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6 04:2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故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一以贯通,读出故事的线索
历史故事类课文,由于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因此在学习此类文本时可以先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理清线索和脉络以及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对整个故事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读和思考中渐入佳境,为理解整篇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刚接触课文时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司马迁有什么遭遇;司马迁如何发愤写作;结果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阅读的方式可以自由选择,可以默读,可以放声朗读。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不动笔不读书。一定时间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时注意抓住关键词,如“发愤”等,讨论的内容应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及其成长过程等。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课文其实是包含场景即: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和坚持写成。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由于阅读到位,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把握了故事的情节和线索,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触类旁通,读出古今间联系
历史故事题材永远是小学语文内容的重要主题。编写历史故事主题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而历史上的人物或故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彼此互相贯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可以是人物性格,也可以是历史背景,甚至是在遣词造句上具有的相似特征。在学习时应鼓励学生对不同课文比较,体验人物情感历程,走进历史拉近距离。比如:在教学《推敲》一文时,就可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把诗句中的“绿”字进行替换,还可以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再推敲,寻找一个自己认为最为恰当的字,并说出理由。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说换成如“醒”,因为岸边的花草树木当就像人一样,被春风唤醒了。也有的认为可以换成“俏”,因为春天美丽动人。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绿”字更好。通过这样的触类旁通,从字词的品读中让学生读出了文字内涵。
三、博识多通,读出故事的背景
我们知道,任何的历史故事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将故事或人物放在指定历史背景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和故事,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从而更加丰富自己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相关资料及历史背景,让学生具体感受一代医圣李时珍的出类拔萃。如李时珍为了向群众普及医药知识,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翻山越岭,咀嚼药草,历经千辛万苦才写成《本草纲目》这本书,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甚至这本书还影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了营造这种历史气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图文并茂的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截取李时珍电影中的视频播放,以此来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这样就让学生对李时珍的了解更多更加全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李时珍,理解历史故事的用意,也从中品读出历史故事的内涵。四、融会贯通,读出人物的形象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历史故事一般都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为题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小学生年龄小,鲜活的人物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过程中应以品读人物的形象为主,要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例如:在教学《完璧归赵》时,文中的廉颇和蔺相如性格迥异,初学时学生大多喜欢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但当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了历史的背景以及故事的前后关联之后,学生的观点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一边倒的现象,不少同学又开始喜欢廉颇这个人物了。随着品读的深入,这两个人物的形象都获得了同学们的喜爱。
总之,我们在教学历史故事类课文时,应尽量的进行拓展,让故事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完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挖教材内涵,找出隐含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让学生从文本中品读历史,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并联系实际背景,正确全面分析历史人物,品读出故事的韵味。
作者:朱立霞 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淮河实验小学
改变原本来的学习方法
学习历史方法建议:
1、 先看课本,掌握基本的朝代顺序;
2、在掌握朝代顺序后,可以看看一些历史故事,把他们放到具体的朝代当中,逐渐形成一种整体的历史感;
3、可以看一些比较专业的书籍,以加强自己的理解能力;
4、写写小论文,加强自己的分析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字:兴趣;模式;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5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是最不受欢迎的科目,尤其是理科学生。连考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因为兴趣爱好而选历史专业的人数也在逐渐减少。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学习兴趣减弱的原因,寻找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增强吸引力的对策。要改变目前我国历史教学中这一尴尬的状况,必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则说:"我是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的一种叫'趣味'的元素抽出来,只怕所剩的仅有个零了。"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学生兴趣的提高又需要中学历史教师从各方面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和水平。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一、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只有学生喜欢了它才会更用心地去学,作为历史老师就应该将这些"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其中,既愉悦了心境又获得了知识,这也是一大难题,就我自己认为有以下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首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悬念,它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长期以往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新课的学习。所以导新课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条件之一。
其次,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因为历史故事激发浓厚兴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时间最长最重要的老师。在我刚进入懵懂时代,听到最多的是父母讲述的历史故事,什么"三皇五帝"、"孟母三迁"、"精忠报国"、"桃园三结义"、"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许多学生对先人的历史功绩和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普遍都希望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讲历史。这些历史故事也就会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极大兴趣。
再次,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这节内容讲到飞夺泸定桥时,有的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没有下令炸掉泸定桥,这样就过不去了,"好在我准备了一段大渡河和泸定桥的视频,通过看视频学生了解到在大渡河上架一座桥是何等的艰苦,我又向学生介绍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在康熙年间修成的,当时周围各省都捐了钱,四川人民对为数不多的桥梁有特殊的感情,因此舍不得炸桥。再加上敌人过分自信,以为拿掉木板又有机枪封锁,就是插上翅膀也飞不过去。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全明白了。
二、要大胆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习惯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教学事务,学校有着浓厚的"专业个人主义"色彩,习惯于孤立、封闭的"单兵作战"而拒斥合作;在师生关系上也习惯于控制与管理,缺少对话、沟通与彼此的尊重。变单纯的课堂教学为广阔的社会教学。记得在讲授历史时,就足足花了接近一周的时间搞了一次题为"历史的悲嚎--社会生活的调查与反思"的综合实践课,专门让学生放假的时候通过调查访问身边的人了解生活的全貌,让他们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感性资料,然后在在此基础上撰写小论文。久居学校"囚笼"的学生一旦投入社会来学习,其积极性之高超出我的预估,他们取得成就更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生都"热"在历史,我成功了。还要充分利用所在地各种历史资源,如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遗迹遗址等,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历史、享受历史。要重视直接经验生成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四川有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我们历史教师而言,这里的"磨刀"、"器"就是指学生的兴趣。何况大家都知道我们仪陇是全国红色旅游区。有很多地方可以带学生或者亲自让学生去参观。比如,总司令的故居、纪念馆等。这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信心倍增。
一、上好序言课
序言课是教师在每一学年上的第一节课,序言课上得好坏是衡量教师能否一下子抓住学生心理,能否使学生从开始就对历史这个学科产生兴趣最关键的一步。为此,我在讲“为什么学历史”这一问题时,首先提问:“人最早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回答从类人猿转变来的,接着再讲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历史就开始了。学习历史就能了解人类社会,了解社会上形形的人及其做过的惊天动地、离奇古怪的事,你将会在惊奇、感叹、自豪、悔恨中得到经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知识越来越丰富。你会知道长城的兴衰、金字塔的由来、秦始皇的残酷刑法、岳飞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等等。这样从一开始就用生动的叙述,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用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进行演讲,使学生感到好奇、有趣,认为应该学习历史,学好历史。
二、创设情趣,化难为易
在历史教学中,一些概念抽象,学生难记,没兴趣学,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比如,我在讲《清朝前期疆域》时,有七个方位需要学生牢牢记住,以往学生常常记混。我按顺时针方向编成一句话:海岭拔牙安到阳台上,海(包括南海诸岛),岭(西跨葱岭),拔(巴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牙(北接西伯利亚),安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阳(东临太平洋),台(东南到台湾)。这样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只用了三分钟便记熟了。
三、实施好目标教学
根据学生水平,教师将每节课的目标合理分配为几个小目标,让学生从制定目标起就预料到成功的希望,带着希望学习,兴趣便能提高,完成任务后,便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讲“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时,可分为三个目标:(1)汉高祖休养生息措施;(2)惠帝、文帝、景帝的做法;(3)最后结果。这样就降低了答题的难度,最后再留给学生一个问题:“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同春秋战国时谁的主张相同?”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既联系了前面的知识,同时又为后面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埋下了伏笔。
四、充分利用图片和课本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课本中图文并茂,为我们直观教学提供了方便,学生乐于学,易接受。如课本中的《都江堰流域图》,开始学生只觉得好看有趣,经讲解后他们悟出了图片的功用、种类,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便于教学。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古物或一些古代名画、风景等图片,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感悟到“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从而增加学好历史的兴趣。
五、组织小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比赛,如分组必答、抢答,激发学生比着学、抢着答、赛着做的积极性,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首先教师课前根据所讲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好一些问题,课堂上通过小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我在讲《》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始竞赛答题。规定:必答题,每次只允许一个同学作答,在限定时间内同组同学可做补充,答对得20分,答错不扣分;抢答题,谁先举手谁先答题,每一组只一次机会,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教师以竞赛主持人的角色,边监督答题,边纠正错误,课堂轻松而愉快。对此,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强化记忆,学习兴趣强烈,积极性高,最后评出这节课的优秀学习小组,给予表扬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搞好课外活动,丰富历史学习形式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改进历史教学,使枯燥的教学生动有趣。并使学生想学、爱学、学有所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同学喜欢看~些历史书籍,在平时的说话和作文练习中也常常引用历史典故,但在历史课上却无精打采,考试成绩也不甚理想。问其原因,同学回答:“历史书籍故事生动、丰满。而老师照本讲授历史课,就像抽掉了血肉,只剩骨架的骷髅,实在调不起兴趣。”如何改进历史教学,使枯燥的教学生动有趣,并使学生想学、爱学、学的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文精神为导向
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就是要在历史教育中更多的关注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进行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命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富有个性的历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乾隆帝的风流儒雅;辅国大臣中商鞅的锐意变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魏征的忠贞劝谏;爱国将领中卫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飞的精忠、史可法的气节;历代诗人中屈原的咏叹、李白的浪漫、陆游的忧思,等等。
穿越古今,他们的声音仿佛仍在长空中回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等。古人这些事例、素材,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
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要求教师在正常的历史课堂教学、教法教学中,精心选择材料,拓展延伸,来积极引导学生引申思考。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的发明时,我对学生讲:火药的发明并不是古人有目的地研制的,而是古人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纵观中国历史,火药发明后,虽曾被当作作战武器使用过,但更多的是被中国人用来做喜庆或祛邪的爆竹。可是,当火药传到欧洲,它便成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手中锐利的武器。不仪把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而且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东方大国的大门,从我国掠走了大量的财富和困土。中英《》、中日《》、特别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给八国联军的战争赔款,连本带息共计约白银10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l2倍,也就是当时我国民众人均赔款2两多白银。中俄《》沙皇俄国割去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O多万平方千米,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千米,共计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发明火药,我们惊喜骄傲。但我们固守不前,不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落后挨打受屈辱。所以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经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习世界各国一切先进技术来发展我们自己。只有我们人人自强不息、奋发努力,才能民强国富,我们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三、走教育改革创新路
【关键词】初中历史;现状;意义;原则;步骤;教法借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33-02
一、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现状
所谓历史活动探究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探讨、自主实践,在历史情境中、活动中去体验历史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历史活动课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目前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许多学校和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活动探究课不够重视,对活动课教学内容进行“冷处理”,直接跳过不讲,有的将历史活动探究课当作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活动去;初中历史课课时少,如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初中历史课按省纲要求编排每周只有2个课时,影响了活动课的开展;一些历史教师不知道活动探究课是什么形式的课,更不知道活动课如何组织,使活动课不能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类型较多,有研讨交流类、演讲表演类、访谈调研类等,操作、实践起来具有一定挑战性。
二、初中开展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意义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每单元都设置了“学习与探究”课,这种活动探究课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具有一定实践的课程,已被定性为“新课改”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增进师生互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开阔视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活动探究课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许多历史活动探究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活动课可以让学生找到良好的解决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善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还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在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会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有助于激发他们新的灵感。
三、上好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应遵循的原则
尽管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具体的组织形式因不同教师、不同学校而异,但在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也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
1. 全体性
活动探究的对象必须是全班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展示自我。首先,应该选择大众化的题材与形式,比如调查采访、演讲历史故事、编写历史小报、历史知识竞赛等这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形式,使学生的整体兴趣爱好、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其次,还要考虑参与学生的特殊性,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能力素质都是不同的,达到全面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展示自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人意愿,综合各方面因素,编成几个活动小组,使大家团结互助、奋发向上,锻炼其团队合作精神。
2. 实效性
教师在上历中活动课时还要考虑学生相应年龄阶段的认识规律,活动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与实际脱离,使活动过程具有真正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体现学生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掌握程度,展示学生平时的学习方法。活动课的教学不是只看课堂上的活跃表象,还要注意学生思维的活跃、情感的体验,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3. 开放性
历史活动课的场所和内容应该是开放的,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应当深化和拓宽,尽量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余地。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应该大胆采用。活动的地点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可以走向宽广的社会生活领域,活动的时间也可以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4. 现实性
今天是昨天的发展,其间含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所以探究历史决不能脱离现实,必须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图说》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讨:不仅联系了当今热点,还组织讨论“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提倡的价值,既培养了学生以古鉴今、认识现实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历史学科价值的认识。
5. 趣味性
兴趣很重要,它是学习知识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看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行的北师大版活动探究课在选择题材内容上,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基本出发点,是比较符合其心理要求的。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形式时,应当考虑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爱模仿、好动、喜表演等诸多特点,创设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步骤
根据以上几个原则制定历史活动探究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操作步骤:
第一,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
第二,师生商讨,确定活动形式。历史活动探究课的主要形式有:教师可以采用比如历史故事讲解、专题人物(事件)讲座、评论历史影视作品、评析历史人物、撰写历史小论文等较为可操作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对历史进行艺术加工,把它编成戏曲,也可以是歌舞、小品或相声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好特长;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编辑报刊、绘制历史地图、制作幻灯片、古船模型和古建筑物等,或者编制历史视频、电脑软件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和博物馆,也可以采访名人,去考察史迹和历史旅游等,让历史活动课由校园走向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三,教师向学生介绍活动资源。
第四,教师针对活动形式进行分组、分工,确定准备时间,使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五,在历史活动课结束前,教师必须进行总结。先点评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进步与收获;再奖励表扬出色表现者;最后针对活动课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五、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法借鉴
1. 课堂擂台竞赛法
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M可以选出一个代表,教师当主持人,和学生共同制定记分方式和比赛规则,按分数评出优秀选手,并颁发纪念品或奖状以次鼓励,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七年级上册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 分类研究主题法
教师让每组选择不同的主题,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去研究,由组内代表人把研究成果总结成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质疑,研究主题组进行解答,如果遇到解答不合理时,教师可以作补充或引导。如七年级下册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师可用这种方法。
3. 动手制图法
活动课前,教师先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布置全班学生去准备,分配各自的任务。作品须有图片和解说稿两部分,绘图黑白、彩色、手工、电脑不限,这些活动在课前必须完成,并交给老师审核,教师从中选出8~10个较好作品在课上进行解说,并选出学生代表对作品进行评分,最后宣布评比结果,并让得奖的学生上台介绍经验。此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与地图相关的历史事件,如八年级上册第16课《图说》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4. 专栏办报评比法
在文本体裁上,可有专题论文、社论、小知识,也可以是大事件、统计表、诗歌、图片、歌曲等,甚至英文版也可以;在排版上,可以自由发挥,图文并茂。总之,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大,这也是追求个性的一种表现。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很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战争等均可,且不会受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
总之,历史活动探究课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课改的新需要。身为教师,必须时刻加强自身学科专业素养,想方设法,创造出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形式、方法,让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黎信科.浅析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3,(52).
[论文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历史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其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历史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的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广大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多媒体技术对历史学科而言,它不仅使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直观的体现,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首先,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再次,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的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转贴于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它带来的惊喜和成功,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迷茫和困惑,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因此我们要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使现代教育更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史料教学 运用策略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指的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生存痕迹,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缘由、对历史过程进行重构或再现。由此可知,我们要认识和研究历史,都要依赖于史料。史料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中学历史教学史料运用的现状及问题
在新课改的中学历史教学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在某些地区的学校中,一些历史教学者由于对史料不熟悉、对史论结合教学的了解不透彻,历史课堂上没能采取有效的史料教学方法,学生的历史技能得不到锻炼;或是某些教师只为响应史料教学这一措施,在课堂内容上盲目地利用大把的史料,忽略了以教材为本的教学理念;或是历史教师在选用史料时针对性不强,未对史料的出处作明确标注,缺乏史料的多样性和真实性;历史本身就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大多数历史教学者只是片面地利用教材上的史料,分析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不能从多角度辩证地看待史料,导致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未能达到史料教学的实质目的。
二、史料教学的意义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著名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运用史料教学,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地对史料进行探究分析、带着问题寻找资料、进行辩证,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认识历史大局,理解历史性质,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历史思维;师生共同对史料知识的鉴别、阐释,归类、整理,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概括性的历史思维,使历史学习更加系统化、简单化。有别于传统历史教学的死记硬背,史料的运用丰富了单调乏味的历史课堂内容;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策略
(一)史料的选用
历史教学的重要前提就是尊重历史,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历史老师在选用史料时,要遵守原则,不要采用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史料,以防扭曲历史本来的面目,误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显而易见,史料选用在教学中要多下工夫,下面是常用的几种选择史料的方法。
以教材选用为主。中学历史教学师在选用史料时,要以教材为优先。历史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和载体,中学历史教师要对当前使用的历史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发掘和利用史料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对深层次的历史意义有更好的感悟。对史料进行多元化选择。历史本就是丰富充满活力的,选用多种的史料素材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老师可以选择让学生观看视频文献资料、生产工具、名胜古迹等,将历史内容灵活化。还要注意史料“论从史出”的原则,老师对史料截取时要谨慎,符合整体思维,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切勿片面地误导学生对历史的看法;在注重史料多样性的同时,更要保证其真实性、典型性和规范性。
(二)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的运用
运用史料作为教学的基础,围绕史料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分小组教学,老师选择优秀的历史故事或案例,规定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辨析,最后由老师做出总结。在问题驱动下,围绕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的反思能力,通过从史料中寻找细枝末节提高学生细致的学习能力;以史料为依托,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讨,通过提问增进学生对史料的熟悉和理解,在老师引导下,学会辨别历史虚实现象。围绕史料教学,老师可以带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为学生安排历史故事人物角色扮演,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情景的理解,让学生自己组织历史语言,体会历史感情。对史料素材做适当补充、说明,针对教材中史料内容简洁这一现象,老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在课堂上对学生详解重点内容,既能让史料得到充分利用,更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
四、结语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应用,体现了中学历史的价值追求和历史教学的发展大趋势。史料教学为中学历史教学成果的取得作出了重要贡献。史料教学的推广和运用不是一朝一夕的,还需要广大同仁共同坚持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玉美.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田立红.探析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J].赤子(中旬),2014(4).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科技发展史;历史故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63-02
高分子发展过程中众多的趣闻轶事构成了高分子科技发展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高分子化学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相应的历史故事,并加以分析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智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就有关故事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Staudinger与高分子学说的创立
1920年Staudinger发表了划时代的《论聚合》,首次提出了“长链大分子”的概念。共价长链分子的概念在今天不难理解。然而历史上高分子学说的确立却颇费周折,一些科学家已测到聚合物的高分子量,却拒绝接受这一实验结果。一方面,当时盛行的胶体说能解释部分实验现象;另一方面,个人认为可能还与化学史有关。1861年,格雷阿姆提出“胶体”这个名词时,近代的原子―分子论为人们接受不久。高分子长链假说的提出,无疑有悖于物质是由“简单分子”构成这一惯性思维。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不仅要学习Staudinger坚持真理,不懈努力的精神,还要学会转变思维方式。“Think different”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一个新学科的诞生、新研究方向的确立,往往都伴随着新思维的产生。
二、导电高分子的发现
导电高分子的发现充满了戏剧性。1967年,白川英树的研究生做实验时错用了一千倍的催化剂,加上搅拌器凑巧停止,在溶液表面生成了银色的薄膜状物。白川英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终于发现制备膜状聚乙炔的有效方法。1975年,美国的Macdiarmid教授偶然见到白川英树的金属光泽的膜状聚乙炔后,立即邀请他去美国与Heeger合作研究。后来,三人一起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也被传为佳话。与硝酸纤维素、炭黑增强橡胶等发现一样,聚乙炔膜的发现也是“偶然的”。这个故事也教育我们合作的重要性。“这是我的idea,说出去会不会被别人学去了?”具有知识保护意识固然重要,合作交流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促进研究的发展,科研中需要有团队精神。
三、Crothers与尼龙66
深受女士喜爱的尼龙袜无疑是引出缩聚反应的最佳例子。尼龙袜在全美首次发售时,每人限购一双,500万双当天告罄,没有买到尼龙袜的人在裸腿上画纹路冒充丝袜。那么引起如此轰动的商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他们对相应的知识特别用心。1928年,杜邦公司成立了基础化学研究所,Crothers受聘担任该所的负责人,并决心利用二元醇和二元酸的缩聚来支持当时刚刚提出的高分子学说。在实验中,同事偶然发现熔融的聚酯可以抽丝,Crothers意识到这是纺丝原料的特性,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克服各种困难后,最终得到了尼龙66纤维。尼龙66的出现不仅有力的支持了高分子学说,也深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尼龙的发现离不开Crothers。同样让人称道的还有杜邦公司,能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拿出一笔巨款支持没有明确应用目的的基础研究,需要敏锐的眼光和巨大的勇气。注重基础研究,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塑料之父――Baekeland
作为第一种人造聚合物――酚醛树脂的发明者,Baekeland是一个传奇人物。他21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专利意识非常强。发明Velox相纸后,故意在专利中省略一两步。结果柯达公司不得不两次出资购买。在发明酚醛树脂后,Baekeland及时申请了专利(仅比同行早一天),也得到了塑料之父之称。Baekeland的幸运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人感叹不已。酚醛树脂的发明也是一个成功的科研案例。Baekeland敏锐地意识到绝缘材料在刚刚兴起的电力工业中的巨大市场,将研究目标确定为寻找天然绝缘材料的替代品。他没有立即进行实验,先是充分进行了文献调研。发现早在1872年德国化学家Vaeyer曾把苯酚和甲醛混合产生一种树脂状物质,指出在实验中应防止它的产生。Baekeland反其道而行之,加热加压来加快反应,得到琥珀样的样品,并最终掌握了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他于1907年申请了专利,这年也被视为塑料元年。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选题和文献调研的重要性,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批判性阅读,不迷信已有的解释。
五、配位聚合和Ziegler-Natta
1953年Ziegler在用乙基铝使乙烯加成的一次偶然失败中发现,镍会抑制反应进行,其他过渡金属也有类似作用。他给博士生Breil的论文题目是“系统地实验整个周期表的元素”来对这一作用进行研究!有趣的是,最终研究得到了一种能使乙烯迅速聚合成为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催化剂。事实恰好与预料的相反,这充分说明,和预期不同的结果不见得是坏结果!Natta的成功无疑是跟踪世界研究前沿的结果。他在Ziegler催化剂研究之初就派人过去接受指导。在用改进后的催化剂进行了丙烯聚合后,Natta发现它含有高结晶部分,敏锐地“把新的结晶聚合物的结构归之于主链或至少相当长部分的主链上的不对称碳原子都采取了相同的构型”。Natta文章因未披露催化剂的本质这一关键问题,初审被拒稿。而作为编辑的Flory则意识到了文章不寻常的意义,更改了裁决才使得文章得以发表。与Ziegler-Natta的成功相对的是,1943年Fischer希望能找到使乙烯聚合成油的方法,发现“当三氯化铝与四氯化钛并用作催化剂时,液态产物减少而有利于生成固态物”,因此似乎是失望多于希望。另外,Ziegler的学生Wesslan制备聚丙烯后,发现物质的熔点高于聚乙烯,他肯定自己错了,他不相信支化会提高石蜡烃的熔点。他没有认识到熔点升高的意义。这两个故事也从反面再次印证了如何看待实验中的意外。高分子史上还有更多的历史故事,如“的确良”(涤纶),田中耕一发现质谱离子化新方法,聚四氟乙烯和高压聚乙烯的发现等。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适当穿插相应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思考研究的能力。
最后要强调的是,故事可以有适当的艺术处理,但不应违背历史和科学常识。如有文章这样介绍导电高分子“楼道角落里的一堆既像塑料又闪着银光的薄膜吸引了艾伦教授的注意了。当他好奇地询问陪同的白川教授时,对方不以为然地回答:这只是一堆废品,毫无科学价值”。该描述对百川英树有失公允,引用后会给学生错误的印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故事进行甄别,可以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致谢:本文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广西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广西紧缺专业建设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董炎明.奇妙的高分子世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姚金水,李梅,等.高分子科技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兼谈高分子物理概论部分的讲授[J].高分子通报,2012,(8):101.
[3]P.J.Flory,Principles of Polymer Chemistr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Ithaca,New York,1953.
【关键词】初中历史;辩论
新教材的创新教学途径有很多。如:组织辩论、讨论、表演、制作、撰写小论文等等。
组织辩论,它能培养学生用口头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一、选择好辩题
辩题要有可辩性,趣味性。如,秦始皇是个明君还是昏君?对于遏制校园内“破坏公物”的行为,是用儒家的方法好,还是用法家的方法好等。
二、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可提前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作准备,准备阶段不仅要指导学生多方收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还要指导学生提一些有趣味性的、幽默的辩论话题,这样能大大地提高辩论的气氛。
三、主题清晰
在辩论中,引导学生扣紧主题,语言表达要大声、清晰、有气势,同时要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如,对辩论中的精彩表现给以掌声,适当加分,能增加辩论气氛。
四、善于总结
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点评,由学生或教师来做皆可。辩论可把全班学生分左右、前后或男女双方进行。对于不善言谈的学生,可让他多收集整理材料,对于活泼、外向的学生,可让他多发言,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讨论,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每小组人数为四至六个,效果较好。每小组讨论结束后,由一代表总结本小组讨论的成果,与全班同学共分享。不同班级之间,可由老师带着学生讨论的成果与学生分享,或学生课后交流。讨论的话题以发散思维型的较好。如,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在秦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秦灭六国后共歼灭200多万人,有人说,国家要统一就必须用战争的方法解决,而战争就难免有伤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讨论结束后,可由老师或学生进行归纳、点评。
表演,它培养学生表现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演是多方面的,可表演小品、游戏、音乐舞蹈、历史剧等。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要事先做好排练。如,为区别历史事实与传说,组织学生表演“传话”游戏;为认识任何事物打破常规后都会有新的发现,增强探索、发掘、研究的兴趣,培养开放性思维,组织学生找日常生活中能够敲击出声的东西,课前练习,注意节奏,上课时进行简短的演奏音乐舞蹈;为使学生对西域传入的舞蹈进一步的认识,活跃课堂气氛,组织部分学生排练新疆舞蹈,课堂上进行舞蹈表演;为帮学生了解和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课前组织部分学生进行演出培训,课堂上进行历史剧“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
竞赛,竞赛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竞赛可分为常规赛和专题赛。常规赛即日常课堂的竞赛,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也可分成两大组(竞赛更加激烈)进行,题型可分为必答题(基础题,也可以让学生写黑板字)、抢答题(扩展题,有风险、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难度)、问答题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先准备15分钟,然后合上课本,竞赛开始。专题赛,往往需要充分准备,如成语故事竞赛。对于竞赛中的精彩表现以及获胜方给予掌声或奖励加分,会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制作,它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利用粘土、橡皮泥、面团、小刀、水彩、画笔等,动手创作几件器具,并把心目中的美好事物、憧憬与理想描绘在上面,或仿制历史文物。制作完后,选出精品,在班级陈列;为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的了解,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了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用不同色的纸张剪成箭头,贴在丝绸之路路线上,制作丝绸之路示意图。制作完成后,选出优秀作品张贴。
撰写历史小论文,它是培养学生多种技能的最重要途径。只要用心去思索,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经常关注现实问题,适当有意指导小论文选题,历史中有无数很有价值的题材可写。如,我看秦始皇;都江堰的启示;古楼兰消亡的感想;昭君出塞的感想等。指导学生选好题后,还应指导学生写作方法。如,提出论点要新颖、简明扼要、有创意,并注意学科渗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注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论据要有说服力;论证要充分有力等。
1.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好的引言如同演员“亮相”一样,能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一样。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历史教学中,教师设计导言要注意内容的承上启下,语言的形象,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设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激发求知欲,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讲《》一课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三次电邀到?接着又问学生,要不要去?这些问题情境设置如同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之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既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3.教学活动中穿插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中学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许多内容只是浓缩提炼后的简单概括,不补充一些内容,教学则显得枯燥、单调、乏味。在教学中插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真实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一课,讲魏源发愤编写《》的事件,只有简单的两句话,我在教学时则把魏源目睹的事实后,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救国的经历补充给学生,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单调的历史事件。
4.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一文时,我播放了当时英法联军的纪录片,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对他们野蛮的侵略行径极为痛恨,有些同学悲愤悲愤得流下了眼泪,他们不解地问:“老师,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口,为什么就无法抵挡他们的入侵,甚至让他们为所欲为呢?”我进行小结,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化静态为动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
5.创新历史教学的手段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教学氛围,使历史教学妙趣横生。
5.1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6.结合社会热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中学生的知识范围与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他们的求知欲也不断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密切关注,对国际上出现的热点问题都很关心。所以历史课上穿插一些与历史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能极大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当今国际上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有深远的历史背景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就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亢奋状态,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效果肯定是不言自明的。
7.用足历史课程的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的资源。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1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图册、教材插图、彩图、历史挂图等多种直观形象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习更易理解和记忆,引起学生兴趣。如上《帝国主义狂潮》时,我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插图《时局图》,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掀起狂潮后,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蛇、熊、狐狸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从而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7.2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关键词:历史教学 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对本课的所有知识点已经完全理解和掌握,然而实际上遇到相关问题需要解决时,却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目前,学生对历史课还是很感兴趣的,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但是我们心里清楚,他们欢迎的是我们给他们带来的历史图片和历史故事,而当我们在讲解具体问题或者是讲述如何解决问题时,一部分“南郭先生”便暴露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还应该进一步调动学生在历史课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引导他们对历史本身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起他们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和态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努力: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等,让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看,历史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生动性、丰富性和过去性。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注意运用多种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或创设生活化、故事化、趣味化的历史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时,我采取讨论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方式:如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对历史学科而言,它不仅使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直观的体现,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首先,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再次,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例如,在讲《美国内战》这一课时,我通过课件的展示,加上通俗易懂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黑奴制度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的阻碍的情境中,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黑奴制度的存废是南北经济制度矛盾的焦点。”而最后展示的林肯纪念堂,将林肯生前对美国内战的卓越贡献渲染到了极点,从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向师性,所以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其次,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要自我反思,提高职业素养。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得失、学生反馈、课堂感受等。
参考文献:
1.《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