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监理工作打算

监理工作打算

时间:2023-01-07 02:14:10

监理工作打算

第1篇

一、以提升质量意识和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活动

1.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制定《市质量强市战略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质量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区两级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等职能作用,深入开展质量强市、质量强区(市)活动,将年度质量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建立质量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宏观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质量工作体系,引导企业争创省长质量奖。强化企业质量责任,引导广大企业牢固树立“以质取胜”思想,加强产品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2.深入实施名牌战略。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结合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中心工作,做好2012年名牌产品、省服务名牌培育工作。以名牌企业为引领,引导各级政府积极开展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加强对区域特色产品的培育和支持,进一步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挖掘民营企业在品牌创建中的潜力,加大民营企业品牌创建力度。围绕动车、汽车、造船、石油等七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五大新兴产业展开调研,分析比对与同类城市主要制造业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提供质量分析报告,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服务。

3.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积极争取出台《省实施标准化战略意见》的贯彻意见,适时启动标准化立法工作。围绕市政府蔬菜、渔业、畜牧、果茶和苗木花卉五大产业规划,完成20项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任务,逐步完善农业生产、检验、流通、仲裁等农业标准体系;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畜禽养殖场等开展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活动,用标准化手段规范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继续开展现代物流业标准化试点,在10家物流企业标准化试点基础上,推进物流园区、货物集散地等物流行业标准化试点工作。与市旅游部门一道,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城市创建,进一步步扩大服务业标准化覆盖范围。以“产业集群标准化”为抓手,深化推进企业标准联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为抓手,加大自主创新与标准的融合,推动科研、标准与产业同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制定成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引导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4.加强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督促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在食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试行企业关键岗位质量工程师持证上岗制度。

二、以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认可度为重点,不断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5.认真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强化企业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利用突击检查、异地互查等监督检查思路,确保发证工作质量。大力开展食品抽样检验,搞好食品质量状况分析,密切关注检验检测、媒体动态和社会舆论等渠道所反映出来的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苗头性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好食品质量关;严格问题企业的后处理,消除安全隐患;转变监管方式,由监管最终产品为主,逐步向以监管企业生产行为为主转变。

6.深入抓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推进充装自有产权气瓶制度,加强气瓶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推广先进技术,提升气瓶安全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广在电梯维护保养、工业气瓶、车载气瓶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对特种设备的动态监管;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推广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经验,做好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加强与安监、公安消防、市政等部门在事故调查、突发事件处置、隐患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发挥乡镇、街道办事处及专职安全员作用,确保特种设备安全。

7.加大质量安全问题整治力度。重点做好“四个整治”:整治重点产品。下决心整治那些质量问题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要对乳制品、酒类、肉制品、食品添加剂等开展综合治理。要加强公共场所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治理大隐患,防止大事故;整治重点企业。对监督抽查、执法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依法责令企业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要停产整顿。对不能持续满足准入条件、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坚决依法吊销注销许可证。整治重点环节。督促企业严把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严格落实质量控制、出厂检验等制度,确保问题产品可追溯。整治重点区域。对质量问题较多的产品生产集聚区,组织开展区域集中整治,坚持“打、治、建”相结合,打击严重质量违法行为,治理一般质量问题,规范产业健康发展。

三、以建设法治质监为重点,不断提升依法监督依法行政的能力

8.加强法制工作。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培训,打牢建设法治质监的法律素质基础。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切实提高案件质量,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行政处罚权规范透明运行规定要求,坚持和谐执法、阳光办案。认真做好立法工作,完善质监工作法规体系。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机制,通过执法案卷评查、巡查、抽查等方式,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9.加强质量监督。围绕历年合格率不高或质量不稳定的产品,制定有针对性的抽查、定检计划,实施跟踪抽检;加强对承检技术机构抽检行为的规范,实行责任追究,杜绝抽检工作的随意性;发挥监督抽查引导消费、服务政府决策的作用,强化抽查结果公布和通报,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适时向社会公布产品质量安全失信企业名单,形成对失信行为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加强质量安全问题风险分析评估,适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信息。健全完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完善质量突发事件协调应对机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10.加强认证监管。建立认证监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稽查机构负责查办违法案件,法制机构负责法制监督的工作机制。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专项执法检查。建立认证执法监管通知书制度、认证质量建档制度和认证执法监管统计、报告制度。按计划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监督评审工作。

11.加强计量监管。严格行政许可,依法做好计量检定员核准、计量标准核准和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事项;加强证后监督抽查,重点围绕压力表、衡器等产品质量进行依法监督;加大集贸市场、医疗卫生单位、出租车计价器、加油站、商场超市等民生领域计量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提升计量技术机构能力,规范检定工作程序,加强检定报告质量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以能源计量为突破口,加强节能减排相关的计量能力建设,配合我市重点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以引导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为基础,提高企业向计量器具要数据、依靠计量器具出准确数据、有效利用计量数据谋效益的主动性。

12.加强行政执法。健全和完善12365指挥、调度、反馈机制,加强与司法等部门的工作联动,构建系统、高效、有力的执法管理效能体系;推进大案要案督查督办和组织专项行动等制度的实施,对涉及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百姓反映强烈、政府高度关注的食品、家电、建材、农资等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加大打假力度,净化生产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安全。

四、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精神为重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领导水平

13.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认真抓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精神学习培训和理论武装工作,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分层开展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

14.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抓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岗位设置,积极稳妥地做好技术机构人员岗位竞聘;抓好全系统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加大高层次优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坚持“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与“自家人传授”相结合,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

15.全面加强技术建设。围绕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加强技术机构检验能力建设;做好国家质检中心基地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工作;争取国家海洋设备检验检测中心等申请筹建工作。

16.全面加强制度建设。继续深入抓好“明确职责,打造流程”督查落实,对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形成按职责、流程开展工作的长效机制。

17.全面加强文化建设。组织不同形式文化体育活动,通过有形的文体活动,丰富无形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建设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力度,把全体干部职工的所思、所想、所盼凝聚到如何推动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为全市质监事业发展提供思想支持和政治保证。

第2篇

【关键词】水电厂;自动监控;系统结构;功能要求

20世纪70年代后期,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水电厂的整体监控。监控系统有助于水电厂完成较复杂的、且对值班人员很有帮助的操作,担当了代替人来处理信息的角色。由于各种水电厂的容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对设备可靠性也有更高的要求,所用的仪表种类和测量参数也明显增加,因而在中央控制室内值班人员可利用的信息也大量增加。面对这些有待快速采集的信息以及必须迅速及时处理这些信息的要求,值班人员应具备很强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及时进行判断、决策、执行,才能处理好。这对运行值班人员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甚至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等都有很高要求。为值班人员提供一个支持系统来快速采集、处理和显示大量信息,已非常有必要。

1 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要求

综合考虑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水电厂的自动化管理的实际需求,相应的自动监控系统应满足如下的要求:1)系统的可靠性高,极少需要维护;2)系统对自己本身应有自诊断能力,能判断系统本身故障之所在,且故障排除方便迅速;3)系统应是分层分布式控制方式,局部故障不应影响系统 其它部分,甚至造成整个系统瘫痪,扩大事故范围。

根据上述几个要求,同时结合水电厂运行时整个体系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确定水电厂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应有如下几大主要功能:

1.1 数据采集及处理。

通过数据采集,使监控系统在线掌握机组及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利用预先编制好的程序指令或现实控制指令进行调节使机组运行在指定工况。数据采集分为模拟量,温度量,开关量,开出量,脉冲量和数字量等。

1.2 运行监视。

将实时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结合相应画面送到显示器上,运行值班人员可以从显示器上显示的各种机组运行示意图,一览表中得到详细的实时运行信息,事故报警可以通过显示器用简报信息或红色的事故光字来提醒值班人员,同时指出事故的性质,异常参数等信息。

1.3 集中控制与调节。

通过监视,控制画面可实现对全厂主要设备的集中控制和调节。包括机组的停机,空载,发电,调相的各种状态转换,机组有功,无功的调节,事故自动处理等。

1.4 自动记录和报表打印。

微机监控系统自动把运行设备的各种信息顺序登录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并能定时和召唤打印出所需的各种统计表格和运行日志,减少运行值班人员的工作量。

1.5 自动负荷分配调节(AGC)与自动无功调节(AVC)。

该项功能是为了满足电厂经济运行和保证发供电质量的要求。AGC和AVC有开环和闭环两种运行方式可选。有功,无功调节是在满足必要的安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设有限制和保护功能。

1.6 操作指导。

在复杂的人工操作时,计算机监控系统都要操作人员确认前面的操作已正常执行后,才把现行命令下去,严防误操作;事故发生时屏幕上自动显示简要的操作处理建议。

1.7 事故追忆。

当事故发生时,自动打印事故发生前后设定时段内的有关设备运行参数,为事故分析和制定对策提供资料。

1.8 在线技术管理。

自动记录峰荷,谷荷,腰荷电量,累计发电量,设备工况统计,机组启停,开关动作,事故跳闸次数累计,主要监控量的特征值记录存档等。

1.9 系统中应有的通讯功能。

留有与湖北省电力公司中央调度所的通讯接口。

1.10 系统自诊断功能。

系统应有模块级故障、打印机故障、监视模件和通道故障等的自诊断功能,其信息能自动显示和打印。

2 监控系统配置及其性能要求

结合水电厂的实际情况,考虑当前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和硬件的发展水平,计算机监控系统分为上位机部分,网络部分和现地控制单元(LCU)部分。切合水电厂特点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关构成及性能要求,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要求具体如下:

2.1 上位机部分:由两台功能完全相同的SUNBLADE工作站或服务器,互为备份,它们具有相同的配置,可任意设置其中一台为主控站,另一台为备用站,根据需要配备工程师站。图形终端为显示各种实时系统状态数据与图表的液晶显示器,后台终端为人机接口设备,打印机为打印各种报表,操作票和事故记录等。

上位机的功能要求:

2.1.1 人机接口。

①运行人员通过人机接口设备能监视,控制和管理电厂运行设备,还应允许维护,配置设备,便于应用软件的开发利用,具体为:

②图形显示:有接线图,过程控制画面,趋势曲线等,具备汉字显示能力。

2.1.2 越限报警:有语音报警,显示牌报警和显示屏中断调出报警画面等,并将当前时间自动(显示或打印)。

①打印各种记录和报表:包括定时打印,自动打印和召唤打印,具有汉字打印能力,并可按要求打印各种操作表。

②运行人员通过键盘和鼠标进行各种操作:有运行知道,运行控制,显示画面选择,系统配置等。

2.1.3 数据收集和处理。

上位机通过网络收集从各现地控制单元上送的实时数据,完成数据库的刷新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如对模拟量数据的越复限检查,数据合理性检查和报警处理,并对开关量进行状态变化检查及正常/异常变化处理,对显示屏上的各类图形或者表格刷新。

2.1.4 控制功能。

①点设备控制,对所有现地控制单元接口的过程设备能在上位机操作台上实现手动操作,且具有设备的闭锁功能。

②顺序控制:机组停机,空载,发电,调相四种状态转换操作的顺控。

③设点控制:机组的转速,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导叶开度等应能按设定值进行闭环控制,其调节品质在规定范围内。

④有功功率联合控制(AGC)调节和无功功率联合(AVC)调节,联合控制机组按系统指令设定值自动调整有功,或按给定的日负荷计划调整有功。调节时考虑耗水率小,躲过振动区等原则;无功按全厂无功负荷分配来调节机组无功,维护高压母线的电压。AGC和AVC调节是在满足必要的安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为此设定限制和保护功能。

2.1.5 通信功能。

上位机系统留有与中调所的通信通道,考虑到电厂实际情况,网络设备的状况能进行在线或离线诊断,当诊断出故障时自动发出信号,对冗余设备还完成自动切换,对故障的发生和设备的自动切换应有报警和记录。

2.2 现地控制单元LCU部分。

LCU装置主要由具有网络功能的可编程控制器PLC及相应模块组成,如I/O扩充模件,与生产过程连接的输入输出模件,智能面板和电源系统等组成。改系统配备四台现地LCU,其中两台机组各一台,开关站与公用设备各共用一台,它们上通过网络于上位机相联,下通过各种I/O模件与生产过程接口,相对独立地完成某个单元的监控任务,是分级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LCU作为微机监控系统的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控制命令的或传达设备,具备有如下功能:

2.2.1 LCU的功能。

①板级接口功能,LCU通过各种I./O模件采集生产过程的各种参数,并有相应的检测手段,如对模拟量输入超限检测是否为实测值,开关量的变动是否正常等,有板级故障检查,板故障禁扫和试恢复功能。

②人机接口功能,LCU具备便携式终端设备,LCU对上位机的所有报文可在便携式终端上显示,LCU 终端上能实现单项设备控制,闭环控制和顺序控制,通过LCU终端能进行软件的修改和编辑。

③对机组的顺序控制功能,停机,空载,发电,调相四种状态转换的顺控,保证机组安全。机组运行监视能从零转速开始监视有关过程设备状态变化,并对事故发出报警和自动紧急停机,机组静止监视能对机组蠕动报警。顺序控制过程中的被控设备能改用手动命令操作。

④数据存储功能:LCU有自己的实时数据库,当上位机或网络故障时,LCU采集的数据能存储并可提供便携终端调用,待上位机或网络正常后上送,保证运行记录完整。

2.2.2 LCU的控制方式。

在系统正常的情况下由上位机系统通过网络实现远方控制,当上位机系统或网络故障时由LCU现地终端控制,机组运行时由LCU运行程序控制。

2.3 网络选择。

作为分层分布微机控制系统的骨架,网络的选择是十分重要,它决定了整个系统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能否具体实现,决定了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建立一个微机监控系统,其网络的构成要求如下:

2.3.1 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工作环境:

微机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是机组,开关站和主要公用设备。网络的覆盖范围是厂房及周围,工作环境,网络设计应优选考虑无源总线网络。

2.3.2 网络的标准性和连接性。

上位机系统和现地控制单元通过网络相互通讯,还要接入MIS信息管理系统。因此要求网络的通信规约符合国际标准,网络上的设备入网或退出对整个网络应无扰动影响。

2.3.3 网络的处理能力。

网络的处理能力是指网络上数据的传送能力,现地控制单元LCU采集数据上送上位机,上位机的控制命令向下,网络不应出现“瓶颈”堵塞现象。四台LCU以每台100个模拟量,250个开关量估算,并考虑到异常报警控制命令,快速扫描,故障检测,数据交换等的信息量,要求网络的传送 能力应保证数据和命令的实时性。

2.3.4 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为避免网络工作不稳定造成系统“死机”,“脱网”,上位机系统和现地控制单元的网卡性能应符合网络的要求,其无故障工作时间应满足整个微机监控系统的要求,具有故障自诊断能力。

2.3.5 网络的使用性和可扩展性。

网络的使用性为网络操作系统应便于应用软件的开发安装,运行,修改和维护,并具有防病毒的能力,应有使用级别的限制防止越权操作。网络可挂入新的设备而对原系统不造成干扰。

3 总结

水电厂的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综合利用通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对水电厂的电能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测与智能控制,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实现与自动化技术与控制技术也有极其密切的关联。采用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电站的自动化水平,进而提升供电质量,而且更能提高水电厂的系统安全级别,最终提升水电厂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分析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实际性能要求与主要功能,明确监控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配置及性能要求,有助于监控系统的合理布置与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水电监控系统的实现.支琴,雷中明等.福建电脑 ,2011/09

[2] 基于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水电站监控系统设计.刘俊,许鸿文等.华中电力,2005/04

[3] 贵州思林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陈龙.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1/05

[4] 紧水滩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吴明扣,俞鸿飞等.水力发,1999/12

第3篇

1.水厂工业控制的特点:1开关量多、模拟量少,以逻辑顺序控制为主,闭环回路控制为辅;2对无故障运行有极高要求;3易于组态的编程;4需要高效互连的网络;5环境比较苛刻。

根据“实用、可*、经济、先进”的原则,采用分级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集控模式,整个水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按照工艺流程及生产区域,分为四个部分:上位计算机监视与控制系统;高速工业以太网网络传输系统;现场控制站单元系统;取水泵站三遥系统。整个系统在保证现场设备各个子控制系统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使检测系统、电气系统、遥测系统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协调,保证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能按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实现设备运行自动化,上位计算机监控管理站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检测、统计分析及管理工作,达到无人职守的目的。

上位计算机监视与控制系统(中央监控管理站):由两台互为热备的计算机系统构成,其中一台计算机以监控为主(操作员站1),另一台以管理为主(操作员站2/兼工程师),两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各分站做到无人职守。两台计算机均使用高性能的工业级控制计算机,通过在计算机上安装专用的工业控制类应用软件平台,实现中文显示界面下的对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运行状况的动态显示与监控;动态显示与监控的数据包括:整个水厂工艺处理过程运行状态总貌,系统中主设备的状态、有关参数以及控制回路中过程变量与设定值的偏差等。

上位计算机监控系统经过软件组态,可实现以下的功能:

----信号的指示、报警、处理及警示;

----自动和手动操作;

----实时计算;

----信息记录;

----历史趋势和实时趋势;

----工艺流程图形显示;

----管理报表的生成(定时自动打印);

----系统误动作的自我监视;

----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2.高速工业以太网网络传输系统:采用高速现场总线标准TCP/IPMODBUS工业网络传输协议;该协议的基础传输速率为100MB/S,可用多种传输介质,具有传输性能可*、稳定、高速的特点;全开放的特性可保证工厂管理系统和容错系统方便地直接接入到高速工业以太传输网络中去。整个水处理工厂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局域网络,容含工业监测与控制系统、工厂MIS系统、工厂容错系统等。当系统需要抗展时,打开实时的任何一个网络连接接口,都可以在线连接到高速工业以太网网络传输系统中去。

3.根据生产区域的不同,将现场控制站部分分为三个子站形式:取水泵站、加药间、滤池和送水泵房。三个现场控制站间互为独立,通过高速工业控制以太网络传输和交换信息。根据每一个子站的大小监测与控制点数的不同,每一个子控制站的PLC控制单元的数量有所不同。现场的不同类型的监测与控制点通过每一个现场控制子站的不同类型的模件单元,实现信号的传送与控制。

4.由于取水泵站一般与净水厂有一段距离,所以取水泵站采用三遥系统,实现远距离采样点信息的传送。三遥系统的监测与采集数据,同样作为高速工业传输网络中的一个子系统,通过传输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换。

二、自动化控制系统所采用的主要控制设备

根据上述的整个水厂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图,构成自动化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四个部分:

1.上位计算机系统:两台计算机系统,包括有工业用计算机主机,打印机,高分辨彩色监视器,工业控制监控软件;

2.高速传输网络系统:包括网络交换机、传输光缆、以太网网卡等;

第4篇

2012年5月,人民银行在湖南省推广运行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以下简称“TCBS”)。TCBS是以一记双讫、原子交易、事项驱动等为业务处理规则,实现预算收入直达入库、支出及时到账、账务统一处理、数据集中存储、数据共享使用目标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TCBS上线后,国库会计核算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TBS对预算收入业务采用“批量处理、层层报解、逐级上划”的方法以及其它业务操作流程,而且对业务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使国库事后监督工作面临较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TCBS上线后事后监督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国库业务变化滋生新的风险点,事后监督难度加大。一是资金清算方式变化带来的资金风险。TCBS采用一记双讫方式,与支付系统实现了一点连接,各核算主体均为间接参与者,核算业务全程计算机自动处理,省分库、中心支库与县支库在TCBS系统中属于平行关系,支库发生的差错直接反映到数据处理中心,中心支库作为业务差错把关堵口的屏障作用消失,风险关口前移,国库事后监督对这类业务差错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监控,在实现资金零在途的同时,差错也实现了零在途,一旦发生差错,就形成了资金风险,没有改错的机会。二是权限设置变化带来的参数风险。TCBS不再区分明细核算岗与资金清算岗,业务主管按业务种类或要素对操作员进行授权。各项业务根据预先设置好的参数,按照既定规则采用自动化处理方式,减少了人工处理环节。其系统参数设置准确性和运行稳定性是确保业务处理正确、安全的前提。因此,风险更多地表现为系统参数设置、修改等系统性风险,并向具有参数设置权限的关键用户集中,且风险隐蔽性增加,目前事后监督的监督手段与方法很难发现参数设置的错误,尤其是暂未发生的业务。以上因国库业务变化而带来的新的风险点,无疑加大了事后监督部门的难度。

(二)国库业务日常监督内容发生变化,事后监督制度缺失。TCBS运行后,账务处理方式和规则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一些日常监督内容消失,如账务平衡审查、科目对转关系审核、跨柜业务审核等。而系统产生的凭证与账表关联核对关系变得复杂,原有TBS主要是以预算收入级次为基础产生凭证,TCBS系统主要以业务类型为基础产生会计凭证,在TCBS系统中退库、业务更正虽在同级次、同科目下抵减收入,但单独产生凭证,导致系统产生的中央级预算收入、省级预算收入及地方预算收入等机制凭证金额与对应的预算收入报表合计金额不一致,需手工对预算凭证进行冲减后才能核对相符。随着国库信息化发展,国库与征收机关相关部门的数据传递向网络化、电子化转移,业务操作逐渐由有纸化转化为无纸化,账务处理由分散化转向集中,这为事后监督账务核对工作增加了复杂性。这些国库业务日常监督内容发生了变化,而监督规章制度并没有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及时更新完善,未形成统一细化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操作规程,出现一些制度漏洞或制度滞后现象,不利于资金风险的防范。

(三)传统手工监督无法跟上TCBS自动化处理模式,事后监督手段落后。国库TCBS上线运行后,国库会计核算的方法、内容发生了变化,核算电子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事后监督的业务发展却与其不同步,目前尚未开发与TCBS配套的事后监督系统,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至今仍采取依靠人工逐张审核会计凭证、核对相关账表或清单的方式进行,国库基础数据无法共享,监督时效滞后,风险控制覆盖面窄,对国库业务信息和资金清算过程难以及时有效实施监督,尤其是涉及计算机系统参数和数据变更等问题,仅依靠人工监督,显然是望尘莫及。加之,事后监督人员的配备与其所承担的不断增加的工作量很不相称,前台五、六人操作的业务到后台一般只有一、二人来完成。监督手段的落后和人员的不足,不仅导致监督效率低下,也直接影响监督质量和效果。

(四)TCBS系统一些功能性设置欠完善,事后监督操作不便。一是“国库往来专用凭证”收款人名称、付款人名称字节过长无法打印完整,给事后监督人员手工勾对带来不便。二是系统运行日志设置中删去了“登录”、“签退”等操作内容,不便于事后监督对操作行为的审查。三是操作员用户签退核对单对凭证种类及张数未设置相关项目,不便于事后监督人员核对,也不便于明确核算部门与监督部门的工作责任。

二、加强TCBS上线后事后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排查风险点,明确监督重点,提高事后监督成效。一是开展国库业务风险点排查,梳理分析TCBS运行后的风险点,明确监督重点。关注资金汇划、待处理款项、账务核对、系统日志、差错更正合法性、系统参数设置准确性、系统运行稳定性等重要业务和风险环节,提高风险监督成效。二是重点加强县支库风险防控,建立“一级财政、一级国库、一级核算主体、一级事后监督”的监督模式,强化对县支库原始凭证的审核,特别是县支库清单与凭证、报文与凭证的核对,提高国库业务监督时效性。三是强化国库对账监督,加强对各类原始凭证的审核,以及与记账凭证有关要素的核对。

(二)建章建制,统一业务监督标准,规范监督工作。根据TCBS运行管理和操作制度,制定配套的国库事后监督操作规程,统一监督标准和业务操作,为规范国库事后监督工作提供指引。一是增加操作员签退核对单项目,用以登记业务种类的原始凭证及附件张数,便于事后监督人员核对。二是建立相关登记簿或台帐,登记278、371两个账户当日及时入账的金额及笔数,提示操作员在下一个工作日进行账务处理,并向事后监督部门报备,防止一定期限后TCBS系统内流水号自动消失,造成后续账务处理的复杂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国库会计资料的整理与移交》相关内容,明确TIPS流水、相关凭证的摆放位置。

(三)完善系统,调整报表凭证打印参数,增强系统功能。从2012年5月2日以来系统产生的相关报表来看,余额表未设置公章、经办人员私章的盖印位置,大小额往账清单、日计表及预算收入库存日报表纸张过大、行距过宽等问题均可以通过参数设置得到解决,建议完善报表打印设置,完善TCBS运行日志记录事项,增加用户“登录”、“签退”等操作内容,以便于事后监督部门对操作行为的监督。

(四) 加快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现代化监督,提升国库监督水平。现代化的资金流动是以迅速快捷的电子信息流的方式进行的,传统的事后监督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就必须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建议总行加快现代科学技术在事后监督工作中的应用步伐,尽快开发“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综合事后监督系统”,增加“电子眼”风险识别系统,建立会计信息实时监控网络,实现与TCBS的无缝连接和信息共享以及对系统参数变更、账务核对、大额资金汇划等系统运行信息和重要业务处理的过程控制,让监督人员在不具备修改任何数据权限的前提下,可以登录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对各项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监控,并随时通过计算机网络查阅各种业务数据、账目、报表及会计账户的日清月结情况,对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及安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努力实现事后监督向实时监督的跨越。同时,实现国库会计档案以及国库业务监督数据的汇总分析信息化处理和管理,提高监督成果分析利用水平。

第5篇

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组织管理国库工作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国库在实现国家预算收支任务中,要充分发挥执行作用、促进作用和监督作用。”随着金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加强国库部门内控机制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已成为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搞好国库工作,有效防范化解国库资金风险,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国库业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一)制度和规定等不适应国库业务发展需要带来的风险。

1、相关法规滞后于改革的步伐。各级国库日常管理依据的是1985年7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而其《实施细则》也是1989年12月制定的。随着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却一直没有修改,国库管理的依据明显滞后于国库事业的发展。

2、违规处罚措施软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仅笼统地规定了国库对预算收入入库、库款支拨、退库等有监督权,而对于入库过程中发生的虚增收入、资金流失、混库、退库及库款支拨中存在的违规情况,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以及相关的制裁措施。

3、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库在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越来越多。特别是对预算收入的支拨、退库,没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如针对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采购等库款支拨,退库业务中政策性减免、一般企业先征后退等操作程序规定的不细致,从而致使国库监管工作难管。

4、法律上没有明确国库的监管职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赋予了国库有一定监督权,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预算法》却没有明确国库的管理职能。因此,国库管理执行起来难度较大。

(二)国库会计核算及网络系统的风险。

《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1版)》在业务处理中至少要求配置八人以上工作人员才能按制度正常运转,但目前基层国库专职人员减少,出现了违规代岗等,形成了风险隐患。一是个别国库的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不够严格,出现了审票不严、“一手清”、不及时对账、混岗、代岗以及使用他人操作口令等大量违规操作问题。二是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仍然存在风险隐患,国库部门现在运行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1版)》,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安全设计上,较以前的版本都有了质的飞跃,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风险随之增加。尤其是新系统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功能增强,一般不需要经会计主管授权就能编辑、打印转账凭证,而且不留痕迹。这为不法分子补制、伪造、偷换凭证提供了方便。三是国库核算系统存在着不经复核即可办理的业务。如查询、查复业务不需经过复核,综合核算员就可以完成此项工作,容易造成资金的转移风险。四是会计主管的权限过大,尤其是一级会计主管的权限不受任何限制地就可以增加业务操作用户来处理其他业务,容易造成业务处理上的“一手清”现象。五是随着财、税、库、行系统联网步伐的加快,国库核算系统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也已成为国库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更是重要。

(三)国库人员综合素质方面的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库业务的不断更新,而国库人员素质却不能适应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一是国库人员对自身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发生了一些默认、容忍甚至参与违规操作的现象。二是对自身业务方面的新知识、新业务不甚了解,经验老化,知识陈旧,容易发生操作失误。三是对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新制度、新法规、新政策不很熟悉,在办理业务时无从下手。四是国库非专业干部领导专业部门工作,导致部门业务素质及管理素质低下,出现严重的工作漏洞。

二、防范国库风险的措施及建议

(一)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国库人员自身素质。

1、为适应财政集中支付和单一账户体制改革的需要,在组织机构上,按照“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原则,单设国库办事机构,各级人民银行要根据国库业务发展需要增加国库人员。

2、各级国库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岗位培训工作,特别是对基层国库人员的培训。并以各种形式促使国库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掌握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增强理解和贯彻政策法规的能力,努力提高国库人员业务素质以及管理水平和政策水平。

3、合理整合现有国库人员。如基层县支库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施国库内部兼岗或国库、会计之间相互兼岗,合理的安排人员,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国库、会计股内合理调配岗位分工。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防止人员较少而导致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一手清”现象,而且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从制度上实现业务量的集中以及集约化管理。

(二)加强法规建设,完善国库监管体系。

1、尽快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及国库监管工作的新变化、新问题、新情况,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法》,明确国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职责和权限,使国库部门在执行职能过程中持有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强化国库监管工作的地位和权威,将国库监督管理职能落到实处。

2、出台系统的、规范的退库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尽量由财政、税务、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国库在退库管理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从而

便于国库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国库的监督管理职能。

(三)完善国库会计核算及网络系统,提高核算质量。

1、控制操作人员权限,尤其是一级会计主管的权限;同时对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进行严格控制,数据备份必须严格执行由综合核算员操作,数据恢复由会计主管审批授权后才能操作,以便明确责任;对凡是手工编制的凭证,明确一定要由会计主管审批;针对国库业务往来中形成暂收、暂付、退汇业务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2、完善核算系统打印功能,在打印设置中提供自由选择式打印模式的默认格式,可按各种报表、凭证要求设置,当选择某种格式为报表、凭证默认格式时,所有报表、凭证均按该格式打印。在核算系统中增设凭证次数限制打印功能。

3、增设风险防范手段,在系统内增加事后监督核查模块,设置各种监督项目,以便当日账务通过程序自动转入事后监督,将每天监督情况记录在册,形成事后监督定期报告,逐级报送且每季对监督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4、改进国库核算系统中的国库内部往来操作。会计核算系统中国库内部往来业务编、核密押由人工操作改为由电子密押卡自动操作,使资金、信息处理全过程由计算机处理完成。

5、加强国库部门业务用机的管理。一是在所有国库业务用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并要及时注意对杀毒软件的更新升级。二是坚决杜绝在业务用机上安装其他程序以及登陆内联网,做到专机专用。三是加强国库核算系统本身口令设置的复杂性和保密措施,从而增强系统本身的安全防范能力。

(四)突出临柜监督,加大国库监管力度。

1、认真审查缴款凭证,严把入库关。对收到的“病票”、“错票”等不规范缴款书,应按制度进行处理,并详细记录相关登记簿;对入库的税款严格按税种、预算级次、分成比例进行报解分成;对缴库涉及征收机关的问题,应及时同他们协调解决。

2、严格审核拨款凭证,把好财政资金出口关。应要求财政部门在年初,向国库提交本年度的预算拨款计划、分季分月用款计划、财政预算拨款单位名单以及单位账号。对于拨款原因不明确、乱用职权搞关系的拨款,一律不予办理。对大额拨款实行分级审签制度。不允许财政向国库透支。在办理财政拨款时要按会计制度认真审核其预留印鉴是否真实有效、票面填写是否合规、支出科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3、认真审核收入退还书以及相关文件,严把退库关。要求有权办理退库的部门,在办理业务前向国库提供办理退库所使用的退库专用印鉴,要审核所办理的退库是否在国家规定的退库范围内,退库原因是否合规,是否按预算收入级次办理,退库是否经有关机关审批同意,退库依据是否完整有效,票面要素是否齐全,退库款项是否退付到了退税申请人的账户,退库专用章是否真实。退库款项要坚持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建立规范的退库登记制度。

4、查找原始凭证,严把更正关。应要求征收机关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更正,严格执行“谁的错误谁更正”的原则。在办理更正时,一定要查找原始凭证,认真核对,并做出相应的记载。对于涉及财税体制变化需要进行调库的更正,要以文件为依据办理。

(五)、创新监管方法,强化国库监管手段。

1、加强信息沟通走协同监管之路,针对以往国库主要是对自身业务监管,监管面窄、力度不够的现状,要充分发挥整体联动能力,联合财政、税务、海关、金融等部门,实施“联防”工程。如在清理税收过渡户中通过征收机关、商业银行自查、自律,国库重点检查,全辖汇总核对等形式,共同进行“封杀”清理。同时要积极疏通与政府、财政、税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国库部门能及时准确得到相关部门最新的制度信息,做到在监管中国库部门真正有法可依,以增强国库监管的权威性。

第6篇

一、公务卡制度简介

所谓公务卡,是指中央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一般用于公务消费,也可用于个人消费。公务卡的使用是采取“银行授信额度,个人先行垫付、单位审核报销,财政监控”的操作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预算单位向发卡银行申请办理公务卡,由银行根据个人的收入授信一定额度的透支额,消费支出由个人先行支付,再由预算单位根据消费凭证审核,打印还款明细交由零余额账户报销还款,实现财政对预算单位的实时监控。

推行公务卡制度对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成本。使用公务卡结算,节省了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和保管现金的时间及工作人员预借款再报销的繁琐手续,降低了财务管理的人力和作业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监控交易的有效性。传统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下,资金使用去向透明度不高,现象频发,财务人员对此交易发生的真实性疏于监督,很难用相关制度来约束。实行公务卡制度,可以进一步提升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有效克服现金支付下存在的问题,遏制开假发票、多开、虚开发票等违纪行为,堵塞各种管理漏洞。

二、公务卡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公务卡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公务人员尤其是年龄稍大的人员,对现金结算方式较为熟悉,并不了解公务卡如何使用,往往造成开通公务卡但闲置不用的现象。一些比较灵活的支出没办法处理,成为公务卡使用效率不高的又一因素。再者,公务卡是以个人名义办理,既可用于公务支出消费,又可用于个人消费的信用卡,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还款,会产生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不仅影响此后个人贷款,银行还要加收利息及滞纳金,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公务卡使用受环境限制。当前,我国大中型城市中具备一定规模的商户为了顾客的方便,一般都安装有POS机,这免去了消费者支现的不便和麻烦。但一些中小城市及乡镇级单位,能够接受刷卡的场所相对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商户为了避免成本增加、税赋增高,往往不愿意安装此设备,而宁愿使用付现打折来吸引消费者。即使可以刷卡消费,产生的交易手续费,往往也是摊给消费者,导致消费品价格提高。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不免会使用现金结算。

(三)预算单位报销程序简化、监控不到位。个人用卡消费后,按程序需要将消费发票及POS机小票一并交由财务人员,由财务人员根据银行上传的信息与消费凭证核对无误后根据相关程序给予报销。但在实际操作时,因银行上传消费数据信息需要几个工作日,财务人员本着没问题的心态,只需用卡人员持发票和POS机签购单,就提前为持卡人报销,持卡用途一律填写为还款。这样就无法核实交易的真实性,无法避免“虚开发票、使用假发票等现象,无法实现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公务支出的监控。

三、完善公务卡结算的对策

(一)提高使用公务卡结算意识。各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银行机构应加强公务卡使用的宣传,不仅通过下发公务用卡通知的方式,还应通过网络、报纸等载体多形式宣传公务卡制度改革及公务卡推广的意义及目的。其次,加强培训,使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公务卡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报销操作流程,充分认识用卡结算的优点,并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观念,提高公务用卡的积极性和使用效率。

(二)改善用卡环境,扩大公务卡的使用范围。公务卡结算范围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银行卡的受理环境。各银行及银联机构可联合制定鼓励小商户使用POS机结算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增加POS机结算网点。尤其应开展乡镇地区相关金融卡业务培训,引导小商户接受POS机刷卡的消费模式,提高商户使用POS机的积极性。加强对银行等卡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方便持卡人消费为导向,不断完善公务卡信息系统。并保证及时有效地将公务卡使用数据上传至财政国库支付系统,满足预算单位查询有关消费信息,及时为持卡人办理审核、报销、还款需求。

(三)完善公务卡结算制度,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完善公务卡结算制度,规范预算单位公务卡结算的审批、报销手续,是推进公务卡合理使用的关键点。各预算单位应按照公务卡《管理办法》及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用卡制度以及简化报销程序和责任追究制度。各单位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对持卡人申请报销的公务支出按程序处理:一是必须通过国库支付系统,对刷卡消费的信息进行查询、核对无误后才能给予报销;对批准报销的公务支出,单位按照要求打印还款明细,签发支票交由零余额账户开户银行,由银行将报销款直接打入公务卡账户中;二是要明确报销的时间约束,打消持卡人因报销时间延长造成个人用卡的信用风险,打消职工的疑虑;三是严格还款时间,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各项公务支出,必须按照发卡行规定的时间内到单位报销,因持卡人的原因导致的不能及时报销、利息增加、产生滞纳金等结果,由持卡人承担,因单位报销不及时造成的利息费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信用影响,由单位承担。

(四)加强公务卡使用监督,确保公务卡作用得到发挥。在公务卡改革实施中,必须坚持管理与监督并重,把公务卡支出监控管理作为公务卡改革的重要环节。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在线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排查和纠正,建立公务卡支出日报制度,次日向有关领导报告反映。同时,通过与单位支付数据的对比分析,查找一些隐性、深层次问题和变化,定期提交公务卡支出分析简报,确保公务卡制度到位、执行到位、监督到位,为公务卡的推广使用创造一个更完善的监督管理环境,真正发挥公务卡的意义。

第7篇

    目前,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监督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散监督,二是集中监督。随着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集中监督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模式。2010年11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以下简称监督办法),在监督理念、定位、目标、程序等方面均做了重大修改,使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具体操作流程或实施细则,使监督工作出现很多难点和问题。

    (一)缴存款考核监督缺位

    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缴存款考核包括财政性缴存款考核和一般性缴存款考核。国有商业银行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由总行统一进行考核,基层人民银行主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和农村信用社的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进行考核。一方面,现行基层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考核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依据商业银行、信用社每旬报送的日计表、业务状况表考核,且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信用社所报送的报表仍是手工填制而成,大大降低了报表的可信度。有些商业银行、信用社为了增加其日常可用资金,有意降低日计表各科目余额,或设立二级科目,从而达到向人民银行少缴、漏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目的。对商业银行、信用社的日计表缴存科目余额,事后监督部门难以保证其准确性、真实性,只能照表行事,监督乏力。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事后监督子系统对农村信用社缴存款考核存在缺陷。农村信用社一般性缴存款不足时,事后监督子系统没有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不足提示,营业部门将缴存款不足情况反馈给信贷部门,由农村信用社依据缴存款准备金不足金额和罚息率填制一般性罚没款票据入账后,事后监督部门才能发现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不足问题,造成被动监督局面。如果核算部门或信贷部门存在漏罚问题,事后监督部门无据可查,造成监督缺位。

    (二)监督子系统存在功能缺陷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日常会计核算数据备份量较大,须定期由会计、科技和营业部门进行维护——删除前期已刻录的备份数据。一旦发生此项操作时,事后监督子系统在日常监督网点柜和联行柜重要空白凭证上便会出现上一工作日已监督过的重要空白凭证数据,与当日重要空白凭证发生额不符,需事后监督人员人为干预,再次监督上一工作日发生的重要空白凭证数据,造成了事后监督情况报告表中重要空白凭证监督项发生业务笔数与当日实际发生笔数不符现象,事后监督工作人员只能手工制表说明情况,逐柜组标注上日核销重要空白凭证号段,监督主管签字确认,并附在监督情况报告表后注明监督情况。这一方式一旦形成规律,将产生对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监督审核不严或监督不到位问题。

    (三)电子对账系统制度跟进滞后

    2009年下半年,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在全国银行间已经全面运行,实现了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之间电算化对账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但从两年来的监督情况来看,《办法》存在一些制度缺陷。一是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与《办法》要求上存在不明确事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在信息查询、申请维护等模块中提供了输入打印功能,但目前《办法》没有规定事后监督部门每日应打印的报表种类,一旦对账出现某种问题以及监督超期、对账不一致等情况,备查资料将无法可查(内部网上对账无法备份);二是《办法》中未明确对账问题处罚部门。《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开户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视其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暂停办理其会计核算业务”。而目前上级行没有明确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制度跟进措施比较滞后,导致对账出现问题时部门之间出现推诿,使部分对账制度难以执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银行的公信力。

    二、加强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监督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建立健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监督体系,重点规范会计核算监督考核行为,使会计核算监督步入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缴存款考核体系

    一是针对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和信用社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考核缺位情况,建议总行尽快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财政性存款法律保护,并统一规范财政性缴存款科目,加强对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科目管理,同时要不定期对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行为进行检查,对出现迟缴、漏缴或不缴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确保国家债权人利益以及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二是建议农村信用社上报日计表考核存款准备金时废弃现行的手工汇表方式,统一使用核算系统打印的报表,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少缴、漏缴等差错。

    (二)研发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实时综合监督系统,理顺监督时差和监督无力问题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会计核算系统的发展需求,建立与国际会计体系接轨的长效监督机制。总行应结合公允价值的参考条件,尽早研发出综合监督系统,既满足即将上线运行的《中央银行会计数据集中监督管理系统》会计核算业务要求的实时监督内容,同时又能符合监督检查部门业务监督需求内容,保证实时监督与业务发生同步、监督信息调阅便捷、监督共享机制管理顺畅。

第8篇

【关键词】PLC;DCS控制系统;污水处理;技术应用

污水处理是根据生产工艺、设备材质、水质条件,采用相应处理方法的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PLC的DSC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改善水质,提高水质,达到循环使用水资源的目的。

1.生产工艺简介

根据不同性质的行业对其污水处理的工艺要求,一般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生化处理法。基于PLC的DCS控制系统是工控机显示工艺流程、报警信号等为上位机,PLC控制为下位机,控制仪表等设备为现场控制单元的污水处理控制系统。

2.DCS控制系统选型及硬件配置

2.1 DCS系统的选型

制药厂污水处理采用的是生化法,在工程设计中应用基于PLC的DSC控制系统自动完成水处理的全过程控制。

2.2基于PLC的DCS系统

传统的DCS实现连续物理量的监视和调节,是针对流程工业的仪表控制系统发展起来的;PLC是针对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开关量的逻辑控制。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现在已经形成多台PLC相连的较大控制系统。单台PLC控制系统与多台PLC控制系统有所区别。在网络上连接在线的通用计算机,实现系统组态、编程和下装以及在线监视被控过程的状态。在PLC中增加模拟量I/O接口和数值计算功能,可以完成逻辑控制和模拟监测、控制和混合控制的功能。把专用网络改为通用网络,使PLC和其他计算机系统集成组成大型的控制系统。

2.3 AC500系统简介

由CPU、通讯模块、CPU底板、I/O模块和端子板、FBP接口模块和端子板、CPU底板等组成。CPU的PM571、PM581和PM591三个不同等级均带有LCD显示、操作按键、SD卡的扩展口和集成串行通讯口。CPU可直接插在选择集成以太网或者ARCNET网络接口的CPU底板上。CPU上除了有集成的通讯接口外,还有扩展4个扩展通讯接口。这4个通讯接口可扩展为任意的标准总线协议。输入/输出模块有模拟量和开关量两大种类。CPU本地和通过FBP分布式扩展的子站,可最大扩展到7个输入/输出模块。每个输入/输出模块均可直接插到端子板上AC500ControlBuilder编程可支持功能块(FBD)、语句表(IL)、梯形图(LD)、结构文本(ST)、顺控图(SFC)五种不同的编程语言这套软件可完成AC500系统包括所有总线接口的全部设置,并且还有全面的自诊断功能、报警处理、可视化调试工具和开放的数据接口。

2.4污水处理厂DCS系统配置及构成

根据工艺流程、控制点、现场设备的安装地理环境,设计人员一般采用先进的管理控制技术,包括控制层、监控层、管理层三层进行有效得检测和控制。控制层是指用可编程控制器作为底层控制中心,分别对排污设备、监测点控制、检测,采集信息。PLC是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集电控、电议、电传为一体的工业控制装置,成为现代工业三大支柱之一。PLC网络和个人计算机连接,可以向用户提供工艺流程图显示、动态数据画面显示、报表编制、趋势图生成、窗口技术以及生产管理等内容,实现一台或多台计算机对PLC进行监控、管理,它以功能强、可靠性高、适应性好、模块化结构等优点在工业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PLC已经发展成为集各种控制、运算、通信为一体的功能强大的控制器。在泵房内设有控制室作为监控层。监控层带有视频监控,监控整个泵房内每台泵和格栅机的运行状态;由PLC模拟输入模块进行数据采集,实行监控处理过程;同时将信息上传污水处理监控中心,污水处理监控中心指令下传各PLC控制器,再由PLC控制各个设备。管理层在污水处理厂远程监控中心进行。所有采集的数据通过虚拟局域网远程通信传输到监控层桌面个人计算机,再通过RS232通信模块发送控制命令给PLC,完成水泵的启动和停止控制。

3.自控系统功能

3.1监控软件

在windows2000操作系统上,以S7―300PLC为主控器、step7为控制器编程软件、Simatic Wincc6.0+SQL SERVER2000为上位机组态监控软件的二次开发组态形成部分自动控制系统,MACSV DCS形成另一部分自动控制系统,从而组合形成企业一体化系统网络结构。 DCS、PLC等设备并入企业网和INTERNET过程中,OPC技术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广泛采用的技术手段。

3.2控制方式

DSC控制系统主要从电气部分、PLC程序开发、上位机监控软件开发三个部分进行污水处理自动控制。整个控制系统分为现场级、控制级、管理级三个级别,工程强大、运行可靠、操作方便。集中控制各个分站设备的运行状态,手机现场数据;接受管理层设置的参数或命令,控制污水处理生产过程,将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参数、运行状态等信息输送到管理层。控制系统除了能够完成基本功能,还具有控制操作、显示功能、数据管理、报警功能、打印功能等。操作人员在中心控制室实时控制被控设备;用图形实时显示各个现场被控设备的运行工况;根据不同运行参数的变化快慢和重要程度,建立生产历史数据库;某一模拟量测量值超过给定范围或某一开关量阀发生变位发出不同等级的报警;打印报表和图形。

4.工程效果

某污染处理厂采用分级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对工艺过程进行集中管理、分散控制。设计人员利用电信的虚拟专用网络VPN作为整个系统的通讯网络,满足不限距离、不限泵站和水池数量的要求,所有的控制和看管工作均由PLC和计算机远程自动完成。该系统实现了客户端操作,使客户端机器协调工作,提高整个排污系统的工作效率。整个系统运行中,节省大量资金,减少人员编制,提高管理,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污水来源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医疗污水四类。污水处理工艺上包含曝气生物滤池、SPR、A/O法、MBFB膜生物等。沈阳新华根据提供不同工艺下的污水处理过程,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和模块化结构。此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调试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效率高、故障率低,污水处理效果好、便于操作与维护等优势。

SBR污水处理厂的自动控制系统由三级分布式控制系统组成。监控管理,通过中央控制室的操作站完成。选用工控计算机,以TCP/IP工业以太网与PLC系统通讯, 实时监视全厂工艺参数变化、设备运行、故障发生等情况,同时负责日常报表打印、事故打印和数据记录等。过程控制,按场区配置分站,以AC500PLC系统作为现场控制核心,通过CS31网与所属分布I/O通讯对流量、液位、pH值、电机等参数进行采集、控制,由现场的各分系统或成套设备的控制系统实现。单机就地控制采用ABB公司的AC31系列产品组成分布I/O,采集现场参数,并且执行上一级PLC主站的控制命令,通过现场电气控制系统完成。

5.总结

PLC控制系统满足污水生产工艺的要求,避免功能浪费、降低系统造价,便于调试和维护,成为编程语言和系统结构统一性的控制器。在计算机科学不断地发展的同时,科研人员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功能,扩大污水处理系统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彤著.DCS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8.

第9篇

关键词:小直径;水泥搅拌桩;防渗墙;质量控制;参数计算

1工程概况、设计指标

1)黑龙江省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施工第四标段小直径深层水泥搅拌桩防渗墙防渗处理10处,总长度3350m,共56318m2。布置在桩号59+600-59+800、70+600-70+900、71+200-71+800、71+800-72+400、72+400-72+900、73+900-74+050、74+700-75+000、76+300-76+600、76+600-76+800、76+800-77+000。2)小直径深层水泥搅拌桩防渗墙采用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要求防渗墙厚度≥30cm,抗压强度≥1.0MPa,渗透系数<A×10-6cm/s(1<A<10),渗透破坏比降>200,水泥掺入量7%-20%,实际打桩时根据试验确定。3)设计水灰比取值范围为0.8-2.0,实际情况可根据土料性质、孔隙率、土层含水量及室内试验数据初步确定水灰比,施工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修正后确定最终水灰比。4)桩与桩的交合搭接长度≥5cm,且垂直偏差≤0.3%。5)如果施工过程中因特殊情况而造成停浆的,应如实记录停浆原因、时间和深度。若中断供浆后24h内恢复输浆,重新喷浆时应将桩机钻头下沉到停浆面以下50cm处喷浆并搅拌;如果停止供应水泥浆液超过24h的,则应按施工缝进行处理,即和前一根桩进行对接,待墙体具有一定强度后,先在接头处钻孔,然后再灌注水泥浆进行连接处理。6)防渗墙检测应按《深层搅拌法技术规范》(DL/T5425—2009)规定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检验标准进行。

2监理审查开工条件及控制程序

1)监理督促施工单位对原材料进行取样试验,经有资质的单位检验合格后方可在本工程中使用,监理进行平行试验。2)施工单位先确定室内试验参数,然后再上报试打桩方案。3)根据试打检测结果上报打桩工艺方案,监理进行审查、批复。4)承包人必须根据监理批准的施工方案组织技术交底和施工。5)测量控制网点移交。6)督查施工单位的人员、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措施、环境等方面的落实情况。7)下达工程开工令。

3施工过程控制

3.1桩(孔)位、桩直径、桩机架垂直度等质量控制1)承包人应及时向监理机构上报测量放线结果,监理工程师及时审查、复测,复测合格后才能同意进入下道工序施工。2)桩机就位或开转前,施工单位质检员、机组负责人、各操作工人必须到位,不然不得开工。3)监理机构督促施工单位定期检查、维护机械设备,发现问题时要求施工单位及时处理或更换零件。每个班次应对搅拌钻头外径进行检测,凡桩径负偏差大于3%的必须更换,对生产不到一个班次就磨损达4%的搅拌钻头不得使用。4)监理应随时检查、测量桩(孔)位及桩架垂直度,并把桩(孔)误差控制在20mm范围内,桩架垂直度误差控制在0.3%以内,若超出偏差范围则不得开工或立即停止钻进进行调整。3.2浆液质量控制3.2.1原材料质量控制监理应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原材料理化检测、进场报验和使用登记制度。本工程使用的袋装水泥,施工单位自检按同批次、同品种、同规格每200t取样检验一次,不足200t的也应取样检验。施工中,监理对承包人的自检进行见证取样、送样封存,凡是见证取样、送样封存的应在送检单上签字确认;同时结合监理取样平检进行复查,监理平检取样频率为施工单位的5%,对于不足200t的也应抽样试验。本工程所使用的水泥不得超过3个月,且施工过程中不得有结块现象。任何未按合同规定的程序、方式、方法、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取样检验的材料和经验测不合格的材料,均不得在本工程中使用。3.2.2浆液性能控制水泥浆的配制按试打桩方案中的参数且经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的配比数据执行。水泥称量误差控制在1%之内,每次调配的水泥浆均须用比重计测定其比重,并作好记录。水泥浆液使用过程中应不间断搅动,保证其均匀性,避免沉淀。水泥浆存放温度和使用的有效时间应符合如下规定:①水泥浆温度宜控制在5-40℃范围内;②当气温<10℃时,不宜超过5h;③当气温>10℃时,不宜超过3h。施工中有超出以上规定的应按废水泥浆处理。3.3施工工艺控制1)本工程选用单头钻机,钻头直径为450mm,钻头直径叶片每班次或每单元均进行检测一次,偏差控制在负3%以内。根据设计要求计算出桩间搭接长度≥12cm,即桩钻孔圆心距为33cm。2)本工程钻进(或提升)速度控制在1.0-1.2m/min,输浆量35-45L/min。实际施工中钻头下沉速度、提升速度、搅拌次数应符合试打桩方案确定的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工艺要求,偏差控制在5%以内。3)当桩机钻头钻进到设计深度后,应保证在桩底喷浆并搅拌≥30s,使水泥浆完全且均匀达到桩端,确保桩端头质量;实际打桩时停止喷浆面应高出设计桩顶标高50cm,但是当喷浆口提升到设计桩顶标高时,应停止提升,保证正常喷浆并搅拌10s以确保桩顶质量。4)水泥浆使用过程中应严格过滤,保证其质量。喷浆压力应稳定在0.4-0.7MPa,且喷浆过程必须连续均衡。如果水泥浆因故中断供应,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将喷管下沉至停供点以下50cm,待恢复供浆时再旋喷提升。当停止喷浆超过30min时应对喷浆泵和输浆管路进行清洗。5)打桩中监理人员应随时检查水泥浆质量和比重(≤0.02g/m3)、桩(孔)位偏差(≤20mm)、垂直度(≤0.3%)、桩深(不小于设计深度)、各种自动记录仪器和施工人员记录的数据应真实、准确、可靠,并保证其及时性、连续性、完整性。3.4小直径深层水泥搅拌桩防渗墙接头部位质量控制以及施工不良的情况处理1)桩间先后搭接时间不应超过24h,如因特殊情况超过24h时应对此桩先进行空钻留出榫头作为施工缝处理。如果中断施工时间过长,与其后续桩无法搭接,承包人应上报处理方案并得到监理工程师核准后,才能采用局部补桩或注浆办法。2)在打桩过程中,若碰到地下管涵、电缆、漂石等构筑物或障碍物时,应及时查明详细情况,在其两边的搅拌桩完成后,采用高压喷浆法或其他处理方法对其周围及上下地层进行封闭,确保防渗效果。3)在打桩过程中假如出现大量溢浆情况,则应在保证水泥掺入量的前提下适当变动水灰比、输浆压力、下沉速度。如经上述调整仍然达不到设计或规范要求,则施工单位应及时报告监理机构,必要时由设计方提出处理方案。4)假如在打桩过程中出现钻头未达到设计深度、旋转速率过快或过慢、提升过快等不良情况,均作为不合格桩,必须重新补孔打桩,补浆办法和补桩情况应及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5)承包人不论何种原因造成桩的误差超过设计或规范要求时都必须加补搅拌桩或采取其他工法补桩,加补工艺必须报监理工程师审批。3.5施工及监理记录1)在施工过程中,承包人应按规范要求批准或监理统一制定的表式记录打桩过程,记录应保证及时性、有效性、真实性。桩高程记录误差不得超过10cm,钻头下沉速率和提升速度记录误差不得超过5s。2)现场监理人员应及时检查工程质量情况并按监理记录表要求填写打桩记录,同时对相关参数进行平行检测、记录。

4水泥掺入量、水泥浆比重等参数的确定

4.1计算理论1)土的质量根据勘探报告数据取值,如无勘探数据(土的质量一般为1.6-2.0t/m3),工程中常取1.8t/m3;水泥掺入量=土的质量×水泥掺入量百分比(t/m3)。2)每米水泥用量=水泥掺入质量×桩截面积×1m(单桩截面积=πR2)。3)水泥浆比重=水泥浆质量÷水泥浆体积4)每米段水泥浆用量=每米水泥用量×水泥浆单位体积4.2本工程示例1)本工程水泥掺入量为14%,土质量取1.8t/m3,水灰比取1.0,单头小直径钻机,桩直径450mm。2)水泥掺入质量=1.8×14%=0.252t/m3=252kg/m3;3)换算成每米水泥用量=252×(3.14×0.225×0.225)×1=40.06kg4)水密度取1t/m3,水泥密度取3t/m3。当水灰比为1.0时,水与水泥混合物质量=1+1=2t,水与水泥混合物体积=1/1+1/3=1.333m3,所以水泥浆密度=2/1.333=1.500t/m3。5)每米段水泥浆用量=40.06×1.333=53.40L6)结论:当水泥掺入量为14%、土质量1.8t/m3、水灰比为1.0时,水泥浆比重为1.500g/cm3,每米(按桩深方向)水泥用量为40.06kg,每米段水泥浆用量为53.40L;1kg水泥可以拌制水泥浆1.333L,即1t水泥可拌制水泥浆1.333m3。

5质量检验和实验检测成果剖析

5.1质量检验

1)施工前在桩中心插桩位标,施工后将其复位,以便验收,桩位偏差不超过20mm。2)桩顶(底)高程根据钻杆入土深度及平台高程测量、推算,本工程桩顶高程均超过桩顶设计标高0.5m,桩底标高均不应高于设计高程。3)施工前,每根桩均用线垂或测斜仪检查导向架和搅拌轴的垂直度,偏差不均未超过0.3%。4)墙体连续性、渗透系数、抗压强度、墙体厚度检测频率为300m-500m取样一组,采取开挖检查和钻孔取芯。

5.2检测实验结果剖析

成桩28天后,对墙体进行开挖检验,墙体无蜂窝、孔洞现象,墙体连续性、成墙最小厚度、墙体搭接尺寸、桩位偏差等指标均要满足设计要求。施工单位自检水泥土抗压强度12组,检测数据在2.4MPa-4.3MPa范围内;监理单位抽检3组,检测数据在1.9MPa-2.6MPa范围内。水泥土抗渗施工单位自检13组,检测数据在5.34×10-7-6.08×10-7cm/s范围内;监理单位抽检3组,检测数据在3.35×10-7-3.67×10-7cm/s范围内。根据检查、检测试验,可以得出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参数确定正确可行。

6结语

小直径深层水泥搅拌桩防渗墙水泥掺入量、水泥浆比重等参数的确定是以单头钻机施工为基础的,每幅桩的截面积为πR2。如果采用同轴双头钻或同轴多头钻时每幅桩的截面积应扣除双头或多头的交叉面积,即采用SMW工法计算每幅桩的截面积,但此法计算比较繁杂,为有效截面积理论计算参数,未考虑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施工的称量误差、施工损耗、以及冒浆浪费等。所以建议在实际施工中,同轴双头钻(或同轴多头钻)每幅桩的截面在单头桩截面积基础上直接乘以倍数,即双头桩截面积为2πR2(多头钻桩截面积为nπR2),不扣交叉截面积。此法虽然与采用SMW工法计算数据相比稍大,成本相对较高,但是从监理控制和确保工程质量角度出发,更能保证工程质量。

作者:陈勇 单位:江苏淮源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第10篇

(一)社会信用观念淡薄,支付结算监管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初期,信用制度尚不健全,信用观念比较淡薄,信用缺失及信用扭曲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少数单位和个人为最大限度的谋取不法利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逃贷、躲债、偷税漏税。表现在支付结算方面主要是利用银行账户逃废银行债务、洗钱,金融票证诈骗,随意拒付、无理退票以及恶意签发空头支票等。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给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监管部门增加了工作量及监管的难度,牵扯了人民银行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事实证明,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保持稳定健康的支付结算秩序就无从谈起。

(二)重视不够,支付结算监管缺乏强有力的认知基础。

人民银行对支付结算的监管必须以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柜面审查及其系统内的业务管理为基础,片面强调人民银行的监管作用无助于支付结算秩序的根本好转。目前,商业银行部分分支机构人员受利益驱动或迫于系统内部考核奖惩制度的压力,在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过程中明显存在重服务轻审查、重与客户保持一团和气而忽视对客户违反支付结算纪律行为进行控制的情况。其上级行出于同样的目的,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支所属机构存、贷款任务完成情况及经营效益的考核上,对支付结算方面发现的问题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公然采取纵容教唆的态度。而作为支付结算监管的最后一道闸门,长久以来,不少人民银行分支行从上到下均形成了一思维定式即:金融监管仅仅是金管、外管等少数几个所谓“监管”部门的事情,作为具体承担支付结算监管职能的会计部门,其主要工作只应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这一认识误区的影响下,不仅例行的金融监管工作会议会计部门被拒之门外,有时连相关制度明确要求会计部门参加的,诸如对商业银行新设机构的审批及牵涉到支付结算内容的现场检查等活动,也难见会计人员的踪影,严重影响了会计部门支付结算监管职能的发挥。当然,这其中并不排除少数会计人员囿于陈旧观念的束缚或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主动放弃或放松了对支付结算的监管。观念上的不解放与思想上的不重视是当前支付结算监管最大的制约因素。

(三)法规制度不完善,弱化了支付结算监管的效力。

健全完善的支付结算法律法规是支付结算正常有序进行的根本保证,是人民银行据以实施支付结算监管的出发点与准绳。目前,我国相关的支付结算法规尚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有的法规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如按《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人民银行可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违反支付结算制度的行为给予警告、记过等处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执行到位;有的法规条款与其他的法律法规相冲突,比较典型的如《支付结算办法》允许人民银行委托商业银行对违反支付结算纪律的客户进行直接处罚的条款与《行政处罚法》相冲突;《信用卡管理办法》中有关公司卡使用范围的规定与《支付结算办法》不一致以及《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示催告”制度与《票据法》规定的银行汇票划款方式之间存在冲突等。还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需要,如1994年制定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对开户主体、开户条件、开户程序、账户设置种类、账户管理手段的界定等与现实的经济生活相脱节,无法满足账户管理的需要。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至今尚有一些支付结算中的风险点及新兴业务仍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约束,如对大额支付、电子支付工具及网上支付业务的监控等。由于无法可依或法制不健全,金融机构各行其是,极易引发各种结算纠纷及资金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监管的效力与权威。

(四)监管手段与监管方式落后,制约了支付结算的监管效率。

近几年来,金融电子化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支付结算工具不断推陈出新,支付结算手段日益现代化。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监管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上,仍局限于查帐簿、翻传票或者粗略审查商业银行报送的各种报表,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不佳,在各金融机构会计结算普遍实现电子化的情况下,很难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与隐患。由于监管手段与监管方式明显滞后于科技发展与业务创新的步伐,支付结算监管人员在履行监管职能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也给犯罪分子利用结算工具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监管力量薄弱,削弱了支付结算监管的力度。

就人民银行目前的管理体制来看,中心支行及县支行均没有设置专门的结算管理部门,结算管理职能主要由会计部门来承担。由于该部门还同时承担着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甚至是国库业务,有限的人手只够应付日常的核算、清算等具体事务,很多情况下无暇顾及对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进行监管。除此之外,监管力量的薄弱还突出表现在人员素质的欠缺上。各级行特别是基层行尤其缺少既懂经济、金融知识,又懂会计业务知识,既懂法律、计算机知识,又熟知商业银行结算业务流程的复合型结算监管人员,这无疑会影响到监管的实际效果与权威性。

(六)执法不严,查处力度不够。

作为支付结算监管的一个重要手段,对金融机构及支付结算当事人违反支付结算纪律的行为进行处罚,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规范运营,保持良好的支付结算秩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少数人民银行的分支行认为实施处罚于己无益,采取息事宁人的消极态度,在决定是否处罚或如何处罚时常常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分支行则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在百般无奈之下,不得已放弃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由于违规不究或执法不严,长此以往势必造成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个人对支付结算法律法规的漠视,最终给人民银行的监管权威及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七)支付结算安全管理难度较大。

支付结算安全管理是支付结算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地方的支付结算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滞后,执行不严,事后监督弱化;票据防伪辩伪技术落后,犯罪分子利用假票据诈骗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没有得到人民银行批准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擅自推广应用新的业务与支付结算工具;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支付结算纠纷转嫁到商业银行,干扰商业银行的正常工作;电子支付工具的应用及网上支付业务的发展缺乏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等。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及技术控制手段的不完善,支付结算安全管理正日益成为支付结算监管的一大难点问题。

二、解决的措施与对策

(一)加快培育社会信用。

建立规范完善的社会信用监控体系,抓紧开发建设包括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个人征信系统、支付信用监测系统和支付交易监测系统在内的社会信用监控体系,全面记录和反映包括无理拒付票据、签发空头支票或利用银行账户逃贷、逃债、漏税逃税、洗钱等不良信用信息,并在法律规范下向银行、司法部门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建立支付结算“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违反支付结算纪律的银行、企业及个人名单,力争营造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良好的信用氛围,以促进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对支付结算的监督与管理。

人民银行结算监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监管中的“过滤网”作用,要督促其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在为客户提供热情周到服务的同时,绝不能放松柜面监督审查及对违反结算纪律行为的控制。要建立支付结算监督管理目标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人民银行各级领导也要转变思路,将支付结算监管作为金融监管及创建金融安全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新设机构的审批,对商业银行机构的年检以及涉及支付结算内容的现场检查等方面听取支付结算监管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吸收该部门的人员直接参加。商业银行的会计及支付结算工作达不到人民银行制定的标准的,不予批准其新设机构或通过年检。支付结算监管人员更要更新观念,从维护经济及金融秩序的高度认识和理解支付结算监管工作,理直气壮地履行监管职责。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支付结算法律法规体系。

组织对支付结算方面的法律、法规及业务规章进行清理。该修改的要修改,该补充的要补充,该废止的要废止,确保政策的透明、统一与实用。对于部门业务规章有关条款与法律相冲突的,人民银行应根据法律对规章作适当修改;对于不同业务规章对同一指向规定不一致的,应尽快予以统一;对于法规措施规定模糊的,应以发文说明或制定实施细则等形式加以明确。为突出支付结算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当务之急还应制定并颁布包括《支付结算管理条例》、《违反支付结算制度处罚条例》、《银行账户管理条例》及《电子货币支付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进一步加强对支付结算的管理,堵塞监管方面的法律漏洞,使人民银行的监管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四)切实加大支付结算监管的科技含量,提高监管效率。

随着支付结算业务电子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监管的手段与方式必须进行变革。要建立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与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电子联行(汇兑)系统、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联结,实现对支付结算状况的实时监测与控制,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与倾向性的问题。要善于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辖区支付结算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为金融机构解决结算纠纷、防范票证诈骗等提供虚拟平台。

(五)改进监管方法,建立支付结算综合监管体系。

建立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相结合,部门监管与社会监督相补充的支付结算综合监管体系。实行重要支付结算信息定期报送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支付结算报表的格式和内容,确保报送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实用。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支付结算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向社会公布结算举报电话,认真受理并妥善处理各种结算举报,以维护正常的支付结算秩序。

(六)改革管理体制,充实支付结算监管力量。

鉴于人民银行分行、中心支行及县支行一级的会计部门既具有服务职能又承担监管职能,业务指向既对内又对外,不利于分清职责、突出重点,可考虑改革现行的“倒金字塔”型的支付结算管理体制,将结算监管职能从会计部门分离出来,在分行、中心支行及县支行单独设立支付结算管理处(科、股),分别对口上一级的支付结算监管部门开展工作。各行要选拔知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从事支付结算监管工作,必须强化支付结算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结算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

(七)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必须充分认识违法不究、执法不严、厚此薄彼对今后支付结算监管工作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立足长远,顾全大局,敢于动真碰硬,依法办事。要建立结算监管监督制约机制,由监察、内审等部门组成结算监管评议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结算监管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并坚决追究徇私枉法、消极执法监管人员的责任;要制定和完善切乎实际的取证程序与处罚措施,便于结算监管部门的操作。如应允许监管人员使用录音摄像器材现场取证,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违反支付结算纪律的行为,可给予停止其办理某一项或全部结算业务的处罚等。只有当处罚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违法所带来的利益时,法律条文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威严,才能有效打击和遏制顶风作案、铤而走险者的嚣张气焰。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社会保险基金 监督和统计

一、引言

在我国医疗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浪潮下,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规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据了解,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年度收支规模高达数千亿元,仅湖南省省级范围内的医疗保险基金年度收支规模就可达到上百亿元抑或数百亿元。日益扩大的基金规模一方面增加了诸多的基金财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提升了对基金的规范管理以及安全运营的要求。就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而言,绝大部分企业不重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中的应用。针对上述情况,相关单位要重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中适当的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确保工作人员和人民的合法权益,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概况

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中应用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借助金保工程网络这个媒介完成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主要的落脚点是准确处理对工作人员和投保人员的财产安全工作。在处理的过程中采取的手段主要是:信息化利用体检同步进行的操作理念,借助二代身份证扫描将进行工作人员和投保人员的个人信息录入计算机,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各种相关项目的监督和统计工作。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当下使用较为广泛的“客户端/服务器”的运行模式实现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具备自己的服务器设备,每一个环节又通过自己的客户端进行各项工作,工作人员所进行的任何操作都是在特定的网络内完成的,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同时使软件运行的流畅性有所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诸多数据访问控制方式混合多系统的访问协调控制实现的。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一方面可以降低重复性操作;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各项工作事件的安装多是随情况变动的,在进行具体的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某些操作的重要性予以说明。

三、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的过程中,有效的应用信息化管理看上去是一项较为简单的工作,其实不然,其所涉及的内容和操作均较为复杂。各项工作的进行都需要同时达到相关规范和灵活性、简单性的要求。在确保详细调查的前提下,需要借助相关的具体操作过程,对各项工作和检查工作加以细分,形成比较严密且全面的工作流程。在对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之后,参照数据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比较细致的划分,选择比较适合的处理办法对问题加以解决。

信息化管理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的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较为先进的工作事件数字模型,有效的确保工作的精度。第二,对信息的采集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完成。第三,真正实现了全文检索功能。第四,可以保证对数据的应用渠道是跨平台的。第五,在具体操作中实现了数字化,降低了由于人为操作所引起的差错以及疏漏。第六,财务审核工作的进行达到了各种监督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的紧密配合。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中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尽量简化操作。在财务管理窗口可以查阅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基金收入相关的信息,例如,参保单位的人数、人员异动,缴费基数等信息。第二,与基金支出有关的信息,例如,定点医院医疗总费用中应由基金支付的“统筹支付”、“大病互助支付”、“公务员补充支付”等费用,此外,还包括应由个人自付的“起付线部分”、“比例自付部分”等内容。财务人员需要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里采取较为简化方便的方式进行基金收入、支出核算。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基金的拨付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简化,出纳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窗口查阅流入出纳岗位的拨付清单,并能套打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电汇单、银行进账单等。网上银行开通后,银行票据就不用打印了,参保单位和个人可以足不出户地办理缴费和领取保险待遇。

(二)保证环境安全。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财务人员电算化上岗证书上岗,并在建立健全财务体系的前提下,对财务会计岗位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设置,遵照以岗定人,责、权、利细分的原则,制定各岗位责任制。此外,还需要安排专业计算机人员负责维护财务系统。出于保证计算机系统整体的安全运行,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专机专用,对硬件和软件做好充分的安全措施。安全问题是一项涉及十分广泛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采取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做到逻辑严密。在进行系统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做到逻辑严密。不可以单纯的因为操作方便而增加操作员工作的随意性,例如,在出现错误操作之后通过修改库存收据,可重复打印,没有手续随意做退款处理等,将会导致新的管理漏洞的出现。

(四)注重法制、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业务学习。确保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就需要一支精通专业知识、掌握政策法规、了解经营管理的财务队伍来支持。财务部门应该制定财务人员短、中、长期培训计划,对财务人员分期、分批进行短期培训或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聘请院校教授和资深财务管理者,给财务人员“充电”,定期与外省同行开展财务管理交流,开阔财务人员视野,更新财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达到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的规范化,降低由于人为操作造成的误差,有效的提升监督和统计工作的质量。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有效应用信息化管理,能够为企业创设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蔡立平.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途径[J]. 职业, 2013, (1): 115.

第12篇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 国库集中收付; 绩效评价; 预算管理; 支出监督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的弊端逐步凸显。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定义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在财政部门单设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实践,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逐渐得到显现。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会计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四)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会计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非税收专户,不得进入会计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初始阶段,必然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统管单位来讲,撤消会计机构后,就会忽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则受到影响;其次,就会计中心而言,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加之会计中心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再次,财政部门由于长期重视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分依赖会计中心,导致财政管理弱化,监督力度不够。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上的偏离

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实行领导“一支笔”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会计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同时,会计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而会计中心的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管理理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会计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会计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使会计中心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四、对于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的财务职能。而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更应重视财务管理,加强报账工作,提高报账会计整体素质是强化财务管理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财政部门及单位应切实抓紧报账会计的培训和教育,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知识。通过一系列制度,制约报账会计的工作行为,保证报账会计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二)构建新型的财政稽查监督机制,建立财政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部门

新型的财政稽查部门,通过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可以对经费支出的内容及时进行分析,找到相对比重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特殊专项经费跟踪调查,实地实时监督;也可以通过上下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查找经费支出的不合理成分,分析原因,加以纠正;还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将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和管理建议等会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各部门。提高财务的透明度,让群众来监督,让社会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三)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由于资产的使用是一种消耗而不是经营行为,因此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安全和完整,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和有效利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单位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财政部门、会计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四)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科学预算进度

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五)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有机结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将二者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是勿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仅仅是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而且是对传统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打破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格局,也是落实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核算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实施打下基础,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 陈钢敏.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对策[j].财会通讯,2005,(10):82.

[2] 任芳.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专柜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