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

时间:2023-02-25 05:2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

第1篇

班里有一个规则意识非常差的男生,是我们班的头号“刺头”。有一天午自习的时候,他公然在教室里接听手机,违反了学校的纪律,可是他不但不服从我的管理,而且态度非常恶劣。我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硬碰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我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他在晚自习的时候找我谈话。

当天晚上,我和他谈了一个半小时,从在班里接打手机的事件说到他对老师一贯的不尊重态度,还列举了他种种不文明的言行举止,让他不得不在自己的错误面前低头。当然,我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他认识到这次的错误,更重要的还在于帮助他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于是我们又谈到了不良习惯在人际交往中的负面影响,甚至说到了以后上大学、找工作时这种行为习惯的危害。通过我耐心的劝解,这个孩子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对我讲述了初中的经历:在他上初二时有一次和同学打架,把人家的嘴角都打破了,到了德育处,老师先询问了一下两人的期中考试成绩,得知他的排名位于年级前列而另外那个同学成绩不好,就没有责备他的打架行为,而是叫那名被打的同学写了份检查。这件事之后,他就认为只要自己的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不遵守校规校纪。听完这番叙述,我知道了他出这么多行为问题的原因。如果没有这次耐心的谈话,我就不会了解到这个孩子以前的成长经历,更不会真切感受到教师的价值观会对学生发展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不久之前,我注意到班里一个女生Z经常不吃午饭,一个人离开教室,等到午自习才回来。后来我发现她是自己待在化学实验室,问她到底怎么了也不愿意回答。于是我就特别留心观察Z,发现她与两个好朋友G和Y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以前三人形影不离,如今却形同陌路了。我把Z悄悄地叫到了办公室,了解情况。Z说,G和Y在课间跟她闹着玩,玩笑开大了,让Z感到她们太不尊重自己了。就是这件小事成为引发好朋友间关系变化的导火索。三人产生矛盾后,G与Y依旧像以前那样在班里嬉笑玩闹,这深深地刺激了Z,认为两人是故意做出这种样子给自己看,于是采取了回避态度,总想躲着她们。

为了弄清楚G与Y的想法,我与她们进行了一番长谈。她们觉得以前三个人在一起玩挺快乐的,但是Z非常情绪化、总爱生气,经常得哄着她,长此以往感到挺累的。而且Z总说自己不如她俩优秀,以后肯定考不上本科,G和Y觉得她太悲观了,心里不舒服。两个孩子的感觉是很准确的,Z确实是一个有点自卑的孩子。Z的家境不富裕,不像G与Y那样可以经常换新鞋、新书包,每天都能买很多零食,成绩也不如那两个孩子好,所以她愈发觉得自己在三个人之间是多余的那个。了解到上述情况后,我做G和Y两个孩子的工作,希望她们能换位思考,体验Z的心情。为了改善她们的关系,我还特意把三个孩子带到心理咨询室,让她们利用中午的时间好好谈谈心,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在相处过程中多为对方想一想。

通过两周的努力协调,这三个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很多,G与Y看到Z身体不舒服时,会主动关心她、问候她,Z也能比较坦然地面对她们,不再逃避了。

我想,全心全意陪伴、平心静气倾听,通过自己的耐心与坚持,帮助孩子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情绪困扰、行为问题,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具有心理专业知识的班主任最自豪的事。■

第2篇

[关键词]博客 教育博客 教师专业发展

博客起源于美国,也称blog,中文意思网络日志。Blog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快捷迅速简易的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他人很有效轻松的进行互动交流,加之丰富个性化展示的一种综合性平台,与他人共享。[1]鉴于博客的种种优势,博客的迅速得到普遍流行,也被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渐渐认同,在教育各个方面成为很有效的工具,随之产生了教育博客。[2]

一、教育博客的定义

教育博客是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工作者将自身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心得、教学感悟、教学经验、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案课件以文字、图片、多媒体等方式上传发表,突破传统以往课堂讲课时间等时空局限,让全社会分享知识经验和教育教学成果,记录师生成长经历的一种博客式个人网站。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利用互联网的“零壁垒”的博客技术。[3]

二、教师专业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在当前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尤为重要,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创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而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4]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从而成为一名专业相对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教师专业要很好的发展,需要教师投入较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较大的热情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提高自我,不断“充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育博客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下教育博客越来越受教师的亲睐和重视,很多教师不断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博客,用教育博客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一)教育博客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首先,通过教育博客,教师的情感可以得到表述,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可以解除教育教学上的困惑,是教师的“网上幸福家园”,很大程度的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兴趣和主动性。其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快捷方便即时的通过教育博客之教育叙事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研究、记录教师个人成长经历,把个人的教学资源、教学经验、心得体会加以整理发表,逐渐养成良好的教育反思习惯,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学科知识水平,丰富教育科学知识,提升教学技能。最后教育博客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可以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互动交流中了解,达到情感共识,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接受新事物,在实践总结中发展自身专业。

(二)教师专业发展可以指引教育博客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便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但事实上当访问者阅读被访者教学日志时往往只看不言。教育博客的应用能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毋庸置疑,但是可多教师建立起自己博客后往往将其处于搁置状态,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个平台。像这样的问题很多,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为教育博客的发展提出了信号,有需要就有进步。

教育博客和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以自身“门槛低,好入手,超越时空界限性”等优势为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帮助作用,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教育博客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5]

四、利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教育博客、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大程度的了解掌握,也明确了教育博客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那么根据当前教育博客发展现状,借助比较优秀成功的案例,分析总结如何利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案例描述

明月悠悠的blog---开平教育博客

该教育博客是由用户名为明月悠悠的方明老师所开通建立的,是以英语教学为主题的,博客页面导航条从上到下依次为:时间记忆、最新评论、专题分类、最新日志、最新留言、搜素、用户登录、友情连接、博客信息。主题分类下又分为:首页、相册、课件、人生哲理、讲座体会、英语小讲稿、英语美文、活动体会、小文章、读后感、教学总结、教学案例、梦飞翔、计划总结、学海无涯、教学设计。

对该博客的浏览了解分析,“我的教学生涯―痛快并快乐着”字里行间都记录着博主对待学生、对待工作的认真,依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理性客观的管理班级,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成长,和他人分享工作中的感动事迹,分享与学生一起努力的辛酸和成果的喜悦。博主认为有了同事及领导的帮助自己是幸运的,有了一群可爱孩子的陪伴自己是幸福的,每一天有很多事要去做自己是充实的,在工作中收获成长自己是快乐的。正如文章所写,“面对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如同天上的繁星深情的遥望、守护自己,便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退缩,即使再累再难也浑身充满勇气和力量,自己将一如既往的为教书育人做贡献播撒爱心与希望,让教学生涯充满幸福、充满快乐!”通过教育博客整理课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改善措施,比如:“Lesson21 A skating lesson ”教师能够认真整理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总结进行教学反思,认真分析整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肯定了多媒体应用带来的良好效果,明确过多的课件播放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针对不足提出改善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适量的采用多媒体教学,依据课本需要适量创设应用多媒体情景,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英语。同时,博主整理发表教学日志让访问者进行浏览分享,比如发表的日志:小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训练及培养,英语课堂中常见提问方式及应注意问题,如何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等。

通过对该教育博客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博主借助于教育博客记录教师生涯的点点滴滴,有感到、有辛酸,激发了教师以更高的热情突入教育事业。通过教育博客对课程进行总结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日志的发表体现出了博主对学科的钻研,在整理、总结、反思中使专业知识进一步完善丰富,教学技能的提升,可以看出博主认真经营自己的教育博客,借助教育博客平台记录成长经历,与他人分享工作中的幸福感,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反思提升了业务水平,和他人分享工作中的成果的经验,给人最大的体会就是能够通过博客页面展示博主对学生的正确认识,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注重学生的心里情感,艺术性的做好本职工作,在博客这个平台下教师的认真经营让教师感到幸福感。

(二)利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

1.教师应及时更新完善教育博客

对于开通的教育博客,有的教师将其束之高阁,很长时间都没有进行更新完善,不能够及时将日常生活中隐性想法和有意义故事事件整理出来,不能够使自身教学困惑得意解决,不能够有效的利用教育博客平台展示自我、建立合作交流关系,这样不利于自身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时对教育博客加以更新,完善每个环节,认真布局博客页面,把教育博客当做自己的“幸福花园”,不断的“施肥浇水”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辛酸苦辣,感动事迹记录下来,转载传播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养成良好的经营习惯,建立属于自身个性特色风格的教育博客,长此以往,便会在无形中提升自我。

2.教师应借助博客平台不断的对教育教学进行总结反思

教学活动的认真总结反思,往往对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传统的日记形式不是那么快捷方便,教育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反思平台

第一,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博客日志的形式加以发表,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事件并合理客观的分析总结出经验,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分享给他人阅读,获取他人意见,进而得到改善措施;

第二,通过阅读别人教学活动事件和教学反思,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获取有助于提升自我的经验,消除教学疑问。

通过教育博客平台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消除各种顾虑,丰富自身经验。

3.将教育博客用于教育科研中

教师从一个新手到专家,进行教育科研是必由之路。基于教育博客作为教育叙事研究文本的交流平台,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叙事研究报告架构在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上,教师可以将某节课堂教学叙事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用“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上这节课,我会…”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的思考;利用教育博客进行自传,从而反映自己教育观念、行为。可以加入相关教育博客群,通过和专家、同行的交流互动探讨教育相关问题,获得各种帮助,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博客凸显了交流和互动,从而激发教师教育科研热情,积累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6]

4.将教育博客应用于教学活动实践中

教师完全可以将教育博客应用于像学生学习情况的电子档案、教育辅助管理、协作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提供教学资料,通过发表日志让学生访问阅读,和学生的互动对话中了解学生所需,认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关爱学生。利用教育博客创新的提供给学生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感觉所需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让教与学最优化的进行,利用教育博客平台艺术性的解决好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让教育博客做好辅助教学工作,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专业。

总之,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需要,熟悉博客自身的功能,发掘博客的潜力,合理创新的应用教育博客,让教育博客这个新兴教育工具为自身专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博客 [EB/OL]. http:///view/1509.htm

[2]李聪,胡小娟,王兰 教育博客的应用与反思,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 [E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

[3]教育博客 [EB/OL]. http:///view/158016.htm

[4]高明山.基础教育新课程导航[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0):17~18

[5]杨倩.教育博客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J].现代交际,2011年第2期.

第3篇

xx老师是xx市xx中学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现担任学校史地教研组组长。参加工作九年以来,**老师爱岗敬业,勤奋踏实,追求上进,努力钻研,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xx老师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

参加工作第三年,他就勇挑重担,担任了高三历史教学任务。他注意研究和把握高考改革动向,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习题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他总结发明了高三历史“一遍清教学法”。即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讲授新知识时力求深而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习题训练保证质量,力求少而精,突出能力培养。跟传统的历史三轮复习教学法相比较,这一教学方法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终于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是成功的,符合高考选拔的要求,也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11998年他所带班级的历史高考成绩为分,超过市重点平均分3分;年为分,超过市重点平均分分;年为分,超过市重点平均分分。

洋泾中学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对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在这一方面,**老师也一直走在学校前列。xx老师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努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一方面认真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逐渐探索出富有特色的“高中历史网络教学模式”。年5月,在洋泾中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开放自主教学模式”全市范围的教学展示活动中,**老师执教的历史课《》,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上网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以建构主义的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又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因而受到市里电化教育专家的一致肯定。本节课的课件也在市里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年月,xx老师《》一节课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历史教学课评比活动。在充分体现“高中历史网络教学模式”优越性的同时,他又引导学生在网上对的历史地位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而将研究性学习和“高中历史网络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因而在评比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0*年月,在洋泾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研究性学习和基础课程相整合”公开展示活动中,**老师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一节课充分体现了洋泾中学和史地教研组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索和思考,得到市里专家的好评。为了将网络教学推广到日常教学,20*年,xx老师又创建了颇受学生欢迎的中学历史学习网站。

二、关心学生成长,善于引导指南

王某某是一个性格外向的男生,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很受老师喜欢,但是社会交往却比较复杂。而且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考试总在班级倒数三名之内。第二个学期初,在周记里他写道:“别人都在为了前途而奋斗。我已经不用奋斗了,我的前途很明确,那就是“家里蹲大学”。在大家看来,他是属于“无药可救”了,从策略上讲可以放弃了。但是**老师始终认为他的本质还是好的,能不能考进大学,继续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中学习成长,甚至对他的一生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张老师多次和王某某促膝谈心,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他重新树立信心。(在高中时,张老师的数学十分薄弱,也曾经灰心失望。但是经过努力拼搏,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最终考进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学习)同时张老师又通过多次家访,帮助家长重拾信心。工夫不负有心人,王某某最后以骄人的成绩考进了上海师范大学,学的是自己最喜欢的电子计算机专业。每每讲到这些事情,**老师总会说:“我是他们的班主任,我要对我的每一个学生负责。”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老师力求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他十分注意发挥班委和团支部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十分注意班级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1998年月,他所带的高三()班荣获浦东新区先进班集体和上海市先进班集体的光荣称号。在1998年的高考中,高三()班高考升学率达到%,所有同学全部考入大学。

三、争做优秀党员,乐于吃苦奉献

作为一名11员,**老师始终坚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一年,在学校开展的教学改革展示活动中,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从年至今,他连续七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兢兢业业,毫无怨言。1998年,**老师因为腰部肌肉拉伤,严重化脓,站立行走都十分困难,晚上睡觉只能趴在床上。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但是被他拒绝了。整整一个多月,他每天就靠吃止痛片来镇痛,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讲台,没有离开自己的学生。担任高三历史教学工作以来,每次的测验卷,**老师几乎都能做到当天批改完毕,第二天及时讲评。随着近年来加选历史的同学越来越多,批改完试卷的时间也逐渐由原来的晚上十一点发展到现在的凌晨一两点钟。

**老师几年来的努力工作和突出成绩也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1998年,他被破格评为中教一级;年、年连续两年获得洋泾中学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毕业班主任的光荣称号;年月,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为他记大功一次;年月,获得浦东新区新突击手称号;年月,获得上海市优秀园丁奖;年获得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年被评为浦东新区十佳师德标兵。

第4篇

李浩(河北作协《长城》杂志编辑,曾获鲁迅文学奖):文学是否可以教授?在我看来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它没有疑问感:文学可以教授,并且的确需要教授。没有谁天生就是作家,就是大师。如果这点没有疑问那文学技艺可以传授就不应有任何疑问,所有的成功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文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但,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讨论却是有心的,有益的。因为这一常识并不为所有的人都理解和接受。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度,把一切模糊化、不可知化、玄学化是一种固执的现象,深入人心。在西方人那里,一到一万之间至少有一万个格,而一格到二格之间还可以更加细分。它需要追究,这个点,到底处在一和一万之间的哪个位置,如何更为确切。而在我们东方,一和一万是可以模糊的,互换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是如此……

两种方式当然各有利弊,说这样的话并非对什么什么进行谄媚。但落实到文学创作的教授上,我可能更倾向于西方的方式。

应当把文学的写作开成一门专业课,从写作的诸多面入手,譬如如何用词,让每个词准确而生动;譬如如何讲述故事,把故事讲得生动美妙;譬如如何设计人物,让每个人物如何发生关系,并成为牵动的线,譬如……说实话,我不知道说文学技艺不能传授、作家不需要“培养”的说法从何而来,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但身为作家、编辑,我看到的更多的却是这一“理论”可怕的后果。

太多从事创作的写作者(尤其是基层写作者)因为缺少文学技能的培训,用几十年的努力也没有进入到文学中,尽管他们的文字里有时也不乏闪烁的亮点。太多的作家基本功相当薄弱,只会讲述通俗故事,而且存在太多疏漏,那样的文字真的是如同嚼蜡。太多的文学批评家不懂文学技艺,缺乏文学审美能力,他们夸夸其谈的不过是被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嚼过一万遍之后的口香糖,不能和文本贴近,不能指引阅读,并且了无趣味。

我说过一句过于苛刻的话:在现在,至少有80%以上的作家、批评家、编辑不懂文学,尽管他们有着或大或小的名气,占据着位置。何以至此?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缺少教授文学技艺、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准的课程。

当然,就我个人的写作而言,也深感缺少“这一课”的诸多缺憾。我不得不依靠更多的努力、体味去尝试理解在前人那里已成规律的东西。有时,我就像王小波笔下的那个有些弱智的表姐,多次自鸣得意地宣称:我懂得了一项很不错的技术!我会钉扣!却不知道,我费了巨大心力才得到的技艺在别人那里尤其是大作家那里已经是旧识,不值一提。

如果有“这一课”,我根本不需要走那么多的弯路,根本不需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这些精力本可抽出来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在《北京文学》工作期间,我曾和朋友们编辑一个让我受益良多的栏目:“文本典藏”,邀请一些作家学者推荐各自心目中最好的短篇小说,说出推荐理由并做眉批。阅读这些眉批让我感慨不已。有时,会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阅读中的错过是多么巨大,重新注意到它,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我的枕边,有一本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这是他在美国大学里教授文学时的一部讲稿,他让我重新认识那些甚至已读过多次的文学巨著:《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当然,我并不认同他对这些名著的所有理解,对文学的所有理解。但就技艺的熟稔,就如何完成个人的“风格和结构”,如何用“处在两块肩胛骨之间的那块骨骼”去感受震颤和领略文学文字的美妙,纳博科夫给予我太多的教益;并且,也带给我巨大的懊悔:如果我在十八九岁、二十几岁的时候读到这本书,能聆听像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这样的文学课,我的写作肯定会更完美,我的某些已经固定下来的错谬和短板也许就能得到纠正和弥补。

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科学”,特别是结构和故事设计,特别是一些新颖的技法运用,特别是上世纪“文学爆炸”以来诸多作家令人目眩的文体实践……米兰・昆德拉在强调“发现是小说唯一的道德”的同时,还曾提示他的读者“一部作品,应当是前人文学经验的一个综合”。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图书,而如果有“文学课”的指引、辨析,则一定会让我们少走弯路,少些偏见和错谬,少些夜郎自大的固执。

我说文学创作的教授不应是什么问题,这不只是来自于西方的经验,其实在中国的古代,也是一直这样做的。我猜测,说文学创作不可教授,大约是出于艺术类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不可复制性的认识。音乐、美术、中国书法,这些艺术也都有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不可复制性,而且中国用来书写的毛笔、宣纸,因材料的特殊性就已注定自我复制的艰难,任何一个书法家、画家都不太可能将已有的作品一模一样地复制一遍。可书法、绘画强调的是什么?首先是临摹,临帖。首先是,看你笔墨的出处。为什么到了文学,同处在艺术范畴的文学,却变得不可教授了呢?要知道书画对艺术个性的强调更为严苛啊!我想知道,哪位作家能不学习、体味前人经验就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如果有,请你告诉我,我请你吃满汉全席。白纸黑字。

著名诗人、俄罗斯女作家阿赫玛托娃曾经如此骄傲地宣称,我是一个匠人,我懂得技艺。她拥有的肯定不只是技艺,但,这个强调却实在富有启示。何况,文学创作课,也不会只教你如何掌握创作的技术而不学习审美和面对世界、人类的可能态度。

当然,“这一课”的教授实在是具有难度,对教师的要求实在是高,可因此就不做,一味地让大学的“学术”僵硬板结得像一块木头,则更为有害。至于说有了“这一课”,全民就都能成为作家,都能写出大作巨著,我以为又是一个相当的谬误。这里边,似乎有一点“”的味道。我不反对全民写作,多读点书,多想些问题,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写出来,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也必须看到,“作家”其实是有门坎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变得越来越高。过去有些所谓的作家,现在看起来可能算不上是什么作家,最多是通俗作家而已。有了“这一课”,毫无疑问,会提高民众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会使一些民众懂得审美,也会使一些作家具备更高的艺术水准,这个提高可以是普遍的。

但,也必须清楚,“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并不能全民普适,这点儿,永远不能。就像不是所有人学了数学、化学,就都会成为数学家、化学家、科学家,能够成为某某家的永远是一个少数。美国有文学创作课并且相当普及也不是所有的聆听者都成了作家,且不说大作家。只能说有了“这一课”,作家肯定会出得多些,民众的欣赏水准肯定也会高些,不至于让我们总是在平庸和低端上打滑。

作家可以培养 写作人人可为

刁克利(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创意写作指原创性的写作,涵盖以虚构与非虚构在内的所有文学形式,如小说、诗歌、戏剧、电影脚本、回忆录等,以培养作家为主要目的,由知名作家任教,采用工作室和作品研讨的方式小班授课,提供各种创作经验和方法指导。

这个概念源于美国,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末,“二战”后得到迅猛发展。1967年,美国作家与创意写作项目协会成立。到2010年,协会有500个大学成员会员,三万四千余名作家、教师和学生会员。美国大学中的2400个文学系绝大部分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可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的创意写作项目有800多个。而且,这股风潮还辐射到其他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已经颇具规模,以色列、墨西哥、韩国和菲律宾等正在蓬勃兴起。

这个项目为作家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美国当代许多著名作家都在大学创意写作项目任教,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这个项目成为作家成长的摇篮,如著名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

自诞生之日起,创意写作就引发争议不断。比如说,作家难道可以培养?灵感难道可以传授?创意写作是导致了文学创作模式化、削弱了作家个性、败坏了文学品位,还是激发了作家的潜能、提高了文学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文学的水准?

因为“文学依靠天赋、创作需要灵感”这样的传统观念早就根深蒂固。

对于这些争议,美国采取的态度是:一边争论问题,一边如火如荼地将创意写作继续推进,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更新了美国文学的面貌。

美国创意写作的发展与其经济的实力与高等教育的改革相伴而生,见证了美国文学的繁荣,提升了美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创意写作项目的兴起,被认为是美国战后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关注创意写作的发展成为理解美国文学动力和原创性的关键。

在高等院校引入创意写作教育,有益于作家的培养。相对于系统的创意写作硕士学位教育,我国的作家大多是自学成才,即使中文系毕业,也主要是学习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目前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尚不能满足学习文学创作的需要。除了个别作家在成长道路上有前辈耳提面命之外,大多数作家对写作艺术的探索几乎都是靠自己领悟。而成名作家来之不易的创作经验则很少得到系统的整理和传授。

作家成为创意写作教师,既可以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认真研究创作艺术,又可以将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创作是一门艺术,需要潜心研究。当代世界文学各种新的潮流风起云涌,只靠作家个人的阅读和领悟会感到目不暇接。

高校可以给作家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和创作环境,也是对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体制的有效补充。作家可创作,可授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利于保障其长久的艺术生命,以及对创作艺术的自觉探索。这样,文学经验代代相传。

创意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新的作家。培养的主导者是有创作成就的作家,而不是现在长于文学批评的教授。青年学生善于学习,对文学经典悉心研读,终将引领未来。作家教师是文学的现在,他们的学生可以铸就文学的未来。

大学有独特的话语优势。作家入校园,构成文学史书写的必要部分,自然会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在命名文学史、引领文流等层面发挥出自己的能量。面对学界和批评家的批评,也会有更多的自信。只要长期坚持,将有利于改善作家与学术界、批评界的关系,相互借力,共同构建文学的图景。

此外,高校藏书丰富,学科齐全,可以使作家不断拓展视野,在不同领域丰富的、前沿的思想激荡下磨砺并完善自己的技艺和思想。

反过来,创意写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完善目前文学院系的课程结构,扩大学科领域,实现青年才俊学习文学的初衷。不少学生进入文学院系怀的是创作梦,创意写作可以为他们梦想成真提供平台。

大学的师资优势也有利于创意写作的开展。在创意写作项目中,传统的文学教师讲授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作家教师传授不同文体的写作经验,探讨素材提炼与生活观察的方法。这样,能够改变新一代作家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视野。

当前,文学读者的流失和文学市场的萎缩是日益严峻的事实。尽管不少人对于写作的热情依然高涨,但由于缺乏训练使得他们的艺术水平亟待提升。对于创作信心的提升和写作技艺训练的提高,他们也心怀渴望。

开展创意写作,需要改变的是长久以来关于作家和创作的观念。首先,创意写作人人可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愿望。写作让人对世界充满新奇感和探索的欲望,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生活意义。写作让人专注地聆听,细心地观察,用心地记录,流畅地表达自己,注重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和个人经验的独特性。创意写作可以引导人思考生活,审视现实,发现美感,抒怀;同时,提高想象力,养成认真、专注的态度和探索精神。

其次,文学创作有规律可探,有路径可循。作家可以培养,灵感可以激发,这些观念应该深入人心。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暑期班、夜校班、周末班,激发普通人的创作自信,在工作生活历练之后重新拾起文学的梦想。

真正的文学经典大多是鸿篇巨著,其人物塑造之深刻、结构布局之复杂,皆要精心构制;一旦着笔,又需反复推敲。大师们的创作实践让人相信:所谓天才,真的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命运之神的眷顾,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我国的创意写作教育亟待推进。它能够改善作家结构,出现更多的学者型专家型作家、对创作富于同情心的批评家、有见识的文学编辑和有创造力的创意策划人员。他们共同引领文学的风向,培育有品位的文学读者和大有可为的文学市场,保障文学的未来。

作家可以培养 天才不可多得

宁肯(《十月》杂志副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天・藏》等):“作家可以培养,灵感可以激发”问题的提出,事实上已对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而且争论归争论,挑战归挑战,西方的一些大学早就这么做了,大学早就开始了培养作家,开设了创意性的写作专业。资料显示,美国大学中的2400个文学系绝大部分设置了创意写作课程。美国当代的许多作家都受益于这种培养,自然美国文学的持续繁荣也与此相关,甚至美国文学整体上的风格也与大学的专业教育相关。

美国作家普遍有着精确、简朴、务实的叙事风格。早年的海明威不用说了,晚近的像约翰・契弗、雷蒙德・卡佛、理查德・耶茨、菲利浦・罗斯……这个名单太长了,数不胜数。

就拿近来我阅读的理查德・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而言,轻易地就让人感到某种几乎模式化的精确与简朴。耶茨的笔下几乎没有任何花哨、诗意、机巧、隐喻、调侃,或诸如此类的语言层面的修辞。在作家看来,精确与简朴是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艺术效果。更深了看,甚至从题材的选择上,耶茨不大可能超出这样的风格,也就是说,风格决定了耶茨题材的选择。

《十一种孤独》写了十一种孤独的、缺乏安全感的、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不朽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却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小说有着明显的当代性与务实性。这两者的实现如果遵从某种写作准则或阅读准则的话,最好的准则就是精确和简朴。而如果精确和简朴具备了某种标准、规范、可操作性,显然既是可教的也是可学的。

至于何为“精确”和“简朴”,福克纳早在谈及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时就做过很好的诠释:“他的特点就是追求精确,在有限的词汇范围之内,力图选用最恰当的词句。他内心对简朴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他要把词与句都像挤牛奶一样挤得干干净净,总是力图要穿透思想的最深的核心去。他在这上面花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到最后他的作品里剩下的只有风格了――风格成了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接下去他很快又相信,只要他竭力使这种风格纯粹,不走样、不变化、不受污染,它所包含的内涵就必定是第一流的――无法不是第一流的,他自己因而也必定是第一流的……总之,是一种纯之又纯的精确,精而又精的纯粹。”撇开福克纳这段话部分的“揶揄”的成分不谈,福克纳说的舍伍德・安德森的精确,已成为美国文学的某种标准和范式,而根据这一可教可学的标准和范式,作家――至少是某一部分作家,或作家的某些部分――的确是可以通过大学教育培养的。所以,美国人能用这种文体来办写作班,自然从中产生了大批务实的作家,以及更加务实的好莱坞电影编剧,美国主流文学的文风也就此形成。

然而,事情并没因为美国的例子变得简单明了,甚至只要稍稍留意福克纳对舍伍德・安德森精确、简朴风格的“揶揄”口吻,疑惑就依然存在。福克纳担心什么呢?真正的作家或者说有创造性的作家都反对固化的、标准化的写作,福克纳对于精确与简朴盲目崇拜的质疑,是基于作家复杂性与创造性而言的。

此外,在我看来,或以我自己的体会,作家的某些部分是可以培养的,而某些部分是不可培养的。且不说创作中的灵感具有的非标准性、不确定性,因而难以培养――而且我认为灵感也并非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东西。而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创作者的个人“症候”更是无法培养的。“症候”本是医学用语,在作家身上则是指作家内心最隐秘的东西,甚至说不清道不明又顽强存在的无意识的东西。所谓作家的天赋、创作动机乃至一个人的创作源泉,往往存在于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症候”之中。为什么说不清道不明?因为一个作家的“症候”成因极其复杂,往往既属于意识范畴,又属于无意识范畴,二者相互纠缠,相互作用,以至达到某种“混沌”。

意识部分形成的“症候”一般来自于教育、阅读、知识、兴趣,而无意识部分的“症候”主要形成于一个人的经历,特别是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形成于这个阶段成长经历的深重的个人感受、独特的个人感受,以至内心的某种情结。这一切都在更深的层次上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一个作家。当然,这里指的是优秀的有独创性的作家。这部分显然是无法培养的。换句话说,你怎么能培养一个作家的童年、青少年呢?然而,童年、青少年又是一个作家的总根子。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作家都发表过“童年是作家最好的老师”之类的感慨。

然而,美国的大学为什么又能培养出作家?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也不矛盾,因为对于一个有作家“症候”或潜质的人来说,即使不能够接受大学写作专业教育、靠自我教育都能成为作家,更何况接受了大学的专业教育?换句话说,那些被大学培养出来的作家显然首先是有内在潜质的。如果没有潜质或“症候”,无论何种教育,自我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都不可能培养出作家,而传统上说“作家是不能培养的”实际上也是针对这个而言。

第5篇

“武汉伢”杨帆,就是这个组织的创始人。华科的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硕士、武大的博士,一路走来,杨帆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可以选择到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但他却执拗的走到了这里,很多人不理解。他笑笑说,因为这里有自由,有归宿感。

背上背包去寻梦

为什么会在旅途上去寻找梦想?当被问及此事时,杨帆谈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父母同时从武汉来到海南参军,在那个浪漫的地方相识而结合,因此杨帆的童年记忆就是从海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开始的,那里直到现在仍是很偏远贫困,那里不靠海,但有着茂密的森林和连绵的大山,就成为杨帆唯一的童年乐园。“和童年经历有关,我对大自然有种天然的亲切感。”

虽然一直接受着正统严谨的家庭教育,但杨帆天性中的叛逆和好奇却丝毫没有被压抑住,使之常常做出奇怪之举。当初中国的股票市场刚刚萌芽,中学生的他就和几个伙伴凑钱制作了几只股票,并卖给同学们,其他什么写歌作曲组乐队、写文章抨击教育体制之类的“小动作”更是不胜枚举。

但总的来说,那时候的“小叛逆”还只能属于调皮,在大事上他还是老老实实的,杨帆笑着说,“我是内心叛逆胆子太小”。高考后,他按照父母的要求依据大众标准,选择了好学生才学的工科,顺利进入了华中理工大学(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当时分数最高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虽然自己的数理化成绩一直很不错,但内心却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对艺术、文学很感兴趣,对新鲜事物特别好奇,思维天马行空。所以,大学四年是他很痛苦的时期,因为错位,工科生必备的“呆板”严谨的性格,与自己思维浪漫追求自由的本性截然相反,“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自己不喜欢工科,四年过的浑浑噩噩”,除了专业,什么书都看,成为同学眼中“不务正业”的典型。毕业时,他果断放弃了落户北京在国企担任IT工程师的好工作,选择走出国门继续进修。

2001年他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攻读IT经济学,终于摆脱了工科专业,更让他兴奋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将来的生活。“这时期,是我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杨帆对于新加坡的求学经历十分庆幸。

和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只愿意和同胞呆一起不同,杨帆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圈子,并结交了不少外国朋友,其中关系最好的是攻读东方哲学博士的韩国室友,从他那接触到更深入的文学世界。在学校参加了当地的“漫步者”社团,跟着他们到了泰国曼谷的背包客大本营,又去了马来西亚玩潜水……这些开放、包容、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杨帆感受到久违的满足与舒服,自由而开心。但当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生活与自己以后的人生有什么关系。

想抓住即将融化的文化

2005年,杨帆学成归国,凭借他的资历在武汉很快就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金融顾问,领着不菲的年薪。

但不久他就发现自己坚持不住了。要说以前,他没有享用过那种“行走”的生活,还能勉强过着正常的日子,但自从他尝过以后,就再也舍弃不下,不论如何,每年至少有3个月时间是在外面行走,而工作剥夺了这一乐趣。

不到两年,他毅然放弃。对此,父母极力反对,老老实实找一份稳定工作才是根本,怎么还像个孩子总想着玩……这些阻力在杨帆看来虽然有一定压力,但对他来说,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在那种生活里,我的时间是被别人掌控的,一天里大部分时间都必须接受别人的安排,这是对生命的浪费,我想做自己的事。”

至此,杨帆就开始背着背包上路了,但同时他也经营起了一个中外交流信息的网站wuhan time供养着自己。

一路上,他住过从不换床单的藏人小旅馆,被困在几乎没有人烟的孤镇几天几夜,也曾为了省钱在小木船上顺水漂流整整两天……一路上,辛苦并享受着。

渐渐地,他爱上了古村落,身处其中如同穿越时空,原始古镇里的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这里有厚重的文化和底蕴,这里可以让自己漂泊的心找到安宁。

走着走着,他看到了一个让人心痛的现象:这些心灵的家园正在逐渐坍塌和消失。常常遇见这样的一幕:一边欣赏着重庆的千年龚滩古镇,感叹乌江边竟有这样一处世界级民居吊脚楼,一边却眼睁睁看着一部分古建正在迅速消失,因拆迁被夷为平地,到处可见残砖破瓦。

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随着越看越多,他发现这种现象在国内并非个例,而是十分普遍,美丽的古村寨正在渐渐消失。杨帆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在国外是十分罕见的,欧洲古建几千年以来都保护完好,而那些不发达的国家又没有这种急切的发展心态,唯独中国这样暴殄天物的“耗费着”老祖宗留下的丰饶的历史资源。

杨帆说,自己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对中华民族符号化的东西就更加在意和珍惜,老房子就具有明显的民族符号,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一件件都消失了,以后解读中华民族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平面化,没有真实立体的内容,这是很可怕的。“看着那些老建筑就像冰雪融化一样逐渐消失,越来越少,自己除了心痛,更多的是焦急”,杨帆皱着眉头。

但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又能做些什么呢?杨帆在网络上寻找着答案。最后在他的驴友QQ群里找到了灵感和方向。这里的驴友大多是在武汉的外国人,他们都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对于文化的破坏深有同感,每当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有不少外国朋友提出自己国家对类似问题的解决之道,让他有了很多新的启发。

当他收集到越来越多文化保护的“金点子”时,就再也忍不住,该要做点什么了。他想到了国外最流行的NGO组织,自己也可以成立这样的组织,而成员就来自不同国家,旨在吸取国际文化保护的经验,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和呼吁。

用他山之石攻玉

2012年的春天,濒危文化保护者(简称CECP)正式成立,初始会员超过100人,一年时间已达到500多人,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入会申请表。组织成员大部分都是外国人,杨帆说,CECP最初并非刻意只招收外国会员,而是中国朋友一方面对这种公益组织的认识并不深,另一方面是社会的现实因素,大部分国内的年轻人都承担着很大生活压力,让他们无暇追求这些纯粹的理想。对此,自己也很理解和体谅。

在杨帆的组织下,CECP的活动先从家门口武汉开始,先从极其危急的古建保护着手。

为了让更多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有真实可感的体会,杨帆带着会员们走遍了武汉周边的古建,如汀泗桥、簰洲湾、玉兔村等百年古村。

杨帆说,CECP作为NGO组织,面对这些问题,所能做的就是宣传沟通。CECP没有任何强制性权利,既不能和政府一样行政干预,也没有能力像企业一样用钱去解决问题,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们。“通过沟通让双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不求效果立竿见影,只要能在对方思想上留下一点点痕迹。当他们发现一群老外对自己的东西很感兴趣,就会重新考虑自己是不是浪费了自家的好东西。下次遇见同样的事情,他会下意识的慎重考虑一下,这就值了。”同时,还采取宣传教育、帮助当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改造方式等,解决对方的问题也就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因此,他们经常做的就是告诉这些村民他们的家非常有价值,是个宝贝。曾记得,在一个村子里,村民正在拆旧房盖新楼,将老房上面精美的雕梁画栋木料卸下来,堆在墙边,一根一根当柴烧。杨帆他们来到这里,告诉村民这些都是宝贝,后来他们就不再烧了,都捡了拿回家。“这就够了,至少这些都能保存下来。”

CECP的行动很快就受到当地基层组织的关注,当得知他们的来意后,大多数都表示欢迎,有些甚至邀请他们为当地的旅游开发出谋划策,但现状不是单凭一个民间组织的力量就能立马改变什么的。通过沟通,杨帆他们也渐渐理解了当地政府的难处。

当然,考察中也存在不少阻力,常遇到有人质疑:为什么中国的东西要靠一群老外来保护,他们懂什么?杨帆坚定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更加敏感,更加清楚哪些是我们区别于外族的不同。保护文明,一定需要吸纳先进的文明、科学的管理模式,把国际视野和思维放进来,这也是CECP的核心理念和特色。

对于濒危文化的保护,杨帆有自己的想法,认为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并了解其真正的价值。

CECP还很年轻,但挑起的这幅担子却很重,而效果却又是润物细无声的,只要长期的真心投入才能走得下去。我们是很有耐心地在做这件事,杨帆表示,我们的人数不多但平台很大,由于外国会员的地域流动性很大,每一位CECP成员生活过的地方,都会知道CECP的存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知道了在武汉有这样一群人在做着这样一件事。

除了古村寨的保护,杨帆和CECP同时也在做民俗、旅游等其他文化项目,如与湖北省旅游局合作制作的“湖北省乡村旅游指南”、湖北农业旅游模式示范村、武汉小径、龙舟队,以及刚刚结束的尼泊尔文化艺术展,未来还包括正在策划的民俗夏令营活动等。

第6篇

摘要:《托起明天的教育――青年教师成长之道》一书,以平实的语言、缜密的思维、生动的案例、专业的角度,审视教育发展规律,揭开教育神秘的面纱。作者从教育理论、学科素养、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等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诠释教育的真谛,为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走向卓越,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关键词:吴启建;青年教师;成长

得到吴启建馈赠的新作,我便迫不及待地浏览起来。我和吴启建是同龄人,同龄人读同龄人的书,也许更有另一番的滋味和另一种的感受。然而,此刻的我如同一名学生或年轻教师,在书中轻轻地聆听着吴启建娓娓道来的为师之道;从书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和感悟着青年教师的成长之道。

《托起明天的教育――青年教师成长之道》一书,洋洋洒洒26万多字,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缜密的思维、生动的案例、专业的角度,审视教育发展规律,揭开教育神秘的面纱。该书分别从教育理论、学科素养、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等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诠释教育的真谛,为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走向卓越,铺就一条成功之路。毋庸置疑,吴启建的这部论著,不失为一部让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且又能够尽快成长起来的好书。如果将其称为“青年教师成长指南”,也并不言过。

常言道:“开卷有益。”本书的第一章节,吴启建以他的教育情怀和丰厚的学识,向青年教师铺展了一幅如何规划专业发展的蓝图,从“专业发展的起点”谈到“专业发展的动力”;从“专业发展的支撑”谈到“专业发展的目标”,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明晰路径,指出方向。是啊!为何选择当一名教师?怎样成为优秀教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究竟怎么样?这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徘徊在我脑海中的困惑。吴启建的书,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也让我似乎有一种如沐“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荀子语)之感觉。那么,为何选择当一名教师?是“缘分”,是“注定”,这或许是命运之使然。既然“选择”,就应“喜欢”,这就是教育的情操与涵养。有“梦想”,有“使命”,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境界。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如此,教育也是如此。假使我们将教书视为一种技术性的谋生手段,即便教育经验非常丰富,但还是脱离不了教师的“匠气”。而只有把教育经验升华到一定的教育理论高度,把教学实践当作艺术来熏陶,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不但需要热心人,更是需要有心人。于教育而言,吴启建不仅是一个热心人,而且是一个有心人。他把自己的成长经历、教学经验、教育感悟、行政管理中的点点滴滴化作特色鲜明的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依据和创作源泉。正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为师之道在点滴。吴启建论著中的许多教育教学理论源于他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而这些精辟的教育教学理论无疑又对教育教学的实践起到了指导和借鉴的作用,这就是此书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吴启建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为了更好地了解年轻教师教育工作和成长的状况,他曾经对教龄在10年以下的75位教师进行了教育问卷调查,其中有个问题特别引起我的兴趣,那就是“你为什么选择教师作为职业?”调查的结果还是比较乐观。当然,吴启建所调查的对象大都是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从某种程度上相对比其他人略高一筹。我想,假如能够把调查的视角触摸到偏远而贫困的山村教师,捕捉到的答卷,也许更为精彩、更有内涵。

众所周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换言之,不想当优秀教师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吴启建在书中用了不少篇幅、不少笔墨,与青年教师畅谈如何当一名优秀教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么样的?他访谈了许多年轻老师,也了解了许多在校学生。当然,优秀教师的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何谓“好教师”,我曾一度感到很迷惘,教师的“好”与“不好”,究竟如何界定?前些年,有的学校由学生来评比出“心目中的好老师”,有的学校也向媒体推荐“身边的好老师”。尽管其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我总隐约感到这些做法有些不妥,毕竟“好”与“不好”是扑朔迷离,难以分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评价体制还在沿袭的今天,“好教师”难免会带上某种唯分数论的功利色彩,无形中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我曾向一位校长建议,能否把“好老师”改为“最具有……的老师”,因为每一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专长和魅力,这样的评价,或许更具广泛性,更能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显而易见,书中作者对优秀教师评价标准所涉猎的观点,与我的看法多少能够产生共鸣,也许就是同龄人的同感之处吧!当然,对青年教师来说,仅仅优秀还是不够的,还应该不断超越,走向卓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家或教育家。这不正是吴启建对所托起的明天教育、教育之梦充满着的美好的愿 景吗?

《托起明天的教育――青年教师成长之道》一书中的另外几个章节,无论是对教育理论、学科素养,还是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都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翔实而深刻的论述与解读,都彰显出吴启建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创新意识和教育的前瞻性。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这就是我的前瞻教育梦。梦想我们的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素质教育;梦想我们的教师能够着眼于未来,预见未来,塑造未来的人才;梦想我们的教学能跳出教材,跳出条条框框,整合最新的资源,运用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梦想我们的学生富有活力和激情,敢于想象和创造,常常有新点子、新思维、新方法、新创意,敢于质疑和批判,又善于解决问题。我们的未来教育需要培养能够预见未来的学生。”其实,作为福建省第一批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的吴启建校长,不但这样想,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他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教学实践中,始终以“前瞻教育”为理念,坚持“导学式教学法”实验,形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教育教学成果。

第7篇

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心系着青少年的马志毅博士却将精力一分为二,将多数的时间奉献给了青年企业家,奉献给了校园里走出来创业的大学生们,奉献给了正在成长着的青少年。

走在为青少年工作的道路上,马志毅博士迈出去的步子是持续的,坚定的,无悔的。

独具慧眼别具匠心

在的十年时间里,澳门经济的发展,给了青年人一个很大的展示平台。青年企业有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个特区的土地上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着。“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引起了一直致力于推动青年企业发展为己任的马志毅博士的感叹。

作为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马志毅博士的理念就是将各行各业的精英汇聚一堂,积聚大家的力量,为社会做点事。

“每一个成长起来的青年工作者,都有着他不一样的奋斗历程,将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对未来的一些展望与建议,一些新的发展理念传递开来。”马志毅博士说,“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于是在2009年,马志毅博士联合澳门一家杂志社,为青年工商业者开设了一个一年十二期的《澳门青年工商界与特区共成长》的栏目,专门记录青年企业家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集百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一个让他们能够吸收他人精华,以帮助自己成长的很好的途径。”

马志毅博士通过聚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向青年企业家们传递着政府的政策,“让他们能在第一时间里获取信息,顺应客观环境,好让他们能及时调整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马志毅博士说。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了社会上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上,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地付出着,为了让青少年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总是在努力地奉献着。在这强大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教育着年轻的孩子们,他就是自2006年9月担任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马志毅博士。在青少年们社会责任感培育上的别具匠心,让笔者对马志毅博士的睿智的钦佩之心油然而生。

2006年,在澳门的青年活动中,一只红色之旅的火炬在马志毅博士的手中被点燃,火炬从上海出发,第二站到达延安,第三站在遵义落脚,火炬经过的地方,加深了澳门青年企业者对祖国的了解,增加了企业家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随着连续几年的传递,逐渐成为了青少年联合会中的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并在继续着。

2009年5月,马志毅博士专门举办了为支持四川灾区重建的青少年献爱心活动,他组织青少年,走访各个学校,倡导青少年们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去。

马志毅博士用更多的爱和光明来引导青少年们,融化了他们心中的冰山,让一颗颗爱心在青少年的心中燃起熊熊火焰。

为培养青少年的“将帅”能力,1996年,马志毅博士刚从加拿大回来,就特别地为青少年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每到放暑假的时候,孩子们从繁忙的学习中得到了放松,这时候,青少年的一些比赛活动便在马志毅博士的策划下拉开了帷幕。

“给青少年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去为参与社会活动组建一个团队,并拟定一个详尽的计划,包括活动目标、活动细节、活动成效,让青少年们在活动中树立起主人翁的观念。”马志毅博士感慨地说,“在整个活动中,青少年能从中学到什么?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这是我们考核的标准。”

在活动的进行中,青少年们的“智、勇、信、仁、勇、严”的优良品质得到了培养,“整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洞悉全局的能力,知其始,并能知其终;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能勇敢地面对其中所出现的挫折;团队活动,是一个互相信任的过程;青少年们能够礼貌待人,用仁心去爱人;他们严于律己,严己达人,这几个方面是孩子们活动结束后最大的收获。”马志毅博士介绍道。从长远来说,青少年素质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在未来中,能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仁义的强者。

不为青少年们设立固定的活动让他们参与,而是让青少年们发散思维,自己提出一些活动,并参与其中。这招高明的棋――致力于青少年成长的全方位的提升,马志毅博士下得恰到好处。

规划美好人生

更多的时候,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让众人钦佩,是源于他在取与舍之间的正确把握。“完美只能向往,不能当做现实来追求,退一步,或许会是更为广阔的天空。”马志毅博士说,“因为,目标越是繁多,就越是难以实现。”

在取与舍之间,马志毅博士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高于常人的睿智,他特别为自己制定了一套时间管理制度,一天24小时,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完全公平的。马志毅博士在取与舍之间,平衡了目标,制定出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两个计划,“长期计划的实现,是由一个个的短期计划来铺垫的。”马志毅博士说。

1996年,马志毅博士从加拿大学成归来,从小在长辈们爱国情怀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很盼望能对祖国多一点的了解。带着这种渴望,马志毅博士迅速结束了在澳门政府几个月的工作,机缘下,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马志毅博士又报读了清华大学的MBA课程。在之后的2000年,马志毅博士回到了澳门,开始接手管理父亲经营的澳门泊车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审时度势之后,马志毅博士便开始了开发市场的筹备工作,服务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马志毅博士为公司注入新的理念。

泊车公司在马志毅博士的经营之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从管理停车场到激起年轻人专门从事交通安全工作,为广大公民树立起安全意识,是马志毅博士接下来的又一目标。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马志毅博士还在父亲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企业――葡萄牙诚通(中国)水泥有限公司。他的凌云壮志开始起程,他告诉自己,一定要脚踏实地,要通过一步步的努力,来实现水泥的无污染生产,以及经济的循环利用。

2004年,马志毅博士作为澳门青年企业家的理事长,透过澳门这个商务平台,马志毅博士带领的青年企业团与葡萄牙的一些企业家们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与交流,马志毅博士学习到了他们的环保理念,取回了环保经营的真经。

在收购原来的国营工厂后,开始对生产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没有污染的水泥厂在这里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的历程,当国家实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时候,智慧而且有远见的马志毅博士看到了机会,抓紧时机之后,马志毅博士马不停蹄地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发电,将电收集起来,循环利用。2006年,马志毅喜获中国社会科院经济学博士荣誉。

凭着不断地努力与坚持,靠着在取与舍之间明智的选择,马志毅博士以一个个的短期计划做铺路石,前面就是这条路的终点,连接着的是另一条路的起点,“今年我已经36岁,又是我的本命年。”马志毅博士笑道。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美好人生在他的规划下,已经起航。

他的人生哲学

在马志毅博士的手机上,记录着的是他用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四句话:“信念改变命运,坚持育成习惯;专注实践成功,规划美好人生。”

“人的自信很重要,一个人如果自信了,那么他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马志毅博士说。很多时候,人都会遇到挫折,每到这时,马志毅博士总是叩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我却不能做到呢?”他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激励自己,遇困难迎刃而解。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必须要用坚持来养成习惯,然后将这种好习惯坚持下去,才能成功。”马志毅博士说。

“一心不能二用,太多的目标,会扰乱一个人的心智,导致目标难以实现,必须专注,专心才是成就辉煌的奠基石。”马志毅博士兼任多项社会公职,但是,细细研究下来,却发现,所有的社团职务都离不开青年和环保这两个方面。

“人生是美好的,美好人生的规划,需要凝聚一个人所有的智慧,因为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坐标。”马志毅博士的话也深深地打动了笔者。

简简单单的四句话中,彰显出来的是马志毅博士高瞻远瞩的人生规划,这留给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是深深的思考,他如一盏明灯,扫清青少年心中的迷雾,坚定他们的信念,伴随着他们朝着曙光的方向,前进!

第8篇

在所有获奖者当中,有一位来自甘肃的农村青年,他8年前来到北京,8年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奋斗,从一名保安成长为北京最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副总经理,并荣获“2006年北京榜样”中的第二届北京市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金奖。

他就是顾兆学,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副总经理。在所有获奖者中,27岁的顾兆学是年纪最小的一位。他总喜欢这样介绍自己:“我就是小保安出身的副总经理。”

终于等到顾兆学忙完了市场里的大小事,仔细一端详这位年纪轻轻的副总,怎么也找不出“保安”的感觉―――白净的脸庞上架着一副无边眼镜,微胖的身材外穿着一套挺括的西装。唯独敦厚的气质和那口难改的乡音让人能寻着一丝当年他初到京城的影子。

高考差4分落榜带着委屈和憧憬赴京

“当年离家赴京的情景,我是记忆犹新啊!那天我们老家下着鹅毛大雪,我爸爸亲自送我上火车。”对几年前的往事顾兆学娓娓道来,一字一句都透着辛酸。顾兆学的老家是甘肃省的古浪县,一个出了名的穷地方。“我们村子里都是些大字不识的人,上了小学的不多,初中毕业的人更少,高中毕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当时我的成绩在班上是出类拔萃的,可是没想到,高考的时候竟然差了4分,粉碎了我的大学梦。”落榜后的顾兆学像霜打了的茄子,整天蹲在家里。

为了让要强的儿子重拾信心,顾兆学的父亲开始为他四处打听哪有合适的工作。1998年春节过后,正好北京市丰台区保安公司在当地招收合同制保安员,招聘启事上写的待遇和条件都不错,父亲和他商议之后就到劳动局为他报了名。

“临走前,村里很多人议论纷纷,认为我去北京打工不过是个幌子,不过是想借着去过北京的名声,讨房媳妇而已。”顾兆学说,他离开家时,有点凄凉,有点委屈,但更多的是对北京生活的美好憧憬。

当了14天保安一手好字考上“白领”

到了北京后, 顾兆学有点蒙了。“北京跟我从语文课本里看到的咋不一样啊?” 保安培训基地的条件差强人意,一日三餐连白菜都难吃上几口。严酷的生活环境让顾兆学有点动摇。“既然来了,我就得坚持下去,要是就这么打了退堂鼓,就真让当初说风凉话的乡亲们给看扁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集中培训,顾兆学终于正式走上了保安岗位。他被分配到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负责在大门口收取车辆管理费的票据。每天8小时站岗,1小时学习,1小时训练,其余时间属备勤,自由和可支配时间很少。“工作单调,生活平淡,这些不算啥,让我伤心的是,总被人家叫‘臭保安’、‘看门狗’”。许多人从骨子里就根本瞧不起保安这个职业,工作当中遭人辱骂自然是常有的事情,一次次不顺心的事让顾兆学又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

可是人生总是会给你惊喜。就在顾兆学在大门口当了14天保安后,他所在的大队公开竞聘一名秘书。当时,顾兆学所在的保安大队有近170人,像他这样真正高中毕业的文化人只有两人。绝对的优势让他一路过关斩将。在最后的面试中,领导出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每人在A4纸上写下“爱我中华”四个字。“父亲从小就让我练习毛笔字,在老家读书的时候,每年寒假我都到武威市里靠摆摊写春联的方式挣学费,书法正是我的专长。”最终,顾兆学凭借一手漂亮字成功竞聘为大队秘书。

当上了秘书,顾兆学不再站岗,专门负责保安员资料管理、上传下达和宣传工作。按照他的比喻,“当时,我就算是保安中的‘白领’了”。

拿下北大自考毕业证3年内做到副大队长

不用站岗后,顾兆学时间充裕了,看书,成了他填补空闲时间的唯一选择。“我报考了北大新闻专业的自学考试,3年时间拿到了毕业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日子,让顾兆学很快乐。自小刻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让他在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大队里,大家认可了我是个笔杆子。我写的各类小文章,也经常在北京的报刊上露面。”

3年的时间,当初的小保安,一步一步地成长,从秘书变成了副班长、班长,直到副大队长。“对于我们这些外地小青年,做保安做到副大队长,基本上就到头了,大队长就是正式的警察了。我开始为自己今后的路考虑。”

“文章写得嘎嘣脆”报纸为媒遇贵人

此时,顾兆学的名字已经被一个人留心了很久。他就是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总经理张玉玺。张玉玺多次从报纸上看到顾兆学写的有关新发地的文章,特意委托手下人找到了顾兆学。“与张总的谈话,真是不同寻常。他说起话来漫无边际,一会聊文学,一会就谈谈地理。后来我才弄明白,他是在套我肚子里的水儿。”多年来饱读的各类书籍再一次为顾兆学打开了人生的一扇窗。

2001年2月,顾兆学辞掉了保安大队的工作,来到新发地市场档案室工作,负责文件、材料等各种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随着阅历的增长,他的工作能力逐渐提高,文章也写得更加出色。“有一次,张总让我与一位老同志写同一个600字的发言稿,他看了我的文章后,高兴地说,‘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文章有气势,嘎嘣脆’!”

没过多久,顾兆学成为了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张玉玺的专职秘书。

工作岗位的提升,对他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了。为了适应新形势,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努力学习,集中精力研究市场管理工作,并报考了经济管理大专班。工作的性质使他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种会议或联系业务,经常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市场发展的有关事项。

努力工作换来了丰硕的成绩,2003年一年,他为市场争取各种专业项目4个,总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2004年一年争取项目五个,总扶持资金达3000多万元。

“保安副总”还要学个MBA回来

现在的顾兆学,每天面对的是无边无际的工作。 为了工作,母亲去世的时候,他都没能赶回去。他说这是终身的遗憾,是刻骨铭心的伤痛。

如今,顾兆学已经是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说“想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个人的牺牲就在所难免。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如果没有个人的牺牲,就没有优秀的团队”。

为了奖励顾兆学的工作业绩,领导给他配备了住房、汽车。从小保安到副总经理,作为一个外地人顾兆学在北京拼搏出了一片天地,以他目前27岁的年龄,他所拥有的一切―――知识、工作经验、财富、前途灿烂的未来―――让很多北京本地的小伙子自愧不如。但在顾兆学看来,这不过是他的成长经历。“现在的工作很多,每天忙到12点能睡觉就不错,如果还有空余的时间,我一定要去学个MBA回来。”

爱人也要有技能 送去兰州学厨艺

顾兆学虽然只有27岁,但是他的孩子已经4岁了。“我和爱人是高中同学,我22岁的时候结婚,当时她才20岁,这在当地是绝对的晚婚,但在北京就算绝对的早婚。”当初他离家赴京的时候,曾被乡亲们打趣,是为了讨房媳妇才去北京的。如今想起这些,顾兆学笑着说:“其实,我们一直都很好,去不去北京,我们也会在一起。”

顾兆学很感激他的妻子,“我每天在外面忙,晚上回家有时还要写稿子,家里的事基本上帮不上任何忙,都靠她一个人忙里忙外,可她从不为家务事多跟我唠叨,她特别的体贴,也正是这份体贴让我后顾无忧。”

顾兆学自己是个很爱学习的人,他深知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就不能在社会立足。因此,为了让爱人也能更好地生活,他把她送到了兰州学习厨艺。“我们结婚后,妻子也在北京找到了工作,两个人一起创业,相互扶持。后来又有了孩子,我们很幸福。”

记者手记

约顾兆学做采访,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可是找到这位副总,就不那么容易了。他的办公室有两处,工作时间内他很少出现在其中任何一间;手机有三部,铃声此起彼伏;小轿车有一部,基本闲置不用。每天一上班,他就开始在市场里转悠,走到哪儿,现场办公会就开到哪儿。10万平方米的批发市场里,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菜农、摊主,都认识他,并且都会这么告诉你:“今儿见到他了,不知道现在到哪儿去了。”

“你等我会儿,那边有个急事我得去处理一下。”好不容易记者在批发市场里的治安办公室里堵住了顾兆学,聊不到5分钟,他又被果农给请了出去,一去就是一小时。见记者等得焦急,他的助手一再道歉:“这市场里,都是些琐碎事儿,那些菜农、果农都听他的。他去了,大事小事的,那帮人就有了主心骨了。”

“你们的副总才27岁,得管那些果农们叫大爷大妈呢,能压得住他们?”

“年纪是压不住,道理总压得住吧?顾总是个有名的‘婆婆嘴’,他把道理给掰开了揉碎了说给果农听,唠嗑似的就把事儿给平了。”跟顾兆学助手聊天的工夫,找顾兆学的人来来回回有五六拨。据他的同事介绍,顾兆学不光是“婆婆嘴”,更是个“飞毛腿”。“他去哪儿都靠一双腿,很少坐小车,他说那样容易跟果农们沟通。他的媳妇可有意见了,因为他的鞋底总是没穿多久就给磨破了。”

光靠一张“婆婆嘴”、一双“飞毛腿”自然是拿不下来优秀青年企业家金奖的。这位高中毕业的副总,如今怀揣着北大新闻专业自考的文凭、又取得了经济管理大专班的毕业证。他写的文章上过北京各大报刊,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儿更是让他无愧为才子的雅号。

第9篇

关键词:青少年;生涯规划;个体发展;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1-0184-05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身体成长日趋成熟,社会接触面以及社会交往日益丰富频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也更为复杂和深刻。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在不断发展完善,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也在发生重大转变。青少年时期能否顺利过渡,关系到青少年的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发展,而在这一阶段中,生涯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涯规划概念的提出和内涵

生涯规划这一理念在我国的认识与起步尚晚,但在美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领域中著名生涯理论专家Super认为,生涯(career)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种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所谓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生涯目标的过程。生涯规划按纵向而言,所关注的范围从幼儿园到退休甚至死亡,即人一生中的各个人生阶段;就横向而言,范围不仅局限于职业选择和职业活动,而是覆盖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观点随之也推动了“生涯辅导”和“生涯教育”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生涯辅导和生涯教育的内容上包含生涯决策能力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人价值观的发展以及挖掘个人潜能等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考虑自身智能、性向、价值、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妥善安排,调整和摆正人生位置,尽其所能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该历程是有益于人终生发展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的。一般而言,一套完整的生涯规划方案应包括三个部分:一为确定生涯目标。生涯目标的确立是依据全面综合地分析个体和社会的信息。即在了解个体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能力、潜质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现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整合,选择最适合的符合社会价值的目标。二为制定实施策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策略活动,如可行性的探索、方案的拟定、分析和决策等等。其中方案的拟定需要制定科学的长短期计划,计划要有持续性和可行性,紧凑而不失灵活。在制定实施策略阶段,为个体回答了实现目标需要做什么,如何去做、何时做等问题。

三为进行反馈评估,同时也是一个对决策重新审核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即使个体自认为对各方面情况都了如指掌,也不能忽视对决策进行重新估计,时时审视自己,不断修正和调整前进的步伐。

人类对生涯规划的理解和探索经历了从关注单一事件和某一方面到关注、统合各种因素所有事件、所有方面的过程。尤其是在关注青少年成长方面,从关注青少年单一时间段的活动到关注青少年毕生发展的过程。这一静态到动态的研究历程,是生涯规划统合了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理念,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

二、生涯规划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较儿童期会更多的关注、探求和评价自我,将精力集中在自身,一切问题以自我为核心开展,随之扩展到广泛地关注社会,用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知识以促进内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青少年时期较儿童时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个体开始考虑将来,如成年后的职业发展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青少年探寻自身。在这一人生阶段进行生涯规划能帮助青少年更好的认清自我,进行自我反省,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由于生涯规划是一个积极的能动过程,是在适应――不适应――适应、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不断进行内外调整,认识自我、分析环境、确立目标、制定策略以及反馈调整五个环节的循环与更替,进而追求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如目标与规划引导着青少年的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检验着目标与规划的可行性和匹配度,其结果作为反馈信息重新进入自我认知环节。在青少年行动和规划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疑问、困惑和混乱的现象,这会唤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以极大地推动个体进行深度的自我认知。在目标达成的结果中,青少年会得到满足感和愉悦,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唤起对自我的肯定和获得自信心。

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E,H,Erikson以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人格发展为主线的自我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Erikson认为人在青少年时期(12-20左右)很容易遇到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即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同时社会的冲突和要求变得困扰和混乱,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青少年不能完成同一性的确立就会引起混乱等消极发展的问题,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或形成社会不予承认接纳、的角色。如果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同一性扩散,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Virtue of loyalty)。“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但这并非要求青少年去接受不完善。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在的社会,当然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个人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整个生涯规划阶段就是青少年亲自去做一些试验,积极探索、摒弃不适合的东西,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根源。这些是建立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部分。在探索过程中,青少年会遇到积极探索但未完全确定的状态,因此他们要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在逐步探明方向的过程中,回答自身的一系列问题,如“我是谁”“我的偏好”、“我适合什么方向”“有哪些助力和阻力”等等,在逐渐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逐步清晰职业生涯和发展目标。

(二)有利于青少年参与体验式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缺少实践的环节,因此

容易产生教育内容与实际应用和学生发展相脱节的情况,造成学习动机不明确,不能活学活用,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接受被动的填鸭式学习。生涯规划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目标和理想,为理想信念而奋斗。在这种目标学习下,能够促使个体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最大程度唤醒青少年的潜能,在没有外部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主动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并能持续地朝目标前进。

诸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被家长和老师分配学习和娱乐时间,受人监管,很少自己去规划,缺乏自控和自律的能力。而生涯规划则有效地培养了青少年的自我监控能力。确定活动目标、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步骤、分配活动时间、检查和分析活动效果、反馈调整、采取补救措施等等,这一系列的安排都是对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的锻炼。在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青少年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化规则和程序,使得他们在面临困难或生涯抉择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指导。

(三)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实现

生涯规划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一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也就是说,必须干称职的工作才会使人感到最大的快乐和幸福。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中实现潜力,使个体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每个家庭会赋予每个青少年不同的才智、天赋、秉性和能力,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也会有所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探知能力也会有较大差异。生涯规划就是在宽容、尊重和欣赏的前提下,将不同个体引导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性蕴含的潜力。虽然个体在某一方面技不如人,但对于自身而言是成功的经历。是探索的经验,是寻找方向的基石。自我实现的过程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它强调个体的竭尽所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同时也是生涯规划的目标所在。因此,生涯规划中的自我实现是不完善的个体努力追求完善的动态过程。在生涯规划的引导下,个体习得追求崇高目标,学会有效学习,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

(四)有利于青少年构建完整健全的人格

个体的心理可以视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系统,而生涯就是个体在一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系统与环境中其他系统之间发生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在个体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并在这个交流过程中重组内部的心理结构。这个过程是平衡与波动、有序与无序的对立统一,是适应与障碍、成长与危机的交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机制是心理系统的重组,即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均衡与协调,这种重组在生涯规划中体现为对人格完整和均衡发展的重视。可以认为生涯规划的根本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人格。因此,在进行生涯规划指导时,教育目标是使个体充分而完整地发展自身的潜能,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社会、道德、精神、伦理、创造性各方面的发展;在教育原则方面。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对健康人格的追求;在教育内容方面,个体的学习内容必须加以统整,兼顾认知与情意、人文与科技、专业与基础;在教育方法方面,教育者必须提供学生充分探究身心潜能的机会,重视思考与操作、观念与实践、分工与合作、欣赏与创作。

(五)有利于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涯规划不仅能实施技能与方法的训练。还更多考虑到青少年素质的培养,重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提倡青少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设计出自身特色个性化的生涯规划。协调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和谐,是人内在与外在各种关系的和谐状态。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引导青少年实现这些方面的和谐、融合与统一。其一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要求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规划,树立起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道德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其二是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增长科学文化知识,还应确立科学的生态思想、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培养环保意识,使规划中的人生发展与生态发展相一致。其三是与自身的协调发展。要做到思想道德、职业目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并确立“人、我、物”正确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合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生涯规划实现了把今天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在促进未来发展的前提下确立了今天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真正做到了青少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上个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毕业分配基本实行的是按计划统招统分制度。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考上大学就等于拥有了铁饭碗。因此上大学成了拥有国家正式工作的代名词。随着高校扩招、统招统分制度的改革以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不断推行,人们才开始逐步关注和借鉴生涯规划这一理论。

在国外,许多国家在小学阶段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例如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就提倡规划职业生涯教育要从六岁开始,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美国在小学阶段就设置了生涯规划课程,让学龄儿童从小根植生涯规划理念,这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有很好的启蒙指引作用。在美国的中学和大学一般都设有生涯服务中心或生涯资源中心,当青少年面临升学时,学校可以提供多种心理测验,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等,同时为学生的报考和学科选择提供参考意见,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中心的老师一般都具有辅导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有一定的考核机制。在每年的冬假、春假和暑假里,学校会要求每位Grade9-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工作和项目,并提供多种实习岗位,甚至有多个跨国项目可供学生选择。由此可见。国外的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形成了科学的体系。而目前,我国仅在大学阶段设有生涯规划课程,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几乎为空白。可见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要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而且就目前已有的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生涯规划教育尚未形成系统

虽然我国已进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但学生仍然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造成了学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几乎接触不到职业生涯的相关信息,而且也没有养成主动探索职业生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2005年以后,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课程,尤其是2008年教育部作了统一要求,各高

校必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有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形成人一生中各个阶段的生涯辅导体系,在教育内容和衔接上的缺失,同时也加剧了大学生择业的迷茫。在职业生涯理论中,著名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其中探索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15-17岁为试验期,18-21岁为过渡期,22-24岁为尝试期。根据这一理论可以看出,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生和初中生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成长阶段,高中生则处于职业生涯发展探索阶段里的试验期。因此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应实施不同的生涯规划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应注重树立学生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逐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培养动手能力。处于试验期的高中生,个体对自身的需要、能力、价值、兴趣和就业取向都会有初步的考虑和规划,并据此进行试验性的尝试。在这一时期,应进行生涯规划的价值引导,以防出现自我评价偏差。大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过渡期,是个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着重进行专门训练和提高,以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时期。大学毕业后的三年为生涯发展探索阶段的尝试期,是个体在现实社会中选择和实施调整,最终确定一种适合自身职业特点的工作,并将此作为终身职业来发展的时期。但由于生涯教育的空白,广大青少年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无法获得任何相关的生涯辅导经验,以至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感到盲从,绝大多数学生填报的是“家长的志愿”或“老师的志愿”,进人大学阶段才顿感生涯辅导的重要性,甚至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前夕仍然没找到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陷入被动择业的困境。

(二)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一般高校都重视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以及科研成果的考察,而在生涯规划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在人财物上的投入有限。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部门一般设置在招生就业部门或者学生工作部门里。工作的范围和重点是给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需求信息、政策咨询等方面。高层次、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和生涯服务几乎没有。生涯规划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存在,普及面低,绝大多数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没有形成为自身职业生涯学习的理念,明显缺乏学习动力。校园里也没有营造出励志、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良好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人生发展就业择业的重大意义。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认为选学校比选专业重要,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应和将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进人大学后,谈及生涯规划,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是自己的事,就业是父母的本事: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时展瞬息万变,计划赶不上变化,到时候再说: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教育本身就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反正以后走上社会也要在工作中重新学习,所以先混个文凭再说。还有少部分学生抱定了继续读书是回避就业的途径,本科毕业就去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了再继续读博士。等读到头了就自然会有工作等着自己。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生涯发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知道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更谈不上在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个人走向职场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

目前一些高校存在将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混为一谈的现象,认为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制度指导、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教育等。殊不知二者在针对性、系统性、实施对象、实施内容上具有很大的差别。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意义。是帮助个体发现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特质、能力、兴趣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和生涯准备的过程和活动。它涉及一个人一生能否顺利地成长成才,同时也关乎个人是否能正确的选择和享受自己的生活,是在积极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意识,最终目标是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因此在实施时间上的跨度为人一生中的各个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阶段涉及不同的生涯辅导内容。而就业指导主要针对的是临近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指导的内容主要为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生涯规划教育容片面化,专业师资队伍匮乏

生涯规划教育理应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发展教育。但目前在高校已经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中,主要采取的是“你听我讲”的大课堂授课形式,教学资料和案例不能推陈出新,教学效果差,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为了应付考核被动学习,无法领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由于学生众多。学校经费投入有限以及学校和社会企业的沟通联系不够等因素,第二课堂的实践环节往往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导致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片面化。

根据教育部规定,学生与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人数比应该是500:1。按此比例,一个普通的本科高校应有30-40名专业教师,但实际上,兼职教师都难以达到这个数量。再则高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一般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学的扎实专业功底,熟悉各种相关测评工具,要对所在学校的相关学科背景,行业前景、就业方向和劳动力市场有深入了解。但是直到现在绝大多数高校仍不具有这些标准。目前高校的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一般由学生政工干部或普通的学生辅导员担任,这些任职教师一般都不具有“职业规划师”的认证资格,学校在对任职教师实行专业定期培训方面也做得不够,也没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导致任职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成为制约职业生涯教育普及的主要因素。

四、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化实施的方法和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生涯规划教育的保障体系

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完善仅靠学校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和小学、中学、大学一起携手齐抓共管。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以法律的形式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必然会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在美国,为推进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别于上个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曾两次颁布法令,《生计教育法案》和《学校就业法案》,这意味着美国建立了从职业认识到职业选择的完整职业指导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极大地推动了生涯教育的发展。其次,政府应提供资金保障,实行专款专用,在各个学校建立标准的生涯指导中心以及对专职教师给予专项津贴,用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在韩国,为了在短期内快速推行职业规划教育,韩国政府在46个地区的小学、中学、大学建立职业指导模范学校,起到了规范和榜样的作用。最后,政府应向社会上

的生涯规划服务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提供一定的优惠措施,如补贴、减税等方式,用以鼓励他们走进校园,更好地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各企、事业单位及工厂要和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参观和实习的便利条件,以熟悉各种职业和工种,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小区或居民社区中也应构建相应的机构,积极投入到生涯规划服务中去,这样营造出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青少年生涯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数量稳定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是生涯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各小学、中学应引进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培训学校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大学本身就具有人才优势,应着重挖掘校内现有的师资资源。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请专业课教师挑起生涯规划教育的大梁,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广大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则可以担任兼职教师,通过组织定期专业培训的形式逐步提升兼职教师的水平。也可以分批次推荐专兼职教师参加“全球职业规划师”的培训,取得认证资格。另外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的专家、心理学家、企业经理、成功校友、社会知名人士、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领导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有效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的生涯教育服务。构建专职队伍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外聘教师为有益补充的服务模式。

(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评价体系建设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进行科学合理生涯规划的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存在年龄局限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正确的评估自己是职业生涯评价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国外引进的量表和常模等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适合中国青少年的科学测评方式,也未曾建立和更新适合90后青少年的常模作为比较和参照。建议相关专家在仔细研究国内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研发出能对个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等做出科学评价、权威有效度的测评系统。职业测评对帮助个体客观认识自我和调整生涯期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仅凭此就下定论是往往不够的,应在研究测评报告的基础上,结合个体自身,以及老师、同学、父母的认识和评价,得到一份综合评估报告,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之路。

(四)构建实践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课程体系

现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强调工作经验,看中雇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即要求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而学生往往对外面的职业世界了解不多,缺乏实践能力和业务经验,因此学校应当看到用人单位和学校培养之间要求的差距,注重构建以实践为主,授课为辅的生涯教育体系。

在生涯教育方面,学生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意向测定等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但任何规划与认识都源自于实践,而且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知晓是否具有时效性。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体验式的生涯学习中来,在实践中不断修订自己的生涯设计,使之更加完善。其一,学校应发挥网络的优势,构筑校园网络生涯规划指导平台,让校园网成为生涯教育的第二课堂,并可以实现校园和企业的网上对接。其二,在校园内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模拟职场、我的生涯我做主、户外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生涯设计和生涯展示的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其三,学生管理方面可以施行辅导员和专业导师齐抓共管的形式,辅导员侧重事务性工作方面的管理,专业导师侧重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发展前景以及求职和择业。这样的管理方式既方便班级学生和老师一对一的沟通,又能发挥专业老师的优势。其四,学校和诸多社会上专业对口的公司、部门建立联系,成为定点的教学实践基地,建立长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不断输送在校学生实地参观和考察实习,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它在引导青少年理性思考和规划人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生涯教育体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不懈的努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

[3]程利娜,生涯规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2010,(9),

[4]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

[5]Robert G,L Pryor,Jim E,H,Bright,Applying ChaosTheory to Careers:Attraction and attractors[J],Journal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7,(5),

[6]杨林,生涯规划的要素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6,(7),

[7]裴利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8),

[8]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教育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设想和计划,是结合了自身情况及现实约束因素后,对各种可能的选择和机会进行评估,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这一概念最早是一百多年前由美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家弗兰克・帕森斯提出来的。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大学多年来实行的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政策,因此对职业规划的研究很少。实行自主择业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的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据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被称为“世上最难就业季”。而据《人民日报》报道,2014年毕业生人数将增加28万人,达到727万人之多。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固然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专业的设置以及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有关,但也与高校对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和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不够重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的要求。职业规划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原则,它强调“以人为本”。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大学生是高校受教育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开展,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职业规划教育无疑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2.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都是不一样的。加之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准确,这就需要学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帮助大学生进行具体的评估,根据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挖掘自身潜力,扬长避短,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同时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自我,将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自己将来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的要求。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是否能与人很好地沟通和相处等,往往也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内容,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职业规划教育的。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刚刚起步不久,尽管相对过去而言,不管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教育水平,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水平还比较低

与发达的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职业规划理论水平相比,我国职业规划的理论水平相对还是较低的,对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论述。这是由于我国高校重视程度不足,加之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因而无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反过来,理论的缺乏又使职业规划教育实践受到制约,因此只能照搬国外的一些经验和技巧,创新性不强。

2.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我国还有不少高校没有真正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一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课程。即使开设了这类课程,有些学校也只是把它作为一门无关紧要的选修课而已。另外,有些高校开设该课程的时间也比较晚,到大三或者大四,等到学生快毕业了才临时抱佛脚,匆匆忙忙给学生做个培训,这样的培训当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大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理念,对将来的职业规划缺乏长远的考虑。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从上大学的那一天起,因为确定了所学的专业,因此毕业后的就业也已经是确定好了的,没有必要再去规划什么。有的人所学专业是父母亲帮忙定好的,上了大学后,当发现所学的专业和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得过且过,对职业规划更是不当回事。有的人则是对职业规划教育不理解,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只是把它当做一般的面试指导或培训。加之学校缺乏引导,部分大学生自然而然就对职业规划淡漠了。

4.缺乏专业的优秀教师

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学科,从事这门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是受过专门培训的优秀人才。由于目前高校并没有相关师资培养,导致师资欠缺。为满足教学需求,不少高校只能从别的专业抽调部分教师兼任,甚至只能由班主任或是年级辅导员充当。这些教师虽然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是毕竟没有受到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而且培训的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大都只能对学生进行一些就业形势的介绍和分析,解答学生对国家一些就业政策的疑问,无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要求。

5.缺乏完备和规范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目前,国家并没有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制定具体的指导原则和目的要求。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目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就只能由高校自行设置和承担,这些课程设不设置?如何设置?什么时候设置?都由高校自行决定。如何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学生经过学习后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些都是在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

1.完善和健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1)国家应制定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学纲要和指导原则并出台相应政策。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抓得越早越好。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职业规划教育过程间断化、体系单一化、认识片面化、指导粗放化的弊端,使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连续化、体系多样化、认识全面化、指导细致化。实践证明, 那种从小学到大学, 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往往使得学生们从小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方向; 而仅仅在大学阶段,甚至只是在毕业前夕,才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就会使学生因为缺少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从中学阶段就抓起。最近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方案改革措施,提出高考将分为技术型和技能型高考,这其实就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分流和指导的一种改革尝试。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优势,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进行规划,逐步发现和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对将来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进行设计,以便和高中以及大学的职业规划衔接,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设立专门的指导机构和研究机构。设立专门的机构,可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改变过去那种零散、应付式的职业规划教育。该机构应该集规划设计、实施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及时解决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还可以解决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理论水平较低的问题。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认真探索在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规划的路子。

(3)积极健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社会体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如果单靠国家教育部和高校是难以完成的,因为这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应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引起的各种职业变化。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家长、大众传媒等全社会的支持与合作。政府要参与其中,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教育主管部门,认真实施相关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政策,为高校、用人单位搭建起一个沟通和合作的桥梁,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与此同时,要发挥好企业等用人单位在职业规划教育当中的作用。因为在社会实践方面,用人单位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走出去的机会,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只有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把这个事情办好。

2.应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教育的必备内容认真抓好

(1)从观念上改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可有可无的理念。高校应把职业规划教育列入大学生的必修课当中,使大学生对这项教育足够重视。如果把高校比作企业,那么大学生就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产品的质量就必须过硬。高校应该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对职业规划教育给予充分的保障。作为教育的主体,要积极与政府、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互相配合,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使学生能得到较好的职业规划指导,从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2)改革职业规划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倡导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要改变过去那种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的简单教学模式。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很快,有自己的主见。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说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讨论;或者模拟职场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或者走出去,让学生在社会上得到真正的锻炼等等。

(3)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除了要制定大众化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外,在后期的职业规划教育中,高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以及不同的性格特征,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供学生进行选择,这样职业规划教育就更具有针对性,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分阶段对学生实行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应该始终贯穿大学的整个过程,但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如何在大学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是高校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大学的四年中,每一年的侧重点都应该是不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对大学有一种新鲜感,而且有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所学的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规划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时候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以灌输职业规划教育的意识和理念为主,同时可以让有经验的老师或师兄、师姐介绍自身的一些成长经历,特别是发挥榜样作用,使他们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与此同时,让他们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二年级,经过一年的职业规划训练,学校和学生对自身的性格特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候应该制定具体的训练方案,按照方案加强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要进一步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自我认知,要摸清学生的特点和不足,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大学三年级,要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对先前制定的职业规划方案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不断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让他们有意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大学四年级是大学的最后一年,要让学生了解当年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求职技巧,安排好他们的实习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思想很容易出现波动,这时候一定要和学生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加强个体辅导,帮助他们及时进行自我调适,使他们能顺利地度过大学的最后阶段,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它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过去那种靠临时请一些非专业的老师来应付教学的做法,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一定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规划专业教师队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首先,可以引进专业的职业规划方面的教师和专家,以补充高校职业规划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强现有的有志于参与职业规划方面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送他们出去参加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一些有经验的职业规划培训师,到学校给学生做一些相关培训,这样同样可以弥补高校师资力量的不足。

3.学生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做好职业规划的自我定位

大学生作为职业规划受教育的主体,其自我正确的定位也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要配合学校通过自我评价体系和专业的测试,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兴趣。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自身的思想动态,寻求他们的帮助,使自身拥有健康的择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次,要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爱好,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求职之路打好基础。最后,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只有把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科学、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而这有赖于包括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孙静月.高校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3]刘雪冰.对国外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状况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

[4]刘荣军.关于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