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

时间:2022-03-25 03:4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华中农业大学专业

第1篇

摘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MPA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专业教育形式。而MPA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 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研究共同体: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的未来模式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 MPA管理的背景、影响及应对 MPA教育的政策瓶颈与办学定位 MPA电子政务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 980MPa冷轧汽车板的开发 浅析MPA英语教学中美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专业学位改革中MPA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1200MPa高强耐磨钢焊缝显微组织及冲击韧性的研究 中国高校MPA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评估的实践与探索 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案例教学在MPA社会保障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 600 MPa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弯管流量计在3.6MPa蒸汽计量中的应用 浅谈40MPA高压活动弯头密封的技术改进 590MPa级钢用烧结焊剂和焊丝的研究 800MPa级高强钢焊接工艺的探讨 二级学院在MPA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中美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邓斌照.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6]罗琳,美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外交学院硕士论文,2006.

作者简介:彭开丽(1975-),女,江西分宜人,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杨刚桥(1964-),男,博士,湖南岳阳人,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华中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

第2篇

由国际园艺学会主办,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园艺学会承办,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武尔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家单位协办的“第一届国际园艺学会蔬菜嫁接研讨会”于2014年3月17日~21日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来自20个国家的250 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院长包满珠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高翅,国际园艺学会蔬菜专业委员会主席Silvana Nicola 教授,大会召集人别之龙教授,农业部科教司产业技术处张国良处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孙日飞,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受中国园艺学会杜永臣理事长的委托,中国园艺学会孙日飞副理事长参加会议并应邀在大会上做中国蔬菜产业现状的报告。组委会特别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从事植物维管束长距离信号研究的知名专家William John Lucas教授,欧盟第7框架蔬菜嫁接项目主持人Francisco Pérez-Alfocea博士,美国蔬菜嫁接项目主持人Frank John Louws教授,欧盟COST蔬菜嫁接项目主持人Giuseppe Colla博士、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博士等10 人做特邀报告,另有29 个口头报告和80 个学术墙报。学术交流内容广泛,涉及嫁接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内容。

蔬菜嫁接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100 年的历史。由于蔬菜作物连作障碍问题突出,土传病害严重,而嫁接是提高瓜类和茄果类蔬菜对土传病害抗性的有效手段,另外,嫁接还能提高蔬菜作物耐盐碱、低温、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的能力。近年来,蔬菜嫁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研究工作得到显著增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通过嫁接实现蔬菜的环境友好型生产”。会议汇集了国际上从事蔬菜嫁接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研讨蔬菜嫁接的研究方向和产业发展。会议议题包括蔬菜嫁接苗生产、砧木育种与生物技术、嫁接与生物胁迫、嫁接与非生物胁迫、砧穗/土壤微生物互作、砧木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为了加强与会代表对我国蔬菜嫁接的认识,除了在会议上进行学术报告和墙报交流外,3月20日,与会代表还到武尔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观摩了蔬菜嫁接育苗集约化生产过程和嫁接栽培展示,部分代表还实地进行了嫁接操作。

通过本次会议的举办,总结和交流了国际蔬菜嫁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成功经验,有力促进从事国际上从事蔬菜嫁接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事砧木育种的专业公司、嫁接苗生产的企业代表、有关技术推广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嫁接技术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本次会议得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持,来自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多名专家和团队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组织和学术报告质量得到参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科技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新华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第3篇

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中国农大”),是国家“211工程” 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其历史起源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时至今日,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不仅如此,学校还形成了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学科群。

如果你沉醉于葡萄酒清新顺滑的口感,并为之深深着迷,那就来中国农大的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吧,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葡萄酒专业之一。中国农大长城葡萄酒学院(硕士、博士)研发中心由中粮集团赞助,硬件设施一流。你除了学习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还可以学到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更可以在“葡萄酒之夜”尽情狂欢,品尝自己精心酿制的葡萄酒。时至今日,葡萄酒学院研发中心开发的系列优质葡萄酒,已经成为中国农大对外交流的重要展示产品。

除了以上提到的品牌专业,中国农大还有不少的非工科专业任君选择。中国农大的农林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等都不错。以工商管理学科为例,它于2003年获得MBA试办权,2005年开始招生,重点在期货、农业与食品企业管理两个领域打造特色,目前已经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最后,如果你希望感受首都的氛围,又情系乡土,那么中国农大一定会为你的梦想插上翅膀。

历史最长的高等农业院校――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中农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狮子山,三面环湖,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建筑楼群鳞次栉比,自然园林风貌引人入胜。

华中农大的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所以它是我国办学历史最长的高等农业院校,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同时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着重向大家介绍华中农大的基地班,一个叫生物学基地班,一个叫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华中农大最好的师资和硬件都会为它们敞开。生物学基地班是全国4个连续2次被评为“优秀”的生物学理科基地之一,实行七年制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拥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而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则是国家首次批准设置的36个国家基地之一,也是国家年度检查评定的7个优秀基地之一,它是六年制本硕贯通培养模式。这两个基地班里50%到70%的学生,都会直接免试进入硕士阶段学习。

华中农大的另一大特色是,不仅可以校内转专业,该校还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个部属院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也就是说,华中农大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选修协议中的任何一个心仪高校的第二学位,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志向。

“天府之国”里的农业高校―― 四川农业大学

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坐落着我国西部地区著名农学及生物科技类高等学府――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大”)。它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现有3个校区,即雅安校本部、成都校区和都江堰校区。

川农大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除了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在部分省市还招收本科第二批和艺体本科批次新生。这些批次的新生经录取进入学校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自身学习情况,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还有两次调整专业的机会,转到第一批次去。调整专业时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

川农大的“三巨头”素来指林、农、动物3个学院。林学院的林学,农学院的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草学,都是在国内响当当、排得上号的王牌专业。

川农大还非常重视与其他国家优质资源的交流,是全国首批有条件接受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学校于2003年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联合举办草业科学(中美合作办学草坪管理项目)专业,完成本项目所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将获得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川农大的学士学位与本科毕业证书。

花园式高等学府――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成立最早的本科高等学校,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院校,是一所以农为主,以草原畜牧业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尤其注重与自治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结合。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由于地处畜牧区,学校注重与草原特色相结合,畜牧学非常发达。动物科学为国家特色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学、蔬菜学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农业水利工程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内蒙古的本科高校中仅此一家。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另外一大特色是开办了英汉双语授课专业,目前有十余个专业都开设了英汉双语授课。该校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每年都会聘请一百多位国外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无论是教学体系还是课程内容,都按照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安排进了教学里,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近现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者―― 南京农业大学

喜欢江南山水的同学们,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盘的古都南京的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南农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现拥有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兽医学等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学科进入了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你SRT了吗?”这句话经常流传于南农学子口头。SRT即大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SRT计划每年申报一次,每次都将有500名同学得到直接参加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他们能够与活跃在科研一线的知名学者、专家教授进行面对面交流,及早地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既启发创新意识,又锻炼实践才干。

南农开展了中美本科“1+2+1”、中澳本科“2+2”双学位、中法和中英“硕士双学位”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希望能够出国学习的同学来说,南农是个不错的选择。2012年,南农更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联手打造第一个农业特色孔子学院。

总之,在南农,你不仅可以感受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更能站在最新的科技前沿,享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

黑土地上农业高校―― 东北农业大学

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坐落着一所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广袤肥沃的黑土地滋养着它,最终成长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喜欢亲近大自然?农学院欢迎你。农学院现有农学、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3个系,农学专业作为东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另有大豆研究所、小麦研究所、玉米研究所若干,完全满足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愿望。

你是个吃货?那就来食品学院吧。一级博士授予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告诉你怎么吃最健康;畜产品加工、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专业告诉你吃不完怎么办;还有一个校内肉品加工厂,一个校内乳品中试基地,完全满足你的味蕾。

什么?你说你很宅?没关系。“国际胚胎工程精英的摇篮”――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技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实现你足不出户的愿望。

你说你是学霸?生物科学专业为你量身打造。生物科学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生物学专业点,它也是东北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之一,实行八年制本硕博分段培养方案。本科阶段实施 “3+1”培养模式,即“3学年课程教学 + 1学年综合实践课程及综合论文训练”。

“花城”的求学圣地――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坐落在美丽的“花城”广州市。“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可谓是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齐飞,读书修德与求学问道的圣地。

华农的前身是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实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华农现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农林经济管理、农学等12个国家特色专业,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都进入了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

第4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为期十天的培训已将落下帷幕。此时此刻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内心的感谢之情。在此,我谨代表4班全体学员感谢省教育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感谢华中农业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雅的学习环境,感谢班主任葛全胜老师和辅导员徐德华和欧芳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在这里请让我真诚地说一句“领导们,老师们,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十天的学习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是沧海一粟,但十天的学习却让我们满载而归。十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对我们农村教育的关心;十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华中农业大学这个绿树成荫、风景如画、设施齐备、学风浓厚的百年老校的神韵;十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真挚的友爱;十天的学习,我们聆听了教育专家精彩的演讲,欣赏了都市教师靓丽的育人风采,感悟着其中深刻的奥妙真谛;十天的学习,我们丰富了专业理论知识,也体会到了新时期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十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对我们的影响却是终身的,我们将把这些宝贵的经验、理论、艺术运用到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去,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体验到大都市老师的艺术风采,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教学的艺术魅力,让农村的孩子也会在快乐中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

第5篇

因近几天下雨,为给广大考生提供良好的报名环境,确保报名安全、有序,经商定: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11所高校美术专业考试报名地点,由杨汊湖标准化考场改为武汉全民健身中心(后湖大道体育中心)。武汉全民健身中心报名点设在室内,方便考生避雨和报名。

报名时间:2012年2月24日和25日,上午8点半至下午5点。

考生可乘:628路、568路(后湖大道体育中心下车),725路、706路、575路、293路、248路、229路(金桥大道老年大学站下车)前往报名点。

请广大考生理解支持,并合理安排时间报考。

第6篇

2014年的数九寒冬时节,老河口春雨合作社却热闹纷呈,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湖北省梨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产业链式示范培训班在这里持续了多日,学员们仍然兴致盎然。来自全省梨产业主导区的100名梨农围着专家,共商梨产业生产、品种、销售、储藏、加工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午休时间,学员们仍不放过学习的机会,围着刚讲完课的华中农业大学蔡礼鸿教授,请他一定要到自家田里去看看,“帮助看看我家树形好不好?要不要整枝整形?要采取哪些冬管措施保证来年优质果丰产?”面对如此热情的农民,蔡教授哪顾得上自己的疲惫,立刻坐上了学员的车。

这次培训班讲授了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老河口市梨产业发展思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电子商务、农民的精神养成与责任担当等十余门课程,经营理念更新,壮大发展的意愿更强,使得农民求知欲更高了。学员秦国安说,“培训班给梨农带来了技术、带来了信息、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带来了发展梨产业的信心”。

类似的培训场景,此前在茶、蔬菜、香菇、葡萄、柑橘、梨和河蟹等“全产业链式培训”中也出现过。2013年,湖北省选择了3个产业试点,2014年,扩大示范到7个产业,选择产业集中度高的武汉、随县、远安、公安、宜都、洪湖和老河口承办培训任务,100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产业链式培训旨为以农民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向参训农民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技术培训和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程经营管理培训。组织省、市、县、乡科研教学和推广专家同台授课,促进农科教结合,探索培训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绩效,引领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培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落实责任抓培训。按照湖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产业链式示范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明确责任主体,由省农业厅科教处负责培训示范的统筹协调、管理与验收,制定试点方案并督促实施、总结经验等工作。厅对口各行业主管部门组建专家团队、协调制定教学计划、跟班管理、跟踪服务等工作。湖北省农广校负责制定各培训班教学计划、协助选聘公共课老师、跟班管理等工作。三管齐下、各负其责、分步实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培训机构需产业特色明显,有教学条件和实训场所。承接教学任务得力,安排周密,保障培训工作能顺利实施。

整合资源促教学。各产业培训基地,整合省、市、县、乡相关资源,搭建农科教结合平台,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不仅从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库、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以及县市农技推广机构中抽调相关人员,组建高规格的技术服务专家团队,还从本市县聘请一批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土专家担任教师。协同相关行业部门负责制定培训规范、组编培训教材、建立专家大院、开展前瞻性培训和跟踪服务工作。

培训内容贴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全产业示范培训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主要生产环节来开展,培训农民最需要的、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农业产业化调整和部署,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重点,从根本上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和经营水平,提升创业理念。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安排了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理论课程,还开辟了新型职业农民素养与农业发展新理念、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业政策与法规、市场信息与生产决策、农产品电子商务、期货等公共课程,在此期间安排参观、考察、研讨、交流和考试,培训内容紧贴产业实际、丰富多彩。

培训形式多样化。“教室在村庄、课堂在田间”,培训地点尽量选择在产业高度集中的县市,让学员在产业基地接受培训;各地利用冬闲时节,结合农民特点和农事季节,灵活安排任务和时间,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养,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学。在远安、随县香菇培训基地,学员们在香菇棚里一起探讨种植香菇的技术,讨论如何防治香菇的病虫害,针对学员们提出比较突出集中的问题,指导老师现场进行解答,并且还传授专业合作社组建、电子商务营销等技巧。学员们都认为通过这样的实践能够更好地学习到种植香菇的技术、营销秘诀。

名师授课提质量。每个县市结合产业特点,既聘请高等院校的教授,也邀请本地土专家授课。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厅、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公安县聘请了3名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洪湖市聘请了2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授课。老师们讲课非常认真,不省“学时”,所讲理论也都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所传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培育模式,采取“互动式”、“参与式”等培训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联系,拉近了教师和学员之间的距离,把学员融入到培育工作中,增强了农民学员的参训积极性。培训期间,各位教授、专家与当地领导共商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鼓励和引导学员兴业、创业,保证了教学质量。

培训效果很明显。全产业链培训让学员们受益匪浅:一是农民求知欲望更高了。通过对学员们系统培训,使他们开阔眼界,拓展了思维空间,更新了发展理念,清晰了经营思路,学员反响强烈,要求以后多参加这样的培训班。老河口市每期开班前,有很多农民直接打电话给分管局长和农技站长,要求报名参加学习;二是壮大发展的意愿更强了。通过组织农民学员走出去实地参观发展好的合作社、农场、示范园等地方,学员们的眼界得到了拓展。特别是组织观摩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让学员们有创办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更新品种的欲望;三是经营理念更新了。实地观摩学习,学员们的经营理念得到了更新,生产经营意识有了较大的转变。兴山县学员范龙海在心得体会中写道:“一人富不为富,能带领周边的农户一起致富才是真正的富有,这是我在学习参观后得出的感悟。我回去后也要带领周边的农户一起发展,抱团才能走产业化的道路。”

湖北省农业厅 柯枫英 龙文莉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模式;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142-04

Study o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ubei Province

WU Su-chun,XIANG Xi-zhang,LIU 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 China)

Abstract: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IUC)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ur typical IUC models, namely,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R&D) center,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university and 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 were studied in-depth by case study methodso as to guide and promote IUC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ffectivel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model; Hubei province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高校、研发机构和农业企业以及民间机构,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以及自身财力、人力和物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法的活动[1]。农业科研产品大多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科研院所很难从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农业科研还具有周期长、地域性明显和风险性大等诸多特点,个体农户和企业无法承担高昂的科技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产、学、研三方进行密切合作。

为了有效地进行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参与各方必须以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结合起来,建立起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即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在总体特征上对产学研内部合作主体之间,以及内部主体与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外部主体之间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类型的标识;是由多个要素和系统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典型的模式是被理论加工后的一种范式,可以模仿、推广和借鉴[2]。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除了受合作双方实力、合作动机、风险偏好、技术属性等微观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区域环境的影响[3]。

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主体之间动态交互的过程,产学研合作各方在权衡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会选择不同的合作模式。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政策的引导下,经过多年的实践,湖北省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显现出了4种典型的模式,即组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成立农业科技园、开展校地农业科技合作和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等。

1组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1.1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由具备良好的科研基础(包括经济状况、研发能力)的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申请,经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科技局或省级主管部门审批组建的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创新中心的建设往往采取以企业投入为主的原则,同时,省级部门通过省科技经费给予支持,主管部门或地方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设经费。创新中心的特点是:①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②有灵活的组建方式。根据行业特点、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可以是单一的农业企业,也可以是以农业企业为主,高校或科研院所参与共建。③有明确的内设机构及其职责、人员配备、运行机制等。科技基础良好、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的各类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其他农业科技型企业往往会成为政府选择组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对象。湖北省就此还出台了《湖北省企业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对校企共建创新中心采用认定制,强调依托单位必须是湖北省内注册的创新型建设试点企业、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或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企业,由企业提供创新中心运行经费。

1.2各类省级创新中心

湖北省已相继在农药、莲藕、水稻等学科领域组建了各类省级创新中心(见表1),它们分别以各自学科的科技创新为科研目标。

1.3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200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设立300个创新岗位,整合其他农业科技资源,构建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北省财政每年安排3 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创新中心实行稳定支持,并将这项工作列入了《湖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创新中心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全省覆盖率达到60%以上,综合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超过6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到60%以上,使湖北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走在中西部前列。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从区域实际出发,对创新中心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①设置创新岗位,集聚创新资源;②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形成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③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④改革人才评价和使用制度,建立竞争上岗和分层合同管理机制。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自组建以来,在农业科研的资源整合、队伍建设、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农科教企”大联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具体由三个子系统组成:①以分工协作和联合攻关为特点,建立湖北省农业科技研发体系。②以“专家大院”为中心,形成省(创新中心)、市(试验站)、县(转化岗位)三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体系。③构建科研和产业基地孵化系统,促进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壮大[4]。

2成立农业科技园

2.1农业科技园的特点

农业科技园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经济、政策、法律等手段,将政府部门、高校、研发机构、企业和农户等利益主体结合在一起,利用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将研发、应用、产业化等活动融为一体,使农业技术的供给与需求紧密衔接,从而极大地降低创新的交易费用,提高各主体和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5]。农业科技园的特点是:①由国家和地方联合共建,享有行政管理权和经济管理权,所在区域一般表现为自然条件较好、土地集中成片、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②使命是将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产业化示范,推动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③以优秀的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依托,形成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④从事高新农业技术的应用研究、示范推广及其产业化工作,并负责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科技培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

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以下简称武汉园区)是湖北省农业科技园建设战绩突出的园区之一。它成立于1998年,2001年经批准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是全国36个国家级园区中惟一坐落在都市城区的高科技农业园。武汉园区分为农业科技产业区、农科贸市场区、农业科技孵化区、农科教培训区、农业示范观光旅游区及生活配套服务区等六大功能区,同时,在武汉周边及湖北相关县(市、区)建立起了33.3 km2的示范区和辐射区。该园区紧紧围绕成果转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题,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环境创新为动力,整合园区优势,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①体制创新。为了把武汉园区建设成真正适应市场机制的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区注入资本8亿元,组建了武汉高科农业集团。武汉高科农业集团作为独立法人全权代表管委会对武汉园区行使管理运作职权,这种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变为“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极大地推动了武汉园区的发展。②科技创新。由于武汉园区核心区地处都市,为了使科技创新的成果尽快服务“三农”并加快辐射,武汉园区在城市圈内城市建立了13个示范基地及专家大院,以兴办示范区为纽带,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联为一体。③环境创新。武汉园区与东湖高新区搭建了四大创新服务平台:即以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为企业搭建科技成果的研发平台;集孵化、咨询、培训、融资、信息、会议、商务、成果展示、休闲于一体的企业孵化平台;针对园区企业产品品种多、企业年轻、产品技术含量高、覆盖面广等特点,旨在帮助企业与外界联络沟通,扩大社会影响,提升企业的市场认知度的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农业投资期长,见效缓慢,回报率低,但贡献率大等特点而建立的服务平台,如税收减免,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等。

3开展校地农业科技合作

3.1校地农业科技合作的特点

由于农业技术大多属于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所以政府理所当然的成为农业技术的主要提供者,但是政府仅仅依赖自身有限的财力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必须与其他主体分工协作共同来承担农业技术的供给任务。这样,校地农业科技合作便应运而生。

校地农业科技合作是指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教优势和地区的资源优势,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当地政府选择在农业学科具有很强优势的高等院校,与其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通过校地合作,间接达到产学研合作。特点是:①高校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特别是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难题,充分利用学校相关领域的科技优势,组织专家进行科技攻关。②高校专家教授所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同等条件下优先在当地进行示范推广。③合作双方共同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计划和基金,争取各级政府科技资助,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等。

3.2校地农业科技合作的典型

在湖北省,华中农业大学与十堰市的校地农业科技合作比较具有代表性。多年来,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一五”期间,基于十堰农业基本情况,双方在五大领域达成了合作共识。一是对口帮扶。通过政策鼓励,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载体,华中农业大学与十堰市一个县建立对口帮扶,院系与乡镇对口帮扶,实现人才技术优势与资源和产业化优势对接,引进业主,转化科研成果,兴办科技产业;二是项目研发。依托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共同争取项目,加强合作研发,重点是继续争取和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示范、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地膜水稻示范、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双测、生物载体工程治理小流域污染、高香型有机茶综合开发研究等一批项目;三是产业开发。主要对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柑橘、茶叶、蔬菜(山野菜)、魔芋、黄姜、中药材、食用菌、烟叶、龙须草、草食畜牧业等产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发;四是人才培训。重点抓好短期实用技术、实用人才培训,以科技大户、示范大户、专业大户和农技骨干为主要对象,充分利用华中农业大学的培训条件和智力资源,通过多种办法,为十堰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五是基地共建。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给予适当的优惠条件,十堰市将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农业管理技术经营人才培养的基地,华中农业大学将十堰市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和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4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4.1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特点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指政府根据农业创新计划,选择资源丰富、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鼓励高校与企业或产业所在地的政府、农村组织签订服务协议而建立的科技示范基地。它具备如下特点:①投资主体以地方基地为主,政府项目补贴为辅,化解示范基地资金风险。②示范基地负责培育农业新品种、引进新技术,以及人员的技术培训,实现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③技术依托单位不局限一两家,与具有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聚集地、开发源和扩散源,对推动地方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4.2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湖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湖北省将科技计划的目标从原有的重点“培植科技资源、孵化科研成果”转变为“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建立创新体系”。2009年,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计划经过3年努力,建成100个与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对接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集成组装和示范应用200项以上标准化、成套化的农业种养技术,显著提升优势特色种养业的单位产出水平和效益。

4.3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罗田县板栗产业为例

罗田县板栗产业的发展具有自然资源条件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规模优势,在湖北省乃至全国的板栗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板栗产业是罗田县及整个大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板栗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罗田板栗产业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良种优势难以体现、品质下降、综合开发效益不高等。为突破制约板栗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上级科技部门以及各大专院校的重视和支持下,罗田县建立了板栗种植及加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形成了“高校联龙头、专家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保障示范基地的运转,罗田县重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示范基地的建设主体必须有资金投入,投资体系以企业自筹为主,国家、省、市、县级科技经费资助为辅,开展项目前期调研;二是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三是建立并完善全县性的板栗生产协会或合作社,开展大范围、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湖北华丽食品有限公司是罗田板栗种植及加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主体承担单位,该公司投资1 000多万元配备各种科研设施,引进新生产线,并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林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工业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仅开发出的“栗之都”牌休闲产品就达10余个,公司全面投产年可加工板栗10 000 t,产值可达2亿元。公司拥有基地1万hm2、可辐射带动农户3.5万户。通过深加工,栗农每千克板栗鲜果可增收1元以上。公司依托湖北省林业科学院等的技术支持,研究应用板栗整形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低产林改造等技术,并进行优化组合,制定《板栗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在罗田县各乡镇全面推广该技术,新建板栗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基地2个,扩大种植面积667 hm2,改造低产林667 hm2,带动板栗专业大户100个以上。

5小结

通过分析以上4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各种模式均有各自独有的优势,在推动湖北省农业科技产学研有效合作、解决制约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增强农业企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中我们可借鉴和完善这些模式,以实现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社梅,赵芝俊. 加强农业领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点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07(1):1-4.

[2] 周静珍.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探讨[D]. 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4.

[3] WU SUCHUN,XIANG XIZHANG. Analysis of the Choice for the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ese Agro-industry[A]. Arnoldo de Hoyo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 Management[C]. Wuh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9: 127-131.

[4] 陈诗波.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 创新科技,2010(2):20-23.

[5] 王朝全. 关于农业科技园的经济学解析[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5-50.

第8篇

于2007年6月建成投产的湖北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泡腌菜系列产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短短六年时间,企业一年一个新发展,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08年公司生产的“歇凤山”系列产品荣获“中国第十七届食品博览会”金奖,“武当红”牌系列产品2010年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企业实现产值、销售“双过亿”。今年前三个季度,企业实现产值1.6亿元。

“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土到洋,是在郧县农商银行倾力支持、全力培育下,企业不断自主创新、科技兴企的结果。”谈起这一巨大变化,该公司董事长覃宇华深情地说道。

由小到大 壮大产业原料基地

万事开头难。企业的生产加工,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蔬菜原材料供应。当时,由于当地农民对种植蔬菜的意识不够,还未从传统种植粮食中解放出来,基地发展缓慢。为解决蔬菜原材料来源单一且数量少这一难题,郧县农商银行和企业会同当地乡镇村组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宣传动员,经过算细帐、看示范、传技术,又通过牵线搭桥,聘请了湖北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以及市县相关部门的农业技术专家、蔬菜专家,通过样板示范、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摒弃传统的种植观念,实行规模化种植。郧县农商银行主动上门服务,简化贷款手续,及时满足农户资金需求,2008年,在农商银行350万元信贷资金启动下,带动了全县10个乡镇12000户、3万余人发展蔬菜种植。

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郧县农商银行累计提供5000万元贷款支持下,到2012年底,该企业在郧县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3万余亩。如今,以郧县为中心,辐射发展到丹江口市、竹山县等11个乡镇发展辣椒、三叶菜、豇豆、萝卜等原料种植基地10万亩, 使得企业逐渐有了稳固的原材料基地,现已具备5万吨蔬菜泡腌制品生产加工能力。2009年和2010年企业蔬菜基地连续被评为“湖北省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由弱到强 组建专业合作社

随着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为了解决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2009年6月,在郧县农商银行200万元贷款支持下,以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依法注册成立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这也是全省首家从事蔬菜专业的合作社。

郧县农商银行对合作社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提供全方位地金融服务。近五年来,通过联保贷款、“农户+合作组织”、“担保公司+合作组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累计为合作社提供信贷资金7500万元,使企业照按合同,按季及时收购农民的蔬菜,实现了政府、合作社、农户多方满意、多方共赢的效果。该合作社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五强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3年被省农业厅授予“十强蔬菜专业合作社”。

由土到洋 打造行业精品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郧县农商银行与企业共同谋化,实施走科技兴企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沟通,企业与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选用优质无公害蔬菜,应用纯乳酸快速发酵工艺,研发了风味独特、泡辣椒、泡酸菜、泡豇豆及其精加工产品什锦系列,老鸭汤炖料、酸菜鱼、牛肉酱制品、鸡肉酱制品系列等20多种产品,产品获得了HACCP认证和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生产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为打造行业精品,2011年,在农商银行350万元贷款帮扶下,所研发的“武当红”系列蔬菜加工产品通过6个产品标准,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29项外观专利、获得了3项授权专利,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取得了绝对优势地位。企业现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点。由于渝川食品味美质优,在2013年成都召开的全国第88届春季糖酒食品博览会上,签订购货合同1.69亿元。

第9篇

植物保护专业主要课程

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栽培技术、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植物化学保护、植物检疫、企业经营管理、植物保护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植物栽培技术技能训练、植物遗传育种技术技能训练、植物病理技能训练、害虫预测预报技能训练、植物化学保护技能实训、植物检疫技能训练、岗位就业综合实训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植物保护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植物保护专业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为“三农”服务为宗旨,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分别安排学生到农药生产、营销、农作物生产等单位进行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工资待遇较高,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植保专业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高达97%以上。

我国实施绿色植保和公共植保计划,全面构建新型植保体系。主要有考研和就业两个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各级植保植检部门、农技推广站、海关及农药、食品加工企业等,每年有65%左右的同学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众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学位,其他同学的初次就业率也高达90%以上,最终就业率均为100%。

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类病虫草鼠鉴定、识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

植物保护专业所需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第10篇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综合性重点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国家“111计划”成员高校之一。学校已有112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办学历史最长的高等农业院校。

招办电话:027-87280707

王牌专业:园林学、园艺学、水产养殖学

2005年,当我从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时候,母校老师将一本装帧精美且印有校园各个景点的画册发到我们每个毕业生的手中。当我翻看完这本画册的时候,发现这些既亲近又陌生的景色,将我对母校原已平静下来的感情重新点燃,临别时真有点舍不得。是啊,多年来,母校一草一木都在我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历久弥新……

勤读力耕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是母校的校训。因为是农业院校,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母校的时候取其意:既要勤奋学习书本上的农业技术知识,也要注重下地躬亲实践,做到自立的同时还要回馈社会。

我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园艺学,我所学到的知识也完全秉承了这八个大字的理念。园艺是一门以园艺作物(例如蔬菜、果树和花卉等)为对象,通过基因改良和栽培技术等手段达到园艺作物优质和丰产目的的学科。

记得园艺理论知识学完的时候,班上的每位同学都在实验基地里分到了两块面积各为一分的地,这两块地将全部由学生自己松土、施肥、浇水,再种上园艺作物。当时我在自己的两块一分地分别种上了西葫芦和西红柿。那段日子,全班同学集体下地干活,老师在旁边指导,教我们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我种的西红柿和西葫芦小苗很快就破土而出了,当时我特别高兴,几乎每天吃了晚饭就去地里看看它们,施肥、浇水、捉虫子,一开始它们长得较慢,后来就长得特别快,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天天成长,幸福之情难以言喻!才几个星期的工夫,原来荒芜的土地便被一片片绿色笼罩,煞是喜人。在我的精心看管下,我的西红柿开始开花结果了,一树大大小小的西红柿让第一次参与种植的我颇有成就感。与同学们相互分享果实更是一件美事,我的西红柿无激素、无化肥、无转基因,是真正的“三无”绿色食品,无论生吃熟吃都很美味。而西葫芦是煮火锅的佳肴,一旦我们在宿舍打起火锅来,总惹得隔壁几个宿舍的兄弟敲盆打碗过来讨食。

掌握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再经过扎实的实际操作,我们可谓是初入园艺门。记得我考上研究生回乡省亲那年,家乡的果农还请我去教他们如何嫁接果树,而经我指点嫁接出来的那批果树,又收成奇好,我一时成了乡里乡亲见面便夸口的风云人物。正因此事,我更加确信,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算得上学会了、学通了。

在创业协会中学“创业”

母校在办学方面十分注重理论知识和日常实践的结合,学以致用的思想渗透在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三年级,我加入了学校的“大学生阳光创业协会”,说起加入该协会,真是一次美丽的邂逅。2003年暑期,该协会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社会实践调查题目,我作为园艺专业的一名学生,对家乡湖北云梦县曾店镇的农户牲猪饲养种类和方式很感兴趣,于是我向协会申报了这个社会调查题目,很快,我的题目就得到了协会的资助。

那年暑期,我通过实地走访和大量数据分析,论证了在家乡创办“猪―果―鱼―农产业生态园”的可行性,在猪圈和鱼塘周围种上桃和梨,利用农田粮食来养猪,猪粪喂鱼。这种绿色循环经济,会为家乡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创业协会的实践活动很多,记得还有一次,为了获取真实的猪肉调查数据,我们去了湖北咸宁牲猪屠宰场实测数据。那天,我们早上四点钟就起床了,睡眼惺忪地来到牲猪屠宰场,从每一头刚宰好的牲猪身上,取一块里脊肉,送到检测仪器里,记录每头猪的肉质指标,以期为牲猪的下一步培育提供科学数据。虽是寒冬,可大家在一起干得热火朝天、劲头十足,因为分工明确,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也正是在这个团队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与人合作的技巧和真本领。

感念恩师

“校长,虽然我们学校有逾百年的历史,但是一些建筑物还是用数字来命名,这点能不能有所改观?”记得在一次校长与大学生面对面的座谈会上,一位学生对当时的校长张端品教授如是说。张校长不但没有觉得这位同学唐突,反而当即表示接受这一建议,并号召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共同来为学校的建筑物和道路取名。就这样,老师和学生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将每一座楼、每一条路都取上了一个人文别致的名字。后来,我们的第15栋学生宿舍楼被命名为“荟园”,取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相聚在这里,群贤毕至,群英荟萃。

也许正因为母校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办学精神,使得那些始终站在一线的教师心甘情愿为母校奉献了一辈子。

第11篇

一、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系统,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1)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缺乏持续性,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宣传机制。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常态工作,需要结合日常实际工作,一点一滴的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才能逐步完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只在新生开学、每年一度的“119”宣传月才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甚至不组织师生员工进行防火演练、应急疏散、自救逃生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2)师生员工消防安全思想认识不足。对大多数高校来说,消防教育是一个被忽略的课堂,无论是对教师、学生的消防知识培训,还是消防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很多需要改进提高之处;很多教师只管教学,从不教授学生如何预防火灾、火灾自救逃生等知识;很多学生没有防火意识,在寝室内私自乱拉、乱接电线、使用“热得快”、酒精炉、电磁炉、劣质电子产品等易引起火灾的电器产品。

2.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1)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高校制定的日常管理制度并没有将消防安全管理准则与学校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没有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范围、程序流程以及奖惩措施进行详细说明,可操作性不强;目前相当一批高校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甚至不同校区还坐落在不同的城市,这种办学模式虽然组织上设立了消防安全指挥中心,但没有相对应各个校区的消防管理制度,造成了消防管理制度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人员密度不同而难以发挥实质性效果和作用。

(1)消防安全责任难以落实。保卫处作为学校一个职能部门,并无执法权和强制约束力,在消防检查或发生火灾出现问题后,也无权对责任单位、相关责任人进行应有的处罚,这就使很多责任人对消防工作出现懈怠的心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工作出现纰漏,影响到学校正常的运转。

3.老旧建筑物多,消防设施、器材配置不完善

(1)老旧建筑物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自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师生总数在短短十几年内骤增,公共资源短缺已成为多数高校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一些老旧建筑仍在超期使用。这些老旧建筑结构不合理,缺乏消防通道,多种建筑材料不符合防火标准,消防设施基础薄弱,耐火等级低,而老旧的电线电路也在超期使用,这些都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很容易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2)消防设施配置不完备,维护和管理不到位。很多高校没有在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计算中心、仓库等重要部门和场所设置符合规定的消防设施,有的消防设施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无故失踪,年久失修,无法正常使用,形同虚设;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大楼、宿舍的消防通道难以保持畅通,一旦发生火灾,将对人员疏散和及时扑救火灾造成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4.消防管理人员消防知识有限,缺乏专业性

高校保卫部门的专职消防工作人员通常只有两三个人,这些人一般不是专业消防人员,缺乏专业的消防知识和消防工作经验,无法满足日益复杂和繁重的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建筑物向中高层发展,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外部装饰美观,但同时存在很多的危险,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提高整栋建筑防火能力,建筑内部必须设置各类新型的消防设施,例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灭火系统、自动防排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等,很多高校消防管理人员对这些新的消防设施操作不熟练,知识不全面,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导致整个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提高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培训的力度,提高师生消防安全意识

(1)各级管理人员切实重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强化思想认识。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需要依靠学校各级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各级领导应切实重视,不应存在侥幸心理;学校保卫部门应联合校团委、宣传部等二级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演习、器材操作等活动,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学校师生都参与到日常的消防工作中来,树立消防安全意识,传播消防文化。

(2)开展多种形式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建立长效消防宣传机制。“宣传教育先行”是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首要因素,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消防工作方针的必然要求,在消防安全的构建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学校保卫处、学工处、宣传部等单位可以定期开展消防知识竞赛、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学校宣传栏也可以定期张贴消防知识海报,工作人员也可以将消防法规、消防图片、活动视频、活动通知等挂到学校网站上供师生们学习参考,实时方便的学到消防知识、了解学校最新动态;学校也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选举学生消防负责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2.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法规,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切实按照各项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开展消防工作,不断地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是构建校园消防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也为校园其他工作的开展做了良好的典范说明。高校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应依照国家法律、地方法规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来进行编写,制度必须要明确责任,具体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2)消防组织逐级建立,规章制度逐级落实。统计数据表明,凡是发生火灾事故,多为责任人违反了有关的规章制度,所以制定出制度必须要严格落实到位。《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分管学校消防安全的校领导是学校消防安全管理人,协助学校法定代表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校内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驻校内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这也就指出了校领导、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明确每一级、每一岗的消防安全责任,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责任人都要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制,层层落实规章制度,定期进行消防检查,防止消防事故的发生。

3.建立健全消防监督检查体系,完善隐患整改程序

(1)加强检查力度,发挥监督作用。安全检查是发现火灾隐患的主要手段,是预防为主的重要基础工作,高校消防检查可分为几个层次,一是由全校各单位进行消防安全自查;二是由校保卫部门负责消防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消防巡查;三是由校领导带队,保卫部门、后勤部门、基建部门、学工部门等联合进行不定期的复查;四是邀请公安消防部门入校督查。充分发挥好各单位监督检查作用,切实消除火灾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2)落实隐患整改,完善整改程序。汲取火灾事故教训,“清剿火患”创建平安校园,是消防工作永恒的主题,只有消除火灾隐患,才能从源头上“清剿火患”。高校各单位应建立火灾隐患整改责任制,单位消防负责人直接负责火灾隐患整改工作,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切实做好整改工作;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够立即消除的火灾隐患就立即消除,对不能立即消除的要下达隐患整改建议书,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做好记录以便核查;在火灾隐患未消除之前,单位应当做好防范措施,保障期间的安全,对不能确保安全的要责令其将危险部位停止使用或停业停产进行整改。

4.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防火能力

完备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必须以完善的消防设施为依托,以科学防控为指导。完善的消防设施是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体系重要的物质保障,各高校应加强对公共设施、活动中心等场所消防设施的管理,派专人定期进行检测、维护和保养,并及时对老旧建筑进行消防设施的升级、改造和安装,增加对实验室、图书馆、教学楼等重点部门的消防设施配置,确保将火灾发生率降到最小。

5.提高消防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加大消防演练力度

(1)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消防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下,以高校保卫部门力量为主组建校园消防队。校园消防队须在公安消防部门指导下开展消防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展灭火演练和疏散演练,提高专业素养,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制定消防安全预案,定期举行消防演练。科学制订消防预案是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2002年5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第39条规定,高校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包括组织机构、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应急疏散组织程序和措施、扑救初起火灾程序和措施、通讯联络、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等五部分内容。其中,消防预案的组织机构应包括现场指挥部、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等五部分;定期举行消防演习,为增强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及提高师生们遇灾时的自救能力,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应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在提高自救能力的同时也掌握了扑灭初起火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校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廖启霞,孟亦飞.广州化工.2010年11期

[2]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贾水库,刘兴德,蔡嗣经.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年04期

[3]高校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谭明双.四川建筑.2007年04期

[4]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蓝锋.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5]新时期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韦祯迨,孙祺.科技信息.2013年06期

作者简介:

孙奉良、华中农业大学保卫处、保卫处防范科科长、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华中农业大学保卫处;

第12篇

调查研究法虽然在操作方式上多种多样,大致程序也会有所侧重,但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调研对象的确定

根据设计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研的对象、调查地点,选择合适的调研类型和方法。

(二)调研计划的制定

1.确定采用的调查方法。通常情况下,调查的方法依据课题中所要收集资料的种类而定。反应场地形态及尺度关系方面的资料可用测量法;反应行为活动方面的资料可用观察、对比法;反应人们态度方面的资料采用询对象询问、与人访谈类的问卷式调查法。一些简单课题采用上述一种调查方法即可,而相对复杂的课题,则需要同时采用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来完成调研。

2.筛选重点调查项目。首先,从宏观上整体分类,确定调查的具体项目,筛选出有重要价值的项目,逐层深入分析,以便于将所获得的资料系统化。

3.拟定调查进度计划。

(三)调研内容的制定及工具的确定

根据调研计划制定相关项目的表格或问卷,方便信息的记录及统计,以保证调研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四)调研资料的整理

将收集的调研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统计、整理、分析,从而便于科学性地找出问题,得出结论。

(五)调研报告的撰写

对通过调研时发现的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二、景观设计课题调研环节介入的成果

以《景观设计课题I——街边绿地》课程为例。课题正式开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主要通过网上搜索和现场勘查、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选址场地的历史以及周围的景观进行细致深入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选址场地所在市区的特点、场地的历史、场地周围景观现状、市民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的期望。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成文字资料或者图形资料的形式。其操作流程如下。

(一)调研范围

调研的区域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黎黄陂路和兰陵路之间的某路段。这一带曾为俄租界,街道较窄,且街道两旁老房子属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装饰用材较有特色,在武汉并不多见,颇具保留价值。

(二)调研方式

场地测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三)调研思路

网上获取资料实地测量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四)调研成果归纳

对现场调研回来后,组织同学们对调研结果分组进行PPT汇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综合优化调研结果,将优秀报告集中展示于教室墙面,再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设计方案构思。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到本案——“街边绿地”属于袖珍公园的其中一种形式,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它们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直接为当地居民服务。学生根据调研结果,整理出一系列设计的相关条件和数据,形成更为完善的设计任务书,再依据新的任务书进行方案设计,在这种模式下做的方案会更切合实际情况,更具说服力。有了调研环节的介入,设计方案的前期工作会更为系统、细致,学生在正式进入方案设计阶段也更加游刃有余。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