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

时间:2022-08-27 07:1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财政收入;多重共线性

本文选取影响国家财政收入(y)的变量有:农业总产值(X1)、工业总产值(X2)、建筑业总产值(X3)、服务业总产值(X4)、全国人口总量(X5)、成灾面积(X6)。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9)》。

1.用相关分析方法探索数据特征。在相关性分析,成灾面积与其他的变量相关程度极弱,可以视为不相关,但须结合回归分析的结果才能得出是否能够排除成灾面积的这个因素。其它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较大,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在下面的回归分析中,很可能出现多重共线的现象。

2.进行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初步的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得出方程:Y=63368-0.460X1-0.314X2-0.515X3+0.423X4-0.542X5-0.007X6,模型回归结果为,R2=0.999,F=2959由于调整后的R2较大且接近于1,而且F=6210.98>F0.05(6,12)=3.00,故认为国家财政收入与上述解释变量间,总体线性关系显著。但由于X1,X3,X6均没有通过t检验,且X2代表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上升而国家财政收入下降,显然违背了经济原理。结合前文的相关分析结果分析, X1,X2,X3,X4,X5之间相关性较强,可认为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3.找出最简单的回归形式。分别作Y与X1,X2,X3,X4,X5,X6之间的回归。结果如下: =-16179+2.206X1(R2=0.929,t=16),Y^=-4931+0.504X2(R2=0.983,t=33), =-3776+3.405X3(R2=0.979,t=30), =-3193+0.11X4(R2=0.990,t=42), =-332486+2.818X5(R2=0.668,t=7),(括号值为相应自变量的t值)。由于X6不能通过t检验,且从相关系数来看与Y的相关度也较低,因此可以排除X6成灾面积这一个变量。另外,可以从t检验中看出,X4的t值最大,即服务业对国家财政收入影响最大,因此选择 =-3193+0.11X4作为初始的回归模型。

4.逐步回归。利用X4为初始变量,其他变量按在最简单回归中的拟合有度大小,逐步加入并进行讨论。第一步,在初始变量中引入X2,模型拟合优度R2为0.989,并没有提高且变量X2没有通过t检验,因此排除变量X2;第二步,在初始变量中引入X3,模型拟合优度R2为0.989,没有提高,且X3也没有通过t检验,故排除变量X3;第三步,在初始变量中引入X1,模型拟合优度R2为0.993,有所提高,两个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第四步,在上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引入X5,模型拟合优度R2=0.995,有所下降X5没有通过t检验,故排除拥有X1、X4、X5三个自变量变量的模型;第五步,在初始变量中引入X5,模型拟合优度R2为0.996,是最优的拟合效果,X4、X5均通过t检验,且性很强。X5代表全国总人口,随着总人口的增加,贫富分化悬殊。人口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了负效应,政府不得不支出资金去补贴底层收入的人民。最后的模型为:Y=62079+0.555X4-0.548X5。

5.与参考论文的结果对比。《一种基于逐步回归的国家财政收入模型》(以下简称《一》文),其拟合的模型为:Y=519.678-0.812X1+0.723X4,《一》文的模型表示,影响中国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为农业总产值和服务业总产值。相同因素X4(服务业总产值)的分析: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以来,服务业的发展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拉动这财政收入的增加。不同因素X1,X5(农业总产值与全国人口总量)的分析。可以看到,参考论文《一》的回归方程中,包括X1(农业总产值),而本文拟合的回归结果则包括X5(全国人口总量)的影响。产生结果差异的原因如下:论文《一》使用的数据是1989~2003年的数据,而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为1990~2009年。由于农业收入占中国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减少,到2006年更取消了农业税,因此农业生产总值对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影响减少。相反,本文的模型反映了随着人口的增加,财政收入正在不断地减少。原因主要有:中国人口红利逐渐退却,适龄劳动力减少,中国人口正步向老龄化。由于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对老年人的补贴支出也不断增加。同时,计划生育的政策,中国的人口新生人口减少,可以预测,以后的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贫富分化问题严重,国家财政同样需要对生活在底层人民进行更多补贴;全国普遍实行医疗保险,医保的实行同样会导致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加,而人口更多,国家需要为医保支付更多。

参考文献

[1]李晓虹.一种基于逐步回归的国家财政收入模型[J].知识丛林.2006(12):147~148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长期信贷;财政科技拨款;证券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08(2012)05-0109-08

创新是一个昂贵的过程,需要付出足够的资源来启动、指引和维持,因此,被普遍认为是创新经济分析先驱的约瑟夫·熊彼特,把资源配置,尤其是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作为他创新研究的中心也就不奇怪了,熊彼特认为,创新通过信誉的建立来获得资助,信誉能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并重点强调了商业银行的作用,即产生新的购买力并使企业家可利用,继熊彼特之后,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其著作A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经济史理论》)中也指出,英国的工业革命实际上得益于18世纪早期在英国发生的金融革命,因为一些主要科技发明在工业革命发生前就已存在,而工业革命中对这些科技发明的大规模使用得到了大量而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如果金融市场不能提供充足并且低成本的流动性支持,则科技发明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将受到极大限制,随着20世纪70年代信息经济学兴起,当代经济学家已把“信息不对称”引入企业金融和投资行为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中,指出企业和金融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的外部金融比内部金融更加昂贵,一些研究认为,各产业的投资行为(金融要求)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更多依靠外部金融的产业在拥有更发达金融市场的国家中应该成长更快。

现代科技创新早已超越工业革命时代依靠实践经验总结而来的技术革新和发明,而主要依靠基于科学研究和试验基础上的新发现和新突破来进行,通常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包括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化等3个阶段,其中商业化是最为关键的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指出,“18世纪的法国科学水平被判为至少相当于,而且很可能超过英国,在发明的质量(不是数量)上,法国也相当于或超过英国”,但工业革命却发生在英国,英国相对于法国的优势在于将科技发明成功实现商业化,只有将科技发明引进生产体系当中,科技发明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因此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就不仅仅包括前期的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对创新成果商业化阶段(创新产品批量生产和销售阶段)提供资金支持,以Lerner为代表的现代学者则认为,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相对的市场配置失灵,政府不仅要对科技创新提供大量的财政投人,还应积极出资成立风险投资机构或基金直接进行股权或类似股权的投资,激励科技创新活动,由此可见,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实际上包括了政府财政投入和资本市场筹资两大部分,对于科技创新融资支持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公开所能见的几乎没有,只有少数相关的研究,例如,沈能在其博士论文中安排了一章“金融安排促进技术创新功能实现的实证检验”,其模型的变量为“金融发展、技术创新、资本形成”;邓平博士论文也写入了“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VAR分析”一章,其模型的变量为“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发展结构指标、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科技创新指标”,显然二人是从金融的制度安排角度来检验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当今科技创新的时代,且不论金融制度安排根植于一国历史文化传统而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无论一国金融制度如何设计,如果其能有效解决科技创新的关键难题——融资问题,则是适宜的,舍其而难以有更好的衡量标准,此外,张强和赵建晔对我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其论文也仅仅考虑了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并未探讨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有鉴于此,我们拟就各种融资渠道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及其动态影响关系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科技创新融资支持的重要作用。

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1对科技创新指标的选取

我们对科技创新的衡量是从科技创新产出角度来考察的,因为从产出角度来衡量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科技创新活动成效,由于科技创新成果衡量指标众多,直接选用则会在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时让问题分析变得复杂,且变量之间还可能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为此,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低维空间将信息分解为互不相关的部分以获得更有意义的解释,文章数据全部来自历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基于数据可得性及尽可能获得更多观察数据方面考虑,并尽量剔除政府部门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科技成果”统计分项中,我们分别选取了“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简称专利申请,下同)、“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论文总数”(简称科技论文,下同)、“全国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简称成交合同)、“全国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简称成交金额)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简称出口)等5项统计指标,分别记为PATENT、PAPER、CONTRACT1、CONTRACT2、EXPORT,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87-2009年,计量调整后的有效数据为1988-2008年共21年统计数据,由于对变量取自然对数不会改变变量本身的协整关系,且能使变量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因此,我们对以上5个指标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PATENT、LNPAPER、LNCONTRACT1、LNCONTRACT2、LNEXPORT,EVIEWS软件(本文所有计量均采用EVIEWS6.0分析)“主成分分析”的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第1和第2主成分的累积贡献度(cumulative proportion)达到了99%以上,且第3主成分的特征值(value)明显小于1,因此可以认为第l和第2主成分已能较好地反映5个一致指标的总体变动情况,从现实情况来看,专利和论文确实能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总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水平,因此我们最终确定用PATENT和PAPER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

1.2对创新融资指标的选取

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包括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及资本市场筹资两大部分,政府的财政投入不仅包括直接的财政科技拨款,还包括间接的财政投入,如各种对科技创新的税收减免及科技奖励等政策措施,资本市场筹资按筹资方式可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即金融机构的各种贷款以及债券市场上的债券融资、股票市场上的股票融资和风险投资市场上的风险资本等,由于目前的统计年鉴只能给出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一项,无法统计出财政对科技创新的种种间接财政支持,同时统计资料也无法细分出企业的科技贷款以及证券市场上的科技专项融资,因此我们选用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金融机构的中长期信贷和企业证券市场筹资来作为科技创新的融资考察指标,之所以选用中长期信贷指标,是因为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包括设备的更新和升级),中长期信贷更能稳定支持创新主体持续进行创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统计指标时间跨度较大(1987-2009年),而这期间我国价格波动很大,依据科技创新的特点,我们对金融统计指标进行了价格调整,以便更客观地反映资金投入的变化,具体而言,我们借鉴王玲和Szirma的研究,将综合价格调整指数设定为0.5×P+0.5×W,其中P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W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并以1986年的价格指数为基准进行调整,我们从《中国金融年鉴》中选取金融机构的“中长期信贷”以及“企业证券市场筹资额”统计项,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选取“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统计项,分别记为LOAN、BOND和FINANCE,各变量取相应对数后记为LN-LOAN、LNBOND和LNFINANCE。

2 计量模型构建

2.1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我们建立一个多变量的VAR模型,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进行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以5%的显著性水平为衡量标准,各变量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

2.2协整关系检验

由于LNPATENT、LNPAPER、LNLOAN、LNBOND和LNFINANCE各变量是非平稳序列,且是同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特征根迹(trace)检验和最大特征值(maximum eigen-value)检验均说明各变量存在3个协整方程,因此各变量通过了协整关系检验,说明这5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各变量能被其他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可以建立VAR模型进行分析。

2.3VAR模型的构建

建立VAR模型时需要确定滞后阶数,从表4可以看出,以LNPATENT、LNPAPER、LNLOAN、LNFI-NANCE、LNBOND为内生变量,常用的5个检验标准(LR、FPE、AIC、SC、HQ)一致说明滞后阶数为2。

3 模型分析检验

3.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并不分析变量之间的系数关系如何,而是分析系统的动态特征,即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冲击对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可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来实现,只有通过稳定性检验的VAR模型才可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们所建立的VAR(2)模型全部特征方程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内,说明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对脉冲响应分析,为避免模型中输入变量顺序不同而对脉冲输出结果产生影响,我们采用广义脉冲方法,脉冲响应情况如图2、图3所示。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纵轴表示各响应变量应对冲击的变化幅度(各变量均为对数,代表了弹性的变化),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响应变量对相应冲击的反应。

从图2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中长期信贷一个正冲击后,专利申请前2期正向反应平稳,在第3期迅速上升到最大;此后开始滑落,并又从第6期开始持续上升,这表明中长期信贷将所受外部正冲击经信贷市场传递给专利申请,且这一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稳定的和越来越强的促进作用,专利申请对财政科技拨款的正冲击响应迅速,当期就大幅度上升,并在第3期达到最大量;此后虽大幅度下滑但却在第5期后基本保持稳定,这表明财政科技拨款将所受外部某一正冲击经政府财政预算直接而迅速传递给专利申请,且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当在本期给企业证券筹资一个正的冲击,经证券市场对专利申请产生正向影响,专利申请响应在第2期后基本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并在第9期对冲击的正向影响接近零,从图3可以看出,中长期信贷的正冲击对科技论文的前2期影响很弱;科技论文的正响应从第3期开始迅速上升,第5期后开始下降,但第6期后又开始持续上升,财政科技拨款的正冲击对科技论文的前2期影响也较小,从第3期开始,科技论文正向响应明显,并在第3~5期间保持稳定;从第5期开始下滑,此后基本保持平稳增长,证券筹资的正冲击对科技论文的影响很弱,除当期有一点促进作用外,此后基本影响很弱,甚至在第6期后有负面影响,综合以上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各变量冲击对专利申请的影响基本上在第3年比较明显,而对科技论文的明显影响则保持在第3~5年左右,整体而言,中长期信贷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期间虽有波动,但长期支持作用递增;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比较直接迅速,长期支持作用递减;企业证券市场筹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较弱,除前面几期有些促进作用外,后面几期几乎不起作用,甚至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3.2VAR模型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中的各内生变量对冲击是如何反应的(如响应符号和响应强度等),但不能比较不同冲击对某一特定变量的影响强度,而方差分解则是将系统的均方误差分解成各个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来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对一特定变量产生影响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可以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利用方差分解,我们可以看出在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金融变量的贡献率如何,表5和表6分别为专利申请和科技论文的方差分解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不考虑专利申请自身的贡献率,中长期信贷冲击对专利申请的贡献率随时间稳步增长,在第10期达到最大,接近12%;财政科技拨款冲击对专利申请的贡献率从第2期后就平稳增长,并在第7期后贡献率稳定在6%以上;企业证券筹资冲击对专利申请的贡献率很小,基本在1%左右;从表6中可以看出,同样不考虑科技论文自身的贡献率,中长期信贷冲击对科技论文的贡献率在第3期急剧上升,此后虽小幅波动但上升趋势明显,并在第10期的贡献率超过36%;财政科技拨款冲击对科技论文的贡献率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此后小幅波动和缓慢下降;企业证券筹资冲击对科技论文的贡献率很小,也基本在1%左右。

综合以上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中长期信贷在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过程中贡献率持续上升,且贡献度最大;财政科技拨款对促进科技创新的即期效应明显,且贡献率基本保持稳定;企业证券筹资冲击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度微弱,几乎没有什么贡献。

4 结论与建议

受限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及理论分析的需要,我们只考察了3种融资途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计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和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巨大,而证券市场的支持作用则十分微弱,这个分析结果与Tadesse的观点基本一致,Tadesse认为,在金融部门不发达时,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在金融部门发达时,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则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总结模型的检验结果,我们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科技创新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支持,计量模型检验表明,科技创新能力与资金投入规模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我国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和资本市场的大规模融资紧密相关,同时,模型分析也表明,从增加资金投入到创新能力提升是有时间滞后期的,具体而言,融资规模冲击对专利申请的显著影响要到第3年,而对科技论文的显著影响则在第3~5年,换句话说,增加资金投入并不能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期间约有3~5年时间的滞后期,由此可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需要国家制订有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更需要构建稳定长期的创新融资渠道来保障。

(2)政府的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显著,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我国财政科技拨款对科技创新的短期促进作用效果明显,长期作用则缓慢递减,特别是对于科技论文的促进效果显著,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科技创新的公共性和外溢性,实际上,相对于世界上其他科技创新活跃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中国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较低,并还曾在本世纪初出现一定幅度下降(根据《201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2000-2005年,中国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4%以下,2009年上升到4.2%),显然,要追赶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我国财政科技投入需要构建一个稳定增长机制,且针对重大科技领域的财政投入还可以发挥启动迅速的作用效果。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出口贸易,有效汇率

一、引言

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出口导向也成为一些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战略政策。我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就根据外汇资金短缺的实际国情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使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出口扩大的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但是近几年来,受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在出口总量上虽然仍保持着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率却在逐年下降。

图1.1我国出口贸易情况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26947.9亿元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100394.9亿元,增长了近5倍,2009年略有下降;但增长率仅持续上升了两年,从2003年开始连续下降,由34.66%下降到2008年的7.43%,且下降幅度持续增大,并在2009年出现了首次负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出口是十分重要的。

近几年来,在涉及到全要素生产率与出口关系的文章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研究出口贸易是如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一些文章否定了两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如关兵[①](2009)通过各省际数据以出口增长与生产率关系为基础,沿着新贸易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采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综合分析出口—生产率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增长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国际贸易论文,一些文章也肯定了两者间的促进作用,如倪海清[②]等(2005)通过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实际上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两方面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上述所有文章都是基于出口学习(Learning by exports)效应角度的研究,但从出口选择(exports-selection)效用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贸易影响的文章较少,且大部分都是对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的分析。但是只从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研究其对一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似乎显得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解释变量,它既包含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同时也包括了组织创新、生产创新、专业化等一些不易量化的因素,研究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前文提到的所有文章中的出口贸易都是基于全国角度的数据,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会对不同行业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拟选取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为研究对象,使实证分析更为准确。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本文采用“索罗余值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首先我们建立一个具有规模报酬约束的两要素投入的C-D生产函数:

(3.1)

式中,表示全国在第t期时的总产量,和分别表示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量,对该生产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如下方程:

(3.2)

式中,表示随机误差项,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可知,。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式为:

(3.3)

以全国为决策单位建立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区间设定为1985~2009年。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方程中全国经济增长总量都以1985的平减指数为基期进行平减;取全国年末从业人员人数;取全国各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到以1985年为基期的数额,由于该指数1990年前的数据缺失,固1990年前的数据以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代替。

以上所使用数据均来自各年?吨泄臣颇昙芳爸泻晖菘狻1疚牟捎肙LS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s.e.=(0.03234)(0.03318)

0.8728

对参数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5992和0.2973,括号内表示各自的标准误,值为0.8728,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估计整体效果不错。

我们将估计出的参数带入上文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导公式对其进行计算,得出全国各年数据分布如下:

图3.1 全国各年全要素生产率分布

可以看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走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5-1995年为上升阶段,这主要得利于我国正确的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引入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使得此阶段经济飞速发展,但全要素生产率在到达最高峰后,从1995年开始逐年下降,2009年已下降到同1985年相近的水平,同时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投资活跃的现象来看,可以得出我国此轮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与投资效率来实现的,而是由高人力、高资本投入来驱动的,这与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符。下面将使用测算出的结果对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三、TFP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跨期函数的建立及数据说明

为了研究出口贸易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本文假设一国的进口品与该国本土产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既进出口贸易并存,同时考虑到一国的出口实际上就是它的出口对象从该国的进口量,所以可以从其他国家需求的角度考虑一国的出口贸易,因此这里我们使用国外居民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消费作为我国的出口。下面本文根据拉姆齐模型建立跨期函数。

中国出口对象国家的每个家庭单位的跨期效用函数为:

(4.1)

其约束条件为:

下面对式(4.1)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令s=0,的

对求导并使结果等于0,然后化简可得到影响函数的几个因素国际贸易论文,即:

由于为中国出口对像的消费,也即等价于中国的出口,所以中国的出口函数可表示为:

这里不考虑价格指数的影响,所以把去掉;出口数据使用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总额来代替,分别用、表示,数据来自中宏网;关于函数中的,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网站显示,我国出口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荷兰、印度、英国、意大利、台湾和俄罗斯这10个国家或地区,但考虑到1991年苏联解体使刚成立的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不稳定,所以本文去除俄罗斯,使用前9个国家或地区来确定函数中国外GDP的总量;汇率使用IFS(International FinancialStatistics)中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年平均值来代替,该数值上升表示本币升值,下降则表示本币贬值,用RE表示;使用前文测算出的全国全要素生产率来代替,用TFP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这里取每项变量的对数形势,lnX、、lnRE、lnTFP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为了排除伪回归,首先必须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ノ桓煅椋浼煅榈姆椒ê芏啵疚牟捎美沟? Dickey -Fuller 检验,即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变量单位根检验表4.1

变量

检验形势(C,Y,K)

ADF统计量

Prob.(5%)

结论

(C,Y,1)

-1.595638

0.7644

不平稳

(C,N,0)

-4.852543

0.0008

平稳

(C,Y,1)

-1.215766

0.8841

不平稳

(C,Y,1)

-4.208412

0.0154

平稳

(C,Y,1)

-1.910584

0.6179

不平稳

(C,Y,0)

-2.244680

0.0268

平稳

lnRE

(C,Y,1)

-2.475256

0.3360

不平稳

lnRE

(C,Y,0)

-3.805800

0.0006

平稳

lnTFP

(C,Y,1)

-0.859395

0.9440

不平稳

lnTFP

(C,Y,0)

-3.693690

0.0445

平稳

表中(C,Y,K)分别表示检验方程中是否具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及滞后期数,通过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上述四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所以都是I(1)阶序列。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Johansen协整检验。我们选择样本数据具有明显趋势项及截距项国际贸易论文,检验结果如下:

原假设迹统计量 迹统计量临界值 最大特征值 最大特征值统计

协整方程数0.05Porb.0.05 Porb.

食品加工业:

82.0157463.87610 0.0007 33.65017 32.118320.0322

48.3655742.91525 0.0130 31.61325 25.823210.007

At most 2 16.7523125.87211 0.4337 10.00953 19.387040.6178

机械设备制造业:

82.8526063.87610 0.0006 41.35908 32.118320.0028

41.4935142.91525 0.0689 26.77769 25.823210.037

At most 2 14.7158325.87211 0.5982 11.15763 19.387040.4972

结果表明无论是食品加工业还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其出口贸易、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汇率、出口对象国民收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食品加工业:

机械设备制造业:

3.计量模型解释

从协整方程系数可以看出,在食品加工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9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51%,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并没有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带动其出口的增长;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1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31%,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通过两个行业的对比我们发现,有效汇率和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对这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是相同的,而全要素生产率对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相反。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行业性质决定的,食品加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投入大量劳动力,而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该行业的出口影响不会十分显著,该种生产方式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方式;而机械设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投入比的变化对产量影响较大,但从方程系数我们也注意到,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该行业的出口促进率仅为0.38%,这一点也反映出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中间加工环节为主,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这就导致该产业链的研发与海外销售环节被国外厂商所垄断,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以上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出口贸易总量在逐年增加,而增速却在逐年下降。一方面我国仍然沿袭着高人力,高资本投入的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该方式在短期内虽然可以使产量大幅上升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来自其他新兴国家的竞争,其优势将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高,生产过多的受国外技术垄断限制。

四、政策建议

我们通过前文的分析发现影响出口的几个主要因素有全要素生产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国外居民收入,因此可以就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告别“工厂思维”

我国自“九五”计划起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建议,经过这十五年的发展,效果显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32.9%持续上升到2010年的43%,但也应该注意到,这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重还差很远。目前我国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为主,而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也多以产业链中的组装环节为主,因此中国也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如何告别这种固有思维,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国际贸易论文,要把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发展人力资本等方面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尤其在出口方面,其产品的附加值高了,出口量也会相应的扩大。

(二)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

一国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应从马歇尔-勒纳条件考虑,但就前面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提升确实会抑制出口贸易。目前,人民币正处在一个逐步升值的过程中,这也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增速下降的一个原因,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防止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波动,而是使其处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平稳波动。通过有效调节汇率的手段来减小由于产品相对价格变化对出口量的损失?M保喙夭棵旁诜⒉加泄鼗懵市畔⑹币灿ψ龅胶侠斫魃鳎佣髌笠涤绕涫且猿隹诿骋孜饔钠笠狄桓龆晕蠢幢浠淖既吩て凇?

(三)寻找有潜力的出口对象,实行出口目的地多元化

出口对象国家的购买力直接影响出口国的出口量,这一点实证分析已经证实。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受前期金融危机及一些地区的债务危机影响,我国主要出口对象美国及欧洲地区国家的国民收入大幅下降,从而导致需求持续低迷,所以仅仅依靠这些国家来支撑我国的出口已经很难维持。我国应该积极考虑寻找更具潜力的出口对象,如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些国家同中国一样,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产品的需求相对旺盛,我国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出口。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关兵:《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_基于中国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3]倪海清王咏梅:《出口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实证研究》,载《开发研究》2005年第6期。

第4篇

关键词:矿山监控; 人因失误; 层次分析法( AHP)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121

0 引言

煤矿开采作为高危行业,事故频发成为行业发展的现状。国内外大量研究数据表明,80%以上的煤矿事故都可归因为人因失误[1],因此对于煤矿人因失误的安全评价能从源头上发现问题,降低事故发生率。本文通过对矿山监控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结合其实践性,针对煤矿工人失误行为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将矿工失误行为分类并确定相关影响权重,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与预防,对于矿山监控有着积极意义。

1 层次分析法概述

1.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借助模型展开的,一般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展示的是自上而下的从属关系[2],其中准则层因素要根据影响因素的共性进行总结归纳,指标层因素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陈词。

1.2 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的实质就是对层次分析模型的定量化,常采用问卷调查或头脑风暴法对准则层和指标层因素赋值。若评价内容的指标层因素过多,可借助Yaahp软件计算,提高计算准确性和效率。

1.3 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的实质是对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行计算,一致性指标值越大说明其一致性越差[3],一般而言,层次分析法对于其一致性指标达到数值1以下就认为判断矩阵构建正确,否则要对判断矩阵的赋值重新检验。

2 煤矿人因失误模型构建

煤矿生产环境复杂,工人水平良莠不齐,企业管理决策等方面因素都是煤矿人因失误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山西某矿井为研究背景,结合相关矿难事故的调查分析资料,构建煤矿人因失误评价模型。

2.1 煤矿人因失误风险指标体系

对于工业安全的研究常从人、机、环三方面展开,煤矿人因失误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可借鉴这种分析方法。通过对大量矿难事故调查资料[4-5]的分析,将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逻辑分析,得到煤矿人因失误层次分析模型图,如图1所示,各指标层因素[6]如表1所示。

2.2 煤矿人因失误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在模型图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矿工的实际问卷调查及对相关事故调查组专家的咨询等形式确定指标层与准则层各因素的判断矩阵标度,并得到两两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通过软件进行检验,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为0.0077

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心理因素准则层、生理因素准则层、设备环境准则层的一致性比例与权重,在此不多赘述。通过运行软件得到煤矿人因失误指标层权重为:社会心理-0.0567,家庭心理-0.103,个人不安全心理-0.1871,年龄-0.0698,身体状况-0.0277,性别-0.044,应急预案-0.1289,安全教育-0.12,安全文化-0.0582,规章制度-0.0766,环境状态-0.0268,工序-0.0307,设备人机性-0.0703。

3 整改方案

结合分析结果可知,山西某矿井存在人因失误风险,尤其在矿工存在不安全心理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方面,根据以上评估结果,在煤矿的日常安全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防患于未然。

(1)加强矿工技能培训与心理素质培训,通过一些事故案例教育,让矿工主动遵守相关操作规程,降低不安全心理引发的事故隐患,同时加强三级教育与特殊工种专项培训。

(2)加大安全投入,改善作业环境[7],减少不良作业环境对工人行为的干扰,同时注重煤矿仪器设备的常规检查与先进设备的引进使用,将环境治理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3)利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推行本质安全化、工作方法安全化、操作安全化和环境安全化,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尤其是基础工作,杜绝以包代管、安全责任不落实和现场设备管理松懈等问题[8]。

(4)加强监管力度,配备专职安监人员,将安全管理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孙继平.煤矿安全生产理念研究[J].煤炭学报,2011,36(02):313-316.

[2] 张村峰,卞奇侃,蒋军成.基于“事故树-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0):100-105.

[3]王斌,常显奇,陈浩光.AHP方法中关于判断矩阵一致性的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2(05):100-103.

[4]尉迟晓丽.煤矿人为失误预防与控制的动态安全体系研究[M].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朱月敏.煤矿安全事故统计分析[M].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鲁娜.煤矿安全文化评价研究[M].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孟江.关于煤矿环保工作的建议和设想[J].中国化工贸易,2014(21):50-51.

[8]史波.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与应急能力评价研究[M].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基金项目:面向矿山监控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过程研究

第5篇

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是实验合成、分析、处理等,一直以来各自为政的毕业设计使得各实验室实验药品浪费严重,实验设备老化损耗特别快,毕业设计完成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因此,改革毕业设计的完成形式迫在眉睫。以上只是毕业设计(论文)在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指导教师或是学生,这既有大环境的问题,也有个人的原因,要想一朝一夕完全改变也不现实。目前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主要是改革毕业设计的题目设定(比如建立学生自拟题目机制、设立创新性题目、从实践中提炼毕业设计真题等等),或是对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模式等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做法虽然可以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对化工专业而言,在实际工作中所强调的团队化协作意识没有涉及,而“团队协作”却是现实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力。针对以上提出的各种问题,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思路,即基于工作过程将毕业设计(论文)以团队化的形式完成。

二、基于工作过程实现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化的构想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不仅建构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为高职生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学生以小组形式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总结谈话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毕业论文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能力发展由“初学者”向“高级初学者”跃升的一种综合训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高职生毕业论文,正体现了这种“综合性”的本质要求。分析化工各专业的特色与学生的特长,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完成化工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案,即基于工作过程实现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项目团队化的构想(如图1)。构建以项目为目标的伙伴团队、完成化工专业毕业设计的新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各专业仅做本专业设计题目的思路,以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共同组成的团队指导小组(同时也是毕业设计的考核小组)为核心,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工作。

(二)对存在问题的改进

该理念所设计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主体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团队,这样的完成形式首先使题目的范围扩大,题目数量下降,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下降;其次,团队协作成员组可以相互帮助,发挥团队的功效,遇到问题小组讨论,协商解决;第三,指导教师也不再是单个老师,而是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共同组成的指导小组;学生获得的指导不仅来自理论知识,还有实践的经验。当然,学生团队的工作不是所有人完成一个任务,而是明确的分工合作,一人一块,分步协作。

(三)实施方案

以某高校化工学院不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教改目标,以面向工作过程为导向,毕业设计项目团队化为手段,模拟工作过程;使各专业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适应团队合作,要求小组成员以流水线的方式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最终完成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论文)。严格设计考核答辩体系、用各成员认同的阶段评价考核指标对设计项目分阶段工作和整体完成情况进行衡量,能约束团队的每个成员,使各个成员的具体目标与设计项目目标联系起来。指导教师也不再是一个老师,而是指导考核小组,按照阶段评价考核指标对每个成员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同时,指导考核小组应通过定期约谈等方式,在项目团队中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和管理机制,以保证毕业设计完成的整体效果(如图2)。

三、结语

第6篇

目前,我校对学生已开设了科技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及讲座,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缺乏相应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的语言,很多同学东拼西凑,书写格式不规范已成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数据分析、图表绘制的说明等方面。指导教师和学生需投入大量的精力对论文格式进行修改,导致老师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时间相应减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

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完善、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毕业设计实施方案,针对我院过控专业的毕业设计,我们尝试从选题、过程质量控制、设计完成的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人手,全程监控。

(一)加强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设计开始前,我们通过开办讲座、毕业设计动员、从就业重要性,以及毕业资格和学位认定等方面来宣传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导老师应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从开始就要在学生心中树立毕业设计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二)科学规范选题,严格把好选题关

选题要与专业相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以过程工业中的装备及其控制技术为研究对象,确保过程装备高效运行的一个专业,是一个融“过程”“机械”和“控制”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型专业。1.所选课题要与过程装备的设计、制造、检验、控制、使用、安全等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有关;2.可以选择结合生产和科研单位的实际任务或者教师科研或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部分学生可以在设计院和研究所完成,体现毕业环节教学工作的真实性,完成培养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3.可以是同本专业、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符合教学要求的自拟课题;4.读书报告型、文献综述型论文是不允许的;5.所选课题工作量、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按时完成任务;6.可以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有师资和社会资源,对毕业设计尝试双导师制,由两名具有互补性的教师来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以保证设计题目的综合性、新颖性和深广度。另外,指导教师要制订合理的任务书和时间安排,拟题过程中要设计好该题目的设计思路、框架、节点、难点等。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明确任务和制订合理的时间安排。避免时紧时松,导致学生和指导教师都很疲惫的情况。

(三)查阅文献

查阅文献是完成毕业课题第一步,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并查阅有关文献,根据课题的研究的内涵确定课题的中英文关键词,根据中英文关键词检索该课题领域的期刊、学位论文、专利、国际会议、经典著作或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结合设计题目,写出中文文献综述和英文文献翻译。检索文献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1.通过检索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Elsevier数据库等,一般能查到较新的文献;2.必要时进一步跟踪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利用国家或省市图书馆或一些科技情报检索机构,查阅一些相关文献。4.利用互联网,从一些专门的网站上也能获取信息。

(四)强化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过程中制订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检查方式,确定“过程控制”节点,是做好“过程控制”行之有效的方式。1.毕业设计过程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包括设计前的专题讲座、课题的确定、中文文献综述、英文文献翻译、设计、中期检查、评审、答辩等阶段。组织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审查答辩小组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评选、推荐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作为“过程控制”的主要节点。2.过程控制措施毕业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现有效的“过程控制”,应着重做以下工作:(1)指导老师要在确定选题、总体方案、工作计划和进度、设计质量及平时的检查时把好关,每周对学生指导不少于2次。(2)要成立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毕业设计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做好“过程控制”和节点检查。(3)提高管理水平,落实督导检查按照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进行量化管理,对平时表现、评阅成绩、答辩成绩按指标体系细化,做到科学地评判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4)成绩管理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指导教师按照设计方案、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外文翻译能力、学习态度和纪律等方面给出成绩:二是由评阅教师就学生毕业设计的规范性、内容及翻译的质量、设计或论文的创新点等方面给出成绩;三是由答辩委员会各小组根据答辩情况就毕业设计水平及工作量、课题内容、答辩准备、毕业设计介绍表达、回答问题等方面综合评价给出答辩成绩。最后,由答辩小组按照规定的权重比例综合评定出学生毕业设计总成绩,该成绩必须经答辩委员会严格审核最终确定。确定毕业设计成绩时,要做到真实客观,所推荐的优秀毕业设计能起到有效是示范作用。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在职博士生 工程实践 生源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47-02

接收在职工作者攻读博士学位能够有效地促进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和科技队伍的素质,同时也能促进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理工科院校的在职博士生主要来源于从事工程实践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这些在职博士生在学位论文阶段,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可以为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水平做出较大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81年开始接收在职博士生,目前已经历了27年。作为一所以工科为背景的重点院校,所培养的在职博士生,在导师的有效指导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以及科研条件,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将理论知识创新性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进而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收益。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接收在职博士生,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大量工程师,同时也为其他高校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

1 对在职博士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向在职人员设立的旨在提高学位层次的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渠道不断拓宽,在职博士生的生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总体上,工科院校的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其中高等院校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大。由于高等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在获得硕士学位后,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已经在本领域内做出比较优异的成绩[1]。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希望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地开展科学研究,更多地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将前沿的知识应用到教学、科研中,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近四年来在职博士生的生源情况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比例较高,这部分以高等院校教师为主,约占在职博士生总数的8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国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人事制度也以适应经济基础出发点,开始施行人事制度。人事制度的施行使人才流动的频率和数量加大,人事高校教师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为了降低风险,高校管理层在考虑资助人事教师再发展的时候,对在职教师申请博士学位的资助采取先发展后偿还的原则,同时也降低了资助的力度,因此,近几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职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但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在职教师继续深造的需求不断增大,2007年在职博士生招生规模也随之增大。

2 理工科在职博士生培养的特点

绝大多数在职博士生都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形式完成学业。由于与原工作单位存在着人事关系,所以入学时一般录取成委托培养。他们大多是原单位的教学与科研骨干,其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与原单位紧密挂钩。他们在完成单位科研任务的同时,与全日制学生采取同样的授课方式与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学习,执行同样的学分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学位论文要求也与全日制在校生执行同样的标准。在职博士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在职博士生在进行博士课题研究阶段,由于特点各异,他们进行博士课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部分在职博士生所在工作单位科研实力雄厚,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如表2所示。这部分在职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博士生导师指导,首先对博士课题制定合理的实验技术方案,做好前期准备;然后回原单位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强大的技术开发和协作能力的副导师指导,在职博士生能够有效的把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加快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进度。与此同时,学生需定期到学校与导师进行讨论、交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活动,在学校进行开题、预答辩、答辩等环节。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大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把二者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这对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另一部分在职博士生由于所在工作单位不具备开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条件。完成课程学习后,在职博士生在学校参加导师的在研课题,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参加学术研讨,报告博士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并定期与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同时制定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

我校在职博士生的生源结构和培养方式决定了其培养特点:入学起点高,博士学位论文标准高,学生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历,学风严谨。

3 提高理工科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接收在职博士研究生可以促进高级专门人才的成长,但是如果对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能严格把关,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3.1 加强对在职博士生培养过程的管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对其培养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制定并严格执行一系列规范,其中包括入学选拔、课程学习、开题、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撰写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博士论文评议、博士论文答辩和学位委员会评议。这样一来,不仅加强出口审查,而且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严格加强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管理。

申请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在职人员,虽然其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科研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与应届硕士相比较,其外国语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在职博士生的入学选拔,严格遵循《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录取办法》,在入学考试的初试、复试阶段,与报考全日制的博士生一样进行同堂考试,划定统一录取分数线。为最大程度地考查研究生分析判断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在复试阶段,加强学科与导师对研究生的面试环节,确保博士生的入学质量。

在课程学习阶段,由于部分在职博士生因工作需要不能按时上课,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由于在职博士生在课程学习、资格考试、论文研究等环节中都有被淘汰的危险,这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基础,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保证在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数量和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为鼓励博士研究生多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客观、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各博士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适合于本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的制度。基于学校对博士生的要求,需要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因此在选题阶段,在导师指导下所选课题多为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职博士研究生利用从课堂、图书资源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搭建一个有利平台,并通过不断的实验论证,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将创造性成果转化为先进产品。

博士学位论文是检验博士生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一块“试金石”。为提高在职博士生教育质量及其论文的含金量,哈尔滨工业大学制定一系列措施实时跟踪博士开题,对在职博士生一年来对本学科基础理论掌握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在职博士生提出答辩申请后,学位论文需经过导师、预答辩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审查,同行专家评审、校学位办审查等多个环节,对博士研究生的正式答辩资格进行审核。为了加强论文评议工作,我校对博士论文实行抽签匿名评审制,对评审结果达不到要求的博士论文不予组织答辩。

3.2 培养在职博士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生命,也是博士研究生必备的科学素质。广阔的科研教学平台、先进的办学理念、良好的育人环境、优秀的生源质量、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管理都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哈尔滨工业大学还采取促进学术交流、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等一系列举措,来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浓厚的科研兴趣,提高他们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以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为基础。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国防科工委为建立新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培养基地。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有的基地和中心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项目验收过程中得到国防科工委的高度评价。

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建立产学研结合研究基地为重点。产学研研究基地是大学通过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践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建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并紧密与教学结合开展产学研工作,形成一条高效、快捷、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职博士研究生在产学研研究基地中,依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优势,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项目中,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在产学研结合中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以营造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为关键。研究生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中的必修环节,是促进学术创新,拓宽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的重要举措。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激励在职博士研究生踊跃参加学术活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学术讲座选听1学分、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2学分为必修环节。在校内,加大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交叉学科学术论坛的组织力度,积极组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搭建研究生学术实践交流平台,学校每年举行的公开学术报告大于300场,为在职博士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空间。在对外交流上,设立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等,积极支持并试行博士生双边(多边)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在职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和科技创新大赛,拓展学术视野,推动创新思维[4]。

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研究生培养部门和研究生工作部门协作,加强在职博士生课程、开题、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同时鼓励在职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等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 结语

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由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及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组成,他们的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培养单位的科学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培养单位也加强对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鼓励他们进行科研创新,以保证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学位办公室.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好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4):74-77.

[2] 李亚青.徐宏韬.高校施行人事所带来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4):6.

第8篇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倒立摆系统的最初分析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控制方法和思路在处理一般工业过程中有广泛的用途,此外,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航天科技和机器人学习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如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控制,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和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等,因此对倒立摆控制机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同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不稳定,多变量,带有强耦合特性的高阶机械系统。倒立摆系统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系统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倒立摆系统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参数和结构易于调整的优点。作为控制理论研究中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手段,倒立摆系统为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以用来检验某控制理论或方法的典型案例,促进了控制系统新理论和新思想的发展。为解决倒立摆控制系统的超调和快速性之间的矛盾,各种干扰对其的影响,进而对控制器进行了设计,自抗扰控制方法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因此要用ADRC来控制直线倒立摆系统。

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鉴于倒立摆的稳定控制研究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此给予了广泛关注。国外在60年代就开始了对一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在60年代后期,作为一个典型的不稳定、严重非线性例证提出了倒立摆的概念,并用其检验控制方法对不稳定、非线性和快速性系统的控制能力。

近年来,随着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拟人智能控制、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等越来越多的智能控制算法应用到倒立摆动系统的控制上。Charies W.Andorson在1988年应用自学习模糊神经网络成功控制一级摆;周建波等用基于B网络的规则控制也解决了单摆的稳定性控制问题;徐红兵等提出了基于变结构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实现了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稳定性控制;1995年,张明廉等人应用拟人智能控制理论成功的解决了三级倒立摆这一控制界的世界性难题;2001年9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李洪兴教授领导的复杂系统实时智能控制实验室采用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成功地实现了三级倒立摆实物系统控制,又于2002年8月11日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四级倒立摆实物控制系统。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基于ADRC的倒立摆控制系统研究,并针对其动态响应和运行稳定性,主要。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1)建立倒立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设计自抗扰控制器,包括:TD,NLSEF,ESO。然后对各部分的参数进行设计和调整;

在Simulink 环境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验证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倒立摆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规范等),了解与该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当前相关设计的优秀方案,在学习的基础上添加在自己的创新元素。

(2)建立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步骤的完成各项设计任务,在工作计划内按时完成相应的工作,包括自动配料系统的硬件框图、程序框图、设计仿真等。

(3)各元器件的选型及设计内容的整理,开始进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4)完成对设计内容的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整理、打印、装订设计说明书。完成答辩的准备工作。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倒立摆系统本身为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不稳定系统,由于以上特性,其精确控制对实现工业生产中复杂对象的控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线性控制、预测和变结构控制、智能控制等。智能控制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控制方法,研究的热点,其主要理论来自于人的实践经验,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模糊控制有两种典型算法,其Mamdani算法最为常用,Sugeno型适合应用在动态非线性系统中。Mamdani算法中,分别对小车位置和摆杆角度进行控制,两个控制器形成串联结构,每个控制器只有二维,避开了四输入变量,这样免去了多输入变量时模糊规则爆炸的问题。这样免去了多输入变量时模糊规则爆炸的问题中PID控制的单级直线倒立摆,虽然能很好控制摆杆角度,但是对于小车位置控制存在一定的偏差,文中模糊控制的倒立摆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抗扰能力,但是加入稍强的干扰就无法达到稳定的控制效果,而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的主动抗扰特性可以削减和解决这些外扰因素,而达到稳定的控制效果。但是传统的自抗扰控制器只能稳定控制摆杆角度,并不能兼顾小车位置的控制,这就使倒立摆控制在现实中的运用上受到限制。

目前ADRC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纸幅张力控制,硬盘驱动控制,DC-DC变换器。它也可以解决执行机构的非线性问题,如压电陶瓷执行器的滞环问题。基于ADRC算法,一些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可以获得解耦控制,如微型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和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ADRC的应用不只局限于控制领域,他也可以用来执行健康监视和故障诊断等任务。当下的ADRC理论基础相对完善,理论上所需要的仅是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稳定性证明。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简化ADRC算法,完善单参数ADRC算法调节策略,将ADRC算法逐步替代PID算法,应用到工业界的各个领域,提高控制性能和效率。由于ADRC算法是一种基于控制的控制算法,因此其应用时也应遵循下图所示的过程,即理论>技术>应用>理论三者的循环补充。

五、研究方案及工作计划

1、研究方案

(1)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规范等),了解与该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当前相关设计的优秀方案,在学习的基础上添加在自己的创新元素。

(2)建立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步骤的完成各项设计任务,在工作计划内按时完成相应的工作,包括自动配料系统的设计框图、程序框图、仿真设计等。

(3)各元器件的选型及设计内容的整理,开始进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4)完成对设计内容的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整理、打印、装订设计说明书。完成答辩的准备工作。

2、工作计划

第1周: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选择合适合理的方案设计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系统的课题。

第2周:根据确定方案,比较、选择设计适合的研究方案等。

第3周:根据题目要求,设计软件框图,并进一步优化改进。

第4-5周:完成整体电路设计,画出原理图并验证其可行性。

第6-8周:根据课题要求和电路原理图编写程序。

第9周:对软件进行仿真调试,优化软件设计使之符合要求。

第10周:结合软件进行调试、修改,并使最终方案满足设计要求。

第11-12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13周:修订毕业设计论文、完善毕业设计。

第14周:提交正式设计论文。

第15周:准备参加毕业答辩。

第16周:参加答辩,整理毕业设计材料提交。

六、参考文献

[1]黄坚.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孙德宝.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周伯敏.自动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夏德钤,翁贻芳.自动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刘时鹏. MATLAB环境下直线单级倒立摆系统实时控制实验的研究与设计[D].重庆大学,2004.

[7]Liu B,Hong J,Wang L.Linear inverted pendulum control based on improved ADRC[J]. Systems Science & Control Engineering An Open Access Journal,2019,7(3):1-12.

[8]刘金琨.先进PID控制及其MATLAB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9]陶永华.新型PID控制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Katsuhiko Ogata,卢伯英等译.现代控制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11]薛定宇.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2]张晓华.控制系统数字仿真与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3]原菊梅.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数字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40-42.

[14]韩京清.自抗扰控制技术[J].前沿科学,2007(01):25-32.

[15]韩京清.自抗扰控制器及其应用[J].控制与决策,1998(001):19-23.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该论文《基于ADRC的一级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选题与专业结合较紧密,选题的范围比较适中。该选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内容安排合理,逻辑关系清晰,紧扣论文主题。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整个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行性较大。该开题报告符合要求,同意该同学开题,并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写作。

指 导 教 师(签名):年 月日

教研室负责人批阅意见

第9篇

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我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实习报告怎么写,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这次实习使我明白走向社会工作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珍惜机会,争取将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我的毕业实习个人总结:

首先我在这次任务中担任检验员,虽然任务算是最轻的,但重要是熟悉各个部门操作流程.主要方面有①各岗位车间的标准程序规章②设备仪器工具的使用③原料 辅料检验入库发放记录④关键工序 主要瓶颈⑤不同环境下生产产品的检验⑥检验记录。其次这次实习,帮助我树立药品生产反应是中心、工艺是主体、设备是环境、检验是条件的思想,使我认识到药品生产是按工艺和检测两大主线来实施的。通过这种普遍联系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过程,使我学到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动手、观察、分析、综合等四种能力,促使生产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动手能力是收集毕业设计资料与素材的首要能力。观察能力是生产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分析能力是前两种能力的发展。综合能力是前三种能力的总括和提高. 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一个实践链,这个链的高端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将使学生的四年学习的庞杂而繁多的知识和理论得到一次新的全面的“装配”与升华。

我这次毕业实习的题目是《青霉素的工业生产及相关影响检测》.青霉素由真菌产黄青霉产生的。青霉素的生产目前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很少数亦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此外还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青霉素用化学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各种衍生物,绝大多数青霉素是针对新药物开发的,因此人们总希望在发酵过程或其后的工艺过程中努力提高其产率.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发酵条件对青霉素发酵的影响,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最佳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实习的开始通过对青霉素生产工艺的文献检索,对整理资料的认真学习和分析,掌握了青霉素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并有针对性的了解了青霉素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有了实质性的认识。通过实习期间对不同PH值 温度最适时间生产的青霉素进行管碟法检测.而系统的认识到了青霉素质量检验.通过不同环境生产青霉素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最佳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查阅青霉素的主要用途。(研究和医药方面)了解到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的感染。和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收获非常大,真是学有所用,我可以把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我对我所学的专业技术有了更大的兴趣,也学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就应该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积极主动学习老师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本次实习相信对我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是我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堂很有意义的实践课。

以上也算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最后,我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实习的机会以及精心指导和鼓励我实习的马金柱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第10篇

区域产业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生产同类商品或提供同种服务的所有企业的集合,反映的主要是产业空间布局状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区域间横向经济关系。生物工程相关产业涵盖医药、食品、检验、环保、农业等领域⑤,产业相关集群的形成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1.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国务院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作为“人口与健康”重点领域的发展思路之一;将生物制药技术列为重大支持方向之一;将食品安全列为民生科技示范重点,食品安全检测产业将成为新型公益类重点资助领域。

2.吉林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发展现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长春市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等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性投入,使吉林省生物工程领域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比较优势,已拥有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通化东宝等一批大中型生物医药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中小型生物医药研发和制药企业,以及长春迪瑞、长春汇力、长春博德等体外诊断检测试剂和仪器生产企业。2012年,相关产业整体呈现快速、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医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155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4.7%⑥。吉林省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医药产业方面,将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生物药基地、中药北药基地;在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方面,提升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水平,加快补齐医药产业发展短板,重点发展多功能激光治疗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等医疗检验仪器。到2015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7%⑦。

3.吉林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目前,吉林省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仿制药比重较大;高端医学仪器设备、中端试剂和仪器一体化被国外垄断。原因之一是企业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缺少足够的优秀创新人才,造成核心技术往往依赖引进,受制于人。生物工程产业是高技术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调研发现:(1)生物产业飞速发展导致人才数量缺口加大;(2)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导致高端人才匮乏;(3)国内外同行业的发展差距导致人才流失严重;(4)要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需要生物医学与机电一体化人才;(5)高技术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攀升。因此,吉林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批高层次实践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重点培养生物产业高端创新型人才、产业链关键环节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及人才团队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流动的畅通渠道。目前,吉林省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仅3所,即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3所招生单位为吉林省生物工程产业输送了优秀人才,但在生物、医学、光学、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面尚不能满足我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长春理工大学对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

1.多学科交叉融合,凝练专业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长春理工大学坚持生物、医学、光学、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特色,结合吉林省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检测工程产业等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生物医学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生物工程优势学科。涵盖三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1)生物医学检验工程,以国产化及自主创新的生物医学检验试剂与配套光电检验仪器一体化技术为研发目标;(2)医药用生物反应器与监测设备工程,侧重基因重组药物的通用载体生物反应器构建与应用技术,以及细胞工厂配套光电显微光电监控设备的研发;(3)食品安全检测工程,侧重食品中雌激素类、毒素、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快速检测试剂与配套光电检测仪器的研发。为吉林省医药、卫生、食品、商检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探索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学与实践优势,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采用分类培养的指导思想,突出知识背景交叉与能力培养并重的特色,设置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18学分)、公选课(10学分)、方向选修课(6学分)三个模块,模块间遵循“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强化应用”的培养规律。教学团队由企业专家、国外学者和校内教师组成,企业专家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国外专家学者主讲学科前沿性讲座,突出实践与前沿的兼顾。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导师组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校内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合作单位专家组成。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以实际项目为主要载体,融通基础理论教学、前沿技术和实践教学,构建“学研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2.5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3年。培养方式为校企(行)联合培养,对于全日制学生,1年在校理论学习,半年行(企)业顶岗实践,1年结合岗位实践内容完成毕业论文;对于非全日制学生,1年在校理论学习,半年企业顶岗实践,1.5年结合岗位实践内容完成毕业论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合作单位、生源层次、业界需求的对接,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无缝连接。

3.建立校企联盟,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全面提升人才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在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和行业参与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⑧。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和优势互补,建立工程实践基地,实现研究生联合培养,已成为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中之重。长春理工大学与相关企业在联合攻关、学术交流、学生就业、本科生实习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校企联盟。目前,与长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形成了以吉林省为中心,辐射北京、上海等地的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此外,校内建设的与该学科直接相关的实践教学平台有生命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吉林省生物检测工程实验室和吉林省中药生物工程二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学校参股的集生物医学光机电一体化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投入建设经费3000余万元。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读期间能参与企业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全面提升了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产学研”联动,以科研合作为纽带,保障学位论文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寻求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现实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矛盾的解决⑨。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能更有效地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克服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倾向,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⑩。自2000年以来,我校先后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食品检验检疫研究院、长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长春百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紫辰光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联合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7项,累积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以科研合作为纽带,将科研项目立项、研发推广过程与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相结合,形成了“产学研”联动模式,增进了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结合专业方向、校企联合攻关项目和企业实际需求,鼓励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实践技术手段,具备了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保障了学位论文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第11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诊断 改进

1.专业需求定位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我国公布的《中国国民营养条例》草案中要求300人以上的食堂、餐厅必须配备营养配餐员,所有的幼儿园和学校都要配备营养师;社区应定期安排营养师向居民宣传营养知识。另一个方面,由于近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实施六大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其中包括了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每个企业至少有一名持证上岗的专业检测技术人员)、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实行强制检验制度等。由此全面地启动了食品行业的企业整改与建设,食品加工企业纷纷采取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精深加工及产品开发等措施应对这些挑战,这必将促使企业对食品安全及检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继而促使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规格。

2.结构分析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的程度比较低,正处于成长期。食品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食品加工业占农产品产值的比例还很低,仅为1∶0.5,而美国为1∶2.7,日本为1∶2.2。中国居民食品消费中,食品制成品的比例只有30%,距50%的目标还很远。

3.培养质量分析

3.1课程建设的不足

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重组教学内容,建立由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等组成的课程体系。但有些课程的知识内容仍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转化成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课程的内容过难过深,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3.2实践条件建设的不足

本专业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和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本专业学生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食品检验工证);本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对于基础检验项目,例如微生物检验,普通的理化检验项目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而对于大型的仪器分析项目,学生大多停留在看和听的阶段。高效液相等设备的利用率低。

4.专业培养调整

4.1课程建设

根据企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宗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引用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方法,从企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教学项目,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综合性教学评价方式。

将教育信息化融入课程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

4.2教师建设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搞好“工程师、教师”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即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请进来”即把企业一线具有丰富生产、管理经验的工程师请到学校充实教师队伍,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以此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方法、知识、工艺带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确保职业教育教学的先进性。

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多媒体资源和教学工具。信息与传播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从不会应用到会应用,从低水平应用到高水平应用,从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与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脱产的系统性学习、专家住校指导、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等方法来培养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加强教师创业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化、专业化、资质化的学习,参加相关资格证书考试。创业创新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有职业咨询师的考试合格证书。

4.3资源建设

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相对比较薄弱,不能充分满足所有专业课程达到知识、理论、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场所上、教师上均实现一体化,这就要根据企业生产一线岗位的要求,确定与生产实际对接的课程及教学实训内容,走校企合作道路,依据企业“订单”培养人才。使学生在校学基础,在厂练岗位技能,既可减少学校在实验实训条件上的投入,又可真正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围绕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群建设中形成的信息标准、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素材、教学视频、教学案例、虚拟过程库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文献资源建设以服务教科研、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2001年,教育部批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编外目录专业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及备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到134所。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布特点是:在食品工业较发达、粮食和农牧产品产量较大以及经济发达省份,开办该专业的数量相对较多[1]。吉林省是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如何正确把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设置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2],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是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1 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面向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培养既具有宽广坚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又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专业[3]。

由于高校所在的行业不同,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各高校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不同,特别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背景[4]。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原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发展起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食品生产、流通、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安全控制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食品科学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生产、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从事食品检测、安全评价、控制和监管能力;具有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的基本能力。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工具性知识,达到能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设置的特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需有四种知识体系的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免疫结合探讨相关问题[5]。任何一所高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各高校只有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与办学特长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才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6]。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检验,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要求的“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7]。正确的做法是在提供食品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提供食品的现代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防控技术、管理、法规等相关知识课程[8]。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从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三方面考虑[9],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

2.1 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10],其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主干专业课程的需要、学生的知识及素质结构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人体生理学概论等,另外,还开设了农业环境学、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品专业导论、管理学原理、网络资源与信息简索、科技论文写作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等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知识打好基础,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10]。

2.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设置的,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包括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法规与标准等到课程。

2.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包括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分子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物流学、食品企业管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软饮料加工技术、乳肉制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加工技术、食品包装学、绿色食品生产、专业外语等21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应将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诚信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1],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组成,教学内容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2.5.1 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本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选择实验项目,将实验分为两个层次,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精选实验内容,强化滴定分析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食品分析课程实验中的饮料总酸度和有效酸度的测定,选择该实验项目的主要目的一是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训练;二是pH计的使用训练。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奠定基础,如酸牛乳检验,完成该实验学生应首先了解酸牛乳的加工工艺等到相关知识,熟悉评定酸牛乳质量的相关检验项目,并查阅相关国家标准,然后选择1~2个检验项目完成实验任务。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保持稳定,一般以4人一组,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不断更新,以4人小组在课程实训期间完成。根据年级、课程确定两种类型实验所占比例,一、二年级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三、四年级强调逐渐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2.5.2 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工艺课程实训、仪器分析仿真课程实训、食品分析和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联合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习实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3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在业余时间内完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为使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实习实训教学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行业企业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应将教学中心放在核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另外,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的需要,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构建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7.

[2]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8-233.

[3] 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轻纺织,2010(3):36-41.

[4] 安广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2):60-62

[5]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28-229,233.

[6] 李延辉,张传军,王喜萍.应用型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3):76-78.

[7] 杨勇,任键,宋春丽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思考[J].华章,2011(27):170.

[8] 宫春波,仇宏伟,于翠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61-63.

[9] 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