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13:59: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年员工福利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员工福利 薪酬管理 趋势
一、引言
员工福利作为企业提升员工满意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重要机制,既符合企业的利益,也满足员工的需求,同时亦可满足政府及社会对企业的期待。但是我们看到当下员工福利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很多组织对其认识还不清晰。本文将通过描述员工福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员工福利计划制定的诸多因素,来对当下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企业在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提供指引。
二、员工福利的发展中的问题
不同组织、学者,由于对福利的着眼点不同,因而在员工福利的内涵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学者中,加里德斯勒认为,员工福利包括健康和人寿保险、休假和保育设施,具体可以归纳为四类,一是补充性工资;二是保险福利;三是退休福利;四是员工服务福利。乔治T米尔科维奇在《薪酬管理》一书中界定员工福利为“总报酬的一部分,他不是按工作时间给付的,是支付给全体或一部分员工的报酬(如,寿险、养老金、工伤补偿、休假)”。
在我国,员工福利又被称为职工福利或机构福利,对其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福利”,它包括所有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公益性事业和所采取的措施均可称为福利。二是从雇员福利的角度,这其中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福利包含三个层次,政府提供的福利、企业的集体福利以及企业为雇员个人及其家庭所提供的个体福利;狭义的福利,又被称为职业福利,它是企业为满足劳动者的生活需要,在其工资收入以外,向员工本人及其家庭提供的货币、实物及一些服务形式。
总的来说:员工福利是企业基于雇佣关系,依据国家的强制性法令及相关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为依托,向员工所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补充性报酬与服务。
1.企业和员工对福利缺乏清晰认识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在制定福利方案时,会产生三个主要的管理问题:(1)谁应该受保障或享受福利?(2)在一系列的福利项目中,员工可以有多少种选择?(3)福利的资金怎样筹集?这些问题常常使企业产生困惑。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实际上只是被动的制定福利方案,而对于这些福利方案存在的合理性、有效性,则往往认识不足。
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往往只知道提福利要求,但是并不清楚到底企业是否应当满足、能够满足自己这方面的要求。而且由于福利条款及其操作的复杂性,许多员工都只是到了生病、残疾、被解雇或者退休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对福利计划本身的规定感兴趣。大多数员工对企业所提供的福利的种类、期限以及使用范围都是模棱两可、一知半解的。此外,企业为员工提供福利到底要支付多大的成本,或者资产所享受的企业福利的价值到底有多大,绝大多数员工更是根本不清楚,或是不关心。
2.福利成本居高不下
福利的成本问题几乎是每一家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在美国,福利开支相当于员工直接薪酬的30%~40%。因此,福利开支对企业的人工成本影响非常大,许多企业都在千方百计的压缩福利成本和预算。许多企业都在用招聘临时工或者兼职员工的做法来减少福利的成本压力。在我国由于社会保障法制尚不健全,多企业采取虚报、瞒报工资的方法来减少自己所应缴纳的社会保障费,另一些企业则根本不缴纳社会保障费。但无论如何,福利成本对企业来说,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确实是一个很大经济压力。
3.福利的回报率低
前程无忧网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55%的HR认为自己所在企业的福利体系还是具有很强的效果,员工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从员工角度看,又超过一半(54%)的参与调查员工认为公司的福利体系对自己不并合适,没有体现自己的需要。只有15%的被调查认可公司现有的福利体系。 转贴于
许多企业感到自己在福利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代价,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4.福利制度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传统的福利制度大多是针对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家庭模式,而当前的社会发展已经导致这两者的变化。由于传统的福利制度相对固定和死板,对有些员工会出现福利项目重复的问题,而对另一些人则存在不足的问题,并且很难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福利需求。
此外员工福利管理中还存在着激励不足、员工福利计划制定与公司战略的结合度不高、没有注重员工福利竞争性的开发等问题。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提取,指明了未来改进的方向,同时也为其发展趋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基础。此外,为了更准确的对未来进行把握,有必要弄清楚影响员工福利计划制定的各个因素。
三、影响员工福利计划制定的因素
1.企业外部因素
首先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员工福利包括法定福利和企业福利因两个部分。而法定福利具有强制性,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其次是社会的物价水平,福利应该随着物价水平的波动,进行相应的浮动;再次是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劳动力价值的衡量;最后是竞争对手的福利状况,为了保证外部的公平性,企业也要根据外部对手的福利状况相应地对自己的福利计划做出调整。
2.企业内部因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影响员工福利计划制定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是企业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营的重点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不同的,因而包括福利在内的薪酬管理也是不同的;其次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福利的成本问题,因此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制约着福利水平的确定,它是福利计划各项决策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员工个人的因素,这包括员工的福利需求、员工绩效以及工作年限等等。员工的需求会影响到福利内容的确定;员工绩效主要影响的是福利提供对象的确定;而工作年限往往影响员工个人的福利水平的确定。一般来说,工作年限越长的员工,企业提供的福利水平往往也越高。
3.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了当下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员工福利未来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员工福利计划的设计极其重要,而且它应该和企业的目标相联系,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计划的设计问题也将在企业日程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负责员工福利的主管人员承担更重的责任。同时,技术的进步和业务外包业将使第三方管理越来越常见。由于专业化分工的原因,还会出现以设计员工福利计划、监督计划运营为职业的新兴专业人员。具体表现就是,福利由企业的“自给自足”向“商业团购”转变,福利的管理由“自我管理”转向“福利外包”。
(2)员工福利计划筹资效率将越来越重要。其管理成本和价值观现在已经成为员工福利计划管理的核心,将来更会如此。未来影响员工福利计划的因素很可能来自于法律环境的变化,如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立法的加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3)未来设计员工福利制度时,将会更加注意个计划之间的协调,使之更加人性化,以满足每个员工的不同需要,并以此来提高员工福利设计的效率。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富有弹性的员工补偿和福利计划将更加流行。但是,这种弹性制度是否能更好的提供经济保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4)作为企业,将越来越重视员工福利的激励作用。在保证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保障员工良好的生活的同时,员工福利与实际工作绩效之间的衔接越来越明显。如何发挥员工福利在提升员工绩效以及留住优秀员工方面的作用,将成为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许多企业的员工福利由“职务福利”关注“激励最大化”,由简单地“提供保障”向发挥其“助推能力”的转变。
(5)除了上述变化以外,人们将依然承认雇主提供的福利(而非购买保险公司的产品)有其优点。由雇主提供的员工福利,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其天然的团体结构(该雇主的员工)和便捷的信息交流。而且,此类员工福利也更加有弹性,它可以很灵活的适应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员工福利计划在将来将更加普遍,以便不断适应税务政策、非税务法规的变化,适应员工、雇主和政府的要求。通过第三方,运用互联网使得员工福利可以全天候进行。当然,对于第三方是否可以“参与”到计划中,或将其视同为雇主,雇主或工会有权做出选择。
总之,今后在提供员工福利时,公共部门和企业、保险公司等会并肩作战,更好的合作、协调,同时减少福利的双重支付。同时企业会更加关注内外部环境,结合其战略目标来设计自己的福利体系。
参考文献:
[1] [美]加里德斯勒.(1999),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92页
[2][美]乔治T米尔科维奇.(2002),薪酬管理(第六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66,370
关键词:福利;自助式福利;福利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5日
自助式福利计划又称为弹利计划或自助餐计划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固定式福利的员工福利制度。即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企业所提供的一份福利项目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福利。自助式福利计划摒弃了传统固定式“被动福利”制度,而向员工提供了“主动福利”。也就是将传统福利的“企业提供什么,员工就要什么”发展为“员工需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在企业原有福利金额不大变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满足员工最迫切的需求来提高福利激励的效果。
一、员工福利金额的确定
(一)企业计划福利总额。自助式福利计划是在企业原有福利总额不大变的情况下,通过提满足员工最迫切的需求来提高福利激励的效果。企业计划福利总额是指在年初经人力部门预算确定的本年度向员工发放的福利总金额。这个福利总金额既包括了企业的固定福利(如法定的福利支出、行业特殊性质决定的固定福利等)的支出,也包含了自助部分的福利支出。该企业福利总额可以根据上年的福利总额在一定的增长比率上来确定,也可以根据本年度计划要实施的项目大概的估计出来。
(二)员工福利金额。自助式福利计划非常重视“员工参与”的过程,希望从不同人的角度来了解他人的需要,从而有助于了解和满足员工的需求。但在自助式福利计划实施的实际工作中,企业并不会满足员工毫无限制的需求,而是会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年度薪金、职位等级等因素来设计员工可以支配的福利限额,并允许员工在福利限额内自由选择其所需的福利。员工的福利限额通过员工福利金额来衡量。
员工的福利金额是员工从企业中获得的可自行支配的福利金额,在福利金额范围内,员工可以在企业提供的福利项目中选择自己需求的福利项目。如果员工的福利金额不够其当下支配,员工还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透支,等下一福利年度再补上;或者通过向企业购买福利金额来补充不足部分。公式如下:
员工福利金额=福利点值×职工个人福利点数
员工福利点数是按照个人情况如:工龄、职位、学历、绩效等要素并给每一要素赋予一定的权重的基础上按照本年度实际工作的有效月份数计算出来的,公式如下:
员工福利点数=[(工龄分×工龄权重)+(年薪分×年薪权重)+(职位分×职位权重)+(学历分×学历权重)+(绩效分×绩效权重)]×有效工作月数÷12
福利点值是当企业做好了年度福利总额预算后,即可以通过与员工福利点数总额的对比,计算出单位福利的货币价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福利点值=企业福利总额÷员工福利点数总额
二、实施福利点数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导员工的需求。员工作为社会的一员,在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然而由于员工的需求在不同时间是不统一的。如此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宣传或福利优惠等方式来引导员工的共性需求,以便共性需求在一起采购,从而发挥出大量采购或团购的优惠。例如,通过外聘教师来给员工作培训,企业可以与员工沟通来统一安排培训,因为外聘的费用是不变的,参加培训的人数越多,培训费用平摊到个人时就越低。
(二)福利点数分期支付与储蓄。福利点数的分期支付,是指由于某些福利费用一次性的投入较大,然而员工某一时期的福利点数不够支付,如此企业可以采取暂时先统一垫付,待在各个福利日从员工的福利点数中扣除。福利点数的储蓄是指当员工的福利点数没用完时可以储蓄在自己的福利账户上,如此方便员工满足对大件福利项目的需求。
三、福利要素的确定
企业在设计员工福利计算模型时,要素的确定应考虑到员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大小。当然,不同的企业对要素的考虑不一样,但影响员工贡献大小的主要要素基本上差不多,一般有:工作绩效、岗位层级、工作年限、学历等因素,各因素所做出贡献的权重可以依据企业的性质不同而给予不一样的设定。
(一)工作绩效。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机构,员工的工作效与企业的利润关系最为密切。员工工作绩效高,即为企业做出的贡献就越大,同时员工绩效的考核反映着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由于企业中不同职位的工作绩效定义不一样,比如销售人员以销售额来衡量,生产部分以产量来衡量等,所以企业在为工作绩效设计权重时,要考虑好工作绩效的衡量方式。
(二)工作年限。工作年限是指员工在企业中工作的年限。工作年限越长,代表为企业服务的年限越长,对企业的认识越深刻,对企业的业务越熟练,对企业的影响力越大,所以企业可以根据工作年限在要素的重要程度给予相应的权重。
(三)学历。学历代表了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贡献的潜能。学历越高的员工对事物的认识相对更深刻,对企业的发展更有帮助,同时也代表着可以承担更重要的工作,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岗位层级。岗位层级反映了员工在企业管理层级所处的位置,岗位高的层级管理着更多的资源,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对企业做出的贡献会越大,所以在岗位层级权重分配上要表现出一定的梯度,该梯度一方面有助于奖励承当较大责任的员工,同时还起着激励员工工作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层次。
关键词:员工激励管理 福利体系设计 探究
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面临着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为培育核心竞争力,对于人才,尤其是高端业务人才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各个企业都大力加强了对员工的激励管理力度。薪酬激励机制是吸引员工、留住员工的基本制度安排,在一般行业内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日渐趋同的情势下,员工的福利对于员工激励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经营决策者都寄希望于通过打造体系化的现代员工福利体系,提升薪酬制度的整体激励效能,故而从员工激励管理视角出发的福利体系改革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员工福利体系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员工福利体系设计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薪酬策略
企业的薪酬策略直接决定了企业愿意为员工支付的福利水平的高低。薪酬的水平策略主要决定企业愿意提供薪酬的总支出,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薪酬内部板块的结构以及不同人员的薪酬水平;而薪酬的结构策略则主要决定了福利开支在总体薪酬中所占的比例。
2.员工的工作绩效
企业为了提高福利实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把员工福利与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挂钩。目前在员工福利管理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这种做法,一般来说,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对福利计划享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期福利水平的高低或项目的多少以及福利计划层次的晋升两个方面。
3.国家政策法规
国家关于法定福利的政策法规,直接影响着企业所提供的法定福利的支付水平、项目及采用的模式。其中,相关的社会保险制度、工时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特殊劳动保护制度等规定了企业相应类型法定福利必须采用全员普惠式的模式,以及相应福利应该提供的水平。可以说,国家关于法定福利的政策法规,是影响企业员工福利体系设计和实施的外部力量。
二、员工福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员工福利项目结构方面
员工福利模式不明确,缺乏统筹规划,结构不合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员工需求的变化,员工福利的整体结构逐步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从注重生活保障向注重风险防范转变。企业现有的员工福利项目在结构上,生活保障型福利偏多,而防范风险以及满足员工个人发展和情感需求的福利项目偏少。
表1 2013年某企业员工福利市场水平
2.员工福利项目水平方面
各层级员工之间的福利区别不合理,激励效能较弱。
根据某企业《薪酬调研报告》显示,企业各层级员工的福利水平在同行业均处于较高水平,但低层级员工的福利额度在市场所处市场的分位数水平明显高于高层级员工,具有明显的倒挂特征,没有体现出向核心员工倾斜(表1)。另外,由于员工福利具有刚性,且一般企业的大多数福利项目为全员福利,整体的员工福利成本较高,一旦出现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的局面,现有员工福利体系的可持续性将面临挑战。
3.员工福利项目设计及实施方面
员工福利项目设计并没有以员工的福利需求为基本依据,福利项目绝大多数为全员式的、普惠式的,缺乏差异性;福利项目单一,缺乏选择性,难以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求;福利项目多为即期性的,对员工的长期行为缺乏引导和激励。
另外员工福利项目发放形式单一,缺乏情感价值和精神激励,在整体上表现为侧重保障作用,缺乏激励作用。按照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论”,食堂、餐费补贴等保健性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并不能使员工满意;只有企业年金、员工持股、个人发展机会等激励性因素,才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许多企业的福利项目以保健性为主,在项目内容和资格要求等方面缺乏激励性。
三、基于员工激励管理视角的福利体系设计及其实施
1.建立弹利体系
近年来,弹利计划被企业广泛使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渐成为员工福利计划的主流模式。弹利计划在实践中有多种类型,如附加型弹利、核心加选择型弹利、弹性支用账户式福利、福利“套餐”、选择型弹利,每种弹利计划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利弊。
根据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一套核心加选择型弹利体系。核心加选择型弹利就是由核心福利项目和选择福利项目组成福利计划,核心福利是所有员工都享有的基本福利,不能随意选择;选择福利项目包括所有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并附有购买价格,每个员工都有一个福利限额,如果总值超过了所拥有的限额,差额就要折为现金由员工支付。从项目内容角度说,核心加选择型弹利体系包括生活照顾型福利、风险防范型福利、个体发展型福利、情感满足型福利四个方面。
在福利项目结构上,核心加选择型弹利体系逐步从现有的以生活照顾型福利为主的传统福利结构向以风险防范型福利和个体发展型福利为主的现代福利结构转变;在核心福利和选择福利的比例上,将逐步增加选择福利、减少核心福利,提高选择福利所占经费比重,增强福利项目的可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员工的个性化需求。
2.合理选择员工福利策略和具体项目
在明确员工福利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具体的员工福利项目,其中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旅游费是经过调整的福利项目;生日福利、购房无息贷款、员工互助基金是新增的核心福利;员工子女教育福利、家政服务、员工教育福利、健康保健及形象费用、办公设施购置费为新增的选择福利。
新增或调整项目的特点:完善生活保障型福利项目、重点强调个人发展型福利项目和风险防范型福利项目、创新情感满足型福利项目,符合员工福利体系菱形结构的要求;探索性地设立五项选择性的福利项目,允许员工在福利限额之内自由选择。
3.制定规范的员工福利管理制度
(1)员工福利管理办法
制度目的:提升员工福利管理水平,改善员工福利效果;
制度内容:员工福利管理的目的,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方式,手段和流程,管理的几个阶段。
(2)员工福利基金管理办法
制度目的:规范员工福利基金管理,提高员工福利基金使用效率;
制度内容:员工福利基金的筹集、使用方向、管理模式、监督办法等。
(3)员工福利管理人员守则
制度目的:确定员工福利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员工福利的管理水平;
制度内容:员工福利管理人员应遵守的纪律,职责分类,人员之间的管理和协作等。
(4)员工福利项目实施细则
制度目的:规范福利项目,提高员工对福利项目的认知度;
制度内容:员工福利项目的具体内容、发放形式、覆盖范围、享受条件、缴费要求等。
4.动态调整员工福利体系
第一阶段:过渡性的核心加选择型弹利体系。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改变原有的完全固定的员工福利模式,尝试建立选择性的福利项目。前述核心加选择型弹利体系就是在这一阶段实行的,持续时间为一年。
第二阶段:动态弹利体系。动态弹利体系是基于绩效考核、行业薪酬变化、企业经营业绩等多种因素变动的福利体系。动态弹利体系与核心加选择型弹利体系相比,特点是:选择福利所占比重大于核心福利,员工的选择范围更大;核心福利的预算额度不变,选择福利的预算额度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个人绩效考核结果等相挂钩;风险防范型福利和个人发展型福利在福利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更加注重长期激励;选择福利项目根据员工福利需求调查的结果定期进行更新。动态弹利体系更加尊重员工的需求和选择权,具有很强的对外竞争性,与企业制定的跻身行业第一方阵的战略目标是相一致的。
第三阶段:全面薪酬福利体系。全面薪酬福利体系与动态弹利体系相比,在保证物质利水平不下降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精神薪酬,它主要包括员工的努力和绩效得到认可和赏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组织文化、个人发展机会以及工作环境等。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EAP(员工帮助计划)的提供等,为企业保持行业领导者的战略目标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铁滨.改进石化企业境外员工薪酬福利管理[J].中国石化,2009(6)
[2] 曹清华.薪酬福利管理与员工工作幸福指数关系探讨[J].现代商业,2012(3)
一、前言
企业福利可以使企业获得人才竞争优势、低成本优势,并且特别能促进知识型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加。设计良好的福利制度可以帮助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还可以传递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福利管理越人性化,越能增加广大员工的凝聚力,进而就越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目标的实现。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一方面按照国家政策、中国交建的政策执行各项福利制度,一方面也根据自身经济效益情况制定员工福利方案,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能使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可改善空间。
二、中交广州航道有限公司福利方案实施及变化介绍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于2006年10月16日,正式改制成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广航局的各项福利费用的发生均需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均需符合中国交建的相关规定,接受专业的审计部门审计核查。
福利的成本通常都是有企业全部或部分承担,当福利项目的名目过多时,福利的规划和管理会比基本薪酬和可变薪酬的管理变得复杂的多,因而可能会耗费企业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另一方面,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显然不如基本薪酬和可变薪酬更直接,所以广航局的福利方案均为企业单方面根据企业效益,可负担的成本来决定,也尽可能注重方式使激励性作用更加明显。
广航局近十年来,随着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员工幸福指数也被企业更加重视。各项福利制度和方案也有些细微的变化,其现有福利制度方案内容分类如下:
第一,法定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福利。
根据国家、广东省法律规定,广航局为员工购买的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
除养老保险根据交通部的养老统筹开始外,直至2005年,广航局才逐步完善了其他的各项保险的缴交制度和手续。也为退休职工完善了购买医疗保险的各项手续。
广航局从为员工购买住房公积金以来,均按20%比例缴交。随着2007年财政税收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下发,广航局改用12%的缴交比例。一方面为个人节省所得税,同时单位成本也有所下降。
第二,企业补充保险计划。
企业年金。广航局按照中国交建的统一规定,实施员工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年金总额按上年度工资总额的8.33%向中国交建申请,获批后对员工按不同系数进行分配。从2006年开始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以来,随着工资总额的增长,企业年金总额也逐年增长。大部分员工也逐渐了解企业年金的相关规定,对退休后多一份保障甚感欣慰。
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广航局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为员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证员工人身意外伤害利益非常迫切。自2006年开始为在岗员工、退休返聘员工、劳务派遣工购买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几年来,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低保额从2006年的20万元/人提高到2010年之后的40万元/人,再提高到目前的80万元/人。既保证了员工福利,又减轻了企业的压力。
补充养老保险。此项保险只限1997年参加了交通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统筹的员工和离退休、退职人员享有,属于一次性保险。至今,已参保男员工年满60周岁,且已办理退休手续,可从个人的补充养老保险帐户中一次性领取补充养老保险金,并终止补充养老保险关系。
第三,法定休假。
法定休假福利基本随着国家规定的变化而变化。
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带薪年休假、产假、婚假、探亲假、丧假、男职工看护假。
员工患病或非因公负伤确需停工治疗的,广航局可根据员工实际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至36个月的医疗期。
广航局船员还享有船员管理条例规定的,船上每工作2个月另给予5日的年休假。
其他节假日:三八节、五四青年节,部分员工可有半日的休假天。
第四,其他福利。
近年来其他福利也有细微的变化,但是企业成本的控制也限制了员工其他福利的延伸或者增长。
货币利:每年逢春节、中秋节,广航局会给职工发放一定金额的节日金以示慰问;公司副主管及以上人员均可按规定报销一定金额的通信费用;每年6-10月按规定享受高温津贴。
实物利:广航局总部员工享受免费的早餐和午餐,广航局项目经理部员工和船舶员工按规定的伙食费标准享受一天的伙食。从项目经理部暂时回公司总部的员工可享受每晚10元的酒店入住。每年工会慰问员工,为职工购买月饼或者饮料,以实物形式发放;广航局员工按规定享受劳保用品。
服务利:广航局每年为职工安排体检、广航局员工外出办事可享有用车服务;
机会利:广航局不定期开展各项集体文化活动,全体员工可自愿报名参加。如集体婚礼,外出旅游活动等。
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广航局,近年经济效益持续攀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逐年增长。在此情况下,广航局员工薪酬水平不但上升,同时员工某些福利也有所增长。相较于薪酬的激励作用,广航局福利制度和方案的激励作用非常小,也因为是国家规定或企业单方面制定的福利方案,大部分员工认为这些福利是自己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由此广航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让现有员工福利的激励作用最大化。
三、广航局员工福利方案改善设想
一方面要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另一方面要考虑企业成本,针对广航局的实际情况,我觉得福利方案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改善:
第一,提供员工服务福利。
据了解,很多先进企业都会为员工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福利。广航局也可以为员工增加服务福利,使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可以有如下几种福利:
员工援助计划、咨询服务。可以利用内部员工的专业优势为其他员工给予常规性的咨询或者治疗。对内部员工进行筛选,建立援助人员资料清单,确定由各个专业模块的人员组成援助小组,面向员工,为员工提供广泛的咨询服务。包括心理咨询、专业技术咨询、压力释放、法律纠纷、职业生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传递了企业文化。
开展正式的教育援助计划。广航局目前也有以提升员工各种能力为目的组织的内部培训活动或者课程。但是也不是面向所有人,也非本人意愿,效果不够明显,但是企业也负担了成本。如此,还不如将成本核算到个人,让员工自主选择继续教育计划。既能很好的起到激励作用,又能使企业很好的控制成本。
健康服务。健康服务是员工福利中被使用最多的福利项目,也是最受重视的福利项目。广航局一直为员工安排体检,以前年度是每2年一次,从2010年以来,变为一年一次。广航局为员工提供的健康服务可以更加完善。可以为员工提供健身的场所和器械,供员工休息时间健身锻炼;也可以与健身俱乐部等签订长期合作关系,相信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也是非常有效果的;还可以定期为员工举办健康讲座,既体现了公司领导对员工的关心,也使员工真正获益。
第二,弹利计划实施。
实施弹利计划的好处之一就是,弹利计划促使员工考虑他们所获得的福利的市场价格,从而认识到组织为其提供的福利是有成本的,同时有助于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针对广航局的目前的福利方案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除国家法律规定的福利种类外,可选择的福利方案并不多,而且可选择的福利方案相对金额比较小,所有的福利方案均具有普遍性。所以,可以先尝试实施附加福利计划和混合匹配福利计划相结合。适当降低员工原有的直接薪酬水平和福利水平,提供给员工一张特殊的信用卡,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购买商品或福利。发放给员工的信用卡中可使用的金钱额度根据基本薪酬的百分比确定或者取决于员工的任职年限、绩效水平等。
第三,对现有福利进行重新规划分析;加强福利沟通,加大宣传力度;随着组织内外部的发展情况及时变更修订更有效的福利制度方案。
目前广航局的福利决策仍建立在一种对福利的模糊认识基础之上,也没有对其员工的需要和偏好进行认真的分析。所以广航局首先应了解员工对福利的偏好,开展员工对福利偏好的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员工群体各自偏好的不同类型福利计划。其次,对此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现存的福利模式和员工偏好的福利模式之间的差异。用偏好度不高的福利成本弥补偏好度高的福利项目成本,重新整理福利方案。
针对广航局员工对自身福利的不理解和所谓的理所当然,广航局应加强福利沟通,加大宣传力度。可以编写福利手册,解释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各项福利计划;定期向员工在广航局内网上公布福利信息;到各项目部、各船舶为员工讲解员工福利计划;建立福利问题咨询办公室或咨询热线;建立网络化的福利管理系统,与员工在网络上交流关于福利的问题。
福利领域的情况经常变化,首先公司的发展战略会变化,有关福利的法律也经常发生变化,其次员工的需要各偏好也会随着自身的发展的变化,同时,外部市场的薪酬水平和外部组织提供的福利也在不断变化中,广航局必须紧紧跟随这些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福利制度和方案,才能保证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令员工满意的福利项目。才能是福利制度和方案的激励性最大化。
四、总结
纵观广航局近十年以来的福利制度方案的实施及调整,经历了从法定社会保险逐步完善,非法定福利项目逐渐增加的过程,企业成本也是逐年增加。可以说广航局的福利管理也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完善,日益受到领导层的重视,就目前的福利制度方案及成效来看,广航局的福利成本并不低,但是仍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所以广航局福利管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广航局,更需要做好福利制度方案的规划和管理,很好的激励员工,从而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正如曾庆学博士所述:“激励是一种制度安排,你激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相反,你想要得到什么,就激励什么。有什么样的激励和制度安排,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一个企业激励的格局决定了一个企业事业的格局”。
【关键词】保险公司;法人业务;竞争战略;差异化战略
一、我国保险业现状及法人业务现状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保险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保险行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过程,已经由一个垄断的单一市场成长为一个竞争激烈的多元化市场,截止至2007年,我国保险市场不管是保险业总保费、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的增长,还是保险机构的逐步壮大,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保险业法人业务即以法人单位为保险对象,以集体名义投保并由保险人签发一份总的保险合同,保险人按合同规定向其团体中的成员提供保障的保险,主要包括法人人寿保险、法人年金保险、法人意外伤害保险和法人健康保险四类组成。自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人身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公司的法人业务历经20多年的发展,走过了一个由一家垄断向多元竞争、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个人业务营销遍地开花、银行异军突起后,曾在保险业务的恢复发展阶段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法人保险却风光不再。法人业务在寿险公司的保费占比从1996年的51.4%降至2007年的16.88%;2007年略有上升,达到20.51%;2009年份额提高到22.9%。
二、保险公司法人业务SWOT分析
保险公司法人业务有着显著的竞争优势,第一,由于能以一张保单覆盖多个被保险人,从而节约了大量保单成本和管理费用;第二,由于法人成员一般满足社会平均健康水平,大多可以享受免体检等待遇,从而降低了业务开支;第三,由于其参保人数多,风险分散性和逆向选择风险牢低。所以风险管理成本较低;第四,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的预算、人员结构、员工需求等具体情况量身定制保险计划,并根据企业需求变化每年不断改善方案,因而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第五,保险公司通过团险介入员工福利体系,可以借助其保险专业与经验优势,为员工提供更专业的福利管理服务。保险公司法人业务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显示出未来极大的发展潜力,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主要的机会包括:(1)员工福利计划发展带来的契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员工福利计划已成为国内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而法人业务是企业实现员工福利计划的主要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险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为接触过保险公司法人业务,但同时,这些企业对保险公司年金类产品又有着极大的需求,这就成为我国保险业新的业务增长点。(2)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需求。团体保险通过介入员工福利计划作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补充成分,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管理功能,根据国内外保险业的发展经验,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赋予保险业的一项责任,也是保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作用的升华。(3)国家政策的鼓励和促进。有利的政策为寿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体现了政府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力度,鼓励商业保险发展的决心,同时给保险公司法人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利好信息。
尽管保险公司法人业务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但从其在我国曲折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到法人业务同样面对着许多困境及问题。第一,传统法人业务市场空间受到挤压。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调整以及客户保险需求的变化,传统法人业务发展速度滞缓,市场空间逐步缩小。例如在传统法人业务占比较高的学生险业务,随着国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全面推进,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规模庞大的大学生保险业务发展大幅萎缩。第二,展业成本增加,经营效益下降。随着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逐步增加,为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各保险主体在法人业务拓展过程中的竞争方式与竞争手段层出不穷,在法人业务发展中低费率承保、高手续费支付、不正当手段洗钱等违规展业现象屡禁不绝,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益“三高一低”的问题日趋突出,创费创利能力逐年下降,内含价值贡献度逐步降低,影响到法人业务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三,国家政策不到位。从现有税收政策看,法人业务无论是企业交费还是个人交费均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推动起来较为困难。政策上的制约压缩了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的空间。第四,保险公司销售队伍弱化,开拓能力不足。相对于当前个险业务和银行保险业务的一线销售人员来说,目前各保险公司法人业务销售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培训力度小、展业技能弱、销售业绩低等状况,面对日趋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市场开拓能力明显不能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法人业务销售队伍在保险公司销售渠道中逐渐被边缘化,一线人员销售能力弱化成为制约法人业务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法人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1.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各保险公司在法人业务产品的开发阶段就应通过增加产品品种,向市场推出标新立异的新产品或服务,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注重塑造自身企业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2.服务差异化是产品差异化的延伸。针对当前保险服务链脱节、服务意识存在偏差、服务诚信不够等问题,保险公司可建立全过程销售服务策略,即在产品开发、产品管理、产品销售过程形成服务价值链一体系统,同时建立完善的客户回访系统,建立续收业务的服务体系以及绿色理赔通道等。
3.人事管理差异化。从现代保险业的运作流程来看,保险公司急需要的人才可划分为五大类:经营管理人才、保险业务人才、投资人才、法律人才和技术人才。尤其是在法人业务的不太成熟,亟待发展的时刻,更需要大量的人才。这就要求和保险公司依照公司和市场要求,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建立适合自身管理发展的、全面系统的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制度规范;建立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专业人才储备机制,形成自给自足的内部人才供给市场;建立以业绩论英雄的考核机制;建立以贡献定薪酬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公平合理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内部分配制度。
4.品牌差异化战略。当今保险市场的竞争已逐步演变为品牌的竞争,品牌建设是保险公司的内在需要,是保险公司经营成功和保险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顺应保险消费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激发企业员工创业热情的重要手段,创一流的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根据市场分析,各保险公司必须进行品牌定位,找出自己的品牌优势以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其着眼点是目标顾客的心理感受;其途径是对品牌整体形象的设计;其实质是依据目标顾客的种种特征设计产品属性并传播品牌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形成一个企业刻意塑造的独特形象。同时保险公司对其法人业务要用通俗易记的语言介绍其特点功能,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
参考文献
[1]周叶芹.《寿险营销人力发展与经营策略》.发展研究.2007(6):104~106
[2]孙怡春.《浅析中国团体保险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硅谷.2009(6):198
[3]邱景.《我国团体保险业务的发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216~217
2009年伊始,中国五矿17亿美元现金收购澳洲矿业公司,中石油拟10亿美元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中石化出价72.4亿美元收购在伦敦和多伦多上市的瑞士阿克达斯石油公司……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坚决贯彻“走出去”战略。但是,“走出去”并不全是鲜花和掌声,企业必须直接面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准备度和参与度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之一,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在上述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美世大中华区总裁林钢先生谈到,“通过实施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整合,可以帮助企业成功‘走出去’,其中,清晰整合阻力和助力、发现人力资源整合关键成功因素以及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纲要是重要的环节。”
国际化的人才战略和领导力发展
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人力资本管理是这些企业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调查显示,文化整合与人力资本整合是企业跨地域经营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由于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欠缺,针对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尤其缺乏,因而在国际化过程中往往会遭遇人员流失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合资、并购前后的平滑过渡。基于这种挑战,“走出去”的不同阶段应该确定人才管理战略的不同重点。同时,明确“走出去”在人才管理中的四个关键问题,即――
・全球化人才流动管理:未来30年全球人才的跨国流动仍是以海外派遣员工为主,逐步增加当地招聘及第三国员工的比例
・企业文化整合:运用企业文化模型了解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异同,并有效进行整合和管理
・领导力发展: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领导力,以更有效地迎接挑战,推动企业增长
・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需要对不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重要性与关联度进行分析,并加以平衡
全球化的薪酬策略
在薪酬激励方面,企业需要面对由不断提高的期望、不断增长的业务、跨地域使用资源和控制成本的需求所引发的各种挑战。企业在国际化进程当中,员工的组成也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海外派遣到本地员工和外籍员工雇佣,最后到全球化专业人才的管理,企业需要一套统一的、支持企业全球化战略的薪酬体系。
全球员工福利治理
在员工福利方面,企业可能面临的问题包括:提供的员工福利是否符合当地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是否有效地规避了相关风险,设在中国的总部在批准当地分公司提交的员工福利方案时的依据是什么,在高福利的国家如何控制福利成本等。
美世认为,上述问题基本上都是一些“战术”层面的问题。企业如果能先解决“战略”层面的问题,即建立一个有效运作的全球员工福利治理框架,这些“战术”层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一个有效的员工福利治理框架包括确立员工福利理念和策略,制定在福利计划设计、计划实施、资金安排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指导原则,明确福利管理的职责分工、决策流程和信息管控方式,通过合适的工具和持续的监控,有效地达成全球员工福利治理的目标。
领导者以及管理人员的保留问题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潜在的巨大回报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美世“跨国并购:机会及风险”调查结果,领导者以及管理人员的保留问题尤为突出,可以从高管薪酬、绩效管理、法律法规、公司治理等方面“软”“硬”兼施解决该问题。在员工解聘及养老福利方面,美世也分享了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情况,美世研究显示:2008年底,美国标准普尔1500(S&P1500)公司的养老金计划的赤字(即负债高于资产)总和已经高达4100亿美元。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养老金计划日益恶化的资金状况需要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这直接会影响到企业资本开支的决定、贷款契约以及信用评级。
4月28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了新闻会,正式宣布推出“安康系列”团体健康险产品。“这是中德安联首次推出门诊、女性生育保险,并进一步完善了住院保险。“安康系列”产品的上市,标志着中德安联在保险营销员和银保渠道之外,第三大主要销售渠道即团险的崛起。
“我们一直坚持多渠道的营销模式。潜力巨大的团险市场是我们下一个目标市场。第三个主要销售渠道的壮大,无疑对我们的渠道建设如虎添翼。”中德安联首席执行官孟建安表示。
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中国的团险市场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0%,去年的保费收入达到582亿元。中德安联首席机构业务官杨勇艇先生表示,团险市场将潜力巨大,将大有可为。他说,“我们希望跻身于提供最佳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保险公司之列,成为企业客户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在会上,中德安联团险渠道负责人谭强先生介绍,中德安联团险的发展,不仅仅着眼于为客户提供保险保障,而是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从客户需求出发,设计保险方案并提供医疗增值服务等,帮助企业实现对员工福利的短期和长期规划。
根据团险发展策略,为更好适应企业客户不同需求,中德安联此次推出新产品呈现出保障灵活,随心组合的特点。企业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涵盖门诊、住院、女性生育等医疗费用报销责任以及重大疾病保障、住院津贴给付等定额给付责任,全面呵护员工健康,提升企业凝聚力!同时,企业客户还可以结合财务计划,自主选择每款产品的免赔额,报销比例以及保险金额,实现企业效益和员工福利的有效结合。
此外,企业客户还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门诊住院共用保额,提高员工个性化的医疗报销水平。该系列产品可以覆盖社保人群和非社保人群,并根据不同人群进行区分定价。“安康系列”产品以其灵活性,可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与此同时,中德安联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尝试为客户开发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已经与中国最大的健康管理服务公司爱康开展了合作,为客户提供包括医疗管理在内的全方位的医疗增值服务。
为保证服务质量,中德安联设立了独立的运营平台,开发了专业的团险运营系统。从新契约、保单保全到理赔,都有专人负责,相对于个险团险混合式的运营方式来说,效率更高。此外还开设有VIP客户健康服务热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
此外,公司计划与安联旗下的全球领先的健康险公司Allianz Worldwide Care合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提供高端的产品和服务。
2007年,中德安联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德安联的产品通过2000多个银行合作网点和10000人的保险营销员队伍进行销售,保费收入达到30亿,同比增长150%,名列外资寿险前茅。多渠道的销售模式正是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外资寿险公司,对团险的发展充满信心。”孟建安表示。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员工们快乐地工作?”在老板们日常考虑的问题列表上,恐怕会有它的一席之地。员工们似乎成了“贪得无厌”之徒,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薪酬还不够,他们竟然开始要求老板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
不可否认的是,愉快而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至少在科技行业就是如此。
那么,老板们下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如何提供能让员工产生快乐的优厚福利呢?事实上,许多创业公司并没有能力提供和大企业同等水平的福利。在这种情况下,AnyPerk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公司只需要每月在每位员工身上花费5-10美元(具体视公司规模而定),就能收到良好的鼓舞士气效果。
来自美国的AnyPerk正是为企业提供这种“特殊”服务的创业公司。
AnyPerk本质上是一个人力资源外包机构,它为企业牵线,给员工们带来他们想要的福利。创立的三年里,AnyPerk已赢得了2500位客户,包括图片分享网站Pinterest和房产资讯公司高纬环球。在2013年至2014年间,公司的营业额增长了5倍。
聊出来的创业“痛点”
AnyPerk的诞生,源自CEO福山太郎与几位创业者之间的谈话。这些人坦言,他们想从Facebook、谷歌这种福利优厚的大公司挖人才。而当福山问他们,你们公司有什么特别的福利时,这帮创业者却哑口无言。福山还发现,即使是大企业也存在无法为员工争取更好福利的问题。于是,他产生了建立AnyPerk的念头,2013年,在经过Y Combinator的孵化之后,AnyPerk诞生了,企业定位就是:让员工快乐工作。
在福山看来,员工感受到越多来自公司的关怀,就会越乐于尽忠职守。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员工没有归属感时,往往是觉得自己被公司忽视了。
通过AnyPerk,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建立有针对性的员工福利计划,以合理的价位选择全美几百种的商品和服务对企业员工进行物质激励。AnyPerk可以给公司员工们带来的各式各样的服务包括,体育比赛的折价票、交友网站注册、按摩治疗、Goodyear和Jiffy Lube的汽车保养类免费服务、各类健身、娱乐服务的折扣以及滑雪季票这样的本土化福利。福利的供应商还包括Sony、Xbox游戏机、Jawbone智能手环;雷朋眼镜等。更有吸引力的是,这些福利没有使用期限,而且很多品牌每个月都有优惠。
AnyPerk的企业客户,每月只需为每位员工花费5-10美元,随着员工数量的增长,每个人的花费也将随之递减。企业客户在平台注册后,就能看到大量的折扣商品和服务,还能根据员工的收藏和兑现折扣的统计数据来选择每个季度最受欢迎的福利产品。
嗅到商机的投资人立即就出现了。2014年6月,AnyPerk接受了45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2015年2月,AnyPerk在A轮融资收获850万美元。
5美元的快乐成本
通常来说,员工跳槽而重新进行招聘的成本大约是这个员工薪水的1.5倍,这还没算上培训费和其中花费的时间成本。如果能花上5美元的小成本来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度,降低人才流失率,何乐而不为呢?
这恐怕是AnyPerk业务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现在,AnyPerk正在为超过1000家企业“提供快乐”。这些公司从夫妻店到国际大公司,无所不包。
Malwarebytes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的反恶意软件公司,自2013年4月起就开始使用AnyPerk的服务。Malwarebytes透露,公司已经有154名美国员工兑换了价值超过5万美元的员工福利。
维珍美国航空的效果更加明显。公司管理层表示,维珍1800名员工自2014年末已经兑换了价值19万美元的福利。员工把AnyPerk提供的福利称赞为“一次巨大的飞跃”,超越了公司之前兑换飞行里程的政策。员工们喜欢直接兑现。“过去我们需要通过邮件获取兑换电影票的凭证,现在通过电话就可以搞定从兑换优惠、获取凭证到订票的整个过程。”维珍美国航空未来还会将公司自身的福利并入AnyPerk平台,这样一来,员工就可以在同一个界面获取这些优惠。
AnyPerk在员工激励上还有新想法,希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方式用来奖励表现优秀的员工。最近新增一个名为“奖励”的功能,允许管理者给业绩超出预期的员工发放额外的奖励。得到奖励后,员工可以根据AnyPerk的福利计划兑换相应价值的福利。
AnyPerk目前有50位员工。福山希望公司以后可以发展成足够大的团队,为每一位客户专门安排一位全天候服务的专员。他表示:“给员工提供快乐是一项不间断的工作。”
“福利平台”的商业潜力
2015年2月,AnyPerk获得由DCM Ventures领投的850万美元A轮融资。作为交易的一部分,DCM合伙人本多央辅将加入AnyPerk董事会。这使得该公司的融资总额超过了1300万美元。
眼下,AnyPerk业务正在快速增长。福山表示,自2014年夏季完成种子轮融资以来,公司的增长率已经超过200%。目前,AnyPerk在美国拥有数百家客户。
对于A轮融资的去向,AnyPerk将主要用于移动端App的开发,今后所有的福利信息都会直接显示在里面,便于员工们随时查看和使用。另外,哪个折扣快到期了,还可以适时进行推送提醒。例如:作为AnyPerk的客户,Lyft的员工,在前往AMC Theater院线看电影时能获得40%的折扣。此外,另一项功能也在测试当中――企业经理可以直接通过AnyPerk平台发放现金或礼品卡福利。
为了让各个企业客户的员工能够更加尽情地享受他们的福利,福山的团队正在研发一个GPS推送系统,假如有员工走进AnyPerk的合作商之一的Intelligentsia咖啡店,这条应用会自动根据定位弹出提醒,告诉他们在这家店能享受八折优惠。
1美元=6美元的福利计划
来中国工作前,安迪在恒安标准人寿的外方股东英国标准人寿已经工作了8年,工作中接触过很多知名企业的管理人员,总结出一条经验,“在竞争环境下,企业要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必须懂得尊重和关怀员工。”依靠高薪来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一方面,福利计划愈来愈成为众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在欧美企业,一个奇妙的等式成为共识:1美元=6美元,即在员工福利计划中每投人1美元,就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6美元。
常见的福利形式有带薪休假、公费旅游、学习机会,还有一种方式逐渐流行,那就是为员工购买保险。保险,看似没有其他福利形式那样有直接的经济效应,但细细想来,都是挚情挚爱的人才会为我们买保险一一父母为儿女买保险是护儿心切,丈夫妻子为对方买保险是真爱体现,子女为父母买保险是反哺尽孝。企业为员工买保险,便是将员工看作自家人一般呵护、关爱,细思量,个中温暖如春风沐浴心田。供职于在业界首推“职员制”的恒安标准人寿,安迪更能感受“家文化”不但为员工营造出充满浓浓温情的归属感,也给企业带来了良性的发展。
182年的服务“6步经”
为员工投保团体保险初衷虽好,却难免会因为保单管理,理赔等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管理成本,或者因选不到合适的险种起不到保障作用,甚至可能会因为出现保险公司拒赔的情形导致员工出现逆反心理。作为成立不久就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团体保障计划的恒安标准人寿,如何为企业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兑现“让企业客户实现”轻松管理、自主把握一的承诺的呢?
外方股东英国标准人寿作为欧洲久负盛名的团体保险提供商,曾连续10年(1996~2005年)被评为“英国年度最佳寿险和养老金公司”,经营了182年的成功客户服务经验,浓缩成一套严格的服务流程,在恒安标准人寿得以传承。
据安迪介绍,恒安标准人寿的服务流程包括:倾听客户需求、分析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及提高服务。6个步骤环环相扣,每个流程都有严格的内部控制规范。安迪在介绍服务流程时着重强调了客户关系的建立,“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合作,不仅是买卖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诚实、信任的基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首先保险公司要诚信经营。在恒安标准人寿,各部门同事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能有‘不惜一切代价将产品卖出去就行’的想法。销售人员面对客户时,要坦诚地告诉客户,哪些要求我们可以满足,哪些问题不在保障范围。如果销售人员为了业绩而承诺客户其他部门无法做到的服务,就等于是欺骗了客户,这在英国早期寿险市场曾经出现过,我们要吸取经验不走弯路、不犯错误。”
回顾、改进,两个看似与销售无关的环节却占据了6个步骤的两个,而且从安迪的介绍中能感觉到这两个环节并非是无关紧要的过场。“每个月,客户服务部门会将客户的反馈信息汇总,进行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外,来自客户公司的员工的满意度调查也是帮我们反思,改进的好渠道。”据安迪介绍,恒安标准会给团险客户每年作一次员工满意度调查,去年的调研结果显示员工的满意度非常高。正是有了孜孜不倦提高服务满意度的诚心,恒安标准人寿获得了客户的认可,新客户转年便都成了继续合作的老客户。
赢得客户的秘诀
如果说坦诚、诚心是魂,那为客户提供的点餐式产品组合,快速理赔服务、高效的IT系统便是让恒安标准人寿博得客户青睐的亮点。
需求主导保障贴心
员工构成结构、现有保障状况、存在的风险缺口,都是企业在选择团体保险产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可以说没有两个企业的需求是完全相同的。但市场上很多产品却是以套餐形式出现,看似优惠的打包产品,却可能因无法与企业需求完全契合而造成实际的浪费。“在恒安标准人寿,客户拥有自主选择、组合产品的权利。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就像点餐一样。个性化的贴心服务让客户的每分钱都花得值。”
IT系统领行业
HR管理保单、查询员工理赔进展,每次都要联系保险公司,等保险公司反馈数据,费时又费力。HR的这些疑虑,在体验了恒安标准人寿的团体保险网上查询系统后肯定会打消。“通过连通网络,HR可以轻松、快捷地实现包括查询员工保障计划、提交理赔申请、进行资料变更等多项服务。”让安迪引以为豪的IT系统的功能可不止这些,“企业员工也可以从系统中获得更多的健康服务,比如通过我们每个月的电子健康杂志获取保健知识,遇到健康问题还可以给‘张大夫信箱’写信,获得专家咨询服务。”
客户需要时站出来
一笔理赔款,可以让垂危的病人获得生的希望;一笔补偿金,可以让处境窘迫的家庭重新振作。“客户提出理赔申请时,就是客户最需要保险公司的时候。”这是恒安标准人寿的员工在培训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公平理赔、快速理赔成为每个恒安标准人寿人心中铭刻的准则。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
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
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罗向明,论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高教研究,2005(28):68-69
[2]方荣军,刘玉焕,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0):150-151
关键词: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D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2-0028-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2.06
员工持股是企业员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本企业股份,从而以劳动者和所有者双重身份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员工持股已在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得到普遍重视和推广,实证研究显示,员工持股有利于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提高产出和经营业绩,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员工福利,留住人才。员工持股的实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员工持股信托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政府审批许可的员工持股方案中,通常都会选择信托模式。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推动国企改革,员工持股是重要举措,但员工持股信托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员工持股信托的快速发展。
一、员工持股信托模式比较优势分析
从各国实践来看,员工持股大体可分为直接持股模式、间接持股模式以及混合持股模式。直接持股模式主要是指员工个人持股;间接持股模式则通过机构持股,主要为职工持股会、壳公司以及信托持股模式;混合持股则是综合运用直接持股模式和间接持股模式。
(一)员工持股模式及实现形式分析
1.员工个人持股模式。个人持股是员工持股计划最直接、最简洁的形式,法国、英国等国都有实行这种模式。员工个人持股能够促进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直接获得企业分红,提升其作为企业股东的感受,容易为员工接受,便于持股方案的沟通。如果员工人数较多,股权登记过户等将耗费较大成本;但持股员工人数众多、持股分散,影响公司决策效率;员工个人持股可能造成股权结构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员工离职本企业需要回购其持有的股份,可能造成回购压力;很多员工缺乏股权投资的专业性,可能无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员工个人持股可能无法享受到诸如融资、专业咨询等优惠政策和服务。
2.员工持股会模式。员工持股会模式比较常见于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上世纪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该模式在企业内部建立员工持股会组织,统一代表员工参与股权认购和股权管理。这种方式较个人持股而言更具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也较容易得到员工的认可。就日本实践看,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日本企业都会设立职工持股会,会员仅限本企业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我国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推行员工持股时也曾采用职工持股会模式,不过后来由于民政部停止对职工持股会的审批,这一模式也逐渐走到了尽头[1]。后来,我国部分企业又有由工会代替职工持股会的案例,不过工会是否适合作为投资主体在法律上尚无依据,能否有效维护员工利益也存在一定疑问。
3.壳公司持股模式。通过成立一家壳公司完成对本企业股权收购的目的,并代员工进行持股和管理股权。该模式不够成熟或者效率不高,仍然无法解决众多股东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也面临企业和个人双重征税、降低投资收益等诸多问题,在国际上应用案例并不多。
4.员工持股信托模式。该模式由具有受托资格的机构代替员工持股,负责收购股权的管理和收益分配,定期向员工及相关部门提供信托财产信息。在此种模式下,受托机构代替员工行使股东权利,或者接受员工组织的指导行使股东权利,解决了股权分散和企业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受托机构在股权管理和收益分配方面具有专业技术和平台,能够充分维护员工利益,而且受托机构也要接受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管,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美国、英国员工持股广泛采用信托模式,日本也正在积极推广员工持股信托模式。
(二)员工持股信托模式比较优势分析
员工持股不同实现方式有其优势和劣势,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在以下方面具有较大比较优势:
1.从保护员工持有股权财产看。员工作为委托人以资金作为信托财产信托给受托人,由其收购企业股权,或者企业将股权以员工作为受益人委托给受托人,此种情况下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法律上的所有权,员工作为受益人享有信托财产衡平上的所有权以及信托财产受益权,信托财产完全独立于受托人和员工,不能纳入委托人、受托人破产清算财产范围内,能够形成有效的破产隔离机制,保护员工所持有的股权财产安全,这是其他员工持股实现模式所不具有的。
2.从持股员工利益保护方面看。员工持股信托受托人需要按照信托法律的要求,尽职、勤勉的履行职责,其具体内涵在于受托人以实现受益人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宗旨管理信托财产,在信托文件授权的范围内运用信托财产进行投资,不能使自身处于利益冲突的地位。如果受托人侵害持股员工利益,或者作为受托人不得当获利,受益人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寻求利益救济。同时,受托人一般都会接受较为严格的政府监管,从外部对受托人职责履行情况给予监督,也有利于形成多重持股员工利益保障机制。
3.从员工持股管理专业性方面看。受托人获得信任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专业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员工利益,才能有索取信托报酬的正当理由[2]。从实践看,充当员工持股信托受托人的一般为信托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其具有员工持股方案设计、企业股权收购和管理、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专业化咨询服务优势。相比较而言,员工个人、员工持股会、特殊目的公司等实现形式很少能够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管理能力。
4.从员工持股方案的灵活性方面看。信托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较大的创新空间,在信托法律制度允许范围内,委托人与受托人就各自权利义务做好事前约定,能够达到灵活设计交易结构的目的,从而依据企业员工持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方案。诸如就股东权利行使问题,受托人可以独立行使股东权利,也可以接受持股人指导行使股东权利,还可以完全由持股人行使股东权利,具体实行形式主要取决于信托法律文件安排[3]。其他员工持股实现形式无法具备这种制度灵活性。
当然,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员工持股信托模式除了具有上述优势外,其不足之处在于实现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可能比较高,诸如在美国启动员工持股计划信托所需费用至少为4万美元,这对于小企业形成一定财务压力;另外信托模式可能受到较为严格的法律制度监管,因而所需要满足的合规要求较高。从各国实践看,员工持股信托是国际上员工持股的重要实现形式,在美国、英国、印度、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地区都较为普遍,即使是一直以员工持股会实现员工持股的日本,近年也在学习英美国家,逐步推广员工持股信托模式。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实践分析
(一)美国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发展经验分析
19世纪中期,美国部分大型企业为解决员工退休养老问题,开始逐步推行员工持股。目前,美国员工持股的渠道多种多样,员工持股计划和401(K)计划允许员工养老储蓄购买本企业股份从而实现持股,员工股权购买计划则允许员工以一定价格购买本企业股份,员工股票期权则允许获得期权的员工未来以一定价格购买本企业股份。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近30%的私营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了员工持股。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形式多样,不过《员工退休收入保障法案》规定,私营部门员工退休计划资产必须由信托基金持有,定期向政府部门提供管理报告进行公开信息披露,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美国最为成熟、最为典型的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就是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 plan, ESOP),这也是美国员工退休储蓄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员工退休收入保障法案》监管。美国员工持股计划信托主要可分为杠杆型信托和非杠杆型信托。非杠杆型员工持股计划主要是企业不借助外部融资,而是企业无偿向信托基金提供股份或者一定资金购买本企业股份,受托人以受益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管理所持有的股份。杠杆型信托模式是员工持股计划通过信贷融资等形式进行外部融资购买企业股份,一般由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或者企业融资后转贷给员工持股计划,企业每年提供一定贡献金用于偿还外部融资,待偿还外部融资后,员工获得相应股份或者现金[4]。统计数据显示,美国70%员工持股计划都是杠杆型信托模式。
杠杆型员工持股计划设立流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企业需要明确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然后聘请评估机构评估股权价值,为未来交易设计、股份购买奠定基础,同时还需要评估员工持股计划可能对企业现有股权结构产生的影响;实施阶段,企业需要设计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包括计划目的、参与者要求、公司贡献金金额、计划资产分配公式、决策权力、受托人职责、信息披露等等。企业为员工持股计划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渠道,或者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然而再转贷员工持股计划信托,并安排好还款计划。员工持股计划一切就绪后,需要将计划方案和文件提交政府部门,以获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资格。员工退休、死亡或者离职时可获得个人账户中股份,对于非上市企业而言,需要回购此部分股份。
(二)英国员工持股信托发展经验分析
英国员工持股实践包括员工收购、股权激励计划(share incentive plan)、收入储蓄计划(save as you earn)、公司股权期权计划(company share option plan)、企业管理激励(enterprise management incentive),其中后四项可
以享受政府税收优惠政策,这也进一步鼓励通过更为规范的员工持股模式进行操作。其中,股权激励计划和收入储蓄计划针对所有员工,而企业股权期权计划和企业管理激励主要针对管理层等特定员工。
英国一般意义的员工持股信托即为企业将部分股权无偿信托给受托人,或者企业及员工将资金信托给受托人由其购买企业股权,代替员工长期持有或者逐步将股权转移给员工,与美国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大体相当。但是,英国员工持股信托有两个特点,一是受托人选择方面,主要是个人,诸如不具有利益冲突的员工、具有专业管理技能的个人等,或者是壳公司;二是还可以设立离岸信托,即将员工持股信托设立在英国以外,主要是规避资本利得税,不过离岸信托的设立和管理成本较高。如果设立能享受政府税收优惠的员工持股信托,诸如适用于股权激励计划,那么就需要满足更多合规要求。根据规定,股权激励计划包含三种形式的股份,分别为无偿股(free shares)、合伙人股(partnership shares)、匹配股(matching shares)。其中无偿股是指企业能够每年给予员工价值3000英镑的股份,合伙人股是指员工每年税前能够购买价值1500英镑的股份,匹配股是指企业能够无偿给予员工所购买的合伙人两倍的股份。如果员工能够将所拥有的股份在计划内保持至少5年,那就不需要缴纳所得税。如果员工离职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在3至5年,也不需要对于股份增至部分缴纳所得税。同时英国海关税务总署需要审批企业股权激励计划以及信托架构,一般需要2-3个月才能获得审批结果。
(三)我国台湾地区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发展经验分析
随着我国台湾地区企业对于人才竞争意识的增强,员工持股需求日益增大,成为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抓手台湾信托业抓住企业加快实施员工持股以及提高员工福利的需求,不断推动员工持股信托的营销。
我国台湾地区员工持股信托运作框架在于:首先,由公司员工自由加入并组成员工福利委员会,由委员会代表人代表员工个人与受托人签订信托合同;其次,加入员工福利委员会的员工每月从工资中提取一定比例金额,企业亦支付一定比例金额给予员工福利委员会员工,以定期定额的方式交由受托人购买本企业股票;再次,受托人以集合运用与分别管理的方式,定期定额投资于委托人所服务的公司股票,依据员工缴费的金额计算其信托受益权,并定期制作信托财产管理报告进行信息披露;最后,员工退出离职或退休时,受托人将现金或者股票交付受益人。
我国台湾地区信托业则在员工持股信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企业和员工需求,进一步创新发展了其他企业激励信托形式,这其中就包括员工福利储蓄信托和员工分红信托。员工福利储蓄信托区别于员工持股信托之处在于,其不仅可以投资本期股票,还可以投资其他金融工具;员工分红信托兼具了员工分红和持股信托的两大功能,其运作过程在于企业将分红股票以及奖励奖交由受托机构,由其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待员工退休或者离职后向其返还信托财产。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员工持股信托经验及启示
通过分析其他国家员工持股信托模式的发展经验,得到如下启示:
(一)员工持股实现形式多样,信托模式是重要形式之一
员工持股有利于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提供长期激励措施,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业绩。因此,各个国家都在加大员工持股的推动力度,包括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收益分享计划等等。员工持股具体实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个国家也有一定差异性。从整体看,由于信托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越性,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是促进员工持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各国信托制度和金融业态发展的差异
各个国家信托制度和信托业态发展具有一定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在各个国家所呈现的形式有所差别,诸如在美国受托人主要由具有受托资格的金融机构担任,而在英国由于当地民事信托较为发达,受托人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因而个人受托人或者壳公司受托人较为普遍。当然,这种差别并不能从根本改变受托人在员工持股运行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只是执行这种责任的主体有所差异。再如,美国员工持股信托外部融资较为便利,因而较多采用杠杆型员工持股信托;而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机构对于员工持股信托融资支持力度不足,较少采用杠杆型员工持股信托,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企业和员工自有资金。
(三)信托模式成为员工持股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条件
员工持股模式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享受优惠政策的重要条件,这主要是基于防止企业乱用优惠政策以及避免其侵害员工利益,通过引入第三方,能够有效监督员工持股的实施,真正为员工带来福利增量。美国法律规定包括员工持股计划在内的退休储蓄都必须采用信托模式,同时对于受托人的职责和义务做了明确规定。信托模式也是英国股权激励计划实践的重要载体,只有符合特定要求后,企业和员工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在推行员工持股过程中有效利用信托制度的实践成为推动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员工持股信托模式与员工福利、养老制度密切联系
虽然员工持股是体现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举措,然而现实中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国家的员工持股信托模式是员工福利计划或者养老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就是个人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基本不承担相应支出,而且法律规定当员工达到55岁或者再员工持股计划中超过10年,就可以分散投资,从而将员工持股计划逐步转变为401K养老计划了。我国台湾地区的员工持股信托就是员工福利信托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信托模式增加员工福利,达到企业留住人才的目的。总体来看,美国、英国、我国台湾地区员工持股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企业自有资金或者无偿股份,充分体现了员工持股信托的福利性质。
(五)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已成为信托机构重要业务发展领域
员工持股信托业务已成为信托机构重要发展业务领域,同时通过该信托及企业员工其他形式福利信托、养老信托等等,参与企业经营发展。一般而言,受托机构作为员工持股信托的重要参与者,其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参与企业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设计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确定持股比例和股权来源、持股范围、资金来源等要素,协助聘请法律等中介机构,从而获得项目咨询收入;二是对于杠杆型员工持股计划,受托机构可以配合员工计划方案进行外部融资,扩大资金来源,合理安排还款期限,从而获得利差收入;三是受托机构负责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以及后续持股的管理、收益分配、相关信息披露等,从而获得管理费收入。
四、我国发展员工持股信托政策建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国企改革也采用了员工持股信托,诸如康辉旅行社股改等,但是总体案例不多。当前,我国正着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员工持股是重要内容。2014年6月,证监会下发了《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上市公司可以自行管理本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也可以将本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委托给下列具有资产管理资质的机构管理:(1)信托公司;(2)保险资产管理公司;(3)证券公司;(4)基金管理公司;(5)其它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机构”,这意味着我国利用委托-行使推进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尚未采用信托模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预计2015年,员工持股计划相关法律制度出台后,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国企员工持股计划将会有实质性进展,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未来有着较广泛的市场空间和旺盛的需求,必将成为金融机构的又一个业务蓝海以及转型的重要切入口。为促进我国员工持股信托模式的发展,建议如下:
(一)促进信托制度宣传,增强对于员工持股计划信托模式的认识
信托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企业和员工对于信托制度本身认识也不足,这导致在员工持股方案设计中采用信托模式意愿不高,而且员工持股信托开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和解释,员工对于该模式的认同度还不是很高。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信托制度宣传,普及信托文化,加强员工持股信托模式的市场营销,树立品牌,受托机构形成专业化发展态势。
(二)强化信托模式在员工持股计划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尚未有出台,使得员工持股计划开展受到一定影响,部分持股计划存在不规范之处,甚至存在利益输送、强迫员工入股的行为[5]。因而,有必要不断加快员工持股计划相关顶层设计建设,有效嵌入信托制度,塑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和规则,促进员工持股计划有序、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应用作用。同时,加强税收优惠政策适用条件,尤其是要以员工持股计划的信托模式作为适用条件之一,以此提高政策要求和合规性监督,保护员工利益。
(三)促进员工持股信托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
2014年以前,我国过往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并不多,实践中成熟的员工持股信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还不成熟。因此,还需要受托机构加强服务研发和创新,形成完善的业务价值链条,强化员工持股与员工养老、福利等方面的衔接,做好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过程中的现实需求。
(四)提高信托公司专业技能和人才素质
实际上,员工持股计划信托需要信托公司具备更为专业的企业薪酬、投资等方面专业化技能以及专业人才,目前从事员工持股计划的金融机构专业人才缺乏,这也进一步限制了员工持股计划信托的有效开展和业务的不断扩大。因而,有必要继续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选聘,逐步建立专业化团队和事业部,形成业务规模化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陈国铃.国企改制中四种员工持股实现方式的比较[EB/OL].[2006-09-18],http://.cn/leadership/jygl/20060918/17272924866.shtml.
[2]袁田.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信托建构[J].证券市场导报,2013(10).
[3]何宝玉.信托法原理与判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187-195.
【关键词】初创时期;中小企业;特殊岗位;薪酬
一、初创时期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初创时期管理不太规范,管理制度从无到有的阶段,企业通常急于为其主导产品打开市场,销售量低,收入和利润都较低,同时,主要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岗位编制等尚不稳定,职责划分不清,常常存在一人多职或职责交叉的现象,业主通常以自身摸索的经验进行管理,随意性大;管理组织机构过于简单,员工的忠诚度也不高,许多员工抱着打工的心理,主导员工往往是创业热情。要让员工积极努力工作,就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使他们珍惜这份工作,把自己的本领都展示出来。因此,初创时期员工的工作绩效必须同薪酬挂钩,企业要制定易于理解、易于计算收益的薪酬方案,建立多层次人员薪酬制度管理的激励模式。
二、初创时期中小企业特殊岗位薪酬管理的设计
(一)基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
企业管理人员划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对于这三类管理人员薪酬管理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是由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所决定。基层管理人员是公司战略的最终落实者,公司政策能否得到执行,公司业务能否顺利开展,业务范围能否不断扩大,效益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和能否有效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其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不仅是员工行为的示范,而且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
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基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模式:基本薪金+奖金+福利。基本薪金的确定可采取职位等级工资制,职位等级的晋升要体现其管理能力、管理责任、管理难度和管理业绩。奖金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其业绩水平,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要有利于改善基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关系,拉近基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距离。对于基层管理人员的福利计划也要体现其特点,在素质要求方面,为基层管理人员设计一些技术业务方面的培训计划,帮助基层管理人员提高技术技能。根据基层管理人员是一线管理人员的特点,管理任务重,工作时间长,无暇照顾家庭,因此,要有意识地增加服务利项目,为基层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家庭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对于基层管理人员薪酬管理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重点要放在如何通过薪酬管理,改善其工作绩效,提高其管理职能上。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
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具有专业知识或专业技术职称,并在相关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专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是工作业绩不容易被衡量,工作时间无法估算,工作压力大,市场价格高。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可采用多种模式:如高薪资模式、较高薪资+奖金模式、较高薪资+科技成果提成模式、科研项目承包模式、薪资+股权激励模式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应注意注重激励,鼓励创新,除了外在薪酬福利外,必须重视内在薪酬福利的激励作用,如工作成就感、满意度。要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实行多样性,灵活性的激励形式,薪酬福利设计中重点关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态度、实际工作效果的考核。
(三)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
销售人员是企业从事销售业务的人员,他们相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具有其独特性。工作业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工作时间不确定,工作过程无法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业绩不稳定,波动性大。在设计初创期销售人员的激励模式时要考虑几种因素:(1)由于属于刚刚成立的企业,企业对销售人员的吸引力不是很高,能够吸引到的员工恐怕都是一些尚未积累销售经验的年轻人。(2)销售人员能够到公司一方面是希望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成为创业的功臣。(3)由于对企业的未来和老总的诚信没有十足的信心,销售人员更看重短期的激励。(4)企业的市场经验缺乏,销售人员更多的依靠单兵作战。
根据初创期的特点,销售人员激励宜采取在销售人员的薪酬激励构成上,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固定薪酬模式,或者是采取“高固定,低奖金/提成”的模式,因为这个时候,企业产品刚刚上市,产品没有什么知名度,产品销售风险性很高,销售人员的努力很可能得不到足够的市场回报,因此,这个时候就不能让销售人员来承担风险。这种薪酬设计模式突出的是分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理念,使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激励销售人员与企业共同成长与发展。薪酬设计的重点应放在薪酬的外部竞争性上,可以淡化薪酬的内部公平性。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逐渐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销售的风险程度逐渐降低,销售额处于增加时期,这时,企业就可以适当降低销售人员薪酬中的固定部分,也即基本薪酬部分,提高浮动部分,即奖金或提成部分,以鼓励销售人员更为积极地扩大销售份额,增加销售额。综述,销售人员薪酬激励模式设计的核心在于个人和企业同步发展,在选择薪酬激励方案时要慎重评价各种方案。
三、初创时期特殊岗位薪酬设计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1.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受到资金和实力的限制,岗位设置考虑的重点是精简实用,尤其是特殊岗位,设计符合本企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2.对中小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核心是寻找和留住核心员工,在特殊岗位的人员招聘上要以择优录用为原则,人才的选用要注重其潜能,招聘时不仅要考察他们的工作技能,更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道德诚信、企业的忠诚度,如果对重要岗位的人员选聘不当,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3.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要符合本企业的特点,要避免人有我有,人无我也要有这样面面俱到地考虑问题,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薪酬制度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初始阶段采用岗位奖励工资或岗位等级工资作为主要的分配形式,以员工持股作为辅助分配形式,这样可以使员工与企业联系起来,彼此同甘苦共命运,以企业的发展为唯一选择,推动企业加速前进。
4.在薪酬设计时,还要考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政府的政策导向、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业务发展的目标计划及与薪酬相关的员工福利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