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

时间:2022-05-19 05:1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团队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

第1篇

一,本研究的主要依据和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的研究现状

1,本项目的意义

团队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搞好整体,维护整体,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前进.团队建设注重团队的核心目标,团队的管理机制,团队的精神."团队的业绩大于个体业绩的总和"——这是团队建设根本利益之所在.一个良好团队的建设还会在公司决策执行,项目开发,企业形象,资源整合,公司效率和管理行为的执行中起极其有效的作用.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的建设又有其特殊性,它不仅具有"协作性"团队所拥有的合作作用,同时,它也十分重视团队个体的个性发挥.建设良好的广告业务团队将有助于广告公司效率的大大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广告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广义上来说,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一种无形产品的竞争.但最终意义上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人的竞争是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竞争.福州广告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从经营业务较为单一,部门设置较为简单,管理制度较为简单的企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广告业务多元化,部门设置较为齐全,管理制度较为规范化的公司.

目前,根据目前的广告公司的资料表明,大多数都存在以下问题:(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淡薄的发展意识阻碍了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发展.(二)福州地区的广告专业人才大量缺乏阻碍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三)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对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大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海松.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l]广东经济出版社:XX(4)

[2]杰弗里·兰开斯特,莱斯特·马幸哈姆著,丁梅生冯晓波,应斌译.战略营销计划和评估[m]远东出版社:1998(6):53-67

[3]杭州日报报业集团XX年报(l)内部刊物,XX

[4]福州博采广告广告调查报告(l)内部资料,XX

[5]刘大东.高效团队建设5w1h.中国管理传播网XX(2)

[6]陆斌,媒体广告经营策略[l],现代广告XX(106)

[7]朱月昌,公共广告研究[l]国际广告,1994(3)

[8]朱月昌,略论电视广告解说词的创作[l],福建广告论文集,福建科技出版社,1998(7

[9]于晓茹,从福视广告看广告业的发展趋势[l],视听天地,XX(6):68

[10]广告业呼唤整体策划人才和广告创意人才

[11]王军光,网络广告业步入分众传播

[12]XX年中国广告业统计分析报告

[13]新浪网.丁俊发,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新趋势

[14]新浪网络.郑和平,世纪之交的广告业发展方针和政策

[15]丁俊杰,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二)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

1.1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

本项目主要以一个具体的广告公司为例,考察和分析其在寻求发展中,团队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团队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搞好整体,维护整体,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前进.团队建设注重团队的核心目标,团队的管理机制,团队的精神."团队的业绩大于个体业绩的总和"——这是团队建设根本利益之所在.

1.2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现状

业务团队的建设是广告公司发展的重要管理工作,它是广告公司各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的关键.福州广告公司的业务正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有业务项目的多元化,业务服务的多元化以及业务范围的多元化.随着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壮大,对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导致福州地区的广告公司在业务团队建设上面临了许多问题,也成为了大多广告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业务团队建设将直接关系到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发展.

4改善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调整经营思路,建设高效业务团队是发展广告业的关键.业务团队的建设,最关键是加强对福州地区广告人才的"开发,吸引和保留".建立良好的地区的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加大行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2.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初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广告业团队建设.为同行们构建一个新经营战略思路,实现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研究在广告业中能蓬勃发展并得以在实际中应用和创新.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通过实际广告业团队建设的现状,对其实际操作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实用型的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方法和建设新的团队建设.

3.2.解决其在特定环境下广告业如何按照地区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加大行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三)本研究的特色和立论依据

1.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1.针对性.人力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宏观而且抽象的问题,当前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针对一个具体行业做的研究还比较少,也不够系统和深入,不够针对性.本文试图在这些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在实际的操作中的过程,综合探讨广告业团队建设问题.

1.2.引入人力资源战略分析理念.近几年来,人力资源战略研究在我国各行各业中迅速蔓延开,短短的几年中,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并有很大的突破,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析体系,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行业对其进行人力资源战略整合问题,不仅细化了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的作用,而且突出了行业的特殊性.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2.立论依据

本文以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析理论为指导,根据具体的具体的广告公司的分析总结和调查研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社会调查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对比,对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安排

1,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分析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2,调研安排

2.1搜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文献,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并总结广告业中的基本数据

2.2对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了解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

2.3根据所研究分析成果,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提出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方案,写出毕业论文初稿.

2.4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并对论文初稿进行必要修改,最后定稿.

三,论文基本大纲

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现状分析

二,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淡薄的发展意识阻碍了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发展.

(二),福州地区的广告专业人才大量缺乏阻碍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

(三),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对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大环境.

三,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业务团队的建设是广告公司发展的需求.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团队;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37-02

一、引言

建设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研究大多阐述了教学团队组建方面的案例与规划,对于教学团队组建的功能,团队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等未作较详细的分析。对此,本了如下的两点工作,首先明晰了教学团队的组建功能,提出了目前教学团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其次,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例,阐述了团队建设的相关举措。

二、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功能

(一)体现专业水平,体系高度综合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专业体系,有效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任务,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专业教学团队实质是复杂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综合体,代表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营造氛围,人才培养至上

大学应当营造人才培养至上的氛围。目前,社会中存在部分不重视教学及人才培养的不良倾向。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培养广大教师以营造人才培养至上的理念,探索在新形势、新社会环境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将其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学院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并自觉自发地形成人才至上的理念,融入平日的学习中去。以期营造人才培养至上的教学氛围与学习氛围,纠正目前社会中的不良倾向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三)思维碰撞,探讨教学难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有各式各样的难题。通过建立团队协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通过团队成员的不断讨论与实践,激发教师们产生对于教学难题的新的有效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促进团队成员一齐攻克教学难题,进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并提出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例如翻转课堂、摹课等新兴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传承,注入青年活力

优秀的教学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学生是一贯有益的。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中年教师有经验有创新,青年教师创新多,想法多。如今信息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通过老、中、青三代老师的交流合作,能够有效地传承本院本课程中的指导性思想和教学特点,保证优秀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延续。

(五)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教学力是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教学力综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效果。教学的具体过程与时代背景及教师的个人特色有着重要联系。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能够促进教师们探讨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心得。共享信息资源,汲取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及教学方法,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六)产学研合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提出了“2011计划”,该计划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企业实际产业状况,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教学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最新的应用及发展方向,能够使学生思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并激发他们新的想法。

三、现有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问题及分析

(一)普遍单干,缺乏紧密的实质合作

各成员在教学团队之外也还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或是行政工作,在团队固定合作事项之余,教师交流合作不多,因此,目前一些团队成员合作质量并不高。可以建立团队专用讨论室,鼓励老师间多交流。规定老师间需要进行实质的合作教学项目,并将此计入验收标准。希望通过此举,教学团队中的各成员能够更加有效地互相协作,共同提升教学能力,并增加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二)权责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由于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部分队员对于自己在教学团队中的权责不明晰或是没有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建立权责档案,每期任务权责需签字确认,在期末团队验收对各人权责履行情况进行验收,将其计入考核标准。

(三)研教比重不清,缺乏自身优势

教学和科研的比重设置相对重要,各位成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可有一定的偏向性,有所成就,优势互补。总体上不能顾此失彼,需保证教学与研究大致平衡;其次,应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及专业发展方向,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及所学知识的思考,有利于其专业课程学习及创新。

四、南航工业工程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举措

(一)组建

实行教学团队建设的首席负责人制度。每个教学团队设首席负责人1人,成员为有该课程建设意愿和从事该课程教学意向的任课教师。教学团队负责人应为具备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持续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编在岗教师,同时,应有高尚的个人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在遴选方面,团队首席负责人可由成员推举或者系主任指派产生。一名教师只能担任一个教学团队的首席负责人。团队负责人负责该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制定、分工、建设和质量控制,负责提交检查和验收材料。

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属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干、核心或有特色的课程(群)。团队中至少有2名成员在3年内承担过本团队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团队需拥有较好的年龄和学历层次构造,团队成员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积累较为丰富。为了高度融合,提高团队的建设效率,鼓励能同时进行双语或者英语课程建设、同时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优先。

(二)激励

为了持续鼓励团队协作进步,采取“建设启动―合格验收”的资助模式,学院按照年度预算,给每个系一定的建设启动经费。拟建设团队按照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建设工作,各系按照实施方案的计划节点进行检查。参考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首先,建立分目标完成的激励机制。在专业建设团队目标方面,按照时间或者效果设立不同的分目标。教学分目标的设立能够有效促进团队总目标的完成。分阶段完成相对应的目标,当分目标完成后,即给予相应的激励。其次,建立多方面激励。各系根据情况给予拟建设教学团队适度的启动经费支持。启动经费主要用于拟建设教学团队的课程建设调研差旅费、资料费、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版面费和教材出版费等。由于团队核心成员相较于普通成员要为团队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故团队核心成员应当给予更多的激励。另外,对于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给予特别表彰与奖励。

(三)考核

团队需提供各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志等基础性材料,积极建设教材(含自编讲义)、习题集、案例集和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且质量良好;在学校教学共享平台系统中架构教学网站。各团队应积极建设教学资源,如含课程内容的教学视频、微课程视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企业视频,课程相关的前沿教学素材等,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团队应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和论文、围绕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企业参观、实习、课程竞赛等。教学改革和探索是教学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在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团队成员合作并发表与课程建设紧密相关的2~3篇教学研究论文。

为了鼓励教学一线教师参与团队建设,要求建设期内有3名以上老师从事该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团队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能主动参与院系的各类学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的申报、研讨和建设工作,这些公益工作对团队、学院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团队成员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良好,团队成员的学生有效评教结果100%达到良好及以上;教学督导组听课效果良好,团队成员无教学事故,这些是基本的要求。

(四)交流分享渠道

团队内部具有良好的交流机制,成员积极围绕教学改革进行交流,定期在团队内部组织有明确主题的教学沙龙和教学研讨会,为了进行示范和分享,应撰写1~2篇简讯至学院网站。通过不定期的答疑、课程沙龙和网络手段等,团队成员和学生的课堂内外互动交流充分。青年教师可以利用人人、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交流平台,与学生及时开展线上互动交流,为师生交流注入新活力。面向校外,定期开展沙龙或其他活动与其他各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相互进行探讨交流,汲取经验。同时深入与企业的交流,定期安排教师及学生前往企业进行调研,并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来校演讲交流。

五、结束语

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目的是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并让学生得益于此。任何教学改革都将围绕这个核心目的展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建设性的作用。本文希望能够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探讨,有效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将来的深入研究及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期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不断探索中更加完善,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更加良好有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通用管理能力,培养,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工作重心集中于职业特定技能的培养。相当多的职业(或工种)都制定了国家标准,并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设有重大影响和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却忽视对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一、通用管理能力概念 通用管理能力是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超越了某个具体职业(市场营销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特定知识和技能,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

实际上,通用能力的应用范围,要远宽于职业特定技能,它们是相同或相近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它们往往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更重要的、最基本的技能,因此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和更广泛的迁移性。二、通用管理能力体系构成(一)通用管理能力体系简介 目前我们把通用管理能力归纳成四种主要功能模块,即:自我发展管理、团队建设管理、资源使用管理、运营绩效管理。通用管理能力结构模块体系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士大夫阶层的人生诉求的途径。即:修身——个人——自我发展管理;齐家——团队——团队建设管理;治国——资源——资源使用管理;平天下——运营——运营绩效管理。

(二)通用管理能力体系的结构模块

1、自我发展结构模块 无论作为一名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胜任管理职责或岗位职责。在自我发展的模块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方面是自我能力的提高,包括管理自我的能力和领导他人的能力;其二是与他人交往能力的提高,包括沟通能力和谈判解决问题的能力。2、团队建设结构模块 管理者必须具备组织和号召团队的能力,能够带动一个整体共同合作完成任务或目标。论文格式。而对于个人而言,应该感受到团对的重要性。该模块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管理者更高速、有效地去实现团队的目标。 3、资源使用结构模块 具备基本素质并且建立了支持性工作团队之后,组织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管理者能否有效使用各种资源是决定工作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必修的课程。该模块首先强调资源配制在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然后讲述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员工招聘(人)、财务管理(财)、工作环境(物)。4、运营绩效结构模块 作为企业中一名管理者,必须具有运营管理方面的能力。为了做好组织的运营,必须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注重客户和质量的,这是企业占领市场和成功的关键;二是必须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即做好变革和创新的工作。做好这两方面工作的关键是正确高效率的决策,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把每个项目圆满完成。

(三)整体模块架构

以上几个模块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着密切联系,我们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企业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整体结构。包含一名求职、就业者所应具备的相关的通用能力。三、学习通用管理能力的意义

(一)学习自我发展结构模块,培养自我管理能力(1)提高学习规划能力,掌握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 自我管理能力是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持续的学习,而能否学习到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知识和经验取决于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规划。有了正确的目标和计划之后,还必须能够正确高效地利用时间。因此,该部分内容更加注重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个人对于时间的管理能力规划与培养。(2)培养商业意识,获得有效领导能力

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管理者具备的,但即使具备不错的管理经验,如果不能完全融入组织中,不能领导和号召下属完成任务,就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合格管理者必须是一个具有高超领导能力的人,为此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和经营意识,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掌握一定的领导技能和领导方法。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帮助管理者具备并有效提高领导他人能力。

(3)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技巧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管理者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口头交流是日常生活的主要交流方式,在组织环境中,传达信息的最主要手段和形式则是会议、书面交流和当众演讲。这几种沟通形式是组织中信息交流和决策的基础。论文格式。

(4)运用沟通能力解决工作中与人交往的问题

工作中与人的交往包括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其中对外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谈判;而对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二)学习团队建设结构模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理解团队内涵,发挥团队效能

管理者首先需要对团队的概念有基本了解,需要帮助团队成员学习和发展,这一切都是为了促使团队成员共同合作以实现团队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管理者必须掌握激励团队成员的方法和技能。只有有效的激励,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才能够使团队成员的工作和表现更加出色,更好地实现团队的目标。团队管理的基础是掌握关于团队的基本的理论和概念。通过通用管理能力的学习对将帮助管理者了解团队建设的基本知识,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团队,认识团队成员分别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在熟悉和掌握团队角色之后,能够维护或提高团队水平。只有掌握了关于团队的基本知识,管理者才可以有效提高其团队管理的能力。2、注重团队学习,提高团队水平

团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以得到发展。管理者应该掌握如何促进团队学习的。团队学习实际上是团队成员学习的综合体现,所以员工的学习及发展直接关系到团队。除了通过员工自发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管理者还要积极地支持鼓励学习和培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更为实际的学习与机会,使员工的学习更具系统性,所学内容更具实用性。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团队学习,使团队成员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团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3、确定团队目标,完成团队任务

管理者掌握团队管理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团队目标,而团队建设和团队学习是实现团队目标的基础。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团队目标,首先必须学会如何确定团队的目标,并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最后则需要弄清楚怎样才能顺利完整地执行实现团队目标的计划。从而实现管理者更加有效地在工作中帮助团队成员有效实现目标,完成任务。4、激励团队成员,激发团队潜能

团队建设和实现目标需要团队成员高度的投入。对于管理者来说,则需要掌握如何激励团队成员的方法。管理者应有效提高对激励的认识,掌握激励方面的一些方法及技巧。通过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运用这些技巧,管理者将极大程度地提升一个优秀团队的价值顺利完成团队任务。(三)学习资源使用结构模块,培养使用资源的能力 1、学习资源配置的相关能力

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人、财、物三个基本条件,如何配置好这些资源是重中之重。资源配置是资源使用管理的核心。只有把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的配置使用才能使资源运用效果最大化。论文格式。通过对资源配置的认识与学习,帮助管理者提高使用资源的能力,借助工作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顺利完成管理任务。

2、提高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

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管理者应该具备为企业挑选合适的人才、保证人员充足和使员工能力得到更好发挥能力。通过本部分的学习,管理者能够掌握人力资源招聘中各种技巧和方法,提高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3、获得并掌握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

正确的财务预算和分析能够降低组织的成本,减少资源浪费。管理者应具备基础的财务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成本、预算和财务分析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管理者能够阅读和使用工作中用到的各种基本财务报表,从而能够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4、重视工作环境,减少公司遭受损失的机会

重视职工的工作环境,将能够减少公司遭受损失的机会,减少由于事故和风险对企业资源和员工造成的对工作的影响。管理者必须明确保证员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必须了解国家有关员工健康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提高管理者判断事故、评估风险的能力,有效规避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四)学习运营绩效结构模块,培养科学决策的能力1、满足客户需求,改进产品质量

质量是组织生存的根本,因而质量管理也是一个管理者所必需的管理技能之一。运营管理的核心是质量。为了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组织必须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2、具备创新意识,促使变革进行

变革与创新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具备适应变革和不断创新的素质。如何对变革做出正确反应,如何做出组织变革的计划,并领导组织变革的进行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管理者应该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提出的变革要求,为组织长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学会科学决策,提升管理能力

企业如果在质量管理和变革创新管理方面都具备了一定能力的话,就奠定了长期高效发展的基础。但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则需要管理者具备科学的决策头脑和正确的决策过程。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组织的发展,决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4、学会项目管理,提高运营绩效

科学的决策尽管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决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而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者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工具。管理者应当学会如何通过项目管理来提高运营绩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和计划。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启动、项目可行性分析、制订项目计划、项目控制监督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管理者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的运营绩效。

参考文献:

1、Karen Holems Corinnel Leech等著天向互动教育中心 编译 个人与团队管理(上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8月2、Karen Holems Corinnel Leech等著天向互动教育中心 编译 资本与运营管理(上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第4篇

【关键词】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变,还要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产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和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内涵

所谓教学团队,是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远景目标、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工作方法而分工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团队更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也就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由于发展时间短、自身基础薄弱等原因,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团队建设更是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缺口太大,双师素质教师缺乏。担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由原来的师范学院毕业的语文教师,真正从事新闻采编与制作的专任教师少之又少,出现了理论教学水平高却不能开展实践教学,而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却不知如何驾驭讲台的尴尬现象。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高水平教师的缺乏,真正影响了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遴选。

2.教师结构不合理。除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外,更主要是“双师”结构不合理,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较缺乏。而有的学校把“双证书”、“双职称”作为判断和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而忽略该教师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或企业工作经历。

3.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差。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以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人员有时较多,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教师相互信任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团队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因而有的教师力求轻松,不愿探索,从而团队的集体绩效无法体现。

4.相关机制和制度不完善。建立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的管理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特别是“双师”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不配套,因此很难体现“双师”教师的价值,也调动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团队无活力,形同虚设。

三、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式方法

产学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特色,以教研室、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专业、课题等为建设平台进行。具体建设方式方法如下:

1.合理定位教学团队共同的远景目标和绩效目标。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远景目标就是教书育人。成功的教学团队要能把团队的共同远景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可量化的绩效目标,并成为团队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从行为取向上来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成员是为了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目标,着眼于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着眼于解决长期困扰与高职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老中青相结合搞好团队的梯队建设。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学历、职称、个性特点上的优化组合。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形式实现教学团队年龄、知识阶梯建设。特别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合理搭配,在知识和能力上形成互补。

3.通过外聘或内培方式选拔高水平的团队负责人。教学团队负责人必须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成就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必须热爱高职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必须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人格魅力;必须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组建团队。产学结合要求学生尽量在真实职业情景中学习“怎样工作”,真实的职业情景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必须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和学校的专任教师共同制定。这就要组建立一支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新闻行业兼职教师构成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5.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适当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考核与评价成员,实施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真正意义上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中的校企两支力量并非以学校为本的单向意志,而是以校企共赢为基础,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所以,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选用一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07]136号

[2]李光寒.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第5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J50-4

引言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Y,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其特点是不断地创意和创新,随时代潮流变化而快速应变,材料的变化、工艺的变化、观念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教学上的变化。从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的视角来审视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目标,以工作室为平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理论讲授与项目设计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1]该模式实行的项目教学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实践融为一体,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能力的训练。[2]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而且要全面负责指导艺术项目设计与实践。就当前情况来看,教师个体素质和能力很难以满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的要求,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首当其冲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1.专业教学团队及特征

教学团队分为学科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跨学科、跨课程的教学团队,是为培养某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由明确分工,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学科或相关课程的教师个体组成的教学团队。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而言,专业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艺术设计、工程领域职业所需专门人才和服务社会为直接目标,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知识互补、技能互补的教师个体组成的团队。因此,它区别于一般的教学工作群体,更强调要完成需要共同努力的集体工作。在共性上具有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双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在个性上具有符合人才培养水平标准维度与服务社会能力标准维度的二维性特征、持续发展的动态对接性特征、团队成员来源的二元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构建专业教学团队有其重要的标准作用。

2.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就教学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团体合作,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就教师素质与职业能力而言,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自身在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团队学习来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若只重视“双师型”个体建设,忽略团队建设,会导致教师只顾自己教学,缺乏团队意识,造成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复或矛盾,教学无积极性和创作性。因此,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手段。[3]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

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3.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

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理论,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明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与重点,由院校主导、政府扶持、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带头人执行,组建一支由院领导和行业企业管理层组成的“双带头人+专任教学团队+兼职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的梯队结构。按照“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思路,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校企互动,专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以加强企业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以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共同打造一支具有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的管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兼备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2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策略

3.2.1以团队“素质模型”理论为指导,构建专业教学团队

素质模型是指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的素质要素的组合,他是用行为的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每一个素质族又包涵了相应素质要素。这些素质族及素质要素也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体在素质上的基本要求。因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和相同的环境,对成员会提出相同的要求,如共通或相似的专业背景、职业、兴趣、价值观等。[4] 因此,以“素质模型”理论来指导“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是科学有效的。具体来说,对专业教学团队素质要求而言,需要具备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素质要素标准;对于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个体而言,重点是对教师是否具有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四个素质族及要素的甄选。概言之,构建管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兼备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技能和素质之间良好的互补性,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与目标。

3.2.2政府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加大的经费投入,扶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但有宏观的国家发展政策,而且普遍有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切实的保障。企业界和职业教育界,但凡遇到有必要进行解释的行为时,都能在《职业教育法》中找到依据。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教法》颁布与实施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最关键的是需要地方政府要为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因此,需要由地方政府出依据《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其他相关法规,从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资格认定、甄选任用、职务聘任、进修培训、工资待遇、考核奖励、教师流动等一系列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此外,建立相关校企合作的协调委员会,引导校企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体系

从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看,大多数国都建立了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职业前培养,而在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仅通过职后培养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不能满足专业教学团队素质要求的,因此,地方政府应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专门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3)加大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经费投入

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如新西兰政府投入约占70% ,德国达到55%,澳大利亚达50%。可见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保证。因此政府要拓宽经费来源,改善拨款制度,设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项基金,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3.2.3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激励制度,主导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必须要有针对性,除了对现有的专业教学团队的现状,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外,还要对学院的专业及教师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依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特征与应包括的四个素质族,确定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培训目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数量。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导向性、实践性、层次性、时代性与示范性,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注重新知识、新工艺的发展。在培训形式上采用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终身教育的氛围之中。

2)有效利用校外资源,引进和聘用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学团队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学历、职称层次、双师素质偏低,校内外培训见效较慢,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相互间的协作,除互相聘请高素质专业教师外,还需从社会艺术设计与工程行业企业中引进或聘用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学团队中来,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提升团队素质,保证专业教学团队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实践经验。同时要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兼职教师人才信息库程,要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3)要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激励制度

专业教学团队的质量提高,除了依靠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族要素、证书和资格等来规范和要求外,还必通过激励将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我们应吸收和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奖励制度和优惠政策,保障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使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职业真正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3.2.4行业企业要主动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多种形式联合办学”。校企合作是教育与产业这两个相对独立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因此,行业企业应主动利用好国家政府的政策,主动支持合作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是要派出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二是为已有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安排专业实践的机会,共同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素质。

3.2.5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持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带头人是站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技术改革的方向的领军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带头人应肩负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任,应充分依据国家政府、学院政策、制度,利用好行业企业支持,结合专业培养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要求,专业教学团队特征及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族要求,本着先群体后个体的办法,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提升素质。以适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要求,保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以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为核心要素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政府扶持、学院主导、行业企业的主动支持与参与、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持。各层面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 (5):176-178.

[2] 邸晓松.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7(2):73-74.

[3] 张光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08,(9):491-492.

[4] 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注:

第6篇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推动教育国际化,增强工程教育竞争力,保证工科学生质量,从而保证未来工程师职业能力水平,扩大我国工程教育的影响,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全局性的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我国于2006年开始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体系,2012年开始筹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并着手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2013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得到了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意味着为我国的工程类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大步伐,促进我国工程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标准,认证标准既是专业认证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又是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根本。我国2012年版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3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该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产出导向(目标导向)的教育取向以及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在认证标准中,师资队伍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最直接因素,是课程体系的实施者,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专业认证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探讨普通工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一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及当前的师资现状

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我国2014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 专业补充标准中又专门强调,大部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 教师,其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之一应属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 程类专业,绝大部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须具有硕士 及以上学位,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占总数 20%以上。从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工程教育除了要求教师 的专业背景外,还非常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其目的就是引导 工程教育真正回到突出工程的轨道上来。

2 当前的师资现状

(1)缺乏工程背景

大多数普通工科院校的教师都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有专业背景,没有工程背景。很多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科研方面也是专家,但实际工程经验非常有限,对生产现场的设备和技术改造、信息更新情况不能及时了解,难以胜任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师资现状也很难完成“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达不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

(2)企业或行业的参与度不够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强调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强调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长期以来,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师资队伍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情况虽然有,但数量不够也不稳定,甚至根本就没有聘企业或行业专家作兼职教师,导致企业或行业对工程教育的教学参与程度不够。

(3)思想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处于自发的状态,而不是自觉的行为。表现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评估工作而临时拼凑在一起;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清楚,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计划不明确。思想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最直接因素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办学特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实现程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教学团队,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在专业认证中起重要的作用。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具有工程经验、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专业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从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工程教育除了要求教师的专业背景外,还非常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其目的就是引导工程教育真正回到突出工程的轨道上来。

根据文献6所提供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可以看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着重培养三种类型的工程师(以下简称“三型工程师”),即“生产维护型工程师”“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以满足信息类产业的需求,解决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问题。为高质量地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必须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的教学团队。

1 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建设基于“生产维护型”、基于“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和基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采用“优秀带头人+课程群教学人员+企业导师+外籍教师”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成员应在20%以上。团队成员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学术型成员主要负责保证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使团队的研究、开发及教学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应用型成员应具有工程背景,负责学生工程背景的培养和工程能力的训练。通过优化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坚持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优势互补、相互激励、跨学科、跨国界、校企合作的适应于“三型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培养平台的国际化。

(1)优秀带头人

教学团队要有好的带头人。优秀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头羊,对教学团队的专业性程度影响极其显著,在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m。因此优秀带头人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能够准确并及时地把握市场需求和专业的未来方向。其次必须热爱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最后应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为了提高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拥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优秀带头人还应当有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2)课程群教学人员

课程群在这里主要指“生产维护型”、“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和“研究型”三个人才培养模块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人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实施者。该部分成员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学术型成员除了负责专业理论型课程的授课任务外,还必须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承担团队的科研工作,代表团队的学术水平;应用型人员主要以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为主,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应具有工程背景。团队中的课程群教学人员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3)企业导师和外籍教师

为保证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保证未来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水平,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增强工程教育的竞争能力。团队应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著名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及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操作技能型人才、管理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均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如授课、学术讲座、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指导等。企业导师和外籍教师的聘任不仅可以充分满足提升教学水平的需求,而且还能带来新的理念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资讯,有效地弥补了工科教师缺乏专业性实践的不足,是课程群教学人员的延伸和补充。

2 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教学团队以切实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面向职场的就业能力为愿景目标,为完成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以优秀带头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和企事业人员组成。为使教学团队能够高效运行、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的愿景目标,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组织文化与自我意识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教学团队是否能发挥强大的协同力,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该团队是否拥有和谐和宽容的文化氛围。教学团队的构建不是简单的人员叠加和堆砌,要通过各位成员的相互配合、共同教研、以老带新、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就必须处理好团队的组织文化与成员的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教学团队的组织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价值观的组合,鼓励创新,容许失败;强调集体价值观,重视彼此共同进步;不压抑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其和谐宽容的文化氛围应该能够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通过团队建设使团队成员由单兵作战变成了团队作战,带头人、课程群教师、企业导师及外籍教师都能通过团队的优势互补增强自身的实力,其能力和业绩的提高离不开团队的支撑,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具有特定教学目标的有机整体。

(2)教学与科研

教学团队是围绕教学构建的,其建设是以课程为核心的。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的目标。工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行业企业的,是以产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课程教学已不仅局限在课堂,是以项目为驱动,面向生产实际和科研领域的教学。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团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支持着科研,科研引领着教学。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空洞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优秀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素养和能力。很难设想一个从未做过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所以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教师的职责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理论课的教学也不容轻视。实际上,学过和教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有很大差距的。博士毕业是具备了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但还需要运用这种能力去深入钻研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团队中的学术型成员除教学之外,还要负责拿项目报课题,保持团队站在学科的前沿,使团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旺盛的竞争力。团队中的应用型成员要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3)理论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f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团队成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型教学人员必须具有工程背景。这样,教师才能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工程意识、工程思维,讲授工程技术方法,而且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工程类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将工程训练融人课堂,结合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背景,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的学术、学历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相对弱的问题,可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丰富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具体做法为:青年教师到校后先到实验室实践半年,还可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指导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邀请有工程经验的校外专家来校讲学,使教师了解社会需求;加强教师的科研,结合科研课题深入工程实际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应用型教学成员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学校与企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因此,各教学团队要将专业发展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在相关领域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或精通一线工作程序、熟悉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的技术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团队的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工作,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提高团队教学与行业企业现实的吻合度。

一方面,团队的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在现场带领学生进行实习,不仅发挥他们熟悉现场情况、了解工艺流程和具体设备使用状况的专长,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些现场记录,以及通过与现场操作工作的交流了解具体设备的技术现状。另一方面,团队也要鼓励学术型成员给企业授课和承担企业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市场意识,学会从实践中发掘教学素材和科研选题,拓展教学视野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增强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保持与工程发展同步;同时,团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应用型成员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获取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切实提高应用型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5)工程教育国际化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因此,各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国际观点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我国工程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充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办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团队建设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为工程类学生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三 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与所在教学团队的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工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后台支撑。根据大连民族学院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和大连地区信息类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建设思路,提高师资队伍在工程教育中的支撑度,担任起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升通用工程能力的责任,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电子信息类毕业生。

参考文献

[1][8] [9]项目为驱动,面向生产实际和科研领域的教学。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团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支持着科研,科研引领着教学。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空洞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优秀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素养和能力。很难设想一个从未做过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所以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教师的职责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理论课的教学也不容轻视。实际上,学过和教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有很大差距的。博士毕业是具备了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但还需要运用这种能力去深入钻研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团队中的学术型成员除教学之外,还要负责拿项目报课题,保持团队站在学科的前沿,使团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旺盛的竞争力。团队中的应用型成员要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3)理论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f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团队成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型教学人员必须具有工程背景。这样,教师才能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工程意识、工程思维,讲授工程技术方法,而且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工程类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将工程训练融人课堂,结合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背景,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的学术、学历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相对弱的问题,可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丰富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具体做法为:青年教师到校后先到实验室实践半年,还可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指导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邀请有工程经验的校外专家来校讲学,使教师了解社会需求;加强教师的科研,结合科研课题深入工程实际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应用型教学成员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学校与企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因此,各教学团队要将专业发展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在相关领域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或精通一线工作程序、熟悉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的技术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团队的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工作,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提高团队教学与行业企业现实的吻合度。

一方面,团队的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在现场带领学生进行实习,不仅发挥他们熟悉现场情况、了解工艺流程和具体设备使用状况的专长,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些现场记录,以及通过与现场操作工作的交流了解具体设备的技术现状。另一方面,团队也要鼓励学术型成员给企业授课和承担企业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市场意识,学会从实践中发掘教学素材和科研选题,拓展教学视野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增强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保持与工程发展同步;同时,团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应用型成员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获取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切实提高应用型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5)工程教育国际化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因此,各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国际观点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我国工程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充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办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团队建设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为工程类学生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三 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与所在教学团队的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工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后台支撑。根据大连民族学院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和大连地区信息类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建设思路,提高师资队伍在工程教育中的支撑度,担任起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升通用工程能力的责任,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电子信息类毕业生。

参考文献

[1][8] [9][10]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3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3(1)

[2]吴岩.“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工程教育认证[J].工程教育认证交流研讨会,2013(11).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4(3).

[4]胡顺仁,赵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探索[J].武汉大学学院(理学版),2012,58(S2):130-132.

[5]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9.

[6]李敏,张俊星,陈兴文,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0( 6):17-19.

[7]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南京理工大学,2008(6).[10]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3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3(1)

[2]吴岩.“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工程教育认证[J].工程教育认证交流研讨会,2013(11).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4(3).

[4]胡顺仁,赵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探索[J].武汉大学学院(理学版),2012,58(S2):130-132.

[5]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9.

第7篇

关键词:三本院校 通信工程 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211-02

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武昌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通信工程专业是武昌工学院的重要工科专业之一。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多层次和多规格的需求,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校通信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方向,以现代电子设计、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为重要工具,将“通信技术及应用、通信系统集成技术” 两个方向相结合,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集成、应用、安装、调测和工程应用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该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快,专业性强,对学生的培养实践环节多,对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因此,建设一支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工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通信工程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要求该专业的教师既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掌握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不利于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

学科带头人对一个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然而,同大多数三本院校一样,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绝大多数为年轻教师,能力和素质还不足以承担学科带头人的重任;由于各种原因,从一本、二本公办高校聘任学科带头人也有相当难度。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三本院校的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

1.2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梯队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该专业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都是30多岁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占比太小。从学历结构来看,几乎清一色的硕士学历,博士学历的专职教师几乎没有。从职称结构来看,虽然这几年部分年轻教师陆续评上副教授职称,但绝大部分专任教师仍是讲师职称,专任教师中教授数量几乎为零。由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不够合理,因此难以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

1.3 青年教师整体欠缺实践经验,既精通该专业理论又具有本专业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太少

同其它三本院校一样,该校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比较年轻,基本上都是刚硕士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行业经历及背景,对新的技术和设备不熟悉,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难以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1.4 资队伍流动性较大,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

作为民办本科院校,该校教师属于聘用性质,由于没有事业编制以及待遇不高等问题,教师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学校主人翁的意识不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往往会跳槽到具有固定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例如,该院近几年在职读博的几名教师,无一例外地在拿到博士学位后跳槽到公办学校。这种现象对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持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都有较大影响。

因此,有必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该校的实际情况,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改革与实践。

2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为实现该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为适应社会需求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结合该校的具体情况,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打造一支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该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同时也为三本院校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开辟一条新途径。

师资队伍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优化结构,形成梯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既要重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逐步淘汰那些专业水平一般,不思进取的教师,从而形成一种互相竞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构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2)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从企业获得最新的技术、知识、工艺,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保证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摒弃那种教师单打独斗、互不来往交流的观念,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构建若干教学团队,让每一名教师都选择并且融入相应的教学团队,让教师与团队同进步、共成长。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始终追踪市场变化和技术更新,保持同企业的不间断联系,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保持团队建设的朝气,使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更新。

3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更好地完成这一项目,近几年来,该校与烽火集团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通信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积极从一本、二本高校引进学科带头人外,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支持下,该校与上述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结合通信行业企业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共同探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经过多次调研、交流、探讨,校企合作修订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该校专任教师对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另外,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2)校企合作,将通信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几门综合实践性课程《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安排到专业教学计划中,由企业工程师与我校专职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共同完成。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与工程实际针对性较强的实训教材。

(3)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特别增加了16学时由企业专家讲授的专家专题讲座环节。在学校聘请的42位特聘教授中,就有通信工程专业聘请的五位大中型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定期为学生作专题报告。

(4)结合应用型转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政策支持下,通信工程相关专业先后有6名年轻教师,通过该校与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的合作平台,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的项目合作等方式,跟踪通信领域最新的技术,了解该领域发展前沿,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素质显著提升。目前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人数已达到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选聘企业中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5)结合实习、实训,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在与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过程中,经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结合实习实训的开展,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纳入实习过程中完成。企业的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结合企业生产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拟定课题,供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选择,同时企业根据学生选定具体课题委派有相关研究专长的企业工程师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两年来,共有16人次的企业工程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学校也委派相关专业专职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依托校企合作办学,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已基本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数量都能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也为其他三本院校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柴源,孙玉轩.校企合作办学与通信工程教学团队建设[J].科技展望,2015(23):187-188.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学团队 培养困境 建设路径

今天,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跨越式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性越日益凸显。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涵义和建设意义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概念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有多种理解。从形式说,有“双职称说”标准,即教师具有两个中级以上职称如既有讲师职称又有工程师职称;有“双证书说”,即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而从实质来讲,“双素质、双能力说”标准,即教师集普通教师素质和职业能力及素质于一体,集理论水平、教学专长和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双素质、双能力――双师型”教师,才是职业院校师资选配的理想状态。

但实践表明,只有少数院校或院校中的少数教师能达到上述高标准高要求,因此,“双师型”概念必须得到拓展,从界定职业教育队伍中的个体教师素质拓展到界定职业教育队伍整体的结构、能力和素质[1]。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表示: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团队概念的核心是为了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少数人员集合起来,通过才能互补并积极奉献而达到目标。因此,“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2]。“双师型”教学团队就是指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为了实现共同的专业技术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目标,根据职业教育规律,互相合作并有所专业创新的,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教师和专业实践教师或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群体,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意义。

1.分工协作,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专门人才和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只有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但当前高职院校在应对地方行业新兴产业、骨干产业时难以应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速度。高职院校和企业精英分工合作,将有助于化解这一困境。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社会分工使人们摆脱孤立状态,形成相互间的联系,同舟共济,增强群体的社会结构力量。日本的产学合作、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制,都是通过分工合作产生强大合力的体现。因此,“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教师合理分工产生教育的结构性力量,将有助于高职教育顺利应对当代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观念更新速度日趋加快的挑战,满足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对师资队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2.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高职教育办出水平与特色提供保障。

作为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工学结合四环模式(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毕业实习)要求学校和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3]。建设包括企业(或公司)一线的技术人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仅有助于在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参与下,明确专业核心技能,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写应用性强的专业教材,根据专业特点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而且有助于通过兼任教师沟通协调,在具体问题上和企业达成共识进而促进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和发展能力、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最终达到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目的,为形成以校企深度结合的品牌学校、特色学校,为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3.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高职师资队伍水平是决定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今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不甚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缺少企业职业岗位亲身体验,并且由于目前新知识、新技术更新速度的日趋加快,教师个体要实现多面手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从时间和精力上都很难实现。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分工是走向专深的必由之路。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教学合作、问题探讨、学术研究、成果分享,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自身进行合适定位,把自身聪明才智集中于自身优势专业,促进教师个体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且有利于团队教师在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协同合作中,产生共生效应,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做到对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支持,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困境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在提升学历、职称和增加兼职教师、教师培训和下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和素质,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仍然相对滞后,面临诸多成长掣肘。

(一)教学团队构成仍不够合理,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根据孟令臣、曹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抽样调查分析”课题组对全国8省(市)31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中,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占近60%,占专任教师43.53%,其中以双证为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数量大幅增长,但仍难以达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双师型”教师数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数的80%的标准;从“双师”来源看,学校毕业直接任教人数占64.51%,从企业等单位调入人数占35.49%[4],来源仍较单一;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许多教师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和下企业锻炼提升自身技能,但技能培训走过场、下企业流于形式,教师素质提高缓慢;部分行业兼职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培养职业人才的要求;团队梯次构成不尽合理,高学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正高职称人员仅占“双师型”教师比例的4.8%[5],缺乏高素质的团队负责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比例偏低,直接影响团队建设。

(二)缺少共同愿景,团队合力弱。

由于缺少深层次宏观性的职业教育规划,教学团队缺少共同愿景,许多专兼职教师对团队建设的目标不够明确,不能正确把握整个团队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认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等项目建设目标与己无关,只专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教学科研中,独立应对自己面临的难题,使得教师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松散的、“原子化状态”,很难形成教师群体中的有机联系,使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教师分工形同虚设,教师对团队目标认同感不足,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缺少责任和奉献精神,也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很难形成结构性的合力,同一学科内部的学术梯队变得毫无意义,大大削弱了团队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三)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团队建设缺少特色。

目前校企合作内容缺少深层次、宏观性的职业教育规划,多局限于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场地、提供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等浅层的具体事务合作层面。校企合作初级形式如“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一直处于流于形式、“消耗型”生产状态难以改观的窘境,校企合作服务项目规模小、数量少,对行业影响力较弱。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的羸弱,就难以使校企教师共同合作研究开发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优质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使“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失去了最基本的根基,也难以形成具有实力和特色的品牌专业、品牌学校,制约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提升。

4.机制和制度缺少规范,制约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是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是在相关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等方面仍难以适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对团队人员的合作机制缺少规范;对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实践教学、业务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的问题缺少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措施;对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和考核缺少有操作性的措施;对教师的考核过多注重个人业绩而较少考核团队的整体成效,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政府方面,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相应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缺失与滞后,使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愿。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跨越式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固有缺陷已经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此,要立足各校的实际,着重从优化结构、塑造文化、构建特色、完善制度等方面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

(一)优化结构,形成构成合理、梯次分明、素质较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是优化团队人员构成,加强专业教学团队梯队建设。(1)紧密依托行业,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积极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教学,优化团队的双师结构,使教学团队成为专业教师、实训教师、行业专家的结合体,逐步形成教学效果明显、“双师型”素质和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2)精心配备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专业带头人水平高且影响力强、骨干教师业务精湛、一般教师能力突出的梯次分明的教学团队[6];(3)团队带头人,应该在教学业绩和学术领域有较大建树,在自身所在的行业技术领域有较大影响,能科学设计团队发展目标,统筹协调团队成员一致行动,能很好地沟通团队与学校、行业和地方政府,推动团队大步迈向新台阶;(4)提高团队成员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形成以教授带队,60%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二)文化塑造,形成共同愿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文化是一种血脉和精神家园,一种目标一致、相互学习、合作和谐的团队文化是团队的凝聚力,专业发展的竞争力,团队建设的引导力和推动力。(1)形成共享愿景。沃伦・本尼斯曾指出:“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7]各校各专业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所处地区和行业优势,在对长期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结晶,对学校整体发展进行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引导团队教师树立共同愿景,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促进人心凝聚和思想统一。(2)形成和谐的团队精神。每个团队成员具有明确任务要求和分工,在任务驱动下发挥各自特长和能力,专兼职教师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团队整体绩效得到充分体现。和谐的团队精神需要团队带头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个人魅力及团队成员的职业操守和个人素质,以引导和培育团队,要通过日常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活动和关键事件来营造,使整个团队充满相互分工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奉献的工作作风,使教师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性和创新精神,自觉地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3)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从根本上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将在团队工作中深刻影响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也深刻影响团队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成为团队建设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三)依托行业优秀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为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提供平台。

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与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与优秀行业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1)校企合作研讨会是沟通学校、企业和行业之间信息和事务的桥梁,有助于学校明晰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制订发展规划,把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最新任职要求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更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团队课程开发能力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点。教学训练要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融“教、学、做”于一体,以校本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为依靠力量,共同完成精品课程各项教学内容与任务;(3)实训基地建设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要手段。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企业场景,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引进工作现场的设计思路、布局设置和岗位特征,教学团队相关成员要作为学校的专家参与政府招标采购、安装调试设备、营造实训基地职场氛围,开发实训项目,并对实训基地实行开放管理。(4)积极开展教研与科研服务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中之重。积极拓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岗前、职后、转岗培训服务,增加职业技术鉴定工种,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资质,使培训质量得以有效提升。校企之间深度合作,最终有助于解决企业参与教学、教师互聘互派、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关键问题,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也有利于具有特色的优秀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

(四)完善制度,提供“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保障力。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保障。(1)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学习、培训和进修制度、规定对团队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带头人和专任教师的岗位职责、督促指导和评价专任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制定外聘教师管理制度等。重点和难点是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对生产第一线技术管理人员转任教师,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和入职前的师范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任教,按专任教师管理兼职教师。还应注重“缺陷管理”,包容团队成员个性,有合理途径化解团队成员矛盾,创造和谐的团队协作环境。(2)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团队合力。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的岗位聘任,对团队成员有专门奖励办法的“物质激励”、鼓励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考核和下企业生产一线挂职实践的“发展激励”、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激励”、通过评选教学名师、冠名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等“榜样激励”、评聘行业协会各项职务和承担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的“成就激励”等。(3)加强考核评价,促进建设发展。在个人方面,建立“两个职称并重,教学科研服务并举,以培训后考核验质量”的评聘体系,使一些已具有“双证”、“双职称”的教师进一步成长为素质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在团队业绩方面,建立以业绩为核心、以企业评价为重要指标的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根据教学团队业绩如人才培养质量和对企业的服务等,进行物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倾斜。(4)政府应打通企业人员向职业院校流动的制度限制,解决引进人才的身份和职称等问题,让引进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工作。

总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必须主动创新思路,优化结构,以共同愿景和团队精神凝聚力量,与行业优质企业合作搭建平台,确保特色,同时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保障机制,全方位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稳步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吕淑芳.论新升格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05)

[3]吴志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提质的必由之路.南方日报,2013-03-08.

[4][5]孟令臣,曹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

[6]胡柏翠,周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第9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团队

An Analysis of Combin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Wang Xudong, Zhang Songjuan

(Liaoning, Shenyang 110122 )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present stage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 and provides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in construc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ing some methods, aiming at higher vocational civil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guiding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tudying in practise,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m

【作者简介】王旭东(1969-),女,浙江奉化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工系,副教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技术、教育管理。张颂娟(1963-),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工系,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研课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成果之一。

工学结合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理想的途径和有效手段。实施工学结合,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成为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实践技能的引导者。然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团队建设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高职教育对建工专业教师的客观要求

1、高职教师具备双重角色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专业人士,同时兼具教师功能。要求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和所在岗位或岗位群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并懂得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建工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施工相关的全部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

2、高职教师的工作具有创新性

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同于其他类高等教育的教师,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学习能力稍差,所以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要在教学教法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结合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的合理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新颖的教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来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

3、知识技能要与时俱进

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高职教师要培养生产一线的施工管理人才,必然要紧跟行业的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所以建工专业教师始终不能脱离施工现场,只有工学结合才能使之得到保障。

4、专业教师要注重学生职业发展

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能力,要在教学中针对土建施工进行职业操守、职业精神的教育,教育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优良品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专业学习,在就业方面给予帮助,甚至会在学生毕业后五年内对其执业过程给予指导和影响。

建工专业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教师来源单一

建工高职教师来源本应一部分来自高学历的建筑类高校毕业生,更多的一部分应来自工程实践的施工企业。但现阶段由于高职院校要上层次、搞科研、出成果。所以一味引进高学历的科研人才来任教,这样难免教师的理论水平强于实践水平,而且年龄偏轻,经验不足。这样的教师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另一方面,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管理人员的现状是,现场不乏高技术的能工巧匠但普遍学历水平偏低,不能适应高职教师的学历要求。即使有一些高学历的管理人员,也往往忙碌在施工第一线,无暇分身,而且做施工收入可观,没有人愿意改行从事教师职业。

双师型教师团队

高职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团队整体结构应专、兼职结合;二是教师个体要具备“双师”素质。现阶段双师结构比较容易解决,主要体现在聘任一定比例的具有施工经验的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来校兼职任课,但授课过程中比较积极的方面是学生得到了来自工程实践的最新信息,但一些问题也体现出来,首先施工行业比较繁忙,技术水平高的兼职教师没有太多时间来校任课,工地离不开。其次,来自一线的兼职教师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知识,疏于对学生的课堂管理。第三,兼职教师适宜在施工现场授课,但施工企业出于安全生产考虑是绝对不能允许这样操作。以上三点引发的后果就是土建施工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十分不稳定,而且效果并不突出。所以从长远角度讲,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或许更加可行。

教师培训不均衡

培训提高是解决双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存在问题是:一方面由于培养目标体系不完善、培养经费不足等原因,一些专业课教师也因为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而不能及时获得进修的机会。另一方面如今培训的主办部门多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培训的重点都集中在教育教学的理念更新和教法改革上,行业上的知识技能更新培训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高职教师培训更需要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横向联合开展。

工学结合流于形式的问题

工学结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是比较理想的途径,但现在面临许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专业教师的数量不足,教师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授课、教科研研究和学生管理方面,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很难抽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所以参与施工实践的时间上不能保障。另一方面教师的评聘工作与工学结合的实践能力提升没有太多关联,更多的是关注课题和论文。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第三,很多教师即使被下派施工企业实践,也不能保障全面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由于校方对教师实践中管理制度不到位,所以导致到企业实践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应付差事、走走形式,更谈不上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这样的工学结合实际上对企业来说也是负担。教师下企业实践提升的效果并不理想。

工学结合的建工教学团队建设尝试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建设建工专业教学团队首先要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确立本专业优先发展的方向。专业带头人首先应该熟悉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与企业及行业协会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施工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改造,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使之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专业带头人应该研究高职教育的最新教育理论,并积极践行和推广,这就要求带头人必须定期参与国内外的高职教育理论的培训和研究,才能把建工专业的教学团队有效的带动前行。

2、骨干教师的培养

骨干教师是专业教师的中坚力量,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绝大多数都在超负荷承担教学任务。但长久脱离施工实践,必然也存在一个知识更新的问题。骨干教师的培养,首先专业应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定期安排他们轮流脱产到企业参与工程施工,在施工中承担一定的技术管理工作,时间上要保证参与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把高职专业教师参与工程实践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一个评审条件,对参与实践的老师要求必须拿出实践成果,与企业合作发表若干论文、完成科研课题、完成企业的内训工作或参与专利的发明等工作。这样做法对企业来说这些老师成为了技术力量的补充和科研力量的支撑,对于老师来说增加了参加施工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专业教育会更加贴合施工实际,更加行之有效,从而对学生的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基本来自于建筑类研究生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高学历,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技能不足。而且对高职教育的方式方法非常陌生。所以他们面临的是双重提高的要求。首先要对他们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指定骨干教师对其一对一的指导,通过听课、试讲、评课等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参与施工实践。要保障实践的时间和效果,定期要求他们做出工作述职,总结学习内容。其次要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和参与注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对取得成果要奖励。第三,要青年教师深入研究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学会因材施教,以自己的成功就业经历去指导学生实训和就业。

4、兼职教师的管理

兼职教师对于建工专业来说是非常不稳定的一部分,由于行业及施工工作的特殊性,人员流动性非常大。针对兼职教师的授课中学生管理薄弱的特点,专业要配备专任校内教师进行助教式管理。同时来自施工一线兼职教师还应当承担起与校内专业教师进行技术交流的任务。通过专业交流使得校内的专业教师对行业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对自己课程相关的内容可以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5、教学团队活动的创新

尽管教师们教学工作十分繁忙,但定期的教学团队的教研活动确不容忽视。团队每年要对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专业回访,通过访谈和调研问卷,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进行课程的调整和整合。定期对实训学生进行走访,了解施工现场实训学生的知识技能空白点,征求实训单位的意见,为后续的课程内容设置提供参考依据。建工教研活动涉及面比较宽泛,涉及技能大赛培训、实训条件建设及管理、就业研讨、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等,方方面面无一不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老师在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还凭借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优势为企业服务,积极参与企业一线的监理和技术研发等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参与工程实践的老师受到施工企业的欢迎,培养的高职学生受到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我校建工专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招生就业形成了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柏育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建设比较研究高教探索 2008(4)

第10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双元双优;教学团队;模式;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从2006年开始,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路经。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指: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教师职业人;从大量外贸从业人员中遴选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两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团队“双元双优”。“双元”是指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双优”是指优秀教师职业人和优秀外贸职业人。优秀教师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校内专任教师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拥有较高的职教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校内专任教师得以构成优秀教师职业人队伍。优秀外贸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校外兼职教师要深谙外贸业务操作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同时,具有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外贸行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意愿,具备这种主客观条件的校外兼职教师得以构成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

运行“全程双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共同开发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实施阶段,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合格职业人。

一、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时,将会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1.校内专任教师不懂职教理论,无法准确驾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目前,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都不是师范类专业科班出生,成为教师前都只学了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皮毛,对于职教理论知之甚少,不了解职教规律和原理,因而很难准确实施高职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

2.校内专任教师顶岗实践难,很难成为“双师型”教师。校内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尽管各校强调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但由于教学任务重、下企业难等客观原因,使得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机会和时间较少,无法使大量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3.行业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行业兼职教师为辅。在数量上,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比例达不到1:1;在质量上,许多行业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培养职业人才的要求。

4.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聘请的行业兼职教师,往往都只是做一两个讲座或上一两次课,流于形式,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无法胜任职业人才培养职责。

5.学校相关的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不配套,导致“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缺乏机制保障。由于行业兼职教师一般都没有教学经验,且在时间和精力上要保证本单位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如果学校没有配套合理的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很难建设和运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二、“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前述提到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效果。

(一)构建措施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培养机制与遴选机制分别打造两支优秀职业人队伍。

1.培养校内专任教师。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掌握先进职教方法,组织参加职教能力测评的方式提升其职教能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其业务操作能力;受客观因素制约无法大面积推广挂职锻炼时,通过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一对一、紧密的“朋友式”结对,使业务专家对专任教师业务能力的指导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诸多限制,更具灵活性与针对性。

2.遴选行业兼职教师。行业兼职教师,产生于专业用心建立的外贸职业人才库。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通过行业协会、学会及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广泛深入外贸行业,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实训基地等平台逐渐积累外贸职业人才库的储备人才,从中遴选构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遴选原则从队伍整体来讲,要求数量稳定、结构合理、覆盖外贸行业相关岗位;从专家个体来讲,要求从业经验丰富、行业资源丰富,主观上愿意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二)运行机制

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外贸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阶段包括准职业人培养和合格职业人培养两个阶段,在准职业人培养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等系列项目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在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使学生实现从准职业人向合格外贸职业人转变。

1.人才培养准备阶段:标准开发

在该阶段所进行的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为人才培养运行确定依据。

(1)开发职业岗位标准。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三个岗位,在我国尚无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因此,聘请一批对应岗位专家的行业兼职教师,组建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专家委员会,对这三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出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确立这三个外贸岗位的职业岗位标准。职业岗位标准的开发,为专业建设解决了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规格。

(2)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开发的这三个职业岗位标准基础上,按照以下思路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①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化、标准性规定,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设计;②用职业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适应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③主要用岗位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规格,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④融合学历证书与岗位职业证书,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合到各专业课程,结合职业考证时间安排职业考证课程。其内容包括专业名称、人学要求、学习年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范围、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实训课程表、课程结构、教学进程表、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和实训装备等l2项标准化内容。

(3)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单证操作”、“出口业务操作”、“出口跟单操作”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了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等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同时还对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建议进行了说明,使课程教学与改革有章可依。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的执行更加具体,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根据外贸企业真实业务案例开发了项目活动载体,展现了项目课程改革思路,提高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2.准职业人培养阶段:项目教学

在该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参与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备课、授课、命题等项目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1)共同编写立体化教材。“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研究、分析,确定有代表性的行业、产品、业务种类,并以该行业大型综合真实业务案例为蓝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项目活动载体,确定工作项目,设计学习情境,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并以项目教材的编写为契机,完成项目活动载体、实习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料的积累与搜集工作,为教师施教提供支持;同时,建设课程网页提供电子课件、实习实训项目、习题集、案例集、试题库等材料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维学习空间。

(2)共同备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行业发展新变化、业务政策新调整和业务操作新方式,确定项目活动载体,使之融入行业发展新要素,符合业务发展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场所的不同特点将项目活动载体覆盖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外化为具体、明确的工作项目,配之以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实现。“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共同备课过程中,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将授课内容准备与课堂组织形式设计都提到更高的水平。

(3)共同授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课堂授课环节,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其中,行业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以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活动设计为载体,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职业素质提升,共同打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首先将根据业务案例设计的项目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在教师进行操作示范的过程中,不仅将该工作任务覆盖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与示范,并且还需要将学生独立进行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加以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共性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个性化的收益,包括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包括职业素质的提升。

(4)共同命题。“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完成共同授课后,由校内专任教师根据行业兼职教师提供的真实业务案例,结合课程考核要求,设计考核案例,按照实际业务的表现形式来确定考核形式、分配考核点,形成考核试卷初稿,交由行业兼职教师进行业务把关,对业务案例描述、考核任务设计、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修订,由双方共同填写“共同命题记录表”双方共同完成共同命题任务。通过共同命题,使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与实际业务相吻合,使考核结果与岗位要求相吻合。

3.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实战训练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完成学生白准职业人到合格职业人的飞跃。

(1)工学交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合作过程中,除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料准备、备课、授课、命题环节的合作外,还将部分适合进行实战操作的项目的授课由校内实训室转移到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职业环境中,实行工学交替,行业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业务优势对学生工学交替进行指导,通过实战操作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应用水平。

(2)顶岗实习。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9门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掌握了外贸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三个岗位业务操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获得了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相关外贸企业对应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即“持证上岗”。学生通过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职业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积累了外贸工作经验,转变成了合格职业人,实现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

(三)运行保障

为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如下运行制度:

1.“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方面

为了建立一支“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强化校内专任教师业务操作水平的提高和行业兼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制定了《行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的有关规定》、《关于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朋友式”结对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

2.“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方面

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制定了《校内专任教师担任行业兼职教师助教制》、《行业兼职教师工作手册》、《共同备课实施细则》、《共同授课实施细则》、《共同命题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四)运行绩效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通过近3年实践,取得良好成效:

1.该模式入选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周年经典案例师资队伍案例之首;

2.培养了5名专业带头人,并人选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被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聘为全国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培训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了3本全国考证教材,参与制定了外贸考证标准。

3.14名校内专任教师均通过职教能力测评,均获得外贸职业考证培训师资格,其中8名还获得澳大利亚TAA培训师证书,培养了9名骨干教师、4名双师素质教师。

4.共聘用了外贸业务能力强、行业资源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40名行业兼职教师,覆盖各类外贸相关企业和各种外贸岗位,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1。

5.2008届毕业生取得了98%高就业率的优异人才培养绩效,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三、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建议

1.学校层面:拟订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团队建设有序运行

(1)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都要重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在人事分配上,要明确行业兼职教师的报酬,对行业兼职教师结对的校内专任教师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参加顶岗实践的校内专任教师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3)在教学管理上,要制定行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范对其管理和运行,如考虑到行业兼职教师有时不能在正常工作日来授课,允许其调到周末或晚上上课。

2.系部和专业层面:拟订团队运行的实施细则。有效构建和运行团队

(1)根据学院团队建设相关制度,结合系部和专业特点,拟订团队构建和运行操作层面的实施细则。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学团队 建设 人才培养 双师

一、团队简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建于1989年,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最早创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院校之一,20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如今已经构建起了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梯队和学术团队。团队中包括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为82.0%,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73.0%%,双师型教师占80.0%。

长期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目标,着眼于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着眼于解决长期困扰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密切跟踪社会需求和计算机学科发展动态,着眼于不断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各施所长,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同时,教学团队也克服了传统教研室组织管理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当前,教学团队建设适应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特别是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学上的跨专业合作,构成了以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为核心,以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对于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团队教学思路

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学院办学思想为指导,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树立全面的学生观,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渗透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思路是要与时俱进,从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求突破、求创新、求发展,完善与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相适应的办学模式。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团队结构优

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有标志性成果的教学团队。逐步提高骨干教师实践能力,聘请企业技术工程师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该团队拥有一批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团队成员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发展目标明确,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长期的团队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和谐、民主、团结的工作环境,建立起了稳定的教学骨干梯队。团队中有教学骨干力量,还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所代表的教学发展力量,形成多专业交叉渗透、人才互补的良好格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坚持走实习、就业一体化道路,主动深入社会和企业(公司),在成都、绵阳等地积极开辟了实习就业基地。

良好的实验室建设是办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坚实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设有“嵌入式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软件工程实训室(1)”、“软件工程实训室(2)”、“软件工程实训室(3)”、“软件工程实训室(4)”、“Android实训室”、“计算机维护与维修实验室”等各类专用实验实训室。

四、教学工作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2)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团队式、实验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及情景教学等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团队中所有教师均采用项目化教学,100%教师开设了实训课程。

(3)开展实践性教学。立足行业现状,把握国际趋势,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多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行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在每个学期末由学生、同行、领导分别给教师的授课情况评分。同时,制定了多项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和制度。

(5)以“高水平、高师德”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建立教师培训、交流、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了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学团队。教学效果好,团队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议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

五、教学研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重视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近3年完成学院级教改课题10项,发表教改论文30篇,召开教学研讨会数20次。其中,团队成员主持的主干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案例教程》已经打造成省级精品教材;《单片机原理与工程应用》、《JAVA程序设计》、《Android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C#程序设计》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六、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