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反思总结

大学生反思总结

时间:2022-09-07 07:5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反思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反思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 面临的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62

1 引言

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求课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教学手段得到了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经过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研究,我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本文意在通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水平,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质量。

2 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

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考试,我国目前还采用的是卷面考试,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更多的要求是背诵和记忆。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学习更多的教师则是采用背诵抽查,在当节的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会留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背诵,在本节快要结束的时候或者是下节课开始时提问。比如说我们能够很清楚的听到学生们敞开嗓子背诵的声音,很多课本内容也被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压缩到了极致,主要就是为了方便同学们的记忆。有些教师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知识点,更是不惜花费大力讲解。思想品德教师一般会讲我国的法律体系构成,从宪法出发,延伸到民法、刑法、司法等。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如果不能克服这些教学方式的话会离新课标的要求越来越远。诚如同志指出:大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2.2 只重形式,忽视内容

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又只是重视形式,无边无际的放大,和课本脱钩。我们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中可以发现,有很丰富的形式,比如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会选一些视频,相声表演,课堂小组进行讨论等,但是这些内容却和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上,同学们很活跃也很兴奋,但是下课后,同学们是什么都没收获到。有些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中,不管不问,完全凭学生们自由发挥,讨论的结果更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在期末考试之前,由于平时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都是带着同学们在玩,最后的突击更是划重点,让同学们背诵。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更是有办法,直接拿往年的考试试卷,让同学们背答案。因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试题库是有限的,这样也能奏效,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的内容忽视,会使得同学们的思想品德学习产生断链,对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3 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途径

3.1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避免枯燥

面对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要增加教学元素,增加课堂的有趣性,避免枯燥乏味。比如说在教育学生们尊重别人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始。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给你们尊重的家人或者尊重的朋友、同学写一句赠言,完成后请你们当面送给他”。在写完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站起来回答一下问题:你们给别人赠言时是什么感受呢?然后教师可以喊起来几个收到赠言的同学进一步提问:你们收到别人赠言是什么感受呢?最后教师可以统计一下班级里面收到赠言最多的同学是谁?通过写赠言让同学们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尊重他人,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预习课本,掌握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掌握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

3.2 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避免只重视内容或者只重视形式,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课堂内容相结合。比如说游戏是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的,那么游戏能不能用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呢,游戏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哪些内容相关就是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比如说在讲解团结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很好的发挥游戏形式。比如说教师可以组成小组,团队,让团队辩论,团结重要不重要。比如说A方认为团结不重要,B方认为团结很重要,这样,教师控制整个局面,最后得出结论。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辩论,都没有对和错,只是在辩论的过程中要体现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大于每一个人的。团队对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熟悉课本,找对团队的重要性。要使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得以极大满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在涉及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方面如日常生活管理、教育管理、课堂管理、公寓管理、网络管理等过程中时时处处呈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从而造就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奉献的高尚人格。

4 小结

思想品德新课改还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和学习,根据自身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自身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1):25-27.

第2篇

美国服务性学习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基本产生于同一时期,就其目的而言,两者都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美国服务性学习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都以社会、社区为载体,活动的主题都能体现时代特征,学校调研社会真实需求,活动前,都能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与社区的联系,活动人员的分配,教师对学生活动技能的指导等。

活动中,虽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社区工作都给予充分地指导和帮助。活动后,两者都重视对活动的总结,分析实践中的得与失。美国服务性学习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都不是自发的,都以国家支持、学校指导为前提,目前都已正式列入课程体系。

二、美国服务性学习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借鉴意义

美国服务性学习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策略,现已形成“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的全社会网络化运作模式。美国服务性学习在其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比我国的社会实践影响的要深要广。当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也在不断推广,但出现的问题也愈加明显,例如,很多高校社会实践只重视形式,而不注重其对学生的实践意义。由此借鉴美国服务性学习,适当学习和吸收美国服务性学习的教育观念和策略,对充实我国高校社会实践理论内涵及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服务”与“学习”并重理念的借鉴。我国社会实践主要是以实践促进理论学习的方式展开的,而在服务社区、解决社区真实需求方面就有所欠缺。虽然在某些方面能给社区带来某种帮助,但那都是微乎其微的。而美国服务性学习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并把公民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融入其中,将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结合起来,意在通过服务,达到学生成长和社区优化双赢的目标。两者相比较,服务性学习目标就更为明确和全面,那么,在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课程也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

例如,在活动中,把解决社区真实需求作为一项目标,让大学生们树立新的实践观念和学习观念,通过将社会实践和个人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究,促进自身理论知识深化和综合素质提升。

第二,加强社区、家庭的密切协作。开展服务性学习,在依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还需要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社区是开展服务性学习的主要基地,是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发展。当前,在我国高校的基础教育中,社区并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我国很多学校在开展实践课程时,与社区的合作仅体现在暂时的为开展实践课程而合作,并未建立长期的合作教育关系,这种丰富的资源就没能在教育中得以充分利用。

对于家校联合培养模式,在我国确实受到重视,但学生家长固有的教育观念表明,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课程也不重视,所以我国高校应加大宣传创新教育理念的力度,重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同等的重要性,并让家长同样支持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学。从而达到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者的联系,强化社区和家庭教育功能,同时能够利用社区多方面的资源,灵活地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第三,重视我国社会实践课程的反思。美国高校服务性学习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与其服务学习课程实施中包含反思系统和评价体系这两个关键环节是分不开的。相对于服务性学习而言,我国的社会实践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实践结果。

第3篇

【关键词】 情感教育;思政教育;应用;必要性;对策

一、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大学生思政教育要遵循情感教育的原则,对大学生的身心情感状态进行研究,加强大学生的情感自控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平时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关心,多用心去聆听他们内心的想法,用情感的力量激发他们心底奋发学习的欲望,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并进而帮助他们在心理迷茫的时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当代大学生富于个性与创造力,但意志力较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弱

当代大学生身处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全面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越来越广泛地了解社会,这些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自信、张扬,接受新事物快,创新意识强烈,常常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部分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影响了他们坚韧意志力的形成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逐步提高,使得他们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有的甚至不能适应校园大环境;造成了他们经不起挫折、抗压能力弱等各种问题。比如“神童”魏永康,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三年后,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被学校劝退。究其原因,表面上是他的母亲曾包办他生活上的一切导致他自身独立能力的缺失,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其自身不努力,不争取,心理惰性导致其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大。所以说教育应在立足学校各学科培养的基础上加上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协调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只有实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解决心理冲突,增强意志力,提升心理承受能力。

2、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情感教育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对情感教育缺乏重视

辅导员职业定位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服务者,但由于辅导员平时忙于学生事务工作的处理,以至于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做得不到位,这是客观原因。主观方面是部分辅导员对学生情感教育不够重视,认为有专门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他们会在课堂上讲解此方面的知识。另外,部分辅导员不熟悉“90后”学生的思想特点,认为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有他们自己的处世法则,没必要再紧抓情感教育了。在平时的工作中,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情况比较少,或者与家长沟通方式不恰当,对学生不了解,更别谈下一步的情感教育了。

3、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根本不懂得什么叫与人分享,不懂得什么叫互相包容,吃不得苦,受不得屈。同住一间寝室,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他们难以做到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他们不习惯谦让,在日常相处中暴露了一些沟通不畅的现象,从而产生各种矛盾,压抑久了,容易导致大的矛盾爆发。实际上,与人相处产生摩擦是正常的,如果大家都抱有一颗宽容的心,也就生活和谐了。作为思政工作者,要能够时刻做到对大学生加强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校园环境的和谐;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贡献,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3]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对策

1、多学习、多反思,优化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情感道德素养

教育的本真意义是:追求智慧,使人向善,教人成人,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使学生成为独特的精神自我与有活力的生命个体。[4]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师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经验将大受限制。[5]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思政工作者的情感道德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只有思政工作者自身情感道德素养提高了,才能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感教育才会有良好的开端。

2、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沟通,进行有情施教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锁在了门上,有人拿了铁杆去开,结果费尽气力,没打开。之后拿来钥匙,轻轻一转,锁就被打开了。事后,此人做出反思,不了解锁孔,不知锁芯之大小,随便拿根铁杆去开锁是行不通的。正像在如今的校园,有的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隔离起来,给自己的心上了锁,这时候思政工作者只有动用真情这把钥匙,才能打开学生的“心锁”。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政工作者只有做到把自己的真情融入工作中,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去温暖学生,才能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

3、社会重视、家庭配合、学校培养,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近些年,我国情感教育研究多局限于中小学生,忽视了高等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长此以往,这种不重视情感教育带来的社会问题会制约社会发展并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隐患。如果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同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有着科学的教育理念,完备的情感教育知识框架结构,那必将能使情感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大学生认识情感、调控情感、提升生命质量。[6]另外,当代家长多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较多,而情感教育做得较少。作为家长,一定要多联系老师,多观察孩子,用心与孩子交流,与老师做好配合,共同帮助填补孩子情感教育方面的空白区。所以说,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作用,才能形成强大的情感教育合力。[7]

思政工作者只有辨清方向,明确职责,将情感教育内化于心,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情感道德素养,注重工作中的反思与总结,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政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甘陶陶.试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实意义[J].思政教育,2015(9).

[2][3] 李改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

[4] 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4).

[5] 刘芳.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J].现代教学,2013(Z1).

[6][7] 李祥.梁芷铭.徐福林.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5(21).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应用

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档案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习者通过对自身个性特点及环境资源进行探索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立生涯目标,并达到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方法很多,其中生涯规划档案是一种将就业目标和学生学习联系起来的有效手段。生涯规划档案是学习档案的一种,主要记录学习者的成长历程,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成长经历、职业目标及修正记录表、成就感事件等,能够为检验职业规划辅导的实效性提供参考,并为学习者的职业规划提供自我对比和借鉴的依据。

在学校尤其是大学中,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由学生、职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学单位等多个单位或个体共同参与的工作,因此需要各个方面能够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及时反馈。传统的纸质档案难以完成,以至于生涯规划档案袋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相比而言,电子档案袋将档案袋的数据放在数据库内,用动态网页的方式呈现,具有存储量大、易携带、易保持、管理方便、易于交流共享和展示等特点,能够克服传统纸质生涯规划档案的缺点,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发挥作用。

电子档案袋及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适应

与传统的纸质档案袋相比,电子档案袋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优势收集组织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活动、学习作品、学习业绩)、学习反思、学习评价等内容,并应用超链接将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①。电子档案袋注重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立足于长远培养目标的评价,注重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能有效促进学习者自我反思和交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成长②③ 。

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电子档案袋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记录手段,让学生将学习历程记录下来,内容包括在学习期间的各种学习成果,例如作业作品、考试成绩、社团活动照片等,同时电子档案袋还允许学生对各阶段学习进行反思总结,以及教师等各方对学生进行反馈评价,并将学生目前的学习成果和成绩与事先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比较,促进学习者的个人成长。具体来说,电子档案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帮助学习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适应就业市场:

记录并评价学生的成长。电子档案以强大的存储能力和时间序列的记录方式,可以记录下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完成的作品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成为学生自我观察的窗口,可以培训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是一种融合了终身学习观念和人才长期评估的教育评价。

反思就业目标和能力现状的关系。电子档案袋让学生能够始终明确未来的就业能力要求,帮助他们了解从事某种职业的素质要求,认识专业学习或社会活动与职业要求的关系及评价标准,据此来设计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不断记录其学习经历,使他们可以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并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修正或加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展示学生获得求职机会的能力。电子职业规划档案可以帮助学生向其他人尤其是用人单位展示或证明自己的能力。

电子档案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思路

电子档案袋的内容。根据电子档案袋的内容和使用方法,我们将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电子档案袋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包括: 1、个人基本资料 。包括学生的姓名、年龄、性别、照片、自我介绍、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这些内容大多数由学生自己上传,可随时修改。2、职业要求。这部分内容这属于电子档案中的“培养目标”部分。教务部门和专业教学单位在制定某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时,需要确定该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和能力要求。教学单位根据这些能力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环节,并设计相应的课程。然后,学生根据教学单位给出的相关资料,在就业指导部门的帮助下,制定出自己的阶段性学习计划表,确保在未来学习和实践始终能围绕职业能力要求为中心,以培养未来就业所需要的能力。3、课程学习经历 。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完成之后,将学习内容、自我评价、学习反思等方面的资料上传到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以此证明自己的学习发展状况。与此同时,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能力的获得情况给予反馈评价。4、社会活动经历。社会活动经历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通用能力。学生将自己的社会活动经历上传到电子档案,并在反思总结中分析自己通过这些活动所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能力。5、作品展示。这部分主要是展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所产生的能证明其能力的作品,包括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多媒体文件、照片、视频录像等。6、生涯规划。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和就业指导部门完成,在一个阶段(如一学期)之后,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的电子档案进行检查,由系统自动生成学生目前的就业能力状况表。就业指导部门根据这份就业能力状况表,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出阶段性的诊断,并给出相应的诊断报告,学生根据诊断结果,对自己的目标和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

电子档案袋的实施步骤。根据以上六个部分的内容和使用方法,用于职业规划的电子档案袋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这是电子职业规划档案的设计阶段,主要由教务部门、专业教学单位组织,就业指导部门指导,学生参与,三方共同完成。其中教务部门和专业教学单位主要设计培养目标,并明确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关系,以及确定评价标准。学生则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相应的学习计划。实施阶段:实施阶段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参与,共同完成。学生自行收集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产品,包括课程学习经历、社会活动经历和作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学习发展状况。学生还需定期对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定期按照评价标准给予评价。反馈阶段:反馈阶段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导,学生参与。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目前的状况和目标状况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学生根据反馈来调节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本阶段适合每隔一个学期开展一次,因为学生需要不断对学习目标进行调整,但又不能过于频繁,以免对实际的学习活动产生干扰。以上三个阶段是循环进行的,在反馈阶段,学生将根据当前的情况和对未来的期望变化,来调整个人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然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实施。同时,教学单位也应该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定期对培养目标、其与学习内容的关系、评价标准等进行调节,以使学生的就业规划与本专业的培养计划更加一致。

电子档案袋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学生是电子档案袋的主要完成人,电子档案袋的效果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因此建立和使用电子档案袋要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上传到自己的电子档案袋,并参与制定学习计划、自我评价、反思、归纳总结、分析职业目标与现状的关系等等,充分发挥学生在电子档案袋制作中的主体作用。

多方协作原则。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的电子档案袋是建立在电子档案易于共享的基础之上,因此电子档案袋是否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真正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务、专业教学和职业指导中心等单位能否通力合作。但目前我国大学各部门的整合协作意识不强,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各方合作的顺利开展。

过程性和发展性原则。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根据对自身特点和对职业的了解,调整自己职业目标和学习计划。因此,电子档案袋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致力于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分析其在某领域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进一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

真实性评价原则。面向职业的培养过程必须建立在真实性评价的基础之上,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标准、作品收集方式、评价方法都要尽量与真实的工作环境一致。例如,在职业环境中,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大多数企业非常重视的员工素质,因此,在电子档案袋中,必须让学生能有机会记录他们这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情况并获得相应的评价,例如课程学习中小组活动的反思总结、课外社团活动的记录和反思、团队活动的视频等。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本文系北京市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HR201108388)

注释

①王丽:“E-Portfolio―促进教学发展的有效工具”,《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第3期。

第5篇

关键词 部门合作 师师合作 师生合作 生生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充分发挥多部门合作力量,创设课外教学环境

教育讲究的是一个“合力”。就业指导课也不例外,也依然需要各部门一起合作,教学效果才会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就业指导课密切相关的部门有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各科室、思想政治教研室、各院系学生科和教务科、心理辅导中心等。各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完成上课、实习、实践活动的各个教学环节。如:

(1)入学教育时期,开展专题讲座。就业教育教研室提供基础职业知识,就业形势和就业难的成因,启发学生职业意识;思想教育教研室提供人生观和价值观讲座,端正学生思想态度;心理辅导站提供入学心理的转变,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学生科、学生处和辅导员一起组织所有学生参加培训;学生科提供各专业详细介绍、就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所需的综合技能,社会需求。(2)二年级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实习和实践机会是该课除课堂教学外,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由就业指导中心外联科和学生处提供具体实习单位;思政教研室举办各种活动养成学生优良道德行为;学生科和辅导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和实践;学生处和教务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考试。

(3)准毕业班时期合作的重点应该是解决学生具体就业问题和心理思想状态。辅导员和心理辅导站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就业指导中心外联科粘帖招聘信息;就业中心人事科粘帖就业政策资料;院系学生科组织和动员学生参加招聘;就业指导科及时提供就业咨询,答疑解惑;学生处帮助学生解决就业的客观硬件障碍,如服装补贴、简历制作补贴等。

2 开展各种师师合作教学模式

2.1 合作备课

该课教师需要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丰富职场经验,因此更需要相互协作交流。共同参与、讨论、反思、探究和实践各教学准备活动;研讨和总结组织、启发、引导、辅助、激励学生的方法或手段等;集体研讨教育教学指导理论;案和教学资料;制订教学大纲;探讨教学重难点;展示教学设计;整理学生的提问;交流各科知识;随时切磋教学技艺。

2.2 观摩教学

观摩教学包括听课、评议、反思、交流、研讨等程序。引进名师做展示课,树立榜样;采取教研组各位老师听课评课制度;听心理、营销、教育、社会等其他学科的课,完善知识结构;录制个人课堂教学录像,进行教学点评和反思;比照同一内容不同教师的教法和风格。

2.3 “第二课堂”合作

以名师为中心的教师团队共同组织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是又一个有利的教学环境。

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例如:指导学生调查职业分类、职业收入、任职条件以及优势职业分布情况。相关教师可以根据地区划分指导范围,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制定具体的调查计划、其他老师可以分地区和行业进行实地调查指导;另一位老师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合作组织课外活动。例如:专人负责专题讲座、成立职业社团和兴趣小组;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社区服务等校外活动由专人联系和指导;一些老师监督学生集体技能训练。

2.4 合作科研

在自主教学研究时防止经验狭隘化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学习和随时交流。教师们分工合作开展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验和科研交流、论文研讨等活动。请专家开设讲座,派教师接受培训,定期举办科研论文研讨、评比和经验交流等活动,开展网络科研交流平台等。

2.5 教学反馈合作

教师集体阅卷、公开教学日志可以总结教学过程中一些成败经验,及时改进教学。确立每个授课教师、督导、系部定期听课制度,在定期互评会议上进行讨论和总结。

3 发挥生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发挥群体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合作学习情境下,学生可看到竞争对手和自己所处状态;也可充分发挥各人优势,合理分工,交流或讨论,相互研究和帮助,共同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最终解决问题。

(1)合作预习。课前合作预习是:教师发给学生印有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疑难问题、希望等栏目的预习卡片,让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一起预习,把发现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的希望等记录下来,在这个预习过程中,使学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2)合作课题和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课题和活动内容,小组成员围绕专题展开研究、学习、调查、讨论;撰写实践活动开展计划、过程和成果,以及各成员的成长和表现。(3)课堂小组讨论。分组合作学习期间,教师提出教学内容和要求,各组成员明确自己职务、主攻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工合作、探索交流、完成任务。师生共同分享各组合作学习结果,各组间学生及时交流,增加学习结果的丰富性。

4 师生合作教学

4.1 课前――设计任务和准备阶段

课前学生自我了解,为合作式教学做准备。教师运用在线教育的课程问卷了解学生学习能力、观念、风格、策略等;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课件和方法;师生协商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课程论坛、教学邮箱与同学和老师交流问题,汇报并检测学习成果。

4.2 课堂阶段――学习充分交流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使用各种评价量表,进行小组内和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小组学习成果,确定并讲解学习成果展示中的教学重难点。

4.3 课后阶段――总结反思阶段

师生填写自我成长和发展手册,反思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方案; 师生交流反馈教学问题;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学习课程考试试题库。学生的成长手册主要包括:学期读书计划、课堂学习活动自我反思、课后作业记录表、读书笔记、小组合作学习量表、人际关系交往自测量表、职业取向测量表等。教师发展手册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情况自我反思录、听课记录、教学策略自我监控表等。

5 总结

多部门为就业教育共同努力,师生双主体的多元合作模式更利于构建就业指导课程大课堂,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史为林.教师合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7(3).

[2] 李巍.论高校教师专业合作的价值与模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

第6篇

关键词:教学创新 翻转课堂 教学质量 自主学习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老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一些教学创新模式开始应用于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和维持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老师为主的教学现象。“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又叫“颠倒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任务、学生在课外学习知识,再到课堂上消化巩固的教学创新模式,其近年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革命”[1]。

“翻转课堂”一经产生就迅速受到了教师队伍的关注,通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发现,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课程教学的认同度,比如,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基本受到了学生的认可,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2][3];通过在大学实验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反思、解决问题的能力[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高等工程教育课堂回归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中来[5]。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改进高校教学提供新途径的同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考虑“翻转课堂”热潮背后的“冷”思考,李志伟提出“翻转课堂”更多地强调课堂的技术性,人为地将技术与艺术割裂开来,教师的教学模式被技术所遮掩甚至代替,激荡人心、妙语连珠的课堂难以再现[6]。李京南等对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发现超多半数的学生认可现行“翻转课堂”视频教学对学习有辅助作用,但观看视频的意愿却不高[7]。

大多数大学课程理论体系庞大且抽象,只通过老师课堂讲授,很难满足大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尤其是对理论繁杂的课程,更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发散思维、深化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供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鉴于此,本文基于教学模式创新视角,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提出“传统教学+翻转课堂”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个人及小组合作的方式上台讲解题目,期间进行师生互动和讨论,课后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传统教学+翻转课堂”创新模式研究

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教学创新的热点,机械照搬套用某种课堂教学模式,会摧毁课堂教学的经验基础,不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8]。翻转课堂不仅仅是教学视频等技术的运用,技术只是教和学这个更大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整体的教学模式创新。因此,本文基于教学模式创新视角,针对大学课程提出“传统教学+翻转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方式如图1所示。

(一)传统教学

传统课堂通常采用模块化的教学结构,注重学生对大量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吸收与理解,更关注分析、领悟、批判、和问题解决等高阶学习思维的运用,并要求大学生具有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体现为学生被动学习。传统课堂在内容灌输上,比翻转课堂更有优势,但翻转课堂在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课堂氛围以及知识的内化等方面优势更为突出。使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变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

(二)小组合作

21世纪的教育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以“学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手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思考,互相合作、共同进步,提升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团队交流中,每个成员对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把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着重培育大学生四种能力:一是听辨的能力,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既要记住别人的发言要点并做出分析和判断,同时要有自己的看法;二是表达的能力,发言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晰且能突出重点;三是交流的能力,讨论交流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的差别,导致理解的不一致、观点分歧,这就需要通过谈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四是合作的能力,各组要依据主题的迥异来决定先分工再合作还是先独立思考再合作的策略。

(三)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学生在台上 “说出”、“写出”、“做出”,从而培养思考和学习的习惯。通过自我的理解和小组的看法,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对题目做出讲解,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提高解题效率,从而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学习是认知主体的一个理解过程,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老师“教”会的,而是其主动获取的结果。通过上台讲解,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知识内化性。

(四)师生交互

通过学生课堂讲解这种师生角色互换方式,教师讲解环节减少,老师角色不再那么凸显,但老师作用依然重要,老师通过“翻转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与辅导。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更多地解答学生的疑惑,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有利于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反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翻转课堂”,教师退居二线,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到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答疑者和引导者,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课堂的氛围不会那么呆板,而是富有激情。

(五)总结反思

课后反思,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加富有条理性。会思考的学生,其思维将会越来越发散,思考的角度也会独特,其思考的深度也会相应的提高。这些会在潜意识中,不仅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在其他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六)视频录制

观看录制视频,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课堂录制成视频,将原本几十分钟的课,变成为“永久”的可学习资源,随用随取,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对象,老师的课堂教学也不再是一块黑板的天地,学生更加“自由”。但这只是一个课后的辅导作用,真正的课堂是在教室进行的学习。课堂的一分钟是宝贵的,课下的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也达不到课上一分钟的效果。

三、结论

本文从“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视角,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和维持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传统教学+翻转课堂”不仅关注学生对大量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吸收与理解,而且还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课堂氛围以及知识的内化,从而使教学更加高效。翻转课堂不能简单地复制,而是需要在坚持其“翻转”本质不变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The flipping classroom [DB/OL].(2012- 12- 1).[2014- 4-10].http:///the flipping classroom. html.

[2] 汪小东,张晨靓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1- 16.

[3] 王素敏,张立新.大学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接受度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8):71- 78.

[4] 黄琰,蒋玲,黄磊.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20- 25.

[5] 何朝阳,欧亚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 151.

[6] 李志伟.“翻转课堂”热潮背后的“冷”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47- 49.

第7篇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8)

【摘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学习策略的含义与分类,学习策略培训的意义,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该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培训,并提出了培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化;学习策略培训;信息处理策略

学习策略是考察一个学生是否会学习的一个标志。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终生学习、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尤其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才能够更好的将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因此,信息化环境下,对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至关重要。

1 学习策略的含义与分类

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布鲁纳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以后出现的。但时至今日,学习策略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赞同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不同的专家对学习策略的分类也有所不同,如加涅(Gagne,1985)把学习策略分为选择性注意策略、编码策略、记忆策略、检索策略和思考策略;麦克卡(Mackeachie,1990)等人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基于此我们把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分为:认知型策略(发现策略、组织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和自主学习策略)、情感型策略(合作策略、焦虑控制策略和激励策略)和动作技能型策略(交流策略、信息处理策略、研究策略)。同时,信息处理策略又包括信息搜素、评价、等策略等。

2 学习策略培训的重要意义

2.1 帮助学生改善学习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不同于以往的粉笔教具教学,而且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策略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2.2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作为大学生,计算机、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再加上大量自主时间,使得其接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更为宽广。因此,要使得大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更有效的应用学习策略,必先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按照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3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方法

目前,信息化的终端越来越多,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使自己具备学习策略意识。当然,要使得大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更有效的应用学习策略,教师对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必不可少。

3.1 开展调研,因材施教

我们通过对大学里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大学生在学习策略的应用上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尤其体现在认知型策略;在情感型策略方面,男生运用不如女生;而在动作技能型策略的运用方面,女生不如男生,如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索、评价、等方面,男生明显的优于女生。

这说明教师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策略培训。同时,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时,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分析学习者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及其所处的信息化环境等因素。同时,学习策略内容的选取应结合具体的学科进行,因此教师应时刻具备学习策略教育理念,将培训设计到日常教学设计中。

3.2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

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单一的能力问题,很大部分取决于学生学习策略的选取。学生学习策略意识可以来源于观察他人,从社会中学习,可以通过教师培训学习,可以从自己经验中总结。但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大学生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他们的学习或者通过教师引导在多媒体教室,或者自己通过网络,大部分学习时间比较自主,没有教师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若想使学生快速有效的学习,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最直接。学生了解学习策略的内容、分类,合理运用自主学习策略、合作策略以及信息处理等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意识,磨刀不误砍柴工,能够使学习事半功倍。

3.3 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培养模式

专门的学习策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获得系统的方法,可以取得“磨刀不误砍材功”之效。常见的学习策略培训模式有讲授式、观察模仿式、探究式、合作学习式、同伴介入式以及综合式。

教师可以通过大班教学的讲授式,集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系统培训。之后,根据不同的学科,教师可以将学习策略的培训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以各个学科为依托来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针对性更强,学习效率更高。

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如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式,将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通过分小组合作,发挥群体力量进行解决。在这种方式下轻松愉快的学习,学生们会发现,同学之间不是学习的竞争者,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使得学习变得更加快乐和丰富多彩。

3.4 及时进行学习策略培训的反思、评价与总结

学习策略培训之后,应让学生反思:学习策略运用的有效性以及关键环节,促进学习策略迁移。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及时对学习策略培训进行评价与总结。通过评价与总结学习策略的效果,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使外部指导转变成内部需要。

4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4.1 按部就班,不可操之过急

学习策略有很多种,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策略的培养不可能短时间立马学会并见效,教师应该按照步骤,进行调研、示范、运用、反思、评价、总结,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被动到主动,从主动到自动,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2 系统培训时间不可过长,重在应用

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总有腻烦心理,所以在培训中应简单系统学习之后,重在实际运用中进行学习。只有经历反复实践,才能够使学生尽快将学习策略内化成学习能力,终生受益。

4.3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

在进行学习策略培训之前,教师要先接受培训,这样才能够针对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策略培训内容的选取,以及将培训更好的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5 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只有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得学生乐学、会学,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这应该是信息化时代对每一位大学生提出的时代要求。当然,学习策略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应当做好学习策略的传授者、引导者和督促者,这是我们教师需长期坚持和担负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姜燕,吴素红.论大学生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J].考试周刊,2011(70).

第8篇

笔者认为,大学生恋爱动机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空虚型、压力型、真爱型。

1 空虚型:

此类恋爱动机在各大学比较常见,尤其常见于一些课业压力较轻,闲暇时间较多的大学生身上。此类大学生容易在学习之余所空出的大段时间里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空虚感,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对于自己人生的迷茫。当然这也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教育体制等等,更深层次的则可以涉及到中国人对于信仰的缺失问题。因此,不少大学生认为恋爱可以让自己对未来的目标看得更明晰,甚至将爱情看做是自己的信仰,以爱情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容易印证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选择爱一个人,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但最基本的空虚型爱情所产生的原因是大学生愿意选择用爱情来消磨自己的空闲时间,毕竟谈恋爱是一种非常消耗时间与金钱的事情。

当然产生空虚型恋爱动机的另一大推动力就是大学生的生理需要问题,爱情能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一种身体上的满足,科学界已经有明确的研究表明神经递质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紧密的关系,而爱情与各种神经递质、催产素、基因型的关系更是密切。因此不难发现,爱情本身是需要有一个生理基础的。当然,大学生更处在一种后懵懂期,对发生的欲望本身也比较强烈,这也是产生空虚型爱情动机的原因。

而就空虚型爱情来说,是大学生恋爱中最不持久的一种,大多数空虚型爱情是即兴的、盲目的、冲动的、不理智的,让爱情成为了一种满足生理需要的冠冕堂皇的借口,或是将爱情作为一种填补内心虚空的砖瓦,却越填越空,这也致使了空虚型的爱情通常没有很好的结果,却能带给人成长。

2 压力型:

压力型爱情所产生的原因本身都来自于各种压力。首先我们要谈到的是大学生对于自我未来生活的要求较高,给自己造成的压力,此类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有一段爱情可以为未来的婚姻奠定一些牢固的基础,当然这不一定会实现。有一段好的大学时期的可能会转化成为未来婚姻的爱情会让自己未来的路走得更家平坦。于是造就了自我在爱情方面施压。

再者,不可以忽略的是家庭方面带来的压力。虽然我们的社会在不停地发展,文明在不停地进步,但是这种压力仍然在部分较为不发达地区成长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笔者身边就有大学生父母存在严肃地“催谈恋爱”、“催早日结婚”的现象……更可怕的是,一位此类女同学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未来能留在上海工作,逼着孩子一定要找一个上海男生……不得不让笔者想到封建时代……这是何等的压力啊!

第三,来自社会的压力,主要也表现在同学之间的攀比以及从中心理上。大学生之间也存在有摆脱单身之后的炫耀现象,也有一些同学因为自己没有对象而感到自卑的现象。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压力型的爱情较空虚型爱情较为理智,但成也压力,败也压力,通常此类大学生的爱情容易被压力所笼罩,因而可能造成彼此恋爱节奏的参差不齐,最终导致分手。

3 真爱型:

真爱型的大学生恋爱容易见于各种小说、电视剧、电影等,然而这也并非否认了在校大学生能有真爱型的恋爱动机。真爱型的爱情动机一般分为两种:一见钟情型和日久生情型。

对于一见钟情型的爱情来讲,有一个必要的要素就是“邂逅”。这直接导致了此种爱情动机常见于在学生活动中较为活跃、热衷于参与各类社交活动的大学生身上。而凑巧两个人在各种方面又情投意合。

对于日久生情型,两个大学生彼此之间有一个必要的要素就是“维系”,即两个人有一种可以维系他们在一起长期相处的理由。当然这种理由并不仅仅可能是一种工作,更重要的是一种愿意彼此慢慢了解自己,慢慢进一步发展的精神维系。

真爱型顾名思义是三种恋爱动机中笔者认为最积极的一种,事实也证明了此种恋爱动机能产生较为长久的恋情,也是最有可能转化为婚姻的爱情。

二:分手需要理由吗?

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分手是需要理由的,这有以下两点好处:

1 分手时交给对方一个理由是一种人道安慰:

分手时被分方应该处于一种较为消极的情绪状态,若没有一个解释交付于他,那么被分手方很有可能陷入一种自我猜测、怀疑的状态,有部分的人可能就会进入一种极度抑郁的状态,在极为糟糕的思维怪圈中轮回,这便容易导致一些糟糕的后果:一些心理调整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过激的反应,甚者可能会去选择轻生。这时候,如果有一个理由,无论真假,都能够收缩被分手方的思考范围,从而避免被分手放进入一种非常糟糕的思想情绪状态,更可能可以防止一种轻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安慰行为。

2 分手时交给对方一个理由有助于彼此的成长:

当一段感情结束之后,好好反思一下这一段感情,分析一下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在这段感情里面获得了一些什么,失去了一些什么,思考一下在这一段已经结束的感情当中,自己做了一些什么让对方觉得不舒服,让自己觉得不舒服,而这段感情开始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自己感觉到和对方在一起很愉悦。从而最终得出一个真正的分手原因,这能够帮助两方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为自己的下一段感情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是一种有责任感的体现,也是结束了这段感情之后对彼此的一种祝福。

三:校园恋爱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当前我们的大学校园中的恋爱大多数都是过程重于结果本身的,决定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但主要还是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过于浅薄,而存在一定的不够理性的行为,以及年轻人的生理需要等方面。笔者在此处再次重申的是:大学生恋爱过程重于结果。

大学生的校园恋爱能给大学生带来成长,这是肯定的。大学生在经历过校园恋爱之后,会对陪伴自己的对象进行一定的反思,比如是否“相貌比内心更为重要”,是否需要“门当户对”等等,大学生在自己的校园恋爱的过程或中断期中自然会对自己的恋爱状态和恋爱动机等因素进行一定的反思,那么必然就会带给他们一种精神上对自己认知的成长,这些反思非常直观地让大学生更加了解了自己。

而校园恋爱对大学生的另一个思考价值在于,校园恋爱让大学生能给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一个大学生愿意花费多少的时间比例在恋爱中和在学业、事业发展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也因人而异,而让大学生本身对这个时间比例分配到最佳状态的方法无疑就是亲身与经历一场校园恋爱,一场校园恋爱就是一种实践,任何的理论性的东西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大学校园恋爱中大学生所花费的时间的金钱更能让大学生从现实层面去认知自身的所存在的恋爱局限性。

大学生的校园恋爱无疑对一个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史有很大的帮助的,大学生的校园恋爱能帮助一个人重新思考他未来的事业走向,帮助大学生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养;应然分析;实然分析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素养结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障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养的应然分析

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养结构应该是价值、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相统一的“三维结构”。

1.价值维度素养

价值维度素养是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中的“核心素养”,也是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中相对隐性的素养形态。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的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要求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知识;其次,要求辅导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第三,要求辅导员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第四,要求辅导员对是非、善恶、美丑和各种人际关系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高校辅导员的道德品质素养则从以下六个方面得到体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评价、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等。道德认识是高校辅导员对品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高校辅导员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高校辅导员在实践中按照道德规范进行行动抉择、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力;道德评价是高校辅导员用已经内化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对自己或他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言行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的活动;道德行为方式是高校辅导员道德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道德行为习惯则指高校辅导员无需外在监督即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经过反复强化而固化的行为习惯[1]。

2.能力维度素养

能力维度素养包括组织管理、沟通、创新、心理教育四方面的能力。(1)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其中组织能力可细分为指挥能力、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可细分为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2]。(2)沟通能力:沟通是辅导员把学生组织起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是辅导员激励学生、实现引导职能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实践中学生所引发的各种问题。(3)创新能力: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辅导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以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3]。(4)心理教育能力:主要指辅导员应该具有开展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疾病防治的能力。

3.知识维度素养

知识维度素养表现为四个方面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相关,是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的核心。(2)现代管理学知识素养:辅导员事务性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是提升辅导员组织管理能力的基础[4]。(3)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素养: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是建立在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基础上的。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疏导;有利于调节自身的工作情绪,克服心理焦虑和职业倦怠。(4)

法律知识素养: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才能在法律框架下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综上所述,从应然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的素养结构是一个由价值维度素养、能力维度素养和知识维度素养构成的“三维”结构。在这个三维结构中,能力维度素养与知识维度素养关系密切,而价值维度素养与知识维度素养的关联程度相对较低。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养的实然分析

1.价值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日趋发展,辅导员的价值维度素养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价值维度素养整体较高,基本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我们调查、走访了5个城市20所高校的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绩效考核的中层领导,结果表明,有15位中层领导对目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很满意”,占75%;3位持“比较满意”态度,占15%;2位选择“不太满意”,占10%。另外,其他人的相关调查也基本支持这一结论。文婷曾于2006年4月以“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状况”为主题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二期全国高校班主任、辅导员骨干培训班的200名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79人认为目前辅导员队伍在“为人师表”方面表现“良好”或“较好”,即有89.5%的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5]。

同时,我们还从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角度对辅导员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评价较高:学生有77%选择了“高”或“较高”;教师则有83.5%选择了“高”或“较高”。

笔者认为,辅导员价值维度素养整体较高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主要来源于大学生群体,其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得到良好的熏陶与培养。其次,高校在引进和考核辅导员时,比较重视价值维度素养的考察,在源头上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再次,高校及相关部门重视在职辅导员价值维度素养的培养。我们对长沙河西几所高校的辅导员的调查表明,85.6%的辅导员认为他们在职期间所接受的最多的是价值维度素养的培训。2.能力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与价值维度素养比较而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还存在不少缺失,尚待进一步提升。武增勇曾对上海松江大学城136名辅导员进行过一项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辅导员哪些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时,60.7%的人选择了组织协调能力,57.4%的人选择了心理调适能力,55.7%的人选择了创新与科研能力,45.9%的人选择了行政和党务工作能力,43.4%的人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6]。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辅导员队伍对自身能力的满意程度并不高。

从我们对20所高校主管辅导员工作的中层领导的调查走访来看,仅有5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很满意”,仅占25%;11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表示“比较满意”,占55%;还有4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表示“不太满意”,占20%。在能力维度素养中,有7位中层领导认为辅导员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尤其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另有5位中层领导对辅导员队伍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不太满意。另外,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也反映出辅导员能力素养的缺失,42%的学生对辅导员组织的各类活动“不太满意”,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另有近3成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沟通能力”需要提高,35%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不满意,认为辅导员对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困惑缺乏敏感性,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还不能充分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心理教育能力等具体能力素养都需进一步提升。

造成这一维度素养的缺失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先天不足”;第二,高校辅导员在职期间能力维度素养的培训与提升不够,导致辅导员队伍能力维度素养“后天失调”。

3.知识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要求能够掌握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规律,并且要求将理论知识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解惑释疑[7]。这就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从现状来看,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维度素养有待提高。从我们对长沙河西的3所本科院校近500名大学生的调查来看,在选择回答“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状况”时,有2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知识较陈旧,知识面较狭窄”,30.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老师“缺乏管理学知识”,还有27.3%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老师“心理学教育学素养不够”。整体来看,对辅导员知识素养给予了积极评价的学生不足20%。

另外,我们对辅导员本身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表明,42%的辅导员对自身的知识维度素养“不满意”,他们或认为自身“知识不够全面”,或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对自身知识维度素养表示“基本满意”或“完全满意”的辅导员不足3成。彭庆红的相关调查研究也有力地佐证了我们的结论,其研究表明,与管理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比较而言,辅导员“对专业知识素质的重要程度评价相对位置低一些,但是他们认为自身这方面的素质最需要提升”,换言之,辅导员“在这方面的素质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矛盾更突出一些”[8]。

高校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整体不尽如人意,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专业限制。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尚未走上专业化的轨道,其专业背景呈现“多元化”态势,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特定的专业背景也导致了其知识维度素养的单一与单薄。二是培训缺失。调查表明,只有不到7%的高校辅导员认为他们在职期间接受了足够多的知识维度素养的培训。

三、高校辅导员素养的提升策略

1.进修培训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工作要坚持“三结合”的原则:第一,坚持业务口径与培训内容相结合。高等学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根据辅导员素养的“三维结构”特点,制订具体培训计划,细化培训要求,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尤其要加强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与能力维度素养的培训与提升。第二,坚持在职培训与脱产研修相结合。在职培训方面,可紧密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段性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平时可不定期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传播新信息,介绍新动态,拓宽和增长辅导员的视野和才干,提升辅导员各方面的素养。短期、临时的在职培训还须与较长周期(一年或半年)的脱产研修相结合,方能使辅导员的素养得到“深度提升”。第三,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高等学校应根据目前辅导员队伍状况,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对有培养前途的辅导员,采取轮训办法,让他们脱产到有关培训机构参加研修或输送到相关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习,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的、有引领作用的辅导员骨干。

2.学历提升

国家应鼓励各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报考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大力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充实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去,使辅导员队伍既有与学生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功底和工作特长,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在职辅导员,也应鼓励其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借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需求来看,国家可适当设立专门面向高校辅导员的“辅导员专业硕士学位”。据专家预计,到2010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将达到3000万人,那么全国高校需配备的辅导员就将达到15万人。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为设置高校辅导员专业硕士学位提供了巨大的现实支持。

3.交流研讨

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能力维度素养和知识维度素养的缺失,各高校可针对辅导员工作定期开展相关的专题性或漫谈流研讨,在交流研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构建、提升辅导员素养结构的目的。关于交流研讨的形式,笔者认为两种形式必不可少:一是专家引领型研讨,即根据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个重要课题开展交流和研讨。交流研讨由相关专家主持、引导,辅导员则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体验展开讨论,最后由专家点评、总结。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二是交流互助型研讨,这一类研讨可以在校内不同专业或者不同高校的辅导员之间展开。研讨内容既可以是某一阶段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议题,也可以是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案例,辅导员在无领导出席、无专家引导的自由、平等的沙龙式气氛中展开讨论,互提意见,以达到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4.实践反思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应该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螺旋结构中得到提升[9]。具体来说,辅导员对自身工作实践的反思有两种形式:第一,经验型反思,这种反思可以用撰写辅导员日记或周记的方式来进行。辅导员通过日记或周记记载工作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总结经验与心得,并做出相关的分析与反思,以指导新的工作实践。复旦大学辅导员包涵便是这种反思的典型代表与成功个案,值得广大高校辅导员学习与借鉴。第二,研究型反思,这种反思主要以科学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型反思是一种基于学理层面的更高层次的反思,它指辅导员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焦点为研究对象,将具体实践与理论探讨相结合。这种反思可以是经验型反思的延续与升华,但在高度与深度上都超越经验型反思,往往以得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为旨归。总之,辅导员素养结构的整体提升只有将自身工作实践与经验型反思、研究型反思相结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红革.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2006,(6):25.

[2]朱正昌.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建设高水平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19-20.

[3]操长应,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4):57.

[4]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1):77-78.

[5]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4.

[6]武增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8-19.

[7]连风宝.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4,(1):44-45.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养;应然分析;实然分析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素养结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障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养的应然分析

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养结构应该是价值、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相统一的“三维结构”。

1.价值维度素养

价值维度素养是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中的“核心素养”,也是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中相对隐性的素养形态。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的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要求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知识;其次,要求辅导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第三,要求辅导员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第四,要求辅导员对是非、善恶、美丑和各种人际关系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高校辅导员的道德品质素养则从以下六个方面得到体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评价、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等。道德认识是高校辅导员对品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高校辅导员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高校辅导员在实践中按照道德规范进行行动抉择、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力;道德评价是高校辅导员用已经内化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对自己或他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言行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的活动;道德行为方式是高校辅导员道德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道德行为习惯则指高校辅导员无需外在监督即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经过反复强化而固化的行为习惯[1]。

2.能力维度素养

能力维度素养包括组织管理、沟通、创新、心理教育四方面的能力。(1)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其中组织能力可细分为指挥能力、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可细分为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2]。(2)沟通能力:沟通是辅导员把学生组织起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是辅导员激励学生、实现引导职能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实践中学生所引发的各种问题。(3)创新能力: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辅导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以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3]。(4)心理教育能力:主要指辅导员应该具有开展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疾病防治的能力。

3.知识维度素养

知识维度素养表现为四个方面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相关,是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的核心。(2)现代管理学知识素养:辅导员事务性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是提升辅导员组织管理能力的基础[4]。(3)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素养: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是建立在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基础上的。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疏导;有利于调节自身的工作情绪,克服心理焦虑和职业倦怠。(4)

法律知识素养: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才能在法律框架下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综上所述,从应然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的素养结构是一个由价值维度素养、能力维度素养和知识维度素养构成的“三维”结构。在这个三维结构中,能力维度素养与知识维度素养关系密切,而价值维度素养与知识维度素养的关联程度相对较低。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养的实然分析

1.价值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日趋发展,辅导员的价值维度素养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价值维度素养整体较高,基本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我们调查、走访了5个城市20所高校的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绩效考核的中层领导,结果表明,有15位中层领导对目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很满意”,占75;3位持“比较满意”态度,占15;2位选择“不太满意”,占10。另外,其他人的相关调查也基本支持这一结论。文婷曾于2006年4月以“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状况”为主题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二期全国高校班主任、辅导员骨干培训班的200名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79人认为目前辅导员队伍在“为人师表”方面表现“良好”或“较好”,即有89.5的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5]。

同时,我们还从学生和

教师的评价角度对辅导员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评价较高:学生有77选择了“高”或“较高”;教师则有83.5选择了“高”或“较高”。

笔者认为,辅导员价值维度素养整体较高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主要来源于大学生群体,其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得到良好的熏陶与培养。其次,高校在引进和考核辅导员时,比较重视价值维度素养的考察,在源头上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再次,高校及相关部门重视在职辅导员价值维度素养的培养。我们对长沙河西几所高校的辅导员的调查表明,85.6的辅导员认为他们在职期间所接受的最多的是价值维度素养的培训。

2.能力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与价值维度素养比较而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还存在不少缺失,尚待进一步提升。武增勇曾对上海松江大学城136名辅导员进行过一项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辅导员哪些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时,60.7的人选择了组织协调能力,57.4的人选择了心理调适能力,55.7的人选择了创新与科研能力,45.9的人选择了行政和党务工作能力,43.4的人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6]。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辅导员队伍对自身能力的满意程度并不高。

从我们对20所高校主管辅导员工作的中层领导的调查走访来看,仅有5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很满意”,仅占25;11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表示“比较满意”,占55;还有4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表示“不太满意”,占20。在能力维度素养中,有7位中层领导认为辅导员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尤其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另有5位中层领导对辅导员队伍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不太满意。另外,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也反映出辅导员能力素养的缺失,42的学生对辅导员组织的各类活动“不太满意”,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另有近3成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沟通能力”需要提高,35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不满意,认为辅导员对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困惑缺乏敏感性,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还不能充分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心理教育能力等具体能力素养都需进一步提升。

造成这一维度素养的缺失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先天不足”;第二,高校辅导员在职期间能力维度素养的培训与提升不够,导致辅导员队伍能力维度素养“后天失调”。

3.知识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要求能够掌握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规律,并且要求将理论知识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解惑释疑[7]。这就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从现状来看,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维度素养有待提高。从我们对长沙河西的3所本科院校近500名大学生的调查来看,在选择回答“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状况”时,有2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知识较陈旧,知识面较狭窄”,30.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老师“缺乏管理学知识”,还有27.3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老师“心理学教育学素养不够”。整体来看,对辅导员知识素养给予了积极评价的学生不足20。

另外,我们对辅导员本身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表明,42的辅导员对自身的知识维度素养“不满意”,他们或认为自身“知识不够全面”,或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对自身知识维度素养表示“基本满意”或“完全满意”的辅导员不足3成。彭庆红的相关调查研究也有力地佐证了我们的结论,其研究表明,与管理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比较而言,辅导员“对专业知识素质的重要程度评价相对位置低一些,但是他们认为自身这方面的素质最需要提升”,换言之,辅导员“在这方面的素质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矛盾更突出一些”[8]。

高校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整体不尽如人意,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专业限制。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尚未走上专业化的轨道,其专业背景呈现“多元化”态势,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特定的专业背景也导致了其知识维度素养的单一与单薄。二是培训缺失。调查表明,只有不到7的高校辅导员认为他们在职期间接受了足够多的知识维度素养的培训。

三、高校辅导员素养的提升策略

1.进修培训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工作要坚持“三结合”的原则:第一,坚持业务口径与培训内容相结合。高等学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根据辅导员素养的“三维结构”特点,制订具体培训计划,细化培训要求,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尤其要加强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与能力维度素养的培训与提升。第二,坚持在职培训与脱产研修相结合。在职培训方面,可紧密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段性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平时可不定期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传播新信息,介绍新动态,拓宽和增长辅导员的视野和才干,提升辅导员各方面的素养。短期、临时的在职培训还须与较长周期(一年或半年)的脱产研修相结合,方能使辅导员的素养得到“深度提升”。第三,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高等学校应根据目前辅导员队伍状况,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对有培养前途的辅导员,采取轮训办法,让他们脱产到有关培训机构参加研修或输送到相关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习,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的、有引领作用的辅导员骨干。

2.学历提升

国家应鼓励各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报考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大力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充实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去,使辅导员队伍既有与学生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功底和工作特长,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在职辅导员,也应鼓励其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借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需求来看,国家可适当设立专门面向高校辅导员的“辅导员专业硕士学位”。据专家预计,到2010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将达到3000万人,那么全国高校需配备的辅导员就将达到15万人。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为设置高校辅导员专业硕士学位提供了巨大的现实支持。

3.交流研讨

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能力维度素养和知识维度素养的缺失,各高校可针对辅导员工作定期开展相关的专题性或漫谈流研讨,在交流研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构建、提升辅导员素养结构的目的。关于交流研讨的形式,笔者认为两种形式必不可少:一是专家引领型研讨,即根据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个重要课题开展交流和研讨。交流研讨由相关

专家主持、引导,辅导员则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体验展开讨论,最后由专家点评、总结。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二是交流互助型研讨,这一类研讨可以在校内不同专业或者不同高校的辅导员之间展开。研讨内容既可以是某一阶段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议题,也可以是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案例,辅导员在无领导出席、无专家引导的自由、平等的沙龙式气氛中展开讨论,互提意见,以达到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中国分类号:H31

一、民办院校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

我校是山西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笔者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经过多方面调查和沟通,发现大部分学生入学成绩低,学习欲望不强,甚至自暴自弃。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现状,笔者在2013年6月精心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内容以及网络对自主学习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共发出调查问卷510份,收回有效问卷443份。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习目标的设立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为学习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但是我校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薄弱的现象。再加上进入大学后,放松了自己在学业上的要求,甚至有学生直接向老师说学习英语无用的谬论,所以很少有学生会为自己设定长期或短期的学习目标。调查问卷关于“是否会为自己设定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这一项,在被调查的学生中,选择A“非常明确”的只占7%,选择B“比较明确”的占31%,选择C“不明确”的占48%,选择D“没有学习目标”的占14%。由此可见,60%以上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或完全没有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

1.2自主学习的态度

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平时的积累和巩固,但是被调查者很少能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调查问卷关于“是否会预习课文或提前完成课后练习”这一项,在被调查的学生中,选择A“完全会”的只占3%,选择B“基本会”的占19%,选择C“有时会”的占60%,选择D“几乎不会”的占18%。此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很少能做到课后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

1.3学习策略的应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也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调查后发现这些学生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他们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收信息,完全依赖教师的监督,而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

1.4学习途径的拓展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大多数学生仅仅通过课堂获取知识,而不能多途径地进行英语学习。目前,学生用书大都配有光盘,课文注解,练习题等资料,但通过调查发现利用率很低。图书馆也提供内容丰富的英语辅导用书和英语趣味知识读物,但学生却很少阅览图书。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上的英语学习资料也是名目繁多,日新月异,但是学生却很少查阅。调查问卷关于“课余时间您会通过网络学习英语吗”这一项,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经常通过网络学习英语的只占6%。

1.5网络运用的技能

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每天都会通过校内网、手机等途径接触到网络。但出于学习目的而上网的学生并不多见,因此,在有效利用网络这一方面并不熟练。比如,不能通过网络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不能较高效率地使用搜索软件等。调查问卷关于“请列出您经常浏览的英语学习网站”这一项,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97名学生没有填写任何信息,比例高达67%。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1转变师生观念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是自主创新学习观的积极倡导者。把传统的“先讲后学”的被动式学习观念转变为“先学后讲”的主动式学习观念,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意在通过预习和自学,让学生主动找出学习中的难点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将其反馈给教师。

2.2加强师生沟通

师生之间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受到很大的限制,仅限于课堂几十分钟。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很难或很少去主动找老师交流。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即使在下课之后,学生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方便地联系到老师。重视师生沟通会促进师生关系,从而也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3丰富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信息量小,教学效率也相对较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限,而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利用多媒体,英语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多样化,教学内容也相对丰富,从而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构建立体的英语学习环境,可极大地增加教学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4注重评估和反思

根据笔者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注重对学习目标的评估和反思。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辅导和监督。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方便地实时记录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自己监控学习计划的落实情况,以及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然后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学习经验,养成“反思---总结---进步”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培养民办院校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英语教师的长期目标,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就如何培养民办院校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共提出了五条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校及兄弟院校在校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姓名:梁秀萍。出生年月:1986年8月。性别:女。籍贯:山西朔州。职称:助教。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答辩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7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3]张立忠.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