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版地理八年级知识点

版地理八年级知识点

时间:2023-01-06 20:3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版地理八年级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版地理八年级知识点

第1篇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11.中国的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1)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大的东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临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的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4.中国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3°N)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14个陆上邻国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5.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6.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

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广东省。

中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西藏自治区。

中国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最西端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省、海南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各省市轮廓图及省会城市所在位置请参见课本图1,7)

7、我国总人口为13.41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国策:计划生育)。

8、我国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数最多(约1600万人)。

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我国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9个,分别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

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0、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求:少生、优生、晚婚、晚育。

11、人口增长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人均粮食、布匹减少,医院就医困难,给国家、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我国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少。

1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

(2)社会经济方面: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

(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1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民族,称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14、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15、汉族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6、少数民族风情:(

蒙古 )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 )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 )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 )族的长鼓舞等。

17、个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杂居”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繁荣;

“小聚居”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文化传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2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一、二、三。

(课本图2.2,图2.3)

2、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5、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黄河流经省份共有8个(自西向东):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最终流入渤海。

6、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

它是我国最长、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中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就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宜昌市。

长江流经的省份(自西向东):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最终流入东海。

7、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8、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省。

9、中国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江西省)。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达木盆地(青海)、准噶尔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3、中国各大山脉走向课本图P26图2.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3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

(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

(石油、矿产资源等)

3、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

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5、土地国家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6、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7、海洋水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淡水资源仅占2.5%。

在地球全部的淡水资源中,只有0.3%人类可直接使用。冰川、深层地下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98%。其中大部分淡水资源分布在冰川及两级地区。

8、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济津工程)。(我国降水量800mm分界线和一月份0℃等温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

9、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4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3、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4、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全长19千米,1984年建成。

5、主要铁路干线分布。

参见课本P91图4.6。

几个重要城市:

北京(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京广线、京包线、京通线起点)。

兰州(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西线交汇处)。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交汇处)。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交汇处)。

株洲(浙赣线、京广线交汇处)。

南昌(浙赣线、京九线交汇处)。

上海(京沪线、沪杭线交汇处)。

6、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通常使用航空运输。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多采用铁路运输(沿海沿河城市也可使用海上运输或河道运输)。

7、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稻北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8、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9、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10、轻重工业区别:轻工业主要为生产日用品、玩具、文教用品等,重工业主要为加工工业、资源开采及冶炼、机械制造、农药化肥、修理工业等产业。

11、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区(主要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本溪、辽阳、抚顺,是我国的一个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矿、石油、铁。(重工业)

京津唐工业区(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唐山)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铁矿石。(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工业区(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无锡)。

珠三角工业区(主要城市有广州、深圳、中山、珠海)(轻工业)。

12、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1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14、中国第一个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

学好初中地理的方法1、要熟悉地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

要想了解所学地理知识,必须要从基本概念入手,如果什么是地势、什么是地形都弄不清楚,又怎么能了解后续所讲的知识呢?因此,弄清概念,才能学好地理。

2、理清知识脉络

其实,地理难就难在不同地方的气候、环境、人文都不一样,需要同学们区别对待;而这也恰恰是地理简单的一面,只要我们理清地理要素有哪些,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能理清知识脉络,进而形成知识网。

3、学会归纳总结

①找出知识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第2篇

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和综合复习,圆满完成生地会考任务。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

第三章陆疆万里行

第四章黄河万里行

第五章长江万里行

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根据课标要求和潍坊市《2011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的规定,重点是掌握北京、辽宁、山东、上海、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新疆、西藏、云南十二个省级行政的地理概况,其它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作为选学内容加以了解即可。

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本章内容主要是概述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情况,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内容以了解为主,重点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数据。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这三个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辩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

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20__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领悟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习。

3、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习和试题训练,为学生的生地会考取优异的成绩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切实搞好单元测试,分册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5、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6、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7、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共分五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内,一共有34个。其中,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得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香港和澳门是刚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在我国各省级区域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它们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那里自然条件优越,极具人才优势,经济发展更是独占第一;再如云南的西双版纳,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典型的热带植物王国。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如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等,它们风格迥异,又各具特色。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下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

三、学生基本情况。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8、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六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2-3

复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4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25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26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27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28

复习29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面向海洋的开发区-珠江三角洲210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211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21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213

复习114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115

期末总复习615~17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4本学期开学之日已是3月9日,所以算来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再去掉五一假期、清明节假期,屈指算来,八年级距离地理中考的时间也就13周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高效复习完地理四册书的内容,确实需要精心计划,合理安排。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什么测试题,都遵循课本知识,只要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夯实了,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了。没有厚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读图、识图、用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下面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以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内容

第一周地球和地图

第二周陆地和海洋—世界气候-发展与合作

第三周亚洲-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

第四周东半球国家地区—极地地区

第五周中国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灾害

第六周中国的自然资源-工业

第七周中国的地理差异-北京

第八周南方地区—中国在世界中

第九周综合练习模拟测试

第十周二轮复习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第十一周世界地理复习

第十二周中国地理复习

第十三周练兵备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5一、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时间从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三周时间

考试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科目的试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地理也不例外。因此本轮复习以书本为主,紧扣《课标》,狠抓地理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要注意地图的复习,要求学生把教材中重要的地图、地理图片装进大脑,记在心中。考虑到现在会考地图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的记忆,还要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理解记忆,做到地图与知识点两者之间的转化非常娴熟,切实提高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间从六月上旬至六月下旬两周时间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地理概念记忆更清晰,地理现象理解更透彻,阅图填图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复习。本轮复习主要以分析、理解、综合、提高为根本目的。通过精选近年来全国各地会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时间从七月上旬至会考前夕一周时间

本轮复习主要是组织模拟考试,进行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模拟考试对学生进行考前培训,向学生传授中考临场作答技巧和作答注意事项,并进行迎考心理辅导,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考气氛,进行中考状态,避免在中考作答时出乱子。

二、注意事项

1.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要抓好学生背书、背图、背知识点。

其次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整合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并穿插相关的考试试题加以巩固提高。注重课后对学生的检查督促,提高复习的效率。

2.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要加强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作答的准确性。

第3篇

关键词:中考;复习策略;地理学科

中考既是学业毕业考试,也与高考一样是选拔性考试。从某种意义而言,中考比高考是更为重要的考试。作为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深深知道地理、生物等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地理无时不在,日常生活、外出旅游、投资做生意等更是离不开地理。为了保证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学质量,本县把地理、生物课程列入中考科目,各以50分分值计入学生中考总分。由于课程设置原因,这两门课程在八年级就已结业,到九年级学校还须安排一定课时进行复习,大大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任务,还影响到九年级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本县的地理、生物中考就安排在八年级结业时进行,一方面可保证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减轻学生在九年级的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压力。这种变化需要广大地理、生物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复习策略,面对内容多、课时紧、任务重,如何利用有限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为在有限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复习,教师应提前考虑各种因素,把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精确到天,精确到每一节课。复习一般而言包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于4~5月中旬,主要立足每年《丰都县地理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从近年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看,命题覆盖面广,考试范围以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2012)上下册、八年级(2013)上下册内容为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三章第三节俄罗斯,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七章联系与差异;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试题凸现灵活性,与社会和时政及生活相结合。但无论试题如何灵活,呈现方式如何新颖,试题始终不能脱离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考查。

例如,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动植物王国”,其原因是: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B.云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云南省位于热带 D.云南的少数民族多

这一题涉及多个方面,但展示云南位于横断山区,各种不同气候类型集聚于此,再加之位于高原地区,所以该地区气候纷繁复杂――突显中国气候复杂这一显著特点,抓住这个特点,任何变化都不离主题。这一阶段复习主要严格紧扣考试标准规定范围,以《考试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记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强化专题

这一阶段于5~6月上旬,梳理知识体系,讲练结合。打破4册课本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以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重点落实以下专题进行复习:地球;天气和气候;大洲;世界地区差异;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区域差异。

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开放性题目训练) 。地理学科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做练习时切忌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深入,下笔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地理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及方法。

3.第三阶段:精准训练

这一阶段于6月上旬至考试之前,重点从基础考点――需要学生背诵内容、地图专项能力、答题技巧三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教授可自己命几套地理中考复习模拟试题进行基础知识点实战强化训练,试题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可带领学生做读图专题训练。因为近年地理考试别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能力,重点突出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中国山脉图、中国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河流图、铁路交通图等方面的练习。可综合练习,演练完整的中考模拟题,从学生答题技巧、心里应对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二、关注重点内容落实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中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知识容量偏大,每周2节课,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必须高效利用有限课堂进行复习,让每一节地理复习课学生都学有所获。复习过程中应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评”。

1.讲清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地理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考试中,许多学生极易将相近或相邻的概念混淆一起(如山地与山区: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还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仅仅进行想当然的直观理解,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有些学生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或者反之,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相邻及相近的概念集中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地位极其重要,须有针对性地补充这些概念,否则将会形成一系列的难点。

2.讲透基本原理

地理原理在初中教材中只有概括性、描述性地零碎涉及,学生分散接受这些原理,学习效果可能较差。为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些原理整合归纳,向学生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练”,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where,why)。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进行分析的起点。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它区位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些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强调经济体是在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即强调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区位选择的背景或区位选择的情景设计,或者思考人们面临什么情景的区位选择,均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理。

3.讲明读图要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学科必考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专题图形式进行学法指导。首先,仔细审题。要从试卷中呈现的地图加以定位。细读图下说明,了解属哪类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等。再对照教材和图册资料查找相应信息,再次认真读图。

例如,地形图包括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前者在平时学习中常见,学生会依据颜色、高度表和图例进行判读。而地形剖面图较陌生,教师则需在讲清概念后,训练学生能将这两种地形图有机结合分析。对于地图,老师可以适当缩小范围以减小他们的学习压力。

三、强化地理复习效果

1.知识升华为规律和技巧

地理复习不要只满足于复习知识点,而是一定要将知识点升华为规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理要素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例如,复习整个初中地理最难的知识点经纬网时,一开始复习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后利用幻灯片带领学生找出度数变化规律,总结出类似“横纬竖经”,“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向东递增是东经,向西递增是西经”这样的规律,最后通过几个例题巩固地理规律,学生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又如,复习利用等高线判断山地不同部位时,难点是山脊和山谷的判断,除复习山脊和山谷等特点外,可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等高线上海拔数值的递变情况,总结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并加强练习巩固,这样可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2.灵活运用区域比较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区域地理分值最高,包括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区域众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用区域比较法可化繁为简。例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时,可利用区域比较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用图片和表格把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呈现,学生则一目了然,容易记住。还可以用区域比较复习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条件:北方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所以在辽中南地区适合发展重工业;京津唐地区资源丰富而发展综合性工业;长三角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则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南方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所以在珠三角地区适合轻工业发展等。教师不仅在复习课上多用区域比较法,还应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时常用。

3.掌握特殊记忆方法

第4篇

课型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15-02

自2004年3月玉林市玉州区引进EEPO教学方式以来,在学校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笔者将EEPO教学理念大胆地运用到现实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平台互动式的探索较多,使用也较多。十来年坚持使用下来,课堂教学不断得到优化,教学效率也稳步提高。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探讨,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弄清授课的关键项

教师运用平台互动式课型必须弄清授课的关键项。关键项也称关键要素,即本课的教学目标。这目标可以是基础知识,也可以是能力培养,当然还可以是思维拓展。如何在平台互动式教学中多途径地寻找关键项呢?这就需要教师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们团队中的一位老师上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陌上桑》时,以“人物描写方式”作为关键项来处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们团队经过共同分析,认为以“心理美”作为本课关键项会更加好。

关键项要设置得出彩,教师就要将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使所建的平台突出而不单一,活泼而不紊乱。如讲诗歌时,教师可运用“三美”(建筑美、音乐美、图画美)对意象、意境进行多角度分析,教学生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从而由直观的审美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符号分析;讲散文时,对于写景状物,教师可运用绘画中的“粗细线条”“写意”“泼墨”等术语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写法分析;又如训练朗读时,教师可运用五线谱知识培养学生充满情感、乐感的诵读习惯,从而增强学生语感;讲游记文体时,教师可利用旅游地图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等。例如,笔者在执教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组歌两首》时,通过看图、学歌、模拟军事演习等方式,很好地融合了政治、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抓住“理解路线及意义”这一关键要素不放松,进行知识的落实与巩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抓准授课的关键项,紧紧围绕授课目标展开教学,课堂教学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二、一节课中的平台设置

在运用平台互动式课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标准性平台的认识似乎比较模糊,对如何设置平台没能很好地理解透彻。尤其是刚毕业的老师,这也想抓,那也怕丢,结果就设置了5―7个甚至更多的平台。一节课下来,设置多少个平台为宜呢?笔者认为,一节课所创设的平台,应当是教师指导学生去构建的。教师自己首先应对教材有整体的认识,并对教材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再去指导学生。一般而言,一节课设置2~3个平台就可以了,一般不超过4个,1个似乎太单一,虽然有很多种途径去实现,可总略显单调。当然,在毕业班专题复习时也可只设一个平台,有的放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七、八年级可设2~3个平台,这样既避免了单一,又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使得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当然,每个学科都各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构建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

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学习方式。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课堂学习方式,努力营造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氛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必须成为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师生才会成为朋友。这种“求学”的境界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仅仅要从“宏观”着手,还要在“细节”上花心思,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有感触,笔者在执教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一课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们互问互答、互考互评、自选自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四、多要素的交互使用

在平台互动式课堂中,各要素的组合与交替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平台与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并很好地使用。正如系统论所认为的: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我们必须把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始终关注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对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和优化处理,以得到整体功能的优化。

那么教师如何合理运用各要素呢?例如,以“说”为主,以“听”和“写”为辅,以古诗词为例,就背诵而言,笔者采取每天背诵一首诗的方式,先让学生进行诵读,再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彼此倾听、交流,然后将古诗词默写出来,有时还会让学生将所背诵的古诗词佳句运用到作文中,争取更大的突破。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又如,以“想”为主,“动”和“静”为辅,在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永久的悔》教学中,笔者以“想”这个要素为主,让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使学生把握情感、领悟情感、升华情感。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朗读、品味、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注重让学生明白,本文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为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的情感,进而让学生领悟到:能打动人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好文章源于生活中真情实感的流露,源于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大纲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如何让学生善思、会想呢?刘正国先生说:“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必须让学生在体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在学生学会思考的前提下,动静的转换便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5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初中现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由之前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名而来的。此次更名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法治教育专册,即《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本册书旨在向学生普及宪法知识,增进学生对于我国宪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该如何备课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基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围绕该主题进行论述,希冀抛砖引玉。

一、教师该如何备课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需要有一桶水。这是关于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和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量的较为形象的说法。该说法旨在说明具备一定的知识量是教师把课上好的基础。《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所载知识是新增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门课,教师需要在既有知识结构中增加与宪法相关的知识,在备课阶段尽可能广地扩展与我国宪法有关的知识视野,尽可能多地增加与法律相关的知识积累。为此,笔者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备课的:

第一,梳理教材知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均以我国宪法为主题,第一单元是总体介绍我国宪法,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与我国宪法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应,第四单元是粗略地介绍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内容的法治精神。以第三课(公民权利)为例,这一课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和“依法行使权利”两个框题。其中,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依法行使权利”框题包括“行使权力有界限”和“维护权力守程序”两个方面。教师可以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较为直观地呈现这一课的整体内容。

第二,熟读宪法文本。我国宪法由五个部分组成,共计一百四十三条。教师应当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挖掘教材所载知识点的宪法文本依据。如教师应当通过熟读宪法文本,将第三课(公民权利)第一框题(公民基本权利)所述各项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挖掘出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依据是第三十四条,政治自由的依据是第三十五条,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依据是第三十七条,物质帮助权的依据是第四十五条,等等。

第三,阅读宪法教科书。为了深化对于我国宪法的理解,教师可以读一读张千帆教授写的《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焦洪昌主编的《宪法学》以及张千帆主编的《宪法》。这三本书是法学本科专业的教科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宪法学理论素养。

二、教师该如何上课

由于八年级下半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均与宪法有关,因此教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配合课堂教学。在上課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方式授课。宪法知识本身是较为枯燥的,宪法涉及的一些内容让八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里的“民主集中制”就是一个十分复杂且理论性较强的政治学概念。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所载内容从“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学生仍然无法切实地理解这个概念且会影响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应当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这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新课程改革 科学导入方法

教育学家说: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学活动中的热身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是承上启下和温故知新的必然途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技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新课,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都有兴趣学习新课。根据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中激趣导入重要环节的要求,我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下面结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一些尝试,谈谈感受。

一、利用多媒体导入法

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及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听的动感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源,搜索图片、录像和音频等,能够达到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效果。对新课进行简短的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关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教学仁爱版七年级上册Unit3 Topic3 Section A时,我利用多媒体呈现一系列食品和饮料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后马上激动起来,讨论喜欢的食物,由此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又如:教学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3 Topic2 Section A “What Sweet Music!”时,农村中学学生对音乐了解甚少,因此我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频,并让学生猜猜这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谈论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背景式导入法

教无趣,则不乐学。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一些有背景材料的课文,我们可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有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以介绍人物、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真实的语境中,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开拓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等,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如:在教学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7 Topic2 Section A时,我先介绍有关三明治、黑面包、印度咖喱、寿司等食物的来源及材料,这样学生对这些食物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产生兴趣,然后鼓励他们进一步了解这些食物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温习旧知识导入法

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开课时,引导学生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温习旧知识导入法既不会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到陌生,又能将新知识迅速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如:在教学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2 Topic1 Section B时,我先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复习上节所学的“What’s wrong with you?”句型,再通过这一句型引出“What’s wrong with Bruce?”的新句型,这样既能巩固旧知识,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充满自信。

四、游戏导入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因为它适合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利用游戏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了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他们学习使用英语的信心。在教授过程中,导入可以用游戏竞赛的方式开始。如:在教学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7 Topic2 Section A时,我让学生表演自己擅长的节目,并让其他学生用含有can的句子描述,正确的学生表演下一个节目。这样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就不会感到困难、棘手,同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预习提问导入法

预习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准备。良好的预习不但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导入法可以激活学生对某一话题的文化人文等背景知识,为顺利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特别是让学生明确几个关键点,然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教学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6 Topic3 Section A时,我运用了预习导入法。首先布置学生预习介词及介词短语,然后布置学生讨论有关问路的句型。上课时,我们通过小组表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故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回忆,更好地为引入新授课题服务。

课堂导入法的设计是灵活自如、不拘一格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并根据新的语言材料的特点进行导入。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导入方法。在教学中,如恰当地使用课堂导入法,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审美能力 探究性学习 地方课程 渗透 寓教于乐

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对内容的改革,更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的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根据《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根据我进行课改的经验,美术课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把时间机会留给学生

《标准》提出美术课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求异同;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彻底地改变以前注入式的满堂灌程式。例如,在欣赏《步辇图》(中国画-唐代-阎立本,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P.5)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有关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成公主进藏联姻的历史事实,使同学们在“贞观之治”的社会环境中感悟人物形象的美。

二、设置情景,诱导创新

美术课教学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感情;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绘画的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学习《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时,我以电视剧《滇西往事》中有关惠通桥的故事情节发展,来让学生感悟桥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增强文化含量,树立文化价值观

《标准》中提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已从早期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社会作用的认识。因此,根据这一要求,在讲授《心灵的关爱》(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这一课时,我以刚刚发生在汶川的“5.12”地震为事例,让学生通过“我为灾区献爱心”为主题的招贴画制作活动,使学生关爱生命,关注民生,培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转变观念,让学生唱主角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彻底的转变观念,加强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如,在学习《远古的呼唤》(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时,我积极参与学生分组而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活动中,用“滑稽”的动作,巧妙的“对白”,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又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寓教于乐的气氛中轻松愉悦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

美术学科是一门庞大的学科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与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如:在欣赏《山村小店》(油画-朱毅勇-现代,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P.3)时,首先让学生通过了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一段特有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生活环境等知识点问题,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同学们来欣赏不同的“背影”姿态,从而感悟那“过去的日子”中所表现出人物形象的精神美和作者情感的“再现”美。

六、“请进来”

这里的“请进来”,并不是真正地把教育家、艺术家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而是学生通过观看名家的“光盘”,观看名家绘画的全过程,从而增强了学生对造型的感受能力和绘画水平,鼓舞的学生大胆尝试的精神,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观能动性。

七、“走出去”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让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描绘、感受与体验、造型与表现的一系列手段,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和表现欲,如:在学习《光影的交响》《多彩的风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8课)时,我依王家山冬季来的比较早这一特点,及时调换课时安排而提前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对校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学生对学校的爱。

八、运用地方课程,丰富课堂内容

我国蕴藏着丰厚的地方课程资源,涵盖了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艺术的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把地方课程能够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将会使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以当地的“黄河奇石”为课题,从欣赏、评述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欣赏黄河彩石的同时来感悟黄河精神,感悟做人的哲理;在八年级下册《大提琴》一课中,以“煤海情”为课题,让学生通过对煤的感受和联想,联系自己周围的人(矿工―父亲)和事(矿山生活),感悟煤矿工人劳动的艰辛和环境的艰苦,并运用抽象的绘画语言,表达对煤矿工人、对矿山的爱。

第8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竞赛机制;教学资源;网络搜索;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97-01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因为每个班的学生虽然年龄、智力发展水平相当,但在这些共性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生的特殊性,并且能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兼顾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一、开展合作学习,兼顾学生的差异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一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划分不是简单遵循就近原则,而是保证每个小组都有几个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习能力弱一些的、性格外向的、性格内向的、回答问题积极的、不怎么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为防止学习能力强的、爱表现的同学独当一面,学习能力弱的、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不积极,我安排了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比如,每一组都选一位组长,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组长负责活动统筹,记录员负责把组员的观点记录下来,汇报员负责把小组的探讨结果展示给大家。而且我要求每位组员都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汇报员由组内成员轮流做,这样就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引入竞赛机制,兼顾男女生性格差异

在地理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男生回答问题比较积极,而女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很少。这并不是说女生就不会,就不如男生,只是男生的个性比较张扬,爱表现,女生的个性比较内敛罢了。怎么能让女生也积极、主动起来回答问题呢?我根据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引入了男女生竞赛机制――男女生PK,比一比、赛一赛,看看是男生厉害还是女生厉害。而且我总是先让男生参加比赛,当男生表现很好时就给他们鼓励性评价并且加分,然后再让女生参加比赛。女生在“要比男生强”的心理下,也会积极表现,拧成一股绳,不甘示弱。比如,我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国的地形”时,把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每一组派几名代表到前面黑板上贴出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的名称。男生组精挑细选了几个学生代表,完成得非常棒;女生组也很积极,而且抱着“一定要比男生强”的信念,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告诉我们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教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很多时候我们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优选教学资源,兼顾学生的兴趣差异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学科、不喜欢的学科,喜欢的学习内容、不喜欢的学习内容,那怎么能让学生都喜欢地理学科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优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以减小这种差异。比如,我会引入时事新闻、诗词、地理小故事、顺口溜等素材,创设和生活有关的地理情境。

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山脉时,我之前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画出山脉的走向: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最后请小组代表到屏幕上指图加以说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好。后来我就反思: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于是,我编了个有关山脉的神话小故事帮助学生记忆,学生们笑声不断。紧接着,我让学生解释屏幕上画圈的字词。这样,学生在解释的时候,就对祖国的大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不喜欢本学科的学生,教师就要想办法挖掘生活资源,采用多种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搜索网络资源,兼顾学生的知识储备差异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的面很广。在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有的学生针对某个景点、某个知识点高谈阔论,而有的学生却不知道,只是在一旁倾听,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旅游、喜欢看书,他的经历多,自然就懂得多。而有的学生由于个人喜好问题,地理知识面窄,自然知道的就少。面对这种情况,我想了个妙招。比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家和景点”等内容时,我就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国家和景点,然后到网上搜索资料,最后请他们到课堂上介绍。这样不仅让他们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信心,有效地兼顾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差异。这就告诉我们,信息检索技术也可以引用到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9篇

关键词:Web;交互;电子图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87

一、前言

根据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学习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使用传统的纸质图书和目前的电子图书,只能是学生对书中内容的单一阅读过程,无法很好地实现学生和图书之间的交互,这也就使得学习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受到了制约。

本文依据构建主义教学理论,采用智能信息与网络技术,搭建了一个基于Web的交互式电子图书系统(Interactive Electronic Book System,IEBS)。使用IEBS进行阅读学习,不仅仅可以实现对书中内容的阅读,而且还能让学生通过批注、链接、观看多媒体、在线练习和疑难诊断等功能与图书进行互动,实现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与图书的交互,同时,通过异步交流和实时讨论等,还可让学生与系统其他用户之间进行交互。IEBS突破了传统的阅读模式,解决了学生与图书的“交互瓶颈”问题,能够完美地实现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构建。

二、系统结构

1. 系统构架

系统采用数据层、业务层和用户层的三层架构架模式,如图1所示。

2. 网络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基于客户机/应用程序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网络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客户端管理,显示和用户的交互;应用程序服务器包含所有的应用业务逻辑;数据库服务器包含所有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存储和检索等。客户端可以通过直接接入、局域网接入和无线通信链路接入等多种方式接入Internet,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三、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包含系统管理、图书选择、图书阅读、异步交流、实时讨论、疑难诊断和帮助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有若干功能模块构成,这些功能模块和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交互式电子图书系统。其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1. 系统管理子系统

系统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维护,初始化系统的功能集,定义系统用户,分配权限,维护角色信息,维护系统授权用户信息。记录任何用户的登录、注销、上传、下载、删除、更改和消息通知等操作日志。分为管理员用户管理和一般用户管理。

2. 图书选择子系统

图书选择子系统为用户提供选择图书的功能,让用户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所需阅读图书进行快速定位选择。

首先,系统左侧有一个可以展开的树形目录。目录结构可按照用户习惯进行多种形式的划分,如按照年级――学科――图书类型(如课本、教学参考书、习题集、练习册等)逐级展开。用户可以通过逐级展开目录迅速查找定位到所需阅读的图书。如用户需要选择阅读八年级人教版《地理》课本,可通过在树形目录选择“八年级”并展开该年级节点,然后在下一级目录选择 “地理学科”并进行展开,然后再选择“课本”并进行展开,最后选择八年级人教版《地理》课本。

其次,系统还提供按照年级、学科、图书类型、图书名称、作者、出版单位、版本、出版时间和主要内容等条件进行组合模糊查询的功能。用户可输入一定的查询条件和规则对所需阅读图书进行模糊查询。

3. 图书阅读子系统

图书阅读子系统是IEBS的主要子系统,用户通过该子系统实现对图书的交互阅读过程,该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目录管理、缩/放、阅读导航、信息定位(链接管理)、书签、查询、批注、打印、多媒体播放和习题练习等功能。

(1)目录管理

系统以目录形式管理图书,在系统的左侧,显示树形的图书目录,用户可以通过展开树形节点定位到相关章节,也可以通过全文查找功能实现章节的定位。

(2)缩/放显示

为使阅读者获得最佳的信息浏览效果,系统提供缩/放显示功能。显示方式可以是:适合窗口大小、适合屏幕宽度、实际大小和自定义缩放比例等。根据自定义缩放比例,最大可以放大到实际大小的16倍,这在阅读图形时是非常有用的。

(3)历史跟踪

按时间自动跟踪记录阅读者的浏览历史,并使阅读者可以前后翻阅浏览历史中出现过的电子图书页面。

(4)信息定位(链接管理)

通过清晰可伸缩的树状目录结构,使阅读者能够快速定位和显示所需阅读章节。

通过超文本链接,建立关联信息之间的自动参引关系,使阅读者以聚焦的方式快速获得所需的信息。

提供同一教材内,多项教材之间的链接。包括文字之间的链接,文字与图片、多媒体之间的链接。

(5)书签

系统提供书签服务,用户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对所关注内容设置/删除书签,通过书签可进行信息快速定位。

(6)查询

针对具体的电子图书,通过全文检索的方式,快速查阅所关心的信息在图书中所处的位置,在查到后高亮显示。

(7)批注

为方便阅读者的理解和使用,对一些特殊名词、术语和关键内容采用批注的方法给予解释。同时,阅读者也可以选中所关心内容进行自我批注。

(8)打印

系统提供打印功能,用户可选择电子图书中的部分和全部页面进行打印,把电子化图书转化成纸质文档,打印成册。

(9)多媒体播放

为了使阅读者对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系统提供多媒体播放功能。让阅读者通过多媒体播放观看原理演示、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和声像资料等。同时,用户可以按照一定规则对多媒体资料进行上传/下载。

(10)习题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系统提供在线练习功能。练习完毕后提交答案,系统将对答案进行自动判定,同时向阅读者提供典型题解过程。阅读者还可将更优题解进行上传,补充习题题解库,为其他阅读者提供更优题解,实现阅读者与系统之间,不同阅读者之间的交互。

同时,针对错误答案,系统还提供典型错误分析,加深用户对错误的认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异步交流社区

异步交流社区采用BBS方式实现。用户可通过在社区内进行发贴、跟贴的方式对所关心的内容与系统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沟通。

5. 实时讨论

系统提供两种实时讨论方式,一种是点对点实时通讯,另一种是聊天室。用户通过实时讨论,实现阅读学习过程中与他人的交互,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完成学习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

用户登陆系统后,系统显示所有在线用户,每位用户均可选择与其他任一在线用户进行点对点实时通讯,对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知识点展开交流讨论。

系统还设置有实时讨论交流区,讨论区按照学科、兴趣等划分为若干聊天室。用户可根据需要进入相应的聊天室,在聊天室内就阅读和学习的内容与其他用户展开交流讨论。

6. 疑难诊断

为了解决用户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系统提供疑难诊断功能。根据各学科自身特点和教学中长期积累的经验,系统设置有疑难问题信息库,收录各学科的各种疑难知识要点、学生容易理解错误和混淆的知识点一些常见错误,同时收录有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系统有疑难问题全文搜索功能。用户可在搜索栏里输入问题进行搜索,系统将自动从数据库中搜索,并将结果逐条显示提供给用户,使用户得到满意解答。

如果数据库中没有相关问题,系统显示“无相关记录”。此时,用户可以选择将该问题提交保存至系统中,其他用户若有解答,可将解答方案进行编辑,提交保存至系统中。由此可不断丰富、完善疑难问题信息库。达到用户与系统、用户与用户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交互。

7. 帮助

为用户提供有关系统使用的帮助信息。

四、结束语

第10篇

(1)独立思考能力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并非教会学生某种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学习,必将会被高效的学习方法取而代之。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本章节中涉及到大量的相似名词,如神经节、神经中枢、周围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等,这些名词无论是从语素上讲还是从具体的含义来说,都极其相似。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就需要通过分析、比较各个名词组成和分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辅助记忆。具体的方法以的人体神经脉络图为例,或以一根有枝节的树枝进行类比。形成相应的记忆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通过模仿进行相似的独立思考,最终实现生物知识水平的提高。

(2)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而活跃的思维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识理论和结果,进而得到更深刻的体会。作为教师,有义务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探索真理的欲望,并通过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教学材料,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乳酸菌饮品、防腐方法、污水净化、甜酒制作过程等现象,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细菌和真菌在生活生产中的具体的利用都有哪些、运用了哪些原理。学生在解决教师所设置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学会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通过长期的训练加以优化,最终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

(3)逻辑梳理能力

逻辑梳理能力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适用于各个学科。通过归纳并总结类似、相反等对比关系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记忆、掌握知识。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梳理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体系和系统规律,并在学生不具备该能力之时通过示范帮助其生成相关意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通过对整章的学习,学生对人体各个器官、血管血液流通的状况有了基本的认识,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无论是对其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本章节的讲解,可以以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为主线,可以对血液以及流通所经过的器官的作用进行引申。在教学中除了通过挂图展示帮助学生总结血液运动的规律,即“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外,还应该对其进行引申,将生活的常识问题加入其中,如心脏疾病的预防,以及常识性的知识进行引申。当学生接触了此类学习方法后,印象会更为深刻,不但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而且增加了生活常识,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教师应该多设置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来提升教学水平。

(4)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科在传统教学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并非因为它本身缺乏学习的意义,而是因为生物学科较其他学科更加复杂、严谨,尤其是需要依靠大量的实验观察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升学是最大的任务;对于生物教师来说,应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带领学生、鼓励学生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条件允许、学生达到一定水平、且有教师全程监督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大胆一试,包揽实验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学生亲自设计的实验与书本或教师设定的实验不同,他们从最初的设计环节就参与进来,不仅能更明确实验目标,而且能培养其科学、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其观察、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成功,他们将从中获得莫大的成就感,并牢牢把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使失败,他们也更愿意从根源处寻找问题,有助于身心发展。生物实验并非一定要在实验室才能完成,有一些操作简单、持续时间长的生物实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轻松完成的。生物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伊始就可以带领或鼓励学生种植几株植物,从播种开始,完整地参与、记录植物的生长,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七年级上册中关于植物的知识。而当植物成长到一定阶段时,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生虫、杀虫等状态,恰巧可以与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相契合,让学生了解植物界的疾病和免疫系统,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结语

第11篇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

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

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

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

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

第12篇

现代认知心理学依据知识的不同表现方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较为明显。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而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侧重于程序性知识,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侧重于陈述性知识。我国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初中地理以星球版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侧重自然环境的学习,下册侧重世界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介绍;八年级上册侧重对中国的自然、经济、文化环境的认知,下册侧重对中国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高中地理以鲁教版教材为例,必修一主要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主;必修三以世界区域地理为主。整个中学地理课程设置逐渐由要素学习转向综合分析。从整个中学的地理教材来看,程序性知识主要集中在七年级上册和高中必修一教材,即主要集中在学生地理启蒙学习阶段,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突破定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定式思维是指个体在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时的思维习惯,具有心理学上的“类化”特点。定式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知识和解决同类问题,而当新的问题或情况出现时,以原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新的问题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思维定式显然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障碍,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破除思维定式。程序性地理知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多角度空间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定式思维突破能力。以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其知识框架为:第一章地区;第二章地图;第三章海洋和陆地;第四章天气和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居民。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教材的编排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按知识生成的程序进行的。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打破在日常生活中未经科学审视而形成的思维定式,例如七年级上册在学习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内容时,课文通过讲述哥伦布的环球航行来证实地球是圆的,通过实测数据讲述地球是中间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在科学事实面前学生很容易就能突破“天圆地方”这一思维定式。久而久之,对于类似的程序性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真理需要科学的证实。

二、优化发散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由于程序性地理知识具有研究范围广、过程复杂、结构烦琐等特点,因此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养要求较高。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黄赤交角”知识点时,需要学生依据之前所学的有关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地球的形状、运动、质地、特性等知识,利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地球的这些特性与黄赤交角的关系,此时再引入黄赤交角的知识,接着探究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引导学生综合利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来思考和学习。总而言之,学习类似的程序性地理知识时,发挥集中思维思考问题的同时应依据相应的科学线索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调动、运用并优化学生的发散和集中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达到认识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的教学目标。

三、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程序性地理知识相对于陈述性地理知识而言有较强的可操性作和实证性,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自己创造性的知识观点,并且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自己所持观点的正确性与价值。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发现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而探索、发现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去认识事物的习惯。如我国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对地理知识进行了模块化编排,这些模块的完成需要运用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其中以七年级上册和高中必修一为主的程序性地理知识最具实践性、探索性和呈现性。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在讲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前,先是介绍了对喜马拉雅山和浙江海下的科考成果,科考发现了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浙江海下有大量的生活设施,通过发现的结果可以得出“沧海桑田”的结论。这里就涉及探索能力及发现能力。此外中学地理教材还设置了诸多活动和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实践中的地理问题,如山教版高一地理在地球公转的内容中设计了“阳光花园”的探究,通过对房屋采光的探索,得出了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地理知识。学生对大量程序性地理知识的掌握、内化,为他们进行新的探索发现奠定了知识基础。

四、形成独立观点能力的培养

创造是个别性而不是一般性,因此形成自己独立于一般的观点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而独立观点是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程序性地理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认识过程具有漫长性和不完整性,如海陆变迁———宏观讲述各个板块的运动,微观涉及各种地形地貌的变迁。地理学家或地理学者虽然提出一些地理观点和理论,但仍有部分认识是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如板块的运动是岩浆在运动还是板块在运动等等,这些地理现象和知识的不完整性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观点提供了空间。

作者:袁加芬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