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

时间:2023-01-26 17:4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

第1篇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有一句话:“听过了我就忘记了,看过了我就记住了,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确实,“实验是科学之父”,没有实验的科学,犹如人失去了灵魂。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多次强调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验是科学教学的底线”。

笔者观察现今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发现有很多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

(一)实验走过场

通过教研活动、随机听课观察了解到小学科学教师大多习惯于书面备好课就去上课,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纸上谈兵式的“讲实验”是平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有部分教师会利用科学教学参考书后的光盘,让学生看看实验,把“看”实验等同于做实验。

(二)操作不规范

许多教师没有把实验材料准备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在上课之前往往不提早准备材料,临上课时才找材料,能找多少算多少,也不管够不够用,能不能用,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多。

(三)指导不到位

部分教师准备好了材料,没有事先做一遍,教师自己对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操作的要点不清楚,不能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和演示,给学生提实验要求提不到点子上,到学生实验时一旦出现实验失败或失真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就让学生停下来,换一种材料重新做过,或者告诉学生做出来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实验仅仅是过一下场,结论与实验似乎毫不相干。

(四)关注不全面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实验的结果,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往往关注得较少。如,解剖油菜花,在解剖前,师生共同商量解剖的方法与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多,有很多同学操作有失误,如镊子拿的方法错误,油菜花解剖后,各部分粘得不准确等等,而我们在学生展示汇报正确答案后,没有给予操作错误的学生再练习一次的机会,学生也就没有纠错的机会。

二、原因分析

科学课堂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不规范的场景,由此引发了我们对于科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反思。

(一)科学课程意识薄弱,责任感不强

1.兼职教师多

通过调查我区各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兼职教师在科学任课教师中占四分之三以上。一些兼职教师往往以自己所教的语数课为“主业”,把科学教学当作“副业”,主观上不重视科学教学。

2.专任教师忙

科学专任教师的课务普遍一周有15节左右,还要兼顾学校科技比赛的辅导等各种工作任务,精力分散导致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准备不足,显得力不从心。

(二)科学专业素养缺乏,业务不精通

现任的小学科学教师普遍为师范专业出身或大学毕业,没有科学专业的学习经历,且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为“半路出家”,可以说是边学边教,造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科学素养跟不上教学要求。

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规范要求,如何让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实验课的教学,如何引导或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三、解决策略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关系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

1.提高科学素质,深入研究教材

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科学实验很多仪器的使用,比如滴管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中等,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自己会规范地加以使用。

同时,教师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书中的每一次实验,教师都要通过研究教材,明白这个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于这个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

2.备好实验器材,做好“下水实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是开展实验教学的有力保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

维护好固有的实验器材。要经常性的检查实验室里的酒精灯、测力计等常用工具,及时添加酒精,检查测力计、橡胶管等,保证实验能正常开展。

精选好课时实验材料。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材料很多,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活动材料。比如,《油菜花开了》一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完整的油菜花,保证学生在解剖的时候,不会出现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况。

做好每一次“下水实验”。教师亲身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就容易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生成怎样的问题,就可以事先控制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从而有效控制某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的产生。有些问题,即使无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不至于面对问题时措手不及。如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教师自己动手做摆,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摆在摆动时会打转,会碰到铁架台等等,教师在反复实验后,就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

(二)有效的实验中指导

课堂是实施科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自己会做实验,还不足以保证在课堂上能实施。要让实验课高效,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学生实验前的指导、实验习惯的培养、小组如何合作、如何组织汇报交流等等。

1.规范学生的实验方案

制订实验方案其实就是从操作角度对探究作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假设,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作出恰当选择,对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作出正确判断,对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作出准备,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

学生要能在教学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地指导学生规范地设计实验方案,从而规范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效率。如,在研究“凤仙花的茎”的作用时,教师提供实验设计表格,让学生口头进行设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需要让他们填写,但经常出现实验表格,学生遇到问题就会潜移默化地用这种模式去设计实验方案。到了四五年级,就可以指导学生动笔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

2.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科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2)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3)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如,《比较水的多少》学习量筒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前面的几次实验结果引出量筒这一种仪器,再追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量筒?通过讨论,学生知道量筒的用途非常广泛,在学习它的使用方法时会更加的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实验的效率。

(4)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有效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突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例如,在讲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就要巡视,不断地帮助学生,指出看不到标本中微小物体的原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正确地使用显微镜,都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微小世界。

3.规范学生的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有效地记录,逐步养成记录的习惯。

科学实验提倡人人记录。当然,相对动手活动来说,记录显得有点枯燥,对于有些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洁明了。三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理性的实验后交流

实验后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后,有了自己的数据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挖掘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背后的思维过程,知道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

1.丰富交流形式,让交流多样化

(1)组织科学交流会

学生在实验探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提高其交流的水平。科学交流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当主持人,派出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发现,其余小组自发地补充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教师只做课堂的协调者即可。

(2)提供多种交流方式

教师不要把交流局限于说和写上,学生可以用手势、画画、讲故事、绘制表格、表演等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发现成果。这样的课堂更生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

2.注重提问方式,让交流更活跃

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的提问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要有开放性,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学到了什么转到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上。如“你发现了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与他的不同在哪里?”等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回答。教师通过层层提问,帮助学生构建了自己的概念。

3.给予思考时间,让交流更饱满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得到的发现和疑问,都是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呈现的。在每一次的交流汇报前,应该给学生时间整理和思考自己的发现,因为有时间才能思考,才会有智慧的生成。

第2篇

本学期,我们小学科学教研组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科研工作的专题化,树立教师天职是为了每个学生全面生动的发展的观念,注重校内和校际交流,努力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全面推进师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教学科研,成效显著:

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这已成为我们教研组教师的共识。本学期,全组老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贯彻和落实。平时我们经常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展开讨论,提高认识水平,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外出学习、听课的老师,回来后能热心地向组内其他老师介绍学习内容与经验。每次教研活动有明确主题,讨论交流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获得的经验、取得的成功、经历过的失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月14日,丽水市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培训会在莲都区城北小学召开,来自九个县(市、区)的小学科学教研员和50余位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我组陈建秋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主持短信评课活动。

3月20日—21日,莲都区小学科学(修订版)下册教材培训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区的30余位小学科学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在全组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我组陈建秋老师作《五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专题讲座时,他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和与会老师互动交流等独特的方式吸引了所有老师的目光,使研讨氛围达到。

4月16日,区教研室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我组陈建秋老师到老竹民族学校上了题为《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交流课,整节课一气呵成,学生主动参与,在有效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得到听课老师极高的评价。

5月20日,XX年学年第二学期区小学科学教研组长会议在中山小学后庆校区召开。作为本次会议唯一一个进行经验交流的教研组,陈建秋老师作了《关注科学概念优化教学过程——“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二)》专题讲座。之后,我组叶巧美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她执教《生的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注重在“科学概念”的引领下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概念,展示了我校教教育科研的显著成效。

5月27日-28日,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萧山区朝晖小学举行,我组陈建秋老师参加本次会议并作为网络骨干参与主持视频直播和互动评课活动。

6月6日,莲都区小学科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刘英小学召开,我组陈建秋老师作了题为《有效记录深化探究》评课讲座,探讨如何关注实验记录,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记录描述能力,搭建相互学习和对话的平台。

本学期,组内教师多次参加各类优质课、观摩课,并取得不少荣誉。另外,我们十分注重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有不少论文获奖、交流或者在刊物上发表:

论文标题或荣誉名称

颁奖单位

级别

获奖者

时间

XX年年度优秀版主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分会

省级荣誉

陈建秋

2011.1

优秀指导教师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国家级荣誉

陈建秋

2011.1

重新确定市学科带头人

丽水市教育局

市级荣誉

陈建秋

2011.1

《科学网络,一路走来……》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国家级二等奖

陈建秋

2011.1

《整体把握 准确定位 实施有效教学》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国家级一等奖

陈建秋

2011.1

“有结构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莲都课改》

区级发表

陈建秋

2011.1

《科学课》伴我成长

会刊《科学课》

国家级发表

陈建秋

2011.2

科学教学博客《不睡觉的兔》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国家级二等奖

陈建秋

2011.2

《五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专题讲座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交流

陈建秋

2011.3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送教课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交流

陈建秋

2011.4

《生的生物和熟的生物》优质课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二等奖

叶巧美

2011.4

现场教学设计比赛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三等奖

叶巧美

2011.4

《关注科学概念优化教学过程——“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二)》专题讲座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交流

陈建秋

2011.5

《生的生物和熟的食物》观摩课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交流

叶巧美

2011.5

《有效记录 深化探究》评课讲座

莲都区教研室

区级交流

陈建秋

2011.6

二、少儿科普,硕果累累:

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再次警示科普知识的重要性,给青少年最需要的科学知识、观念,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科技知识,掌握一些科技技能,增强科技意识、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挖掘教材中的科技素材,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快乐。然后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过的科技知识整理成文,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会用科学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思想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上个学期,我们组织了校首届科学小论文比赛,并挑选了相对比较优秀48篇小论文篇参加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共有19篇获奖,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9篇,具体名单如下:

论文题目

获奖级别

作者

班级

指导师

“怪异”的水

国家级一等奖

梁逸超

601

朱美珍

厨房卫生

国家级一等奖

留念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64-01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孩子们做主的权利,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观察、思考记录,使他们都能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并不是学习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么做的,结合实践和学生的性格、能力、特长等因素,建立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开放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引进“小组教学”,为学生编排小组,做实验时4人一组,把个人自学、同桌讨论、小组实验、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我还在课堂上留时间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喜欢上课堂,乐于做这个课堂的主人。

二、巧妙提问,引发学生好奇心

儿童的好奇心是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巧妙提问,让学生对科学充满向往和憧憬。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检验,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要准确、适当,另一方面还要巧妙。如,教学《沉与浮》这一课,应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猜想结果,问题要具体,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这便是提问的巧妙性。其次,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小学生难以理解并且常见的现象去引发学生好奇心,让他们积极思考。如,在教学《溶解》这一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把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搅拌,并提问“经过你们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的颗粒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告诉我”,即使学生不能用专业知识来回答,但因为他们的好奇心,注意力都全部都转移在课堂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学科的设立,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时,我先让持同种意见的学生3~4人自由结成小组,其次,学生要自己制定的计划,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然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流、动脑思维。最后,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事实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得出答案。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四、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对于小学生来说,交流是一件令他们极为兴奋的事情,合作交流也是他们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他会因此而学会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20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极大的发挥了课堂的作用,使课堂效益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五、巧妙利用多媒体

处在科技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科学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我们就可以巧妙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多种形式相结合,生动的呈现给学生。如,在教学《我们的呼吸》这一课时,我巧妙利用多媒体,虚实互补,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人体内部结构,学生清楚的看到人体内部器官的变化和动态。巧妙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学生学习时空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科学教学中学生是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向课堂40分钟要高效益,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心往神驰的境界。

参考文献:

第4篇

近年来,国家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自2012年起,丽水市多县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开启“小学全科教育专业”项目,定向培养教师,服务家乡教育。作为本专业学生,我们应了解家乡教育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同时加强自身能力。

丽水科学课程如何展开?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带着问题,我们以遂昌和青田为例展开调查,对比城乡科学教育现状。

一、 现状

通过采访、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对目前丽水市小学科学教学城乡差异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1.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师资方面存在差异。现任的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但是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在科学教师专业性上,农村小学很少有专业科学老师,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2.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材料分配与使用上存在差异。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多媒体的使用上。农村小学图书馆科学类书籍更新慢,城乡学生阅读的时间都偏短,8%的农村学生表示他们难得或从未接触过科学类图书。城乡小学的实验室基本已全面覆盖,但许多农村小学多媒体设备仍没有配备完善,实际教学中使用率均不高,73%的农村学生表示不常去实验室。课外拓展资源方面,城镇小学拥有的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学生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很少有机会了解和参加拓展活动。

3.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差异。无论城乡,科学课仍以讲授为主。某乡村小学校长反映:“教学的不断进步,是需要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的。”但是农村小学规模小,部分课只需上一次,实践中改进的机会不多,城镇小学则正在尝试引入先进的授课方式和授课理念。丰富校内交流以及各种荣誉的评选鼓励了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尝试。

二、 对策

从本次调查来看,不论是青田还是遂昌的城乡,科学教学在课堂授课方式、教学资源利用、科学知识拓展等方面都有待改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利用好教学辅助资源。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丰富并及时更新科学实验设备,向小学提供更多的科学前沿类图书。农村小学应当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和多媒体的利用率。

2. 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政府出资向农村小学提供先进的网络教学设备,组织教师新式课堂培训,例如MOOC、室外课堂等,加强城乡小学科学教师交流,扬长补短。小学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程度列入教师考核项目,家长尽力配合学校科学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热心实践。

3. 关于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拓展活动的建议。农村小学和政府应当重视科学课外拓展活动,丰富课外科学生活。教师的眼光不能局限于教学和分数,应看到并激发学生的潜力。

4. 加强农村师资建设。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年轻教师投身于农村科学教育事业。农村小学应当重视科学教育,扩大科学教师招收数量,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师范类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科学教师,加强农村教师的“卓越教师培养”,适应农村教师身兼多职的特点。

三、 启示

1. 树立“服务农村教育”的意识。只有具有为农村教育献力的意识,才会真正研究农村科学教育的需要,为农村教育做出实际的贡献。

2. 增加科学信息阅读量。作为农村科学教师,我们就是孩子的“百科全书”。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增加科学信息的获取量,了解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

3. 真正地把实验做起来。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我们应该理解小学科学教材实验背后的原理,掌握规范流程、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

4. 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规划;互联网技术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是一门与传统课堂书本教学不同,更加注重实践与实验的科目,学生往往通过动手做实验、亲身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掌握该门学科。新课程改革也加强了对这一点的重视,在课堂过程中及课后活动中增加了大量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这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但是,伴随着各方面对实践性科学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能否与时俱进,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扬长避短,使其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每个小学科学教师要面对的挑战。下面,笔者将就不同教学阶段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做一些研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上:网络技术资源与多媒体交互配合

无论多么注重实验的课程也离不开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仅靠文字表述,小学生受限于年龄小,其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社会经验、洞察力都不足以很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很难按时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更不用说进行拓展性、研讨性学习研究。因此,有必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用文字和更加生动直观的图像影音材料进行教学。而互联网技术便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网络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好的寓教于乐、加深理解的效果。例如“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等一系列涉及科学历史发展变迁的课程,“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等涉及复杂结构性问题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视频、图像、3D动画模型等,将其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摆脱枯燥的纸面文字,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全面调动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塑造更加积极主动的班风、学风。互联网与多媒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多元化、多维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大限度上打破时空限制,直观高效,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种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热情,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更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课下:网络交流平台增加沟通机会

旧式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部过程几乎在课堂上才得以进行,学生一周往往只有两到三次课的机会才能得以与教师进行交流,课下除了完成作业与看书便无法获取新知识,这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亦打击了学生的求学好问精神。而利用网络技术,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社交网络软件,完成作业布置、拓展知识阅读、临时通知、共同研讨等环节,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同时也拉近了师生距离,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网络上有海量的科学知识文献可供阅读,教师在经过筛选后,可将有价值的文章推荐给学生;条件成熟后,甚至可以邀请科学界的名家进行网络直播讲座,更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其对科学的热情。上述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应用于科学教学,也可推广到各个方面的教学工作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往往是“一人对一班”的单向状态。无论是在课堂授业、作业考试、家校互动、社会实践中,真正面对面交流的往往只有学生与其任课教师,这种单向的交流模式大大降低了教学活动效率,也不利于学生的社会性素质成长。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家校交流平台、教学研讨平台,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多样性,解决旧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三、课外:网络信息共享确保合理规划

小学科学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科目,许多知识单靠课上学习、课下习作,也是无法很好地融会贯通的。因此,教师必须积极组织课外社会实践性质的活动,带领学生接触社会、亲近大自然,在团体活动中全方面发展综合素质。但是,课外、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成本与实践,也存在安全性、时效性、可行性等一系列的问题。利用网络技术,查询所需的信息,积极与外校老师交流,与天文馆、博物馆等相关人员沟通,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全方位地收集信息,慎重规划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这样做既节约了时间,又集思广益,增加了课外活动的可行性。再一点,可以通过近年兴起的网络支付的方式组织课外活动,比如,用团购的形式购买天文馆的门票、车票等,在得到网络信用保障的同时,又可以节约出行成本。除了这种大规模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布置一些小型的社会实践性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学习了“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的资料,制作幻灯片、宣传海报,开展社区活动,或是写论文、倡议书,向有关部门投稿。亲手将知识变为有益于社会的行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一课。综上所述,网络不仅仅是获取、加工信息、交换信息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是帮助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了解社会与世界的窗口。互联网技术使得小学科学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最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接触吸收知识的途径,同时也在信息共享中,使教师获得自我成长,有利于构建良性循环的师生课堂互动模式。互联网技术进科学课堂,并进一步地发展为组织化、有序化、模块化的互联网教学通用体系,是未来的主流趋势。

作者:周瑾 单位: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

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7篇

一、在情境导入中巧用信息技术,激发烈探究的好奇心

情境导入是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具有声音、图像、直观、多彩等优势,使其成为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我们的地球”“探索宇宙”这一类主题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范畴,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通过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来导人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解决该单元部分的教学难点。多媒体电教手段直观、形象、生动。在一堂课开始时放映一些与新课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片段,或者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视、听、欣赏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进入教学情境。

二、在实验选材中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合作探究的动力源

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中,材料既是教学准备的主要对象,又是构成有效活动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实验材料的认识,使学生想用、会用、能用好实验材料,促进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落实。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的教学中,我们都习惯选择直尺、皮筋来作为研究声音产生时观察用的材料,可是学生感兴趣吗?想用吗?会用吗?对现象能理解吗?可以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吗?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事先进行调查,将学生喜欢的和声音产生有关的实验材料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说一说想用什么?课堂上可以用什么?怎么用?经过大家的思考、讨论、反思,大家就会觉得其实直尺、皮筋是操作最方便,现象最明显的实验材料。这个时候大家既学会了选择材料,又知道了怎样使用材料,后面的实验操作、现象收集自然水到渠成。

三、在实验操作中巧用信息技术,养成科学严谨的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是打好科学探究的基础、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巧用信息技术,明确实验步骤、要求,可以为规范学生实验操作方法,促进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认识土壤》一课,课前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观察土壤的特点。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课堂上会是一片“翻天覆地”“热闹”非凡,土壤到处都是、水洒满了桌面,实验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可以将实验要求、操作步骤等等,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运用多媒体逐步呈现出来,这样既有了规范,又解决了害怕占用学生大量时间的问题,收效甚好,效率也会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又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在分析数据中巧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观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对实验结论对错的判断,而忽视让学生分析现象与结论间的内在联系。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搜集、分析、解读数据。生成相应的图表,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揭示现象与规律间的联系,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在《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探究活动后,学生搜集到了大量数据,我们将学生们测量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并生成了相应条形统计图,然后让学生对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就数据进行对话与讨论。学生们不仅发现了运动和呼吸、心跳的关系,还有很多生成性的发现,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他们的科学思维更得到发展。

五、在拓展运用中巧用信息技术,拓宽研究领域的延展性

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则可在课外继续研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拓展活动,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需求。

例如,在《水滴里的生物》这样的教学中,仅仅利用课堂教学只能发现水滴里现有什么生物,不能形成很好的探究模式。为了保证大家观察的积极性、细致性,我们可以每天将观察到的信息以照片、数据、图表的形式上传到电脑,供其他人浏览,最后再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汇总、交流。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其研究领域也可以进行适当延伸。

第8篇

1声音图像并茂,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感性思维思考为主,在数学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阻碍,为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知识的负积累是有些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信息技术在知识和思维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其图文并茂、动态逼真的呈现方式,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2制作专题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一堂优秀的好课例,必须有能够贯通整个课堂的优秀课件,零散的七拼八凑的图文视频材料等虽然也能提高学生兴趣,丰富课堂教学,但还不能真正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越性。一个优秀的课件的制作完成,不仅需要老师有高超的课件制作技术,更需要老师能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和对教学真心倾入的热心。例如在求三角形面积的推导公式的一堂数学教学中可制作这样的课件,播放《蝴蝶仙子》中的音乐,在音乐播放中,两只蝴蝶翩翩飞舞,相互追逐、戏闹,渐渐的两只蝴蝶变成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相互戏闹、顶撞最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老师可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sh,很自然,三角形面积=?sh,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可出示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计算巩固。这样本来是一节普通的数学课,就变成了图文并茂、轻松活泼、生动形象的数学课。

3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外数学

数学学科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课下交流、课外活动都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越来越多,仅仅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时间紧张且效果较差,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提高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一些课外延展的知识公布在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在线答疑,了解学生的反馈,下堂课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有些学生性格腼腆,不愿当面提问,或者由于课程进度设置过快,学生无法一一提问,通过教学平台,学生不用面对面和老师交流,提问题时也更加放松大胆,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交流,这种生生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4学科信息整合,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且唯有创新才是国家昌盛和民族发展的不懈动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数学是科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责任。应用信息技术,让课堂充满现代气息,让学生进入科幻世界,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从小就感受高科技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冲动和意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也是如此,它不是能解决数学课堂的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好课堂效果会适得其反,在使用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人的作用,面对课堂中活生生的每一个学生,师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更为重要。小学数学学科是充满逻辑和艺术的学科,只有充分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科教学中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开拓良好的、高效的、实用的课堂。

作者:潘富园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第9篇

小学阶段的儿童多动、好奇,语言、思维、注意力不健全等特点,增加了小学科学课组织教学工作的难度,对于该学科的职初教师更是如此。因此,职初教师在和儿童交流时,应适当放慢自己的说话语速,缩减语言长度,增添语言表达的丰富程度,以满足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直观性、形象性、富有创意的课堂,更能保证组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职初教师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以纪为尺,规范课堂行为

(一)拟定课堂规范

科学学科课堂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汇报交流、实验操作、展示评价、小组合作等规范。

(二)确定小组分工

小组分工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发挥其逐渐增强的自我意识,形成相互管理、相互评价的监督氛围,突出学生之间的竞争。

小组成员可做如下设置:小组长、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操作员、信息员等。

(三)建立多方位评价机制

可以根据评价的实施者来制定,如师生评价、组间互评、生生互评等。师生评价就可以从小组合作、学生展示、汇报交流等方面进行;组间互评则要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各小组交流汇报的内容上;生生互评主要是小组内成员对于整个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开展自评,可以围绕课堂纪律、组内交流、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

二、以生为本,合理调控课堂

(一)创设情景,注重趣味

科学课程的趣味性、探究性,对小学生就是块“吸铁石”。新教师创设出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更牢地抓住学生兴趣。比如《液体之间的溶解》创建调兑奶茶的场景;《导体和绝缘体》创建路人触电如何施救的情景;《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物体图片,展现出神秘的微观世界……

(二)精炼语言,明确任务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教师教学设计是先利用学生前概念区分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然后自学教材,找到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

[试讲时 修改后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了我们生活中有导电的东西也有不导电的东西。我们还得会区分它们,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其实书上已经告诉了我们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了,你们想知道吗?那好,老师先提出我们自学的要求,请同学们参考老师的自学要求,来看看书上告诉了我们怎样的方法。 师: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呢?(请2―3个同学回答并评价。)

下面我们来看看书上的方法。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看书。(出示PPT) ]

试讲时,大部分学生不能从长语句中分离出学习任务。修改后,教师语言简洁,直接点题,学生任务明确,自学要求用PPT出示,学生能够集中精力阅读要求,带着问题自学,效果显著。

(三)留足时间,充分活动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更应该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掌握他们的活动进度,以便及时调整探究活动的时间。《时间在流逝》一课,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

全班在“活动2”时,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很快就搜集到了多条颇具操作性的方法。这个环节节约了时间。

教师巡“活动3”时,发现每小组都在不断尝试,提升测量准确性,探究活动专注有效。教师在这个环节实际用时近9分钟。由此,在“活动4”中,多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准确地估计了一分钟。

(四)搭建台阶,细化任务

教师应贴近学生认知特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为其搭建探究阶梯。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一课中的2个活动(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都是学生初次接触,需掌握的要点较多。

教师的设计如下:

①视频讲解显微镜的构造及操作方法;强调操作难点;生讨论完成:取出显微镜――( )――固定装片――( )――观察装片,并提炼出关键词:取、聚、固、调、观。

②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固定装片。

③看视频了解“如何制作临时装片”,完成导学单:擦净载玻片――滴()――撕( )――展放内表皮――盖上盖玻片――( )染色――吸掉多余碘酒。

④学生提炼关键词;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⑤学生实验。

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教师均采用视频讲授法,通过问题导学,强调学习目的性。首先由教师引导示范,再让学生尝试提炼关键词。教师为学生搭建好了思维的阶梯,才可以从“搭把手”到“完全放手”。

(五)关注课堂,注意引导

对课堂的关注可以分为两部分:关注学生活动和关注学生思维。关注学生活动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关注学生思维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及时追问生成原因,还要尽量将教学设计和学生的思维做好衔接。这就需要了解学情,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

三、结语

第10篇

一、加强探究教学,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科学、接触自然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多做,动口多说,动脑多想,动眼多看。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二、重视直接经验,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手去做,即“经历”。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平常的教学中,不少老师改革的步伐再加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观察水时,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打破以往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围绕主题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在课堂上,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能装水的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容器、泡沫、木块、尺子、沙子、各种颜色图案的塑料板等等,学生也准备了许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在课上自学看书,讨论,实验,教师在学生中个别指导,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讨论、研究、实验后知道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

三、巧用实验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室外观察题、技能训练题、创造思维题大多数与周围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指导学生用小制作和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去探究问题的实质,进而获得结论。如在处理“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镜两个,通过调整两个平面镜的位置,可看到自己的后脑勺的头发。这就证实了人们常言“后脑勺的头发摸得着,看不见”的错误说法。并对学生进行“人要经常用镜子照照自己,看一看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是否端正,养成严于律己”的思想品质教育。

无论何种科学课型,只要通过师生共同开辟科学园地,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去开发、去选取相应的材料,进行课外小制作、小实验。将科学教材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对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确信无疑。并可解释许多生活中的谬论。同时,让学生感到身边时时有科学,处处有科学。这样既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浓烈兴趣,又能在轻松愉快而充满神奇的环境中展开想象、获取知识、认识科学。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想象、总结的科学实验习惯。借许多的科学实验结论还可对学生进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科学观教育。

四、创设网络环境,实现优势互补

在网络环境下,将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由于科学课的开设时间不长,故其整合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有许多具体的操作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网页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时对那么多的信息有时有些茫然,有时点击了很多页面还很难有所收获,如何设计好网页能更明显的体现学科特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可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努力。

其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如何把握呢?从传统的课堂跨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关系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解决。

其三,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都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发挥出网络的优势,目前这种状况还只能是一种理想,要将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我们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

第11篇

【关键词】学科整合 气糕 统计图表 微生物 关系

科学和数学同属于理科。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数学也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选取了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开化美食――气糕为载体,尝试将其中的数学与科学知识融合,让学生在探索气糕中蕴藏着不同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相互联系的丰富的知识结构,体验学以致用的真正魅力。

“气糕中的学问”属于乡土教材,其中的知识点非常丰富。整体解读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教材,得知“统计图表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食物的包装”也编排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因此,将年级定位于五年级学生,通过对发酵过程的研究,发现发酵时间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借助折线统计图呈现规律并进行分析,从数学角度合理分析科学知识。

【教学内容】自编“气糕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借助气糕情境,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增强探索意识。

2.通过折线统计图探究微生物生长与温度间的关系,进一步学会整理、分析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年级定位】小学五年级

【课前活动】

观看“开化美食――气糕”的视频,阅读有关气糕的学习材料。

(设计意图:学习材料中包含气糕名称由来、气糕荣誉、气糕制作过程等内容,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气糕,初步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研究气糕的兴趣,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气糕图片):这是什么?对,这是开化美食――气糕,同学们课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气糕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因课前的铺垫,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已被唤醒。导入简洁明了,直接切入主题。)

二、新课展开,数科探究

(一)微生物的生长因素

师(呈现气糕学习资料):你从学习材料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飧庵谱饔兴牡拦ば颍罕噶稀磨浆―发酵―炊蒸。发酵最重要,直接决定气糕的口感。

师:确实如此,最关键的工序是发酵。关于发酵过程,你又读懂了什么?是什么在起作用?

生:微生物中的酵母菌在起作用。

师: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温度、空气、水分等。

师:微生物生长(发酵时间)与温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会阅读,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是数学和科学都需要具备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阅读,自然调动知识储备去积极思考:微生物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这就是科学与数学的融合点。)

(二)发酵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师(出示杂乱的数据信息):老师课前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收集了一些气糕发酵时间与温度关系的数据。

生:杂乱。需要用数学方法进行整理。

师: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整理记录这些数据?

(提供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空白表,学生自主整理)

交流反馈:

1.填写统计表要注意什么?(有序)

2.为什么选择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绘制?

3.观察折线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发酵时间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有适合的温度区间)

4.进一步分析变化趋势:当温度为18摄氏度、27摄氏度,发酵可能需要多久?当温度低于5摄氏度、高于40摄氏度时,微生物可能会怎样?

师:冬天,气糕发酵时,往往会把装米浆的桶架在炭盆上。你能根据刚才的分析进行解释吗?

[设计意图:呈现气糕发酵时间与温度的杂乱数据,顺势引出数学统计的有关知识。先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尝试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在交流中回顾体会统计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所在,同时在比对中进一步明晰气糕发酵时间(微生物生长)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科学本质。此环节中,数学与科学相互交融,用数学知识解释科学道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消除学科边界,实现学科整合。]

(三)气糕的保质与销售

师(出示炊蒸环节与气糕图):气糕已经成为开化品牌,销往全国各地。但是新鲜气糕不容易保存,在销售时得考虑什么因素?(提供学习单一和学习单二,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

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气糕发酵过程中,已经对数学与科学知识的融合有一定的接触。此环节教师再次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开放的探究时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在探讨交流中,对学科融合的认识从朦胧变得清晰,从浅显变得深刻,学生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思想意识也升华到更高境界。)

三、总结归纳,梳理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

生回答,师连线成图(见右上图)。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数学与科学相互交融,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全课点睛之笔。此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知识的同时,将黑板上散乱的知识点用几条线连接在一起,再次将数学的折线统计图与科学知识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孤立的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整节课的目标定位与学习重点也一目了然。)

四、纵横拓展,延伸思考

师:我们研究的只是气糕的一部分学问,还有如体积变化等许多知识。龙游发糕等食品也有类似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课后去研究。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更为可贵的是引导学生继续研究什么。本节课不局限于课堂上研究的知识范畴,而是继续抛出问题,使研究纵向深入、横向拓展,让思维继续延伸。)

第12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 长时探究 电和磁

长时探究是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一个自主的、较长时间的、连续不中断的观察实验活动。但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长时探究更多时候处于“高冷”的尴尬地位,大家都向往做长时探究,却往往不得要领,结果事倍功半,最终让我们对它敬而远之。

【典型案例】某科学教师执教的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第一课《电和磁》教学片段。

1.师出示指南针,让学生说说指南针的特点。

2.让学生接通电路点亮小灯泡。

3.师引导:指南针和点亮的小灯泡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来探究一下吧。

4.学生用了20分钟的时间动手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学生拿着指南针靠近小灯泡、靠近电池、靠近导线,没有任何发现(通电导线和指南针距离较远)。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活动和教学目标相差太远时只得停下来从头示范一遍,大把的课堂时间打了水漂。究其原因,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目标不明任务不清,从而造成了看似先进的理念下,收获的是低效、混乱的结果。

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以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模式来实现长时探究的有效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概念、发展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实现。

一、整合活动,设计任务

“长时探究”的最大特点是将几个小的探究活动整合成一个连续的长时间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对教材所设计的探究活动进行科学的整合,并根据整合后的探究活动合理设计探究任务。因此活动整合是否科学、任务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活动整合和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把握活动整合和任务设计的方向,确保长时探究活动开展的实效。

(一)分析内容,整合活动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三者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在整合活动和设计任务时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电和磁》一课,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包括:活动1,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活动2,将通电导线靠在指南针上方,重复接通、断开电路,观察指南针的变化;活动3,增大电流使指针偏转加大;活动4,把导线绕成线圈,使指针偏转更大;活动5,用线圈和指南针检验废电池是否有电。分析上述每一个活动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活动1是学生已掌握的内容,是为这节课的探究做好条件准备;活动2是为了发现电和磁之间的联系;活动3是为了发现增大电流能增大磁性的规律;活动4是为了让学生发现线圈能增大磁性的规律;活动5是电和磁规律的运用。5个活动可分为3个层次(如下图)。

这3个层次的活动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因此这5个分散的探究活动具备整合为一个长时探究的基本条件。

(二)紧扣核心,设计任务

当教师将一项任务呈现给学生时,必须让他们清晰地了解这项任务的目标即要“做什么”和完成任务的方式即要“怎样做”。因此,设计任务时,要紧扣目标要素和方式要素,让学生明确任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这项任务,以及学生在这项任务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根据《电和磁》一课探究活动整体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笔者设计了如下探究任务。

任务一:组装电路(怎么做);感受电产生磁的过程,思考其中的原理(做什么)。

任务二:使用新材料(怎么做);使用新方法增大磁性,思考其中的原理(做什么)。

任务三:利用线圈检测废旧电池(怎么做);思考其中的原理(做什么)。

二、呈现任务,有序推进

长时探究是由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整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因此,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分步有序地推进活动过程。“任务单”和有结构的实验材料,都是推进长时探究的有效载体。

在《电和磁》一课中,笔者设计了3份任务单,并根据任务单把学生探究过程中所需的材料有顺序地发放给学生。

任务单一

[像老师一样组装一个电路,并把导线平放在指南针上。重复实验3次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思考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提示:任务完成后向老师领取新的任务和材料 ]

任盏ザ

[用新的材料和方法让指南针偏转更大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思考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提示:任务完成后向老师领取奖励 ]

任务单三

[这是一节废电池,你能用你前面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检验它还有没有电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思考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提示:完成后整理好所有的实验器材,准备交流 ]

需要注意的是,在任务推进的过程中,切不可指导过细,对制订计划、选取材料、考虑实验步骤,甚至如何合作、如何汇报都进行详细规定,这会失去探究的意义。但同时也不能指导缺位,任务呈现后就不管不顾,任由学生“自由探究”,结果往往一无所获。在指导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全班学生共性问题的指导,也要加强对小组甚至个别学生的指导。

三、展示成果,提升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科学概念,习得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思维活动,这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的目的不只是让全班同学知道一个结论,而是要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物理思维过程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扩展自己的思维。在《电和磁》一课中的讨论环节,根据活动整合的实际和任务的层次安排,把学生汇报讨论的重点集中在三个问题上。问题一:是什么力量让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问题二:为什么这些方法(增加电池、短路、线圈)能让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大增加;问题三:为什么可以用线圈检测废旧电池。三个重点问题分别指向电和磁的关系、增大磁性的方法以及电和磁的应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直指本课的核心概念,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小学生概括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教师在学生概括和推理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借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