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教育管理

创新教育管理

时间:2022-09-09 05:4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教育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教育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 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应来源于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创新管理思想,应用先进管理方式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一、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施进程中,应科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服务的主动学习观念,合理打破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引入选修课、流动性教室、学分制管理体制,进而强化各专业、班级与年级的良好混合性。当今,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使个体学生的视野全面开阔,其实施的思想活动则体现了越发个体化的表现形式,并呈现出隐蔽发展倾向。这些发展趋势均需要适应性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令其管理程序具备科学性、民主性与有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开展自主化教育管理,转变固有思想,令学生正确树立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的科学态度,并落实到实践学习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同时高职学校应健全发展自治性学生组织,为学生创设开阔、广泛的实践学习平台,肯定学生权利,尊重其社会价值,进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令其成为学习活动主人,激发其广泛学习热情。实践管理中高职院校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不应削弱教师主导因素,而应让教师给予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正确引导,发挥以人为本服务管理作用,拓宽学生发展实践空间,提升学生自主总结意识,并优化自我管理效果。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个性的肯定,挖掘其潜质与潜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并完善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二、提升教育管理活力,实现创新发展

针对新教改要求,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应全面创新,适应性继承、辩证更新,并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实现优化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载体、方式、内容、形式应基于发展前提持续改进,其内容应充满新意、手段应充分体现新时期特色、管理方式应多变灵活,同时应合理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的思维定势、常规运作模式与工作方式,持续探索贴近时代特色、来源于实际的科学途径与有效方式,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践真正体现创造性、时代性与规律性。

1.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创新建设。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优质、素质全面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是提升教育管理综合水平的必要保证。为令工作队伍充满活力,高职院校应树立专家学者型发展建设目标,形成思想政治与党务工作者的优化选择调配,创建奖惩分明、稳定合理、分流畅通的良性管理运行机制,打造一支全面掌握综合科学技术、精通学术理论,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的领导组织能力、开拓创新意识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队伍。

2.创新制定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制度。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长期工作进程中,逐步创设了系列制度,积累了一定的宝贵财富。然而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不应停滞不前、自恃财富,而应结合当前教育管理现实特征,持续完善更新考察培养、学习培训、发展提升、监督激励、评优管理与再教育管理制度,真正推进教育管理实践工作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创新化与科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实践管理中,高职院校应依据实际,编制教育管理规范文件,例如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党员细则、管理评估实施方案,个性化学生培养管理制度,奖惩措施制度、成绩警示制度等,进而真正优化教育管理实践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应在巩固管理组织模式之上,积极科学探索适应新型运行体制的组织设置,促进教育管理良性循环、评价体系的科学创新、多样性与主旋律的良好结合。对学生干部应实施再教育机制的全面创新,推行进宿舍、进课堂、进社团、进网络、进社会的创新管理实践工程,进而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为其开展优质全面的教育管理。

3.创新教育管理途径方法与载体。多元化社会,应用传统说服教育与集中学习管理方式已脱离了时代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创新管理途径方式,激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行党员挂牌体制,令其接受同学监督,带动其他学生认真学习、自觉遵守校风校级,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风气。同时高职院校应科学应用网络技术促进信息沟通、传播的拓展、创新与延伸。可设置专题教育管理网站,借助多媒体工具载体,营造网络管理教育新阵地,提升教育管理效率与水平,并科学满足高职学生对新型学习模式的好奇心、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开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时期的全新工作局面。

新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入给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践行科学发展观、适应新时期学生个性化需求,高职院校应科学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方式,进而全面提升教育管理综合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院长话题;教育管理;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61-03

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信息化的普及,我国对教育管理的研究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这种繁荣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分化、整合,更体现在实践活动的生机蓬勃上。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也潜藏了一种忧虑: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没有很好地结合,教育理论研究者走进了近乎形而上学的研究,实践工作者也苦于找不到针对性强的管理理论。如何通过“否定之否定”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管理对教育发展的作用,一直是高校教育管理者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岗位及管理经验,依托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在大学城个人空间设置“院长话题”栏目,通过院长话题的探索与实践,在实践中得出教育管理理论,又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一、“院长话题”情况介绍

1.“院长话题”构成

“院长话题”所依托的基础是基于云平台的湖南省职教新干线空间,这是湖南省教育厅在世界大学城开设的湖南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由湖南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负责建设、运行、更新和管理,全省各中、高职学校都开设了机构与个人空间,展开了一场以职教新干线空间推进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创新的教育信息化革命。笔者为探索教育管理新模式,设置“院长话题”栏目,主要包括话题首页、各期话题、话题综述、话说话题、私信、留言板等部分,每半个月开展一期,寒暑假周期相对延长。

话题密切联系学院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主要通过在师生中征集、项目团队研讨、笔者通过充分考虑后确定。确定话题后,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设计好话题页面,发表在个人空间,全校师生的个人空间都链接好“院长话题”地址,师生参与留言、跟帖,或以私信形式和院长直接交流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问题可以迅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通过系部或学院讨论后解决,并能迅速反馈问题解决效果;有些教师与学生的留言提供了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的好方法,有些留言则能为改革提供启发,促进学院改革。

2.“院长话题”实践情况

“院长话题”目前已开展六期,第一期话题“大学了,我的晚上时间该怎么度过”,浏览2567次,回复留言290次,第二期话题“文化课,爱你在心却有口难开”,浏览3523次,回复留言444次,第三期话题“校园爱情——不得不说的那些事”,浏览5179次,回复留言996次,第四期话题“春节特别专辑——寒假计划”,浏览6723次,回复留言1967次,第五期话题“我眼中的大学城空间”, 浏览8593次,回复留言2235次,第六期话题“新时代的雷锋不容易,请坚守”目前正在进行。各期话题私信来往共计1500多封。话题的浏览与回复留言逐步增多,很多领导如湖南省教育厅王键副厅长、世界大学城CEO朱松林、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办公室副主任余武隆以及一些高职院校领导、专家等都参与了各期话题讨论,并提出了很好的观点与建议。

二、实施“院长话题”,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举办“院长话题”是为了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议要求,探索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式;通过全院大讨论,提高教育管理的透明度和全院师生的参与度,变革教育管理理念;坚持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的原则,更多、更真实地了解师生情况与相关问题,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在院长话题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师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领导、老师适当的舆论导向,使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在“院长话题”直接面对全院师生,教育管理的效果更好,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并且汇集全院师生的智慧,有效促进了教育管理的改革,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变革教育管理理念,实现教育管理扁平化

校长是学校精神的代表,是学校思想的引领者,校长的思想高度决定学校发展可能达到的高度,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的领导。”所以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首先就要变革校长的教育管理理念。

在“院长话题”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一是营造民主管理的氛围,师生在院长话题几千人的大讨论中,思想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师生在这种无压力、公平的环境下献计献策,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二是突破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使管理扁平化,在没有院长话题之前,我不可能和每一位师生都有交流与探讨的机会,但在“院长话题”栏目却可实现,在“院长话题”第一期,有学生给我留言说:“院长,我终于见到您了”,这让管理者与学生都觉得亲切;在没有院长话题之前,我要了解学院师生的基本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经过一级一级的上报,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失真与筛减,但是通过院长话题,我就可以随时查看全院师生的留言、回复与私信,从而直接了解了师生的情况,这样了解的问题更真实,解决问题的效果也更好。

如“院长话题”第二期:“文化课,爱你在心却有口难开”,很多学生和文化课老师甚至专业课老师都提出很精彩的观点和可行的建议,对我启发很大,然后我迅速召开相关的讨论会议,并要求公共课教学部拿出可行的方案改革文化课,要尽力想办法让文化课也得到学生的喜爱。

第3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出外务工,而自己留在乡村与自己的父母亲中一人、祖辈或其他亲友一起生活,甚至独自留守的儿童。他们因与祖辈或其他人监护一起生活而长期缺少与父母的亲情交流,所获得的正常家庭教育难以到位。因此,大多“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1.生活状况

由于监护“留守儿童”的祖辈或其他亲友日常大都忙于家务、田园农活等事情,且本身文化素养不高,甚至是文盲,加之隔代思想观念差异较大等原因,以致监管难以到位。再者,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大都具有补偿的心理,给他们不少的零用钱。于是形成了乱花钱,甚至出现摆阔气攀比等不良现象,但至于营养,卫生保健方面却无从谈起。

2.学习状况

由于近年来沙县小吃等餐饮服务业在全国各地盛行及农副产品增产不增收等情况,以致出现劳动力剩余并大量转移的现象,我乡80%—90%的家长因此而发家致富,在众多“留守儿童”的心目中滋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于是“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中空前高涨。因此,出现了“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行为习惯差的现象

3.心理状况

大部分“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与亲情交流,且不易接受祖辈等人的教导,以致缺少积极、正确、有效的引导,致使应有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再者,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较为薄弱,极易受到身边许多不良习气氛围的影响,往往我行我素。

4.安全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多体现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及往返家校途中的监管空档。他们易私自下河戏水、到他人家中过夜,甚至出现流浪在外等现象。由于他们的自制、自救能力不强,法律意识淡薄,这不仅易发生安全事故,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创设了有利时机使其遭受伤害。

二、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学校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

(1)以爱岗敬业为主题,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倾注关爱。“留守儿童”是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出现,给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应与时俱进,义不容辞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留守儿童”的特点,予以更多关爱,以弥补其缺失的父母亲情,并注重用爱激励孩子,努力引导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生活。

(2)以生为本,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机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并逐步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实施方案》、《“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评估办法》、《请假制度》、《评星、创优实施细则》、《返校、离校制度》、《年段分级管理目标》、《亲情电话、视频工作室管理办法》……以防在服务过程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章可循,无本可依的现象。

2.强化德育管理,营造良好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健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管理办法。通过完善“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全面、客观、公正地记录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评星、创优等情况。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长期缺乏父爱、母爱这一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少孩子存在性格孤僻、内心孤独、性情暴燥等心理缺陷,身心健康令人堪忧。因此,教师应多从情感入手,深入到留守学生的内心中去,削除其心理压抑,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书信、亲情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同父母亲的情感交流,以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引导慎重交友。不少留守学生因内心存在心理空虚而好奇心、可塑强,但自我约束、明辨是非能力差,容易感染一些不良的社会陋习。因此,可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以弥补其空虚的心理。

(4)开展“一对一”关爱活动。动员广大党员教师,开展“爱心妈妈”、“爱心爸爸”认领特殊“留守儿童”活动,进行“一对一”像父母亲一样与之谈心,深入了解其思想动向。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疑难杂症”,使孩子的心情愉快,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理想,重新塑造一个温馨的“家”。

3.优化“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合力,形成封闭的教育网络,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1)努力发挥流动家长学校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转变“留守儿童”监护人滞后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弥补因缺乏父母亲情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定期到各村的流动家长联络站开展讲座、互访等工作,传授相关的教育管理方法,特别是如何做好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的监护予以指导,逐步提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解决监护不力的问题,消除不安全因素。

(2)加强村校联系,加大宣传力度,全民参与监护。村校联手办好“乡村少年宫”,构建左邻右舍相互照应,形成强有力管护网,防止出现学校“紧”,家庭“松”不良的教育现象。

三、探索多管齐下机制,增强工作实效性

1.充分利用宣传标语,乡镇赶集日踩街、发放倡议书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2.密切联系乡党委政府、各村委会,协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避免出现校外监护空档,以防意外发生。

第4篇

1.现行学校管理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的矛盾

现行我国特殊学校管理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不适应表现为:学校虽然实施了校长责任制、聘用制等改革,但是,政府与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学校往往处于附属地位,没有真正意义的依法自主管理。现行学校制度比较封闭,育人环境没有有效贯通,学校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家庭、社会难以有效参与学校的管理,特殊教育学校也难以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现行学校制度缺少对权力运行的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缺乏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个人专断和人治现象。教育管理者往往把自己看成是学校的一家之长,推崇“一言堂”,凡事都是他说了算,不顾教师的个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大批非师范专业人才进入特殊学校,缺乏特殊教育专业技能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特殊学生的发展

2.教育主体的各方面结构性矛盾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日益增多的心理焦虑和障碍最理想的教育主体。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的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果。具体而言,有的政治辅导员刚刚毕业留校或是由业务行政干部兼任辅导员工作,自身的理论素质与本职工作结构性矛盾比较明显。有的辅导员工作时间不长,缺乏经验,对工作不熟悉,常常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有的学校辅导员工作量大、难度大,但是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这些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分散了他们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力,影响了教育工作的质量。

3.学生强调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常常强调自我为中心,对家庭的依赖较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身体、心理素质较差,同时,缺乏自控能力和集体观念,与同学之间缺乏沟通,社会适应能力差。加上大学没有严格的约束,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责任意识与服务奉献精神,因此,对老师管理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学生规模的扩大造成质量的下降

首先,学校扩招后,生源质量明显的不如以前,这就使原来的管理增加难度。其次,学生的大幅增加,但是老师的数量没有增加,最后导致老师的工作做的不到位,不可能全面的了解每位学生。对于学生的管理只是表面上的解决,没有深入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自主要求与管理,从而达到学生自身的个性良好健康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的发展更要强调其个性的发展以应对社会的需要。

5.管理者之间以及与被管理者缺乏沟通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互相尊重、信任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尊重与信任是对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如果对被管理者缺乏足够的尊重与信任,被管理者就会产生怨言,因而,在工作中不够努力,工作没有积极性,最后导致工作的成绩不理想。没有把被管理者当作有尊严、人权的人看待,对他们的侮辱及忽视将对其产生极大的不良后果。在现实高校中,教师与辅导员、教师与学校领导、辅导员与学校领导之间也存在着沟通问题,教师负责教学,但是没有将相应的学生学习情况反映给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因而导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不了解,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方面,虽然学校聘用教师为学生教学,但是,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缺乏激励,教师的工作表现不论好坏待遇差不多,因而可能出现有些教师消极对待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不够热情,最后影响的将是学生。最后是辅导员,其工作是最累的,不仅需要管理学生的各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对学校下达的任务做出解决,学校领导对于辅导员的忽视也必将影响整个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改进的措施

1.改进教育管理方法

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主要环节,教育管理质量将直接决定整个学院的教育管理水平与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效的社会效益。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而且还应学会如何管理、如何育人。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充分调动师生的主体性,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将管理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管理创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情感和行为的高度契合,最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从而使高等教育管理达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智慧,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收益。

2.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切实推进民主管理

首先,高校教育管理不仅仅是写写文件、上请下达,它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技能技巧。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懂得专业、有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尽量充实、完善自身的管理知识与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育人。其次,高校组织存在学术与行政两方面的职责,高校教育管理应走向民主化。实践证明,在高校管理中,如果只由管理者决定管理内容和程序,而管理对象对此无权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愿,管理对象的许多与管理内容高度相关的信息就难以搜集,其合理要求也将受到压制。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形式,调动高校各类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和机会。

3.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

教育管理改革与研究既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也是自身成长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与研究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青睐,“以研促教”、“以研促管”效果明显;但是,仍有不少教育管理工作者仍不重视教育管理改革与研究,认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只要搞好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就行了,没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改革与研究的真正意义。我们认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就应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学会在教育管理反思、教育管理研究中成长。同时,教育管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高校教育管理者在组织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等各项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以人为中心,把人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主旋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从而有效激发师生的创造精神和自身潜能,促进高校管理的不断创新。

4.层级管理与分配权力

面对学生挑战权威的心理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者的角色混同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行层级管理应该是一个良性的选择。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管理学上的层级制问题。所谓管理的层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同样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等级,包括管理学生的各类工作部门。传统的层级垂直划分过细,不利于权力配置与运作。面对新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情况,我们要建立一种扁平式的网络化的层级管理运行模式。学生规模扩大后,管理方式由以往的增加管理层次转变为增加管理幅度,使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各个部门密切联系,统一协作,集权与分权相统一,从而形成一种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互相联系、有效运作。

5.选择激励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拥有选择的权利不仅是每个学生的追求,同时也理应成为每一个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追求。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善于运用激励管理的工作方法。激励方法,是指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外在激励而引发学生思想动机的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将管理目标转化为个人行为准则,从而达到高校管理的目的。要把提高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与培养规范行为相结合,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激励他们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持久深入的内在行为动力。同时,要注意高校管理者和学生对主流文化品位观念的相互融合,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对立冲突状态,建立起一条畅通的沟通渠道,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第5篇

关键词 教育管理 创新机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01

Innov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LONG Xin

Abstract Management work of th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security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smoothly,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effective analysis,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research of th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chanism, realize self innovation mechanism, to be able in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management, for the smooth of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effective basis and guarantee.

Key words educ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1 高校教育管理中创新教育的内涵

在高校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创新的人才,从而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既要在理论上加强管理的内容的创新,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教学模式,使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①高校的创新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从制度建设到学生的管理都要体现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够全面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

2 高校教育管理中实行创新机制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尤其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各大高校都加强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我国高校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众多国家栋梁和社会紧缺人才,这与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是分不开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实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②因此,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进行必要的创新机制的研究,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1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适应高校时展的需要

面对国内外的教育管理变化,尤其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教育的管理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国内外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而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根据中国的时代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校管理模式,才能够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供有效的保障。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管理,尤其是现行的创新形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面临的发展形势要求进行管理的创新机制。

2.2 为了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高校的优秀教师出现短缺的状态。而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这需要对于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有效的培养。这就需要运用创新机制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方面,要引进具有高度的管理能力的人才,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种对于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管理的教育,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3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解决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需要

创新价值的实现表明,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创新不但具有动态性,而且这种动态性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创新具有动态和开发的特征。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的弊端,教育管理观念

1 高校教育管理中创新教育的内涵

在高校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创新的人才,从而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既要在理论上加强管理的内容的创新,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教学模式,使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①高校的创新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从制度建设到学生的管理都要体现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够全面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

2 高校教育管理中实行创新机制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尤其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各大高校都加强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我国高校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众多国家栋梁和社会紧缺人才,这与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是分不开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实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②因此,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进行必要的创新机制的研究,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1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适应高校时展的需要

面对国内外的教育管理变化,尤其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教育的管理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国内外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而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根据中国的时代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校管理模式,才能够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供有效的保障。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管理,尤其是现行的创新形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面临的发展形势要求进行管理的创新机制。

2.2 为了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高校的优秀教师出现短缺的状态。而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这需要对于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有效的培养。这就需要运用创新机制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方面,要引进具有高度的管理能力的人才,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种对于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管理的教育,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3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解决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需要

创新价值的实现表明,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创新不但具有动态性,而且这种动态性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创新具有动态和开发的特征。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的弊端,教育管理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处理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机制的管理,才能够使一些保守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能够发挥教师的作用。这种民主化的新型管理方式才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 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都具有自己的教育管理机构,同时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教育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不够完善,尤其是涉及到学生守则等管理方面的制度,行政化和体制化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对于高校的管理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即使已经形成的一些制度也没有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层次上,这就使得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现实管理依据和标准,管理的计划性和程序性不够强,有的管理处于应付和混乱状态。④

3.2 高校教育管理手段简单化

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方式和手段的实施对于高校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简单化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面对新技术和新信息的更新,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从人本化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路问题。才能够不断丰富教育管理的经验,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服务,从而在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手段如果过于单一和简单化,这就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这种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3 高校教育管理内容更新不及时

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内容大多数采用的是行政命令式的教学模式,因此造成了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并没有根据时代的特征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教育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育管理的发挥。

4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重要措施

4.1 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建设

把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起高校的教育管理平台,能够使得高校管理的信息及时更新和传达。尤其是针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时进行网络的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学生的知识的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义。另外,建设高校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间接加强了教育管理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得学生针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更好地促进教育的管理水平。

4.2 举办多种创新活动,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途径举办具有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管理的作用,这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得到了有效的支持。保持传统教育理念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3 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标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进行高校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实行开放的和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需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根据学生的自主评价方式,结合教师的评价方式共同进行评价标准的考核,才能够在教学手段上进行管理。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高校的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进步。高校教育管理应该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尤其是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才能够全面建立师生平衡的评价体系,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

5结语

新形势下,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实行创新的机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从而能够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动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实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从而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创新

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育较快、较好地发展,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出更为适合社会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当今,教育面临的形势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管理更是应该不断地创新,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是顺应时代特征、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传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必然之选,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够更加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使高校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对高校进行教育管理创新。其次,就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解决以往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需要,我国的教育虽然在不断地发展和提升,但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式的传统管理模式,这一模式让学生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学生应有的个性,还有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一言堂的课堂长期存在,这让教师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教育管理创新,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就是从“机械管理”转变为“人性化管理”,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但是在现有的社会中,人应该是被视为“社会人”,基于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创新教育人性管理成为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只有将僵化的管理模式逐渐的灵活运用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人才,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建议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不难发现,统一的管理模式成为了各大高校都争先效仿的模式,大家做同样的事,穿同样的衣服,运用同样的思维,每一个人都不再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思想,这样的管理模式让思想僵化了,展现不出人的创造性。适应社会的人才并不都是一致的,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想法,是创意还有个性,但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并没有激发出人的创造性,创新人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创新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管理模式上只有从传统的模式中跳脱出来,培养出学生的个性,发散其自身的创造力,实现其重要的人生价值,学生是一个独立个性的存在,在人格上与管理阶层是平等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首先也就是最重要的是尊重,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当然,管理者也不能一味的强求个性,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视条件而定,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高校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前提。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推进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了一定的管理制度,教师与学生自然就会遵守这样的条约,而习惯也就逐渐形成了,面对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高校采取了很多的积极措施。比如,扩大招生、取消招生年龄限制,这样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的时期会有一定的益处,但随着时间推移,问题也就不断地显露,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已捉襟见肘,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例如,大力推进学分制、大胆进行多样化教学实践,这样的办法有很多就只是看其是否适应该校的实际情况。

创建教育管理平台 网络平台是当前高校的管理方式之一,它能够帮助学校更加便捷的管理学生和学校各种信息的公布,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与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有利于使教育管理制度更加合理、严谨,也有利于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应用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已经不再只是想法,早就有很多的院校将之付诸实际,并且效果也不错。当教育平台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应该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和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各种相关的事宜,其主要目标是使教育管理效率与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及时处理,及时调取,方便快捷,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之一,又怎么能够在管理模式上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完全激发出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教育管理,才能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蒙玲. 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2]黄熠.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6(02)

第7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以人为本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中,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如何能够谋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逐渐深入人心,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立足基础点。教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持,如何能够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实处显得尤为关键。就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其中,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创新,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加强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尤为关键,有助于为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大学教育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深化,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需求,迫切的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高校为了谋求长远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吸收更多时代元素,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提升大学教育管理成效[1]。争取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协同运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基地建设和制度一体化。

二我国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部门约束大

就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实际工作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影响和制约。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人才质量,而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成效偏低,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滞后。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的管理体系和模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需要严格遵循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和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的活动[2]。故此,导致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体系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学校自身缺乏自主性。对于教师而言,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规划,都需要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管理和审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内容需要重新修改,并在每学期末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定期完成一些硬性的教学科研指标,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压力[3]。

(二)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较多

教学管理部门约束是大学管理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管理工作成效。很多高校内部教育部门为了抓进度而忽视了教学质量,盲目的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并未进行实地调查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致使后续教学活动未能有序开展。也正是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模式导致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过大,为了完成硬性教学指标,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完成教学任务上,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升[4]。

(三)学科之间的壁垒较大

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作为其中关键所在,教学管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创新和优化。信息时代背景下,尽管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是相应的也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阻碍和影响,学科之间的壁垒变得越来越大。高校教学活动中,多数是模仿西方高校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专业化和精简,促使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可能导致学科之间壁垒增加,致使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畅,学生很难对大学知识体系全面掌握,知识构建上处于碎片化状态,与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背离[5]。此外,学科之间的壁垒也会影响到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加之教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职称激励制度的影响下,致使绝大多数的教师开始注重自主研究,忽视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无论是在教育科研工作中还是教学中,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不足,无法应用系统化的教学方式,甚至可能造成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充分,看问题更加片面,影响到学生的后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意识不足

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匮乏问题尤为明显,致使新时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难以得到有效的创新优化。首先,我国多数的高校仍然是采用终身教授制,这种制度很容易导致多数教师处于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状态,止步于以往所获得的荣誉上,无法取得与以往相同的成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难以得到有效创新[6]。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导致不同学科之间专业知识交流较为困难,教师无法站在宏观角度去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科研活动更多的是局限在本职工作上。最后,职称晋升制度和教师的薪酬待遇直接挂钩,所以很多教师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开展科研活动和学术研究,并非是真正的对科研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最终即便是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狭隘的价值观将影响到教师的未来发展,与新时期大学教育管理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

三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

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受到陈旧的管理思想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持续深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故此,为了推动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需要吸收更多的时代元素,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一)加强政府对大学教育管理的支持

为了能够在新时期推动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需要迎合时展需要,创新大学教育管理理念,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7]。通过适当的行政放权,为大学教育管理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和机会,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创新教育管理理念,组织教育管理活动;分析大学校园管理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师资力量,吸收更多的有经验教师优化考试内容,选择更合适的教材,实事求是,谋求可持续发展,提升大学教育管理成效。只有这样,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才可以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实处,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放宽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和控制

为了推动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和控制[8]。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和风向标的作用,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中提供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管理力度,根据自身教学水平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管理成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迎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利用时代元素来创新大学教育管理模式。

(三)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破学科壁垒

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深入分析可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大学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切实提升大学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就当前学科之间的壁垒问题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共同努力[9]。学校在教学内容安排和科目设计中,根据学科特性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寻求学科之间的共同之处,为后续教师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指导和参考。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树立正确的跨学科理念,明确哲学理念,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强化跨学科之间的合作,能够从宏观角度去看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师需要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有针对性的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加强跨学科合作和交流,吸收他人的优秀所在,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10]。同时,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使学生可以在无形中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迎合社会发展需要,提升未来就业优势。

(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就当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现状来看,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规划专业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管理工作决定了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新时期为了迎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应注重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争取学校、社会和学生共同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恒仲.教育管理对大学生个性发展支撑效能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24(4):54-56.

[2]翁建全,许萌,金红卫等.教育管理创新与青年教师素养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4):80-82.

[3]施佳维.大学教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22):248-249.

[4]丁龙.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4,24(4):69-70.

[5]张丽.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16):172-172,173.

[6]陈霞玲,马陆亭.中国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设计——美加德日四国公立高等教育管理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99-105.

[7]郭华.生态视野下的区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以南京市玄武区为考察个案[D].苏州大学,2014.

[8]赵宏,关刘君.基于IFE和EFE矩阵的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24(9):87-92.

[9]计卫舸,曹家麟,董慧等.基于学术力的高校可持续发展动力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4(7):74-79.

第8篇

1.分析如何做好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

第一,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加强认知。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是怎样具体体现出来的?高校教育管理从人性角度出发,要正确认识并且发挥人的价值,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各种潜能;以人,包括教师和学生为一切活动的中心;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在学术上,在管理上也要积极发挥专家和教授的作用,确立教育管理中教师的核心主导地位。第二,将激励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手段。从工作的性质上来看,高校的教育具有非常强烈的学术性,还有很强的精神因素,采用激励手段,更能有效的开展管理工作。每个人都期望获得成就,教师的工作的特性使得他们的期望值更高,高校更应积极建立更加灵活的一种激励的机制,提高教师对于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更高的创造力。例如,当前实行的教师聘任制就具有很好的激励效果。第三,创新教育中应重视个性化。素质教育当中,创新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创新教育不是“教”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气氛,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创新,而不是一味的墨守成规。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也有更多的自主性,例如开放式教育中,除了可以共享资源之外,学习者还享有更多的自由,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课程和使用的媒体,以及学习的方式、进度和具体的时间、地点等。第四,要注重对于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之间有着角色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容易引起心理上的距离,要缩小这种距离,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也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五,倡导一种顾客的意识。在高校教育管理当中,要重视学生和教师以及家长的需求,其需求是高校开展管理和决策以及改革等工作的出发点,而且要将教师和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作为衡量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一大重要标准。这种顾客的意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体现。

2.分析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行的问题和策略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外部环境中,以人为本的气氛不足。一直以来对于高等教育,人们有着盲目崇拜的心理,对于学校的要求和命令言听计从。因而,要唤醒和普及人本意识,加强对人的价值的认识。2.内部环境上,缺乏较强的以人为本的改革。大家还是传统的认识,觉得学生本就应该对教师言听计从。因此,要深化改革,实施民主管理,认识到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才是主体。3.师、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体现很小。对于高校教师的流动性,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管理学生时不能充分的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以及利益来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因而。在日后的管理工作当中还需坚持实行,不断完善以人文本。

3结束语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管理工作当中,高校要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以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充分调动教师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包括学校领导。为了高校的全面有效快速的发展,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的多个方面进行渗透。

作者:苏姗娜 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第9篇

关键词 目标管理 高校体育 教育管理 创新

目标管理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其是由目标分解和目标协同两大部分构成。那么它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是怎么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回答:①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需要结合本校实际,这须在目标管理下来完成;②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协同的工作,这也须在目标管理下来完成。由此,目标管理实则就在下行和上行两个通道下,建立起了推动体育教育管理创新的路径导向。

现在又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管理创新”。从一般层面上来理解创新,这本身就包含着“推倒重来”的意味。然而,针对教育管理所特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要求,该管理创新实则更倾向于解决短板问题。可见,这也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目标管理的理解

上文已经就目标管理的下行和上行通道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概念的理解。

(一)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体现为下行通道,即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需要建立起一定的价值取向,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应采取在现有模式上进行改进。而这种价值取向又是由高校管理层所提出的。实践表明,管理创新不仅包括体育教学方面,也涉及到体育教学资源的使用环节。由此,高校管理层所建立的价值取向体现为一种总括性和前瞻性的二者统一特点。不难看出,这种特点导致了该价值取向不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根据部门职能归口原则便需要进行目标分解。接下来就面临着如何进行目标分解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专门型的体育教育管理组织是十分必要。它可成为实施目标分解的平台。

(二)目标协同

目标协同就进入到了上行通道,即通过各职能部门间的联动来最终完成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目标。然而,这并不是对目标分解的简单对应,而是难度超出目标分解的活动。之所以这样讲归因于,目标分解借助行政权威式管理来推动,办事效率较高;而目标协同往往需要平行职能部门间的配合,鉴于当前高校组织生态下这是较为麻烦的事情。由此,管理创新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取决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程度。

二、理解基础上的管理创新定位

在界定了管理创新主要在于改进的要求下,其应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组织管理创新定位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首先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保障。而组织机构又是确保目标得以分解的平台,因此十分重要。那么高校管理层是否愿意为体育教育管理提供这一要件,实则在于他们对体育教学本身的价值判断与理解。本文这里假设组织机构已经建立起来,那么在组织管理创新上就应从机构内部设置、组织目标确立、组织成员间的行为规范上下工夫。其中,成员间的行为规范则较为关键,这是确保目标协同能否有效实现的关键问题。

(二)制度管理创新定位

那么如何建立制度管理创新呢。需要明确这里的制度不仅是组织内部制度,还包含着驱动管理创新的机制。对于机制而言实则要求,应建立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长效机制,即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分阶段、不间断的推进改进活动的实施。作为一种创新要素来看,制度管理创新的技术难度最大,因为制度本身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使得现有教育管理存在着较大的运行惯性。由此,制度管理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还能切实发挥改进功能。

(三)绩效管理创新定位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最终都统一在对人的管理上,这一点来源于管理学的一般结论。因此,建构合理的绩效管理创新定位也是十分关键的。这里只是强调,应将正负激励因素引入到绩效管理之中,当然也可以配合目前正在开展的高校工资改革工作一并进行。

上述基于三个方面的定位,便为下文路径构建提供了切入点。

三、定位驱动下的路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路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组织管理创新

作为体育教学部门应承担起组织管理创新的重任,而作为平行职能部门应配合好组织管理创新活动。为此,可将该组织机构办公室设置在体育教学部门,并通过QQ群、OA系统等办公平台建立起上行、下行、平行的信息传递渠道。那么 在组织成员行为规范方面,应建立起平等互助的关系。为此,应成立各部门副职为主体的人员联络机构。这里笔者强调,组织管理创新中还应建立有效的组织氛围,从而能在该氛围下完成组织资源的协同工作。

(二)制度管理创新

如对体育场馆的制度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增进大学生的体质,以及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现阶段对于高校体育的课程设计,较为突出团队活动内容。这样一来,体育场馆的管理创新便有了针对性。即,可以以系(学院)为单位,通过校园内部的场馆租赁方式,承办本系(学院)的学生团体活动。不难知道,通过交纳一定的租金,能够激励活动的承办方高效的利用场管设施,并尽可能大的挖掘场馆功能。

(三)绩效管理创新

根据上文所述,在租赁过程中,主管部门应配专人对体育场馆的使用进行监管。通过这种模式,就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在未来对体育教学方面的资产进行购置管理时,应充分考虑该项资产的专用性水平。必要时,高校固定资产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以租赁或以整合社会资源为主。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有关创新途径还有许多方面,但本文仍然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探索。

四、小结

本文认为,针对教育管理所特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要求,管理创新实则更倾向于解决短板问题。在管理创新方面,应围绕着组织管理创新、制度管理创新和绩效管理创新来进行。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李汉桥.高校体育创新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培养(转上页)(接下页)[J].大众科技,2011,(7).

[2]丁勇江.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体育创新教学初探[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12).

第10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34-02

一、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的意义

1.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创新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体系与内容、评价体系等的综合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总是一定时期特定环境、技术与教育理念结合,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特征,彰显着教育自身的发展烙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技术环境的化,社会对人才结构、质量的要求也相应地化,教育实现服务经济的功能,要发挥自身的活力,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是单个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改或课程体系的改等局部的片面的创新。作为一个综合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体系与内容、评价体系等的整体协调与持续创新。

2.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是培养优秀管理人才的内在要求。优秀的管理人才不但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而且拥有优秀的管理品质,包括道德素养、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等。成人高等教育优秀管理者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各种因素有机协调与综合作用的结果。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创新,体现为各种因素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化,彼此协调发展,是持续的,因此需构建创新机制。

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机制的构建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创新,关键在于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应从激活创新动力人手,创建创新平台,不断优化与更新教育服务项目。

1.以需求为突破口,识别与整合创新动力。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创新的动力不足。成人高等教教育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动力,来源于各种利益相关者,即学生(家长)、市场、教育服务者、政府及社会的需求。

学生(家长)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尤其是工作在不同行业、不同管理岗位的学生,他们对自身的需求有较明确的认识。他们的需要是创新的直接动力,识别他们的需求,进而创造需求,是创新的关键。学生的教育需求除了与个人特征相关,还与市场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市场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创新型管理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具有人格魅力的革型领导是管理人才中的精英。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化的市场,既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目标定位,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的动力之源。教育服务者即教师、相关管理人员和研究者,作为教育的专家,应积极推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这既是其生存与职业所需,也是其自我实现的基础。政府及社会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倡导者、支持者与受益者;通过提供合适的政策与创建良好的环境来保障与推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其职责要求与自身发展的需要。

识别各种动力使我们明白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并不是软弱的;而只有整合各种动力,才能促成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才能获得创新的强大动力。首先,政府及社会要在科学的市场调研与正确的社会发展预期的基础上,做好正确的政策的、法律的、舆论的导向与支持,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创新创造宽松的、良好的环境。只有创新的环境,才能孵化创新的意识与行为,弱化革的阻力。其次,教育服务者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专业的视角,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中去,从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学制革、师生关系等方方面面去创新。最后,分析市场和个人需求,保护学生(家长)的权益。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导致了成人高等教育对学生(家长)需求的傲慢,以及对其权益的漠视,以而使成人高等教育失去了自身完善与创新的直接动力。

2.以交往理性为基础,共创创新平台。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交往行为是一种“主体一主体”遵循有效性规范、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而发生的交互,其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信任,并由此保持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而主体间真正的语言交往必须符合“有效性”要求,即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由于涉及的利益主体多、环节多、内容广,因此,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为基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互惠的外部关系,能创建一个顺畅各种关系、整合各种创新资源、激活各种创新动力的平台。

根据交往理性理论,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一主体”之间真诚、平等的对话。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服务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感受,主体意识很强;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课程设计,都应该围绕学生的这个特征而开展。只有使我们精心布置的课堂与设计的课程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讲他们能听懂的故事与理论,灵活安排学习时间,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才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并满足学生日益化的需求。同时,成人高等学校只有通过与企业或社会进行的可领会性的、真诚的交流,才能从社会、企业获得各领域优质的师资和良好的实习与培训基地,以满足不同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最后,在终生教育理念下,成人高等教育应该从单一的学历教育中走出来,面向社会与企业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提供不定期的培训,甚至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培养关系。因此,以交往理性理论为基础创建交往平台,各种利益相关者即各种主体间将会激发创新的活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也因此而不断得到创新。

3.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教育服务。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与分工越来越细,知识、理念与技能的更新也越来越快;即使是中、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成人高等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单一的学历提升上,而不创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那么,其生存的空间将会日益缩小。其实,在终身教育趋势下,各类高层次人才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多,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很大。成人高等教育需立足现实,充分利用已经拓展的市场和获得的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管理类人才培养市场是个很大的市场,各行业中、低层次的管理者需要学历的提升,更需要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学习与训练。

根据个人、市场、社会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服务内容与教育服务方式,成人高等教育就能激励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类人才培养可以分层次提供教育服务,即从管理理念、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基本管理素养(道德素养、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训,各种管理技能与思维的训练等三个大方面入手,结合学习者的学习、工作经历和个人、市场需求,分阶段、分批次、有选择地向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教育服务。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职业学校;教育观念;管理机制;学校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而且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职业学校要对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机制等进行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一、教育理念创新

(1)更新学生观。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的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将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达到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创新教学观。职业学校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前的“主导者”转向“引导者”。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现代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改革评价观。终结式评价成为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这一评价方式没有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考虑在内。现阶段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等多个方面。良好的教学评价方式,应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学习小组与教师评价为主。此种评价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推动他们积极完善学习策略。

二、教育管理机制创新

(1)管理模式方面。职业学校在创新学校管理模式的时候,应该立足于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管理体系。在创新型管理模式下,鼓励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从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出发,要尊重教师教学的自。学校在创新管理模式的时候,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来进行,将创新的重点放在管理体系、管理机制、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手段等多个方面。

(2)教育制度方面。一是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起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相匹配的制度。职业学校要增加教学体制的弹性,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做好就业岗位的前期调研工作,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然后再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二是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建立起知识产权与专利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绩效管理制度,激发教学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3)考核制度方面。考核制度的创新包括考核学生、教师这两个方面。在考核教师的时候,不仅要考核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而且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具有创新性。创新型人才的考核要建立在多元化考核制度的基础之上。对此,职业学校应该以教学能力为中心,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制度,建立起多样化形式的考核模式。

三、学校环境创新

(1)培养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增强学生的信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对付大量的信息,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解决问题。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始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职业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能力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职业学校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需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发展自我的机会。可以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搭建丰富多彩的平台,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演讲辩论、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整合学校教学资源。首先,地方政府与当地教育部门联合起来对当地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校际壁垒破除。这样,使得师资、场地以及设备的利用率得以提高,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资金以及人员浪费。其次,知识创新离不开充足教育资源的支持。加大实验与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保证。职业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此,学校可以尝试对全校师生实行实训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制度,在提高实训实验室使用效率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

总结: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大量创新型人才,就需要积极开展教育管理改革工作。首先,要更新学生观、人才观,创新教学观、改革评价观;其次,要从管理模式、教育制度、考核制度这三个方面,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最后,要创新校园环境,提高教师创新素质,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整合学校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孙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改革[J].产业与科

技论坛.2013(5).

[2]蒋波.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

教育,2011(25).

[3]朱雨兰,邹定南,陆春其.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之专业产业化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imary Education Management

HE Minxue

(Chibi Chimagang School, Chibi, Hubei 437300)

Abstract Primary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stage of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s the initial sta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is also a key strategy to reality.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the primary stage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also showing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defec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tage of primary education management flaws, aims to explor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resolve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management.

Key words primary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1 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教育管理理念及考核制度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中的教育管理理念还相对滞后,其还尚未能与新课标改革进行良好的结合。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学生成绩的提高是教育管理理念的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理念中较少关注到学生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全面发展和培养等。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现行的多数考核制度均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标准。这种制定的存在导致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均是围绕学生成绩的提高进行,而忽视对学生个性、创造力培养等的关注和培养。

1.2 教育管理模式较为陈旧

在新课标改革的浪潮中,各学校均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管理改革,小学教育管理得到一定的完善。但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管理中,其所应用的管理模式并未得到有效改革和完善。多数学校在改革中仅对管理内容进行了较为简单的改进,而教育管理模式还均保留着传统模式。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教师的唯一标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固守理念、社会舆论等的消极影响,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3 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能力及素质较低

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对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在小学阶段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管理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等均处于较低水平。这种现状的存在,对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严重阻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中的各种硬件及软件设施均在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限,无法充分利用各种教育管理设施,导致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 完善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2.1 积极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理念中,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主要围绕着应试教育进行,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工作进行的第一要务。①教育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以学生成绩为本。而现如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已无法与目前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符合。因此,必须要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管理工作中高度重视对人进行科学管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的教育管理理念就要求从事小学阶段教育的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道德素质。并且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作为基本前提,同时还要时刻坚持民主化教育管理理念。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只有坚持民主化的管理方式,才可有效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管理,提高创新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及时发现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研发新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促进小学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优化和提高。

2.2 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管理的中心

学生的升学率一直以来均是小学阶段进行教育管理的重点目标和重要内容。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的主要出发点往往是放在教师授课水平、学生学习成绩等上面。所以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出发点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活动的进行均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成为被忽略的内容。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管理中,需改变这种上行下效的现象。教育管理者需正确认识教育活动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育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并对其进行积极培养。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阶段进行教育管理的中心内容来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不断增强教育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及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小学阶段的教育管理也在不断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教育管理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管理者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只有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才可有效保证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与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学校可通过制定任用制度、选拔制度、激励制度等措施来增强管理者竞争意识,促进其主动、积极地进行教育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管理能力。同时,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及时组织相应的教育管理学习和培训活动,让教育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改革的步伐同时提高,促进教育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此外,在教育管理中,还必须保证管理者的责任及权利具有科学的对应性,保证其在管理工作中权责统一,在维护管理者合法权利的同时,对其相应的责任进行完善和明确。

2.4 积极更新教育管理模式

在课改要求中,教育管理模式应以人本主义作为中心内容。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体现为对学生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培养。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浓厚的人文化色彩,其与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该种教育管理模式高度重视对人的情感、精神自由的关注。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模式高度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个性差异的尊重,重视对学生个性特点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②

2.5 积极进行考核制度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学水平及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教育管理中的相关制定也均是围绕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及学校升学率的提升而进行的。因此,必须积极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促进其不断完善,使其与现阶段教育改革理念相符合。考核制度不应以学生成绩、升学率等作为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考核制度中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品德等进行综合考虑,以此作为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评估的指标。

3 结束语

在新课标的推动和影响下,小学阶段的教育管理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需不断发现其存在的缺陷,并对问题进行全面、科学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可有效推进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小学教育事业朝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