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17:4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三政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只见“教材”不见“学材”,课堂的“教”远大于“学”。人们习惯于把课本称为“教材”,没有人把它称为“学材”,这说明课本只是教师的“教材”,却成不了学生的“学材”。离开了听教师讲,学生很少对课本进行津津有味的自学、探究;只有当教师讲的时候,学生才在教师的引导下翻翻书,课本只不过是学生的“看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往往看到台上教师或声音嘶哑,或口干舌燥.或汗流浃背,台下很多学生却仿佛在听老和尚念经,昏昏欲睡,一副事不关已的模样:或自顾自看书,根本不听老师讲的。这就引发了笔者去思考这样一个同题:在课堂上,真正流汗的、能量消耗大的应该是谁.是学生还是教师?
第二,相对封闭式的教学。教学形式“惟一”。每节课差不多都是千篇―律的教学,丝毫无新鲜感可言。救学内容“惟书”。书上怎么写就怎么做,教参上怎么列就怎么搬,小心翼翼,在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生活方面做得很不够。教学计划“惟序”。在教学计划上,按部就班,课本以什么顺序编排就以什么顺序教,规定一框节内容上一节课就一框节内容上一节课,缺少灵活变通。
第三,师生双方关系不平等。很多教师至今还这样认为:教学中存在一群被叫做“学生”的年少者和一些被称为“老师”的年长者,他们的关系就是受教者和施教者的关系,此外别无其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并不是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性的“人”,对他们缺乏应有的尊重,总是带着社会赋予自己、与职业俱来的“特权”凌驾于学生之上,不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发表不同意见,剥夺学生的主动权。
以上情况都说明,思想品德课有新教材但还欠缺贯彻新思想、进行新实践的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除个别教师还没有完成观念上的转变外,更多的教师是苦于找不到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思考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受到抑制。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笔者从教育家们的“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话中得到启迪,针对目前困扰教学的“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大难题,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并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效果较好:
一、 加强学法指导.促使“教材”向“学材”转换
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自学的方法。阅读自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要求学生做到三个字:“看”――学生能自觉地自学教材内容:“思”――学生要把看到的信息经过大脑加工,自己获得知识;“述”――学生能把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问题说出来。然后,学生之间进行总结、讨论和辩论等,谋求同教学目标的逐步接轨。
2.指导学生掌握在联系实际中认识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和灵魂,要教会学生使用好猎枪,用科学理论之“矢”去射实际生活之“的”。当前采用的新课程教材比老教材有了巨大改进,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社会生活,教师更要善于做好引导工作。
二、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做到“六让”
1.让学生明确目标。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提出目标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2.让学生去发现新知。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以上所提及的一些自学方法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3.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善用角色换位,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上课时充当小老师,把它讲解出来。
4.让学生去归纳学法。这和我们刚才所讲的“加强学法指导”并不矛盾。“授人以渔”是重要的,但学生要结合自己掌握知识的实际,真正理解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法,并学会自己归纳学法。
5.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如问学生,“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问题总结作出答复,既能及时反馈信息,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6.让学生评判教学效果。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老师的教是否适应学生的学?学生心中有杆秤。教师要注意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为此,通过一段时间教学后,有必要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要求学生谈老师教学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这样既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又有利于教师自身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 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第二课堂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说过:“每个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经验,课外学到的东西比课内多些。”在重视课堂教学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做到“课内引路,课外走”,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广泛运用到课外,并从课外知识中吸取营养,从而形成知识的渗透与互补。
1.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如何认识研究它们?这就要求学生搞―些调查研究。例如,我们在学习初三《思想品德》第四课第一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内容时,结合今年我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大时政内容,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开展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到乡村、社区了解自1978年,党的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本村、本社区在农民的住房等生活方面、在乡村的道路建设、村务公开等方面收集材料,整理有关数据,使学生切身感受30年间,神州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指导学生自办小报。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概括能力。小报的内容可以开设这么几个专栏:“热点追踪”、“望台”、“新闻集锦”、“风云人物录”、“名人名言”、“传统德育故事”、“资料窗”、“调查与思考”、“学生心理保健”、“案例透视”等。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实际自设一些新颖别致的小栏目。
3.让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做到“新、广、深、实”四个字。“新”是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分析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撰写出具有新意的政治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广”是指学生参加撰写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范围要广。“深”即要求学生对所论述的问题的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度。“实”即要求学生撰写有现实教育意义的调查报告。
四、 相对开放式教学
1.教学内容开放不“惟书”,体现时代性。在教学中不断地把反映时代脉搏、并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补充。如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争取把教材内容和十七大精神紧密结合,力争使十七大内容进课堂。
2.教学计划开放,不“惟序”。教材的课、节、框的编排是死的、既定的。我们教学的对象、环境、条件是活生生变化着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因时因地、因人教,因而教学计划是灵活的。是可变动调整的。
3.教学形式开放,不“惟一”。首先,教法上要“常变常新”。“幽兰之草,久闻而不知其香”.任何一位教师即使曾经有过效果良好的方法。也不宜“竹篙撑船――一竿子撞到底”,总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否则会令人产生厌倦情绪。其次,教学手段要多样性。课堂教学必须借助多种媒体为手段,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的潜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在当前,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图片、科技模型、标本、投影幻灯片等。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地恰当运用这些媒体。
第五,教学活动的民主性。
伟大的教育家徐特立认为,学生和先生的关系是同志的关系,现代教育观念表明,师生双方关系是平等的。当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师生智慧的火花才会进发激荡;教学才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活动。
1.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平易、和善、和蔼的形象,这有助于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
2.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教师是“真理的化身”、“神圣不可侵犯”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