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3 04:0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居建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阿图什维吾尔族建筑特点
阿图什地区天气干燥、日照时间长、多浮尘,他们在院子外四圈和院子内布置绿化带,因此他们布置的时候院子四周人造小渠或人造小溪,这样可以达到降低院子和建筑室内外的温度和保持附近空气的湿度的目的。这些绿化带和小溪紧挨着院子围墙绕一圈,所以院子围墙的地基基础较一般建筑要高一些,防止墙体过度潮湿而影响墙的强度。阿图什人大都是喜欢建L形或U形的居住建筑。他们院子的大门大部分在面向主干道,L形和U形建筑可以阻挡外面人看到院子里面人的私生活等,达到一定的隐蔽性效果。大门朝向主干道,以致于阿图什人把建筑建在大门的南面或者北面,大部分是在北面。这样可阻挡阳光直射房间内。阿图什人把畜棚和厕所安排在离住房比较远的地方,要么是居住的后方,要么与果园摆在一起,这样的布置在夏天可以避免厕所和畜棚的异味。维吾尔族不喜欢厕所、畜棚居住建筑共用同一墙。因为厕所和畜棚里很潮湿会影响居住室内的空气和墙体的强度。所以必须把居住建筑格这两个地方分开。
2阿图什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分析
阿图什人为了生意漂泊在世界各地,他们在各地做生意当中吸取到各地的建筑风格,比如欧美风格、阿拉伯建筑风格和中国内地建筑的一些样式等。在建造时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房屋当中的各个部分,比如屋顶、窗户、门和柱子的样式和花纹有着欧美风格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的特点和优点。对于欧美风格来讲,阿图什人把欧美地区的建筑装饰的花样用在自己家里的窗户和门上的花纹。将一些欧美风格大门和窗户的样式与维吾尔族建筑细部样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对于阿拉伯建筑风格来讲,阿拉伯人从1400年前接受伊斯兰教以后,其建筑风有了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在我国阿图什是较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方,阿图什商人在阿拉伯国家生意来往中吸取了很多伊斯兰元素。比如主要展现在墙体、屋顶、大门窗户等等阿图什以农牧业、商业为主,在住宅布局上,既要考虑放置农具、粮食的贮藏室,又要考虑牛棚、羊圈的设置。农村一般的住房至少有三间,所谓“一明二暗”,多者五、六间、甚至十间、二十几间。建筑的中间布置“阿以旺”,进入“阿以旺”后可以看到一个或者多个进入内房的小门,这个内部的房间是卧室为主。主体建筑的两侧还要盖一件间或者几间房间。“阿以旺”的功能是可以接待客人,也可以举办“麦西来甫”(歌舞聚会)。维吾尔族结婚的时候大部分婚礼在自己的房子里举办,因此他们需把院子设计得大一点,以便接待一两百个客人。阿图什民居建筑不仅有外来元素,主题特色还是离不开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风格的,比如花纹、院子形式及房间布置等。维吾尔族对于孩子的感情很深,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漂泊太久,都希望孩子们跟自己一块住,这样便于交流与增进感情。阿图什的维吾尔族也是维吾尔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因此其也不想为了生意在外面长久居住,更加倾向于常与家人团聚,形成家族式居住环境及建筑。
3结语
在设计中必须要了解阿图什地区维吾尔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和习俗。阿图什人从事商业致富,而他们用自己房子的大小和美观程度来展现自己的财富。所以阿图什的维吾尔民居建筑在设计中需面积大一些和宽敞一些,配有必要的停车空间等。
作者:陈英杰 乃比江艾山 波拉提别克马合索提汗 李成博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建筑史上也涌现出许多典范之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地域文化越来越重视。国外新建筑理论不断涌入的同时,国内建筑师也与时俱进,创作了大量有特色的建筑作品,其中不乏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优秀作品。但在地域特征的应用上,不能松懈,还应该进一步发掘。下面以山东援疆基层组织阵地工程设计方案(喀什地区)为例, 对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特征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地域特征; 基层组织阵地; 喀什; 高台民居; 喀什平原气候区; 帕米尔高原气候区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pplications
Liu Yuan-yi
(Zibo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Zibo Shandong 255000)
【Abstract】China’s vast territory, history and culture, created a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also emerged as a model for many.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regional culture. Foreign influx of new architectural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architects times, created a lot of distinctive architectural works, many of them with the typic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works. But on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application, can not relax, but also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The following position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Shandong Yuanjiang engineering design (Kashi), for example, fo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application to elaborate.
【Key words】Geographical features;Grassroots organization positions;Kashi;High-houses;Kashi plain climate zone;Pamirs climate zone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外新建筑设计思潮的不断涌入,我国建筑师也不断学习进步,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但在地域特征的应用上,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山东援疆基层组织阵地工程设计方案(喀什地区),充分考虑了喀什地区的地域特征——包括当地文化特征和当地气候特征,使得建筑与文化、自然环境进行对话。这种设计方式,比较好的融合了地域元素、展现了现代建筑特征。
2. 喀什平原气候区基层组织阵地
(1)“不到高台民居,不算到喀什噶尔”,喀什的高台民居——“阔孜其亚贝希”之巷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平日,在小巷中,孩子们愉快的笑声,轻快的脚步声,以及老人们悠闲的独坐抑或是几个人围坐起来的攀谈,都令人感到小巷的活力。
(2)喀什平原气候区村级基层组织阵地(图1、图2)的设计,充分借鉴“阔孜其亚贝希”之巷的空间形式,利用现代手法进行表达,注重塑造人群公共活动空间,有利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交流和情感沟通,营造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提升整个区域的人文氛围。
(3)功能布局方面,就近葡萄架之下设置小型超时入口,向群众供应日常商品,提供便民服务;村级基层组织阵地的一层综合布置民兵值班室、卫生室、计生室、共青妇办公室,图书室、电教室、多功能室(集活动、会议、电教、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实行一室多用。
(4)村级基层阵地的室外环境充分借鉴民居的庭院元素,对葡萄架利用现代手法进行表达,注重与建筑本身的衔接,体现设计的整体性。同时,葡萄架与地面的衔接处设置种植斜坡,视觉效果犹如地面绿色植物通过葡萄架与建筑成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在葡萄架之下,塑造公共活动空间,让居民能够体验到舒适并具有亲和力的室外环境,并能体现出基层组织阵地的吸引力。
(5)细部设计方面,提炼当地民居的一些设计元素——圆弧和十字纹,并重组这些元素以进行现代手法表达,室外的片墙引入十字纹进行现代表达,葡萄架借鉴当地圆弧形态进行现代表达.室内大厅的设计也受到“阔孜其亚贝希”之巷的启示进行空间塑造,同时引入了同样的细部元素,着力塑造空间环境。在体现传统性的同时,也体现了日新月异的时代性。
(6)技术方面,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利用太阳能技术,提供热水和部分电力能源。设置雨水收集装置以提供部分用水进行植物浇灌和冲洗之用。在玻璃的选用上,优先选用双层low-e玻璃,窗户处设置外百叶遮阳,部分墙体采用特隆布墙体。在室外环境的设计上,考虑到攀爬植物的生态效应,在夏日适当时间将室外荫凉处的空气引导入室内,有效利用自然通风以节能。
3. 帕米尔高原气候区基层组织阵地
(1)帕米尔高原气候区主要是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和。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风日数多,光照充足,辐射强,天气晴朗。针对这种气候环境,帕米尔高原气候区社区基层组织阵地(图3、图4)的设计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以创造舒适的社区办公环境,同时在材料方面,借鉴当地的建筑材料,与当地建筑保持和谐统一。
(2)功能布局方面,一层设置司法警务室,残联,卫生室,社保站、医保站、低保站、计生站、流动人口管理站、环境卫生站,在一站式服务大厅提供集中服务;二层设置综治办,党员管理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工会,会议、活动、培训、电教等用房。
(3)帕米尔高原气候区阳光充足,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并利用光电板提供部分电力能源用于辅助照明;该气候区大风日数多,设置风力发电设施,提供部分电力能源,大风容易扬沙,设置攀爬植物架,有效防风沙,同时在窗户外面设置挡沙板;该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气温较低,可有效利用被动太阳能,加大南向窗口的开口面积,让更多的阳能进入室内,并利用特隆布墙进行采暖;该气候区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可设置有效地雨水收集装置,对雨水进行存储并综合利用。并利用其他有效保温措施,以保持室内温度,保证室内的舒适办公环境.通过各项技术的使用,使建筑的形式追随当地气候。
4. 结语
发掘地域建筑文化内涵,展示地域建筑文化精髓,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适当引入具有地域特征的元素,以反映地域文化,使得地域元素与现代元素和谐统一。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不仅比较好的融合地域元素、展现现代建筑特征,同时也能够唤起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 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 [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2002(05).
[2] 麻国庆 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 [期刊论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3] 李百浩;刘炜 当代高技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期刊论文] 华中建筑2004(03).
[4] 黄星元 地域文化和时代建筑的追求——海南广场会议中心创作理念 [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2003(6).
[5] 王涛 当前我国建筑设计民族传统的传承及问题 [期刊论文] 华中建筑2011(7).
[6] 薛一冰;李付强 浅议宁夏地区生态移民住宅绿色适宜技术——以红寺堡区鲁家窑生态移民为例 [期刊论文] 建筑节能2012(7).
[7] 虞志淳;刘加平 陕西关中村落生态化策略研究 [期刊论文] 新建筑2008(5) .
[8] 宣蔚;魏晶晶;唐泉 地域性的回归——重庆山地建筑的生态性探索 [期刊论文] 华中建筑2010(5) .
[9] 伍未;魏宏杨 浅谈重庆传统民居对气候的适应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2009(3).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TF081 文献标识码:A
浙江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清光绪年间,建有中学堂2所,高等学堂6所,初等小学堂30所。历经漫长岁月的风雨沧桑,临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迹、名特“四名”之城。古城墙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谭纶画像、戚继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涌泉、溪口古窑址群、郑虔墓、翼龙化石产地保护区等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峰、珊瑚岩群分别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多功能国家级地质公园。[1]
临海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在进行城市开发和小城镇建设时,古建筑的保护和规划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古建筑保护设计和规划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复
从街区的规模和建筑体量来看,临海算作一座普通城镇。民居商铺及当时比较规整的小街巷格局延续至今。作为反映城市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受到保护。这里不仅旧时的风貌得到较好展示,还保留着古老浓郁的市井风俗和历史传统。通过参观传统民居、工艺美术馆等地方,使人对街区历史和风俗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由于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旧城区采取了积极改造的政策,许多传统民宅、商铺、会馆遭到拆毁,这无疑是古城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仿古一条街的建设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种速成做法,在国外的保护实践中却很少见到。他们对于历史街区的一般民居要求按照传统式样进行修缮翻建,在外观上与整个街区的风貌保持一致;并且十分注意向业主宣传这些做法的意义,以取得民众的支持。按照明清江、浙民居的式样,重新设计建造,并配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环境,为民居保护作出了示范。
2 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
自然是美丽的,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也是美丽的。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注重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设定了历史风土特别保存地区进行管理;对于一些文物古迹的所在地区,划归风景地区、都市景观形成地区等不同的限制区域中,使丰富的历史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趋向和谐统一。
城市规划中把一批文物古迹或规划为绿地,或辟为公园,体现了把文物古迹保护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意识,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具体设计和实施中,有的未能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多加考虑,缺乏对文物遗存的展示和彰显,未能开掘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一般的园林游乐场所差别不大。此外,在临海周边还散布着许多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融合,形成了一些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加强这些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外部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3 历史公园与古建筑遗址的保护
建立历史公园是对古遗址进行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临海古遗址包括陵墓、城堡、村落、庙宇、官衙、园林、道路等,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保护。历史公园由主管文物局进行管理,国家级的历史公园超过十多处。由于明清代主要是土木结构建筑,不像欧洲的砖石结构容易在地面上保存,因而重视对于考古遗址的保护复原,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3.1 按照考古发掘的原样进行复制或仿制
例如,古建筑遗址一口水井遗址,在原位置之上复制出井口,四周地面的铺石使用化学材料仿制。
3.2 表现建筑遗址的地面遗存和范围
例如,复原出踏步、基坛和柱础石;采用草坪显示遗址范围,用修剪成柱状的灌木表示立柱。
3.3 重建或部分重建原来的建筑
根据专家的复原方案进行了重建。
3.4 使用风景规划的方法表现遗址
主要通过种植一些对遗址不构成伤害的植物,使遗址既能在接近自然的状态下得到保护,又利于风景观赏。
我市的古遗址分布比较密集,遗址面积广大,是临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遗存,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近一二十年来,在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的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大遗址的保护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临海文物部门按照建立历史文化公园、对大遗址进行复原展示的思路,精心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特别是近年来在各方民间资金支持资助下,对古遗址保护复原工程经过多方协商论证,得以顺利实施,为今后公开展示,发挥文物在社会教育、旅游观光等方面的作用打下基础。但是大遗址的保护是一项牵涉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在当地群众的关心配合下,大遗址保护规划能够尽快通过并付诸实施,为临海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4 积极保护民俗文化财产
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与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是比较接近的。实际上,正是这些文化遗产构成我们文化大厦的基石,生动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临海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源远流长,蕴含丰富,但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急剧嬗变。我们自身长期以来对地方戏曲、民族音乐、传统工艺、民间信仰、传统民居、节令风俗也不够重视,缺乏整理、研究和保护。近年来,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开掘,临海推出了古文化艺术节、城墙花灯展、民间社火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为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们不少很有价值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濒临灭绝的危险,亟待进行保护。
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和国家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的载体,深刻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内容。离开了文化遗产,就不成其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搞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同时,临海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属于临海的,更肩负着展现、传承、光大中华文明的重任。
作为江浙一代重要的历史城市之一,临海具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缺少的不是优秀的的文化遗产,而是缺少高瞻远瞩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方针。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急步迈进,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圣地,临海迎来了再创辉煌的历史机遇。能否无愧于丰厚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贡献,是历史对现代临海的一次呼唤和考验。
参考文献
[1]韩林飞,O.I.普鲁岑.在自然环境中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A].营造第三辑(第三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4年.
[2]柳肃.古建筑与古环境综合保护的实践与探索[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近年来,对几位中国建筑历史学科的前辈学人的专题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如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温玉清,刘江峰等在学位论文中,就以相当的篇幅涉及到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刘致平、陈明达,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这是可喜的现象。如果说,这些论文有什么缺憾的话,其中之一是研究者们都痛感到征集,甄别相关史料的困难。因此,我很希望这册《未完成的测绘图》能对今后的建筑史学研究有较大的补充和帮助。然而,我读后多少有些失望。现将我的感受简述如下:
(1)此书首次发表了期间中国营造学社对云南、四川两省约53个县市的重要古建筑的未完成测绘图稿200余张,涉及寺庙,民居、陵墓,桥坝等门类,并配有大量的历史照片,无疑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中国营造学社史料。这批图纸侥幸躲过了抗战、等历史劫难,在尘封了60年后终于重见天日,真是建筑史界的幸事,在此,我们应对林洙老人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的辛勤工作致以敬意和感谢!
(2)不过,可能是林洙先生年事已高而助手们并不熟悉史料的缘故吧,出版之际却未能对这批资料作更详细的甄别工作,致使读者只知道参加绘图的大致有梁思成、刘敦桢、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等人,却不知具体图稿的绘制者究竟是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假如我们能参照过去已可确认的这几位前辈的绘图手法、笔迹和中国营造学社当年的考察报告、日记等文献,以及他们的治学方向,无论是否署名,虽不能完全查实,但这200余张图稿的具体作者至少有2/3是可以搞清楚的。
(3)所谓“未完成的测绘图”,实际上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图稿在后来是有完成稿的,如刘敦桢先生绘制的云南马鞍山民居图稿,陈明达先生绘制的汉阙,崖墓图稿等,不仅后来完成了而且收录在梁思成先生撰《图像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Architecture),刘敦桢先生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等著作中正武发表过了。对此此书是应该注明的。
(4)此书署名为“梁思成等著”而不提其他人,这似乎不妥。可能编者的理由是书中配有梁思成先生《西南建筑图说》一文为文字说明可以认定梁先生是主要作者。但是,既然书名是《未完成的测绘图》,则书的主角自然是图而非文字,目前来看很可能这200多张图稿中恰恰是梁先生绘制的最少;而且,《西南建筑图说》一文的写作在当初并不是为这批图稿作说明的,放在这里未必妥当,如果一定要为这部分图稿选配说明文字,我以为从刘敦桢,刘致平,陈明达等的相关文章(如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中摘选可能更为恰当。因此,此书似以署名“中国营造学社”为最妥当。
笔者近年也做了一些中国营造学社史料的整理工作,以我之浅见,似可为此书做几点补充说明,
(1)该书第1~35页“云南寺庙”部分。这部分涉及1938年10月10日至1939年1月25日之间
中国营造学社的两次云南古建筑考察,都是刘敦桢先生主持,主要率莫宗江、陈明达二人完成的。其中梁思成,刘致平二人可能参加了昆明附近的考察,而其余楚雄、丽江、宾川、姚安、安宁等地的考察均未参加。
(2)该书第37~61页“四川寺庙”部分。这部分图稿主要涉及1939年9月至1940年2月的四川考察,由梁思成,刘敦桢先生共同主持,而由于梁思成先生身体方面的原因,以刘敦桢先生为主要负责人的时间更多一些。考察后的绘图主力是莫宗江和陈明达二人,卢绳、王世襄、罗哲文等人可能也参加了少部分考察,如南溪县李庄旋螺殿等。
(3)该书63~71页“会馆”部分。这部分图稿主要出自刘致平先生手笔。
(4)该书第73~95页“民居”部分。这部分图稿涉及云南,四川两省的民居类建筑,其中“马鞍山民居”图稿可确认是刘敦桢先生所绘,“西南地区民居做法”等图稿可确认是刘致平先生所绘。
(5)该书第97~109页“塔幢”部分。这部分图稿不多,似分别出自粱、刘、莫三人手笔,而以莫宗江先生为主。
(6)该书第111~197页“陵墓”部分。这部分图稿甚多,除有1939~194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四川考察成果外,还涉及到当时由中央博物院主持,邀请学社陈明达莫宗江参加的东汉彭山崖墓、前蜀王建墓的考察其中四川汉阚、崖墓约30张图稿均为陈明达先生绘制,王建墓57张图均为莫宗江先生绘制。
(7)该书第199~207页“桥坝”部分。这部分图稿不多,只涉及昆明龙华乡松花坝和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安澜桥两处,虽无署名从治学方向分析,有可能分别出自刘敦桢,陈明达二人手笔。
(8)该书第209~219页山西永济县永乐镇永乐宫
部分。这部分图稿由王世仁,杨鸿勋二人绘于20世纪50年代,虽亦属珍贵却不属于营造学社范围,似乎应另行出版而不该在此书中出现。
笔者在此直言我对此书的看法,并不是想为梁思成先生以外的刘敦桢、刘致平。陈明达,莫宗江等人争取名分――这些学界前辈的在天之灵也肯定是不介意区区署名之权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后学晚辈而言,梳理清楚他们的在那个时期的具体工作,至少可以明了几件事
(1)在期间的中国营造学社中,中国营造学社云南,四川两省古建筑考察主要是由刘敦桢先生主持的。
(2)结合其他文献可知:梁思成先生虽因身体和社会事务等原因缺席了几次田野考察,但他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Chinese Architecture)等研究著述,其意义是非常大的。或者,据此可以推测在期间,梁思成先生已把他的工作重点由实地考察转向潜心著述了。
(3)如果将这些图稿的作者与其日后的研究相参照可以看到:在期间,中国营造学社的主要成员除继续集体合作进行田野考察外,每个人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梁思成先生开始写作中国建筑通史;刘致平先生在民居研究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在清真寺建筑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莫宗江先生在实践中形成逻辑谨严而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治学方法,陈明达先生将汉代石阙、崖墓考察与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史相联系,潜伏着他治学的独到之处……而刘敦桢先生呢?刘先生一生在建筑通史、民居,园林等领域均有开创性的贡献,其中以“马鞍山民居”图稿为标志,他对民居建筑的关注正起始于期间。
上述浅见,写于刘敦桢先生忌辰40周年之际,抛砖引玉,希望日后不断有人做更细致的史料钩沉,使梁思成、刘敦桢等留下的学术遗产得以更具体地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高学佩.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218-218.
[2]孙英.分析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4(4):223.
[3]单爱静.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398.
[4]翟曉谨.浅析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55~156.
[5]刘永兴.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对策[J].江西建材,2015(17):239~248.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魏冬青.试析工程造价审核结算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8)
[2]韦菁.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在建筑工程造价审核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02)
[3]原兵兵,董丽娅.建筑工程管理中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J].技术与市场,2013(04)
[4]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2014(10):69-70.
[5]冀丹芳.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225-225.
[6]张怀生.浅谈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J].中国船舶报工作研究,2013(07).
[7]童金闽.降低工程造价的途径及工程造价中后期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8]冉守霞.浅析土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2(3),58-59.
[9]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鲍静媛,左松.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385.
[2]高学佩.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218.
[3]连俊玲.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山西建筑,2013,1:218-219.
[4]杨德才.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3,17:104.
[5]陈雪丽.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工作重点与实施要点的分析[J].建筑科技与施工管理,2011,6.
[6]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2014,4(8)
[关键词]德昂族;干栏式;民居形态;出冬瓜村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20―03
1、德昂族概述
德昂族是云南省内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至2000年,全国德昂族总人口为17935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也都有分布。德昂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他们的经济、文化、艺术、建筑等各方面都深受小乘佛教文化的影响。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乡是我国唯一的德昂族乡,全乡由勐丹、出冬瓜、允欠、帮外4个村民委员会组成,辖31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2005年统计,全乡共有1465户6413人,其中:德昂族分布在16个村民小组,共858户3794人,占全乡人口数的59.2%。
2、出冬瓜村聚落形态及空间构成
出冬瓜村位于三台山乡的东部,东邻勐戛镇,南邻勐丹村,西邻帮外村,北邻风平镇,包括出冬瓜一、二、三、四组、早内、早外、兴龙寨、毕家寨8个村民小组,共计396户。该村人口主要为德昂族,与汉族混居,其中:德昂族1049人,汉族645人。
2.1 村落宏观环境
村子位于山顶,海拔较高,地势崎岖,有一条弹小石路通往村子。这里属于南亚热带低热丘陵气候,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甘蔗、水稻、茶叶。村子里的地形地貌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不适合大面积农业种植。较陡的山坡用来种植茶叶,缓坡用来种植甘蔗或是水稻。德昂族村民都信仰小乘佛教,村中建有佛寺,位于村子北端一个山坡上。佛教文化深入人心,村里的婚丧嫁娶、农业生产、伐木建房、重大节日等,都与佛教有关。现阶段,村内除保存较为完整的几家德昂族木结构干栏式住宅以外,全村住房主要为砖木混合结构。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个别家庭在近几年拆掉老房子,建成砖混结构的住房,外部形态为白墙灰瓦或是蓝色的铁皮瓦。
2.2 村落公共空间
村内的佛寺是村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是村内举行公共活动的公共场所。佛寺紧邻村子的寨心,由奘房、佛塔、僧侣生活用房、幡杆、平安门等组成。奘房即干栏式佛殿,低矮架空层仅用来存放杂物使用;幡杆是德昂族特有的宗教事物,是一种佛巫结合的产物;平安门是佛寺的入口,像一个小亭子,村民出入佛寺经过平安门,祈求平安。
2.3 德昂族民居建筑
三台山地区的德昂族民居在历史上不断地传承和演变,发展为两种最基本的形态类型。出冬瓜村的邵德富和赵腊退两家住房,是目前村内保留较为完整的两类德昂族民居的代表。这两处民居保存完整,且基本沿袭了德昂族传统民居的两种基本样式。
2.3.1 总平面布局及构成
德昂族家庭由主楼、副楼两大建筑构成。主楼为上下两层的干栏式,底层关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供人生活起居。副楼为一层与主楼垂直,其长度基本与主楼宽度相等,是用来舂米和存放农具的,有的家庭会把厨房设置在副楼进行炊事活动。除这些基本建筑以外,德昂族家庭都会有自己的庭院,或大或小,院子形状不规则,随地形而建,院子周边用竹篱笆围合起来,庭院内种有蔬菜、果树等,供自己食用。
2.3.2 建筑平面格局
德昂族民居的“干栏”与其他民族的“干栏”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划分和功能使用上。邵德富家的竹楼,是当地出现较早的一种德昂族民居。建筑底层架空,四周无墙,用来关养牲畜、堆放杂物。底层的柱子之间有“锁脚枋”相互连接,加强了建筑整体的稳定性。这些枋可以灵活的增加和减少。例如:关养牛的地方,柱子间的锁脚枋会相应增加数量,形成围栏状的“牛圈”。从底层通向二层有两部楼梯呈对称状分布在建筑纵向的两端,这种双楼梯设置,分主梯和副梯。
楼上部分主要做卧室、客厅、厨房、粮仓使用,空间大致划分为6部分:西北角为粮仓;东北角是幼儿卧室、厨房、火塘;中间东段是成年人的卧室,西段是老人卧室;西南角是一个高出室内地面10厘米左右的平台,是老人活动、休息的地方;东南角客厅和火塘,火塘南侧是客人卧室。
赵腊退家的竹楼与邵德富家不同之处在于楼梯的设置和二层的平面布局。位于建筑两端的主梯和副梯走向相互垂直。主梯平行于建筑南面,由地面通向二层;副梯在建筑西北角呈南北走向。在二层连接主梯处,有一块竹篾编制的晒台,晾晒粮食、衣物使用。二层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室外走廊,南端紧邻晒台,北端直通副梯,走廊内侧连通各个房间。二楼的房间主要为三大部分:最南端是老人房及火塘,中间是起居室,北端是成年人及幼儿卧室,一侧用来储存粮食,该房间也设有火塘。
2.3.3 建筑构造与技术
德昂族民居被称作竹楼,是由于在历史上这种建筑多用竹子做材料,柱子、梁、椽子、楼板、晒台、墙壁、门窗、楼梯等基本都是使用竹子制作。但竹子材料的耐腐性、耐火性、抗风性都不是很理想,建筑寿命有限,后来就逐渐采用竹木、全木、土木、砖木乃至现在的砖混结构。德昂族民居的主要构造部分包括:柱子、梁枋、楼面、墙体、屋顶、楼梯、门窗几个部分。
(1)柱子。德昂族民居中的柱子都会有石头的柱础,柱础大多未经打磨,直接搬来使用。纵向和横向的柱子,的柱子和内部的柱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名字。例如:左山檐柱、左山金柱、左山撑椽柱等。
(2)梁枋。德昂族民居中的横向承重构件主要是纵横向的梁和枋,为了加强建筑本身的稳定性,德昂族民居中出现了独特的建筑符号――锁脚枋。锁脚枋从建筑根基部分纵横向连接相邻的柱子,大大地增强了建筑的抗震、抗风性能。
(3)楼面。德昂族民居的楼面都是由一块块木板拼接而成,板与板之间有小的缝隙,便于楼上楼下空气流通。晒台则不同,它是由竹篾编成的一块方形板铺在木梁上,透气性更好,但是很不稳固,人踩上面上下乱颤。室内火塘位置的楼面较为特别,火塘约1米见方,厚约20厘米,上部与楼面齐平,下端露出楼面底部十几厘米。在楼上的客厅一侧会有一段高出地面10厘米左右的平台,是供老人休息的地方,此处高出楼面以显示对老人的尊重。
(4)墙体。当地的竹楼墙体多为竹篾墙或是木板墙,墙壁做得很薄,而且有很多细小的缝隙,便于散热和通风。但是这种墙壁的隔音效果很差,而且墙体四周围合得较为严整,室内采光不是很好。
(5)屋顶。德昂族民居的屋顶为歇山式,当地人喜欢称为“孔明帽”,因为其屋顶形状跟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帽子形态很像。传统的德昂族民族民居屋顶都是竹子构
架,茅草覆顶,这种茅草顶一般坡度较大,便于迅速排水。后来多为缅甸小板瓦或是汉式的瓦当,这种瓦顶排水性优于茅草顶,坡度也就小了许多。
(6)楼梯。三台山的德昂族民居为双楼梯设置,并且有主次之分。主楼梯用于主客的日常出入,副梯是家人上下前往副楼使用。按照德昂族习俗,客人不能使用副楼梯,除非主人同意。早期的竹楼底层较矮,楼梯踏步相应很少,后来底层逐渐加高,楼梯踏步数目逐渐增至8~9级。主楼梯顶端至二层室内有一块展台,相当于门厅,还可以挂晒衣物,邻里交往。
(7)门窗。传统的竹楼室内采光很差,主要是因为建筑的门窗少而且很小。每栋竹楼有两个门,与楼梯结合在一起构成建筑的主次入口。邵德富家的二层仅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窗口,室内昏暗。赵腊退家的窗户相对多一些,但尺寸也较小,室内也是很昏暗。德昂族民居的采光不只是靠这些小小的窗洞,而是通过建筑山墙屋顶的三角形缝隙来采光。
2.3.4 建筑细部与装饰
在德昂族历史记载中,德昂族曾有过优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艺术和文化,他们有着精美的绘画和雕刻工艺。现在体现在德昂族民居中的装饰构件已经很少,但是建筑各构件都是经过仔细地打磨平整,手工精细。山墙面的屋檐挂有抽象画的“鱼”的挡雨板,既美观又实用。楼上走廊边的栏杆,也有小巧精致的雕刻,有的还被涂上红色的漆。
3、小结
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民居建筑形式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其分布广泛,种类多样。在云南小乘佛教影响下的众多民族,其建筑形态多为干栏式,德昂族虽然人口稀少,但是其民居建筑形式在干栏式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发展至今,德昂族民居已经经历了数代的演变,从最初的山岩洞穴到树叶棚,再到后来的草顶竹楼、竹木混合、木构瓦顶,乃至现在的砖木瓦顶,都是在原有干栏式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适应及改善。
参考文献:
[1]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37―41.
[2]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51―362.
[3]李宏,德昂族地区农村发展状况研究――以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4):15―24.
[4]胡阳全,近20年国内德昂族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59―62.
作者在自述中讲到,江南之行仿佛蓄谋已久。自幼年起,江南就是他心驰神往的梦幻之地。诗词中的江南、小说中的江南,“那些迷人的文字终于化作漫天的热风和炽烈的阳光,将我和我心爱的江南一起烤成了不分彼此的焦黄的生煎”。
如果说徐霞客的第一次旅行是从太湖中的林屋洞开始的。那么,黄橙的第一次旅行就是从杭州开始的。唯一不同的是,徐霞客上路时还带着挑着一肩行囊的书僮;而当年的他除了怀揣着对江南的一腔迷恋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幸好,那是一个“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的年代,大好河山尚未标价,人人可以自由穿梭于美景之中。黄橙对江南的深厚情感或许可以这样表述:“落寞的江南拥抱了孤单的我,以她风流千古的名山胜水,以她无与伦比的浪漫情韵。从此,每个春天,我都与江南有个约会。犹如人鬼情未了般,穿越时空,始终不渝。”
TOP 10月度索书榜
1.《京都大阪神户玩全攻略》 本书编辑部(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广州吃玩赏买终极攻略》 翦鑫(著) 旅游教育出版社
3.《新加坡玩全指南:2011-2012版》Jane等(编著、摄影) 旅游教育出版社
4.《成都民间的33双手》何世平、卢泽明(著) 四川美术出版社
5.《寻味江南:话说杭帮菜》 刘庆龙(著) 杭州出版社
6.《世界国家地理》 任啸科(著)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7.《英语漫谈世界文化》 龙江(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8.《上海老味道》 沈嘉禄(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9.《典雅欧洲》 吉尔・印象(编) 重庆出版社
10.《寻路中国》 彼得・海斯勒(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里是广州》
作者:徐晖(著)杨和平(摄)
出版: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推荐指数匠
定价 ¥48
这是一本“全景式描摹广州的现代人文读本,以绝美图片展现前所未见的纷繁华丽的广州”的图书,由资深广播传媒人徐晖著、杨和平摄影。作者以人文的视角审视广州,发现深藏于这个城市中最丰富、最永恒、最耐读的“城市记忆”。
该书以城市人文作为全书基调,配以精彩的图片,让广州的城市个性及其丰富性跃然纸上。
本书不仅展示城市的个性,也体现作者的个性。无论是文中对城市的感悟及评论,还是书中插图的独特视角,都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作者徐晖说,“广州就好像一个探究不尽的谜。”徐晖曾任广东电台新闻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为了本书的写作,他不仅夜以继日勤敲键盘,更不辞劳苦遍访广州的老城新区的大街小巷,欣赏城中建筑,感受场所精神。
《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
作者:耿刘同
出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推荐指数匠
定价 ¥19.8
本书对附着在皇家园林景点景名或建筑宗旨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其中包括北京的西湖风情――昆明湖、御园中的江南名楼、私家美景入禁苑、宗教色彩的皇家园林、以景分区的宫苑园囿、昆明池水两千年、京剧的摇篮――德和园大戏楼等。
耿刘同,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园林专家,主持颐和园和苏州街淡宁堂的复建工作。主要著作有《颐和园》、《中国古代园林》、《佛学与中医学》等,主编有《中国皇家文化汇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由于作者诗画兼善,所以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专家学者对附着在皇家园林景点景名或者建筑宗旨诸方面文化内涵的解读,更是一位诗人画家独具特色的艺术的描绘。
《团山民居:珍贵的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
作者:汪致敏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推荐指数匠
定价 ¥36
本书介绍了团山的民居,内容包括:有金有银的村庄、走南闯北的族人、深深的庭院、会说话的雕刻、浓烈的民风、世界品牌的诞生等。
【关键词】特点;挑战;保护;和谐发展;建议
一、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应该是自然聚落的生长与发展,而不是去“规划与设计”。
中国最早的古民居源自原始人的“穴居”,曾描述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旧石器时代是天然的洞穴,随着人类在劳动中的不断进化,人类开始“构木为巢”,晋代记载曰:“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这可以被看为是人类最原始的民居改造,而这种改造在当时也是没有指导性的,它是一种自发性的,是自然聚落的一种生长与发展。
二、民居的定义和民居的实质
与其他建筑相比,民居是出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建筑类型,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不仅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更是一种“家”的所在。房屋具有除遮蔽功能之外的多种功能,与其它人工产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通过材料组合来构筑的不仅仅是拥有一定形式的实体, 而且是具有一定模式的空间组织方式, 并以此来达到组织、安排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活动的目的。因此, 房屋作为特定的社会产物具有双重属性: 在拥有一定物质属性—形式—的同时, 也包含了产生这种形式所需要的过程; 房屋因为把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纳入到它的空间组织之中而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属性, 同时也因为社会关系在建筑中遵循着特定的空间模式而具有了相应的物质、空间属性。正因为如此, 我们研究民居和人居环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它们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特性, 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认知社会, 因为社会存在于建筑的空间组织之中, 并且具有了可被识别的空间形式。
因此, 理解民居的关键在于理解它是如何通过空间组织的方式把空间—社会模式纳入形式之中, 并赋予形式相应的社会和文化含义, 在保持文化传承的同时又能使每个居民的民居拥有自己的特点。
或许, 我们应该将民居定义为对社会中既有的建筑形式和包含其中的空间—社会结构模式的潜意识“复制”或“再现”, 而“建筑”则是在对这些关系深刻分析、提炼之后对形式的“创新”。基于以上的概念, 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民居总是相对容易并且成功地产生社会功能和社会效应, 从而和谐地融入社会和文化环境。主要原因在于民居所复制的空间形式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功能、社会效应是已经为社会所共识和规范化的, 因而是相对稳定安全的。而在“建筑”中, 空间—社会关系成为了思考和分析的对象, “建筑”探索的是形式和空间组织与它们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功能之间在普遍意义上的联系,。对于任何一个建筑物, 如果我们能从其中感知到这方面的探索, 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建筑”。 同时, 也因为“建筑”对形式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探索本身就具有种种不确定性因素, 因此失败的可能性也要大于民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建筑”的存在并不依赖建筑师, 却可以产生于我们所说的民居环境之中。如果有证据表明民居中显示出来的关于空间—社会关系的观念是针对一个社会普遍意义上的、属于种类范畴的民居的“基本类型” , 而不是针对一个或少数个体民居的“显型”, 那么就可以认为它是属于“建筑” 的范畴。当这样的观念足以改变原来的模式并作为新的模式而存在时, 一种新的民居类型就产生了。也许我们应该说, 民居和“建筑”的概念是辩证的、相对的, 二者之间的界线可以是不断转换的。 对现有建筑形式的复制, 无论是民居的或者其它的形式, 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 但通过对民居形式的探索来创造新的形式却可以成为“建筑”。
三、江南民居的特点
一提起江南民居,小桥流水、烟雨蒙蒙的江南小镇形象就仿佛映入眼帘,一条小河流过,两岸矗立青灰色的房子,高高的马头墙,青灰瓦……大多民居都是从正门进去,即是天井,旁边置一个洗衣和洗菜的石水槽,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左转是木楼梯,楼上是几间卧室。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天井,亦可仰望天穹,自成一方天地。当然,这只是一种布局,各家会根据自家需要建造房屋。
江南地区的住宅院落一般不大,四周房屋连为一体,江南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相对比较灵活。
江南水资源较为丰富,门前屋后流过的水也形成一种景致。富贾人士喜欢房与花园相连,即最初的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太大场地,即可营造一方雅致。
(一)屋面用料:
江南民居屋面均采用较大坡度,用小青瓦相扣铺就,铺瓦的瓦片厚而大。江南雨水多,必需防漏,屋顶材料要求高。
(二)外墙用料:
江南民居采用砖砌空斗墙较多,也有木板围就的。
(三)层数与层高:
江南民居多是二层,以砖木为主;内墙隔断用木版,楼板也用木板,房子层高较高。
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江南民居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天气和地理位置,会影响到它们的建筑形式。这种影响早在远古时期的文化遗址半坡和河姆渡时期就有所反映。
南方的河姆渡遗址其建筑则与半坡刚好相反,是先用木头在地面打好四个桩,然后再在这四个桩上建房子, 使房子成为一个小小的“空中楼阁” ,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气候潮湿水灾频发,时有毒蛇攻击,楼阁式建筑可古人避开这些灾害。
1.江南气候的炎热潮湿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江南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江南,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江南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素雅精致,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江南水资源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可以直接取水饮用和洗涤。水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而有了灵气。
(二)人文环境中国民居的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
中国的家庭意识强,三代四代居住在一起形成四合院,二、三进的套院,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体现儒家文化。
现代民居多以小家庭为单元,以一代2-3口人为主,强调人生活的个性化。
2、封建等级制度对民居的影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对于不同等级的官员住宅有着严格等级限定,如果超过规格建宅院,那面临杀身之祸。
3、 外来文化对近代江南民居的影响:
外来文化自以后就开始大量由南向北向中国民居渗透,广东的碉楼,沙面洋楼;上海江浙民国民居小洋楼;甚至浙江丽水都留有大量清末和民国的民居都借鉴西式建筑,使得南方民居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4、社会环境对于江南民居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民居有很显著的影响。人们对民居的建设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历史上发达的经济地区江浙地区都留下质量高的民居,经济水平较低,人们的居住只能凑合了。
五、现在江南民居在发展中遇到挑战
目前,伴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民居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在发展中遇到很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们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以前的低层民居已不能满足高密度的居住需要,正在被中、高层所取代。
(二) 古民居正在消亡,如:浙江定海的雕花木楼被推土机推平,怎样保留好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留保护地开发旅游资源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三) 新造民居失去地方特色:
民居正在向失去地方特色发展,坐火车去考察发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南北出现了很多2---3层小洋楼。新造的民居,说明中国经济的腾飞,另人振奋,但同时让人悲愤的是民居的地方特色正在消亡,与自然协调水墨画似的民居正在消失。究其原因农民刚刚有点钱,为了节省开支,多家共用一份图纸。富人只考虑宽敞、舒适、求新求异造洋房 。对于江南民居的发展,我们需要开创性研究,这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新造民居建设缺少规划: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新建民居缺少总体规划设计,尤其是农村民居,建造时为了节省开支,往往会偷工减料,不但会降低使用寿命,而且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这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又不平衡分不开的。
(五)破坏自然环境,浪费土地资源:
我在浙江永嘉和俞源考察时,看到大片的木楼被废弃或拆掉,取而代之,人们住进砖瓦房。在许多大中城市看到许多新的高层住宅闲置。盲目地追求大宅,不按实际需要建房,势必破坏自然环境,浪费有限土地资源。
六、面对挑战,对中国江南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新建民居注意住房面积与居住人口的比值适当,避免超大住房浪费宝贵耕地资源。
(二)大力开发生态民居,尽量多地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自然通风,自然光照,尽量减少煤、石油污染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是生态民居的核心。
(三)要发展有江南特色的民居,民居的发展本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特别注意传统民居与环境的融合。
(四)重视新民居的设计、规划和创新工作,使新民居集科学、艺术、环保和实用于一体。
(五)江南民居的发展要符合现代特点:
江南民居的发展要符合现代特点,一切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适宜现代人生活需要与精神需求。生态化、智能化适应人们不断加快的工作生活方式。
(六)江南民居改造发展应有地方特色,浙江乌镇、南浔等地的“小桥流水人家”就很有浓郁地方风情,但是由于现在有些地方缺少正确的指导性规划,江南水乡特色也面临消亡的危险,所以在规划中一定要注意设计定位。
(七)江南民居建设要尽量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及本土材料,如玻璃、不锈钢和塑铝板等新型节能材料,如:我们在龙坞民居的改造中就充分运用当地廉价的竹、山上的石和夯土等资源,这样既可以节省改造的成本,又可以体现龙坞特定环境下的本土特色。
七、关于江南民居保护与发展方法研究的启示
通过前文论述可以理解, 江南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主要在于正确理解现代民居的真正内涵,要知道哪些传统的东西需要继承与发扬,哪些是必须摒弃的糟粕,需要正确面对目前在民居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与机遇,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在改造中不断积累经验,使江南民居在今后的发展中走向正确的道路。
八、结语
江南民居研究结合形态和环境, 结合社会和文化思想是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江南民居的成因, 理解江南民居的形式—功能关系。只有基于对其形式—功能关系和文化观念的深刻理解, 我们才能合理地对江南民居加以保护和发展。对于传统, 我们需要保护的关键不是传统的形式, 而是产生这种形式的社会文化, 从而使对传统的保护有坚实的文化力量作为依靠。建筑的本质在于创新而非固守传统。研究民居, 理解民居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回答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或者是把它的空间—社会模式加以改造, 在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融入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而保持建筑传统和文化的延续;或者把它的这种模式纳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构思之中来寻求形式的突破。或许, 了解过去和传统未必能使我们充分了解将来; 但至少, 它是我们了解将来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龙炳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香港, 1991.
[2]《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关键词:建筑美;徽州民居;江南民居;福建土楼
Abstract:Chinese architecture is the wooden structure of the Kingdom, with Liang Zhu as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with brackets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key. As an architectural type of the earliest emergence in verities buildings, folk dwellings are numerous and widespread. As the key point of southern residence, this paper will compris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Huizhou folk dwelling, Jiangnan and Fujian Province, and then reached " and different" conclusion and finally suggests the culture of each other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 together .
Keywords:architectural aesthetics;Huizhou people residence;south of Yangzi River people residence;Fujian tulou
中图分类号:TU3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037-03
1 徽州、江南、土楼民居审美文化内涵的“和”
1.1“天地人和”的和谐思想
“天地人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顺应自然和师法自然。对民居建筑而言,就是要使民居建筑和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的统一。而强调人居环境的“天地人和”理念正是客家围屋建筑、徽派民居建筑、江南民居建筑的追求。
客家围屋建筑较重风水,每建新居,无不借助风水理论,对选址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和自然景观进行综合优选,如果缺少某项风水标准,客家人则通过人工改造的办法来改造周围的环境。如宅前没水便挖水塘,以完善屋字的环境。
徽派民居建筑多是依水势而建,山环水绕。徽派古民居建筑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的格调。明清时期,古代徽州堪舆学说盛行“徽州居民对风水文化顶礼膜拜” 的风水理论, 风水文化对徽派民居建筑形态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同时徽州风水理论认为村落的选址布局及其形成的地形轮廓所包含的寓意和内涵是宗族文化的标志,讲究群和水的营造,在宗族最高利益的制约下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至天时地利人和。
江南传统建筑也始终是基于地形条件、使用要求,特别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所生成的,建筑布局和构造追求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之间浑然无痕的境界与意趣,追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参天地,赞化育”的思想普遍体现在江南水乡古镇建筑文化中,从建筑选址,从空间到门窗灶厕、中心的道路走向、建筑安排、与自然的关系包括适应和改造制约着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文化传统。
1.2“学而优则仕”的儒学思想
建筑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客家围屋和徽派民居建筑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其建筑的文化内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的“学而优则仕”的人世理念在两派民居建筑上往往都是通过雕刻的图案、题额和楹联等表现出来的。如皖南西递古村“履福堂”的堂联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反映了该堂主人对“学而优则仕”儒学理念的追求。
客家人崇尚“重贵”人生价值观,深知“学而优则仕”的好处,这在客家围屋建筑中也有反映,如福建龙岩懿德楼门联是“立志在能传世业,文章华国自馨香”,充分表达了客家人对“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
江南水乡素有文化发达之乡之称,诗书文化气氛很浓厚,文人雅士云集。“纸笔墨砚”是读书人必不可少的东西,“读”在民居平面布局中有很大的体现。如东阳卢宅的“田”字形的平面布局,就有之意。
图1-皖南黟县宏村
图2-冬瓜梁
2 建筑风格的“异”
2.1 徽州——典雅大方之美
2.1.1造型美
任何建筑都通过各种结构、造型自己的建筑形象。明清以来,徽州的建筑匠师们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这些建筑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
2.1.2结构美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徽派建筑中的梁柱、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徽派建筑的结构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饰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了完美统一,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2.1.3装饰美
外观朴素几乎是所有民居所共有的特色,但在内部的装饰装修上,则并不是所有民居都如外观一样平淡、朴素。徽派民居在装饰方面有着大量精美的雕刻,包括砖雕、木雕、石雕,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处。其内容广泛,手法多样。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2.2 土楼——质朴奇特之美
2.2 .1结构美
土楼名字虽为“土楼”,但实际上却是外“土”内“木”。坚固的外墙与内部舒适的木构件共同组成了土楼特殊的结构系统。外墙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没有外墙便没有土楼,土楼外墙厚实而坚固。墙基以大块河卵石垒砌,并以小河卵石塞缝然后再向上以土夯筑。但外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柱、梁共同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个部件都不能构成土楼。正是因为这样巧妙的结构框架,使顶面与楼面的重量通过横梁结构分散到外墙和立柱上面,使得外墙除了作为保护结构外,同时还与立柱构成了承重结构。
2.2 .2空间美
与庞大、封闭的土楼外部形象相比,其内部空间却是另一番景象。当你置身于这巨大的圆形空间里,仰望被圆型屋顶圈成的天空。不由让人感觉身在另一个独立而神秘的世界里。在走马廊向院内俯瞰,一层层充满节奏与韵律的的内廊和门窗,形成了一排排均匀的曲面,使得人们的视线在不知不觉中运动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向心力。这种理性与感性的高度融合,是客家人空间审美思想的最佳表达方式,也是客家人崇尚封建礼制中心地位建筑布局上的表现,这也正反映了客家人以“像”求“意”的建筑审美精神。
2.2 .3装饰美
客家土楼无论是从装饰的材料、题材上看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其装饰风格整体给人一种自然、质朴之美。一般不会精雕细刻,也很少采用艺术和漆油等处理方法。与粗放、毫无粉饰的土墙一样,土楼内的木构件也都是保持其自然属性的,比如棚枕、橼条。几乎都是不做任何处理地暴露在外面。土楼的大门,大多以石板做门框,除了门额雕刻门楼号或偶见门联之外,大多以毫无雕饰的整块石板做门框。门板也必以老硬杉木或杂木制作,一般在外表钉一层铁皮,也无装饰。在它们上面看不到繁杂的线条,而是注重在大的轮廓和镂空上的处理,不仅和土楼周身环境相协调,而且巧妙的以画龙点睛的手法美化了檐口屋角。
2.3 江南——清雅淡泊之美
2.3.1布局美
江南民宅多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等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如江南地区的通用形式厅井式庭院,是由数个院子组成中轴对称式的狭长民居。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或园墙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庭院由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形成了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走进一个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朴实素雅的形态,优美协调的比例,富于变化的尺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2.3.2结构美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
2.3.3装饰美
在装饰上,江南 民居较多的渗透出一种文人的味道。江南民居无论室外的木作所有部位的油漆都只采用单一的颜色,而且没有任何彩画,正好与粉墙黛瓦的建筑外观表里一致、浑然一体。表现出文人崇尚简约、含羞的审美情趣。屋顶部分很少用砖雕来装饰,一片小青瓦通过不同的砌法就可以巧妙的使用在屋面、屋脊、烟囱、封火墙等不同的部位。砖雕部分则主要用在砖门楼上,但也很注意保持适度,避免繁琐,总的造型仍不失优美与简洁。木作部分主要集中在梁头、枋尾、牛腿、雀替等部位,很多采用透雕后深浮雕,图案饱满具有创意,但在雕刻以后仍保持原来的单一色彩,江南民居室内不作天花,而是把外露的屋面或楼板底部做较细致的加工和油漆,构成朴实无华的本色天花,大面积本色部分与少量精雕细刻部分的对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图3-木雕
图4-福建土楼
图5-土楼结构
图6-江南园林
图7-水乡
图8-瓦墙砖雕
3 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在全球村的文化发展背景下,各地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模式化和国际化,民族化的建筑文化遗产益发显得弥足珍贵。民居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物态不仅在建筑表现形式上大放异彩,作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对游客也极有吸引力,而客家围屋和徽派古民居、江南民居建筑也已成为游客开展乡村旅游或古色旅游乃至是文化旅游的好去处。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在建筑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发掘充实各自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让中国的南方民居文化能够源远流长,走向更辉煌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曾伟.徽州民居浅析[J]. 福建建筑,2006年.
[2]李斌.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文化的回归[J]. 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C].2000年.
[3]白宁.乐山乐水古民居——徽州民居巡礼[J].国土资源,2006年5月30日.
[4]牟德厚.福建土楼[J];丝绸之路;2004年12期.
[5]肖林.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思考[A]. 1999年.
[6]周学鹰,马晓.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更在建筑审美的精神层面上有着显著作用。在车重传统建筑观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建筑是我们至今关注的重要问题。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一个涵盖面极广、影响极深的文化范畴。它涉及的范围大到朝廷典章,小到民间日常生活的进退起居,几乎包括了精神文化的所有领域,其影响之深远超过了任何一种思想理论。
“礼”,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一切社会观念的基础。它体现在社会政治制度中,也体现在思想理论、文化艺术和民俗心理等各个文化层次中。“乐”,包括了音乐、舞蹈、诗歌等所有的古代表演艺术。它是礼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是礼的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综合体现。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等级伦理;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礼和乐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艺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向。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上也有鲜明的表现。
1“礼”对建筑的影响
“礼”的本质是“序”。在我国古建筑中的体现就是中轴对称、突出重点,纵向的空间序列发展要主从分明。这在宫廷建筑、祭祀建筑、学校建筑、宗教建筑,以及大型的民居建筑中表现得很明显。
建筑的空间序列是体现秩序感的最好方法。不仅宫殿如此,就连民居建筑的组合形式也是如此。儒家宗法伦理,成为居室建筑表现的主题。
1.1同姓聚居,家和为贵
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多为聚族(姓)而居。从同族村落、坞寨,同祖的府第到同宗的庭院,皆以血缘为纽带。就平面布局而言,中国传统民居多为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绝少高高耸立的楼房。向平面序列展开的平房,由若干个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再由一个个庭院组成村落或坞寨。这种以组群的对称、和谐创造“和睦”之美的布局形式,实际上便是宗法伦理中“家和万事兴”观念的反映。为了家族成员的和睦相处,因而在建筑布局上淡化个体而强调组群,而且用墙围合成一个个向心力极强的家庭院落,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墙内为一姓之家,墙外为异姓之地。院墙,成为家与家之间在地域与心理上的分界线。
1.2尊卑有礼,男女有别
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讲究正室居中,左右两厢对称在旁,这实际上是宗法伦理中“礼”的体现。家族中的礼主要表现为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因而在居室的安排上父母之居称正屋;一般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居中在上,以显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在正屋的两边,对称排列东西两房,归子孙辈居住,称为“厢”。“房,旁也,室之两旁也”。很显然,房对正屋而言,属于从属地位,这与其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父与子的居室除了在座落方位上有别外,往往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尊卑之分。父辈所在的正屋建筑面积较大,其基座高低、台阶级数都在一院之中居首。屋顶式样也是一院中最高级的。至于室内装瑛,更是主次分明。
在重视父子尊卑的同时,传统居室的布局也注意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原则。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妇女的地位逐渐下降,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宗法伦理对男女之别的要求重在限制和规范妇女的行为自由与人身自由。反映在居室的布局上,首先表现为男居外庭,女居内室。一般情况下,妇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轻易入内院。古代将女人所居之处称为“闺房”。由此可见,闺房,必定是处在院内幽僻之处,并有层层门户隔断,避免与外界交往。人们习惯上将妻子称为“内人”、“内室”,实际上便是妇女在居室布局中身份的反映。甚至有的地区在住宅内专修狭长的弄堂,供妇女和仆役行走,以避免他们经过,干扰礼仪性极强的厅堂。
1.3以堂为尊,崇祖敬宗
堂不仅是活着的家长之居所,同时也是祭祀祖宗的场所。传统的宗法观念认为,一族一家之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在天之灵仍会关照在世的子孙,视他们“孝”的程度赐福降灾。因此,人们选择家庭居室中最尊的“堂屋”为祖宗立牌位,举行祭祖活动,以显示对祖宗的尊重和孝敬。同时,也证明目前与之同处一堂的家长受祖宗认可和庇护,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可动摇。由于“堂屋”既为在世家长之居,又为在天祖宗灵位之所在,因而家庭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也在堂屋举行,成为家庭成员集汇的场所,颇有氏族公社时的“大房子”遗风。既然“堂屋”在家族居室中的位置是如此重要,因而整个居室建筑的安排自然以它为核心,在布局安排上皆位于中轴,居中在上,周围的建筑皆以其为轴心,通过封闭的院落,形成强烈的向心力。
北方的四合院,长辈住正房,下辈住厢房,前后辅助房间则为家奴,下人的住房,整个庭院的建筑秩序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图1)。
南方民居的堂屋天井组合也是如此。堂屋是家族的象征,正中供奉祖宗牌位,家族内部重大事务都在这里进行。以堂屋为中心进行组合当然是家族伦理秩序的最理想的形式,若是大家族的聚居便以几个甚至成群的堂屋来组合。湖南岳阳县的张谷英村便是典型。张谷英村是从明代遗留至今的两个大家族聚居村落之一,目前住在村中的2 000多人全部是张氏后裔。村中建筑按家族组合形成完整布局,平面为“丰”字形结构,中轴线上一连几进堂屋,两边分别对称地伸出几道横向分支,每一分支又由几进堂屋组成。每一组分支的堂屋由一个分支家族居住,而每一间堂屋以及两边的厢房则由一个家庭居住。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形式就是一个完整而形象的宗法家族社会。几进堂屋中以最后一进堂屋为上堂,祖宗牌位就供在这里,这里是家族最高权威的代表。下面则按辈份大小,远近亲疏依次排列。在这里,建筑空间的序列感表现为一进又一进的堂屋,造成了伦理秩序的森严感和家族权威的神秘感。民居中尚且如此,那么皇宫建筑中那重重宫门、进进院落就更不用说了。
2“乐”对建筑的影响
“乐”的本质是“和”,即以令人亲切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形式来陶冶人的性情,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建筑中体现就是不求严格对称、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宜人的空间尺度和体量。总的来说,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舒适感,乐的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园林建筑和文教建筑中。
书院,作为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文教建筑,其组合方式是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相结合的典型。书院建筑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形象体现。作为教学场所,它有授课的讲堂、自修的斋舍和藏书楼;纪念名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因而它必须有专门的祭祀建筑;陶冶性情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有条件的书院还必须有园林。一般较大的书院就是上述这些功能的综合体,如何把它们统一起来,这中间就涉及到一个观念形态和建筑形式相结合的问题,礼和乐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庄重、严肃的,因而讲堂、斋舍、书楼一般都按中轴对称布局来体现严格的秩序感;而作为书院师生休息和陶冶性情的园林建筑则完全是寓着“乐”的审美意义。在另一层意义上,所有这些建筑的组合方式,也体现了一种乐的和谐,正如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样,哪里是,哪里是低潮;哪里需要庄严,哪里需要欢快,这种和谐的组合,就是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建筑艺术包括设计、营造与欣赏、使用两个阶段,文人不仅直接参与园林、书院等建筑的建造,同时也是这些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在这类建筑中从事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或吟诗作画、读书思考,或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以他们超脱尘世、简朴自然、清静高雅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建筑的文化气氛,充分体现建筑所要达到的“物我融合”的意境。
由于寄情山水、崇尚自然之美,因此文人对各地的风景名胜关注颇多,留下了大量描绘赞美名山胜水的诗画佳作。而且,文人们在观察再现自然景色的同时,将风景名胜加以总结,归纳出各地的几“景”,促进了它们的集中、凝炼和发展,使之渐渐成为概括各地文化建筑特色的景点。而在这些景点处又有很多极有特色的楼台亭阁等风景建筑,它们一方面表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色之美,另一方面,在不断的兴衰变迁和重修改建之中,也融进了文人对于景点的认识、理解,甚至想象和发挥。例如,朱熹在湖南讲学期间,曾专为长沙岳麓山的风景取名题额,使这些风景集中起来变成赫曦台、道乡台、道中庸、极高明、翠微诸亭等建筑景观,出现在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附近,并成为书院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原有景点共同形成新的山水名胜。至今,赫曦台等史迹仍保存在岳麓山之下,并依然是人们旅游观光、赏景抒情的好去处。可见,无论文人园林、书院或风景建筑,它们在空间、光、影、色的艺术表现的同时,还有声音的艺术表现,文人们朗朗的读书声、优美的琴声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潺潺流水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有声有色、动人心魄的建筑画面。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礼乐文化互相融合的表现。
论文摘 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传统,这也必然导致其建筑风格的不同。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的载体,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不同时期的人文艺术特点。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是具有独特东方艺术魅力的一种视觉元素。对其建筑风格中人文艺术元素的探讨,应用,发扬,能很好的体现贵州建筑的特色,弘扬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精神。
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传统特点。贵州省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分别是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和瑶族建筑等。以下是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
(一)风雨桥,侗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廊式桥梁。是处于村头寨尾、连接溪河两岸的交通设施,可避风雨,故名风雨桥。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专名。桥梁结构精密,坚固耐久。过去,在风雨桥上的亭阁里还设有神台祭坛,阁中有文臣武将的彩色塑像,四壁挂有彩绘帷帐。桥上备有长凳、泉水等物,供来往行人取用。风雨桥既是贵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也是侗族热心公益事业和互助精神的象征。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风雨桥,包括上寨、下寨、甘龙3个自然寨。南江河从寨子之间蜿蜒流过,河上花桥将三个寨子连成一体,桥上建有长廊和三座鼓楼,均用小青瓦覆盖,可挡风蔽雨,故又称风雨桥。
桥上有一大两小的3座楼,俗称桥上鼓楼。高大的中楼建在河心石墩上,五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有葫芦宝顶,宝顶下有如意装饰,与鼓楼建筑形式相同,桥廊顶脊上彩塑双龙抢宝,鸾凤展翅,鸳鸯比翼等图形,楼檐翼角彩塑各种珍奇异兽,楼顶天花板彩绘龙凤鹤牛等纹样,廊宇内侧檐板,彩绘历史人物故事、侗族人民生活情景、山水、花草等;中楼四柱浮雕金龙绕柱,桥头门柱镌刻对联,其余柱子髹涂朱漆,各处雕塑、绘画、无不形象生动,色彩鲜明。
(二)鼓楼,侗族的一种融合宝塔与亭阁风格于一体的特有建筑物。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钟铃式、门阙式等构造。楼身全用杉木凿榫衔接,结构严谨。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层,多可达11层;下部似亭,为一正方形厅堂,宽约二三丈见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设座,可容二三百人集会。鼓楼全身均描龙雕凤、玲珑秀雅。在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村村寨寨都有鼓楼耸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节比,构成侗寨特有风光,特别是鼓楼花桥建筑,无论多浩大的工程,整个建筑都不用一钉一铆,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侗族工匠不愧为“神奇的建筑师”。榕江县晚寨的鼓楼、从江县增冲寨的鼓楼都是贵州侗区著名的鼓楼。其中增冲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吊脚楼,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是一种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面则盖小青瓦或杉皮。吊脚楼的造型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可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柱、枋、梁、檩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网络体系,奠定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由于这种型制的房屋在结构、通风、采光、日照、占地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在广大苗族地区得以长期沿袭下来。 转贴于
(四)石板房,以安顺一带为中心的布依族民居建筑。与特定的喀斯特地区有直接的关系。人们就地取材、用石料为主构筑房屋,以石为基,以石砌墙,以石板盖顶。石板房的堂屋及两侧间均有楼板,门有朝门、大门、小门、后门和耳门之分,除大小门为木枋、木框、木心外,其余常为石枋或木框、木心。窗多以石条为棱、石枋为框。石板房的正面讲究装饰,以线条和图案为主,每一图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的人文艺术元素
在贵州少数民族当中的建筑中,融合了大量的一些人文艺术元素,苗绣、蜡染、刺绣、银饰、面具、剪纸、原木艺术等,其中运用了我们以前学的平面构成当中的许多知识,如重复、渐变、对比、夸张等手法。
在建筑设计当中,也大量的运用了苗绣、蜡染、刺绣、银饰、面具、剪纸、原木艺术中的手法,如在鼓楼的图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了重复、渐变的手法。吊脚楼运用了虚实的手法,把底层架空,当然架空不仅是为了美观,祖先们首先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为防止野兽、蛇虫的袭击。在建筑立面雕塑当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对比的手法,也有很多写实的手法。在如侗族的门楼设计,作为迎宾送客之门。门楼的建造非常讲究,雕梁画栋,多姿多彩,从江银谭的广场双鱼图腾 ,岜沙木楼古朴厚重的黑色,都体现了丰富的人文艺术元素。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的平面构成元素也极其丰富,这些平面构成元素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在,这里有侗族鼓楼立面的逐层渐变、村间邻里交通道路上鹅卵石的发射构图以及密集构成等都是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件有的设计元素,这些元素就能很好的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上寻求发展契机,能使设计师们利用这些传统的民族符号、民族元素结合原有的作品本身的文化特色或历史风情重新组合,这样的设计既充满了现代气息又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民族特色的人文艺术特征。
在我国的建筑艺术文化宝库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少数民族的建筑,都是他们自己设计、建造。他们的建筑,是他们人民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产物,是少数民族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秉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建筑的设计元素为,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这些少数民族建筑元素注入到设计师头脑中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也是我们立足于国际化建筑设计之林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民间艺术;建筑装饰;寨卜昌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182-02
“寨卜昌”是河南焦作博爱县苏家作乡的一座几百年的古村,建于咸丰年间,现保留了百余座华丽精美的宅院。村内的建筑装饰间接反映了古人的审美标准,文中对保留完好的古村建筑装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调查,并联系中原的人文及地域,分析研究其建筑装饰的造型寓意。
一、“寨卜昌”建筑装饰总类统计
当下寨卜昌保留完好的古宅院多数坐落于村内的中心街道,重点分布在村中的清朝民居街。本次的归类考察分为23个古宅院,有19处宅子位于清明一条街上,目前整理出寨卜昌建筑装饰200种,其中脊兽造型3种,博风头造型43类,瓦当滴水18种,梁头造型44种,花板图案33种,垂莲柱形式7种,ご把式7种,柱础10种。最后对平面性装饰门类进行规整,得到包括石雕和木雕的4大门类,35小类。(见表一)
二、以“四号院”为例的纵向分类考察
纵向分类考察即针对一个对象的所有细枝末梢进行总结分析。由于村里每个院落建筑装饰数量相差甚大,作者以装饰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四号院为展示古村建筑装饰魅力的重点核心。四号老宅在装饰数量上占了全村四分之一,院落装饰的重点聚集在木雕和石雕上。老宅坐落在清朝民居二街的中段,建立于咸丰、同治时期,是泰顺王家家业旺盛时的产物。古宅的雕饰工艺精湛,虽然大门金柱上的垂花挂落已毁,但立卧枋的浮雕、透雕、贴雕相连结的雕刻群依旧存在;院内有技艺绝美的墀头石雕和砖雕;有平面减地阴刻,饰有耕织花鸟、雍容牡丹的石看面,而这些都见证了泰顺王家的辉煌。 (见表二)
四号老宅房顶装饰构件中的脊兽已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还原难度高,但博风头却相对完整,文中归纳了6种,均为卷草花叶纹或回云纹装饰螭头的造型。院内东西厢房的屋檐下共有4个墀头,墀头正侧三面有12幅3种不同样式的石雕,它们的装饰元素包含:麒麟、狮子、牛、飞马、鹿、羊等动物,也有凤、鹤、喜鹊等禽类,以及松、梅、灵芝等植物;院中分别有装饰仙桃、如意纹、卷草花叶纹的梁头,另有分别装饰有仙桃、石榴、牡丹、回云纹的花板;厢房的垂莲柱造型有2种,且形状近似,区别仅为柱头的荷花叶瓣的差别。
老宅大门装饰了莲花、白鹭纹饰的梁头和花板,它们采用了透雕的手法,镌刻了一件狮子滚绣球的挂落。门口有两座在中被破坏的石狮门墩,在残留的石狮身体上仍然可见其工艺技法的精湛,可以说是民间工艺的顶级制作。根据村民王金龄的口述,他幼年常在狮上玩耍。记忆中狮口含有一颗能滚动的灵珠,而这枚灵珠不是放置进去的,而是工匠将灵珠从狮口整体分离出来后一气雕成的,可见工匠的精湛刀法。门墩底座正侧面都用平面减地阴刻刀法雕有精美的图画6幅,画中包含有凤凰、喜鹊、蝴蝶、羊、猫等祈福元素,形成寓意吉祥的“三阳开泰、富贵耄耋”等主题的雕画。
平面性装饰主要在两座厢房的绦环及门裙板上,文中搜集了16幅不同图样的木雕。其中,裙板的8幅包含了花瓶、案几、鼎、字画、寿石、蝙蝠、荷花、梅花、月季、牡丹。隔扇门中部的绦环上雕有暗八仙,“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八仙的法器寓意着八宝,象征着八仙,有着辟邪与贺寿的涵义。八种法器分别是扇子、宝剑、鱼鼓、笛子、云板、葫芦、荷花和花篮,它们是古建筑装饰中惯用的装饰元素,在木雕中尤为习见。底端绦环上雕刻8幅图饰一致的回纹图案。正屋的门裙板上有3种24幅雕刻图样,图纹是一种变形后的寿字纹样。
四号老宅最有特色、也最具有价值,同时也最为完整的当属东西厢房窗台石看面中的平面性装饰石雕。石雕画面共6组30幅。其画面组成的元素有:狮子、麒麟、马、凤凰、仙鹤、鹭、喜鹊等祥禽瑞兽,以及梅、兰、莲、菊、桃花、石榴和柳树等植物及寿石组成,形成寓意吉祥的“丹凤朝阳、犀牛望月、海马朝云”等祈福主题。单幅画都能成为独立的图画。这些石雕刀法清晰流利,线条流畅,均为平面减地阴刻技法;图中构图饱满,造型清晰,花鸟逼真,无多余的赘笔,堪称镇宅之宝。四号院仅是寨卜昌保存完好的一个院落,假设寨卜昌避开了历史中的多次灾难,她的艺术魅力将完整呈现给观众,成为更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见表三)
三、寨卜昌建筑装饰的风格与造型横向分类统计
横向分类统计是以全村为一个维度将所有院落中的同一建筑构建进行比对。笔者对收集的二百种寨卜昌建筑装饰进行分类,并以视觉美学的角度对每个装饰进行图像分析,从而给寨卜昌建筑装饰进行了再定位。以脊兽分析槔:脊兽又叫吻兽,装饰在官式建筑中正脊的两端,也就是鸱吻构件。现存古宅的脊兽大多被人为砸毁,所剩完整的脊兽不到30个。文中将全村的脊兽归纳了2种造型。第一种是螭龙头造型,各院脊兽只是大小不一样,局部细节有差异,但基本型都是如此;第二种便是六号院的鱼头造型。分析之后笔者依次为所有结构造型归纳为以下图表(见表四)。
四、小结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5年,自然村减少至不足200万个,十几年里之间有160万个村子消失了,相当于每天约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古村落。古村“寨卜昌”建筑装饰中造型图案的分类统计考察,不仅仅是对建筑装饰的造型分类考察研究,更重要的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份坚持和态度。
参考文献:
[1]刘晓峰.寨卜昌古村落建筑装饰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11.
[2]吴逸飞.明清时期家族兴衰与地方社会的整合――以寨卜昌村王氏家族为典型个案[J].中国文化研究,2008,(04):105-118.
[3]孙以栋,王聪聪.河南焦作泰顺王氏家族主导下的寨卜昌古村落[J].建筑与文化,2015,(02):136-137.
[4]左满常.古韵流香的古村落寨卜昌[J].小城镇建设,2004,(05):59-61.
[5]贾红霞.晚清社会与乡绅权威的塑造――以河内县寨卜昌村为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374-379.
[6]李红光,刘宇清.河南古代民居和聚落遗存的范例――博爱寨卜昌[A].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2007: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