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

时间:2022-02-15 04:4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价值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价值观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调查显示,专升本院校大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据此,高校应在强化职业动机、加强人生价值导向引导、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的核心内容是职业需要。它通过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意愿、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这两所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在读大学生(主要是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当前大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而院校升本也给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带来了一些新变化。对此,高校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专升本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状况分析

本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的专科生进行了关于职业观问题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答卷924份,答卷回收率为92.4%。接受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9-24岁之间。其中男生405名,占43.8%,女生519名,占56.20l0;文科学生545名,占59%,理科学生379名,占41%;师范类学生489名,占53%,非师范类435名,占47%。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以及文理科、师范类和非师范专业的均衡性。调查的主题为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动机、理想及高校对大学生择业的态度和教育之比较等。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职业态度:务实与创新

职业态度是人们对某种社会职业比较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和行为倾向。它是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方法、选择过程、工作取向、独立决策等方面。它主要由人们对职业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部分组成。

职业认知是人们对职业的性质、意义的探索和理解。我们调查发现,在确定职业的意义、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角度上,14.5%的大学生考虑的是社会职业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47.8%的大学生则从社会职业给人们的时空自由程度、个性发展空间、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程度出发来考虑。被当前大学生列人前五位的职业是:自由职业者,律师、会计等专门人员,教育工作者,企业主,军人。概括地讲,大学生的职业倾向主要分为个性型、享受型、稳定型、自我实现型等。其中女大学生偏向于稳定型、享受型的职业;男生则偏向于个性型、自我实现型的职业。

职业认知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情感或情绪体验,也影响着人的职业意向反应。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则与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心态、工作积极性等心理和行为倾向相连。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自信、坦然者占16%;焦虑担忧、困惑苦恼者占SO%;害怕、矛盾者占11.5%o“如果求职时,有意向单位给的薪酬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选择先签约、再努力工作争取发展机会的占78.5%,放弃重新选择的占10.7%,观望、不确定的占11.8%;在“将来你会怎样对待工作”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在认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而且“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这些说明大学生的职业态度是认真务实、锐意进取、力求创新的。但在问及对专业的满意度和将来是否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时,学生存在“高认知、高情感、低意向”的倾向。如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的占30.8%,喜欢教师职业的占28%,但愿意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仅占20.6%o

另外,随着学校专升本,学生的职业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如学校升本前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度比例上升了11.7%,喜欢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例上升了10.2%;将来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率上升了6%;毕业后11.7%学生选择继续升本,有的甚至准备考研。这个结果反映出,学校升本后给学生的发展平台更高,学生可以选择的空间更大,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部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向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据此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职业评价:平等与为我

职业评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好坏、优劣和重要性等方面的一种判断。职业评价能力与其对职业的认知有关。职业评价在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向,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态度。通过职业评价,可以发现不同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声望,看出人们最注重的职业特性,了解人们的职业取向。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专升本院校的大学生在职业评价时重视生活方式、个人发展、经济价值、社会声望、工作安定性、成就、独立性、同事关系等价值尺度,而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职业平等观基本建立。当前大学生对知识的崇尚没有减弱,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不再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区别作为衡量职业好坏的标准,在“你认为教师职业的地位如何”这项调查中,57%的学生选择“和其他职业一样,只是一份职业而已”;在“判断职业好坏的因素”中,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社会地位”。可见,大学生心中已没有职业贵贱之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已不是学生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2)职业的为我性较强。在评价职业的标准问题中,14.5%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的需要”,17.8%的学生选择“轻松自由”,25%的学生选择“个性特长发展”,5%的学生选择“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其中部分女生将社会关系也作为判断职业好坏的标准。可见,大学生评价和选择职业时,更多地强调职业的为我性,更多地考虑职业对自身需要和发展的有利性。

大学生职业评价的这些特点不因学校升本与否而改变。但学校升本后,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的引导、新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以及职业价值观教育力度的加强,对提升大学生职业评价水平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职业动机:复合性与主体性

职业动机是驱使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利必多”即内驱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职业评价的影响,但两者不是一回事,职业评价高的职业未必会让人们产生职业动机。职业评价比较外露,职业动机比较内藏,比职业评价复杂。

经调查显示,专升本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职业动机的复合性。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1)个人发展的机会;(2)个人兴趣爱好;(3)薪酬福利;(4)工作稳定性;(5)国家和集体的需要;(6)社会关系。其中,女大学生择业时,对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高于男生。在“您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依次排列”中,36.7%女生将社会关系放在前三位。二是职业动机的功利性弱化、主体性增强。与前几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相比较,当前大学生并不将薪酬福利、经济收人等物质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而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能给自身提供发展和晋升的机会,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职业更易激发他们的职业动机和兴趣。可见,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确立,多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因利益主体的不同,其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从而决定了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多样化、复合化、主体化。

此外,随着学校的升本,部分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和选择的某些方面略有变化。如对薪酬的要求上,升本前在1200元以下的占34.7%,在1200一1500元之间的占43.4%;升本后,薪酬要求选择1200一1500元之间的大学生比例上升了6%。在“学校升本对您就业是否有影响”一项中,认为“有影响,增加了就业信心”的比例为52%。可见,学校升本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增强了就业的信心,强化了职业动机,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

(四)职业理想:个性与自致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设想。它是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中,为自己所设定的理想的奋斗目标。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职业意识的形成发展而产生的。“职业意识是求业者对职业对象满足自己生存、发展、享受需要的程度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某种职业对象的向往和追求。‑}x7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意识基本发展完善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理想确定具体实现的时间表和方法途径的时期。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就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了自身的职业理想。在制定职业规划中,他们会受到父母亲人、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等的影响,但主要由个人兴趣爱好来决定,因而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自致性特征。一是崇尚个性化。约10%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25%的学生选择“个性特长发展”型的职业理想;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将来的职业理想和选择不会看工作地域、待遇等,而是看职业能否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价值,能否彰显学生的个性。二是职业理想实现的自致性。在追求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注重自我努力、自我奋斗。如在职业薪酬目标上,五年后希望达到的薪酬要求是3-5万元/年的占44.6%,5万元以上的占42.8%;而55.4%的大学生认为,实现理想和获得高薪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工作业绩、个人知识与能力水平、工作经验等。

在职业理想问题的调查中,学校升本前后变化最大之处是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强度和力度不同。38.8%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升本后对学生的就业工作重视些,除主动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外,还开展择业观和职业规划教育,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升本前后,学生选择毕业后立即就业的比例下降了11.7%,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想继续深造,借助学校升本后提供的更大平台,调整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内容、实现时间和方法途径。

二、专升本院校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举措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受若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概括起来,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内部因素主要同大学生白身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等有关;外部因素主要同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有关。因而,专升本院校也应从内、外因素两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职业动机中的优势需要

在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需要是指有机体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了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3]职业需要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塞维尔认为,人的职业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4]人们的职业需要不同,职业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大学生的职业需要是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低到高归纳为五类:(1)生存需要。89%的学生认为工作是为了生存。(2)享受需要。17.8%的学生将“轻松自由”放在择业的首位;8%学生把薪酬福利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3)个性发展的需要。39:5070的学生以获得“个性特长发展”和满足自身兴趣爱好作为职业的优势需要。(4)自主和尊重的需要。2%学生将工作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作为优势需要。(5)贡献的需要。没有学生把贡献的需要放在首位,52.6%学生明确表示可以兼顾集体和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对职业的各类需要是一个相互交错的、复杂的、等级化的阶梯状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优势需要,需要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统领需要结构的优势需要的转移和交替。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的优势需要是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是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在经济、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下,彰显个性、突出自我是时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仅仅重视个人的发展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求和价值导向是不完全和谐的。因此,专升本院校一方面应保护好大学生目前的优势需要—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宜将大学生职业需要中处于劣势的贡献需要引导为优势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外,针对女大学生,宜进一步加强其自立和尊重需要的引导,多开展女性自尊、自立、自爱、自强、自信等教育。

(二)强化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导向教育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其人生价值观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人生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应该与社会对人们的人生价值导向一致。人生价值导向是一定社会倡导的具有最高权威性和社会普遍性的人生价值目标,用以指导社会成员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对“善’,的追求。[s]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导向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该价值导向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贡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其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6]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说过:“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川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时,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大胆承认个人利益与自我价值的追求,但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片面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能够在职业选择时自觉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三)全方位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第2篇

表1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总信度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837

.852 .773 .651 .602

2.2.2 问卷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问卷的构想效度,从而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理论构想做进一步的探讨。

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239人对18个题项的回答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陡阶检验准则提取因子,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4个,能解释的总变异为57.446%。旋转后的因子负荷情况见表2。

表2 价值观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

题号

项目

共同度

因素负荷

因素一 人际关系 (特征值为5.280,贡献率为29.334%)

T17

和同事在一起感到心情愉快

.709

.833

T16

能常有一种愉悦的感受

.665

.779

T18

下班后,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570

.742

T15

能获得他人的好评

.538

.713

T12

上司和同事好相处

.519

.688

T11

能受到他人尊敬

.501

.674

T9

能有许多亲密的同事

.467

.451

因素二 职业优越感 (特征值为2.112,贡献率为11.732%)

T1

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674

.815

T5

工作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629

.766

T6

可以获得事业上成就感

.596

.705

T2

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517

.673

因素三 物质生活(特征值为1.729,贡献率为9.603%)

T4

单位解决户口问题

.642

.743

T7

单位能够提供住房

.565

.721

T3

单位解决两地分居

.508

.711

T8

能使我方便照顾父母

.388

.517

因素四 职业发展(特征值为1.220,贡献率为6.777%)

T13

较少考虑名利报酬

.659

.802

T10

单位少有改革或风险

.574

.671

T14

领导的性格人品符合期待

.619

.572

从表2可看到,抽取的4个因素共包括18个题项。因素1主要涉及与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命名为“人际关系”。因素2反映个人的才能发挥,命名为“职业优越感”。因素3集中体现单位能为自己解决的现实问题,命名为“物质生活”。因素4反映单位的发展前途,命名为“职业发展”。

为进一步检验问卷的效度,还考察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见表3。

表3 题项与因素及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tota

T17

.822**

.640

T16

.769**

.595**

T18

.738**

.554**

T15

.717**

.590**

T12

.713**

.592**

T11

.722**

.594**

T9

.623**

.629**

T1

.768**

.425**

T5

.797**

.377**

T6

.786**

.531**

T2

.739**

.589**

T4

.748**

.339**

T7

.721**

.480**

T3

.707**

.363**

T8

.615**

.519**

T13

.745**

.348**

T10

.701**

.446**

T14

.492**

.645**

结果表明,除第9题以外,题项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地高于它们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各个题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

3 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南大学选取330名研究生作为测量样本。有效样本220名,男155名,女67名。

参 考 文 献

1. 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82--87

2.杨静,张进辅.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价值工程,2004(9):37—41

3.于海波. 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心理学报,1989,3:274一283

5.郑伦仁.国内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综述.高等工程价值研究,增刊,1998,68—71

6.丁雪红.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定量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98

第3篇

培训

职业价值观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住院制规范化培训对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6届到2008届130名护士进行住院制规范化培训,93名护士进行常规培训。结果住院制培训组与常规培训组护士在利他主义、成就感、独立性、权力控制、安全稳定、轻松舒适及人际关系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护士职业价值观是被护理专业人员所公认的、通过训练学习而内化形成的行为准则,它指导专业成员的决策和行为,是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基石’。Schank和Weis}z〕研究认为,学生在毕业时专业价值观的发展并不完全,必须在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我院2006年开始对新招收的护士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了住院制规范化培训,通过对心理素质、专业理论及实践、职业行为规范礼仪、基本职业体能等多方面的训练,以提高新护士的职业价值观,为临床工作培养一批新的护理人才。

1对象

对我院2006届至2008届护士进行方便抽样,共抽取223名,均为女性,其中2006届89名,2007届54名,2008届80名。参加住院制培训者130名,包括已经参加过及正在接受住院制培训的护士,占58. 30%,参加常规培训者93名,占41. 70%。两组护士学历、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常规培训

在完成日常的病区工作外,需要接受为期2个月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以授课方式进行,并且定期接受理论及操作考核,其中导师考核每月一次,护士长考核每季度一次,护理部考核每年一次。

2. 2住院制规范化培训

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分批分期培训,每批为期2个月,培训期间24 h待命,由医院统一安排住宿。每天早上进行军事训练、队列操练和体能训练;每天18:00一21:00集中接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理论及实践、职业行为规范礼仪、心理素质、管理理念、专业生涯规划及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培训。同时,根据护理部安排,在高峰时间帮助病房及急诊工作,并定时跟随护士长夜查房,体验督查工作。培训过程中及培训结束前,通过口试、操作考试、活动型考试、模拟考试等,进行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与考核,并记人培训规划记录中。

2. 3调查工具

采用张爱卿[3编制的《职业价值观测试》调查问卷,包括13个维度(利他主义、审美主义、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权力控制、经济报酬、社会交往、安全稳定、轻松舒适、人际关系、追求新意),每个维度4道题,共52道题。采用5级评分,从“非常重要”到“很不重要”进行5级计分,各维度得分相加为该维度总分,得分越高,说明护士认为该维度的价值观越重要。共发放问卷223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00%。

2.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运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第4篇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择业和从业行为,影响到人生的顺逆和发展。研究青年女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女性的成才和教育、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问卷对l200名青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AS统计软件和SPSSl1.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青年女学生职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0前言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择业和从业行为,影响到人生的顺逆和发展。近几年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不断深入,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职业价值观已经具备了一套理论框架并形成了一些可供实际操作的量表,如职业价值观量表、职业兴趣量表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对大学生的研究较多,对其他青年的研究相对薄弱;忽视了性别差异,忽视了女性的特殊性:

本研究采用量表测定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年女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可以了解青年女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把握她们的择业意向与从业方式,提高她们的就业成功率与工作满意感,这对于青年女性的成才与发展,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方法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持修订的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问卷,以青年女学生为研究对象,青年男学生为参照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AS和SPSS11.0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辅以重点、难点、疑点访谈。

1.2研究对象

2006年3~6月,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137份,非卷55份,有效问卷1082份,有效回收率为90.17%。其中女生539人,占49.82%,男生543人,占50.18%

样本构成:苏州市第卜中学初一到高二的学生,苏州大学、苏,kJ~lI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高职生和研究生,包括文、理、工、医、艺五个学科的各个年级。样本的年龄分布:14~35岁。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2.1影响青年女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

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正交均方最大旋转主因子分析法,以累积方差贡献率在50%以上为标准选取凶子,共抽取6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1.83%。由此得到6个因子在60个项目上的载荷,找出载荷较大(绝对值大于0.6000)的项目结合。然后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并根据贡献率的大小进行排序,得到影响青年女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安全感和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进取心、工作职权、变异性、满意感。见表2、表3。

2.2影响青年男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

采用同上方法对青年男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影响男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进取心(22.29%)、工作有新意(30.9l%)、安全感和工作条件(38.62%)、人际关系和个人空间(47.63%)、自主性以及工作职权(51.68%)。

2.3男女生得分明显高的项目比较

我们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全表60个项目中,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的,只有5个项目具有显著性水平(P

2.4不同就读文化背景女生的职业价值观

不同就读文化背景是指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本研究主要根据我国教育界的划分对青年女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分段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找出不同就读文化背景下女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影响不同文化背景女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依次排列:

初中:自我实现(19.47%)、责任感(27.91%)I:作待遇(35.50%)、安全感(41.36%)、创新精神(46.59%)、工作变异性(51.33%);

高中:创造性(18.83%)、责任感(29.08%)、成就感(36.84%)、工作待遇(43.67%)、人际关系(49.39%)、工作职权(54.72%);

高职、大学:个人发展(17.69%)、工作职权(29.08%)、社会责仟感(34.72%)、安全感(41.08%)、工作变异性(47.47%)、自主性(50.68%);

研究生:声望地位(26.88%)、工作有新意(38.12%)、责任感和自主性(49.16%)、人际关系和工作感受(56.88%)、进取心(59.47%)、安全感(68.53%)。

2.5大学不同学科女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影响大学各学科女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依次排列:

文科:自主性、工作待遇、责任感和人际关系、创新精神、安全感、生活方式;

理科:安全感、人际交往和自主性、创造性、进取心、工作变异性、成就感;

工科:自主性、责任感、进取心、人际关系、声望、经济价值和生活方式;

医科:利他主义和责任感、成就感、创新精神、工作变异性和自主性、工作待遇、智力激发;

艺科:自我实现和生活方式、创新精神和工作感受、工作环境、成就感、独立性和自主性、社会责任感和利他。

2.6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

影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工作待遇、自主性、安全感、声望地位、创造性。影响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个人发展、工作变异性、工作职权、社会责任感、安全感、自_丰性。

2.7青年女生的职业价值观

通过对以上结果的整理、分析、归纳,我们对青年女生的职业价值观有了全面的了解:

(1)青年男女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特点。凌文辁、方俐洛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陡阶法检验,将职业价值观分成三个主成分因素,即“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我们的研究表明:在选择职业时男生更注重发展因素,这与凌文辁等所做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女生比男生得分明显高的项目很多,表现出职业诉求多元化的特点。她们在择业就业的时候对“保健因素”、“发展因素”、“声望地位因素”三个方面的要求均高于男生。反映出女生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正如余新丽等人的研究结果:女生最大的担心不是自己素质的欠缺,而是求职机会的不平等。

(2)青年女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随年龄增长和文化程度提高而变化。初中阶段的女生职业心理既独立又依赖;高中对.职业的幻想较多、要求较高;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看重的是职业本身。

同时,我们通过男女性别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程度的提高,青年学生的职业心理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中学女生往往比男生自信,表现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则是她们对职业的要求比较高,追求自身的发展,希望能够实现自我。而大学女生在择业时,不仅仅注重职业能否发挥自己的能力,还对职业的稳定性、安全感、工作福利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反映了她们的自信心随年龄增长反而逐渐降低。

(3)大学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女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倾向。大学阶段为职业意识发展完善期,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而影响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文科女生的职业价值观最一般化。理科女生对安全感非常注重,表明她们危机意识特别强烈。工科女生则很自信。医科女生的专业色彩较明显,她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多利他精神。艺科学生具有艺术色彩。这样的结果与我们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与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高职高专学生队伍不断壮大。高职高专学生所接受的是某种技能或专业技术教育,对他们来说,从进入学校起目标就很明确,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就直接面临就业问题。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比普通大学生更清晰、更现实、更成熟。

(4)职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西南大学心理学系宁维等人在1988年采用同名量表研究青年学生职业价值观,得到影响80年代青年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依次为:进取心、经济价值、声望、工作安定性、生活方式。本研究人员张继玉在2000年硕士论文中得到影响90年代青年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依次为:安全感和工作条件、进取心、工作内容有变化、工作职权、自主性、人际关系。用现在研究结果与之对照,发现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80年代注重声望地位因素,90年代注重保障因素,而现在则注重发展因素。80年代主要是实行分配制度,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高校扩招、人才市场的建立给人们观念上带来的变化,惯常的终身职业观已被打破,职业的稳定性发生了动摇,所以人们选择职业时不得不考虑保障因素,如工作有保障等。而现在随着自主择业、创业等观念的深入,人们的职业价值观逐步成熟,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

3讨论

针对青年女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供青年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和青年工作者参考:

3.1把握青年女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本研究发现青年男女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十分显著。因此,作为女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期望和追求,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作为学校和社会,要宣传女性的优势,积极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和机制,帮助她们在竞争中增加才干,发挥作用。

3.2体现职业教育的时代性

由于职业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尤其在现在拜金主义等负面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凸显。我们在引导学生择业与就业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发展因素,使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符合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

3.3突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及早性

张大钧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与毕业教育》一文中认为:人的职业意识形成和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六个时期,在不同时期,由于职业意识的不同,职业价值观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学习阶段看,从初中开始;从年龄层次看,从少年期开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的教育应尽早地培养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出发,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尽早进行职业角色的体验。

3.4注意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学校、家庭、社会要针对青年学生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学校类型、不同专业学科,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如初中女生职业要求高,理想化色彩浓重,因此需要让她们了解社会职业的种类和内容,让她们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社会职业。又如,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就业信心不如男生,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她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她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能够从容不迫。

3.5强化择业手段的操作性

针对青年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职业理想偏高,职业价值标准摇摆多变等特点,要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培育、健全人才市场,建立职业培训或再培训机构,帮助青年择业、就业和创业。

第5篇

周`(1979-),女,汉族,四川绵阳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职业教育。

摘要:人文知识素养抽象、空洞、无力且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与当前高职院校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功利主义”产生矛盾。西部在“承接产业转”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有过硬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强人文素养。本文就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尝试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融合,探索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关键词:市场需求;人文素养;职业能力;职业人文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见,在“承接产业转”新形势下,所谓“人才”不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高“素质”。当前,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塑造,而忽略了情感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企业找不到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本文拟根据当前经济期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进而分析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构成要素。

一、“承接产业转”对西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出了必要性

1.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作为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有序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产业,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技能本位”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局限性

当前,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被异化成了“技能”本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能力中的情感因素。体现出了重眼前、轻长远,重显性、轻隐形,重数量、轻质量的特点,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偏差、职业理想缺失、职业道德淡薄。高职学生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被工具化、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被商品化。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提出

有的学者将“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为:是指特定的人群为成为一定的职业的合格劳动者,在一定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活动的领悟力、生产报务流程、工艺原理、行业规范、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所进行的学习、涵养与锻炼的工夫,以及所有这些方面已达到的水平。其基本内涵应该包括:职业通识、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尊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几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身心素质是载体,人文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内核。

结合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相关论述,我认为可以将高职职业人文素养定义为“高职学生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运用人文方法使自身专业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取得满意的职业生涯的过程”。

三、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

1.职业人文知识和技能要素

随着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劳动者既掌握专业技能和技术,还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有沟通交流的能力,又有应用人文知识的能力。一般情况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核心技能。核心技能不针对某一特定职业特定岗位,这些技能一般包括岗位适应与耐挫能力、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创造思维与判断能力、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问题解决与执行能力、信息处理与学习能力。

2.职业人文价值观素养

职业价值观又称职业意向,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即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高职学校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体现人的发展、既体现平衡的生活方式,又体现文明的工作行为。职业人文教育是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有助于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它要求学生在身心、智力、情感、审美、责任感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同时,正确认识本职业的社会价值,尊重职业、精通职业,在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将职业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和感悟,学会在个人幸福和工作满意之间进行协调,实现个人与职业的统一、完整与和谐。

3.职业人文人格素养

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精神素养、理想情操、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它既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又是人的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荣誉和职业伦理。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期,要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这都离不开高尚的职业人格。

4.职业人文意识素养

职业人文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主要包括主题责任意识、自律自强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竞争创业意识、环保安全意识、服从大局意识。在新形势下,作者认为高职学生还应该树立全球化意识和网络意识,只有这样西部地区经济才能更好地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承接产业转移”期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作者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EB/OL].国发.2010-28

第6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开放式调查、文从综述、专家咨询等方式提出了当前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构想,以此为基础自编青年职业价值观初始问卷,并用于大学生、中学生及在职青年调查,时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当前青年职业价值观维度有六个,基本符合最初的理论构想,该研究所形成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人们的价值取向、患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就业观念等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价值评价多样化日益明显。青年时期,个体职业价值观正迅速形成,如果不了解引导,其价值取向就有可能出现偏误,影响他们与社会职业的良性互动。在社会转型时期,全面认识青年职业价值取向的新情况,引导其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价值观,应是社会工作者必须重视起来的问题。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有这方面研究,近几年数量明显增长,但大多数研究仍缺乏系统性,较为单薄。研究者们往往是引人国外研究工具,或者太拘泥于国外的某种工具和理论,或量表对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涵盖面不够,一开始原始问卷的编制就过于狭隘,涉及面太窄。如宁维卫(1991)修订了Super的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后来郑伦仁(1999)李锐(1999),余华等(2000)等很多研究者都以该问卷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研究,所以脱离不TSuper的框架。余嘉元(1999)的研究是以Elizur(1999 )的职业价值三分结构为基础。凌文轮(1999)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作了一个较系统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因素为: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此后王浩(2005)将该问卷用于军校大学生,也证实了这个结构,但该问卷题目主要来源于文献中职业价值观条目,问卷涵盖量不足,比如无社会关系因素。这在注重关系、人情的我国,是很不可思议的。其他相关研究也主要是这些间题。

本土化追求必须在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重视起来。寸草(1988)的研究强调了贡献型职业价值取向,赵喜顺(1984)突出了社会利益型的价值取向,廖泉文(2000)的研究中把家庭中心型和志愿型两种价值取向分离出来。这都是与国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地方,反映了中国人在职业价值取向上的特色。

最近金盛华、李雪(2005 )通过访谈法、开放式问卷调查建立起的四因子目的性和六因子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模型,是我国本土研究中很好的一个探索,当然其获得的职业价值观维度局限于大学生群体,而且能否成为一段时期内分析大学生职业取向的框架还需进一步的考察。

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理论思考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起我国青年群体职业价值观的结构体系,进而编制了信效度较高的青年职业价值观量表,以期为本领域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照和较为有效的研究工具。

一、方法和程序

(一)职业价值观的界定

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的观念系统。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认为什么事物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看法。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系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从微观的角度看,价值观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的角度看,价值观是特定社会的文化体系的核心。

职业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人们社会地位和事业成功的象征。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更是青年的一个重要抉择。由于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人的职业选择心理与行为必然要受到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和个体的价值观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集中在个体身上形成的价值观亚系统就是职业价值观。

因此,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是职业需要,并通过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愿望、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建构及初始问卷的编制

根据职业价值观的概念,通过查阅文献、开放式调查(西南大学的8名大学生)、专家咨询(采用信件及面谈咨询方式)与个别学生访谈,初步确定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构想,包括自我发展、安全取向、声望及尊重、贡献及集体主义、家庭家族取向、物质生活和人际关系七个度。每个维度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开放式问卷的原始回答,以及有关专家的修改意见,编制至12个题目,共89个题目,其中三对测谎题,采用Liken五点记分法。

(三)正式问卷的形成

1.被试

探索性因素分析部分的被试为从重庆地区五所高校(西南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工学院)抽取的535名大学生,重庆嘉陵集团抽取的年龄35岁以下186名工作人员和重庆、山东两所中学的27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有758份问卷参与统计处理(男:335;女:423 )。验证性因素分析阶段的被试为西南大学的 240名大学生和重庆杨家坪中学的70名高中生,最终有288份有效问卷参与处理(男:112;女:176)。

2.研究程序

首先参照初始问卷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因素分析结果筛选项目;然后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青年职业价值观结构;最后通过因素分析验证问卷结构,并对该问卷的指标进行检验。

3.统计处理

用SPSSII.O和AMOS4一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正式问卷的形成及其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758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KM值为0.955,说明样本大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系数为14 551: 75,显著性水平为0. 000 ,说明变量间存在相关,有共享因素的可能,适宜因素分析。我们逐步根据以下标准筛选项目:(1 )标准差。标准差太低说明该项目对个体的反应差异鉴别力较低,故剔除小于0. 9的项目。(2)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度,剔除小于0. 20的项目。(3)因素负荷。将未经旋转求得的因素负荷值中低于0. 40的题项删除。(4)共同度小于0. 2的题项。(5)题项的多级化倾向。

我们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求得初始负荷矩阵,然后用平均正交旋转法求出旋转负荷矩阵。再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的数目: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符合Cattlell所倡导的特征图的陡阶检验;各因子的题目数不低于30最后考虑到因素命名、因素涵盖的意义确定了6个因素,形成正式问卷,包含44个项目。(见表1)

(二)问卷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和分半信度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问卷总体和五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 694一0. 926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 679 - 0. 901之间,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问卷的效度

1.内容效度

确定效度的最常用方法是请有关专家对问卷题项与原定内容范围的符合性做出判断。本研究的各个题项编拟是基于文献综述、知名相关问卷、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几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在问卷初测前多次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并多次请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试做、讨论细节,基本保证了问卷的维度和题项能够涵盖职业价值观各方面,并使之易懂适用,具有代表性。这些都保证了本问卷良好的内容效度。

2.构想效度

构想效度可以从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间的相关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面进行探讨。 (1)探索性因素分析

我们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1,共获得6个维度,44个题项。F1主要涉及助人、公益、人类和民族利益,命名为“贡献集体主义”。F2主要涉及工作稳定、收人福利、保险安全及和睦,命名为“工作保障”。F3主要涉及挑战性、创造性、能力拓展及职业前景,命名为“自我发展”。F4主要涉及照顾家人、子女发展及家庭责任,命名为“家庭取向”。F5主要涉及物质、心理上的优越及地位升迁,命名为“尊重声誉”。F6主要涉及发展亲朋关系、领导关系、向往人际交往,命名为“社会关系”。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的结构与初期的构想基本吻合。

(2)因素间的相关矩阵

从相关矩阵(表3)可以看出,除个别外,因素间相关相对较低、因素与总分间的相关较高,表明问卷的结构基本符合要求。

(3)验证性因素分析

用正式问卷对青年学生进行调查,收集的数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主要拟合指标见表4,问卷结构的路径分析图见图1.

从研究结果来看,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较好,路径分析图中的路径系数也比较高,说明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最终结构是良好的。

三、讨论

从理论建构的角度看,本文研究构建的职业价值观维度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事件证据,其理由是:首先,本文研究理论构建和问卷的编制过程比较严格。通过开放式调查、文献查阅、专家咨询与个别访谈形成初步的维度与题项,形成初始问卷。经初步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专家咨询,结合理论和逻辑上的考察,然后才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其次,采用多种方法检验了理论构想的合理性。经过专家鉴定,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正式问卷的Cronbach及分半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及相关矩阵的考察都反映了问卷符合基本的要求,可以作为考察青年职业价值取向的工具。

从本土化工作来看,对于测量工具的编制和使用,国内很多学者倡导进行本土化研究。虽然国外研究者编制了众多的职业价值观量表,但把这些量表直接引进国内,会存在着很多题项的文化适应问题。而且黄希庭在谈到本土化方面说过,“西方心理学的概念、理论不适宜于用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问题,因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所探讨的问题与西方心理学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所以任何测量工具的编制必须切合本土实际才有价值。本文从一开始,便着力于本土化的工作,比如广泛进行开放式调查,加强个别访谈工作,在维度构建过程中积极咨询专家,在项目的编写中强调广泛涵盖并应用开放式调查访谈的内容等,有力保证了本研究的本土化特色。

本文最终获得的职业价值观结构与最初的理论构想基本吻合,只是原构想的“物质生活”没有成为预期的独立维度,而是一部分与“安全取向”合为“工作保障”维度,另一部分合并到“尊重声誉”中。这说明,在我国青年的价值认识中,一方面他们追求的物质条件、收人优厚很大程度上与其生活安全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工作的物质条件还是一个人价值声誉的重要依托。这些状况可能是我国青年面临大量生存和竞争压力的反映。另外,原构想中“家庭家族取向”的家人需要及家庭责任内容形成一个独立的“家庭取向”维度,而其他部分则与原构想的“人际关系”合为“社会关系”维度;这除了反映青年家庭责任意识较强外,还体现了在青年的生活中“关系”无处不在的特征。无论是工作环境内部,还是家庭、亲人群体方面,关系的构建与应用始终是青年工作评定中决定性的考虑因素之一。

因此,从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理论构想中的一些维度含义较为宽泛,通过因素分析实现了构想结构的重新组合。所以理论构想与最终因素分析的结构虽然不同,但在含义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只不过理论结构更准确,更能反映青年的实际。

第7篇

关键词: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女大学生

职业选择是人们对自己和工作形成清晰概念的发展过程;是个人选择与其才能、价值观、兴趣、所期望的生活方式相一致的职业的匹配过程;是人们寻找可选择的职业信息以便作出决策的过程。

一、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职业选择特点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征、性别歧视等原因,就业更加困难。据麦克斯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2月底,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比男生低8.5%。

女大学生就业难就表现为:求职经历艰难;择业的时间较长;择业的工作单位较差;职业选择成本高;选择职业的范围、机遇不如男生,对所得到的工作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同时女大学生职业选择也呈现出与男生不同的特点:

(一)选择行业集中于传统女性职业,职业范围窄

(二)职业选择追求的工作层次、职业声望的地位低

(三)受从众心理影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盲从现象

(四)职业质量低

二、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于以上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和职业选择的特点,本文就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4个维度:

(一)个人因素

帕森斯(Parsons 1909)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的因素:“第一,准确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第二,懂得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即在各种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利弊、报酬和晋升机会;第三,对以上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明智思考与准确认知。”

因此,在职业选择中,个人因素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能力、性格等。

1.职业兴趣

多项研究表明,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具有不同的职业兴趣,二者相匹配的从业者,能更加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容易取得成绩,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1959)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职业与人相匹配的过程。而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总会表现出自己自己的个性,人们会选择与自己的职业兴趣相匹配的职业。胡艳红(2003)指出,大学生职业兴趣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具有现实型兴趣,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常规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正是由于女大学生在职业兴趣上的特殊倾向,使得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常规型和艺术型的职业,如会计、秘书等。

2.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社会判断取向,职业价值观不同,所选的职业也不同。杨贞(2011)通过对北京市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是1.职业价值观上强烈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2.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3.职业评价标准越来越来利益化;4.就业期望较高。相应地在职业选择时表现为:不单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更多的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因素。同时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职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也影响着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对企业的薪酬待遇较为看重。

3.职业自我效能感

在职业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职业选择有很大的相关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是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实现与职业选择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体现。

由于本身的生理特征、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等其他社会原因,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长期不如男大学生理想,就业的质量较差,工作受到限制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导致女大学生择业时的压力较大,对自我评价较低,自卑心理较重,最终自我效能感也较低。同时教师的期待也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早期的研究表明,大学教师对女生的职业期望相对较低。较低的职业期望,一方面使得老师在对女大学生提供求职指导信息和职业忠告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一些传统职业方面的;另一方面,这会传递给女大学生一些负面的信息,“老师对我的期望不高,是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呢?”这就可能会影响其自信心,降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

较低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使得女生在职业选择中对自我的评价低,不敢于尝试非传统的女性职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选择的范围。

4.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条件。每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而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就是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能力的培养,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知识与能力脱节,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由于女生在择业时思想较悲观、成就动机较低,导致其获取职业信息的积极性不强,在职业信息的收集能力上也较男生低。

5. 对将来生活方式的选择

由于女大学生生理上的特殊性和大学毕业后的年龄也达到婚育阶段,因而,女大学生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处理好婚姻家庭和工作之间的问题。如今,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女大学生的对待婚姻和工作,呈现出“曲线就业”的倾向:“毕婚族”、“校园妈妈”、“急嫁族”等现象。相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有可能预见将来工作和生活的矛盾,这种预见会削弱女性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动机。从而会把女大学生引入低水平、低声望、以女性为主的职业中。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的经济状况

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女大学生毕业去向、工作地、就业途径的选择。首先,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女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的高低,进而当女大学生在考虑职业选择时对薪酬的预期水平就会有所差距。其次,经济状况好的家庭一般社会地位和人脉资源较贫穷家庭有优势,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而且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也较为依赖父母。最后,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在女生中,城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2.家人的支持

家庭作为大学生在职场求职的后盾,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于女大学生选择非传统职业的影响极大。从事非传统职业的女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更不利的工作条件和较低的工作满意度,而且由于性别歧视的影响,女大学生在社会上得到的支持也较少,这就需要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增强勇气。很多研究成果都介绍了职业成功的父亲是如何成为女儿确定自己职业时的榜样和信心源泉的。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职业传统

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概括的印象。社会观念认为女性应该爱交际、天真、温暖、温柔、依赖、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这些理想特征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一方面会使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社会对女性的认同模式的作用,使她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女性的刻板印象,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会调整目标和方向以选择与这一刻板印象相符的传统女性职业。另一方面,这也会形成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如认为女大学生更适合传统女性职业,在招聘一些非传统女性职位时就会更倾向于招聘男性。

而且由于在非传统女性职业领域缺少成功女性的榜样,女大学生就更加倾向于传统职业。

2.社会就业政策

随着国家的就业政策由“统包统配”转变为“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这一政策增加了女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机会,但是同时也给用人单位选人的自,性别偏见等歧视现象突出,更加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就业。2010年《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被访的女大学生中,有56.7%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更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

同时国家积极鼓励女大学生创业。2011年9月29日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共同主办的 “女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暨女大学生创业季”在北京启动。今后,女大学生创业将会得到更多的扶持。

3.朋友和同龄群体的影响

从女大学职业选择的特点第3条,已经谈到了朋友等同龄群体对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这些同龄群体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选择的结果会给女大学生择业时产生影响。

(四)职业信息

职业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职匹配的过程。在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信息搜集和认识,综合考虑作出职业选择。职业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的供给和需求、工作责任、工作前景、收入、福利等。

肖盛阳(2008)对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工作特性、工作岗位的如意性对女生的影响大于男生,而且男女差异显著。而在对单位条件的考察方面,收入和福利待遇,工作前景、自身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人际关系所占的比重较高。刘继亮等(2003)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的300余名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十分在意工作的稳定性、福利保障和压力的大小。可看出,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较为看重企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的稳定性和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个人、家庭、社会环境和职业信息等4个方面的共同影响,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女大学生要增强自信心、调整期望,家庭给予更大的支持,学校开设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辅导等,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参考文献:

[1] 格林豪斯等.职业生涯管理[M].王伟,译.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7-118.

[2] 闵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9.

[3] 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11.

[4] 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3-24.

[5] 杨贞.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5-18.

[6] 纵瑞雪.男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心理源动力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8-29.

[7] 陈书崇.浅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J].内江科技,2009(10).

[8] 肖盛阳.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43.

[9] 李继亮,沈维宇,吴薇.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调查报告),2003(10):50-51.

[10] 郭建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4-65.

第8篇

[摘要]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被巴塞尔协议界定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改善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行为科学员工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一、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操作风险是指在金融机构内由于工作人员的行为错误、不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错误,以及不可控制的事件所引起的收入或者现金流的波动。操作风险可以分内部操作风险和外部操作风险。内部操作风险分为员工风险、流程风险和系统风险。员工风险又分为操作失误、员工内部欺诈和内外勾结、越权行为、违反用工法、关键人员流失。本文所研究的操作风险指的是员工操作风险。员工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其在商业银行风险中的比重远大于国际同行的水平。近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员工操作损失频发,已经引起了我国金融界高度重视。因此,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行为科学的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1.组织价值观在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行为科学理论认为组织价值观是规范和管理人员行为的核心。根据行为科学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出自于人的心理活动,即人的动机、态度,而动机、态度又受制于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刺激这两大因素。环境是一种客观事物,人无法选择,而需求则是主观的东西。因此为了控制人的行为,就要对人的需求进行调节。由于价值观对人的需求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就可以成为行为的控制器,也自然成为了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所以要对员工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使得员工按照银行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的业务操作,使得员工时刻保持以银行利益最大化的自觉性,就必须从员工的职业观、价值观着手,努力营造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共创银行业绩的氛围。同时,对员工操作风险的管理不是通过强迫命令、硬性服从来统一员工的行为,而是用柔性化的手段对人的心理进行改造。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它内化为员工的意识、观念、态度和习惯,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使员工有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进而使得银行员工始终按照银行的规则和程序来操作,减少操作失误。这还可以减少监督成本,提高银行业绩。

2.行为激励功能在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作用

由诱因触发动机,再由动机到达目标的过程就称为激励过程。根据行为科学理论,银行员工风险的激励功能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从“目标理论”看,目标是引发人的动机诱因,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激励因素,缺乏目标激励的行为将是低效率的。应该将员工的理想追求与银行的目标结合起来,使双方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这种共同目标的形成不能只是对员工进行价值观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在制度中实现二者目标的统一。在银行内部设置完善的奖惩制度,使员工受到激励,这样可以使员工尽量减少操作失误,从根本上降低员工操作风险。同时银行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增加自我意识,使得员工更加认真工作以争取奖励,尽量减少操作失误以避免惩罚,透明的奖惩制度还可以减少关键员工的流失风险。

三、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对加强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

根据行为科学理论,可以从价值观和激励功能角度来加强员工操作风险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员工操作风险的管理。

1.在银行内构建全体员工与银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共同的价值观能很好地团结全体员工为银行的利润和声誉共同努力。首先,要构建商业银行内部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为抑制操作风险共同努力的氛围。其次,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团队建设,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再次,要把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体现在银行的规章制度中。这种共同价值观会增加员工的责任感,降低操作风险。

2.完善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首先,银行内部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操作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员工要按照此规章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金融业务操作。其次,对于一些难以规定、时效性较强的金融业务要有一个大致的应急方案。再次,要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能随机应变,做出最合适的选择。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可以使员工进行金融业务时有据可依,降低操作风险。

第9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摘 要: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关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看,虽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上都有所拓展,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国内关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深入述评,力求为该领域研究理清脉络。

关键词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07-02

收稿日期:2015-06-15

作者简介:余婷( 1982-),女 ,汉族,江西省横峰县人,本科(在职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通过对CNKI

关键词 搜索,笔者发现,总2000年至今,关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受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交叉发展,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基于不同方法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一)定性分析

在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定性研究方面,大量的学者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原因和教育对策等进行了理论分析,这些学者的研究并没有采用调查手段,多为纯理论分析或经验性分析。例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袁继道(2011)从多年教学实践角度提出了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新挑战,即个人本位价值观挑战社会本位价值观,功利性价值观挑战诚信价值观,竞争性价值观挑战以和为贵价值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赵攀攀(2014)的研究认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如下问题:高职生对自身价值评价不科学,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实现途径多样化倾向,难以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二)实证研究

陈玉琛(2006)围绕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开展了实证调研,发现被调研学生最先考虑的动机因素是福利待遇(85%),其次是发挥个人专长(69%),最后是单位的发展前途(32%),而学生认为不重要的因素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贡献和社会保障。在择业观念上,52%的学生认为需要兼顾个人和国家发展需要,43%的学生认为只需要考虑自身发展就行。通过实证调研,该学者认为我国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加倾向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出日益显著的务实性和功力性。[1]还有一些学者利用数理统计手段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分析。陈剑梅(2008)就职校生职业价值观的构成要素开展了调研,并使用重要性排序、计算平均分和标准差的方法,对高职职校生职业价值观构成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2]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性别视角下,耿菲菲(2013)认为高职女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表现为: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社会价值和道德规范淡化,缺少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过分强调家庭因素,高不成低不就等。万秀萍(2012)的研究在不同价值观维度上没有发现不同性别高职生的显著差异。王苗苗(2008)的研究发现高职男生对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女生。年级视角下,胡剑虹(2012)认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是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不同阶段的,而年级越高,职业价值观中的独立性、自我意识就会越强,同时会对创业实践、社会力量表现出更高的兴趣。 [2]专业视角下,陈剑梅(2008)认为文理科学生职业价值观差异。理科生在自我实现和声望地位这两方面因素上的期望得分均显著低于文科生。年龄视角下,李晓璐(2012)发现,在就业形势判断上,大多数90后高职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且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农村生源学生就业压力高于城市生源;而90后高职生在择业时普遍认为能力最重要(63.16%)。在自我认知方面,很多90后高职生对自己专业的价值和社会作用不了解。在择业态度方面,多数90后学生对自己的薪水期望过高,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3]

三、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一)职业价值观影响高职生择业的现状

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与高职生的就业、择业行为密切相关,是高职生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就业目标的重要标尺。一些学者对目前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影响择业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如胡丹鸯、党浩(2010)的研究,针对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调查。他们发现,目前高职生在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出如下情况:第一,毕业选择呈现多样性;第二,职业选择呈现多元性;第三,职业价值判断呈现丰富性;第四,职业准备意识呈现差异性。[4]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学校因素方面,何秋霞(2012)认为学校的一元价值导向与社会的多元价值导向存在冲突,传统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差距,导致了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种种问题。社会因素方面,魏银霞(2010)认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家庭因素方面,解鹏、李健宁(2009)通过计算肯德尔和谐系数,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高职生在评价和选择职业时对内隐动机性和外显条件性标准的重视程度排序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类型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比较高的同质性。 [6]个人因素方面,魏银霞(2010)认为包括健康条件、性别因素、兴趣作用、性格因素、个人能力等。[5]

(三)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策

除了研究职业价值观的表现、影响因素等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改进教育手段,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赵攀攀(2012)的研究认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当关注社会、学校和高职生自身三个层面。在社会层面,国家需要对高职教育引起更高程度的重视,不断推进高职生考试制度改革,营造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氛围。在高职院校层面,学校应当加强是指队伍建设,尤其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生自身层面,高职生应当学会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关注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7]

四、结论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关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的看来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研究方法上,虽然不少学者都采取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但是大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统计层面,在使用数理统计手段解释职业价值观的内在因素和影响等问题上还有一定的不足;而定性实证研究中,普遍都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访谈调研法却几乎很少被使用,使得定性实证研究不够深入,在揭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内在影响和心理因素上还有一定的欠缺。

参考文献:

[1] 陈玉琛.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和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8).

[2] 陈剑梅.当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3] 李晓璐.“90”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以浙江国际 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9).

[4] 胡丹鸯,党浩.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基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5] 魏银霞.当代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

[6] 解鹏,李健宁.家庭背景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5).

[7] 赵攀攀.我国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以福州是高职院校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第10篇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职业倾向的概念和正确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最后提出了运用职业倾向理论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职业倾向的概念

职业倾向是由美国E H Schene教授提出的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研究院的专门小组,是从斯隆研究院毕业生的纵向研究中演成的该研究做了大约10年一12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收集研究对象的价值观和态度事业的选择和变化及其原因和对变化的感受等相关信息,当某个研究对象的事业经历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其变化的原因和当时的情绪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关于这是我那不是我的自我意识正在增长其稳定性和差异性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化是与个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的。这种自我观念叫作职业倾向。

所谓职业倾向是自我意向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积累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实践中自省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即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这种职业自我观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多种职业环境中的实际成功经验为基础形成的自省的才干和能力二是以实际情景中的自我测试和自我诊断以及以他人的反馈为基础.对自己的动机和需要的认识三是以自我与雇佣组织和工作环境的准则和价值观之间的实际遭遇为基础对自我态度价值的认识。

二、理解职业倾向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它的定义比工作价值观或作业动机的概念更宽泛。对职业选择所作的许多分析单单强调了动机和价值观而没有考虑到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的自省的才干和能力的临界作用。

2.由于强调了实际工作经验就不可能凭各种测试来预测职业倾向这个概念强调了由实际经验带来的演变发展和发现是个人和工作情境之间早期相互作用的产物。虽然某人可能具备了学校表现为基础的多方面的潜在才干和能力,但是在接受出现各种情况的实际清境的测试以前它们不能成为自我观的一个能动部分。多数情况下个人的才干在接受实际生活情境的测试以前它的真正面貌并不清楚。

3.这个概念强调了完整的自我观中的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我们逐步需要和重视我们所擅长的东西,以及我们在那些自己需要或重视的东西中改善了自己的能力。要认识一种职业试图将各种东西仅仅归结为诸如动机、价值观或能力的单一概念是意义不大的。职业倾向概念的目的是突出个人完整的自我观中动机、价值观和能力的逐步整合。 4.职业倾向只有在早期职业的若干年后才能被发现。个人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情境以前不可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事实上将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将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可行的职业选择。

5.这个概念倾向于识别个人内在的一种稳定的成长区。然而它不意味着个人停止变化或成长确切地说职业倾向是允许其他方面的成长和变化的稳定源。而职业倾向本身也会发生变化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单纯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在短期内确实可以降低人动率,但只有这一种方法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笔者以职业倾向理论为基础,从组织的角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工作设计应以员工的职业倾向为基础。不同的职业倾向意味着不同的关注焦点和需要.企业应根据员工所持有的职业倾向的类型进行工作设计,使工作与其职业倾向相匹配。职业倾向与工作匹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为企业留住优秀人才。

2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应以员工的职业倾向为基础。职业发展又称职业生涯指一个人遵循一定的道路或途径去实现所选定的职业目标有效的职业发展管理是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的协调一致。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以前对员工的个人需求不太重视,认为个人需要应该服从国家和组织的需要。事实证明这种忽视员工个人要求的职业发展管理方式难以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满意度企业的效率低下,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的要求能在其他企业得到满足.就会选择离开企业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企业应根据企业和员工的个人需要进行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提高其满意度.降低人才流失率。

第11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成其“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针对如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探索。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医疗单位的人事体制、用人制度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愈加激烈。与其他专业比,广东省医学类学生的就业率已连续两年为倒数第一。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广东粤西、粤东、粤北以及珠三角的一些基层医院还有很多医疗岗位空缺,而现在的医学类毕业生不愿去,只想去大城市、去专业对口或条件更好的医院,但由于这些医院人才饱和,竞争激烈,对本科生来说不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形成了一种“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观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可见,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成其“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如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已成各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的紧迫而至关重要的课题。

1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概念的提出与演变,是伴随着医生职业的发展以及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提出来的,但是,关于职业价值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所下的定义,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职业倾向性范畴,主要有两种涵义:广义性职业价值观和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前者又称为“职业发展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也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后者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由职业锚、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要素构成,其中,职业锚是核心要素。

2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可能出现的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以及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多元化改革,对医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促使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来说,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是符合时展方向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职业活动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①不能正确处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人的各种精神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政治、教育、文化、社会道德等)作为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精神需要的地位也相对的突现出来。但是,有研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还有少部分医学生因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认为有钱就有一切,而完全忽略了个人在精神需要方面的追求,甚至有些连医生必需的医德、医风也都忘得一干二净。②不能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成才必需因素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不少医学生由于对成长以及成才的必需因素和条件认识不足,误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就等同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或认为考上大学就肯定能成才等,从而缺乏追求成才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他们在毕业时宁可失业也极力避开到生活工作环境艰苦的基层医院和地区去工作。事实上,与大医院比,基层医院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才干,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能为医学生的成才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另外,“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也是有利于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职业服务功能所涉及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就个人来说,最优价值目标选择,就是按照社会价值目标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人的机遇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在“职业价值取向”调查中发现,有47.8%的学生选择“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24.4%的学生选“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职业”,仅有12.5%的学生选“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这说明,与社会价值相比,当前医学生更注重个人的自身价值,甚至,有少部分医学生倘若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还可能滑向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图这一极端,出现与社会价值游离的现象。

从职业的稳定性来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根据国情和人才流动、职业结构的变化来进行自我调整,不能正确处理好理想职业和职业理想的关系。在研究中发现,有部分医学生由于未能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变化,及时对个人的理想职业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及正确地调整个人的职业理想,因此,常常表现出矛盾的职业心理和随机应变、漂浮不定等职业行为。

3关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3.1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引导医学生端正“职业发展观”

在价值观体系中,价值标准是核心,而价值标准又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最终都要落实到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上,并通过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体现出来。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广义性职业价值观)也一样,必然体现为职业价值标准和职业价值取向。

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调适的价值标准。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表现在具体职业上,则是其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分工。从社会职业发展史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可知,判断某种职业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能否代表着当前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具体的社会关系能否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代表着社会的先进文化等。

另外,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个人的发展也一样,并且这两种发展观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宗旨—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可见,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引导医学生朝着代表当前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代表着广大患者的利益,代表着最崇高的医德、医风,可持续、和谐的成长、成才,已成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

3.2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

要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首先,要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测验来帮助医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及挖掘职业潜能等,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较全面、准确的了解及把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偏差。

其次,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体系为指导,引导医学生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人成长”与“个人成才”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统一等,形成较为明晰的与医生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并在实际的职业实践中尽早确定自己长期的职业锚。

另外,由于在我国还有不少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观过于讲究实用性和工具性,只能应对医学毕业生择业一时之需,而忽略了人生规划和长远职业发展,只能培养出缺乏人文情怀的“经济人”和“功利型”的“人体工匠”。因此,有必要借鉴各种先进的理念、体系和机制等来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为社会培养出不仅能看“病”还能看“人”的负有人性关爱的大师。

3.3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做到尽可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使各种教育调适力量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第12篇

职业生涯规划书格式

(职业生涯规划书要求计算机输入,按照规范的要求编排,双面打印在A4纸上。页面上边距:3.0厘米、下边距:2.5厘米、左边距:2.5厘米、右边距:2.8厘米,行距20磅。)

4.1封面

署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和年月日,可以在封面插入图片和警示格言(自行设计)

4.2扉页

个人资料(三号黑体居中,行距20磅)

真实姓名:××(行距20磅,宋体小4号)

笔名:×××

性别:×

年龄:××岁

籍贯:××省××市/县

身份证号码:××××××××××××××××××

所在学校及学院:××大学××学院

班级及专业:××级××专业

学号:××××××××××

联系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E-mail:×××××××××××××××

4.3目录(另起一页,三号黑体居中,行距20磅)

引言

第一章认识自我(章的名称4号黑体,其余小4号宋体)

1.个人基本情况

2.职业兴趣

3.性格特征

4.职业价值观

5.职业能力(或技能)

自我分析小结

第二章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含家庭、学校、社会、职业环境分析

2、目标职业分析

环境分析小结

第三章职业目标与路径设计

1.职业目标的确定

2.职业目标的分解与组合

3、目标实现的策略路径

第四章具体行动计划

第五章评估调整

1.评估的内容

2.评估的时间

3.规划调整的原则

结束语

附:参考书目

4.4正文(另起一页)

引言的具体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首行缩进2字符)

第一章认识自我

(三号黑体居中,行距20磅)

结合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报告对自己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首行缩进2字符)

1、个人基本情况(四号黑体,段前0.5行,段后0.5行,单倍行距)

×××(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首行缩进2字符,以下按此标准排版)×××××××××××××××××××××××××××××××××××××

2、职业兴趣—喜欢干什么

在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报告中,职业兴趣最强的两类兴趣是什么,最弱的兴趣是什么?我的职业兴趣的特点、职业兴趣喜欢和对应的工作,应避免的一些工作。

3、性格特征—适合干什么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报告显示……我的性格特征情况是……(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4、职业价值观—最看重什么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报告结果显示前三项是××取向、××取向。我的具体情况是……

5、职业能力(技能)—能够干什么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我的学习风格是××类型,我最擅长的技能是:××,我最薄弱的技能是:××

自我分析小结:我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职业价值观、学习风格和技能的优劣势,所对应的岗位特质,适宜和不适宜的工作等。

第二章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参考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报告建议,对影响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和目标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

(1)家庭环境(小四号黑体,以下按此要求排版)

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本人的影响

(2)学校环境

如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简要综合分析)

(3)社会环境

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简要综合分析)

2、目标职业分析

(1)行业分析

(如××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人职匹配分析)

(2)目标职业分析

(如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类型、地域、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分析等,目标职业一般分几个选项来分析)

环境分析小结。

第三章职业目标与路径设计

1、职业目标的确定

根据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得出我的职业生涯目标的三个选项:生涯目标1、生涯目标2、生涯目标3,为选择最佳的职业生涯目标,制作决策平衡单如下:

决策平衡单

考虑因素考考虑因素虑因考素重视程度(权重)重视程度职业生涯目标的选择生

生涯目标1生涯目标2生涯目标3

分数分数分分数分分数数

自己物质方面的得失1.收入情形

2.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