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

时间:2023-01-12 02:2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员工拓展训练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

第1篇

1.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特性

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这一“心理具有文化属性”观点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在高校中,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校园文化,其文化环境存在的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和创新性,都是其他社会亚文化所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外力,对群体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奋进、健康的大环境来影响、引导大学生群体,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终目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对环境也提出了要求,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学生适应和改善环境的动机和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思维、行为模式。拓展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承载了心理的校园文化属性。因此,拓展训练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活动形式,在高校广泛开展。

2.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价值和作用

校园文化承载着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校园文化的特点具有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创新性,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包含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先进文化的传承。而拓展训练突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色,强调通过参与者的实践与体验,挖掘自身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内驱力,感悟生命与成长的意义。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对校园文化的教育、引领、传承、创新起到了方式、方法的丰富和补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开阔了参与者的视野,实现了思维与理念的更新与改革。其作用如下:

(1)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的实践活动,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拓展训练中,注重教育引导和情感体验的力度,突出爱的教育,并把活动内容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同时,由于拓展训练具有新颖的方式、活跃的气氛、立体的互动、深刻的体悟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能够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持久性。

(2)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融入校园文化的拓展训练,借助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以户外训练的活动方式营造团结共进、合作共赢、尊重接纳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团队建设,将个体融入到团队中,寻求其在团队中的定位与支持系统,通过协商与配合,参与和互助,让个体体验到融入团队的和谐文化以及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感悟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内涵,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学生亲自体验,独立完成,自主分享。这种方式即有利于启发他们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身边的人和事,还有利于引导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会客观认识事物,消除抱怨、不平、无奈等负面情绪,学会向他人学习,并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做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有为青年。

二、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思路与策略

1.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具体思路如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是具有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亚文化群体,根据这一群体特点,让校园文化充满时代的气息和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是我们丰富校园文化方式、手段的思路,即探索与实践以拓展训练为活动载体,促进各类教育之间、各专业之间、各系之间、各班级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资源整合,推动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的优化。

2.校园文化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策略拓展训练具备典型的“先行后知”的特点,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以学生自身体验和经历为起点、以学生成长为目标、透过把每个体验内化为生命动力的这种富有创造、探索理念的活动,推进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进程,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坚持“一核心”坚持以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围绕校园文化内涵,通过对拓展项目的精心设计,以感受性活动为方式,以学生领悟内省为提升,促进学生内驱力的形成,探索和实践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

(2)把握“两结合”①自愿参加与协商安排相结合。充分发挥拓展活动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奇、险、有难度、具挑战和群体学习等元素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历奇和勇于接受挑战的需要,吸引学生自愿参加拓展训练活动。而对于需要特殊辅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用协商的办法,以尝试性的活动巧妙地激励这部分学生参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全员成长理念。②自主成长与教育引导相结合。通过开放式、探索性的活动,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体会“尝试错误”中主观与客观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鼓励学生自主成长。同时,适时的建议,平等民主的交换意见以及活动整合阶段中活动目的的阐述、导向性的感悟和理解等教师引导环节,促进学生将感悟体验升华为人生成长的经验,从而实现预期的活动目的。

(3)遵守“三原则”一是多元化的内容体系原则。在拓展训练内容的设计上包含着各类对象和团队的内容,包括针对学生、辅导员、新教职员工等个人成长要求的拓展方案;针对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团队精神培养的训练方案;还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构建的大一至大三学生心理训练方案。例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相逢是缘”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主题训练,针对大二学生的“我是最棒的、相亲相爱一家人”自信心、团队凝聚力主题训练,针对大三学生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压力弹簧”职涯规划和就业压力管理训练等。二是多层次的人际互动方式。在项目实施中贯穿着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体验,例如“我是谁”、“自画像”等个人项目鼓励学生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通过“罐头鞋”、“有轨电车”、“穿越电网”等团体合作项目为“个性独立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与同龄人相处、交流和体验的机会,培养团队意识。三是多角度的人格提升。在项目效果上以促进学生突破自我,挖掘潜能,挑战极限,融入团队等内心成长为目标,帮助学生将包容理解、接纳合作等心理素质升华为全局意识,完善人格。例如“空中抓杆”要求学生独立爬上9米高25厘米的圆盘上跃起去抓住横在空中的单杠,为学生提供了充满信念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冷静、果断、坚韧的良好品质。

三、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启示

1.制定“接地气”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

拓展训练最初是作为企业管理、社会培训、军事训练等领域的培训方式引进的,当它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出现时,应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制定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接地气”的实施方案。

2.加强专业教师培养让“软实力”不软

在学生自助成长过程中,专业教师在拓展训练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专业的指导水平决定着拓展训练能否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学校在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上,应结合学校自身人才、学科、师资等方面的优势,重视专业教师“软实力”的培养与职业认证体制度的建设。

第2篇

1、组织货品:品牌商负责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物流;商负责货品选择、进口、库存运转等。

2、市场推广:品牌的宣传、定位,包括媒体、赞助等等;还有配合销售部门组织促销、推广等。

3、拓展并维护销售渠道:寻找合适的、有能力、有意愿的经销商合作,在恰当的时间、开恰当的店销售,并维护与经销商良好的合作关系。

4、培训:这里指的是对终端的零售培训,它很必要,但它看不见摸不着,也最难量化评估其产出。

我在这简单谈谈户外品牌商为何要做内部培训,该怎样做。

其中绝大多数是个人经验的总结,欢迎业内人事拍砖。

问题:很多户外品牌商对终端直接管理的内容主要有这么几方面:店铺所处的商圈环境、库存情况、促销活动、以及货品陈列、店铺形象装修等,但可能很少会过问店铺团队人员的情况。简单点说,就是只管开辟战场、供应弹药,不管士兵能不能打~!这是为什么?

前者种种都能直接体现出来,通过数据表格、照片等方式。将这些数据加工整理后,可以用来判断店铺、区域的生意是否能够持续地良性运转,可以计算出生意容量、周期等等。而人是比较灵活的,也很难考量其产出能力。例如:同一家店配3个人,这么多库存,“不行的”团队做半个月销售2万,换一批“行的”团队一个周末可能就销售2万。那么前后两批人的区别在哪?恐怕一时半会讲不清楚。一家店如此,对于动辄数十家、上百家专营店的打品牌来说,这恐怕会影响它的市场体量了!

另外,品牌公司是否过问团队的情况,还视其终端操作模式而定。直营模式的也许会用心去管理团队;但如果是主要由地区经销商开店经营的分销模式,那么品牌商就很难过问客户的终端人员情况。遇到管理能力强的经销商还算省心,如果客户的管理能力不强,进而销售业绩持续不佳怎么办呢?

讲到这,我们不多谈繁杂的人员管理问题了,进入主题谈谈和人员业务素质有关的培训话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培训并不是一种成本,而是一种高效的投资:加强员工培训,可以满足员工不断成长的需求,给员工可以上升的足够空间;可以巩固团队精神,使员工认同企业、品牌的文化;可以增强店铺管理团队的能力,促进服务质量、销售能力的提高。因此户外品牌商通过不断致力于员工的培训,可以使一线的销售团队保持活力和素质,进而保证良好的销售、服务能力。

但品牌商在推进这类工作时,毕竟精力、资金是有限的,所以帮助经销商们建立自我内部培训的能力和体系,让其拥有持续的自我训练能力也非常重要。因此,对操作分销模式的品牌公司来说,此类工作还有一个隐形的功能,就是对经销商们的零售团队管理进行监督管理。

现在来说说培户外零售的训该怎样做,这些基本是个人的经验总结。

首先做此类工作的人,就是培训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因为零售终端所需要的指导必须是能够直接在销售实战应用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大讲理论不一定行得通,那么培训师最好就是做此类工作出身的,比如资深的户外店店长、销售经理等。培训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类知识、经验:

1、丰富的户外运动产品知识,以及熟知行业内的各类品牌及其产品的特点,这是必须具备的。

2、一定的户外运动知识,最好学习过、或亲自参加各类户外活动,否则对产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3、零售团队的管理经验,最好是招聘面试、培训人员、团队建设、甚至开除员工的一系列经验都有的,不然怎么辅导别人带兵打仗。

4、产品销售、店铺陈列、运营以及货品结构管理的经验,此类指导与产品知识同样是店铺最需要的。

5、面对众人演讲、互动沟通的能力,其实这个是基本功,否则肚子装的再多也倒不出来。

户外零售培训工作主要由四大要素组成:

(一)客户需求分析。

不同地区的经销商、店铺团队的需求各有差异,如何提供差异化的课程以满足其需求需要仔细研究。比如各经销商对户外行业涉及的程度不同,就要考虑是否为其准备户外行业情况的内容;南北环境不同导致销售结构不同,就要考虑产品知识、店铺陈列方法的不同;同一客户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初级阶段更注重产品相关知识,在其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更注重拓展开的知识……

(二)内容设计。

根据各地各区域经销商的不同需要,可以设计不同的课程予以满足,但做几份不同的课程会比较受局限,而且效率不高。我借鉴了部队使用的模块化训练管理模式,把不同内容做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实施中比较容易灵活掌握重心和进度了。

户外店或户外品牌经销商一般会持续需要的培训课题有这几个内容:

(1)户外装备功能基础知识,这个是每个新入职员工必须做的;

(2)户外运动常识,卖户外的不一定是玩户外的,但此类知识是销售团队必须了解的,如果能实地参与户外活动体验产品效果最好;

(3)销售技巧及消费心理知识,新人不懂、老员不屑是店铺团队的通病,变着方式做此类训练可以保持团队销售的活力和热情。

另外针对不同层级的员工,培训内容也需要有所区别。针对基层,也就是店员、店长一级的训练内容主要有:产品功能知识;店铺陈列技巧;销售技巧;户外运动常识等。这一部分的占比最大,尤其在推进培训工作的初期,或经销商的经验还不太丰富的时期。

针对销售管理层,就是零售主管、主任的训练内容主要是:产品功能知识;产品线结构常识;团队日常训练的方法等。其中日常训练方法的部分,讲过多理论方法不一定行的通,由于各经销商的内部组织架构不同、该岗位人员职责轻重不同。所以必须提供若干套较完备的训练方案给对方执行,并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其分析、解决其中可能碰到的问题。

(三)培训方式。

在一个品牌发展的初期适合进行相对密集的点对点培训收,当品牌发展到一定大规模后需要改用区域集训的方式。

品牌发展之初,在经销商、店铺团队不成熟,对产品、市场了解不多的情况下,进行点对点的基础类训练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单店产出。同时,由于此阶段网点数量不太多,具备此种培训方式推广的条件。

当品牌的体量越来越大到一定程度后,点对点的经细化培训的效率就会变的越来越低,毕竟品牌商的精力、资金各方面都是有限的么。这个阶段采用地区集训的方式会比较可取。比如以北京地区为集训中心,辐射周边的天津、河北、内蒙等地,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但这种做法的前提是,被辐射的周边区域必须要有专门负责此类工作的接口人,或者说培训人,否则对这些区域几乎没效果。所以在初期阶段时,品牌商就需要将各地的培训网络逐步建立起来,为后期作准备。

(四)实施周期及持续管理。

一般户外品牌的产品周期为一年或半年,这个视产品线特点而定,比如以服装为主打的品牌多为半年,以装备、鞋类为主的品牌有一年或半年的,雪上运动品牌甚至只有冬季。那么针对不同季节的产品结构,经销商会需要不同内容的培训内容,这就需要掌握培训周期了。新晨

随着产品周期进行“半年一次”或者“一年一次”的基础培训很简单,根据每季产品线的区别来做就行了。但这种密度和强度很难满足客户持续的需求,除非他们的店铺和人员从不发生变动。这就和在培训方式中提到的建立训练网络联系起来了,除了定期地提供适合当季产品线,以及经销商所处阶段所需求的培训课题外,让当地的培训对接专员承担起日常的定期训练非常重要。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学员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13-01

一、前言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强、节奏快、效率高的时代。人们的体力劳作普遍降低,但脑力劳动加剧,所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变大。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来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从事一些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健身、享受、宣泄、放松,疏散自己的压力和忧郁。职校学生在校期间是学习知识的的一个黄金阶段,也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提高体育素质的一个最佳时期。因此职校学员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的目标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的体制,而且还要培养学员终身体育的意识,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更从容的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本文探究职校学员课外体育锻炼运动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 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解决办法

职业学校是由申请者与社会的一些企业、单位合作办教育机构,它主要依靠社会力量的投资而办学的。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不齐全,如器材匮乏、场地不足、运动馆不够等。虽然拥有自己专用的教师队伍,但是体育教师普遍年轻,因此他们的教学经验也表现不足、理论教学水平较低、积极性不强,很难做好体育教学与课研工作。

对于以上现状,首先职业学校应以“全民健身”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广泛宣传体育对未来学员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以形成良好的体育风气。其次,加强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加快体育场地的建设。利用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引起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企业单位对职校体育事业的关注,让学校体育设施得到必要的经费、投资,改善教学的体育环境,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让学员的个性和兴趣在学校良好的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展现职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奠定一个坚实基础。

三、职校学员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终身体育转变,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全民健身的战略影响下,人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体育风气,体育意识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大势所趋下,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职业学校会注重培养学员的终生体育意识,加大对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班级形式授课,这种方式虽然便于组织,但忽视了学员的个性发展,这不利于学校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体育课程的设置应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兴趣的学员。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开放式教学,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关系平等,老师仅仅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和帮助者,来教学员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会对学员有过多的限制,主要以引导性、启发性为主,与学员产生互动。教师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充分发挥学员的主管能动性,让学员学会自学和创造,使学员拥有着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职业学校可以尝试用俱乐部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体育教学。俱乐部可以实现课内和课外教学的一体化操作,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体育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个人资料和专职挂在俱乐部里,学校可以创建一个选课系统,学员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好的体育项目、上课时间、授课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体育教学更能适应学员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职业学校的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综合型人才,体育教学也就不仅仅是单一的身体训练,同时也要发展学员的个性,磨练他们的意志,全面提高职校学员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的内容应涵盖力学、生物、健康、营养等方面所学的知识,让学员学会根据自身的身体特点来给自己制定训练方案。如,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职业特点,不同的体制,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制定的运动处方都是不同的,让学员学会怎么能规划和安排,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协调发展。

(四)教师队伍发展的趋势。未来职业学校教师应由传统的单一专业型向综合型发展。健康和体育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为一体的,仅健康知识覆盖面就较广,它包含有心理学、生物学、人体学、美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学员的知识面较开阔,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就比较多,所以对教师的要求自然就水涨船高,教师必须拥有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来教导他们。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把这些知识应用到体育教学上来,根据学员的特点和要求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内容。总之,教师的知识应趋向于专业化、综合化。

总而言之,未来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向着多元化发展,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运用职业学校的教学优势,对学员的德智体各方面进行良好的培养,让学员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员的长远发展,为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从哲学和社会科学视角认识体育运动[J].体育科学,2002,3(22):40-42

第4篇

关键词: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属性;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71-04

作者简介:杨洁,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德育、校本德育。

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每个高职院校教育者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寻的问题。高职院校在校生已成为准就业群体。学生在还未进入高校报考志愿时,大都考虑的是选择专业,目标很明确:好就业、工作稳定。然而,两则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引人深思:故事一,一名毕业生已经成功进入外企工作,但严重不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而且因迟到两次被辞退;故事二,一名刚到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在打工的过程中,因为不熟悉送货的路线,怕耽误送货而影响公司信誉,主动提出辞职,反倒被老板奖励了两个月的工资。

专业、就业、职业是什么关系?走上工作岗位时,如何更好地去适应企业的严格要求?怎样获取自我和用人单位的双赢?怎样使得职业长足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学生考量的除了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注重:社会适应能力、岗位胜任力、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作为向企业管理制度过渡的前期教育,高职院校管理的微观层面,即班级管理准企业化管理有其不可忽视的功能,可从多维角度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的竞争力。如何有效运行?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的属性分析是关键。

一、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的职业性

高职生相对是学习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群体,尤其新生少有能理性地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自己的未来择业与从业联系起来。我们在学生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发现: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己专业所对应的从业人员有哪些要求,近80%的学生毫无头绪或仅有粗浅认识。

职业目标意识缺失,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课前不预习,课上精力不集中,课后不知所为;对一些懒散的习惯,诸如:对待迟到、旷课、不按时做值日,教室、宿舍卫生差等不文明行为不以为然,考试作弊甚至成风,游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边缘的事情时常发生。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要及早入手,首先从日常行为养成抓起。优秀企业之所以能获得市场的信誉度、知名度、美誉度,企业的特色文化是基础,严格标准的制度建设是关键,这对于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6S”管理,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h)、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的简称。海尔的“OEC”管理法有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海尔大到机器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很清楚地标明责任人,形成责任环环相扣的体系。一个企业的车间始终是整齐干净、规范现场、营造一目了然的车间环境,工作中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员工始终是保持衣冠整洁、维护卫生,举止文明、有修养礼貌,那么这个企业就会造就员工好的精神风貌,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进而生产好产品、成就好公司。

无论海尔的“OEC”还是日本的“3Q6S”,“3Q”即好员工(QualityWorker)、好公司(QualityCompany)、好产品(QualityProduces),其管理的共同价值追求是:秩序就是效率,素质造就效益。

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必须有先进的管理模式。为此,班级管理的各项制度也可适当仿效或移植企业管理制度的规定,制定一套科学的班级准企业管理制度。

管理说到底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可操作化。

规范化管理是高职院校班级准企业化管理制度运行的核心。首先,关键在“严“字当头,即任务具体化、操作标准化、事情度量化、效果考评化,人与事一对一,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其次,进行可操作格式化训练,[1]即可设计一系列的训练方案,训练学生严格守时、严守纪律、认认真真的工作作风。比如:考试时要做到墙面“净”、地板“净”、黑板“净”、桌洞“净”、桌面“净”、声音“静”等“五净一静”,就要事先在任务分配上细致划分,任务标准细致规定,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按时按质完成,像企业员工一样,学生平时完成任务的好坏,严格与平时操行考核挂钩。“国外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倒闭的企业中约有30%是技术层面的因素造成的,而70%缘于管理不善和管理者的低能。”[2]

习惯有后天习得性。行为科学认为,“21天就可以形成一个好习惯”。“优秀是一种习惯”,这样天天讲,月月讲,让这个理念浸入学生的生活,自觉付诸于行动,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高职班级准企业化运行力图更好地遵循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强调职业所需为准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社会认知和岗前适应,等等。具有明确的实用性、应用性和预备性,旨在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上岗零适应。

二、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的文化高等性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来,作为“职业”的教育形态较为鲜明,而“高等性”往往被片面地解释成“高技能”,但更符合实际需要的是,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属性应当被界定为“高技能性”和“文化高等性”的双重性。

缺乏人文、通识内容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笔者经过长期观察、走访企业发现:通识文化基础薄弱是制约高职学生就业状况不乐观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写作能力都不具备,语句不通比比皆是,与人的沟通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很有限。

我们在学校又通过访谈、观察、问卷等多种方式发现:高职生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文化基础较薄弱,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对事情的判断与思考,于是他们对大学文化的“广、博、雅”有着强烈的渴求。

然而现状是,高职学院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校发展而来,校园文化的底蕴相对薄弱,尤其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形态不够丰富,比如说“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简约的反映,是学校精神灵魂的象征。而不少高职院校的校训带有较强烈的“工具性”、“口号化”和“趋同性”,不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精神心理需求。

职业教育既要体现职业要求,也要体现高等教育规律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教育更应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一个“人”,回归教育的本体、本真,并及时对当下急功近利的“快餐”教育给予矫正。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则“对话”引人深思。中国一名奥数高才生报考美国的知名大学,笔试环节顺利通过。面试时,主考教师问道:你报考我们大学为了什么?答: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问:你得到一份好工作后干什么?答:到世界去旅游?问:之后还要做什么?答:买房子。问:买完房子后还干什么?答:接我的父母一起住。在当今的世人来看,问得简单,答得实在,一定会被世界知名大学录取。可是结果出乎意料,这所大学没有通过该生的面试,最终没被录取,理由是高才生致命的一点是缺乏对问题认识的高度。

优秀的企业是以追求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为依托的,这与大学文化的方向有天然的相通之处。企业管理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包括信念、作风、行为规范在内的各种精神现象。与之相似,学校的班级文化也是通过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变化塑造一个班级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班级发展的源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比如,海尔的“OEC”、日本的“3Q6S”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既是一种制度,也是行为准则,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给予以上考虑,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务必担当“文化高等性”的教育责任,把塑造职业理想和人生崇高理想相结合,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相结合,职业素养和人格修养相结合。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发展,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就要改变目前人文教育在职业院校教育中的边缘化境地,营造浓郁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如:开展多栏目、互动性强专题讲座活动;加大人文教育等通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渗透作用;鼓励学生走进当地综合性大学,实地感受大学文化氛围的熏陶等。

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追寻文化形式的开放、视野的拓宽、层次的高等、心灵的塑造,使学生在接受大众化教育的同时,对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神的提前认知,并具备一定的社会精英意识。

三、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的能力发展性

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是最大的教育,最大的民生,终身教育为目标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现在学校都是用就业率来衡量教育质量的,而笔者看到的某些高就业率状态,不是让人欣喜而是令人深深地疑虑:毕竟一时就业不等于一生就业。

当今的就业市场如同无硝烟的战场。治兵如打仗,治班如治兵,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运行首先以“严”为特征,规范的制度执行当具有绝对公共权威性。无容置疑,这是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充分条件?回答是否定的。笔者长期跟踪观察一些民办学校,由于民办学校的办学机制的原因,一般会采用半军事化、半封闭状态的管理,以“宽是害、严是爱”为育人理念,近几年学生就业率相对较乐观,理由是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尤其外企和一些大型的现代化企业的严格要求。但从长期来看,在“严”的高压训导下学生思维易受规矩的框定,“严”到对错误的零容忍程度,这样会使学生对某些需要创新的一些事情上往往不敢越雷池一步,反映迟钝、迟缓,畏首畏尾,“约拿情结”较严重。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名词,其代表的是一种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的心理,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人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

过于严苛的制度管理,缺失辅助的人文导引,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成了遵守工厂、企业制度的“模范”,创新意识缺失、创新能力低下,很可能错失发展的良机,对未来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近几年,高职院校渐渐地提出了实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3]作为职业教育,既要完成以就业为导向,更要完成服务的宗旨,也就是说,在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最大的体现就是帮助学生尽早地适应企业,即和企业管理接轨,与企业要求的岗位胜任力、思考力相适应,更要让学生在未来岗位获取自我发展,同时在面临就业市场的风险、变化和动荡的情况下,有迎接挑战的能力,对面对未来工作不确定的应变能力和转型的能力。

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运行在追求培养学生“专、全面”的同时还应当以学生终身的“再发展”为目标,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教育学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成为一个自得的人。”[4]“自学自励自得”的人就是一个有能力“再发展”的人。

只有通过素质教育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才能让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因此,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运行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主导理念,为学生终身服务、负责。营造宽松的创造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树立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梦想、志向,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新颖的想法、鼓励学生自学“3Q”理念,自我制定班级准企业化管理的制度,运用好“6S”等优秀制度。

培养高职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既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它是一项系统工程。班级准企业化管理运行为锻炼高职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了的条件,搭建了平台。

四、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的文化审美性

在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中,文化的审美性追求不可或缺。审美性追求应当作为高职班级准企业化运行的文化制高点。它应当包括:对形象美、行为美、情感美、思想美的认知和需求以及追求“卓越”的情感状态。

审美关乎人的情感和情绪,审美的这种判断力在生活中随时发挥着作用。不可否认,虽有技术,但缺乏一定水准审美的鉴赏力,很多时候会使专业知识黯然失色。缺乏气质(谈吐、举止、表情、神态、修养等)已成为困扰高职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构建高职生美学观,以审美的视角关照班级准企业化运行的一切活动,会大大增加学生行动的自觉性和制度的执行力度。

关于审美,康德认为审美是纯粹的、非功利性的,而功利性派认为,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存在活动,审美是满足人精神需求的活动,从这一层面上也有其社会性、功利性的一面。[5]苏格拉底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美是有用的。审美具有功利性,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活动包含着“大功利”的。

当代企业文化审美化的发展趋向日益显著。企业经营管理作为当代社会一项重要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自然也在不断创造和生成着美(产品之美、服务之美、人之美、创新之美等等)。[6]显然,企业审美文化建设对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越来越直接的意义。这一点上企业文化与班级准企业文化能自然耦合。

审美教育是班级准企业化运行的自然选择,比如:培养学生环境美德意识。环境整洁美,往往是高职生忽略的,表现为“突击”打扫卫生。实践证明,环境整洁美,对人身心有巨大影响,干净整洁的班级人际关系要和谐得多。为何麦当劳、肯德基能快速在中国着陆?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人们常说的它为中国带来了一场“卫生”革命。海尔为何能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国际化的大企业?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海尔推行的“6S大脚印”,坚定不移奉行“一切苛求完美”的企业管理理念。海尔就凭着“竟未见一丝灰尘”,与一家日本企业老板签订了合同。

“中国色彩第一人”于西蔓女士提出职场上值得借鉴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比如:形象是一生的战略问题;警惕周围人对你的沉默。[7]当今社会,人们对人的品质看法有一种新的诠释,认为:一位优秀的人士,还应当在外形上显示出良好的气质与风度。高职年龄段一些学生往往对美的认识有一些误区,爱美却不会美。在班级管理中浸入审美理念去提升学生的思想美、外形美、行为美(礼仪、肢体美)、言语美等等,展示的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荣誉,营造的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氛围和追求卓越的情感情绪状态。有了这样的全面审美标准,就能充分引起学生对美的主动思考和行动,正如梁启超所言:“心有戚戚焉”。[8]

高职班级准企业化管理的文化审美性重在培养学生优雅的举止、不俗的谈吐和良好的身体形态等,为在求职中赢得更多更好的机会,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

教育是形而下学谓之“器”的教育,教育更应当为形而上学为之“非常道”的教育。在高职院校管理的微观层面,即班级管理实施准企业化运行定位,适当恰当植入企业文化,预备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职业的发展能力和审美品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准企业化,有企业和学校文化的双重交叉性,具备职业性、高等性、发展性、审美性的属性,既遵循职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要求,是一条有意义的探索路径。

让学生打开眼界,获得心界,走近境界。

参考文献:

[1]官斌全,田光成.道可道,非常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

[2]孙树元.基于经济学原理的班级管理方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2).

[3]杨英.高职院校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之思考?J?.市场周刊,2006,(10).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林国兵.康德审美无利害关系论要?J?.襄樊学院学报,2004,(3).

[6]齐卫华,纪光欣.审美文化:当代企业文化新的发展趋向?J?.经济经纬,2004,(6).

[7]于西蔓.西曼美丽观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8]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