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建设论文

道德建设论文

时间:2022-07-15 01:20: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道德建设论文

第1篇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所谓道德理想,就是指人们依据并结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激励人们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为;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对于教师来说,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缺乏学术诚信,剽窃别人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少求真务实的学风,为了评职称,出成果,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这些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如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抄袭他人实验数据。

其次,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再次,乱收费,接受贿赂。有些教师自编讲义、自拟习题、试卷,高价向学生出售,增加额外收入。还有甚者,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要贿赂,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等。

第四,缺乏爱岗敬业,进取之心,得过且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教学,教学成了次要的事。

第五,不尊重学生。有的教师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批评不顾场合,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不易被学生接受。

诸如此类教师的行为,极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给教师光荣的职业蒙上了阴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师德建设还应取得社会的支持。新闻媒体要积极报道教师师德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德的社会舆论,批评教师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扬善惩恶,形成师德风范与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三,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教师的道德状况,是教师行为的反映和表现。在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褒扬,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逍遥自在,不受谴责,那么违规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职业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恶性循环,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至关重要。

第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完善职业道德的载体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没有一定的载体,活动难以开展,教育难于落实。这种载体包括场所、设施和器材等方面。如教师不准打麻将,应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就必须有教工俱乐部、歌舞厅等活动场所;不随地吐痰、乱抛乱扔,就应设痰盂和垃圾通道等。载体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担负着“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议、板报、墙报、广播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像扫除文盲、法盲那样扫除“道德盲”;另一方面,要对初登讲坛的新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等活动,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

[2]支戈壁.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道德规范体系[J].实事求是,2007(4).(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燕山大学)

第2篇

关键词:伦理道德企业文化个体企业法人

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使东方文明重伦理、讲道德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为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伦理道德的观点与内涵,又必然会突破历史的局限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企业伦理道德的内容

伦理是指道德关系及其相应的道德规范。企业伦理是伦理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企业道德规范来调节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行为。所谓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在实际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善恶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是一种习俗,是人们自觉自愿追求的,对人们行为活动具有约束力。企业伦理道德属于企业文化系统中的习俗要素,对企业和企业员工的约束是自然的,对企业和企业员工的影响是长期的。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一种文化,企业伦理道德的优劣对企业的发展又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伦理道德包括员工个体道德和企业法人道德两个方面。

1.员工个体道德。员工个体道德的主体是企业单个的员工,员工个人道德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任何人的道德素质的各个方面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都统一在人的根本道德价值观念。人内在的根本的道德价值观念,控制、导向、左右和调节人在各种场合下的道德行为。事实上,我国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是人的道德行为在各种场合的统一性。员工个体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也必然影响整个企业的形象。员工个人道德对整个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员工的职业道德上,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的教育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内容。

2.企业法人道德。企业法人道德是以善良、正直、公正、诚信等为标准,来评价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并调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之间的行为规范。企业道德一方面通过舆论和教育来影响员工个体道德,形成员工的爱憎、善恶、是非的观念,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度在企业确定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道德准则,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原则和规范。企业法人道德素质的优劣,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比员工个体道德的影响更大,并直接决定着整个企业的形象和发展前途。企业道德建设必须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明确企业法人道德在整个道德体系中的根本或关键地位,着眼于用优良的企业法人道德来带动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优化。企业正而后市场平,市场平而后社会稳,社会稳而后民风纯,由此可见,企业法人道德建设的地位重要、作用重大。

二、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是我国古代讲的“修己安人”的道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已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的行为,体现了一种系统的管理哲学,其根本的核心就是“规规矩矩地做事,诚诚恳恳地做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立于不败地位,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两个方面的层次,一是员工个体道德的建设,二是企业法人道德的建设。员工个体道德与企业法人道德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者之中,企业法人道德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应重点加强企业法人道德的建设。

1.员工个体道德的建设。员工个体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占居重要地位,加强员工个体道德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修身养性,完美人格,儒家文化对人们修身养性的影响已有几千年了。仁、义、礼、智、信、温、良、勤、俭、让、真、善、美、诚、敏、圣、宽、严、勇等,都有着丰富而浓厚的内容,即使在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也有着新的内涵,对人格的完善仍然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在我国,企业员工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今,面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迎接世纪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企业员工个体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加强职工职业道德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遵守企业行为规范,爱集体,爱岗位,爱劳动,爱他人;讲责任,讲纪律,计协作,讲奉献,讲和谐;忠于职守,勤奋工作,诚实劳动,承认差距;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团结互助,不断创新,创造价值。

2.企业法人道德的建设。企业法人道德与员工个体道德是有区别的,两者在层次上是不同的,企业法人道德缺失的危害远比员工个体道德缺失的危害要大得多。但两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法人道德的建立,必然会对员工提出相应的要求,必然要部分地体现在每一员工的言行之中,特别会经常性地体现在员工的职业道德之中。在当前,我国企业法人伦理道德的建设,应充分关注企业的社会道德、生态道德、人际道德和行业道德四个方面的建设。

⑴企业社会道德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企业、国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在法律道德规范的范围内进行,如果一个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是不道德的,是一种社会病害。一个遵守文明道德行为准则的企业,才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道德。就企业与国家关系来说,毫无疑义,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企业无论在何时何地的任何行为,都应自觉地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就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无论企业大小、强弱,都不能靠损害社会求发展,应充分考虑并承担企业的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如慈善资助等,而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发展环境。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提倡公平合理的文明竞争,在企业自身求发展的同时,不中伤陷害其他企业。

⑵企业生态道德的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企业对它所处的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有很大影响的。企业不仅改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而且还会改变社会环境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一个能与环境共同优化发展的企业,才具备了良好的生态道德。就企业与自然环境关系来说,企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已是责无旁贷,企业必须采用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就企业与社会环境关系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促进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污染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对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如促进地区的经济繁荣、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等。

⑶企业人际道德的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企业与人的关系。企业发展的关键归根到底在于人,企业如果只关心生产而不关心人,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不道德的。一个能全面关心人的企业,才具备了良好的人际道德。企业不仅要关心人,而且还要全面地关心人,要从各方面关心并尽可能地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企业人际道德的建设,要求企业不仅要关心企业内部的员工,而且还要关心全社会各种各样的人,如客户、社区居民等。

第3篇

1.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所谓的会计职业道德需要遵循一定的职业特征,根据职业的特点进行时刻的对职业内在的联系标准进行规范。对于会计职业的道德建设内涵,国家财政部对此提出了几点具体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因此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恪尽职守的坚持职能原则,还需要真实的针对职业需求进行核算,切实的实现会计的反映职能。基于此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强化财务工作的参谋和服务。切实的落实好财政部门提出的要求,并仔细体会,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2.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所提出的要求。我国《会计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会计人员应该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总会计师条例》中也有规定,总会计师在从事总会计师时时,应该坚守职业原则,廉洁奉公。对此国家对于职业会计师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遵守职业道德就是会计职业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违背了相关的职业道德那么就必然要承受相关的法律责任。

3.遵守会计的职业道德应是单位工作的首要规定要求。关于《会计法》的制定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会计的行为规范,因此《会计法》的制定涉及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会计职业单位的每个人。尤其是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主要的经营者管理员更是有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行为更是时时影响着职业道德的形成对单位工作岗位的职业员工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些人员更应该熟悉并落实好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只要认识达到了统一才能够更好的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

二、关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职业中必须要遵守的职业要求,而我国的财政部门针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1.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应该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努力的钻研业务,做好本职工作,使得自己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都能够有所提升。

2.熟悉法规。工作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应该熟悉并且精通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熟悉国家指定的会计制度,进行广泛的宣传。

3.依法办事。会计人员需要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并且需要保障所有的信息都有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确保完整和准确性。

4.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需要秉持着一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

5.搞好服务工作。当会计人员在熟悉单位的生产以及相关的营业情况管理业务时需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以及会计的计算方式,为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作出一系列的调整,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经济效益。6.保守秘密。作为一名会计应该确实的保守住公司单位的商业秘密,除了法律规定的工作单位或者是岗位外,不得私自向外透露本单位的会计信息,以及相关财务现状。

三、目前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1.职员的业务水平低下,缺乏一种专研的精神和能力。一些会计类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工作态度完全就是任派拆迁,对于缺少的一些基本业务素质没有发现,对于工作事项而只是一个应付的态度。他们的业务知识不仅贫乏陈旧,在专业上又缺乏一定的钻研精神,缺少对于职业的一种热爱和工作的激情,这导致专业的水平和相对的会计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都普遍低下,职业能力不够强。

2.缺少法律意识,监督机制不够成熟。在做会计工作的这方面,有些会计人员不够关注,也不能够遵守相关的会计学习法则,这种遵纪守法的意识较为淡薄。以至于无法按照相关的会计业务水准进行工作,导致信息不够准确,出现大量的错误。另一方面就是,指定的相关职业道德法律管理制度不够完整。单位内部审计成为国家监督体系的一个部分,但是代表着国家的积极利益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同时也对国家的财政法规起到一个监督和执行的作用,即便如此,这也只是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具备任何高效益的影响作用。而相关的财政会计部门,应当经常性,规范性和深广度的为单位内部审计提供支持,确保监督体制能够完善并且实施起来。如果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此进行管理,那么会计工作人员的日常活动管理将会没有任何的规章制度或者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相关的规章制度若没有进行严格的处罚,又会对工作单位带来一定的危害,而纵容相关的犯错者得到巨大的利益。

3.缺失诚信,利益驱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而会计人员也处于一种经济利益的中心位置,也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使得更多的会计人员的职业成为了一种“诱惑”很多人为之心动。一些会计人员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及职业操守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贪利。即便发现有存在的虚假信息,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未能够做到公正客观的回应,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在做好“技术防备”的同时还巧妙的讨好单位的领导,进行贿赂。

四、如何强化我国的会计职业建设

1.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参与到政治系列的教育讲座中去进行相关专业的知识培育,坚持四个基本原则,树立相关的全局观,进行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另一个就是会计人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的规定,进行自我行为规范的要求约束。并且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责任及进行会计的核算,参与公司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去,时刻的反应出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活动,不断的提高工作单位的效益。再者就是会计人员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认真的钻研财务专业的相关知识,做到真正的业务技术熟练,账目处理的准确,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会计人员也要定期的参与会计职能培训,不断地更新所学知识。真正的做到单位领导的好助手,为领导协调好工作,并管理好单位的资金,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为企业单位的经营生产活动进行出谋划策。

2.建立健全的会计职业道德机制。会计人员需要拥有从业资格,并且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参加会计人员的前期培训,并且从中获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把《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设置为主要依据,针对那些没有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清理退出,对于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进行停用或者是再度培训处理。那些存在违纪乱纪的人员应该处于停职或者是永久性删除会计的从业资格进行处分。对于那些优秀的会计人员要进行积极的奖励和鼓励,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和激励的制度,便于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相关的单位还可以根据工作岗位制定相关的轮换制度,这种轮换制度能够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北部监督。与会计内部形成一种机制,能够提升单位会计的管理水平,调动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接触以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岗位的接触,极大的激发出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新思路新思想,另外加强会计的考试测评制度能够进一步的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需要定期的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形成一个奖罚的管理制度紧紧的和工作人员的道德操守和工作的效率联系到一起。这样在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员。最后建立一个制度健全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于财务的的审计及时的进行检查,监督。同时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的理解国家的财政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

五、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整个会计行业生存发展之根本。因此,必须把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中心,长抓不懈。

一、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广大会计人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1.会计造假

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不能坚持原则,直接或间接参与伪造、变造、篡改、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编造虚假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和经济指标,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扰乱了社会正常经济秩序。

2.违法乱纪,谋取私利

某些会计人员抵挡不住金钱诱惑,采取收入不记账、虚报冒领、伪造、变造支出单据等违法行为,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或利用职务之便利,贪污、挪用公款,,侵害国家和集体利益。

3.违背执业准则,弄虚作假

少数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人员,不严格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对明知有重大错误和舞弊的会计报表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欺骗广大投资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解决会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需要

会计造假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虽然解决会计造假不能仅仅靠会计个人力量。但是会计造假主要发生在会计工作中,主要是会计行为,在解决会计造假中,会计人员必然是主要力量。因此在目前会计造假和信息失真严重的情况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意义。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

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具备“德、能、勤、绩、公、廉、俭”等七个方面的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管理工作好坏的关键。会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廉洁奉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作风严谨、艰苦朴素、大公无私,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树立会计行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

由于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贪污腐化、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严重损害了会计形象,降低了社会对会计的信任,会计行业的发展遇到很大困难。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行业才会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对会计行业的看法才能改变,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行业良好发展的根本。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坚定的职业信念、规范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业务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每一名会计人员内心,培养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

2.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靠会计人员自身努力。一个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道德修养的程度,会计人员要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把职业道德原则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客观公正、精心理财,扎扎实实做好会计工作,不断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实现职业理想。

3.净化会计行为环境

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诚信丧失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营造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因此净化会计从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着重要意义,而会计环境的净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只有社会各行各业都提高了职业道德意识,才能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只要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环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4.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第5篇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是聚集社会正能量的需要。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质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公共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维护国家、社会、职业集团利益和伦理秩序为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它所要求和倡导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以及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原则等,是整个社会生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生活等重要的社会领域,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高校教师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纽带,更是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素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与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的道德意识,才会使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人稳定的内心信念,才会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去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给教师职业道德带诸多新挑战,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政治信念、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要切实解决教师队伍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师德建设。3、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所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人格与心理上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应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仅要以高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同时也要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来感化学生。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通过这些,真正实现学生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举措

1、在实践中铸造师魂。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离不开实践,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防微杜渐,躬行实践,端正道德品行,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德立教。师德建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必须首先锻炼师德,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服务人培育人,为社会培养出道德健全,人格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2、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大学生既有独立性的一面,又有亟需引导的一面。一般来说,大学教育是一个人思想价值观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而且与教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个高明的大学教师,就是在不经意间传达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对班级和学生进行塑造的。就这个意义来说,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责任,其素质的高低和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的质量。要大力加强以院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德育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把做人做学问结合起来,把“课堂上讲的”与“课堂外做的”结合起来,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以良好的形象和人格的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要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真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日常教育中见功夫,在优质服务中见精神,使大学生在点点滴滴中受到感染和启迪。3、加强师德制度建设。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重在培养和建设。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体制和机制来约束、规范、评价教师的师德,以先进人物的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激励教师讲师德。为此,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作者:张宏书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第6篇

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最早始于80年代初,基本是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的。从那时到现在,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不仅产生数量庞大的论文和各类文章,而且已出版相关教材和专著10余部。

就专著与教材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鸿书《新闻伦理学论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编《新闻职业道德》、陈桂兰主编《新闻职业道德教程》、王军《新闻工作者与法律》、黄瑚《新闻伦理学》、王天定《新闻道德与规范》、黄瑚编《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陈汝东《传播伦理学》等。这些撰著已经涉及新闻职业道德的历史、基本理论、原则规范、内涵等各方面内容,较系统地介绍了新闻职业道德的方方面面。

就研究论文来看,仅以CNKI收录文章为考察对象,就可获得专门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的论文617篇和涉及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文章近千篇,这还不包括CNKI未收录期刊上的文章及国内出版的论文集中的文章等。可以看出,研究论文数量巨大。

就研究开始的具体时间来看,1979年12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印的《外国新闻事业资料》(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新闻道德的准则》首次将新闻职业道德引入我国新闻学研究中。但当时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并未引起更多人关注,直到1982年,由于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各行各业加强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的教育”,从而大大促进了新闻领域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新闻职业道德概念随之开始在新闻界流行和普及,并为各界所认同。

总括1979年至今的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阶段:

1、1979年—1991年:这一时期,新闻界经过拨乱反正,在理论上弄清了新闻事业的性质、社会定位等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大问题,意识到了新闻事业既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现代社会中一门具有独特的社会职能的职业。既然是职业,就必然有其职业道德要求。同时,这个时期新闻失实这种新闻实践领域的老问题依旧存在,而追求不正当物质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这类新问题又接踵而来。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这个时期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逐渐兴起。当然,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内容还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反对新闻失实、虚假新闻,提倡新闻工作者追求新闻真实性等方面;也出现了少量研究美国新闻职业道德、反对有偿新闻、新闻伦理学等的论文,但数量很少。

2、1992年-1997年:这个时期,对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无论从论文数量还是从研究强度来看都明显加强,论文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到1997年达到第一个研究高峰。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研究,一方面与这个时期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出台与不断修订有关系——1991年1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出台,1994年4月、1997年1月两次修订,《准则》的出台明显推动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与这个时期新闻界在市场化中片面追逐利润、淡化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有关,另外,这个时期“有偿新闻”的泛滥也促使了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热潮。与此相应,这个时期,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内容明显丰富了;而且,与有偿新闻有关的研究明显成为一个重点。

3、1998年-2004年:这一阶段,有偿新闻研究在继续,但与前一阶段相比,对有偿新闻的研究大都与突发事件结合起来论述。突发事件成为促进这个阶段新闻职业道德研究不断延续的重要因素。《东周刊》事件、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事件引出的受贿事件等,都促使了新闻学术界对职业道德研究的重视,新闻职业道德研究走入又一个高峰,仅2004年一年的研究论文就达百余篇。同时,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审视新闻职业道德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次,新闻伦理学研究也在继续:除了对国内新闻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外,对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新闻伦理研究的介绍和论述增多。另外,对新闻职业道德观的相关研究也受到了重视。除此以外,研究者开始从新闻娱乐化、炒新闻、新闻策划等角度研究新闻职业道德。还有,网络道德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出现。

4、2005年至今:这个时期,从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炒新闻、新闻专业主义等切入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在继续。同时,新闻职业道德与我国的相关政策相联系(如新闻职业道德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三个代表与新闻职业道德等)的研究,也占不小比重。随着2006年网络传播研究成为热点,对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度明显增大。另外,研究者对新闻自律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了。

二、研究的主要视角和内容

总括20多年来有关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研究视点和内容:

1.新闻失实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新闻失实是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一个最常见的切入点,也是从80年代初新闻学界一开始研究新闻职业道德问题至今一直持续关注的一个点。当然,随着不同时期新闻失实形式的不断变化,研究的认识和结论也在不断地更新。就内容来看,对新闻失实的研究主要围绕失实的表现、失实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失实等层面来展开;从目前来看,不同层面的研究论文数量都很庞大,所获得的认识和具体内容也较为系统、深入。从研究成果的形态和类型来看,也相当丰富和多样,有新闻理论著作中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有研究论文中就某一认识视点所做的深度分析与论述,也有大量来自业界的对某些失实个案的解剖和反思。

2.“有偿新闻”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有偿新闻”在新闻职业道德研究中也占有很大比重。与“有偿新闻”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偿新闻”的成因、后果及如何防治等方面。

关于“有偿新闻”的成因,研究者的观点较为统一,普遍认为,“有偿新闻”的成因主要分为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主观看,新闻工作者社会良知的丧失,对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追逐是重要原因。①从客观因素看,市场化背景下形成的新闻产品市场交易的不规范,为“有偿新闻”的出现提供了机制和土壤;企业或其他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宣传需求,则为“有偿新闻”提供了买方市场。

关于如何防治“有偿新闻”,研究者主要围绕“自律”、“领导”、“监督”、“改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对策。从近年的研究来看,加强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自律,似乎受到更多人的强调。如有学者认为,无论是监督、评议还是惩罚,起到的无非是一种修枝剪叶的功效,只有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才是从根做起,才能夯实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根基。②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通过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待遇的方法来杜绝“有偿新闻”。③

3.新闻炒作、新闻媚俗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90年代以来,新闻炒作与媚俗之风盛行。一些媒体迎合人们的低级趣味,一味媚俗,大肆炒作,引起许多社会公众的反感。新闻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新闻炒作与新闻媚俗问题的关注。

新闻炒作与媚俗和新闻职业道德的联系在于:首先,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是新闻炒作与新闻媚俗的原因之一;其次,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减少和避免新闻炒作与新闻媚俗的重要条件。一些对新闻炒作与媚俗问题的研究者正是由此出发对新闻新闻炒作与媚俗问题进行强调和关注的。

4.典型案例与新闻职业道德研究

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常以新闻界发生的某些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某些案例,呈现新闻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对策。这类研究的路径一般是:案例介绍引出新闻道德缺失话题,然后就新闻道德问题的相关内容、对策进行论述。

如,著名的山西繁峙矿难中11名记者受贿事件,就曾成为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引发了许多研究文章。另外,“茶水发炎”事件、“杨丽娟事件”等也都曾引起众多学者由此出发对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有学者指出,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和职业良知的记者,必须做到:绝不有意编造虚假新闻,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一条最基本的道德底线。④

5.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从新闻专业主义切入来研究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是近年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出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围绕二者间的关联,有学者指出:新闻专业主义从本质上说,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理念: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的行业准则。⑤还有学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中的媒体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使命和社会责任应该对应着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职责和职业权利;同样,新闻专业主义中的行为准则和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利益也密切相关,新闻从业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行业准则前提下,才能够获得其应有的职业利益,获得别人的赏识和尊重。因此,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新闻成为一项专业的必要条件。同时,新闻职业道德也对新闻专业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⑥另外一些学者把新闻专业主义视为解决新闻职业道德缺失问题的治本之策。如陈力丹认为,通过长期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内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角色,是解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长远之计。⑦

6.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制关系研究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一个涉及新闻自律,一个涉及新闻他律,两者密不可分,故研究新闻职业道德必然要涉及新闻法制问题。在这方面,一个基本的认识是,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新闻职业道德为新闻法规提供存在的价值基础,对新闻法规具有多方面补充;反过来,新闻法规又可以保障新闻道德规则的实施。⑧从现有研究看,学界往往是将自律和他律同时作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来看待的。如有研究者就强调:新闻传媒职业道德建设一要靠他律,二要靠自律。⑨

7.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措施研究

研究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措施者也不少,取得的认识也较为多样。如有研究者强调,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自律监督机制;二是建立健全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机制;三是完善和加强有关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制度等。⑩另有研究者则提出,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应当促使新闻职业道德内化;促使宏观管理和调控体制良性整合;优化新闻职业道德的外部监督体系;提升社会公共道德水准和道德判断力,铲除违背职业道德的社会土壤等。11

8.外国新闻职业道德状况研究

对外国新闻职业道德的介绍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关研究视角和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类:

(1)美国新闻职业道德状况研究。这方面研究相当多,有些研究也较深入。如关岩德的《美国新闻道德建设简况》一文,对美国新闻道德建设的情况作了较全面、深入的介绍,具体涉及到美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美国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美国新闻行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如新闻评议会、媒介内部专职督察员或道德顾问的设置、新闻评价活动)等;另外还介绍了美国新闻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12

(2)各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比较研究。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陈中原的《形象与信誉的基石——81个国家(地区)、7个国际组织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初步比较分析》。该文从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出现时间、价值标准、新闻生命、采写原则、版面安排等五个方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进行全面比较,分析了各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共性和个性。13

(3)中外新闻职业道德状况比较研究。此类研究的路径一般是先介绍西方新闻自律情况,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做说明。以肖志峰《西方新闻自律的历史演进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镜鉴》一文为例,文章首先介绍了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发展的历程,然后转向西方新闻自律发展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的探讨。14

9.网络媒体职业道德研究

网络媒体职业道德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给新闻职业道德带来的影响和网络环境中的职业道德要求等方面。就第一方面的研究来看,很多人的认识已经比较明确,如认识到网络媒体在真实性、抄袭、把关人缺失、新闻保密、隐私权等方面都更有可能出现诸多问题。15就对网络新闻职业道德要求的研究看,研究者多从强化职业责任和自我约束能力、依靠自律原则规范从业者的行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等方面进行强调。16可以看出,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层次还比较浅,主要停留在传统职业道德理论与网络传播特点的机械对照与分析层面。

三、小结

综观近年来有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认识:

1、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涉及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因此对其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从现有研究成果看,研究成绩总体来看是不错的。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也获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研究视野比较开阔,涉及面比较广,研究内容也比较深入。在新的研究视角的开拓方面,研究者也较为注意。如近年来,新闻伦理学、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自律等新的研究视角被不断开掘出来。

3、从现有研究来看,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有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出现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中前后逻辑与可行性分析的缺失。具体来说:在成因分析方面,大多着重于原因的说明,而缺乏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的论证和分析;在涉及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后果时,偏重于情绪性的宣泄和简单层次的描述,且理论视野较为狭窄;在对策研究方面,学界提出的种种对策往往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也缺乏可操作性,多为自说自话和拍脑袋的产物。当然,这些问题已经获得了一些学者的重视。

注释

邓名瑛:《“有偿新闻”的伦理批判》《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6期。

胡忠青:《西方新闻自律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今传媒》,2006年第6期。

曾凡斌:《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构》,《视听界》,2005年第3期。

郑保卫:《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8期。

陆晔,潘中党:《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2002年第4期。

景刚:《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当代传播》,2004年第4期。

陈力丹:《新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3期。

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马秋枫,张晋升,王天权:《论广东新闻传媒职业道德的他律与自律》,《暨南学报》,2005年第5期。

周宗杰:《简论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职业时空》2007年第2期。

陈敏:《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关键性因素分析》,《新闻界》2006年第1期。

关岩德:《美国新闻道德建设简况》,《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1期。

陈中原:《形象与信誉的基石——81个国家(地区)、7个国际组织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初步比较分析》,《新闻记者》2001年第11期。

肖志峰:《西方新闻自律的历史演进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镜鉴》,《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郑瑜:《互联网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影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方玲玲:《试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

良好的学术道德是对科研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的道德底线和生命线,是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学术道德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会影响整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如果由于缺乏对学术道德的积极引导和严格约束,使研究生形成了不正确甚至学术示范行为的出现,不但会影响其个人学术成果的真实性,甚至严重助长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研究理应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校曝出的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事件愈演愈烈,2006年暨南大学女研究生甘某因为先后两次递交的课程论文都被认定为抄袭而被开除学籍,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丁某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余某因为各自学位论文专家评审过程中被发现有严重的抄袭行为而被开除,2008年浙大博士毕业生贺海波被认定在读博士期间发表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生导师实验数据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这些个案,虽然不能完全反映研究生对待学术道德的普遍态度,但它至少说明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宏观制度环境

自2006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和《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文件以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学校也制定一些制度来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比如为研究生开设学术道德规范必修课。要让研究生深入了解学术研究有哪些规范,如果违反了这些制度,将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还可以通过校内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橱窗等各种有效途径,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学术楷模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

对于高校而言,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可以激励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而有明显缺陷的评价机制容易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上的越轨和失范。所以,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学术评价制度的建立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度的制定要合理,要不断根据社会的变化,对某些已经不合适宜的制度进行即时的修订。例如,随着硕士研究生学制由三年缩短为二年,其培养目标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多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当前不少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在这短短两年时间里,既要完成课程的学习,又要他们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这就给研究生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这种规定也容易使得一些研究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第二,在研究生的各种考评中,要以论文质量为重,杜绝数量取胜。第三,以多种形式综合考评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例如,校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参加学术课题的研究等都可以作为考评的指标。

研究生学术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相关制度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的力度不够大。加大处罚力度就是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的重要措施,知识产权法应加大对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违反者课以重罚,严重的要处以刑事惩罚。这样才能减少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教育部从2007年便要求各考研招生单位建立考生的诚信档案,但是这只是面对研究生入学考试,高校可以建立面对研究生读研期间所有考试的诚信档案,包括课程考试,四六级考试,一经违规不得取消,这样无形中会约束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行为。

二、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微观制度环境

对于研究生来讲,最切实可行的是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进要不断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做到严于自律。学术道德修养是个人学术品德、品格和品质上的一种体现,所要表明的就是学术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就必须靠学校给研究生构建一个微观环境来使他们加强学术道德意识,毕竟通过外部强制力的道德他律作用是有限的,外在的道德他律必须转变为内在的道德自律,才能在各种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至于行为越轨。

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在研究生中开展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宣传,通过宣讲、报告会、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有效落实,最好还要购买学术道德规范的有关书籍并发放至研究生手中,如教育部组编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此外,每年入学要举办面向研究生新生的培养要求说明会,提倡学术道德规范的学习,提倡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以身作则,相关内容要收录在《研究生手册》供研究生随时查阅学习。

三、构建研究生德性教育体系

德育是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首先要完善制度建设,制定研究生学术规范,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倡导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献身学术的良好学风,要求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遵循科研规律,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守纪律,学风严谨,致力于创造原创性学术成果,规定了研究生在专业学习、完成作业、学术研究、科学实验、论文写作、成果发表等方面遵循的标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违反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等处分。有学术失范行为的研究生当年度德育考核为不及格,不得参加当年度各类奖励的评定,减发或停发奖学金。其次,要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强化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在各高校范围内广泛开展研究生学术规范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论坛、座谈会、主题班会、讨论会、承诺书等各种形式组织开展学术规范教育活动,确保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取得实效。邀请部分导师、专家、优秀研究生,讲授学术研究规范、论文撰写规范、规范、文献检索等内容,帮助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恪守科学精神,分清适当借鉴、征引与抄袭剽窃的区别,明确如何搞科研、怎样做学问;开展了主题班会、主题论坛、征文活动、党员民主生活会,进行“如何加强学术规范”专题讨论活动,营造了浓郁的遵守学术规范、建设良好学风的学术文化氛围。

四、培育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习惯

培养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习惯,有赖于良好科研学术环境的构建,暨包括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建立有关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监督机构,大力开展学术评议,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等。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人格垂范、为人师表的重要作用。导师之“导”有双重含义,一是在专业知识上引导研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人品、素养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实施学术道德教育,导师既有重要的责任,又有潜在的权威。导师应从思想、言语、行动上对研究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教导研究生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负责,督促他们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此外,学校应更积极地承担起学术规范教育的责任,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专题讲座、签订承诺书、案例分析等形式,完善学术道德的教育体系。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阻碍了学术进步,从小的方面讲,事关学生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从大的方面讲,则涉及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所以必须予以重视,以还学术界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1]郑园.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刍议[J].青春岁月,2011(24).

[2]高雪芳.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其改善途径[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4).

[3]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N].光明日报,2001-12-16(2).

第8篇

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科学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和功能作用。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2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科学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高校教育的任务决不仅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更要侧重发展思维,启发创造,塑造人格。而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其它领域的科学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已成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途径。正是由于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合理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有利于克服由于教育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科学发展人文社会学科。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加上专业培养口径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反映了高校办学理念的偏差与办学目标的错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必须摆正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合理构建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的教育框架,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贯穿科学精神,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提升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转贴于

(2)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变迁之中,由于受社会上不良现象、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的茫然以及理想信念的疑惑和道德的迷失,甚至出现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质表现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因此,高等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育德功能。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统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开展。

(3)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仅包括专业能力和素质,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接受人文知识教育,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他们自身也会成为人格趋于完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一代新人。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傅娥.加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2).

第9篇

一、突出干部理论学习,提升干部政治素养

1、镇党委将以学习十精神为主线,继续开展好每月一次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结合时政热点、新生知识、工作难点有主题、有计划、有效果地开展好中心组理论学习。2、组织好每个季度的机关干部学习会。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组织广大机关干部“走出去”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邀请理论领域专家、学者到镇机关单位进行理论宣讲,提升和丰富机关干部的学习能力和知识。3、开展特色学习活动。如读书月、党风廉政教育、十知识竞赛、十主题论文等学习活动,通过“读、写、听、说”提升机关干部理论学习参与面和积极性。

二、扎实推进农民群众教育,培育宣传文化品牌

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整合我镇优势、特色资源,继续打造宣传文化精品。同时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各类讲座、文体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把党的政策、社会建设的成就和农民教育工作渗透到全镇各个角落。

三、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文明创建成果

继续开展文明创建工作,让各界群众加入创建活动中来。持续开展好爱老敬老、扶贫助困等系列创建活动,协助政府开展好计划生、综治平安、法律援助等民生工作。

四、做好正面典型宣传,营造争先良好氛围

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挖掘辖区各类典型,尤其是“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事”的评议和推选。同时宣传各级评选评议出的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号召各界群众学榜样、争先锋。此外,加大对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的宣传报道,关心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的个人和集体,增其强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重视社情舆情工作、加大宣传信息报道

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媒体平台,持续做好社情舆情关注与收集工作。与此同时,根据工作开展特色内容,做好各级媒体与重点刊物新闻信息报送工作,加大我镇宣传力度,提升古陂对外良好形象。

六、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着力文体基础建设

继续做好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等广场文化放映活动。积极拓展群众爱好,举办各期群众文体休闲娱乐活动。组织开展好各类主题文艺展示、体育竞技、文艺培训、文艺队伍组建活动。加大综合文化站经费投入,逐步改善社区健身路径、健身辅导站基础设施建设。

第10篇

论文提要: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品德做出规范,以指导和约束会计人员正确处理会计工作。本文分析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整个会计行业生存发展之根本。

一、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广大会计人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毋庸置疑,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1、会计造假。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不能够遵守职业规范,不能坚持原则,直接或间接参与伪造、变造、篡改、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编造虚假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和经济指标,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扰乱了社会正常经济秩序。

2、违法乱纪,牟取私利。某些会计人员抵挡不住金钱诱惑,采取收入不记账、虚报冒领、伪造、变造支出单据等违法行为,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或利用职务之便利,贪污、挪用公款,,侵害国家和集体利益。

3、违背执业准则,弄虚作假。少数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人员,不严格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对明知有重大错误和舞弊的会计报表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欺骗广大投资者。

造成以上表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又有客观上的。主观上,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对遵守职业道德没有清醒的认识或者是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客观上,一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弄虚作假、哄骗欺诈、偷税漏税、等一些违背诚信的不良现象,使部分会计人员心理失衡,也参与到弄虚作假的行列中。二是受执业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法律规范不完善,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缺乏具体的惩治措施,而对坚持原则,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也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救济制度,使一些会计人员迫于单位领导胁迫,参与会计造假。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解决会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需要。会计造假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虽然解决会计造假不能仅仅靠会计个人力量。但是会计造假主要发生在会计工作中,主要是会计行为,在解决会计造假中,会计人员必然是主要力量。只要会计人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严守职业道德,就能遏止会计造假和信息失真现象,因此在目前会计造假和信息失真严重的情况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具备“德、能、勤、绩、公、廉、俭”等七个方面的素质。会计人员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执业的基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管理工作好坏的关键。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才是最重要的,会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廉洁奉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作风严谨、艰苦朴素、大公无私,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树立会计行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由于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贪污腐化、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严重损害了会计形象,降低了社会对会计的信任,会计行业的发展遇到很大困难。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行业才会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对会计行业的看法才能改变,会计的形象才会改善,会计的地位才能提高,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行业良好发展的根本。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职业信念、规范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业务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每一名会计人员内心,增强每名会计人员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

2、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靠会计人员自身努力。一个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道德修养的程度,会计人员要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把职业道德原则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客观公正、精心理财,扎扎实实做好会计工作,不断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实现职业理想。

第11篇

内容提要:青年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是指在青年道德建设过程中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集中体现在青年道德建设目的、手段和目标上的科学把握。掌握青年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开展青年道德建设实践的基础。

青年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是指在青年道德建设过程中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集中体现在对青年道德建设目的、手段和目标上的科学把握。掌握青年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开展青年道德建设实践的基础。

一、青年道德建设之目的—立足现实基础上的把握未来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青年在接受现实社会锻造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影响着社会,一个社会的前途和希望取决于青年一代。青年道德建设促进青年道德人格的养成和完善,其目的不仅在于把握和改善青年道德的现实状况,而且在于通过提高当代青年的道德修养水平和道德活动能力,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构建未来道德理想社会,在把握现实的基础上把握未来。

针对当前青年道德存在的缺陷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是青年道德建设中的现实把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革命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正由稳定趋向流动、长期趋向短暂、熟悉趋向陌生,青年的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重,表现出多元道德个性。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调节作用一部分正在由法律的强制作用替代,特别是在一些缺乏社会道德舆论监督的场合下,以法律合约为基础对人们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比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更为有效。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表现出功利性强于道德性、利益心重于道义心、务实性高于理想性的特点。青年道德建设应当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教育青年如何摆正社会生活中的义利关系;另一方面,要借助于法律强制力、舆论导向力、人格提升力和经济诱导力,建立综合有效道德发展机制,促进青年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环境的良性化发展。解决青年道德现实问题不是青年道德建设的全部目的,青年道德建设要在改善青年道德生存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有效的道德动力机制,引导他们逐步实现不断提升的道德目标,保障社会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其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实现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青年道德建设应当立足现在,面向未来。青年道德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但不仅仅是建设市场经济道德,其定位点不能只以市场经济为着眼点。市场经济强调人们的平等地位、经营自由和等价交换,要求各经济主体间公平竞争,合理地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共同富裕和人的个性发展要求一致的,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道德要求。但市场经济道德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起调节作用。青年作为未来社会主导力量,不能只面对经济问题,更不能把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要求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要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道德目标和动力机制,充分发挥道德这一精神力量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青年道德建设具有把握社会未来的深远意义。

二、青年道德建设之手段—道德他律基础上的道德自

青年处在道德自我的设计、调适和整合时期,其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存在很大的可塑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严重,道德风气需要改善,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道德困惑。要培养青年建立健全的自我,必须在社会道德规范他律基础上,发挥青年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实现道德自律。

道德他律是培养青年道德自我的有效手段。青年要确立健康的道德自我必须遵从一定道德规范的约束,他律的道德规范既是青年正确认识社会伦理关系的前提,又是他们道德意识生成的外部动力。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使道德有效性得以保证。制度伦理建设以道德行为的规范化和法规化为中心,进行道德“立法”和建章立制,使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如社会公德表现为公约,职业道德表现为制度和纪律,婚恋道德表现为法律等。以制度伦理建设规范青年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对道德规范的被动践行,不断强化道德行为习惯,不仅对于青年个性道德自我产生巨大的效力,而且有助于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促进社会良好道德环境的形成。道德他律不能替代道德自律。道德他律主要以法律、制度、公约、纪律等外在形式作用于社会,其见效快、强度大,但这种道德规约形式不可能包容和覆盖青年道德生活的全部,青年道德生活离不开道德的内在约束。道德他律作为外因是青年道德自我生成的条件,而道德自律作为内因则是其道德自我生成的依据,道德他律要通过道德自律起作用。缺乏自律的道德他律,是难以产生持久稳定的社会实效的,所以要在加强道德法制建设的同时,努力培育和增强青年的道德自律意识。

道德自律是道德存在和道德发展的精神基础,培养青年道德的自律精神就是通过道德意识的建构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自觉、自愿、自主、自决地履行道德准则和规范。当前青年道德素质不高,社会道德风气觅待改善,青年不能一味强调道德环境不好,他人的道德素质差,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差距、找原因。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道德环境,要从每个人做起,青年应当成为道德建设排头兵。要帮助青年注重自我塑造,克服私大于公、情大于理、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以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培育和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重他律也重自律,加强青年的自我道德修养。缺乏自律的他律是难以实现的。没有自律,青年就不能真正确立和完善其具有独立人格的自主意识和修身养性的自律精神,不仅难以承担起社会斌予青年一代的道德责任,而且会导致道德的知行不一,形成推卸个人责任的不良道德倾向和道德习惯。因此,青年道德建设要遵循在道德他律基础上进行道德自律的规律,在“要我做”的基础上,通过提高道德愈识水平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达到“我要做”的境界。

三、青年道德建设之目标—个体塑造基础上的群体实

青年就个体而言存在着客观差异性,其道德教育和培养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示范性等特点,通过青年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和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和带动了青年群体道德的进步。青年道德建设的目标是在塑造青年个体健全道德人格的基础上,实现青年群体的道德优化。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道德,企业道德建设,制约因素,企业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企业道德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或者说,企业道德是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企业自身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目前,企业道德已成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与伦理学家积极探讨的一大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付诸实际行动。然而,企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企业在进行道德建设的时候,往往制定明确的可行性目标,采取各种适合于本企业的手段和途径,然而在建设成效上却出现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企业道德建设在实施中,往往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要提高企业道德建设地实效,就不得不关注这些因素。

2 企业道德建设制约因素

2.1 先进的经营理念

企业行为取决于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理念决定了企业为什么经营,如何经营,什么是正确的经营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总体上处于有高有低的非均衡状态,少数企业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而大多数尚停留在“以物为中心”甚至“以财为中心”的水平,以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这种狭隘的理念导致了企业管理控制的片面性:业绩通过经济标准和经济结果来衡量;重视个人业绩的评价,而且更注重短期评价;过分强调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等。这种控制的结果是管理者忽视企业的道德责任,往往急功近利,行为短期化,使企业长远利益及社会利益遭受损失。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早就批评了这种企业目标观,提出了企业创造顾客的目标观,即企业的将来以及成功的第一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企业对自己生产的商品如何判断,而是由顾客判断其是否有价值。创造顾客这一最高目标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企业应履行的任务,是企业把各种目标任务进行正当化、整合化的根据。他在其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进一步指出,企业经营应该追求短期成效和长期发展,是道德、价值观的问题。先进的企业经营观应该考虑社会道德责任,维系社会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等等。在先进的企业经营观指导下的企业道德建设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否则只能是自相矛盾,其效力相互抵消。

2.2 企业家的道德境界

中国企业的道德建设,历来就非常重视企业家的道德培养,这也与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儒学思想“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关。然而,中国几千年来仍未脱离一种“人治”的传统,因而企业家个人的德行对于企业的管理风格、经营理念乃至道德水准都具有重大的影响。而在西方,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家的职能是组织劳动、资本、土地各项生产要素实施生产。他还对企业家精神作了如下的描述:具有判断能力,坚韧不拔,掌握监督、指挥和管理的技巧以及拥有丰富的工商业和社会知识。就企业道德建设而言,从近代以来的中外企业史可以看出,所谓“企业精神”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家人格精神的延伸,而企业凝聚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道德人格魅力。道德人格是企业家素质的内在与轴心,决定着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因此,企业家道德人格是其素质(包括知识、经验、能力、品质等)的内化。企业家优秀道德人格的建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在逻辑。从现代管理学的意义上讲,管理正在日益走向软化,即“软”管理在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行为科学更是强调企业领导者的角色要从过去的“说教育”变成今日的“谈心者”,要关心职工、尊重职工,要实行有人情味的领导,采用柔性管理,实现民主管理,激发员工参与管理。企业家的道德人格往往能够释放出巨大的管理能量。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来临,企业组织的松散化与扁平化,劳动工时的弹性化,员工素质的高智能化,那种依靠强硬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显然将会不合时宜,企业家利用自身优秀的道德人格采来影响整个企业的道德水准,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将不失为一种智慧的管理之道。当前,企业改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实现,全社会道德风尚与企业伦理建设的根本还是寄托在培养与造就企业家队伍之中,一支宏大的、眼界高、具开放性、有很高素质、尤其是高尚道德人格的企业家队伍,将为建立全体企业所共同奉行的社会、企业伦理价值规范作出最终的努力。

2.3 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般而言,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道德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为此而做的制度安排。。因此,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进行制度建设,并尽可能使其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离开制度保证的企业道德,必然是空泛而无效的。需要强调的是,单纯的制度约束不是企业道德建设的根本,而必须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从政策、法规和具体操作技术等层面上看,制度的约束力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失的“硬性”力量,与思想教育这种“软性”力量相辅相成。制度建设侧重约束人的行为,而思想建设中的道德信用建设则是解决职工意识形态范畴的问题。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下的企业道德建设,才是行之有效的。此外,由于企业制度是群体意志的凝聚,一经产生,便会对企业成员产生约束力,因而,企业的制度必须具有:(1)合理性。。企业的制度制定必须从自身情况出发,符合社会风俗传统,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企业历史背景、员工普遍心理等等。同时,企业制度对于员工既应具有约束力,却又不应是遥不可及的,这样的制度才能称之为合理,才能为员工所接受。(2)健全性。健全的制度在制定的时候必须考虑社会、文化、物质等方面因素。健全的制度才能对员工的行为起到指导和约束的作用。。(3)权威性。制度一经建立,就要推行,所针对的对象不是某个员工或一部分员工,而是所有的企业成员。制度只有通过坚决的执行才能维护其权威性,否则只是一纸空文。(4)一致性。各项制度之间应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所有制度指向同一个目标,而不是相互矛盾。

2.4 市民社会的发展程度

对于市民社会的概念,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诠释。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其中既指出了市民社会的不自足性(如个人的利己性、特殊性、差异性等),又肯定了市民社会中自由的许多因素(如经济自由、经济平等等)。而马克思则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提出市民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真正的社会形式”,“一个具有许多关系和规定的丰富的总体”,认为市民社会既是一个充分自由充分平等,又蕴涵相应秩序规则的社会关系总体。而在我国,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后,我国正逐步形成一个世俗市民社会,道德与法制正是这一社会形态和生活模式的法律化。市民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个人人格的平等化和利益的合理化,个人、社会与政府具有对等性。此外,这种对等表现为自由与责任的对等,即个人在具有自由性的同时,也必须具有自控性和相应的理性,同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个人或企业对于利益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个人利益的保障与追求并不否定社会利益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与合理性,因为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作为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否则没有充满良知、道义和责任感的社会人文气息和经济秩序,任何个人利益都成了无源之水,个人利益就有可能成为欲望和堕落随心所欲的唱台。市民社会的发展为企业道德建设提供了主体条件,而企业的道德建设水平及发展程度常常被人们视为市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之一。这是因为企业道德是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市民化的必然要求,它代表了人类社会模式演进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同样,作为社会的个体,企业无论何等独立平等,都必须依托于社会才能有所发展。市民社会的发展呼唤作为社会成员的企业必然担负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违背市场道德,践踏信用机制,然而在经历了整个经济领域的道德滑坡后,企业发现吞食这种苦果的仍是自己。这同样也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强烈地呼唤道德建设的原因。因此,可以说,我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程度越高,社会要求企业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也相应越多,而企业道德建设的任务也越重。

参考文献

[1]赵寿强:论企业道德建设的四个环节,《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5期

[2]张卫平:企业道德与企业发展,《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3]王听杰:企业道德激励机制研究,《经济眺望》,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