定的传播影响力对青少年人生观、婚恋观等诸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要着力加强对电视节目的监管力度,尤其要规范相亲类、选秀类、感情类、婚姻类等与婚恋观有关的电视节目,并对婚恋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电视广告等严格把关。

(2)从高校的层面来看,要真正将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落实。

①根据学生年龄特定开展专题婚恋教育讲座。调查显示,在“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婚恋教育课程”中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同时,仅22.5%受访者所在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高等学校要重视婚恋观教育,凸显性教育,把思想(下转第38页)(上接第27页)品德修养、婚恋教育与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我校在这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探索。每周,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以婚姻中的责任感为主题进行演讲,营造良好的氛围。定期由学校专业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婚恋教育的专题讲座。因为我校是以女生为主体,针对大一新生,邀请了本地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开展了如何认识青春期生理变化的知识讲座。针对高年级学生处在容易发生恋爱行为的阶段,学校心理专业老师以青春期异性的正确交往为主题开展了讲座。此外,针对毕业班学生,我校心理老师进行了以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的专题讲座。

②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渗透婚恋观教育。我校每个专业都有心理健康课程。由我校教师编撰的校本教程中有专门的章节讲授大学生婚恋观。专业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思想认识,有利于正确婚恋观的形成。

③班主任在班团活动中渗透婚恋观教育。班主任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渗透婚恋观教育,在专题班会中通过团体辅导及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谈话等形式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在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为其排忧解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大学生自身需要端正婚恋动机,调适婚恋心态。

①大学生应该端正婚恋动机。恋爱动机好坏,关系到恋爱能否成功,婚姻能否天长地久,家庭能否幸福美满。有了良好的恋爱动机,才能在恋爱过程中使爱情的心理结构逐步形成,才能建立起经得住一切考验的高洁爱情和稳定婚姻。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良好的情感品质,端正恋爱动机。

②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婚恋责任意识。道德品质是后天环境教育和自我修养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增强婚恋责任意识,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当代大学生首先要自尊自重,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婚恋责任意识。

③理性对待爱情与学业,以学业为重。大学生要正确看待爱情,必须明确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本末倒置。当爱情与学业发生矛盾时,应理智地使爱情服从学业,保证完成学业。肩负重任的当代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孙景艳.对当代女大学生恋爱价值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1,22 (5):30.

[2] 郑夕春.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性道德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9):56-59.

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压力源;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本科毕业生为了暂时逃避就业现实,选择了读研。然而,上了研究生,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虽然研究生作为学生,首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是研究生的年龄特点不同于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目前迈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至少是二十一二岁了,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人感,都不允许他们还像之前那样心安理得地花父母的钱了。另外,他们还面临着恋爱交友甚至婚姻的人生任务。最后,即便是研究生毕业,还是要回归到找工作的行列中。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生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这几个方面:学习、生活、情感、工作。这些压力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疏导,必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研究生压力源分析

(一)学习压力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同于本科时候的学习模式,本科阶段主要依靠课本,上课形式是讲授式的,而研究生阶段,需要查阅大量的专业书籍和中外文资料,上课也大都是讨论性的,这样,研究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机械学习到研究性学习,他们一开始觉得很不适应,而且,本来研究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备战考研,身心俱已疲惫,成功的喜悦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马上又要投入艰辛的学习中,其压力可想而知。

另外,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实行外语过六级、公开发表至少两篇学术论文等硬性过关指标,甚至有学校规定必须在SCI收录的杂志上才允许毕业,否则不授予学位证书,这又增加了研究生们的压力。

(二)经济压力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生的经济条件窘迫。现在在读的研究生,一年的学费动辄上万,这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对于已经成年的研究生,由于在读本科阶段已经给家里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现在仍然不能自立, 在心理上接受不了;而工作过的研究生读研意味着放弃工作,放弃较稳定的收入,再加上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很重。

总之,作为成人的研究生都希望能够早日自食其力,减轻家庭的负担。研究生经济收入来源渠道的单一是造成其经济压力的主要原因,收入来源主要是家庭供给和国家提供的每个月200 元左右的生活补贴。但现在物价普遍上涨,而补助却一直不见涨,面临经济压力,大多数的研究生都选择去兼职,一方面是积累些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主要是多赚些生活费,缓解经济压力。然而,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能提供给研究生的兼职岗位也越来越少,有些研究生即使想兼职,又苦于无处可去。兼职锻炼了人,但也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不善于把握就会对学习造成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三)情感压力

大部分的研究生已经到了婚恋的年龄,正值婚嫁关键时期的青年人却只能生活在有限的圈子里,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接触人少,社交圈窄,他们感情的需要和性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也是研究生群体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一些还没有找到对象的研究生看到身边的许多朋友都是成双成对,而自己还是形单影只,不免着急,再加上年龄确实日渐增长,更是迫切希望赶快解决个人问题。但是,同时心里又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毕竟,还在求学的阶段,将来到哪里工作还不确定,一切都待定,所以,他们一方面期望有男女朋友,另一方面又怕将来不能在一起。而且,即便是他们有很明确的找对象的动机,又由于长期忙于学业,交际圈子狭小,阻碍了个人问题的解决。特别是一些女研究生,读研的这几年正是她们婚嫁和恋爱的最佳时期。由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的不同,相对于男研究生而言,女研究生面临婚恋问题的压力更大,因为女研究生还面临着生育的现实问题。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生育的最佳年龄是23 岁到30 岁之间。

(四)就业压力

随着研究生扩招的不断推进,研究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2009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中发现,硕士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专科生、本科生和博士生。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上的《2010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硕士生就业压力最大。

在一般的社会认识中,学历越高越有就业竞争力,学历越高就业压力应该越小。可是,此项调查报告给出的结论却有异于既有的认识:处于学历中上层的硕士生就业压力明显高于专科生、本科生和博士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硕士、博士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机会成本都付出更多,自己比别人多读几年书,多交几万的学费,使得很多研究生对就业的期望过高。另一方面,由于大幅度的扩招,研究生的总体数量大大增加,研究生已不再是高层次的稀有人才,而是社会就业大潮中普通的一员,他们就业时,同样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

三、应对措施

不可否认,研究生正面临着诸多压力,这些压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可以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探寻出以下几种调试压力的对策。

(一)社会和学校方面

1.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同门之间增加沟通,形成学习链。导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 导师的言行举止会给研究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导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压力很大,可能会导致与研究生交流时间不足。因此,研究生应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以获得导师的指导;而导师在工作科研之余,也要多给研究生以学习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怀,真正实现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另外同门直接可相互之间增加交流,低年级同学应主动向高年级同学取经,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应主动帮助高年级同学做一些论文的辅助工作,比如帮助师兄师姐发问卷、输数据等。

2.学校多渠道、广范围为学生提供经济帮助。首先,优秀奖学金和基本奖学金制度相结合。在国外高校,奖学金额度都很高,全奖一般包括了学费和生活费,半奖也足可支付学费。与之相比,目前国内的高校奖学金额度和奖励面都明显偏小,绝大部分高校还一直实行“普通奖学金”制度。建立优秀奖学金和基本奖学金制度就是要既鼓励优秀学生发挥潜能,同时保持中等及中等以上研究生应有的待遇,中下等的学生则自己承担学费和生活费。其次,拓宽“三助”(助教、助研、助管)范围。“三助”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负责精神,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现有基础上,学校应为研究生进一步增加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的“三助”岗位,为研究生增加实习机会的同时,又给予他们适当的工资。再次,建立合理的助学贷款制度。现在,很多研究生还要依靠贷款来完成学业,因此,政府、学校和金融机构应尽快协商制定合适的研究生助学贷款制度。最后,社会捐助也是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补充渠道。随着教育改革和对外交流的加强,我国高校教育捐赠不断增长,很多的爱国企业家对教育付出了诚挚的爱心,资助一些贫困的研究生,学校要积极与这些爱国企业家联系,共同为研究生教育贡献力量。

3.搭建桥梁,创造男女研究生认识的平台。目前,网络已经成为研究生查找资料、寻求感情寄托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愿意在网络的虚拟空间表露和敞开自己的心扉,所以占领网络阵地,设立情感讨论区,正确引导和疏通情感问题,是研究生情感教育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业余联谊活动,特别是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间的联谊活动,如情感沙龙、文艺联欢、郊游等精神交流活动,扩大研究生同学的交流范围,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提高研究生的精神愉悦感,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4.政府、学校合力帮助研究生就业。学校首先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不要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不顾学科专业条件一味扩大招生,应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节和进行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从而从根本上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毕业生就业:第一,从研究生入学就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培养就业竞争意识。第二,在各个年级及不同专业开展就业指导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内容融入到个体就业指导咨询、群体职业能力测评、求职相关讲座等活动当中去。第三,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使研究生增加就业技能和技巧。另外,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为研究生提供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就业环境。第一,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预防就业过程中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出现。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限制那些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就业率低的院校的招生数量,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第三,加大自主创业的优惠力度,为到基层、西部去的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二)研究生自身方面

研究生自身在面对这些心理压力时,注意控制情绪,理性对待。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心理障碍已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程度,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咨询。要学会自我宣泄,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以坚强、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存在压力时,有倾诉的对象,同时交际面广了,也会缓解情感方面的压力。在就业的问题上,与自己的导师讨论未来的职业选择,争取得到他的支持和理解。将个人的能力和职业的要求相结合、将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将短期的收益与长远的发展相结合,对自身的择业目标做出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位。

总之,现在的研究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社会、学校要重视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疏导。研究生本人也要正视这些压力,努力减轻压力对自己身心健康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张学浪,戎向东.浅析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J].兰州学刊,2010,(03).

[2]陈光军.略论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困惑及其化解措施[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3]郑霞,苗元江.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现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

[4]李继勇,王南,王景刚.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浅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02).

[5]吴武洲,林伟连,曾敏峰.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如何解决[J].中国研究生.

第4篇

见面地点在一家欧陆装修风格的四星级大酒店。入口处,站着两位穿着入时、烫鬈发的“中年阿姨”,看上去有一种“事业单位的威严”。她们的任务是督促每位来宾填写一张巴掌大的卡片。上面的问题简单极了:哪里工作?有没有北京户口?月收入多少?

作为交换,袁妮可以从中年阿姨手里获得一个红底黄字的号码牌——将号码牌挂在胸前,才能进入相亲现场。

袁妮坐在舞台下,打量着轮番上台的单身汉们。按照规则,他们要先在舞台上走一段“猫步”,虽然看上去更像是“几根柱子在眼前挪动”。大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头像与似乎永远不变的“硕士、有房、有车”等个人信息构成了某种稳定的结构。

在中国当代相亲市场里,袁妮只是成千上万年轻人中的一个。每天都有单身男女在婚恋网站注册,而相亲机构中的翘楚甚至拥有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的实力,一档相亲节目曾一度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

一名今年26岁的女记者3年前刚到北京时,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相亲对象见面前,对方的父亲要求先见一见她。在一个洗浴中心的大厅,大叔穿着体面的西服,脚上却套着一双蓝色拖鞋,露出里面大红色的袜子。

谈话开门见山,大叔毫不兜圈地问了“买没买车、有没有北京户口”这样的问题。

“那么,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大叔继续追问。

“2000块。”为了结束这场“糟心”的对话,女记者给出了一个令大叔“糟心”的回答。

果然,相亲到此为止,大叔的儿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

无论是在上海的人民公园还是北京的中山公园,都不难找到蜂拥而至的家长。他们捧着印有子女照片的征婚简历,在几百张并排的征婚海报前反复挑选,而每一张海报顶部所列明的条件或要求中,都会清楚地表明,判断合不合适的首要标准,往往是收入、财产或户口这样的外部条件。

“在中国,浪漫往往输给现实,相亲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商业变易。”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这洋评价中国式的相亲热潮。

这场机关鹊桥联谊会有将近100人参加,但袁妮并没有打算从中带走一个如意郎君。她从英国硕士毕业后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看上去仍然像是个留着蘑菇头的大学生。当在体制内工作的叔婆郑重其事地把入场券交给她时,她只是觉得“搞笑”和“好玩儿”。

她甚至大大咧咧地穿着T恤走进了相亲现场。然而,大堂里光亮得像镜子一样的大理石地面与会场里踩上去很有厚度的高级地毯,都让她觉得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袁妮的第一个相亲对象是个“优质银行男”,比她大五六岁,在相亲领域颇为老练。一顿饭时间,他旁敲侧击地询问了袁妮在老家住城区还是乡下,平时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和工作状况等问题。

“我有一种被默默估价的感觉,特别不爽。”袁妮说。

而袁妮关心的问题恰恰相反,她想与对方分享关于旅行和读书的事情,但说起这些,“银行男”的回答大多只是“嘿嘿嘿”的笑。

在整个饭局中,惟一令袁妮眼前一亮的瞬间是,“银行男”说自己一辈子都很顺利,读书成绩好、工作好,但有时候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是我唯一觉得他有个性的一句话。”袁妮回忆。

在她的单位里,同事刘畅的相亲经历更具有典型意义。她是名校毕业的知识女性,对爱情有着美好憧憬。从23岁算起,她已经有了将近3年的相亲史。

在刘畅的印象里,大部分相亲过程都大同小异:先讲家庭条件,再谈单位收入,如果有北京户口或者是党员,也会被当成重要的比较优势。“前三脚”踢开后,偶尔会有介绍者补充一句“人挺好的”或者“相貌如何”,结束语则是“他也多大多大了,挺着急结婚的”。

在刘畅看来,大部分时候,相亲对象从见面到确定关系的“忍耐时间”是三顿饭,“见了三次,你还对他没有明确表示,他会觉得你好过分啊”。着急了,就发来短信:“我觉得你条件挺适合结婚的,行不行?”

“我特别受不了‘适合结婚’这个词,就像做拼图一样。你可以说不喜欢我或对我没感觉,但什么叫行不行,行就行,不行就拉倒,你这是议价呢?”刘畅觉得,相亲这事儿被物化得“挺可怕”。

“婚姻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积累资源的方式。”在一本研究中国“剩女现象”的书中,作者罗珊娜·雷克指出。这似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相亲时代,与爱不爱相比,能不能通过两个家庭的结合达到某种理想的生活水平,似乎才更加重要。

第5篇

群。他们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群。相对于70、80后大学生的内敛含蓄而言,90后的大学生更喜欢张扬个性、与众不同,希望引人关注。正是因为90后学生具有这些特点,会出现与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思想相互碰撞,甚至格格不入的现象。这也对当代大学辅导员对90后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考验。如果还是固守过去的保守,很可能会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对这些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从性别差异、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角度这四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较为适合90后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以方便辅导员进行教育管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90后人群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的主要构成人群,同时,90后人群也成为了社会各方面主要关注的对象。自私、责任感差、自制力差已经成为90后学生的典型特征。为了更深入了解90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和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婚恋观,从而能够更好的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为辅导员班主任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该校曾经对2010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254份,经收回统计,最后有效数据为1599份,其中男生374份,占总数的23.4%,女生1223人,占总数的76.6%;90年后出生学生180份,占总数的11.4%,90年前学生1419份,占总数的88.6%;城镇学生697份,占比43.6%,农村学生602份,占比56.4%;会计专业学生1376份,占比86.1%,财务管理和金融投资专业的学生223份,占比13.9%。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来看,2010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并且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依然很明确――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生理想,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让90后学生产生消极因素的原因中,学习问题不再是主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空虚、无所寄托、没有人生目标等情感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强。对于社会关注的90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有60%的学生对于责任感这个问题并不关心,只有28%的学生认为90后学生责任感强。在日常教育中还需要不断灌输责任感的意识。对于生活的向往,当代大学生与他们父辈以及80后学生观点完全不同,大多数学生都是追求个性张扬风格独立的生活,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前人的更强,团队观念越来越淡,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极其不利,尤其是在他们步入

社会后,团队意识的缺乏,会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日常教育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意愿还是很强的,一方面希望能够独立开展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方式方法不恰当,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还无法独立完成专业学习,还需进一步引导。此外,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并不清晰,比较迷茫,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生规划的指导。

1 当代大学生从性别角度、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背景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1 从性别角度分析,女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趋于社会主流,而男生在入党动机和大学生活上与女生相比显得比较消极被动

在当代大学生的感情问题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情感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男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但是从整体来看,女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中,竞争能力与男生相比都处于劣势,因此绝大多数女生选择了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需要他人的帮助。从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而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当代大学女生出现“傍大款”、“出卖色相”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责任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对女性的社会歧视,导致女性被迫选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教育方式还存在着不足,对女生的关注不够。此外,女生在大学里所学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专业知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学习还不如男生,也导致女性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低下。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尤其是以女生人数为主的系(部)专业中,还要加强对女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女生的学习态度和对专业的兴趣程度明显好于男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比男生扎实很多,而在课外阅读上,男生的涉猎面比女生更加宽广,对于事物的分析也更加全面。男生在学习当中更愿意学到职场中为人处事的原则,而女生则希望学到相关技巧。面对考试,女生会比男生更刻苦,而男生更喜欢靠临场发挥,有些甚至顺其自然。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女生需要加强对其的课外知识的学习,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而男生只需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1.2 从年龄结构来看,90后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力人群,90后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张扬、自我、不喜欢受约束等个性化特点

相比90后的学生,90前的学生在人生奋斗上更愿意通过自我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90后学生对于他人的依赖性更强,虽然在刚步入社会时90后学生可能会因为得到他人帮助而比90前学生稍占优势,但是如果从长期来看,90前学生的发展潜力更大,耐心和承受能力更强的90前学生,会在工作当中逐渐释放出自己的魅力而得到单位的赏识。因此,对于90后学生教育还需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以及奉献精神等。而对于90前学生需要在专业学习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90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相比较90后学生更强,90前学生更愿意自主学习,而90后学生的观念还停留在初高中阶段,希望老师能全盘教授。90前学生也会在课后阅读大量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以90后学生为主的当代大学生群体,首先需要转变他们的观念意识,让他们真正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正确的面对专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从生源地来源分析,城镇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比农村学生的要强,而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更胜一筹

农村的学生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对于农村学生的管理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自己则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区制定学习计划。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城镇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目前还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而农村学生则已经开始一步步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对于城镇学生的教育应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人生规划。面对种种社会现象上,农村学生显得比城镇学生更加敏感,对社会不公的不满程度也远远高于城镇学生,因此,对于农村学生应该以心理疏导为主,使他们能够用更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问题。

1.4 从专业角度分析,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在人生价值观上还是学习目的上都要高于财管金融等专业

会计专业学生更注重实现自我价值,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更加现实,满足丰富的物质需求。但财管金融学生的综合能力比会计专业学生更突出,更愿意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面对消极因素,会计专业学生将学习放在首位,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则更容易受到感情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中,需要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不断弥补劣势。

2 学生角色定位

把学生定位于怎样的角色,对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和培养目标有很大影响。

2.1 他们是有思想的人,包括独立思想

在他们面前辅导员不能把自己看作是权威的代言人。相反,在表达辅导员自己的想法和给出的建议之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听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就会发现无论最终按照什么方案、按照谁说的去做,双方都是愉悦的,并且很多时候可以形成最优方案,学生和辅导员都会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获得成长。

2.2 他们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他们都有擅长的事情。因此,需要帮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空间和舞台,也因此在工作中他们可以给辅导员分担一些事情。

2.3 他们在成长中

从中学相对单纯的环境和父母庇护之下走到大学,直接面向社会的光怪陆离,彷徨中犯错、不懂自律,是难免的。这样想,就会在他们出错时不那么生气,不那么怪罪于他们的“本质”。

2.4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以专业学习为中心。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引导、活动安排中注意分量,不因务虚而疏实,不因重末而忽本。

2.5 他们成长的环境和现在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思想和行为有所不同

认清这一点才能容纳,相信他们能够承担也只能由他们承担未来社会的责任。把这种相信和希望传达给他们,他们也会相信自己,也会正确定位自己,而不是浑浑噩噩混日子。

希望每一名辅导员都能摆正自己的心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所从事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的事业是高尚的,光荣的。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8.27(4).

[2]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刘欣.大学生自我心态图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艾恩・史都华,凡恩・琼斯著.易之新译.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M].张老师文化,1999.

[5]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6]刘洁.“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高等研究,2011(7).

第6篇

“婚活”一词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是“婚姻”与“活动”两个词的组合,意为一切与结婚有关的活动。当时日本出现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特殊群体,她们以找工作的态度和决心寻找结婚对象,生活中的一切活动皆围绕结婚展开,人称“婚活族”。“婚活族”不像一般女孩坐等意中人出现,而是主动出击,一边大力“装备”自己,比如参加化妆、健身等活动提升自身品质,一边积极相亲、交友,一旦发现符合自己要求的目标圈子,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加入其中,并以结婚为目的寻找目标。眼下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现象,尤其刚步入社会的90后女孩,越来越多地跻身“婚活族”行列。按理说,积极寻找人生伴侣,寻找爱情,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值得提倡,但中国人一向讲究缘分,认为“千里姻缘一线牵”,而不是费尽心机去寻找。那么,为何会出现“婚活族”?她们为何会把全部心思用在寻找结婚对象上?又能否如愿?“婚活”有何利弊?本期就让我们近距离关注一下这个特殊群体。

婚活族——

整天为了结婚忙活

李小晶是一名80后,大学毕业时恰好赶上金融危机,忙活了一年多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回头去考研,等读完研究生找到工作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大龄“剩女”。不过一开始她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糟,还曾纳闷:难道凭我的才学还找不到老公?直到三姑六婆都急着给她介绍对象,而且一个个一脸悲天悯人的表情,她才真正意识到,女人找不到对象可比找不到工作更可怕!她开始不知疲倦地相亲,有时一天要相两场,午休赶一场,晚上再赶另一场。因相亲太频繁,以至于经常犯低级错误,比如有一次因为准备不充分,她竟张冠李戴,把中午的相亲对象当成了晚上的那位,跟人家大谈保险营销,弄得对方以为她是卖保险的。事实上,她晚上的相亲对象才是做保险的,为了跟对方有共同话题,事前她还恶补了一番保险知识,没想到却弄巧成拙。还有一次相亲,见了面才发现对方竟是她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两人好不尴尬!

渐渐地,相亲成了李小晶生活中的常态,甚至成了跟工作一样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因疲于应付,她不得不尽量简化程序。有一次介绍人让她定约会地点,她当时正在肯德基吃快餐,随口便说:“让他来KFC吧!”半小时后,一个年近四十的秃顶男急急赶来了,点了一份薯条便埋头蘸着番茄酱吃,边吃边跟她聊:“研究生毕业?”“是。”“工作忙吗?”“有点儿。”“常吃快餐?”“嗯。”一问一答,全是废话。好在她的手机在恰当的时候响了起来,她趁机抽身。一出KFC的大门她就如释重负地长吁了一口气。但即便如此,下次相亲的机会她仍不会错过,因为把自己早点嫁出去,是她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与剩女李小晶不同,90后女孩田田也早早地筹划起了自己的婚事。在她看来,一个女孩子,嫁个如意老公才是一生最成功的事业。去年还在上大四的时候,田田就开始四处投简历,不过她不是像同学们一样忙着找工作,而是忙着“钓金龟婿”。她的简历也与众不同,与其说是简历,不如说是展示个人形象的精美画册。田田学的是装潢设计,画册里有她的设计作品、个人介绍及联系方式,还有她DIY的十字绣和烹饪作品,更吸引人的,还有她千姿百态妩媚动人的个人写真。

就这样,田田尚未毕业,就开始了相亲历程。几次相亲不是很满意,她就把目光转向了交友派对,觉得这种方式节奏快,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更多的备选对象。但在一次交友派对上,田田大受挫折。她相中了一位很儒雅的男士,对方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当然年龄也大她将近10岁。但就是这个大她10岁的大叔级男人,竟没有看上年轻漂亮的她。田田后来冷静分析,认为是自己修为不够,内涵不足,显得浅薄,才遭遇滑铁卢。这次失败让田田认识到:找对象要像求职一样,首先必须历练自己,提升自己,提高印象分。于是她报了美容班,学习化妆技能,学习穿衣打扮;又报了健美操训练班和瑜伽班,从外形和气质上修炼自己;后来又报了家政和社交礼仪班,全方面提升自我。

经过一番精心包装,田田找男朋友的信心大增。她开始频繁参加各种交友活动,成了一名地道的“婚活女”。她先在一家婚恋网站注册成为会员,这样,每天上网浏览其他会员的资料,查看回复其他会员发给她的邮件,成了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除了网上“猎夫”,现实生活中她更是主动出击。凡有“精品”男人聚集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打听到哪儿有联谊会、交友舞会或集体户外活动,她绝不放过。后来,听说成功男人偏爱休闲场所,田田还有的放矢地办了高档浴馆、高尔夫球馆的VIP卡。除此之外,田田还经常拉上女伴去酒吧、咖啡馆、西餐厅坐坐,希望有机会意外遭遇“成功男”。

现实生活中,像李小晶、田田这样“婚活”的女孩正急剧增加。媒体报道,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大城市,适龄青年的婚姻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发全社会关注,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积极为他们组织各种活动牵线搭桥,单身男女们也开始主动出击,推动了“婚活时代”的来临。

成潮流——

她们因何为结婚而抓狂

胡展鸿是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的一名资深心理顾问,据他统计,从2008年起,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举办的“恋爱课堂”培训班里,女学员超过95%,而且她们真正把找对象当成了一件大事,花费了大量心思。

为什么热衷“婚活”的多为女性?她们缘何为结婚而抓狂?胡展鸿分析道:尽管现代女性社会地位很高,经济也能独立,可一些传统观念仍积重难返,“恨嫁”心理便是其中之一,一旦这种心理消失,当事人转而又会急不可待地想结婚,成为“婚活族”。另外,都市适婚男女比例失调问题也促使大龄女青年为婚姻忙活,尤其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生存压力大增,90后在压力面前纷纷选择“婚活”,大大刺激了80后甚至70后,导致大龄剩女们集体恐慌,更加壮大了“婚活族”。

1985年出生的林丽是个文艺青年,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写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怡然自得。当女友为了嫁掉自己去相亲时,她还曾取笑人家“把自己当商品似的到处推销”,看到昔日女伴一个个披上嫁衣,她也不着急。她信奉冰心当年劝34岁还待字闺中的铁凝的那句话:“你不要找,要等。”事实上她真的一直在等一个人,就是她的顶头上司陈程。她和陈程一个办公室上班,天天见面,彼此关心,她相信他对她有好感,不然他不会经常为她带早点,加班时帮她买夜宵。她也相信,婚姻靠缘分,不能急,总有一天他会向她表白。可万没想到,今年7月,已经27岁的林丽突然得到了陈程恋爱的消息——他已向另外一个女孩子表白了,那个女孩居然是90后大学生贺佳佳!

贺佳佳是年初到他们单位实习的大学生,一进公司就大方地跟陈程套近乎,不知怎么地就“套”成了师兄妹,然后就直白地跟他开玩笑,说对他一见钟情。开始陈程并没在意一个小丫头,还跟林丽感慨:“现在的女孩真大方!”可实习结束后,贺佳佳仍经常找陈程,每次都能给他带来惊喜,比如把自己打扮得别出心裁,或者送他一个特别的创意,有一次甚至突然出现在他们单位组织的一场篮球赛上,拼命为陈程加油……

摆在眼前的事实彻底颠覆了曾经内敛的“宅女”林丽一直坚持的“不要找,要等”的婚恋观,她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积极参加各种相亲交友活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是潜在的婚恋机会,成了彻头彻尾的“婚活族”。用她的话说:“连90后都开始抢滩婚恋市场,我一个80后剩女要是再不行动,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而对于80后“剩姐”们的抱怨,90后们却不以为然。1991年出生的何圆为自己辩解道:“我们这么年轻就忙着找对象结婚,并非标新立异,现在生活这么现实,我们只是想找个安全的依靠罢了。”何圆去年大学毕业,毕业前夕曾四处求职,处处碰壁,直到今年正式毕业才找到一个月薪1500元的文秘职位。这点工资,除去500元房租,余下的连吃饭都不够,将来买房在这座城市立足简直是天方夜谭。有天下班,她正准备进一间快餐店解决晚餐,一辆黑色奔驰轿车停在了她身边,里边有人伸出脑袋喊她。她一看,竟是大学同学张亚蕾。开车的是个小伙子,张亚蕾跟何圆介绍,说小伙子是她男朋友,两人正准备去吃西餐,邀何圆一起去。何圆也不推辞,随他们去了一家气派的西餐厅。何圆知道那家餐厅的消费不是一般档次,再看身旁的张亚蕾,一身装束从上到下都是名牌,何圆心里不禁犯嘀咕:几个月前还跟我一起在大排档吃酸辣粉,去女人街淘衣服,花10块钱都犹豫半天,如今却淡定地穿名牌坐豪车吃西餐,男朋友真是大款?趁小伙子去卫生间的工夫,何圆问张亚蕾:“被人包养了?”张亚蕾呸了她一口,说:“你也太小瞧我了,下个月咱就要结婚了!”“怎么钓到的?”何圆追问。“拜我为师我就慢慢教你!”张亚蕾故意逗她。原来,就在何圆四处求职时,张亚蕾却在四处钓金龟婿,并大获成功。

张亚蕾真的收了何圆做徒弟,教她如何打扮,还教她烹饪、插花、茶道、调酒,带她练瑜伽、打乒乓球,到成功男人聚集的地方玩偶遇。当然,这些基础工程都需要花销。刚开始何圆花着从父母那里厚着脸皮要来的钱十分心疼,但一想到张亚蕾那掉进蜜罐儿里的幸福模样,她就觉得花钱找个有钱老公当长期饭票很值得!

可以说,婚活族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年轻人恋爱观的转变,另一方面也缘于生存压力的现实存在。两种因素合力,推动了“婚活族”的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引领时尚的潮流。

话利弊——

谨防“婚活综合征”

在关于“婚活”的一项调查中,超过60%的人认为,现代人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结婚只是生活中众多目标中的一个,为了提升生活品质,充实自己才是关键。可见,大多数人对“婚活”的态度十分理智,并不认同为婚而活,相反,更愿意在“婚活”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练几手看家本领,比如穿衣打扮、美容健身、茶道插花厨艺、社交礼仪等,这些在“婚活”过程中潜心学来的东西,无疑提升了她们的内涵,让她们变得有品位。从这个角度讲,“婚活”的过程本身是一种自我积累。

“婚活”女宋姿就说:“虽然我至今还没找到对象,但在找的过程中我大有收获。我学了插花茶道,并坚持练瑜伽减肥,读的书也多了,自己觉得气质就跟以往大不相同,有很大提升。”同为“婚活”女的秦艳也有这种感觉,她说自己以往是个素面朝天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丑小鸭”,现在却变成了半个化妆师,职业妆、生活妆、宴会妆,她都能信手拈来。因为妆化得出彩,服饰搭配上也有一套,因此走在大街上她的回头率明显提高。

资深心理顾问胡展鸿说,婚姻是一门学问,学得越多才能把握得越好,选择有益的东西充实自己很重要,但不可过分,因为凡事都有个度。如果把过多的关注和心力放在寻找结婚对象上,唯婚是活,可能会失去正常的生活,出现副作用。一种新的精神问题——“婚活综合征”就是“婚活”的后遗症。畅销书作家、编剧陆琪说,如果你花在寻找结婚对象上的时间超过了除睡眠之外你全部时间的一半,对男人的评判标准不是能否爱上,而是能否嫁,天天为了结婚奔忙,完全放弃事业,那你就是得了“婚活综合征”。

“婚活综合征”危害极大。比如,有人为了进入所谓的“上流圈子”,逼迫自己去学习根本不感兴趣的高尔夫、马术等,结果是根本无法融入那个圈子,反倒让自己十分苦楚。再比如,有人走马灯似的相亲,根本来不及了解对方就投入了下一次相亲,时间长了会渐渐麻木,失去生活目标甚至丧失自信心。由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等机构联合的《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放弃,已经成为剩女们相亲的一种习惯。相亲时,隐约感觉对方可能对自己不满意,71.2%的女性选择放弃。在“婚活”过程中,本来怀着美好的憧憬和满满信心去相亲,原以为应该很快找到合适的人,但见到形形的相亲对象后,发现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很多,也许还会被对方无情地否定,都会使相亲者原本的信心和憧憬全部消失,甚至连自尊心都受到伤害,因此很多人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轻度精神疾病,而这种精神创伤日后会成为阻碍生活的一种精神压力。

小苏原是个爱说爱笑活泼开朗的工商干部,与企业老板打交道时,大家抢着给她介绍对象,她都一一接受,因为她知道,这些老板大都是成功人士,他们的生活圈子自然不乏精英。一次次相亲,不是对方让她提不起兴趣,就是她没被对方看上。有一次介绍人说给她介绍一个老板,结果见了面才知道对方是小商品市场里的一个个体户。小苏的自尊心大大受挫,正埋怨介绍人太不把她当人时,更让她颜面扫地的事情发生了:那个个体户居然没看上她!自此,小苏不再相亲,甚至怕人给她介绍对象。后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她申请调到了几乎不用与别人打交道的档案室工作,整个人都变得郁郁寡欢、孤僻古怪,谁再提给她介绍对象她跟谁急,完全封闭了自己。

如何克服“婚活综合征”?有关业内人士建议,相亲的人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相亲是一项耗费体力和精力的活动,需要有个过程,不能指望一两次就获得成功;因为是和陌生人见面,因此未知的信息很多,必须做好承受任何意外的心理准备;发现不合适,可以中断,不能迁就到受伤再分开;一旦受到误解,或者被伤害,不要伤心沉沦,而应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痛苦倾诉出来,从而度过心理危机。陆琪说,剩女论调是一种社会歧视,很多优秀女性的出嫁年龄就是比普通女性晚一些,这是优秀的代价。既然是难以避免的,那么我们的确应该增加在感情和婚姻上的时间投入,但这个时间不应该超过日常生活中除睡眠之外其他所有时间的一半,也就是说,在以往的时间投入中,减少工作和宅的时间,有限地投入感情就可以。她奉劝那些操之过急的女孩子,任何人都不需要为了寻找婚姻而活着,那其实是为舆论和压力而活。不要被情绪控制,也不要被舆论控制,不要焦虑,去恋爱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结婚就可以。

此外,广州市高级婚介师王海霞也为“婚活族”支招,她提出三点:一是心态要平和,不要过热或过冷。要保持一颗平和冷静的心,不经意间你就会碰到最合适的。二是目标要细化,不要乱撒网。择偶标准尽量细化,心里要有杆秤。三是不刻意改变自己。修炼自己不等于掩饰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为了婚姻而强迫自己,展示一个真诚的自己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

第7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早恋、流产、堕胎、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光给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性道德养成方面的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针对我国目前青少年性道德的现状,试图对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比以前大大改善,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导致青少年发育提前。据有关专家测定,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提早进入了青春期。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孩初次遗精的年龄比l960年提早了2年左右。而上海l964年l2—13岁的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的占15%,l985年已达57.9%,15岁女孩已达96.95%。笔者于2004年对徐州某一私立中学初一女生作了调查,女孩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3.1岁。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尤其是性道德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青少年对与性相关的责任、义务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往往对生理上的变化更多是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加上本来这个年龄就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容易做出一些超出他们年龄应当做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特别是性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填充性道德领域真空状态的需要。近年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滑坡,特别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滑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更是明显。造成这种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公认的性价值标准多元化、实际上缺失化,即所谓的“性道德真空”是其主要原因。在传统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适应这种需要,传统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性道德规范也是为这种家族经济服务的。它不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社会还赋予其政治和法律的意义。而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家庭为依附关系的经济形式已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性道德规范也就自然丧失了其政治和法律的后盾,并且正变得日益不适合社会需要。再加上以往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打击、排斥过于强烈,近年来又受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性道德标准多元化以至缺失化。传统性道德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性道德标准又尚未确立,使得目前在性道德领域出现了混乱或多元化状态,即所谓“性道德真空”。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规范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对于建构一个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性道德规范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l5—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其中涉及性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况且,伴随性犯罪、婚前、未成年人等问题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计划生育和国民素质问题,性疾病的传播与控制、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其中AIDS的威胁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据WHO报告,绝大多数AIDS病人及感染者处在l8—45岁年龄段。l998年世界新感染HIV人数为580万,其中l5—24岁的青少年占一半。截至l998年6月,全球3400万感染者中50%以上是青少年。我国云南省宏州民族医学院对皮肤科门诊病人为期4年半的血清抗HIV检查,8例阳性病人全部是18—2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因此,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件大事。

二、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所谓性道德,即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它的高低是由人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性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是加强青少年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即“修身”。而传统性教育仅仅局限于性知识的教育,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很少。西方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西方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性革命”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早恋、婚前、性犯罪、少女流产等问题相当严重,他们针对这种现象向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希望消除他们对于性的神秘感。事实证明,这种生理性的性教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因此,他们吸取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加强性道德教育,这被认为是治本之举。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据美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指出,认为发生婚外是羞耻的占62%;而根据芝加哥大学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调查,对婚外,美国人多视为例外,而不是常态,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说他们从未有过婚外。中国儒家文化历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个人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时代虽然不同了,“修身”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性方面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同,但是其中对于性的理性认识是不会变的。人与动物的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于性是有理性的,它不光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它还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它是与责任、义务、荣辱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青少年在性问题上,应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严守道德规范,正确认识由于性而带来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遇到外界不良刺激的时候,能够用理性去分析外界的诱惑,使内心无邪念而归于善。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坚守,自觉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稳定。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现、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是当前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伴随性自由观念而来的就是青少年对于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错误认识,他们视爱情和婚姻为儿戏。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非常严重。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另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婚恋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就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竞有3.7%。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很显然,这些青少年对于爱情和婚姻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至关重要。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并非两个人的私事,它是以一定的责任、义务为前提的,以婚姻和组织家庭为目的,是受一定标准约束和规范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有了爱情不意味着就可以有性的行为,必须等到缔结婚姻之后。在缔结婚姻之前,男女双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和对方负责。就像列宁所说的:“克己自律不是奴隶主义,即使在恋爱上也必须克己自律。”而婚姻是指两性基于当时社会制度或风俗公认的结合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家庭道德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5页)。其次,婚姻应当有公证,在我国目前的合法缔结婚姻的方式就是到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结婚,其他婚姻形式不承认。再次,夫妻双方必须忠实于婚姻,自觉维护和增殖夫妻双方的爱情,一切婚外情、婚外恋都是违背这一要求的。最后,坚决捍卫一夫一妻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理论和事实都已证明一夫一妻不光适应现在的社会,它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婚姻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它过去那样……我们可以推想:它还能更加完善,直到达到两性间的平等为止。如果由于文明将继续进步,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再能符合社会需要的话,那就不可能预言它的后继者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了。”

(三)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中国传统社会也提倡和弘扬观念,但那只是片面针对女性的,实质是钳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锁。女性丝毫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实质是包办买卖的婚姻。传统观显然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应该建构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它不光针对女性,同样适用于男性。观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今这个婚前日益增多和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事件的频发,性病、爱滋病肆虐的时代尤其重要。新观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要求他们严肃对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贞。童贞是指不滥用不成熟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身心的纯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童贞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光能使他们保持良知与身体的纯洁性,保持情感与心理的完美性,还能使他们有发展人格和学业的充分空间。保持性纯洁更能给人以健康,这是人类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就连曾经倡导性自由的美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性纯洁教育活动(又称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关系未来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大事,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一)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把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应从战略上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养成教育,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青少年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况且最终的讨论结果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因此,往往效果较好。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3—25岁,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又有成年青年,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教育是很必要的。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姻家庭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

(二)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主要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应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遇到的性的困惑,帮助孩子走出疑团。还应给孩子讲授正确处理男女两性问题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应主动关心、体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层面。当今青少年性问题如此严重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不良传媒信息的影响,因此,社会为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应对大众传媒市场加强整顿和指导,使它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阵地。善于利用大众传媒的多种形式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提供有益的信息。坚决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其次,社会还应培育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以及危害青少年身心和道德健康发展的人和事进行监督和谴责。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成熟的社会是需要一种成熟的社会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