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3 17:1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验室质量改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system's gradual establishmen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re improved. To better standardize the market, we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n the laboratory, excellent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the research.
Key words: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pecification;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12-02
1 当前实验室体系管理的发展现状
实验室备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体现出要与新的形势相适应的社会需求。目前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由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等一系列文书构成,是一个相对规范化的体系。它涉及到了员工的各个方面,尤其在职责和权限上实施了动态上的全覆盖。在体系中每个人均被训练的拥有质量意识,都会用心去协助同事将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体系中的制度要求使得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都可以按照设立的基本框架去解决,缩短了处理时间。而在实验室中,目前也拥有标准的制度来解决突发问题,同时在重大事故的预防上,体系也担当着重要角色。
2 管理手段的创新思路
要想改进一个事物,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创新首先体现在管理手段上。目前质量管理体系主要以制度为主,相对冰冷的东西对于感性的人类来说,说服力未免差了些。既然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有相关制度作为基础,那么在管理方式上面的突破就成为让体系有所改进的重中之重。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体系也应该这样。首先,推选出榜样。让工作中出色、生活中进取的人作为大家的榜样,适当在内部系统中进行宣传,给大家指引方向;其次,领导要重视体系,要坚决做好体系运行的带头作用,从中体会到体系中的不足,关心体系下的员工,这样的领导才能得到拥护,从而推进体系的运行;最后,让员工参与决策。员工作为被管理人员,应该站在管理位置上去思考体系的优良之处,并提出与自身工作息息相关的改良办法。
3 体系管理的困难之处
3.1 文件不真实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实施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一体化系统。它以社会经济利益为目标从而达到客户需求的目的。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能否成功达成期望,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个标准依靠的是当前社会的技术发展和道德感知。①社会技术的不共享。人们对自己的技术有一定的保护意识,使之人们不能同时享受到一项先进技术带给大家的愉悦和快捷,这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大城市和乡村之间。技术的不共享使得实验室中需要检验的部分受到了挑战,即:一项认定是合格的标准在其他的地方可以被认定为危害社会的。照此分析,由此技术为依据写出的文件就存在一定的不真实性。它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需要不断的被更新,更需要及时应用制定文件的人员新学的技术。②职业道德底线下滑。实验室质量管理是为满足一定目的来实施的组织机构、程序、资源、过程和职责。相关人员可能为了这个目的而突破了道德底线。或许在一个广为普遍的项目上,质量管理体系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体系管理罕见的项目,在获得客户的好处的情况下,可能会更改相应的标准。所以,在制定相关文件的时候,一定要为员工树立优良的道德思想,让正义永存,坚决制止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的行为。
3.2 体系监督不到位 体系能够正常运行需要积极的监督做配合。目前体系中,对标准的建立有着一系列的制度要求,可是对于标准的运行却没有足够的制度保障。这无疑会产生突发的危险事件,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没有具备相应的能力,那么体系的存在受到了莫大的威胁。①没有严格控制进出人员。实验室是特殊的地方,里面有着精密的仪器和具有腐蚀性的化学试剂,不了解仪器和试剂,随意摆放个人物品,会造成仪器的损坏和试剂的浪费,甚至会对随意进出的人员产生生命危险。虽然实验室里的东西需要外来人员送进来,但是需要有人员陪同并登记,做到杜绝一切危险事情发生的前期准备。②系统文件内容审查不全面。系统文件是运用在实际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中的,这就体现出系统文件是今后工作是否准确的关键所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质量负责人并不能将相关文件逐个审查,组员并不能聚在一起好好分析文件,并不能按照 “5W+lH”(即:做何事What;为何做Why;何人做Who;何时做When;何地Where;如何做How)去制定章程,操作指导书不够细致、适用,质量/技术记录表不能再现操作过程,即信息不能记录齐全。如果不能将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输入进去,就不能有效的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在内容审查方面,还应该减少工作中的推诿现象,让编写人员自己去执行,同时也使体系执行起来更顺利,这无疑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编写人员发现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更改,不断完善,从而带动其他的工作人员执行起这个体系,这会有很好的效果。在审查系统文件的时候要以年度计划为依据,围绕实验室具体环境限制,从而保证手册的有效性和适合性。进行审查的时候要主次分明,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纠正措施实施过程中错误的地方,使质量体系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③未能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实验室是为客户提供检测数据和结果的机构,形成过程中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人力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不仅在设计体系还是在运行体系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体系是否能长远发展的问题。目前部分员工存在着技术不过硬和责任心不强的情况,出现此种现象主要归因于缺乏对员工的有效培训。如果不积极的去管理人力这项因素,那么这项因素就会懈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要想进一步改进体系,应该对人力资源进行一次有力量的改革,尤其是对员工培训方面。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新员工技术操作的指导和危机处理的能力。针对不符合岗位条件的员工进行调岗,要求改革负责人能够准确识别和确定每个工作岗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制定岗位职责让员工了解自身工作内容,安全使用实验室中各种物品,从而达到客户要求。顺利完成培训的员工要收到一份结业证明,这不但表明他的工作是达到标准的,更代表着一种能够完成任务的使命感。培训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制定计划、签到表、会议记录、监督系统和互相讨论时间等部分施行,尽量保证大家在培训会上能学会所需要的东西。同时,大家需将学习的心得体会提交给培训负责人,用以作为培训会质量考核的依据。考核合格的人可以继续留在岗位,不合格的准备调岗。所有培训时间尽量安排在工作之余,解除占用工作时间的后患,让大家更放松的学习培训知识。④对员工能力评价不到位。评价结果是岗位聘任资格确认的重要依据,不可以随意草率的决定。目前质量管理体系中,主管部门对评价过程并没有过多重视,没有设立评价标准,依照自己个人的喜好来决定一个人命运。这种现象无疑会阻碍体系的正常发展,反映出当前体系中应该将制定员工评价标准放入日程,让大家有据可依、竞争上岗,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位员工。积极评比工作业绩,对业绩突出、工作创新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激发更多的员工努力工作、参与创新,从而让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改进和完善。
4 结束语
本文从以上三个角度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剖析,找到了使之改进的关键点,那就是积极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以人为本,从加强员工内心责任感到严格审查质量文件的合格度的各项工作都做的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骆莉.浅议实验室条件与环境管理[J].甘肃科技,2010,26(17).
[2]景永宏.高惠琪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吉林医学,2010,31(24).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评审;有效性;问题;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1-0232-02
实验室管理评审是指上级管理机构或者最高管理者按照预定的日程与评审程序,定期对一定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体系、检测或者校准活动进行评审,做出整体评价或者改进管理体系工作,以确保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够持续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活动。现在,获认可的实验室基本上都能依照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开展具体的管理评审工作。有很多的实验室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从从管理评审的策划、实施以及改进等具体环节狠抓落实,能够很好地促进管理管理体系的完善和管理过程的规范,能够持续很好地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保障各种检测和校准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开展;但是,也有不少的实验室仅仅是处于应付工作或者检测的目的,具体管理实施中仅仅从形式上依据标准做些表面文章,看似满足了标准要求,实际上有效性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证各种管理的有效落实,影响着管理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影响检测和校准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1 原因分析
通过对平时具体的工作的认真研究,结合各个层次的举办工作特点,综合有关方面的调查和数据材料,实验室管理评审的有效性欠佳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实验室主管领导和相关工作者对整个的评审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认识仅仅停留在表层,仅从具体形式上满足标准的要求。
2)实验室管理评审策划没有能够很好地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进行有效策划。
3)实验室安排的管理评审时机不够合理,不能借助或者通过评审有效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让评审真正起到规范工作、促进工作的效果。
4)作为实验室管理层对整个的评审工作性质、标准、意义认识理解存在偏差,造成准备不充分,工作不到位。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评审输入信息不够充分,有关评审内容部全面,过程不能够做得很严谨,有关关键决策不够细致,整改措施和工作也很难真正落实,从而造成最高管理层无法很好地找到自身改进的方向,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很好地预测或者解决实验室存在的重大问题(如:资源配置、技术能力等)
2 具体措施
实验室管理评审一般都包括评审策划、输入、实施、输出和跟踪验证等具体过程,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PDCA循环。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保证并有效提高实验室管理评审的效果呢?本人认为依照ISO/IEC17025:2005标准,结合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的实际工作情况,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2.1 领导高度重视,员工全面参与
领导作用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尤其是在实验室整个实验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转,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制度完善,运转正常高效。领导必须真正把握管理评审的目的、性质和意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实验室评审工作,真正从思想深处变“要我做”为真正的“我要做”,并在实际行动中,努力调动组织内容每个责任人的挖潜,增强每个员工的参与评审的内在动力。
同时,只有正确引导员工积极工作,认真参与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活动,才能真正确保根据合乎要求,确保各种有效材料的输入客观正确,真实有效。另外,作为实验室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评审之前的输入准备工作,力争各种材料和数据充分完整。作为一个整体,实验室的从领导到员工,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山保持高度一致,选择恰当的评审时机,把评审工作定位在为了更好地的完善工作体系,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评审需要,力争从顾客的需要出发,满足客户的真正需要。
2.2 制定明确适宜的管理评审程序,确定相关人员职责
管理评审的一般程序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管理评审的输入——对输入内容进行评审——管理评审的输出——改进。
管理评审的输入内容一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1)体系文件的适宜性报告,2)监督人员的检查监督报告;3)内审报告;4)有关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记录;5)第三方评审机构的评定意见;6)和其他同类实验室对比结果7)实验室工作类型和工作量的变化;8)完成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情况;9)客户反馈与投诉情况;10)其他相关内容。以上十项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保证职责明确,并在工作过程中保持沟通和协调。
而评审输出的内容则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1)质量管理体系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2)相关资源的提供情况;3)对检测结果共提供的改进措施;4)质量目标和方针的适宜性。
2.3 责任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输入材料,参与评审
在评审过程中,各类管理评审输入材料的责任人和内容的一般情况要求如下:
1)由质量经理完成《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报告》,根据实验室体系的运行过程,对相关人员的相关具体工作的反映情况、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等,初步初步判定体系的哪些方面和实际的运行情况不是非常合适,从而总结出《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报告》。
2)实验室监督人员的检查报告,在实际工作中,记录监督相关实验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实验标准进行检验;工作人员是否按照标准定时检测操作设备;每次的制样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检验是否有记录,记录是否规范和完整;管理样品是否严格执行管理规则;新进人员是否进行严格考查,是否符合人员基本标准;检验结果容易受到相关外因的影响,这方面的控制情况等等。此项检查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定期间隔检查,绝不是为了应付评审而临时进行突击准备。此项工作心里要实验室指定相关的监督人员分别将每次进行的监督情况汇总提交管理评审。
3)一般的评审工作都是在内部审核之后,内审报告可以提交给管理评审。
4)实验室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只要有不符合项或者其他问题,平时一般都会在有纠正与预防措施记录,以及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会有相关的检查工作失误记录,客户反映等,这项工作是由实验室质量经理来负责完成。
5)实验室质量经理完成并提交由第二方或者第三方监督审核机构提供的审核意见。
6)质量经理负责完成并提交有关和其他实验室的比对结果。
7)实验室质量经理整理有关本实验室的工作类型、工作质量变化情况、实验室主要检测的产品、客户要求、工作量的大小变化。
8)实验室经理需要对本实验室的工作目标做出检查、统计,对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并对实验室工作性质做出初步评定,提交本实验室的工作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9)实验室的主要对象室客户,必然会有相关的客户反馈和投诉,制定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搜集整理和处理相关意见和建议,并整理汇总报告并做为输入。
10)实验室内外对本实验室的评审工作的看法、必要地改进意见以及可能面临的相关问题。
总之,管理评审的相关输入需啊哟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立足本实验室的实际,实事求是,如实申报。
2.4 认真实施管理评审,确保改进措施到位
1)依据管理评审输入的相关材料,对实验室质量体系状况进行全面评价,从材料的汇总中找问题,分差距,调整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做好相关材料更新。
2)保证管理管理评审充分有效输出,管理层需要明确各个方面的改进之处,包括有关客户服务反映的有关问题和整改之处,管理体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质量、方针政策等有待进一步更新的地方,做好添置和调配,并安排明确的时间表。
3)落实相关措施,保证改进验证有效,对于实验室体系中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作出相关纠正和预防,并根据相关时间表做好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总之,管理评审是确保实验室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有关领导重大作用、依据事实的决策方式,可持续发展改进等原则在整个实验室运行工作体系中的具体体现,开展相关的评审工作一定要突出实效,提高整个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从领导到员工,高度重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落实到位,避免形式主义,决不能为了评审而走过场,利用评审把握好改进工作和完善体系的良好机会。
参考文献
[1]傅武良,张双凤.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09.
[2]魏利萍 刘军伟.论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12.
[3]韩应成.基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04.
[4]徐炎,杨光.如何确保实验室管理评审有效性 [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5.03.
关键词:理化实验室 质量管理 控制
中图分类号:TQ4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1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场监督管理制度也逐步实施和加强,人们对于检测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越来越多的样品,需要切实地对理化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这直接关联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既是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理化实验室首先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准则来构建并完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此外,还需结合预防为主、过程控制、全员参与、不断改进等原则进行理化实验室的全方位、多维度的管理和控制,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能力。
1 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概述
1.1 理化实验室的职能与作用
理化实验室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于生产、科研工作的理化测试;二是涉及到理化专业方面的检测标准和统一工作。具体而言,理化实验室所检测的项目内容相当繁多,比如:进行特定物质的含量测定、种类测定、材料分析、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分析等多方面。总而言之,理化分析在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保障正常生产运行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材质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质量管理的定义及意义
关于质量的定义,目前大众主流的观点是参考“客户感知体验”,现代质量定义为“所反映出来的产品或服务的优劣情况,评价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质量管理就是指在质量方面进行一系列的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的活动,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质量管理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针;质量管理需要通过指挥来实现控制管理组织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各构成要素紧密相连、密切相关。
2 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2.1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营
质量管理体系是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础,有效的运营是质量管理的目标。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来实现检测水平的提高。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个措施,进而来确保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有效运行。
2.1.1 加强领导重视
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可以发现,虽然已经根据相关规范编制了详细的体系文件,但是实验室的领导仍然根据自己的意念和思路来进行管理,导致实验室的管理出现一定的混乱和效率低下。因此,加强领导的重视相当重要,领导要足够重视、以身作则,带头执行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明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注重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切实地保障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1.2 加强人员培训
实验室人员作为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主体,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质量体系的效用,需要每个员工都能认真执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各自的作用。质量体系的有效\行是基于员工能够正确地理解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首先,需要针对实验室的技术主管、质量主管、主任、内审员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具体包括全面质量管理、认可准则等培训,其中内审员还需要通过培训后获得内审员资质。其次,质量体系相关文件的编写者要结合质量手册等体系文件的内容,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质量目标和方针,并按要求进行工作。最后,对于岗位人员,需要通过培训了解具体的操作规程,熟悉操作要领要求。
2.1.3 加强审核与改进
理化实验室的质量体系是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的,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体系的有效性、适用性,进而持续提高检测水平和质量,促进服务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理化实验室质量体系改进和完善,可以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及客户审核。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能够实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预防,促进质量体系的有效健康运行。作为被服务对象,客户的利益需要达到最大的保护和满足,因此客户审核是了解实验室情况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
2.1.4 加强监督
虽然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设置了质量监督员,但是存在职责不明、监督流于形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质量监督计划》,明确规定质量目标、职责分工等内容,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如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必要时需要进行内审。此外,作为质量监督员,应该给予足够的权限,能够确保其不受外界影响而独立开展监督工作。
2.2 人、机、料、法、环要素的质量管理控制
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机、料、法、环等要素,五大要素缺一不可,每个要素和环节均需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
2.2.1 人员的有效管理控制
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的过程中,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缺一不可,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员要素。人员的素质决定着检测工作的质量,因此,搞好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增强整体实力的首要因素是提高人员的素质。理化实验室作为提供检测结果和数据的机构,实验室人员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检测知识和实验分析能力,还需要掌握各种标准和规范,此外还要具有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作风。尤其是仪器操作员、结果分析员等,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人员的技术能力满足实验室的要求,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此外,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可以通过人员比对的方法来检测样品,用来考核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时发现人员的不足,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2.2 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进行检测的重要资源,同样也是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的重点。为了达到相应的检测要求,实验室需要正确配备仪器设备,同时每个仪器设备均需要建立档案,并且能够按照计划来定期检定,确保日常的校准和维护工作,并采用三色标识管理,通常采用“绿”“黄”“红”三色来表示“合格”“准用”“停用”3个状态。仪器设备必须严格按照“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停用―报废”的流程进行管理,相应的使用维护资料应该便于取用,得到授权许可的人员才能操作仪器设备。
2.2.3 样品的质量控制
理化实验室的检测对象为样品,通过检测样品的性质来评价整体实验对象的性|,所以样品的质量同样也是评价被检对象整体的基础。选取被检的样品应该能够充分代表被检对象的性质,同时还需采用科学合理规范的方式来存储样品。一般评审检测对象都是通过抽样检测的方式,通过制定科学的抽样方法,科学处置控制样品,确保样品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实验对象的整体特性。
2.2.4 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
检测方法也是理化实验室整体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方法和程序应该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优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并能够及时地根据标准的更新和变更,相应地更新补充检测作业指导书,确保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此外,理化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应该能够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科学有效地制定好检测设备的校准检定要求,确保仪器的量值符合规定。部分仪器设备由于频繁使用而极易出现漂移等问题,检测期间应该进行核查。理化实验室尽可能地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如若缺少标准物质,也需要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2.2.5 环境条件的质量控制
检测环境条件的质量控制是整个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技术细节。检测环境条件必须要满足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要求,避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环境条件需要进行监控、记录和控制,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需要及时停止检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确保有效的检测工作。此外,还需要注重检测环境的安全保障,在开展实验过程中,有效地监督环境的持续有效性。
2.3 理化实验室引入“6S”管理
“6S”管理起源于日本的作业现场管理,其核心思想是注重细节和习惯的培养,目前已经被国内外许多企业采用。“6S”管理是针对人、机、料、法、环五大生产要素的管理,进而提出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及安全等管理要求,旨在提高管理的效率,建立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针对理化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实验室在工作环境的整洁、规范、安全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理化实验室引入“6S”管理具有非凡的意义。
“6S”管理真正发挥效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结合理化实验室工作实际情况,从而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细则。定期开展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到实验室责任人的绩效考核中,从而促进实验室形成“人人参与其中、事事明确规范”的氛围,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价值意识,提高理化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 开放实验室 管理机制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是结合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知识更新,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角度上提出的。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系统,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许多高校尝试将传统教学型实验室向开放型实验室转型,但是在转型实施过程中发现,开放实验室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监督与激励,造成管理人员积极性低,开放时间不固定;第二,部分损坏设备维修费用高,维护困难;第三,缺乏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与激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室积极性不高;第四,开放形式单一,缺乏与其他高校实验室的合作联系;第五,管理成本高,开放实验室经费不足,经费管理不合理。事实上,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校实验室在开放过程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2]
ISO9001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它对任何类型、规模及行业的组织都具有通用性。[1]最新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明确指出其适用于所有类型组织,特别是服务行业、科研单位,并首次提出了“知识也是一种资源”的观点。因此,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是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开放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ISO9001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对组织质量进行指挥与控制的管理体系,[3]即为组织提供一个标准、专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参照依据与组织框架。
国外许多大学基于ISO9001建立了自己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并用这些标准对高校服务质量的保证能力进行评价。我国同济大学等高校多年前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笔者所在的实验中心也于2005年整体通过了认证。在“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指导下建立并持续改进,适应ISO9001标准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共性问题:第一,过于文件化,语言表述繁杂。[4]基于体系建立的部分程序文件与学校程序文件冲突,导致实际操作中既要提交体系文件,又要按学校实验室管理要求提交文件,降低了体系运行的效率;学生流动量较大,难以按照实验室运行记录要求对进入和离开实验室的学生一一翔实登记,仪器设备及器材丢失和损坏现象时有发生。[5]第二,体系标准对教育管理的思考和研究不足。企业产品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具备思维能力,而学生具有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因此难以达到使人才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6]第三,保罗帕姆斯等资深质量管理专家认为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较弱。[7]体系中关于员工培训、计量校准等需要学校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项目无法实行;实验室开放积极性不高,单纯追求其开放时间而忽视其实际有效利用率,[8,9]闲置等现象仍然存在,[10,11]很难达到体系对设备利用率、新项目开发的要求。
三、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随着国际环境与社会形式的变化,ISO9001经历了不断完善与改进的过程。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ISO9001:2008标准进行了修订,于2015年9月ISO9001:2015标准。与旧标准相比较,ISO9001:2015标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用“产品与服务”代替了“产品”,强调产品和服务的差异;第二,明确提出了“组织环境”的理解要求;第三,用“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取代“采购”,包括“外包过程”;第四,提出“知识”也是一种资源,是产品实现的支持过程。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新标准同时强调产品、服务、文化等在体系中的重要性,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机制更加适用于高校实验室管理。ISO9001:2015标准强调管理职责分明、各司其职;依据体系文件,以数据和事件为依据,预防为主、有始有终;允许根据工作需要对体系文件进行增减和修改,以保证体系文件的科学性、完善性和适用性,这与目前许多国内高校实验室广泛实行的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法之间形成很强的相通性和包容性。[1]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开放实验室管理中,可以更好地改善旧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不足,有利于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更有利于促进高校间的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提升知名度。
四、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实施
(一)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原则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学习和理解该体系的7项基本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实验室管理的质量方针及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满足顾客要求并且尽量超出顾客期望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关注目标,对于组织的持续成功意义重大。高校开放实验室的“顾客”是指全校师生、社会人员、社会组织等对象,因此,高校实验室管理需研究各对象的需求和期望,并转化为质量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实现。第二,领导作用。各层级的领导通过确定统一的组织宗旨与发展方向,并且创造全员参与的条件,以此来推动组织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应全面思考相关方的需求,包括实验室内部、外部乃至社会、环境的要求,科学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激发管理人员的潜能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道德风范和实验室文化。第三,全员参与。组织应确保其内部各层级人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能力、授权和参与度,这是有效提升组织创造价值能力的必要条件。人为组织之本,开放实验室必须见章立制,依法管理,责权分明,有效激励,实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第四,过程方法。把组织的活动理解为相互关联、系统运行的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将有助于组织获得更多具有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的结果。实验室管理必须重视对过程的有效控制、监督与分析,进而发现产品或服务的低效率现象。第五,改进。成功的组织致力于持续改进,组织非常有必要对其内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反应。通过运用“过程方法”,开放实验室将能针对所发现的低效率过程进行改进。第六,循环决策。决策通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基于数据分析与评价的决策将会更有助于产生预期结果。高校实验室管理必须采取PDCA循环过程方法,不断改善管理效果。第七,关系管理。为了取得持续成功,组织需要识别并有计划地管理与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应与相关利益方形成良好的互利关系。例如,高校与实验室之间可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双赢目的。
(二)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实施流程
确定开放实验室管理原则后,便可进一步构建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的开放实验室流程。[1]具体如下:
第一,建立管理团队,开展贯彻培训。为保证质量体系的建立,高校实验室应首先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12]由管理团队制定开放实验室的质量方针、目标,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推进和维护,编制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组织对全体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标准培训,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提升全员质量管理操作技能。第二,整合实验室资源,提升实验室的开放能力。对实验室进行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尝试打破学科界限,以适应学科的交叉,达到实验室应具备的工作环境、设备与物资方面的要求,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有效发挥实验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基地,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在满足教学的前提下,发挥资源优势,扩展职能,利用高校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服务。第四,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文件,实现强有力的制度保证。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将ISO9001标准细化为各项实验教学的具体执行标准,强调预防为主和过程控制,完善实验教学流程,规范实验教学行为,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使实验教学活动有法规可依、有制度可循、有标准可比、有记录可查、有违章可究,促使实验室岗位职责更加明确,服务更加规范,工作程序更加清晰,工作目标更加统一,为实验室质量管理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第五,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管理人员激励制度。首先,在ISO9001:2015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下,建立以客观公正公开衡量、测评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的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物质激励制度。其次,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应采取措施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学历进修、技能培训等,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追求与学校发展方向一致的目标,用学校的发展目标激励他们提升个体发展目标,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再次,高校实验室管理要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创造贡献出成果的机会和条件,赋予实验室管理人员必要的权力和责任,使其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最后,高校实验室管理应保持透明度,建立公示、反馈、复议制度。以上措施有利于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
五、结语
高校开放实验室要提升管理效率及质量,就必须把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服务置于首要地位,建立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易操作并能不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15下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将质量体系的要求与实验室服务指标融为一体,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该体系具有标识性、监督性和可追溯性过程管理思想,能真正实现 PDCA 循环,达到服务自觉化、决策科学化、工作规范化、改进制度化等标准,促使实验室相关人员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改进、自我创新。[1]这将使开放实验室高效运行目标成为可能。
(胡波、唐月萍、陈杰、陈国华单位为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陈晓亮单位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胡波(1982―),男,四川乐山人,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制造。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35)、成都理工大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机电类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13JGZ19)、“成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创新团队”项目(10912-JXTD201501)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1] 刘玉海,李慧妹,宁剑. ISO质量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9):183-185.
[2] 熊芳,刘甫,袁新来,等.基于顶层设计思想的开放实验室模式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67-269.
[3] 邵瑛.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3(46):63-65.
[4] 常俪. 2015年最新修订版ISO9001标准更加闪耀[J].海外视角,2015(12):14-15.
[5] 康莹.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2011(10):392-394.
[6] 杜滨晖,王程.基于ISO9000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标准导报,2016(7):50-52.
[7] 赵灿. ISO9001:2015的关键变化和对应方式(下)――8位资深质量专家的观点
[J].质量译丛,2015(11):46-48.
[8] 赵永生.对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4(1):101.
[9] 何轶伦.关于实验室开放的原则与存在的问题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4(10):132-133.
[10] 张方正.促进高校实验室开放平稳、高效运行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196-197.
关键词: 实验室,质量体系, 内部审核
Abstract: the laboratory is management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internal audit of the quality system of effective method, also is the laboratory to meet external audits of important before quality activities. Through laboratory internal audit, not only can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quality system, and can arouse,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and personnel of a weak link for the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for laborator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practice, how to carry on the experimental city internal audit problems, from several aspect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laboratory, quality system, internal audit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序言
实验室内审是管理层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的有效手段,也是实验室迎接外部审核之前的重要质量活动。通过实验室内审,不仅可以确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而且可以调动、组织部门和人员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管理和改进,对于实验室内部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实验室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其活动进行审核,以确定其运作持续符合质量体系和本标准的要求
1、 内审的目的
(1)验证实验室运行是否持续符合管理体系的要求:通过内审,检查质量体系要素(过程)是否在质量手册或其它体系文件中有明确的条款作出相应的要求,是否符合《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05)或其它标准文件的要求,并在各项工作中实施。
(2)确定已实施的组织的质量手册及体系文件的有效性:通过内审,检查实施的情况,得相关的证据,并与体系文件中的要求进行对比,确定体系文件中的各项要求是否在工作中得到全面的贯彻。
(3)为改进质量体系创造机会,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不足和缺陷)可以为组织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针对不足和缺陷采取改进措施(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并将内审报告提交给管理层,作为一项管理评审的输入。
(4) 为外部审核作准备:通过内审,及早发现质量体系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有助于在外审之前改进不足,获得较好结果。
2、内审的组织
(1)实验室按照一定的频次进行内审:内审至少应当每年进行一次,应制定内部审核计划,计划应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个要素至少每12 个月被检查一次。对于规模较大的实验室或检查机构,比较有利的方式是建立滚动式审核计划,以确保管理体系的不同要素或组织的不同部门在12 个月内都能被审核。安排内审频次时还应考虑校准/检测项目、实验室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的特点以及要素(过程)、部门、区域或活动的重要性等因素,进行适当增加。
(2)实验室按照一定的组织进行内审:首席执行者负责内审的决策;内审的组织和实施由质量负责人(质量主管)负责,首席执行者授权部门配合,如质管部、办公室、人事部等;内审的具体实施由质量负责人或内审组长负责;内审组成员配合组长工作。
(3)实验室内审所需的资源:人力资源,内审员应当由具备一定知识和技术、熟悉质量体系运行过程和认可要求、受过相关的内审员培训、经考核取得内审员资格且得到任命的人员担任;工作条件和设施,如审核活动的场所、通信设施、办公电脑系统和交通工具等;时间、行程安排;工作文件,包括内审计划、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其他质量文件、检查表、签到表、不符合报告等;其他信息资源,包括与质量体系运行有关的档案、质量记录和样品、抽样、量值溯源、方法、测量设备、结果报告、质量保证、投诉、抱怨等信息。
3、内审的计划
(1)实验室内审的范围:内审应包括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各个要素(过程)及涉及的各个部门和岗位,与质量体系相关的重要的活动和区域。
(2)实验室内审的依据:内审所依据的主要有《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05)、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等。
(3)实验室内审的时间、日程安排:合理安排时间、避开某些部门的工作高峰,提高内审效率;对于实验室是母体组织的一部分的情况,需考虑物资供应、后勤支持等部门的合作问题。对于较大型的或有分支机构的实验室,合理安排行程,可增加现场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实验室内审员的工作:内审组长应当与相关内审员进行沟通,确定他们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内审员应当审核特定的质量体系要素或运行部门。内审员应当对被审核部门有一定的技术了解。
(5)工作表格的准备:内审表格应当有利于审核员进行调查,并便于记录内审结果,包括用于评价质量体系要素的内审计划表、内审实施计划表,通常根据内审员的审核内容进行划分;用于记录内审结果的报告,如“不符合项记录表”、“纠正措施记录表”以及用于总结内部审核情况的内部审核报告等。
4、内审的实施
【关键词】管理评审概念 开展相关政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交通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我国加入WT()后新形势的需要,公路行业的质量监测机构的管理工作,伴随着其自身的特点,越来越显得重要.要做到以科学的数据来指导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实验室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要保证实验室能高效地运作,出据科学、准确的数据,就必须加强实验室日常的内部管理,使其所制定的体系的有关文件得到落实.因此,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工作是保证质量体系更加有效运作的重要手段.
二、管理评审的概述
在实验室中,管理者为了评价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才会进行管理评审这一活动。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会根据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现状及目标和方针的贯彻落实进行正式的评价,这是管理评审的内容,而它的目标就是根据评价活动的结果来总结管理体系的业绩,从当前的业绩里就可以找出实际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并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组织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及竞争对手予以对比进而找出自身改进的方向。
三、怎样区别管理评审与内审
(一)目的不同:内审就是必须要保证质量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正确性;管理评审的评价就是针对质量的目标和体系来进行的。
(二)依据不同:审核质量体系是根据是质量体系的标准和文件进行的。管理评审是要在受益者有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层次不同:质量体系的审核是要控制质量的活动和结果的正确有效的目标要求。
(四)类型不同:质量体系可以通过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三种类型来进行审核;而管理评审只有第一方。
(五)结果不同:审核后质量体系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是:甲方来纠正错误项,来维持体系的正常运行;乙方是想方设法使企业增加订单,让消费者可以更加信任;丙方是要使企业获得认证汪书;管理审核的结果是:质量的管理水平和保证能力能够有效的提高。
(六)执行者不同:与被审核领域无直接责任的人员参加是质量体系的审核;而由最高管理者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的是管理评审。
(七)工作地点的不同:在实验室工作现场完成的是质量体系的审核,而在办公室内进行的是管理评审。
四、管理评审的实施
(一)制定计划
管理评审的计划一般包括:评审的目的;评审的成员;评审的时间以及评审的内容。评审的内容包括:对过去一年在实验室所取得的业绩是否达到、完成或超过预定目标的要求;管理和监督的状况在新的一年里在评审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二)组织准备
在准备管理评审的过程中,要先事先调查评审的内容,要进行准备和提供管理评审所需要的资料,请有关部门和负责人帮助做好准备工作。
(三)具体的实施
大会由最高管理者来进行主持,参加会议的人员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参加,质量部门的负责人要总结和回报近期质量体系工作,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要与大会人员一起分析、研究和讨论并按照要求做出书面报告的总结;最后由最高的管理者来进行有效性、针对性对质量体系做出总结;管理办公室的人员要负责记录整个大会的评审内容。
(四)管理评审的报告
管理评审的报告内容包括:评审的概况:对质量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相对应的做出正确的要求和决定;并有效的评价质量体系目前运行的情况;质量部门的负责人要根据记录的内容来整理评审报告;管理评审的结论包括审核的结果和质量体系要达到预定目标的整体的效果,以及随着现代社会新的技术要求和环境各个方面的变化进行修改和建议等。
(五)管理评审的后续工作
管理评审相关的记录和报告要收集整理归档存放在办公室。管理评审的报告下发到各个部门是要经过最高管理者的批准的;进行对质量的改进、纠正或预防控制程序工作,是要各个部门的评审负责人根据评审的结果来决定的;质量办公室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做好对管理评审后改进或制定出的新的方案和措施;管理评审包括制定出来年新的和活动计划和目标,和把结果输入到实验室的计划系统.。
五、管理评审活动的持续发展
在实验室工作的正常开展中,管理评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自己查阅自己纠正。在实施管理评审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保证实验室管理评审的效果和管理体系持续发展。
(一) 注意联系实际
管理评审活动要注意联系实际,在实验室管理体系和管理评审工作之间建立实施、维持和检测活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是管理评审活动的核心。
(二) 突出重点
管理评审不能把要素全部覆盖,要突出重点,有计划的解决问题。因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外部环境中,实验室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并且评审的关注点也不一样。
(三) 注重效果
在管理评审中,我们要结合实验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事求是的去分析,对实验室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针对性的去改进。这样才能体现出管理评审解决问题,以求完善和发展的目的。
(四) 改进验证
为使管理评审能真正发挥组织内部监控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计划和要求认真的进行跟踪和验证来对管理评审提出改进的措施。
六、结语
2l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追求完美是21世纪永恒的主题,而管理评审正是检测实验室确保其质量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和有效性并进行持续改进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3B/T1548卜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2] GB/T 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一基础和术语》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维护
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所谓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并使其实现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便以最好、最实际的方式来促进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以保证检测精确性的一项机制。
对实验室而言,主要是从事各类检测与分析工作,出具分析检测报告。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使检测数据尽可能充分地反映或代表所测样品具有的性能、性状与特点,确保检测报告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便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目的。
二、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法律
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一般都是依据国际标准ISO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以下简称“通用要求”)来建立并运行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的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以下简称“认可准则”)以及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7025:2005。以上三个标准或准则适用于所有类型和规模的实验室。对于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除了可依据“通用要求或认可准则”运行外,还必须依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CNCA)颁布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下简称“评审准则”)来运行(可以单独运行)。“通用要求”的采纳是自愿性的,而“评审准则”的采纳是强制性的,如果不依据“评审准则”来运行,便违反了相关行政法律法规。
三、管理体系的建立
按照ISO17025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实验室提炼出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管理方法。实验室初次建立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若干的具体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
1、思想准备
实验室领导是实验室的领导核心和决策者。实验室的各级领导只有充分统一认识,做好思想准备,才能自觉而积极地推动质量体系建立和维护的工作,严格依据《标准》逐步建立和强化质量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自我完善机制,完善和规范本实验室管理制度,保证实验室活动或过程科学、规范地运作,从而提高检测结果(或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2、宣传培训
各级人员是实验室组织的根本,实验室在建立管理体系时,要向全体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使实验室全体人员了解质量体系的重要性,很好的理解《评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使实验室全体人员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窦蒙做到积极响应和参与。
3、落实组织和拟定计划
建立管理体系工作小组,一般由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担任工作小组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担任副职,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工作小组的任务是策划和领导管理体系建立和维护运行工作,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分析评价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成立质量体系文件编写小组、分配部门的质量职责,审核体系文件,协调处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阶段
1、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是通过建立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来实现的。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当情况改变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要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作为组织开展质量活动的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提供证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可用以展示质量管理体系,证明其与客户及第三方要求相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表格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专门编写小组编写,编写顺序可以是自上面下进行,即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及记录表格的顺序编写,也可以自下而上地进行,还可以采取中间突破的方法,即先编写程序文件再编写管理手册和作业指导书。首先应对文件编写组成员进行培训,接着制定编写计划,收集有关资料,编写组讨论文件间的接口,然后将文件初稿交咨询专家审核;咨询专家向编写组反馈,并共同讨论修改意见之后,由编写组修改文件直至文件符合要求。
2、管理体系的审批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分级审批。质量手册应由最高管理者审批;程序文件应由质量负责人批准,作业指导书一般由该文件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跨部门、多专业的文件由质量负责人审批。文件审批后,需正式,并规定实施日期。以宣传和培训的形式,使组织中所有人员理解质量方针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规定的有关内容,深入了解其具体情况。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维护和改进
(一)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后,要尽快运行实施。在实验室检测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体系文件、有关作业指导书、规定和各类记录的实施,来体现对管理体系的运行,运行一段时间后(一般为1~3个月),需要检验这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实验室通过不断协调、质量监控、信息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 质量管理体系的维护和改进
影响质量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例如旧的习惯、传统思想、认识不足、对文件理解偏差等。所以,对程序、方法、资源、人员、检测过程、记录、检测结果连续监控是非常必要的。发现偏离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必要时可以增加内部质量审核的次数,通过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这一自我改进机制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还可以通过接受外部审核或认可认证来不断改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1、内部质量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简称内审)和管理评审是验证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内审特点在于它的客观性、系统性和独立性。内审分为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两个阶段:文件审核是评价组织编写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是否符合的要求和工作目标的需要。现场审核是评价实际的质量活动是否符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及这些规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内审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所进行的活动的适宜性;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运行情况和工作程序的执行情况;有关质量制度、规章、办法执行贯彻情况;人员、设备和器材的适宜情况;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完整性,与标准的符合性等。试运行期间,内审频次视情况可以较多,每年需要2~3次;体系正常运行后,内审方式可以分为集中审核或滚动审核。前者是集中全面审核,每年至少一次,后者是按计划陆续开展,每次审核一个或几个部门或活动,全年至少覆盖所有部门一次。一个审核周期内,审核应当覆盖所有要素和所有检测活动领域。
2、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指最高管理者适时地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性、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管理评审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评审一年一次,当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应组织不定期管理评审。管理评审包括如下10个主要内容: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顾客反馈;投诉;其他相关因素。管理评审要结合实验室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求实效。
内审和管理评审可以帮助发现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中不符合《评审准则》或操作性不强之处。一方面应纠正体系中的不符合项,另一方面要修改体系文件。
五、 做好化学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做好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首先需要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只有管理层重视了,才容易开展其他检测工作,尤其是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质量工作。只有管理层首先重视质量,才会有全员重视的可能。如果管理层只注重经济效益而没有检测质量意识,哪怕目前的经济效益再好,那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不会持久。
2、所有与检测活动相关的人员,都必须重视质量工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75-1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增强实验室技术保证能力,更好的实施中储粮质量管理,在中储粮系统内,很多承储库化验室都通过了资质认定。资质认定,似乎已成为了实验室较高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的代名词。但在实验室的实际运作中,究竟管理体系能否有效发挥其作用?体系有无持续改进?检测能力是否得到了不断提高?实验室有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这都是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本人在实验室质量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如下粗浅认识,特撰文以期与大家交流。
1 领导认识最重要
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关键在于领导。实验室领导是实验室的领导核心和决策者,领导认识不到位,往往会导致实际工作和管理体系各一套的“二层皮”现象。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领导认识的深度决定了其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只有领导主观上有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检测能力的愿望,并且认识到体系的建立对实验室生存及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才能有的放矢,用心建立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持续有效运行。
2 人员是最宝贵的资源
我们常说,一个组织的效率实质就是人的效率。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其他组织,在影响工作的诸因素中,人都是最活跃的因素。人员是最宝贵的资源。一个实验室的水平高低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与水平,特别是质量主管、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等关键人员,一定要严格规定任职资格条件,如受教育程度、理论基础、实际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工作经验等。
3 PDCA循环是持续改进的黄金法则
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是实验室追求的目标,也是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管理思想,PDCA(Plan-Do-Check-Action;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就是实现持续改进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所有过程。
3.1 P阶段 ①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②诊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因素):从人、机、样、法、环、溯六大因素入手逐项分析,要求分析到可以找出对策为止。③找出主要因素,一般为一到两个。④针对主要因素,制订对策计划,要求具体、切实可行。并明确:为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在哪里,谁来干,何时完成,怎么干。
3.2 D阶段 实施计划。
3.3 C阶段 按计划的要求检查实施效果。
3.4 A阶段 ①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体系文件中,巩固成绩,并防止错误的再发生。②对本循环未解决的遗留问题,转入下一循环。
PDCA就是这样一环接一环,在管理工作中不停地转动,每个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转动一周就提高一步,转动一周就解决一批问题,从而使实验室的整体工作逐步得到提高。
4 必须要做好管理体系的自我监督和审查
孟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说,我每天要对自己的言行省思多次,客观地认识自己,以约束自己的缺点,发扬长处,不断地完善自身。实验室与人一样,通过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和监督、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等方式进行自我监督和审查,不断完善和健全管理体系,以保证实验室有信心,有能力出具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
5 归根结底要对检验结果的质量进行监控
检验结果的质量是实验室始终关注的重点。虽然体系的各个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但受控也会有变异。所以,必须要对检验结果的质量进行监控,以验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常,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但不限于)方法:标准物质对照、相同或不同方法重复检测、存留样品再检测、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以及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及能力验证等。
变异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发现了异常变异,必须予以控制。在检测过程中,引起变异的因素很多,包括人员、设备、环境条件、检测方法、设备、测量的溯源、抽样及样品的处置等,找出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和预防措施),予以改进。
6 关于体系文件的说明
6.1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是检测活动的技术指导性文件,是提供如何一致完成检验活动的信息文件。实验室的作业指导书应至少包括以下4方面内容:
①方法方面:用以指导检测过程的,如检测细则、大纲、指南等。②设备方面:设备的使用、操作规范等。③样品方面: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细则等。④数据方面:检测的有效位数,修约、异常值的剔除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表征规范等。
6.2 仪器设备档案 仪器设备的技术档案,应从提出采购时开始建立。一般,仪器设备档案包括下列两个内容:
①原始档案:购置申请单、订货(购买)合同、验收记录及随同仪器设备附带的全部技术资料。
②使用档案:a.运行工作日志及运行记录。b.仪器设备履历卡,内容包括故障的发生时间、故障现象、原因、处理等维修记录;维护保养记录、检定或校准证书(或记录);期间核查记录、改装记录等资料。
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也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获取可靠测量数据的基础。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必须要予以重视。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监督充分性评审准则
实验室质量监督是指为了确保满足规定要求, 对实验室实体状况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记录进行分析的质量活动。质量监督是反映和衡量实验室体系要素是否完善、运行是否正常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
质量监督的作用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实践中往往由于对“充分性”要求的理解不同,经常出现质量监督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有关质量监督充分性的讨论也很少,笔者根据工作经验谈几点对实验室质量监督充分性的看法。
1质量监督的充分性
ISO/IEC17025 :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均对实验室提出了质量监督的要求,质量监督是实验室审查认可和计量认证的共同要求。尽管两个准则在条文上不尽相同,但是都把质量监督的作用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高度。
ISO/IEC17025明确要求:“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校准人员包括在培人员,进行充分的监督”。虽然《评审准则》以对“关键环节进行监督”代替了ISO/IEC17025中对“人员”的监督,但在管理要求中同样提出了“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即,“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参与检测/校准的在训人员应受到监督”。可见,不论是审查认可还是计量认证,质量监督工作不但是必须的,而且应该充分、有效。
充分有效的质量监督可以确保实验室检测/校准工作人员的能力满足要求并不断提高,确保由这些人员提供的检测/校准结果准确、可靠。充分有效的质量监督也将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降低实验室的风险和运作成本。
2质量监督充分性的具体要求
2.1 体系文件的完整性
质量体系文件是开展质量活动的依据,开展质量监督活动要求编制有关质量监督的体系文件。质量监督是否充分首先反映在质量体系文件和质量监督记录是否充分。因此,必须编制监督程序文件、计划、记录表,并对监督活动进行记录。
2.1.1 质量手册应明确规定质量监督的总体要求,程序文件(是否独立均可)应明确质量监督的职责分工、质量监督工作的流程和要求、质量监督中不符合工作的处理及改进的机会。
2.1.2 制订年度质量监督计划。计划应包括监督的方式、项目、频次、要求等。
2.1.3 质量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监督记录表,以表格的形式对监督内容进行文件化,监督内容涵盖上年度管理体系运行中的薄弱环节,突出对检测活动进行评价,以及对不符合检测工作提出处理意见。
2.1.4 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实施需要监督工作记录的支持,每一次监督都应予以详细记录。
2.2 监督员的内在要求
监督员的内在要求体现在能力、数量和所赋予的权力等三个方面。
能力:选择熟悉本实验室管理体系,熟悉各项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具备善于观察、良好沟通能力和公正处理的高一级或同一级检测人员担任各检测部门、科室质量监督员,确保质量监督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实际监督能力。监督员应是直接参与相关检测活动的检测人员,以便在检测工作中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对检测人员和检测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必要时,应该安排监督员的岗前、岗后培训,确保监督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2]。
数量:监督员的数量应足够多,能够确保监督工作有效覆盖到实验室检测、校准工作的所有领域。尽管ISO/IEC17025和《评审准则》对监督没有量化的要求,但是,均要求对在培员工进行适当的监督;要求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应确保胜任且受到监督。这个条款隐含着“每一名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应受到监督”的要求,监督员的数量应能满足监督工作正常、充分开展的需要。监督员和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一般应在1∶10至1∶5之间,特殊领域实验室监督员的配备比例可以更高[1]。
权力:监督员应正式任命,并授权监督人员当场责令立即改正或者暂停检测工作;在处置发生困难的时候,可以直接向质量主管或技术主管或最高管理者报告;对有问题的检测报告可予以扣发;对不符合纠正措施、效果不满意的,可以提出继续整改的意见等权力,确保其能独立行使监督职能。
此外,监督员之间应合理分工,避免出现监督真空和走过场。对于人数较少的实验室,往往监督员由检测/校准要员兼任,经常出现兼职监督员没有受到监督的情况,成为监督的真空。因此,必要时可以考虑部分质量监督员由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兼任。为确保质量监督有效开展,监督员之间不宜采用相互监督的方式,建议任命不少于3名的监督员,并采用连环套的方式进行,即:A监督B,B监督C,C监督A。
2.3 监督内容的全程性
质量监督应贯穿质量活动全过程。一般来说、质量监督活动包含以下内容[1,3]:
2.3.1 抽样活动(包括封样作业)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 是否符合规定的抽样方案。
2.3.2 样品的准备或制备活动及试剂和消耗性材料的配置情况是否符合规定。
2.3.3 样品的标识、实验状态标识情况是否符合规定。
2.3.4 所选用的方法(含抽样方法、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检测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现行有效。
2.3.5 所选用的仪器设备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满足检测活动要求。
2.3.6 所用仪器设备是否在有效周期内,其校准状态标识是否正确。
2.3.7 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安装、调整、维护保养和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符合操作规程和有关作业指导书的规定。
2.3.8 实验室、工作场所的环境设施条件,安全防护措施,处理应急突变能力,以及内务管理情况是否符合规定。
2.3.9 所使用的测试软件是否正确且符合规定(在自动化测试时对此尤应注意)。
2.3.10 检测操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规定。例如检测项目先后顺序、检测方法、测试条件的确定、测试部位的选择等。
2.3.11 检测人员资格及资格保持。
2.3.12 检测数据的采集、记录及数据的处理情况是否完整,是否准确无误。
2.3.13 不确定度评定情况。
2.3.14 证书/报告的出具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规定等。
监督的内容应力求全面,避免出现盲点。必要时对所有的质量记录进行监督,即全程监督。要让所有的工作人员从事任何质量活动时,意识到应接受被监督。但是,对于具体的某一次监督活动,可以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其部分进行,而不是每次都要求同时对全部内容进行监督。
2.4 监督时机的及时性
质量监督必须把握好适当的监督时机,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监督,才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当实验室发生下列情况时,必须及时实施质量监督:
由新上岗或转岗人员、在培人员、短聘人员进行的检测活动;首次分包时;检测或校准过程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环节;新标准、新方法(包括标准变更后)刚实施时;方法偏离时;操作难度大的样品、参数时;新设备或修复后的设备以及无法进行期间核查的设备使用时;出现临界值时;新检测或校准项目开展时;现场检测或校准时;检测、校准场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检测/校准结果影响重大时(如质量仲裁或质量鉴定);委托方有投诉时;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时。
2.5 监督作用的有效性
质量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拦截并切实纠正不符合项[2]。监督中发现存在问题或不符合项,监督员应及时指出问题,并要求被监督对象改正,必要时责令被监督对象停止工作,扣发有关证书报告。当不符合处置较为困难时,应及时向实验室管理层汇报,由管理层组织有关部门或人员查找原因,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实验室具有潜在的不符合因素时,监督员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实验室应对其监督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监督工作的策划、计划、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质量监督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及时反馈给相关的人员,如提交给质量分析会,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不符合项,起到举一反三,不断改进的作用。
实验室监督工作可作为实验室内部审核的内容,也可作管理评审的输入。年度质量监督活动总结应提交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会议,为不断改进实验室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3结束语
质量监督意义重大,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验室不断改进、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充分有效地实施实验室监督,可以确保实验室检测、校准工作人员的能力满足要求并不断提高,确保由这些人员提供的检测、校准结果准确、可靠,而且也将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降低实验室的风险和运作成本。
参考文献:
[1] 张丹,闫道广,李莉. 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工作[J]. 中国计量, 2009, (7):47-48 .
关键词:内审;管理评审;区别;实施
检测实验室为了保证检测报告满足客户的要求,在遵循GB/T15481-2000标准的基础上,把实验室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职责、质量活动过程和各类资源、信息等进行协调整体优化,形成有机整体,构成与其工作范围、工作类型、工作量相适应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实验室要开展内审、管理评审工作,对质量体系诸要素进行审查、对质量体系是否完善和持续有效、能否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是否适应实验室内外的各种变化进行检查。实验室定期和经常性开展内审、管理评审工作,有利于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和不断改进,是实验室建立动态的质量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明确规定,实验室在提出认可申请时,其质量体系应经过正式有效运行3个月以上,且进行了完整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申请方的运作处于稳定运行状态,方可予以正式受理。
1 内审的基本概念及实施
1.1 定义
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简称内审,它能动态显示质量体系的运行状况,是实验室自我审核、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是保证质量体系更加有效运作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验室通向管理评审和现场评审的重要环节。
1.2 内审的目的、范围和依据
内审的目的是验证实验室所制定的质量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和适合性,通过自我诊断的方式来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解决问题、防止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增强体系自身的免疫力和适应性,使质量体系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处于动态更新之中,保持持续的有效性。目的不明确,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使该发现的问题没及时发现、解决。
内审的范围即质量体系覆盖的范围及其承诺和实施的范围,一般以实验室部门、场所、过程等来表示。内审时要主次分明,抓重点、难点问题出现集中及频繁的部门展开工作,要围绕与质量有直接关联的部门和要素进行。
内审的依据是根据ISO/IEC17025:1999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这是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和动态完善的强制性指令,是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的法规。
1.3 内审的实施
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内审计划和检查表。成立内审小组,明确分工,相互协助。开好首末会议。首次会议是实施内审工作的开端,是审核组全体成员与受审方有关人员共同参加的会议。内审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实验室人员对内审工作的认识、理解和相互配合支持的程度。所以要利用首次会议统一思想,详细陈述内审目的、范围及依据,澄清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审核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的各自任务。内审组与被审核部门之间应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友好、和谐的协作关系。末次会议的召开就意味着内审工作的结束,但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的纠正工作,要通过跟踪验证来完成。因此,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把内审员和相关人员集中起来,通报内审情况,做好纠正措施的落实和跟踪验证工作。
2 管理评审的基本概念及实施
2.1 定义
管理评审是“由最高管者就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价”。它是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的有计划的、有规则的、系统的评价。所谓适宜性是指质量体系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质量体系是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下建立的,而实验室的内、外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质量体系应随着这些变化有所改进,不断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充分性是指质量体系满足市场、顾客潜在的和未来的需求和期望的足够的能力;也可以指质量体系各过程的充分展开。有效性是指质量体系的运行结果达到所设定质量目标的程度,同时也要考虑运行的结果与所利用资源之间的关系,确保质量体系的经济性。
2.2 管理评审的实施
GB/T15481-2000规定,实验室的执行管理层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和检测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动或改进。管理评审的典型周期为12个月。
2.2.1 制定管理评审计划
管理评审计划一般应包括:评审目的、评审组成员、评审时间及评审内容。其中评审内容包括:评价在过去一年实验室所取得的业绩是否达到、完成或超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要求;评审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一年来管理和监督的状况,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最近内审的结果表明实验室的质量体系运行是否受控,是否有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情况如何;外部评审结论及整改要求应采取的措施;分析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分析实验室工作量和工作类型是否有较大的变化,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来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分析人力资源的充分性及员工培训的状况;分析客户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发现实验室存在的欠缺;分析客户的抱怨,提出改进措施等等。
2.2.2 具体实施
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实验室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质量负责人汇报前一段质量体系运行和检测工作情况,各有关部门负责人按评审内容分工要求做专项或书面报告;与会人员讨论、研究、核实、分析,最后由最高管理者对质量体系现状的适宜性与有效性、充分性做出结论和决议;办公室负责管理评审记录。
2.2.3 管理评审报告
质量负责人应根据管理评审记录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评审概况;对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及效果的综合评价;分析质量体系成在的问题和原因;关于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决定及要求;管理评审的结论包括质量体系各要素的审核结果、质量体系达到质量目标的整体效果及对质量体系随着新技术、质量概念、社会要求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进行修改的建议等。
3 管理评审与内审的区别
3.1 目的不同:内审是确定质量活动及其结果的符合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是就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价。
3.2 依据不同:内审的依据是质量体系标准和质量体系文件;管理评审的依据是受益者的需要和期望,通常在体系内审的基础上进行。
3.3 层次不同:内审控制质量活动及其结果符合方针目标要求,属战术性控制;管理评审控制方针、目标本身的正确性,属战略性控制。
3.4 结果不同:内审的结果通常是纠正不符合项,使体系更有效运行;管理评审的结果通常是:改进质量体系,修订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
3.5 执行者不同:内审由与被审核领域无直接责任的人员参加;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进行。
3.6 工作地点不同:内审是在实验室工作现场完成;管理评审是在办公室内进行。
4 结语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追求完美是21世纪永恒的主题,而内审、管理评审正是检测实验室确保其质量体系正确有效运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ISO/IEC17025:1999GeneralRequirementsfortheCompetenceofTestingandCalibrationLaboratories
[2]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关键词 化学 实验室 管理
初中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加强化学实验室的管理,才能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发挥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初中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呢?
一、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服务质量
优化实验室管理,就要努力提高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把过去的管理职责改为服务、指导、管理职责。在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严格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和进出实验室制度,形成开放式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让学生有机会将在家中难以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在实验室的有利条件配合下完成,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转变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质量。那种只保管仪器、药品,照方抓药的工作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员不能仅仅做个实验仪器、药品保管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验能力。实验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应把精力投入到实验研究上。攻克难点实验、研修实验教材、创新实验方法、充分发挥网络学习优势,收集最新实验改进和仪器改进资料,并应用到教学工作之中。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在实验室的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甚至关乎实验教学的成败。实验室各项准备工作必须走在教学前面,这就要求实验员熟悉教材、熟悉进度、熟悉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与任课教师及时沟通交流,懂得需要改进的实验仪器,需要创新的实验方法,为教学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优化实验教学的管理
实验室的建设,仪器的配备和管理都是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实验教学的管理是落脚点、是重头戏,必须深入细致的抓,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来。由于实验教学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涉及面广,难度较大。
⑴、及时制订好分组实验计划。
凡事都应有一个计划,有了计划就有了一个目标,有利于分步实施。为提高分组实验计划的可行性,要求教师根据一学期的教学计划认真排出每一实验的周次。分组实验计划最好在开学一周内完成。
⑵、实验准备。
无论是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接到任课教师的通知单后,先准备仪器和药品,再进行预演,出现问题及时找原因,掉换试剂或仪器,效果不理想时改用别的办法再试验,直到成功。实验改进后及时记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办法,并将改进及时告诉任课教师。
(3)、实验管理。
a. 药品管理。
及时配制演示试剂,更改不能用试剂,根据实验教学需要新配尚无的试剂。留心演示实验准备和预演过程中存在的药品质量问题及时记录,向仪器站反应供来年再购时向采购单位提意见加以改进。
b、改进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成功率和可见度。
根据任课教师对准备的演示实验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结合自己预演时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加以改进。把好的效果和失败的教训记录下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因为有的实验需要多次,甚至多年的反复研究(例如:木炭还原氧化铜、晶体的制备等实验就分别花去了十年和三年的时间),才能获得较理想的效果。象较明显。
三、抓好常规管理,强化安全管理措施
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1)、实验室常规管理:①实验通知制度;②实验准备制度;③实验登记制度;④仪器维修、保养制度;⑤仪器、药品保管制度;⑥实验教研制度;⑦实验室开放制度;
2)、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仪器、药品无论在存放或使用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安全防护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和国家财产安全。
建立《常用化学药品管理制度》;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应该熟悉各种药品的性状,懂得各种药品的管理和使用知识。必须制定并严格遵守《常用化学药品管理制度》,严防中毒、火灾
、腐蚀、爆炸等重大事故发生。
拟定《化学实验室常见事故处理办法》;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实验室常见事故处理办法,在仪器和药品储存、使用过程严防各种烧伤、灼伤、割伤、中毒、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四、规范行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走进实验室就想动手实验。为爱护学生的强烈学习热情,保持其的学习欲望,我们必须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在实验期间还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让他们在安全、科学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为此我们对学生首先进行了规范科学的管理和要求:在学生未进实验室前,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编号、固定坐位。出现问题便于追查,所用仪器药品都固定到人,每组选一个责任性强、有能力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取用药品、拿取仪器,清洗桌面,对丢失、损坏的仪器及时查清、药品的消耗向老师报告,以确保下次实验顺利进行,保证了实验课的质量。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
五、加强卫生管理
实验室卫生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的好坏,影响到上级领导对学校的印象。教师在组织学生认真打扫的基础上,自己要多检查、多动手。农村风沙多,窗帘要挂严,下边用石条压住,橱子上方用报纸盖住,遮挡灰尘,便于打扫。地面要常洒水,冬季下雪用雪来清扫效果非常好。不常用仪器要装箱或倒放在橱内,用过的仪器要及时清洗。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标准化和标准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技术往来的准则和竞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对检测实验室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实验室标准化管理,从而提高检测工作的速度、精度,是促进实验室发展的重要保证。
1 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特点及意义
为保证出具的数据科学、准确、有效,检测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检验过程进行规范。GB/T 27025-2008/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我国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的现行有效版本。它是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综合吸取了如ISO 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理念基础上,2005年新推荐使用的质量管理准则。它规定了实验室进行检测和(或)校准能力(包括抽样能力)的通用要求,主要内容分为两大类,即管理要求15个要素和技术要求10个要素。这个标准有个重要特点是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有多个要素对发现并纠正偏离质量方针,改进质量管理,完善提高质量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并且通过这样工作使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得以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且不断自我完善。
实验室认可对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意义重大,它将有利于实验室的公正性。实验室认可是确定实验室从事特定类型检测和校准技术与能力的一种方式,认可实验室带有认可机构标识和认可编号的检验报告表明其认可地位。缘于ISO/IEC 17025:2005标准这一统一、互认的认可标准,各国认可机构也对彼此的认可予以承认,如我国的CNAS可以使实验室结果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互认,从而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一次检测、全球互认”的设想,为企业走出国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因此,基于标准化管理的实验室认可在国际上被视为检测实验室技术能力的可靠表征,在很多行业,检验报告须有通过认可的实验室来出具。
2 检测实验室建设新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检测实验室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对检测实验室的工作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简要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检得了”:实验室要适应当地经济特别是特色工业的发展需要和要求。
(2)“检得出”:实验室要保证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确保提供检测数据科学有效。
(3)“检得准”: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要规范、准确,且应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
(4)“检得快”:实验室要进一步提高检测的速度和工作效率。
(5)“被认可”:实验室规范和完善管理工作,借助国家实验室认可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检验能力被社会认可。
3 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检测实验室新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对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3.1 强化标准动态管理
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应有齐全、有效的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抽样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必须是现行有效版本。在管理中要动态跟踪相应标准的更新,强化标准的控制,有专人定期对在用标准进行有效性检查,确保使用标准现行和有效。
3.2 确保量值设备溯源有效性
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校准的计划和程序,对用于检测和(或)校准的所有设备(包括对检测、校准和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辅助测量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进行校准,确保量值设备溯源有效性。
3.3 提高实验室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有效性
内部评审要依据标准进行全要素的检查,对于不符合项的审核结果要制定纠错措施并跟踪落实。管理评审是实验室最高管理者组织的针对质量体系各个方面的全面的评审,要以评审为了服务客户的这一中心思想,注重实效,着重解决体系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需要最高管理者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改进优化体系,提高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目的。
3.4 做好方法之间、实验室之间比对和能力验证
标准化管理的目的为了得到科学准确的数据。在GB/T 27025-2008标准中对能力验证有具体要求,能力验证的良好结果是对实验室检验能力的有力支持证据。从分析检测工作应有的科学态度来说,方法之间、实验室之间比对和能力验证都是最基本、最有效消除偏差的手段,有利于纠正或证明本实验室的检测数据结果,对分析结果起到校准和复核作用。实验室应积极主动地参加CNAS和各行业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
3.5 全过程的质量监督
实验室应严格遵守《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配备检验人员10%左右的、具有一定技术经历、工作资历和素质的质量监督人员,对实验室检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质量监督不仅要监督有没有“不符合”,而且还要对已发现的存在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同时,对于合格的方面也应积极寻求改进的机会,以而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公正。
3.6 推进不确定度的运用
不确定度是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的一项必要内容。有的检测项目评定不确定度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不确定度的评定也是一项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经过实验、推导和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地评定检测项目对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和评定,专家研究的评定方法可以参考和借鉴。在 ISO/IEC17025:1999标准中规定如果客户提出要求时,实验室应当对检验结果给出不确定度,并且要求质量体系中需要建立评定不确定度的方法。不确定度给出是对检测数据进行比较科学的完善表达,同时也在某种程度对检测机构进行了责任保护。
3.7 搞好培训
通过全员培训让实验室全体人员了解、熟悉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从而在工作中能认真贯彻。在此基础上对检测人员着重在新标准、新项目、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以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8 以信息化带动标准化
随着科研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技术也从手工分析发展到仪器分析,检验项目大量增加,对数据的准确性和报出时间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数据处理量急速增加,使用计算机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实验室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优化实验室的业务流程,通过信息网络将实验室的分析仪器连起来,实现检验数据网络化共享、自动化计算、无纸化记录与办公。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填补标准化管理上的“漏洞”,可以探索把信息技术、仪器技术、分析技术与实验室管理体系结合起来的新型管理模式,以提高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4 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检测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和全新的要求,如何大力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和提高自身管理和技术水平,将是检测实验室能否立足未来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先决条件。实验室标准化管理者要深刻领会GB/T 27025-2008标准的内涵,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将标准化作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推进剂,促进并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逐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G].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