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励志心得体会

励志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10 16:02:28

励志心得体会

第1篇

在同一片蓝天下,同样吸收阳光,同样吮吸雨露,却总有参差不齐的小树,或许是先天不足,或许是后天悬殊等,正可谓是十指没有并齐的道理。的确,本学期四年级学生现况正是参差不齐。

本学期以来,我了解到有xxx、xxx等10位同学在语文这一科上感到很困惑。我想可能是先天不足,从启蒙时基础就不好,也许是因老师的言语不习惯,也许是不适应其环境,也许是因思想焕散,长期不认真对待学习,导致这些同学意志薄弱,对学习失去信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讲小话,做小动作,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落后于其他同学,这是其外在原因。内因决定外因,那么其真正内因是什么呢?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每个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情况:xxx不会拼读汉字,阅读与写作能力差,记忆力差,要求背诵的难以完成,写字潦草;xxx基础差,不会拼读汉字,要求背诵的也难以完成;阅读能力偏中;谢威不会拼读汉字,判断力差,写作能力差;xxx基础差,不会拼读汉字,阅读与写作能力差,要求背诵的也是难以完成;xxx没有逻辑性,智力差,要求背诵的同样难以完成;徐清福基础差,不会拼读汉字,要求背诵的也是难以完成,阅读与写作能力差;冉松林难以完成要求背诵的知识,写作能力差;林怡洁难以完成要求背诵的知识,阅读与写作能力差;黄豪不会拼读汉字,写作能力差;洪清镱基础差,不会拼读汉字,要求背诵的难以完成,阅读与写作能力差。针对他(她)们这些病状,也成了我们老师的心病。

老师也要当一当啄木鸟医生,对每个病人对症下药。我是这样诊治的:有的是每天定时的利用课余时间给其纠正拼音(谢威、黄豪等),有的是定时的抽查背诵(xxx等),有的是个别指导写作(冉松林等),还有的是个别指导完成作业,巩固基础(xxx、徐清福等)。我希望像孔子一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然而,往往由于种种能原因,而常常不能按计划实行,以致成效不明显。

除了针对他(她)们各自情况诊治外,还需要以慈祥的目光、柔和的言语耐心引导,课堂上重视和鼓励学困生,严格要求他们,用公正的态度去消除优生对差生的歧视或其他同学的嘲笑。另外,与学困生多散步,多聊聊天,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是必要的。林怡洁、xxx等课间能随意与我聊天,同时学习上有了很大的积极性。

总之,要用心灵的温暖去诊治他们心灵的缺损,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空白。因为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由于差生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差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更多的真情,用温暖的爱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挚诚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但愿能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20 — 0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精神,为积极应对高职院校部分大学生出现的精神萎靡不振、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失、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笔者将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现状做展开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期对高职院校在励志教育方面教育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 高职院校励志教育的涵义及内容

励志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人、引导人、成就人的教育事业中发挥了无法取代的功能。然而,必须要承认的是,励志教育目前在学科建设上,依然在相关学科和领域中孕育成长着,还没有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独立学科体系,还缺乏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规范的学科体制。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励志教育主要涵盖励志文学、励志音乐、励志影视、励志讲座等内容。笔者认为,励志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的,其中学校教育是主要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励志教育主要存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

笔者综合学术界研究成果认为,励志教育的涵义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成功学和自我效能理论等学科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健全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励志教育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职业定位,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等学科理论,通过科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成功观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从而激发其潜能,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其人生目标和理想的教育。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等方面。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主客体分析

(一)高职院校在励志教育方面的认识和实践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方针问题。党的十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职院校作为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教育单位应该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励志教育。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励志教育,只是由于目前励志教育尚未形成系统性学科教育,还缺乏统一的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现阶段高职院校都是按照党委政府文件精神,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但是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更应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在走访了国内20多所国家级高职示范校、骨干校、民办高职院校的校长书记后,认为“高职院校的校长更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由于高职学生大都是高考体制下的失败者,在他们入学后,学校总是用励志教育等各种办法去消除学生的失败者心理。”〔2〕

近年来励志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的高职院校主要有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构建励志教育体系 彰显励园文化特色》喜获2010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实现了励志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新突破”〔3〕。该校以“励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励炼技能本领,励志全面成才,逐步形成以课堂教授励志系统、校园环境励志系统、校园活动励志系统、社会实践励志系统、励志教育服务系统和励志教育综合评价系统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励志教育体系,积极营造构筑具有学院特色的“励园文化”氛围,形成了人本教育、全员教育的思想合力。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以励志教育为抓手 深入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获得2012年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优秀奖”〔4〕。该校总结:开展励志教育势在必行;励志教育要与时俱进;组建青年干部管理学院,搭建励志教育平台;励志教育成果丰硕。由此可见,提高高职院校励志教育的实效性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励志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逐步形成励志教育的教育系统和评价系统,丰富励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扎实开展励志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第3篇

关键词 志愿者 服务动机 激励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37-02

一、志愿者及志愿者激励

(一)志愿者

志愿服务最初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至今已经发展了两个世纪志愿者。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韩森认为志愿者是指在不为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人群。丁元竹和江汛清认为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二)激励

激励就是创造满足成员需要的各种条件,激发其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通过激励,可以使现有职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通过激励,还可以进一步激发组织员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使组织的绩效得以大大提高。所以,组织对其成员的激励是至关重要的。

(三)志愿者激励的意义

相关理论显示,人们在无报酬的工作中,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益是随着时间或工作量的增加而呈现反方向递减的。就算是出于自愿精神的志愿者行动,也有积极性耗尽的一天,因此,对志愿者进行激励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根据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进行适当的激励。首先,激励措施能增强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热情;其次,激励措施能减少志愿者的抵触心理、减少工作矛盾;再者,激励措施让志愿者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受到肯定、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最后,激励措施有利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指导志愿者的行为、利于活动开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

虽然绝大部分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不计报酬,但总有其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Cuskelly与Harrington通过研究发现,志愿者的动机一般包括:社会联系、帮助他人、打发时间、获得认可、满足他人的需要、协助组织达成目标、个人的充实感、发展技能、寻找快乐、获得成就感、自我的表现以及提升自己的形象等。张萌等以奥运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分为奉献服务型、扩大社交型、自我提高型、价值实现型、提升资历型和盲目型等,并认为发现盲目随大流型的志愿者占调查比例的42%。考虑到国内外对于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环境不同,国内外志愿者服务动机虽大部分相似,但也有些出入。本次广州亚运会60多万名志愿者中,在校大学生担任了主力军。大学生志愿者不同于普通社会志愿者,他们参加服务的动机有自己的群体特殊性。

经过对服务于广州亚运会广外场馆的4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超过90%的志愿者明确表示自己有参加亚运志愿服务的意愿,但参与动机中看到同学们参加自己也参加的随大流型也占了30%以上。关于志愿服务动机的多项选择结果如下表:

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为获得学分及综合测评奖励而参加的比例最高,在访谈中,部分学生表示因为参加亚运志愿服务是获得实践学分的途径之一,而这个实践学分是每个在校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至于综合测评的奖励,志愿者表示如果其他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获得了加分,而自己因为没参加志愿服务而失去加分机会的话,那么自己在综合测评时将很不利,为了不被加分因素拉下也参加志愿服务。此外参加亚运的自豪感和获取徽章等纪念品在服务动机中也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学生表示能参加国际大型赛事,并能获得一些亚运徽章留作纪念,是他们非常看重的。

三、 广外场馆的志愿者激励

外在激励方式:

根据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结合亚组委志愿者部和学校的政策,广外场馆制定了针对志愿者的系列激励制度。

1、 评优:利用评优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或授予荣誉称号,并将评优结果向所有志愿者公布。并且评优的志愿者在综合测评中将获得更加明显的加分优势。

2、 特殊事项的激励:对于家庭发生意外或者服务期间生病的志愿者,给予特殊的慰问关怀。对这部分志愿者的措施和激励效果同对特殊群体的相似。

3、 特殊时间的激励:是指在特殊的日期或时间采取的不同于往常的激励措施。例如:在节日里为在岗志愿者送去节日的问候、举办节日庆典;在志愿者生日当天送上生日祝福、举办生日会;对深夜工作的志愿者进行慰问和关怀等。

4、 不同年龄、性别的激励:对年幼或年迈的志愿者给予特殊的关注和奖励;对女性志愿者从事粗重工作给予慰问和奖励等。

5、 不同岗位的激励:对于不同岗位的志愿者要有不同的激励措施。工作辛苦的志愿者要的到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激励,只有这样,付出多的志愿者才能保持平衡心态,认识到他们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是值得的。

从激励方案实施的效果来看,均起到了提升志愿者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的作用,但不同的激励政策效果也有所不同。以下图表是根据第16届亚运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场馆志愿者进行调研分析而得出的结果:

调查发现,本以为会被志愿者看重的服装激励和零食激励,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评优和关怀祝福短信以及荣誉徽章的激励满意度则比较高。经过对部分志愿者的访谈,发现志愿者更看重以区别对待为基础的激励措施。具体言之,当志愿者受到的激励措施是针对自己一人或少数志愿者时,给予他的激励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志愿者会感受到强烈的自豪感或归属感,这种激励措施能极大程度提高这部分激励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反的,当一项激励措施是面向所有志愿者时,所有志愿者都会有“每个人都有”“不管表现怎样都有”的心理,他们很少会把这种激励措施当成是对自己工作的激励,而更多会当成是理所当然的福利。因此,面向所有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只是起到了保障志愿者权益的作用,对于激励志愿者努力工作的效果倒不显著。

上表的激励措施中,“志愿者荣誉徽章、评优奖励、保暖物资激励、生日会和祝福短信”是只针对部分志愿者的,只有表现佳或者处在特殊岗位的志愿者才能得到这些激励,因此激励效果显著,大部分志愿者对这部分激励措施表示满意。

此外,“志愿者基础徽章、志愿者服装保障、零食激励”等措施是针对所有志愿者的,因此志愿者们更愿意将这些措施看做是本来就有的福利,没感觉到这些措施的激励作用,因此效果非常不明显。根据图表反应,只有很少志愿者对这些措施的激励作用表示满意。

1、内在激励方式:除了常规的徽章、评优、零食等激励措施外,广外场馆还设置了志愿者之家、志愿者信息处理中心等保障志愿者的机构。而调查结果发现这些机构在运行过程当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可以将之称为团队精神激励方式和平等尊重激励方式。

2、团队精神激励方式:志愿者之家是场馆设立的,集休息、会议、展示、娱乐为一体的志愿者活动场所。我们发现,一些小组经常会在此开短暂的任务布置会和总结会,或者利用休息期间在志愿者之家玩一些桌面游戏。在这个过程之中,小组的成员彼此间的友情和信任感加深,团队凝聚力也得到加强,不少志愿者表示这种团队归属感和荣誉感很大程度上能促使他们去更加努力提供优质服务。

3、平等尊重激励方式:志愿者信息处理中心的运作模式是广泛收集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由中心成员将之反应给相关业务口经理,再将经理的答复或者解决方案反馈给志愿者。我们的调查发现,一些志愿者的意见得到回复、建议得到认可、提得问题得到解决后,会觉得很被尊重和重视,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服务积极性,而极少数志愿者提的一些要求回复较迟或没有答复时,则会有不开心和消极怠工发生。同样的,我们发现业务口经理将志愿者当朋友,平等的商谈和对待时,这个部门志愿者的服务努力程度和工作状态明显较好。因此,我们认为,管理者采取平等、尊重和重视的态度对待志愿者,也将是一种很好的的激励方式。

参考文献:

[1] 韩森. 做志愿者. 金城出版社,2001.

[2] 丁元竹,江汛清. 志愿活动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 张萌,卢兰平,王辰怡. 大学生奥运志愿者服务动机及动机过程化的研究.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7):99-103.

[4] Cuskelly G, Harrington M.Volunteers and Leisure:Evidence of Marginal and Career Voluntarism in Sport.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1997:11-18.

第4篇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磨练、振奋之意;“志”是指有志气、志向、意志,有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及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现代社会教育,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指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压力感觉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心理压力过大;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感到空虚、寂寞、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学习上倦怠并充满消极不满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归根结底都是缺乏励志目标。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励志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成功需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

二、励志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担负着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重任,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本身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励志教育的需要。

(一)要树立励志教育观念

大学教师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意志、激发学生成功志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的励志教育上来。教师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融入励志教育,通过不断调节学生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等来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建立完善的心智人格,激励学生为美好的人生而奋斗。

(二)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是教师队伍的灵魂。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做人的准则。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使学生觉得可信;以科学诚实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使学生觉得可敬;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觉得可亲。一位可信、可敬、可亲的教师在励志教育中必然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影响力。

(三)具有励志教育的工作能力

一个适应励志教育的能力结构是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智能的能力,具有这些能力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他人的基础上,勇攀新高峰、开辟新领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如何开展励志教育

(一)学会赏识,寻找闪光点

赏识教育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极其自卑的学生。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挑战,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因此对教育者来说,要牢牢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使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功效。

(二)建立励志教育体系

1.读书励志体系。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修养。大学生要有选择地阅读励志佳作,如《论语》、《人的性格弱点》、《成功法则》、《大长今》、《狼图腾》、《做最好的自己》、《一生中要懂得200个哲理》、《哈佛女生刘亦婷》、《人性的优点全集》等励志书籍。

2.课堂励志体系。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励志教育的核心是积极导向,要引导学生每天说好的、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对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尤为重要,比如,每个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怎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如何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培养班级团队精神;如何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问题;如何为将来的择业做好必要的准备等等。而这些东西,都是学生面对并最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穿插这些励志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励志体系。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定期地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座。还可采取记诵校风、校训,聆听杰出青年事迹报告,聆听成功人士专题报告等形式激发大学生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潜质。

4.励志教育环境体系。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让学生经常得到鼓励,处处受到激励,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格言,营造励志氛围,建设励志校园文化。还可定期开展诵励志诗歌、唱励志歌曲、讲励志故事、看励志电影系列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媒体宣传励志事迹,宣扬励志理念,树立励志典型,弘扬励志文化。

(三)学会励志,增强内动力

有了明确的志向,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给予学生最充分、最真诚的激励。通常可采用爱心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等方法。

1.爱心激励。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感情,爱心是一切成功最大的动力,作为教育者应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爱心。

2.动机激励。动机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者应教育学生以学业进步、创业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仅仅是以成绩、证书为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大胆追求,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未来成功充满信心的健康心态。

3.兴趣激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生成长的直接内动力。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并发展成热爱。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的本质在于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发展后劲等问题, 如何通过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来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以推动志愿者队伍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 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 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同时提升自己,加快社会化进程。但是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大都是消费者,没有收入,有些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们想奉献爱心,但经济上的不宽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甚至导致离开了志愿者组织。所以我们认为,虽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得回报,但适当的物质激励措施还是可以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保持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同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满足未来职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也需要在就业及个人发展等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激励机制是对志愿者的一种褒奖,体现社会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和肯定,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使志愿服务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激励形式单一

为了更好地体现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的内容大多体现在精神激励上。主要有为“优秀志愿者” 颁发奖状或荣誉证书,但获奖的人数有限,大部分志愿者不容易得到这种荣誉,而且志愿者组织给予的这种奖励大都比较单一,对志愿者激励的层次和力度不够大。还有一些志愿者组织忽略了对志愿者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与鼓励,缺乏深层次的人性化激励方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激励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志愿者服务积极性的提高。

2.激励方式不恰当

志愿服务虽然是无偿的,但是没有任何的奖励措施也会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志愿服务不仅需精神层面的奖励,物质层面的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激励一定要适度,要根据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制定激励措施,若奖励程度不够,则起不到激励作用;而奖励过度,则会背离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

3.权益保障缺乏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可能会受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虽然志愿服务讲的是无偿奉献,但如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必然会打击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志愿者流失。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的缺失,己成为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建议

1.加大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志愿服务活动才能持续良性发展,大学生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有承担民族复兴的志向。因此,加大志愿服务的精神及理念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媒体,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典型事迹、优秀志愿者评选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和报道,团中央曾多次以不同的形式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志愿者”, 这是对志愿者服务精神的最好的弘扬方式。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和报道,使更多的人对大学生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众认知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

2. 建立社会认可机制,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愿望

认可是最大的激励。在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志愿者其实并不在乎补偿,他们更需要的是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也许比任何补偿更加温暖人心。很小的认可,却让志愿者建立起了自尊。让志愿者感受到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教育部门应积极推动开展学生志愿服务认证工作,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关记录,纳入到大学生评优评奖体系中,把志愿服务活动与学分、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的优评相衔接,使志愿者感受到志愿者组织对他们志愿行为的认可;志愿者组织为大学生建立志愿服务“特殊帐户”,把大学生参加服务的活动次数、累次时间(与服务质量、实效挂钩)记录储存起来,在志愿者自身需要帮助的时候,由社会来提供。让大学生志愿者感受到社会对他们志愿行为的认可。认可使志愿者具有持续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精神动力,使志愿服务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

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能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比如,对于一些内容简单,耗时少的活动如慰问孤老,可主要采用精神奖励。这可由志愿者组织对具体的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考评,评选出“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精神激励主要是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被社会认同的内在需求。而对于一些条件艰苦,耗时长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支教,则可采用有偿式的激励方式。但有偿并不是要让志愿获取利润,只是为志愿者报销活动相关的费用,如车费、通讯费、基本食宿乃至最低的生活费用,以及办理保险等,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期间的基本生活问题。有偿式激励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大学生有较大吸引力。教育部门应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关记录,纳入到大学毕业生信息库,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招考公务员或招聘人员时,优先录用、聘用志愿者。这种激励方式对大学生也有较大吸引力。

4.加强志愿者权益保障,增强志愿服务的凝聚力

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可以免除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后顾之忧,激励志愿者安心、快乐、积极、热情的进行服务。加强志愿者权益保障主要通过法制化途径,通过立法强化法律对志愿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明确规定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保在发生纠纷或者损害的情况下,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自身权益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使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不再有任何安全方面的顾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更好地为公益事业做贡献。

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办法和措施,刺激、促进和引导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动机,达到对大学生志愿者激发鼓励的效果,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活动当中,形成一个志愿服务的长效激励机制,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春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

[2]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

[3]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 .中国青年研究,2008.

第6篇

据悉,“湖北襄阳高考励志条幅亮瞎眼”的新闻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从曾经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到如今的“苦尽甘来,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励志标语变的是花样的表述,不变的是悲壮的情怀。高呼励志标语这件事似乎已成为每年高考前必不可少的集体狂欢,释放着万千考生无处宣泄的想象。

高考励志标语本意在于激发考生的内在动力,提升学习斗志,可如今却日趋变味、走形,陷于学校、教师与家长的集体癫狂之中,引发了无数鲜活生命在这种癫狂之下的集体失语。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在生产励志标语,而标语到底又激励了谁?从“含情脉脉”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到霸气外漏的“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励志标语变得越来越庸俗暴力、惨烈悲壮,成为考生不堪承受之重。励志标语虽然迎合了家长的高期待,满足了教师的严要求,但却难以真正走进考生内心。

在笔者看来,励志标语不仅正在变成考生如影随形的心理重负,而且以一种明目张胆的方式宣扬着群体歧视、帮派主义等扭曲的价值取向,其本质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如“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等标语就是裸地在“穷孩子”和“富二代”之间进行人为划界,这类标语所宣扬的“金钱至上”功利主义价值观可能激发社会不同阶层的冲突。再如“别人壁咚的墙就是你砌的”等标语则明显奠基于对“农民工”“建筑工人”的歧视之上。还有像“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等标语的言外之意,即鼓励考生尽早树立人脉观念,谋求更优质的朋友圈来获取个人成功。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话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由此可见,赋予考生在励志标语中的话语权,尊重考生在励志标语中的主体性是缓解励志标语之重的当务之急。其次,如吃了激素般亢奋的状态既不适用于鲜活的个体,也不适宜于具体的任务。只有充分认识每个个体生命的特质,并对每项具体任务进行难易特性的精准剖析,才能将励志标语引发的压抑和恐慌转化为考生个体的最佳考试动机和水平。最后,宣扬正确价值观、释放社会正能量不仅是励志标语应牢牢坚守的底线,而且应是其内在的使命。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关注的不再是一条条鲜红的标语,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第7篇

【摘 要 题】书业经纬

【关 键 词】励志图书/畅销书/文化场/图书市场

【正 文】

近年来,励志图书的大量出版和持续热销,既有对出版界经济效应的有形影响,也有对社会文化价值转变的无形渗透;既是物质层面的进步与创新,也是精神心理层面的建设与突围。这种阅读与文化层面深刻的变革,是通过真切的现实反映出来的。

首先,励志图书持续热销。2000年至今,励志图书的销售持续走高,出版规模越来越大,出版品种越来越多。其次,超级畅销书层出不穷。《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一系列畅销书长期占据排行榜前列,基本形成了励志图书出版与阅读的文化场。再次,图书出版者积极参与。目前我国的励志图书出版者中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品牌等级差异,励志图书出版的门槛较低,行业壁垒没有形成,众多出版社蜂拥而上,得利则再接再厉,失利则悄然退场。因此,励志图书的出版者整体积极性颇高。

励志图书正是通过其出版、宣传、销售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影响着我国的出版业和文化界,已经成为目前出版业、文化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关注和研究的感性大于理性。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书评和相关的文化评论,绝大多数皆因励志图书的“庸俗”和商业性质而加以忽略和鄙夷。严肃的读书评论几乎毫无例外地对励志图书持一种否定态度,说它“没有思想”,是“精神垃圾”,甚至斥之为“无聊加扯淡”的拼凑。

一边是知识精英的不屑,一边是现实中持续的出版和热销。励志图书正是在这种冷与热的反差中行走在文化歧视和市场热销的双重环境中,在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分野,这也是出版界关于出版价值和市场效益矛盾的典型表现。

一、我国励志图书出版历程

按照内容,励志图书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类:职场励志类,心理自助类,创富理财类。这三类励志图书又互相结合,就出现了复合式的励志图书。按照图书的组织形式,励志图书可以细分为励志小说、励志散文、小故事、案例集、名人名言录、书信集等形式,这些不同的形式互相糅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励志图书。

(一)我国励志图书出版历程

我国的励志图书从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开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国外经典传播期。最早在中国开启励志图书出版先河的,要追溯到《卡耐基系列丛书》。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卡耐基系列丛书》曾经风靡中国大陆。迄今为止,卡耐基一生写作的《语言的突破》《林肯传》《人性的弱点》《美好的人生》《伟大的人物》《人性的优点》《快乐的人生》7部书仍然在全世界畅销不衰。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励志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1883-1969)的经典成功学着作也被引入中国,如《成功学》《成功的资本》《思考与致富》《成功法则》《人人都能成功》等,其中《思考与致富》畅销世界60年,销量超过3000万册。此外还有《心灵鸡汤》系列,发行56个国家,跨越40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5400万册。直到今天,《卡耐基全集》《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思考与致富》《心灵鸡汤》等仍然很畅销,这些励志图书已经由畅销书转变为常销书。这一时期的励志图书都是来自国外的成功学大师的经典之作,图书品种集中,商业色彩不浓,较受读者欢迎,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励志”图书的概念。

2.本土励志图书的萌芽期。从台湾作家刘墉开始,出版者才正式提出“励志”的概念。《超越自己》(1989年)、《创造自己》(1990年)、《肯定自己》(1991年)、《我不是教你诈》(1995年)等,这些书用小品文讲述人生的大哲理,对青少年读者颇能起到点拨的作用,因而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比较畅销。在这一时期,励志图书种类有所增加,既有来自国外的、台湾地区的名家作品,也有大陆作者原创的励志图书。比如1996年出版的《方与圆》影响很大,最初在深圳打工仔打工妹里面流传,后来又被打工族带到各地,最终畅销全国,《方与圆》全三册至2004年在全国正版发行量已接近600万册,还成功进入了我国港台地区,韩国、北美市场。本土励志图书开始萌芽。

3.现代商业化励志图书的成熟期。从世纪之交至今,励志图书的出版与营销行为逐渐成熟起来,这主要是由几本重要的励志图书的出版与成功的商业行为相结合造成的。1999年由海天出版社推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开辟了励志图书出版的新阶段,2001年《谁动了我的奶酪》把该类图书的发展推到一个顶点,2002年的“加西亚”系列为励志图书的出版锦上添花。2003年,《执行》一书的超级畅销,为职场励志图书的炒作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在这一年也出现了国内的畅销书《水煮三国》,励志图书可谓大红大紫。200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伪书《没有任何借口》在疯狂畅销之后,真相被揭,励志图书遭遇寒冬。

(二)励志图书的读者群分析

图书的读者群分析永远不可能精确到个人,但是一个阶层、一个群体、一个集团的阅读共性常常象征性地作为图书读者群分析的基础。励志图书在近几年来大量出版和持续热销的根本点是因为读者需求,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购买励志图书呢?

曾成功引进过《格调》的着名图书策划人石涛分析说:“励志书的读者主要分三类:职场上的失业者,即将走进职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及缺少主见爱跟着起哄凑热闹的追风族。”而曾经策划过数种励志类图书的北京弘文馆图书公司编辑吴金岭分析说:“励志图书的读者从市场来看是以小城镇青年、大学教育水平以下的读者为主力。这些人是读者群的金字塔的基层。”以上出版人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局限性。笔者以为,励志图书的读者主要集中在非精英阶层和有短期实际效用者。职场上的失业者,渴望成功的青年人,以及用作培训教材的培训机构等都属于这一类。

二、励志图书的销售方式与销售特点

(一)销售方式

励志图书的销售方式主要有两种:团购和零售。

1.团购。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和再培训,再培训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对工作态度的培训。励志图书市场定位明确,直接服务于企业和职场,因此团购现象比较普遍,这有助于企业与出版商加强互动。较之零售,团购有其明显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在销售方式上,团购现象的出现使得该类图书在口碑传播的途径上呈现集束式效应。一般图书是由点及点式,该类 图书则呈现由面及面式的大面积扩张。在回款方式上,团购比例的增加造成了回款方式的变化,一般是先款后书,这种发行方式令出版商们笑逐颜开。例如,《邮差弗雷德》出版以后,中国邮政、中国人寿、联想集团团购量都非常大,团购总量占该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

2.零售。近几年励志图书的零售状况一直在攀升,根据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调查,励志图书的零售市场近几年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00年,职场励志图书在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码洋占有率仅为0.22%,2001年上升到0.89%,2002年受超级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拉动,其在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上升到20.3%。2003年虽然也有“加西亚”系列的出现,但毕竟不敌“奶酪”当年畅销的势头,其码洋占有率略有下跌为14.3%。随着职场励志图书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同时心理自助图书市场的同比快速增长,职场励志图书市场的同比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略有下降。

(2)动销品种持续增加。图书动销品种是指在零售市场中,单品种图书累计观测销售量大于等于1的图书品种数量。图书的动销品种从数量角度表明了市场的供给程度变化和出版社对该市场的投入力度的变化。市场需求的扩大与市场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收益,大大提高了众多出版社对励志图书市场的关注程度,参与竞争的出版社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仅有17家出版社参加励志书市场的竞争,2001年增加到31家,2002年增加到55家,2003年迅速增加到98家。各出版社纷纷加大在这类选题开发上的投入力度,职场励志图书的市场动销品种数同样获得了有效的增长,2000年该类图书的动销品种仅为30种,2001年增加到48种,2002年达到101种,2003年大幅增加到200种。

(3)出版社品种规模较小。2000和2001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5种,2002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也仅为5种,2003年动销排名第一的企业管理出版社动销品种数仅为7种,其中,54家出版社(占参与竞争出版社数量的55%)的动销品种数量各为1种。2000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海天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3种,中信出版社2000年和2001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不过其动销品种数也只有1种和2种,2003年企业管理出版社的动销品种数仅为7种。当然,这些都说明领先出版社并不是靠品种数来取胜,畅销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销售特点

以畅销书为核心,带动边缘销售,即畅销书对励志图书市场有决定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绝大多数图书监控销量很小。从2000年到2003年,尽管励志图书的品种数增长很快,但是绝大部分图书的市场监控销量都低于1000册。在各年动销的职场励志类图书中,2000年只有一本书的监控销量高于1000册,2001年增加到5本,2003年增加到38本,但还有81%的图书动销品种低于1000册,其中32%的图书监控销量低于100册。低销量区间分布着绝大部分的图书品种说明,经过几年的发展,绝大部分投放市场的职场励志图书并没有真正解决市场的有效供给问题。

2.畅销书拉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在职场励志类图书市场中,畅销书对于该类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八定律”表现得十分突出,前5名畅销书所占的码洋比重均在50%以上。尤其是在2002年,榜首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监控销量占该细分类市场监控销量的65.5%,码洋比重更是高达66.68%,而其品种比重则不足1%。

3.畅销书对出版社地位提升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开卷监测的历史数据分析,该细分市场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极不稳定,几乎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仅凭一两种图书的畅销就可以轻松打进市场占有率的前十位。2000年,海天出版社凭借《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畅销占据了该细分市场60.43%的份额,领先优势极为明显。2001年和2002年中信出版社凭借《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超级畅销轻松夺得了该细分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其市场占有率达到66.68%,而排名第二的海天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7%,二者差距十分悬殊。2003年企业管理出版社凭借《把信送给加西亚》上升到第一的位置。

三、是什么原因使励志图书脱颖而出

励志图书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励志图书脱颖而出呢?

1.社会转型期的阅读需求。畅销书的畅销常常反映了社会深处的变化,励志图书的畅销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阅读心理有很大关系。

社会转型期引发的生存需求迅速转变为阅读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成就了一个类别的图书市场,而且给许多出版机构和以此类图书为方向的策划人、着书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都有很多策划机构、咨询机构或培训机构从事励志或管理类图书的研发、引进。《谁动了我的奶酪》《水煮三国》等图书的主题十分鲜明,正是教育人们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自我激励等,可以说励志图书的研发与出版针对性极强、实用性极强,而这种实用基础上的针对性正是社会转型期的阅读需求引发的。

2.现行教育体制社会教育的整体缺位和乏力。现行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在为人处世的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职场经验的指导等方面整体缺位和乏力。这种状况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得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缺少过渡性的教育和指导,进入社会以后常常在心理、生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的一些相关教育常常缺少专业性和现实性,过分强调理想主义而忽视了潜规则的理解与内化,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需要承受挫折和接受二次教育。这个重要的二次教育过程,正是出版界和出版人在市场环境下通过励志图书的出版来自发完成的。

3.整合营销的推动力。励志图书门槛低,成本低,利润高,常常成为书商的最爱,对该类图书的策划、出版与营销不遗余力。正是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励志图书的商业性突出,一系列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这是励志图书畅销的最直接原因。

4.得天独厚的发行渠道优势。由于励志图书的发行常常与现代企业教育和再培训相配合,这种出版与企业培训互动的良性循环使得励志图书在发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的终端发行顺畅会大大提高图书货款回收的速度和效率,反过来又会提高图书出版和印刷的效率。这种良性循环是其他一些图书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也是励志图书市场活力极强、持续畅销的重要原因。

5.叙述方式的大众化和通俗性。励志图书大多文字通俗易懂,比较亲切,加上本身的实用性,使得图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较近,读者很愿意也很容易接受。这种通俗性辅之以高效的营销手段很快就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四、励志图书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以实用性为基本导向的励志图书崛起神速,发展迅猛,在短短几年里占据了我国图书市场的重要地位,并且以出人意料的效率制造一本又一本超级畅销书。这一个个出版神话都笼罩着灿烂的光环,但是光环背后难免出现阴影,励志图书的出版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1.引进版多而原创少。回想一下近几年来热销的励志类图书,励志图书一直是国外引进版独领。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励志类图书的写作需要具有专业性。在我国,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并不热衷或不 善于书籍的写作,而实际出书的作者又往往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这使得原创图书缺乏权威性和可信性。相较之下国外的作家则具有很大优势。如卡耐基为写作《人性的优点》一书,曾经走访美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数百人,翻阅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数百种,阅读了哲学家论烦恼的几乎全部论述,还开办了一个征服烦恼的实验室进行实践。同样,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支撑。为写作《成功定律》一书,他走访了500位全国杰出人物,整理出成功的15条定律,花费了20年时间完成此书。他将这一成功定律进行了检验,训练了3000名毫无经验的推销员。在6个月之内,这些推销员各自赚进了100万美元。

第二,我国真正的励志类图书起步较晚,引进版图书从开始就以“简单实用”作为自己的原则,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加上引进版很早就开始占领中国市场,在人们的心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形成了品牌效应,这也给国内原创励志图书的出版发行造成了短期难以摆脱的后发劣势。

2.跟风现象严重,观点重复。当年,《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出版,后边就跟了一长串奶酪,达到30多种跟风的图书。《致加西亚的信》热卖之后跟来了一批送信的。只要是比较热销的图书,都会引来很多跟风之作,这是因为励志图书出版的门槛低,成本低,跟风比较容易。

3.出书速度加快,书籍质量下滑。随着励志图书的畅销,不少出版社加紧推出新作抢占市场,却忽视了书籍的质量,造成了如今的励志图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现在很多书商和一些不负责任的出版社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出版很多质量不高的励志图书。这是一种短视行为,长期来看会对出版社的品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4.伪书猖獗,自食其果。2005年“3·15”贡献奖的三位候选人之一姜汝祥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伪书。姜汝祥发现,《执行力》的很多内容竟然是从他的书里面抄袭来的,后来调查的结果更令人吃惊:所谓《执行力》的作者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保罗·托马斯”竟然根本就不存在。伪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直雄踞很多排行榜首位的《没有任何借口》,署名“(美)费拉尔·凯普着,金雨编译”。该书首先于2004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到当年10月已重印24次,销量超过200万册。一大批国内赫赫有名的企业批量购买,发给员工人手一册,甚至还要求员工学习以后谈“体会”,写“读后感”。随后,图书市场上很快就搭车跟出了多种版本的《没有任何借口》。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没有任何借口Ⅱ》,朝华出版社推出《没有任何借口Ⅱ》(完结版)。9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则推出了《没有任何借口全集》。伪书使市场遭受沉重打击。

五、励志图书何去何从

面对几年来励志图书发展的辉煌和阴影,针对伪书出版的教训和启示,很多人不禁发出疑问:励志图书将何去何从?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图书市场:励志图书依然是图书市场的热点,是各大书店的宠儿,新的励志图书品种依然层出不穷。只是在商业炒作手段上有所顾忌,显得有点战战兢兢。笔者以为,励志图书存在着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决定了励志图书在未来的图书出版中仍将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图书品种存在。这种基础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构筑而成的:社会转型期的阅读心理需求是励志图书生存的土壤;出版体制改革与市场转轨中带来的活力是励志图书发展的推动力;现行教育体制社会教育的整体缺位为励志图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强有力的整合营销是励志图书发展的直接原因;得天独厚的发行渠道是励志图书热销的有力保证;大众化的叙述方式使励志图书拥有巨大的读者群。

第8篇

关键词 励志歌曲;激励;阳光;感恩;打工者

励志歌曲是能激励志气,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歌曲。既励己又励人,能引起听者的共鸣,具有较为深广的感召力,引发人们的思考,能让听众感受到社会甚至整个时代所反映的普遍情感,并从中得到激励,对面临的现状和未来会更有信心去对待。尤其是对年轻的新生代务工人员,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面向劳务工人员的励志歌曲创作,是我们龙华文化体育中心近年来以“阳光、辛勤、感恩”为主题打造的又一文化品牌。以《青春阳光路》为代表的一批脍炙人口的励志歌曲在2011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结果中获得音乐作品二等奖。这些充满激情和阳光的歌曲已广为流传,给打工人员的枯燥生活添加了斑斓的五彩。

一、 娱乐

打工者的生活相对枯燥、乏味,精神生活不够丰富。而励志音乐恰恰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经得到放松,有益于身心健康。无论演唱还是聆听歌曲, 人们都能直接感受到励志歌曲形象的美, 感受到音乐对人们心灵的抚慰、鼓舞以至震憾。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比音乐形象本身广阔、深邃得多的东西, 音乐能展示有限的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人们在欣赏音乐时, 所接受到的音乐形象会在脑子里产生联想和启示, 在形象上由音乐形象转化为具体事物的形象; 在时间上由现在联想到过去所经历的情景, 以至悠远的人类历史, 联想到将来, 产生对未来的向往; 在空间上从眼前扩展到遥远的地方, 从家乡到地球上各个角落, 以至茫茫宇宙。

打工者从事的大多是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复性劳动,为避免单调及精神上的疲劳,用励志的歌声来调剂精神,振奋人心,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也许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就会使人感到轻松和减少寂寞感,枯燥感。

二、育人

在当代生活中,励志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是以社会教育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它可以对社会成员发生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 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励志歌曲作为流行音乐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起着引导青年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品行的重要作用。其歌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旋律坚定明快、鼓励士气,催人奋进。常以议论抒情相辅相成的方式用来阐释作者对国家、人民、对人生的志向、志气、志趣。激励人们或自己感恩社会,勇敢坚强,乐观自信,正视困难,努力成功等等。曲调铿锵有力,积极乐观,勇敢自信,大气磅礴。节奏多样化,以中速或快速为主要形式服务于歌词和旋律。这样的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精神以振奋并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励志音乐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认识和体验的产物, 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渗透着作者对客观事物和人类社会的积极看法及道德观念。它们都是称颂好的, 鞭挞坏的。加上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深度和强度, 更能感染和打动人心, 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 从而使听众在精神上受益, 此即寓教育于乐。

当前社会正处于改革深水区,各种矛盾突显,各种观念大碰撞。处于旋涡中的打工者,由于自身的文化素养与见识及社会经验的限制,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都给他们带来诸如意志消沉等许多负面的影响和方向的迷失。励志歌曲却能催人奋进,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鼓励他们对信念、对理想的坚持,从而促进优良品格的形成。一首好的励志歌曲,可以使年轻人在歌曲中学会自立、自信和坚强,潜移默化地促进善良、勇敢、正直、感恩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可以帮助打工者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他们在艰难困苦之时勇往直前。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打工者的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 树立有理想、会感恩、互助友爱等优良品德。

我国古代音乐文献《乐记》中多次提到“乐”与“德”的关系,所谓“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乐终而德尊。”励志音乐之所以能够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感恩的人,这是由励志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物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励志音乐作品都是表现创作者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美好情感和真知灼见。当人们接触到这些美好的作品时,自然会被其中的真诚所感动,激情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 提升素质

打工是许多中国人目前的生存模式。当前80、90后的打工群体已占据了主流。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的学历并不高,边工作边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是他们许多人的理想。而音乐又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娱乐形式之一。在娱乐中充实提高自己,也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形式。

励志歌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 心、 专注、 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音乐语言不同于文学美术, 它是非具象性的艺术。所以欣赏音乐时, 包括了记忆、 观察、 分析、 判断等。参加音乐的活动,需要眼看、 口唱、 心想、 手动等综合训练,可培养人的专注力、 反应力、 协调力、 敏捷性、 表现力等, 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十九世纪著名的德国作家雨果认为: 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文字, 一把是数字, 一把是音符。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证明, 音乐活动是开发右脑的重要手段。左脑发达的人, 能将右脑贮存的大量信息逻辑化, 而右脑发达的人,能使贮存于脑内人信息直观化。音乐语言以其音高、节奏、力度、速度和音色诸方面的信息表现, 使人由音响感知进而产生联想和想像, 这正是人类的一种带创造性的心理活动。音乐可激发创造的热情和对未知追求的内力; 还可把人引向平静, 使人激动的情绪得到调和和镇静,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世界上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多是右脑发达型的人。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左脑优势观念的局限, 也证明了右脑半球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具有许多左脑半球无法替代的功能。而人类的最高成就都是由于共同使用了人脑两个半球的完备能力的结果。励志歌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加强励志歌曲的创作与传颂, 可以让打工者找到创造力的真正基础。

四、心理调适

在新生代的打工者中,80后、90后占城市打工群体的60%。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他们背井离乡,汇聚到一起,又因为被机器和产品的“劫持”,彼此之间成了熟悉的陌生人。80后、90后打工者自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他们中许多人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城市长大,更习惯都市生活,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如果说第一代打工者是单纯地追求工资收入,更愿意“落叶归根”的话,新生代打工者则更注重自身的权益和个体感受,融入城市的冲动更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寻找个人发展的更好机会”。他们虽然有梦想、很自信、更独立,但新生代打工者经历着更加显著的城乡分裂,更大的收入不平等,以及更深刻的社会排斥。他们生活在城市社会的边缘,无法忍受的歧视与落差侵蚀着他们的心灵。“无人沟通、压力过大、需要伴侣、对未来恐慌。”这是他们的写照。不排除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存在社会阅历浅、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问题,更主要的是,密集型工作、劳动强度大,进一步增加了其挫折感和孤独感。同时,企业的程式化管理,缺乏人情味和心灵关怀的氛围,使这些年轻人人际交往途经匮乏,导致抑郁心理无处排解。职业压力、人际关系焦虑、工作懈怠、突发事件的心理冲击以及个人生活的心理危机等因素造成打工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凸现,进而影响打工者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生存状态。严重自卑和自我封闭是现在打工者身上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

解决的办法有多样,如打工者首先要自信、自尊,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积极的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融入到社会中去,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多参加社会活动等。还有重要的是,社会也应多为他们创造一些环境和机会,使每个打工者无论走到哪儿,都能接受基本的文化、工作技能训练和心理上的教育。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走出以前的阴影,活出精彩和自信。而励志歌曲则正是抓住他们的迫切需求、激发他们斗志的一种更加乐于接受的良好文化熏陶方式。

因为音乐更是抒情的一种艺术,它始终是针对人的心灵感受。能排除忧愁和悲伤,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励志歌曲以它独特激励魅力,在打工人群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元素。它是人类共用语言和财富,也是心灵共同的纽带和桥梁。在构建人们和谐的生活这项工程中它担负着陶冶性情,舒解情绪;丰富联想,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完善人格,熏陶民心的功能。人类文明发展证明,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音响莫过于音乐。在所有艺术活动,音乐行为最为大众化,无疑也易被人们接受,认可。音乐调适同时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开始运用和被人们关注。它是音乐转换“药物”达到休整人们心灵创伤的过程。音乐一旦进人机体的听觉器官,即转换为特有的情绪形态而被大脑所感知。乐音只有为人所感知之后才能称为音乐。优美和谐音乐,使人们的机体处于音乐情绪状态,这时人们得以寄托和排遣心灵上的痛苦和忧伤,使大脑思维环境也得到了纯洁和净化。音乐能使人的心灵获得慰藉和鼓舞,使人充满想象激情和活力,使人身处逆境时不埋怨,不心灰意冷。音乐作为一门独特和完整的学科广泛用于人们心理领域,同时也可用于健康人群的精神减压,疼痛的控制。音乐调适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又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它是运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为手段;通过各种音乐行为,经历音乐强有力的感觉刺激形式和多重感觉体验来支持和强化内心的积极的情绪力量,在无意识中把痛苦消极创伤体验转化为积极深刻的人生体验,最终帮助患者摆脱痛苦和困境,消除心理障碍。

生命随着音乐一起跳动,人们总是乐于寻找励志歌曲带来的,感受其所展现的魅力。有人说,励志歌曲是生活最好的解释。如果没有音乐,谁来安抚我们的心灵!

五、人际和谐

因为歌曲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 时代、 阶级的界限,最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就像我们听到莫扎特的音乐,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而热血沸腾。人间中的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交流中实现心灵的交流。通过对励志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因为有共同的爱好,使打工者更多地了解人生要有梦想、有追求、有目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敬、相互帮助,它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可以说,“音乐真切记录了一个民族的、痛苦和欢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感、梦幻与理想,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音乐中的激励情感促使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者心灵的沟通和共鸣。因为有了沟通和理解,他们才能不互相歧视和排斥,和睦相处,互相依赖,互相支撑于一个大家庭中,为企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各出其力。各种形式的励志歌曲欣赏,犹如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分享着共同的情感体验,自我情感自由流淌。在这样的审美场中, “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灵对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愉快关系,更是一种充满感恩和爱的关系。而感恩与爱,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得到协调,使人的情感产生和谐感与幸福感。爱歌曲可以使人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人对事,从而克服由功利思想带来的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流情感的体验。

打工者需要励志歌曲,励志歌曲也需要在打工生活中表现。由于励志歌曲善于触动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奏响的心弦,并表现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消化的情绪,同时也反映现实世界五彩缤纷社会生活本身。所以说,这个社会文化的表现才有了如此丰富而精彩的局面。歌曲的声音是特殊的声音,也是文化的声音,更是美感的特殊鼓舞者。励志歌曲是人们共有的精神食粮,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更是阳光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刘文燕,从音乐的作用看 21 世纪的音乐教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8

[2]音乐的社会功能,[EB/OL]

第9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励志育人;发展性资助

近年来国家助学新政策体系的实施不断完善,简单地说,国家助学新政策体系可用5个字来概括,即:‘奖、贷、助、补、免’,‘奖’指国家奖助学金,‘贷’指国家助学贷款,‘助’指勤工助学,‘补’指困难补助,‘免’指减免学费。[1]这样的大学生资助格局,打破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的无奈局面,很多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从中受益。然而,从事长期的学生工作可以发现,只有物质资助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励志育人工作和资助工作有效结合显得非常重要。

一、贫困大学生资助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1、注重资助资金的投入,忽略贫困生的发展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在求学的路上,依然执着而充满艰辛,经济上的扶持是有必要的。目前对贫困生帮扶只有经济资助,很多贫困大学生处在“等、靠、要”的状态下,贫困生的发展教育得到搁浅。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自卑、心理承受力大、交际障碍、缺乏感恩、就业难等心理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我们应该从励志育人着手,关注这一群体,给予更好的资助,不能忽略他们的发展教育。

2、注重物质奖励的增加,忽略贫困生的精神奖励

每年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资助都以单一的物质奖励为主,并且金额逐年增加。更多在校贫困大学生较依赖通过申请资助来完成学业。以至于缺少通过励志教育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能力,通过励志教育来支持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鼓励。高校“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资助工作只有以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才能实现经济资助的最大利益,体现物质奖励的真正价值。

3、注重无偿资助的给予,忽略贫困生的社会回报

如今全社会都参与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来,有效地保障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国家、学校和社会对贫困生的帮助都是无偿的。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断索取,不断依赖,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容易伤害到资助者的资助热情。久而久之,部分贫困生会在物质奖励的驱使下,缺乏感恩、诚信和责任。没有励志教育的感染,不利于贫困生的自立、自信和自强的长远发展。

二、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发展性资助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下,具体切实地解决资助对象的发展可能与资助对象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培养和谐发展的人。[2]物质资助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目前经济困难又要完成学业的现实问题,更应该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中国有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能在资助过程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才能真正将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发展性资助模式坚持“以贫困生为本、为贫困生服务、助贫困生成才”的工作原则,一切着眼于贫困生的良好发展,重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性,并建立贫困生的行为约束机制,保证了资助体系的良性运行和资助工作的育人效益。[3]

三、从物质资助到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模式构建

打破单一的物质资助传统模式,采取以励志育人为前提的多种多样方式加强学生的鼓励,这种鼓励更侧重于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责任、学会诚信和学会励志的综合能力培养,发展性资助将成为高校扶助贫困生新趋势。从物质资助到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构建模式探索:

1、有效开展心理扶贫

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遇到不少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心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接触事务和人群有不自觉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性格内向,不爱交流和表达自己。学习方面会出现由于基础不好,跟不上教学进度,成绩下滑,产生厌学。交往方面缺乏大胆的沟通能力,与班级同学相处不融洽,没有可倾诉的对象,不会与异性相处,宿舍矛盾较多等。就业方面缺少足够展示自己的自信和拥有求职的实践技能,求职挫折较多。其次依赖心理,贫困大学生进校后获得的资助项目很多,不同项目累加数额较大。工作中会发现部分学生产生只要开具家庭贫困证明材料就可以依靠学校、国家或是企业给予的资助奖励,或是因为父母双亡始终以“孤儿”的身份不断索取相应的物质资助。这种心理的产生,会助长贫困生只知道用“贫困的双手”向好心的人们无条件的施舍,容易滋生自私和好逸恶劳的毛病,缺乏对社会应有的回报。贫困大学生在校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鼓励,教育和培养为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要采取励志教育来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指导、学生社团、爱心活动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解决他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

2、借助励志教育展开育人活动

教育必先育人,让学生在励志教育中自觉养成自主意识、增强主动力,立足长远发展。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虽然困难,但是思想不能贫困。一个人若有上进的思想,他的要求会上进,积极性也能调动起来。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从而展开育人活动: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励志宣讲,现身说法促资助育人。校内展开对新生入学培训时,他们的求学经历和奋发斗志是最好的现实教科书,给贫困生亲自说法,树立学习的榜样。

贫困生大学生中间有不少励志故事,可以建立励志宣讲团,宣讲组员可以从学习方法、职业规划、交际方式、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与其他贫困大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事迹和典型经历。激励同学们培养健全的人格,练就真本领,挑战自己,不向命运低头。

借助新生媒介做励志教育。借助校内自拍自导的励志微电影,在图书馆或室外循环放映,以发生在身边的贫困生个人真实故事激励群体,要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优秀事迹讲座。借助优秀校友的力量,到校内进行宣讲,对贫困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或是创业都是很好的励志榜样。学生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学习多项职业技能、锻炼个人意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发展贫困生综合能力

每位贫困大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鲜明的个性,有不同的价值观。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迷失了方向,如果不及时给予教育,难免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伤害。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必要的心理辅导是必要的,另外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和满足感。

首先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自立、自强和自信能力。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搭建体验式平台。如扩大勤工助学岗位需求,养成靠自己的努力,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贫困大学生还要改变认识,参与到社会求助、自愿者服务队伍中,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让同样需要帮助的人感到温暖。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最后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就业和创业竞争力。每年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愈加艰难。

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既要珍惜在校时光,又要把握好机会,做个有准备的人。就业是大学生迈出社会必经的过程,是独立生活的标志。作为高校,要提高学生在校实践技能,参与社会调研,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举办求职大赛,提供就业单位,做好创业项目培训,增加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砝码。逐步引导其在就业和创业路上的前行,使他们不惧求职挑战,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变化,符合未来的发展要求。

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是一种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资助,只有将物质资助和发展性资助有效结合,才能着眼于贫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助困育人。正所谓“资助与发展并重,管理与育人并重”,将励志育人融入到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性资助中,目的是激励其摆脱家庭贫困的绊脚石,促进心理健康和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育人工作需要教育者的不断努力,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使育人工作更上一层。(作者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该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助困育人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13ZZ029课题主持人:韦凡荣

参考文献:

[1]http:///20120815/n350664365.shtml

[2]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7

[3]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

第10篇

目前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生存就业的压力比较大,对未来非常担忧、茫然无助;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的志向,处于茫然郁闷、寂寞空虚、学习倦怠等消极状态,心理问题、品德问题日渐突出,抗挫能力、社会生存能力日益让人担忧。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但在许多高校,励志教育一般是作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严肃的思政课因说教的成分多,引起学生共鸣的成分少,所以部分学生对思政课重视不够,甚至还产生逆反心理。许多学校还专门为学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疏导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正视现实,但这仅限于主动咨询的个别学生,很多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生化教师在上课时,只注重专业技能知识的讲授,而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及引导涉及很少,认为那是思政课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气氛沉闷;部分学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和正确的引导而缺乏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不少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但没有学会与人相处、适应社会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二是生化教师长期处于教书匠的状态,没有与学生产生心灵的交流与互动,无法从教与学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意义,体会不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这也是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如案例教学、问题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而仍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理想,表现为学习参与度不高,专注度不够等情况,问题回答不积极等。要改变这一教育现状,就需要生化教师在讲授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励志方面的教育。笔者通过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尝试将励志教育的内容穿插到生物化学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旨在探索专业知识讲授与励志教育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励志教育的方法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将不同形式的励志教育内容运用到正式上课前、课堂授课过程中和授课结束后这三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及提高教学效果。

2.1正式上课前在每次上课前的3~5分钟,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励志教育,以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氛围。

2.1.1由生化教师将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读与学生分享,涉及感恩、自信、乐观、奋斗等方面的内容,如《心灵鸡汤系列》、《小故事中的大智慧系列》等。

2.1.2由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将最近的阅读体会、思想感悟说与大家一起分享,如《做最好的自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自控力》、《哈佛女孩刘亦婷》等。

2.1.3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在黑板上或墙上写下励志格言,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等。

2.1.4利用多媒体影音设备播放励志歌曲短片或音乐,如《真心英雄》、《感恩的心》、贝多芬交响乐《命运》、电影短片《永不放弃》等。

2.2课堂授课过程中

2.2.1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挖掘励志素材。(1)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艰难而光辉的历程及生化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克里克和沃森,他们那种永不放弃的科研精神、善于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智慧以及团结协作、攻克难题的团队意识,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2)生物化学知识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励志内容。如酶这一章,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中,缩短反应时间,最适温度可升高,而延长反应时间,要降低最适温度。在这里可引入温水煮青蛙的励志故事,让学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人时刻要有危机意识,如果固步自封,满足现状,就会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被煮熟,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又如酶与酶原的激活这一知识点,有些酶在分泌时就有催化活性,而有些酶在初分泌时没有催化活性,只能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活性中心,发挥催化功能。这让人想到,有些人奋斗一辈子得来的东西却是有些人天生就有的,从而引导学生平和心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成就。还有酶的竞争性抑制这一知识点,抑制剂之所以可以与底物竞争同一酶的活性中心,是因为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这就联想到将来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相似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将会对有限的、待遇优厚的岗位产生竞争,最后只有那些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应聘者才会被录用,所以鼓励学生从现在起就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2授课内容与执考点紧密对接,通过对生化知识在职业需要和岗位需求中的学习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生化的热情,增强职业责任感。如糖的无氧氧化这部分内容,若机体严重缺氧,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乳酸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可以由此引出不同情况导致酸中毒的临床病例,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

2.2.3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角色互换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敢展示自我,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赏识鼓励,提升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2.3授课结束后

2.3.1学生将学习感悟到的励志内容有意识地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并通过课余时间阅读优秀书籍或欣赏经典影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为下次课前励志感悟分享做准备。

第11篇

[关键词] 体育电影;《一球成名》;励志影响;文化内涵

《一球成名》是美国导演丹尼・加农执导的于2005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该片以足球竞赛为题材,讲述了一个叫桑迪亚戈的乡间少年从小怀揣足球梦想,一步一步通过自身努力,从小人物成长为大球星的故事。在他通往梦想的路途中,先后遇到了很多的障碍,有来自于自己父亲和家庭中其他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有家境的贫苦穷困,有自身的疾病和身体的伤痛,有球场上的失败――教练的放弃,队友的敌意,还有亲人的骤然离去,甚至有声色犬马的引诱和迷茫……但是,桑迪亚戈在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之下,一步一步打破困境,逃离了美国,前往英国发展。他努力修炼技法,获得了老板的肯定;他团结队友,一战成名。最终,他成长为一个深受球迷喜爱的球星。但是上天对他的考验还远没有结束,他真正的足球生涯才刚刚开始。

《一球成名》是一部著名的体育励志电影,影片中彰显出来的少年逐梦的斗志和那股埋头努力的干劲,让人热血沸腾,是一部激励青少年在成长路上保持斗志的经典励志片。

一、以丰富的视听效果构建热血氛围

体育电影一贯是热血少年励志电影的重要题材,相比其他黑帮械斗励志类、职场拼搏励志类电影,体育励志类电影有其特有的优势。首先,体育运动其本质是积极向上的,具有更为阳光健康、较为正面的励志意义。而其带来的特有的画面感,有极强的冲突性和观赏性。竞技类运动,尤其是球类运动,肢体冲突不断,比赛过程激烈刺激,偶然因素极大,高潮迭起,具有非常突出的镜头感。《一球成名》是体育电影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导演充分利用了足球运动的张力和画面感,将整部电影包裹在一种充满热血的氛围中。

首先是激昂的音乐。适时或煽情或热血的音乐为整部电影的整体表现效果增色不少。电影本身就是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适当的音乐会使观众体会到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球场的喧哗,球迷的欢叫,悸动的音乐,一瞬间便将观众们带入了英国的足球俱乐部之中。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绿洲乐队的Who Put The Weight Of The World On My Shoulders,其曲风刚健有力,歌词充满着抗争和励志的意味,当与影片积极向上的主题和饱满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融合在一起时,便能瞬间俘获观众的双耳和心灵。

其次是热血的画面效果。作为一部体育电影,《一球成名》的比赛镜头还是相当之多的,且大部分都经过了出色的艺术处理和精心的设计编排,从而使镜头感更加突出,整个比赛的过程更加曲折,对抗性更强。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桑迪亚戈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他矛盾、胆怯地隐瞒着自己的疾病……在桑迪亚戈终于站在球场上的时候,导演甚至故意设置了桑迪亚戈的尴尬位置――冷板凳替补队员,在这种种的矛盾和一系列的冲突中,桑迪亚戈最终的爆发就显得更为激烈和畅快。当他踢进好球的时候,他仰天呐喊的特写镜头一定会使观众产生与他相同的舒畅和欢愉的感受。由之引起的强烈共鸣更会使得观众永远地记住这一幕。

《一球成名》中,导演还请来诸如贝克汉姆、齐达内等著名球星助阵。众多现役世界级球星的加盟,使得整部片子被加入了大量吸引大家眼球的人为元素,这些非专业演员显然比专业演员本身更加耀眼夺目。他们的加盟不仅增强了电影的可看性,而且使得观影气氛更加热烈。

另外,影片秉承了一贯的电影制作传统,运用大量 CGI特效把画面渲染得十分精彩。激动的球迷,沸腾的球场,特写的足球飞掠画面,呼号的人群,精湛的技法……带给观众的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这样的视觉效果使得整部影片都被一种热血的氛围萦绕着,并且带动着观众的情绪变化,让观众沉浸在血液沸腾的状态中。

二、拒绝说教,事实胜于雄辩的励志方式

虽然导演在剧中运用了大量的艺术化处理,刻意编排了一些剧情,以此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和故事性,使之更加打动人心,但在整场故事的基调上,导演却运用了写实回忆的真实处理。整部电影以主人公的切身经历为主线,主人公命运坎坷,出身贫苦,但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最终收获了“事业”成功、爱情和友情。这些铺陈,让有相同经历的观众心生共鸣,从主人公的坎坷经历联想到自身成功之不易,想到一路走来的种种坎坷、艰辛与奋斗,更有在奋斗路上遇到的爱情、友情;让有梦想的观众在观影中产生强烈的渴望,期冀收获像桑迪亚戈一样的成功,并思考如何通过努力走向成功。

剧中并没有把励志作为讲述故事的主线,反而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观众在看励志电影时,大都对站在人生制高点的说教产生拒绝心理。而《一球成名》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让桑迪亚戈站在球王的高度说教观众,而是采用从下往上的视角记叙球王成名的故事。在构建桑迪亚戈的故事时,影片有意识地放低主人公的身价,他是非法移民,没有身份证明,家中一贫如洗,但他怀揣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影片将桑迪亚戈成长道路上所有的困难如实甚至是放大地表现出来,比如生活的艰辛,练习条件的恶劣,父亲的极度反对,幸运站在球场上的胆怯,孤身来到异国的孤独,猛然踏入另一个世界的迷失,父亲的去世,家庭和事业的艰难抉择……主人公一步步战胜这些苦难,毅然决然地站在球场,接受命运的挑战,在爱人、朋友、亲人和好心的陌生人的祝福下,最终获得了球场上的成功,这是任何观众都希望的结果。所以当主人公对天呐喊时,观众也会和他一起百感交集,更想站起来和他一同呐喊,这就是共鸣。

观众们在看完这样一部电影后,内心充满着想要奋斗的主观愿望和渴求上进的豪情壮志,那么这就是一部出色的励志电影。更何况这部电影还吸收了小人物孜孜不倦的奋斗历史和最终成功的艰辛历程,在润物细无声处,默默地将观众们励志了一把。而影片中的各种困难的设置更是真实可感――家人的不理解,贫穷,没有经验的失败,疾病,受人嘲笑……这几乎是每一个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历练,正如陈欧为自己代言的广告上所说:“成功是一段路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这样的质疑和嘲笑,非常真实,本就是人人都会经历的,不过区别在于,成功者能够很好地驾驭它,而不是被它所驾驭。本片放弃了说教和对比,直接将结果摆在了观众面前,一目了然,触目惊心,这也是励志的一个方面。

三、《一球成名》的励志影响和激励作用

(一)《一球成名》激励了青少年的拼搏精神

无论是认准目标,积极进取,还是历经艰险,百折不挠,小桑迪亚戈身上时刻都在释放和迸发出惊人的拼搏意志。他怀揣梦想,于是朝着目标积极努力;他命运艰难,于是一往无前勇于抗争;他身患哮喘,却隐瞒病情执意前进,拒绝同情。比赛途中,不到最后绝不言败。这样的拼搏精神感动也激励着观影者。

(二)《一球成名》激励了青少年的运动精神

桑迪亚戈是真的喜欢足球,为了足球,他放弃了家庭,远离成长着的国家,不顾自身的哮喘疾病,在困境中直面艰险,敢于同生活中的不公积极斗争,他积极进取,敢于冒险,充满了运动家的精神。在孤身前去英国踢球的细节中,这种运动精神体现得尤为明显。他积极,爱刺激,爱冒险,不安于现状,用于向梦想进发,极大地鼓舞了新世纪的青少年们。一方面,青少年对运动的热血和好奇吸引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青少年崇拜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心态让他们会下意识地模仿桑迪亚戈的神态、动作,甚至于爱好和习惯。当他们习惯了模仿出一副好斗、积极进取、不安于现状的表现后,他们会越来越爱上体育运动,越来越具有运动家的冒险精神。

(三)《一球成名》激励了青少年的合作精神

《一球成名》的电影中有这样的情节:由于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而是仅凭一腔热血和喜爱在踢球,桑迪亚戈资质过人却只会一味带球过人。球队老板敏锐地察觉了这一状况,他一再对桑迪亚戈强调,足球不是一个人在表演,而是团队配合。的确,足球是一场团队的比拼,场上的首发阵容,台下的替补队员、教练和陪练,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默契,全部是关乎比赛成绩的关键。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包容,在体育运动中,乃至在各个领域,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都是胜利的关键。

在观影结束后,如果观众能静心思考、默默品味的话,一定能发现其中的用意所在。

(四)《一球成名》激励了青少年的人文关怀

影片中所展现的人文关怀正是现代社会十分缺失的一种情感。我们或许都能从影片中收获一些难忘的东西,因为对于现如今或多或少都存在人际关系障碍的每一个人来说,电影中的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是对人性美的一种恰当的诠释。现实的交往中,很多如桑迪亚戈的青少年,压抑沉默,很多成年人之间也并不足够真诚,该影片便利用普通的镜头画面毫不刻意地将人文关怀展现流露出来,将感动暗藏其中,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正能量的一种充分体现。

在电影中,无论是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还是偶遇的球队大牌球星盖文,还是为他提供治疗的球队老板,他们身上无不展现着一种人文关怀。他们并不是,或者并不仅仅是为了功利,而是出于一种对梦想的敬佩,对后辈的关爱,从而才对桑迪亚戈照顾有加。观众们在看到这样的情形时,尤其是青少年,会无形地在心中树立起一种信念,那就是关怀人、帮助人的信念,这大约也是《一球成名》这部影片能够励志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四、结 语

俗话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在生活中,当困境来临时,当我们直面挫折时,我们需要一剂强心针来鼓舞士气,帮助我们重拾信心。而励志电影恰恰乐意充当这样的角色,让观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重拾信念。体育电影,则恰到好处地借助电影艺术将体育运动和运动员所展现的激励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励志精神也更为直观和显著。总之,体育电影《一球成名》,运用行之有效的励志方式,将许多被现代社会所关注、现代青少年缺失的精神表现了出来,激励青少年们怀揣梦想,永不言弃,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 王震.电影《一球成名》中的体育精神与梦想激励[J].电影文学,2008(14).

[2] 屈卓.足球可以改变人生[J].足球世界,2005(18).

[3] 适之.一球成名[J].大众电影,2006(07).

[4] 梁立中.球星“触电”不完全记录[J].世界电影之窗,2006(04).

第12篇

[关键词]:激励教育 树信心 养习惯 促发展 反思

近年来,东营市胜利第三中学借鉴了激励教育成果,结合实际,创新实践了成功激励教育,打破了学校德育工作形式化、单一化的现状,构建起“回归基础、回归生活、回归实践”的学校德育模式,建立起“贴近生活,体验尝试,全员育人,师生互动”的德育机制,树立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三大步励志教育

“三大步教学法”是一套指导中学生取得成功的教和学的方法,是几百名清华北大学生成长经历的总结,是数十位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和师大教育专家的科研成果。所谓三大步教学法就是指通过“第一步,自信树立”;“第二步,习惯训练”;“第三步,考试成功”三个过程对学生实施成功激励教育。

二、全员发动,全员参与

1.地毯式培训,达成共识。学校先后两次组织教师到济南洪家楼高中听课、参观、取经。组织部分教师到日照实验高中学习“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与课题组专家联系,订购图书。2007年12月29日邀请了文舒教授来校为全体教职工做心理暗示教育专题报告。学校为教师们印发了《心理暗示》、《励志教育》等学习材料,多次召开教师会,讨论、宣传三大步教育,使老师们逐步理解并接纳了三大步教育理念,统一了思想,增强了信心。

2.与名人面对面,点燃学生自信心。为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三大步教育中。学校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博士生宋立滨“点燃激情,树立自信”演讲报告会和全国十大学习青年张立勇先生“自强成才事迹报告会”等,让成功学子现身说法激发学生信心。用优秀学子榜样示范的方法,将一些抽象的教育理论直观化、形象化,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3.精心筹备,细化分工。学校制定了《胜利三中成功激励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实施小组,明确了班主任、导师、学生的工作和任务,并针对激励教育具体工作细化了职能部门的分工,为实施方案提供了保证。

三、贴近生活创新实施

学校从“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出发,从小、从细、从实入手,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创新实施了三大步成功激励教育。

(一)全员参与,多措并举促读信

1.规范读信,发挥信的功能。制定读信计划,使每位同学都明确读信的要求及实施程序,并严格按照读信的动作要求进行。读信的内容统一,形式灵活多样,采用领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法。第一周要求熟读,并逐渐提升读的层次,并填写每日自我评价。发音做到字正腔圆,重音分明,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心气。第二周要求学生背诵,撰写读信心得,并把每一封信的主题作为班会主题。第三周要求学生结合读信内容撰写自我反思,与导师交流。

2.全员育人,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学校实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管理模式。目的在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设计印发了《导师工作手册》,全体任课教师分别承包学生,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内容。对导师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作了明确的要求。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运用好“心理暗示”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举办师生联席会,交流教与学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改进、调整施教方案。导师制的实施,减轻了班主任的负荷,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以信定主题,以活动促养成

1.根据读信内容,精心设计主题班会。根据读信内容,每月召开一次相关主题班会,每周召开一次习惯主题班会,总结读信心得,分析习惯养成得失,确定下一周习惯主题,逐步深化读信与习惯养成活动。

2.围绕活动主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学校根据每封信的内容确定每周升旗主题、板报主题、导师指导学生成长的方向、导师到宿舍指导学生生活等工作;根据信的内容在学生中分别开展礼仪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读信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心态及时调整学生的思想;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反馈制度,认真检查学生的反思、导师的叙事反思、读励志书的反思并做好记录,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树自信

学校按照“广宣传,深发动;造氛围,勤激励;搭平台,树自信”的思路,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激励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搭建体验平台,强化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校的橱窗、校园广播、板报、楼道、走廊内均张贴了“一个人养成良好的习惯,事业等于成功了一半”、“脚比路长,人比山高”等名人名言、励志格言。校园广播每天两次播放励志歌曲和学生心得、导师心语,根据信的内容播放相关励志文章等。把评选学生的各类学生先进、优秀学生心得、导师心语等及时展示出来,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通过举办主持人选拔赛、校园歌手赛、励志歌曲演唱赛、各类征文比赛、演讲赛、单科明星评比、创新设计赛等活动,多途径、多形式地搭建起了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四、思路决定出路,学校彰显新气象

胜利三中自2008年元月5日至2008年11月28日对全体高中学生实施了三大步成功激励教育,历时329天。成功激励教育已初见成效。学生明理守信,言行规范懂礼仪;校园干净整洁,学生精神状态旧貌换新颜;校园秩序井然,学习风气日趋浓厚;育人理念提升,教师育人方法贴近学生。学校的可喜变化引来周边兄弟学校前来观摩、学习、交流。

五、几点反思

1.理解上的误区。部分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存在着把励志教育变成了考大学的错误认识。应树立“考学可以励志,但不可以以其为志”的思想,对学生的进步、发展应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2.贵在坚持。成功励志教育贵在坚持、坚持、再坚持。成功励志教育的过程也是繁琐的、枯燥的,尤其每日三次的读信活动,一日一次的成长记录,需要有耐心、恒心,需要师生坚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